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

2024-08-02

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精选十篇)

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诊断:该院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主要是应用彩超 (1) 形态:形态多样, 边缘不清, 无包膜, 常有鳞化, 可有伪足, 部分病例有囊形成, 囊内可见乳头。 (2) 有砂粒样钙化:甲状腺乳头状癌往往发生砂粒样钙化。 (3) 血流信号丰富, 呈高速高阻特征:由于肿瘤生长较快, 新生血管薄。故甲状腺乳头状癌区有相对丰富和高速的动脉血供。 (4) 以低回声为主。

收治的6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男12例, 女53例, 年龄39~68岁。对所有患者进行彩超检查, 其中42例为单发实性占位, 20例为多发实性占位, 囊实性占位3例。按国际甲状腺癌TNM分期 (1987) , Ⅰ期43例, Ⅱ期20例, Ⅲ期2例, Ⅳ期0例。

1.2 方法

1.2.1 麻醉采用气管插管全麻。

1.2.2 手术治疗

在颈前进行手术切开, 沿着皮纹方向做一个圆弧形切口。用手术刀分离上下的皮瓣。暴露颈前肌群及胸锁乳突肌。待患侧切口端达到胸锁乳突肌前缘, 再游离颈前肌群。以此暴露肿瘤。此时应严密观察肿块的大小、数量、活动度及是否侵犯周围组织, 同时应观察淋巴结肿大情况。手术从腺体外侧开始, 游离气管及其周围组织, 游离过程中结扎患侧甲状腺上动脉, 防止术中出血。将腺体向甲状腺固有筋膜分离, 分离过程中保护甲状旁腺, 防止手术过程中误伤。在游离至气管时, 先分离出喉返神经及其周围血管, 由于其在入喉处血管丰富较细, 不易止血, 因此应避免该处血管的损坏。若发现喉返神经受到周围肿瘤的侵犯, 不应把肿瘤连带神经切除, 应沿其边缘逐次切除肿瘤组织, 保留神经, 维持其功能。若颈淋巴结有转移, 应清除颈淋巴结。这里应注意 (1) 肿瘤只局限于一侧腺体时, 由于其与峡部及对侧腺体血供相连, 因此应连同峡部全部切除, 而对侧腺体部分切除。 (2) 如肿瘤存在于两侧腺体, 此时应将两侧腺体, 峡部全部切除。 (3) 在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时, 也应清扫周围结构的淋巴组织。如气管前, 颈深上、下脂肪组织。

1.2.3 甲状腺功能治疗

通过检测上述患者的FT3、FT4、TSH水平, 口服不同量的左旋甲状腺素片。

2 结果

65例患者中, 8例患者进行了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和对侧部分切除+一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45例患者进行了全甲状腺切除+一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12例患者行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过程中的并发症:喉返神经损伤致暂时性声音嘶哑2例;喉上神经损伤导致术后呛咳、误咽1例, 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3例, 结果表明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并发症较少。

该院相关人员对术后65患者中60例进行随访1-4年 (5例患者由于地址不详及其他原因无法进行随访) , 5例患者复发, 均行二次手术切除残余甲状腺及其周围淋巴, 恢复良好。结果表明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4年复发率低, 且二次手术成功率高。

3 讨论

目前根据我国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类型不同, 实施不同得手术方式, 一般认为, 乳头状癌只发生于一侧时 (分化良好) , 行患侧的甲状腺切除, 另一侧的甲状腺部分切除, 而峡部全切。对于全发性乳头状癌, 则行甲状腺全切, 峡部全切术。对于颈部淋巴结清扫问题, 如证实有淋巴结转移, 可行颈部淋巴结清扫, 如未证实有淋巴结转移, 可不做预防性清扫。由于行甲状腺全切患者失去甲状腺,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上述两种切除都应尽可能的保留至少一侧喉返神经。综上所述, 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应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 选择正确的手术治疗。在切除甲状腺的同时, 还应尽可能保留甲状腺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治疗。本组患者的手术治疗并发症较少, 4年复发率低, 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黎介寿, 吴孟超, 黄自强.普通外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61-64.

[2]王军, 刘保国, 王爱萍, 等.甲状腺癌二次手术17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5 (8) :3675.

[3]曾志军, 欧迪鹏, 杨连奥.全甲状腺切除术手术指征、要点及并发症防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30 (10) :868.

输卵管乳头状腺癌病理分析 篇2

1972~2006年共发现输卵管腺癌9例,其中8例发生在单侧,仅有1例发生在双侧,一侧输卵管已破裂。

患者,女,50岁,下腹疼痛阴道流水8~9个月,该患末次月经1994年5月21日,量正常,自1993年10月开始腹痛伴阴道排液,在医大一院治疗。诊刮病理回报:子宫内膜呈早期分泌期改变,诊刮后阴道排液停止3~4个月又有阴道排液,伴腹痛再次来诊经门诊收入院,本例患者绝育20年,月经史3~4/30天,孕4产4,末次月经1994年5月21日。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淡黄色分泌物中量,宫颈光滑,宫体前位,鹅卵大质中等压痛,子宫体左侧可触及鸭卵大小肿物,表面光滑活动良,右侧附件正常。临床诊断:子宫增大,子宫内膜癌,左附件肿物,行剖腹探查术。

病理大体所见:全切子宫及双侧附件,子宫体积约为11cm×9cm×5cm。子宫切面:子宫肌壁厚2.0cm,内膜厚0.4cm,宫颈光滑。左侧输卵管呈结节状膨大,如曲颈瓶.茄子或香肠样,表面大部分光滑。V 6cm×4cm×4cm,已破裂,肿瘤组织粗糙,质脆,淡黄色菜花状充满管腔。卵巢体积约为6cm×1cm×0.5cm。右侧输卵管明显增粗,表面光滑,V 5.5cm×4cm×3cm,切面肿物填满管腔,灰白、灰黄色,质脆,豆渣样,右侧卵巢未见异常。

病理显微镜下所见:双侧输卵管形态相同,癌细胞排列呈乳头状,乳头中央为纤维血管轴,乳头表面的癌细胞为多形性深染复层排列,分化较好,核分裂像较多伴有坏死,癌细胞浸润全肌层,并达到浆膜面,卵巢正常未见浸润。

