硕士研究生学习体会

2024-06-24

硕士研究生学习体会(精选十篇)

硕士研究生学习体会 篇1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具有年龄大、起点高和专业性强等特征。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深度和技能熟练程度等方面优势明显,很多专业知识在专业领域中适用性较强。随着研究生教育制度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其改革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主要在于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密切联系。我国“十三五”期间,如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调整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稳定的生源基地、提升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是当务之急。

二、在校硕士研究生学习行为分析

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学习自卑和疲劳综合症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课题科研兴趣低下、专业知识结构薄弱、就业前景迷茫等。

1. 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动机现状。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通过深入分析在校研究生学习动机方面,大部分学生存在“加强专业知识写学习”的需要,而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薄弱,存在为“父母的期望”、“缓解就业压力”、“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的想法而进入硕士阶段学习。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倾向于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意识。

2. 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投入现状。

学习投入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具体体现在兴趣爱好与学习、感情投入与学习、意志与学习、性格发展与学习等方面,要养成我要学、我快乐、我不怕、我爱学的学习意识,行成良好的学习投入态度。目前,在校硕士生存在不爱学习、片面认为读书无用、存在成功无望的消极心理。而有的学生虽然认为读书有用,可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现状。心理学家德西曾经做过一个测试,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发现:有些人看中的是“内在的成功”而不是“外在附加奖励”,当这种人从事有内在兴趣的工作而取得成绩时,会体验到由衷的满足感和成功感。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为“德西效应”。可以肯定,硕士研究生以前总是受到“外在附加奖励”,所以没有引起他的兴趣,现在的“内在的成功”才使他有所改变。“德西效应”对广大教育者的启示是:鼓励学生进步的方法很多,而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和体现自身价值远比一味表扬更有效果。

3. 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参与导师科研投入现状。

生物学科的校硕士生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普遍存在一定的学习投入的情感因素。大部分硕士生表示和导师课题沟通良好,能够承担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科研任务,并相信自己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认为只要自己好好表现,所获得的科研成果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而有的学生科研积极性不高,畏惧具有一定难度的科研项目,认为科研成果的好坏和自己关系不大,只要按部就班完成老师交给自己的科研认为就可以了。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和导师沟通时间比较少,科研实验不努力去做,大部分时间消耗在玩乐中,只要混着能毕业就可以了。在学习期望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结构,完善自己专业理论,得到老师和社会认可,积极去争取研究生奖学金。有的学生表示对奖学金没奢望过,只要拿到硕士文凭就可以了。

三、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动机分析

目前社会总体情况看,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劳动力的有效增长大于社会有效需求。此外,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研究生就业供需比逐年下降,研究生就业形势也由易转难。在校硕士研究生应该清醒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既不盲目乐观,又不消极悲观。有少部分学生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听从社会人员只言片语,而盲目改行去参加一些非本专业技术类的考试。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已经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所以,树立正确就业观,规划自己职业生涯是在校硕士研究生的根本任务。

四、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议

1. 学科布局设置合理,加强导师梯队建设。

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结构主要包括学科分布、学缘结构等,它受制于学校学科点分布情况、导师分布情况、生源分布情况、科研实力等多种因素。近几年来,普遍存在农业院校第一志愿填报人数少,录取基本靠调剂。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专业招生困难。学校各院系之间存在科研实力、导师人数的差异,导致学生报考志愿比较盲目的情况。对于学校新引进的年轻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报考学生对这些老师的科研方向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缺乏详细了解而导致硕士研究生名额空缺等问题。所以,优化学科布局设置,加强导师招生宣传力度,优化录取结构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之前提。学校也应该加强人才引进力度,着重于引进一批年轻化、专业知识强和科研业务能力强的高层次精干人才,补充学校已有的科研梯队建设。

2. 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经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国家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这个计划是为了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实施的重要举措,包括了全国博士生学位论坛、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学术会议、研究生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改革等一系列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推进“双导师”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方面,调整培养方案,安排实践课程,增加实践学分,加强对研究生实践环节指导。实行校外联合,针对北京农学院来说,学院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上实行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比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及综合性大学合作,实行双导师培养体系,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

3. 实行英语教学改革。

为提高研究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术研究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需要,对非外语专业研究生教学进行改革。具体内容为:实行分层教学模式,新生入学后,参加统一的分级考试,根据成绩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即A级班(高水平班)和B级班(普通水平班),B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以语言基础为主,A级学生的英语教学除进一步提高语言技能外,将着重其语言应用和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

4.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塑造“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奖学金评定办法,奖励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学科竞赛获奖者,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最近几年,北京农学院学生在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成果以及“挑战杯”等大赛获得佳绩。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团学活动,争取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最大限度地留住我校优秀的本科生生源,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

5. 加强学生有效自我调控意识,严格论文审核制度。

有效自我调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设置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策略,并能时时自我激励,自我监视学习进度,周围评估学习效果,不断反馈和调整,保证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现在普遍学校的学位论文审核严格采取预答辩—盲审—答辩—重合比检测,不通过者直接推迟毕业。目前普遍存在受限于招生规模、科研水平等,高水平学术论文少,无法选出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也普遍认识到发高质量科研论文能够巩固自身知识结构的巩固,提升科研能力。所以他们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性大大增强。

6. 加强自我认识,树立正确就业观。

研究生做好自身生涯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第一学年,是自身职业定位期,巩固自己专业知识结构,加强科研训练。第二学年是职业准备期,实现科研项目成果产出,为后续的职业生涯打好坚实基础。第三学年,职业实践期,通过本科阶段和硕士阶段的学习过程,清楚自己职业定位,定位正确的合适就业目标,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找准时机把握机会,做好就业决策。目前研究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定位,挖掘自己的潜力,明白学习不仅是就业的一个砝码,而且是对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正确对待就业和失业,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做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卢敏.浅谈农学专业教育改革[J].才智,2015,(3).

[2]张丽娟,张静.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4]金燕.复合型韩语人才培养机制浅探[J].高教高职研究,2011,(67).

[5]何佳.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现状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6]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05).

[7]龚惠香,陈杭渝,周坚.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性别差异的现状及演变[J].高等农业教育,2002,(06).

[8]温丽馨,吴荷平.研究生就业困境及改进原则[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硕士研究生学习计划 篇2

一、研究生期间我们应该做什么

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

面、过去和现在;

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 ;

3)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

二、对本专业研究生做研究的要求

(1)人文与技术相结合(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渊博知识与独立思考相结合(4)理想精神与务实态度相结合三、个人管理包括

个人时间管理(ptm)

个人知识管理(pkm)

个人心理管理(ppm)

个人时间管理

1、目标

2、事先规划好的行动是成功的关键。

3、分析的工作。将事情一一列出来。没有清单,所有遇

4、到的事情都会改变你自己的运行方向。

5、设定优先次序。

6、专注力。

7、时间期限和奖励。做完一件事情后给自己一点奖励。强迫自己设定期限。

8、工时记录。将时间分配和使用情形记录下来。

9、注意拖延的现象。重要的事情和紧急的事情。对自己说:“立刻去做!立刻去做!立刻

去做!”

10、会议。a会议有目标;b有议程;c准时开始准时结束。

11、关键成果领域。导师或者上级期待你完成什么?

12、分批作业。相同的事情累积起来一起做。

13、整洁。清理工作环境,面前只有你现在要处理的资料。

14、连续的工时。60分钟、90 分钟的时间。一大早起床5点左右的时候可以连续工作几

个小时,可以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如写报告等。

15、利用零碎的时间。只要花出代价就总会有收获。额外的零散时间,比如上班的路上的时间。

16、准时。

17、简化工作。a,做久一点;b,做快一点;c,做重要的事情;d,做自己拿手的事情;

e,少犯错;f,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

18、学会说不。

19、平衡。真正重要的事情:身体健康、年轻的心灵、良好的人际关系。

个人知识管理(pkm)

其实质在于帮助个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个人的竞争力。通过个人

知识管理,让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多价值的知识,从而最终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

从个人的角度讲,需要管理的知识资源无外乎以下的内容:

人际交往资源(如联系人的通讯录、每个人的特点与特长等)

通讯管理(书信、电子信件、传真等)

个人时间管理工具(事务提醒、待办事宜、个人备忘录)

网络资源管理(网站管理与连接)

文件档案管理

个人心理管理

就个人而言,个人心理管理就是经常自我心态调整。知足长乐、量力而行.1、研究和娱乐要相结合2、凡事都是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要经常有抱怨

3、不要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4、正确面对困境,用辩证的眼光去看问题。

四、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

(小故事)有一个草坪铺路的故事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保护草坪是很难的,因为草坪

上的路往往并不是按人的方便性来修的。有一次一个设计师承接了一个项目,交付使用后

在这个建筑物的周围全部铺上了草坪,没有路,任人去踩,几个月后,草坪上就分明出现

了几条道:有粗有细,然后他就此基础上修路,也有粗有细,结果可想而知。

在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张开你的所有触角,去看,去读,去感受,你会不自觉地爱看一些东西,那是你的兴趣,也是你的知识结构决定的,日子久了,也会

出现几条路,这些路也都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标。学会倾听心音,让心来告诉你如何走,就不会被别人的价值观、流行的热点牵着跑。

五、:如何进入一个研究领域?

进入一个领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本这个领域最早的论述专著或教材,比如协

作学习,可以看robert e.slavin《cooperative learning》。当你把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之后,再去读这个领域的论文,你就会因为心中有数而能够

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工作必须要先做,不可以在网上乱搜论文,否则,你会感到:看了20篇文

章,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还没有形成,这些概念自相矛盾。有此认识还算幸运,有的人恐怕被偏

见所引导,还不知道,这是最可怕的。

六、如何选定一个研究课题

对于现在研一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不妨多做一些泛读:

1。浏览各有关协会的网站,看看最近召开的学术会议的议题;

2。翻翻国内有关的期刊,看看最近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么, 根据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会

很自然地有所倾向,再多看看你感兴趣的话题,比较之后,也许就形成了你的论文选题了。

七、学生论文研究和导师的角色作用

有三种指导方式经常被应用:

(1)让学生自己去找感兴趣的领域,自己研究,老师至少给予方法论上的指导

优点:学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帮助老师开拓思路和方向;

缺点:大多数学生在研二的时候还没有确定的目标方向,选 择方向的过程异常痛苦。学生

所选择的领域也许是导师所不熟悉的,为了能够从内容上提供指点,导师也要看相关的文献,如果学生多了,每个人都是一个领域,导师就很难给出专家级的指点,学生也有孤军奋战的寂寞。所以除非学生有非常强烈的意愿,我将不采用此法安排论文了。

(2)学生做老师申请的项目

优点:项目有明确的研究要求,老师能够具体指点,还有同学一起攻关;

缺点:因为老师对项目的认识在短期内很难传给学生,因此有可能出现学生总不得要领的表象,造成学生的挫折感。如果老师对项目干预很少,学生就需要自强自立,否则项目的质量和成果、对学生的培养可能都达不到预期。目前我还没有掌握这种方法的技巧,所有的非编程项目几乎都是自己亲历完成,无法借助他人之力,这是以后必须要改进的。

(3)老师表达对某个方向领域的兴趣,学生自由开垦

优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着眼点,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老师因为对该方向有兴趣,也许没有深入,也许过去已经有过积累,所以还能够对学生的着眼点给予建议。学生自由发挥后,往往有出人意表的结果,师生都会因此欣喜。这是

