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管理

2024-08-27

寿命管理(精选十篇)

寿命管理 篇1

设备寿命期管理理论的基本定义是:设备寿命期管理就是研究设备从诞生(制造出来)到使用再到衰亡(报废)的全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更具体地说,把过程阐述得更细一点,设备寿命期管理理论就是研究设备的规划、设计、制造、安装、试车、使用、维修改造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

对于我们煤矿基层来说,我们只涉及到安装、试车、使用、维修改造直至报废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面对如今井下设备老化,事故多等各类问题,如何管理设备才能使设备少出故障,提高生产效率,是我们目前须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设备的这个过程及其规律进行的研究。有许多的管理理论都是一个综合的体系,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理论的应用。设备寿命期管理理论同样涉及到其它重要理论学科。它也是一个理论体系,我们就从下面三个方面来阐述:前期管理、运行维修管理和更新改造及报废。

1 设备的前期管理

设备的前期管理包括规划决策、计划、调研、设计、制造、购置,直至安装调试、试运转的全部过程。

煤矿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地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煤矿企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符合国家的安全、产品的性能、产品的质量等要求。在选构设备时,根要据井下的条件,考虑经济、适用性还要考虑其安全性、稳定性。设备前期管理是设备寿命期管理中的一个毕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设备精细管理的具体要求和体现。设备寿命期管理不是对寿命期的笼统的管理,而是细分了影响设备使用寿命的各种因素,在保障各种因素的时候,要进一步细化管理和操作标准,其中,许多有关机械、电气、液压等方面的工作内容,还要做到具体化和量化。设备寿命期管理是设备的信息管理。在设备寿命期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对设备信息的跟踪和记录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尤其是在设备运转过程中的信息掌握和分析处理。可以说,没有设备信息,就无法对设备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设备寿命期管理也是设备的质量管理和效率管理。对基层来说,设备寿命期管理的落脚点在设备井上下检修管理,以设备寿命期管理理论为指导,对机电设备“四检制”进行完善和提高“四检制”是过去历年检修经验和教训的总结。随着工作的深入,应赋予“四检制”新的内涵,要求也要提高,也就是哪些内容可继续传承,哪些内容要赋予新的量化指标等等。

针对这些新要求,我们以设备使用过程中的井上下检修为重点,强化了设备检修的基础工作。针对新投入的设备,我们建立完善了设备信息档案,包括设备的编码、名称、型号规格、供应厂商、生产厂家、规定使用年限、机械和电器系统、技术参数等。除此以外,主要建立完善了设备在使用和运转过程中的信息记录,我们规定检修班组由专人负责填写每个班的工作日志,包括井上下检修工作内容,并专门针对目前正在服役的每个工作面的胶带输送机、刮板输送机、掘进机等建立了检修和使用维护记录,这些检修记录包括日常周检和月检的巡检情况以及出故障时的处理情况。我们对井下设备检修进行每月、每周排计划,科管技人员排班盯岗,坚持做到每次巡检都能有内容、有程序、有标准,上井后还要详细填写检修记录。这些都是设备投入始用前的准备。

2 运行维修管理

掌握设备结构原理、熟练操作技能是设备寿命期管理的前提条件。成功的设备寿命期管理,是以操作员工对采掘设备的结构原理的掌握及正确使用和维护为前提条件的,离开这个前提条件,设备寿命期无法实现,更别谈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为此,我们积极与设备制造厂家和基层生产单位配合,组织好设备使用、维护、检修方面的培训。认真组织了班组检修人员的培训,掌握了设备的结构原理、使用和维检方法等。在这个过程中,班组长和工人技师首先吃透,为接下来的日常班组技术培训课打下了基础。这个过程是设备寿命期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3 更新改造及报废

我们的设备报废基本比较正常,但还是要注意,这是设备最后发挥效益的地方,也要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不仅体现在设备一生管理的三个阶段,还体现在它是煤矿企业现代管理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很大程度上,煤矿设备管理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领导在煤矿企业现代化管理中不可忽视设备管理工作,并使全寿命周期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

通过设备寿命期管理技术的应用,我矿完成了延长了设备的寿命目标,寿命期管理越来越多地被操作员工所理解和认同,在实际工作中的效果越来越显现。今年我矿又多次组织培训,学习寿命期管理相关内容,也把《四检制》、《润滑五定》、《包机制度》等内容在培训过程中重新学习,让员工有了新的认识。使我矿的设备管理技术真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摘要:本文从设备寿命管理的基本职能为切入点,论述了设备寿命期管理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运用,并对设备寿命期管理技术如何在企业进行应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设备全寿命管理调研报告 篇2

一、试谈电网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以资产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的整体目标出发,统筹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系统优化的科学方法。

2004年以来国网公司系统发展不断加速,电网资产存量大,增速快,设备年轻,使用寿命偏低。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如使用效率低、设备寿命短、更新换代快,技改投入大,维护成本高,一线人员短缺等。在2008年国网公司年中工作会议上,公司党组提出“在新形势下,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引入科学决策,优化管理策略,积极推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实施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公司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实现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实现公司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战略举措”,核心意义是“统筹处理好安全、效能和周期成本三者关系,实现资产的全过程、精益化管理,促进有效资产增长,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意义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公司转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传统的基于职能的资产分段管理模式,强调阶段的划分和有序性,各部门的工作目标、范围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也难以统一到一个总体目标上,每个部门更关注自身领域的优化,对整个系统考虑不够,缺乏沟通协调和“回头看”的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难以形成持续优化的闭环管理机制,欠缺对资产的全过程管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按照系统思想对资产管理过程进行全面集成,实现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变,借助于精益化方法和全过程优化,对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基础。

三、实施资产全寿命管理的基本原则

实施资产全寿命管理是电网公司资产特点、管理需求所决定的,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

以系统化管理思想统筹协调资产全寿命周期各个环节,转变工作理念、方法,明确各环节工作重点,加强各环节工作衔接、配合,推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向一体化、标准化、流程化方向发展。

安全性原则

通过对设备全寿命周期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和成本跟踪,优化相应工作流程和策略,正确处理好电网资产安全、寿命、周期成本三者的关系,提高电网资产运营效益和全寿命周期健康水平,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可靠供电。标准化原则

为保证电网安全运行,有效提升资产运营效益,必须首先建立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精益化原则

按照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要求,建立资产安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评价模型,以精益化管理方法为手段推进公司资产管理整体及各阶段工作的不断深入.客观性原则

以可操作性为标准推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各项工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发展能力、装备水平、经营环境、运行环境等影响因素的差异,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

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重点工作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系统、科学的统筹规划,才能确保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这就还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建立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机构

资产全寿命周期客观上要求改变职能部门的分段管理,根据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流程要求,基于全寿命周期管理思想建立高效、开放、紧密衔接并且将全寿命周期各项工作纳入管理的组织与管控模式。通过各种机制建设从管理模式上将规划、立项、初步设计、招投标、建设、运营等阶段纳入统一管理,并在资产全寿命管理框架下梳理明确各项工作的职责,成立相应多专业参加的实施组织机构,实现相互间职责的有效衔接,才能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实时、动态联动,生命周期内成本最优。如河北省电力公司成立资产全寿命管理工作组,成员包括省公司各相关部室的负责人,领导组下设规划设计、基建、运行维护、退运物资、财务、科技信息6个工作组和一个办公室,并制定完成《省电力公司推进资产全寿命管理工作方案》,资产全寿命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有效组织好各小组开展工作。站在全公司角度树立全寿命周期整体最优管理目标、意识,统一管理理念、组织、规则,加强寿命周期内项目决策、建设、运营各阶段间的协调、配合,使电网扩展、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大修计划、设备检修、运行计划各阶段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目标一致的整体,每个阶段目标均服务于资产全寿命周期最优整体目标,在电网建设项目决策期,就要系统整合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和运营方之间的分目标,就项目整体功能的实现形成统一目标体系。2)在规章制度和标准建设方面贯彻全寿命周期管理思想

