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会计风险

2024-08-01

银行会计风险(精选十篇)

银行会计风险 篇1

一、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特点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虽然是潜在的因素, 但在实际情况中却是经常出现的。由于银行业务的多样化, 柜面操作的难度相对加大, 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

下面列举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几个特点:首先, 由于银行业务的多样化, 从而导致风险的多样化。形成风险的原因有很多, 如管理机制的不健全、操作人员的意识不够、能力的不足等等。其次,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破坏性强。银行涉及到国民生产的方方面面, 其中一旦出现什么状况, 所带来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无论是银行本身, 还是涉及到的各行各业, 甚至对于个人来说都会带来一定的损失, 危及社会。最后,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一种危机, 但是这种危机只能防范, 却没办法预测。银行柜面的业务量大, 人员流动大, 过程繁琐。这样就不难看出, 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对可预知的后果形成有效的防范。而无论在何种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造成风险损失。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 不仅危及社会, 同时对银行的信誉、形象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了解到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同时也需要针对其特点进行了解并加以总结做出更好的防范措施。

二、产生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

近年银行发生的柜面业务案件的统计结果显示, 柜面操作风险的易发环节主要集中在现金、重要物品和账户等三个部位。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不外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1、主观因素。

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主观因素, 主要有三个:一是风险意识淡薄。柜员没有养成合规操作理念、忽视制度约束, 管理者对风险文化培育不够, 银行风险文化没有成型。二是业务素质不高。柜员自身业务素质不能适应业务变化, 导致部分员工操作起来力不从心, 风险识别和预防能力下降。三是责任意识不强。表现为玩忽职守、随意操作, 柜面管理人员对柜员管理不严, 柜员违规违章操作。四是侥幸心理作祟。柜员如有侥幸心理, 就会在操作时逐渐进行不合理的简化操作, 从而滋生越来越多的操作风险。

2、客观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员不足。基层机构因人员不足多有兼职多岗和混岗操作的现象, 自然存在柜面操作风险。二是存在制度漏洞。各类新业务不断出台, 但银行未对旧的制度体系及时更新, 造成制度缺陷, 进而形成风险隐患。三是系统设计缺陷。随着新制度的实施, 系统不能随时联动更新, 系统与制度的契合度不够。四是柜员执行力不强。基层机构内部控制管理不善, 执行制度或落实措施不到位。此外, 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体制也是引发柜面操作风险的因素之一, 因管理关系不理顺, 职责分配不清晰, 从而产生柜面操作风险。

三、防范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措施

前面我们提到了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对其中的危害也是有很大程度的了解, 无论何种程度的风险, 我们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防范, 所以在防范工作方面, 相关的部门单位必须要加以重视, 笔者根据对实际情况的分析, 总结出以下几种防范的措施。

1、加强对柜面操作风险的认识。

在对操作风险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后, 要把这种风险作为一种重点观念纳入风险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并且以此为根据, 加大风险意识的宣传, 定期开展风险的教育, 和意识的培训。

2、完善操作风险内控体系。

再造柜面交易操作风险控制流程, 完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系统, 实现全程均衡管理。建立严密分级授权体系、机构和岗位操作风险评价机制, 对不同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 确保内控涵盖内部治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级和各个环节。及时做好制度梳理工作, 增强制度的有效性。要加强创新业务和产品的风险管理, 配套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 有效评估和防范新业务和新产品的风险。

3、加强员工管理。

员工的风险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在树立风险意识的同时, 也需要对员工加强激励管理机制, 保证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因懈怠、懒散而造成出现各种风险的状况。并且加强员工的业务水平, 定期进行业务培训, 保证每个员工把风险意识放在首位。员工的风险率降到最低, 同时了降低了整个系统的风险率, 对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起了很大的作用。

4、加快应用信息技术防范柜面操作风险。

建立先进的业务处理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 提升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实现事前不相容岗位制约、实时交易控制、实时业务监测、深度数据分析、风险定位与风险度评估等的自动化处理, 有效提高操作风险事后监督效能。提高柜面操作风险的技防水平, 配备必要结算器具, 推行电子印鉴、支付密码等系统,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

5、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银行实现有效工作运行的基础, 一个好的内部环境对于银行业务的提高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进行内部环境建设的同时, 首先要考虑“人”的因素, 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位, 也是符合发展要求的, 怎样在内部形成一个好的环境, 从人的角度来说, 加强员工的思想观、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而银行文化同时也是一种组织文化, 它的组织观念决定着银行整体的思想, 而决定这种观念的是银行内部的每个人, 所以, 加强组织文化和人员的文化素质才是关键。

四、总结

防范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是本文的重点, 如何全力构建全员合规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是我们今后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只有清醒的认识到风险带来的后果, 才能最大限度的去避免。因此必须加强风险意识, 强化业务培训与监督整改, 从而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机制。

参考文献

[1]黄金, 陈爱华.中小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及防范[J].大众商务, 2010 (08) [1]黄金, 陈爱华.中小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及防范[J].大众商务, 2010 (08)

银行会计风险的论文 篇2

银行会计风险:银行在管理中,会计的计算错误或提供的信息不够准确导致管理层决策失误。

对银行会计风险进行防范可以有效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规范会计工作,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

因为银行在经营中的风险关系到银行的各种业务,而会计的工作便是对这些业务的处理,所以银行会计风险和银行的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制度的执行力不够。

首先,对重要环节约束力不够,不能及时有效地排除隐患与风险,人员岗位没有准确定位,缺乏监督力。

银行主要注重经营却忽视了管理,某些部门主要关注业务与客户,忽略对风险的`控制和对员工的内部管理,一心只想完成目标任务,盲目对业务指标进行追求,选择效率作为首位而忽视内控。

要知道风险时时刻刻存在。

其次,没有规范的对账管理,不能有效建立对账系统,使其只是存在于表面形式,没有严格的业务操作习惯,路查屡现。

会计人员水平跟不上发展的需求,精通各种业务的人少之又少,没有较强的责任心,缺乏责任心和负责任的意识,没有规范的操作习惯,没有完善的轮岗制度等等,都会使风险隐患有机可乘。

2.会计岗位约束力不够。

会计岗位的约束力不够,缺乏牵制,使得某些会计人员做出违反规定的行为,甚至有的人会贪腐银行的资金,对银行造成损失;没有授权批准程序,会计人员在执行制度时,

不能严格按要求执行,造成违规行为,难以实现控制作用,进而造成安全隐患;系统出现问题,不能控制某些会计业务,所以产生风险。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银行的网络平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系统会存在漏洞,另外也存在着技术上的不足,将使风险的发生率升高。