病理报告:①双侧输卵管乳头状腺癌;②增生晚期宫内膜;③卵巢白体。

讨 论

该病症状不明显,不易在术前诊断,是女性生殖器中较罕见的癌。诊断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和疏忽。故宜提高警觉,凡遇中年以上妇女出现阴道排液、腹痛并查及附件包块者,均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Merrill(1982)将此三项症状称为“输卵管癌三联症”,作为诊断依据;或以阴道排液合并下腹包块为“输卵管癌二联症”,认为其阳性率和诊断价值可能更高。

从我院建立病理科以来发现本病9例,通常为单侧性,双侧发病较少见。双侧输卵管癌发生的原因不清楚,可能由于致癌物质刺激,在双侧输卵管内都同时激发引起上皮的癌变;也可能由一侧输卵管先发生癌变以后增大而阻塞管腔,引起逆行播散,致肿瘤转移到对侧,这类腺癌患者愈后不良,手术死亡率高,术后5年生存率不超过4%。

原发性输卵管腺癌早期可无症状,在有症状的病人中最主要表现为阴道排液量多,液体可为黄色水样液或淡血水。排液为间断性,是因为输卵管收缩将积聚的液体自子宫及阴道排出的结果,排液时可伴有下腹疼痛及腰酸。椐文献报道输卵管的质地和阴道排液与输卵管的伞端阻塞或开放有关。伞端开放与封闭各占半数。如伞端封闭,输卵管腔内潴留的血性或浆液性积液使输卵管扩大,似输卵管积水,有时因液体积聚,输卵管内压增加,输卵管的子宫端口可以开通,患者自觉有血性液体自阴道流出,原有下腹阵阵隐痛顿感缓解。这一症状临床上通称外溢性输卵管积水。流液的颜色视含血液成分多少而异,常呈血水样或松香样黄色。过去文献报道称外溢性輸卵管积水为输卵管腺癌的主要症状。但多年实践经验提示这个症状并非输卵管腺癌所特有,在输卵管积水时也可以出现阴道排液,但排液的性质有所不同:腺癌的排液带血性,而积水的排液常为淡色清液。此外,输卵管癌的质地坚韧,伞端多为开放腔内充满菜花状组织,可以突出于伞端开口,此菜花状组织甚脆,易种植于子宫、卵巢、大网膜、肠浆膜及腹膜表面,因此愈后很差,偶而可有胃肠症状及泌尿系统症状。

输卵管上皮性恶性肿瘤多为腺癌,其突出点为乳头状的形成,因此乳头状腺癌为基本组织形态。我院9例输卵管腺癌,8例为乳头状腺癌,只有1例为输卵管髓样型癌,为分化最差的一型。常见癌细胞弥漫生长成片成髓样,典型的乳头结构已消失,尚留下细胞坏死所形成的腺泡样空隙巨细胞或较多的病理分裂象提示临床预后恶劣。

输卵管腺癌的病理诊断并不困难。

主要是鉴别诊断:

(1)与输卵管黏膜上皮增生的鉴别:由于某些刺激使输卵管单层柱状上皮变为复层并且分泌细胞减少。黏膜上皮增生常为慢性炎症刺激的结果,还有输卵管间质也增生,并随着上皮形成乳头,为良性乳头瘤。这种黏膜上皮增生细胞无异型,无分裂象不能诊断为癌;结核性输卵管炎时也可伴有黏膜上皮细胞增生也要注意鉴别。

(2)原发性与继发性输卵管癌的鉴别诊断:原发性输卵管癌是很少见的肿瘤,继发性输卵管癌是比较常见的,因为输卵管位于子宫和卵巢的中间,两个器官的恶性肿瘤都可以直接或从淋巴结转移到输卵管。因此,鉴别原发性或继发性输卵管癌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理论的范围。作者提出以下三个基本区别点,可以作为参考:①原发性输卵管腺癌病灶,大部分存在于输卵管腔内黏膜层,继发性输卵管癌的黏膜上皮基本完整而病灶主要在间质内;②原发性癌大多数都能看出乳头的结构,肌层癌灶多为散在的;③原发癌的早期癌变处可找到正常上皮到癌变的过渡形态。

(3)与输卵管化生性乳头状瘤的鉴别:输卵管化生性乳头状瘤,即输卵管上皮向卵巢上皮性乳头状腺瘤分化的肿瘤,较罕见,此病变于妊娠密切相关。有文献报道均系产后立即行绝育术的输卵管组织。病变范围往往仅累及输卵管腔周径的一部分,呈内生性乳头状结构,似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乳头的中心索为疏松纤维血管组织,含少量炎症细胞。有的病例在乳头的深部可见小囊;乳头和小囊均被覆无纤毛的柱状上皮,局部为假复层,泡浆丰富,嗜伊红,胞核大,卵圆形。本病与输卵管腺癌的鉴别在于细胞无非典型的核或轻微非典型性,分裂相不活跃,病变小,无浸润,与妊娠密切相关,无不良结局。

参考文献

1 陈忠年,杜心谷,刘佰宁,主编.妇产科病理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0.

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 篇3

关键词:腔镜下甲状腺切除,传统甲状腺切除,甲状腺乳头状癌

根据临床指南,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初始治疗为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然而,对于小的PTC而言,传统的甲状腺切除被认为是一种过于激进的治疗方式。小于1cm的PTC是否应进行甲状腺全切仍有争议[1]。在90年代末期,腔镜下甲状腺切除被引进到临床实践中用于治疗小的甲状腺良性结节。近年来,腔镜下甲状腺切除被证实与传统甲状腺切除相比具有一定优势,如更短的术后恢复期和住院时间,以及更佳的美容效果[2]。但尚缺乏证据证实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治疗甲状腺恶性肿瘤可以达到和传统甲状腺切除相当的效果[3]。本研究对比了腔镜下甲状腺切除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治疗PTC的结局,以期为腔镜下甲状腺切除在PTC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笔者所在医本院2007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5例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经穿刺活检确诊后,进行手术治疗。病例纳入标准如下。(1)颈部超声确定的PTC最大轴≤30mm。(2)超声检查测量的甲状腺体体积≤30ml。(3)超声检查未发现中央颈区及侧颈区淋巴结肿大。(4)生化检查及超声检查未发现甲状腺炎。75例患者中,27例接受腔镜下甲状腺切除,48例接受传统甲状腺切除。

