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元素

2024-09-06

视听元素(精选四篇)

视听元素 篇1

影片采用单线叙事的结构方式, 围绕塞尔玛奋斗过程中遇到的各色人物来设置矛盾冲突, 情节跌宕起伏, 催人泪下。但是《黑暗中的舞者》最独到的并不是它的叙事手法而是视听语言的巧妙运用。

一、镜头

影片开始, 镜头一直在做不规律地摇移并不停地晃动, 这样的镜头运用显得十分业余, 可以说毫无艺术感可言。然而随着故事推进, 观众发现这看似拙劣的技巧实则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让我们回到故事本身, 上文已经说到塞尔玛的悲剧命运是由她身边的各色人等造成的, 就拿比尔夫妇举例。比尔作为一个男性角色, 完全不具备男性的责任和担当, 面对妻子的步步紧逼不加以阻止反而低声下气地向塞尔玛借钱, 在遭到拒绝后竟然采取卑鄙的偷盗手段, 并且编造出塞尔玛勾引他的谎言来搪塞妻子。就是这样一个“窝囊废”将塞尔玛送上刑场, 而他妻子更愚蠢之极, 在低劣的谎言下没有丝毫判断能力, 浅显地认为塞尔玛忘恩负义, 害死了自己丈夫。和比尔夫妇同属一丘之貉的还有塞尔玛的音乐剧老师、原告律师、工厂负责人等, 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如一把把锋利的刀子, 将善良的塞尔玛刺得体无完肤, 让我们见识到了美国底层社会的冷酷无情。

主题一旦明确, 就可以领会导演这样安排镜头的用意了, 无规律晃动的镜头不就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麻木、冷漠的视角么?影片让观众透过摄影机这只麻木、冷漠的眼睛完成对塞尔玛的关注, 造成心灵与视野的完全背离, 从而折射出强劲的情感穿透力, 加深了观众对塞尔玛的认同感, 也表达出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性的批判。

除此之外, 影片还包含了两种时空, 现在时空和虚拟时空, 现在时空描述的是塞尔玛的真实生活, 虚拟时空则是塞尔玛在遭遇困境时以音乐剧的方式在脑海中形成的主观臆想。现在时空以特写、近景为主, 尤其是推镜头的运用, 屡次透过塞尔玛的眼睛 (眼镜) 来观察外部环境, 试图让观众体会塞尔玛的内心世界。而虚拟时空则较多的出现中景、远景, 让观众看到电影的表现手法, 它是一种夸张的、戏剧化的呈现方式, 将塞尔玛的音乐舞蹈世界描绘得完美无瑕, 这种强烈反差无疑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和讽刺。

二、色彩

电影的色彩分为整体色调和局部色相, 首先说整体色调, 《黑暗中的舞者》以橘黄色为主要色调, 只有在虚拟时空里才凸显出炫目的彩色。橘黄色给人以真实感和凝重感, 营造出一种纪录片的氛围, 将故事演绎出了“老照片”的陈旧, 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对人性本真的美好追忆, 无形中将塞尔玛的悲惨境遇升华。整部影片的色彩有着阶段性、显著性的变化, 从开始的血红到暗红到紫红再到蓝直到消失, 暗示着塞尔玛人生各个不同的阶段, 从满怀希望到生命的终结, 其实就是一条暗示塞尔玛人生悲剧的线索, 于无形之中主导了观众的观赏情绪。

再来看局部色相, 以塞尔玛的服装举例, 现实时空中的塞尔玛总是穿着灰色、黄色、黑色的衣服, 这是世俗的颜色, 是比尔夫妇等人的颜色, 单纯善良的塞尔玛被包裹在这些世俗外衣下, 其奋斗过程的不易再次得到凸显。但在现实时空中有一次例外, 塞尔玛穿上了鲜艳的绿色服装, 就是她从比尔手里夺回给儿子看病的钱去医院预约医生的时候, 这一抹绿色是塞尔玛的全部希望, 是吉恩的全部希望, 也是银幕外观众寄予塞尔玛可以脱困的全部希望, 不幸的是这一抹绿色无比短暂, 转瞬即逝。

