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与兴趣

2024-07-28

数学思维与兴趣(精选十篇)

数学思维与兴趣 篇1

一、激发数学兴趣,调动数学思维.

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有着必然的联系.一方面数学兴趣有利于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数学兴趣的产生又依赖于数学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使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主动持久的观察、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敢想、敢说,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愿思考问题,不敢发表意见,则数学思维训练难以进行.

二、学会数学思维方法,感悟数学兴趣

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类比与猜想等是数学思维过程中运用的基本方法.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强调了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猜测等探索、发现性的思维活动.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的数学思想有:数学化、模型化、化归、单位、函数、整体、运动变化等.教学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对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成探索推理的过程中,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看到知识背后负载的方法,蕴含的思想,并结合具体环节点化学生领悟这些思想和方法,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生动的、鲜活的、可迁移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质的飞跃.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中,引导学生运用类比与猜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反思、感悟出数学的化归思想和猜想验证思想.首先,要求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通过把平行四边形进行切拼转化的方法,这是用化归的思想,把新的图形转化成已知公式的图形.这为学习圆的面积提供了内在的类比逻辑,在推导圆面积公式时,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空间直接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活动.由此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先设想,再组织实验验证,使学生经历一个由大胆猜想到小心求证,由直觉思维发现到逻辑思维求证的科学工作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兴趣的保持,运用良好的导入方法激趣后,都需结合知识的生长点、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设计参与教学过程的活动,逐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发展到“我会学”,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在推导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形面积公式时,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推导,不仅在参与公式的推导中理解了公式,同时也有机地把图形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掌握了量与量之间、形与形之间、量与形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保持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订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法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摘要: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把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分开来看的结果,不论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还是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两者都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发展,会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强,思维发展更快,同时,对数学学习的得心应手会使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更感兴趣.

数学思维与兴趣 篇2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作为教学重点,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乐于去思考和探索,去发现数学中的奥秘,发挥主观能动性,开拓数学思维。要想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教师就要保护好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好奇心。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效结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得到了更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主要的教学任务。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新思路,这是我们小学数学必须关心每一位学生的首要问题。教师应充分理解数学教材材料,用已知的许多因素积极教导学生去分析和理解数学中的概念、解题步骤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点是很重要的,教师要积极地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兴趣是教学中最好的营养和催化剂,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认真分析学习材料,分析数学问题的思维就会更加清晰。

在学习中,如果学生体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明显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

一、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认真观察事物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对新事物的观察能力,增长新知识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小学数学教师要教给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观察的意义是通过对事物表面发生的现象的观察去了解它的本质,发现客观规律,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开发新的学习目标。通过认真观察和细致分析,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对于新知识的理解。没有观察就没有联想,就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结论。为了让小学生学会总结和创新,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自觉地培养学生的思维,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只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很多的数学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运用合适的教学用具来辅助教学,使这些抽象的`知识更直观,更容易理解,深入浅出,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新事物,探索新思路,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知识,使他们的思维活跃,印象深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享受到数学学习的无尽乐趣。

二、培养小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孩子的智慧体现在他们的手指上。很多数学知识的获得都可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在的动手活动中学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如在学习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等概念时,学生都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可是在他们的脑海里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印象:1米到底是多长?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再枯燥地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可以为全班同学量身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量身高,体会米和厘米的区别和联系。又如在学习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剪成相等的三角形,通过形象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由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来推断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学生在边动手边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提高。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正确引导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小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师积极运用启发法教学,培养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于数学题的讲解,采用什么样的语言使学生了解和尽快接受是关键。如果学生不理解题意,教师应立即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慢慢地,学生就会有新的发现。教师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手势或图形直观讲解,逐步加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小学生新的解题思路。教师通过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掌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了解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的关系 篇3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如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五、重视操作,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六、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发现突破口,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通过发散性思维,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且融会贯通,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普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祛训练,学生一定能声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思维与兴趣的培养 篇4

一、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体会

1. 善于运用方法, 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能力差异, 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 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如果起题意不懂, 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 发现突破口, 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 通过发散性思维, 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2.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 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 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并且融会贯通, 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3. 利用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