3.银行会计信息失真。

银行为了增加贷款基数,将会大量发放贷款和发票,进而降低不良资产率。

不按相关规定的贷款标准划分资产,造成信息失真现象。

抵抗一切对自己不利的政策和规定。

利用可操作性差等缺点来掩盖资产质量低。

关于财务,某些银行为了达到利润指标,对某些规定不严格执行,也不遵守原则。

利用隐藏收入等方式来达到偷税逃税的目的,将个人的利益扩大。

关于业务的统计,一些银行谎报营业规模,公款私存,对存款随意调整,最终造成数据和报表一片混乱,为逃避检查和制度管理,利用高额的利息吸引人存款,然后按“发行债券”科目核算。

4.员工培训不到位。

某些员工长期缺乏培训,另外,加上他们不能够自觉的学习,近几年,又不断有新的业务兴起,从而使员工跟不上业务发展,会计人员不但业务能力不足,

而且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与目前会计的要求相差甚远;会计人员缺乏强烈的责任感,而且也有员工时常反映,领导对基层不够关心,对员工要求很多关心却很少,责任、权利与利益不对等,

对员工做不到按劳分配,待遇不公,这就造成了员工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工作,没有强烈的职业归属感,存在着道德风险,严重影响社会风气。

5.会计人员素质低。

能够保证银行会计业务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是会计人员的素质,当前某些银行中,尤其是会计人员,他们的素质都比较偏低,业务不能够顺利进行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一些大型银行,实行急速扩张,目的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另外,能够真正懂得银行各种会计业务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

会计人员素质偏低的原因是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或缺乏执行力,不能很好的掌握各种业务,尤其是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差,从而直接造成风险的发生。

三、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1.完善管理机制。

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可以将会计业务分成两块,分别为核算和联合,设置多个岗位将会计进行细化分工,遵守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的原则,将职责进行分离,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并将会计业务都按授权审批制度执行。

提倡会计人员运用电子设备,对员工这方面进行培训,加强电子化建设,以尽量避免由于人为造成的风险,提高核算水平。

2.加强内部管理。

银行应该对怎样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问题来加强内部管理,创建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改变现有银行体制的缺陷,重新划分各种业务部门管理职能,使他们积极开展活动,加强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时加强岗位内部各种制度的完善和创建,使各岗位间能够互相制约和监督,严格按照责任分离原则,使运用资产时能够加强其安全性,上级应该对下级负责,并且积极接受监督和指导。

采用各部门互相检查的原则,实现银行岗位轮换制度,强化各种休假制度等,使银行各种业务都能够被监督和检查。

3.加强会计风险监督。

银行会计风险监督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事前监督,它主要制定相关的风险预警指标;第二。

事中监督,对银行的经营情况进行监控,同时尽可能规避各种监控到的风险;第三,事后监督,将已完成的业务的原有资料进行风险监督。

4.优化风险管理的流程。

首先,根据特定的业务制定相关的流程,尽可能关注各种各种风险点,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将风险进行提示,

同时列出流程中可能发生危险的点以及风险的等级和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便于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能够意识到将会面临的风险,具有针对性的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使操作风险和流程形成相对应的关系,为风险的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将业务的流程进行优化,确保关键环节能够具体的加强控制措施。

在控制流程的同时,对其中的操作风险进行全方位查漏补缺,将可能造成的风险及风险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

银行会计结算的风险及防范 篇3

关键词: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类型;成因;防范措施

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银行会计是商业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肩负着核算银行业务、反映银行经营成果、预测业务发展前景、参与银行经营决策等重要职责。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案件频发,涉案金额触目惊心,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银行的信誉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强化对会计结算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银行结算风险已成为银行风险控制的重中之重,已成为银行管理层的共识。

一、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类型

商业银行是信用创造和资金结算的主要渠道,在其中发挥着支付结算中介人的作用,无论对外办理支付结算业务,还是内部办理资金调拨,其处理过程主要都是在会计部门进行的。因此,会计结算岗位就当然地成为了风险多发的岗位。

(一)账户管理风险

单位或个人在商业银行开立结算账户,根据规定必须提供有关证明资料,比如营业执照(原件)或上级有关部门的开户证明、法人代表的身份证及身份证复印件、法人代码证。这个时候商业银行就要对开户人的合法身份和资料进行必要的审核,如果确认资料无误,那么就批准开户申请,编列账号,然后进行开户登记,并存入资金。但如果个人用虚假身份证或单位用虚假验资报告骗取假的营业执照,然后到商业银行开立账户,并进行相关业务的操作,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危险。

(二)结算操作风险

具体表现为:一是商业银行对企业提供的商品交易合同或增值税发票未加以严格审查,就为其签发无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二是利用银行承兑汇票置换资产、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掩盖不良资产,对于无力支付到期票据款项的企业,继续为其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由企业用贴现资金归还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款;三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章不循,随意放大银行信用,超规定限额签发银行承兑汇票。

(三)联行结算风险

联行结算风险多数来自银行的经办人员,近年来,金融系统个别基层机构由于风险意识淡薄、管理疏忽,经办员在汇划结算资金或银行系统内调拨资金时,出于私利盗窃联行结算资金,不仅给国家财产造成了损失,也损害了银行形象。

二、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成因

银行会计结算风险与银行其他风险相比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突发性和更大的危害性等特点,其风险形成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员工认识不充分,综合素质亟需提高

随着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迅速发展,新设机构网点不断增多,原有网点不断扩张,但是人员编制却受限,使得会计结算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达到要求。商业银行员工受教育程度不高或接受的培训不足,有的网点甚至基本上都是新员工,缺乏实际经验,操作技能低,业务不熟悉,无法很好地完成岗位职责的要求;有的员工法制观念淡薄,没有原则屈从领导,甚至在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驱使下,人为规避结算原则或故意违反会计结算规章制度,掩盖结算风险,促使违规事实发生;有的员工以权谋私、内外勾结、徇私舞弊、腐化堕落等,这些都使得商业银行的产生结算风险。

另外,银行会计结算岗位作为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员工对此并没有很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有些员工认为内部控制是稽核、审计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对会计的职能作用缺乏充分的认识;有些员工认为内部控制只是各种规章制度的简单汇总,对内控是环环相扣的动态机制和业务运行过程的认识不够,而且制定会计风险防范措施的人员缺乏在一线工作经验,制定的措施无法很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从而无法达到预期防范的目的。

(二)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虽然近几年内控制度的建设得到了各商业银行的重视,但是各商业银行却没有对内控制度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导致了内控制度存在刚性,缺乏适应性。