所发现的论文期间师生关系作为融洽的一种合作方式。

缺点:学生仍旧可能感到是在孤军奋战,缺乏交流对手.八、如何得到导师的指导

研究生期间应该开始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所以导师一般采用宽松管理。除了几个重要的时间点老师会主动的找学生以外,其余时间都需要学生主动与老师联系。导师是否真的成为你的导师,完全要看你自己的努力,同届的几个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同数量的指导,这

并不是导师厚此薄彼,而是平时交流频度和质量决定的。

1)自觉地将阶段性成果向导师汇报,听听导师的建议,老师也许会从研究方法和细化问题的角度帮助你反思,更多的时候是为你提供其它的数据来源和支持(人力、物力)。

2)认真地完成老师交给你的看似与你的论文并无关系的事情。老师往往根据对你的直觉认

识,认为你合适做什么事情而分配给你一些工作,也许别人对你也是这个印象,也许这是

你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你的优势。认真地有意识地发展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会使你成为

一个有特长的人。

3)和老师的接触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类,正式的需要预约,真的是有事情要讨教。非正式的包括路过老师的门口,打个招呼,闲聊两句。有时候正是这种无心插柳,可能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和资源,也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指点。

4)不要唯导师命是从,有时候导师分配给你某个任务也有投石问路的意思,是因为想发掘

你的潜力。所以多和导师交流你的兴趣和想法,可以方便老师分配给你你所想要的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情。

九、如何得到导师对论文研究工作的指点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论文,论文可以成为师生之间非常好的沟通载体。很多同学都

是在最后一个月才把论文交给老师,老师能够做的就只是对论文规范性方面的修改了。但

是论文中往往反映了一些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改善的地方,如果能够早和导师沟通,论文时

期对自己的训练将会更加富有成效。

建议是:采用原型方法进行论文写作,尽早完成论文的整体框架,在每个版本征求导师的意见。

这样的好处是:导师可以较全面的了解你的想法,从而按照你的思路帮你拔高。相反,如

果是零碎的部分去请教导师,导师往往会按照她如何做这个研究的角度给你提出建议和要

求,因为两人的知识结构不同,会造成理解认识的误会,而影响论文研究的进展和流畅。

现在研究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家都知道读研是有风险的,弄不好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其实在校真正的学习时间并不长,这点毕业的研友会有体会。可是,怎样让我们在这短暂的两三年时间里更好地得到锻炼和发展,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或发展赢得机会和筹码呢?所以,对研究生期间如何确定自己的学习重点,我有几点体会,想和准备读研和正在读研的朋友们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觉得有以下三点需要着重考虑:

1.首先要有一点长远的计划,哪怕只是几年长度也好。要考虑好自己毕业后想做什么,是想在本专业领域继续读博士搞科研?还是想去公司搞技术开发或管理?或者想去大的国企还是去外企?或者出国?等等...。这些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想想的,因为这些需要和你目前的选择联系在一起,别忘了:“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再者,我们需要近期的目标也需要长远的打算(当然长远的计划要符合自身的情况)。

2。如果第一点的问题想明白了,那么可以接着考虑这个问题了。读硕士,要慎重选老板,这一步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说了。但要注意几点,首先你要考虑你的长远发展的计划,如果你想读博搞科研,就要找学术造诣较深的,最好是偏重理论研究的,他的项目适合你继续深造,读博和科研需要你的理论深度。如果你想去公司从事研发工作,最好找偏重工程性项目的老师,这样你可以在学期间积累项目工程经验,这可是你找工作的筹码。这点对学计算机、信息、自动化方面的研究生尤为重要。记住,没有项目的老师是很耽误人的,跟他有可能你什么都学不到。

3。对于读研期间学习重点的确立也要这样。比如说,你想去大公司或国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类的工作,你需要综合素质,最好在学期间多参加学生活动组织,积累相关经验,同时还要苦学英语等。如果你想去公司搞研发,最好学好专业,多做工程项目积累经验,比如学计算机的最好熟练掌握一两门开发语言与工具(要了解外面公司都好用那些工具!),现在的公司是非常欢迎有项目研发经验的毕业生,而偏重理论方面的学生往往会遭到冷落,因为公司希望你一来就能干活。翻过来说,如果你硕士阶段光搞工程项目了,而忽略了理论学习,要读博的化,博导对你的评价一般不会很高(工程项目不好发论文)。如果想去外企,很多时候外语比技术本身要重要的多,哪怕是在技术研发性的外企也是这样的。我班有一同学就是这样,技术相当一般但英语超好,去了外企主要跟老外打交道,挣的比同班谁都高。

读研的时间很短暂。假如你毕业时除了文凭,其它方面与本科生无异,那么你比差的本科生更容易遭受鄙视!假如在这两三年里,你在其中一方面有所发展,也会为你以后赢得机会!

研究生的学习方法

我认为,因为第一学期的公共课较多,所以主要的任务一是完成公共课,尤其是英语,二是考虑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这个问题可以多与导师交流,来为自己确定一个研究的方向。到第二、三学期,就要开始筹划自己的毕业论文了,这个阶段主要是收集资料,明确毕业论文的选题等,第四、五学期要抓紧时间做毕业论文。其实,找工作需要在毕业前1年的10月底就要开始动手,这个时间如果毕业论文还没搞定,那么肯定影响找工作。所以,三年的学习时间,其实真正能够安心学习只有2年半,2年制的研究生就更紧张了

读书.然后试着把自己的见解写出,整理成论文形式,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上升空间,继续读书.理论方面的知识

硕士研究生一般都要经历上课、论文材料的收集、论文的开题、发表小论文、毕业论文的答辩、找工作或考博士等几个关键环节。在学校的五个学期内,我们不但要完成以上的全部工作,并且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科学的思考。这一点我认为是我们在硕士生阶段最应该学习的内容。

就时间的科学安排,有以下的经验可供参考。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整个读硕士的两年半时间分为几个阶段,可以按年分,也可以按学期分。每一阶段我们可以设定一定的目标和任务,集中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这一目标,并且这些目标也是环环相扣的,最终是为了择业或考博这个整体目标而服务的。这样我们才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事情当中去。比如说可以进行以下安排,按学期可分为五个阶段:

(1)第一学期——学习学期

主要目标是学习好各门基础课程。因为不管以后是择业或者考博,都需要学习成绩和理论知识的支持。并且这一学期也是五个学期中同学们学习劲头最浓的学期。

(2)第二学期——知识补充学期

经过第一学期基础课的学习和对周边环境的了解,同学们应该知道自己所缺乏的知识,在这个学期就应该好好恶补一下。比如说外语,这是很令工科同学头痛的科目。但如果外语口语流利,会使你在择业时增加一倍工资或获得更多机会。在这个时期学校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五四杯”、机器人设计大赛、商业计划大赛等,多参加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充分了解自己,获取知识,也可以学习团队精神。

(3)第三学期——论文材料收集与开题写作学期

在这个时期,同学们开始进入论文的写作阶段。这就需要收集资料和进行一定的试验。在这期间一定要抓紧时间多学习和收集资料,了解该领域的知识,定出好的论文框架。根据以往经验,这阶段就应该开始书写发表的小论文,并投寄出去,这样才能保证你在毕业时能看到正式发表的论文。在书写论文时有一个小经验:一开始不用急着写整个论文,可以先就论文中的创新点书写发表的小论文,最后把这些小论文逻辑地串起来,这样你的毕业论文就完成了一大部分。

(4)第四学期——论文完稿和择业思考学期

这一学期,同学们的精力主要放在论文写作上面,书写好的论文可以锻炼你的组织和时间安排能力。另外一点就是要开始进行择业的思考。在以上几个阶段中,我们一直在为择业做准备,这时应该对自己的性格和拥有知识的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通过对各种工作录用标准的了解,我们可以为自己以后想进入什么城市和行业进行初步的估计。如果想要考博,这时候也需要开始了解各种信息,为下个学期的考试做好准备。

(5)第五学期——论文答辩和择业冲刺学期

这一学期是忙碌的学期。首先关键的问题是要对论文进行扫尾工作,顺利的答辩是非常必要的。其次最重要的问题是择业或考博士,我相信经过对以上几个阶段目标的逐个实现,这时的你一定是胸有成竹。

以上的时间规划和目标不过是经验的总结,每位同学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合理的调节。但有两点问题一定要注意:第一,针对每阶段目标一定要专注,不要受外界环境影响太大。不要一会抓蝴蝶,一会抓小鸟,不按照所设计的规划行事,最后将一事无成。各学期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导致整个规划的停滞。第二,经常进行反思。常有同学说自己在某一阶段过程中失去目标,每天生活极没有规律。我想这就需要他反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即自己是否清楚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在这个位置针对相应目标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些行动对于自己的长期规划有什么影响。我想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深刻认识将不断鞭策和激励同学们不断的进步

许多人不明白大学教育为你准备的不是一门专业,一份职业或一个工作;大学教育为你准备的是一种富足的生活。许多情况下这一点很难为人理解,因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初衷是为了一个好工作,挣大钱。而且,大学老师的初衷也是帮助学生发展明确的目标,请注意学生与老师的意图在有些方面是一致的。如果你明白明确的目标与富足生活间的联系,将有助于你正确理解大学教育的意义。

大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对每个人都不同,在大学教育中,你投资什么就收获什么,恰恰是这一点使得大学教育的意义对每个人都不同,因为人们的投资方式各式各样。上学期有600名学生选修了我的基础语言交流课,其中有一名学生给我作了苛刻的评价。在他的评语中,有一行特别刺眼:“我只想告诉你,我在你的课上一无所获,因为我什么都没有学到。” 但你知道为什么吗?我从那个学生的助教那里调查了一下,才知道这个学生根本不去听课。他学习不大努力,根本不把功课当回事,教育绝不是什么奇迹,老师也没有什么办法。

教育是双向的。就象在美丽的旅途中你一路闭着眼睛,当有人间你感觉如何时;你只知道抱怨路途的颠簸劳累。你只有睁开眼睛才能看到风光无限。与其在这里概括大学教育的意义,不如扪心自问:“我将如何最大程度地受益于大学教育”在我接受邀请准备这个演讲的时候,我坐在办公室里问自己:“在我开始大学生活以前我想了解什么”或者换言之,“在我的子女开始大学生活以前我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最大程度地受益于大学教育的关键是什么?我把自己的想法总结成几点建议,这些建议来自一个近三十年来致力于优质教育并密切关注学生成长的老教师。

一个人为受教育而在时间、精力和金钱上投资最大,所以,我认为你在开始受教育以前要树立正确的治学态度。

有机会进入大学是一种荣幸,任何一种光荣的待遇都要靠不懈的努力来争取。要最大程度的利用这一机会,你要遵循下列几点建议:

第一,认识到态度决定一切,学习态度决定你从功课和老师那里获得多少东西,你必须抱着积极的态度对待教育,明白它对你的人生意义,心理学家、教育家威尔博特•麦克基在他的《教学参考》中证实了这一点,他说,态度决定一切。

第二,放弃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为标榜自己不是老师的宠儿,不向老师献媚的愚蠢做法。这里是大学,你要尽快长大,严肃认真地对自己的一生负责,记住,你的大学成绩将伴随你走向未来。所以,你有义务争取好成绩。记住,成绩单上全是“及格”只能说明你并没有真正努力。请你努力做好一切。