三、声音

电影中的声音包括音乐、语言和音响。影片开头就是一段极为低沉的压抑音乐, 这就为整部影片奠定了悲剧的基调。到了中期, 欢快的歌舞交响乐开始响起, 这是一种呐喊, 一种企图挣脱命运的枷锁、主导自己人生的呐喊。到最后, 音乐开始收敛, 成为悲剧和牺牲的显著符号, 与色彩交互谱写了塞尔玛对于现实世界的无奈, 对于生命的渴望, 以及对儿子的挂念。

细心的观众可以捕捉到一个细节, 那就是在塞尔玛的身边总是出现一些工业元素, 如嘈杂的工厂、运作的机器、行进中的火车, 这些钢铁构成的庞然大物始终伴随着塞尔玛, 轰鸣的声响表达了现实对理想的逼迫和碾压。

值得一提的是, 在塞尔玛临刑前最后一刻, 她在现实中第一次唱出了虚拟时空中才有的美妙歌声, 这是一次超然的飞跃, 是一次人格的升华, 她完成了对自己的承诺。她仿佛看到了儿子吉恩明亮的双眼, 尽管她在舞台上不是一个好的舞者, 但她却用伟大的母爱跳出了最美的生命之舞。

摘要:影片《黑暗中的舞者》 (Dancer in the Dark) 是一部剧情歌舞型电影, 它通过将美好的歌舞与悲惨的境遇双重交织在女主人公身上的手法完成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鞭挞, 影片一悲到底, 让观众心情沉痛、压抑。

关键词:塞尔玛,悲惨境遇,歌舞

参考文献

[1]山雨彤.舞蹈的力量——《黑暗中的舞者》评析[J].青年文学家, 2012.

视听元素 篇2

2.1 构成视觉的设计元素应用

动画镜头的画面由光影、色彩、构图与景别组成,这些构成元素相较于电影的写实性更加强调了创作的设计性,是叙事故事与作者思想表达的视觉传播媒介。

日式动画作品在画面设计上较为讲究,其画面的色彩色设计丰富多彩,观之细腻唯美,亦或大气简约;光影设计对比强烈,写实度较高;构图舒适含蓄,极富日式审美特征;景别运用恰到好处,能够透过画面传达出创作者的潜藏话语。

2.1.1 画面光影元素的设计应用

光影设计是动画画面造型元素之一,光影也是处理镜头画面的视觉信息和角色造型的基础手段之一。传统日式动画的光影设计来自于电影的摄影照明经验,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在许多软件上,都可以对画面的光影效果进行设计与调整,如后期软件AE的灯光照明功能、三维动画软件中的多灯光使用,先进技术的加入使日式动画的光影运用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设计形式。在动画影片《你的名字》中,通过空镜头对自然光影的高度复原是使用传统二维技术与三维软件技术相结合达到的效果。

在日式动漫作品中,创作者通过对光影的设计应用,将光影设计的用途分为五类。

第一类,光影设计对造型的塑造作用。光影设计对造型的塑造上,可以表现造型的体积感,常用的光照设计形式为正面光照形式。在使用正面光设计的时候,一般画面不使用全景景别,光线照射在角色的正面,去除了大面积的阴影,给人一种角色内心单一纯粹之感。在动画《爷爷的煤油灯》中,男主角年少时为生活奔波的镜头画面中多用正面光来塑造男主角坚韧向上的性格特征。再如,《秒速5厘米》中,少年少女在候车室相见,光线的设计集于画面中角色的面部,且导演使用了软光的处理,突出了前景中少女面部柔和的神情刻画,该镜头的光影設计体现了少女此时的安静与温柔,起到了塑造角色性格的作用。而画面中的背景没有受到光线的照射,被表现的迷离不明。这个设计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画面内容的主体,虽加强了空间的深度感,但同时对空间环境也做了弱化处理。