首先,银行结算的内部控制制度散见于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如信贷业务内控制度、会计结算内控制度、资金内控制度,缺乏有机的结合,这样一来,既缺乏了制度本身所必备的完整性,也弱化了制度的重要性。

其次,会计核算工作往往由相应业务主管部门自行处理,造成各部门会计内部控制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抵触,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 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严重削弱了会计结算内部控制的力度。

再次,现行的会计结算内部控制建设往往滞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得会计结算业务人员与信息技术人员权责不明,产生技术人员权限过大、内控乏力等一系列新的风险。

(三)科技手段滞后

目前商业银行防涂改技术基本在低水平徘徊,防伪技术大多数还停留在手工、肉眼辨认的水平上。而不法分子伪造预留银行签章、伪造防伪标志和变造票据和结算凭证的技术达到能以假乱真的地步,有些伪造的签章,连公安部门鉴定也感到为难。

(四)岗位制度管理不严密

商业银行办理结算业务主要由会计部门完成,为了确保会计工作的准确、及时、安全,商业银行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但往往有些商业银行设置岗位时因为人手和业务量方面的原因,会计检查辅导由坐班主任兼任,而坐班主任由于日常业务缠身,许多常规监督检查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由于内部检查的频率和覆盖面均未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就无法及时发现结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的一人身兼数职,既管凭证,又管复核,这种名为岗位设置健全,实为无设防无内控的机构,导致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五)对内控机制运行弱化监督, 缺乏评价指标

银行业务多年来一直较侧重于事后监督,但随着新业务、新科技的发展,原有的监督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现有的事先与事中的风险防范不够,事中控制范畴的核算程序相互牵制弱化。

二是对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应放在银行风险的防范上,而实际工作中往往监督重心偏离,被一般性工作差错的查纠正所取代,缺乏对内控运行情况的深入考核。

三是监督手段相对落后,监督人员素质层次不齐。

三、银行会计结算风险防范的措施

(一)加强作风建设,端正风险认识

在日常业务和培训中,要注重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银行文化,培育银行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精神,增强银行人的责任感、归属感及凝聚力,提高会计结算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要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这是搞好内部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

其次要让结算业务人员熟悉与自己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为规定的操作规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守法、诚信、公正、协作。同时,特别要加大对违反会计结算规范的处理力度,以此来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

第三要对会计人员的进行持续教育制度,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经常对员工进行结算风险防范的教育,让银行员工及时了解掌握与自己有关的各种金融风险的表现、特征和最新动态,时时警惕工作中可能

遇到的各种假单据、假印鉴、假签名,增强员工识假防诈的能力。

(二)健全内控体系,促进风险防范

建立全面、系统的内控制度体系,对所有拟开发的新业务都要预先制订有关操作规程和内控制度,等新业务试运行后,再不断完善制度。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优化,同时积极引进兄弟行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先进经验,力图使内控制度具备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内部控制人员加强专业教育,对内部控制的职能和流程加以规范和统一,使内部控制机制渗透到每项业务活动中,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风险控制体系平台。

(三)运用先进技术,提高防范手段

加快银行结算业务的电子化进程,尽快建立电子化资金清算中心和现代化结算网络,用以全面规范结算业务操作规程,减少人工处理业务的随意性和灵活性,从而有效地降低风险。

1.采用电子签章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通过人工肉眼对票据的签章与客户预留的签章进行核对,即使再认真,也难免会产生偏差,而且不法分子的仿真技术日趋高明,人工辨认的困难也愈发增加。而采用“电子签章”的方法,可以先把客户在商业银行的预留签章输入电子设备,核对时再由设备核对,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工辨认的误差,也可以避免出现内部作案分子掉换单位预留印鉴卡片而带来的验印风险。

2.开发风险预警监督程序

通过开发出快捷、高效的结算风险预警监督程序,渗透到每个环节和细节,对银行会计结算过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的监督控制,对存在严重疑问的预警信息,还要向其上级业务主管反映,对查复有疑问或者发现被查网点、机构对重大差错隐患查证、落实不及时、不明确的,要直接向所辖主管行长、行长反映,直至彻底解决预警信息问题,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有效规避风险的目的

(四)合理配置人员,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合理配置人员,实施岗位责任制,规范岗位设置,按照风险预测量的大小配备足够的风险监控人员;遵循岗位职责划分和风险隔离的操作规程,在人员配置上,合理分工,相互牵制,强化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过程和交易环节的控制,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采用对会计人员信用等级评估等方法,改变原有的只对会计人员的事后监督,做到事先、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

(五)完善、强化会计结算监控

对会计结算工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监控,银行内部会计结算监督和银行外部会计结算监督要同时开展,不仅要对会计核算所反映的银行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还要对会计核算工作本身进行监督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结算工作健康、有序、高效的运行。银行是信用创造和资金结算的主要渠道, 控制住银行结算风险,是防范金融案件的得力措施。

四、结语

面对各种挑战给整个金融监管体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影响与冲击,必然对我国现行的内部监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打牢内控基础,不仅从管理上、制度上堵截金融犯罪。近几年商业银行违规违法案件频繁发生, 大案、要案不断,大多与执行会计结算制度不严、事后监督乏力有着密切的关系。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防范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和新支付结算工具的应用,新的结算风险必然不断产生。因此,加强银行会计结算风险的防范是当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王晓勇,王铁英,洪承旭.商业银行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唐宴春.金融企业会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岳一民.浅析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及对策[J].时代金融,2007,(12).

[4]杨娟英.谈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J].山西财税,2005,(7).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篇4

一、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概述

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

当前, 对于会计风险的定义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如何对会计风险进行准确的定义还有待讨论。其中争议点主要有两个。首先是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如何从市场中剥离出来管理, 其次就是对其下定义的角度, 角度不同, 自然操作风险的定义也就不同。广义操作的风险概念能够将每个种类的风险都归结为操作风险。这种方法较为简单, 覆盖面也比较广阔。但是从基本的形式上来说, 它虽然简单但却不能和操作风险划成等号。这种方法在具体的实践中并没有较强的参考性, 所以在一定的工作范围中并不能突出它的实际操作特点, 但是运用这种操作方法又可以将一些操作风险中的难度排除在外, 总之, 广义定义法加强了操作难度和强度。

2.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特征

一是风险的内生性。只有少数操作风险由外界事件引起, 大多数操作风险是由银行内部因素造成。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高效的信息传输和反馈、合理规范的业务流程等就可以有效防范操作风险。而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般很难由银行控制, 它是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产生并且由交易对手的信用等级、偿债能力以及外部宏观经济因素变化所决定的。

