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下化学实验

2024-07-10

实验教学下化学实验(精选十篇)

实验教学下化学实验 篇1

一、开放观察与思考性实验, 培养实验技能

将灼烧石灰石这一观察与思考性实验的操作权交给学生。为了配合课堂教学, 将学生分成四组, 第1、3组同学完成煅烧石灰石的实验, 第2、4组同学完成灼烧贝壳的实验。同学们在完成本组的实验后, 第1、2组, 第3、4组分别相互交换信息, 进行讨论, 总结出碳酸钙在高温灼烧时, 会转变成疏松的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通过这种“权利”的下放, 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 掌握技能的途径, 利用分组分类实验的方法, 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 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 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拓展探究性实验, 培养科学探索能力

学生探究自己带的石块中是否含有碳酸钙。利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识, 同学们很顺利的完成此实验。在此基础上, 对该探究实验进行了拓展, 提出新的问题“是否只有含碳酸钙的物质与稀盐酸反应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并根据自己实验台上提供的药品自主探究, 在药品上也有意做了安排, 第1、3组同学的药品里有纯碱, 并在物质的名称下写出它的化学式, 依此方法在第2、4组同学的实验台上放了碳酸铵。各组同学经过探究, 讨论发现其它物质与稀盐酸反应也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这些物质都含有相同的部分———碳酸根。经过探究性实验学生就掌握了一类反应。

三、设计综合性实验, 培养创造性能力

让学生围绕“旺旺雪饼”中的生石灰干燥剂设计实验并进行自主探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研究方向:1.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继续作为干燥剂?2.猜想变质后的物质可能是什么?同学们围绕两个问题开始设计实验, 实施方案, 最后解决问题。此实验有一定的难度, 但在小组合作下可以完成。

实验教学下化学实验 篇2

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第二学期结束了,我们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总结了如下:

1、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

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

科学探究内容,对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 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钻研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学校虽然还么有实施化学新课程标准,但老师们都已开始研究新课程的特点,因此,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要提前在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

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听完课后能与上课老师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加强实验教学,中考试题中,实验题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及复习中加强了这一部分的力度,因而这一部分相对得分较高。

理直气壮抓好学有余力、有特长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给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氛围,鼓励他们冒尖,脱颖而出,为将来培养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峄山中学化学组

新理念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 教学改革;化学实验;教学思考

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学科特征,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化学学习的认知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化学教学目标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因此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更要考虑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设法设计适合每一位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探究,并积极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在这种“经历”的基础上有利于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探究能力的发展。比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 制取氧气》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和收集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②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收集方法及注意事项。这一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但是,它在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方面体现得还很不够,在促使学生化学科学素质形成方面力度太小。据此,还需增加下面两个目标;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并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初步理解通过化学变化制取新物质的方法,体验实验过程,尝试实验成功的快乐,并学会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技能。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实验教学,突破实验课中的重、难点

中学化学知识点较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化学元素,多媒体正好可弥补这一缺陷,为化学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要注重视听媒体的合理应用,强调教师依托直观图像讲解,真正做到视听组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加符合学生学习与认识事物的规律,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促进难点的突破,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作为一种动态、高效、大容量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多媒体在传递信息等方面具有生动、直观、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容易再现等特点,可以形象、逼真地表示宏观世界的化学现象和微观世界的原子、分子等物质的内部变化和发展过程,能艺术地表现化学世界的奥秘,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得到信息,又可以让教师掌握反馈信息。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可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丰富的学习氛围,在音乐动画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更能体会教学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上课时的疲惫;多媒体可形象、动态、系统地描述化学物质的形态、结构,将抽象的化学知识加以直观化,又能将一定的图像、声音、文字加以优化组合,达到最佳视听效果,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表现力,促进了教学难点的突破。

