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评价体系

2024-07-23

效果评价体系(精选十篇)

效果评价体系 篇1

在目前互联网的形势下,通常以传播信息的被关注数量来判断旅游微博营销效果,但是被关注数量的多少仅仅意味着微博营销传播信息在现实中的影响力度,并不能代表和证明微博营销传播所给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总体上来说,影响微博营销传播效果的因素往往不是单方面的,主要包含微博营销定位、微博营销信息的关注度、微博营销信息的互动、微博营销信息的转发等。

1.1 旅游信息的传播定位

旅游微博营销如何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并且刺激消费者做出旅游消费的决策,关键在于其传播的旅游内容能否调动消费者的兴趣,如果能够激发出消费者的兴趣,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旅游微博营销,从而达到想要的营销效果。进一步来讲,旅游微博营销信息的定位可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第一,通过分析调研消费动机准确把握消费需求;第二,为了体现旅游的价值,旅游微博信息传播应该把重点集中在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的独特利益上;第三,旅游微博所展示的内容应该凸显出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的特色,且要时尚新颖,这就要求微博编辑能够从消费者的视角将相关产品或服务进一步整合,编写出其独特之处,以提高产品信息的吸引力。

从本质来讲,旅游微博营销信息定位与普通产品的信息定位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比如在策划和编写旅游微博营销信息时,都会考虑表述口吻的选择、产品或服务的内容和特点的编排方式,以及消费者的行为习惯等等。

1.2 旅游微博信息传播关注度

如何判断一个旅游微博是否具有很高的关注度,不应该仅仅只看被关注的数量,也就是所谓的粉丝数,应该以微博精准用户的数量来衡量,企业旅游微博营销的根本目的无非是推销自己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要达到成功营销的目的,那么旅游微博信息被关注的粉丝最好是精准的目标客户群体,也就是具有旅游消费能力以及潜在旅游消费者,否则再多的粉丝,如果脱离了目标客户群体的基本方向,是难以实现任何盈利的。

衡量和评价微博传播信息的关注质最直接的依据主要有:一是粉丝数量。一个微博影响力的大小与其粉丝数成直接正相关,被影响力大的粉丝关注的博主可以直接有效地带动企业微博信息的影响幅度和范围;二是微博信息关注粉丝的活跃度。粉丝活跃度包括博主评论、互动和参与转发的积极程度,对于一些活跃度比较高的粉丝,要善于研究和分析这类粉丝对哪些旅游信息或者可以说是关键词感兴趣,从中挖掘出一些与旅游产品或服务相联系的营销信息切入点;三是粉丝的在线时间。粉丝的在线时间也成为用来衡量被关注质量的重要因素,即使再活跃的用户,在线时间如果过短的话,是不可能有效地刺激微博信息的互动性,到头来转发和传播信息的效果就无法得到保证,也就很难谈上什么影响力度。

因此,在把握信息传播关注的问题上,不应该将自己的微博定位在大众传媒的平台,这样的范围太广泛,得不到精准的营销效果,而应定位于一个受众精准的互动平台。

1.3 旅游微博信息传播互动

和传统媒介相比较,微博的优势就在于它具有互动性,正是因为这种互动性,所以决定了微博营销的方向,利用微博进行产品或服务沟通,通过软的方式影响消费者,让消费者在发表了个人观点后,不知不觉加深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及了解。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企业在品牌自我认知形成的过程中影响并且带动了其他粉丝的关注力度。因此,怎么样巧妙地做好与被关注粉丝进行互动,成为了做好微博营销传播的思路和方向。在微博互动过程中,一定要握好三个方向:一是与粉丝的双向沟通,要注重及时有效的回复,千万不能出现问而不答的现象;二是在互动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及分析互动动态,抓住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三是要及时并且主动地解决负面评论,正视粉丝互动问题,不能忽视这些问题,做到和消费者愉悦对话。

1.4 旅游微博信息转发

旅游微博营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简单来说提高转发率,扩大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引导旅游消费行为产生。因此,怎么样才能让粉丝转发你的微博,帮你引导传播流量,这是所有从事旅游微博营销的企业所需要考虑的问题。粉丝转发行为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旅游微博营销信息的转发,及传播流量的实现需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井且每一个阶段开始时,都要进行严格的把握及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准确地把握你的竞争对手的微博营销动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次是要把握好旅游行业发展特点和趋势,不能偏离大的趋势的发展方向;再次是要做好旅游微博营销信息的定位,在适当的节点植入旅游产品或旅游服务信息,植入形式要新颖、灵活,以促进线上互动,扩大微博的影响力;最后是要确定旅游微博营销传播投放的位置,及时研究分析微博营销执行状况,更要注意及时地调整微博营销策略。

2 旅游微博营销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1 完整性

由于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对微博旅游营销的影响因素非常多,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能够系统、客观得反映旅游微博特点的指标体系,以使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解释性。

2.2 针对性

旅游微博评价指标应该凸显出所研究的对象的独到之处,如微博对旅游资源信息的整合和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产业的空间特点、文化特性和综合性,这些内容在微博信息中要尽可能的体现。

2.3 可行性

按照“客观公允”的原则筛选评价指标,并对所选指标的内在含义进行客观分析,分析所得数据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对指标的量化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所以也应该适当剔除那些难以量化分析的指标项。但是现实状况是,互联网中有许多评价指标无法用量化的思维进行分析,但是在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所以要尽可能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 旅游微博营销效果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旅游微博营销效果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的指标

要按照目标消费群体的喜好或者说消费需求进行旅游微博信息定位。旅游微博平台资料应该客观反映消费需求,旅游微博营销效果评价指标应该体现出个性化、差异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3.2 旅游微博营销信息发布过程中的评价指标

要按照消费者的喜好编辑旅游微博内容,除了向消费者准确传达旅游产品及旅游服务的相关信息以外,还应该灵活运用编辑手法,在保证微博内容积极健康的前提下提高其可读性,已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3.3 旅游微博营销互动过程评价指标

旅游微博营销互动必须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注重互动节奏的把控,尽量采用新颖时尚的互动方式。另外,要考虑是否要围绕营销目标等评价指标开展互动活动。

4 旅游微博营销效果评价体系

旅游业既然结合微博进行营销,就必须考虑营销模式及其将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这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来验证其营销效果。一般来说,旅游微博营销效果的评价体系,就是要在微博营销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有影响力的微博品牌和优质的微博客服印象、明显的微博销售效应以及微博传播引起的消费行为循环链等评价体系。在此评价指标体系中,旅游微博内容影响力是基础,旅游微博互动性的质量是重点,旅游微博产生的效应是核心,旅游微博产生的最终消费行为才是目的。

5 结束语

本质上微博营销是真正的精简型营销,在微博上,交流为先,营销在后,旅游业利用微博营销需要煽动性话题,不能只以销售为目的,需要有长远眼光制定微博营销策略,获得足够的投资回报率,微博营销要真诚,并且要赢得用户的信任。对用户而言,营销似乎是一个贬义词,意味着骚扰和广告,而目前的互联网的营销本身就是以用户为中心,所以每个企业需要做到的就是:产品服务化、服务产品化、营销服务化、服务营销话。你的微博要给人感觉像一个人一样,有感情、有思想、有回应、有自己的特点与个性,让你的微博无可替代。

参考文献

[1]孟丽娟.基于游客满意度提高的旅游微博营销策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5).

[2]余红英.旅游微博营销的问题及策略研究[J].群文天地,2012(14).

[3]孙莹.微时代旅游营销的新模式——旅游微博营销[J].新闻知识,2013(1).

