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住院患者

2024-08-14

皮肤病住院患者(精选八篇)

皮肤病住院患者 篇1

关键词:技巧性安抚护理,皮肤科,治疗依从性,影响

目前, 有研究表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皮肤科患者都表现出低治疗依从性, 特别是用药依从性, 既不按照医嘱也不看说明书用药, 甚至出现无规律用药,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1]。皮肤病是有关皮肤的疾病, 通常具有长期性, 且皮肤科患者通常为非卧床患者, 大多部分需要抗菌药物治疗, 该科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低。为了提高皮肤科住院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我院特做了一次针对皮肤科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 旨在找到提高皮肤科住院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护理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12年~2014年我院的124例皮肤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以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 (62例) 和对照组 (62例) 。其中对照组中男性33例, 女性29例;年龄22~65岁, 平均年龄为 (36.8±2.7) 岁。观察组中男性32例, 女性30例;年龄23~66岁, 平均年龄为 (36.6±2.5) 岁。所有患者均在知情的情况下配合进行, 研究且两组患者在各方面比较均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口头调查并记录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原因。随后再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 观察组则根据所得出的原因, 实施技巧性的安抚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 做好技巧性心理防护。护理人员要将患者当作亲人, 不报歧视的态度, 解除患者思想上的顾虑, 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得到患者的信任。并经常给患者讲一些因配合医师治疗皮肤病根治的范例, 在患者无意识的情况下使之了解只有配合医师治疗才能尽早康复, 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 提高患者的用药从存性。保证患者具有必要的药物知识, 由护理人员为皮肤科患者说明合理用药的必要性以及用药知识、注意事项, 并且为患者亲身示范, 强调遵医嘱用药对皮肤病的康复的重要意义; (3) 做好家属工作。皮肤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尽力说服患者家属也进行相关的检查、治疗。同时有技巧性地改变患者及患者家属对皮肤病的态度, 并及时纠正安抚患者对重型皮肤病的恐惧心理。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情况与依从性程度

1.3疗效评价[2]。依从性:优, 患者完全遵循医嘱, 定时定量用药;良, 患者偶尔出现不遵医嘱行为, 且需要护理人员提醒;差, 患者完全不遵医嘱, 用药不自觉。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计数资料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且观察组治疗依从性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1个月后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发现观察组满意率为96.7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3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3讨论

皮肤科住院患者由于很多原因没有很好的治疗依从性, 这是目前皮肤科所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问题。皮肤病的治疗需要患者严谨规范的用药, 需要患者严格遵循医嘱, 否则病情只会停滞不前[2]。在本次研究中, 我院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原因主要有: (1) 患者本身知识缺乏; (2) 患者文化程度较低; (3) 用药品种繁多, 患者无耐心、漏服; (4) 药物的使用方法不同, 包括次数、剂量、方式; (5) 精神因素, 如久治不愈的患者倾向多用药物等; (6) 经济因素, 认为皮肤病是小病, 对于医师的嘱咐不予理睬。鉴于此, 我院做了一次研究, 针对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原因提出技巧性安抚护理, 并将其应用于临床, 目的在于更好地提升皮肤科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在本次实验中将2012年~2014年我院住院治疗的皮肤科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对两组均进行药物治疗,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护理, 观察组则另外采用技巧性安抚护理。1个月后, 我们发现,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且观察组治疗依从性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此外对患者的满意度也进行了调查, 发现观察组患者很满意的有39例, 满意率为96.7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35%。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在此次研究中我院采取的护理方法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本次研究中, 技巧性安抚护理是针对调查出的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原因提出来的, 主要包括: (1) 做好技巧性心理防护; (2) 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3) 做好家属工作等部分内容。笔者认为皮肤科患者特别是对于性病患者, 其心理压力特别大, 对于医护人员也有一定的不信任, 此时就必须分派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技巧性心理疏导, 让患者可以不自觉地放下心中的包袱, 配合医师的治疗;另外用药依从性是治疗依从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皮肤科患者有时面临着药物繁多、使用方式不同等问题, 此时就需要医护人员耐心为患者讲解、指导、亲身示范等, 此时也需要讲究技巧, 比如边示范可以边要求患者记录相关要领步骤;最后由于皮肤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那就要求患者家属必要时也要进行检查, 注意说话的技巧、说话场地尽量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治疗依从性是影响治疗效果的直接原因, 应该得到重视。综上所述, 技巧性安抚护理对皮肤科住院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提高患者满意度, 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王远红, 李莹.三黄止痒散湿敷治疗急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 2015, 43 (2) :139-140.