第二类,光影设计对空间感的加强作用。光影设计在空间的塑造上可以表现出强烈的空间感,常用的设计形式为侧光光照形式。同样在《秒速5厘米》中,男主角坐在空荡的教室看信的镜头中,导演设计的光线照亮了背景,使背景明亮耀眼,而画面中的角色却处在大面积阴影中,此镜头画面做了逆光的设计,明暗对比强烈。整个画面的.光影设计强调了空间的深度感,并渲染出男主角深深的孤寂感。

第三类,光影设计对细节的强调作用。在动画作品中,创作者设计出被照亮的人物或细节往往是需要引起观众注视的部分。如在影片《言叶之庭》中,结尾的一个镜头画面展现了一双女鞋,在导演有意加强的光线中,强化了鞋的意义以及鞋上一抹光的温柔暖意。再如,影片《花田少年史》中鬼魂少女小雪出现时,动画导演有意强化了角色身周的白色光线的设计,使画面中呈现的小雪影像如梦如幻,强调了画面内容的不真实性。

第四类,光影设计的写实作用。光影设计在动画中的基础作用就是写实,是对场景环境、动画角色与画面道具元素进行现实的复原与模仿。比如,影片《言叶之庭》的场景设计真实细腻,对自然界光影的模仿度极高。这源于创作者在进行光影设计时,使用了电脑CG技术的帮助,再加以传统2D技术与3D技术的相融合,使镜头画面达到了细腻、唯美、真实的新高度。

第五类,光影设计与运用可以传达特定的心理暗示。光影设计分为明与暗两个元素,画面明亮代表着阳光、愉快、幸福等,象征着美好的情绪;画面阴暗代表了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日式动画的特色较为夸张,尤其在画面的光影运用上,明暗对比因情绪的变化而加强。在动画电影《龙猫》中,姐姐、妹妹与龙猫在田野间嬉戏,此时画面阳光明媚,画面明亮的设计传达给观众愉快的信息,镜头画面展现的是孩童的天真无忧,符合角色当下的心境。而在《吸血鬼猎人D》中表现吸血鬼巢穴画面的光影设计较为阴暗,渲染出阴险、恐怖的气氛。 2.1.2 画面色彩元素的设计应用

色彩设计是构成角色与背景的重要造型基础之一,是动画视听体系中的重要表意元素,也是为画面的设计与组成服务的。在现实生活当中,色彩只具有其原始的呈现意义。而在动画中,色彩是被设计出来的,这种设计具备了与情景结合的意义,动画创作者可以根据设计镜头影像间的色彩倾向来渲染画面的气氛。在日式动画作品中,色彩的使用为画面的设计与加工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通过布景、道具与服装的色彩都可以影响画面的色调,从而构成不同的叙事内涵。

日本动画创作者对于色彩设计的独特喜好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色彩鲜艳明快的作品,如宫崎骏的影片《哈尔的移动城堡》、《龙猫》、《干与干寻》;新海诚的《言叶之庭》、《你的名字》;细田守的《怪物之子》等作品,这些影片在颜色设计上都较为绚烂明媚,色彩运用饱满、丰富,镜头画面会出现大量的纯色块,符合日本大众的审美需求。另一类为色彩设计较写实的作品,比如今敏的作品《千年女优》、《未麻的部屋》;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阿基拉》等,这类影片色彩运用较为真实、质朴,色彩设计常使用高级灰的色系和暗色系列。此类作品往往主题深刻,在色彩设计与运用方面更具严肃性。

色彩设计在日本动画作品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色彩设计可以展现时间背景。在日式动漫中,展现角色回忆的镜头画面往往会使用黑白的色彩设计来表现过去的时间,而在顺序叙事的镜头画面中色彩的设计往往更为丰富。如动画影片《橙路》中,展现男主回忆的镜头使用了黑白的色彩设计方案。

其二,建立动画的美术风格。例如宫崎骏的影片在美术风格上最为统一,其设计制作的影片中人物与场景的色彩设计明快鲜艳,较为和谐统一。

其三,形象识别。在日式动画中,角色的造型设计往往较为统一,要区分角色的手段之一就是色彩设计,在针对角色的特定性格可以通过色彩设计加以区分。这类影片的例子较多,比如《美少女战士》中思维缜密、冷静,穿着蓝色服装的水星战士亚美;性格有些急躁、爱恨分明,穿着红色服装的火星战士丽。