高校团组织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篇2

【摘要】加强对高校团组织育人效果的测评和监督是团组织实现其自身职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一套体系结构合理、指标分配科学、操作运行规范、实践效果良好的团组织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来解决高校共青团往往难以发现其育人效果评价的薄弱环节。

【关键词】高校团组织 育人效果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35-02

对青年学生的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和要点之一,而相对于校内其他组织和机构而言,高校基层团组织是与其相联系最紧密的单位,基层团组织的工作结构、工作方式直接对高校的育人效果、工作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着其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质量如何,因此加强对高校团组织育人效果的测评和监督是团组织实现其自身职能的重要手段,迫切需要一个客观、合理且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其各个方面进行系统评价。

一、团组织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在共青团十七届一中全会上,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在讲话中提到,“着眼提高团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持续下大力气狠抓团的基层基础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建立,就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反馈育人效果的理论依据,才能使基层的基础性工作得到科学化的指导。

近年来,伴随着相关的西方绩效管理制度不断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制度热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蔓延,而在各种各样的绩效评价模式的进步和发展中,通过对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绩效评价制度的学习和借鉴,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和部门也逐步对绩效评价进行科学的统筹和完整的规划。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民主自由的不断发展,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由于其迅速发展,从而对其组织内部的绩效评价模式的探索也开始进入他们的视野,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从总体看来,现有的资料目前关于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绩效评价的探索尚处在起步阶段,理论上并不成熟,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而在已有的实践层面,实践动力不足,且对于相同问题,各方处理方法大相径庭,并未形成统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许多问题亟需深入的分析研究[1]。

团组织作为党领导下的先锋组织,其职能中的政治性不言而喻,这也决定了它的绩效评价与政府的绩效评估方法相结合,而公平性则是其作为一个群众组织的组织性的必然要求。我们发现当前基层共青团组织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在我国,关于团组织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尚处在萌芽阶段,基层团组织的评价在内容、流程和方式等多方面还不够成熟,还有不规范、不科学的现象存在,评价结论也还有待进一步考量。同时,评价结论缺少相关准确的数据支持,在结果的分析和测评等方面亦存在解析不全面的情况。在基层团组织的绩效评价中,各地的要求和采用的方式不尽相同,指标和权重不统一,评价结果很多情况下受到上级领导的干预和主观意识的左右。

2.评价主体倾向单一,评价方式偏向考评。

根据调查发现,目前各级政府对所管辖的基层共青团组织的绩效评价,大体上是以绩效进行考核,一般考核指标首先由区县一级的团组织采取制定,到实施层面再依靠基层团组织组织,然后将结果报给上级团组织进行评定,由此形成了目前由基层团组织自评和上级团组织再评定二者结合的考核形式[2]。然而把自评分打得很高等这种问题,在基层团组织自评的时候都会出现,同时组织或个人的主观色彩在上级组织考评的时候经常出现,流程性的对台帐资料的检查也是经常显而易见的出现,团组织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确无法完全真实反映[3]。

由此可见,制定一套体系结构合理、指标分配科学、操作运行规范、实践效果良好的团组织育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体系、施行方法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二、团组织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探究及构架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五个有”(有一个好的班子特别是一个好的带头人、有一支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团员队伍、有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并适合团员青年特点的活动、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有保证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经费和阵地)和 “四个好”(班子建设好、主题活动好、支部建设好、阵地建设好),从提高组织建设水平、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五个方面做出要求[4]。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中阐述了关于共青团组织长远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对加强共青团自身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是共青团组织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职能定位和功能要求。

基于团的职能划分,通过对文献的统计分析,获取关于高校共青团的诸多指标,着眼高校团组织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将其中与育人相关的指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在整合的基础上将指标体系分别向共青团工作者和廣大团员青年进行调研考察,并针对汇编意见调查表和问卷调查,以形成一级指标5个和二级指标28个。

1.组织青年能力

组织青年能力指标即评价团组织内部的管理和执行能力,下设组织建制、团干管理、团证管理、团费管理、资料管理、团员管理、调研统计、工作环境建设、信息化建设、学生组织管理十个二级指标,体现团组织凝聚力、吸引力和发展活力,是发挥团组织育人作用的基础和保障。

2.引导青年能力

引导青年能力指标即评价团组织在团员中开展思想政治宣传教育的情况,包括党的理论学习、思想道德教育、宣传载体的建设、树立优秀青年典型四个二级指标,体现对团员理论素养、思想品质的育人效果。

3.服务青年能力

服务青年能力指标即评价团组织在团员中开展思想意识教育、主题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志愿服务开展情况、社会实践开展情况、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就业创业促进情况、荣誉表彰情况、特色创新活动开展情况、专题培训教育七个二级指标,团组织的各方面活动均附盖其中,是团组织对团员的素质提升帮助和能力提升引导能力的具体体现。

4.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能力

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能力指标即评价团组织保障团员权益、解决团员问题的能力,下设团员权益维护、倾听青年心声、解决实际困难三个二级指标,是团组织发挥育人作用的基础性保障。

三、团组织育人效果评价体系效果与反馈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等人提出。它的工作原理是将各种因素层次化,并将相关因素进行逐层比较,量化思维判断,制定科学指标权重,为分析和预测事物的发展提供可能的定量依据,较适合确定评价体系权重[5]。

通过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验证同一层次的各项指标关于上层指标的重要性。例如,指标体系中有四个一级指标,构建4*4的矩阵,四个指标之间两两建立比较关系,比较关系具有9个标度,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验证。根据团组织基本职能、组织青年能力、引导青年能力、服务青年能力、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能力五个方面,设定一级指标,根据每一方面分解工作评估内容,进行二级指标的标度。

同时以北京化工大学各团组织为研究对象,针对分团委书记、团总支书记、机关团干部、学院团干部、班级团支书、学生团员代表进行500份的数据分析,并求得出平均数据,通过分类标度方法,完成思维判断定量化,对一级指标进行两两标度之后,构建判断矩阵,对具体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同理,对于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也进行一次标度,构建判断矩阵,以此推类,实现体系的量化。最后,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并用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指标对于其上层指标的相对权重。根据以上理论论证及算法推演,依次算出各个层次指标的权重。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总结反馈,执行团组织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的应用时高校共青团往往难以发现其提供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的薄弱环节。

1.单项指标的评价依据

在执行团组织育人效果评价体系的应用时,要严格界定评价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围绕本指标的内容分别开展了哪些相应的活动,看出指标中与活动内容相关的,并观察其内容、效果和影响;围绕指标的内容如何以机制做运作保障,看出哪些与工作机制相关,通过训练方式、队伍培养按照工作机制开展相关的活动内容,看出哪些与队伍建设相关[6]。

2.灵活运营评价模式

针对团组织的评价主体单一,评估价值偏向本位的问题,在施行评价体系时,除了自评和主管部门的评定外,也需要公众评估的指标。针对育人效果的评价,育人效果的直接体现在与公众,育人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广大共青团员,因此在育人效果评价模式中,将青年作为评价主体之一,确保了评价实施的公正、客观性。

3.评价体系的修正与完善

指标体系需经过基层团组织试点运营,反馈运营效果,收集修改意见,不断完善体系指标,提升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量化中,应充分结合所在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及其主要特点,对具体实施细则进行个性化明晰,且本体系的具体的指标也可根据共青团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要求进行相应修订和更正,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高惠珠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政府规模评估体系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008-4738(2008) 03-0044-04

[2]梁廣寒.高校基层团组织活力的评价体系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2

[3]汤小南等.基层共青团组织绩效评估模式研究.实证分析

[4]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Z].2004

[5]金垣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武汉市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电子政务

[6]李晓超等.增强高校基层团组织活力及其工作评价体系研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2-201032-03

作者简介:

“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篇3

目前, 我国大学生的成长特别需要激发,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的之间存在着差距, 主要在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被置于灌输式的传统教学中, 缺失了学习的兴趣和活力;习惯于死记硬背, 缺少独立思考和积极的思维。因此,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神, 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构建新的实践路径, 更好地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1,2]。

激发起学生学习内在的欲望和激情。激发学习动机, 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思维能力, 激发问题意识, 激发探索精神, 激发应用意识[3,4]。以学生的主动积极发展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自主探索为特征, 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为切入口, 通过教师“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启发探究—鼓励运用”和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大胆创新”的双边活动,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激发兴趣是基础”。通过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设置疑难、渲染情绪、制造惊奇、挑起矛盾等方法, 实施“低起点, 缓坡度, 快反馈”的活动, 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因此, 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5,6]。