从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规章制度管理的工作规则并建立常态机制,加强对资产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规章制度和标准的系统策划,并建立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管理协调机制,保证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构建统筹规划的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体系,不仅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目标和管理架构,而且使相关的管理手段能够更有效的发挥作用。建立统筹规划的电网资产规章制度体系和协调机制,形成各部门既有明确分工又能有效协作的管理体系和目标统一的管理标准。《河北省电力公司资产全寿命管理办法》规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流程控制,分级负责;规范记录,准确反映;监控重点,有效衔接;明确责任,严格考核。管理内容包括资产形成前期、形成过程、运行期间、退出管理。资产形成前期管理主要是指通过资产投资计划的审核批复等监督与管理,实现对资产形成的投资成本和未来运营成本的有效控制,是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资产形成过程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对资产增加的过程管理,实现对资产相关成本和质量的控制,资产增加包括零星购置、基建转入、更新改造、投资转入、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盘盈及其他途径增加。资产运行期间管理主要包括资产的运行维护、资产的调拨、资产的大修及日常修理、清查盘点、资产出租等。资产退出管理主要是指资产退出的过程管理,包括资产的报废、出售、捐赠、盘亏、投资转出等方式。同时建立、健全资产全寿命管理监督、考核体系、办法,制定科学、合理、系统、量化的资产管理考核指标,对资产的增减率、利用率、完好率、闲置率、流失率、不良资产比率等进行全面考核,对资产管理效绩进行比较分析和科学评价,并与各单位业绩考核挂钩,以建立起资产管理业务流程控制系统,将资产规划设计、组织施工、价值、实物使用保管、物资管理等环节有效衔接,准确监控、反映资产的动态变化。3)建立、完善资产全寿命周期决策机制和方法

寿命管理 篇3

【关键词】系统思维;工程管理;全寿命期

为了适应工程项目建设参与方的需要,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的增值,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成为我国近几十年工程界的重点,成为现代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趋势。同时也是全社会的一个重大命题,涉及到各个工程领域及工程专业、工程管理多方面的知识,涉及到指导国家建设的总体思想、工程建设及运行的各层面。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提出将工程的目标、流程、对象、技术等要素在全寿命期的维度上整合集成管理,抛弃了以质量控制、费用控制、进度控制为主要内容,以质量、费用、进度为目标的传统工程管理套路,力求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系统最优化目标。我国目前对工程全寿命期的基本规律的认识表浅,对工程建成之后的健康状况、价值变化和功能衰退规律的研究很少。工程管理者缺少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忽视了工程运行阶段的管理,未能从工程全寿命期的角度全面深刻的认识工程管理的相关问题,导致产生了许多不科学、不理性的工程项目。

1.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概念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当前项目管理的本质,是指在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把研究对象或处理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根据不同类别工程的系统特征,辩证对待所研究对象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期达到工程系统全寿命期整体目标最优的科学管理思维方式。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按照工程系统及子系统的目标、结构、功能和和动态变化规律来进行的科学思维方式,是系统思维的继承和发展,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贯穿工程全寿命期。

2.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概念

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模式就是将三个相互独立的管理DM、PM和FM通过集成和统一后形成一个新的管理系统。集成并不是独立的子系统的简单相加,是指在管理理念、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和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等多方面的有机集成。统一指管理语言和管理规则的统一。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的目标即是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目标,是建设期目标和项目运营期目标的统一。

3.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特点

3.1集成性

全寿命期管理的集成包括信息基础和管理过程。不同的管理过程需要大量的信息传递,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辅助,通过数据库的方式实现不同管理过程间的数据集成,这就是信息的集成。

3.2目标性

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多的满足用户的需要,项目根据不同用户不同要求进行动态调整,缩短从决策阶段到运营阶段的周期,提高质量。

3.3协调性

全寿命管理模式的协调性中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十分重要,因为全寿命期管理模式的集成性,所以对项目全寿命期管理进行动态调整及监督十分重要,保证不同阶段的管理人员的一体服务,实现群体活动的信息交换及共享。

3.4并行性

传统的管理模式往往是前一阶段未完成,后一阶段就没办法展开。但是现代的全寿命期管理模式却是并行进行的,所以为了降低实施阶段的需求会更改设计阶段,要保证在决策设计阶段将实施阶段的需求全面考虑。

3.5整体性

全寿命期管理模式在决策阶段就考虑整个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一切从全局出发来对整个管理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而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只是关注自己的领域,很少全面考虑整个系统。

4.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主要内容

4.1目标系统

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目标系统主要要求是整体性、社会性、包容性。工程项目管理成功的重要前提是与项目利益相关的在全寿命目标上达到共识。

4.2组织系统

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组织系统不只是为业主方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组织系统的一体化考虑,还将工程项目参建方和业主间的相互关系考虑进去。前者考虑的主要因素有项目组织形式的选择、实施和运营维护的不同阶段、项目策划决策。后者将传统意义的企业间合作模式转为动态联盟模式,联盟内的企业承担各自的义务,共享成果共担风险。联盟内的企业盟主之间有信任作为基础、有合同作为法律依据,成为一个虚拟企业。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数据完成任务,把项目的成功和增值作为共同目标,只有在实现共同目标的条件下便能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4.3信息系统

实现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要有一个可以信息共享的平台,使项目决策、运营维护等各个阶段的所有参与方都能将信息共享,这个平台就是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信息系统。该信息系统就是利用现代化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全寿命期管理中的信息处理,提供信息服务。成功实施的信息系统是工程项目全寿命期集成化管理目标实现的有力支持,提高项目管理效率,促使项目管理的现代化。

5.总结

本文在分析工程项目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新模式,是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应用的体现,深入探讨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模式的特点及管理信息系统。全寿命期管理内容丰富且涉及面广,这样的特性要求管理者抛弃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模式,把握好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规律,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最优目标。项目全寿命管理模式具有自身优越性,在实施过程中各方都会直接或间接受益。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和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不单单是一种工程管理思维方式和理论方法,更是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光,成虎.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目标体系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4,37(10):87—91.

[2]梁爽.系统思维的理论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民航管理,2006,(12):24-26.

[3]刘国章.系统思维与现代管理[J].系统科学学报 ,2010,18(2):33—37

航材全寿命管理研究 篇4

航材是航空兵部队生存、发展和遂行各项任务的物质基础,也是形成战斗力的重要因素。现代化的航空兵部队要求科学、高效的航材管理。全寿命管理思想已经在武器装备领域进行了很多的论证和实践[1,2,3],也有学者研究了在装备全寿命管理中如何更好的进行航材管理[4]。为更好的实施航材管理、降低装备全寿命费用、提高航材保障效益,应该将航空装备全寿命管理进行延伸,对航材实施全寿命管理。

1 航材全寿命管理的内涵

全寿命管理是指对装备系统从早期研制开始,经历详细设计、试验、生产、使用、维修保障直到退出使用的整个发展过程进行统一规划、控制,主要包括全寿命费用管理和全寿命技术管理。狭义的全寿命管理则特指装备从服役到退役过程的管控。与各环节分开独立的管理相比,全寿命管理强调在费用、技术上都不单只考虑某一阶段的问题,而是综合考虑各阶段的问题,使全寿命费用最少,各阶段技术相协调。

航空装备的全寿命管理要求航材部门必须参与到飞机立项论证、方案设计、工程研制阶段等各阶段工作[4]。但对单件航材而言,航材部门对其真正的管理是从器材进入部队开始,到离开部队结束。因此,航材全寿命管理可取狭义定义为对航空器材从采购、服役、使用、修理、保管到退役报废的全过程,实施统一的、全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

航材全寿命管理的任务是加强航材系统、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进行整体筹划;搞好各类、各层次、各阶段航材的协调发展,使航材系统、体系达到功能配套、结构合理、质量均衡,提高航材整体效益。这就要求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计划,去组织、控制和监督有关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活动的展开,其目标是提高航空器材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减少保障工作的人力和费用、及时满足部队对航空器材需要,使部队能用得起、用得好,实现航材建设的良性循环。

2 航材全寿命管理的必要性

2.1 航材体系需要全寿命管理

现代航材已经发展为市场筹措、仓储保管、供应保障、工厂修理、运输包装、协调指挥、控制管理、信息通信结合为一体的航材系统,在总体上则已经形成了科学的航材体系。在航材研制、生产和维修中,通用技术、通用零部件和通用设施比例不断增大,即通用性大为提高。在航材体系中,保障的各个层面具有效能上的内在联系,从战略、战役和战术各个不同层次上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现代战争中,不同作战范围的、起不同作用的航材,其联系和相互影响非常紧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完整的航材保障体系。航材保障体系结构上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必须实行全寿命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航材保障体系的整体效能。

2.2 航材阶段管理需要全寿命管理

现代航材的研制、采购和使用的周期均较长,从提出需求到退役报废的全过程中,形成了若干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制约的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任何一种形式的中断或脱节,都会对航材全寿命过程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航材阶段管理中,必须立足于全寿命管理,通盘考虑,统筹兼顾。

2.3 航材建设需要全寿命管理

现代航材体系复杂,在发展和使用过程中,涉及的部门众多,航材体系建设的社会化分工、协作日益深化,使航材建设已成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这些不同的管理内容,从管理体制上看,属于不同部门的职能,但从航材保障形成战斗力的角度看,他们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统一过程。如果把这个统一的过程割裂开来,研制不考虑采购,采购不考虑使用,必然会对航材保障形成战斗力造成障碍。因此,航材管理需要规划计划、研制、生产、使用和维修等各个部门和不同行业,按照统一的目标,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紧密衔接,总体运筹,科学决策,实行航材的全寿命管理。

