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于

2024-06-16

三基于(精选十篇)

三基于 篇1

Leland等[1]对Bellcore的局域网 (LAN) 的流量进行测试分析, Paxson等[2]对WAN流量还有Klivansky等[3]对NSFNET的流量进行测试分析, 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网络流量有自相似特性, 实际网络业务流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都具有相关性, 即网络业务流量是长期相关 (LRD) 的。因此传统的普通流量模型已不能很好地描述预测实际的流量特征。于是学者们根据现有已知的网络流量特征提出用长相关特性的自 (self-similar) 或分形 (frac-tal) 模型来描述网络流量。该模型的重要特点是在特定的时间周期范围内表现出结构的相似性[4]。网络流量自相似性主要表现为聚合流量,其产生的过程具有显著的突发性, 不像传统模型那样是一个预期的平滑叠加过程。而不管是采用何种预测模型,历史网络流样本数据的预处理都是决定预测未来流量的关键因素。本文根据真实校园网络流量的时间相关性,提出了三因子流量预处理模型,能够为网络流预测系统提供较好的流数据处理方案。

1、时间外推数据流预处理模型

时间外推法预测业务量是假定业务量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时间规律性,先利用历史数据找出这一关系,利用总结的时间与业务关系函数求出将来的业务量。这种时间外推法的关键因素在于业务量与时间的关系[5]。

传统数据流预处理模型[6]中一般是考虑流采集时刻对流序列的影响,这样处理后的目的是使流序列接近平稳化序列,平稳化是指对不平稳时间序列进行适当的处理后变成平稳或近似平稳的序列,目的是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其检验方法采用英国著名统计学家R.A.Fisher推导出来的一种检验方法[7],它主要原理是检验多个样本之间的均数。假设因子母体B有r个水平Bi (i=1, 2, …r) ,如果在Bi等级下进行了t次实验,获得了t个试验结果xij (j=1, 2…t) 且xij的均值是μi,那么该方差分析模型中的数据结构式是:

其中:

且满足:

μ为一般平均,αi为因子B的第i个水平的效应。εij是随机误差 (或称残差) ,也就是说,把xij中的由于因子B对xij的影响己经排除,剩余部分εij是随机性引起的。

2、双因子数据流处理模型

很多研究专家学者经过试验研究观察发现网络流还受到星期影响[8],所有就有了双因子方差分析法:

用xij表示正常行为模式采集的数据 (图1-1) ,其中i=1, 2, 3…288, i表示一天里的各个时刻 (每个时刻代表5分钟间隔) 。j表示一周中的各天j=1, 2, 3, 4, 5;对流量观测值序列xij,可以它分解为四个部分,即:

其中μ,αi的定义同公式(4-1),

且满足:

图1-2是经过8周观测值之后取得的一周的数据。经过上述介绍的双因子方差分析法处理后可以得到一个平稳或接近于平稳的时间序列yij(残差),图1-3是原始采集的数据(图1-2)经过双因子转换所得的yij(残差)。

3、三因子方差网络流处理模型

经过双因子处理后得到的序列如图1-3,从该图我们可以观察到虽然相对于图1-2所示的流序列,其周期性特征明显减少,但是该网络流的残差序列yij还是具有一定得周期特征。于是,经过无数次的流量试验观察分析,我们发现,混合网络流量除了受传统既定时刻和星期因素的影响外,表现出一定的时段规律性。基于研究和总结我们把一天分成8个时段,每个时段三个小时,具体划分如图1-1。

同样假设用x表示正常行为模式的观测数据 (图1-2) 。时刻观测值记为xijk,其中i=1, 2, 3…288, i表示一天里的各个时刻 (每个时刻代表5分钟间隔) 。j表示一周中的各天j=1, 2, 3, 4, 5;k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段,k=0, 1, 2…7;

对流量观测值序列,把它分解为四个部分,即:

其中μ,αi的定义同公式(4-2),

且满足:

根据以上的原理计算出α,β,γ后结合(4-3)的转换公式:

4、三因子方差检验结果

利用以上公式(4-4)平稳变换处理后的流量观测值序列其影响流量的因素(三因素)都已经排除,剩余的部分yijk(或表示为yt (t=1, 2,,,, 1440)是流量的观测值随机性产生的部分 (残差) 。原始采集的数据流(图1-2)经过处理后的序列效果为图1-4。对比图1-3与1-4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双因子方差处理法处理效果不及三因子处理方法,而且三因子方差处理法的残差更接近平稳序列。下面通过计算其自相关函数来判断[9]。

它的计算公式如下:

序列yt均值,

序列yt的协方差:

则自相关函数为: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数据流平稳化过程:建立模型的流量分解为5个部分之和,即总平均值 (μ) 、各时刻平均与总平均的偏差 (αi) 、各时段平均值与总平均值的偏差 (βj) 、各天平均值与总平均值的偏差(γk)以及残差部分yijk,残差yijk是平稳化的结果,它是流量中消除了周期性的特性影响,即是流量中的随机部分。在实际试验中,我们还发现网络流量受不同季节的影响。由于,我们目前的研究主要在于短相关预测,所以暂时不考虑季节的影响。

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结合本文提出的网络流处理技术,研究有效的下一代融合网络流主动预测系统。

参考文献

[1]Leland W, Taqqu M, Willinger W, et al.On the Self-similarNature of Ethernet Traffic[J].IEEE/ACMTrans-actions onNetworking, 1994, 2 (1) :1-15.

[2]Klivansky S, A Mukherjee, C Song.On LongrangeDependence in NSFNET Traffic[EB/OL].http://citeseer.ist.psu.edu/klivansky94longrange.html, 1994, 12.

[3]Paxson V, Floyd S.Wide-area Traffic:The Failure of PoissonModeling[J].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1995, 3 (3) :226-244.

[4]张连芳等.CERNET网络业务的自相似性及性能分析.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00年, 第33卷, 第3期, P.367-370

[5]郭军.网络管理[J], 2009.北京邮电大学

[6]WU Ze-min, ZHENG Shao-ren.Self-Similar Traffic and itsImpact on Network Performance[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10月.第五期第一卷.

[7]张爱萍等.网络中的流量模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179-183

[8]Joel Sommers, Paul Barford, Nick Duffield, Amos Ron.Improving Accuracy in End-to-End Packet Loss Messuarment[J].In Proc.ACM SIGCOMM.2005, Philadelphia, USA.August 2005.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语文园地三》 篇2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 主题:大自然的启示

课时:共4课时,第1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陈朝霞/郑州市航空港区龙王办事处赵郭李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年级段的学生要做到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再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2.教材分析 “口语交际”要求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给人启示的资料,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发明创造的事例或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和同学交流。教学前,教师可简单地创设情境,如,请擅长书画的同学在黑板上题写活动主题:“‘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成果汇报会”,配上简单的背景图画;自荐或推荐学生主持人,准备开场白与串联词等。交流时,先分小组人人发言,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不善于说的同学,并请能说会道的同学当好“小老师”,作好示范。在汇报中,听的人可以向台上的同学请教提问,发言者可以当即回答,也可讲完后解答,还可以请台下的老师、同学解答,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

3.学情分析

在口语交际方面,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要求。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探究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同时,注意对学生良好习作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开展观察、调查,共同探究,在合作中进行习作。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综合性学习,要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合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评价任务

1.以“大自然的启示”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能清楚明白地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发明创造的事例或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的启示,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的成就感,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复习谈感悟。1.《自然之道》、《打扫森林》启示人们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不可随意地干预大自然的发展,要保持大自然地生态平衡。《黄河是怎样形成的》启示人们要重视环保,切不可乱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导致灾难的产生。

《蝙蝠和雷达》、《人类的老师》介绍大自然的奥秘,介绍科学家从动植物身上学到的启示。

2.师:大自然有它的神奇和美妙,我们可以研究大自然,探索奥秘,从而更好的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科技,丰富生活,介绍各自收集的资料。

二、展示成果,自主交流。

1.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大自然启示的资料。

2.多媒体展示仿生学图片,让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说。课件出示并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

鲸在水中游荡,发明潜艇。鲸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舴的速度。

蜻蜓,飞机设计师根据其翅膀末端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斑马生活在非洲大陆,外形与一般的马没有什么两样,人类将斑马条纹应用到到生活、军事上是一个是很成功仿生学例子。

三、学生交流,展开讨论

1.同学们,看了上述报道,你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师引导。

2.分组讨论:围绕保护仿生学发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更多仿生学发明的设想。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列方面任选一项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发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自己的发明设想;自己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

四、互动交流,汇报:

1.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评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两三名同学来激励学生;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课外去查阅资料、实践探究。

2.评选“最佳创意奖”“查阅资料能手”“超越自我奖”等,进行精神奖励:全班鼓掌、打节奏为获奖同学唱一支歌曲。

3.评一评:哪一组问题总结得好。

4.自由发言:由仿生学发明开始,说说大自然给人类的启发。5.分析总结出一系列进行仿生学发明的建议和构想。

五、小结。

同学们,大自然不愧是人类的老师,它警示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维护生态平衡,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人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促进了人类科技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的日常生活条件。我想,大家一定还想更多地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还有更多的感受想对伙伴们说吧。

六、拓展延伸

1.认识大自然,以及什么是仿生学发明。(课件出示)2.交流了解,你知道多少仿生学发明。3.你受到怎样的启发?你想发明什么?