二、研究内容

我国的应试教育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受到很大的损伤, 学生被动学习, 应付学习以至不愿学习的现象比较严重, 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综观目前整个教育的现状, 毋庸质疑, 存在严重问题。大量的研究揭示出:由于学校教育过度“以分数论英雄”, 其结果是压抑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就是激励与开发。一是激励学生的内在兴趣和动力, 成为充分体现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学习主体;二是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充分释放自己的能量和活力, 充分开发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激发教育就是以激发为主的教育。之所以目前的教育模式很不利于培养学习者这种成功的心理素质, 不是考试本身的错误, 而是教育者在教学手段方式上出现了偏误:把不同智力结构, 不同个性特征, 不同兴趣需要的学习者, 全部安排在同一起跑线上, 用同一标准———考试分数衡量、区分“优”与“劣”, 这显然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不公平的心理竞争气氛, 犯了教育上的一个大忌———完全忽略了学习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的个体差异。导致其大大伤害了学习者的自尊心, 自信心, 使学习者产生对学习的厌烦和对学校的恐惧, 直至感受到人生的无价值感和人生的渺茫。国内外的教育学者都普遍认为, 这种教育系统压抑了大部分学习者潜能的发展。社会已经长期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 受到社会竞争气氛的影响, 认为教育应该采取竞争的手段, 来激励学习者学习。

国内外学者研究也发现:采取竞争的目标结构, 容易导致成绩目标定向。这是因为竞争的目标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移, 而削弱了学生对任务本身的兴趣, 因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远未开发到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满足或没有激发出来;学生目标不清、动力不足、方法不对的现象大量存在;学生们都希望自己成才, 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做, 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迷茫甚至困惑, 面对就业竞争虽然有压力但却不知所措;学生的内在潜能巨大, 但是远没有开发出来。

本文以“激发教育”为议题, 主要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建立科学的实施效果评价体制, 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新于教学改革, 为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创出新路: (1) 探讨激发教育的意义、原则; (2) 阐述激发教育的实施方式; (3) 建立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本文以“激发教育”为切入点, 分析了“激发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详细论述了“激发教育”的实施手段与方法, 建立符合本校的“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在原有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增加了同行评议和自我评议等指标, 从而克服了“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评价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 提高了综合评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评价, 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 它集成了实施后对学生, 教师, 学校以及国家产生的正面效应。纯选用一个或部分指标, 不足以反映激发教育实施后所产生的综合效果。应根据激发教育的本质含义和主要思想, 构建一个层次分明, 结构完整, 指标可比的评价体系, 通过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其各方面的影响进行加工处理, 做出了评价, 得到比较全面的总结。激发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价, 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实用的解决多准则决策问题的方法。它将模糊或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成组成因素, 将各因素按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 逐层比较相关因素, 检验比较结果的合理性, 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它是一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决策方法, 为解决那些无结构的、难以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此, 这就需要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相结合, 对学校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首先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然后是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本文通过建立“激发教育”的实施原则,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确立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再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因素的权重, 然后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指标的隶属度, 最后用隶属度合成的方法计算最终评价值, 从而得到“激发教育”的实施效果评价,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能力。

“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评价的主要流程如下:

建立“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评价原则, 制定实施效果评价方案, 具体提出评价指标, 计算出评价结果, 进行评价分析, 可对本校“激发教育”做出了客观、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 以提高、完善和改进“激发教育”实施水平。

三、总结

根据时代的发展, 提出激发教育的背景。最主要的是要体现以生为本, 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目的在于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能强迫, 只能激发,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质不能灌输, 只能激发, 学生的潜力之大不可忽视, 需要激发, 所以激发教育势在必行。建立“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评价模型不仅可以为学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而且对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督促教师提高工作责感, 优化教学过程和结果,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意义都十分重大。

摘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激发起学生学习内在的欲望和激情, 激发学习动机,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能力, 构建起一个“激发教育”实施效果评价模型, 对实施结果做出客观、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 以提高、完善和改进“激发教育”实施水平。

关键词:激发教育,AHP,FCE,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德江.激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0) .

[2]张立彬, 杨会良.高校开展信息素养培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5, 304 (5) :64-69.

[3]张德江.学习与成才——献给新世纪的大学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杨德广.用智慧点亮心灯——评教育激励论[J].教育研究, 2009, (7) .

[5]霸桂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 2007, 188 (2) :15-16.

效果评价体系 篇4

毕宏音

2012-10-14 22:13:42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津)2005年06期第80~84页

【作者简介】毕宏音,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天津300191)

【内容提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的高风险期,建立和完善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和科学有效的预防效果评价体系。本文就预防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组织系统和舆情信息检测系统的建构进行初步论证。

【关 键 词】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预防效果评价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开始步入从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高风险期。这不但表现在包括群体性突发事件在内的不和谐现象的大量存在,还表现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建设刚刚起步,各种关系尚未理顺,尤其对预防方法及措施的运用是否科学有效,还缺乏系统的测评、监督和总结。因此,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内涵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效果评价,是预防工作的一种常态管理方式,具体指有关各类组织,根据此类事件预防机制的运行效果,对所采取的防范和控制措施进行监测、评估和修正的体系及过程。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

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是指对相关事件预防和准备工作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反馈、综合评估、反复纠错和不断改进。它包括对预防工作的常规和应急效果评价两个方面。

1.预防工作的常态监测

对预防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并对机制的运行状况随时加以考察和纠错。这就被称作“事前”或常态监测。

(1)克服目前存在的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倒挂问题,不单单使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功的得到肯定,不得力的受到责罚,更应该通过平时的预防监测工作,使成功防止和减少事件的人员得到重奖。

(2)考察和评价预防机制日常保障系统的信息传输渠道是否达到双向畅通无阻。及时发现其中的纰漏,适时做出调整。这一方面表现在,政府的信息是否公开、透明,能否让包括非专门组织在内的民众获得知情权并参与管理;另一方面表现在,能否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将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搜集上来,最终服务于决策。

(3)评估和修正相关社会指标体系。对中央及地方设立的研究社会指标、社会心态的专门机构工作绩效定期进行评估,对与稳定息息相关的预警指标体系的核心指标[1],如,失业率、社会零售物价上涨率、居民实际收入下降户比重、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腐败涉案公务员比重、人口自杀率、心理及精神病患率、请愿、上访、**、工潮发生数,当前百姓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民众最渴望解决的社会矛盾的预防效果等,进行定期追踪和评估。

(4)检测和调整相应的应急预案及相关人员培训工作。日常预防工作不仅依靠政府精英和专家智囊,也离不开相应的应急预案、社会民众的参与及必要储备。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制定的应对方案,需要根据变化日臻完善;民众需要获得应对事件的知识、技巧和心理辅导等专门培训;国家也必须针对潜在危机,提高必要的应急技术、物资、救援和帮助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评价系统加以完善。

2.预防工作的应急效果测评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扩大内需与利益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政府部门自我改革缓慢两大矛盾,又面临着就业、“三农”、社会差别、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国有企业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六大问题[2],这些问题削弱了群体性突发事件日常预防工作的整合努力,加剧了爆发相关事件的社会风险。因此,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离不开对非常态的危机应急处理效果评价。这被称为“事后”评估。这种评估的落脚点是评估预防机制本身。具体看:

(1)考察执行者的防范意识。中国自古就有“未雨绸缪”,“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听于无声、见于未形”的危机管理思想。进行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考察管理者的危机管理意识。着重考察管理者能否预先做好防范危机的思想准备,及时发现事件的早期迹象,积极采取措施补救。考察危机来临时能否具有充分的资金、人才、技术和心理准备,采取科学民主决策,沉着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种危机。

