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高效

2024-07-26

高质高效(精选十篇)

高质高效 篇1

一、营造良好氛围, 激发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若要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使其主动探究与学习, 教师则需营造出自主探究的环境与氛围。笔者认为, 教师可由如下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 注意以情导学,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 若教师全心全意地关爱学生, 学生才会亲其师, 并信其道, 才会更有学习积极性, 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需要注意以情激趣, 以情导学。要创造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 尊重学生不同看法,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使其敢于大胆质疑, 形成自主探究意识。

第二, 注意鼓励与实践, 体验成功喜悦, 激发自主探究动力。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 鼓励与实践是其动力所在。因为教师的鼓励以及实践中的成功均可以增强学生愉悦感, 从而让学生更有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动力。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实践的活动与机会,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索, 使其对知识进行再发现与再创造, 在探究中绽放思维火花。

第三, 注意激趣, 诱导学生自主探究。对于初中生而言, 当他们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 才会投入更多精力去“追根问底”。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若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教师可由学生实际入手, 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使知识学习更有趣味, 更有实用意义, 从而让学生更主动地融入学习活动之中。同时, 教师可巧妙设悬置疑,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问题驱使下主动探究。

如教学“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时, 教师可借助魔术巧设问题情境:演示扑克牌魔术, 导入研究课题, 唤起学生探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欲望。而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动手研究扑克牌牌面, 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活动, 揭示原因:在这些扑克牌中, 只有一张图案旋转180°后与原牌面相同, 其他的旋转180°后与原牌面不同。这样, 在扑克魔术揭密的背景下, 通过观察、自主发现、归纳总结, 学生可更好地认识中心对称图形及其特点, 形成空间观念, 展现了教学探究性, 可让学生体会成功感, 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 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若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 教师则

需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使其学会学习, 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让学生高效学习, 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与能力也是极有帮助的。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由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第一, 先学后教法、直观操作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行的方法来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与条件。如先学后教法, 即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与探究。在导学案中,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完整的学习内容。学生可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独立完成任务。同时,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学生需要提出自己的疑惑, 这又可培养学生的质疑与问题意识。此外, 还有直观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是教学目标之一。而直观操作法则可实现上述目标, 让学生先感知事物, 然后动手做一做, 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剪拼法、折拼法等将各类三角形转换成熟悉的其他图形, 快速而准确地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

第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设计各种探究性、合作性活动与任务,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如对于重难点问题,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加深理解与记忆;亦或布置开放性与挑战性问题, 要求学生探究与解决, 使其自主发现问题, 发掘其中蕴涵的方法与规律, 并加以内化;亦或结合探究与发现,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加以推导、验证、论证等。亦或设计课外实践活动等。这样, 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意识,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高质高效软件开发能力模型 篇2

至今,我在Motorola网络部工作超过了5年,所在的产品线也是采用统一软件开发过程和敏捷思想(但不是SCRUM)来组织软件开发活动的,但这5年多的工作经历从未引起我象微博上对于SCRUM话题的激烈讨论这样的思考,原因之一可能是,公司的流程已经很成熟了且形成了一种文化,不论怎样的新人进入公司,都只需按照流程按步就班的工作就行了。另外,公司的开发流程并不包含象SCRUM所要求的形式化内容,使得我在工作中没有机会体会和思考各种行为的利与弊。

与周围的同事相比,我自认为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都很突出,这归功于我所掌握的知识、工具、方法和形成的思想。这四大块内容也是将要出版的《专业嵌入式软件开发 — 全面走向高质高效编程》一书的骨架。然而,最近微博上对于SCRUM的讨论使我意识到,我的焦点更多地放在了工程师身上,而忽视了从组织的角度思考如何高质高效地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即使这样,我仍持这样一种观点:不论是怎样的开发方法,一定要最终从基层工程师身上找到着力点,因为软件产品的最终质量是他们“码”出来的。一个方法论是否真的有效,得看方法论能多大程度地帮助工程师高效地开发出高质代码,且该方法论被工程师所接受。注意,是“帮助”他们而不是“规范”他们。

对于SCRUM我还是一个门外汉(注:Motorola网络部被NSN收购后也要求使用SCRUM,希望到时能写些文章与大家分享所得与体会),但这并不妨碍我思考从事高质高效软件开发我们到底需要什么。

SCRUM是银弹吗?绝对不是,因为她只是一个很粗的开发流程框架,仍无法消除开发活动中的人为因素(但可以减缓)。如果SCRUM不是银弹,那将SCRUM引入到团队中时我们应如何本地化呢?

模型

纵观软件行业开发方法论的发展,大多关注于开发过程。这一点从瀑布模型、统一软件开发过程、CMMI和现在的敏捷软件开发方法无一例外。开发工程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软件行业对开发方法论的探讨,但业内也以意识到了软件开发不只是工程,它更包含个体心理、行为等难以工程化的内容。在这里,我想抛砖引玉地提出自己的一个能力模型,来帮助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走向哪,

该模型存在抽象与具体两大层次。让我们先从抽象模型开始,如图1所示。

图1

从面象对象的角度来看,抽象模型是基类,而具体模型则是其派生类。高质高效的软件开发工作需要涉及多个部门的各种岗位,各岗位的能力模型应在抽象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为了便于理解,图2所示了我所认为的软件开发工程师的能力模型。

图2

意义

引入这一能力模型的意义在于:

1) 让我始终牢记实现高质高效的软件开发是所有活动的根本目的。

2) 帮助我们在探索软件开发方法论的道路上时刻关注我们需要什么,并以此了解软件开发方法论解决了什么问题,哪些问题又是开发方法论不能解决的。

3)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定的框架。引导组织思考:我们需要招聘什么样的人?人员培养的着力点是什么?

结束语

这个模型是我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想出来的,所以一定很粗糙。个人认为,这个模型不应只是一种文字游戏的玩法,更应包含一定的实证研究。比如,模型中的关键要素又是什么?各要素的比重是多少?但无论如何,我希望这样的模型不会让我们在诸如SCRUM这样的探讨中迷失软件开发活动的本原,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根本出发点。

最后,欢迎读者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参与讨论。我的微博是@杭州李云(新浪)或@杭州李云(51CTO)。

Q&A

1. 软件设计是质量之本,为什么在软件开发工程师模型中没有体现?

答:设计能力应体现在工程师的抽象与概括能力上,这两者在模型中已涵盖。

2. 在软件开发工程师模型中为什么没有体现建模的重要性?

课堂要从“高效”到“高质” 篇3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要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在“三高”视野中,你上了一堂课,必得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在新课程三维目标中,只有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的,可以及时检测,因而往往成了“高效课堂”的重要内容。

因此,中国式高效课堂,往往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主要还是解题能力)的提高,说白了就是要考分高;至于其他二维,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则因其属于隐性目标而鲜有关注。于是,课外恶补往往因其考分高而博得上位,课堂“鸭霸”因其“有效”而大受追捧。这一种实用、功利的教育观念,忽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忽视学生人文情感的熏陶。只为了批量生产某种规定型号人才零部件,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评价,其后果是可能将教育变成一个人工修剪的草坪。“不管白猫黑猫,会抓老鼠就是好猫。”

理想的课堂,不能过于追求效率、效果和效益,它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但更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及与之关联的过程与方法。这种课堂,与其说是高效课堂,不如说是高质课堂。要真正使素质教育归位,就必须由工业化意义的“高效课堂”向人本意义的“高质课堂”回归。

在高质课堂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永远放在第一位,关注孩子的内在成长。

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雅克·马里坦认为,儿童具有“灵魂的神秘身份”。这神秘身份是他自己无法获悉的,也是任何技术手段所不能企及的。“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塑造人,或者是去指导使人成为人的那种活生生的动力。”“强迫所有的学生在严格学习课程的全部科目和进步的过程中达到同样的程度,这是很不明智的。”

高质课堂首先必须生命在场,有生命的陪伴、心灵的沟通、精神的成长,允许学生自主建构价值观,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公民。笔者的女儿,学习总体成绩尚可,但数学却一直忽上忽下。今年新任教的数学老师,对孩子的每次作业都有即时的点评与鼓励,结果最近的单元测试中取得了全班第一,并且爱上了数学。

辜鸿铭比较中西方教育,说西洋人读书一则曰知识,再则曰知识,三则曰知识,不像中国人学的是君子之道。而今,中国人所学的差不多只剩下知识了,西洋人则回家还要进教堂、做礼拜,这是他们学“君子之道”的地方。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其次是突破过程与方法的瓶颈,关注学生的成长路径。