其四,配合情节展现角色内心。色彩元素的设计在展现角色内心情感与情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擅长运用天气美学来营造故事氛围,如阴天下雨表现前路艰难,人物内心彷徨不安等内容。而日本的动画创作者也深谙其道,在色彩设计上,暖色调的色彩运用可以传达角色对生活的喜悦及对事的乐观;冷色调的色彩设计则能够表现出凄苦阴郁的性格特征与故事发展的曲折走向。比如日本早期动画作品《咪咪流浪记》中展现主人公咪咪在大雨中等待求宿,却连遭拒绝的镜头画面,这些画面构成了咪咪悲惨的境遇与孤独无措心理的视觉呈现,动画创作者在这一部分使用了蓝灰色的色彩设计元素,这种冷灰色调的设计强化地表现出了咪咪前途的灰暗与内心的绝望。

2.1.3 构图元素的设计应用

动画的构图设计可以表现镜头中画面主体物和画面结构是不断变化的。构图的形式包括平面构图、封闭式构图、开放式构图等等。在众多的构图形式当中,日式动画作品中开放式构图的设计是最有特色的。开放式的画面构图设计讲求的是连续性,并且打破了画框的制约,把画内与画外的空间进行有机整合,达到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均衡统一。较为突出的例子是《她与她的猫》与《千年女优》。在影片《她与她的猫》中,女主人在镜头画面中的呈现并不完整,有突破画框之感,此类构图设计强调了画内空间向画外空间的延展。而影片《千年女优》则通过人物的运动,场景的不停转换,冲破了画框构图的制约,使得画外与画内空间无缝衔接。

2.1.4 景别元素的设计应用

景别是镜头画面中场面调度的构成形态,可以解释为以角色为参照对象,其所占镜头画面中比例的大小。并且画面的信息容量与取景距离有着必然得因果联系。景别的设计种类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与特写。

在日式动画作品中景别的设计与使用方法较为丰富。其中有两类景别的设计十分有特点:第一类是表现远景的景别设计;第二类是表现特写得景别设计。借用中国古人在山水画创作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来总结这两个景别设计的应用方法最为精炼。

远景景别的设计是为表现环境全貌的重要手段,画面中人物较小,背景則占据画面的主体位置,主要用于营造大场面的视觉体验。远景被设计用在影片的开始或结束的位置,也有用在影片中间表现大停顿跳跃转换的地方。在日式动画作品中,创作者善于运用远景景别的镜头给观众带来惊喜,并发掘出该景别设计的另一个作用——抒发情感。在影片《你的名字》开篇的第一个镜头中,创作者设计了一颗流星从天际坠落的远景镜头。在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也将观众的注意力随着流星的坠落引到了故事的发生地,主人公三叶的家乡。

特写指在镜头画面的景框中包含人物面部的局部或者突出某一拍摄对象的局部。特写镜头的画面一般具有深层次的含义,其作用是与主题相联系,为主题服务。在日式动画作品中,特写设计的运用较有层次感,且更注重细节的表现。在影片《秒速5厘米》中,有三个以男主角手表为特写的镜头。三个镜头出现在男主角搭乘新干线去寻女主角的途中。第一个镜头,男主角低头看表的同时对照着自拟的时间表,该特写镜头被设计了手表与时间表两个表现物体;第二个镜头中展示了男主角手表上的时间与斜放着的时间表,该镜头中处于主体位置的是手表,而斜置的时间表已经沦为背景;第三个镜头中只有男主角手表的正面特写,时间表已经消失。通过画面道具的摆放设计,创作者用三个特写镜头设计并展现出男主角渐渐焦虑的心境,通过特写镜头的积累叠加渲染出的情绪通过画面传达给观众,让观众产生同感情绪。