附: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启示

启发想象 创新求进

《语文园地三》教学方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 主题:大自然的启示

课时:共4课时,第2、3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陈朝霞/郑州市航空港区龙王办事处赵郭李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习作交流和评价,重在鼓励。教学中的交流评价主要体现在:写前交流中,互相启发思路;习作后的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交流写法,加深对自己习作的认识;讲评作文中,互相激励,提高习作水平。习作的交流评价重在鼓励学生的习作热情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始终以乐观和愉悦的心情来写作文。

2.教材分析

“习作”既可写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又可写活动经过或心得。口语交际后,可让学生趁热打铁写下来。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广开思路,选好角度,选好材料,指导学生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

3.学情分析

学生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是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可感可发的。

目标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学生选定习作内容,并围绕主题,进行习作。

教学过程

一、确定习作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围绕“有关大自然的知识”进行了说话训练,同学们说得都比较到位。紧接着同学们分别从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收集发明的事例,从动植物身上受到的启发等方面进行了口语交际。

我们知道,在进行介绍的时候要按一定的顺序。

比如:介绍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先说一种大自然现象,再说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活动并得到的启示;发明的事例,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发明的过程,并谈了自己的感想;动植物的启示,同学们从动植物的外形或功能上受到启发有了自己的发明设计。

二、习作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1、发现:提出问题,观察问题(过程和启示),解决问题。

2、经过: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的整体介绍或具体场面,心情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收获。

3、心得:活动的印象,活动的简介,谈感受,最后点明中心。

三、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巡视时,对少部分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习作指导,可以是内容选定上,可以是写作顺序上,还可以是语句斟酌或标点符号等方面。

四、修改习作 完成初稿

写完后,自己先默读习作,看看句子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具体。然后读给同桌听,互相提问补充、在初稿上修改。附例文

大自然的启示

很多事情大自然都会给人以启示,这不,在我观察蚂蚁时,发现蚂蚁坚持不懈,这也使我得到了一个启示。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悠然自得地坐在小区里的石凳上享受清晨的美景。正当我不经意低头时,突然发现一块白色的东西在缓缓地移动着。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几只蚂蚁在搬一块小小的面包屑。我想:这附近一定有蚁巢,要不然,那蚂蚁搬食物干嘛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便四周找了起来。不一会儿,隐蔽在花丛下的蚁巢被我找了出来。

我继续观察蚂蚁的搬运情况。只见那几只小小的蚂蚁扛着一块面包屑,爬得还比较快,真要把蚂蚁称为“大力士”!过了一会儿,一只小蚂蚁从面包屑下跑了出来,急忙钻进蚁巢,接着,一只大而强壮的蚂蚁跟着小蚂蚁爬了出来。看来,这只小蚂蚁是来找帮手的。

有了大蚂蚁的帮忙,小蚂蚁的速度快了许多,我猜它们当时肯定也像我们玩课间活动那样,喊着“一二一,一二一”。过了一会儿,蚂蚁来到了一个最辛苦的阶段——上小土坡!而小土坡上就是蚁巢。只见蚂蚁们还是不放弃,努力一步步往上抬,其中有一两只蚂蚁还会轮流跑到队伍的后面支援,哦,多有灵性的家伙!我看着蚂蚁那么辛苦,我的爱心不禁爆发了!我用一根小树枝把蚂蚁们向上推动了一下,眨眼间,蚂蚁们就到达巢口了!最后,经过大家的同心协力,蚂蚁们终于把面包屑运到了蚁巢内。

蚂蚁虽然是小小的昆虫,但是,这不起眼的小家伙却给了我启示:团结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

《语文园地三》教学方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 主题:大自然的启示

课时:共4课时,第4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陈朝霞/郑州市航空港区龙王办事处赵郭李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勤于积累,敢于创新,善于合作,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各种感官,营造开放创新的课堂,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自我感受、自我探究、自我实践中提高自身素质。

2.教材分析

我的发现

“我的发现”安排有三组语句,每组两个句子的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第二个句子加上副词后,表达的情感更浓重一些。

日积月累

谚语,是流传很广的民间口头语言的精华。培根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在它的谚语中找到。”“日积月累”选取的是六句农业谚语。

展示台

“展示台”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和学生才能的机会,这样的训练会使学生不断产生成就感。

3.学情分析

学生很喜欢每单元的日积月累,背诵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可注意朗读节奏、韵律的把握;要激发学生背的兴趣,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这些谚语所揭示的气象规律;要鼓励学生收集、积累其他农谚,并主动与同学交流。

目标

1.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2.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3.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②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在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语气稍重一点儿。

③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文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④举一举例子: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一组例句来吗?

二、日积月累

①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②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③多种形式积累:自主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④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注意引导学生背一背当地常说的气象谚语。

三、展示台

(一)课前准备

①讨论,确定展示形式。

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各人或分组确定一种或两、三种展示方式,如: a.主办“认识大自然”手抄报或黑板报。

b.“仿生学课外读物介绍会”或建立“仿生学图书借阅角”。c.“仿生学发明创意赛”。(可结合“口语交际、习作”进行)d.“大自然的启示图片展”。(在年级、校园内或社区内展出)e.布置“小发明、小制作实物展台”。

f.“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收获”优秀习作专栏。②行动,筹备展示活动。

筹备时,时间上可有一定的弹性,要充分发挥好各组小组长的作用。

(二)展示评比

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示筹备的成果,评比“小小发明家”“课外资料搜集能手”“办报大王”“采访能手”等,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激励。

(三)推介成果

有效问题提炼“三基于” 篇3

[关键词]有效问题 提炼 引领 激励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7-011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落实教学目标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提炼问题是有效的课堂提问的前提和保证。现结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的执教过程,简叙有效问题提炼之做法。

一、基于基础性和学科性提炼

教学新知要沟通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认识水平与追求达成的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思考:讲授新知之前,学生可能已经知道了哪些?可以借鉴的生活经验有哪些?等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有相关的表象,但只能凭感觉判断梯形。因此,本节课教学不能直接告知学生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特征,而应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问题的设计与提炼。

师:老师今天带来一个信封,里面藏着一个四边形,(拉出图形的一部分部分)猜一猜它是什么图形?

生1:可能是平行四边形,也可能是梯形。

师:还可能是?(无人举手)

师:这里有8个四边形,请你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生独立寻找后汇报交流)

师:数学是讲道理的学科,你们凭什么说这几个是梯形?其他为什么不是?

教师抛出问题“你凭什么说这几个是梯形?”立刻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学生觉得自己都认识梯形,但是却难以表达清晰!学生带着这个既不超出认知和智力范畴而且可以利用“最近发展区”进行解决的问题进入了探究。经过认真分类、对比、思考与探索等活动,问题得以解决。

师:信封里的四边形你们为什么都不认为是个不规则四边形?

生2:已经看到一组平行的对边。

师(拉出■):这是什么图形?它和黑板上这些梯形长得都不一样,为什么你们也说是梯形?

一问激起千层浪,尤其是“为什么你们也说是梯形?”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所出示图形的两组对边的特点,感悟“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从而自然过渡到教学重点和难点处。所以,问题的设计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所列出的教学问题,而应更多关注学生知识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突出教学的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以上的问题设计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和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提炼,它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直指数学本质,引领教学向纵深处发展。

二、基于导向性和探究性提炼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探索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在学生明确了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后,继续猜信封里的四边形,目的是进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师:接下来进行四边形猜测,猜对的就送给你。

生1:不好猜,需要给个提示。

师:最需要什么提示?

生1:要告诉我“有几组对边互相平行”。

师:这个提示好吗?好在哪?

学生从最初的泛泛而问到要告诉“有几组对边互相平行”这一条件的补充,紧紧扣住了学习的重点!学生的提问达到了少而精,问得活!在教师的提示下又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正是这样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设疑、激趣、引思的作用。本环节所提炼的问题起到了连接师生思想认识和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纽带作用。

师:这个四边形有对边平行。

生2:有几组吗?

师:我再看看,两组对边都分别平行。

当学生根据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图形得到是平行四边形的结论时,教师拿出的却是长方形,此时,学生又进入了思维冲突中。教师适机抛出一个问题串:它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为什么又说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在哪?这个长方形也要摆到黑板上去,应该摆在哪?为什么?

师:继续猜,接下来的一个也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四条边都相等的,它是什么?