3 航材全寿命管理的实施

3.1 科学筹划,统一安排

航材全寿命管理包含市场筹措、仓储保管、供应保障、使用修理、运输包装、协调指挥、控制管理、信息通信等各方面,这就要求所涉及的各机关、部队和厂所对航材寿命各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做好各阶段的信息共享与通力协作。

装备机关是航材工作的领导部门,担负着决策和管理的职能,是航材实行全过程、全寿命管理的主体。各级装备机关应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责任,深刻理解全过程、全寿命管理在航材工作中的巨大作用,搞好航材建设规划计划,抓好航材工作各阶段之间的协调与衔接,促进航材工作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处理好与其他领导机关之间的关系。各领导机关是各级部队的领导部门,所从事的工作都具有全局性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级装备机关应主动加强与其他领导机关之间的联系,自觉接受指导。同时装备机关要毫不动摇地加强对航材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积极协同司令机关组织好航材训练和专业技术兵的调配、培训;协同政治机关搞好爱装管装教育及装备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协同后勤机关搞好航材的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对装备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处理好装备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装备机关各部门各有分工,突出体现了全过程、全寿命管理的内在需要。在工作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最终目标上,都是为了提高航材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在运行机制上,要求整体协调、行为规范、办事高效、运转顺畅。因此,装备机关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讲全局、讲协调、讲效率,相互间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处理好与地方有关单位之间的关系。按照装备管理的要求,军队装备使用部门与地方承研、承制和承修单位之间的关系,是装备订货与组织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的关系,是需要与供应的关系。因此,各级装备机关要自觉树立市场经济意识,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抓好航材的全过程、全寿命管理,依法监督地方承研、承制和承修单位履行航材合同,确保航材研制、生产和修理质量。

3.2 确定合适的器材范围

在航材管理中为了便于器材的控制和管理,根据不同器材使用用途,器材的可修性、经济性、消耗性,并参照备件图目,附件维修手册,客户操作与维修指导手册等有关技术资料依据,以及来自制造厂家和技术部门的文件和信息,综合各种因素,可以将航材分为三大类,即:周转件,可修件和消耗件。其中,消耗件没有维修价值,故障件从飞机上拆下就报废,属一次性消耗器材,而且这类器材本身往往价值较低,因此对此类器材无需进行全寿命管理。周转件和可修件具有较大修理价值,同时本身价值也较高,可重复进行修理和使用,因此这类器材正是航材全寿命管理的重点。

3.3 标准化是重要基础[5]

随着部队装备的发展,部队仓储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所储备的器材成千上万,涉及到的各类单位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这成百上千的相关单位形成了一个复杂、众多的管理组合,单靠行政手段去安排是肯定不行的,必须在技术上使它们的器材管理活动保持高度的统一和协调一致,实现不同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通过制订和执行相应的标准,使各个管理单位和管理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保证航材管理有条不紊地进行,达到仓储够、供应快、保管好的目的。

3.4 信息化是必需途径[6]

航材具有数量大、品种杂、分布广、变动多等特点,其基础信息众多、盘点工作复杂繁重、历史操作和资产统计分析困难;航材管理涉及单位多,信息交互频繁,仅凭手工操作无法适应全寿命管理的要求。为提高管理水平,进行航材全寿命管理,必须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搭建一个信息化的管理平台。

信息系统的实施以互通的流程实现无缝链接,以固化的流程强化责任,有助于实现统一管理、分级负责、过程控制、责任到人及节约有效地进行航材管理,提高数据准确性,降低业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军事经济效益。这是加快航材全寿命管理的需要,是加快航材管理发展的必然,是施行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是对航材管理提出的更高标准和要求。借助统一规范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各单位各环节将有机组织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系统,获得更大的整体功能。

数据的采集、识别和交换是信息系统的重要工作,为解决人工数据输入的速度慢、误码率高、劳动强度大、工作简单重复性高等问题,自动识别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作为新兴使用的无线射频(RFID)自动识别技术,其电子标签具有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大、数据可加密、存储量大和存储数据可以更换等优点,其提供的信息更丰富、更直接,适用于自动化控制和多目标识别、运动目标识别等,并且由于该技术难被仿冒、侵入,具备较高的安全防护能力。RFID技术应用于航材管理,将促进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达到了器材入出库的快速、准确、高效的目的,对实现我军航材全寿命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4 结束语

航材全寿命管理要求航材管理人员具备“大航材”观,把航材系统具体看成是由“战场”、“外场”、“仓库”、“市场”四者组成的大系统,处理好与使用单位、装备采购部门、器材生产(维修)厂等之间的关系,对采购、交接、储存、使用、维护、修理直到退役或报废等过程和环节实施系统管理,提高其航材管理整体效能。

摘要:提出了进行航材全寿命管理的思考,探讨进行航材全寿命管理的内涵和必要性,并对航材管理全寿命管理的组织实施提出了客观建议。

关键词:航材,全寿命,标准化,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李忠民等.基于全寿命周期的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识别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5,(12):49-53.

[2]侯鹏等.大型运输机全寿命成本模型分析[J].航空计算技术,2005,35(1):38-44.

[3]刘明齐等.飞机副油箱寿命全过程管理[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7,(5):24-26.

[4]韩来庆等.装备全寿命管理看航材综合保障[J].科技信息,2008(6):317-319.

[5]李大南.武器装备全寿命周期费用管理与标准化[J].航天标准化,2008(,2):26-29.

寿命管理 篇5

一、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背景

(一)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特点及存在问题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的特点,一是资产数量大、种类多。固定资产价值占到供电企业总资产价值的70%左右;二是分布于成百上千公里的地区、输电网跨越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受地理气候条件等一系列外界因素影响大,管理难度大;三是投入大,一般的电力设备单件价格上万元,有的甚至高达几百万元。尤其是近几年电网建设、改造的技术不断更新,造成固定资产更新快,变动频繁。

而供电企业传统的资产管理涉及的多部门、多环节,且多重视资产的前期投入,忽视后期成本管理,缺乏精细化预测、管控及高效的部门协作机制,对安全、效益、效能的统筹管理较少。

(二)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及运营效率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传统基于职能的固定资产分段管理模式,强调阶段的划分和有序性,各部门的工作目标、范围和侧重点不尽相同,难以统一到一个总体目标上,每个部门更关注自身领域的优化,对整个系统考虑不够,缺乏沟通协调。对此,必须转变工作理念和方法,以系统化管理思想统筹协调资产管理各个环节,明确各环节工作重点,注重各环节的工作衔接与配合,实现职能管理向流程管理的转变。

另一方面,为有效地提高供电运营效率,在固定资产形成的前期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降低规划、设计、招投标和建设等阶段造成固定资产健康隐患的可能性;在固定资产运行过程中必须从建设、运行、维护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安全、质量、成本控制,使之可控、在控、能控。

二、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内涵

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内涵是:以供电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追求固定资产整体效益最大化目标出发,依据“二”“八”法则抓住关键少数的原理及控制理论,对固定资产从规划设计到退出一生各阶段影响大且管控难度大的关键环节重点进行管理优化,即:在规划设计阶段,以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最优为目标,采用规划周期成本法,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尤其是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优化规划设计;在施工阶段,开展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策划,推行电网建设甲方代表制度,并由甲方提前介入开展中间验收,对工程施工质量实施精益控制;在投运转阶段,限时定人完成验收中发现问题,严格验收消缺管理,实施“零缺陷投运”;在运行检修阶段,围绕优化电网检修作业流程和设备检修情况下的电网运行方式、实施设备状态检修、推进“集中监控、无人值班”,重点优化固定资产运行检修策略;在退役资产处置阶段,通过合理规划,对落后或超期服役设备和设施实施技术改造;并从安全、效能质量、成本三方面设定结果性指标,全面评估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绩效。不断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延长服役年限,减少事故发生次数、频率,确保客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实施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关键节点管控

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以实现资产各阶段工作策略的持续优化,坚持运行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统筹协调安全、效能和周期成本三者的关系,在确保电网安全可靠的同时,以优化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为总体目标,提高电网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

1.以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最优目标优化规划设计

(1)运用规划周期成本法进行规划设计。供电企业在电网规划设计中推行全寿命周期理念,在规划阶段以设备的寿命周期作为规划研究期,不仅要计算项目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所有投资成本,即包括?目的初投资、运行、维护以及设备报废等所有费用支出,考虑社会土地成本增长、环保要求提高等动态变化因素,而且考虑设备质量、运行环境对工程投运后安全性的影响,以及系统电网的运行可靠性、可扩展性和运行方式调整的灵活性等要求,制定安全、可靠和成本综合最优的规划方案