2.2 构成听觉的设计元素应用

2.2.1 人声元素的设计应用

在动画作品中,设计人声的作用包括:还原真实、塑造角色、推动情节与展现主题。人声设计的组成元素包括:对白、旁白与独白。动画的人声部分由声音演员来完成。配音演员在进行声音的设计时要参照所配动画角色的身份、性格、性别等因素来设计。如《蜡笔小新》中小新的配音设计使用了女性配音演员,该配音演员的声线较为灵巧,且在配音时会压低嗓音,设计出男童憨憨的却又灵巧的声音效果。再如,动画作品《千年女优》中年老的女演员干代子在回忆自己一生演艺生涯的时候就运用了独白的台词作为回忆的开始。该配音演员的声音平和安详、略带沧桑感,该声音设计符合角色的年龄与当下的心境,使观众如同坐在女演员的对面听她娓娓道来,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2.2音乐元素的设计应用

动画中的音乐设计元素是动画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与重要的表达手段,它与画面影像相结合,在动画作品加入音乐的设计可以起到渲染情绪、推进叙事、塑造角色与表现地域风格的作用。动画中的音乐设计需配合影片情节的发展,曲调节奏的设计可呈现恢宏的效果,亦或呈现悠扬婉转的效果。这种设计因素包含了乐器的演奏形式。在日式动画作品中,音乐设计元素最大的特色是用来展现地域风貌,在影片《怪化猫》中片头曲使用日本传统乐器三味线与太鼓演奏,节奏铿锵、复古,展现出浓厚的日式地域风情。

2.2.3 音响元素的设计应用

动画的音响设计可以表现动作、自然、机械、枪炮等声音形式,音响的设计一般采用拟声设计,用乐器或实物发生录制的方式进行设计加工与创造,其效果可达到强化了的自然音效。动画作品是被設计的假定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动画中音响元素的设计应用可以增强影片的现场感,环境感与运动感,也可用来连接镜头。

在日式动画作品中,音响的设计与运用较为丰富,大多被用于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如《言叶之庭》中的打雷声,在设计时可用薄铁板抖动的隆隆声来模拟出打雷的音响效果;《秒速5厘米》中音响设计模仿了虫鸣声、电车声、还有人物活动时的声音(如脚步声、呼吸声)等等,这些模拟现实声音的音响配合影片视觉元素的应用增加了画面设计的真实感,同时由于拓展了声音的空间,使画面的信息量增大,且能很好地渲染气氛,适时地创造画面情境。

3 总结

视听元素设计的有机结合成就了动画的艺术表达形式。动画中的听觉设计元素是为视觉设计元素所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通过画面与声音、画面与画面、声音与声音的组合,动画创作者可以设计出表达镜头画面的多种意义,并传达出动画角色设计的丰富情感。

视听元素 篇3

关键词:文化;视听课程;语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全球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加速。在这个各国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第二语言的学习也从工具时代进入到了能力时代,高职外语教学面临着改革和新的挑战。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心理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家Wallace E. Lambert提出“综合性语言学习模式”(语言和文化结合)。他认为如果不能将二者有机结合,则语言学习者不可能达到正确使用目标语言的目的。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人员、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都意识到: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脱离文化的语言教学是枯燥、低效甚至无效的。因为语言的习得过程就是缩小第二语言学习者和母语者之间差异的过程,不仅需要学习单词和语法,还需要学习母语者的行为准则,即要掌握如何“正确地说”。这四个字并不仅仅局限于语法结构上没有错误,还要求语言学习者具备结合语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比如,如何开始和如何结束一段对话,在不同场景和不同交谈对象应该使用何种语言行为,等等。

然而,很多高职西班牙语学生的“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并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在目标语言习得过程中忽视了文化因素。因此,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两者有机结合十分有必要。下面笔者将根据教学经验,就高职西班牙语视听课程的文化因素介入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高职西班牙语视听课现状

西班牙语视听课作为应用西班牙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得到了授课教师的充分重视。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设备的完善,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而且,近些年来随着沟通式教学法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西班牙语视听教学用书以及补充材料采用了沟通式教学法:在课本中引入了相对真实的场景以锻炼学生听说能力,且语法不再作为独立元素,而是和每节课的语言应用场景相关,但文化内容依然难见踪影,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市场上仍然缺少将文化元素融入视听课程的书籍。笔者不禁要问:既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为何将语言和文化这两个原本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内容分开?为何学生不能同时学习语言和文化?