当学生根据提示都激动地说是正方形时,教师及时追问:正方形应该摆在黑板上的哪个位置?随之教师拿出的却是菱形,并让学生反思为什么猜错了。就这样,以几个“为什么”作为导向,激发着学生的思考,更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学生经历了探究、思考、再探究、再思考……一浪接着一浪的思维冲击!这样的提问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学生巧妙地认知了菱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三、基于挑战性和系统性提炼

研究证明,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思考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而激励学生思考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教师的课堂提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大气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气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当然问题也不能太难,否则学生会望而生畏、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问题的设计在有深度的同时还得考虑其坡度,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设计步步相因、环环相扣、层层相递的问题,一步一个台阶把学习引向深入。

师:最后一个四边形是我女儿剪的,一起来看看它是什么。(师拿出直角三角形,学生纷纷质疑“老师的女儿到底读几年级,怎么都不知道三角形不是四边形”)

师:对不起,我女儿把四边形分成两部分,这个直角三角形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此时学生想到了余下的一部分也是直角三角形,迫不及待地抢答:可能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而教师却悄悄地拿出一个直角梯形,让学生根据两个剪后的图形猜测:“原来可能是什么四边形?”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思考,学生在探究交流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以联系与发展的眼光关注数学知识间的内在关系,使其整体化、系统化。

总之,对待课堂问题,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以简洁有效的问题构建简约高效的课堂。

教师的“问题提炼”是为了学生的“思维丰满”。如果说“问题提炼”是指从目标到环节,从材料到问题都大气、有效,那么“思维丰满”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课堂魅力——思维的张力、语言的诱惑力、探究的动力、理性自主的推力。这样,简约、高效课堂也就离我们很近了。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精益建设实施研究 篇4

一、三螺旋理论研究简介

美国遗传学家里查德·列万廷最先使用三螺旋来模式化基因、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三螺旋:基因、生物体和环境》中,他指出:并不存在一个既定的“生态空间”等待生物体去适应,环境离开了生物体是不存在的,生物体不仅适应环境,而且选择、创造和改变它们的生存环境,这种能力写入了基因。因此,基因、生物体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辨证的关系”,这三者就像三条螺旋缠绕在一起,都同时是因和果。基因和环境都是生物体的因,而生物体又是环境的因,因此基因以生物体为中介,又成了环境的因(方卫华,2003)。

三螺旋理论提出后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三螺旋主题日益受到全世界所有希望通过创新谋求发展国家的重视。通过引入生物学中的三螺旋概念,Henry Etzkowitz等提出使用三螺旋模型来分析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关系,并认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应当相互协调,以推动知识的生产、转化、应用和升级。之后,众多学者对三螺旋理论进行了发展;但从实际应用来看,采用三重螺旋模型分析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关系的文献较为多见,而研究其它领域问题的文献较少。在这里,通过借鉴三螺旋理论中基因、生物体和环境的关系来隐喻精益建设中精益思想、工程建设项目和环境三个研究主体,试图通过分析三者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来解释精益建设实施的困惑。

二、精益建设实施的三螺旋模型

(一)精益思想、工程建设项目和环境中每条螺旋内部的转变

从每条螺旋上看,精益思想、工程建设项目和环境三股螺旋呈现出进化形态:每股螺旋都在不断完善,谋求自身发展。

精益思想的螺旋进化。随着丰田汽车的成功,精益思想崭露头角,继此,精益思想成为改进生产建设的主要力量。精益建设发展了精益思想,提出的TFV(转换、流和价值)理论深化了人们对建筑项目管理的理解。精益建设通过追求7个“零”目标使浪费无限接近于零;同时通过精益设计、拉动式控制系统、精益品质保证、柔性施工系统、均衡化施工、同步化施工、模块化施工、看板管理等手段实现了价值的最大化。

工程建设项目的逐渐复杂化。从复杂性观点分析建筑生产是精益建设管理的新范式。首先,每个建筑项目几乎都是根据当地环境和资源情况“定制的”,因此,与精益生产不同,作为最终产品的建筑物往往很难找到统一的标准来进行生产过程的控制。其次,当今建筑项目的时间约束和成本约束更为苛刻,在该环境中,项目个体倾向于关注保护自身利益而不是最大化项目目标。因此,如何消除项目参加者的博弈权变思维所导致的机制性消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工程建设项目的复杂性使得对建筑管理理论的理解远远超出精益生产,远远超出Womack and Jones所提出的精益。

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工程建设项目往往消耗大量的材料,并需要经过无数个工序后才能完成。如果管理不善,在建造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浪费是巨大的。精益思想为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新视角。在能源供应日益紧缺,人类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的今天,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的精益化管理会日益广泛地为项目建设各方所接受。

(二)螺旋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螺旋中,一条螺旋对另外两条螺旋有着重要的影响。

精益思想从设计、施工、服务和营销等各方面改变着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精益设计不仅仅在设计阶段用最小的成本带给客户最大的价值,同时也考虑到项目在建设期、运营期的问题。施工过程中,精益建设最大程度地节约了资源,并将建筑项目流程进行合理的整合与优化,从而实现进度、成本、质量等目标的平衡。在精益供应上,精益建设能够集成建筑各方的要求,重构工程建设项目从供应商到顾客的价值链,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精益营销通过消除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浪费,达到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求的目标,确保了建筑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精益思想同样改变着工程建设项目的外部环境。面对市场对服务改进的迫切要求,将精益思想的精髓和操作方式延展到社会各环节是拓展公共管理的新思路。以政府的精益化管理为例,推进精益思想有利于政府改进管理职能,增强政府部门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工程建设项目的实践是推动精益思想传播和转化的重要因素。工程项目的成功越来越多地建立在应用精益思想的基础上,因此,推行精益建设能弥补传统工程建设项目的不足,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优势。此外建筑行业的广泛实践能够创造出精益思想发展的新思路和新范式,从而刺激精益思想更快地传播和发展。再就是工程建设项目能通过工期、成本和质量目标的完成来影响自身的外部环境,影响政府的决策。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关注精益思想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帮助、协调工程建设项目以最佳形式利用精益思想的知识成果。国外的实践证明,政府采取适当的形式适度干预精益思想的推广是非常必要的,这对推动精益思想的传播和精益建设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对推进精益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这里,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主要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公众等要素。环境对精益建设实践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良好的物质环境能够给工程建设项目的生产经营提供基本的支持。在制度性环境方面,政府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和制度法规能够整合各种社会关系,构筑精益建设稳定运行的社会环境。在增强精益建设各合作主体之间的合作上,政府能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能为精益建设提供配套服务,促进建设各方的交流与合作,减少精益建设运行的社会成本。除此之外,社会各方通过对精益思想体系的传播和交流,能够弥补工程建设项目在实施中所需要的“精益遗传代码”,促进精益思想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精益建设三螺旋模型的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构建精益建设实施的“三螺旋”模型如下(如图1)。在该模型中,环境、工程建设项目和精益思想形成3个能极,每一极都能对系统有所作用,双向箭头则表明了每种要素的相互关系,体现了精益建设实施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在三螺旋模型中,各螺旋的进化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一种三个领域的协同进化,通过联动螺旋方式协调在一起,会形成精益思想、工程建设项目和环境的三力合一,形成一种如DNA三位螺旋体之间的共生关系。

在精益建设三螺旋模型中,精益思想、工程建设项目和环境这三股螺旋都有自己独特的贡献,可以在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中循环强化。如通过对精益思想的研究可以输出关于精益建设的理论、方法、工具、技术、进行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活动;工程建设项目的精益建设可以输出项目、实践空间、税金和资本等;而环境的输出则包括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有效的公共管理和对精益思想的教育等内容。这些输出在精益思想、工程建设项目和环境三者之间循环流动或转移,能够形成环境一工程建设项目一精益思想的“互动效应”,从而促进精益建设在动态环境中的顺利实施。

三、解读精益建设实施的困惑

在精益建设三螺旋模型中,精益思想、工程建设项目和环境并不都是独立的,即它们在构建的模型中身份并不平等,三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支配与依附的关系。如果一方太强,则易形成以支配与受支配为主要特征的三螺旋模式,因此,在精益建设实施中,较强的螺旋如何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其他两方就显得尤为重要。反之,如果三者关联太弱,就会没有足够的力量相互作用,导致精益思想与另两者的松散连接、这同样抑制了精益思想的发展。只有三者之间关系的适度重叠,形成合力才有利于三者间的紧密联系与交互,才有利于三者间关系发展和精益建设的实施。

三螺旋之间的有效循环取决于各螺旋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的动机和动力。如果精益思想不能提供先进的管理工具、管理技术和理论成果,工程建设项目和政府就不会对其有所需求,精益思想就很难吸引它们的关注;如果环境不能提供有效的物质环境、政策法规支持,就可能影响精益思想和工程建设项目的创新。当然,如果工程建设项目的完成不符合工期、成本和质量等目标也就不能对社会贡献产出和R&D投入,政府和公众就不会对其有所期盼,而精益思想也会由于缺乏行业支持而流于形式。