1.2手术情况腔镜下甲状腺切除在患者仰卧、颈部放松的体位下进行。在胸骨上切迹上两横指处沿皮纹做1.5cm切口,游离上下皮瓣,在直径5mm30°内镜放大状态下,喉上神经外支、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可视。分离甲状腺上蒂后,神经和甲状旁腺显露,分离并切除甲状腺叶。术中以超声刀和钛夹止血,手术平均时间为45min。行腔镜下甲状腺切除的患者无需颈部引流,局部疼痛减轻,术后恢复时间更短,术后24h即可出院。

传统甲状腺切除在患者仰卧位、颈部后伸的情况下进行。在胸骨上切迹上两横指的位置沿皮纹做6-8cm切口,游离上下皮瓣,喉神经和甲状旁腺可视后,行甲状腺切除。术中以钛夹止血,术后平均48h出院。

1.3随访全甲状腺切除1年后,患者行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TSH)刺激实验以检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并接受诊断性全身扫描(Dx WBS)以确定疾病残存、复发及无疾病。所有患者均接受TSH抑制剂量的左旋甲状腺素治疗直至疾病临床缓解,后转为替代治疗。Dx WBS、颈部B超、TSH刺激后Tg、循环Tg抗体均阴性则定义为无疾病,不满足以上所有条件者定义为疾病残存。无疾病状态持续≥12个月后出现新的疾病证据(如血清Tg>1 ng/ml、颈部超声及其他影像学技术检测到的病灶)被定义为复发。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5例PTC患者手术时的年龄为38.5岁(13~71岁),随访时间(5.2±1.6)年。腔镜下切出组(n=27)与传统切除组(n=48)的中位年龄(36±5.8岁vs39±6.2岁,P=0.08)、性别(男性比例:30%vs25%,P=0.66)、中位随访时间(均数±标准差vs均数±标准差月,P=0.67)、肿瘤大小(>2cm比例:44.4%vs35.4%,P=0.44)、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比例:11.1%vs14.6%,P=0.94)均无显著差异。

术后两个手术组的患者血清Tg、TSH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甲状腺癌相关死亡,临床结局无显著差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神经性声带麻痹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异。见附表。

3讨论

在本研究中,发现腔镜下甲状腺切除组和传统甲状腺切除组的临床结局相似,这间接反映了两种手术方式有着相同的肿瘤切除完整性。PTC一般会在手术的10年后复发,因此需要更长期的随访来确认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治疗PTC的临床结局。PTC确诊和开始治疗后的首个5年复发风险最高[4]。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5年内均无复发出现,这可能是因为89%的PTC患者为低危,并且我们推测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亦不会出现复发。两组患者术后的血清Tg水平相当,这进一步提示腔镜下肿瘤切除完整性与传统甲状腺切除相似。在研究中,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神经性声带麻痹的发生率与其他报道相似[5],此外,这两种主要的全甲状腺切除并发症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组和传统甲状腺切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研究发现腔镜下甲状腺切除和传统甲状腺切除治疗PTC有着相似的临床结局、并发症及肿瘤切除完整性,因此认为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是PTC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Mazzaferri EL.Management of low-risk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J].Endocrine Practic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2007,13(5):498-512.

[2]Terris DJ.Effect of video-assisted thyroidectomy on the risk of early postthyroidectomy voice and swallowing symptoms[J].World J Surg,2008,32(5):701.

[3]Terris DJ,Angelos P,Steward DL,et al.Minimally invasive videoassisted thyroidectomy:a multi-institutional North American experience[J].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2008,134(1):81-84.

[4]Mazzaferri EL,Kloos RT.Clinical review 128:Current approaches to primary therapy for papillary and follicular thyroid cancer[J].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Metabolism,2001,86(4):1447-1463.

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 篇4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组淋巴结;淋巴结清扫术

【中图分类号】R7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72-02

【Abstract】Background: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related to central lymph nodes metastasis on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 Methods: In 105 patients with PTMC, by using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d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metastasis of PTMC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Tumor diameters (p<0.001) and bilateral PTMC (p=0.008) were relative to the metastasis of PTMC.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entral lymph nodes metastasis in the age (p=0.691), sex (p=0.644), calcinosis of tumor in B-mode ultrasound (p=0.097), cap invasion (p=0.090) in PTMC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PTMC is proved to has a rational tendency to metastasis, especially with the diameters>=3.5mm. The central lymph nodes dissections for PTMC patients is suggested to be done during our clinical work.

【Key words】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central lymph nodes, lymph nodes dissections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是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一个特殊亚型,指瘤体最大直径不超过1cm的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占甲状腺癌的6%-35%[1]。以往多在因甲状腺良性疾病的手术标本中偶然发现。临床上一般认为PTMC具有低侵袭性,其生物学行为趋于良性,有些甚至终生无症状,处于亚临床状态,很少发展成显性癌[2]。近年来,对VI区淋巴结的转移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学者报道其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并不低,且可发生远处转移并引起死亡[3]。

随着高分辨率超声等检查的普及,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4]。由于其发病缓慢,治疗效果理想,目前对于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中央组VI区淋巴结清扫尚存争议[5-6]。有学者报道,对于甲状腺微小癌淋巴结转移率低,常规淋巴结清扫或者预防性淋巴结清扫均无必要[5]。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其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对预后有影响,主张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6]。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105例的临床资料,探讨手术时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上海瑞金医院普外三病区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共105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82例,年龄21-66岁(中位年龄47岁)。患者均B超发现甲状腺肿块就诊,病史7天-10年长短不一。术前均行B超检查证实存在甲状腺结节(直径<=1.0cm),B超下均未见颈部肿大淋巴结。

