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途径

2024-07-12

作文教学的途径(精选十篇)

作文教学的途径 篇1

一、作文教学目标的改革

作文教学目标的改革对作文教学实现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目标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是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发生变化的结果。其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注重写作的情意结合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性, 作文教学创新应该将人格的形成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 即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 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活动, 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 形成主体性的人格。应该摒弃纯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 代之以人格的形成发展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发展相结合的作文教学。

2. 注重写作内容的丰富性

写作内容的丰富性也就意味着必须变革千篇一律的作文模式, 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去了解和理解生活。因为只有写自己动情的东西, 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 才可能表达出对所写之事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只有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才可能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才可能产生有创意的表达。必须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 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 逐步释放了学生的生活活力和热情。

二、作文教学策略的创新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意图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具体来说, 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实现作文教学的开放性

实现写作空间的开放和思维的拓展。写作是最具有开放性的, 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走向校外去认识、感受丰富的生活, 不断扩大写作领域。还可开辟网上阅读空间, 加大知识容量和信息密度, 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 纵横综合的思维和恢弘博大的胸襟, 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每个学生写作的源头。

创新就是要突破旧思想、旧观念、旧规划, 重新构建开放的、发散的思维形态,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问题, 教师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思维上的定势。

2. 实现写作过程的指导

写前指导包括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准备写作材料和培养构思能力。

写中指导主要是指教师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指导学生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教师只有在写成的作文里, 才能发现学生作文有哪些不足, 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才可以亲自体会文章该怎么写。写中指导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学生养成重视修改的习惯, 学会“自能改文”。

写后指导指教师的批改和讲评。作文批改时要尊重学生的精神劳动成果, 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每篇文章的长处, 给予热情的鼓励。

3. 实现学生阅读的扩大与深化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作文教学创新的改革, 除了要着力丰富学生的生活, 还要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中学生不仅阅读总量少得可怜, 而且对阅读活动本身失去了兴趣。离开了丰厚的积累, 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 扩大学生阅读面和深化阅读层次是作文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 同时, 推荐优秀读物, 选择其中精要、精彩部分, 如哲理名言、刻画传神之处、妙语连珠的段落等等, 剖析、咀嚼, 让学生动心、动情, 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通过多种教育、多种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实现主动探求。

三、作文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在作文指导上, 教师要求选材要新颖, 主题要鲜明, 结构要严谨, 事例要典型等等, 还可以采取下水作文和自由作文的方式, 这样作文指导的空泛无味就会大大减少, 能够体验写作中的甘苦, 就能取得文章写作中难以看到的鲜活经验。从而提高教师自身语文能力、语文整体素质, 同时提高作文指导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作为作文教学重要环节的修改环节必须采用生活化的方式。具体来说, 可以在教师指导下, 让学生自己修改;也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 找几个功底较扎实的学生, 修改同学的作文;还可以让学生面对面互相修改。

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2

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河北省沙河市第六中学李娟

【中图分类号】G236【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12-0035-01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目前农村初中学生中成绩优秀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都选择到县城中学去就读了,另有一小部分“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托付给别人监护,使得他们有空子可钻,养成了游手好闲,打架斗殴,打游戏机上网成瘾等恶习。为了适应农村初级中学这一复杂的教育现状,顺利贯彻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曾在语文教育教学这一块作过一些摸索,其中特别针对“如何提高初中学生作文水平”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尝试,现简单阐述如下:

一、激发创作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作文时如果能处在一种强烈的亢奋的情感状态中,则文如泉涌,一气呵成;相反,则思路阻塞,语言枯燥。学生写好作文,固然主要还在于平素多积累、多练笔,但如果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能够通过某些有效途径激发学生情感,掀起感情波澜,激发起学生作文激情,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写”的表达欲望,那么对于学生更快更顺利地完

1、以情激发。教师在作文指导时用浓烈的感情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情绪,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情支配下激发起写作热情。可选用如下方法:①选用具有强烈抒情意味的范文。作文前教师诵读几篇题材类似的范文,便于激起学生感情。这一点可与课文紧密结合。比如讲读朱自清《背影》后,学生被文中父子亲情深深打动,这时可抓住时机布置一篇写亲情的习作。②利用生活中发生的激动人心的真人真事。我校初一韩亚航同学不幸被柴油烧伤,伤势很重。师生们听到消息后心情很沉重,有的学生当时就哭了。听说治病需要一笔可观的医药费,大家纷纷捐款,场面十分感人。事后我趁热打铁,立即布置学生根据这一场面,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效果非常好。

2、以趣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作文便成功了一半。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应尽力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这样学生容易激起写作热情。这些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情感,更培养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陶冶了他们美的情操,增强了他们的思辩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积累作文素材

每每问及作文之事,同学们总会诉苦:没啥可写!这说的也是实话――他们年龄小、阅历尚浅、生活面窄、感悟能力欠缺;加之阅读资料缺乏。农村中学即使有阅览室,大多数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为了应付某些验收而建,之后便成为摆设,几乎不向学生开放。农村家庭也谈不上藏书,更重要的是一部分同学不善于积累作文素材。所以写作时像挤牙膏似的,即使勉强成文,也是缺血少肉,干巴巴的几句话。解决这一难题的关建是修筑作文素材的仓库,然后去充实它、丰富它。那么如何去积累作文素材呢?