二、将文化引入视听课的意义

笔者认为在视听课程上引入相关的文化内容的目的如下:

1.帮助学生认识到本土文化并非普世文化

文化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受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每一种文化都代表一种世界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感知和行为。通过学习西班牙文化,学生能发现中西两国在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均存在一些差异。

2.引导学生对本土文化进行反思

萨特说过,我们在给他人定义、归类的同时也在对自己进行定义和归类。同样,学生在分析了解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能对本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3.打破目标语言国的刻板印象

很多西语学生对西班牙都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认为西班牙人都是跳着弗拉门戈,每天一定要午休的美食家。其实任何文化都是丰富、多元的,不能被简化或固化。在课堂上进行各种来源的文化元素整合有助于打破学生之前形成的刻板印象。

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习目标语言国的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从其他角度看世界,掌握另一种思维方式,这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容纳度和外来文化接受能力。

三、将文化引入视听课的方法

如何将文化元素有机整合到西语视听课程中呢?笔者以我校应用西班牙语专业一年级西班牙语视听课程使用的《循序渐进西班牙语听说1》一书中几课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以抛砖引玉。

1.课本内容延伸

该方法最为简单方便,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课本涉及内容进行文化的延伸和扩展。例如,笔者在教第十一课“?A qué hora vas a la tienda? (你几点去商店?)”第4题“巴科的一天”时,给学生介绍了西班牙人的作息时间以及商店、银行等公共场所的营业时间。

2. 设计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的设计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在渗透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现以第十四课“?Cómo quedamos? (我们如何约定?)”为例。该课的学习重点为约定外出时间和地点。本课程笔者设计了一个十分钟左右的课堂小活动。

A.Eres estudiante de espa?ol y te gusta conocer sitios interesantes. Identifica las fotografías con la descripción de lugares famosos de Madrid.

La Casa de Campo

Es el mayor parque público de Madrid, está en el oeste de la ciudad. Es más grande que el Central Park de Nueva York.

Foto n?

La Cervecería 100 Montaditos

Es una cadena de restaurante internacional de origen espa?ol.

Foto n?

Kilómetro Cero

Espa?a tiene el kilómetro cero de las carreteras nacionales radiales en la Puerta del Sol en Madrid.

Foto n?

La Casa Gallega

Es un restaurante famoso en Madrid. Es ideal para comer mariscos y pescado. Está en el centro de esta ciudad, y el servicio es excelente.

Foto n?

B. Ahora que ya conoces algunos lugares de Madrid, contesta a estas preguntas:

?A qué lugar vas para tomar unas tapas?

?Qué sitio es ideal para quedar con alguien?

?Adónde vas para caminar por la naturaleza?

?Dónde puedes encontrar el Kilómetro Cero?

通过该活动,学生不仅认识了马德里的一些著名景点和特色餐厅,还能结合这些地点的特色安排不同需求的约会。

3. 利用视频资源

一般来说,在语料难度相同的情况下,学生观看视频比听音频能获得更多的信息。因为音频信息来源单一,而观看视频时能够通过耳朵、眼睛多方面地获取信息。所以在西班牙语视听课堂中加入视频播放,可让学生多维度了解目标语言文化。在众多类型的视频资源中,笔者推荐电视广告视频,因为电视广告不仅仅包含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同时还有一些说服观众购买该产品的语言策略,这些语言策略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极有可能用到的。而且,有些电视广告可用来解释某些目标语言的语法现象,如命令式和前置词的使用,等等。

四、将文化引入视听课的建议

第一,教师应意识到在课堂上传播文化并非易事。其原因一方面来自“文化”这一概念的抽象性,另一方面来自于它的复杂性:即使在一个国家内,不同时代的人、不同性别的人都有自己的特定文化,而且文化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教师不能武断地告诉学生西班牙人是怎样的,他们会如何表现。

第二,教师应鼓励学生努力接受并融入目标语言的文化,不应采取“围观者”“置身事外”的态度,并用“融合”“一体化”来替代“矛盾”“冲突”等概念。

第三,部分高职学生对信息不敏感,所以在利用视频资源教学时教师需要多提醒、多指点,避免学生忽略文化元素,对视频资源造成浪费。

参考文献:

[1]何敏,徐波.试论英语试听课中文化的介入[J].科教文汇,2006(7).