在过程意义上,路径与方法的知识也极为关键。它可以避免学生“盲人摸象”或“梦醒了却无路可走”。

人们常说,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力水平。在手工作坊里,虽然通过工人的勤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工作效率的提升可能却是非常有限的。在流水线上,工作效率并不是由工人的勤奋程度决定,而是由生产流水线本身的先进程度决定。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的纯熟不等于内在智慧的精熟,“双基”的落实也不等于课堂的高效,“灌水”与“浇花”尽管用的都是水,但对于花而言,灌多了水则可能被淹死。

还有课堂对话,前提必须是让学生具备课堂对话的欲望和能力。某老师为初二学生上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没有让学生充分体验文章的内容和弥足珍贵的人道主义精神,而是一厢情愿地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讨论对比与讽刺。一节课下来,学生只知道文章用了对比与讽刺,对于文中蕴含的巨大的心灵震撼力,则毫无感知。

真正高质的教学设计,不是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还要切实形成有助于学生持续学习和成长的路径。即以试题讲评课来说,也需要把握“五需五忌五强调”:一需心中有数,忌仓促讲评,强调重点突出;二需目中有人,忌一讲到底,强调学生参与;三需巩固有法,忌一讲了之,强调矫正巩固;四需讲中有联,忌就题论题,强调举一反三;五需评中有导,忌越俎代庖,强调方法指导。绝不是拿一张试卷对对答案就可以完事的。

还要充分调动学生落实知识与技能的积极性,清楚地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

真正的高质课堂,必须基于对学生个性的透彻了解,做到因材施教,不为难一个学生,也不放纵一个学生,更不放弃一个学生。

要尽量将学习的自由选择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沈从文少年时就曾经逃出书塾去见识和感受自然景物、社会生活。他说,有人在殿前廊下绞绳子,织竹簟,做香,我就看他们做事。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着,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盐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在高质课堂中,老师不仅教知识,更于教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形成独特的内心体验。某教师上安徒生的名篇《皇帝的新装》,在学生刚梳理完故事情节时,就马上要学生进行与故事原型《赤身裸体的皇帝》的比较阅读,然而课堂中可能最体现学生阅读体验和表现潜能的“骗子行骗日记”却因为时间“紧张”而浅尝辄止。这就有些像宴会时,客人刚尝到酒的味道,却偏要他们去喝水的味道了。假如这堂课在把握骗子行骗成功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抓住“骗子行骗日记”做足文章,或许会异彩纷呈、可圈可点的。原来的教学设计,名为拓展,其实是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忽视,也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尚欠火候。

真正的高质课堂好比带领学生行路,不惟激发学生踏上旅程的愿望,指明“路”的行程和方向,还随学生一起欣赏沿途绝美的风景。它正好用到一句广告语:“慢慢走,欣赏啊!”

高质高效 篇4

一、目标定位, 注意知识的生长点和落脚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简洁、明了、具体, 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文简意丰, 内容要简约厚实, 环节要简化自然, 语言简洁流畅, 洗去大而空的、不切合实际的、不能很好完成的教学目标, 合理地定位教学目标, 首先要正确理解教材, 紧扣教学内容, 抓住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和落脚点, 明确本节课在整个单元和整册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其次要明确让学生学会什么, 掌握哪些技能, 掌握到什么程度.最后要思考让学生感悟哪些数学思想, 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哪些现实的数学问题.如:苏科版初一数学“5.3用方程解决问题 (3) ”教学片断:

学习目标的确定:会用两个代数式表示同一个量;会运用列一元一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是用两个代数式表示同一个量.难点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指导自学:认真看书上的内容, 思考书中所提问题.检查自学效果: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自我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从同伴身上学到了什么?实战练习:体育馆入场券3元一张, 若降价后观众增加到原来的一倍, 收入增加25%, 那么每张入场券降价多少元?

在课堂教学中, 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形式, 要根据数学课的性质、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 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 用简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使学生融入课堂, 体验成功的乐趣,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注意知识的生长点和落脚点.

二、制定导学案, 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导学案为教师把握学情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但不是教材内容的复制, 也不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简单预演, 而是教师在教学内容解读基础上的再创造, 从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对教材解读的方案, 它的情境以及探究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内容及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学案内容应难度适宜, 问题设置应有目标, 可观察, 且便于测量, 教师必须将知识点的情境转化成问题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打有准备之仗, 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的“灼痛”, 这样, 学生听课就会有疑而问, 有针对地去听讲, 才更容易求得课堂的高质.

如:在讲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之前的导学片断:我先设计了一个导学题:9x2-4y2=____, 这时学生能够很快按照公式完成分解, 得到答案 (3x-2y) (3x+2y) , 紧接着我又加入练习-16y2+81x2=____.这时可能有部分同学就会认为不能用公式, 部分同学会用错公式, 当我们纠正错误, 加深印象时, 学生会很轻松地掌握平方差法分解因式, 并且灵活运用公式, 举一反三.

合理设计导学题, 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练习的同时, 达到“减负”的要求.

三、方式有效, 加强动手动脑的实战训练

在苏科版教材中, 提供了大量操作、活动、思考、交流的机会, 如“数学实验室”、“数学活动”、“课题学习”等栏目, 我们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引导学生通过“做”来感受数学、探索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做数学”的机会, 在各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要较多采用学生“做”的方式, 而不是教师唱“独角戏”, 要让学生在“做”中感受和体验, 主动去获取数学知识, 让学生在“做”的基础上, 揭示具体“事例”的数学本质.

如在“图形认识初步”的教学中, 对于一些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用它们能围成什么样的立体图形?我们不妨让学生多动手折叠或把身边的立体图形展开.从现实原型中抽象出模型, 并将这些模型用于新的情境, 这是多媒体演示所不能替代的.

操作是思维的起点, 也是认识的来源, 毛泽东说过:“实践出真知.”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去发现规律, 通过动手, 动眼, 动脑, 动口等多种思维活动, 不但能获取知识, 更能加深理解, 而且能掌握方法, 学以致用, 让学生在课堂上很好地动起手来, 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现实表现.学生能在课堂上动起来, 是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具体表现.教师要尽量在课堂上“发动”学生, 只有有了较高的“课堂动手率”后, 才能深入地研究“动手质量”.

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特别注意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 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动手操作题, 操作题的设计要有趣, 能激起学生练习的欲望.兴趣的激发主要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练习内容要鲜活, 内容的选择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是学生可感知的、熟悉的内容, 增加亲近感;二是呈现方式要灵活, 趣味性要强;三是课前准备要充分, 多采用卡片、挂图、基本的教学具、小黑板等.动手动脑的操作是一种弥漫、充盈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对学生而言, 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情感的释放.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我们每位数学教师要精讲多练, 要成为学生操作的引领者, 让他们能够快乐地享受数学学习, 让课堂因简约而精彩, 让我们的高效芳香在数学教学的每一个时空!

参考文献

[1]金鑫.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简约化的实践——解直角三角形典型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34) .

[2]王丙金.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再认识[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2) .

高质高效 篇5

2010年始,我们学校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吃透新课程理念和实施要求,主张每个班级建立起学习小组以供任课教师上课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注重学生主动地学,互动地学,积极地学。和一位教育家提出的“真正的高效学习是自己学习”的观点不谋而合。在高中政治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学生的“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

我在平时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追求学生学的主动学的轻松为课堂要求,以质量为教学之本追求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为教学要求,践行“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理念。下面是我在平日的教学实践和方法总结。

一?p把你的课堂变成学生翘首等待学生喜爱的课堂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再根据“优势互补、自主参与”的原则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使各小组的组成基本是一致的,这样组成的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组间同质又为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使每个小组都成了全班的缩影。组建好小组后就应让各组员有明确的分工,例如表:

此外,还要对各小组的组员进行思想教育,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体现小组的团体力量和精神。

(二)教师要精心安排合作学习内容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备课思路,要精心设计符合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灵活、开放,也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有适当难度。教学的实践证明,政治课教学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讨论合作,即使让学生探究了,也探究不出的什么东西的课程最好不要让学生合作探究。

下列是我在高二哲学生活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中所设计的教学情境:

情境 1:大约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在浙江余姚的一座安静的“阳明书院”里,有一小片茂密的竹林。青枝翠叶,摇曳多姿。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名叫王阳明,坐在竹林前静静地看着竹子。他双目发呆,脸色苍白,已在这里坐了好几天,家人多次劝他回屋休息,都被他拒绝。到了第七天,终于病倒了。他在欣赏竹林风光吗?抑或是有其他隐情?都不是。他是在苦思哲学道理。书上说:“格物致知。”“格”是研究的意思,“致”是取得,“格物致知”就是从研究客观事物取得知识。竹子是客观事物,王阳明静坐看竹子,就是想知道竹子的道理,看看“格物”能不能“致知”。一直到病倒,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于是,他总结出了一个结论:格物致知是错误的,知识不能从研究客观事物得来。他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