1、加强阅读,注重积累。农村中学生缺乏阅读资料,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语文课本来积累文质兼美的句子或段落。那些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那些闪耀着哲理光辉的名言警句,都可以作为语言材料积累起来。积累多了,写作时信手拈来,既可以为文章增色,又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作如下积累:

①积累美段。

小说中细腻写人的段落,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写祥子拉车感受的段落;散文中展示多种感受的文字,如《听潮》的第三段;戏剧中的精妙台词;还有典型的议论文段、说明文段,都可以储备起来,并可以从中理出写作技法。这里以一个写景文段为例,浅谈如何揣摩精巧的文段。

②积累名言警句。

知识改变命运,习惯成就未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恨读书迟。

三人行,必有我师。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③积累句式。

固定的句式能表达复杂的.意思。如鲁迅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的句式,表意既经济又深刻,平时阅读时注意积累。

2、要坚持写日记。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确实有不少可写的东西,但由于学生缺乏细心观察,许多写作素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提起笔来无话可说。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留心贯察和分析周围事物。从自己的观察体会中,获取第一手材料。积累生活素材的最好办法是坚持写日记。叶圣陶先生说:“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自己种种要写的,这才可以使自己的写作能力越来越强”。

三、重视学生修改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俗话说:“学生怕作文,教师怕改文”,即使是教师殚精竭虑地评改,多数学生无动于衷,往往只看得分,这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模式,使作文教学举步维艰。总之,还给学生修改作文权,让学生人人动手,会评改作文,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1、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自改作文能力。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为学生的成功而喝彩,让学生感到我能自主,我能成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同时,让学生对修改作文产生愈来愈浓的兴趣,教师可有意识地反复地让学生把修改前后的作文进行比较,使学生感到百改不厌,不仅自己改,还能帮别人改,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2、学生修改作文的形式。①分类指导。作文自改需要搀扶,分类指导就是为了更有效地搀扶。把习作水平接近、情况类似,适当分组,分别指导。如把错别字多、语言毛病多的学生分在一组,指导自改时则首先把解决这两大问题作为着力点。②分别记分。作文自改,学生能否真正获益,关键在他们能否认真、持久地坚持下去。对此,既需要鼓劲,也需要一定的约束。写与改分别记分既是对认真自改的学生的鼓励,也是对态度不端正学生的约束。每次作文,学生交来以后,先按照预先规定的写作要求记一次分,然后提出自改的重点,自改后再记一次分。两次记分之和,就是这次作文的成绩。③自建“病历卡”。学生要想通过作文自改提高水平,培养能力,不是单纯改改就能奏效的,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指导学生自建作文“病历卡”,卡中记载的栏目有:篇次、题目、主要问题、原因、自改体会等。每次自改完毕即逐项填写,然后与作文本一同交给老师。④集体修改。可把较差的习作用投影仪呈现出来,让学生集体修改,这样对习作的互改也起到了训练的作用。

初探作文教学的途径 篇3

一、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学生从作文困境中走出来。作文教学中,我把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也放在了首位。七年级的第一节作文课我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谁能把两天前我在第一次上咱们班语文课时,你们对我的印象说说?”下面是一片寂静,过了一会儿,是窃窃私语。我微笑着,用鼓励的眼神示意他们大胆些,但还是沉默,同学们面面相觑。一会儿,一位小个儿男生慢慢地举起了手,顿时班上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他。我让他站起来发言,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挠着头说:“我第一次见您感觉挺和气的,并且………并且……您说话很好听。”他的发言引起了一片笑声。“您留着一头短发,笑起来很好看。”一名女生接着说,“您穿一身蓝西服,显得很精神。”“不要只说优点,也说说缺点。”我引导着。“您有点胖。”不知谁说了一句,引得同学们一阵大笑。“这是事实呀。”我笑着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因势利导地说:“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观察得也很细致,如果把刚才同学的发言写下来,就是对人物的描写,这样看来写作文难吗?”“不难!”这节课学生上得很轻松……

我用激励方式,鼓励学生动笔,从写日记开始,让他们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写进日记,做生活的有心人。我提倡轻松自由作文,让学生放开胆子任意去写,摒弃陈规陋习、条条框框,使学生有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充分张扬个性,展现人性美。渐渐地,他们对作文不再陌生了,作文的内容也丰富起来了,题材广了。一次值日、一场争斗、一堂实践课、一辆自行车、一串串脚印……都成了他们写作的素材。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作文的热情,我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作文的时机,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学校要组织军训,学生欣喜若狂,临行前我提醒大家,这是一次集体活动,应多留意细观察,写好日记,并鼓励他们说,看谁能把这次活动最精彩的瞬间留在日记中。军训活动结束了,学生仍然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军营。一周后,军训照片冲洗出来了,学生争着看,一幅幅照片又把他们带回到绿色军营中。上课了,学生仍兴奋不已,我趁势说:“同学们,这次军训收获大不大?”“大家还想不想去?”“想!”洪亮的回答中夹杂着一片欢呼声。“好!下面我们先来比个赛。”我把片段写作要求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让他们在20分钟内把军训中感触最深的事或最精彩的片段和场景描写出来。计时开始了,真奇怪,这次作文再也没有出现以前作文时的叹息声,只见一个个或窃窃私语,或疑思静想……

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次作文片段写作没有一个学生没完成。这让我很感动,也很受启发,我真正体会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联系古今生活实际,感到这话不无道理。不是吗?许多成功者,不都是从兴趣迈出第一步吗?爱迪生、瓦特、牛顿……实践证明,捕捉好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

二、语文实践课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是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只有不断训练才能真正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充分利用语文实践课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抽出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演讲,讲故事、讲名言。为了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得到锻炼,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展示个性的平台,开展了“读名著、评人物”活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贪婪、吝啬的夏洛克,奸诈的曹操,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一个个无不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他们争论着,陈述着各自的理由,他们评说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古今文学名著的文化积淀,使他们既丰富了知识又拓宽了视野;还使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悠久、灿烂和博大精深。他们在这种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发挥了主体作用。他们自娱自乐,各展其能,张扬了个性。这样的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赢得了一个展示自我、弘扬个性的机会。语文实践课是展示学生个性的过程,它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得以展现,同时也鼓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语文实践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锻炼了说写能力,而且学生的开拓、创造的自主精神得到了尝试,他们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地发展。

开展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4

一、观察与感悟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 培养写作能力的第一步是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因为强调要求学生注重对周围环境的观察, 包括对自然景物, 社会环境, 人物条件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是使他们知道作文的材料可以用“观察”来得到, 并且养成用“观察”来搜集资料的习惯。观察的习惯要在平日养成, 观察的功夫要靠平日积累。平日生活里学生对事物的特性和动态, 对人物的面容笑貌和谈吐举止都会有意成无意地观察。作为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通过观察学生获得写作素材, 扩展了学生的生活视野, 这样先行解决写作素材的来源, 使学生有话可说, 并引导关心现实生活, 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知识, 丰富情感。这样作文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摹, 更包括作者的主观感受。这种主观感受也就是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这种感悟不但包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 对文学、艺术的感悟, 也包括自己对家庭亲情, 学校学习生活的感悟。感悟即是情感的体验也是理性的思考。没有情感的文章是苍白的, 没有理性的文章是肤浅的。因此, 作为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启迪学生的悟性。激发学生的情感, 启迪学生的悟性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交流, 作文教学指导才有针对性。激发学生的情感, 启迪学生的悟性, 就是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总之, 只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启迪了学生的悟性, 才能使学生从生活中观察所得的素材得到了提升, 有了表达的欲望, 使学生有话想说。