糖尿病患者容易患哪些皮肤病 篇2

外阴瘙痒该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外阴和肛周无原发皮疹的顽固性瘙痒,由于剧烈的搔抓,其病变部位常出现湿疹样改变,并可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患者瘙痒的程度与其血糖的数值呈正比关系,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但只要其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皮疹便可逐渐消退。

糖尿病坏疽该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合并症之一。该病患者常伴有大动脉闭塞和足趾溃疡。这种足趾溃疡为干性坏疽;若患者无动脉闭塞,则其足缘、足底、足背等处好发生溃疡。这种溃疡为湿性坏疽。该病多由于糖尿病患者没有很好地控制血糖所导致。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了知觉神经障碍以及痛觉或温觉麻痹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发生烫伤和外伤,以免引发坏疽。

感染性皮肤病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发真菌、细菌和病毒感染,从而引起各种感染性皮肤病:①真菌感染性疾病:主要是指由念珠菌和皮肤癣菌感染导致的疾病。念珠菌容易感染的部位是外阴生殖器、腹股沟、口腔、甲沟、第3~4指(趾)缝;皮肤癣菌容易感染的部位主要是腹股沟、手足、头部等部位。②细菌感染围广泛且炎症明显,并常出现坏疽。

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该病常见于中青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多由外伤而诱发,患者一般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但可在其胫骨前出现局限性大片硬皮样斑块,斑块的形态不规则,中央呈黄色,边缘为暗红色浸润。约有2/3~3/4的该病患者都合并有糖尿病。该病患者出现此种皮疹1~5年后才会出现血糖升高,而且即使其血糖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也不能使这种皮肤病完全改善,只有在其皮疹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时方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糖尿病性皮肤潮红该病患者的面部可出现特殊的玫瑰色潮红斑,病情严重时,其掌跖部位也可出现上述皮疹,这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皮肤毛细血管的弹性降低和异常扩张所导致的。

糖尿病性大疱病糖尿病患者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其手足可出现烫伤样水疱或大疱。该水疱可单发,也可多发,其疱壁很薄、内含浆液、周围无炎症性红晕。该病患者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发病约2周后水疱或大疱便可干燥结痂,愈后不留疤痕。

皮肤病住院患者 篇3

关键词:麻风村住院病人,浅部真菌感染

近年来真菌感染性疾病已成为我院皮肤科门诊的主要病种, 有关资料显示在过去30年中, 手足癣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及发展国家均有上升[1]。我市麻风村地处山区, 热带气候, 空气潮湿, 在我院麻风村住院的麻风病住院病人大多数年龄较大, 身体较差, 抵抗力较弱, 再加长期服用各种抗生素, 容易受真菌侵袭, 为了解麻风村住院患者浅部真菌病及致病菌种分布的情况, 今年5月我们对50例麻风村住院病人进行了皮肤检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50例来自我院麻风村的住院病人。

1.2 一般资料

50例病人中男34例, 女16例。年龄26~84岁。其中26~49岁的4例, 50~59岁的4例, 60~69岁的10例, 70~79岁21例, 80~84岁的11例。各年龄组与真菌病的关系 (表1) 。

1.3 检查方法

对受检疑似真菌感染的患者首先取受损处的皮屑经10%KOH处理后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并进行无菌采集标本接种于沙堡弱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室温培养2周。

