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信息、内容、形式

2024-05-30

传播信息、内容、形式(精选四篇)

传播信息、内容、形式 篇1

一、艺术传播过程的不平衡由内容形式化过程的不平衡造成的

根据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模式, 将传播的过程进行了描述, 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从这一过程来看, 艺术传播的内容形式化主要是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讲, 即信息的发送者。在这个编码的过程中, 传播者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 通过自己熟悉的物理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梵高通过画笔, 颜色, 等形式的媒介, 表现他内心的痛苦;莫扎特通过音乐来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艺术传播的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信息, 其特殊性就在这种信息的制造过程中, 必然要投入制造者 (艺术家) 的个人因素。因此, 艺术作品传递的不仅仅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复制, 还包括创作者的主观因素, 这也就是我们总是强调的艺术风格。所以, 在艺术传播的内容形式化过程中, 由于个人的编码能力和文化水平等因素差异, 很容易造成信息的衰减与不平衡。

传播者在内容形式化过程中, 主要受个人编码能力因素的制约。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里中, 都会过多过少的融入自己的风格, 即使传递了想要表达的部分内容, 这个“内容”也可能没有完全形式化, 或者内容形式化的过程中有信息的衰减或扭曲。这种衰减或扭曲很大程度上受到传播者编码能力的影响。例如, 在翻译过程中, 由信息源所发出的信息, 经过编码者一次或多次语言的翻译时, 最终到达接受者时, 信息的内容总会发生或多或少的衰减, , 从而证明了传播者 (信源) 传递的内容与接受者 (信宿) 接收的内容只能是是尽可能的近似而非绝对等值。

传播者在内容形式化过程中, 主要受个人文化水平因素的制约。艺术传播的内容形式化是从潜意识到意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将传者内隐的潜意识的内容上升到意识的层次, 再将意识外化为具体的物质性符号。如果一个人文化水平有限, 编码能力较弱, 则会直接影响到内容形式化的程度。

艺术作品的缺陷并不总是因为技巧的欠圆熟, 形式的缺陷总是源于内容的缺陷。完美的艺术, 是理念和表现的结合, 不仅有理念, 而且表现理念的形象也是真实的, 完美的, 包含了这两者的才是最高的艺术品。内容决定形式, 没有好的内容, 或个人要传达的内容较少, 即使编码能力和技巧都很娴熟, 也不会有好的艺术作品的出现。因此, 在艺术传播的内容形式化过程中, 不仅要有好的内容, 还要有更好的传播者进行信息的编码, 才能将内容更好的形式化, 也减少艺术传播里内容形式化过程中的不平衡。

二、艺术传播过程的不平衡由形式内容化过程的不平衡造成的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五个基本要素。从传播的过程来看, 艺术传播过程中的形式内容化, 主要是从受众的角度讲的。传者接受的主要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 接受者接收的主要是各种具体的外化形式传达的含义。艺术传播内容形式化后, 受众在接触到某种具体的形式时, 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编码者“要表达什么”和解码者“我认为你要表达的是什么”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不仅和创作者的艺术水平、表现程度有关系, 更重要的是和接受者的年龄、文化水平、生活阅历、价值观念等息息相关。接受美学代表之一沃尔夫冈·伊瑟认为:文学作品有两极:作为文本的一极, 是艺术极;读者的文本为另一极, 叫审美极。所以, 研究形式内容化的不平衡也要从受众出发, 从接受者出发。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例子也足以表明了不同的受众对于艺术传播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解读。

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者的解读能力。解读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接收内容的多少和误读的范围。例如, 同样一块恐龙骨化石, 经过人类学家的观察, 能把埋藏在地下已经一亿年的古老信息带给现代人, 这可能是艺术家所做不到的。

在传播的过程中, 信息的接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信息流中选择少量信息, 这些被接受者注意的信息以过滤的方式进入人的大脑。所谓过滤的方式是指媒介信息以全或不全形态进入人脑。比如下岗职工对“再就业”的报道会全神贯注, 而对同时播放的其它新闻或娱乐信息没有察觉。而衰减的方式是受者在某一时刻同时接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信息。