(2>控制不确定因素对电网的整体影响。从电网的整体效益出发,综合考虑电网规划中涉及的新建线路、站址确定、设备选取、可靠性指标、环境指标、负荷预测等众多不确定因素对电网系统整体的影响,尽可能考虑在城区优选全户内变电站、GIS、低损变压器等少维护、免维护电气设备;在方案中优选路径短、维护方便、交通便利的场所;经济评估应选择满足经济性要求方案,保证实现电网系统的整体最优目标。

(3)综合多因素制定电网资产管理规划计划。树立整体意识,加强各个阶段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最优的目标之下对各阶段的工作目标进行协调,制定一个将电网扩展、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大修计划、设备检修、运行计划、费用支出等综合考虑多因素的电网资产管理规划计划,使各个阶段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目标一致的整体,每个阶段工作目标均服务于资产全寿命周期最优的整体目标。

2.对工程施工阶段质量实施精益控制

(1)开展工程建设安全、质量策划工作。在电网工程建设中,要抓好源头控制,开展工程前期安全、质量等策划工作,编制工程建设管理纲要、安全文明施工策划、工程创优规划、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规划等,对工程建设提出安全、质量和进度等管理要求,按照“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的原则开展工作。一是在确保电网工程建设安全的基础上,追求质量最优,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建设优良资产,为运行阶段减少运维投入;二是在安全、质量得到有效保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施工,缩短建设工期,控制建设投入。

(2)推行电网建设甲方代表制度。围绕工程建设,企业推行电网建设甲方代表制度,制定相应考核办法,要求企业负责建设管理的输变电新建、改扩建、技改及大修等工程项目,必须聘任未来设备管理单位人员为甲方代表进驻工程现场,代表供电企业对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实行管理和监督,重点监督施工单位是否严格遵守合同、按规范及标准施工,督促监理和施工单位对施工中所用材料进行检验,把好施工现场二次检验关,严禁不合格材料流入工地。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及时指出不合规范、不能达标的工程部位,并监督施工单位按要求整改。建立《施工作业工序标准化监督卡》,对工程施工过程的质量进行跟踪检查,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公司要求。

(3)甲方提前介入开展中间验收。运行单位在电网建设阶段就介入,开展工程建设的中间验收工作。公司各大工程竣工投产前均按照标准化流程执行各级验收,主要建(构)筑物基础基本完成、土建交付安装前、投运前(包括土建和电气安装调试工程)三个阶段开展中间验收,输电线路基础、铁塔组立、架线,每个阶段在完成工程量的70%后开展中间验收。改变以前待工程竣工后,只进行竣工验收的方式,采取工程验收与竣工验收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工程验收管理,全面管控工程安全、进度和质量,确保设备安装、调试质量可靠,对安装期间缺陷进行总结分析,支持运行期间技术管理。

3.投转运阶段实行“零缺陷投运”管理

严格验收消缺管理,杜绝消缺无计划、拖延造成工期延缓。对于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由项目管理部门及时牵头梳理,分门别类,组织勘察、设计、监理、设备材料供应、调试、试验等单位提出处理意见,限时、定人完成,最终实现“零缺陷投运”。

4.重点优化固定资产运行检修策略

优化运行、检修策略,合理配置运行、检修维护资源,在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上,提高电网运行效能,降低设备运维成本。

(1)优化电网检修作业流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综合安排设备停电检修,公司各单位编制月度检修计划时,既考虑输变配电工程施工安排、设备消缺、预试周期、保护定检、防污工作的要求,同时考虑当时实际的情况,实行集中停电,使变电、线路、业扩、城网改造、专项工程等停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实施全过程的流程管理。

①停电检修前,检修单位应做好充分准备,制定检修方案,编制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落实人员、工具、器材、仪器仪表、备品备件、车辆等,实行工作预想制。②施工方案要严格按照专项工程精细化课题管理要求进行编制。③集中检修,要求检修单位合理安排工期,采用科学的试验方法,设备应修必修,修必修好。④集中检修的设备遵循逢停必扫的原则。⑤设备运行单位在所辖设备计划停电前,必须采用红外仪器进行红外成像、测温,以对设备进行全面摸底,发现的缺陷在停电时一并消缺处理。⑥电网设备检修时可灵活安排工作,尽量将变电和线路设备相结合,变电设备检修时线路设备可安排相应工作,线路设备检修时变电设备可安排相应工作。⑦新安装、大修、异常的设备,运行单位必须重点跟踪其运行情况,如特别巡视、数据抄录、电量平衡计算等。⑧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执行后必须评估。

(2)优化电网检修情况下电网运行方式。变电设备的检修充分利用接线方式变化,减少线路停电时间。对可采用带电作业方式的各种工作,优先安排带电作业处理。配电设备坚持能带不停的原则,避免采用停电检修,做到能带不停,促进增供电量,提高供电可靠性。

(3)实行设备状态检修。以安全、可靠性、环境、成本为基础,按照公司、基层单位、班组三级,逐级逐层开展设备状态评价,结合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制定供电企业设备状态检修决策。

收集设备信息,开展设备状态评价。各生产班组对设备投运前信息(出厂报告、交接报告等)、运行信息(包括事故、缺陷、跳闸、运行工况等)、检修信息、试验信息、带电检测信息(离线检测、在线监测等)进行收集,通过对设备状态量的收集和分析,评价设备状态,确定设备当前状态及发展趋势。对设备状态评价结果为非正常状态的设备进行风险评价,并进行定量风险评价和比较,以确定设备面临和其可能导致的风险程度,根据风险高低安排检修次序,保障电网和设备的安全,为设备的状态检修决策提供依据。

结合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制定设备状态检修决策。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按照《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导则》及相关标准、文件,结合设备状态评价结果,制定设备状态检修决策,并充分考虑基建、技改、停电计划等因素,考虑同间隔设备、同一停电范围内,设备检修时间一致的原则,优化周期和运行方式,切实做到一停多用,减少重复停电,提高设备可用系数。

(4)推进“集中监控、无人值班”。为适应电网发展迅速、变电站投产数量快速增加的要求,通过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革新,推进集中监控、无人值班变电站建设,设立监控中心、运维操作站、无人值班变电站。无人值班变电站内不设运行值班人员,由监控中心、操作队负责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实现变电运行人员集约化管理,根据各变电站操作巡视任务的繁忙情况,统筹调配运行人员,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5.合理规划实施技术改造

供电企业要每年对电网或设备的运行状况、设备可靠性、线损指标、电压合格率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综合分析,找出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重大问题或薄弱环节,提出改善和提高电网或设备安全运行以及消除薄弱环节的技术措施,制定技术改造规划。利用国内外成熟、适用的先进技术、设备、工艺、材料等,对现有落后的生产运行设备、设施,以及配套的辅助设施进行完善、配套或整体更新改造,或对超期服役的输变电设备和设施进行局部或延长寿命的改造或更新,提高电网设备健康水平,保证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提高安全生产、资产经营水平。

(二)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效果的评估

1.设立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结果性指标

供电企业要建立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总体目标为最高指标的结果性指标,以便对固定资产管理整体工作的实效和主要流程运转情况进行评价。指标既体现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表现和成本综合最优,又充分考虑各阶段流程之间的关联关系。指标通过分解形成各管理层次的指标体系。结果性指标主要运用内全效能成本指标(以下简称SEC)。该指标反映内全部或某一部分固定资产安全、效能、成本三方面的整体表?F,单位为元,千伏安,即内单位容量电网资产花费的总成本。

(1)安全指标因子(fs)。安全指标依据《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相关规定,确定各单位内发生的有人员责任的电网、设备、人身一般、较大、特大事故次数,目的是降低人员责任事故的发生次数,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

安全指标因子采用幂函数方法,评价各类事故对SEC指标的综合影响。fs需根据电网、设备及人身一般、较大、特大事故次数进行统计,涵义为各类设备在发生各类事故后对维护及修理成本的必要需求,计算公式为:

fs(安全指标因子)=fs1(特大事故因子)×fs2(重大事故因子)×fs3(一般事故因子),其中见下表:

由上表可看出,发生特大事故形成的安全指标因子要比一般事故大,也就是说发生特大事故后,为使该资产或设备重新达到可使用状态需要投入或占用更多的成本,这点也与实际事实是完全相符的。

而事故级别的判别鉴定采用以下方法:

(2)效能质量指标因子(fE)。效能质量指标因子主要考虑供电可靠性及供电的电压、频率合格性对成本因子的影响,目的是提升电网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电网运行质量。效能质量指标因子采用指数函数的方法对三类质量因素进行调整。

计算公式:fε(效能质量指标因子)=fE1(供电可靠性因子)×fE2(电压合格率因子)×fE3(频率合格率因子)

当指标完成值低于考核值时,fE值将大于1,因运行质量不满足企业总体要求时将会给企业整体运营带来成本的增加;当指标完成值高于考核值时,fE值将小于1。因此,运行质量提高,将给企业整体运营带来成本的节约。