1.2 手术方法:取颈前低领弧形切口,所有患者均接受患侧甲状腺叶全切+峡部切除,术中冰冻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加对侧甲状腺叶次全切除和同侧中央组颈淋巴结清扫术。根据1991年美国头颈外科学会制定颈部淋巴结分区[7],中央组(VI区)淋巴结包括环甲膜淋巴结、气管周围(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甲状腺周围淋巴结。切除甲状腺和清扫淋巴结的过程中注意甲状旁腺的保护,常规全程暴露喉返神经,如果VI区阳性,则行同侧区选择性III、IV区淋巴结清扫术或者改良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如对侧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清扫原则和患侧一样。

1.3 观察指标:我们根据所有患者術后石蜡病理结果VI区淋巴结的阳性与否将105例患者分为VI区淋巴结阴性、VI区淋巴结阳性两组。分别观察比较上述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有无差异,同时对VI区淋巴结阳性的患者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期找出影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影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年龄采用X2检验;性别、肿瘤位置、肿瘤是否侵犯包膜、对侧肿瘤有无和B超肿瘤钙化情况采用确切概率法统计;肿瘤直径采用团体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ROC曲线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中央组(Ⅵ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根据本组105例PTMC病例数据分析显示,同侧中央组(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6.7%,根据2002年AJCC第6版的分期标准,本组病例中I期88例(年龄<45岁;年龄>=45岁:T1N0M0),Ⅲ期17例(年龄>=45岁,T1N1aM0),均无远处转移。根据影响同侧VI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发现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央组淋巴结的转移对肿瘤大小(P<0.001)及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0.008)有统计学差异。而在年龄(P=0.691)、性别(P=0.644)、术前B超提示肿瘤是否钙化(P=0.097)、肿瘤是否侵犯包膜(P=0.090)等因素中无统计学差异(表1)。

2.2 影响中央组(Ⅵ区)淋巴结转移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同侧VI区淋巴结的转移与肿瘤大小(P=0.000)、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0.045)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2.636及1.616(表2)。

2.3 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直径对中央组(Ⅵ区)淋巴结转移影响的ROC曲线分析

当肿瘤直径>=3.5mm时,肿瘤大小和同侧VI区淋巴结转移敏感性100%,特异性18.2 %。曲线下的面积:0.796(图1)。

表1 影响中央组(Ⅵ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表2影响中央组(Ⅵ区)淋巴结转移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RCO曲线

图一:肿瘤直径和同侧VI区淋巴结转移影响的ROC分析图

3讨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是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一个特殊亚型,是指直径≤1cm的乳头状甲状腺癌。国外有报道在乳头状癌中其比例可高达30%,在所有恶性肿瘤中,PTMC是分化较好、恶性程度较低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效果好。但并不是所有的微小癌都趋于良性过程、倾向于终生无进展的亚临床状态。有学者报道其仍可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甚至发生远处转移并引起死亡,这足以说明PTMC的准确诊断和恰当治疗是非常有意义的[8]。

根据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基金协会及Robbins 1998年的修改,将颈部淋巴结划分成I一VI 6个分区。甲状腺癌的引流区域主要是II、III、IV、VI区。近年来,对VI区淋巴结的

转移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有人称其为前哨淋巴结。Chow等[9]研究15例穿刺确诊为PTMC的患者,发现10例前哨淋巴结阳性,其中8例仅出现在VI区,1例既出现在VI区又出现在颈侧,1例仅出现在颈侧。因此认为与其他淋巴结区域相比VI区具有较高的早期转移率。此区域的淋巴结清扫是在原手术切口进行,组织损伤程度较低,因此,一些学者[10]认为对于PTMC患者可常规行VI区淋巴结清除术。

目前在临床诊断PTMC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临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特别是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能够提高早期PTMC的诊断率,有报道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对PTMC的诊断准确率可达到97.7%[11]。本组105例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未遗漏PTMC患者,所以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应作为PTMC手术的常规检查。根据资料:VI区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时最常见的目标区域,其次为III、IV区[12]。国内资料也显示:PTMC淋巴结转移最易累及中央组淋巴结[13],基于以上依据,本组全部行同侧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26.7%(28/105),VI区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大小、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有相关性,和上述文章一致。

目前对于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是否常规行预防性VI区淋巴结清扫尚存争议,由于PTMC临床上多数处于亚临床状态,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效应,很少会发展为显性癌,即使成为显性癌或颈淋巴结转移,也对患者的生存率影响不大[14]。有学者认为对于CN0的PTMC患者,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多不需要[15].但是有学者则认为:对于CN0的PTMC患者行同侧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地降低复发率[16]。还有学者建议:术中行VI区淋巴结冰冻病理检查,若阴性可不行VI区淋巴结清扫[17],也有学者认为:对于甲状腺微小癌单发结节,没有淋巴结转移者,主张行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术,探查对侧叶及颈部淋巴结;对于双侧多发结节,没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可行甲状腺全切术[18],上述观点中探查淋巴结是行淋巴结活检。根据本研究数据,同侧VI区淋巴结转移率达26.7%,如果PTMC患者VI区淋巴结不行清扫术,将有超过1/4PTMC患者得不到及时的颈部淋巴结清扫,增加二次手术机会和肿瘤的复发。同样如果术中仅行淋巴结活检,由于术前各项检查未见肿大淋巴结,故容易造成漏诊,而同样失去行淋巴结清扫的机会。同时本组数据显示:肿瘤大小、双侧乳头状癌是PTMC的VI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而和年龄、性别、术前B超提示肿瘤是否钙化、肿瘤是否侵犯包膜无统计学差异,而且根据对肿瘤直径行ROC图像分析显示:当肿瘤直径>=3.5mm时,肿瘤大小和VI区淋巴结转移敏感性100%,特异性18.2%。

4结论

对于临床颈部淋巴结阴性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笔者认为当肿瘤直径>=3.5mm或者有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时常规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而肿瘤直径<3.5mm的单侧PTMC可以不行VI区淋巴结清扫,而不必考虑年龄、性别、肿瘤是否钙化以及是否侵犯包膜。笔者认为选择这种手术处理方式有以下优势1、PTMC的VI区转移率高,达26.7%,特别是当肿瘤直径>=3.5mm时,敏感性100%,初次手术时,即行VI组淋巴结清扫,可以减少VI区淋巴结清扫的漏诊率,减少需要再次清扫VI区所带来的手术风险,比如由于手术后粘连、解剖结构不清和改变所引起的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的损伤。2、可以避免不必要的VI区淋巴结清扫,从而减少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Jemal RC, Tiwari, T Murray, et a1. Cancer statistics, 2004[J]. CA Cancer J Clin, 2004, 54:8-29.