二、积累与思考

“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积累两个方面。生活的积累包括生活见闻, 生活体验, 生活阅历的积累。强调学生走进生活, 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 获得真情实感。阅读的积累包括阅读内容的积累和写作手法, 风格等作品形式方面的积累。阅读的积累不仅是学生形成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读者对社会和人生的间接体验。作品首先告诉读者的, 不是文章应该怎样写, 而是生活是什么, 读者在阅读中不仅了解了生活的面貌, 也产生了对生活的情感, 获得了对生活的见识。这些内容通过学生的筛选, 通过思考, 就可以变成写作素材运用在作文当中, 这对写作来说是最基本的, 也是最重要的。往往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主要是没话可说, 并不是有话说不好。我们应该正视学生作文的这一基本观念。生活和阅读的积累, 再通过学生的思考所要解决的正是作文和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使学生有话可说。

三、表达与写作

在表达能力的训练上, 先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诉说所见所闻, 概述传媒内容的要点, 描述事物的具体形象, 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等等。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表达, 作文中的”表达“相对划分文稿草拟和文字润色两个阶段。文稿的草拟直抒胸臆, 让学生放手去写, 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想到哪就写到哪, 既要“放得开”, 草稿写成后再进行深篇布局的调整, 进而进行文字的推敲, 又要“收得拢”。“表达”的这两个阶段, 对于初一新生可以侧重前者, 初二初三则侧重后者。通俗地说, 首先要解决写得出的问题, 其次在解决写得好的问题。在这方面传统语文教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主张“作文之体, 出于奔驰” (《与渑池徐宰》) 。在1919 年, 叶圣陶和王钟麟先生合写的 《对于学生作文教授之意见》中就指出:”学生作文教授的目的, 在于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 了无隔阂;朴实说理, 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 谋篇之巧, 除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 不能亦不为病。”叶圣陶先生的精辟见解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先解决学生“写什么”, 再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先让学生能写出来, 才指导其进一步写好的问题。

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主要途径 篇5

内容摘要:当前高中学生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要走出困境,必须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贴近生活,创新作文命题,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关键词:作文教学 困境 途经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作文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今的作文教学面临着诸多尴尬,如何走出困境,是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探索的问题。

1、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是关键

要让学生改变写作文是一件苦差事的看法,就必须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上下功夫。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如下激发作文兴趣的方法。

(1)仿写激趣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仿写最有效。

(2)情感感染激趣

文学是人学,离开了人的情感,语文就会失去它应有的魅力。正因为文学浸润了深情,所以才会散发出迷人的诗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作品的情感境界,让学生受到感染,和作家作品达到共鸣,进而引发自身情感的真实体验,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借助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冲动。

(3)展评、发表、肯定评价激趣

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最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主动性。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投稿,学生作文一旦发表,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肯定认可,通过宣传鼓动来掀起一股投稿热潮,同时再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激发他们创作热情,青年人的热情一旦被点燃,这种力量将是无穷尽的。对中下水平的学生,习作不能见诸报端,可选其某一方面较成功的习作,在班级展评,或小组合作办手工墙报,在肯定评价中,让学生获得作文的自信,获得幸福的成功体验,同样也可达到激发他们写作兴趣的目的。

(4)教师写下水作文激趣

教师能写下水作文,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同一般。首先,借助老师的下水作文,学生可以借鉴老师优点获得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获得精神上的鼓励。写作对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场硬仗。可老师的参与,会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和他们一起战斗的。这就如同战场上将军和士兵一起冲锋战斗的鼓动性一样,学生当然愿意老师和他们一起同甘共苦。同时,教师的参与,也能在作文讲评时结合自身的体验,做到有的放矢。

2.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创新作文命题

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广大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生活、欣赏生活。

3.加强语言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

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对创新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具有个性。语言创新可以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深厚方面下功夫。词语生动首先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词语的灵活搭配更需要打破常规,大胆想象,敢于创新,这样就可以把静态的事物写活,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加逼真,把平常的事写得形象动人。

4.评改语言个性化,实现教师评改与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

如前文所述,作文是一个人语言与思维的体现。因而写作会因个体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在评改时,不能沿用传统的“一刀切”“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应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改应该秉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特点,给予不同的评价。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评改语言的运用。

5.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素材的积累是创造的前提,没有大量的积累和感悟是不会孕育出高水平的个性之花的。因此我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书籍、报刊、杂志,并做摘抄,写随笔、写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和读后感等。阅读为学生铺就了一条指向真善美的路,让学生拥有了生命优雅的步履;学生浸润在书中,心灵和思想就会慢慢沾上书香,逐渐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

只有走出困境之后的高中作文教学,方能和新课改的脚步合拍。同时,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作文将不再是枯燥的流水线,而是润泽生命的小河,带着春的鹅黄、夏的翠绿、秋的遍地金黄、冬的皑皑白雪,叮叮咚咚,一路欢歌。

读图作文:作文教学高效的可能途径 篇6

这个时代是世界被以图像的方式把握的时代。面对纷杂的信息,我们的目光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因而,视觉符号生动的形象、浅显的表意,要比文字和声音更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图形、图像逐渐成为当代青少年课外阅读的主体内容。许多事实表明,“读图”影响学生的阅读品质,使他们的思想幼稚化,逐渐丢失了生命体验的悟性,影响了价值判断的正确性。