(2)评判社会安全阀畅通程度。社会安全阀系统包括合理的社会保障机制、公平的社会资源配置和分配机制、平等的社会阶层对话机制以及民众社会组织的“减压阀”机制。当社会结构性矛盾暂时无法解决时,它就会起到防范社会风险、疏导心理压力、缓和对立情绪和减少社会冲突的稳定作用。安全阀系统畅通时,固有矛盾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率减少,新的因素导致的事件发生机率被约束在可控范围内。

(3)调整和修补社会预防系统。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首先,通过调查,对包括应急预案、预警机制等处理事件的相关预防措施进行彻底摸底;其次,对相关工作的组织计划内容、事件处理决策和工作方法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再次,通过归类,将相关问题单列出来,指示相关部门限期整改;最后,将事件发生始末记录在案,考察和比较同类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运行轨迹和突变曲线,探索其产生的条件和规律,了解和掌握其他事件的成因,为进一步加强社会预警机制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3]。

总之,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内容,从评价过程讲,既涉及对事件潜在期的日常防范机制的评价,又包括事件爆发时预防机制的应急效果评价,还含有对事件发生后预防机制的修补工作的要求;从评价对象讲,既包括对政府的危机预防意识考察,也内含对有关部门和人员危机预测能力的考评等。

(三)评价的舆情依据

寓于民众的舆情,是评价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的根本标准。包括以下四方面:第一,以深入了解民情为评价依据。即考察预防工作是否深入实际,准确掌握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状况及其主观的生活质量感受。特别是掌握群体性突发事件高危人群的民情,最终实现国家的基本决策原则,防控、减少和遏制该类事件的发生。第二,以充分反映民意为评价依据。即考察决策者能否充分尊重民众基本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利,收集和听取民众的意见、建议和愿望,建立和完善民众利益的表达机制、民众的参政议政机制和党与民众的社会合作机制,协调好各方、各期和各类利益,理顺民众的情绪,赢得民众的拥护[4]。第三,民智是决策的智慧来源,它既指知识本身,也包括其中蕴涵的科学精神。以广泛集中民智为评价依据,即考察对民智的集中和利用程度,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最广泛地调动民众积极性。从而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率。第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以切实珍惜民力为评价依据,就体现了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考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效果,就看它能否尊重民众的决策主体地位,关注客观的实际状况,爱惜民众的劳动成果,体恤民众的切身利益。

二、预防效果评价的组织系统

预防效果评价的组织系统,是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防控工作施行监控、考察和评价的各类机构,包括专门评价机构和非专门评价机构。

(一)专门评价机构

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专门组织,包括党的纪律监察部门和各级信访部门等。

1.党的纪律监察部门。党的纪律监察部门即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政府监察局。其主要任务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建立健全科学的监督工作机制,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协助党委政府部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检查和评价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监督和处理党政组织和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党的章程和《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干部任用条例》等其他党政法规的比较重要或复杂的案件,决定或取消对这些案件中的党员处分;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5]。

当前,发挥党的监察功能,进行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能否加强干部监督工作。这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树立公正清明的党和政府的形象,消除民众不满,取得社会信任,从而有效防范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关键。

2.各级信访部门。信访工作就是党和政府部门专设机构接受、处理和反馈民众来信、上访的工作。主要任务是:维护安定团结;协助党和政府加强廉政建设;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众监督,重视民众的积极意见和建议,让群众及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做好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沟通、反馈工作;政府政策调查的重要补充;按照国家法律、有关规定和党的政策,转请有关职能部门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实际问题等[6]。

从预防效果评价的角度看,建立和完善各级信访部门,等于在党委政府和民众之间建立了畅通的双向沟通的桥梁。根据民众的反映和申诉,国家管理者可以对权力运行的结果——各类中介性社会事项,在民众中产生的舆情(即社会政治态度)做较客观的了解。便于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效果的及时反馈,为有关部门及时调整政策、完善工作预案提供评价依据。

(二)非专门评价机构

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非专门组织,是指除了正常的工作职能外,还肩负着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功能的各个机构,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新闻机构和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社区等基层组织。

1.各级党政权力机关及民主党派。除党的纪检、政府监察部门和各级信访部门以外,各级党的其他机构(组织部、宣传部等)、各级政府机关(中央直属各部委等)、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等)和民主党派等等,也对预防效果评价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作用是:从法律上看,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为其实施监督提供了法律保证,这对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对权力机关实行权力监控,减少损害民众利益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将起到关键作用;从组织建设上看,党的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的相关机构,对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监管能力,提高宣传水平和推动制度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行政管理上看,各级政府部门对推动国家管理监督,贯彻执行各项方针政策,推动各项方略的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从民主建设上看,我国各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成单位,欢迎他们的监督和测评,对协助国家管理者克服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现象,对增进社会各方沟通,促进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对找到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诱因,防范事件的发生,发挥着重要功能。

2.新闻机构和科研机构。新闻机构和科研机构为提高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水平,提供了宣传和技术保证。

新闻机构作为公共传播机构,主要功能就是从社会管理角度,对大家关心的问题予以一个媒介化的表现[7]。作为一个双向沟通的信息平台,一方面,新闻机构通过多方面、不同视角的报道,及时、高效地宣传、阐述了国家管理者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最大限度地争取民众的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民众通过新闻机构的工作,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宣泄了情绪,反映了心声。可以说,新闻机构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监测和预警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相关的基础性信息资料,使管理者有的放矢地增强了预防效果,提高了评估水平和预防工作的能力。

科研机构是由一些具有各种相关专业知识的专家、学者,按照一定的目标或方式和组织程序组成的,专门输出智力成果的智囊团[3](129)。科研人员由包括自然科学专家和人文科学学者共同组成。作为专业的评价系统,科研人员的作用是发挥各自专业优长,运用高科技和信息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定期或不定期,定时或不定时提供科学、系统的研究报告,为管理者改进和修正预防工作提供智力和技术保障。

3.社会团体。社会团体是具有某种共同利益要求的社会成员,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织起来以便从事某种集体活动的社会组织。其中包括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政治性团体,社会公益团体、学术团体等非政治性团体[5](228)。社会团体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国家管理者与广大民众紧密联系的纽带,从各个角度代表群体利益,反映群体民众呼声,积极参与社会协商对话、民主管理和监督,对完善国家管理者的工作,增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效果评价的功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工会在国有企业改组改制过程中,对维护职工利益和表达职工需求,防止和监督职工利益被非法侵吞而激化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基层社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管理者的干预功能不断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社区作用的不断提升。社区凭借自身与民众天然的亲和力,发挥了整合社会秩序、调试民众心理、增加社会适应度和满足各阶层、各群体民众多元化需求的作用,成为联系和沟通国家管理者与社区民众的管道和纽带,成为及时监视和梳理不良社会情绪的“安全阀”和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报警器”。特别是其相对独立的身份,使它能够对预防工作进行全面、客观的监督,成为效果评价工作中的重要一员。

此外,评价同样离不开广大民众的配合与支持。社区中的民众不仅是评价体系的评价对象,也应是评价参与者。他们只有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才会自觉体谅和认同社会目标,共同协商减少社会摩擦。当然,民众参与评价的内容、方法和途径还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化,鼓励民众参与的民主氛围和其自身的民主意识也还有待加强。这些都需进一步探讨。

三、预防效果评价中对舆情的专门监测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健全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因此,有必要借鉴部分相关研究成果,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舆情信息监测体系的建立进行模拟构建。

(一)指标统计子系统

该子系统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确定指标。其中,需要掌握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和可行性四项原则;第二,确定每一项指标的权值;第三,计算每项指标的实际得分。首先,根据数据,利用大数定理和部分经验值计算出参考值。然后,划分治安状况评价等级,并确定每个等级的分值区间。把治安状况分为四个等级:蓝色祥和区(良好区),绿色安全区(正常区),橙色临界区(基本安全区)和红色警示区(不安全区)。根据指标处于各区间的概率为标准来确定每个区间的数据个数,再将这些数据顺序排列并计算,然后确定该区间的上限、下限值,并综合所有指标对应区间值得出每个区间的范围。最后,每项指标按地区和季度都有相应的实际值,用实际值相对于参考值的升降幅度来计算每项指标的分值。