情境 2:余姚、慈溪、宁波这些地方平时很喜欢吃螃蟹,但是人们不知以前人们不知道吃螃蟹的故事。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没有人吃螃蟹。结果螃蟹泛滥成灾,把越国的稻子都吃光了,弄得越王勾践一筹莫展,没有办法讨伐吴国。到魏晋时才有人知道螃蟹好吃。人怎么知道螃蟹好吃的?必定有人不管它难看不难看,硬是抓住吃过它。鲁迅先生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值得佩服的,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情境 3: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不断扩大对外市场。当时,人们疯狂地追求货币和黄金,他们想去通商和殖民掠夺。同时,人们开始相信地球是圆的,也掌握了许多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为发展各国商品经济、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情境 4:公元前 4世纪,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这种观点在近两千年里一直被人们奉为真理,当时,要是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只说一句话:“这是亚里士多德说的”,问者便不敢再生怀疑。而伽利略却与众不同,凡事,不但喜欢多想一想,还要试一试。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的说法。

(三)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课内合作,可捕捉以下几个时机:

1.在重大社会政治事件中。此时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他们交流自学所得,并互相释疑解难。

例如,面对汶川大地震党和政府积极应对,说明了我国的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国家中分别是什么样的角色?从合作互动中学习,深刻而领悟性强。

2.在学生迷惑、混沌时。自学交流后,教师对学生的阅读难点已经把握,此时,可通过综合梳理,并根据课文特点和课文教学目标设计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新的合作。

3.在出现分歧、矛盾处。学生理解出现分歧时,教师不能简单仲裁,交给答案,而应抓住矛盾,引导争辩,让学生在争辩中合作,在合作中理解。

我们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现实中的客观现象有时候看起来是矛盾,我们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和书本知识有时候也会呈现出矛盾,这时候是小组合作讨论的良机。例如情境4:伽利略的试验给我们什么启示?

让学生来说明得出:权威、专家的说法不一定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伽利略通过试验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

4.在需要协作、繁忙时。在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忙、需要协作时开展合作学习。

(四)关键在于实施积极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要达到“轻负高质”的关键在于实施积极合作学习法,要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喜欢讨论喜欢合作,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一些行之有效的积极合作教学法。这些学习方法的实施使得学生不得不被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感知知识,掌握知识。

方法一:两个人的力量

概述:这一活动用于促进合作性学习,强化合作的重要性与益处――即两个人的智慧总是胜过一个人的。并且有利于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减轻学业负担。

步骤:

1.向学生提出一个或多个要求反思和思考的问题。比如下面这样的问题:

(1)政府是什么?

(2)我国政府有什么职能?世界上其他国家有这样的职能吗?

(3)我国政府为老百姓做事是不是越多越好?

(4)你对余姚市政府的工作有什么感受和体验?

(5)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需要政府帮助你解决的问题?

(6)余姚市政府下面有哪些部门?

2.要求学生独立回答问题。(要求在课上单独回答,这样就可以减少学生课后的负担)

3.在所有学生都写完他们的回答之后,让他们两两结对,并互相分享回答。

4.让每一对学生根据两个人先前的回答作改进,为每个问题都形成一个新的回答。

5.在所有结对学生都写好新答案之后,与班级中其他对子的答案做比较。

(注意:在实际使用中,教师要做好调控;为了节省时间,让某些结对学生回答某些问题比较好,而不是让每对学生都回答全部问题。)

方法二:团队测验

概述:这一团队技术有助于让学生觉得他们正在以一种有趣的、无威胁性的方式学习,并且可以激活整个课堂,提高课堂高效高质。

步骤:

1.选择一个可以分三部分介绍的主题。例如我把《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一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讲10分钟;第二部分团队测验;第三部分归纳总结。

2.把学生分成三个团队(即三个大组)。

3.教师解释第一部分内容,即我来讲解《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一课知识要点,重点难点。

4.让团队A(第一大组)准备一份简答测验,准备时间应该不超过5分钟。团队B和C用这段时间温习他们的笔记。

5.团队A提问团队B的一个成员,如果后者回答不出来,那么轮到团队C来回答。相应的团队B就不能加分了。

6.团队A用准备好的下一个问题考团队C的一个成员,其他过程重复。

7.当测验结束,你可以进入课程的下一个环节:这时指定团队B也测验制定者。

8.在团队测验结束后进入课程的第三个阶段:课堂总结。

这个教学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查找知识,主动去学习,主动去与同学合作,在这个活动中把知识掌握和理解透彻;这个活动部增加学生课外的负担,课堂高效而有质量。

方法三:互补教学

概述:这种方法是对教学步调的真正改变。它能让在学习同一材料时有过不同经历的学生相互比较笔记,在这一比较过程中学习进步。

步骤:

1.将全班的学习小组分成两个大类。我所带的班级有9个学习小组,我把它分成4人一组合5人一组的两组。

2.课前给4人组进行课文的重难点培训,帮助他们课前去准备有效的预习课文。

3.课前给5人组进行材料类归纳,布置预习。如在《政府的职能:管理和服务》课程中,准备了余姚市政府的相关资料,并且强调了重难点的材料,并作适当的讲解说明。

4.在课堂上由各自的学习小组长完成来讲授知识(4人组类学习小组长)和老师布置的材料内容(5人组学习小组长)。

5.接下来,反转学习经历。给那些听过讲课的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而给阅读过材料的学生讲课。

6.两组学生相互配对,相互重述所学的内容。

这一学习法的关键,要事先对小组长进行培训。老师在培训的过程中也要调控好类别,让两个组别有很强的互补性。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比较牢固和深入。

二、总结复习要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容易记忆

现在复习资料丰富种类齐全,知识体系全面周到,但是我认为这些资料中的知识总结再好再全都不是自己的,要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必须自己亲自动手根据书本编写知识体系。自己编写的知识体系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与上课基本保持一致,并对上课的不足进行补充。这样编写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学起来轻松,巩固起来容易。

三、不搞题海战术,精题练习精确掌握知识

我们都知道文科类的知识类型有别于理科类的知识主要是陈述性知识,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巩固训练知识时有别于理科类的程序性知识的训练。陈述性知识并非靠多做多练来巩固,题海战术不适合政治教学也有违“轻负高质高效”的要求。

我对课后的练习要求精题精练,不搞题海战术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平时教学复习中主要做法有以下几步:

(一)教师做到海选试题。只要留心各类试题多如牛毛,我的做法是把“步步高”总复习光盘资料拷贝到电脑里,建立起自己的试题库,每次考试练习就到试题库中找。

(二)试题库中的试题找出来后,教师先做一遍,看是否符合教材要求,是否符合你的上课要求,是否符合你的学生要求(如是符合重点班的学生还是符合普通班的学生)。

(三)检测及检测后点评分析。这里讲评方法可以采取:直接讲授讲解法、学生订正自我更正法、难题重点题小组讨论法、重新解题法。

(四)在总复习期间把先前做过的试卷中错误率高的试题再编入试卷,再次检测。这样不需要大量做题就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知识点,实现“轻负高质高效”教学。

如何高效高质量地积累素材 篇6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

同学们第一反应就是“积累不够”,这话没错,但有些同学的本子上记了不少,从小到大记的东西也不少,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够呢?

其实,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同学们在记素材时,只是机械地记下来,近似于生吞活剥、囫囵吞枣,素材与自己真实的写作环境格格不入,而不是说把它放在一个使用语境下去积累,以致素材和使用语境总是两张皮,结合不到一起,更难以做到得心应手,如臂使指。

那么,怎么做才是高效地积累素材呢?