现实中较为常见的是三个螺旋主体两两合作的双边关系。但双螺旋(精益思想与工程建设项目、工程建设项目与环境、精益思想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只能导致暂时的稳定。就精益思想与工程建设项目的关系而言,Stuart Green认为精益建设未能考虑工人的利益,从而抑制了精益建设的实施。在精益思想和环境的关系上,Eric Johansen and Lorenz Walter通过电子邮件问卷对德国建筑公司进行了调查,试图发现德国建筑公司对精益建设的观点。结果表明德国建筑业几乎没有精益的概念,很少有公司使用精益概念,精益思想似乎与德国的传统观点有文化冲突。

四、结论和未来研究

本文借鉴“三重螺旋”模型认为各螺旋应该以完善各自的功能为基础,形成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精益思想之间的“互动”,不断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的竞争优势,实现工程建设项目的“自组织”协同管理。但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及历史原因,“三螺旋”中各“螺旋”在中国发生作用的机理和程度会有所差异。在中国“自组织”机制尚未充分完善的情况下,“三重螺旋”中也许会出现一方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也就是“被(他)组织”。因此,分析不足或弱的螺旋并设法加强它是造就理想的三螺旋的关键。

面对有限的社会资源,精益建设能以最少的人力、空间、资金和时间“制造”最少缺陷的项目以准确地满足客户的需要。但是,由于建筑项目的生产过程的特殊性,精益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还不够成熟,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考虑到精益思想的运用取决于工程建设项目实际及其社会环境能否适应的要求,一方面,我国学术界应加强有关精益建设的研究;另一方面,就是要基于我国现阶段工程建设项目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对现有的精益建设管理方式进行选择性地调整和修正,提出适用于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方卫华.创新研究的三螺旋模型:概念、结构和公共政策含义[J].自然辨证法研究,2003,11.

[2] Etzkowitz Henry and Loet Leydesdorff. 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 EASST Review, 1995,14.

[3] Sven Bertelsen and Lauri Koskela. Construction Beyond Lean: A New Understanding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ceedings IGLC-12, Elsinore, Denmark, 2004.

[4] Green S. The Missing Arguments of Lean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1999, 17.

[5] Green S. The Dark Side of Lean Construction: Exploitation and Ideology, Proceedings IGLC-7, Berkeley, CA, USA, 1999.

三基于 篇5

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是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也是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的有效手段。《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90号,以下简称《办法》)发布以来,引起了社会上的普遍关注,在如何把握和执行《办法》的相关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热点问题,在建设单位和评审专家层面的理解上出现了不同的认识和困惑。为了推动《办法》的科学有效实施,切实发挥《办法》的规范与指导作用,现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就有关热点问题解读如下。

一、何谓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

《办法》规定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开展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工作。如何确定建设项目是否属于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

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职业病防治法》将法律约束的职业病危害界定为“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我国目前对职业病实行目录管理,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统一制定并公布,因此,从法律的角度,《办法》所称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是指可能导致劳动者罹患法定职业病(10大类132种)的建设项目。而法定职业病是由于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接触相应的危害因素引起,因此,从定性的角度,也可以说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是指可能产生导致劳动者罹患法定职业病的危害因素且存在劳动者职业性接触的建设项目。

由于《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包含了能够导致法定职业病的危害因素,因此,《办法》指出“本办法所称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是指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建设项目”。或者更加严谨来说,是指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且存在劳动者职业性接触的建设项目。

二、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所谓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是指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针对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与危害程度、所需防护措施等进行预测性分析与评价,确定建设项目在职业病防治方面的可行性,为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提供基础。因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是由识别、分析、评价、控制等若干步骤组成的一个系统过程。作为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方法,它既包括这一系统过程的总体实施方法,也包括系统过程中每一实施步骤的具体方法。

对于这一系统过程的总体实施方法,我国基于职业病防治法修订以前行政审批的目的,目前主要采用了“法规符合性评价与管理”的方法,亦即将建设项目的职业接触水平以及拟采取的防护设施、个体防护措施、总体布局、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情况,与有关法规标准要求进行对比,并针对不符合法规标准情况提出补充措施建议,从而完善建设项目对各项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的管理。但是,这一方法的主要缺陷,是该方法的应用有赖于国家 具有健全的针对各类危害因素防护措施要求的法规或标准,否则很容易导致评价结果偏离对主要风险的控制而成为形式化、空洞化。因此,对于这一系统过程的总体方法,目前工业发达国家均采用了风险评价与管理的方法,不仅可以强化对不可接受风险的关注与控制,还可以避免因法规标准难以健全而对企业自主管理带来的影响。对于这一系统过程的每一具体步骤的实施方法,则应根据其相应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具体方法,如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职业接触分析可采用工程分析的方法、职业接触程度的预测可采用类比调查方法等。

为此,针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实施方法,《办法》给出了工程分析、类比调查等方法示例,《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GBZ/T 277—2016)也提出了检查表法、风险评估法等参考方法。因此,建议建设单位在具体评价过程中,可以在参照《办法》等给出的实施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工程分析、类比调查、风险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估。

三、如何评判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是否符合职业病防治 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要求?

《办法》中规定,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相关人员对完成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以及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进行评审,并形成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职业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要求的评审意见。那么,如何评判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是否符合职业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要求呢?

我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五条明确规定,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三)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四)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五)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 健康的要求。

上述要求,构成当今我国从法律的角度评判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职业卫生法规标准的基本原则。因此,对于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以及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的评审,应该立足这一基本原则,并结合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以及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各自目的与任务,分别评判其是否符合法规标准要求。

1.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法规符合性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目的与任务,是在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之前,评价建设项目预期存在的职业健康风险,提出初步设计时应当采取的旨在消除或降低职业健康风险并且符合相关法规要求的工程防护技术措施建议。因此,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法规符合性的判定应当满足下列要求:

(1)评价报告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以及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分析符合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而且基本准确、全面;

(2)对劳动者预期职业健康风险的评价结果基本客观、可信;

(3)提出了消除职业健康风险或降低职业健康风险的工程防护技术措施建议。

2.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法规符合性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目的与任务,是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提出的工程防护技术措施,提出能够予以施工建设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工程设计,包括防护设施的规格型号、设计图纸、技术参数等。因此,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法规符合性的判定应当满足下列要求:

(1)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提出的工程防护技术措施进行了设计,或者提出替代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评价报告相关建议的设计,并做出详细说明;

(2)提出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具体内容符合有关职业卫生标准的技术要求;

(3)提出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预期能够确保劳动者的职 业接触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要求。

3.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的法规符合性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目的与任务,是确认建设项目对职业健康风险的控制效果,评价防护设施的符合性与有效性,并对建设项目的职业健康风险,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要求。因此,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法规符合性的判定应当满足下列要求:

(1)对建设项目职业健康风险的评价结果客观、可信;(2)对照90号令第二十二条有关管理措施要求,对建设单位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3)按照法律、法规、标准要求,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4)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效果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5)对职业健康风险预防控制提出具体明确的控制措施要求。

四、如何编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 以及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2016年7月2日修改实施的《职业病防治法》取消了安全监管部门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以及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行政审批事项,有关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等导则标准正在制修订过程中。因此,在上述标准出台前,建议按照《办法》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2017〕37号)要求,并参照《职业病危害评价通则》(GBZ/T 277—201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要求》(ZW—JB—2014—004)、《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要求》(ZW-JB-2014-00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编制要求》(ZW—JB—2014—003)编制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五、评价报告如何确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

《办法》中,无论是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还是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均提出了要明确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的要求。那么,如何确定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呢?

对于建设项目依照职业病危害风险情况实行分类监管是国际上一种的通行做法。例如,日本《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定,对于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生产、高危气体、汽车整备业、机械修理业等六大职业病危害风险较高的行业领域,实行建设项目计划的申报制度,即该六大行业领域所属的建设项目必须在其施工前一个月将该项目的建设计划向日本属地劳动基准监督署(相当于我国的安全监管部门)申报。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是行政监管部门在统筹国家职业病危害发生情况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种行政指南性分类,其目的是为了进行分类监管,《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73号)对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主要行业按照严重、较重和一般3个类别进行了指导性 分类。因此,对于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应当在参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目录的基础上,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结合风险评价结果来合理确定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类别。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所说的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是综合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与劳动者的职业接触水平所做出的一种风险可容忍性分级,其目的是为了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建设项目不可接受风险的风险水平。因此,应注意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与建设项目中劳动者的职业健康风险分级是两种截然不同性质的风险分类(分级)。也就是说,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如果其防护措施不到位,也可能存在不可接受的职业健康风险,而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如果防护措施到位,其职业健康风险可以消除或大幅降低。

六、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相关工作是否需要委托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可能产生职业病危 害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建设单位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建设单位应当在竣工验收前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对于建设单位如何实施评价和设计工作,是需要委托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还是自行实施,现行法律上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但是,为保证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工作质量,切实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对于大多数不具备能力的建设单位,建议其委托专业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实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委托具有相关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主要理由有两点:

(一)具备评价或设计能力专业技术人员的分布限制 无论是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还是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以及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都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它既需要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职业接触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也需要对高风险岗位与人群职业病防护技术措施进行合理策划并对相关措施的法规符合性进行检查与 判断。因此,为了确保通过评价或设计来真正实现前期预防的根本目的,需要由具备相关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来实施评价或设计。例如,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均由具备工业卫生师这类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实施法规要求的风险评价。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类似国外工业卫生师的职业资格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现有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不足,尚不具备实施建设项目评价的知识与能力。目前,我国具备这些知识与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分布在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因此,基于当前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分布限制,建设单位的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实施比较符合实际。

同理,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需要既掌握设计能力,又了解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相关法规、标准,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实施,这些人员往往集中在具有设计资质的单位,否则,相关设计难以符合要求,甚至导致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受损。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机构的行政许可限制 无论是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还是职业病危害控制效 果评价,其本质都是对职业接触水平的检测、评价与管理,国外称之为风险评价。亦即,离开了职业接触水平的检测(包括类比检测)、评价与管理,无从谈及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应当由依法设立的取得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给予资质认可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因此,基于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机构的行政许可限制,避免检测、评价工作的脱节,对于大多数不具备能力的建设单位,建议其委托专业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一并实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与检测,以确保评价工作质量符合法规、标准要求,切实从源头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

七、如何理解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工作可与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一并进行?

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作为保护劳动者生命安全与健康权益的两个方面,同属于用人单位履行劳动保护社会责任与义务问 题,彼此密不可分。为此,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均对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进行了一体化立法以及一体化授权政府同一行政部门监管。我国目前虽然《安全生产法》与《职业病防治法》两法分立,但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职责一体化地授予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因此,为了推动建设项目“三同时”工作的一体化监管,减轻建设单位建设项目评价、防护设施设计等分散管理的负担,《办法》提出了“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工作可以与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一并进行”,这也是工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理想的“一并进行”既包括评价或设计过程以及评价报告或设计专篇的一体化,也包括监管工作组织与企业内部评审和验收组织的一体化。但是,目前我国有关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以及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与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和安全设施设计的法律、法规、规章要求相对独立,特别是两者在相关标准要求上存在较大差异,多数从事评价或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相对独立。因此,当前较难实现两项评价或设计的有机融合。作为过渡阶段,《办法》所称“一并进行”,主要是指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过程一体化组织,以及在分别满足现行安全评价与职业病危害评价、安全设施与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验收)法规、标准要求的前提条件下,鼓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能力的机构,一并开展评价工作或有关设施设计,合并组织评审与验收工作。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刘宝龙

基于三层xml的服务统一描述 篇6

【关键词】 服务自描述;XML;三层xml模型

自描述是服务的基本特征。通过自描述,作为开放网络构件的服务以编程语言无关的方式对外公布其调用接口和其他相关特征。通过服务描述,服务屏蔽了其实现细节,使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能以一种松耦合的方式协作。对服务最基本的描述是接口描述,服务消费者只有获得接口描述才能向服务发送正确的调用信息;服务的通信协议、访问地址、发送给服务的消息格式约定也是访问服务之前必须获得的信息。

XML Web 服务基础结构是建立在通过基于 XML 的消息进行通信的基础上,这些消息符合已发布的服务描述。服务描述使用 WSDL语言根据 XML 语法编写的 XML 文档,定义 XML Web 服务可以理解的消息格式。

Web Service技术使用wsdl文档对所提供的服务进行描述,发布后由用户识别并调用,完成服务的生命周期。Wsdl文档根据xml语法编写,同时也规定以基于 XML 的消息采用SOAP协议进行消息通信。

服务通过Web Service实现使用已成为发展趋势,但是,目前仍有大部分服务尚未完成到Web Service的转换。而之间的通信,却必须进行。为统一服务的描述,本文基于xml技术,结合wsdl文档描述机制提出三层xml服务统一描述模型来完成服务的描述。

一、三层xml服务统一描述模型架构及原理

根据服务描述的3C模型和web service技术的wsdl文档描述服务的规范,三层xml服务统一描述模型提出的三层xml是指:功能层、表示层、传输层。模型如图1所示。

在模型中,功能层XML 文件,对服务提供者所能提供的服务进行功能性描述,主要是提供的接口的描述,由此完成服务的功能的界定。同时描述了包括传输格式、类型定义,访问该服务的绑定信息。

表示层XML文件,规定功能层描述的接口调用如何在网络协议上表示的问题,支持四种表示方案,即Web服务的soap形式、xml表示、txt表示、二进制表示。通过对几种传输形式的不同规定,达到传输内容的统一描述,传送的信息和内容可屏蔽传输内容表示的异同,满足不同的传送条件和要求。即无论是二进制、txt文本还是XML文档的传输格式,系统都可以通过对表示层的封装完成发送与接收工作。表示层xml,根据具体的传输内容设定相应的表示Schema,调用某个服务接口时,首先将调用装载成规定的xml格式,进一步装载到传输层的数据域中传输。表示层若采用TXT格式,则可用一种正规式来描述,这样的正规式也用一个xml文档来描述。表示层若采用二进制格式,也可用xml描述,此时在传输时则涉及对象序列化与反序列化问题。

传输层XML文件对传输过程中所使用的传输协议进行信息描述,例如端口,位置,版本,URL等。

二、模型介绍

功能层的描述,对wsdl进行适当的改造,利用其类型系统和数据类型定义机制,改造其操作描述机制,使其能允许多参数描述,而不像web service的wsdl,仅允许操作最多有两个参数。同时考虑非web服务的绑定问题,将wsdl中的技术绑定部分也进行改造,使其既能够描述web服务的绑定信息,也能对非web服务的绑定信息进行定义。

元素详细介绍如下:

Interfaces

Interfaces是一个SPAgent所能提供的所有服务的集合,即Agent,包含多个Interface;每一个Interface代表一个子服务,包含多个Operation;多个Operation共同实现一个子服务。Operation中Parameter是Operation在执行时所接收到的消息参数和所产生的消息参数,包括:参数名即消息名、消息类型(input、output)。

BindInof

BindInfo元素定义了两种类型的服务代理,以应对不同形式的服务来源。当来源是标准web服务时,通过WSBindType元素具体指定对web服务的绑定信息,包括绑定协议类型,消息风格,编码格式等。当来源是一般的服务时,则由CommonBindType元素指定服务的远程访问信息,包括访问方式,可以是RMI、RPC等,访问地址,访问端口,远程目标对象。

Types

是自定义的复杂类型。在具体的传输过程中,基本类型String、int等有可能不足以表达某些信息的类型,必须根据第三方服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类型的重定义。比如,对于“书”,不能直接将它定义为String类型,而有可能是“教学辅导书”、“小说”、“畅销书”等类型。则,教学辅导书是一个需要自定义的复杂类型,小说、畅销书等也是。

TransFormat

TransFormat是传输格式,是直接从第三方服务确定而得到的,有四种:xml、wsdl、txt、二进制形式。在序列化与反序列化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传输格式作不同的工作。由它来决定对所接收到的前台数据如何序列化与反序列化。

对于表示层,无论其采用哪种表示形式,总体上是采用xml描述的。

在表示层设计了元素Messages。

Messages

表示层的Messages元素包括了多个Message和CharSet属性,每个Message根据功能层TransFormat的具体值的不同对功能层中的Message的传输内容进行不同的传输格式约束,一个Message包含一个TransContent。它是序列化与反序列化工作的基础。Charset属性规定了数据表示所使用的字符集。

三、实例应用

服务描述机制必须考虑服务提供商提供服务的异构性,以达到生成工作的通用性;同时,需考虑远程访问服务或代理的绑定信息;并且对服务提供商和服务代理之间传输内容的格式也需考虑。此外,服务提供商和服务代理之间的通信协议也必须考虑多种情况,以确保不同的终端用户在不同环境下同时执行同一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业务。利用三层xml服务统一描述模型,可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功能层通过Interfaces、Operation、元素描述了服务的功能,又通过BindInfo元素定义了将要生成的服务代理的服务来源的类型,和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同的绑定信息。无论服务提供商提供哪种形式的服务,都需完成功能层xml文档的描述。

而对于服务提供商和服务代理之间传输内容的格式,则通过表示层Message元素进行传输约定。从前述可知,表示层支持四种表示方案,都统一于表示层的xml描述中。

最后,对于通信问题,三层xml服务统一描述模型的传输层支持现有可能的几种传输协议,系统可根据此封装不同的传输代理,满足使用各种传输协议的服务提供商。

针对现存多种形式的服务而描述不统一的现状,文章在服务描述元模型3C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了web service技术使用wsdl描述web服务的优势,对相关部分进行改造,提出三层xml服务统一描述模型,完成了异构服务的统一描述。并详细介绍了三层每层的元素设置、功能。最后,以实际项目为应用平台,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Hiroshi Maruyama,Kent Tamura,Naohiko Uramoto.XML and Java Developing Web Applications[M].Addison-Wesley,August 1999

[2]和应民,叶子平.利用Java技术实现基于XML的Web服务.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3]王法玉,薛彦兵.用基于XML的Web Service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4]Ed Tittel,Norbert Mikula,Ramesh Chandak.XML For DUMMIES [M].IDG BOOKS Worldwide,Inc,1999.