1.4 鉴定

标本接种后, 每周至少观察2次, 一般浅部真菌培养超过2周仍无生长既报阴性, 对培养阳性的丝状真菌通过菌落形态、小培养、镜下特征给予分析判断, 念珠菌则通过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或用自动细菌分析仪来鉴定 (表1) 。

2 结果

在42份标本中, 培养出阳性标本38份, 阳性率高达90.5%。50名麻风村住院病人一共有31例病人培养出浅部真菌, 患病率达62.0%, 其中25例病人感染一种真菌病, 5例病人同时感染2种真菌病, 有1例病人同时感染了3种真菌病。在38分阳性标本中一共分离出6种真菌菌种, 主要是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须癣毛癣菌, 分离菌种 (表2) 。

3 讨论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 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 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麻风病的流行历史悠久, 分布广泛, 给流行区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真菌是自然界中数量最大, 分布最广的微生物种群, 与人类生活及环境卫生关系密切。真菌与人类疾病和健康关系的问题在现代医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主要原因是在现代临床感染规律的变迁中, 机会感染占有重要比重, 而真菌在机会感染中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浅部真菌病是皮肤真菌侵犯表皮角质层而引起的真菌性感染性疾病, 主要由致病性强的外源性真菌引起, 如皮肤丝状菌、癣菌等。这些真菌传染性强。其生活特性是具有嗜角质性, 能产生角蛋白酶水解角蛋白, 在皮肤局部大量繁殖, 引起炎症和病变。浅部皮肤真菌主要包括3种无性型菌属, 既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 其传播途径为人对人、动物对人和土壤对人3种, 初始感染发生在真接接触已感染病人衣物上的脱屑或头发等, 由于我院麻风村病人集体生活, 居住集中, 人与人接触频度高等各种原因, 麻风病人相对普通人更易感染上真菌。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麻风病人浅部真菌感染远远高于地方皮肤病10.0%的总体发病率[3]。50例住院病人其中有31例查出浅部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患病高达率为62.0%。真菌感染总数为38例, 高于实际感染人数31例, 是因为有5例麻风病人同时感染2处的情况, 有1例麻风病人有3处同时感染而未处理。在这次调查中真菌病以手癣患病率最高, 占36.8%, 其次是足癣, 占26.3%, 再次是皮肤念珠菌病, 占10.5%。这可能与麻风病人大部分手脚有残疾手脚比较容易受真菌感染有关。

在这次调查中, 我们发现在麻风村住院病人浅部真菌感染以红色毛癣菌分离率最高, 占47.4%, 其次是絮状表皮癣菌, 占18.4%, 再次是须癣毛癣菌, 占15.8%。

在调查住院麻风病人不同年龄的真菌感染情况时, 我们发现年龄稍大组感染率偏高, 年龄愈大, 感染率就愈高。分析原因可能是高年龄组身体条件较差, 免疫功能低下, 比较易受浅真部真菌感染。

麻风村住院病人真菌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真菌感染率, 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我院麻风村地处市郊山区, 交通不便, 南方山区气候潮湿, 麻风村绝大部分宿舍空气湿度大, 地面长期潮湿, 通风不好; (2) 麻风村病人集体生活, 居住集中, 人与人接触频度高, 各种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生长; (3) 麻风村病人长期使用抗生素, 易导致医源性菌群失调, 更加易引起浅部真菌感染; (4) 麻风病人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 经济状况较差, 生活水平比较低, 容易导至营养不良, 也容易引起线部真菌的感染; (5) 麻风村病人大多数年龄偏大, 其中80%的麻风病患者超过60岁, 身体抵抗力较弱, 对真菌的抵抗力较差; (6) 部分麻风病患者手脚溃疡和畸形, 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有的还做过截肢手术, 活动不方便, 没办法按医嘱灵活擦药, 平时也缺泛各种锻炼, 所以也容易引起真菌感染; (7) 麻风村住院患者医学知识水平低, 小学学历占80%以上, 个人卫生知识和卫生习惯较差; (8) 部分患者在治疗真菌病时没有严格按医嘱坚持用药, 治愈后容易复发; (9)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麻风病患者对真菌感染病不重视, 认为浅部真菌感染不太影响正常生活。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 我们建议: (1) 应加强临床医生对麻风病人浅部真菌病的重视, 并及时彻底的治疗真菌病, 以免引起继发性感染, 或在病人中互相传染; (2) 加强卫生知识的教育, 特别是是培养好麻风病人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 麻风病区医生要经常深入病区, 及时发现浅部真菌病的感染情况, 找出感染原因, 及时彻底的防治; (4) 改善麻风村病人的居住的环境和营养条件。

参考文献

[1]叶冬青.皮肤病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40.