[2]于秀芝.谈高职英语视听教学文化因素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08(7).

[3]冯志静.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天津教育,2007(12).

视听元素 篇4

贾樟柯在《小武》拍摄之初就“已经打算在将来的具体拍摄中要运用一种即兴的、开放的、半纪录式的工作方法”, 他说:“我觉得只有用这样一种方法,我才能在这部影片里实现我的电影理想。只有当你对故事的性质有了足够的把握时,你才有可能在这些无数个偶发因素中始终保持你的方向感,及时地发现对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1]。正因为如此, 导演在拍摄现场获得了意外的灵感和即兴的创作思路,演员们也没有被固定的台词限制,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表演效果。通过摄影机,贾樟柯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个不带成见的“在场者”,既不是“闯入者”,也不是“旁观者”。摄影机的镜头代表着他所经历的一切。

一、忧郁的光与色

贾樟柯的影片大都采用自然光,画面基调多是灰色的。影像的视觉效果虽略显粗糙,但更贴近现实。导演的纪实性理念,使他在布光时倾向于运用有光源的照明。总的说来, 白天戏多于晚上戏,拍摄室内戏时多靠近窗户,捕捉自然光线,或是将各种灯具入画,用有光源的方式营造自然效果。昏暗、灰黄的彩基调营造出一种冷峻的真实感,让人产生一种仿佛置身其中的朦胧的幻觉。

在拍摄《小武》的时候,剧组只有两个2000瓦的钨锡灯, 打光自然会有很多妥协。夜戏用灯量多,就基本不拍夜里的外景,多去拍一些天黑之前的傍晚戏。比如,电影剧本中原计划拍摄:夜晚,小武走到一个信箱前,看四下无人,便把四五个身份证迅速扔进邮筒,然后一个邮电局的小伙子骑车过来,打开邮筒。因为灯光的限制,改成傍晚拍摄,夕阳已经落下,但是天还没有全黑,蓝色的天光中,小武从小巷走来,导演基本保持了追求真实感的运光原则。

二、声音符号的时代质感

声音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声音参与叙事, 与视觉符号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视听的结合使电影成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作为秉承纪实主义手法的导演,贾樟柯一直十分注重声音在影片中的表意作用,使影片的时代气息更加厚重,故事背景更加真实,人物情绪更加鲜明。

(一)以流行音乐为代表的流行符号

贾樟柯的电影背景声音使用了流行音乐,其中的流行元素突出了影片的时代背景。《站台》和《任逍遥》这两部影片直接用两首流行歌曲名命名,《站台》是摇滚歌手崔健的一首著名歌曲,而《任逍遥》则是九十年代风靡全国的《神雕侠侣》的主题曲,贾樟柯选取这样两首歌曲作为影片名称, 传达了这些歌曲背后的时代情绪,唤起大众的时代记忆。

(二)使用方言进行对白

贾樟柯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喜欢启用非职业演员,并且要求他们用自己的方言进行对白。像《小武》里小武和小勇的山西汾阳方言、梅梅的东北方言;《三峡好人》里韩三明和沈红的山西方言、奉节百姓的四川方言等等。使用方言进行对白一方面贴近了人物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人物的地域特点。贾樟柯有意强迫观众去听、去接受,他其实是在通过方言向观众传递底层的声音。

