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自主学习

2024-08-13

展开自主学习(精选四篇)

展开自主学习 篇1

数学思维的外在形式是逻辑推理, 但其内涵要比逻辑深刻得多.日本数学家小平邦彦曾说过这样的话:“一般认为数学是按逻辑构成的科学, 即使与逻辑不尽相同, 却也大致一样.但是事实上, 数学与逻辑没有关系, 数学当然应该遵循逻辑, 但逻辑在数学中的作用就像文法在文学中的作用一样, 符合文法的文章与按文法拼成小说完全是两码事.”“通常的逻辑谁都明白, 要是数学都在归结为逻辑, 那么谁懂数学了……所以我认为数学在本质上与逻辑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 数学思维就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思维方法, 它应该是一个由思维材料、思维方式、思维观念组成的立体结构, 其中应包括丰富多彩的研究对象、逻辑化的量化抽象和模式推理、非逻辑化的似真推理和猜想、数学的直觉和思想、数学思考的动力和信心, 等等.

那么怎样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呢?这里我想先从一位特级教师从教经历的感悟说起:他在早期的数学教学中总是很精心地备课, 把最优的解题方案和最精当的推理过程讲解给学生, 学生听了以后很佩服, 但总感觉学不会, 学生就问:老师, 你怎么会想到这么巧妙的思路, 我们怎么就想不到呢?老师如实回答说:我也不是一下子就想到的, 也是通过反复思考, 有时往往也会失败, 进入死胡同, 于是再调整思路, 也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那学生就说:你能不能把你这些思考、调整的过程讲给我们听听?老师说可以啊.此后老师就在上课时时不时把自己对问题探索与思考的过程展现出来, 讲给学生听, 学生听得很有兴趣, 也逐步学会了思考问题.最后学生又建议:老师, 你能不能留点时间让我们自己来讲讲探索问题的过程?老师欣然同意.通过相互交流探索问题中的曲折调整, 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这位特级教师从教经历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数学教学的三个阶段:讲解思路———讲解思路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交流探索思路的过程.从这三个阶段的逐步提升过程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探索式教学的意蕴所在:讲解探索思路的过程比讲解思路显然前进了一步, 展现了老师探索的过程, 这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推动作用, 但毕竟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维:让学生交流探索思路的过程又比展现老师的探索过程又进了一步, 它使学生也参与到了探索的过程中, 学生在自我探索中思考自己的问题、构建自己的思路,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索式学习.

展开自主学习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学 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8-02

传统语文课教学模式早已不适合教育形势的需要,那种“上课背课文,背后忘课文”的现象阻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何为“自主学习”,其实是在老师正确引导下,通过自学、质疑和讨论等方式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下面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尝试:

一、唤醒自主意识,引导主动参与

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化为新时代的示范表演者、学生语言操练时的监督者、复习时的强化记忆者和巩固阶段的帮手。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中的朋友和同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和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才能敢想、敢问、敢于创新,从而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潜在的力求学好的内在动力,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从而学好语文。

二、明确自学动机、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为使学生的学习有条不紊,渐进下去,老师要引导学生制作一套学习计划,并及时通过检验题检验自己的自学成绩,通过自评自查,扬优弃劣,调整计划,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做到三要三不要:要专不要散;要深不要浮;要恒不要懈;其次,要勤动脑、动手、动口,注重练习,要抓好听说读写的常规训练。听,即动笔动脑,记住概要,把握重点,提出疑难,概括中心,发表看法。说,即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发言清晰,态度自然,声音洪亮,说普通话,感情充沛。读,即勤查字典词典,钻研“提要”、“注释”勾画、圈点、评注,理清文章脉络,概况中心意思,挖出疑难问题,练习默读朗读,积累有用资料,完成课后练习。写,即言之有物,说实在话,仔细观察,准备材料,编写提纲,认真修改;字迹清楚,符合格式。

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传授学生自学方法

我们一直在学习当中所追求的是事半功倍,在有限的时间当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必须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在无尽的知识海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拙劣的学生方法会妨碍学生才能的发挥,而良好的学习方法则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一个良好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学语文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解决一些生字和生词。学生概括大意、阅读能力、概括中心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领会作者的意图,一旦学生掌握了类似的方法,那么在平时自己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进行应用,通过不断的积累,假以时日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就能够很容易的解决,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充分展开讨论辩论