第三,要有主见。不要轻信别人说这个老师“好”或那门功课有多难,要知道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背景不同,工作准则也不同。有些事情对这个人来说很难而对那个人可能易如反掌。

第四,要勇于冒险,为了发现自己的潜力,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你要做审慎的冒险——有利于个人成长的乐观冒险,我不是说大胆,像拿自己的生命冒险,灌下两桶啤酒然后去考验自己的驾驶技术,或把自己一无所知的毒品注入体内,然后可以告诉别人那是种什么感觉。不会有第二次机会象上大学这样来尝试自己的行为,许多学生还不明白这一点。大学生活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利用这一机会变得越来越好;

第五,要勇于承担责任。你或许能找出种种理由来解释自己对学习兴趣不高,没有责任心或没有动力,你也可以指责老师上课没有热情,讲课单调乏味,课程一成不变,缺乏生动的例子等等。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为自己的教育负责。要知道,在任何憎况下你都不会一无所获,不要找借口!学无止境,抓住任何机会学习,象海绵吸水一样吸取知识。如果你离开大学的时候还跟进去时一模一样,那你怪不得别人,只能怨你自己,大学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但你得主动促成这些变化,谁也无法保证未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经难不成才。

第六,认识到大学生活就是生活本身。这不是你生活的序曲,准备或前奏。你的价值观你的兴趣以及工作准则早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形成了,无论是好是坏,20岁的你很可能就是60岁的你:研究证明,如果你现在心情愉快、善于自我调节,你老了也会是这样,当然,谁也不会在18、19或20岁期间完全无忧无虑并善于自我调节,可是,对受教育而言,良好的心境既是过程又是目的。如果你身上有些东西连你自己都不喜欢,象缺乏自信,不能合理安排时间,武断,容易焦虑,不够开放,没有自觉性,缺乏领导素质以及做事拖拉等等,你要马上采取行动。大学生活给你提供一个现成的机会来检验自己的素质,制订可行性目标,争取进步。

第七,学会提问。有关这一点,你的中学老师可能已经讲得很清楚。经常提问是提高生活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没有问题的生活空洞而没有意义。

第八.多方征求意见。良好的建议不会自己找上门来,你得经常找你的导师及业务课指导员谈心。承担责任意味着从负责人那儿获得建议,而不是依靠你的同屋或同学、朋友为你解答重要问题。懒人只听一面之辞,而不考虑消息的来源;懒人在做出重大决策前不愿听取多方意见,聪明的人则广泛猎取信息。

第九,充分利用资源。早点这样做。要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光靠好的分数和推荐信还不够,你在大学里做过什么社会活动也很重要。我们有上百个俱乐部、学生组织期待着你的加入。尽快把自己融于大学生活中,时光飞逝,一切不会再来,不要等到大三或大四才开始投入,一个在大学里活跃的人往往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一样充满活力。雇主喜欢活跃而参与意识强的学生。作为一个活跃而积极参与的人,你绝不会偶然众生。记住,庸庸碌碌的人可能有众多同伴,而跑在前面的人总是少数。

第十,保持乐观。如果你好学上进,如果你想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你想一旦有人要求你干什么时你就能胜任,你就不会对大学生活感到头疼。事实证明乐观主义者在大学里表现更好,分数更高,收获更多,能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也更容易对自己的成果表示满意。以上这些建议很值得你们讨论,它们不仅适用于大学教育,也可以作为今后的生活信条,大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只有通过客观存在的条件与你自身努力的共同作用。

学习呢就的从头说起:

1年级的时候最好自己好好的把学位英语过了.平时看看文献.对科研有个基本的概念.看看你所从事的专业其他人都在干些啥研究?自己实验室又在做啥研究,自己要有个底.同时多向师兄学习学习,帮他们干点基本的实验,训练自己的基本实验技能.2年级就是实验的过程了,要学的很多,从看文献到设计自己的实验,有课题的还好点,没有课题的同学就的自己选课题,这是个很难的事情.实验会碰到很多很多的问题,自己要学会利用资源,包括同学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都得用到.从定试剂盒,到实验的进行,自己都得操心.多问师兄,多请教,师兄其实才是自己真正的导师,每一个师弟其实都是在师兄的带领下成长出来的.3年级也许有些同学实验还在进行,这个时候最好边做实验,边准备自己文章的事情了,因为现在研究生都得要求核心期刊或一级学报发表文章才能毕业.要保证自己能顺利毕业,不要等到实验完了才来准备,有些同学在毕业前还没有文章,同时又要联系工作,看着就让人心急.所以要给自己留后路,保证毕业是关键.3年纪下半期或更早点就是找工作的高峰了,很关键的.自己找工作要有自己的想法:适合进公司?事业单位?还是自己创业?有方向才能有好的选择.当然有些同学要考博,这就的更需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了,尽早把自己实验做完.多给自己时间复习.我也很迷茫。将研究生在三年中的行为取向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考公务员类:认为科研并不重要,在我们周围考上公务员的,一般专业功底不是十分扎实。因为就目前考的两门课程看,与科研习惯相反,需要一定的思维转变过程,投入科研太深的人一般不太可能转型很快;

2)随大流型:跟着其他人考研,考上以后很少考虑自己的定位和将来,对自己不是计划不计划的问题,而是随便。这样的学生暂时几年不会有太大出色,除非命好;

3)超现实派:这些人一般都是社会返校生,认为3年的研究生老板一定会放行,所以,对于科研结果不太在乎,他们具备应届生不具备的抗压能力,这主要源于眼界稍远些,能看到毕业和生命的真正价值。他们只在乎科研过程,当然,他知道要有结果是需要一番苦功的,而实施起来时他需要考虑考虑;

4)超级不适合型:考研成功人士有很多是真的不适合科研工作的,他们痛苦挣扎,这让人同情,不如在大四时早点想清楚;

5)热爱专业型:热爱这个专业的人不多,更多的人为了一口饭碗或者根本没有想过什么什么问题,热爱专业的人并不一定都能成功地成为未来的领军人物,但在研究生期间这类人对一个实验室的发展和气氛非常重要。

6)实力型:科研也需要天分。天分的人很少,但这类人是精英,良性循环的社会这类人理应成为专业的顶梁柱,这样的人需要不断提高自己,扩大知识面,而且对专业有超级的理解力、想象力和交叉运用能力。

就看你是那类人了。你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你的选择。

硕士研究生学习体会 篇3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6-01

一、问题提出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将读研作为将来步入社会的“加油站”,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热度持续升温,报名人数又创新高,约为176万人,较2012年增长了6.28%[1] 。入学后的研究生学习同样值得关注。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习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更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本科院校层次、专业背景、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影响他们的学习适应性。适应(adaption)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其本质在于获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2]。学习适应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利发展状态的能力[3]。

现有关于学习适应性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学生及大学生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极少有人关注研究生学习适应性问题,CNKI几篇关于硕士生学习适应性的文章只是针对研究生特殊群体,比如跨专业研究生(熊勇清,陈江勇,2011),医科及护理硕士新生(尹翔燕,孙红玉,2012;徐学华,宋广文,2011),没有涉及一般硕士研究生。叶章娟(2013)以南京大学为例对综合大学硕士新生学习适应状况进行了分析,没有关注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的适应状况。而工科院校学科设置特色鲜明,学生构成、校园文化、教学方式、培养模式也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高校。同处一个校园的不同类别硕士研究生学习上能否适应,他们之间适应性是否存在差异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硕士研究生指的是常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包含在职、委培、留学生等其他类型。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笔者在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自然辩证法》公共课上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2份。问卷采用的量表参照冯廷勇[4]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和曹丽[5]的《研究生专业学习现状调查问卷》,涉及到5个维度: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共33个问题,各维度总分值分别为25分、20分、25分、55分、40分。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即完全符合计5分,比较符合计4分,不确定计3分,比较不符合计2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反向问题在数值统计上做逆向处理。各维度量表分数越高,相对应的维度适应性越好;量表总分越高,表明整体适应性越好。反之,则越差。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分析结果

1、硕士研究生总体学习适应情况分析

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总体

每题均值3.453.323.363.203.183.27

表1硕士研究生生总体学习适应情况表

表1显示,量表总体和各维度适应性均值均大于中间值3,说明其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各方面以及总体适应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比较而言,学习动机均值最高,科研能力及师生关系均值较低,师生关系均值最低。表明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动机方面适应状况最好,科研能力及师生关系方面适应状况低于总体适应水平,其中师生关系适应程度最差。如何处理和导师的关系及如何提高科研能力成为影响研究生学习适应水平的重要因素。

2、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差异分析

表2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差异表

学习动机

(25分)学习态度

(20分)培养模式

(25分)科研能力

(55分)师生关系

(40分)总分

(165分)

男生17.1713.3817.0335.9726.01109.56

女生17.413.1216.4835.2324.5105.03

理工科17.2113.4417.2535.6525.91109.46

文科17.3512.981634.4224.52105.27

农村18.5814.2718.2236.3626.11113.55

城镇16.5112.7216.0334.5925.05104.9

211、985高校17.5413.1217.1835.7325.8109.37

一般本科16.8113.5416.2534.4424.86105.92

一志愿16.712.9516.5134.3124.84105.3

调剂18.7114.1717.6437.6427115.17

(1)对于性别差异来说,男生总体得分高于女生,除学习动机维度女生高于男生外,其余各维度均值男生均高于女生,说明工科院校中女生学习适应水平低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工科院校中工科类专业学习条件和学习要求更适合男生,而女生学习目标明确、勤奋认真的性格特点使其在学习动机方面强于男生。

(2)在专业类型上,文科类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均值大于理工科专业学生,但在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维度上均低于理工科学生。这是由于工科院校中校园文化、教学模式、学科实力等方面更适合理工科学生学习特点,相比之下工科院校的文科类专业学生处于弱势的边缘地位。

(3)来自农村的学生各维度均值明显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且经显著性检验,当显著性水平α=0.05时,除科研能力外农村与城镇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工科院校中来自农村的研究生学习适应水平高于来自城镇的研究生,可能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4)在本科院校层次上,本科毕业于“211工程”或“985工程”院校的学生除学习态度维度外,总体及其他各维度均值均高于本科毕业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即本科毕业于“211、985工程”院校的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高于本科毕业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这是因为本科毕业于一般院校(下接第8页)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S高校152名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硕士研究生总体学习适应水平良好,具体维度上师生关系维度均值最低;生源地及录取志愿对学习适应存在显著性影响,农村学生学习适应水平高于城镇学生,调剂生高于一志愿考生。建议学校关注研究生学习适应问题,加强师生交往,关注弱势专业学生,对不同录取志愿学生采取双重培养模式。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6-01

一、问题提出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将读研作为将来步入社会的“加油站”,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热度持续升温,报名人数又创新高,约为176万人,较2012年增长了6.28%[1] 。入学后的研究生学习同样值得关注。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习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更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本科院校层次、专业背景、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影响他们的学习适应性。适应(adaption)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其本质在于获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2]。学习适应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利发展状态的能力[3]。