(二)舆情信息管理子系统

舆情信息管理子系统包括:第一,建立舆情信息汇集系统,围绕该指标体系的内容,建立起能够满足该指标体系需要的专门舆情信息汇集渠道,形成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专用的、畅通的、可靠的信息汇集系统。第二,舆情信息初加工系统,对舆情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

(三)数据管理子系统

群体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监测指标体系所需要的现实数据量和历史数据量非常庞大,必须建立依靠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数据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由数据库和计算模块构成。数据库的任务是完成数据的录入、分类、汇总、储存和更新。计算模块由变量选择模块、变量权重模块、变量评价模块和变量预测模块4个子模块组成。主要任务是代替人脑完成大量的和复杂的数据计算工作。

(四)专家分析子系统

计算机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的工作,尤其对于各级指标警限和随机出现的各种警情的判定,都需要各个方面的专家来分析。因此必须建立专家库,并利用互联网定期向专家们实施德尔菲法调查。充分利用专家主观判断,通过信息沟通和反馈,达到人—机智能化互动,使预测意见逼近实际情况。进入专家系统的人员,应当是预警指标所涉及知识领域的资深研究人员和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政府工作人员,其数量和知识结构应以能够覆盖整个预警指标体系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为原则[8]。

(五)监测评估子系统

利用指标统计子系统的统计、计算结果,分别用报表、柱形图、折线图以及圆饼图等形式对治安总体形势、横向、纵向、一些重点和基础指标进行监测、评估。同时显示四色报警情况,帮助决策者来判断和预测群体事件运行的态势,做出相应决策[9]。

【参考文献】

效果评价体系 篇5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 学习效果 知识技能掌握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信息化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并且得到高校与教师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参与,许多课程都进行不同程度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相比之下,在信息化教学中,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则相对较少。信息化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增强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作为信息化教学过程的一部分,是衡量信息化教学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等均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目前,关于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做法有,程丽[2]等人通过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对比,将信息化教学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分为硬指标和软指标两种,其中硬指标类似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卷面成绩,软指标由信息素养、自主∕协作能力及学习策略三部分组成,硬指标和软指标的权重分别为70%和30%。王正华[3]在公共课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开展讨论的情况、网络学习的次数与时间等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盖克荣[4]对“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进行了信息化教学实践与探索,侧重对学生学习轨迹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任务成果汇报答辩、小组网络测试、个人网络测试、电子任务报告评价、学习轨迹评价、职业素养评价。谢茂森[5]等将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分为两部分:一是学习成绩评价,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考试方式进行,二是学习过程评价,评价指标为学习效果、学习过程、态度与感受、互动与交流,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郝中超[6]采用“过程性评价”为主、“总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模式,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王丹丹[7]等提出“自编互考”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中,让每位学生按照大纲要求,参考教学目标,自己命题,然后由学生随机抽卷进行考试,返回给出卷学生批阅,从而完成考试、判卷的全过程。

从文献调研不难看出,当前对于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研究体系的构建研究有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部分评价体系并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没有根据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各项学习数据的记录,客观准确地评价学习效果;三是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偏重于知识、技能与能力的掌握,没有兼顾职业素养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们以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中的《基础化学》教学为例,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应该包括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情感,其中认知能力体现在“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方面,从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技能掌握、职业素养、能力与个性培养四个指标,任课教师、学生、学校企业专家三个维度评价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重视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各项学习数据的分析与运用,客观、真实地评价学习效果。指标一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主要通过与学生交流、实际网络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特别是百度、谷歌、雅虎等常用搜索引擎的运用,中文期刊数据库的浏览与文献搜索等,学生信息素养评价占总评价体系的10%。指标二知识技能掌握评价,由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组成,课前通过学习平台完成教师下发的预习任务单,由电脑自动给出评价得分,课中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组成,课后通过考查学生在学习平台的拓展练习完成评价,知识技能掌握评价占总评价体系的60%。指标三职业素养评价,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主要由学生在实际技能操作中表现出的职业素养及信息化平台展示的情感体会两部分组成,占总评价体系的20%。指标四能力与个性培养评价,通过网络知识测试及分析教学数据实现,倡导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个性,占总评价体系的10%。

信息化教学不是一味地将电子课件、教案、题库、文献、媒体素材等信息资源丢给学生,而是根据职业能力训练要求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评价作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学生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各项学习数据的应用,做到客观、量化评价,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与学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一春.信息化教学技术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程丽,王寅龙,王聪丽,等.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对比研究[J].价值工程,2013,03,219-220.

[3]王正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信息化教学方式的采用及效果评价[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21-22.

[4]盖克荣.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18-21.

[5]谢茂森,张家录,文武.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5,10,101-108.

[6]郝中超.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中学习效果评价研究——以电子商务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95-97.

[7]王丹丹,胡佳楠.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效果评价的实验研究[J].价值工程,2011,13,284-285.

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6

关键词:股权激励,定量评价,经营业绩,盈余管理

近年来,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以及关于股权激励实施和管理法规的出台和不断完善, 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中备受推崇。

从理论上讲, 现代公司制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 由于公司经营者和所有者 (股东) 之间存在目标和利益上的不一致, 加之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最终导致了委托代理问题和经营者激励约束问题的产生。从激励约束问题的实质上看, 经营者薪酬激励无疑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因为薪酬激励可以真正体现责任 (可以认为经营者业绩等于企业业绩) 、风险与利益 (激励形式和力度) 相一致的原则。可以说, 经营者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薪酬激励模式, 是公司治理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 它通过让经营者以各种形式持有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 达到经营者和股东利益趋于一致的目的, 从源头上解决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

目前, 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诸如股权激励的动机分析、利用几个业绩指标分析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影响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因素分析、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股权激励的市场效应等方面。由于股权激励对企业而言, 并不是进行一次就万事大吉了的事, 而是还必须考虑后续再次实施的问题。所以, 必须对正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 分阶段评价其实施效果;对股权激励实施完毕的企业, 全面、综合评价其实施效果。要做到这些, 就必须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 但是, 到目前为止, 该领域的研究还少有人涉足, 而实践对此的需求却是十分迫切的。

由于并非所有的因素均可量化, 所以, 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方面。而定性评价指标往往和企业的管理和文化紧密相关,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司治理状况分析、企业发展创新能力分析、股权激励对象和投资者满意度分析、客户和供应商满意度分析、风险控制分析、同行口碑和社会认可度分析、企业对新老员工的吸引力分析、综合社会贡献分析等等。

由于定性指标与每个企业特殊性有关, 所以本文不再赘述, 以下着重从定量评价方面探讨股权激评价体系。从定量评价的方面看, 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定量评价体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构建评价实施股权激励的经营业绩指标体系

由于股权激励的宗旨是尽可能使投资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目标达成一致, 所以股权激励在使经营者受惠的同时, 也要求经营者的行为保障。换句话讲, 就是如果希望通过经营者股权激励最大化投资者利益, 就需要经营者能因股权激励而最优化自身行为。即实施经营者股权激励, 将通过影响公司经营者的收益, 进而影响其行为。这些行为将通过经营者制定和执行公司的各种财务决策, 最终通过各种经营业绩指标体现出来。

目前, 在企业的股权激励计划中, 主要采用盈利能力指标 (如净资产收益率) 和成长性指标 (如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增长率等) 。如果仅从上述两个角度评价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经营业绩, 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存在重大的风险隐患。而且, 已有的研究文献大多证明实施股权激励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不明显好于未实施股权激励企业的经营业绩, 这值得我们反思。

对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经营业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盈利能力评价指标, 诸如销售毛利率、总资产收益率 (ROA) 、净资产收益率 (ROE) 、每股收益 (EPS) 以及经济增加值 (EVA) 等;资产运用效率评价指标, 诸如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偿债能力评价指标, 诸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权益乘数、利息费用保障倍数等;企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诸如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资本保值增值能力评价指标, 诸如净资产增值率、每股净资产增值率等;企业风险状况评价指标, 诸如评价企业经营风险的经营杠杆系数和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财务杠杆系数;产品市场竞争力指标, 诸如市场占有率、行业排名等;综合业绩指标。诸如经济增加值、综合评分法等。