[2]白兆震, 何晓南.浅部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J].辽宁医学杂志, 1998, 12 (4) :169~171.

皮肤病住院患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门诊皮肤病患者15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依据是否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措施进行分组, 常规护理组50例, 男性31例, 女性19例, 年龄23~62岁, 平均年龄 (40.4±7.6) 岁, 病程7~31 d, 平均病程 (12.3±6.1) d, 皮肤病类型:湿疹29例, 接触性皮炎21例, 临床护理路径组100例, 男性63例, 女性37例, 年龄23~64岁, 平均年龄 (41.8±7.2) 岁, 病程8~34 d, 平均病程 (11.8±5.9) d, 皮肤病类型:湿疹61例, 接触性皮炎39例, 两组皮肤病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针对门诊皮肤科就诊患者临床特点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临床护理路径组: (1) 入院指导:护理人员注意自己的仪表和适当的语言应用, 语言简洁、态度和蔼。向皮肤科就诊患者交代门诊的基本布局, 诊治皮肤病的基本过程, 需要皮肤科就诊患者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一些感觉, 取得皮肤科就诊患者信任和配合。 (2) 有效的分诊:对于一些因病情原因造成烦躁情绪, 引起纷争患者, 护理人员要尽可能做好心理疏导和合理安排就诊顺序, 保证患者可以以平和的情绪进行临床诊治。 (3) 用药指导:护理人员还要告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能随意抓挠、擦戳、热水洗烫等方法进行止痒。 (4) 加强随访:告知患者规律和遵照医嘱服药, 保证药物应用的科学性, 不能发生漏服、忘记用药等情况。加强患者饮食指导,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证充足的睡眠, 戒烟戒酒。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门诊皮肤科就诊患者治疗依从性变化情况[3]:

用药依从性:主要包括两组门诊皮肤科就诊患者服药经历、服药重视程度、是否停药等状况;生活习惯依从性:主要是两组门诊皮肤科就诊患者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摒弃状况;饮食依从性:主要包括两组门诊皮肤科就诊患者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情况, 防止复发, 增强耐寒能力和免疫力情况。

1.3.2

观察两组护理差错发生率和门诊皮肤科就诊患者满意度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建立数据库, 通过卡方检验分析计数资料, 通过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门诊皮肤科就诊患者治疗依从性变化情况:

见表1。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生活习惯依从性、饮食依从性均高于常规治疗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护理差错发生率和门诊皮肤科就诊患者满意度情况:

见表2。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和门诊皮肤科就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常规治疗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皮肤病患者入院之后, 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诊治环境, 保持门诊环境整洁、安全, 让患者感到被关注, 不会出现异样眼光看待患者。针对患者繁多, 排队无序的情况, 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挂号顺序进行合理、公正的安排其分诊排队顺序, 保证患者能够以规律的顺序进行临床诊疗。告知患者遵照医嘱服药, 不可以主动停药、减少药物用量和次数, 不能随意换药治疗, 一定需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药物治疗。护理人员要想患者耐心的讲解湿疹、接触性皮炎发生的原因, 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 治疗过程, 规律服药的重要性。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的临床治疗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治疗过程中很容易由于某种不可控制因素发生复发和病情的进展, 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随访。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门诊皮肤病患者150例临床资料, 依据是否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措施进行分组, 常规护理组50例和临床护理路径组100例。结果表明, 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生活习惯依从性、饮食依从性均高于常规治疗组, 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和门诊皮肤科就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常规治疗组, 提示临床护理路径在皮肤病门诊患者中应用后, 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 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皮肤病门诊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门诊皮肤病患者150例临床资料, 依据是否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措施进行分组, 常规护理组50例和临床护理路径组100例。结果 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生活习惯依从性、饮食依从性均高于常规治疗组, 临床护理路径组患者护理差错发生率和门诊皮肤科就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常规治疗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在皮肤病门诊患者中应用后, 可以明显的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降低护理差错发生率, 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皮肤病,门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晓乾, 毕育学.皮肤病患者心理特征分析及护理干预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15 (1) :164-165.