三、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实验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在教学化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不但是学以致用的方法,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情绪。化学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延伸和拓展,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生活化学实验、家庭小实验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独立创新,利用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织建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有效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可以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化学实验室、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小组活动中应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化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边演示边讲解,许多教师怕学生不能听懂,常常对演示讲解得很详细,还反复强调操作要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过多占去了学生的实践时间,还会限制学生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空间,让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的是一种理想化情景,学生获得知识来得快,忘得快,对新的问题只会生搬硬套,多数学生不会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些与实验相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根据现有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引申。例如:学生探究氧气、二氧化碳的制取后,对制取气体的方法和步骤、思路大体上掌握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制取氨气、甲烷、氢气等气体的方法。通过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处于积极探究状态。

那么,选择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取和收集上述气体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氧气的发生装置和装置,由学生归纳出选择气体的发生装置应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然后根据上述气体的发生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由教师提供给试管、广口瓶、锥形瓶、平底烧瓶、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等相关仪器供学生自己选择组装。

五、注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法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原则,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来带动整体发展,例如:可将学生进行优化组合:成立实验探究兴趣小组,在每组中各种特长生进行优化组合,如将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与不善于表达的组合;观察能力强的与不细心的组合;不爱动手的与操作能力强的组合等等,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在探究过程中组内各同学会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积极转变角色,以促进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

新课改下如何开展化学实验教学 篇4

新课程标准在“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中除了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特别突出强调要重视情感领域的教学和对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方面, 从义务教育实际出发, 新课程标准适当降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要求, 较大幅度降低化学计算的要求, 在适当拓宽元素化合物知识面的同时, 加强了化学实验, 把演示实验列入新课标的教学内容。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讲授, 轻视实验的倾向, 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的错误做法, 以及比较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而忽视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良好实验习惯, 训练观察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问题。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 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化学实验的教学与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以及情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 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 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并因势利导, 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 进而转化成志趣, 那么, 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三点:

1. 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 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 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对这些演示实验, 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 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 以增强实验效果。

2. 开发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 设置了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 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结合本校实际, 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走进化学世界”时, 我先避开书本, 通过放录像, 让学生了解化学世界的奇妙无穷, 并做了几个趣味实验。如:“喷雾显字”“清水变葡萄酒”“魔棒点灯”“晴雨花”等, 将学生带入无比美妙、神奇的化学迷宫, 使他们从这些妙不可言的现象中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望之情。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 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家庭小实验的开发, 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使学生扩大了视野, 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 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3.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 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 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 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节, 化学晚会列为专项内容之一。例如听到“爆竹声声”, 学生自然联系到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 看到“空瓶生烟”“清水变色”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

三、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 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 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每次实验结束, 我都要留出3~5分钟, 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 保持桌面整洁,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此外,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 需要有教师的指导。

就实验教学而言, 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对实验问题的思维分析能力。强化课堂演示实验、落实学生分组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 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家庭小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尤其是当实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时, 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钻研科学实验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摘要: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本文主要讲述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篇5

江苏省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 刘宗慧

摘 要: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就新课改中出现的一些教学误区,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实施 实验教学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情感、方法等也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失偏颇,或者过于追求形式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方面走进了一些教学误区,对新课改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永远是化学教学的主旋律。下面我就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化学实验教学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重视基础知识传授,不能忽视技能训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纯应试教育已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上来,旧的化学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逐渐被现代化学教学观念所取代。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明确思想,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基本技能训练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实验基本操作的错误做法。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重视小组合作形式,不能忽视个体发展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实施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多教师都在小组合作形式上下功夫,却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在几乎所有的化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这就是当前课堂上最流行的“小组讨论交流风”,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形”而无其“实”。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比起个体学习来说,可以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尤其在实验探究方面,合作的集体成员可以互相配合、切磋寻找更有效的实验方案,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施自己的方案。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较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的人”,坐在那里静听甚至无所事事,常此以往部分学生就形成了依赖心里,认为“反正我们组有某某同学,即使我不动手,实验操作照样能完成”,这将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个体发展被忽视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这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因此教师在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发展。教师要帮助大多数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促进他们的个体发展。