[2]C Hedinger, ED Williams.Histological typing of thyroid tumors [M].WHO International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11,Berlin:Springer,1988.

[3]C Hedinger, ED Williams, LH Sobin. The WHO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yroid tumors: a commentary of the second edition [J]. Cancer, 1989,63: 908-911.

[4]白耀。甲狀腺病学基础与临床。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28-402。

[5]曹其彬,吴旭东,徐振敏。甲状腺微小癌9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l2):751一752。

[6]Attie JN, Khafif RA, Steckler RM. Elective neck dissection in papillary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 Am J Surg, 1971, 122:464.

[7]Robbins K T. Pocket guide to neck dissection classification and TNM staging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M]. Alexandria, American Academy of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Foundation, Inc, USA 1991: 9-20.

[8]杨春明。甲状腺癌诊断和治疗的进展。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1999,2(1):1-6。

[9]Chow TL, Lim BH, Kwok SP. Sentinel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ANZ J Surg, 2004,74(1-2),10-12.

[10]Chen FJ, Li QL, Zeng ZY,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and analysis of recurrence-related factors. Ai Zheng, 2004,23(11);1311-1316.

[11]Pelize MR, Boschin IM, Toniato A, et al.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 prognostic factors management and outcome in 403 patients [J]. Eur J Surg Oncol, 2006, 32 (10): 1144-1148.

[12]Borel AL, Boizel R, Fame P, et a1. Significance of low levels of thyroglobulin in fine needle aspirates from cervical lymph nodes of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Eur J Endocrinol. 2008,158: 691-698.

[13]李智,乳頭状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与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中华外科杂志,2008,9月,第46卷,18期。

[14]杨春明.甲状腺癌诊断和治疗的进展.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1999,2(1):1-6.

[15]Ito Y, Tomoda C, Uruno T, et a1.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metastasis to the central compartment from papillary microcarcinoma of the thyroid [J]. World J Surg, 2006, 30(1): 91-99.

[16]王家东,裘行敏,周梁,等.分化型甲状腺微小癌45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1,15(12):542—543。

[17]张益红,于秋凤,苗朝良,54.例甲状腺癌患者术中前哨淋巴结检测结果分析[J]。山东医药,2008;48(8),117。

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3 月至2015 年3 月我院收治的老年PTMC 58 例为研究对象, 均为单侧病变, 肿块0.2~1.0 cm。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9 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0 例, 女19 例, 年龄63~80 岁, 平均 (68±8) 岁;观察组患者中, 男9 例, 女20 例, 年龄62~81 岁, 平均 (69±8)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手术, 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沿患者颈前锁骨皮纹做弧形切口, 长度为6 cm;常规翻瓣, 将颈白线切开, 暴露腺体, 切除患侧腺叶, 冰冻结果显示为PTMC后, 将甲状腺峡部切除, 并对中央区淋巴结进行清扫。观察组患者实施经乳晕路径腔镜手术, 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患者取头后仰颈过伸位, 且垫高肩部。于患者双乳头连线中点做切口, 长度为10 mm, 使用钝性分离棒建立通道, 然后放置腔镜与10 mm Trocar;分别在双侧乳晕上缘做6 mm切口, 放置辅助器械与超声刀。使用超声刀通过腔镜沿胸筋膜浅层游离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暴露胸骨上窝脂肪组织, 然后沿颈阔肌深面将皮瓣分离, 将其分离至甲状腺上缘。于胸骨上窝处使用超声刀将颈前肌纵向切开, 颈前肌群通常不切断, 一般是通过皮肤进针将肌肉缝合, 朝外侧牵拉, 进而暴露术区。在患侧腺体暴露后, 将腺叶切除。手术中, 如果患者冰冻结果显示为PTMC, 需将甲状腺峡部切除, 同时清扫中央取淋巴结, 并将喉返神经、气管旁以及气管前的淋巴结与脂肪组织切除, 然后将患者颈部血管鞘打开, 切除总动脉内侧区淋巴结与脂肪组织, 取出标本。创面使用蒸馏水冲洗, 将颈前肌缝合, 留置引流管, 经胸骨前切口将其引出, 术后对患者胸前与颈部进行24 h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及对手术切口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4.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淋巴结清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引流管拔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切口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手术切口满意27 例, 不满意2 例, 满意度为93.1% (27/29) ;对照组患者满意20 例, 不满意9 例, 满意度为69.0% (20/29) ;观察组患者对手术切口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97, P<0.05) 。

3 讨论

临床中, PTMC分化程度较高, 传统手术治疗后患者易发生吞咽不适、颈前区皮肤感觉障碍以及颈部瘢痕, 且术中出血量多。近年, 腔镜甲状腺手术已普遍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由于其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 受到女性患者的青睐, 能减少胸部切口瘢痕增生所引起的胸部以及乳腺变形, 避免发生胸部皮肤与颈部皮肤感觉障碍[4]。腔镜手术治疗PTMC, 安全有效, 能彻底清除病灶, 虽然手术时间长, 但术后切口美观, 临床效果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淋巴结清扫量、对手术切口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引流管拔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提示采用经乳晕路径腔镜手术治疗老年PTMC患者, 术中出血量少, 能有效清扫淋巴结, 术后患者对切口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与陈旭等[5]报道相似。

综上所述, 对老年PTMC患者实施经乳晕路径腔镜手术治疗, 临床疗效明显, 切口小, 安全可靠, 美容效果好。

摘要:目的 探讨经乳晕路径腔镜手术治疗老年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PTMC) 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阜新矿业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老年PTMC 58例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2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手术, 观察组患者实施经乳晕路径腔镜手术, 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及对手术切口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淋巴结清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引流管拔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患者对手术切口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97, P<0.05) 。结论 对老年PTMC患者实施经乳晕路径腔镜手术治疗, 临床疗效明显, 切口小, 安全可靠, 美容效果好。

关键词:老年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伟, 孙保存, 邱志强.326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J].天津医药, 2012, 40 (8) :21-23.