二是复杂性和隐蔽性。操作风险存在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其涉及的流程、部门非常多, 并且不同部门存在的风险隐患是不同的, 同时人员因素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使得操作风险的追踪和用具体数字衡量更加困难。这就表明在现实操作中很难用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对不同类别的操作风险进行准确识别和计量。

三是不对称性。与一般的经济行为符合“投资收益率由无风险收益率加风险补偿”的规律不同, 操作风险仅仅有潜在损失, 却不会产生任何收益。例如, 如果银行的贷款客户信用等级较低, 银行可以对其设定较高的利率来补偿自己的潜在损失, 而这在操作风险中是不会发生的。商业银行承担操作风险是由于它的不可规避性, 较大规模投入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必要条件。

二、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现状分析

1. 银行简介

R银行分行于1980年恢复建制, 一直走一条经营理念现代化、科技服务创新化、业务营销市场化、风险管理系统化之路, 风险抵御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跨越式发展。目前, 该省R银行共有16个二级分行, 162个一级支行, 1602个对外营业网点遍布广衷城乡, 同时设置24小时自助银行6215台, 通过实体网点和虚拟网上渠为个人、企事业单位等提供贴心、便利、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 已成为推动该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2. R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现状

影响国内的金融稳定, 也对国际金融形势产生深远的影响。2014年R银行成为了全球重要银行之一, 从这一事件中能够看出R银行不仅对我国金融有着重要作用, 对于世界金融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R银行始终强调坚持依法合规经营、严防风险底线, 一方面要强化风险管理, 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强内控建设和案件防控, 尤其是在薄弱的基层。必须要从制度上进行规范, 对于每个流程也要进行核查, 对机器的制约和监督必须加强, 商业银行的基层也必须进行战略的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制定的目标。坚持制度规范、流程核查、机器制约和技术监控多管齐下。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需要战略层、管理层、基础业务层的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有效控制。各个层面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采取对应措施加强内控体系建设, 战略层主要是建设大的组织结构框架以及注重风险的良好氛围, 管理层制定合适的规章制度并起到监督员工的作用, 相关业务层主要做好执行环节并把业务操作中发现的风险及时上报。

三、基于内控视角管理R银行会计操作风险

1.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当前的金融市场中, 金融产品同质化现状十分严重, 许多的服务行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户进行全方位服务, 一些个性化的套餐和方案能够给客户带来更大的便利。随着我国的银行业不断改革发展, 银行渐渐的不再成为垄断行业, 银行为了自身生存也必须寻找更多更可靠的人才来发展和壮大自身, 几乎可以这样说, 为了应对当今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形式, 人才已经成为银行十分重要的资源之一, 人力资源的强弱也成为了银行之间竞争的关键。人力资源的管理包括许多的项目,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招聘、员工培训、晋升、绩效考核等等, 在这中间设立的选拔与评定的标准都对银行的内部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变革中必须对人力资源做出深刻的调整, 尤其是集中作业平台上线后, 柜面人员需求量减少, 作业中心所需人力资源增加。在制定绩效考核政策时, 不能将业务完成量作为其业绩考核主要指标, 而忽略作业人员及柜面人员的操作合规性和业务错误率。这会导致员工过分追求速度, 忽视业务中潜在的操作风险。

2. 采取多种方法, 有效识别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评估的前提是识别。应采取多种方法对所有涉及会计处理的业务进行深入研究, 发生损失事件时要追根溯源, 发掘操作风险成因。比较常用的方法有自我评估法和因果分析模型法。当商业银行内控体系相对有效时, 应实施自我评估法对操作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 自我评估法是发动全员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措施的质量, 即对内部控制措施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 如果发现因为多重控制导致某个环节效率下降, 则应解除多余内部控制。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大撒网”的方式发现问题, 没有很强的针对性。

3. 完善控制活动, 强化执行力度

控制活动是内控五要素的核心环节, 因为内部控制的落脚点归根结底是相应的控制制度、措施, 制度完备、措施有力才能有效降低操作风险。银行的控制制度相对完备, 各种规章制度纷繁复杂, 但还是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 具体如下:一是内控措施的实施必须责任到人, 防止出现问题相互推卸责任, 这个问题将在下一小节具体阐述, 二是要留下控制证据, 证据的形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电子媒介储存的, 内控证据的留存不仅有利于对控制活动的事后监督, 也有利于将来测试与评价内控活动。三是制定作业标准, 加强流程控制, 使得内控活动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自动化, 降低人为千预。

4. 明确控制责任主体, 分摊操作风险损失

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报告机制前提是要有明确的责任主体, 一般来说, 操作风险的发生会牵扯到多个部门, 如果不制定明确清晰的风险分摊机制, 一旦发生损失, 会出现各个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 使得违规者逃避应有的处罚, 从而违背了“谁出错, 谁承担”的原则, 对于潜在违规者也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笔者认为操作风险事件应按风险防控体系被突破的顺序确定责任承担部门和风险承担部门, 如涉及多个部门, 分主要、次要责任承担部门和风险承担部门, 并分摊责任及风险金额。

四、结论

本文从基础理论出发, 发掘内部控制可以作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以R银行为案例, 分析其目前存在的会计操作风险, 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入手对完善操作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出建议。通过研宄作者发现, 尽管有着较为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内控体系, R银行的会计操作风险还是比较突出, 尤其是在基层的柜面业务中, 包括核算业务中印押证管理、客户身份识别、轮岗风险、现金库风险等等, 所以在人力资源建设、操作风险识别、明确责任主体、建立报告机制、强化审计监督五大方面完善内控体系, 防御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樊欣, 杨晓光.从媒体报道看我国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状况[J].管理评论, 2013 (11) :43-47.

[2]郑良芳.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工作论坛, 2013⑶:114-116.

[3]钟伟, 王元.新巴塞尔协议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J].国际金融研宄, 2014 (4) :54-56.

[4]李志辉, 蔡楠.从法国兴业银行欺诈案看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J].商业银行, 2014.8 (11) :30-31.