三、重视电化教学手段,不能忽视传统教法

现代化教学手段普及了,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使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把一般教学手段不好表现的内容开发为课件,课件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和录像。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大有好处,但是不考虑教学实际、不管什么内容都一味地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这种形式,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化学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准备实验上,因此很多教师就放弃了实验教学,以课件取而代之。殊不知每周有十几节课的化学教师,既要备课、又要批改作业,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做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只能做出质量不过关的或从网上下载的与课堂内容不是很相符的课 2 件。对于实验教学,绝不能盲目地使用课件,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与学科的特点,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教学,但绝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这部分内容时,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把本部分内容做成课件,插入稀有气体的用途等视频,把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了,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有的老师怕麻烦不做实验,而用课件代替,这样做只满足了学生的视觉感受,很快就会忘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但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把铁丝、木炭、硫、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演示一遍,燃烧的现象同时刺激了学生的眼、耳、鼻等多种感官,他们的记忆将非常深刻,甚至是一辈子都忘不了。因此我们一线的化学教师在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时绝不能忽视传统教法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重视演示实验教学,不能忽视分组实验

化学世界丰富多彩,而化学实验则是展示化学世界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学生来说,化学演示实验是最具魅力、最有活力的学习对象。根据初中学生特点,课堂教学中的化学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化学演示实验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化学概念和规律,教师掌握好使用演示实验的技巧,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例如:刚上化学绪言课时,由于教材信息量较大,对于本节课,教师如按教材教学,可能会给初学化学的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不妨做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白纸开红花”、“清水变牛奶”等实验,这些演示实验中,色态万千、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以及蕴含于其中深邃而简明的规律,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许多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就是“在观察了许多演示实验后形成的。许多人多年之后,还会清晰地记起自己第一次上化学课时教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这就足以说明演示实验的重要作用。

演示实验固然有重要的作用,但也绝不能忽视分组实验的价值。演示实验毕竟是教师演、学生看,满足不了学生想亲自动手的欲望。因此,化学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的同时不要因为怕麻烦而忽视了分组实验。我们不但要做好教科书中安排的分组实验,还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 3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更能体现新课改精神。分组实验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和学生对其认识不足,往往轻视分组实验,甚至于有些教师直接取消分组实验,把分组实验改成讲实验、背实验,这样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实验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分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学生实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进行实验的全程性探究,可以达到实验的目的。总之,学生的分组实验能以其生动的直观性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特殊爱好。

五、重视课堂实验教学,不能忽视课外实验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课堂实验教学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但是有些同学不能满足在课堂上观察到的演示实验现象及亲自动手操作的为数不多的分组实验。所以化学教师在搞好课堂实验教学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课外实验活动。

教学实践表明,课外实验的引入是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因此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势在必行。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实验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主要以做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开展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方案。比如:让学生在家中自制无壳鸡蛋、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肥皂的乳化功能实验、用植物的花瓣自制酸碱指示剂等活动,所有这些活动内容都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1 前言

化学主要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采取课堂演示、学生探究等各种实验方法,能够使学生得到感性知识,更好掌握和巩固知识,形成正确的化学概念,提高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等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化学应该为学生提供成长、发展的多元化平台,除了注重学习效果,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与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化学实验教学应该是学生能够获取知识的手段,更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 传统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重要学科, 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化学实验教学具有特殊性,其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严谨对待科学的态度。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有效的训练, 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心理、智力、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化学实验教学是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础, 是素质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明显存在一些问题。因为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导致产生课堂上学生听老师讲实验,课后背实验步骤方法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良倾向, 其表现主要是: 注重知识的讲授,忽视实验操作和培养实验技能;重视实验数量,忽视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质量;重视获得的实验结论,忽视实验的展示过程;重视实验操作及演示,忽视分析实验过程;重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忽视训练学生的实验习惯;忽视对实验进行探索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不良问题。

3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意识培养,发挥实验教育的功能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化学课程的改革主旨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化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产生了新的课程理念: 应该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全面综合的发展,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以实验为主进行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其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强化科学意识,转变学习方式。在新课改下,化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认识,深入挖掘化学教材实验中的内涵,根据课改设计的理念,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并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动手、思考。教师应该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应用到实验教学中,突破传统教学,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3.2 优化实验演示,提高教学有效性