但如果审视一下“读图时代”的图画,其特征之一便是现实性。虽然不再直接写生于具体的生活,而是和公众图像构成直接对应关系,但作品本身所关注的无疑是现实,用一种貌似肤浅的文化图像对应了深刻的社会现实。其实,“读图”也能表达深刻思想,也可以成为一种视觉思维的方式,从现在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可能成为未来非常重要的发掘人的潜能的方式。有专家指出:“当读图之风嚣张狂热之时,言语创造和言语生命更显得尊贵。语言文字是存在的家,是人的思维和精神创造永恒的载体。”因此,我们需要的是科学训练学生读图的能力,逐步增强学生读图的深度,培养更多高品位、有思想的受众,而图文结合的读图作文不失为一条比较好的途径。

今年4月某日看着案头的《读者》杂志(2008年第9期)封面,那独特的构图、纷繁的图像信息、耐人寻味的主题,让我心头不觉一动,何不让学生读图写一篇文章呢?于是拟题如下:

走进图画的同时,不仅接触图像呈现的世界,也能唤起我们内心的体验。读图,读人,读社会,也读自己的内心,面对《读者》的封面(见附图),你会有所思,有所感,请用你的笔记录下来,文题自拟,体裁不限,600字以上。

《读者》这幅封面图画原题为“思想者”,同学们在读图作文的同时,在思与诗文之间触及生命存在的本义,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对于作文本质的认识,并进而探究作文指导过程中的合理因素。

二、案例剖析:透视作文指导过程的高效因素

1.系列训练,循序渐进。

“读有‘读’法,写有‘写’法,听说有听说的方法,语文教学决不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没有规律可言的。因此,这种训练不能是‘多多益善’的机械重复,也不是缺乏序列的盲目训练,而需要有一套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汉语文特点的学习方法作指导。”(倪文锦《实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读图作文是一项极富挑战意义的写作活动,首先在于“读图”的难度已大于“读题(作文题)”,其图像的符号意义多元开放,确立一个准确合理的观察视角,在把握图像信息的同时,要运用联想、想象甚至是直觉,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调动生活积累,运用恰当的言说方式,才能完成这一创造性写作任务。我设计了下列步骤:

①读图命题(整体感知画面,初步概括画面主题)

②描述画面(细读画面信息,练习有序描述画面)

③读图随想(发散思维训练,练习运用议论发表观点)

④读图赋诗(追求创意表达,练习写作小诗)

⑤读图技巧(归纳读图技巧,反思读图经验)

⑥读图作文(提升读图品质,训练综合写作能力)

上述设计由观察到思考、写作,由分项训练(拟题、描述、说明、议论、写诗)到综合写作,由易到难,学生在螺旋式训练中逐步提升读图写作能力。

2.“思”的孕育,提升品质。

不少国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写作是思想者和学习者双重参与的过程。学生的写作活动,是学习过程,但不是简单地模仿,也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思想参与的过程。“读图作文”的第一要义便是思维品质的提升。

训练的第一步是“拟题”,即根据图画内容命名,并说明命名的缘由。学生为《读者》封面拟题如下:《当物质包围精神时》《我思故我在》《文明因思考而存在》《脑纳万物 有思乃多》《思想的芦苇》《沉思中的纷繁》《心灵的桎梏》《迷失的思想者》《累》《灵感——创造的源泉》……这幅图原题为《思想者》,显然学生的标题很富有创意,展示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思维训练,在写作结束还要引导学生反思,进行自我审视。这样不仅可以总结写作技法,还能加深学生的思想认识。下面是两位学生完成习作后的反思感言:

不同的人看相同的图,会有迥然不同的感受;相同的人看相同的图,也是一样。因为人既有情感泛滥的,也有冰冷坚硬的。欣赏一幅图,我注意的是质感和创意。这幅画没有水墨画的粗犷与简约,也没有油画的细致入微,有的只是思想。这便已经够了。思想是烛照人的火把,思想也是一幅图的最终价值。(刘建宇)

读图就是在读文章,就是在读人的灵魂。读文章需要抓住中心句思考文章主题,读图也是如此。但图片的主题更芜杂,更深刻。有时,一幅有内涵的图片,反映的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带着思考去细细品味,图片便成了一面能照射到人的灵魂的镜子。(王栗宜)

诚如钱理群先生所言,人正是通过说与写,将自己朦胧、模糊的思想明晰化,对零星、残缺的思想片段进行修正、补充、发展,使其相对完整化与逻辑化,并将纷繁、无序的思想系统化、有序化,总之是将原初的、处于相对粗糙形态的思想外化为精美的语言与结构,呈现为一种文化。

3.多样表达,“诗”意无限。

如果说“看图”仅仅意味着主体对于图画的静态观照;而“读图”则是主体与图画之间的相互对话,读者“读图”的同时,图画也在审视读图者。“视觉的这种交互性质比口头对话更为根本。而对话,常常是一种以言语呈现此一交互关系的尝试:试图解释——无论以隐喻还是直白的方式——‘你如何看事物的’,并试图发现‘他如何看事物的’。”(约翰·伯格《观看之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美丽独特的思想,必须借助丰富的表达方式,才能使文章骨骼匀称,血肉丰满。因此,针对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现状,应先进行表达方式的单项训练:描述画面(说明、描写),读图随想(议论)。下面两位同学的随想立意深刻,表述生动精辟:

思想者的困惑更是这一时代的困惑。当我们一味地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却忽视了思想精神的存在。于是精神财富便被弃于心房的一隅,落满尘土,暗淡无光。面对堆积如山的物质财富,我们会发现人生愈发地空虚……(夏礼炜)

看完了这幅图的感受,只有一个“乱”字:各种充满时代感的物体充满了整个版面,这些好东西,带给我们的除了物质生活的优越,还有什么?缺了和谐的因素,时代越上了快速前进的轨道,几乎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没有了自然的时代,没有了丰富精神世界的时代,一切都好似违背了生活的规则,人们向着“更高、更快”的目标而努力,何时能够停下前行的脚步?何时,思想者才会放下托着腮帮的手,开心地微笑?……(袁潇)

为了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我又尝试让他们围绕图画写小诗。我引用了几米绘本中的图画与诗歌《疲惫人生》作为示范,然后让学生创作。下面是学生的诗作:

晨曦里,疯狂的大脑在飞转/月光下,静默的心灵被囚禁/何时,不再……/一不小心,卷入思想的大潮中,也落入了深渊/等待,那时……/当思想在幽深的暗蓝中融化/心灵便能挣脱桎梏/在月光下歌唱(夏芸《心灵的桎梏》)

环绕的手臂/余温依旧/繁琐的思维/物欲横流/记忆的画面/欲说还休

梦幻的底色/涌动着物质的洪流/擎起时代的花蕾/沉默地思索/意念在伸手……(梁尚文《欲说还休》)

三、追求高效:探究作文教学指导的优化

1.渐悟:作文教学指导高效的基点。

罗兰·巴尔特说:“写作本身乃是一种悟,悟是一种强烈的地震,使知识或主体产生摇摆:它创造出一种无言之境。” 言语素养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导悟下的学生自悟,是一种“渐悟”,而不是“速悟”。作文教学的高效不在于教师的“金手指”一点即通,而在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唤醒,写作经验的积极投入,渐入佳境,妙笔生花。因此,我将课内限时写作与课外自由作文相结合,课内进行单项训练2课时(读图拟题、描述说明、发表议论、创作小诗),课外综合写作,第2周交流评讲。课内习作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借鉴,课外写作空间开放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才情;时间的间隔有利于思维的条理化、清晰化、深刻化。

2.精要:作文教学指导高效的关键。

写作是一种最具个人化特征的精神生产活动,与教学的集体性、规范性、规格性的培养模式相抵触。写作能力须在实践中领悟。作文教学设计不在于过度指导,而在于精要适用。

本案例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明确写作目标——分点写作训练——随机交流指导——课后综合写作——批阅交流反思。无论是学生课外自主写作,还是课内在教师指导下的写作,应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聚精会神,静心动笔。整个训练的流程,要点清晰,步骤合理,几乎不需要教师的指导,重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习作文本、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交流,在写中悟,在写中交流,在写中反思。因为写作(尤其是文学写作)是一种直觉的过程,可以促进和刺激而“不能真正教给”。教师在作文过程中所进行的阶段指导,有时还可能干扰写作过程,甚至剥夺了学生产生和发展个人思想的权利。

3.反思:作文教学指导高效的生长点。

写作的提高须靠“自悟其理法”,“自求得之”,不是靠知识的“授受”(叶圣陶语)。因此强调写作实践反思的重要性,可以从学生与教师两个维度进行思考。

学生:读图反思——分点写作——交流评议——课外自主写作——交流评价——作后反思;

教师:课前反思——设计作文教学方案——课堂实施指导——批阅评价习作——教后反思。

学生从读图反思(与图画对话、与自我对话)开始,通过历时两周的写作实践,在书写自己习作的同时,阅读同学的习作,参照读图、写图的体验,然后进行反思,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写作的技巧,更有许多超出写作的感悟,这样的反思往往接近写作的本质,触及生命的内核。

教师的反思基于课前学情的把握及训练目标的调控,通过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以及学生写作过程及习作透露的信息,对于整个流程的系统反思,不仅会刷新教师教学设计前的认识,更会生发作文教学机智的火花,而这些火花稍纵即逝,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提升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智慧,这一点尤为重要,却往往被许多一线教师忽视。

浅析农村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7

一、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积累作文素材

作文和建房子一样, 是由大大小小的材料组成的。没有材料, 学生就无法写作,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小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有限, 积累的素材少, 所以教师要试图用可利用资源让学生获取写作材料, 鼓励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生活。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人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是观察不能忽略方法的指导。农村天地广阔, 农村的生活丰富多彩, 在农村学生们的世界里, 山川、原野、小桥、树木……农家一草一木、风俗人情, 都为农村学生提供了丰盈不竭的作文素材。

一是自然风光的难得可贵。农村学生生活在山水、田园之间, 见惯了瓜果飘香, 眼中尽是丰收美景。他们用身心贴近自然, 也理应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 多彩多姿的自然风光是农村学生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二是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农村生活离不开自然纯朴的民风民俗。生活中, 老一辈农村人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只要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挖掘资源、因势利导, 善于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 将使学生的题材选择和作文意境达到一种城市学生无法企及的境地。三是农村生活充满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学生们的写作无需“闭门造车”。教师在写作指导中, 如能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 学生们的写作自然得心应手。比如, 农忙时的收割稻子、采摘果实, 闲暇时的溪边垂钓、扑蝶捕蝉, 家务活中的洗衣做饭等等, 既能写出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的喜悦, 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美好品质的养成。这种用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的习作训练,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同时, 无形中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再者, 近半个世纪以来, 农村生活日新月异, 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农村学生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毋庸置疑, 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素材才是好的“营养”。农村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等虽然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且在知识积累和视角的宽阔方面相对城市学生有些不足, 但农村学生有自己特殊的生活场景, 有城里学生所没有的生活经验。他们的田间劳作、煮饭、喂猪、放牛、带弟妹、做红薯窑、捉鱼等经历, 是城里学生可望而不可及的, 都可以成为他们活生生的写作素材。

二、重视范文的阅读, 从读学写

古语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说明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 不管走到哪里, 总是书不离身, 手不释卷。无论是战争年代, 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都是这样。毛泽东知识渊博, 思维敏捷, 谈古论今, 皆成文章。鲁迅爱书如命, 由于他博览群书, 对天文、地理、琴棋、书画、花草、鱼虫……无所不知, 他笔下的文章博大精深。因此, 多读书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阅读才能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呢?要博览和精读相结合, 要“博采众长, 取其所长”选择各种各样形式的范文阅读。鲁迅曾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写道“只看一个人的著作, 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其次, “专看文学书, 也不好的……变成连常识也没有”“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这些话都明确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阅读。精读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小学生而言, 多读些好的习作范文, 读它十遍八遍, 熟读之后, 认真领会, 细细品味, 踏踏实实地从中吸取营养, 一定大有收获。当然, 读完一篇好的文章, 也要懂得积累。最好的办法就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教会学生阅读时有心地把书中优美的词语、精炼的语句、精彩的片段摘录下来并反复吟诵, 成为自己的积累, 这样语言才会丰富, 写作时才会有大量、生动、精妙的语句。