三、艺术传播过程的不平衡受媒介的影响

媒介的发展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也是媒介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人类通过使用传播媒介, 使文化得以传承, 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 对传播者的信息加以扩大和缩减。从人类最原始的语言, 动作到文字, 声音, 图像, 每一次媒介的改变都在扩大传播的范围。

艺术传播过程中, 不同的传播形式或同一形式内部的变化, 也会产生信息的衰减。不同的传播媒介在传递信息的量上相差甚远, 例如报纸和电视, 报纸传递的信息保存的时间较长, 受众有限;电视传递的信息量大, 受众广泛, 却不易保存。不同传播的形式包括媒介刺激的强度, 对比度, 重复度, 和新鲜度, 都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样特征的新闻其结构性处理不同也会影响记忆的效果。如一条新闻在报纸上所占的版面大小, 位置, 电视或广播里新闻的长度, 位置等, 均影响对新闻的记忆。此外, 反复报道的频率和新闻的新近程度都会影响受众的接收。美国传播学者Booth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一次控制实验中发现, 受众在回忆报刊, 广播, 电视报道中占显著位置的新闻时, 成绩较好。而在回忆不占显著位置的新闻时成绩较差。两者进行对比, 受众能够回忆起前者的数量是后者的三倍。

另外, 媒介的完整程度同样影响艺术传播的平衡性。例如河北沧州的铁狮子, 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 下颌、腹部和尾部都已被严重损毁;腹腔内还有以秀丽的隶书字体铸造的金刚经文, 具有一定的书法、考古价值, 可惜现在大都模糊不清, 只有少数字依稀可辨认。铁狮子的损坏不但影响了后人对它的欣赏解读, 也是铸造艺术上的一大损失。

艺术传播是从内容到形式, 再由形式转化为一个新内容的完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多种因素的出现, 或多或少的会造成传播内容的衰减或丢失, 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在艺术传播的过程中, 不但要关注传播过程, 还要使传播中的前后内容最大程度上的接近。

摘要:艺术传播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信息从传播者到受传者之间经历了一个由内容到形式, 再从形式转化成另一个新内容的过程。但是, 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信息的丢失和衰减, 最终造成传受内容的得不平衡。因此, 本文主要从艺术传播过程中的内容形式化的不平衡和形式内容化的不平衡中, 试图分析传受内容的不平衡。

关键词:艺术传播,内容与形式,不平衡

参考文献

[1]陈鸣.艺术传播——心灵之谜[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2]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

传播信息、内容、形式 篇2

一、合理使用

所谓合理使用,是指无须征得著作权人同意,又不必向其支付报酬而使用他人作品的情形。合理使用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合理使用仅限于已发表作品;合理使用是一种无偿使用,不允许他人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合理使用的条件。

作品的使用主要包括引用、复制、表演、翻译与广播等方式,涉及私人使用、介绍与评论、新闻报导、教学与研究、公务使用、陈列与保存等各个方面。

引用须具备以下条件方为适当:第一,与引用的目的相符合。即引用的目的仅限于介绍、评论、报道,并注明出处,不能与自己的作品相混同。第二,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该作品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如果从引用部分就可以完全了解整个被引用作品,则不能称之为适当。

第三,不得损害被引用作品著作权人的利益。在我国引用非诗词类作品不超过2500字或是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如果多次引用同一部长篇非诗词类作品,总字数不得超过本人创作作品总量的十分之一,但专题评论文章除外。此外,广播节目中引用已发表作品的片断,声音超过1分钟;电视节目或新闻纪录片中引用已发表作品的片断,画面不超过30秒。使用作品的数量不多但属实质性部分,可能构成侵权;相反,引用大部分作品甚至全部不一定构成侵权。使用他人作品必须注明出处。

合理使用的目的在于确保公众对社会信息的知悉权,法律采取著作权限制手段保障公众自由获得信息的利益。同时合理使用即充分发挥了作品的使用效益,也协调了公众使用要求与作者权利主张的关系。

公共领域的作品(指已丧失保护期而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或排除领域的作品(指具有公务或公益性质的作品,如法律法规、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时事新闻等)、不具备著作权法保护条件的作品(如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等),以上三类称之为非“专有区域作品”, 不是著作权客体意义上的作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合理使用是一种抗辩理由,该抗辩主要应用于司法实践中。