初中化学是重要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思想逐渐成熟,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在化学教学课堂中要发挥出实验的魅力,对实验进行演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演示实验,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生可以学到基本的实验技巧,如准确选择仪器,掌握步骤、观察并分析等。在实验教学中必须规范演示操作、准确表述实验现象等,是学生更加了解和掌握。

3.2.1 準备充分

教师应熟悉教学教材、实验步骤和内容,确定实验目的性,准确把握药品用量、温度和溶液浓度,实验要用到的药品、仪器等列明清单,课前,认真检查,预防遗漏。运用有效方法让所有学生都能看清实验现象。如果实验装置是无法移动,可凭借多媒体进行实物投影;试管实验时教师应该在室内来回走动;对于需要观察发生颜色变化的实验可用衬托物放置在仪器的后面,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

3.2.2 课堂互动

传统的化学实验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特别是基本的实验,教材中有比较完整的规范描述,教师应该采用“预习→演示→纠错→总结”的教学模式。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内容,课堂上让学生到讲台演示,其他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并纠正错误,教师及时给予点评与鼓励,师生进行互动总结,最后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规范表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2.3 操作规范

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每个步骤将成为学生实际操作的榜样及依据,因此,教师应该规范操作。试验台保持整洁,防止影响学生的观察。取用适当试剂,不仅要确保实验的效果,还要树立节约观念。实验演示要保证准确性,确保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后,得到正确结论。假如实验失败,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剖析失败的原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3.2.4 注意安全

实验过程必须保证安全。如事故发生,不管学生、老师,谁受伤都将会导致不良影响。对于易爆、易燃和有毒气体实验,应该采用视频播放实验过程的形式。

3.3 采取探索性实验,增强探究能力

新课改把科学探究正式列入主要内容,即学生传统的被动获取向主动探究转变。把化学实验传统的验证性向探索性转变,突出创造性,发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让学生掌握研究和探索方法。如新课改教材中制取乙烯的实验,进行探索性实验, 能够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对乙烯的性质及制取的教学中,可以先介绍制取乙烯的药品和反应原理,进行讨论与分析,再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制取乙烯实验的发生与收集装置;再提出与课堂有关的问题,启发学生参考甲烷的性质与实验结合乙烯性质进行探究性设计。在由师生讨论,制定合理的实验方案, 明确注意事项,学生进行分组动手实验。实验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 分析乙烯化学性质。这样的实验教学,不但有启发性与探索性,还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与实验的技能。

3.4 开展各种小实验,培养创新精神

新课改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创新意识,这点应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体现。要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不能只局限课堂。课外活动的进行不仅是对课堂教学补充与延伸,还是培养学生各种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多指导和组织学生有效开展各种课外活动,积极开展家庭和课外小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学校实验室应该对学生无偿开放,让学生进行各种实验。对于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应该鼓励提问题,设计实验方法, 独立或合作的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勇于超越和大胆质疑的科学创新精神。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必须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传统实验模式强调的是对学生的训练,学生要无条件的接受教材中的操作设计与规定。把教与训练混为一谈,导致学生出现自觉、不自觉的固定按照预设模式和计划、步骤完成设计目标。最终限制学生自由的发展、思考空间,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趣味性,必须在化学实验中进行启发性与探索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化学实验 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惠华.化学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1):37.

[2]牟玉玲.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多做——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J].科技资讯,2009(27):186.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讨 篇7

教师将实验教案从化学课时教案中分离出来, 在实验教案中, 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备写出来。教师还应该在实验案中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 (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实验验证、实验小结、实验反思”六大环节。并且, 不只是写在纸面上, 而且都要亲自预做实验, 做到心中有数, 实现“探究”。然后, 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 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抓住“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几个关键环节。

一、多感官并用仔细观察

所谓“观察”, 即通过眼、耳、鼻、皮肤等感官感知。如选择测量工具时, 我们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值、仪器是否完好无损等。实验中、实验前仪器的连接、每一实验的全过程, 都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经常注意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观察, 防止走马观花, 粗枝大叶。