第一步,当你看到一个你觉得不错的素材时,首先要思考这个素材为什么吸引我?它有什么特点?比如,对比强烈,庄谐结合,典雅华丽,富有悬念,幽默风趣,辛辣犀利,等等。“这些特点会不会让别人也感兴趣?”……如果你认为其他人看到这个素材会有兴趣,这个素材就有积累的价值。

第二步,你要仔细思考一下,看看这个素材能提炼出什么样的主旨,适用于哪些话题的作文,要找一找还有哪些素材与之同类或相反,然后将新记忆的素材与原来的素材放在一起,同类的相互印证,相反的构成对比。这样就相当于贴上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标签,形成了素材家族,使用时只要想起一个,就可以联想起整个家族的其它素材来。

第三步,选择某个话题,以新积累的素材为主,以其它的相关素材为辅,进行精加工,采取仿写、改写、扩写、对比、对偶、设问、反问、联想、想象等手法,再加上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常式句与变式句结合,写成一段两三百字精彩语段。原来的素材只能说是个原料,这个环节完成后,原料就被加工成为一件精良的半成品,假如某次考试恰好遇上相关的话题,我们就可以将这个半成品直接拿来使用,绝对会成为文章的亮点。

这种积累素材的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

第一,每次积累新素材的时候,也就是同时锻炼审题立意与复习旧有素材的过程,可谓是一举多得。

第二,可以将新素材与旧素材有机结合起来,会形成一个话题素材圈,如果记忆强度够的话,无论从哪个素材开始联想,都可以很快将所有素材想起来。

第三,在积累思考的过程中,肯定会伴随着或多或少的素材加工过程,这样就为写作时更好地运用素材做好了准备,如果再进一步养成随时对已有素材进行精加工的好习惯的话,那对写作的促进将更大。

下面就作个示范,看看如何用一个例子来应对高考作文!

5月29日,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个朋友的这么一条段子:

为什么要读书?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在湖边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真好看,真特么太好看了”!明白了吧!

捧腹之余,思想立刻进入第一步——好段子!引用,设问,庄谐结合,雅俗对比,幽默风趣,感情强烈。肯定很多人也喜欢,记下来没商量!

接下来进入第二步——经过分析,此段子可以用于读书、修养、素质、品位等话题的聊天或写作之中,表达起来会非常幽默风趣的。

接下来进入第三步——对它进行精加工。经过分析段子的特点,判断它适合仿写。如果我接着再仿写两三句,就能与原段子形成句群排比,那样表达起来就更有气魄了。原段子是“看”,我再仿写分别是“听”和“吃”,然后就找相关的诗句进行替换。因为要重点表达读书与不读书的雅俗区别,所以“俗”的那部分不换,换的是段子中表达“看”的诗,我找的诗句不但形式上得是两句七言诗,还得能表达“听”和“吃”。

加工结果如下: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当你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真好看,真特么太好看了”!

当你听到渔舟唱晚,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而不是“卧槽,真好听,真特么太好听了”!

当你尝到美味佳肴,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清樽清酒斗十钱,玉盘珍馐值万钱”,而不是“卧槽,真好吃,真特么太好吃了”!

对比之下,一典雅,一粗俗,不是立刻显现出读书与不读书的巨大差距了吗?

同时,还可以联想起其它的一些有关读书的素材,比如——

行逾千里方知书山有路,读破万卷始信学海无涯。

清代曾国藩在家书中的话:“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俗语: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于谦诗《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曾国藩对联: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唐代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唐代杜甫《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除了这些诗文名句,还有许多名人读书的事例,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至此,我成功地拥有了二百多字的精彩语段,以及由此而勾连起来的一大批关于读书提升素养的素材。他们就成功地存在我的素材库中,一旦需要,立刻就可以派上用场。

好了,假设我今年就去参加高考,且作文题目是全国卷二: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nlc202309091326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于是,我在考场上想到了上面积累的素材,且成功地在考场上形成了下面的作文:

浮生有书读,便是好时节

吴国梁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清代曾国藩曾经在家信中这样教育儿子,表达了读书改变一个人情操和价值观的道理。

要提高语文素养,虽然说有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三条路,但在我看来,前者束缚过多,功利性目的过强,常常不易引起学生兴趣;后者“行万里路”式的路子对于众多学子又苦于“虽向往之,实不能至”;于是中间那条“课外大量阅读”便成为我们的最佳选择。

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好家伙,三天不读书就颜值大降趣味全无,所谓素养、气质、软实力,更无从谈起。如若不信,不妨我们做以下比较——

同样看到夕阳余晖,别人吟出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你脱口而出的却是“卧槽,真好看,真特么太好看了”!

同样听到渔舟唱晚,别人吟出的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而你脱口而出的是“卧槽,真好听,真特么太好听了”!

同样尝到美味佳肴,别人吟出的是“金樽清酒斗十钱,玉盘珍馐值万钱,”而你脱口而出的却是“卧槽,真好吃,真特么太好吃了”!

对比之下,一典雅,一粗俗,不是立刻显现出读书与不读书的巨大差距了吗?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杨绛生前曾这样回复一个写信倾诉迷茫的年轻人。

确实,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进而改变自己的气质与品味是人所向往的,可是如何去读呢?在我看来,读书得看读者自己本身了,有人极夸柳三变之婉约,有人力荐苏东坡之豪放,究竟你是去读“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还是“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如果是我,从容时荡涤一首“大江东去,浪淘尽!”,感觉固然不错,不过孤独落寞时,偶尔于“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未尝不是一番风雅凄迷?

让我们读书吧——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先变化你的气质修养;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再酝酿你的志趣品性;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再铸造你的精神不朽。

正所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浮生若有读书时,便是人间好时节。

编辑/于智博

高质高效 篇7

渤海油田的地震勘探经历了二维、三维、高精度2次三维技术发展历程, 历次勘探重大发现和储量的高速增长均与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2,3,4]。 高品质的地震资料为渤海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基础,但渤海海况极为复杂,港口建设、航运、钻井作业等均对物探采集资料品质影响巨大, 强化海上物探项目的质量基础、促进物探项目的管理提升、建立高效的物探项目质量控制体系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适应油田的高速发展,不断提高资料品质,渤海油田通过学习、调研、摸索、时间,创新地提出了三大管理模式:多船队集团作业模式、采集处理联动作业模式、 “点线面体”质控模式。 通过多年的应用实践,不但地震资料品质得到了显著地改善,而且物探作业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2013年渤海全三维覆盖基本实现, 提前18年完成渤海勘探家们40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这些高品质的地震资料直接为渤海数10个油田的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数十亿的经济价值, 为渤海油田上产3 000×104t及其稳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1多船集团作业管理模式

渤海油田矿区面积只有4.5×104km2, 特殊的地理形态决定了不能同时安排多条物探船作业, 否则将造成船队间的干扰, 而渤海油田的勘探形势要求必须最大限度地应用物探船队进行海上作业。因此, 创新地在渤海全海域部署地震作业,进行整体设计, 根据各船队性能和勘探步伐, 对船队进行全海域的动态调配。这种集团管理体系,就是以工作目标为核心,从作业部署,项目管理,项目协调和技术保障4个方面保障施工效率。

1.1整体部署作业资源,提前做好项目准备

每个项目提前申请、提前设计、提前预测、提前协调,由于提前将各采集工区的设计都准备好,在作业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勘探研究的需要和海上作业环境,对作业船队在多个工区之间进行动态的调配,做到项目间零过渡、作业零等待。

优选作业资源,掌握各物探船潜力,将最优良的资源用在最适合的地区。 固定使用长期在渤海作业的拖缆和海底电缆船队, 由于长期在渤海作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渤海海况非常熟悉,因此,大大缩短了项目磨合,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作业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1.2规范管理程序,细化运行计划

制定严格的项目启动制度,召开项目启动会议, 明确各项事宜。 对所有作业设备、备件、进行严格的检查,对参与项目人员进行资质审查,为项目高效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明确现场监督、室内管理人员岗位分工、职责权限及办事程序,避免了遇事相互推诿、职责不清和多头管理、口径不一给施工现场造成的混乱,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每个项目开工之初就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项目运行计划,充分预测制约因素,通过多方渠道全力排除阻碍项目顺利运行的干扰。加强过程控制、 节点考核,制定了严格的月度物探作业考核制度,举行月度生产例会:首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展开讨论,群计众策,制定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其次,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规划, 对下一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案,减少等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1.3紧密监控作业,加强项目协调

保障所有作业点宽带通讯畅通, 实时掌握现场作业动态,深入作业一线,了解问题实质。 成立联合协调小组,加强协调力度,使作业问题及时解决,不推诿、不滞后。全面了解工区渔业、航运等情况,根据作业情况及外界环境调整作业, 做到海上作业船舶不停工。保重点,兼一般。根据勘探情况,保重点项目的运行,其他物探船队为其让路,减少邻队干扰,确保重点项目的作业效率和资料质量。 在作业发生冲突时,由于已经在全海域设计了地震采集作业工区, 非重点项目物探船队可进入其他工区作业。

1.4新型装备齐装上阵,海上陆地技术联动

掌握业界先进技术, 针对性地引进能够提高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的技术。 所有在渤海作业的拖缆船都更换上新的固体电缆和DIGIFIN电缆横向控制器,摆脱了以往油缆受天气和潮流的影响,使得作业效率和资料质量大大提高[5]。 提高现场监督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召开案例分析会议,邀请专家和有经验的师傅对监督进行培训, 鼓励监督积极地创新管理、创新技术。 强化了现场质控处理能力,使得野外、 室内处理近同步, 有力地保障了资料的质量,优化作业技术。