二、法定许可

法定许可,是指在法律明文规定的范围内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作品,但应当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包括发展教育设定的法定许可、扶助贫困设定了法定许可。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法定许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的其他权利;2、作品在报刊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3、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 4、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人已发表的作品; 5、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支付报酬。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使用者应当履行的义务

四、 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五、避开技术措施使用本条例保护对象的合法情形

六、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法定义务

七、明确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领域的“避风港”

什么是避风港?当在大海上航行的船只遇到了大的风浪,它们可以就近来到一个安全避风的地方,等恶劣天气过去之后船只仍然可以继续回到他原来的航线中行驶。

著作权领域的“避风港”条款最早出现在美国制订的《数字千年版权法案》(DMCA法案)。是指在发生著作权侵权案件时,当ISP(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提供空间服务,并不制作网页内容,如果ISP被告知侵权,则有删除的义务,否则就被视为侵权。如果侵权内容既不在ISP的服务器上存储,又没有被告知哪些内容应该删除,则ISP不承担侵权责任。“避风港”条款也被扩展应用于提供搜索引擎、网络存储、在线图书馆等服务的提供商处。

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中,至少给网络参与者提供了如下的避风港: 1、 数字图书馆的避风港。2、远程教育的避风港。3、ISP的避风港 。4、搜索引擎的避风港。 5、网络存储的避风港 。

八、侵权责任

《条例》的第十八条规定:“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非法经营额5万元以上的,可处非法经营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经营额或者非法经营额5万元以下的,根据情节轻重,可处2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没收主要用于提供网络服务的计算机等设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下面是条例全文:

(20xx年5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68号公布 根据20xx年1月30日《国务院关于修改〈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决定》修订)

第一条为保护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以下统称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权利人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受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保护。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第三条依法禁止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不受本条例保护。

权利人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第四条为了保护信息网络传播权,权利人可以采取技术措施。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不得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公众提供主要用于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避开的除外。

第五条未经权利人许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进行下列行为:

(一)故意删除或者改变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无法避免删除或者改变的除外;

(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明知或者应知未经权利人许可被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第六条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作品,属于下列情形的,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

(一)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适当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为报道时事新闻,在向公众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三)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少量已经发表的作品;

(四)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在合理范围内向公众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

(五)将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向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提供;

(六)不以营利为目的,以盲人能够感知的独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经发表的文字作品;

(七)向公众提供在信息网络上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问题的时事性文章;

(八)向公众提供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

第七条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应当是已经损毁或者濒临损毁、丢失或者失窃,或者其存储格式已经过时,并且在市场上无法购买或者只能以明显高于标定的价格购买的作品。

第八条为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或者国家教育规划,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其已经发表作品的片断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制作课件,由制作课件或者依法取得课件的远程教育机构通过信息网络向注册学生提供,但应当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第九条为扶助贫困,通过信息网络向农村地区的公众免费提供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已经发表的种植养殖、防病治病、防灾减灾等与扶助贫困有关的作品和适应基本文化需求的作品,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在提供前公告拟提供的作品及其作者、拟支付报酬的标准。自公告之日起30日内,著作权人不同意提供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得提供其作品;自公告之日起满30日,著作权人没有异议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提供其作品,并按照公告的标准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著作权人的作品后,著作权人不同意提供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删除著作权人的作品,并按照公告的标准向著作权人支付提供作品期间的报酬。

依照前款规定提供作品的,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

第十条依照本条例规定不经著作权人许可、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其作品的,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除本条例第六条第一项至第六项、第七条规定的情形外,不得提供作者事先声明不许提供的作品;

(二)指明作品的名称和作者的姓名(名称);

(三)依照本条例规定支付报酬;

(四)采取技术措施,防止本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规定的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人获得著作权人的作品,并防止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服务对象的复制行为对著作权人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

(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第十一条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应当遵守本条例第六条至第十条的规定。

第十二条属于下列情形的,可以避开技术措施,但不得向他人提供避开技术措施的技术、装置或者部件,不得侵犯权利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一)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通过信息网络向少数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已经发表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而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只能通过信息网络获取;

(二)不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以盲人能够感知的独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经发表的文字作品,而该作品只能通过信息网络获取;

(三)国家机关依照行政、司法程序执行公务;