一题多解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 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 照这样计算, 下午又行驶2小时, 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 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 (千米) 。

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 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 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 (3+2) =272.5 (千米) 。

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 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 算式为:l63.5×2-163.5÷3=272.5 (千米) 。其中, 163.5×2, 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 163.5÷3, 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 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 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 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 是一同成长的。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 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对激发学生兴趣的体会

1. 培养观察能力, 产生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 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 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 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 抓住本质, 发现规律, 达到不断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 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 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 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 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2. 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 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 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 摸得着的优点, “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 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 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3. 重视实践操作, 培养思维能力。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也要学会“做”数学, 比如量身高,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 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 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 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所以,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便引发了我们创造性的思维。

数学思维与兴趣 篇5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从这首童谣里可看出人的手脑并用的重要性,也就是指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创新教育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产儿,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强化实践活动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不断创新的重要保证。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与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学习数学之初,必须反复了解熟悉它的过程,逐步学会发现规律,然后在每次发现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愉快的体验,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需要创新,教师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学生和教师双边互动的结晶。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师教学时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好奇心

所谓学习兴趣是个人对学习生活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它对学习具有无可代替的推动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学习往往会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所学知识也掌握得迅速而牢固。实践证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创新是学生对数学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拓展。兴趣与创新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因此,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参与度,同时激发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力和领悟力。因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能否深入学习的信号和象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持久的动机,惟有热爱数学,才能对数学有持久的热情,才能去克服和战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去归纳与总结数学规律,最后达到运用自如。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为新奇情景所吸引,新奇的情境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例如: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老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情境:狐狸和狗熊分得一块面积同样大小的长方形菜地,狐狸趁狗熊有事离开菜地一会时间,将狗熊的篱笆从左图移成右图的形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狗熊回来后很生气,“我的菜地怎么变小了?”狐狸却说:“你的菜地的篱笆还是那么长怎么能说你的菜地变小了呢?”接着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这两块地的周长一样吗?请你们帮狗熊评评理。同学们很快自己动手量了量长度,发现果然一样长。于是就来了兴趣“为什么周长一样面积却缩小了呢?”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们在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的情况下,激发了他们对质疑问题的兴趣,从而展开讨论和思考,学习新的知识。

二、巧妙引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对新课而言,如何引入显得极为重要。若平铺直叙,不起波澜,势必让学生兴味索然,不思进取。所以,合理、巧妙地引入,也就成为数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导入的方法来说有很多种,笔者通常在教学中应用图片资料和史料导入法来激发学生。如在教学“几何体”时,可事先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建筑物图片资料,像金字塔、清真寺、钟楼、古塔等等。然后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影像工具进行展示,这样就给学生以视觉的享受,从而学生自然地会兴致勃勃地去欣赏、感知这些雄伟、庄严的建筑杰作。紧接着老师再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观察其中所含的多种几何体,学生肯定会愉悦、轻松地去寻找和发现几何体的特征。另外,对其他一些内容可以结合多媒体影像工具,事前找一些贴合教学内容、有助于激发兴趣的数学史料导入新课。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活动的积极参加者,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高度的求知欲望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学精神,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实践证明,利用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具有使教学多样性、全面性,便于学生理解,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等特点。因此,如何把握好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中,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环境之中,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认知冲突,调动“情商”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变“要学习”为“我要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内容和各自的学生实际,尽量采用“提问建模解答应用”的一体化模式,诱使学生因问生趣。激发他们迫切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例如:在教“三角形全等时,不妨创设情境:有一块三角形玻璃板,不慎被打碎成了三块,若要再配一块同样的玻璃,是否必须三块都带去?只带一块行吗?为什么?一题三问,层层递进,更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质疑,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探索,才能常有创新。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在数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考,寻求正确结论,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质疑中获得知识。质疑,是发现的前导,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增加质疑问难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的思维习惯。把学生的思维从狭窄封闭的状态里解放出来。遇到问题时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有意识地去发展和培养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答”。而且也要“学会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都不要冷面相待,要防止从语言或行为上挫伤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而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引导并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