2采集处理联动作业管理模式

按照原先的作业模式, 采集监督只管理作业船队,只和作业船队进行沟通;作业船队管理现场处理人员,现场处理人员也只针对作业船队负责。一个工区的采集任务结束后, 陆地的处理中心才开始进行该工区的处理作业。 这种管理模式的缺点是沟通不畅,效率不高、资料提交落后。 采集监督和现场处理人员之间缺少交流, 很多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解决;作业船队,特别是现场质控处理在海上遇到的很多问题缺少室内处理中心的技术支持; 资料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不能及时反馈等不利因素。 面对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和对资料品质需求的不断提高,必须要有创新的管理模式才能适应目前的环境(图1)。创新的采集处理联动作业模式架起了室内处理、 现场处理、作业船队和采集监督之间的桥梁,拓宽了交流渠道。运用采集处理联动管理模式,采集的资料达到一定数量就送到室内处理中心进行处理, 这样既节省了处理项目运行的时间也可以及时发现海上资料采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到采集监督处进行解决; 海上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陆地的专家得以解决, 可以在室内处理软实现的地方就不需要现场的硬实现。 使人力、计算机资源、技术为海上提供实时支持,实现“陆为海用”,大大缩短了地震资料的处理周期,提高了作业效率。QHD29-35项目2 500km2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按原先的管理模式需要7个月才能完成。 运用新的管理模式后实际3个月就完成了任务,整整提前了4个月,为勘探开发争取了宝贵时间。

3 “点线面体”过程质控管理模式

面对作业效率和工作量的大幅度提高, 传统的质量控制手段已经不满足目前的生产现状, 因此必须从实际生产出发, 创新思路制定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满足生产需要。

目前的质控主要是在作业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制定“点、线、面、体”的质量控制体系(图2):点, 每一个炮点;线,每一条测线;面,每一层切片;体,整个三维数据体。 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如果过程中每一个步骤没有问题, 那么最终资料就必定满足质量要求。

3.1地震资料采集质量控制

地震资料是油田勘探开发的第一手资料, 资料野外采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油田后续工作的开展,为了保证地震采集资料的质量,对地震资料采集制定了以下质量控制体系。

3.1.1加强基础工作

作业前对所有设备进行严格的校准, 对采集的第一条测线在24h内进行全面的分析目的是: 检查采集参数是否合理; 物探船各项专业设备参数设置是否正确;水下设备、节点网络是否配置正确[6]; 地下成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海上地震采集各项参数设置和水下设备配置是最为基础的工作, 但在此方面如果出现问题,将为整个项目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基础工作是质量控制的关键。

3.1.2加强现场过程控制

地震资料采集质量控制主要是通过加强对现场采集的质控要求,提高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实现。 为了使现场质控处理由“乙方的乙方”模式向“第二监督”模式转变,中海石油天津分公司勘探部多次组织会议与服务方进行商讨, 共同研究怎样重视现场处理质控工作,在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支持,并多次上船检查和指导现场处理工作, 争取把现场处理室建设成具有一支好队伍,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团队,提高这个团队战斗力、纪律性和觉悟性。 通过研究,改变了现场处理质控合同模式, 将现场处理质控工作从以往的地震采集总包合同中分离出来, 甲方与现场处理质控单位直接签定合同, 更加明确了现场处理的责任, 使现场处理工作不再是采集船队的附属,而直接受天津分公司勘探部的管理,减少了中间环节, 为采集监督对施工质量的评价及后续作业提供了更及时、更可靠的依据,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一优势是现场质控处理和陆地正式处理方都与天津分公司勘探部签订服务合同,天津分公司勘探部就可以要求两处理方联合作业,其优点是提高了作业效率, 因为陆地处理方拥有较多的技术专家,可以随时向现场提供技术支持。 野外采集的费用很高,在海上多耽搁1天,可能损失上百万元的费用, 在每条野外测线采集完毕后, 现场处理人员在2h内对资料存在的噪音干扰等问题给出可行性建议, 判定这些问题是否能通过室内处理手段得以解决,对于现场不能确定的问题,通过陆地处理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避免由于资料质量问题的不明确,造成的作业延误。 减少了野外补线率, 提高了作业时效。

现场质控处理模式的改变, 已经在采集项目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例如,BZ8区带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工区内有3条航道,过往船只非常频繁,过往船只对地震资料的品质有多大的影响, 室内能不能消除这些船只的干扰, 通过现场处理和陆地处理方共同研究,认为这些噪音能得到一定的衰减,存在大船噪音的10多条野外线的资料可接收, 不用重新采集, 这样做不仅提高了野外作业效率, 为工区采集任务的提前完成争取了宝贵时间, 还避免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3.2地震资料处理质量控制

地震资料是勘探研究的基础, 在保证基础资料真实可靠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料成像效果是资料处理追求的目标[7]。 为了保证资料处理的质量, 通过对以往项目的经验总结和对其他单位的调研,确定了以加强过程控制为主的质量控制体系。

3.2.1科学制定运行计划

召开项目启动会, 使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人员更加全面地相互理解该地区地质情况、 处理目的和处理计划,明确质控关键点。制定严格详细的项目运行计划书[8]。

3.2.2加强过程质控

1规范化处理流程,严格执行项目运行计划书, 每个处理流程要有详细的质控措施, 每一处理步骤要有质量控制剖面, 每一步工作要有明确的质控责任人;2加强对原始资料的分析,要求处理人员对全区的资料品质做分析与总结, 处理人员要清楚整个工区的原始资料情况,包括工区水深分布,整个工区的频率和信噪比变化等;对于大型工区,加大试验细致性, 选择多条能够代表整个工区特点的线做试验工作, 通过大量针对性的处理试验,确定处理参数, 并就不同地区地质特点总结规律, 避免个人主观主义;3正式处理流程和参数经天津分公司勘探部、处理服务商共同确定后,不能进行更改,后期如有变化要有正式的书面通知, 避免口径不一给作业带来的推诿滞后;4处理过程中,严格执行“点、线、面、体” 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把关每一炮点,每一条测线, 每一张切片,确保过程资料质量过关。

3.2.3优化处理流程

为了提高资料品质和作业效率, 对数据处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1对于通过大量项目的实际应用已经确定的流程参数,不再投入工作量进行试验论证,如需要可根据甲方要求进行。 例如DMO分析,DMO分析包括DMO速度分析和叠加,在叠后时间偏移中是必做项目, 但目前叠前时间偏移已经成为常规处理,DMO分析在叠前时间偏移处理中只作为一种质控手段, 需要人力和机时的投入, 其结果及过程并不应用在正式处理中,当前的偏移速度求取方法为以下步骤: 衰减多次波后的速度、速度线偏移、反动校、速度分析、速度扫描、多次迭代。 因此,根据经验DMO分析作为可选处理流程,根据项目需要进行,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和机时,加快处理速度。2对于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的流程, 通过试验讨论确定。 例如反褶积处理,反褶积处理方法较多,不同人员对处理结果和流程的判断不一致,因此,在该流程中要求处理方进行多种反褶积方法试验, 特别要做好多道预测反褶积和T-P域反褶积试验,并对每个项目的T-P域反褶积做合理的保幅性分析。在该流程设立质控点,经甲乙双方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可进入下一步处理流程。

通过“点线面体”的质控管理模式,使得地震资料的成像品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为勘探开发研究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4渤海油田实践效果

4.1提前18年实现渤海三维全覆盖

通过不断创新思路、运用高效的管理模式,2006年至2012年, 渤海油田三维地震采集工作量连续7年作业量刷新历史记录(图3),每年以近1 000km2的速度向上增长。 天津分公司3 000×104m3产量目标提出后,物探管理人员通过学习、调研、摸索、 实践,2006年到2014年,短短9年时间内累计完成物探三维采集工作量4.5×104km2, 年度作业量由1 000km2左右迅速增加到2012年的7 431km2。 渤海油田自营矿区2006年至2014年物探采集工作量是1985年开始自营三维地震采集作业以来累计工作量的2倍多。 2013年渤海油田矿区基本实现三维全覆盖,比之前预计的提前了18年,正是这些大面积、高品质的基础资料,保证了渤海油田大量的勘探发现。

4.2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了资料品质和作业效率

渤海油田物探项目高质高效管理模式实现了多船队集团作业模式、 采集处理联动作业模式、“点线面体” 质控模式这三大管理模式创新不但使地震资料品质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而且物探作业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过去渤海每年最多同时2支物探船队作业,目前已经成功同时运行7支物探船队作业。 作业量最高的年份, 在10个工区部署了三维地震资料采集, 动用物探船队7支, 高峰期海上作业大小船只达到194条,作业人数1 651人;地震资料处理共运行了33个项目,总计工作量24 413km2,创造了渤海物探作业历史最高记录。