二、评价实施股权激励的股东财富效应

经营业绩中非常重要的利润、收入类指标都是短期业绩指标, 虽然可反映因股权激励影响经营者行为所产生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 但容易受到人为操纵。实施经营者股权激励不仅会影响经营者的决策行为, 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投资者的决策行为, 最终因影响股价而影响到他们的财富变动。进行股东财富效应分析的实质就是要探讨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公司股价的影响, 即市场投资者会因此如何调整其对公司未来发展的预期, 并通过股价这个长期业绩指标的变动反应出来, 最终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所以, 通过股东投资回报分析, 可以弥补短期经营业绩指标的不足, 换句话说, 评价实施股权激励的股东财富效应主要通过股票投资收益率来反映。

该项评价内容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对尚在股权激励实施阶段的企业, 要分析企业对外发布股权激励计划后的市场反应, 即对公司董事会通过股权激励方案日、股东大会通过股权激励方案日以及公司股权激励授权日、行权日等重要时点的股票收益率进行分析。二是对于股权激励实施完毕的企业, 要分析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期间以及之后的股东股票投资收益。在应用上述评价体系时, 需要结合我国股市的实际情况, 当股市因外部原因处于不正常波动状态时, 可考虑使用股票价值指标替代股票价格指标。

三、评价企业是否因实施股权激励而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经营业绩指标受企业会计政策、会计核算方法选择和会计估计的直接影响, 而市场业绩又直接受到经营业绩的影响。为了了解企业提供的经营业绩数据是否会因股权激励而受到人为操控, 有必要对公司经营者是否因会股权激励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了评价。从理论上讲, 实施经营者股权激励具有提升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作用。经营者为了证明股权激励这种正向作用确实有效, 同时, 也为了获得股权激励收益, 因此, 在实施股权激励前后的多个重要时间点, 经营者都有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和行为, 这些时间点包括股权激励计划公布前后、行权日或授权日前后和解锁期前后。如果实施股权激励后, 公司真实的经营业绩下滑, 出于经营者自身利益的考虑, 也可能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和行为。当经营者盈余管理的动机付诸实践时, 就向资本市场释放了一个误导性的信号, 从而影响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并最终可能扭曲投资者对公司市场价值的评价。从已有的大样本研究文献看, 主要的结论都是实施股权激励会导致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如果真是这样, 实施股权激励企业的业绩就很可能不具有可持续性, 完全违背了股权激励的初衷, 所以, 非常有必要对实施股权激励企业是否真的存在恶意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分析评价。

分析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可以根据上述的几个重要时间点,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是否存在会计政策、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估计的不正常变动;是否存在公允价值滥用的情况;是否存在非经常性损益的不正常变动;是否存在关联方交易的不正常变动;是否存在合并报表范围的不正常变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意见是否不是无保留意见;企业是否存在不正常的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为;企业是否存在不正常的更换独立董事的行为等等。

总之, 只有将经营业绩、股东财富效应和盈余管理行为三者结合起来, 才能建立起全面、科学地评价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定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化成, 刘俊勇.企业业绩评价模式研究 (J) .管理世界, 2004 (4) .

[2]王贞贞, 高学勇.股票期权制下经理薪酬与业绩评价体系 (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1) .

[3]谢德仁.经理人激励的业绩基础选择: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 (J) .会计研究, 2004 (7) .

[4]Jensen, Michael c., and Murphy, Kevin J.Corporate Per-formance and Managerial Remuner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J)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5:11-42.

效果评价体系 篇7

(一)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营销类案例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去研究、分析那些描述现实营销事件的案例, 这些现实营销事件往往十分复杂, 一般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也不存在标准的逻辑程序与最佳解决方案。因此在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时候, 首先必须采取定性评价的方法, 把根据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材料数据, 对其好坏程度做出一个大致的评判。其次, 在定性的基础上, 能够反映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概括提取出来, 以这些指标为基础, 利用计量方法建立模型, 即将这些定性的指标量化, 以保证案例教学评价具有可操作性与客观性。为以后评价和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学生是案例教学活动的参加者和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者, 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案和教学效果的感受最深, 最有发言权。来自学生方面的评价和反馈是案例教学评价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 在对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时, 除了教师自评、学生参评之外, 还需要由管理专家、同行、教学管理者组成专门的评价小组进行评价, 并且他们的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里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教学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从理论上来说, 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应该是正相关的。一般而言, 教学过程组织得更加科学合理, 教学效果也会更好。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不可能做到绝对统一, 即教学过程组织得好不一定教学效果就好。所以在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 为了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就要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反映过程因素的指标, 又要有反映效果因素的指标。

(四) 评价与指导相结合

评价的主要目的并不仅仅是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 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促进学生的学习, 评价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为此, 营销类课程在对案例教学进行评价时, 要做到评价与指导相结合, 既要导教, 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 指出其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提出改进的意见与措施;又要导学,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营销类课程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选择

基于能够反映案例教学效果、适合三方 (学生、教师、领导) 评价、评价应该遵循的原则, 综合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选取的已有研究成果,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对相关学生及任课教师与主管领导的咨询, 本项目初选了13个适合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指标, 如表1所示, 这些指标基本涵盖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等方方面面, 尽可能使指标体系能很好地反应案例教学效果。根据初选指标, 问卷调查选择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市场营销系及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学生为调查样本, 共发放156份问卷, 问卷对初选指标的测度采用评分制, 满分为100分, 有效问卷143份。为避免指标数据量纲和数量级对因子分析的影响, 同时为使指标数据具有更强的可比性且服从正态分布, 对指标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公式为Zij= (Xij-Xj) /σj, 其中X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值、Xj为指标均值、σj为指标标准差。

三、营销类课程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聚类

采用主成分法对初选指标提取公因子, 通过初选指标间相关系数矩阵求得相应公因子的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如表2旋转前部分所示。在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136%的前提下, 提取了前5个公因子。这些公因子解释了原有指标85%以上的信息, 可用来近似替代原来的13个初选指标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

a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因子;b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

为更好解释公因子的实际含义, 采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 结果如表2旋转后部分所示。可以看出, 旋转前后总的累计方差贡献率没有发生变化 (保持为85.136%) , 即总的信息量在因子旋转后没有损失。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5个公因子分别表示为F1、F2、F3、F4、F5, 其与初选指标的内在联系通过因子载荷反映。F1在X4 (培养创造能力) 、X5 (培养分析能力) 、X6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X7 (启发与调动思维) 等指标上具有较高正载荷, 可解释为培养学习能力因子;F2在X1 (考核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X2 (案例教学课堂效率) 、X3 (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等指标上具有较高正载荷, 可解释为教学效率因子;F3在X11 (激发求知欲) 、X12 (增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X13 (学习该学科的学习方法) 等指标上具有较高正载荷, 可解释为学习收益因子;F4在X9 (提高学生社会需求适应性) 、X10 (学生获得实务与行业经验) 等指标上具有较高正载荷, 可解释为提高实践能力因子;F5在X8 (激发学习兴趣) 指标上具有较高正载荷, 可解释为激发学习兴趣因子。通过因子分析, 将13个指标降为5维, 各公因子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比较各公因子方差贡献率 (表2旋转后部分所示) 可知, “培养学习能力”最为重要、其次是“教学效率”和“学习收益”、再次是“提高实践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说明案例教学在全面衡量自身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 应该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首要任务, 并且注重提高自身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收益, 同时还要考虑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营销类课程案例教学效果评价实证分析

研究中受访者为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市场营销系及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学生, 其评分可用来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运行SPSS算得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后公因子得分系数, 代入各公因子得分公式 (1) (其中Z为原变量标准化变量) , 算得各公因子得分后, 结合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后各公因子方差贡献率 (列于表2旋转后部分) , 可求得各受访者综合评分 (记为W) 公式 (2) 。