二、安全而谨慎的按步骤操作

“操作”是学生实际动手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其使用规则和要求, 例如天平的平衡调节、仪器的连接等, 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实验时, 应先通过教师的讲解, 熟悉药品的性质和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还要通过老师的检查, 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发生。例如:在做氢气的性质实验中, 我们要让学生熟悉酸的腐蚀性, 知道若酸滴到皮肤上和眼睛里的应急防护知识。在做氢气的燃烧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检查学生有没有验证其纯度。

三、如实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即在实验中, 正确读取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包括:化学实验前药品的特性, 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的现象, 实验结束后产物的性质。有时还要记录实验中物质质量的变化数据。要注意对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培养。要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防止出现依据课本现象来编造实验的现象。掌握仪器的精确度 (初中化学的量筒或天平一般是精确到十分位) 和准确的记录 (数字与单位要准确) 。在此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 加深学生对错误和误差的了解。

四、仔细而全面的分析实验的成败

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环境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 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 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拓宽他们的思维。例:做铁和稀硫酸的反应实验, 我们有时得不到浅绿色的溶液, 而在铁和盐酸的反应中又会看到黄色的溶液。实验的结果与课本上给出的现象有很大的误差, 我们应帮助学生指出, 这并不是错误实验的原因, 而是由于亚铁离子的浓度低和在盐酸中的亚铁离子被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存在而导致的结果,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趋于理想, 我们应想办法, 使实验现象能正确反映铁的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加以归纳和总结) 。

五、完成好最后的仪器整理

实验器材的适当选取, 实验过程的正确操作, 实验现象的准确读取, 记录和分析, 并不意味着实验的完整结束。实验后器材的归类、整理是各类实验的扫尾工作, 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 它是培养学生爱护仪器, 培养学生有始有终的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

从实验教学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搞好实验教学需要教师做大量的工作, 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古有“名师出高徒”的说法, 有一定的道理, 一位“德才兼备、学识渊博、胸怀韬略”的教师, 对于学生有着莫大的示范和模仿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 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1. 教师应该具有新理念。

开拓思维, 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不套框子, 不设圈子;不迷信权威, 不限于课本;大胆实践, 大胆创新;说在口头上, 写在纸面上, 落实在行动上。

2. 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 才可以正确、科学地指导学生, 通过实验教学真正地将化学知识理解、吃透, 也真正能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所以, 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3. 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 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引来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 这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等名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

总之, 随着新课改的稳定推进, 教师在学生实验中应该大胆尝试, 通过实验真正实践“学生力所能及, 教师避之;学生力所难及, 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 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所以,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十分有效的途径, 对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能为以后的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不光要会做实验, 更重要的是还要会管理好实验室, 这样才能为学生实验提供有力的保证。因此, 初中化学教学中, 应大力加强和优化实验教学, 从而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祖浩, 张天若.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实验教学下化学实验 篇8

一、教师做好正确引导,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之下, 高中化学教师应该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 与时俱进,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 充分扮演好自身引导角色, 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通过各种有效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在正确引导的基础之上, 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的全过程, 这样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 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塑造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 通过开展实验教学, 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他们对课堂的参与性更加有利于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以及运用能力, 有利于他们优良品质的发展形成. 此外, 在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以及沟通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交流机会增多, 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

例如, 在对实验课题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 很有可能会出现很多种思维方式, 到底哪一种思维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效果更加显著. 此时, 就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探讨, 教师们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为若干个小组, 由小组成员之间自行讨论, 鼓励他们自主研究, 并详细记录研究的方法、结果. 等待学生讨论结束后, 可由各组做出代表进行发言, 结合本课堂的主题, 引入教学内容, 对每个小组所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正确评价, 比较最终选出最为合理有效地设计方案. 在整个合作与探讨的过程当中, 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思维, 自由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 同时通过与他们的对比意识到自身不足, 加以改正,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化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课本优化实验设计方案, 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编化学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化学实验基础之上把传统的实验教学改成探究教学. 在探究过程中,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合作、交流、探讨. 自觉构建化学知识体系, 通过亲身操作, 进一步培养自身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 为此, 高中化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本, 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方案, 抓住试验中会出现的异常现象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