四、善于联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建模意识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在数学及其各分支的发展上,都存在着重要的转折时期,以数学发展史上的转折时期为重点,通过有选择地介绍为突破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拉格朗日将物理和数学相结合引入的向量记号和方法,当时是思考了很久才想到的,这不仅仅是在数学概念和符号的突破,其概念和方法更具有延续性。在数学规则,定理和问题的发展方面,能体现古代数学家聪明智慧的地方就更多了。比如勾股定理,据说已达到四百多种,足以编成一本厚厚的书。如果在平日数学教学中,我们把这些知识告诉学生,使学生掌握了。何愁学生的知识不丰富?何愁学生在面对一个新的问题的时候,没有方法而束手无策?学生会的方法多了,自然创造能力也就提高了。

总而言之,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科技在创新,这就必然对人的各方面要求也在增加。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在教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法的创新。教师要创设思维的环境,要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和独创性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广开思路,大胆联想,勤思善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思维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勇于开拓进取,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我们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心人,不断培养学生猜想,探索,突破常规,寻求变异,善于质疑问题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不断得到发展、提高和升华。加强数学史的学习在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略谈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的培养 篇6

关键词:思维 兴趣 培养

随着教学的改革,在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往往按照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顺序而进行,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所关心的问题。

一、教师自身素质

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积极地进行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做的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心理的特点,来考虑学生,即要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这是主要的一部分。

其次,把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我们所依靠的是:在兴趣激发大脑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加工,发现事物所具有的素质,最后对其有所探索、创造。对于兴趣来说,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是一个学习的催化剂。而学生对学习一旦有兴趣,就能很好的去学习。在思维活动积极、有效的状态下,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的。

二、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观察能力得到培养,产生学习兴趣

在各科教学中尤其是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他们所具有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也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去观察、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在观察时,能够从事物的表面看现象,去发现事物具有的规律,不断得到知识,最终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

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观察达到的。在观察的前提下,即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就能够得到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所以,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去行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就会得到发展。这样,除了增加数学的趣味性外,还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直观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单纯从语言的表达能力上提高是不够的。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从而产生了矛盾,所以,我们要利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手段。所谓“直观”,就是指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直观”有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即:“能直截了当的说明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从学习中,学生容易产生乐趣。学生从直观感知,来理解抽象的东西。这对于“直观”教学来说是一个优越性的方面。

三、重视动手能力

往往儿童的智慧就从他的行动上发现,许多事实证明,科学实验结果是从动手得出来的结论。在数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比如:通过学生亲自来量身高,来理解米和厘米等概念;通过亲自走路,去理解“千米”的涵义;通过亲自去称称东西,来弄清“千克”和“克”的不同含义;通过让学生亲自剪图形,来掌握对于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格式。总之,在动手操作中,使得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做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养成“爱问、想问”的好习惯。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除了重视兴趣的培养外,还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兴趣是构成思维发展的一个部分,而思维是构成兴趣的一个前提,往往兴趣,是通过后天得到的,在思维的萌芽意识中,通过对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出来的。学生对学习一旦有兴趣,就能很好去学习。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的效果就会很好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教师培养学生的兴趣外,通过新方法的发现,新策略的制定,来进行相关的训练,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而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面,还从以下几点来说说。

(一)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

针对学生能力的不同,我们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对于同一道数学题,我们的语言表达要让学生很容易地接受。我们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或者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这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得到发展。在这样的方法下,能够发散学生所有的思维,从而,学生变得爱动脑筋、去思考问题,使得好的习惯得到培养。

(二)设计教学内容

对于老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对于教材中所隐含的东西,我们也要善于发现出来。这就说明,教师要将拓展知识,运用到数学课上。在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时,我们也可以讲一些与其相关的内容,学生们就会把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起来。

(三)一题多解

所谓一题多题是指:一道题有多种解决方法。这对学生来说,很重要。这是兴趣产生的基础,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一题多解实现。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如:一辆汽车,在上午3小时行驶了270千米,照这样计算,在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第一解法是:先求出:每l小时所行驶千米数,然后再求出下午所行驶的千米数,最后求出这一天所行驶的千米数。综合算式是270÷3×2+270=450(千米)。

第二种方法是,做法比较简便,即:先求出一天共行驶的小时数,再求出每小时所行驶的千米数,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的千米数。