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先进技术的推广, 使得地震资料的成像品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为勘探开发研究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大面积、高品质的地震资料(图4),使勘探研究从区域构造、区域沉积充填演化、 油气运移等方面对渤海有利构造进行整体解剖,明确了勘探方向,落实了大量有利圈闭。

4.3发现了一批大油田, 为渤海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渤海油田物探项目高质高效管理, 在渤海多个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JZ油田是近期发现的大型轻质油田,也是截至目前渤海海域发现的最大的轻质油田和辽西凹陷首个亿吨级油田。该构造1985年利用二维地震资料研究并开始钻探, 钻探结果认为无经济性,故暂缓评价。后利用新采集三维地震资料重新落实JZ构造,认清本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油气运移与储层发育程度,获得较好油气发现,拉开了JZ亿吨级油气田发现的序幕。 对该构造进行了整体评价研究,其中10D井测试获得高产油流,该井采用26.99mm油嘴获得日产油1 018m3, 这是渤海勘探历史上砂岩油层中首次获得千方产能。 JZ亿吨级轻质油气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辽西凹陷为富烃凹陷,坚定了辽东湾勘探向辽西凹陷战略转移的信心。 因此,在辽西部署大面积三维地震采集,利用三维资料,从构造与圈闭、沉积与储盖、生烃与运聚等方面开展了针对辽西中洼的综合研究。 通过精细地震解释,发现和落实了众多大型构造圈闭,石油资源量总计4.4×108m3。 辽西中洼可以作为辽东湾探区下部重点勘探区带, 并有望带动辽东湾乃至全渤海下一轮储量快速增长;岐口凹陷重采集资料,使得滚动勘探获高产油气流;KL构造采集实现了构造油藏勘探向岩性油藏勘探的跨越, 进一步提升了该亿吨级油田的勘探品位;BZ地区大面积连片处理, 发现落实了一批有利构造, 坚定了在黄河口凹陷成熟区挖掘规模储量的信心;BZ地区大面积三维地震采集, 对渤中西斜坡进行了系统研究、整体解剖,发现落实了一系列构造,使得该区成为又一个储量强劲增长点。

5结论

高质高效 篇8

现代社会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服装更是走在时尚的前沿, 不论是款式设计、色彩风格、面料特色还是制作工艺, 都为我们带了一个多元变化的世界。

(一) 服饰图案创意设计对服装品牌的影响

优秀的服饰图案的设计可以把内在的精神内蕴、概念、信息, 通过一个特定、有关联的符号形象表现出来, 由此表现出民族的特性和风格, 表达设计品牌的个性、标志性特征及设计师作品的风格语言。例如近年来青花瓷、水墨丹青、盘龙等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 极大地强化了服装品牌的中国风情。例如NE?TIGER品牌在墨绿色的礼服底色上大胆的添加大红色服饰图案, 既体现了浓重的民族风情又增加了服装的亮点。许多国际品牌都利用独特的服饰图案创意为自己的品牌形象增添了亮丽的一笔。如“高田贤三” (Kenzo) 品牌服装常爱以浪漫感带我们进入繁花灿烂的花朵世界。

(二) 民族特色——服装色彩设计的又一创新

服装色彩设计的灵魂是创意与创新, 民族特色的汲取不仅仅是对民族传统服饰进行表面形式上的模拟, 而应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服饰文化心理、审美情趣、习俗风尚等方面的浸润与发掘。

世界上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很多, 诸如中国文化、非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等。设计师在不同的国度进行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风格的探索, 因此, 异国色彩情调已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所热衷的设计主题, 并已融化到世界知名服装品牌中。展现出诸如贵族化气质的英伦复古色彩风格;幽雅浪漫的法式色彩风格;华丽、繁复的俄式皇家风格;古代中国式清新、婉约、华美、古朴自然的风格;还有非洲各部族强烈、粗犷、豪放、醒目的色彩装饰风格。

(三) 面料的创新设计为服装品牌带来无限发展空间

随着服装业的高速发展, 服装面料所呈现的面貌日益丰富多样。服装面料组织纹理、新材料研发、后整理等方面也做足了文章, 在面料上都出现了夸张和创意的艺术风格。除了普通的纺织面料之外, 各种涂层面料也层出不穷, 甚至一些极端的材料的使用也经常出现, 比如金属材料、植物编织、木、竹等。服装面料不能仅仅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 本身设计就是无穷的创造可能。

柔软、色彩丰富的棉质针织面料和轻薄的纱质面料结合, 轻薄的纱质面料和丝绸面料, 浓郁的色彩融合在一起, 浓烈得化不开。利用条状面料的彼此穿插, 形成格状图案, 明快的颜色、清晰的图形, 肌理变化夸张的这块面料, 适合突出潮流感的时装和家纺产品。服装面料的设计变化是无穷无尽的, 在竞争激烈的服装行业, 领先时尚的设计理念也是占领服装市场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服装面料作为款式三要素之一, 在设计中的地位也愈发突显。

二、服装创意离不开创新的服装品牌战略

品牌消费是一种生存方式, 或者生活方式之下的消费, 它有一种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生产品牌、建立品牌, 包括本土品牌同样也受这几个因素影响。打造中国服装自主品牌, 历经了二十几年学习、探索、实践, 如今已经从启蒙阶段到了开拓、发展、提升的新时期。发展自主品牌已经成为中国服装业从大国走向强国的一个自觉行动。

(一) 现代服装品牌被赋予新的内涵

品牌方向, 出发点、立脚点要找准, 这是决定各种技巧、各种办法的基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整个十一五期间提出品牌贡献率、科技贡献率的一个重要思想内涵就是品牌价值, 品牌文化, “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四位一体, 这是建立生产和消费忠诚度的具有核心价值的因素。

创新是品牌的灵魂。品牌要有个性, 要有风格。品牌要有先进的质量, 这需要靠创新。品牌文化表现, 审美形式也要创新。这既是物质生产力的创新, 又是文化生产力的创新, 没有创新, 品牌就没有生命了, 所以创新是品牌的灵魂。

快速反应是品牌的活力, 是品牌维持品牌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情感。消费者就等待着其信任的品牌给其拿出最新的产品, 品牌需要在消费者思想上体现自身的个性化文化追求。

(二) 自主服装品牌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

品牌创造力包括物质创造力, 我们叫硬技术, 也包括文化创造力, 也叫软技术。这两种创造力就联系到品牌发展两个大环境, 一个是技术环境, 一个是文化环境。所谓技术环境, 就是服装品牌必须关注纤维材料、面料辅料的技术, 人体工程学的掌握, 测量的手段, 计算的手段, 设计与裁剪的手段, 网络技术的运用, 网络技术在生产过程和营销过程的应用, 物流网环境等。这些都为品牌发展带来了基础性作用。技术对生活方式的改变, 决定了对品牌需求的改变。

文化软实力, 对品牌建设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真善美的文化, 美是真和善的统一。品牌需要给消费者一种真实的文化, 不是浮华、浮躁。因此, 品牌得适应文化土壤。创新是灵魂, 时代的灵魂, 这个创新是传统的发展, 不是传统的割裂, 不是传统的锁定。世界所有民族的文化在时代光源的照射下都改变了一定的色彩, 但是它还是具有文化性。因此服装品牌对于艺术文化的创作、提炼需要重视。

营建品牌生态环境, 需要政府支持, 主要是表现在规范市场公平竞争, 公共服务方面。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 质量诚信的环境, 市场秩序的环境, 这些是我们的大环境。其他环境, 如信息网络、物流环境, 这些也都需要营造, 当然还要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 教育培训, 这个也需要政府支持。

三、创新的服装品牌营销战略带动服装行业的高效发展

(一) 传统服装营销经历了4P—

4C—4V—4R的转变

4P理论 (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Promotion促销) , 是站在企业的角度看营销, 重视产品导向而非消费者导向。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4C理论逐步取代4 P理论, 4 C理论是指以客户 (Consumer) 为中心进行营销, 关注并满足客户在成本 (C o s t) 、便利 (Convenience) 方面的需求,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 (Communication) , 是站在消费角度看营销, 强调以消费者为导向。2 1世纪以来, 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 4V营销理论应运而生。4V即Variation差异化、Versatility功能化、Value附加值、Vibration共鸣, 强调的是顾客需求的差异化和企业提供商品功能的多样化, 以使顾客和企业达到共鸣。后来,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变为更加关注4 R营销理论, 4 R是指R e l a n c e紧密联系客户、R e s p o n s e提高市场反应速度、Relationship运用关系营销、Reward注重产出, 4 R营销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以竞争为导向, 更加注重企业与客户的互动与双赢。从4P—4C—4V—4 R,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营销模式也经历着重大变革。