例如, 在进行浓硫酸与铜反应 ( Cu+2H2SO4 ( 浓) =Cu SO4+ SO2↑+2H2O) 实验的时候, 从理论上来看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应该为蓝色, 而且实验过程应该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 学生在试管的底部还观察到了很多黑色的沉淀物, 这给学生产生了很多疑惑. 到底实验过程是否出现了问题? 还是某些化学性质并未完全了解. 针对这个现象, 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 把导致实验过程初选异常情况的因素进行讲解, 溶液浓度的升高, 试剂加入先后顺序不同以及温度的控制等都会给实验最终结果产生影响. 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 学生可亲自观察和体会到实验中可能会发生的种种异常现象, 进而提出疑问, 针对疑问进行探讨, 寻求答案, 无形之中不但培养了探索科学的精神, 还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记忆, 促使他们在实际的探索过程中体验到化学的魅力, 从中获取更多的快乐, 进而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在课堂中融入微型实验,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鼓励在课堂中大量引入微型实验, 实验器材小巧携带方便, 每位学生可配备一套, 在教师的指导下, 紧跟教师操作实验步骤, 加强对实验的理解, 亲身体会其中奥妙的变化[3]. 此外, 在实验过程当中, 教师要把实验的目标向大家讲解, 把实验中具体的注意事项以及出现的现象详细解释, 要求学生按照课本要求, 认真操作, 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后, 充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进一步巩固知识.

例如, CO、CO2和水的总质量为27. 6 g, 若其中水的质量为10. 8 g, 则CO的质量是 ()

(A) 1.4g (B) 2.2g (C) 4.4g (D) 2.1g和4.4g之间

分析:此题考查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 解析过程中可运用十字交叉法:

方法1:CO、CO2总质量:27.6 g-10.8 g=16.8 g, 生成CO-CO2共0.2 mol×2=0.4 mol m (CO) =28 g/mol×0.05 mol=1.4 g, 答案: (A)

方法2:列关系式C2H5OH3H2O

解得x=0.2 mol, 设0.2 mol CO、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y、z,

则CO 28g/mol×0.05mol =1.4g

四、利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在探讨“离子反应”这一教学环节的时候, 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问题导入,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可以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水溶液中, 那么如果把不同的溶液混合后, 溶液中的离子会不会依然存在? 可让学生根据视频的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际操作, 并仔细观察, 得出答案. 通过这种方式, 提升实验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 感受化学实验的趣味性.

五、创建正确评价综合体系, 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功与自豪感

很多相关心理调查证明, 当学生在某一方面取得骄傲的成绩, 并受到赞赏后, 内心的成功与自豪感会得到提升, 给予鼓励会后促使其具有更大的动力, 并在这一方面进行更深一步地探索, 以此获取更多的荣誉感, 满足内心需求. 为此, 成功自豪感是促使每一位学生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创建正确评价综合体系, 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功与自豪感, 让他们感受到更多成功带来的喜悦感, 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自主探索的学习精神, 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可得到实质性的进步.

综合上述可知, 化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 学习难度较大, 需要在实验教学过程当中, 摒弃传统额教学理念, 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 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 加强实验操作性, 教师做好正确引导, 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加强思维能力的开发以及培养, 大胆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探索实验规律, 才符合现今新课改的实际需求, 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文林, 欧阳津.基于问题解决原型建构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初探[J].化学教育, 2014, 25 (11) :110-113.