试论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篇5

银行作为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主动脉,在市场金融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银行工作中,会计活动贯穿其业务始终,是银行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银行会计的业务要求,较其他行业的同业者,更有其特殊性,更要求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由此可看出,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抵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关乎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甚至于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仅就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抵御加以初步探讨,希望对同业者有所裨益。

一、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银行会计风险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够客观地反映财务的真实状况,其产生的原因大致如下:

1.会计账务处理失实;

2.信息披露不全面;

3.贷款核算没能真实反映信贷资产状况;

4.表内应收利息核算期限过长;

5.巨额银行贷款呆账积重难返,无法核销,导致银行风险高度集中,隐埋下资产危机。

二、银行会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银行会计风险的形成,主要有下列几项:

1.内控制度形同虚设。内部控制是预防金融会计风险,保证银行资金安全和有序运作的内部管理制度。一旦内控制度失去内部法规性的约束、制约作用,则风险随时会酿成危机,严重影响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2.会计监督不力。银行会计的监督职能就是会计在行使反映职能的同时,根据各项财务会计制度、会计法规,对银行取得和使用资金的合规性进行审查监督,对银行资金取得和使用的合理性进行检查分析。但这个监督有时只是起到了“社会公共簿记”的作用,而其重要的监督职能远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3.账户管理缺乏统一性。众所周知,各商业银行为增加资金实力,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拉存款、放贷款,以此取得最大的利益。这种因乱拉存款的无序竞争而造成的多头开户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金融风险的发生,严重影响正常的金融秩序。

4.人员素质偏低,故意或无意违规操作。有的银行领导和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加上内、外部监督约束不到位,会计人员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出现行为偏差,形成事故隐患,使得银行系统经济案件和大案要案的发案率较高。

三、如何防范银行会计风险

为了防止银行会计风险的发生,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基本建设,以求从根本上杜绝银行会计风险。

1.尽快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级授权核算相结合的会计核算体系。全面整顿会计工作秩序,加强会计的基础工作,积极治理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的“三假”现象,切实提供真实、可靠、全面的会计信息。并尽快实行统一的会计管理体制,杜绝违规经营、账外经营。

2.着力构建全面有效的金融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金融会计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应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三个部分。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稳健运行的动态监控;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及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金融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加强防范金融风险。

3.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和披露体系。全面、客观地揭示银行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及时提供有关金融风险的会计信息,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一是为弥补会计报表项目设置较为粗糙的不足,可以考虑要求银行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在单独编制一张能够反映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短期及中长期贷款和逾期贷款及不良资产状况等内容的补充报表,以便更为集中、全面、真实地披露有关金融风险的信息。二是由于银行表外业务仅在业务状况表下以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予以反映,故银行表外业务具有自由度大、连续性弱、透明度差、风险性强等特点,故应尽量减少压缩表外业务,纳入到银行的正常业务中来,以求在会计报表中,有所真实、明细的反映。

4.进一步贯彻银行会计制度的谨慎原则,为银行稳健经营创造必要的条件。一是改革应收利息计提方法,消除大量应收未收利息经营隐患;二是提高呆账准备金提取比例,改革提取方式,完善呆账核销制度。三是改变目前的坏账准备金按期未应收利息余额的计提比例,加以适当调整,可适当采取阶段性灵活措施。

5.努力实现从决策实施到管理监督的较为完善的金融风险监控机制。一是要建立独立的会计及核算体制;二是要注重抓好内控机制中重要风险环节的监控,尤其要抓好风险点的风险监控。同时,要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会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有效的控制。

6.进一步加强银行账户的规范管理。针对目前银行账户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把清理整顿账户作为防范会计风险的重要工作来抓,结合目前诈骗犯罪从社会向金融部门渗透的趋势,进一步做好对开户单位的金融法规的宣传工作,提高其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关于企业事业单位不得开设两个以上基本账户的规定,清理基本账户,严格不同单位、不同账户的开立和使用制度。进一步加强结算管理,严禁为乱拉存款而放松开户条件乱开账户的违规行为。中央银行会计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乱拉客户、多头开户、放松账户管理的监督检查,严格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

7.提高会计队伍素质,造就一支精通业务的金融会计管理及从业人才队伍。会计专业是应用性科学,金融会计人员肩负双重责任,既肩负着国家金融法规管理职能,又承担着经营和具体主理金融业务的职责,因此,较其他行业同业人员的法规意识和技能要求更高,因此,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浅议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与防范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一)金融管理模式不完善。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仍有一些欠缺。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暴露出来,例如: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缺乏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使得各地金融机构剧增,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银行会计风险日趋增大。

(二)会计管理模式不健全。总分行制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总分行制是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行并形成庞大银行网络的制度,分支银行的各项业务统一遵照总行的指示办理。这一模式的缺陷在于一是导致了管理层级多、管理人数增加,指令的传递或信息时沟通渠道明显增长,极易发生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

(三)会计人员风险意识不高。一方面,不法分子想方设法地找到并利用银行内部管理的漏洞,有计划有组织地采用犯罪手段进行诈骗。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手段拉拢银行员工,致使少数员工误入歧途,二者通过内外分工,骗取银行资金,这样更加大了银行风险防范的难度。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一)内控制度建设滞后。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商业银行更侧重扩大经营规模,搞粗放型经营,对银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往往不重视,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地配置,造成内控制度建设滞后,内部会计控制薄弱。商业银行对现有的制度不严格执行、不能落实到位,重建制、轻落实,导致各类形式的会计风险案件时有发生。

(二)会计人员素质堪忧。银行新业务的迅速发展,同时缺少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人才。有的会计人员自我防范的意识缺乏,再加上对业务认识没有深入的了解,没有掌握牢固的业务知识,难对业务流程的风险点进行识别和判断,使会计人员不能很好的认识内控制度。

(三)内部检查监督乏力。一是银行会计监督检查针对性和计划性不强。财会主管部门的检查往往只是例行公事,缺乏上下级的沟通,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二是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相对不足。内部审计部门附属于银行机构, 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三是监督不力。会计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会计风险, 没有起到稽核工作的实质作用。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金融监管模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应规范银行业监管标准、统一监管规则、完善监管政策;明确银行业与银行监管部门的分工,规范监管约束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监事会运行机制,提升监管水平。

(二)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建立风险预警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风险尽可能地防范、控制或化解,从而实现风险管理损失最小化的目标。将单纯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控制。通过实现银行经营管理规范化、操作流程化、制度严谨化、业务标准化、监控综合化、整改彻底化等目标,全面落实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坚决遏制重大差错事故和重大经济案件的发生。

(三)健全会计内控制度。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是防范会计风险,保证各项业务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银行内部的各级管理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四)优化会计核算流程。一是要规范会计核算流程,提高控制技术,强化会计核算流程;二是要正确掌握实施会计业务操作流程,遵守记账规则,根据真实、合理的凭证为根据进行账务处理,按规定列支各项费用及税金,正确反映各项收入,确保会计核算期间数据的真实、完整。

(五)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执行者,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银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会计人员的责任心、道德水平、业务技能如何,直接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规范与否。一是要求银行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思想上统一认识,重视了会计工作在防范银行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在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上给予支持;二是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纪政纪、反腐倡廉、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自觉遵守财经纪律和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三是为了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适用性强的岗位培训,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技能。