现有关于学习适应性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学生及大学生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极少有人关注研究生学习适应性问题,CNKI几篇关于硕士生学习适应性的文章只是针对研究生特殊群体,比如跨专业研究生(熊勇清,陈江勇,2011),医科及护理硕士新生(尹翔燕,孙红玉,2012;徐学华,宋广文,2011),没有涉及一般硕士研究生。叶章娟(2013)以南京大学为例对综合大学硕士新生学习适应状况进行了分析,没有关注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的适应状况。而工科院校学科设置特色鲜明,学生构成、校园文化、教学方式、培养模式也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高校。同处一个校园的不同类别硕士研究生学习上能否适应,他们之间适应性是否存在差异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硕士研究生指的是常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包含在职、委培、留学生等其他类型。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笔者在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自然辩证法》公共课上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2份。问卷采用的量表参照冯廷勇[4]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和曹丽[5]的《研究生专业学习现状调查问卷》,涉及到5个维度: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共33个问题,各维度总分值分别为25分、20分、25分、55分、40分。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即完全符合计5分,比较符合计4分,不确定计3分,比较不符合计2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反向问题在数值统计上做逆向处理。各维度量表分数越高,相对应的维度适应性越好;量表总分越高,表明整体适应性越好。反之,则越差。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分析结果

1、硕士研究生总体学习适应情况分析

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总体

每题均值3.453.323.363.203.183.27

表1硕士研究生生总体学习适应情况表

表1显示,量表总体和各维度适应性均值均大于中间值3,说明其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各方面以及总体适应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比较而言,学习动机均值最高,科研能力及师生关系均值较低,师生关系均值最低。表明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动机方面适应状况最好,科研能力及师生关系方面适应状况低于总体适应水平,其中师生关系适应程度最差。如何处理和导师的关系及如何提高科研能力成为影响研究生学习适应水平的重要因素。

2、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差异分析

表2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差异表

学习动机

(25分)学习态度

(20分)培养模式

(25分)科研能力

(55分)师生关系

(40分)总分

(165分)

男生17.1713.3817.0335.9726.01109.56

女生17.413.1216.4835.2324.5105.03

理工科17.2113.4417.2535.6525.91109.46

文科17.3512.981634.4224.52105.27

农村18.5814.2718.2236.3626.11113.55

城镇16.5112.7216.0334.5925.05104.9

211、985高校17.5413.1217.1835.7325.8109.37

一般本科16.8113.5416.2534.4424.86105.92

一志愿16.712.9516.5134.3124.84105.3

调剂18.7114.1717.6437.6427115.17

(1)对于性别差异来说,男生总体得分高于女生,除学习动机维度女生高于男生外,其余各维度均值男生均高于女生,说明工科院校中女生学习适应水平低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工科院校中工科类专业学习条件和学习要求更适合男生,而女生学习目标明确、勤奋认真的性格特点使其在学习动机方面强于男生。

(2)在专业类型上,文科类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均值大于理工科专业学生,但在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维度上均低于理工科学生。这是由于工科院校中校园文化、教学模式、学科实力等方面更适合理工科学生学习特点,相比之下工科院校的文科类专业学生处于弱势的边缘地位。

(3)来自农村的学生各维度均值明显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且经显著性检验,当显著性水平α=0.05时,除科研能力外农村与城镇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工科院校中来自农村的研究生学习适应水平高于来自城镇的研究生,可能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4)在本科院校层次上,本科毕业于“211工程”或“985工程”院校的学生除学习态度维度外,总体及其他各维度均值均高于本科毕业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即本科毕业于“211、985工程”院校的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高于本科毕业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这是因为本科毕业于一般院校(下接第8页)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S高校152名硕士研究生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硕士研究生总体学习适应水平良好,具体维度上师生关系维度均值最低;生源地及录取志愿对学习适应存在显著性影响,农村学生学习适应水平高于城镇学生,调剂生高于一志愿考生。建议学校关注研究生学习适应问题,加强师生交往,关注弱势专业学生,对不同录取志愿学生采取双重培养模式。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6-01

一、问题提出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以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将读研作为将来步入社会的“加油站”,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热度持续升温,报名人数又创新高,约为176万人,较2012年增长了6.28%[1] 。入学后的研究生学习同样值得关注。由于研究生阶段学习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学习更强调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本科院校层次、专业背景、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因素影响他们的学习适应性。适应(adaption)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其本质在于获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2]。学习适应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有利发展状态的能力[3]。

现有关于学习适应性的国内外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学生及大学生新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极少有人关注研究生学习适应性问题,CNKI几篇关于硕士生学习适应性的文章只是针对研究生特殊群体,比如跨专业研究生(熊勇清,陈江勇,2011),医科及护理硕士新生(尹翔燕,孙红玉,2012;徐学华,宋广文,2011),没有涉及一般硕士研究生。叶章娟(2013)以南京大学为例对综合大学硕士新生学习适应状况进行了分析,没有关注工科院校硕士研究生的适应状况。而工科院校学科设置特色鲜明,学生构成、校园文化、教学方式、培养模式也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高校。同处一个校园的不同类别硕士研究生学习上能否适应,他们之间适应性是否存在差异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硕士研究生指的是常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包含在职、委培、留学生等其他类型。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笔者在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自然辩证法》公共课上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2份。问卷采用的量表参照冯廷勇[4]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和曹丽[5]的《研究生专业学习现状调查问卷》,涉及到5个维度: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共33个问题,各维度总分值分别为25分、20分、25分、55分、40分。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即完全符合计5分,比较符合计4分,不确定计3分,比较不符合计2分,完全不符合计1分,反向问题在数值统计上做逆向处理。各维度量表分数越高,相对应的维度适应性越好;量表总分越高,表明整体适应性越好。反之,则越差。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分析结果

1、硕士研究生总体学习适应情况分析

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总体

每题均值3.453.323.363.203.183.27

表1硕士研究生生总体学习适应情况表

表1显示,量表总体和各维度适应性均值均大于中间值3,说明其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各方面以及总体适应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比较而言,学习动机均值最高,科研能力及师生关系均值较低,师生关系均值最低。表明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动机方面适应状况最好,科研能力及师生关系方面适应状况低于总体适应水平,其中师生关系适应程度最差。如何处理和导师的关系及如何提高科研能力成为影响研究生学习适应水平的重要因素。

2、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差异分析

表2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差异表

学习动机

(25分)学习态度

(20分)培养模式

(25分)科研能力

(55分)师生关系

(40分)总分

(165分)

男生17.1713.3817.0335.9726.01109.56

女生17.413.1216.4835.2324.5105.03

理工科17.2113.4417.2535.6525.91109.46

文科17.3512.981634.4224.52105.27

农村18.5814.2718.2236.3626.11113.55

城镇16.5112.7216.0334.5925.05104.9

211、985高校17.5413.1217.1835.7325.8109.37

一般本科16.8113.5416.2534.4424.86105.92

一志愿16.712.9516.5134.3124.84105.3

调剂18.7114.1717.6437.6427115.17

(1)对于性别差异来说,男生总体得分高于女生,除学习动机维度女生高于男生外,其余各维度均值男生均高于女生,说明工科院校中女生学习适应水平低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工科院校中工科类专业学习条件和学习要求更适合男生,而女生学习目标明确、勤奋认真的性格特点使其在学习动机方面强于男生。

(2)在专业类型上,文科类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均值大于理工科专业学生,但在学习态度、培养模式、科研能力、师生关系维度上均低于理工科学生。这是由于工科院校中校园文化、教学模式、学科实力等方面更适合理工科学生学习特点,相比之下工科院校的文科类专业学生处于弱势的边缘地位。

(3)来自农村的学生各维度均值明显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且经显著性检验,当显著性水平α=0.05时,除科研能力外农村与城镇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工科院校中来自农村的研究生学习适应水平高于来自城镇的研究生,可能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 篇4

目前,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培养目标比较单一, 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 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集中表现为科研和创新的能力不足, 这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原因由教学方式、科研硬件条件、导师、研究生自身等方面构成。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直接指导者, 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尤其是科研素质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一名硕士生导师的视角, 对如何培养研究生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科研能力, 首要树立正确的科研审美观

与本科生相比, 研究生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该学科科研教学的能力, 是科研能力培养的开端, 因此首要任务是让其本人理解什么是科研, 培养其对科研的审美观。即什么样的工作算得上是科研, 真正有意义的科研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这里用科研审美观来概括。这对于研究生之后的科研道路都是必需的。只有具有了科研审美能力, 才能真正走向科研道路。要培养科研审美能力, 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导师先要把研究生当作未来的科研工作者培养, 而不是当作简单的劳力去使用。要指导学生一步步进入科研的殿堂。比较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参与一个完整的科研工作, 从选题到实验设计, 再到论文撰写, 学生都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尤其是选题依据的设计, 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研究生本人要做到多读文献, 并能够总结提炼文献, 通过阅读文献, 能掌握自己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 明确自己所从事科研工作在整个领域中所处的位置。就好比时尚界要时刻把握最新的时尚潮流, 具有鉴别时尚度和欣赏时尚美的能力。

二、培养科研素质, 创新思维是核心

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 是培养国家科技创新的开拓者和承担者。因此,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相关的测试检验, 得出文、理、工三科研究生综合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程度由大到小排在前5项的能力依次为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其中, 创新能力最为重要。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循序渐进, 贯穿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首先, 创新是建立在掌握科研领域前沿的基础上。研究生要通过研读文献, 从中发现问题, 提出质疑, 并通过师生间的学术交流, 锻炼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 有了大量文献积累, 掌握了整个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 下一步就是指导研究生独立思考, 提出科学问题, 也是科研立题。最后, 在成果总结和论文撰写阶段, 要鼓励督促学生及时整理数据、总结结论的习惯。定期安排研究生报告工作进展、组织研讨会和学术报告等, 不仅可以了解研究生的阶段性成果, 还有助于培养其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自信心有助于创新, 要经常鼓励学生创新。科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因此学生做的科研工作一般是导师没有亲自尝试过的。要鼓励学生超过导师, 尤其是在研究生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生本身意识到科研事业的这一特征, 树立自信, 大胆尝试, 不断挑战。所谓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正是对科研发展特征的很好诠释。创新是在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 不是天马行空的空想。现在的研究生多以“90后”为主, 思维比较活跃。在指导研究生时首要强调踏实积累知识的重要性, 鼓励其在此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

三、重视科研实践与训练

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让研究生在具体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科研实践的训练, 包括实验操作能力的锻炼和论文构思、写作能力的训练。实验操作能力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也是发现科研问题的最前线。尤其是初次踏入科研道路的硕士研究生, 在实践中锻炼, 一方面为以后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可以快速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袁隆平教授曾说过: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的第一个条件是你要下田, 你怕下田、怕吃苦, 我就不接收你, 我说电脑很重要, 书本知识也很重要, 都是基础, 但是电脑里面, 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 也要到田里面种出水稻;你要把名利丢开一点, 不怕困难, 努力钻研, 我想一定还是会出成果的, 你一次不行, 两次、三次、五次、一百次, 总会出成果的。由此足以看出, 实践对于科研成果取得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论文构思和写作能力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之所以称之为科研, 其主要特征是要具有科研意义, 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释某一理论。饶子和院士说过, 每一个科研成果都是一个故事, 文章的写作就是把科研工作的整个流程写成一个完整的有科研意义的故事。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综合能力的展现。作为硕士研究生要先阅读文献, 在培养科研审美观的基础上, 具有鉴别文献的能力, 进而培养写作科研论文的能力。读文献应该是先泛读再精读, 然后再泛读。首先, 要通过泛读了解自己所研究领域的总体状况, 把握前沿;其次结合自己研究实验内容精读文献, 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科研实践;最后, 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础, 又应该泛读文献, 通过各相关领域的交叉知识, 激发自己的灵感, 能够独立提出科学问题。