拥有自学思路,掌握了自学方式,那么判断学习成果的科学性也必须具备。课堂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就某一学习内容,这些见解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才是合理的,这一范围是文本生成之后所限定的,学校教学中,有教师作为检测者和评价者,但是自学时,这一检测评价过程将由学习者自己开展。课堂上鼓励每一个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各个同学互相评价,对于矛盾的地方可以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比较直观的感受到思辨过程。别的同学持反对意见,他的思维角度是什么,自己如何去向他解释,这都是一个评价的过程。自主学习掌握了这一能力,就在学习中进入到了反思的更高境界,自学能力得以体现。

五、学生主动学习,更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有了积极性,并不是教师省心了,而是对教师指导要求的标准更高了,教师必须掌握摸清学生的自学情况,多方面示范指导。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教师要掌握好上中下三种学习情况,教师所提出的预习指导题和课上所提出的启发问题要基本适合三种学生情况的学习态势,难易适度。在时间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对差生帮一帮,辅导一下,使他们尽可能跟上,对好学生来说,能有使其提高一步的余地。课上自学讨论的启发指导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备课要精深,要“吃透”学生,吃透教材。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贯穿于学生自学语文过程的始终。

六、加强课后的巩固

从各种实验实践中,我们可以得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要经常地对这种能力进行课后的检查和巩固。例如,我们可以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角色扮演的活动,在这样的角色扮演中,学生从开始准备就是一种自主学习的体验,学生经过准备、表演、总结,积极主动地进行课文的阅读,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掌握得就会比较快、比较深刻。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以上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觉悟;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自主学习成为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韦凤玲.创设情境,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5).

[2]李宏英.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M].学院出版社.

[3]刘家红.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4,29:40.

基于目标 落实分层 展开学习 篇3

一、基于目标,学有针对性

厘清学段目标,明确要点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习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隐性的,但笔者细心研究,寻根追迹,充分解读,对第三学段“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目标与内容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初步整理出了第三学段学习活动的语用总体目标。

2.梳理单元目标,明确核心

人教版实验教材是以“人文主题”为一组编排的,其每组、每篇课文的课堂学习活动目标隐晦、零散于教材中。在紧扣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活动总目标的基础上,我们从多个角度筛选去提炼单元整组课堂学习活动核心目标的这样更有助于教者有效地展开教学。

3.聚焦课文目标,明确一个

虽然每一组课文都有共同的核心目标,但是每一篇文章也有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科学地设定每一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课堂教学,更有效地获得课堂学习成果,实现一节课一所得。

二、落实分层,学有层级性

1.语言感知的分层,从内容到结构

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在感知文本语言时,教者应有意识地铺设分层活动,从基本的内容理解到作者谋篇布局的构思都要通过活动的分层来逐步展开,让学生循序渐进,学有所得。

2.语言表达的分层,从理解到运用

每一项学习活动的确立,应该指向学习课文中的语言,说课文中的语言,用课文中的语言,通过理解到运用,把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样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有张有弛、有法有度。

例如:五年级上册《毛主席在花山》一课教学中,教者的表达分层是这样设计的:

分层一:探究“在哪里见过?”

课文的最后,还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出示:

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分层二:观察见面场景

出示主席和群众在一起的老照片。

选择其中一幅图画,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主席?

仔细观察毛主席的动作和神态,想象一下他可能会说些什么?注意细节。

分层三:仿写细节

(1)同桌互相说一说见面场景。

(2)仿照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几句话,写完以后轻声读一读。

(3)学生展示交流、师生评价。(关注学生细节描写。)

分层四:小结学法

今天,我们把本单元最后一课提上来先学习了,不少同学已经初步掌握了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这组课文写的都是毛主席,相信学完这组课文,大家对主席的认识会更加深入。

这样的表达分层,意在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有效的迁移创造,同时对这样的表达方法进行积累运用。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加深了文本的内容,更是了解了文章“用法”的准确、“写法”的精妙,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学习形式的分层,从自主到合作

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做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因此,我们的课堂中需要展现学生合作化学习的成果,建造一个合作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展露个性,在合作中互相促进,在合作中获得提升。