(二) 新媒体孕育新商机

在媒介碎片化、分众化趋势越来越突出的时代, 传统的营销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媒体的出现和成长促进了营销方式和商业思维的变革, 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商业想象空间。

当很多国内品牌还执著于重金砸下央视黄金时段广告的时候, 我们不难发现, 很多国际一线品牌及一些新锐品牌已经俯下身去, 与各色各样的新媒体开始了亲密接触, 也与消费者近距离建立起互动营销的平台。

LV与iphone新媒体合作。Louis V u i t t o n日前宣布, 将对2 0 1 0~2011Louis Vuitton秋冬时装发布会, 在i Phone手机以及Facebook上进行直播, 让观众通过网络第一时间获知Louis Vuitton于本季度发布的时装系列。

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 网络杂志、社区网站这些新媒体的出现, 改变了传统的单向传播和硬性推广, 它融于消费者的互动活动当中, 融于口碑当中, 形成另一种传播源, 不断向下扩散。

总结

高质高效 篇9

一、建设“龙头”:建成一支有朝气、有战斗力的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队伍, 乃班级工作的核心群体, 它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培养好班干部, 班主任就不会脱离学生, 不会孤军作战。因此, “龙头”建设应是班主任的首要工作。

1. 选拔班干部应考虑其综合素质, 做到精心培养。

选拔班干应从不同侧面对选拔对象进行考察, 并通过开展一些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发掘优秀学生。为确保“龙头”的战斗力, 班主任应悉心指导、热心扶持、大胆使用, 做到分工负责、定期考核、优用劣汰, 使其有压力、有动力、有战斗力, 真正成为班级管理前沿阵地的生力军。

2. 选拔班干部应考虑其模范作用, 做到威信并存。

作为班干部首先要有能力带领大家提高学习成绩, 才能管理其他同学的学习。如果班干部在同学中间没有威信和说服力, 有再强的能力也无济于事。身为班干部就要以班干部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给自己施加适当的压力, 激发内在的潜力。正因为有了良好的威信, 班干部提出的建议才会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赞同, 开展工作也会事半功倍。

3. 选拔班干部应下放权利任务, 做到自主管理。

在经过一段时间培养的基础上, 班委会一经产生, 班主任就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班干部岗位责任制, 让每个班干部独立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放手让班干部各负其责, 各施其能, 使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明确自己的职责,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行动中自觉地起到表率作用。同时, 也给他们提供锻炼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培养他们自主管理班级工作的能力。

二、促进“带头”:塑造一个能表率、有示范力的班主任形象

“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尽管班级管理中也要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落实管理思想, 但大量的日常管理主要是通过教师或班主任直观的、感性的榜样和表率作用。

1. 加强情感投入:

富于爱心, 善于欣赏。师爱, 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力量是无穷的。用爱唤起每个人的闪光点, 才能使学生感受班主任这种爱的力量, 才能使“良药”不苦口, “忠言”不逆耳。记得班上的一位后进生, 倾注了我的大量心血却也让我伤透了脑筋。后来我有意识地让他做力所能及或者擅长的工作, 比如管理班级电器的开关, 还负责一些值日工作, 从刚开始的有人提醒到后来的主动请缨, 我细心注意到他看到了自身的力量, 对于一些微小的进步, 我恰到好处的表扬使他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与自信, 成为促使他进步的动力。

2. 加强品格修养:

作风迁移, 人格渗透。“爱而不害, 严而不伤”。班主任的感染力和人格素质对密切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有重要作用。具有高尚品格的班主任, 容易使学生对其产生一种敬爱感, 从而对被管理的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作为班主任, 我们不仅要用我们的感情博得更多的感情, 更要用我们的意识去感染更坚强的意志, 用我们的智慧去唤醒更多的智慧, 用我们自身的意志去施加更大的影响,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抓住“苗头”:捕捉一批是萌芽、易发展的隐患群体

1. 防范苗头:

控制管理过程, 防微杜渐。现行的班级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压缩和简化管理过程, 过分重视和扩大管理的始态和终态。比如很多班主任在开始时罗列出班级管理条例一二三, 要求学生严格对照执行, 然后即高枕无忧, 一出问题就手忙脚乱地去处理, 对出问题的学生则怒气冲天地执行所谓的处罚条例。又如少数班主任明明对某个问题已有察觉, 由于此时问题还比较隐蔽, 比较单纯, 没有足够的理由和把柄去教训学生, 所以就孰视无睹, 任事态发展。这些做法造成班主任工作的被动, 甚至促成了隐患成为大患, 而且还留有后患。

2. 勤治苗头:

把握教育契机, 自主自助。在强化优患防范意识的同时, 班主任对于班级中暂时的平静现象, 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 审时度势, 居安思危。一方面, 防患“无患之患”:这就要求班主任能置身于学生之中, 做学生的同学, 做学生的朋友, 甚至可以做学生的学生, 这样才能全方位地接收学生中的多种信息。另一方面, 把握“好雨时节”:消除事故隐患班主任既要照顾到有犯错误苗头的学生的自尊心, 又要使绝大多数学生在浑然不觉的情况下也得到相应的正面教育。把握好分寸和火候, 做到“适当、适中、程度”方能水到渠成, 事半功倍。

四、转化“后头”:转化一批被遗忘、易改进的问题生群体

班级的和谐稳定发展也应关注那片几乎“被遗忘的角落”。他们是班主任为之呕心沥血的对象, 需要倾注大量的爱和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使其转化。

1. 转化后头之原则:

坚持合作感染和鼓励关爱相统一。转化问题学生不是一件易事, 我认为要做好下面几项工作:一是形成合力, 做到家长、老师、集体相配合, 同步进行;二是更新教法, 对差生“分层次”“开小灶”, 耐心施教;三是表扬为主, 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 给他们“用武之地”, 激励其转化;四是“导之以行, 持之以恒”, 耐心细致做好反复教育转化工作。如果使教育成为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一种鞭策、一种激情, 那么它就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过程。在这种“无痕”的帮助下, 班主任也为其教育提供了最切实的保障。

2. 转化后头之方法:

坚持集体制和导师制相结合。“问题学生导师制”就是班主任要调动所有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让每一个教师负责一到两名“问题学生”, 做他们的朋友, 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全天候”观察,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思想问题。如我校的“168爱生计划”就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袋”, 要求每位“导师”详细记录问题学生成长轨迹, 详细记录每一次谈心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 并把这一转化落到实处, 落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行动也增进了双方师生的感情, 利于教师做好工作。实践证明, 在充满力量、气氛融洽的集体中, 问题学生自惭形秽, 由此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和内驱力, 引导其自主主动发展, 真诚地与集体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班主任工作艰巨、复杂、细致, 犹如一张网, 我相信抓住这四个环节, 就能纲举目张, 班主任们就能事半功倍, 走出育苗有志“闲逸少”, 润物无声“辛劳多”的困惑, 走出辛苦型, 走进科学型。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同时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工程, 它需要班主任用心去经营, 用心去构建。笔者从几个侧面探讨了如何使烦重辛苦的班主任工作轻松高效, 对育苗有志“闲逸少”, 润物无声“辛劳多”的班主任工作提出了不同看法, 旨在使班主任工作走出辛苦型, 走向科学型。

关键词:建设“龙头”,促好“带头”,抓住“苗头”,转化“后头”

参考文献

[1]甘霖, 《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用真诚架起沟通的桥梁》, 《职教探究与实践》, 2008

[3]扈标、李云、张俊洪, 《现代教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

[4]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高质高效 篇10

关键词:轻负高质,数学教学,更新理念,高效课堂,合理作业

时常听到物理教师在谈:学生的数学素养决定了学生丰富的物理素养。于是笔者随访了一节高中物理课, 让我心中久久无法平静, 并引发了对数学教学探索“轻负高质”之路的几点思考。

笔者听了《向心加速度》一课, 教师通过数学知识推导加速度公式:, 然后通过推理得出一系列加速度公式, 如an=ω2r, an=ωv, an=4π2f2r, 在推导的过程中让我感受到了物理教师精湛技术与高超水平。而后教师讲解一道例题, 强化了对公式应用。最后让学生去做课后练习以巩固。细心的我又去认真跟踪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上大多数学生似乎“被掌握”了。然而, 课余几乎全部学生都不会做物理题, 原因是公式太多, 不知如何选择。那天我这个数学教师顺利担当了一回物理教师。