[2]张焕虎, 苏超, 周海蒙, 等.10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治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 2012, 39 (1) :132-136.

[3]王淑倩, 吕可真, 刘小蕉, 等.双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预测因素及其手术治疗策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3 (1) :111-116.

[4]张焕虎, 苏超, 周海蒙, 等.10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治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 2012, 39 (1) :49-51.

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甲状腺肿物手术切除患者342例,病理检查确诊为HT 148例(43.27%),其中合并乳头状甲状腺癌46例(31.08%),诊断率95.65%(44/46),其中25例患者由甲状腺体检检测出疑似恶性结节。其中男5例,女41例,男女比1∶8.2;年龄23~66岁,平均(42.31士9.62)岁。病程3个月~9年。

临床表现:颈部肿块26例(56.52%),无症状及体征,在体检时发现9例(19.57%),有压迫症状3例(6.52%),颈部疼痛并有耳后放射痛3例(6.52%),声音嘶哑5例(10.87%)。部分伴有心悸、多汗、突眼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或者食欲减退、记忆力减退、失眠、乏力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

临床诊断:行甲状腺肿物手术切除患者有342例,所有患者均行B超、甲状腺核素扫描、甲状腺功能测定、术前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检查等,HT 148例(43.27%),合并甲状腺癌57例(38.51%),其中可疑癌2例,57例中合并乳头状甲状腺癌46例(31.08%),滤泡状癌7例(4.73%),髓样癌4例(2.70%)。术后病理报告:本组患者甲状腺合并乳头状癌46例,其中包括2例怀疑恶性,诊断准确率95.65%(44/46)。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全身麻醉。根据病理分期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甲状腺全切术27例(58.70%),患侧、峡部全切+对侧大部切除术8例(17.39%),甲状腺全切+颈淋巴清扫术5例(10.87%),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4例(8.70%),患侧、峡部全切+对侧部分切除术2例(4.35%)。

结果

甲状腺肿物手术切除患者342例,诊断HT 148例(43.27%)。在HT患者中诊断乳头状癌46例(31.08%)。最终病理诊断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终身服用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

讨论

HT属于内科疾病,是一种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3]。HT对患者危害极大,有致癌风险,及时、准确的诊断具有极其重要意义。HT的诊断依据是病理检查,术前很难从B超、CT或MRI中得到明确诊断。临床上常常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从而得到诊断。

乳头状癌病理组织为间质常硬化;呈浸润性生长;呈扁圆形,常有滤泡并含深染胶质;多分枝细长乳头;特征性标志是出现砂粒体,砂粒体位于间质中,而钙化胶质位于腺腔内[4]。

HT与乳头状甲状腺癌:在临床上HT合并甲状腺癌大多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极少数为滤泡癌、髓样癌[5]。本组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31.08%(46/148)。

HT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断:HT合并甲状腺癌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来进行诊断,术前甲状腺功能检查、彩超、抗体检测、穿刺活检、放射性核素扫描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指导治疗方法[6]。平均甲状腺结节的直径约(1.5±0.5)cm,早期使用高频彩超诊断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尤为注意直径<1.0 cm的可疑结节。本组342例患者超声均显示甲状腺弥漫性增大,峡部增厚显著,低回声,结节伴微小钙化。提示定期体格检查,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HT合并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治疗:HT合并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均建议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及危险程度,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本组HT合并乳头状癌患者术后有2例发生局部复发,原因为手术范围不足,二次手术后未复发。术后行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调整药量可有效维持甲状腺的功能,也可抑制甲状腺癌的复发。

综上所述,桥本甲状腺炎和甲状腺癌关系密切,HT患者发生的甲状腺癌几率更高,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较低,颈侧区转移风险高,临床中应加强对HT患者随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效果好,复发率低,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严梅娣,张飞,岑雪英.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37例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14,21(21):59.

[2]陈珂,张飞,冰峰.桥本病与甲状腺癌的关系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8):50-51.

[3]Jankovic B,Le KT,Hershman JM.Hashimoto'S thy.roiditis and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Is there a correlation[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13,12(2):474-482.

[4]孔娜,陈昕彦,张春玉,等.385例良恶性甲状腺结节临床资料比较分析[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10):806-810.

[5]徐书杭,刘超.甲状腺癌的分子诊断[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8):691-694.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声嘶12例 篇7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1 2例中男4例, 女8例; 年龄2 5 ~8 1岁, 平均42岁;声嘶持续时间1周至3个月。甲状腺超声均提示甲状腺占位病变, 肿瘤直径5~10mm;部分提示中央区淋巴结肿大。动态喉镜提示甲状腺占位同侧声带活动受限或固定, 左侧7例, 右侧5例;未见喉部肿瘤、声带息肉。胸部CT均排除肺或纵隔占位。

1. 2治疗方法1 2例行甲状腺癌根治术, 包括患侧腺叶+ 峡部+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对侧腺体根据病情行部分切除或腺叶全切。术中患侧喉返神经按个体化处理, 粘连受压者予分离后保留;受侵包绕无法分离则部分切除后端端对合缝合。对侧腺体切除时, 喉返神经非刻意暴露, 以免损伤健侧喉返神经。

1. 3结果及预后1 2例术后恢复良好, 未出现健侧喉返神经损伤。术后半年10例复查纤维喉镜, 提示带声活动度完全恢复, 发声满意;2例喉返神经未吻合患者未恢复。随访至今, 未出现肿瘤复发。