[2]付强.皮肤病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J].中国农村卫生, 2013, 9 (11) :94-95.

长期住院糖尿患者治疗体会 篇5

长期住院糖尿病患者 (老年医院或养老院) 不同于居家老人有家人照顾, 他们过着集体生活, 起居有序、治疗有则, 饮食时间、质量有保证, 药物剂量、服法有规律。但正是这统一性往往忽略了患者的个体差异性, 医生对每个糖尿病患者每日的进食量、进食时间了解不够, 也不可能做到每日或者每周对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做空腹或餐后血糖测试, 其结果是不能准确地把握降糖药尤其是胰岛素的量, 易发生低血糖休克或血糖过高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而不易察觉的低血糖反应因能危及生命而更要引起重视。

所以对每个住院糖尿病患者的用药, 一定要做到个体化、计划化、灵活化。

个体化:不管新入院患者原在外院如何用药, 都应该根据入院血糖值从小剂量开始用药, 先单一后联合, 原则上先口服后针剂, 既减少患者皮肉之苦, 又降低医务人员工作量, 更能防止因胰岛素用量不当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对每个新入院的糖尿病患者, 最初几天检测血糖 (包括空腹及餐后) 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它可以掌握患者血糖波动情况, 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及调整用药剂量和时间, 有效控制并发症。也可使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及饮食情况作大致了解, 这对糖尿病治疗极其重要, 尤其体现在伴有老年性痴呆的糖尿病患者身上, 这几乎是治疗成功的一半。

计划化:老年医院或养老院患者人数多、住院时间长、疾病复杂并发症多, 而医护人员少, 导致工作量大, 医护难免有照顾不周之处。故应有计划、有准备地安排糖尿病患者定期检测血糖, 以了解患者血糖变化情况, 及时调整用药量, 并针对不同的患者有计划地制定治疗方案。

灵活化:如患者发生严重感染、急性心梗、脑血管意外、急症手术或情绪波动不稳时, 更宜随时监测血糖, 不论哪一种类型糖尿病, 也不论原用哪一类药物, 均因按实际情况需要, , 使用胰岛素治疗以渡过急性期, 以防因各种诱因引起的代谢紊乱恶化最后危及生命[3]。待应激情况过去后再尝试用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以方便患者。

长期住院老人住院时间长、年龄大、疾病多, 且多数自理能力差, 需人护理。由于住院人数多 (可多达500~600人) 、工作人员相对较少, 故虽集体食堂饮食的餐数可以保证, 但其色、香、味、量由于条件有限, 不能餐餐做到因人而宜, 而应根据老人的生理情况, 其消化、吸收功能均较年轻时差, 此外尚有牙齿脱落、咀嚼困难者或不知饮食饥饱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家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长期、尽心地照顾他们, 而老年医院集体护理难免有不周之处, 极有可能出现患者少吃、甚至不吃而医护人员未及时知情的情况发生。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 饮食的重要可以说不亚于药物的作用, 至少其饮食量的多少对血糖的高低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尤其是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 了解其饮食情况就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而低血糖反应引起的后果在短时间内比高血糖更能致人于死命, 而定量、合理、富有营养的饮食既有助于降糖药物的剂量计算和调整又能增加机体抵抗力, 故饮食对于糖尿病有效治疗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所以, 医护人员在为患者治疗的同时, 也应该关心患者的饮食情况, 要经常督促护工保证患者的进食量, 尤其是对痴呆或需要喂食的患者。而作为后勤保障的食堂, 也应配备足够有能力的营养师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我院目前针对痴呆不思饮食患者提供的流质或小锅加菜餐经过几年的观察其效果足以证实饮食疗法的重要性。