[2]徐琴.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探析[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2014, 89 (6) :772-775.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化学实验教学 篇9

一、让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化学的奥秘

化学教材中, 许多重要的原理、概念、反应和规律都是科学家们通过实验总结推理出来的, 如质量守恒定律、勒夏特列原理等等, 学生由于本身经历和学识的限制, 会怀疑其客观性, 而实验就起到了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理解和获取知识的桥梁作用.所以, 我们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做好一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切忌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而讲实验.因为单纯的讲实验, 便贬低了定律、概念的客观真实性, 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 必须把准确无误的化学现象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每个学生看清楚, 使学生确信实验现象的客观性.所以教师必须是一个坚定的唯物论者, 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而在学生实验中, 要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 绝对不允许学生随意地更改实验现象, 教师应协助学生找出原因, 重做实验, 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只有这样, 才可使学生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培养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

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是学生正确完成化学实验的保证.高中化学有些实验仪器是学生首次接触的, 如容量瓶、滴定管、移液管、坩埚等等, 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识别仪器的规格和性能, 查看说明书, 弄清仪器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零点及其调节方法、使用方法等等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实验的完成及仪器和人身安全.

同时在学生分组实验中, 教师要加强指导, 既不能控得太死, 又不能放任不管, 应努力创造一种活跃、快乐、紧张、有序的良好氛围.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以信息传播者或者广博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出现, 教师应由“教”转变为“导”, 教师的主要作用要表现在:加强引导, 帮助学生选择确定适当的实验目标, 并同学生一起确认和协调达到目的的最佳途径;加强示范操作, 示范可采用投影、挂图, 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各种实验仪器, 使学生能够很快以适当的形式找到所需要的实验仪器并利用这些仪器完成实验学习的任务.同时, 实验操作可采用不同的形式, 如独立操作、小组协作操作、放开式讨论操作等等, 采取何种形式, 要视实验内容而定.实验中教师要巡视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好的给予肯定表扬, 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能力.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化学从本质上说是一门实验科学, 化学规律的发现和化学理论的建立都必须以严格的化学实验为基础, 并受到实验的检验.因此在化学教学中, 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 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 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学生实验, 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 学生需要在各种因素中进行取舍, 对所得信息进行筛选.这就要求学生在既定目标的过程中, 有全局观点和善于妥协, 在不同情况下善于应变,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如氯气的制法和性质的连环实验, 实验装置有:Cl2的发生装置-盛浓硫酸的干燥装置-收集装置-滴有石蕊试液的水的集气瓶-盛碘化钾溶液的装置-滴有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的装置, 一整套装置错落有致、和谐美观, 而其中的各个装置中的实验现象又各不相同, 引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探索兴趣;又如氯化铝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先把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氯化铝溶液中至过量, 又反过来把氯化铝溶液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至过量, 反应物相同, 而操作不同导致实验现象的不同, 使学生诧异之余, 引起其思考和探索;又如做乙醛的还原性实验时, 先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铜溶液中制得美丽的蓝色絮状物氢氧化铜, 然后与乙醛混合加热后得到红色的沉淀氧化亚铜.这一系列变化令人赏心悦目.可见化学实验现象美有着无穷的魅力, 更能激发起学生创造美之欲望, 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充分重视和认真指导学生的课外小实验

课外小实验, 是让学生课外自行设计, 自己找实验器材, 自己动手, 自己总结的简单易行的实验.课外小实验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助于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又能训练学生独立实验的技能和技巧.它作为一种新的实验形式,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动脑的机会, 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也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和小制作活动, 并要求学生对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实验原理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说明.

化学中有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 课外小实验起到了联系化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作用, 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 印象深刻.如学习了原电池后, 就可以布置学生做一个课外小实验:在一只橘子上相隔0.5 cm分别插上一小段铜片和铝片, 把铜片和铝片的另一端通过导线接触到一张生日贺卡的两极, 试试能否听到优美的音乐.这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个小实验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又如学习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有机化学后, 就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利用厨房里的生活用品进行化学实验, 即我们经常讲的“厨房化学”.诸如此类的小实验很多, 通过这些实验, 学生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而增加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适当整合, 提高效率

苏教版化学教材中的实验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 一是选修模块《实验化学》中, 一是在其他模块的“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两个栏目中.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根据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适当地进行整合,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之所以这样处理, 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如果分开, 把《实验化学》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看, 《实验化学》有7个专题, 16个课题, 如此多的实验排在一起开设, 有条件开设这么多实验的学校是不多的, 如果是这样, 就会陷入讲实验的误区.二是如果单独上《实验化学》, 缺乏理论知识的依托, 《实验化学》的理论知识点在必修《化学1》《化学2》中基本学过, 虽然《实验化学》中有“知识预备”这个栏目, 但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看, 学生遗忘率很高, 效果不理想.而整合后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如, 《实验化学》中专题2课题1《铝及其化学物的性质》就可以整合到必修《化学1》专题3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中去做;专题5电化学研究中的两个课题就可以整合到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中做, 等等.笔者研究发现, 所有实验均可以这样操作, 即节省了时间, 又提高了效率.