综合算式是:270÷3×(3+2)=450(千米)。

从这些看来,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由兴趣产生的,而学生的兴趣是在思维的基础上实现的。在两者之间,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连接,是一同成长起来的。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用题目中已有的条件,让学生能够处理信息,以及灵活运用数学的方法、变换的角度,去思考而解决问题。兴趣的培养,对于教学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所依靠是大脑,通过兴趣来激发、加工大脑,从而,发现事物所具有的规律,并对其进行探索、创造。而兴趣是能够促进学习的效果,即作为一个催化的成分。学生对学习一旦有兴趣,就能很好的去学习。只有学生的是思维活动达到积极、主动,学习的效果变得事半功倍。所以,我们需要给学生一片属于他们的天地,即一个自由的、发挥能力的空间,在课堂学习中,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充分的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冯育强,李德宜.从一题多解到多题一解[J].高师理科学刊.2011(04).

[2]蔡桂荣.妙用一题多解培养创新思维[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3]刘丽娟.让思维得到提升—从一题多解到多题一解[J].江苏教育研究.2011(11).

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 篇7

一引导多样的观察体验, 激发学习兴趣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相对持久的视觉活动是学生了解外部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种活动。可以说观察能力是开启兴趣大门的钥匙, 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无从谈兴趣, 更不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要教学生观察方法, 能让他们在观察时不断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一般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 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 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 所以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又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 还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时,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由锐角、直角和钝角画出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过程, 初步形成“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一样大”的认识;其次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 由特殊的三角形上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进一步提出“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等于180度”的疑问;再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 进一步发现, 并由此建立: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猜想。整个过程层层深入, 让学生在充分的观察、想象中逐步验证清晰的猜想。这就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二创设有效的直观情境, 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是以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只利用口语表达是远远不行的。要想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 就要想办法、多角度地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例如实物直观, 具有生动、鲜明和真实的特点, 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感知的积极性。合理的设计和使用媒体、教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图像直观具有清晰、形象的特点, 利用直观图、示意图清晰地表达题目中的关系, 让学生易于理解。

我在讲解长方形面积变化时给学生布置一道题“有一长方形花圃, 长8米。在修建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 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 问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只让学生看文字可能一下子有点想不出办法, 通过画图让学生看看长方形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依据题意顺利地画好图, 通过文字和示意图的比较, 明显可以看出图的优势和作用, 让长方形的变化情况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便于学生思考和分析。直观教学有时可以直接说明问题, 理解问题, 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再有在讲授数概念时要引导学生联系接触身边有趣的事物, 这样学生就会更深刻地理解数的概念, 很好地建立数感, 对学习数的知识会有很大的帮助, 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三开展充分的操作活动, 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为提供学生丰富的、典型的素材, 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丰富的具体经验, 使抽象的语言获得具体材料的支持, 这样既激发了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在讲授对数字11~20的认识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动手数出10根小棒, 然后捆成一捆, 让学生直接感受到10个1就是1个10。在此基础上继续操作分别数出11~20根小棒, 感受数的组成, 特别是20,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19就是1个10和9个1组成, 再添1根, 又满了10个1, 10个1又是1个10。让学生得出20就是2个10组成的, 体会十进位的规律。另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 通过量一量、拼一拼、做一做、画一画、折一折等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中的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如通过实际计时理解分钟和小时等时间单位长短;通过实际测量正确理解米和毫米的具体含义;称称不同物体的质量, 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区别。总之,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另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 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让他们养成积极思考、积极发问、积极探究和积极想象的习惯,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学习品质。

1. 采用启发法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备课, 不但要备教学内容还要备教学方法, 更要备学生, 对每个学生都要了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 创设诱人的悬念, 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积极有效地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 获得探究、发现、成功的乐趣。

例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剧场里有870个座位, 每张票价8元, 开始卖了860张票, 在演出前又卖出10张票。这场的票房收入是多少钱?”对于这道题很多学生采用的解题方法是860×8=6880 (元) , 10×8=80 (元) , 6880+80=6960 (元) 。这样做是对的, 但不是最优化的解题方法, 这时教师提出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了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认真讨论, 最后学生又得出另外两种解法: (1) 870×8=6960 (元) , (2) 860+10=870 (张) 870×8=6960 (元) 。让学生比较这几种解法那种方法更简便更优化, 让学生明确在所有的方法中, 有些方法是最简便的, 那就是可取的。这样面对同一道数学题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 发现突破口, 这样一直练下去就可以开动学生的脑筋, 使他们掌握更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再有, 教学中还可以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