基于三坐标测量机的同轴度测量 篇7

对于规则轴类零件,一般可采用V型支架、钢球加杠杆百分表或偏摆仪等专用检具及组合辅具来检测同轴度;对于箱体孔类零件,一般可采用芯轴加杠杆百分表或利用圆度仪来检测同轴度。但对于一些大型零部件(如机床主轴等)或不规则轴类零件以及箱体零件的不规则内孔,采用常规方法测量同轴度则很难实现或非常麻烦。

同轴度用常规工具比较难测,在日常工作中常用测量跳动的方法代替。测量跳动的方法一般是用偏摆仪顶住两个中心孔或者用车床夹持,这样旋转零件,看百分表(或千分表)的数值。如图1所示,d168.4g6为基准A,要求测量d155n6对基准A的同轴度d0.05。将最左端夹在车床卡盘上,在顶尖部用百分表先打基准找正,再将表移至d155n6端,观察此时表的读数差值,即为同轴度值。

同轴度检测是我们在测量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此时,用三坐标测量机(CMM)来测量同轴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CMM测量同轴度的最大特点是无须转动工件,无须专用芯轴或专用支架,无须机械找正,只需用测头探针对工件取点采样,即可快速输出测量结果。用三坐标进行同轴度的检测不仅直观且又方便,其测量结果精度高,并且重复性好。经过思考总结了一些关于同轴度测量的内容。

1 关于基准

通常,基准是一个具有确定方向的直线,但基准是由实际要素来确定的,是一个理想要素。三坐标计算法为最小二乘法,这是因为计算机可以自动根据公式进行计算,比较方便, 但不符合国标的规定,即不符合最小条件的评定原则。三坐标建立基准轴线,是通过采集一定数量的点,然后按照一定的计算公式和评价方法,对采集的点进行处理,最终生成一个基准元素。

a) 如果采集的点数太少,将不能很全面地反映被测圆柱的实际特征,即直径、方向矢量、圆柱度误差等,从而,以此建立的基准将与实际要素的理想轴线有偏离,从而导致被测元素的同轴度误差增大,这个是通过图形文本反应出来的。

b) 另外一个方面,当基准元素的形状误差,即柱度误差较大时,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采集的点数有限,如果圆柱度误差大,则意味着每增加一个点,计算机计算生成的圆柱轴线方向矢量将与前者产生大的偏离,由此,再来测量被测元素的同轴度,也将产生很大的偏差。如图2,为一个截面的采点情况,假设原来均匀采四个点,沿坐标方向,形成如图2所示的圆心O,当增加左下方45°方向的两个点时,圆点将可能向左下方移动到O′,从而轴线产生偏离。

c) 再者,截面数太少也会影响方向矢量。一个圆柱如果只采集两端的两个截面,则不能反映中间截面的情况,从而使得轴线产生较大的偏离。事实上,如果截面越多,将越逼近理想位置。当然,在实际测量中,不可能测量很多截面,而且中间位置很难测到。

2 用三坐标测量同轴度的方法

对于基准圆柱与被测圆柱(较短)距离较远时不能用测量软件直接求得,通常用公共轴线法、直线度法、求距法求得。

2.1 公共轴线法

在被测元素和基准元素上测量多个横截面的圆,再将这些圆的圆心构造一条3D直线,作为公共轴线,每个圆的直径可以不一致,然后分别计算基准圆柱和被测圆柱对公共轴线的同轴度,取其最大值作为该零件的同轴度。这条公共轴线近似于一个模拟心轴,因此这种方法接近零件的实际装配过程[1]。

2.2 直线度法

在被测元素和基准元素上测量多个横截面的圆,然后选择这几个圆构造一条3D直线,同轴度近似为直线度的两倍。被收集的圆在测量时最好测量其整圆,如果是在一个扇形上测量,则测量软件计算出来的偏差可能很大。

2.3 求距法

同轴度为被测元素和基准元素轴线间最大距离的两倍。即用关系计算出被测元素和基准元素的最大距离后,将其乘以2即可。求距法在计算最大距离时要将其投影到一个平面上来计算,因此这个平面与用作基准的轴的垂直度要好。这种情况比较适合测量同心度[2]。

3 实际应用

如图3,在被测工作截面较短的情况下,可用改测直线度以替代同轴度的变通方法。因为这种情况下轴的倾斜对工件装配影响较小,而轴心偏移对工件装配影响较大,测量轴心偏移实际上就是测量轴心连线的直线度。具体实现方法为:分别在两个小圆柱上测量n个截面圆,然后选取这n个圆的圆心拟合一条三维直线,该直线的直线度可近似替代同轴度(同轴度=2×直线度)。工作截面越短,该方法效果越好,并且可很方便地制作一个综合量规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如图4所示,要求两端部相对轴线的同轴度为d0.03,直接手动测量两侧圆柱或者通过构造两圆柱,构建轴线,算出与轴线的距离,乘以2就是同轴度值。

如图5所示,两D80的孔左侧为基准A,要求右侧孔相对基准同轴度D0.02,此时只能分别测头A90B9,A90B180两方向测量,建立公共轴线,求右侧孔对基准的同轴度,直接评价即得结果。

4 结语

利用三坐标测量机测量工件同轴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讲究科学性、注重技巧性的工作,只有不断实践,接触各种类型的工件,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总结出指导性很好的测量技巧。

参考文献

[1]王启江,沈雁华,杨万波.坐标测量机测量短基准零件同轴度时误差过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J].工具技术,2001,35(11).

[2]刘利剑,王春华,贾立红.三坐标测量机使用中的典型问题及其解决方案[J].河北工业科技,2006,11.

基于微型三轴仿真转台的误差分析 篇8

仿真转台作为仿真技术的关键设备,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早期的单轴到双轴、双轴到三轴的几个阶段。三轴转台通过对空中飞行目标的动力学特性进行模拟,可以完成对空中飞行目标的姿态复现,并可以对其传感器件、制导与控制系统以及相关执行机构进行测试。仿真精度是仿真转台的重要指标,但由于受到环境变化和制造误差、控制因素以及力负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半实物仿真系统中的关键设备一转台(主体结构是内、中、外三框分别模拟翻滚、俯仰、偏航动作),其实际运动路线和理想状态间存在误差,而整个系统的仿真精度将受此误差的影响。影响转台仿真精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指向误差、速率稳定度误差、幅相误差等[1]。故相当有必要对转台进行误差分析。

1 转台的指向误差分析

1.1 指向误差的定义及其建模

指向误差实际上是一种空间角度误差,通常指的是固连在内框(如图1所示),上的单位向量在经过转台的转动后,预期指向和实际指向之间的偏差,此误差将影响整个系统的定位精度。

设任意单位向量,此向量固连在转台的内框架上。在经过三轴按欧拉角顺序旋转后,初始单位向量由初始位置转到预定位置成为向量,则

其中R1(Ω)为欧拉变换矩阵

则指向误差可以描述为:

上式中的∆R=R2(Ω,E)-R1(Ω)。

指向误差如图2所示

1.2 指向误差的算法

由于存在误差E,将变成:。设内、中、外三框轴的回转精度分别为β1、β2、β3;位置精度分别为γ1、γ2、γ3,内框轴X与中框轴Y之间的垂直误差为α1,中框轴Y与外框轴Z之间的垂直误差为α2[2]。

在建模过程中,先将固定矢量连同内框架绕X轴转动-W4角,然后绕Z轴转动β1角,再绕X轴转W4角,中框与外框以此类推。在绕内框轴X转动而同时以内框轴为基准时则无指向误差。

在转动各环轴时加入各轴的位置控制精度γ1、γ2、γ3,即得到实际的含误差因素的欧拉变换式。定义中间变量A、B、C、D、M。其含义如下:

故可得欧拉变换:

由R1(Ω)、R2(Ω,Ε)可算出∆R,最后由式(4)可得∆φ。

2 转台的速率稳定度误差分析

由于受转台系统非线性畸变因素的影响,转台最小角速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值,每次测量都可能不一样[3]。由于在转台设计时对最小角速度有要求,因此可以用速率稳定度来限制角速度的跳动。

常用两种方法来研究速率稳定度:其一是用随机采样过程进行描述,即通过一固定的采样间隔得到,用一定时间间隔得到的瞬时角速度值来描述其速率稳定度;其二是用瞬态过程描述,即利用瞬时角速度对速率稳定度作近似描述。其实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的特例即当时间间隔趋近零时的情况。前者的方差是平均速率稳定度,后者是瞬时速率稳定度,二者通过θ(t)联系。计算平均速率稳定度的公式如下:

上式中:θ0是采样间隔位置量,单位是rad

θ(t)为瞬时位置量,单位是rad,

3 转台的幅相误差

本转台事实上它并非是一个无惯性的放大环节(非理想转台),可以通过内、中、外三框的闭环传递函数得到对数幅频特性。表1为在截频处的幅相误差(实测数据和计算数据)。由此表可知系统存在幅值衰减和相位滞后。

4 误差相关性分析

4.1 相交度对中心位置的影响

图3中为各轴转动30度时,三项相交度误差对转台内轴中心位置的影响。

4.2 回转误差对指向误差的影响

5 结论

1)在影响指向误差的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正交度误差而位置精度则次之,回转精度的影响最小,由于本转台系统在低速下运行故其轴的摆动误差可以忽略。

2)由于正交度误差对指向精度的影响较大而对回转精度影响不大,因此应提高正交度误差相对减小回转度误差可提高系统的仿真精度。

3)由于本转台系统在低速下运行,其速率稳定度误差同样可以忽略。

4)幅相误差会造成系统的幅值衰减和相位滞后。

摘要:以某微型三轴仿真转台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其运动规律,建立转台系统的误差模型。对影响系统仿真精度的指向误差、速率稳定度误差和幅相误差进行具体的研究,提出了指向误差的算法,并通过Matlab仿真分析了相关误差项。

关键词:三轴转台,仿真精度,指向误差,误差模型

参考文献

[1]李强.三轴仿真转台设计及动力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2]宋涛.射频仿真系统中目标阵列的误差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基于实物期权的三阶段投资策略分析 篇9

1977年Myers[1]首次提出实物期权的概念;1979年, Geske[2]推导了复合期权的定价公式。自此实物期权理论, 特别是复合实物期权理论和应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94年Dixit和Pindyck[3]完成了第一本论述不确定环境下的实物期权投资决策方法的专著, 通过类比投资机会和美式期权, 研究了不可逆情况下的多阶段最优投资时机问题;1998年, Ottoo[4]针对两阶段投资问题, 描述了投资成功时间的概率分布, 并运用欧式期权定价公式估算企业未来的成长机会价值。2005年Thomassen[5]拓展了Geske的复合期权为n层复合期权。借助复合实物期权的方法研究连续、多期的投资决策问题已经成为广大理论界和实践者的共识。实物期权定价理论不仅是一个新的数理金融工具, 也是一种处理不确定性的新的投资思维方式[6]。

三阶段投资是典型的多阶段序贯的投资方式。在产品研发项目领域, 可以描述其经过研发阶段、中试投资和商业化投资过程。在战略投资项目领域, 可以描述为一次规划, 分步实施的策略, 以减少投资风险, 因此研究三阶段的投资策略具有典型意义。

1 三阶段投资决策模型

考虑一个初始投资, 该过程具有典型的三阶段投资特征。如图1所示, 在最后时刻t2, 考虑是否进行最后阶段的二期投资, 是基于项目收益是否大于该投资I2而确定的, 否则, 项目终止。往前考虑, 是否进行一期投资项目, 则依据该阶段的看涨期权资是否大于一期投资来判定的。因此, 在t=0时刻, 该项目的价值为复合期权价值C0与初始沉没成本I0之差;在t1时刻做出的一期投资相当于复合期权的首次行权, 该期权价格为一期投资I1;在t2时刻做出的二期投资相当于复合期权的第二次行权, 行权价格为投资I2, 一期投资时刻满足0<t1<t2。

假设一期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为x, 0<x<1;二期投资的比例为1-x,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提前预留资金用于投资。在t1时刻的投资为, 在t2时刻的投资为。假设投资时间与x相关, t=t (x) 。该项目的价值F (x) =C (x) -I0, 其中, 复合期权价值C (x) 由Geske模型确定。

其中的V*, 通过求解。

公式中, T1=t1-t0、T2=t2-t0、T=t2-t1分别表示在T1时刻做出的一期投资决策相当于复合期权的首次行权, 其有效期为t1;在T2时刻做出的投资决策相当于第二次行权, 其有效期为T。

2 案例分析

考虑一个分为两期的投资项目, 该项目具有V=56亿元的投资价值, 开发此类项目前期的沉没成本I0=14亿元, 项目总投资为I=60亿元。总投资有效时间为T2=5年, 如果5年内没有实施该项目, 投资机会将不复存在。一期投资I1=x I, 投资时间t=1-e-x+4.5x (该表达式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 各种信息不断收集完善, 反映投资强度增强的趋势, 反之, 远离投资最后时刻, 则存在减少投资强度的趋势) 。根据约束条件x∈ (0, 0.97) , t∈ (0, 4.99) , 如果一期投资时刻在5年之后, 该项目的复合期权C=0;如果在t1时刻的项目价值小于V*, 意味着复合期权的第一个期权不执行, 复合期权的价值C=0。二期投资I2= (1-x) I, 假设其他参数r=5%, 波动率σ=0.35。

2.1 投资比例的变化对项目总价值F (x) 的影响

对于x取得不同的数值, 经过计算, 投资决策过程中的中间变量和项目总价值F (x) 关系, 详见图2。

为使复合期权成立, 两阶段投资必须同时可行, 故V*>I1, V>I2必须同时成立。本案中因V*>I1恒成立, 故只需保证V>I2, 即V>I-I*exp (-r (1-exp (x) +4.5x) ) 即可。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知道, 在不同的投资比例下 (对应不同高的时间段) , 实物期权取值及变化趋势不同, 企业应该采取的战略也不同。

当投资比例x<0.06时, 尽管t1时刻的第一次投资可行, 但是t2投资不成立, 形成一期投资失误的局面。

当x∈ (0.06, 0.51) 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 第一阶段投资比例增加, 项目复合期权值在减少。本例中, 沉没成本I0=14, x取值在0.06<x<0.29, F (x) >0, 投资是可行的, 在0.29<x<0.51区间, 能够减少初始投资, 使得F (x) =C (x) -I0>0项目也是可行的。在此阶段, 企业应采取领先战略, 取得竞争优势地位, 从而获取此阶段最高的收益。

当x∈ (0.51, 0.97) 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 第一阶段投资比例增加, 项目复合期权值在增加。x取值在0.54<x<0.97, F (x) >0, 投资是可行的, 在0.51<x<0.54区间, 能够减少初始投资, 使得F (x) =C (x) -I0>0项目也是可行的。

当x>0.97时, t>5, 企业错过了投资机会, 损失了初始投资, 项目总价值为负。

2.2 投资项目收益V的变化对第一次投资阈值和比例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 随着项目收益V的增大, 第一次投资阈值V*降低, 与此同时第一次投资比例x降低, 即要求更早的投资。当V足够大时, 在任何有效时间内进行任何比例的投资都可以取得正的实物期权, 详见图3。

2.3 总投资额I的变化对一期投资阈值和投资比例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时, 随着总投资额I的增加, 项目投资收益下降, 投资比例阈值x*在增加, 投资机会消失前, 推迟投资最为有利, 见图4。

2.4 无风险利率r的变化对一期投资阈值和投资比例的影响

随着无风险利率r的增加, 资金的机会成本在提高, 投资比例阈值会提高, 在投资机会消失前, 推迟投资最为有利, 见图5。

3 结论

在给定一个总体投资规模和时间约束的前提下, 确定合适的先期投资比例, 对整体项目价值具有实质性的影响。本文给定的投资比例随着时间推迟而趋大的假设与Ottoo的假设、其他文献的假设前提不同, 得出要么提前, 要么更趋于延迟投资的结论。分析表明投资项目收益越大, 会促使提早投资;投资总额越大意味着所要求的投资回报增大, 越需要谨慎而趋于延迟投资;无风险利率的增大有助于提高延迟期权价值, 从而导致项目投资趋于谨慎而延迟, 但同时降低了投资门槛。全文假设的三个投资阶段、稳定的波动率、投资比例与时间的关系、投资项目收益的估计等都有可能与实际存在差异, 这是需要不断改进, 进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

摘要:研究了三阶段投资项目中, 投资比例对项目总价值的影响和关键因素对投资阈值的影响问题。描述了复合实物期权的基本思想, 参照Ottoo的研究思路, 调整了投资时刻与投资比例的前提假设, 分析了三阶段的投资比例的问题, 并进行了数值计算, 对关键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得出了三阶段最佳投资策略。

关键词:投资管理,分阶段投资,实物期权,最优比例

参考文献

[1]Myers S C.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7, 5:147-175.

[2]Geske R.The Valuation of Compound Op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9, 7:63-81.

[3]Dixit A, Pindyck R.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4]Ottoo Richard.Valuation of internal growth opportunities:The case of a biotechnology company[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pecial issue, 1998, 38:537-567.

[5]Thomassen M V W.A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the N-Fold Compound Optio[R].Antwerp:UA Faculty of Applied Economics, 2005.