(三)人物无声代替对白

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贝拉在《电影美学》一书中提出了“无声”的概念,他认为无声是有声片中最特殊的声音元素之一,也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功能。[2]在贾樟柯电影中,人物的静默有时比对白更具有震撼力。在无声的环境下,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更大,能够引导观众主动去思考, 使影片的意义更有开放性。在影片《小武》中,小武是一个沉默寡言、不喜言谈的人物形象。很多镜头段落给观众这样的视听感觉:小武走在喧闹的街道上,我们耳边充斥着街道和人群的喧哗和噪音,而小武的声音几乎被外界的音响淹没。我们静静地注视着小武,像是他生活的旁观者。

三、真实的镜头语言

长镜头的运用是纪实风格的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表现手段。首先,长镜头最大的美学价值是可以完整地纪录过程,如实展现事物的原貌。其次,长镜头是纪录具体时间和具体空间的重要手段,它让观众看到了现实空间的全貌与事物之间的实际联系,再现了事件在时间进程中的发展变化, 保持了真实的时间流程和真实的空间纵深。

贾樟柯把影片中的长镜头解释为他对人物的“凝视”, 这同时体现了他直面真实的态度。他的镜头牢牢锁定人物的生活,他说“我愿意静静地凝视,中断我们的只有下一个镜头、下一次凝视”[3]。贾樟柯的影片并不逃避现实的残酷和人性的弱点,摄像机面对生活的苦痛,却拥有了审视的力量。梅梅在破旧的出租房里歌唱,她的歌声淹没在屋外街道上来来往往的汽车声里,小武的打火机传出变 了调的钢琴曲,最后梅梅悲伤地靠在小武身上,小武的表情里有难以言说的无奈。在时间缓慢的流淌中,我们借助长镜头体会到小武和梅梅的真实内心,感受他们对生活的迷茫和悲伤。

(一)固定长镜头

就镜头语言而言,贾樟柯偏爱使用中景景别的固定镜头,固定长镜头段落经常用于展现人物的对话和生活细节, 让观众对影片中的人物产生一种注视的效果。贾樟柯电影多展现底层人物的生活,而且小偷、农民工、下岗职工等并不是以往影视艺术作品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在大众的视野中他们是被忽略、被遗忘的。贾樟柯通过长镜头把沦落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人们拉回到主流视野中,尊重他们的喜悦和沉重。

(二)景深长镜头

贾樟柯对景深镜头的运用,一方面是试图用镜头语言告诉观众一个真实的空间状态,另一方面他也想让观众自主地去发现影像内部存在的现实状况。

影片《小武》中也可以找到导演对景深镜头的自觉使用。比如,导演透过黑暗的胡同拍摄胡同口打电话的人,画面焦点在尽头的亮处,使镜头有了纵深效果。又如,在交代邮局的空间时,镜头近端的灯突然灭了,画面的重点从前方瞬间移到后方,本来不宽敞的房间因此有了纵深感。

(三)运动长镜头

跟拍镜头的晃动带来的真实感在贾樟柯的影片中更是常见,如在《小武》中,小武被捕后街头围观的那一场戏, 导演没有去特写小武脸上的表情,而是用一组长镜头伴随着小武的动作突然转向了四周围观的人群,在缓慢的摇镜头中,那些围观者的好奇、鄙夷、木然的表情被传达得活灵活现,这种刻意营造出来的冷漠感和疏离感给观者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综上所述,贾樟柯电影作品的纪实美学在视听元素上的呈现是其个人风格的体现,也是作为中国独立影像极富有个性化导演风格的成果。贾樟柯导演在以往“纪实性”理念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贾樟柯曾提到他的这种影像风格受到意大利导演德·西卡的极大影响,他描述德·西卡电影为“在仿佛是信手拈来的纪实风格的表层下有着一些其实是精心结构的形式因素”,贾樟柯也从他的电影中“学到了怎么在一个非常实在的现实环境中,去寻找、去发现一种诗意”。

摘要:本文从贾樟柯电影作品充满纪实美学风格的视听元素出发,分别以镜头语言、光和色彩、声音的运用为例,结合电影文本,分析其怎样呈现原生态的影音,如何用一种类似纪录片的表现手法真实地还原了生活的本色。

上一篇:行政解释分析下一篇:DSR路由协议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