(3)成本指标因子(C)。计算公式:C=C1(资产分平均投资)+C2(运维成本)+C3(检修成本)+C4(故障处置成本)+C5(报废处置成本)

2.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数据的收集

月度数据采集模板使用统版本进行数据的收集上报,收集的数据口径为220kV主变、断路器、GIS、架空线路、电缆线路、站内其他变电设备等六大类设备的相关信息。

月度数据报表包涵的内容:主页;主变汇总信息;断路器汇总信息;GIS汇总信息;架空线路汇总信息;电缆线路汇总信息;站内其他设备汇总信息;主变设备基础信息;断路器?O备基础信息;GIS设备基础信息;架空线路设备基础信息;电缆线路基础信息;供电可靠性因子信息;容载比信息;安全因子信息;购电价信息。

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数据(人工费用、材料及台班费用、检修费用、抢修费用等)根据设备台帐逐项收集。

3.固定资产管理效果的评估和分析

每月、每年根据收集评估对象的指标数据,进行校核、计算后出具评估结果。继而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掌握全公司资产管理工作现状和差异点。最后,评估考核机构应根据评估结果形成相应反馈意见,用于制定资产管理工作持续完善的提升计划或对既有指标体系进行更新修正,最终形成评估考核的闭环流程(详见图1)。

针对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可根据不同的驱动因素,将结果性指标分解为若干个子指标,并分析其构成比例,明确构成权重及今后改善关键环节。以成本指标因子为例,在计算得出分平均投资、运维成本、检修成本、故障处置成本、报废处置成本等子指标的同时,分析反映出相关资产管理阶段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优化投资决策、加强投资管控、控制建设成本、完善投资评估、加强退役资产管理、提高设备再利用率、优化设备报废处置等完善提升措施。

(三)建立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长效机制

1.创建固定资产“账、卡、物”联动长效机制

规定应于每年12月31日之前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工作,清查范围涵盖公司所有在用固定资产。针对电压等级不同的固定资产,清查方式也各有不同,但清查重点统一集中在核实所有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点、固定资产在财务系统(SAP)卡片号、固定资产在生产管理系统(PMIS/OMIS)台账设备号、数量、型号等信息,要将各固定资产在财务部门及实物管理部门的多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对应,对未对应的固定资产进行联动维护。同时每月通过系统自动计算资产对应率来判断资产清查完成率。对于新增的固定资产,则采取及时创建资产卡片号、台账设备号、完善卡片信息、财务及时入账等方式不定期进行资产清查和核对。通过这种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为实现固定资产“账、卡、物”的联动长效机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同时也为开展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2.理顺专业关系,侧重日常管控

从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出发,制定了《资产全寿命管理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了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各环节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及分工、数据收集管理及报送要求、监督检查考核要求。如:生产技术部负责建立和维护设备台帐、填报各类设备基础信息、提供资产维护分工、各类设备维护人数、耗用材料、机械台班、电压合格率、频率合格率等数据;财务资产部负责根据各类成本发生数额分摊至明细设备填报资产原值、检修费用、抢修费用、报废处置成本、购电价等数据;人力资源部负责提供设备管理、维护人工费用数据;发展策划部负责提供容载比信息;安全监察部负责提供供电可靠率数据、设备停运时间、安全因子信息及汇总全公司数据和分析测算审核。同时规定了各部门每月3日前完成相关数据的收集、审核报送。

3.固定资产状况多层次、多维度实时掌握

各相关部门、各单位按照规定的数据报送周期、工作要求,同时结合日常运行、检修工作相关信息,使用系统一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估决策系统,及时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传递、反馈,通过信息化平台参与到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进程,实现对信息化平台多层次、多维度的应用。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固定资产全寿命系统能够实时了解固定资产规模、结构、状态及资产的投资、项目总体进展情况和设备的健康、运行状况,通过以上信息的掌握,可为下一步优化固定资产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企业的物资管理、项目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层面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的信息反馈,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进一步提升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四、供电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实施效果

(一)建立了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全过程闭环管理模式

根据供电企业电网资产管理特点,将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划分为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括不同阶段特点的工作项目以及相应的具体工作内容,较为完整地覆盖了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全过程,扭转了原来管理脱节、松散、单一而独立的局面。各工作项目及内容之间既独立又统一,又均可通过全寿命周期评估考核机制量化计算SEC指标,从而在固定资产形成前影响决策。

(二)改变了电网资产检修方式

原来由于电网资产覆盖面广、距离远、实施困难,而直采用以计划检修为主的检修方式(即年初下达检修计划,划定检修任务和区间,并相应下达检修成本刚性预算),由此导致部分资产尚未到报废状态或折旧年限即拆除换新,提前报废处置,造成资源浪费,具有一定的管理盲目性。在实施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方式后,可以根据各类资产SEC指标判断设备使用状态,检修方式转变为状态检修,较计划检修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各类资产的使用寿命和利用率,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资产报废成本。

(三)固定资产生产运行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寿命管理 篇6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变电装置

1.关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

全寿命周期成本是指为得到某个大型装置跟这个装置全部运行期间所使用的总投资,其中包含设备研发采购、使用、维修到退役等资费。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是从企业固定资本的一定阶段经济支出分析,全方位研究企业固定资本的分配、采购、配置、工作、保养、维修、更换直至退役的整个过程,让使用周期投入资金尽量减少的一类操作概念和模式。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包含全装置、全消耗、全周期三个特征。全装置指的是冲破单位界限,把预算、施工、保养等各个时期的投入全面分析,以公司整体收益为目标研究最优手段。全投入是指分析一切可能会发出现的资金投入,以恰当的投入资金和全消耗资金之间发现最优法则,寻求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方案。全过程是指分析从方案研发到使用退役的整个使用过程,从规章上确保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式的使用。在不动产业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方面,其它国家发展比较早,有很多科研理论。为达到用户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目的,国内外上各个大型的电力装置生产商都在进行它的商品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方面的研发。我国电力公司也着手利用国外研究成果,参照企业状况和设备发展水平分析负荷本体特征和目的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模式[1]。

2.电网公司变电装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判断手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类型

(1)不去被限制于以往的项目成本收益计算方式,而是把事故投资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在电力公司中,项目规划进程中首先考虑的是项目和使用保养费用,全寿命周期控制在电力公司变电装置控制中使用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将事故费用也归结全寿命周期费用展开分析。

(2)电力公司的资本全寿命周期费用将分析计划环境因素,把最小资源利用最当做审核目标。

(3)在电力公司中,每一种零件或装置项目的资金支出,会使得整个装置受到影响同时也会被其他装置的影响,所以在电力公司装置进行资本全寿命周期控制,应当从全部装置入手,以整个电力系统全使用周期费用最小的方针来分析每个零件或装置的全使用周期费用。

(4)变电装置作为基础产业的运用应当从最大化整个社会效益方面出发展开分析,同时要分析其施工可能对其它一些工程施工的影响,所需要的投入,所付出的建设内容费用,比如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进行电力装置施工,因此会造成银行不能给其他公司贷款而造成的损失[2]。

3.变电装置全寿命周期控制

“全寿命周期装置控制”是发展经济为目的,依靠一定数量的手段、资金、设计方法,对装置的方案、研发、生产、分类、施工、更新、保养、改进、改造直至退役的整个装置使用周期、对全过程周期展开的控制。“全寿命周期装置控制”分为“前段控制”与“后端控制”。“前端控制”又叫“装置生产阶段控制”,主要指装置的方案、研发与生产时期的装置控制。装置的“后段控制”又叫“装置使用期控制”,主要包括装置施工、装配、运行保养、更新、改近、再改造、退役等方面的控制。

4.全寿命周期控制的主要内容

参照上边介绍的手段,与供电网络装置的复杂性和现在控制手段存在的一些问题,选取了数学模型中的灰色理论来进行研究的控制装置,其主要的资本全过程控制的一般内容和方式包括以下四点:

4.1实时控制

采用射频识别跟各种检测器侦测手段实现装置资金的自动侦测,达到不间断检测控制、及时发出警报。分析电力资源数据规则;提供大量多样的接口类型,达到与各类型使用的资金类型双工服务。

4.2资金自动审核

依靠计算机设置的射频识别检测器达到资金的自动自动审核;并参考手动类型射频识别接收设备达到智能定时资产审核功能。不间断监控资金变化状况,及时给出提示。

4.3巡检控制

利用对资金与人工手持接收设备的互相感应,达到资金审核控制功能。

4.4出入控制

综合利用门禁装置、射频识别数据侦测,不间断监控的运行规律,对指定范围的非法出入提供警报。

利用上面的一些研究,达到变电设备资金全寿命控制,达到资金审核、智能化监控、设备自动化配置等资金控制方式[3]。

5.信息共享方面改进

使全寿命周期整体最优的控制目标达到统一,逐渐确立可靠的电力资金控制方案和计划分配方法。在平台的信息互通方面,需要进行以下改进:

(1)加快组成电力方案数据程序、资金控制装置、设备供应方控制装置备用零部件控制数据装置等数据化程序,为施行资金全周期周期控制提供信息支持。

(2)转换数据装置缺乏互通数据共享方面的格局,达成数据装置之间的可调阅性,达到各类服务的横向链路,为达到全寿命周期控制增加数据采集、传输与分析的能力。

(3)通过全面分析各步骤对数据互通的要求能力上,完善可靠的数据互通方法,审核应当有数据共享方式的规则、单位、施工方式以及数据来源和地点目的等,对数据共享确定审核考核步骤,达到数据互通互联。

(4)运用恰当方法加强数据质量控制。

6.变电装置功能分析

从当前电力组成元件的位置,能够划分成一次变电装置运行安全和二次变电装置运行安全,一次变电装置工作安全又能够划分为电线、变电装置、分配装置、安全接地等装置的安全,二次变电装置工作安全可以分为侦测装置、控制装置、遥感装置等装置的安全。从设备上讲,电力工作安全可划分为送电中断安全和电力事故安全。中断是供电在经济问题下电力工作的当中的重要问题。供电市场中的电力联营市场会给输电装置的统一分配产生难题,最明显的状况表现电力的一些地方可能会达到最高负荷,使电力工作有很大的安全问题,这就是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的阻塞问题[4]。

7.结束语

变电设施的维护应当是为了确保各类用户安能够全工作目的最小投入解决办法,据此可有以下几点建议:

(1)參照客户对电力设施的安全度来布置变电设施的分配原则。对安全安全条件相当较高的使用者可以运用质量较高的电力设施。

(2)针对变电装置能够可靠工作及综合投入尽量缩小两方面条件来决定电力装置备全寿命周期。设备全寿命周期既关系到电力装置安全级别又会影响设备投入成本问题。

(3)以设备工作状态定期维护代替定期规划保养。工作状态检测既能确保变电装置安全工作,又可以减少相关部件维修支出,是提高变电装置保养维护效率较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涛,马薇,黄晓蓓.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变电设备管理[J].电网技术,2008,11:50-53.

[2]张黎明.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变电设备维修决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

[3]阙秀炼.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电网资产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电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篇7

前言

电网是国家战略能源, 电网的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战略能源的安全, 也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电网的畅通国家的经济才能得以飞速的发展。传统的电力企业经营理念是只注重电网的资产表现而忽视资产的价值, 这种理念已无法适应目前电力企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在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前提下, 电网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 关系着国有资产的收益率和科学发现目标的有效实现。随着市场化需求的发展, 只有加强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才能在确保电网设备可靠性的同时, 延长设备使用生命、降低全生命周期费用, 实现“电网坚强、资产优良”。

1 资产全寿命概述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管理理念上的一种丰富和发展, 是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 对电力企业的技术和市场情况进行有效分析的新理念, 是适应电力企业发展需求的新方法。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资产为管理对象, 对资产从计划、购买一直到报废的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 实现资本最优配置的科学管理方法。对资产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是严格控制资产的各个阶段的成本投入和支出的比例, 使资产在使用运行中实现成本的最优配置, 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的整体成本, 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2 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阶段

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2.1 采购期

电力企业在采购期前会有明确的采购方案, 对采购产品进行相关的能效分析, 即在采购中用最低的成本实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最大的能效配置。然后即可通过招标方式, 进行产品的选购, 在保证产品最大能效的同时保证最低的采购价格, 节约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

2.2 库存期

库存期的管理包括采购入库及安装前期, 这部分都属于库存期的管理, 入库后的资产在库存管理上应注意存放, 这期间资产不会有什么变动发生, 主要是安装前, 资产已被生产人员领料后, 这期间仍在库存期内, 但属于二级库存范畴了, 这期间的管理十分关键, 不要发生设备不在帐的情况, 要严格监督这部分库存期设备的情况。

2.3 安装期

安装期即是对新购置的资产进行安装调试, 准备服役阶段。一般企业对这一阶段的管理上是处于空白状态, 这严重影响了对资产全周期的管理追踪, 所以这期间的管理衔接很重要, 这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的一个重要衔接点, 在这点的管理上还要配合新旧资产轮换的管理, 新资产的安装必须是旧资产的报废或换置, 所以这期间的管理也包括另一资产的全周期变化的相应处理。所以安装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接入点, 不能忽视。

2.4 在役期

在役期即是资产从安装后投入使用的阶段, 在这阶段首先在尽量综合其安装后的磨合阶段, 使资产尽快进行稳定的使用阶段, 这时资产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在役期内在对资产进行跟踪管理, 及时发现资产运行中的故障情况, 及时进行处理, 以使资产发挥有效的能量。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 有及时发现设备的衰退情况, 并做好过程的分析和记录。分析维修的经济效益, 并根据相关的数据情况及时做好更换还是继续服役的处理决策。

2.5 轮换期

在轮换期内, 对还有工作能效的资产要进行修复及保养, 以便使期继续服役, 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上资产全周期的寿命成本, 所以这轮换期的管理中, 对换下来的设备进行修复十分关键, 这对重复利用设备资产具有一定的意义。

2.6 报废期

进入报废期内的设备已完全没有使用价值, 其维修的成本已超过了设备的购置费用, 对这部分产品只能进入报废期内处理, 可变卖或进行转让, 其报废处理后的费用进入企业的营业外收入, 使资金达到回笼。这样设备就进入了终结期, 结束了使命。

3 经济性分析

设备资产的维修经济性分析, 是设备管理与资产管理的融合点, 要综合考虑设备资产的现值及投入的维修成本及其可靠性等因素。设备资产自购置转固后, 要按照资产折旧规则计提折旧, 进行技术改造后要对维修的设备资产进行增值, 这些处理都要影响资产的现值, 财务价值变化与设备真实健康状态是有出入的, 因此要考虑设备可靠性因素, 引入可靠性因子, 综合维修费用支出, 才能做出科学的维修经济性分析及更换决策。

4 闭环管理

设备资产在管理的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设备及财务的台帐和管理及维修记录, 对设备整体使用经济性、可靠性及其管理成本作出科学的分析, 并可以辅助设备采购决策, 可以更换更加先进的设备重新进行全寿命周期的跟踪, 也可以仍然使用原型号设备, 并应用原设备的历史数据进行更加科学的可靠性管理及维修策略, 使其可靠性及维修经济性更加优化, 从而使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形成闭环。

5 建立时机及过程

设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建立的最佳时期是机组的基建期, 可以从资产购置的源头上着手建立规范的资产管理体系, 明确资产价值分布, 定位资产去向, 建立完善的资产台帐。建立资产台帐时要统筹考虑, 结合生产部门和财务的要求, 建立双方均可接受的设备资产, 因为生产部门在日常维修中会频繁涉及设备资产的使用, 因此主要以生产部门的需求为主, 这是进行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前提。

在设备资产管理的过程中, 要重视人的管理作用, 设备资产的管理人要充分树立设备管理的资产意识, 科学合理地归集设备检修费用, 完善设备检修记录, 进行设备故障分析等可靠性管理工作。

6 结语

总之, 要实现电力系统设备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实现设备管理系统的完善, 不仅需要企业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软件系统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细化企业的管理工作, 做好各环节的衔接, 做到环环相扣, 保证系统完整流畅运行。只有树立对待设备资产管理的严谨态度, 才能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保证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杨.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全寿命比较[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11.[1]吴杨.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全寿命比较[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11.

[2]周慧芬.加强县级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 2010.[2]周慧芬.加强县级供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 2010.

[3]杨秀峰.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电网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10.[3]杨秀峰.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电网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2010.