老年医院的老人大多数皆为需要护理的, 他们或老、或痴、或病, 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老人生活的质量。客观地说, 对老人而言, 除了对症治疗, 没有比照顾老人3餐/d、日常生活解决其实际问题更重要的事情了。而糖尿病患者由于疾病的性质关系, 易发生皮肤真菌感染及疖、痈等化脓性感染和糖尿病足 (由于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及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 [4], 最后可发展到截肢甚至危及生命。追根溯源, 除糖尿病本身原因外, 护理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如皮肤不清洁易致疖肿、真菌感染, 并增加女性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机会, 剪趾甲过深至创面感染长期不愈, 最后甚至可导致截肢的恶果。而饮食的多少、质量的好坏, 则又左右着血糖的高低、治疗的成败。这些都离不开“护理”这个环节以架通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桥梁。当然, 对老年人的精神安慰、思想开导、情绪调控也是必要的, 尤其不能断裂的是亲情的纽带,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治疗的配合、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 长期住院糖尿病患者既不同于综合医院的门诊患者和出现急性并发症的住院患者, 也不同于有亲人悉心照顾的住家老人, 他们需要医、护、后勤3方共同保驾, 全程、多方位介入, 才能保证患者的医食无恙, 有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竭力解除家庭和社会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糖尿病.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1:798.

[2]王吉耀, 廖二元, 胡品津.糖尿病.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八年制) , 2005, 8, 969.

[3]叶任高, 陆再英.糖尿病.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1:818.

住院患者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10个主要临床科室2009年1-12月住院患者病历2400份。

1.2 抽样方法

通过病案室住院患者病历管理系统软件, 采取随机等间距方法抽取各科室每月20份住院患者病历, 合计2400份病历进行回顾性用药分析。

1.3 用药合理性评价标准

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2]、药品说明书、新编临床用药参考软件 (2007版) 收录的诊疗指南等。

2 结 果

2.1 不合理应用药物的情况

抽取2400份住院患者病历, 发现不合理用药的病历共计248份占10.3%, 共317处不合理用药, 其中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273处占86.1%, 非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44处占13.9%。

2.2 不合理用药的表现形式及具体表现

不合理用药排在前3位的是使用方法不当 (32.8%) 、选药不当 (23.0%) 和疗程过长 (20.2%) 。药物使用方法不当主要表现在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使用方法不当。药物选择不当和用药疗程过长均主要表现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如乳腺手术、阑尾手术和骨科手术, 手术预防感染选择加替沙星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术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常为4~7d。见表1。

3 分析与讨论

3.1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2400份住院病历, 发现药物不合理应用317处, 其中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为273处占86.1%, 非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44处占13.9%。这表明临床药物不合理应用主要集中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3.2 药物不合理应用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248份病历发现了不合理药物应用, 占10.3%。这些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具体表现在8个方面, 如无适应征用药、选择药物不当、用药方法不当、药物用量不当、药物联用不当、药物重叠应用、药物更换频繁及药物治疗时间过长。这些表现形式反映出来的实质性问题一是对所用药物的药效学未完全掌握或未掌握;二是对所用药物的药动学了解不够或不了解;三是个性化的治疗原则未得到贯彻或是观念淡薄;四是专业因素之外的影响。

3.3 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原因

此次调查分析发现的不合理用药病历有248份, 共有317处药物不合理应用, 排在前3位的是药物应用方法不合理、药物选择不合理和药物应用时间不合理, 分别为104处、73处和64处, 合计241处占76.0%。这表明药物应用方法、药物的选择及药物应用时间等不合理是当前本院临床住院病例用药不合理的主要方面。