三、重视学生练笔的安排, 逐步提高

中国有句古话:“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这就是说:有一身好功夫就要不断练习;要把歌唱好, 必须不断地练嗓子, 练得运用自如, 唱出来的歌声才会流畅而优美。写文章也一样, 不经常练习, 要想提高写作水平, 是办不到的, 练习多了, 熟能生巧, 就能运用自如。所以, 多进行习作练习, 对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至关重要。

老作家谢觉哉说:“只讲不写, 将终于不会写, 而我们的工作又需要写。”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论是谁, 只要在工作上, 都要积极主动地练习写作类型, 这才不会贻笑大方。而每一次练习都应该确定明确的练习目标。如, 对作文初学者来说, 只要求能写一段话, 做到所有的话都围绕着中心来讲,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言尽意至即可。而对于具备一定作文素养的学生, 除了能写出完整的文章, 还要侧重材料安排得是否合理, 文章结构是否得当, 详略选择是否合乎表情达意的需要。从文章体裁来说, 要练习学会写人的文章离不开记事、而记事的文章离不开写人的道理, 明白描写景物应抓住景物特点, 按一定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转换等) 来写等方面的知识。同时, 对文章的遣词造句也应尽力推敲, 以求达到表情达意的最佳效果。值得一提的是, 练习写文章, 要懂得对比、借鉴, 吸取他人的优点。如, 文章完成后, 交由他人挑挑毛病, 指点指点。正所谓“当事者迷, 旁观者清”。自己的文章, 很难找出问题纰漏, 只有通过他人的慧眼, 才能识别写得不好之处, 有利于作文水平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使写作能力的提升事半功倍。

四、重视文章的修改, 精益求精

俗话说“:文不厌改。”一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 每次完成一篇习作后, 都要进行认真的修改。从师者的角度出发, 批改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作文的指导, 帮助学生弄清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 从而更好地提高习作水平。且通过作文批改, 教师可以及时改变教学、训练的方法,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不过, 正如叶老所言, 一个不争的事实通常让语文教师难以接受, 那就是对学生作文的精批细改其实是徒劳无功的, 因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其语文素养的提高, 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除了老师的批改指导, 还应该寄望于学生自身的阅历与认识水平的不断改观。从这一层面出发, 对于学生作文, 除了老师批改, 还要学生自己修改、互批互改, 通过修改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一贯的做法是:“学生写写、教师改改, 学生看评语、教师选择念念”, 这种模式延续了好多年, 学生整体作文水平也停滞了好多年。故笔者认为, 要改变农村作文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 当务之急是教师要转变观念, 改变一味“替学生改作文”而疏于“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教学方式, 竭力培养学生自改、互改作文的能力。首先是对学生写作习惯的培养, 逐步养成他们自己写、自己改的习惯, 或者训练他们学会作文互改的方法, 从品词析句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是在实践训练中, 教师完成作文批改后, 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再读再检查, 根据教师所画的符号、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 不断提高自身的修改能力和表达能力。

摘要:作文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 通过学生的习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积累情况, 对语言文字的组织应用能力、观察与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在教学中, 要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 积累作文素材;重视范文的阅读, 从读学写;重视学生练笔的安排, 逐步提高;重视文章的修改, 精益求精。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旭东.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与乡土情感培养——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年11期

[2]郑以丰.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

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主要途径 篇8

1、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是关键

要让学生改变写作文是一件苦差事的看法, 就必须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上下功夫。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归纳如下激发作文兴趣的方法。

(1) 仿写激趣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仿写最有效。

(2) 情感感染激趣

文学是人学, 离开了人的情感, 语文就会失去它应有的魅力。正因为文学浸润了深情, 所以才会散发出迷人的诗意。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作品的情感境界, 让学生受到感染, 和作家作品达到共鸣, 进而引发自身情感的真实体验, 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借助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冲动。

(3) 展评、发表、肯定评价激趣

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最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主动性。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投稿, 学生作文一旦发表, 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肯定认可, 通过宣传鼓动来掀起一股投稿热潮, 同时再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 激发他们创作热情, 青年人的热情一旦被点燃, 这种力量将是无穷尽的。对中下水平的学生, 习作不能见诸报端, 可选其某一方面较成功的习作, 在班级展评, 或小组合作办手工墙报, 在肯定评价中, 让学生获得作文的自信, 获得幸福的成功体验, 同样也可达到激发他们写作兴趣的目的。

(4) 教师写下水作文激趣

教师能写下水作文, 对学生来说, 意义非同一般。首先, 借助老师的下水作文, 学生可以借鉴老师优点获得写作技巧, 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获得精神上的鼓励。写作对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而言, 无疑是一场硬仗。可老师的参与, 会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和他们一起战斗的。这就如同战场上将军和士兵一起冲锋战斗的鼓动性一样, 学生当然愿意老师和他们一起同甘共苦。同时, 教师的参与, 也能在作文讲评时结合自身的体验, 做到有的放矢。

2.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创新作文命题

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提出了“关心生活, 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 这无疑为广大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只有走进生活, 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然后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生活、欣赏生活。

3.加强语言和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

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 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 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对创新思维的训练, 教师要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文章要有新意, 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具有个性。语言创新可以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深厚方面下功夫。词语生动首先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词语的灵活搭配更需要打破常规, 大胆想象, 敢于创新, 这样就可以把静态的事物写活, 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加逼真, 把平常的事写得形象动人。

4.评改语言个性化, 实现教师评改与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

如前文所述, 作文是一个人语言与思维的体现。因而写作会因个体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水平。教师在评改时, 不能沿用传统的“一刀切”“统一标准”的评价模式, 应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改应该秉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特点, 给予不同的评价。此外, 教师还要注意评改语言的运用。

5.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素材的积累是创造的前提, 没有大量的积累和感悟是不会孕育出高水平的个性之花的。因此我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书籍、报刊、杂志, 并做摘抄, 写随笔、写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和读后感等。阅读为学生铺就了一条指向真善美的路, 让学生拥有了生命优雅的步履;学生浸润在书中, 心灵和思想就会慢慢沾上书香, 逐渐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