基于我国第三部门的理论认识和探析 篇10

“第三部门”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73年由T·列维特等人提出的,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西方流行, 90年代起开始在我国流行, 现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而理论界把第三部门等同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中介组织等, 但这是一种笼统的等同, 并不具有严谨性。严格意义上来说, 第三部门与他们是有区别的, 我们必须认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第三部门的正确研究开辟道路。

第一, 第三部门与非政府组织的区别。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 所谓的非政府组织应该是除了国家政府以外的其他组织。据此, 市场中的企业等营利性组织应属于非政府组织, 他们是受市场价值规律支配, 并以自由等价交换和用货币来衡量产品价值的一种有偿服务性组织, 显然他们违背了第三部门特点中的非营利性, 因此应将以营利性为目的的企业等从非政府组织中排除。第三部门只是非政府组织中的一部门。

第二, 第三部门与非营利性组织的区别。

一般情况下, 我们把非营利组织分为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私人非营利组合。众所周知, 政府非营利组织指得是由国家各级政府所设立的非营利性部门, 如我国的环保部、教育部、交通部以及文化部等。他们都是由政府出资, 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的非营利性组织, 但他们却不具有民间性、自治性的特点, 故不能笼统地将两者混为一谈。为更精确期间, 我们应该将第三部门称为“非营利公共组织”。

第三, 第三部门与中介组织的区别。

按活动领域和功能, 可以将中介组织分为市场中介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市场中介组织通过社会中介服务获取收益,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满足社会的需要, 在承担部分社会的经济职能或市场职能的同时, 也承担了部分社会职能, 其行为属于市场行为, 是营利性的民间组织。而社会中介组织则是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 主要从事社会活动, 充当利益或志趣相同或相近的组织、团体的社会中介, 自身没有特殊利益, 收入来源主要不是经营所得, 在活动中也不以营利为目的, 包括那些以服务和民众, 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为宗旨, 带有明显公益性的民间组织, 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三部门就指得这一类。

2 理顺第三部门与其他组织的关系

第一, 第三部门与政府组织的关系。

在理顺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关系上, 关键在于政府要切实认识到其主要职责是“掌好舵”, 充当好催化剂和促进者的角色, 要着力培育公民和第三部门的自治能力, 有选择地退出直接控制的领域, 给予第三部门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构建二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即使在政府服务的传统部门公共事务方面, 政府也有失灵之处。比如, 政府执行的社会政策明显带有“中位取向”, 就是说作为公共权力的受托者, 政府必须体现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而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中最弱势群体及其他需要救助的特殊群体的需要。即使政府能够提供这些服务, 也有个效率和成本问题。而第三部门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缺, 它能够有效而广泛地解决政府失灵的缺陷, 为弱势群体提供一定必要的公共服务。

第二, 第三部门与营利组织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通常被作为第一部门, 以企业等为代表的营利性组织是第二部门, 它的最初目的就是利益最大化, 追求利润是他们的本性。但市场在提供这些私人物品时同样会出现失灵, 由于消费者和生产者处于不同的地位, 可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导致不公平的价值或质量交换问题。既然企业以营利为目的, 在“政府——市场”的二元体系下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就只会由政府来提供。但政府部门对市场进行的只是宏观的调控, 缺乏微观上的监督检查, 这时在社会的管理上就出现了“真空”地带, 最终第三部门被作为“救世主”的角色而出现。他们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中间地带起了 “联系桥”的作用, 为整个社会的和谐运行填补了缺口。

3 为我国第三部门的不足申辩

随着第三部门在我国社会中的发展壮大, 在一定程度上它克服了政府和市场中的缺陷, 弥补了他们的失灵, 为我国社会的良性治理找到了第三条道路, 它在某些方面也确实体现了它的优越性。如第三部门具有贴近民众的优势, 这样能够更好地从底层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 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公共利益;它还具有机动灵活的特性, 在处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 遇到特殊情况能够随机应变, 能较快地解决问题, 当然在某些方面也进行了创新;由于各第三部门都是由其成员组织者针对社会上的具体问题而成立, 所以它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1990年的一组国外调查数据显示, 法国30%以上的儿童日护理和55%的居民护理是由第三部门提供的;美国50%以上的医院床位和50%的大学、日本75%以上的大学是由第三部门兴办的;意大利40%以上的居民护理设施以及瑞典40%以上的新建或翻新的居民房屋由第三部门提供。

尽管第三部门具有多种独特的优势, 并在社会上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在我国现阶段转型期仍然有许多的批评。任何一种发展型的组织在它初创时期都会显示出一些不足, 我们应该为它的发展给予一个合理的评价, 而不是一味地批评。

3.1 为第三部门的内部管理效率低下申辩

关于内部管理的效率低下, 在此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理性地看待它。首先, 我国现阶段第三部门内部行政化现象比较严重。这是由于一些第三部门组织对主管机构的“俘获”所致, “俘获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它认为某些机构或集团可以利用和凭借自己在信息、知识、财富、声望等方面的优势, 对另一些机构或集团的政策或行为形成支配, 从而使对方只做出符合自己心意的举动。一些第三部门组织提供党政现任领导干部兼职岗位, 第三部门组织为精简机构安置闲散人员, 从而对主管部门产生“俘获”, 这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政社不分的后遗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管单位——下属单位——个人”是中国社会的制度框架, 这种结构也影响到了政府对“第三部门”的管理。真正的第三部门本应是自下而上成立的一些民间组织 (属于草根阶层) , 具有自己的组织领导和章程, 且非营利性, 为社会提供一些公共物品的独立组织。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官大一级压死人”等“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 导致了第三部门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俨然成了政府机构安排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院”, 从而产生行政官僚制作风较为浓厚。随着目前中国转型社会的加快, 我们应该鼓励第三部门尽早与业务行政部门脱钩, 以保证在政府组织之外独立发挥作用。任何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组织都不能公正面向市场和社会发挥应有的职责。

其次, 我国第三部门人才外流的现象突出。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都遵循着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选择就业时, 人们通常会选择利润较高的政府和各营利性组织, 这就使第三部门无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招收到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相应地造成了第三部门内部人员学历普遍偏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另外资金方面的短缺, 也使第三部门缺乏对其员工或志愿者进行必要的培训, 从而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第三部门本身也希望引进高素质的专业化人员、吸收充足的资金来实践它的组织目标, 可社会并没有给它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而自身也不被社会所理解, 使它丧失了与政府和营利性组织竞争的砝码。

3.2 为第三部门缺乏竞争性申辩

第三部门的兴起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开展几乎同时进行,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之时, 我国的第三部门却仍然背负着“缺乏竞争性”的指责。由于其活动领域无竞争对手对它形成刺激性动力, 使其在开展的活动上基本处于“垄断”的服务状态, 实际上, 这是由中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不完善所致。目前我国第三部门监督的外部法律环境和政府规制具有限制竞争的原则, 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 在同一行政区域内, 不允许成立相同或相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同时, 任何第三部门组织只能在登记管理机关的管辖范围内活动, 不得越界, 不得进行区域扩张。有的法律条文还对第三部门成立时的资金、人员等都有严格的硬性限制。这在法律上为我国第三部门的垄断经营制造了条件, 最终导致其缺乏竞争性。

3.3 为第三部分缺乏公信力申辩

据《南方周末》报道, 中华绿荫儿童村的负责人, 赋有“中国妈妈”称号的胡曼莉, 用社会各界捐赠给儿童的善款为自己购置了50多万的豪宅, 并花数十万元送女儿出国留学。成都某福利院原院长邓晓莉, 自1995年担任院长以来, 贪污76.54万元, 被判有期徒刑15年。甚至更有的希望工程, 以受赞助者之名给其帮助过自己的人写信造假, 欺骗捐助者的感情。这些事件在广大群众心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严重破坏了第三部门组织的公信力, 不利于第三部门长期有效地开展活动。

我们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指责第三部门的信任度危机, 而更应该看到其公信力下降背后的因素——监督力的缺位。我国至今没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方专门对第三部门进行监督, 这是由我国机构设置的不合理造成的。同时被誉为“人民喉舌”的媒体作用也很有限, 常常报喜不报忧, 生怕会对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不良影响。至于公众的监督就更是缺乏, 作为服务消费者的弱势群体, 既处于纯粹受惠者的不平等地位, 又在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益表达和资源动员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而服务的购买者又常常难以获得关于服务的有效信息和动力不足而造成监督的缺位。没有来自外部的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单靠第三部门内部的自律来保持其公正、廉洁、高效是非常困难的。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认为的, 第三部门是使命感、责任感最强的组织, 它们以点化人类和改变社会大众为目的, 没有理念就没有第三部门。

参考文献

[1]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2]王绍光.多元系统——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基于】相关文章:

安全三基05-24

三基汇报08-16

三基训练07-08

三基07-11

三基训练题05-25

药具三基总结05-25

”三基“工作方案04-07

三严三基范文05-17

医院三基总结06-02

三基建设意义04-08

上一篇:城市文化之景观设计下一篇:战争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