总的来看,加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是一项复杂和漫长的工作。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切实防范会计风险,降低金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只有不断探索抵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高效办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梅成,王德清,胡媛.会计风险分类识别初探[J].财会通讯,2009(8): 110-112.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之探析 篇7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1. 金融监管模式不完善。

市场经济进程中, 仍存在不公平竞争、准入标准不健全等现象, 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 使得各地方金融机构剧增, 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相应增大, 而面对不遵守金融法规和制度为前提的竞争行为, 宏观监管仅停留在事后状态, 缺乏有效性, 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2. 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一方面, 银行业的分级管理体制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 在利润指标、支付保证、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 往往通过弱化会计职能来达其目的;另一方面, 与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处理系统实际上处于地区分割状态, 从而为人为篡改会计数据提供了便利;加之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现象普遍, 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有利条件, 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3. 外部监督不够。

由于历史原因, 中国的社会性监管力量对商业银行的监督力度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一方面, 中国独立的资信评估和审计机构还没有发展起来, 缺乏有效的对商业银行外部审计、信用评级体制。另一方面, 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 社会公众、媒体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风险等问题关注与监督甚少, 使得商业银行缺乏全面塑造良好形象的压力。

4. 外部经济犯罪活动猖獗。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随之而来的各种经济犯罪活动也有愈演愈烈趋势。如骗取银行贷款、外汇信用, 支付结算中的票据诈骗等, 不仅威胁商业银行的资金安全, 而且对商业银行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甚至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二)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1.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缺乏动态的调整过程。

虽然近些年中国银行业对内控制度建设空前关注, 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近年来一些重大问题和案件中内部人员作案犯罪占有较大比例之现象来看, 银行内部控制未形成一套“生产流水线式”的防范风险程序, 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 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和个别人的违规。

2. 稽核和检查监督不力, 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一是会计监督检查深度和广度不够, 财会主管部门对有关业务和人员的监督检查存在一定的盲区和死角, 而且奖罚手段软化, 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往往责不到人、法不责众, 使会计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二是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相对不足。三是会计监督部门与稽核、监察等部门缺少沟通联系, 造成监管重叠或出现真空地带而降低了监督效率。

3.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个别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对会计结算操作程序和重要的内控制度不熟悉、不了解, 对风险防范的目标和重点模糊不清, 尤其是对会计电算化的特质认识不清, 缺乏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风险防范意识, 工作中只满足于“账平表对”, 导致把关不严, 不能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4. 利益驱使。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 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不断增强, 为追逐利益, 机构部门往往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 造成商业银行潜在的会计风险。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构成

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除具所有企业的共有风险 (如会计核算风险、会计信息失真风险、会计人员风险) 外, 还存在:

(一) 内部控制风险

一些银行会计各岗位以及会计活动各个环节没有实现严格的相互制约, 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不能实现严格的岗位分离;会计授权不尽合理, 不够人性化;银行会计人员, 尤其是基层行会计人员面对多重管理, 在心理上形成较大的压力和抵触情绪, 为银行经营埋下隐患。目前, 许多商业银行 (特别是基层行) 的内控文化并未真正形成, 认识上的不充分导致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落实, 会计控制预期目标难以达到。

(二) 营运计划风险

会计活动的影响渗透于商业银行经营计划的全过程。以信贷计划来讲, 它既要包括对未来项目市场的预测, 又要建立在对过去信贷资产收益的分析基础之上, 如果会计行为违规, 会影响到综合经营计划的正确编制, 夸大信贷资产收益率, 使一份非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 就会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 完善银行业会计监管机制

应规范银行业监管标准、统一监管规则、完善监管政策;明确银行业与银行监管部门的分工, 规范监管约束机制,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监事会运行机制, 提升监管水平。

(二) 健全商业银行会计制度

首先, 在建立银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实行“大集中、管理型”的由总行、大区核算中心、基层分行三级核算主体构成的三级核算新体制。这种体制会计核算与管理分离, 同时各种数据、指标都由大区核算中心来完成, 可使商业银行会计的基础工作得到加强, 有效治理“三假” (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 , 同时还可减少机构和职能重叠, 提高银行服务效率。其次, 要加强岗位内部控制建设, 实现岗位间的监督制约。按照会计制度、业务性质和合理负担的要求设置记账、复核、事后监督等岗位, 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并坚持不相容职务分离, 相互制衡。

(三) 以全面风险管理为目标, 正确严格执行制度, 健全会计内控制度流程

1. 正确严格执行制度, 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提高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为保持内控体系的有效性, 要从管理、监督、操作三个层面, 将柜面业务流程从繁多的制度中提炼出来, 对各项业务环节标明注意事项和进行风险提示。同时, 按内控原则对现有制度进行整合, 根据业务流程建立系统化、层次化的制度文件框架, 为实现经营管理过程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奠定基础。

2. 对风险管理的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优化业务流程, 明确关键控制环节, 有针对性地加强流程中的控制措施;对流程中的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进行全面排查, 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和程度进行风险分析与判断, 并制定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建立严密完整的会计分级授权体系, 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

(四) 完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体系

会计核算必须严格遵守银行会计制度及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正确使用会计科目, 遵守记账规则;准确反映表内表外业务, 密押、印章、凭证、账表必须严格管理, 并建立交接登记制度;以真实、有效的凭证为依据, 进行账务处理;正确计算存、贷款利息, 合理合规地列支各项费用及税金, 正确反映各项收入, 确保会计核算期间数据的真实、完整。

(五) 建立科学的会计风险监督体系

事前监督。主要是制定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会计定量预测技术和方法, 辨别可能出现的风险, 对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测算, 以减少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 把损失控制到最低;不断改进监督工具和手段, 以预警信息提示替代人工经验判断, 强化事后监督和判断分析能力, 实现过程与结果的双重监督, 提高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能力。事中监督。主要是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加强稽核系统与柜面交易实时监测系统的互动, 在风险控制中互为补充, 发挥两套系统在风险预防和控制方面的协防能力。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动态地监控风险状况, 及时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事后监督。通过对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检查分析, 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 考核各单位控制会计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 同时做到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增强后台对前台操作风险的控制能力,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 以强化事后监督的作用, 进一步防范风险。

(六) 先进技术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用

第一, 完善电算化系统, 加速电子化进程、开发监督程序, 以强化制约机制的实施, 达到减少风险的目标。第二, 尽快开发、配备先进的银行业务辅助设备。如票据检验仪、高科技密码机等, 利用高科技手段作为防范措施的必要补充, 避免银行资金的损失。第三, 建立相应的电算化操作制度, 严格执行口令制度, 开机、关机、事中操作制度等, 以有效防范错误和舞弊的风险。

(七) 加强商业银行外部监督

外部监督包括外部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这三种监督分工不同、受托人不同, 但是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都能起到监督作用。

加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控制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一项挑战性工作, 是一项需要不断根据银行经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银行管理领域, 只有不断探索抵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高效办法, 才能更有效地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梦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探讨[J].当代经济, 2009, (13) .