若实证分析其中12名受访者对任课教师案例教学课程的评价, 根据公式 (1) 和 (2) 可得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 12名受访者对初选指标的评分值列于该表第2-14列, 根据公式 (1) 算得的相应公因子得分值列于该表第15-19列, 再结合公式 (2) 算得的综合评分值列于该表第20列。12名受访者的案例教学效果综合评分值总计为-1.00, 均值为-0.08。这样, 就实现了对案例教学效果的量化评价, 使其在实证分析中具有可比性和参考意义。

五、营销类课程案例教学效果评价实证分析的结论

案例教学法作为市场营销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正在得到日益采用, 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实施过程中, 理清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可以为教师科学组织与引导教学提供参考。本项目通过问卷调查, 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初选指标进行了降维, 构建了案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通过对案例教学效果进行的实证研究, 可以获知, 市场营销类课程的案例教学在全面衡量自身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 应该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首要任务, 并且注重提高自身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收益, 同时还要考虑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增强案例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姜彤彤.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绩效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3) :39-42

[2]武静.市场营销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1) :27-27

[3]李磊.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流程设计[J].商业经济, 2010 (8) :116-117

[4]李源.浅谈国际市场营销学的案例教学[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08 (8) :58-59

[5]董杨琴.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5) :164-166

[6]杨振东.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因素研究与分析[J].海外英语, 2010 (2) :164-166

[7]付小丹.案例教学法在国际市场营销教学中运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24) :266-267

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篇8

关键词: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效果评价

近年来, 面对集团公司频发的财务造假、违规经营、风险失控事件, 集团公司内部控制问题逐步被政府和企业所重视。2011 年我国全面完善了《内部控制指引》, 并逐步在集团公司全面实施, 非集团公司可以参考执行, 这一制度性规定也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制度体系的全面完善。特别是我国目前内部控制制度多是从定性角度来进行的规定, 还缺乏必要的定量控制依据, 使得内部控制效果评价难以有效进行, 内部执行好还的衡量还缺乏有效的依据。基于此, 如何在内部控制制度全面规范的基础上, 在集团公司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加以全面落实, 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有效性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评价的科学性是一个重大而且迫切的课题。

一、内部控制效果评价体系

本文主要是采用了五要素分析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 具体过程如下: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人力资源的状况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和法治建设等方面开展具体的研究。在风险评估方面主要是对企业对风险的意识程度、风险的分析水平以及对风险的应对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在对控制活动进行具体的分析中, 主要是采用率对集团公司内部之间不相容的岗位之间的分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的制度制定和执行;预算管理特别是全面预算的编制和完成情况、企业财产管理制度以及财产保全方面的执行情况、企业的运营管理以及企业的绩效管理和考核情况等七个方面进行的指标设计。在信息沟通方面主要是采用率单位的外信息沟通情况以及信息系统建设等两个方面的指标设计。内部监督方面主要是进行了内部自我评价以及审计状况进行了二个指标方面的设计。在分数设计中, 主要是采用了10 分制的形式, 根据五要素的重要程度分配比值, 内部环境3 分, 风险评估2 分, 控制活动3 分, 信息与沟通1 分, 内部监督1 分, 并在一级分数制定的基础上对二级指标进行相应的分数分配。

二、内部控制效果评价体系指标设计

内部控制五要素构建主要的思路是建立在目标导向原则基础上, 对内部控制进行相应的指标构建, 本文还选择了内部控制披露情况进行了指数设计。本文通过对两个指数进行相关分析, 进而可以反映出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来验证指数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 从成立时间角度来看, 集团公司的成立时间和内部控制的水平之间具有反向的相关关系, 一般来说成立时间越短的集团公司反而内部控制水平越佳, 成立时间越短的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越好。我国集团公司的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成立时间较长的公司的监督管理, 通过规范内部控制行为, 加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来强化内部控制的管理, 提高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由于集团公司的管理层级较多, 分公司较多, 而且较为分散, 各个分公司可能对集团公司的各种行为就难以进行必要的监督。如果强化层级管理, 提高子公司分公司对集团公司的监督效果, 可以有效的推动各个子公司和管理层方面的利益一致, 减少管理方面的冲突发生。

三、对策思考

集团公司进行内部控制效果评价的过程中, 需要动态的看待这种效果评价的结果, 而不能用静止的观点去看待这种效果评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需要从制度的设计建设层面和具体的制度执行层面进行相互的结合, 并加以有机的联系, 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落实, 高效运行。同时, 集团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完善还需要依靠人的力量, 内部控制的执行要依靠人去执行, 如果具体的执行人存在偏差, 那么再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也等于是形同虚设, 所以说, 要加强集团公司的内部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和了解, 确保其能主动执行内部控制, 发现内部控制执行过程存在的偏差, 并加以不断的完善, 进而推动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执行。

参考文献

[1]程晓陵.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 2012 (4) .

效果评价体系 篇9

(一)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1.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不足。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教学改革的要求和体现。个别教师不注重实际教学效果,有赶时髦,一哄而上,滥用多媒体的苗头。本无必要上多媒体的课程或内容不适合上多媒体的课程,也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意见较大。

2.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高。有的课件只是把书本上内容利用Power Point 幻灯方式呈现在屏幕上,而不是科学地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等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增加知识的条理性,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3.多媒体教学方法不得当。部分教师坐在微机前,看着屏幕给学生讲课,老师看不到学生,学生看不到老师,缺乏师生间必要的互动,课堂沉闷、枯燥、单调,再加上多媒体教室光线昏暗,空气流通不好,学生犯困,容易睡觉,影响学习效果。

4.由于一些课件只是把教材、教案、相应图表等教学内容搬上屏幕,因此呈现多媒体的容量过大,使学生难以接受,消化不了。多媒体成了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变“人灌”为“机灌”,甚至“人机共灌”。

5.很多教师有搞好多媒体教学的强烈愿望,但缺乏多媒体辅助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研制开发多媒体课件的技能。有的教师上多媒体课,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还不能熟练掌握,有时在设备调试和合理使用方面出现点问题或小故障,教师无法排除,耽误上课时间,影响授课效果。

6.个别教师使用外购CAI课件,其教学内容与我校使用教材及教学大纲要求有差别,不配套。教师又未经修改或二次开发,原封不动拿来使用,效果不好。

(二)对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改进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正确认识,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不应该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手段。只有把板书、教具、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交替使用,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

2.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管理,完善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学院(系)和学校两级以上多媒体课程的审批制度,严把多媒体教学质量关。对学生意见较大,教学效果较差或根本不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教学管理部门查实审定后,可暂停其多媒体教学。

3.学校与各学院(系)要在认真总结多媒体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多媒体辅助教学观摩和召开多媒体教学经验交流会,树立样板,表彰先进,使教师们真正了解什么是好的CAI课件和优秀的多媒体教学,使其学有目标,不断提高CAI课件制作水平和多媒体教学质量。

4.加强对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的培养。学校应举办培训班,对教师进行常规的多媒体制作软件和多媒体教学法的培训,使他们了解一些必要的多媒体教育理论与技术。学校对需要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研制应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5.对多媒体课件的选用,应采取外购和自制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外购课件虽然质量好,水平高,但其教学内容不一定完全适用。对外购课件要注意结合实际,不能生搬硬套,机械使用。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或二次开发,使之满足该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6.进一步完善CAI课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检查评价,推动多媒体教学上质量,上水平。

二、建立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

(一)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求

1.多媒体课件设计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专业培养目标。课件内容的选择要符合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与课程教学目的相适应,与使用教材相关联,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互动式教学。

2.多媒体课件要有助于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或文字教材、语言难以表述的复杂结构、运动过程、工作原理、工艺流程等问题,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等。

3.多媒体课件在文本(字体、字号、色彩、内容等)、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方面应满足有关技术规范,做到画面清晰,动画连续,文字醒目,配音标准,切合教学主题,整体风格协调、操作简便、运行稳定。