通过对住院患者病历用药的调查分析, 比较全面地了解临床药物的应用情况, 进一步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工作, 提供更为实用的、专业性更强的临床药学服务, 起到了积极的、有指导性的参考作用。

摘要: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药物应用情况, 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 为医院临床药学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9年该院10个主要临床科室, 随机等间距抽取各科室每月20份住院患者病历, 进行药物应用分析。结果 2400份住院病历中, 发现不合理用药病历248份 (10.3%) , 共317处不合理用药, 其中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273处 (86.1%) , 主要表现在药物应用方法不合理、药物选择不合理和药物应用时间不合理。结论 该院住院患者用药基本合理, 但抗菌药物的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住院患者,合理用药,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185号.

[2]卫生部医政司.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走访住院患者的做法及意义 篇7

1 做法

1.1 从住院处获取每天入院患者的名单, 分科室将患者登记在各科室的走访记录本上, 走访记录的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床号、主诊断、主管医生、来源方式、联系电话、走访反映问题。

1.2 根据患者名单分别在各科室患者的一览表及病历中获取患者的基本信息, 做到心中有数地去床边走访看望患者。

1.3 首先问候患者, 做必要的自我介绍。了解患者对主管医生、责任护士、住院环境的认知程度, 征求患者的意见、建议, 对患者的疑问给予解答, 并把我们的电话告知患者, 能为患者解决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反馈。

1.4 将患者的信息输入微机, 每月按照走访内容进行汇总, 制成报表上报主管领导。

2 意义

2.1 拉近了医患、护患的距离, 为医院与患者的沟通搭建了平台, 使患者感到被重视, 有问题知道找哪里解决。

2.2 通过走访了解患者的真正需要, 为患者量身定做更为恰当的治疗康复计划提供帮助, 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

2.3 打消患者对主管医生不信任的顾虑, 通过我们与患者的交流, 对科室及主管医生的详细介绍, 提高了患者对治疗护理的配合程度, 改善了医患、护患关系, 降低了由于沟通不到位引发的各类纠纷。据统计, 改善沟通降低的非医疗技术性纠纷达30%。

2.4 对患者的走访了解了临床工作的质量, 使患者反映的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 提高了医院管理的执行能力, 使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良好的落实和体现, 从而使患者的满意度得到很大的提高。我院在连续2年的行风评议中名列榜首。

2.5 走访人员在走访过程中, 严格遵守礼仪规范, 注意与患者交流过程中的细节, 体现对患者的关心、体贴, 同时对患者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 切实为患者着想。通过走访这个窗口向患者展示医院高质量文明服务的形象。

2.6 通过每月对患者来源方式及来源区域进行统计分析, 为医院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篇8

1 老年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特征

1.1 恐惧、焦虑、孤独感

患者办理入院后, 由于对新环境的陌生, 且担心自己的疾病, 会给情绪带来很大的影响, 通常会表现出焦虑、忧虑等;再加上新环境中病患之间的陌生, 有些老年人突然离开家人的陪伴, 有的患者孤独感特别明显, 不愿与其他病友交流, 常常独自落泪、伤心。护士应多深入到病房,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观察, 与患者交流, 了解其心理状态, 对患者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采取措施消除其不良情绪, 让患者放松, 欣然接受新环境, 接受陌生人, 接受更全面的治疗。

1.2 疑心重、困惑

人一旦进入老年期, 就会对自身的病情非常重视, 并且特别敏感, 一旦病情反复或迁延便会产生“恶兆感”, 自觉症状加重, 心情高度紧张[2]。而且一些微不足道的日常活动老年人都会联系到自己身上, 总觉得亲人频繁的探视问候、安慰都是因为自己病情严重了;还会特别留意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 医护人员跟家属的单独谈话也会联系到自己的病情是否恶化, 别人低声讲话也会认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 这时会出现情绪低落, 不配合治疗。护士在患者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尽量不要让患者产生不必要的猜疑, 同时要多与患者沟通, 打消其猜疑以更好地配合治疗。