[2]赵丽梅.浅议中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及其防范[J].财会研究, 2009, (1) .

[3]车德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 篇8

一、银行会计工作中的风险及成因

银行会计核算管理的主要风险,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操作风险。会计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结算业务的处理过程中, 因各种人为的失误、欺诈及意外事故引起的风险, 主要原因有:会计人员待遇偏低, 人员流失、队伍不稳、素质不高, 易引发会计操作风险;会计人员管理分散, 点多面广、易受干扰, 不利于发挥会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制约作用;会计操作缺乏统一标准, 影响了会计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基层网点作为产品运营的统一平台, 职责庞杂, 易出风险。

2.会计核算风险。银行会计核算, 是银行部门的主要任务, 也是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工作。从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的出入库、领用、签发和销毁, 到业务受理、凭证审查、账务处理、账务核对等会计核算中的重要环节, 都有可能形成会计核算风险, 进而可能导致资金损失。主要有:账务处理未按规定认真审核凭证要素和相关资料, 账户记载不及时、未实时复核等, 发生记账串户、透支、冒领及金融诈骗等差错和事故, 而导致的账务处理风险;账户核对工作是确保内外账户相符的重要手段, 对部分未能及时核对的账户, 缺乏足够的重视, 或在核对过程中未很好履行记账与对账分离, 缺乏岗位间相互监督制约, 而形成的账户核对风险;会计事后监督人员老化、业务素质不高、职责履行不全而带来的事后监督风险。

3.会计结算风险。银行会计结算工作是通过提供各种支付结算工具和手段, 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和转移。通过银行结算渠道诈骗盗用银行资金, 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反映在票据是否真实、有效的支付凭证风险;因临柜人员操作失误或网络故障, 发生错发、误发、重发或单边账等差错, 导致银行资金损失和信誉受损的资金清算风险。

4.人员管理风险。人员管理涵盖了人员配置、岗位分工、明确权责及人员素质等方面。能否在会计核算环节堵住风险的漏洞, 与会计人员的素质紧密相关。其次是银行内部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符合内控要求, 这也是防范和控制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会计风险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银行作为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特殊企业, 各类业务的经营都需要通过会计核算来实现,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环节, 风险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正视会计核算工作中潜在的风险, 通过完善健全内控制度, 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 促进银行业务经营的稳健发展。

(一) 完善内控机制, 防范和化解业务风险。

各商业银行应根据业务发展, 进一步完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并切实加强内控管理, 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纠、令行禁止。管理人员要严格监督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 应用科技手段控制和防范业务风险。

商业银行应用信息技术控制会计业务风险时, 应逐步建立起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信息技术控制机制, 充分发挥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和积极防范风险的作用, 有效防范、控制骗取、挪用银行资金等金融风险。

(三) 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 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等,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同时, 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工作的责任性,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是加强风险防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四) 健全内控建设, 强化制度约束, 规范业务操作, 有效控制风险。

1. 加强制度整合力度和深度, 完善约束机制。要完善内控制度, 强化制约措施, 使现有各类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2. 优化会计人员组合, 突出岗位制衡, 加大监督力度。

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和分工, 必须符合内控要求, 职责明确, 增强人员和岗位间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力度。强化检查辅导的作用, 通过自查、检查、整改、复查等多种形式, 动态控制会计操作风险。

3. 强化业务制约, 防范业务风险。

一是权力制衡。按照分级经营、分级授权的要求, 建立比较完善的经营授权制度。二是程序制约。程序制约强调的是不相容的职务必须分离。三是责任牵制。要按照职能分立的要求, 严格岗位分工, 明确各岗位的责权划分。

4. 加强会计业务规范操作管理, 防患于未然。

(1) 重视会计操作风险控制, 改善会计人员待遇。 (2) 实行会计人员集中管理, 增强会计队伍稳定性。 (3) 实行会计作业标准化, 保证制度执行的一致性。

(五) 加强检查监督, 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

1. 建立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 加强风险控制。

针对会计工作中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 充分发挥会计巡导员作用, 制定全面检查计划, 组织实施检查监督, 并做到检查注重实效,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 同时做好以点带面的警示和教育工作。

2. 完善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对会计核算风险的管理。

依托现代科技力量, 实现自动识别监督, 以预警信息提示, 强化事后监督和判断分析能力, 实现过程与结果的双重监督, 提高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能力。

3. 探索事中动态监控模式, 提高操作风险控制能力。

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研究 篇9

一、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的问题分析

(一) 造成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的因素

1. 会计运营制度

会计运营制度对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地影响是直接的, 也是深远的。对银行来说, 会计的工作就是主力, 会计人员就是推动银行业务前进的主力军, 也就是银行赖以生存的主体。毫无疑问, 一旦主体出现问题, 整个机构就会面临巨大风险, 甚至破产。经实践印证, 会计运营制度的不健全是造成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的因素之一。

2. 银行操作环节

银行操作虽看起来由许多工作人员负责, 各有其职, 一般不会出现什么大碍, 但是其操作环节总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 “细节会决定成败”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银行操作环节对银行业务的影响程度, 严重的话, 甚至会使银行陷入困境。在现实生活中,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资金融通机构, 由于商业银行的涉及范围较广, 操作环节更是多种多样, 而且日渐复杂, 稍不留神, 就会出现差错。所以, 银行操作环节也是造成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的主要因素。

(二) 分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突出问题

1. 商业银行的会计运营制度不健全

这种不健全性主要表现在规程的制定设计不具有可操作性;操作规程的制定设计与实际不符;操作流程制定存在风险敞口;业务授权环节设置不合理;部分业务的冲账不能实时处理等等。

2. 商业银行对内部操作的控制不当

其内部操作控制不当主要表现为部分柜员未做到严格执行业务操作流程, 存在遗漏、重复以及颠倒现象;部分网点事中监督人员对操作违规现象视若无堵, 对于需要实时监督的业务监督审核不到位;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和风险控制力度缺乏。

3. 人力资源管理与业务拓展相背离

首先表现为临柜有大量人员频繁转岗, 柜面面临人员补充调整压力, 人力资源紧张;其次是人员结构的不合理也是造成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的重要因素。