四、宽松的学术交流环境是驱动力

科研本身是一件烦琐、逻辑型强, 又略显枯燥的工作。一方面, 刚刚踏入科研道路的研究生, 很容易走向思维死胡同, 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通过接触交流, 可以开阔眼界, 激发灵感, 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因此, 宽松的学术交流环境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前, 国内研究生的培养大多是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培养, 实验设计、写作, 大都是一个人或与少数几个同门“师兄弟”一起完成, 缺乏与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的交流。另一方面, 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研究生参加更多的国际、国内学术活动较少。基于以上现状, 笔者认为研究生应该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包括课题组内和研究生自发组织的各种活动。首先, 要强调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导师与研究生应以同事的关系进行平等的学术问题交流, 而且交流要保质保量, 把问题谈清谈透, 充分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能力。其次, 重视团队效应, 多与高年级学生交流。上研究生后, 提前参与高年级研究生的实验, 学会做试验、用仪器。与研究内容相近的同学多交流讨论, 发挥团队效应, 集合多人的长处解决一个问题。充分重视开题和中期考核, 开题和中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研究生以及硕士导师都应该充分重视, 而不能让其流于形式。开题和中期考核应按期举行, 导师应形成导师组, 对学生的科研工作充分讨论, 给予意见建议, 本身就是对研究生的帮助, 也是导师激发思维和学习的好时机。研究生该如何认真对待呢?首先, 要认真准备报告, 从PPT的准备到逻辑思维的安排都要精心准备, 当成一次锻炼机会。其次, 从认识层面上, 不要害怕老师批评而回避问题, 应该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困难, 和专家交流请教, 这样才能有所进步, 达到开题和中期考核的真正目的。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活动。参加学校邀请组织的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及知名校友的学术报告会。使研究生多接触科研的前沿, 对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可能。最后, 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 并做学术报告。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导师本身更要走出去, 将最新的科研动态带回来, 通过学术专题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五、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育界一直重视人才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最终成就的大小, 取决于他的综合素质。科研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因此要取得科研上的伟大成就, 对科研工作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很高。除前面讨论的基本科研能力外, 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还应该注重其他个人素质的培养。科研工作者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科研工作向来被认为是坐冷板凳的、枯燥的。因此,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有较强的毅力和恒心, 一方面能承受科研的压力, 另一方面能够将科研坚持到底。此外科研工作者还需要有较好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坚守一块净土, 坚持科研工作者的“清高”。此外还应具备处理各种关系的管理能力、较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等。

六、结语

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导师要给予恰当的指导,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审美观。最重要的还要提供宽松优越的科研氛围, 给予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 大胆创新, 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能力, 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科研人才。导师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引导者, 而不是“保姆”。

参考文献

[1]陈立伟, 裴蓓.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 2010:10.

[2]严俊.关于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 .

[3]丁诗华.论指导研究生的有效方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自我总结 篇5

自09年入学真正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以来,我受到了导师、周围老师以及同学的帮助,并且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在这里,我要对这一年多时间的思想、学习、工作与生活方面进行一下总结,为接下来的研究生生活确定方向,进一步完善自我,提高个人能力。

在思想上,我依然坚定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信念,不断的向党靠近,希望在自己的努力进取与追求上进的积极的思想态度下,能够早日达到党的要求,从而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虽然我现在还不是党员,但是仍要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与思想认识,认真实践学习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思想。在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它对我的思想与科研理念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国家以发展为重中之重,而科研又以国家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为方向,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义,指导我在学习科研知识时不能盲从,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不断发展和丰富所学知识;它以人为本,指导我在学习工作中不能眼高手低、要用实践来取得发言权;它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指导我做学问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进,且勿急于求成;它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告诉我在搞科研时要综合考虑,不要丢三落四。

在学习上,慢慢的将学习与工作的重点由只是按部就班埋头读书转变到有目标的思考与科研创新中,这是与大学学习的极大的不同。而在这一年多的学习过程中,我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与专业水平都有所提高,这是令人欣慰的。

1)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经过一年的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我在遥感专业方面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理论的欠缺与综合能力的不足。虽然本科是遥感专业出身,但是在遥感这个大方向下还有很多的理论基础知识不牢固。在不断的知识学习中,不仅掌握了遥感的机理、过程及发展方向,而且明白了不同的遥感方式及遥感类型,为我的研究方向的快速熟悉奠定了基础。

2)拓展研究内容并明确研究方向。

在研一期间不仅仅是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还在导师的帮助与项目的支持下,拓展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学习了当前处于大气遥感前沿的数据同化与模式大气质量模拟。在掌握前沿动态的条件下将现有知识与成熟的理论研究与当今热点相结合,扩展当前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结构,让我领略了遥感世界的另一片天空。由于工程浩大,现在只能停留在研究与学习的状态下,真正的应用实验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邻近毕业时最终确定的方向是针对当前我国大连石油管道爆炸所造成的海洋溢油污染研究。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我不断拓宽知识面,阅读国内外文献,掌握科研动态与发展方向,熟悉了研究方向的现状、方法,并积极与导师进行交流。积极实践前人的研究方法,深刻体会前人的技术路线及研究过程中考虑的遥感问题。并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通过导师的帮助、通过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料、以及周围老师和同学的帮助顺利解决。

3)掌握遥感数据的下载方式和遥感数据处理手段。

学习了常用的免费遥感数据的下载,主要包括:landsat-TM,MODIS等。掌握了遥感图像处理的原理及处理手段,其中主要包括遥感数据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图像融合、图像分类等。

4)遥感图像处理软件与空气质量模式。

掌握了遥感专业图像处理软件ERDAS IMAGE、ENVI、程序设计软件IDL、Matlab等,程序设计的能力得到提高。且对空气质量模式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与初步应用。

5)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听取科研报告,学习科技论文的撰写。

在工作上,听取导师的安排,积极努力,踏实进取,并与工作组成员互相协作。能够认真对待每一次野外实验机会,并且在实验中认真完成负责人安排的工作。这些工作使得我的动手能力不断提高。

在生活上,能够与同学和朋友和善相处,互相帮助。

然而,我本身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工作有时会缺乏激情,创新意识不足,遇到困难容易举步不前,且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会不断的克服和改正自身缺点,从日常的点滴行为做起,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

还有很多相关的文章,请浏览【自我总结】

研究生党员的自我总结

硕士研究生学习体会 篇6

【关键词】翻译硕士 学习氛围 职业技能 翻译技术

一、引言

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并成立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MTI教指委),具体负责指导这一新兴学位课程。截至2014年7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206所。应用型翻译硕士与学术型翻译硕士的根本差异,在于是否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在翻译行业发达地区的翻译硕士培养单位中,以计算机辅助翻译、翻译项目管理、本地化翻译等课程为代表的翻译技术课程在翻译硕士培养体系中占有愈加重要的地位,随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高校开办翻译技术沙龙,翻译硕士的授课教师对职业技能在翻译行业的应用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进一步落实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翻译人才的教学目标。但是在翻译行业发展落后的地区,受师资构成和学术化教学思想的制约,看待应用型翻译的正确观念仍待普及。如何树立正确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观念,是保证翻译硕士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学者对翻译硕士教学问题的认识

翻译硕士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从本质上说,这样的目标要求翻译硕士教学要与社会需求看齐,以社会满意度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但是从整体上看来,翻译教学不能满足翻译的行业快速发展仍是不可忽视的矛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6年某高校翻译硕士专业接受MTI教指委进行学科评估时,因硕士论文内容过于学术化而被停止了招生资格。对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国内学者已经有所反思。吴自选和丁素萍(2012)通过对南开大学等5所开办翻译硕士专业的学校进行培养目标调查,认为目前MTI培养目标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结合市场需求制定个性化和清晰的培养目标。陈了了(2011)认为,翻译专业教材建设滞后,学术化的教学内容无法培养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教师亦缺乏标准的内容作为教学参考,教学随意性大;同时,学生缺乏独立工作能力,译稿往往依靠任课教师进行最后的修补,助长懒惰思想。郭晓勇(2010)认为,现在的翻译硕士教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在师资队伍上,翻译专业教师学术背景强,缺乏承担实践性翻译教学的足够经验,影响教学效果;在培养多样性上,目前只能培养口笔译人才,无法培养语言服务行业的管理、营销、技术、排版等复合型人才。刘晨星(2015)通过分析43份针对高校翻译教师的问卷调查,认为目前的翻译教学存在两种问题,首先是课程结构不合理,学术类课程比重过多,牵制了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时间。其二,通过把翻译硕士培养目标同翻译产业附加值技能金字塔(Fran?ois Massion 2014)进行对比,认为我国培养的翻译硕士既不够高层次也不够专业性。王华树(2012)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一文中指出,首先,信息技术是推动翻译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是因文科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低,在学习新知识时会遇到障碍;其次,现代化翻译理念还有待普及,目前,把计算机辅助翻译简单等同于机器翻译的片面观点在高校中仍然很有市场;另外,虽然校外实践导师的职场经验丰富,但因其职场背景导致难以融入学校的学术氛围,缺乏面对高校学生的教学经验。上述学者均对目前翻译硕士教学的问题有所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大多从课堂教学出发,对翻译硕士的学习氛围涉及不多。笔者准备从学习氛围的角度出发,更加全面地看待翻译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学习氛围面临的困境

1.培养计划结构松散,难以真正落实技能型培养需求。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无时不刻不在享受着信息技术进步带给人们的便利。电话的发明缩短了沟通的距离,智能手机的使用让通讯工具的用途多样化,推动互联网+建设不断加快。在翻译行业,以计算机辅助翻译为代表的翻译技术带来了更高的翻译效率,推动翻译职业由手工作坊型向流程化、规范化的模式转变,在翻译行业快速变革的今天,翻译新工具和技术的使用已经不可避免,谁先迈出一步,谁就占据前沿,谁就能获得创新的资源。然而现存的问题是,翻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表面化,在翻译硕士的整个课程计划中缺乏主体性,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不强。以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为例,虽然翻译硕士培养计划中开设有该课程,但是只要本课程期末考试合格,就算学生了解了这门技术,至于中期考核和毕业前的翻译报告写作,并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必须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来完成,这样设计的培养计划明显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翻译技术的学习流于形式。

2.学习动机差异明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翻译硕士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翻译实证报告,通过对翻译报告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学习动机和职业素质的真实水平。通过笔者对某培养单位翻译硕士的调查,发现翻译报告主要存在两个问题。首先,翻译实践的主题没有体现多样化特征,文学和学术题材在翻译报告中仍占有重要比例,其次,缺乏主观能动性,为了满足答辩委员会对学术价值的重视,报告人擅长引用各种翻译理论学派的观点,介绍自己翻译经验的篇幅明显不足。追根溯源,翻译报告中学术性质的内容占有相当比例,与学生学习动机不端正具有密切的关系。翻译硕士学习动机的扭曲发生在两个阶段:在研究生入学考试阶段,表现为生源成分复杂,凭借现有的教学评价手段无法识别出真正具备职业学习意向的学生,再加之允许学术型硕士调剂到翻译硕士,以及在专业硕士内部,允许不符合口译学习要求的学生转到笔译方向,如此加剧了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在翻译硕士培养阶段,表现为翻译硕士学生受到学术型学习氛围的影响,不能坚持职业技能的学习方向,通过撰写论文、参加学术型出国留学项目等方式,强化学术型学习动机,弱化职业型学习动机,最终动摇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