1.3 失落感

人进入老年期后, 由于经济收入和自身的社会地位都会出现降低, 容易产生沮丧、失落的心理, 认为自己是子女的负担、累赘, 有些患者甚至拒绝治疗和护理[3]。为此护士应该主动与患者沟通, 使其知晓人老了就会出现身体机能的下降, 疾病出现是必然的;子女也绝对没有抛弃冷落他, 使患者不要有被冷落抛弃之感;并告诉患者老年人辛苦一辈子, 就应该享受晚年生活, 这是正常的, 鼓励他多与外界接触。同时让其子女多陪护患者, 向患者讲解晚年的身体健康才是子女最大的幸福,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 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1.4 情绪波动大、控制力下降

老年患者住院后由于担心自己的疾病、住院费用、治疗效果等问题, 会出现情绪变化大, 控制力下降, 容易发怒, 产生护患纠纷等。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言行, 不要激怒患者, 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

1.5 依赖感增强

老年患者住院后由于对环境的陌生、疾病的恐惧, 心理因素的变化, 无法预料的心理应对方式, 使患者出现对家属的依赖性增大, 表现为焦虑、无助、恐惧和感情沮丧, 对自己失去信心, 希望家属陪伴,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至于有时会给医护人员出难题, 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工作中多观察, 要有耐心, 有句老话说得好“老比小”, 也就是说老年人其实就像小孩一样, 尤其是生病后的老年人更像小孩, 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对小孩一样的耐心去对待老年患者。

2 心理护理

2.1 加强专业护理知识学习

护士应加强专业护理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掌握疾病知识和心理知识等多方面的护理技能;用自己的专业护理特色与患者进行系统性、有针对性的沟通, 在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 强化患者的保健意识, 在尊重、理解和照顾的基础上,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赢得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2.2 运用语言技巧, 促进沟通交流

现在医院都注重整体护理、责任制护理, 护士要深入到病房, 主动了解患者的需求, 善于从患者的言谈行为中了解其心理变化, 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本着尊重、诚恳的态度与患者沟通, 对患者提出的问题, 要做到合理解答, 必要时可请医生给予支持解释, 消除患者的多疑、悲观情绪。

2.3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让患者明白疾病并不可怕, 指出积极配合治疗的必要性, 树立治疗的信心。尽量不在患者面前讲其病情, 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对猜疑心较重的患者, 护士应多留心, 做好交接班和语言方面的交流, 主动关心患者, 必要时请医生给以指导解释[4]。

2.4 多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使老年人树立自我保健意识, 掌握基本的自我保健技能。

2.4.1

老年患者应做好心态调整, 多接触社会, 多接触各年龄层次的人, 使自己的心理保持年轻, 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子女也应多抽时间陪老人使其心理得到满足。

2.4.2

积极乐观的精神可以激发老年人对生活的热爱, 让患者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拓展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同时医护人员和家属要引导患者积极向上的心态, 树立信心和勇气, 正确地认识死亡, 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和担心[4]。

2.4.3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戒烟戒酒, 多参与社会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坚持适量、适度、适时的体育运动, 比如散步、慢跑、钓鱼、太极拳等。

2.4.4 做好疾病、用药知识宣教。

住院期间护士应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知识, 让患者明白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不同药物、手术的作用、副作用, 以及服药、手术及心态等的重要性, 让患者认识到疾病的治疗不能单纯靠药物或手术等, 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适当的体育锻炼也很重要。

3 体会

患者入院后, 护士处于第一线, 与患者接触最多, 也最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通过心理沟通, 可针对性地进行适宜的心理护理和疏导, 缓解不良心理, 有效调动老年患者的积极性,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提高患者自身防病、保健和康复能力, 使患者摆脱痛苦、焦虑、角色紊乱等状态, 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三分治疗, 七分养”,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利于缩短病程, 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姜培兰, 王磊.浅谈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4 (1) :108.

[2]于艳春, 佐建华.老年病人住院的心理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09, 17 (2) :120.

[3]张志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 2010, 31 (2) :216.

上一篇:微生物酶下一篇:“孤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