二、杜绝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的蔓延

(一) 提出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防范的对策

1. 对策一

梳理、整合现有制度体系。商业银行必须立足于当前实际情况, 针对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 放眼于未来, 以科学的眼光制定合理的经营体系, 首先要梳理、整合目前的制度体系。

2. 对策二

理顺、明晰职责, 加强条线间沟通、融合度。商业银行各个工作人员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 而且还要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完善团队合作。

3. 对策三

加强人员管理, 充分利用资源。管理人员对于商业银行的兴衰起决定作用, 管理可以成就银行, 也可以败坏之, 当然我们需要的是良性发展的管理。因此, 商业银行必须加强人员管理, 充分利用资源。

4. 对策四

提高检查效率和效果。除了以上对策,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监督力度, 监督可以使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意识和行为更加积极, 除了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监督人员也要提高检查效率和效果, 这样会更好地避免商业银行运营操作的风险。

(二) 制定商业银行运营操作风险防范的措施

1. 措施一

提升会计运营操作风险防范的管理能力。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的管理能力非常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 良好的管理能力会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于, 目前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急需一批管理能力较强的财务人员提升会计运营操作风险防范工作。

2. 措施二

完善业务监测预警系统。这个业务监测系统也很重要, 但是也要不断完善更新, 与时俱进, 及时采用先进的商业银行业务监测预警系统, 从根本上做好银行运营操作风险防范工作。

3. 措施三

优化人员结构及提高人员素质。众所周知, 人是银行工作的主要操作者, 也是管理工作的主要因素, 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防范主要取于人的态度, 优秀的员工可以做到操作环节准确无误。因此, 必须优化人员结构及提高人员素质, 不断建设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的内控文化。

三、研究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的意义

通过对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风险成因与对策的研究, 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的监督体系, 不仅不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而且对于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水平, 以及提升经营效益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四、结束语

商业银行是一种社会业务综合性很强的银行类型, 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确保商业银行管理安全、高效;任务艰巨, 值得全民支持。当然, 商业银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研究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 寻找会计风险根源, 采取有效的会计操作风险防范措施, 促使商业银行走向健康、稳步、诚信之路, 从根本上实现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竞争力地位。

参考文献

[1]黄翼川.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05) .

[2]李敏.浅谈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管理[J].财经界 (学术版) .2013 (01) .

完善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系统 篇10

近年来, 我国银行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非常关注, 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使之系统化、程序化。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仍作为一个个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 如会计内控制度规定了不同岗位的职责, 不相容业务程序的先后制约, 却未形成一套由目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组成的生产流水线式的防范风险程序, 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构建高效的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首先要实现内控制度资源优化配制。按商业银行业务运作方式, 建立起相应的内控责任机制, 如岗位经济责任控制机制, 权力制衡机制, 财务监测机制等。其次要纠正过去将会计职能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 而忽略了会计事前预测、事中参与决策、事后分析评价的管理功能。最后, 要严格执行违纪违章处理条例, 对事不对人。不能心慈手软, 真正做到银行的铁款、铁账、铁纪, 有章必循, 违章必究。

二、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 提高信息的使价值

离开了来自银行内部和外部及时、可靠、完整的会计信息, 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根本无从谈起。首先, 对来自银行外部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就其真实性、全面性和相关性提出相应要求。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虚假会计报表满天飞、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情况, 因此银行在接受贷款申请时, 应强制要求其报送经由注册会计师审计验证后的会计报表, 并要求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同时要求贷款企业必须提供现金流量表, 并应将原先着重对企业利润指标和静态财务比率的考核, 转变为对现金流量指标以及与现金流量表有关的财务比率的考核上来。其次, 应当完善会计报表体系及银行会计科目体系, 加强银行风险防范。在准确披露表内业务的同时, 要及时充分披露表外会计信息, 并在现有银行报表组成上补充现金流量表, 以弥补目前报表难以反映的相关信息, 从而提高金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质量, 为经营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最后还要建立充分揭示及相关的责任制度。这是有效防范各级银行报喜不报忧, 隐瞒关键问题、风险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加强银行审计防范系统建设, 提高会计风险防范质量

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涉及面广, 综合性强, 灵敏度高, 难度较大, 工作量不小, 离开了各方面的协同, 单靠银行会计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要借助审计力量, 动员各方参与, 形成一个以银行会计防范为主, 审计防范参与的大防范体系。商业银行要确立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地位, 尽快构建一个具有独立性、超脱性和超前性的现代化稽核监督体系。变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检查为以预防为主的事前防范, 把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要选派坚持原则、熟悉业务、办事公道的监管人员担任稽核工作, 并注重年龄、知识结构的合理配备, 这对加强风险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金融审计防范系统按其组织授权形式可分为内部审计防范子系统和外部审计防范子系统。内部审计防范是由本级金融企业授权于内部审计监督机构, 针对金融风险的情况, 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 进行风险防范, 审查风险责任, 提出风险防范建议的过程。外部审计防范系统由两个层次构成, 其一为政府审计防范, 即由政府授权审计部门对银行风险进行审计防范, 其二是银行 (含人民银行、银监会) 授权 (或委托) 社会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金融风险进行审计防范。

四、建立健全银行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

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快速发展, 银行会计电算化已基本普及, 水平日益提高, 极大地改变了银行的经营方式与手段, 拓宽了服务范围与内容, 提高了工作效率、服务质量以及银行的管理水平,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 电脑的使用也给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近年来, 银行计算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 手段越来越高明, 给国家和银行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杜绝恶性事故发生, 确保银行资产完整, 应采取积极措施, 本着“制度严密、规范标准、专业分工、职责分明、静态制约、动态协调”的原则, 提高认识, 堵塞漏洞, 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加强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一方面提高职工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法制教育和计算机技术培训, 尽早完善电脑安全管理与监控制度, 并狠抓监督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另一方面在完善应用系统的控管功能同时, 要加强系统开发和维护管理。金融会计的电算化系统要由业务数据处理系统向业务处理与管理型、决策型系统并重的系统发展, 通过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的开发和运用, 完善现有的金融会计管理核算体系, 不断促进会计核算水平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高, 努力实现防范与化解金融会计风险的技术进步。

摘要:完善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系统, 加强银行会计风险防范, 是我国当前金融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本文围绕深化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构建高效的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这一问题, 提出从改善金融会计的信息揭示与披露系统, 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加强银行审计防范系统建设, 提高会计风险防范质量;建立健全银行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四个方面加以完善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系统。

关键词:完善,银行,会计,防范系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年。

上一篇:唐代诗人下一篇:科研与教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