(四)在信息网络上对计算机及其系统或者网络的安全性能进行测试。

第十三条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查处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可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涉嫌侵权的服务对象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网络地址等资料。

第十四条对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或者提供搜索、链接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权利人认为其服务所涉及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犯自己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或者被删除、改变了自己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可以向该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交书面通知,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断开与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通知书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一)权利人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和地址;

(二)要求删除或者断开链接的侵权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名称和网络地址;

(三)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明材料。

权利人应当对通知书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五条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应当立即删除涉嫌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断开与涉嫌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并同时将通知书转送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网络地址不明、无法转送的,应当将通知书的内容同时在信息网络上公告。

第十六条服务对象接到网络服务提供者转送的通知书后,认为其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未侵犯他人权利的,可以向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交书面说明,要求恢复被删除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恢复与被断开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书面说明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一)服务对象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和地址;

(二)要求恢复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名称和网络地址;

(三)不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明材料。

服务对象应当对书面说明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七条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服务对象的书面说明后,应当立即恢复被删除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可以恢复与被断开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同时将服务对象的书面说明转送权利人。权利人不得再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删除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断开与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

第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之一的,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非法经营额5万元以上的,可处非法经营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经营额或者非法经营额5万元以下的,根据情节轻重,可处2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没收主要用于提供网络服务的计算机等设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通过信息网络擅自向公众提供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

(二)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的;

(三)故意删除或者改变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明知或者应知未经权利人许可而被删除或者改变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

(四)为扶助贫困通过信息网络向农村地区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超过规定范围,或者未按照公告的标准支付报酬,或者在权利人不同意提供其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后未立即删除的;

(五)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未指明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名称或者作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的姓名(名称),或者未支付报酬,或者未依照本条例规定采取技术措施防止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人获得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未防止服务对象的复制行为对权利人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的。

第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没收主要用于避开、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情节严重的,可以没收主要用于提供网络服务的计算机等设备;非法经营额5万元以上的,可处非法经营额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经营额或者非法经营额5万元以下的,根据情节轻重,可处25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故意制造、进口或者向他人提供主要用于避开、破坏技术措施的装置或者部件,或者故意为他人避开或者破坏技术措施提供技术服务的;

(二)通过信息网络提供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获得经济利益的;

(三)为扶助贫困通过信息网络向农村地区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未在提供前公告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名称和作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的姓名(名称)以及报酬标准的。

第二十条网络服务提供者根据服务对象的指令提供网络自动接入服务,或者对服务对象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提供自动传输服务,并具备下列条件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选择并且未改变所传输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二)向指定的服务对象提供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并防止指定的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人获得。

第二十一条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提高网络传输效率,自动存储从其他网络服务提供者获得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根据技术安排自动向服务对象提供,并具备下列条件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改变自动存储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二)不影响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原网络服务提供者掌握服务对象获取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情况;

(三)在原网络服务提供者修改、删除或者屏蔽该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时,根据技术安排自动予以修改、删除或者屏蔽。

第二十二条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供服务对象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并具备下列条件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一)明确标示该信息存储空间是为服务对象所提供,并公开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名称、联系人、网络地址;

(二)未改变服务对象所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三)不知道也没有合理的理由应当知道服务对象提供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

(四)未从服务对象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中直接获得经济利益;

(五)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根据本条例规定删除权利人认为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

第二十三条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搜索或者链接服务,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书后,根据本条例规定断开与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明知或者应知所链接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的,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

第二十四条因权利人的通知导致网络服务提供者错误删除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错误断开与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给服务对象造成损失的,权利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五条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或者拖延提供涉嫌侵权的服务对象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网络地址等资料的,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没收主要用于提供网络服务的计算机等设备。

第二十六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指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表演或者录音录像制品的权利。

技术措施,是指用于防止、限制未经权利人许可浏览、欣赏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有效技术、装置或者部件。

权利管理电子信息,是指说明作品及其作者、表演及其表演者、录音录像制品及其制作者的信息,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权利人的信息和使用条件的信息,以及表示上述信息的数字或者代码。

探讨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外活动 内容 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1-02

1.前言

课外活动是指由校外教育机关或者学校组织指导的,在课堂教学之外,为了实现教育方针要求、补充课堂教学的一种教育活动。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能够满足各种需求和特点的学生,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多样,通常可分为社会实践、组织读书活动、课外活动小组、专题讲座、社会调查、参观、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等活动。