2. 鼓励学生质疑, 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 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 又要注意培养他们敢于求异的精神, 发展求异思维, 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如教学十几减九时, 教师先观察问题情境, 提出怎样算, 引入算式13-9, 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交流汇报。共得出五种算法。 (1) 先数13根小棒, 再一根一根地去掉9根, 剩4; (2) 因为9+4=13, 所以13-9=4; (3) 13-3=10, 10-6=4; (4) 10-9=1, 3+1=4; (5) 13-10=3, 3+1=4学生的算法很多。这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让他们在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相互启发、多方体验, 感悟各种算法的优点, 从中选择自己理解的、可接受的、喜欢的算法, 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教师要倍加珍惜和爱护。

3. 强化解题训练, 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 因此每节课都要设计与学生思维训练想联系的习题, 它将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学生对题意不太理解的教学时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一些调整或补充。

例如有一道题是“小明的家与学校相距90米。一天他上学走了40米, 发现没带文具盒, 他又返回家去拿, 再回到学校。问他这次从家到学校一共走了多少米?”小学生知识经验有限、生活阅历少, 这样会给学生理解题意带来困难, 这时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认真读题让学生复述:小明上学, 先走了40米, 返回家走了40米, 最后从家到学校又走了90米, 这三段路一共是多少米。这样学生既理解了题意, 又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材料的能力。

谈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的一致性 篇8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学习兴趣的产生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 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 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 使其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 抓住本质, 发现规律, 从而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 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 所以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和思考, 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二、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上下功夫, 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 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 “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 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多少的教学就很顺利了, 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三、重视操作, 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也要学会“做”数学, 比如量身高,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 使我们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 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 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可以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 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 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 提出新见解。以下再对培养思维简单地谈一谈。

1.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 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懂得针对不同的学生的能力差异, 采取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面对同一道数学题, 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能让学生尽快地接受呢。如果其题意不懂, 便可采用启发、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接受, 发现突破口, 用通俗简易的手势或图形来化繁为简。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对思维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教师的方法下, 通过发散性思维, 使他们明白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从而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

2.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解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 也是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一题多解的例子。

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 照这样计算, 下午又行驶2小时, 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 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 (千米) 。第二种方法相对简便一些, 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 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 (3+2) =272.5 (千米) 。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 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 算式为:l63.5×2-163.5÷3=272.5 (千米) 。其中, 163.5×2, 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 163.5÷3, 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 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从以上所谈的这些看来, 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而产生的, 而浓厚的兴趣是靠反应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是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 是一同成长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 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 思维是兴趣的基础, 兴趣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对某些问题的探索产生的结果。

3.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老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 而不是仅仅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数学课堂上。例如涉及到语文知识, 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内容, 让学生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并且融会贯通, 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的渴望。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 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 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 就可以发现新方法, 制订新策略, 长期坚持这样的方法进行训练, 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 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他们乐学、好学, 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兴趣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不应该分开来谈。

数学思维与兴趣 篇9

在教学改革中, 教师除了提高自己的个人素养和职业能力外, 还要着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要深入研究教材, 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堂目标合理设定教学内容。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创设儿童感兴趣的课堂情境进行教学。例如, 在进行例题讲解时, 可以把小学生喜爱的动画片中故事情境融入进来, 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接受和探索新知识。在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的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的引导, 能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得到强化。在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时, 教师要因人而异, 不断在课堂教学中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促进学习兴趣产生的基础条件