作文教学的途径 篇9

很多人认为: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诚然与城市学生相比, 我们是处于一个较封闭的空间里, 我们的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薄弱, 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波澜不惊的平淡, 但这并不等于单调, 因为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 存在着许多独特的写作资源。教师应该修炼慧眼, 引导学生最大限度与最大效度地用好这些资源, 让更多的农村学生也能文思泉涌, 落笔生花。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发现、体验农村之美

很多学生都抱怨过:每天进行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实在无话可写。确实, 我们没经历过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就意味着无话可写了吗?生活本身就是平淡的, 它不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电视剧, 而我们的写作就该从平淡细微处着手, 轰轰烈烈的壮举固然值得记载, 但日常生活中孕育的真、善、美更能激荡心灵的涟漪。不少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对繁华都市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 而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几乎含有厌弃之嫌, 常常发出生不逢时的感叹, 这样的消极情绪也反映在他们的作文中。曾经让学生以《校园的早晨》为题写一篇习作, 等作业交上来一看, 这哪是我们的学校, “环行跑道”“科技楼”“雕塑”……这些充斥着我的眼球, 当我把这位学生叫来与之交谈时, 他才吞吞吐吐地说:“这是我从电视上看到的某个学校, 我们的学校不好看。”话虽简朴, 但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农村学生的价值取向已在不自觉中受到了社会的扭曲, 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与趋同性, 这种错误的观点致使孩子很难用真情实感去讴歌自己的生活。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体验农村生活之美, 孩子的价值观尚未成形, 且易受外界干扰, 需要我们及时给予一定的指导。

鲁迅先生曾经介绍过自己钟情的百草园, “何首乌”“木莲”“桑葚”这不就是孩子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吗?秧苗青青的田野, 一望无垠的菜花, 潺潺流动的小河, 香飘万里的金秋硕果, 炊烟袅袅的村落, 这些难道不美丽吗?夏日下水摸虾, 荷塘采莲, 河边水战难道不有趣吗?烈日下农民的劳作、淳朴的乡村俚语、憨厚的笑声难道不感动人吗?……让学生体验到这块土地是充满了真、善、美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体验农村之美, 学会观察、感悟生活。学生可用随笔形式把这些丰富多彩的素材加工成写作素材, 一旦作文需要, 便会“文思泉涌”。

二、排除心理障碍, 提高写作热情

怕写作文是农村孩子的一个通病。所以, 我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消除他们对写作文的恐惧心理。

1. 命题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写作欲望

学生的习作, 大多由教师命题。如果题目命不好, 主观臆定, 脱离学生实际, 学生面对稿纸, 自然搜索枯肠, 最后还是不知所云。长期下去, 必定对写作失去兴趣, 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教师命题首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使学生有事可叙, 有情可抒。农村的一些风俗习惯极具风土味, 教师可以挖掘这些资源进行一些命题设计。如庙会中体现出的热闹, 节日里祭祖体现出的孝道, 寻常日子里走家串户体现出的淳朴, 红白喜事的自动帮忙体现出的团结等。据此我设计了风俗写作系列。这些学生亲身体验过的活动, 写起来不但得心应手, 而且兴趣浓厚。

2. 击破心理障碍, 玩中学写

很多孩子害怕作文写不好, 而不乐于动笔。一方面, 要让他们明白作文其实很容易, 就是写话, 把自己想说的话写清楚, 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记叙清楚, 在写作中表露真实想法就够了, 我们并不需要给他们很多理论性的指导, “虚实相生”“凤头”“猪肚”“豹尾”……这些会让学生感觉写作是件很枯燥的事, 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相反, 化难为易不但会使孩子产生轻松感, 而且会对作文重拾自信。

另一方面, 要多一些趣味性。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写, 在“玩”中收获。此“玩”非彼“玩”, 它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条理地进行的活动。比如我曾带领学生走入农家, 参与捕鱼活动。以前孩子们虽也写过此类素材的文章, 但文章都很干瘪, 这次我们一边捕鱼, 一边教孩子如何观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 在玩中提高写作热情。回来之后, 很多学生写出了不少高质量的文章, 有的歌颂农民的勤劳与健康, 有的表达自己的喜悦与兴奋, 有的则创作了哲思类的文章, 可谓异彩纷呈。

3. 搭建展示平台, 增强自信心

光有趣味性还不够, 还须培养成就感。于是我在班级开创了优秀作品专栏, 张贴学生的优秀习作;在作文评讲课上, 常以学生作品为范文进行分析;每学期末还将本班的优秀作文编辑成册发于同学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征文活动。事实证明, 这些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班里刮起了写作热。

三、结合农村实际, 合理开发资源

阅读是提高写作的有效途径,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写作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它是循序渐进的。在阅读中我们可以积累必要的素材, 学习写作技巧。但是现实条件制约了我们, 一方面学校图书馆中书籍陈旧, 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籍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家庭疏于管理, 基本不重视孩子的课外阅读。面对这种现实, 我们不得不改变学习方法, 于是我做了以下尝试:

1. 以课文为典范, 在讲读中渗透作文教学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工作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各自为政, 每周只是作文课上才讲述与写作有关的内容, 其他时间都用来讲授课文、做习题。其实以课文为媒介, 在点滴中渗透作文教学也是一个好方法。课本上的作品, 都是经专家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之作, 我们可以以此为典范展开作文教学, 上课无心插柳似的渗透, 也许会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 在学习《一面》时, 作者紧扣鲁迅先生“瘦”的特征进行三次描写,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抓住人物特点来描写, 因此在课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以《猜猜他是谁》为题刻画班上的同学。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也可渗透作文训练, 郑谷的《莲叶》, 句句如画, 我就请学生根据诗文, 展开想象, 假设自己就是诗人, 用文字来描述这幅色彩鲜艳的风俗画。

2. 互阅互改, 增强写作责任心

在作文批改中, 我有时会放手将批改任务交给学生, 在互评互改中, 每个作品都有了忠实的读者, 孩子都十分在意别人特别是他的朋友对自己作文的评价, 这样就会增强写作责任心。当他在给别人提出意见时, 客观上也会要求自己这么做, 这也是一种收获。