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研究 篇8

国内外有专门针对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中某个特殊管理环节所进行的研究,比如为方便固定资产的盘点和统计管理所做的条码管理研究。本文是在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审计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的对系统内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的基础上,为深化审计调查成果而进行的专项追踪调查和分析研究。本文以系统论为指导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为改进完善和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指明了途径和方向[1]。

1 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研究思路

寻找适当的研究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方向——从杂乱无章的众多问题中找到和抓住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谋求根本的解决问题之道,避免以往管理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惯性思维模式和不能从源头和实质上解决问题的做法。为此,本文将系统论引入课题研究,以科学合理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课题的研究方向,力求得到先进合理的研究成果。

2 课题前期调研及理论基础

2.1 前期调研

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审计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专项安排了对系统内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为了解经过国家电网公司的审计调查,陕西省电力公司(公司)系统内固定资产管理状况的改观情况和依然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对上次被调查单位进行了专项后续追踪审计调查。调查以2008年审计调查发现问题为主线,并有针对性地编制了《陕西省电力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情况调查表》,调查问卷设置了明确和细致的具体问题,以方便被调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作答,也便于专项调查组汇总和分析审计调查结果。调查结果发现,固定资产管理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制度建设。对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仅限于供电局层面,未深入渗透到分级分口管理部门和单位,供电局层面的制度仍然不够细化。

(2)制度执行。重视制度建设,轻视制度执行。如资产盘盈盘亏的分析和处理、内部资产调拨手续的履行和财务部门参与新增资产验收等方面未按制度规定执行到位。

(3)预算管理。预算执行刚性不足,存在新建固定资产投资因计划调整而支出超计划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由于工程路径、通道等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引起初设与可研、施工设计与初步设计差距较大。

(4)价值管理。存在资产类别划分错误;账卡物不相符,如账存实无、实存账无(未及时入帐)及账外资产;实际已经竣工投运工程项目,转资产手续严重滞后;新增资产手续及资料不完整;资产价值不实,如工程完工暂估增加资产,工程决算、审计滞后,技改工程管理核算模式不符合新会计准则和国家电网公司会计核算办法的规定,影响资产正确计价,报废资产报批程序履行时间长,影响资产计价。

(5)资产维修、改造管理。技改工程存在超计划投资现象,费用划分和确认存在混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的情况。

(6)日常实物管理。定期盘点工作流于形式;资产卡片内容信息不完整,且实物与固定资产卡片存在较大差异;固定资产清查盘点结果未及时处理,也未进行盘存差异分析。

(7)处置管理(包括出售、调拨、报废、停用、出租等)。报废资产报批程序履行时间长,影响了资产管理水平;内部调拨资产未按规定办理固定资产调拨手续,报废资产以及技术改造和大修拆旧物资处置的管理不够及时。

(8)考核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相关职能在执行中由于各部门协作配合不力,缺乏严格的考核奖励机制。

(9)信息采集和分析。固定资产信息收集的方式和渠道不明确,未明确建立定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制度。

2.2 理论基础

系统论是将研究对象置于系统环境中去研究,从系统整体性出发来寻找最优目标的解决方法。本课题正是运用系统论将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放置于1个整体系统中去研究,寻找看似杂乱无章的诸多问题所具有的共性和指向,从而找出最有利的解决方法。

3 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研究结果

课题组在审计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以系统论为指导对问题逐一进行归类、分析,最终归结和指向制度建设、流程和时限控制、制度执行、控制失效和管理模式等5个方面。图1是课题研究结果的示意图:第一层为存在的问题,第二层为导致问题存在的根源,第三层为改善途径和方向。

(1)制度建设。包括信息采集和分析处理方面的问题以及制度建设不完善问题。供电局层面制定的制度未明确分级分口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职责范围的工作标准和程序,资产归口管理部门又缺乏对分级分口管理部门和单位的检查监督和控制,导致真正涉及固定资产管理环节的制度缺失或不够细化,管理行为缺少制度和规范。如信息采集和分析处理方面所存在的固定资产信息收集的方式和渠道不明确,未明确建立定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制度等问题,使得真正涉及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的管理松散,无法从实质上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2)管理流程和工作时限控制。制度执行、日常实物管理、信息采集和分析处理及考核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均可归结为管理流程和工作时限控制。如资产盘盈盘亏的分析和处理、内部资产调拨手续和新增资产验收手续、考核监督不到位、定期盘点流于形式、资产卡片信息缺失、相关职能部门协作配合不力等问题,均属于制度有规定,但实际执行不到位,这说明仅有制度是不行的,一定要与制度配套出台相应的管理流程和工作时限控制标准,同时也要制定考核监督流程和时限控制标准,以保证制度落到实处,管理行为规范到位。针对信息采集和分析处理方面的问题,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明确制定固定资产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工作流程标准和工作时限控制标准,再配合检查监督和考核机制,使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真正得以提高。

(3)制度执行。预算计划执行超支、价值管理中的账存实无、实存账无(未及时入帐)、转资产手续滞后、新增资产手续及资料不完整、价值不实等问题以及日常实物管理、维修改造管理、处置管理、信息采集、分析和处理管理、考核管理等问题的根源均指向制度执行。因此,制度建设重要,但制度执行更重要,否则制度形同虚设,不仅无法提高管理水平,反而无端耗费和占用一大块资源。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重视制度的执行情况,强化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保证制度能落到实处。

(4)控制失效。价值管理中的资产类别错划、账外资产问题均源于控制失效。在资产类别划分控制上虽然存在审核控制环节,但仍然出现了错误分类,说明审核控制未起到控制作用,属于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问题导致的控制失效。而账外资产则是相关控制环节责任人明知不该为却为之的控制失效,是所发生的资产购置行为在管理流程中未真实反映和记载的问题,是控制制度无法解决的,必须由最高管理层加以重视和控制方能解决。

(5)管理模式。制度建设、预算计划执行、价值管理中的账外资产、技改工程核算、报废资产报批程序等问题以及资产日常实物管理的资产卡片内容信息、维修改造管理中的混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资产处置管理的报废资产报批程序、报废资产及技术改造和大修拆旧物资处置不及时等问题根源均指向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改进可以带动制度建设的跟进完善,提升预算计划的执行水平;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必然提升资产信息的维护管理水平;积极改进管理模式,实行精细化管理,可直接解决技改工程核算所导致的价值不实、报废资产报批程序冗长、影响资产计价以及报废资产、技术改造和大修拆旧物资处置不及时等问题,避免因计划管理模式而导致账外资产问题。

从图1可明显看出,问题根源指向最多的是制度执行、管理模式、管理流程以及时限控制[2,3]。

4 实施效果

(1)强化了提升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水平的意识

通过对系统内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审计调查后续改进完善情况的追踪调查,进一步了解和明确了公司系统内在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强化了提升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水平的意识。

(2)明确了公司系统内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过程中重要控制点的缺失和不足

《陕西省电力公司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情况调查表》涉及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过程中38个方面的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和管理问题,通过编制下发问卷和收集汇总分析调查结果,明确了公司系统内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关键控制点的缺失和不足,使公司系统内单位明晰了其经过国家电网公司的审计调查仍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的方向。

(3)针对公司系统内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课题通过对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归类分析研究指出:完善管理流程和时限控制,改进管理模式,强化制度执行有效性,是改进完善和提高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方向。为扩大课题研究成果,本研究成果针对控制流程、资产盘点模式、技改工程核算模式、报废资产核算、报批、处置模式等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改进建议。

(4)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在审计调查及被调查单位的自查活动中,发现存在账外固定资产、计划外固定资产建设项目挤占挪用计划内建设项目等重要问题。课题组在取得研究成果的同时,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审计职能,发现并纠正了违规问题,取得了较大经济效益,同时也获得了提升企业价值和更好地服务社会的社会效益。

(5)提升了员工理论研究水平

课题的开展促进了员工对理论研究及方法论的学习,锻炼了员工的研究工作水平,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5 结语

解决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根本处入手。本课题以全寿命周期管理理念为切入点,通过对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指出完善管理流程和时限控制、改进管理模式以及强化制度执行有效性,是改进完善和提高固定资产全寿命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方向,对电网企业固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尹维劼.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

[2]康雪,杨焕霞.电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陕西电力,2009,37(7):83-85.

寿命管理 篇9

1 系统思维的简要概述

系统思维在工程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是, 优化处理工程的全寿命期, 提高施工质量, 使其符合既定的项目要求, 系统思维的运用从全新的角度, 处理各种问题事物。另外, 也可以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 有效控制内容, 合理优化配置全寿命期的管理工作。系统思维作为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其管理涉及到的内容, 进行全面研究分析, 具体包括工程环境状态、发展动向、结构特征等, 以期待能揭示出全寿命的发展规律。

2 传统管理思维的不足之处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备受人们的关注, 它不仅能有效督促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而且可以节约施工成本, 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更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到管理思维中, 并建立了相应的思维管理系统[1], 不断优化管理工作的实施, 但是传统的管理思维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价值观念的狭隘性。以往的价值观念, 已经无法适用当今社会的发展, 对管理知识和手段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当前的管理形式, 主要是将建设作为重点内容, 价值观念的核心是经济利润的取得, 这种思维致使相关人员缺乏对工程运行阶段维护工作的重视, 对整体的价值意义认识不足, 忽视工程建设的安全、可靠性能。特别是在初期的规划设计阶段, 由于管理者的思维意识不明确, 对建筑整体的连续性缺乏系统的认知, 进而影响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决策的实施。

(2) 缺乏强大的包容性。在以往的管理方法中, 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出管理要求, 其局限性最突出的特点是, 将工程切割成计划制定、设计图纸、施工等众多小部分, 分别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措施完全破坏了主体的统一性, 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致使各部门的意见目标出现差异, 加深彼此间的矛盾, 不利于及时解决施工管理问题。传统的方法, 只注重对某一两个环节的管理, 缺乏全局观念, 过分关注眼前利益, 造成全寿命期限的利益受到损害。