3.缺乏岗位落实,导致就业困难。应用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最终适应社会分工。技能型教育培养计划的制定,既要看社会分工的需求,也要看学校的师资力量能否适应这样的需求。根据MTI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翻译硕士培养目标,翻译硕士旨在培养口笔译人才,但是从职场角度看,企业对于口笔译人员存在两种用工形态,一种是兼职岗位,另一种是专职岗位,培养方案对这两类岗位的差异鲜有涉及;此外,口笔译人才只是语言服务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市场提出其他岗位的用工需求时,学生会因为综合技能的缺乏而无法胜任,尤其是面对语言服务行业提供的本地化工程师、翻译项目经理、多语种排版等岗位需求时。从师资队伍构成来看,高校语言专业教师是翻译硕士教学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教师的工作内容对其翻译能力有所要求,但不是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语言培训中纳入翻译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获得语言能力,偶尔融入点滴翻译方法能力的培养,不是利用翻译进行信息传递或与外界沟通,更没有任何经济上的损失。这样的教学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掌握完整的职业翻译能力,只能在翻译上做皮毛文章。由于培养目标不明,再加之没有获得充足的职业能力,当学生在语言服务行业就业受挫后,不得不回到语言教学的就业路径上,此时与擅长从事语言教学的学术型研究生形成竞争关系,让两种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在一个方向上竞争,导致内耗加重。

4.缺乏务实态度,难以培养正确的职业精神。职业翻译作为一种应用型的学习导向,与生俱来就与社会需求存在直接联系,特别要求学习者具有务实精神,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以计算机辅助翻译为例,这项技术的使用目的在于,面对译稿中存在的重复或者相似的译文,借助计算机的技术优势简化这些译文的录入工作,以达到降低译员劳动强度和提高生产率的目的。但是就翻译硕士的学习背景而言,由于受长期语言学习经历的影响,学生不可避免地带有人文社科类学习方法的烙印,善于按部就班和纸上谈兵,不善于从事实际操作。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个人电脑上安装SDL Trados翻译软件试用版以提高对软件的熟悉程度,但因为学生缺乏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安装软件后出现系统崩溃即不知如何处理,进而对电脑翻译产生畏惧心理。有的同学安装电脑翻译软件后,明明知道该软件的文字处理的功能是基于微软office实现的,但是电脑中还保留着国产办公软件,由此构成翻译软件功能不能实现的隐患。务实精神的缺乏,不仅导致无法有效解决问题,而且由于精神意志薄弱,学生无法在职业道路上长期发展。在翻译职业进入技术驱动时代之前,翻译经验的积累方式具有分散化特征,其积累的形式可以是既可以是手工制作术语表,也可以是与专家的谈话记录、在工作现场的实地体验等。进入到技术驱动时代之后,经验积累变得更为具体和直观,集中表现为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的制作和管理,这样的经验积累方式更加便于信息交流和重复利用,但也带来了负面问题,就是信奉拿来主义的译者忙于寻找现成的翻译资源,而不愿意自己从头开始积累翻译经验,这样皮毛式的翻译学习方法不能真正提高翻译能力,长此以往,也无法胜任翻译工作。

四、如何培养良好的翻译硕士学习氛围

1.反对经验主义,坚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翻译硕士培养方案松散的根本原因,在于翻译硕士教学团队脱胎于学术背景,面对需要承担的实践型教学任务,仍然试图以经验主义支配教学,在翻译实践形式不断变化、技术革新不断加快的时代缺乏足够的职业适应能力。笔者认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势必从教师队伍建设抓起。要设定从事翻译硕士教学的岗位门槛,从工作经历、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水平、项目管理能力、现代翻译技术应用能力等角度考察授课者的任职资格,对于暂时不能满足任职资格的职位申请者,应通过校外脱产锻炼、参加翻译行业学习活动等形式提高其职业素养,推动授课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让培养的学生提高适应复杂职场环境的能力。

2.明确技能型教学目标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于2011年发布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规定,翻译硕士的培养单位应当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务)的翻译人员参加。设立导师组的本意是在坚持学术指导的基础上,通过校外实践导师的参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能力,但是现在的技能型教学存在两个突出问题,首先是翻译硕士的学术型教学目标同技能型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融合,一旦产生矛盾,技能型教学目标就成为牺牲品。另外,拥有高级职称的校外实践导师年龄普遍偏大,面对技术驱动下的翻译行业不能快速适应,致使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降低。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关键在于切实提高技能型教学目标在翻译硕士培养中的含金量,并由教师带头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在具体落实上,应打破翻译硕士培养计划由学术型导师制定的现状,鼓励校外实践导师提出意见,打破学术型课程同技能型课程在培养计划中各自为政的状态,建立以贯彻技能型培训目标为主,兼顾学术素质培养的课程结构。在课程教学方面,校外实践导师应当从语言服务行业对员工素质的最新要求出发,鼓励学生掌握以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本地化技术和翻译项目管理为代表的现代翻译技能,并通过翻译实习、中期考核和翻译报告写作等形式核实这些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方面,校外实践导师应当带领学生参加实际项目,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学术型导师在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应恪守学术道德,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做出原则性指导,但不能过分强调理论素质的重要性,阻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3.建立严进严出的人才评价制度,保证培养目标的稳定性。首先要保证专硕学生队伍的纯洁性,关闭学硕与专硕之间以及专硕内部的调剂渠道。另外,鉴于学生构成的复杂性,有的学生为缓解考试难度,虽然把专硕作为考研第一志愿,但实则以专硕作为跳板,入学以后仍然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如此以来,不仅影响自己掌握职业技能,也会影响周围学生的职业型学习动机,干扰翻译硕士正常的培养氛围。对此情况,在翻译硕士复试环节应改变以语言能力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按照职业意向、理性思维、信息技术应用、语言能力、翻译经验等模块给学生综合打分,判断其是否适合翻译硕士的学习。进入翻译硕士学习阶段以后,在定期观察上述指标变化的基础上,通过中期考评、进修计划和签约后工作岗位的属性判断学生的职业型学习动机的稳定性。对于不符合翻译专业硕士就业方向的学生,应考虑延期毕业。

五、总结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完成学习目标的重要保证。翻译硕士缺乏学习氛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施教方而言,主要问题是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突出技能型课程在翻译硕士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当学生面临市场需求时,因缺乏足够的职业技能而导致就业困难。对于受教方而言,一方面自身缺乏务实精神,另一方面受到学术型硕士学习方法的干扰,导致学习动机差异化,偏离了翻译硕士的应用型学习目标。解决翻译硕士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就学术背景教师而言,要打破经验思维,规定翻译硕士教师任职资格,从各方面衡量翻译硕士教员的实际水平;在与校外实践导师的融合方面,应打破学术背景教师一手制定翻译硕士培养计划的局面,打造以实现技能型教学目标为主,兼顾学术素质培养的课程结构;除此之外,要鼓励教学人员提高终身学习能力,适应语言服务行业对从业者能力的最新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改变人才评价方法,真正识别出具备明确职业动机的学生,并通过优化考核内容和形式、进行就业引导等方式保证实现翻译硕士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Gile D.,2005,la traduction,la comprendre,lapprendre[M].Presse Universitaire de France,p.9.

[2]Gouadec D.,2004,faire traduire[M].la maison du dictionnaire.

[3]吴自选,丁素萍.以造就科技翻译人才为目标的MTI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9):129-131.

[4]郭晓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在2010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上的主旨发言[J].中国翻译,2010(6):36.

[5]王华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翻译技术教学实践[J].中国翻译,2012(3):57-62.

[6]陈了了.计算机辅助翻译与翻译硕士(MTI)专业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11.6:28-31.

[7]刘晨星.MTI院校CAT教学现状调查[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5.4:25-27.

[8]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OL].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8.

硕士研究生学习体会 篇7

近年来,随着报考与录取人数的增加,工科类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与质量均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但与此同时出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能力差、创新不足和实践水平偏低等现象。本文主要针对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期提高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的能力。

1 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硕士研究生是高校教育中本科、硕士与博士的第二阶段,但并非只是一个普通的中间环节。硕士阶段对于大学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一方面它为社会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均高于本科学生的高层次实践型人才,另一方面为高端科学研究提供科研人员储备,因此重视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仅对于高等教育具有特别意义,同时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另一方面,硕士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以及积极创新的能力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初期学习阶段即出现厌学情结,对所学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不够用心,不仅不对所学内容进行主动的复习,甚至不完成作业。进入课题阶段,不能主动探索研究方向,不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题进度缓慢,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

经过多年教学研究,笔者认为以上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导致,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我国实行了多年的应试教育, 虽然经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教育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是由于教育存在传承性、习惯性与滞后性的特点, 导致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较长时间适应新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 旧的教学方式与习惯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例如从小学到高中的过程中以知识传授为主, 因此主要采用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 学生能够自主发挥的空间较小;在进入大学后, 学习环境相对宽松, 教学方式也相对多样, 但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上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使学生仍然习惯于等待教师给出答案, 探索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较小, 甚至在课堂上连简单的计算都不会主动完成。在进入硕士生阶段后, 由于沿袭了填鸭式教学的习惯, 因此在学习硕士生课程乃至进入课题后都习惯等待导师选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个别情况即使很简单的基础问题都不能解决, 导致课题进度缓慢, 出现诸多问题[1]。

1.2本科与研究生教学与考核方法仍需改进。当前高校在本科与研究生教学改革方面教学成果丰硕, 但大部分教学成果中没有学生自主学习的具有严格针对性的研究, 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效果却相对有限。同时, 由于本科学风建设力度不足, 导致学生对于学习积极性下降;相对而言, 高校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重视度更低, 在沿袭本科学习习惯的基础上,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求甚解, 无法掌握书本内容, 自主思考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无法得到提高[2,3]。

1.3学术气氛不浓厚。与本科生不同, 研究生学习习惯以及对科研热情很大程度上受周边环境的影响。由于本科生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基本相同, 因此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学习, 讨论遇到的难题。但硕士生研究课题互不相同, 即使研究同一课题也存在不同方向或侧重点各异的问题, 基本不具备相互学习的先天条件;同时, 由于讨论彼此课题需要首先对对方的研究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这就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进行课题研讨, 但受到主体的耐心程度、个体的性格以及学习动力等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 上述目标很难达成, 甚至根本无法达成。学术气氛的淡漠对于整体课题的协作与个体目标的实现均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进而进一步影响学术研究的效果。

1.4导师制度仍需完善。导师不仅是硕士研究生课题的指导者, 也是其在课题上的合作者, 更是硕士研究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模板[4]。一个好的导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 又要指导学生研究方法, 同时好的导师可以将严谨的研究态度与勤勉的作风通过言传身教传授给学生, 对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后续的继续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导师还需同时参与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同时还需进行科学研究, 个别导师还兼任行政工作, 因此导师需要合理安排个人时间, 但是大部分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与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个别导师甚至疏于指导与管理, 致使导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远远低于正常水平, 易于使学生产生懈怠心理, 自主学习积极性变差, 进而使课题研究进度受到影响。

2 解决对策与方法

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单独解决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关键在于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使学校、导师以及学生重视问题,以期从多方面联合解决,从而使硕士研究生在学习、研究以及完善的科研人格培养上得到大的提升。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对策如下:

2.1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研究生培养计划

首先,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题选择。“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首要条件在于其是否对于所选课题具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实际中通常是研究生课题通常由导师指定或在导师的研究课题中进行选择,研究生自己探索与选择课题的自由度不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应当摒弃固定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具有多重选择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使学生可以在规定范围内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相应的课程学习计划。

其次,需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制定培养方案。与本科生大班培养模式不同,研究生培养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由于每个被教育个体的性格、思维模式以及教育背景各有差异,因此个体的研究兴趣与适合的研究方向也各有不同。例如,逻辑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合选择偏重理论分析的研究,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选择进行实践应用类的课题,而沟通能力强的学生适合在课题中担任综合与协调的工作等。总之,应当将研究生本人的个性做为选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科与导师均应在尊重学生个人选择的前提下,对于课题的选择提出合理的建议,确保学生选择既感兴趣又适合个体的研究方向。

最后,培养计划需要与学生的未来规划相配合。如前所述,硕士研究生一方面为社会提供高端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博士阶段研究型人才的储备,因此培养计划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对于硕士研究生阶段结束后的生涯选择问题。例如可以为将来就业于企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课题,使其更多地参与实验或企业的设计与改造项目,提高动手与实践经验,增强对实际应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能力。由于大部分博士研究生的理论与逻辑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对于有志于进一步学习的硕士研究生,则应更加注重理论基础、逻辑分析与公式推导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更加适应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特点。

2.2 改革研究生课程教育模式

研究生第一年的课程学习,除了为研究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更是帮助其适应研究生教学与研究特点、实现顺利过渡的重要阶段,因此课程教学具有与本科教育完全不同的特点。研究生课程学习以迅速提高学生逻辑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对于公式推导或整体设计等应从单纯教师讲授实现向教授讲授与学生完成相结合的转变。但由于授课教师不仅仍以本科的教学思维为指导教授研究生课程,而且成绩考核严格程度低于本科生,同时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课题研究,以上问题的叠加导致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大幅降低,影响了专业知识基础,更进一步影响了课题研究。

因此,教师与学生均应从认识上提高课程学习的重视,尤其教师当以身作则,向学生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转换教学思维,积极从研究生培养的角度备课、授课,通过对于课程内容的难易划分,将相对简单的推导或设计等问题留给学生自行完成;课程中尽量与课题或项目联系,提高课程与后续研究的紧密性;严格考核方式与方法,保持一定的低分或不及格比率,从各方面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热情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2.3 改进学术环境氛围

良好的学术环境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环节。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具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该能力的培养需要受到周边环境的长期影响才能养成。良好的学术环境氛围需要多年悉心营造才能形成,同时需要各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保持。好的环境不仅可以减轻教育方的工作量,而且对于被教育方的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学科与导师,需要认识到:学术氛围的形成比学习本身更加重要,而且学术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入学时开始。例如从入学起,即要求听取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报告,参加学科组织的学术研讨会,扩展知识面,了解学科的前沿信息,掌握学科的发展对象,从而对拓宽眼界,帮助完成选题,或延展课题思路都有很大的好处。而通过各种各样的讨论,也可以从各方面加深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提高概念的理解力,并且使人际关系更加融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与合作精神。

2.4 提高导师素质

导师是研究生接触最多,也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个体。导师应当参与研究生的整个教学过程,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当前硕士生导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导师忙于自身教学科研或行政活动,无心研究生的教育,甚至放任自流,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出现懈怠情绪,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忙于副业而荒废学业的现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好的导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课题、顺利完成学业,而且要能够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掌握科研的一般规律,同时还具有高尚品德与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科研精神,易于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另一方面,好的学生不仅能够协助导师申请课题、完成项目,还可以协助导师指导学生,甚至领导团队,因此,导师应当认识到培养学生不仅是自身的职责,更是一项可以为带来巨大回报的事业。导师需要从根本上认识到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定期组织学科的研讨会,了解学生学习进度,监督课题完成情况,还要经常与学生讨论,了解其学业进度,并通过开办报告会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培养其各方面能力;同时要解决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使其安心从事自身的学习与科研工作。

3 总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对于科学研究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重视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体制、培养、学习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为硕士研究生提供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条件,是一项具有重大价值和长远利益的工程。

摘要:本文研究工科类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教育体制、教学方式、学术环境以及导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期从各方面入手, 系统地提高研究生探索问题与研究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工科类,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春玲, 王毅超.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 前沿, 2012, No.16, 187-189.

[2]高学金, 王普等.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 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10, No.4, 54-55.

[3]韩壮志, 尚朝轩, 何强.研究生专业课教学设计模式研究, 中国电力教育, 2010, No.1, 90-91.

硕士研究生学习体会 篇8

目前胸外科硕士研究生的生源多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缺少临床工作经验的低年资住院医师, 而胸外科的专科性很强, 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只有几个小时的课堂教学, 教学大纲没有做过多要求, 只有临床见习而没有实习;基层医院胸外科由于受到临床病例的限制, 低年资住院医师与应届本科毕业生都存在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和薄弱的问题, 尤其是临床基本技能和对临床常见问题的处理能力不足, 严重限制了他们将来的临床工作能力发展。为了提高胸外科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对胸外科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如下总结:

1 重视临床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的基础知识要有一定的宽度, 不能太窄, 只局限于将来研究方向甚至学位论文课题的学习是急功近利的做法, 而且会影响研究生今后的发展[2]。考虑到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的相对缺乏, 因此要求研究生熟练掌握呼吸循环生理及病理生理、胸部系统解剖、胸部影像学诊断。研究生入学伊始, 就指定胸部外科学及高级呼吸循环生理及病理生理、胸部影像学诊断专著各一本, 督促学生通读全书, 认真体会。入学半年后进行临床基础理论知识考核, 考核分成理论知识问答和临床诊断治疗两部分。通过这种培训方式, 大多数研究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检查资料全面分析病情, 准确判断病情, 正确处理围术期出现的各种严重并发症, 对提高围术期的处理能力和手术能力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还特别强调研究生应熟练掌握胸外科疾病的基础临床理论, 反复告诫他们不要只盯着杂志和文献, 要充分重视教科书的重要性, 防止片面性。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掌握各种基本治疗操作技术熟悉胸外科基本操作, 掌握各种胸外伤的抢救与治疗, 掌握各种气胸、血胸、胸部刀创伤抢救与治疗, 掌握各种胸部肿瘤的治疗原则与方案。了解重症病人的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 掌握重症病人的急救步骤及要领, 并能进行相应的紧急操作及处理。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得心应手, 才能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不断思考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没有比较广泛的基础知识, 只给研究生指定课题的理论基础学习是难于激发研究生的灵感和工作热情的。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还要包括交叉学科和新技术的学习, 鼓励研究生学习相关呼吸科、消化、心内科等科室的技术和发展前沿, 用其他学科的新方法来研究本学科的问题。

胸外科专业性强、知识涉及面广, 要成为一名高水平的胸外科医师必须具备扎实和广阔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因此在研究生参加临床工作期间, 需特别重视其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实现对具体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正确的临床思维是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措施的前提, 要求研究生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最有效方法是让研究生尽可能多的参加临床病例讨论会、会诊、术前讨论等, 特别是每周的科室主任查房, 结合典型病例, 使研究生从中获得新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提高分析病情的能力, 并从中汲取各种经验和教训。通过这些活动使研究生汲取各种经验和教训, 在实践中少走弯路。胸外科很多病例病情复杂、危重, 术后监护治疗尤为重要。要求研究生在术后监护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勤思考、多总结, 让研究生整理思维过程和诊治的整体方案, 逐步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过程。同时还要重视培养研究生的临床应变能力, 特别是在遇到特殊情况时的临床思维判断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3]。

2 因人施教强化基本临床技能训练

胸外科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 应该是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 较强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 较熟练地掌握该专业临床诊疗技能和临床科研方法, 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在胸外科达到高年住院医师水平, 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 达到卫生继续医学教育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施行办法》中第一阶段培养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临床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临床思维能力[4]。

胸外科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学科, 对胸外科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要特别重视临床技能尤其是手术技能的训练, 只有通过严格培养, 才能造就高水平的胸外科医生。由于胸外科学是一门较为复杂而又相对涉及面较广的学科, 对于大多数研究生而言, 所面临的几乎是外科技能和基础理论都较为陌生的临床学科。因此, 合理安排临床实践尤为重要。我们提倡根据研究生的来源情况, 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安排临床技能培训内容。由应届毕业生直接考入的学生除了本科阶段临床见习期以外, 胸外科基本上停留在概念上, 只是从书本上有所了解。对这一部分学生, 需要从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做起, 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临床技能培养。通常可以先让这些学生到普通外科及呼吸消化内科轮科学习半年, 在这期间让这些学生掌握外科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 掌握胸外科系统专科检查及病历书写训练, 自学结合讲课掌握胸部呼吸、消化、循环解剖及胸外科基础理论及胸部影像知识。接着, 在胸外科不同专业组轮组学习。由科室安排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进行个别具体指导, 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 重点对临床技能进行训练指导。为了加强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训练, 要特别强调研究生导师在临床技能培养中的作用。导师尽可能多地对自己的学生直接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培养, 应在各种诊疗操作或手术过程中, 培养研究生较强的思维判断能力。在目前进修生、研究生多而床位少, 手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更需要研究生多动脑、多思考, 举一反三, 才能使自己的手术技巧及术中应变处理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一个明显的提高。这就要求研究生对于每一例手术, 从诊断、围术期的处理、术中操作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对策等一系列问题, 都应作一个详细而周密的计划, 并在手术过程中注意每一个细节, 在手术结束后认真地进行回顾和总结。尤其是对出现手术并发症的病人应仔细的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让研究生参与对部分疑难病例的诊断与治疗过程, 充分利用其具有的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 着重培养其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临床研究生来说, 他们已经在不同等级的单位工作过一段时间, 水平参差不齐, 有着不同的临床实践经验, 有些是值得肯定的, 但有些观念十分陈旧甚至是错误的, 对于这部分学生首先从观念上予以更新, 帮助他们了解自身差距, 制定学习方向, 规范医疗实践中的各种操作, 同时对发现的不良习惯及时予以纠正, 注意拓宽知识面, 重视神经外科临床能力培养, 鼓励参加各种新进展学习班, 更新知识面, 追踪学科发展趋势, 掌握学科发展新动态, 提高其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要细心讲解, 循循善诱, 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使其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达到胸外科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要求[5]。

3 建立科学的评价与考核体系

由于研究生阶段教育的目标不同, 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对他们的教育模式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与临床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 为有利于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必须建立科学的、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与考核制度[6]。我们认为, 一个优秀的有发展前途的胸外科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与临床思维能力, 为了能综合评价这种能力, 对研究生阶段的考核不能完全以笔试分数进行评价, 应分为基本考核与能力考核两部分, 基本考核可以采取现行的分数考试方式, 以考察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 而临床能力的考核应重点考察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考核的内容包括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以及医德医风、工作责任心等方面, 并按各项具体指标进行评估打分, 考核结果要求申请人临床能力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水平, 不合格者继续在科里进行临床实践, 直到合格为止。

4 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

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 不仅应该具有公民的基本素质, 还必须具备敬业精神及职业道德。在培养研究生的临床和科研能力的同时, 应加强其综合素质培养[7]。作为导师, 不仅要在学术上为学生树一面旗帜, 更要在道德上为学生点一盏明灯。导师在学术上的指导可能只是一时的, 而在道德上的影响却可能持续一世。导师自身的学术思想、治学态度、道德品质、政治观点, 都在有形无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生, 并影响着其今后的成长道路。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 要认识到既育才又育德的重要性, 树立全面的质量观, 按照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要求, 对学生开展人格、品德和知识并重的双轨教育, 既重视业务上对学生的指导, 也要重视基本素质的培养, 重视思想学风的培养, 健全其人格, 加强其修养, 这样培养的学生不仅有过硬的医学本领, 同时也有高尚的医学情操和严谨的思想学风。

参考文献

[1]袁波, 朱役, 王倩, 等.对我院研究生培养规模与质量的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4, 11 (6) :571-572.