有效教学理念下的微型化学实验 篇10

实践证明微型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独立思维,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促进化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微型化学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微型化学实验上化学课, 可让学生从微型实验仪器及利用生活废弃材料制作的小巧玲珑、精美可爱的仪器中感受到化学实验的奥妙与趣味。可利用这些微型仪器指导学生做一些有趣味的实验, 如“仙纸显灵”、“水底火花”、“魔棒点灯”等, 同时, 教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化学实验, 什么是微型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如何做好化学实验, 作好化学实验应注意的事项……伴随着实验和教师的介绍, 学生被这些变化莫测的化学现象所吸引, 对化学实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微型化学实验打开了学生探索的心扉, 激起他们勇敢地去探索化学世界奥秘的浓厚兴趣, 为化学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微型化学实验可以改革化学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

微型化学实验与常规实验相比, 实验仪器小巧、便携、不易破碎, 药品用量少, 学生每人可以使用一套实验仪器, 有利于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1. 利用微型化学实验改革新课, 提高教学效率

将微型化学实验引进课堂, 使长期以来“教师一人做实验, 多数学生看不清”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改变。如讲解《溶液的酸碱性》时, 要对酸性溶液、碱性溶液进行判别, 就可安排学生利用白色点滴板自主完成实验。在白色点滴板里分别滴入几滴白醋、果酸果汁、稀盐酸、纯碱溶液、肥皂水、石灰水、食盐水、蔗糖水, 再各自滴加1-2滴紫色石蕊试液, 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的改变;再重新取样, 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观察颜色的改变。微型化学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清楚, 理解更透彻, 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 利用微型化学实验改革复习课, 提高复习效果

用微型化学实验的方法改进复习课, 让学生复习时做几个微型实验, 将化学知识串起来, 使原本比较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充满生机, 提高复习效果。例如, 在复习初中化学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时, 可安排学生做下面几组微型实验: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边实验边总结, 从而对所学知识由一般理解上升到系统掌握, 实现学习上的飞跃。

3. 利用微型化学实验改进一些比较复杂的或有危险性的常规演示实验, 提高教学效果

微型化学实验仪器简单, 药品用量少, 用其代替常规中那些不宜操作、有危险的实验, 使实验变得安全易行, 成功率高。如用微型灭火器代替常规演示实验, 可以减少玻璃容器爆炸的危险, 现象明显, 达到了让学生了解实验、掌握灭火原理的目的。同时, 微型实验操作过程和反应用时较短, 节省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学生从而有更充分的时间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教学效果。

微型化学实验仪器体积小, 在仪器的组装和实验操作时要掌握比常规实验更准确、细微、熟练、灵巧的技能。如用微型漏斗过滤时, 按照常规过滤操作倾倒液体, 常常会因流量太大使液体溢出漏斗。如果动作缓慢或粗糙就会出现错误操作, 使实验失败。这就需要学生反复练习, 不断摸索。要在微型化学实验中操作成功, 就要形成准确、灵活、协调的操作动作和操作习惯, 从而提高了能力。

三、微型化学实验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微型化学实验所用的仪器有的是通过对常规实验仪器缩制成的, 如微型酒精灯、微型分液漏斗、微型烧杯等;有些仪器是根据微型实验的要求特制的, 如微型演示实验箱、组合式实验架等;有些是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或身边的材料制成的, 如利用废旧饮料瓶制作简易净水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微型实验中能够亲自动手制作实验仪器, 同时微型实验要求学生有准确熟练的操作技能,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上一篇:水泥建材下一篇:《海外英语》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