(3) 思维模式的局限性。思维模式是当下研究工程管理的主要解决对象, 以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 是人们深刻、全面的认识管理工作的基础。这种思想转变的原因, 主要是时代的发展和对实际需求的研究, 使得管理系统的实用性逐渐增强, 但是这些措施远远不够, 需要更高的管理水平解决建筑中的各种问题。

2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2.1 全寿命期的研究分析

在系统思维的约束教育下, 使得工程管理工作拥有自身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该模式结合建筑工程的指标要求和质量因素, 对其进行全程的监控管理, 在完全开放、自由的氛围下开展工作。特别是对全寿命期的研究, 系统环境是主要的分析对象, 它的组成是内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并且其在全寿命阶段对工程造成巨大影响。

在全寿命期管理中, 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 第一, 系统环境要提供充足的资源设备, 确保工程建筑的顺利实施。第二, 系统还兼备外界服务工作, 及时满足社会上的综合需求, 实现自身价值[2]。

2.2 系统框架的构建

全寿命期管理, 主要是在以往管理概念的前提下, 全方面管理工程建筑的策划思路、设计方案、施工情况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加强对其整体框架结构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与此同时, 寿命期限管理对最初的建筑目标提出更加严格的标准, 这就要结合理论和实践双方面的内容, 推动工程的进步发展。

对于全寿命期管理措施,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 虽然全寿命期分为不同阶段步骤, 但是每部分的管理工作并不相同, 不可同日而语;第二, 在全寿命管理中的很多理论知识、管理方法, 与传统思维存在很大差别, 大部分都是全新的概念技能。所以现下使用的工程管理和传统模式进行比较可以得出, 全寿命期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他从工程管理的大局着手, 不断丰富管理的实用性和专业性, 并要求逐步构建出完善的管理体系。

2.3 协调管理内容

全寿命期管理, 会涉及到多种领域知识, 大体上分为实践和理论两方面, 面对如此复杂繁琐的管理工作, 是全寿命期管理的主要目标。由于和传统思维差异甚大, 这就要求不断满足建筑工程目标的统一特性, 迂回解决面对的管理问题。

全寿命期管理中, 需要协调管理的内容大体有三方面, 第一, 对工程目标的协调, 虽然不同组成部分的工作任务不同, 但是却为了共同的目标进行服务;第二, 工程结构的协调, 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 部分和整体成为协调的主要内容, 通过改善两者的关系, 促进系统结构稳定、合理建设, 从而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3];第三, 工程整体的协调, 在确保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 提高对工程整体的管理, 促进微观和宏观均衡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 全寿命期管理是现代工程管理中, 一种全新的应用思维和模式, 它的优势包括:涉猎内容广泛, 知识要点丰富等, 这也对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就是逐渐打破传统的模式, 全面培养系统思维, 从中掌握内在的规律, 实现工程建设效益的最大化。本文通过对系统思维的概述, 使人们能大体了解工程管理工作, 并指出以往管理手段的不足之处, 最后对全寿命期管理进行细致的研究, 希望能提高人们对管理内容的重视, 促进我国工程建设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成虎, 章蓓蓓, 雒燕.工程全寿命期设计流程和准则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01) :21-24, 123.

[2]胡振中, 路新瀛, 张建平.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桥梁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应用框架[J].公路交通科技, 2011 (S1) :20-24.

寿命管理 篇10

关键词:系统思维,全寿命期管理,工程管理

1 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之不足

1.1 工程管理全面化不够

将工程建设阶段作为管理重点,忽略了工程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对工程的长远发展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管理思维,所以容易忽视在工程运行过程中的管理工作。管理者不重视工程项目发展的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制定无法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就会导致“短命工程”的出现。

1.2 工程管理连续性有限

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是将寿命期较长的工程进行划分,将其分解成不同的建设任务,并由各自负责人分别管理。这样的工程管理模式将各个阶段分散,使管理者只能重视材料采购、设计工程、实际施工等某一阶段的目标利益,而不能考虑整个工程的整体性,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1]

1.3 工程管理思维的局限

大多工程管理思维模式和研究是针对工程建设阶段,但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则需要管理者站在更高层次上分析工程问题以便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模式针对性太强且单一,但是工程管理需要一套更系统的思维理念和方式,这也是我国的工程管理亟待完善的方面之一。

2 突破传统思维的工程管理系统思维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就是将建设工程看作是一个大的系统,充分考虑其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以便对复杂的大型工程进行系统管理。[2]为了实现项目利益最大化,需将系统思维建立在目标一致、结构统一、功能完备的工程系统中,贯穿于工程全寿命期。这种系统思维着眼于工程管理,使管理者站在更全面的角度上,根据不同工程的特征来综合管理工程全寿命期内的动态变化和总体目标。

3 基于系统思维的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3.1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特征分析

3.1.1 整体性

随着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推行,项目工程由项目总负责人负责顺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也为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创造了发展环境。现代工程具有周期长、任务重、技术复杂等特点,项目负责人对工程项目的策划、施工、运营、维护等阶段进行全方位负责,可以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和最终利益。

3.1.2 人性化

工程的全寿命期就像是一个人从出生、成长、死亡的生命周期,工程的各个阶段都应该充分考虑用户或各个方面的需求。在设计阶段,应当明确工程的功能和人性化要求,确保在以后建设过程中能够保证实现预期目标;在施工阶段,要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在运营阶段,高效完成预定目标,尽力为业主提供优质、安全、可靠的服务。

3.1.3 集约型

集约型管理可以促进工程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是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的主要方式。工程全寿命期管理能够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减少资金投入,但是又实现了最大效益。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科学之处就在于在保证达到工程的预定目标及工程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减少工程对环境的破坏,合理使用有限资源来降低工程成本。

3.2 将系统思维应用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3.2.1 相关人员树立正确价值观

参与工程各阶段、各层次的决策者、设计者、施工者、管理者都应在正确的工程价值理念的引导下,对具体的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在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全过程中,都需要注意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致力于提高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3]

3.2.2 培养管理人员的系统思维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建立系统管理理念和系统思维。鼓励管理人员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发现实践中存在的管理问题,积极反省讨论,摆脱传统工程管理思维的束缚。借鉴学习现代化管理模式的经验,将工程作为一个整体,寻找将系统思维合理应用于工程全寿命期的管理方法,最终完成工程任务和战略目标,达到工程质量管理标准。

3.2.3 协调管理工程全寿命期

笔者在前文已经提到工程的复合性,因此,对复杂工程的协调管理是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主要内容,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内容主要有:目标的一致性协调,工程虽然经常被划分为几大阶段,但是通过管理应使所有部分工程的整体目标保持步调一致;环节的连贯性协调,工程系统结构是否稳定,关系到是否能够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工程体系;管理的整体性协调,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保障工程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实现。[4]

3.3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优化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一种全方位管理,为了实现这种全面管理,应当对这种管理系统逐步进行优化,构建完善的管理结构。

3.3.1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目标系统优化

分析全寿命期管理目标的因素应该来自于多方面——计划阶段、建设施工阶段、运营阶段等等,管理者应从不同角度综合判断项目目标的可行性、最优性,从而能找到一个令政府、业主、投资商都满意的最优方案。对目标的控制可采用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相结合的目标控制方式,将两者有机结合后贯穿于全寿命期的目标管理,有助于动态应对目标变化和实现最终项目目标。

3.3.2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信息系统优化

在工程全寿命期中,建设行为的产生伴随着大量工程信息的出现,为了使信息传达过程流畅,信息处理高效准确,需要建立一个快速信息通道,创立符合工程自身特点的信息管理系统。对现代化信息进行集成化管理,可以减少项目交流过程中的困难,使项目在不同阶段的信息得到充分共享,从而对工程进行控制和分析。

3.3.3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组织系统优化

一个项目的开展会产生不同管理组织,这些组织之间有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构成了工程全寿命期的管理组织系统。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的变化,管理组织应结合工程特点,与其他管理组织形成动态合作,积极转变职能性质和组织模式,开发管理组织集成化的新型管理思路。

4 结语

工程项目是一个有各方参与的复合体,以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为出发点,构建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模式,弥补了传统工程管理思维的不足,并且对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模式进行优化,用以改善工程项目的执行效果。笔者希望工程管理行业提供新思路、新方法,让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和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为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成虎,韩豫.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2):305-306.

[2]胡道生.刍议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J].城市建筑,2013,03.

[3]王建廷,李迎迎,肖忠钰.绿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价值观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0,01.

[4]成虎,韩豫.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体系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9.

上一篇:阶梯式教学法下一篇:贫困中学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