[2]郭艾.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7, 27 (3) :99-101.

[3]顾晋.外科医师的创新思维[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 (1) :7.

[4]景华.临床与科研技能并重创新与协作精神兼备-培养高素质医学研究生的实践和探索[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5, 11 (18) :961-963.

[5]高治平, 黄红林, 雷小勇, 等.知识经济时代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 2004, 12 (4) :284-285.

[6]韩子强, 赵晓辉, 赵颖, 等.加强教学监控提高医学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7) :73-74.

硕士研究生学习体会 篇9

一、理论背景

1、学习态度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兴趣、目的、自信、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积极地学习态度是产生良好兴趣的前提条件,也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

2、学习动机

动机是一种内驱力,是激励人们采取某种特殊行为的情感或欲望。外语学习中的动机是指外语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愿望和推动力。学习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

动机具有两种取向,即工具型和结合性取向。工具型动机指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获取经济等其他直接利益,是因为它有利于某些“工具型”的目标,如去外资企业工作、提职晋升或通过考试等。结合性动机指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了解并与使用该语言的群体进行交往,他们对该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真正的兴趣。

根据Noels等研究者的自主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如为了探索新的知识,提高知识水平等。外部动机是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如赢得奖励或避免惩罚等。

二、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06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共89人。所有受试者都接受了8年的正规英语教育,并有10年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其中97%的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56%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他们的年龄从23岁到35岁不等,其中女生54名,男生35名。

调查方法:包括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问卷采用课堂填写并及时全部回收的形式,研究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看法如实进行选择。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9份,收回89份,其中有效问卷87份。访谈在课后与学生以交谈的方式进行,旨在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和对学习的要求。

调查内容:本调查内容涉及到调查对象的学习态度、兴趣、动机和在学习中的困难及其英语学习情况和对英语学习的要求。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英语学习兴趣

从表一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92%)对英语学习有着兴趣,对英语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

2、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从表二可以看出,61.0%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认为学习英语是有用的、重要的。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非英语硕士研究生们也充分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来学习外国研究领域中最新的科技发展方向及成果。

3、学习动机

表三显示,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同时具有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而且,内在动机明显强于外在动机。随着我国当前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这些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找个好工作”(50.6%)、“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包括托福、GRE)”(54.0%),而且他们还能够意识到学习英语是为了“作为专业学习的工具,增加信息量”(78.2%)、“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提高竞争力”(70.1%)、“为了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质”(63.2%)。只有具备强烈的“英语学习内在动机”,才可能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成为一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

4、学习中的困难

从表四中,可以看出,由于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都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所以他们都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并具有良好的翻译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然而目前他们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听、说能力。通过访谈了解到他们希望能够适当地增加听力课和口语课的学习机会,或者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练习口语的机会,去用英语表达他们的看法。

5、对英语课堂的要求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们不喜欢传统的教学方式,即“填鸭式”教学。他们希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除了教授课本内容外,还能增加一些有趣和实用的英语知识,并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等。此外,来自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到现在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其学习的积极动力。大多数学生认为口语训练和课堂讨论很重要,却很难主动积极地参加课堂活动;其次,绝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外国的最新技术及成果,但在课外阅读英文近期报刊杂志和文章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四、结论与对策

针对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及其要求,现总结出以下教学对策供从事研究生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员参考。

1、增加课堂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教师要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在课堂上增加师生互动,一问一答,并鼓励学生间的合作学习。通过采取课堂讨论,故事复述,角色扮演,观点评论,专题辩论等形势,使学生使用英语来积极的思维,展现自我。一方面,锻炼了英语的口语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这些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敢于开口说英语,又能增加其自信心,提高交际能力。

2、灵活选取教学内容

教师有责任对所用的研究生英语教材内容进行选取。如果一味的就教材内容进行授课,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乏味。针对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摘抄精彩的文章片段;让学生听著名人士的演讲,观看经典的外国影片;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西方国家的了解,就能使英语学习变得更有趣。此外,也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3、适当地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

在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学生仍然需要来自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如果教师的态度是肯定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会增强,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对取得进步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加其学习动机。过多的消极的批评会导致学生失去英语学习兴趣和信心。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让他们摒弃“怕丢面子”的思想。

参加本次调查的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反映了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学习态度和动机。了解这些情况,有助于教师改进并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及动机,并使其始终保持积极地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Fifth vers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Noels,K,Pelletier,L,Clement,R,and Vallerand,R. Why are you]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an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Language learning 2000,(1).

[3]Schumann,J.H.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Center,2001:21-28.

[4]刘雪莲,陈会军.博士生英语学习态度和课堂需求的调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2):191-193.

[5]辜同清:《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研究》[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3):73-76.

[6]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hI].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7]张大均:《驾驭心理学》[l垤].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硕士研究生学习体会 篇10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自1992年颁布以来, 几次修订都强调“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一定要使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真正过关”。掌握较多的词汇, 具备较熟练的阅读技能, 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接触一定难度的文章是搞好阅读的关键。另外, 英语阅读这一关必须攻克, 因为不论是学生阶段还是以后走上工作岗位, 都需要参加很多考试, 在众多的考试中阅读占很大的权重, 要想通过这些考试, 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则无从谈起。而现在的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阅读能力较弱, 究其原因是多种的。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 价值取向的差异。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 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 这种价值体系有助于人们区分美丑、善恶, 形成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但任何一个价值体系都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 而且每一个价值体系都有独特的、合理的、对文化价值的评判标准。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价值标准。中国文化推崇谦虚知礼、随遇而安, 不喜欢争强好胜, 而西方文化则崇尚个人主义, 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

2.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不同的思维方式是特定文化的产物, 反过来又不断影响而形成特定文化的内涵和元素。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 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直觉整体性。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人特别重视直觉, 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 造成交际的失误。

3. 时间观念的差异。

西方人非常珍惜时间, 时间就是金钱。他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在时间上进行了精心的安排, 而且养成了遵守时间的好习惯。在中国, 人们在时间的使用上有很大的随意性, 在平时生活中时常出现不请而至的来访, 这让西方人有极不适应的感觉。

4. 交际习惯的差异。

一般说来, 东方人含蓄, 西方人直率、大方。比如, 在对待赞扬上就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西方人对别人的当面赞扬毫不掩饰地接受,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 他们则会对他人的当面赞扬持自谦或自我否定的态度。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的谦虚有时甚至是刻意贬低自己感到惊讶, 并且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二、学生英语阅读的习惯

由于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进行英语阅读, 平时学习者不太注重英语阅读习惯的养成, 因此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 (1) 有些学生习惯在阅读文章时, 对所读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 把一个完整的句子甚至一篇语义连贯的文章拆成了支离破碎的语法单位或单词; (2) 有的学生习惯逐字逐句地在心里默读, 甚至用手指或笔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指着看; (3) 有些学生在阅读时, 喜欢把每一个单词或句子逐个翻译成中文; (4) 许多学生总是力图把阅读材料中的每个英语单词的意思弄准确, 遇到生词就去借助字典。这样长期下来, 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养成了不良的英语阅读习惯, 而这些习惯就会妨碍英语阅读速度和理解力, 影响到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教学的误区

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 教学班人数大幅度增加。教学班人数的变化是教学变化最明显、最直接的表现。教学手段大大丰富, 授课形式多种多样, 由较单一的传统模式转向多元化形式, 尤其是电脑辅助教学, 更成为现代英语教学的标识之一。课堂教学过分依赖电脑, 课堂教学成了电脑技术的炫耀。教师将语言点的讲解做成各种幻灯片, 或者在讲授的过程中穿插大量影像资料, 而在讲解语言点时走马观花, 在学生还没有明白过来时已经进入下一个语言点的讲解。现在很多教师对于电脑辅助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 甚至出现没有电脑就上不了课的现象。

四、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对策

对于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来说, 英语阅读这项技能, 无疑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一门重中之重的课程。我认为应该排在其他几项技能之前, 硕士研究生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将外语作为工具, 阅读专业文献, 吸收国外和历史上的先进成果, 那么英语阅读这一关必须攻克, 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是每一位英语教师的一个长期课题, 意义非同一般。以下我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阅读理解是阅读的关键, 只有进行有效的和大量的阅读才能提高阅读理解力。

有效地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按照英语句子的正确结构阅读句子和篇章, 同时也要进行大量的阅读练习, 文章的题材要广泛。这样学生有了英语的语感, 扩大了词汇量和知识面。提高英语阅读理解力还应该选择难度适中的文章, 效果会更佳。阅读过易的文章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没有成功感;阅读过难的文章又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 失去信心。难度适中的文章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段落和篇章的意义, 增强学生阅读的成就感。

2. 阅读速度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理解力提高的同时阅读速度是达到交际的重要途径。

在英语阅读训练的过程中, 理解是基础, 速度是提高, 具备了这两点, 外语阅读就会跟母语的阅读程度一样。阅读速度的提高就要求阅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 要按照词组、意群、句子结构、主题句、中心意思为重点进行阅读;要扩大视界范围;要养成看一遍的习惯而不要依赖眼睛往回看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还要根据阅读目的和要求的不同采取不同阅读方式和策略, 分为三种:略读、查读和研读: (1) 略读要求学生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跳跃式地阅读文章中的重要部分, 以了解文章的主体和大意, 领会文章的主旨, 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有一个总的概念或印象。在进行略读时, 学生要把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寻找文章的中心内容上而不是细节上; (2) 查读是带着问题快速浏览阅读材料, 其目的在于从阅读材料中找出所需要的某些特定的信息。查读必须有具体、明确的查找目标。要让学生尽快扫视阅读材料, 快速阅读问题, 根据所需信息的性质集中注意与其相关的语言特点, 确定查找范围。如:问题或选项涉及到人名、地名, 则主要查找首字母大写的单词;问题与数据、时间有关, 则主要查找具体数字;有关某个事件、某种观点、对某词的释义, 需要寻找与此相关的关键词。一旦获取所需的信息, 达到目的, 阅读便可终止, 不必读完。通过查读, 学生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话题内容; (3) 研读是为了领会和掌握所读材料的精神实质和内容细节及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而进行的一种边阅读边理解, 同时进行深入思考的阅读方式。研读时要求理解准确, 不但要掌握文章的字面意义, 而且要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及文章的价值, 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研读是对学生阅读最高层次的要求。可见, 阅读的目的决定了阅读的方法同时直接影响了阅读的速度。

综上所述, 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英语阅读时如果方法得当, 那么就会事半功倍, 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扫除阅读英语资料的障碍, 顺利获取国内外的有用资料。

参考文献

[1]王蔷.外语教学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李炯英, 秦智娟.第二语言约定策略研究30年[M].国外外语教学, 2005.

[3]蒋艳萍.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J].零陵学院学报, 2004.

上一篇:配电变电站下一篇:传媒艺术类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