在对一个事物引起兴趣的基础条件就是要对这个事物进行观察, 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观察, 在逐步对这个事物进行深入观察的同时, 兴趣也就自然地形成了。在教学中, 教师要在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初步接触时, 引导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在深入的同时, 教师要以有趣的情境进行导入,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让他们主动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 逐渐形成在每次接触新知识时都能主动进行探索, 主动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和探索中, 一点点成功的体会都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兴趣。久而久之, 这种成功感会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的学习, 同时在进行数学探索时也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有条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只是借助语言对数学知识进行讲解,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很枯燥, 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素质教育中, 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具进行辅助教学, 例如, 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多媒体的设计上要从简到难, 逐步深入。学生通过观看直观的多媒体课件, 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直观上进行深入, 逐步达到从直观向抽象的过渡。

三、重视操作, 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教师在进行教学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来理解数学中的知识,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中的“数的认识”时, 在教学两位数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来理解个位数和十位数的意义。通过实际动手操作, 让学生从直观上理解这些知识, 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会能更好地进行新知识的讲解。又例如, 在学生学习长度单位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量一量身高来加深对米和厘米的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 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又会激发他们的动手欲望。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中,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断提高, 数学的思维不断发展, 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高。

小学生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 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种特点, 在数学教学中先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 通过他们好奇心的引导, 对数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接触, 从而达到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兴趣了, 在发展数学思维方面才能提高速度, 提高效率, 才能在新知识讨论中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一) 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 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一个班级的学生知识水平不同, 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不同,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和启发, 使他们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兴趣, 在情境创设时, 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进行讲解, 但是创设情境时不能只在乎新奇感, 而是以学生容易接受的、通俗易懂的事物进行导入。在提高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同时, 教师还要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 加强思维锻炼的强度,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这一点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善于发现教材中所隐含的深意,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做功夫。教师还应将拓展意识运用到课堂上。例如, 涉及其他知识, 可以多讲一些与其相关的, 让学生们理解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并且融会贯通, 从真正意义上产生对知识需求的渴望。

(三) 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模式”

一题多解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 也是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只有从多方面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展,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兴趣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 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 是一同成长的。所以, 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 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 思维是兴趣的基础, 兴趣不是天生的, 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数学思维与兴趣 篇10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1. 通过对观察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要想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因此,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任何知识的掌握都是在对事物观察基础上获得的,如果没有观察,学生就缺乏想象力,相应的如果没有观察,学生就缺乏创造力。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 通过采用教具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因为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影响,他们会对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对于那些抽象的事物则比较反感。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仅仅通过口头讲授以及描述有时会较为抽象,并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甚至还会出现理解偏差。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可借助教具来开展教学。教具可以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从而使学生直观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数字的分解与组合时,教师可使用5块小木方让学生自己动手,这样不仅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同时也使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在以后教学中遇到相似的问题时,教师一样可以用教学道具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不少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而不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分米”及“厘米”时,若教师只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来学习和记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记忆可能并不深刻。而教师若能让学生亲自量一下身边物体如课桌、书本以及铅笔等的长度或者是宽度的话,那么相信学生一定会深刻理解这些长度单位并牢牢记住。再如,为了理解以及区分“米”以及“千米”二者的区别,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测量教室与其家的距离并在课堂上进行结果展示。又如,在学习重量单位“千克”以及“克”时,教师可叫几个学生在课堂上称一下硬币和砖头的重量,然后再让每个学生回家再称一下。这种亲身操作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1. 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迸发出强大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学生对学习兴趣最浓、热情最高涨的时候,就是其处于最佳学习状态的时候。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知识以及个人教学优势,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思维兴趣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分数”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教师可以先通过粉笔来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导入。教师可先让学生一根一根的数粉笔,当学生参与度非常高时,教师可突然将一根粉笔从中间掰开,然后提问一半粉笔要怎样表示呢?此时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教师就可趁机引出新课。这样,在课堂刚开始时就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会有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 通过对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具备条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具备完整表达思维过程的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及技能,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培养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教学数学知识及技能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叙述出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在做应用题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认真审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涉及到的数量关系,最后再用条理分明、清晰以及准确的语言将解题思路以及具体步骤完整表达出来。这样的训练与指导,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逻辑思维强是数学学科的最大特色,而兴趣又是做好一切事情必不可少的前提。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大脑,让其从小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各项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3(17).

[2]范强.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吉林教育,2015(01).

[3]王立英.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能力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

上一篇:子宫内膜病下一篇:乙酰氨基酚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