2.全员性信息技术课外活动

全员性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能够吸引广大的学生参与其中,强化参与意识能够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他们思考。在这些活动中增进信息知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对于信息探究学习的充实和活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1开办信息技术园地

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个信息技术园地小组,每个小组定期出版一期信息技术园地内部刊物,刊物内容应该力求生动活泼,围绕着教材与大纲来展开。内部刊物上可以刊登一些最新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技术,以及一些软硬件动态,还可以刊登一些信息技术课程习题及解法。

2.2 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

学校可以每年都开展1-2次全校性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比赛内容应该以提高学生基本功为前提,例如开展网页制作与电子表格制作活动、PhotoShop处理图像比赛、Word软软件比赛、打字输入比赛等,竞赛题目不宜过难,要照顾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可以用一些小奖品来奖励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分设各种不同的奖项(如杰出表现奖、最佳进步奖等),务必要让学生能够带着较强的兴趣来参与,在愉快、轻松的比赛环境中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掌握。

2.3 课外参观

为了能够达到实际与理论相互联系的效果,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广大学生到机关、工厂、企业去参观,并请相关技术人员对该单位信息技术应用状况进行详细讲解。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高等院校的网络中心、校园网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眼界。这样一来,大大增强了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现实性、趣味性,也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激发和推进,取得了较佳的效果。

2.4 举办信息技术知识展览会

举办信息技术知识展览会对于巩固、复习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极为重要,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做好准备,自己动手来制作各种电子作品、绘制实验操作流程图、晒出动漫作品等,每位制作者还应该对自己产品的用法、性能、内容等进行讲解。

3.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一种小集体的活动,也是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由学生基于自己的自愿、爱好和兴趣来组织成立的,可分为数学建模小组、文字处理小组、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小组、计算机维修小组等。小组成员最好为身体健康、有研究兴趣、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可以利用小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扩大他们知识面。课外兴趣小组可基于兴趣爱好来编组,也可以基于班级、年级来进行编组,每组人数控制在10人为宜,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小组活动。小组活动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去制作、动手去实验,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出来。小组活动时,务必要确立学生为主体,优化学习方式。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的原则,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造更多自得、自动、自学的机会,来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凡是可以不讲的内容,教师尽量不讲,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尽量放手让学生来独立探究。如果非要教师来讲解的地方,教师应该要用最精要的语言、最少的时间来完成,最终达到提高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效率的目的。例如,四川新华电脑学校计算机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成立于1987年,十几年来,本着“立足基础,面向全体,抓好普及,促进提高”的宗旨,坚持在初高中学生中开展计算机课外活动,在推广与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培养特长学生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十多年来,共培养一百多名特长生,有数十人在各级信息学比赛中获奖;十余名学生进入大学选择计算机专业或相关专业进一步深造;活动小组成员所设计的辅助教学软件曾获全国中学生程序设计一等奖;多次获省市信息学比赛初、高中团体二、三等奖;培养了一批具备良好信息技术素养、在各年级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中发挥积极带头作用的积极分子。

参考文献:

[1]刘式辉,陈豪.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创新学习精神[J]. 人民教育. 2010,20(08):120-124.

传播信息、内容、形式 篇4

回到如何亲近国学、怎样让人亲近国学这个重要课题。我想谈三点体会:

一、国学需要得到更多层次、更广泛地普及。目前国学的弘扬还处在小众状态,还在体制外。下一步必须要从体制外进入体制内,且要健康合理地发展。体制外的乱象颇多,有的甚至把读经作为唯一的教育内容替代学校教育,客观上对国学的传承与弘扬并不一定有利。国学教育如果从体制外进入体制内,这方面的问题就能解决。另一方面,如何从小众到大众?目前大家热衷的读经主要是小孩子的经典学习,这个普及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基础但还不够,应该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人来学国学、了解国学、从而亲近国学。

二、国学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和发展。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从大的方面讲,理论上的建构,如何重建中国思想文化体系,这是学者们非常重要的任务。没有传承,就不能发展,但如果没有创新,也会被淘汰,不容易让人亲近,在这方面学界还有很多事要做。

上一篇:做好施工现场管理下一篇:临床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