2讨论

引起声嘶并不局限于耳鼻喉科疾病, 肿瘤性疾病如甲状腺癌、肺癌、食管癌等均可引起声带麻痹, 导致声嘶[1]。 除常规甲状腺超声检查外, 直接喉镜检查可了解声带活动情况, 明确声嘶是否和声带本身病变相关, 如声带息肉、声带小结等, 并了解咽喉部有无其他占位或炎性病变。声带或咽喉部无异常但声带活动受限或固定则可判定同侧喉返神经受损。声带由喉返神经支配, 影响喉返神经或迷走神经, 均可导致声带活动受限或固定。肺癌、食管癌等均可导致迷走神经受损, 因此除喉镜外, 需进一步检查胸部CT, 胃镜等排除相关疾病。

PTMC通常临床不能触及, 多通过超声检出。彩超征象包括形态表现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实性不均质低回声、 周边无声晕, 可见微小钙化, 且主要以内部血流为主[2]。由于PTMC病灶较小, 理论上不易侵犯喉返神经造成声嘶。 但喉返神经在甲状腺峡部以上水平, 常紧贴气管食管沟上行, 如癌灶位于甲状腺背面近包膜处, 则有可能外侵压迫甚至侵犯、包绕喉返神经导致声带麻痹;尤其是喉返神经入喉处活动余地较少, 易被癌灶直接侵犯。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转移至颈部中央区淋巴结[3], 28%~55% 的PTMC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4], 转移的肿大淋巴结也可压迫喉返神经, 引起神经干的炎症或水肿。

本组中癌灶均影响或侵犯喉返神经, 其中10例发现喉返神经直接受侵犯, 2例发现神经被转移肿大淋巴结压迫。 对于喉返神经的暴露, 采用甲状腺下动脉路径。2例喉返神经受侵处位于喉返神经入喉处, 切除病灶后喉返神经远端已无法游离, 故无法与近心端吻合;6例做对侧腺叶切除。 由于患者一侧喉返神经已受损, 故对侧腺叶切除时, 需非常注意保护喉返神经。若采用通常暴露、游离喉返神经方式, 术后易引起神经水肿、功能影响, 导致双侧喉返神经麻痹等严重后果。采用非刻意暴露喉返神经方式, 术后无一例出现健侧喉返神经受损。

参考文献

[1]赵宁军, 祝江才, 孙臻锋, 等.368例声带麻痹病因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5, 13 (2) :105.

[2]王彩莲.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声像及病理特征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15, 30 (3) :466.

[3]Roh JL, Kim JM, Park CI.Central compartment reoperation for recurrent/persistent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patterns of recurrence, morbidity, and prediction of postoperative hypocalcemia[J].Ann Surg Oncol, 2011, 18 (5) :1312.

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住院手术的HT伴PTC患者34例, 36个病灶, 术前均行超声检查, 术后病理证实, 其中男4例, 女30例, 年龄35~68岁, 平均48岁。住院期间均接受甲状腺功能及血清学抗体等检查。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日立HI VISION PREIRUS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13MHz。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仪器内置的甲状腺条件, 观察甲状腺形态、大小及实质回声;甲状腺实质内结节的大小、边界、回声、有无钙化、钙化大小;甲状腺实质与甲状腺结节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分布情况;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为HT伴PTC患者, 血清甲状腺抗体 (TMAb TGAb) 均呈阳性, 桥本甲状腺炎的超声表现为甲状腺腺体增大, 回声不均匀, 弥漫性减低, 呈片状小蜂窝样低回声或网格样改变。34例患者, 36个病灶, 其中2个病灶未见明显结节, 超声检查仅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区, 内有散在分布的微钙化, 余下的34个癌结节形态不规则26个, 占76.5%, 内部低回声30个, 占88.2%, 内部高回声4个, 占11.8%, 伴有微钙化19个, 占55.9%, 伴有粗大钙化8个, 占23.5%, 癌结节内血流信号较丰富走行方向杂乱25个, 占73.5%, 颈部淋巴结转移者4个, 占11.8%。

3 讨论

HT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有作者认为HT为甲状腺癌的癌前病变[4,5], Larson等[6]研究发现HT合并PTC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倍, 但关于HT合并PTC声像图特征的文献报道却很少见。本组研究通过分析、总结HT合并PTC的声像图特征, 为该病的早期发现及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HT本身可以癌变, 本组研究中有2例超声未检出具体结节, 仅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区, 内有散在分布的微钙化, 彩色多普勒显示相应区域血流丰富。甲状腺微钙化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可达93%~95%, 被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是诊断PTC特异性最高的指标[7,8]。

HT的结节也可以癌变, 本组研究中有34个癌结节, 超声多表现为形态不规则, 内部低回声, 有3个结节表现为直立状, 纵横比>1, 有4个癌结节为高回声, 可能与病理改变为弥漫型HT的甲状腺内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弥漫性浸润使腺体实质回声弥漫性减低, 癌结节回声水平相对高于周围的甲状腺实质所致[9]。19个癌结节内伴有微钙化, 微钙化为结节内多个强回声点, 最大径<2mm, 呈簇状或散在分布, 伴或不伴声影, 8个癌结节内伴有粗钙化, 粗钙化体积多较大, 直径约2~8mm, 呈斑点状[10], Neeta等[11]认为HT甲状腺病理改变呈弥漫型或结节型时, 超声图像可因甲状腺内营养障碍性钙化、滤泡内大量胶质浓缩而呈局限性强回声。因此, 对HT甲状腺实质内微钙化或粗钙化均应考虑癌灶可能。

综上所述, 对于HT病变基础上发现的低回声实性结节、形态不规则、伴微钙化, 应高度怀疑恶变可能;而对于高回声实性结节或粗钙化结节, 亦应考虑恶变可能。通过分析HT合并PTC的超声图像特征, 可进一步提高超声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尽可能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漏诊, 为临床早期发现及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参考文献

[1]Dailey ME, LindsayS, Skahen R.Relation ofthyroid neoplasmst OHashimoto disease of thethyroid gland[J].Arch Surg, 1955, 70 (2) :291-297.

[2]Bhuvanesh S, Ashok R, Hemali T, et al.Coexistent hashimoto’s thyroiditiswith pap illary thyroid carcinoma:impact on presentation, management.and outcome[J].Surgery, 1999, 126 (6) :1070-1077.

[3]魏松锋, 高明.桥本甲状腺炎并发甲状腺乳头状癌40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11) :862-863.