我在思考, 一位近二十年未接触物理的我, 不但物理知识荒芜, 而且接受力也不及学生。为何学习效果高于学生?其实课上, 我仅听了教师的教学内容, 其他的时间, 我在自主探索。虽然认真听了公式推导, 但我不甘被动接受, 然后利用教师推导其他四个公式的时间, 又重新探索了的推导, 感受到仿佛找到了桃花源的过程美, 让人豁然开朗。然后, 我抬头仰望其他四组公式, 怎么都记不住。然后, 去翻阅前一节相关内容, 即v=ωr与, 又是自主探索与推导, 但依然觉得公式多, 难记!但我发现仅凭借加速度的一个主干公式 (放弃记忆其他公式) , 就可以解决千变万化的物理题。这节物理课, 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 学生处于“被学习”状态。并且抛出众多的公式增加了学生的记忆压力, 缩小了学生的理解空间。通过自己在扮演学生的角色过程中, 我更清醒地认识到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不能倒置, 也更清醒地认识到“轻负高质”非梦想, 并对探索“轻负高质”之路充满信心, “轻负”与“高质”并非矛盾。

早在三百年前,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写道:“要寻找教学方法, 使教师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恰恰体现的是“轻负高质”。从表面上看, “轻负”与“高质”是矛盾体, 但实质上两者并不对立, 其实轻负是高质的保障, 而高质是轻负的目标。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发展, 减负可让人减掉过重的学业负担, 从而走向发展, 即达到高质目标, 所以轻负与高质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换句话说, 在“轻负”的前提下走出的“高质”是这对矛盾最和谐的体现, 也是我们追求的永恒话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已多年, 教学变革经过了理论、模式等的重大洗礼。但有些教学观念陈旧的教师仍在通过课堂灌输讲解, 课余模仿练习, 最终造就机器式缺创新的大脑。因此, 作为从事数学教育的我, 越来越认识到“轻负高质”的重要性。我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思考探索着, 尤其是随访物理课后, 我觉得教师应拓宽思路, 更新教学观念, 把精力放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上。要科学选择教学方法, 合理布置作业, 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从而真正达到高中数学教学轻负高质。

一、转变数学教学理念, 是实现轻负高质的前提

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 就不可能产生高质教育的行为。至今仍然有许多教师认为, 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必然会降低教学质量。于是加入大量而重复的练习, 只重视数学学习的表象结果, 却忽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逻辑思维。如果这种现状不加以改变, 轻负高质必然是一句空话。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是学习真正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着引领作用,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通过积极倡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亲自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 真正感受数学思维的内在美,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质量的提高。

二、建构“高效”数学课堂, 是轻负高质的关键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在数学教学中, 课堂教学方法是否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处理是否得当, 直接影响着数学课堂是否高效。只有建构“高效”数学课堂, 才能使轻负高质真正落到实处。

1. 集体备课是高效课堂的根基

集体备课之精华所在, 在于它能凝聚大家的智慧。在讨论之中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不但从宏观上对整学期、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安排, 而且从微观的层面上对每一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包括课题的引入、数学例题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进行深入地研究、挖掘, 形成教学预案, 为高效课堂的生成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到了集体备课的快乐与收获。例如, 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教学过程中, 过去最传统的方法, 就是让学生记住一句话“奇变偶不变, 符号看象限”, 自己觉得它包含了所有诱导公式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却认为太抽象, 不容易理解, 哪怕是到了高三毕业班, 有部分学生对此句话还是心有余悸, 不能理解。然而, 我们通过集体备课, 挖掘出了诱导公式的内涵在于对三角函数定义的真正理解。通过下图表, 将各组诱导公式通过单位圆, 利用定义去加以理解, 并与学生共同归纳了朗朗上口的顺口溜, 如“转一圈, 全不变”“转半圈, 切不变”等等。

[诱导公式]如图, 已知任意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 (x, y) , 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可得三角函数的如下六组诱导公式:

我们熟知这么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相互交换苹果, 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然而, 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我们彼此交换思想, 那我们将同时拥有两种思想。”可以说, 通过集体备课, 给教师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教学设计, 留下了许多集体的教学智慧, 更为高效的数学课堂打下了强有力的根基。

2. 给课堂注入生命, 全面实现高效课堂

大教育家张伯苓说: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课堂注入生命。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把学生领到美好的数学殿堂去遨游, 要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绝不能把学生教成做题的毫无生命的机器。我们要将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把粉笔还给学生, 甚至将讲台还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将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课堂才有生命的意义。

作为旁观者的我, 前面物理课的参与过程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严重缺陷。但作为当局者的我禁不起勾起了对《二倍角公式》教学设计的回忆, 当初的课堂不也是一样毫无生命吗?于是我最近一改过去的传统, 对《二倍角公式》的教学作出了如下大胆的尝试:

先提出问题:如何解决sin15°·cos15°, 让学生进行大胆尝试, 而后提出它与sin30°的联系,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接着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 让学生亲身去探索、发现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学生从探索过程中感悟到了数学从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及问题转化思想的无穷魅力。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也一样, 我一改常态, 没有出示二倍角公式中的推论:cos2α=2cos2α-1=1-2sin2α, 更没有出示降幂公式:, 唯独让学生掌握自己推导出的二倍角的主干公式, 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推理能力, 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实现了课堂真正意义上“轻负高质”的目的。也让我深深地感到数学教学应教会学生去揭露事物的本质, 给课堂注入生命, 而不是去让学生参与表象的解题之中。

3. 注重课堂例题、习题的变式练习与题组训练

数学离开做题, 是不切实际的, 从某一层面上来说, 习题是数学的心脏。但过多的习题, 会让学生卷入题海的境地, 也是造成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主要根源之一。笔者认为, 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为通过“变式”练习或题组训练, 让学生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中开阔思路, 即以一道基础题为母题, 通过变换条件或结论, 对一个或多个知识进行迁移、加深、拓宽、创新形成新习题, 使题目更具有辐射性、开放性。形成了解一题带一片的目的, 并能引导学生概括出问题的本质规律,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 在椭圆第一定义的应用教学中, 笔者以课本例题为根本作了如下的发展型题组设计:

求下列各题的轨迹方程:

1. (出自于课本例题) 已知△ABC中, 定点A、B且AB=6, 三边AC、AB、BC的长成等差数列, 求顶点C的轨迹方程。

2.已知△ABD中, 定点A、B且AB=6, D是动点, 且AD=12, CE是BD的中垂线, 求点C的轨迹。

3.一动圆与圆x2+y2+6x+5=0外切, 同时与圆x2+y2+6x-91=0内切, 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 并说明它是什么样的曲线。

实践发现, 在教学过程中以题组的形式对例题、习题进行由浅入深的精心设计, 将学生思维逐渐引向深入, 让学生逐渐掌握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能使学生在轻松中品尝重重成功的喜悦,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减轻了学习负担。

可以说, 优质高效的课堂以及精湛的教学行为, 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也是走向“轻负高质”的关键所在。

三、合理地布置数学作业, 是实现轻负高质的重要保障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我们教师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途径, 也是学生深化知识、巩固知识、检查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 至今还有很多教师认为, 只有让学生多做作业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于是大量、不加筛选、重复地为学生布置着数学作业, 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生被逼走上了抄袭之路, 久而久之, 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 谈何高质。因此,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必须把握作业的质与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前进行认真筛选, 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作业, 力争做到少而精。这样, 既能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 也能适当减轻过重的作业量。另外, 我们常常听到学生在议论, 数学的作业不多, 但题题都很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注意把握作业的难易。而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所以在作业的布置上可以分层次,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最后, 我们考虑作业具有多样性, 可以布置一些实践性的、操作性的作业, 让单调的数学作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更能贴近生活。例如, 针对学生对学校的天文台具有浓厚的兴趣, 于是笔者在《解三角形》的教学过程中, 设置了一项实践性的作业, 让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 去研究校天文台高度的测量方法, 并形成了以小论文形式的专题总结, 并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分享, 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使得数学作业不成为一种负担。其实作业的布置也是一门艺术, 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地策划, 切实保障真正落实“轻负高质”。

笔者从物理课中已觉一缕春风, 盼望大家能来春色满园。总而言之, 为了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轻负高质”是值得我们研究与追求的目标。只要我们教师有良好、积极的心态,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 提高自身的教学教育素养, 凝聚集体的智慧, 认真研究, 大胆尝试, 才能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才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业负担真正得到减轻,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得到全面实施。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负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张锋, 沈亚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3 (5) .

[2]李东华.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 2005 (6) .

[3]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09-01.

上一篇:一个人的烦恼下一篇:对比与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