三、跟进展学,学有深度性

1.自我学习,从课前到课内

第三学段的教学一般都有课前的自我预习,教师如何将这样的课前预习结合到课堂内容上,这需要教师落实课内的“三查”,即独学时查学习进度和自主探究情况,组内展示时检查出现的问题和准备展示的内容,达标测评时检查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情况。

2.同伴互学,从合作到展示

同伴间的互相学习是活动促进的一种方式,这样的学习也需要有目的性,有层次性。教师在开展这种互学的活动模式之后,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展示,展示其学习成果,展示其表达能力。

3.教师导学,从评学到研学

教师不是课堂的主角,但课堂不能没有教师的“教”,这样的“教”不是满堂灌,是引,是导,是提点,是小结,是评价,是延伸。

从评价学生练习入手,延伸课外文本的链接,这有助于学生拓展阅读面,提高阅读量,习得有效的阅读方法。

基于目标,落实分层,展开教学活动,以语用为导向,以活动为媒介,以合作为助力,以评价为手段,让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一个把握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表达语言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展现“以学定教”的有效阅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展开自主学习 篇4

一、紧扣教材,立足学科本身

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教师将每篇课文中的“精华”筛选出来,让学生重点阅读、讨论,从而摈弃那种事无巨细从头讲到尾的做法,学生就能以探究未知的心态对待每一节课,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例如《“科学怪人”》这篇课文,作者以写人物的“怪”开始,以交代人物的“不怪”作结,让学生透过表面的“怪”发现实质的“不怪”,从而感受到人物的精神。教师可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导他们选择一个重要的问题开展综合性学习:开文迪许到底是不是“科学怪人”?首先,学生自由寻找学习伙伴,自主学习。接着集体交流,全班分成正方、反方两大阵营,展开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课文内容已得到充分的阅读和理解,最终,认为开文迪许“怪”的一方说服认为其“不怪”的另一方,得出结论:开文迪许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这样的学习不是静态的复制、被动的适应,而是动态的生成、主动的建构。教师的参与是为了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选和重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整体发展。

二、拓宽领域,强调学科沟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综合性学习打破了学科界限,强调了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相互沟通。

如学习了《狐狸和乌鸦》后,可以在学生续写故事后试着编绘连环画。《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独幕剧,剧情简单,人物性格鲜明,学后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九寨沟》这篇课文着重描绘了五大景观和生活在那里的四种珍稀动物,可以开展多种综合性学习活动:(1)收集资料,补充课文;(2)画一幅九寨沟风景画;(3)写一篇“我心中的九寨沟”的作文;(4)写一首赞美九寨沟的诗歌;(5)设计九寨沟旅游的路线图,并配上讲解词,当一次小导游等。课后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展开学习活动。这样,课前搜集,课中训练,课后延伸拓展,不仅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综合发展,也打破了学科界限,体现了学科间的渗透,丰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走向生活,加强社会实践

教师要善于从课本中挖掘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因素,突破教学空间,拓宽教学范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实践活动。如教学《云雀的心愿》前,指导学生先去搜集一些有关森林、沙漠、黄河的资料;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现状进行讨论,得到启发,树立环保意识;教学后,让学生每人设计三条环保金点子,出好一份《绿色行动》环保小报。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走进生活,还可让学生实地调查本地的空气、水质的污染情况,分析原因,提出治理方案,写出调查报告。又如教《春联》一课,学生从网络中搜索到了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有关春联的知识,课后走街串巷去摘录好的春联,汇集后,制作成《春联集锦》,进行专题交流。书法好的学生还可书写春联,贴春联,互赠春联。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将知识转化成一种能力。

四、构建机制,重视活动评价

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努力在组织、指导上下功夫的同时,还应构建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机制。这是确保综合性学习顺利开展的保证。

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语文综合性学习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更多的要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而且把它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因为每一次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对象也是学生,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体会,谈收获,谈不足。在学生自我评价基础上还应对同学进行评价,评出本次学习活动的优秀者。综合性学习重在过程评价,但也不能忽视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活动结束进行的针对汇报交流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评定。对学生的其他成果,如手抄报、图画等,教师可给予定性评价。一定要采用多种方法和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力求评价成为激发所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调动积极性的手段,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过程。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我们要总结经验,反复思考,做到真正以生为本,创设大学校、大课堂、大学科的大语文教育环境,走大语文教育之路,通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上一篇: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下一篇:报销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