作文教学的途径 篇10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通过积累进行基础训练, 仿写进行技巧训练, 创写进行能力训练, 使学生在45分钟内写出600字左右的各种文体习作, 并能做到思想健康, 中心明确, 条理清楚, 语言通畅, 字体比较工整, 这是我作文教学的目标。我主要通过以下步骤进行训练:

一、训练内容

以“三步”“四法”“二课型”为主要训练内容。

“三步”指: 第一步, 积累训练。包括:1. 积累写作素材。2. 训练书写能力。第二步, 仿写训练。包括:1. 写作速度训练。2. 写作技巧训练。第三步, 创写训练。包括: 1. 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训练。2. 各种作文环节训练。3. 各类文体的综合训练。4. 各种作文形式的综合训练。

“四法”指:1. 写作周期限时法。2. 指导先实后虚法。3. 评阅浏览自改法。4. 训练分步强化法。

“二课型”指:1. 单课型。其结构为: 实例导向、方法指导、写作实践、检查总结。2. 双课型, 即两课时连上。其结构为: 实例导向、方法指导、评议、修改、总结。

二、训练过程

第一步: 积累训练

1. 抓住基础, 积累写作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素材很难写出好文章, 如果学生语言贫乏, 势必导致文章空洞平淡, 所以积累材料是增加学生作文篇幅和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积累材料要从课堂和课外两方面抓起。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 记一些典型材料。

素材积累。素材积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情; ( 2) 描摹美丽的景物和感人场面; ( 3) 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 ( 4) 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 ( 5) 审视价值取向、道德情操; ( 6) 历练人生观念、思想方法; ( 7) 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 ( 8) 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

情感积淀。“人间真情最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 学生应该蕴蓄和勃发“五情”“五心”: “五情”就是“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 “五心”就是“把忠心献给祖国, 把关心捧给别人, 把爱心洒向社会, 把孝心带回家中, 把信心留给自己”。

材料积累。材料积累要注意课堂积累和课外积累相结合。课堂积累就是勤查、强记、多背。课下注释、字词等, 可利用中学生记忆力强的生理特点, 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课堂上用速记法强记。每课都布置背诵的内容, 小到一个词一个句, 大到一个语段一篇文章。为了把积累落到实处, 可在课前进行小测验, 其内容是课堂要求背诵的内容, 教师及时批改订正, 一周一小结, 这样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外积累。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 开展课外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对积累知识大有益处。

2. 书写训练———立足规范, 追求美观

在平时的写作训练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做到“三清”“三不”“三适”“三要”。“三清”即卷面清洁, 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 “三不”即不写错别字、潦草字和不规范字, 不用错标点, 不乱写乱画; “三适”即快慢适当, 大小适中, 轻重适度; “三要”即时间要控制在45分钟内, 每小节前要空两格, 字数要达到规范要求。在笔者的要求下, 学生的书写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我班的刘贞佳同学在前不久南京市举行的书法篆刻比赛中获二等奖, 万程鹏、支蕊等同学也获优秀奖。

第二步: 仿写训练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三步训练作文既要写得快, 又要写得好。要达到这个要求, 就必须掌握快速写作技巧。技巧训练的基本做法是专题指导, 讲读结合。首先按照写作的自然程序分几个专题指导:1. 怎样快速审题立意;2. 怎样快速构思;3. 怎样快速成文; 4. 怎样快速修改。然后再按文体进行综合指导, 怎样快速写记叙文、抒情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同时还指导学生快速应对写作中随时出现的“卡壳”现象, 诸如走题、空洞、结构混乱、词不达意、字不会写等问题的纠正和意外情况的处理。在进行快速写作技巧训练时, 一定要坚持讲练结合的原则, 切忌空洞说教。

我是从课文分析入手, 把作文技巧渗透其中, 两者糅为一体, 利于学生吸收掌握, 学生再按照技巧仿写作文。长期进行这种训练, 收效很大。比如讲课文《谈读书》, 分析课文, 总结出课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2. 阐述读书的方法;3. 阐述读书的作用。由本课教给学生写议论文的技巧: 提论点, 阐述清; 讲道理, 事例证;正面讲, 反面论; 结尾时, 再照应。要求学生根据此理论, 仿写议论文《禁止中学生吸烟》。学生掌握了写作技巧, 写起文章来往往如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

还可要求学生平时练笔写观察日记, 运用写作技巧, 丰富写作语言。

“要学习作文必须注意观察生活”, 这是学习写作的一条规律。作文教学中进行观察训练的目的主要在于: 1. 养成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 激发求知欲望, 发展认识事物的基本能力;2. 培养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与良好的道德情操;3. 为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文风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步: 创写训练

“45分钟600字”是总目标。在实际教学中, 将总目标分解成基础、思维、技巧、综合等几个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对每一个环节的训练目标都有具体要求。比如: 在基础训练阶段, 要求学生识字3500个, 阅读课外书籍30本, 积累写作材料3万字, 完成作文40篇。训练各种文体的写法时, 也采用先分后合的方式。再如: 训练写记叙文, 先分写景状物、记人叙事和抒情散文三个专题进行训练, 分项达标后, 再进行记叙文的综合训练。对于同类作文题目的写作训练, 也采取先分后合的方式, 如记事, 先分别练习写《喜事》《乐事》《奇事》《怪事》等, 然后再综合归纳出写事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通过专项训练, 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快速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为了巩固专项训练的成果, 全面提高快速作文的能力, 还必须进行综合训练。训练内容有:1. 各种表达方式 (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的快速综合应用;2. 各个作文环节 ( 审题、立意、构思、成文、修改) 的快速综合训练;3. 各类文体 (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的快速综合训练;4. 各种作文方式 ( 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看图作文、材料作文、自拟题目作文) 的快速综合训练。

讲评作文的方法。传统的作文讲评方法是教师先总结本次作文的得失, 然后念几篇好作文就完事。这种做法是作文教学中的“填鸭式”“满堂灌”, 教师费力, 学生学习收效甚微。我采用了学生讨论评议的方法进行讲评, 让学生讨论审题和立意问题, 明确应该怎样写和写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在争论中提高审题和立意能力, 然后再评议具体作文, 以提高写作技巧。

上一篇:船舶电子电气员下一篇:当前城市园林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