(二)多媒体教学的基本要求

1.发挥多媒体教学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音像丰富、信息量大的教学优势,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教案,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多媒体授课时应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应提前调试教学课件,熟悉教学仪器设备,确保教学正常进行。

4.教师应严格遵守多媒体教室使用规定,因违章造成事故和损失的要承担相应责任。

(三)实行分级管理制度

1.学校负责多媒体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优秀课件评审、规章制度与教学条件建设。

2.院(系)负责本单位所有多媒体课程授课资格的审核、教学过程的检查和多媒体教学活动的组织等。

3.系(教研室)负责本单位所有多媒体课程的初审、把关、多媒体教学的研究、提高多媒体课程的教学质量等工作。

(四)实行多媒体教学准入制度

从事教学工作不满三年的教师原则上不能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须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及使用的基本技术、方法;根据课程性质,由院(系)认定哪些课程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实行多媒体课件使用审批制度

对于第一次采用多媒体授课、课件内容有重大修改、开新课或新开课的教师或课程,应在报送教学任务前填写《多媒体教学申请表》连同备用课件,交课程所在系(教研室)审查,审查通过的课件由院(系)组织专家对照《多媒体课件质量评价表》进行审核,经审核合格的课件汇总后交教务处备案。

(六)建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1.学校结合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工作,定期组织对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和课件质量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差的教师,经认定后,取消其一年内采用多媒体授课的资格。各院(系)要经常对多媒体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对于不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要停止使用多媒体课件;对于课件质量差的课程,要限期整改。

2.学校及各院(系)定期举办优秀多媒体课件展评、多媒体教学公开赛、多媒体课程教学研讨会以及教学观摩等活动,加强对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研究与交流,不断推动多媒体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

3.加强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建设。采用项目形式进行课件研究与开发,对优秀课件和素材的引进应加强管理。为避免重复投资,所购买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素材及制作的课件,由网络及教育技术中心统一备份,并做好归类管理及推介工作。

4.网络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做好多媒体设备的管理、维修、维护工作,提供教学和资源平台,进行课件资源库建设、管理,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 构建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意义与原则

1.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构建的意义。当前高校基本普及多媒体教学,它以图文音像并茂、高的信息量、新鲜的课堂场景等获得了大家的认同。但也存在不少负面影响。为消除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监督领导,建立一套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让老师们自我约束,自我克服多媒体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应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宗旨,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 科学性。评价体系应具有科学性。即评价标准的设立要有科学依据,而不能凭借主观臆测,要防止评价指标体系中出现重复、矛盾和偏颇,要使指标体系能够科学地反映多媒体课件教学价值的本质属性。

(2) 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各指标项属性的定义是否清晰和准确,各指标项属性的优劣是否方便评估人员准确的测量。

(3)相关性。多媒体课件的评价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包括研制过程和教学过程)是密不可分的,三者是循环关系。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是以其编写和教学设计目标为依据,但就某一种多媒体课件来说,除教学任务和内容相对比较明确外,设计目标不仅涉及传统的教学目标,还涉及软件功能和媒体运用等因素。

(二)多媒体课件及其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不应该太多,否则就会让评估者感到太乱,不利准确测评。一级指标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使用性、实效性;二级指标可细分为20个。指标评价表各校可根据情况自行设计,笔者设计的评价量表如表1所示:

评级标准:16个优以上为优秀;14个优以上为良好;12个优以上为一般;11个优以下者为较差

摘要: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它以图文音像并茂等特点,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诸多负面影响。为克服负面影响,应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管理与改进,构建多媒体教学指标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不足,改进建议,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刘苏男.刘艳.多媒体课件的评价标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2)41-42.

[2]钟志贤.王佑镁.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及其教学效率评价的理论模型、指标体系与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2004,(1)56-62.

效果评价体系 篇10

关键词:电力公司;营销人员;培训体系;效果评价

电力的营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电力公司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经过了各种阶段,由刚开始的生产型转为后来的经营性,现在又逐渐的转为公用事业型的企业。为了适应公司的转变,为了实现电力公司的经济效益,为了对电力营销有全新的认识,电力营销在企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需要加强对营销人员的培养,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电力公司营销人员的培训显得更加的重要。本文将就电力公司营销人员培训项目及效果评价开展探讨。

一、电力公司营销人员培训体系的构建

(一)对员工进行培训应该遵循的原则

电力公司营销人员培训体系构建应该遵循的原则,首先要遵循战略性的原则,对员工的培训要具有战略性的眼光,使培训服从于企业的整体发展,首先企业的发展目标。第二,需要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培训体系,需要注重引导员工对相关知识加以运用,学会学以致用,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运用到所学的知识。第三,需要遵循多样性的原则,针对不同公司、不同员工,根据工作岗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培训的内容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对电力公司营销人员进行培训的主要目标

当前电力公司人员在工作技能、业务处理、交流能力上都有欠缺,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也有待提高,专业知识的技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就是要消除员工在工作中的这些问题。因此,在培训中,要引导人员掌握电力营销的专业的知识,掌握熟练地工作技能,同时,培养营销人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引导他们更好的缓解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以便为客户提供优质化的服务,在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更好的进行沟通与协调。在培训中,主要的目的还要转变员工的工作理念,强化职工为人们服务的理念,提升他们的工作技能,更好的打开工作局面。最重要的是,在培训中要提升员工的管理能力,提升电力营销的管理效率。

(三)电力公司营销人员培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对电力公司营销人员进行培训的课程主要包括营销的基础课程、体验类的课程、技能课程以及交流课程。在营销的课程中,主要是为员工传授电力营销的基础知识,以及营销知识相关的法律知识,引导员工更扎实的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熟悉在营销知识中必备的法律基础知识。在体验类的课程中,在女性学员占大多数的培训班里,需要开展体验性的培训,使员工的心智得到拓展,引导他们不断地突破自我,不断地融合进团队的目标。第三个课程是核心技能的课程。在这项课程中,要让员工通过本节课的知识,通过新颖的教学方式,达到提升每一个员工实际的技能的目标。最后要引导员工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在大家交流与讨论中,分享彼此之间的想法,逐渐的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培训中,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规划。首先,要树立五大优质的服务理念,建立先打的服务的价值观。在这部分的课程中,要引导学员研究新型的客户关系,结合世界上先进的企业,旨在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优质的服务理念,树立正面的品牌形象,将服务与企业的价值直接的联系起来,建立主动的服务观念,更好的为现代的企业服务。第二,要着重提高员工的服务技能。电力营销中最终的就是沟通与倾听。管理者认为,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沟通有利于传递信息、有利于交流感情,学会洞察别人的心理,树立良好的工作上的心理心态,要让他们学会欣赏与赞美对方,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沟通原则,要学会在沟通中化解矛盾,要切切实实的展现出培训的价值。

二、对电力公司营销人员进行培训的效果评估体系

对电力营销公司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效果评估,需要具有一定的指标。指标的选取要科学合理,要做到客观的、公平的、全面的、完整的,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对指标进行考虑与选择。指标的选择要包含评价的内容,指标之间要相互连续、相互制约,界限也有分明,避免出现交叉与包含,减少重复评价的可能。指标的选择不仅仅是要为了对一个单位的员工进行评价,还要对不同的单位进行横向的比较,指标的选择要具有可操作性,指标的内容要简单易懂,不要过于复杂、过于繁琐,会为评价工作带来一些不便利的地方。在对电力员工营销人员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的时候,要从员工的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工作态度、业务水平等等进行评价。对学员进行评估,主要对他们的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对原理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培训。在回到工作岗位后,对他们的实际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进行评估,是否将所学习到的知识都转换为实际的工作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电力营销公司的不断发展,对电力营销人员进行培训势在必行。因此,要抓住电力企业员工培训中薄弱的环节,采取相关的手段与措施,对员工进行培训,并且采取一定的评估模式,对提升电力营销人员的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促进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荣华.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营销人员培训分析[J].当代经济,2009,10(2):54-55.

[2]肖祥国.员工培训需求分析实用模型[J].科技资讯,2007,4: 235-236.

上一篇:超声共聚法下一篇:安全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