[4]Singh B, Shaha AR, Trivedi H, et al.Coexistent Hashimoto's thyroiditis with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impact on presentation, management, and outcome[J].Surgery, 1999, 126 (6) :1070-1077.

[5]屠规益.甲状腺外科的国际动向及评价[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3, 38 (4) :310-313.

[6]Larson SD, Jackson LN, Riall TS, et al.Increased ineidenee ofwell—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associated with Hashimoto thyroiditis and the roleof the P13k/Akt pathway[J].J Am Coll Surg, 2007, 204 (5) :764-773.

[7]Khoo ML, Asa SL, Witteriek LJ, et al.Throid caleifiea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yroid carcinoma[J].Head Neck, 2002, 24 (7) :651-655.

[8]Kakkos SK, Scopa CD, Chalmoukis AK, et al.Relative risk of cancer in sonographically detected thyroid nodules with caleifications[J].J Clin Ultrasound, 2000, 28 (7) :347-352.

[9]黄伟钦, 薛恩生, 林札务, 等.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甲状腺癌的超声表现探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2009 (3) :61-64.

[10]Langer JE, Khan A, Nisenbaum HL, et al.Sonographie appearanceof focal thyroiditis[J].AJR, 2001, 176 (3) :7512-7514.

乳头状甲状腺癌手术 篇9

方法:15例患者均在鼻内镜下彻底切除肿瘤,术后无严重并发症。

结果:术后鼻内镜随访12-24个月,未见复发和恶变病例。

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T1-3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安全、微创,能够有效控制术后复发,应作为T1-3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内镜手术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11-01

鼻腔鼻竇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临床常见的鼻腔鼻窦良性肿瘤,属于真性上皮源性肿瘤,发病率在0.4%-4.7%之间,具有多发性侵袭性生长、易复发、易恶变的特点1。常发生于鼻腔外侧壁、筛窦和上颌窦,故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是治疗成功的关键。现将我科2006年0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5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15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36-72岁,均为单侧发病。表现为鼻塞7例,反复涕中带血3例,嗅觉减退3例,头痛2例。术前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依据Krouse2分期标准:T1期7例,T2期5例,T3期3例。在鼻内镜下钳取部分肿瘤组织送病检均证实为内翻性乳头状瘤。

1.2手术方法。本组15例患者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行鼻内镜手术,手术在0°、30°及70°鼻内镜下进行,术中运用电动吸割器及双极电凝。根据肿瘤来源和范围,选择切除范围:①当肿瘤基底位于鼻腔外侧壁和鼻中隔时行单纯肿瘤切除,手术中切除肿瘤及其基底部周边3-5mm,基底部欠清者用双极电凝凝固肿瘤周边2-3mm。基底位于鼻中隔时尽量保持一侧黏膜的完好,防止鼻中隔穿孔。②当基底位于筛窦、额窦、蝶窦表面时需行肿瘤切除和鼻窦开放术,术中尽可能保留窦腔正常黏膜。③当基底位于上颌窦下、后外壁时应联合柯—陆手术双径路切除肿瘤,术中尽可能切除窦腔病变黏膜。

2结果

15例患者均彻底切除肿瘤,术后除2例有鼻腔干燥外,其余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按鼻内镜术后常规要求换药,每次换药对术腔的新生肉芽、囊泡进行彻底清理,保持窦口开放,随访12-24个月,未见复发及恶变。

3讨论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真性上皮肿瘤,其病理特点为上皮内翻性生长于其下的基质中,多为单侧发病,具有多发性侵袭性生长、易复发、易恶变的特点。常发生于鼻腔外侧壁、筛窦和上颌窦开口处。传统经鼻侧切开手术因创伤大、面部遗留明显疤痕、病变不易彻底切除等缺点,现鼻内镜下切除肿瘤有着传统手术不可替代的优势:①鼻内镜手术照明清楚,术野暴露好,有助于仔细彻底清除肿瘤。②术后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正常结构和黏膜,有助于鼻腔功能恢复。③而且手术创伤小、避免了面部切口和疤痕。④术后随访简单易行能早期发现肿瘤复发。⑤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低,恢复快。故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及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治疗方法,是T1-3级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韩德民,周兵.鼻内窥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6-148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篇10

关键词:甲状腺肿物,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诊断,预后

甲状腺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 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 约占90%以上[1]。PTC生长慢, 恶性程度低, 预后较好。如果癌肿较大, 出现甲状腺外浸润和远处转移, 预后则较差[2]。现对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间68例PTC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68例PTC为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病理科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的手术标本。按照WHO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组织学分类和临床病理特征, 由科内两名医师和医大的一名教授重新复查核对, 68例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

1.2 方法

新鲜的手术标本经10%中性甲醛固定, 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4µm、HE染色, 在光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收集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

1.3 病例随访

生存时间从手术日开始计算。无病生存时间定义为从手术日到复发、转移、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疾病进展定义为因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转移或死亡。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1) 性别和年龄:68例患者中男性26例, 女性42例, 男∶女约为1∶1.7;发病年龄25~52岁, 大部分在30~40岁。 (2) 部位:在甲状腺右侧40例;左侧24例;双侧4例。 (3) 治疗:患者均因甲状腺肿物而就诊, 术中根据冰冻病理报告为“甲状腺癌”而行甲状腺癌根治手术。 (4) 预后:12例有随访资料, 随访时间2~5年, 11例无病生存, 1例复发, 无死亡病例。

2.2 病理检查

大体观察, 肿物多呈圆形, 大小不一, 直径在1~3cm 55例;直径在3~5cm 13例。其中有完整包膜2例, 有囊性变5例, 囊内充满棕褐色液体, 囊壁可见乳头状物。切面灰白或棕褐色, 质地较硬。镜下观察, PTC的诊断主要依靠真乳头的形成及特征性细胞核的改变。乳头结构通常复杂, 具有多分支, 排列方向无序, 具有纤维血管轴心, 被覆单层或复层立方细胞。部分病例可见实性、巢状生长以及鳞状上皮化生。细胞核的特征有毛玻璃核, 核内包涵体、核沟、核微丝等。前3个细胞核特征可局部改变或完全缺如, 接近半数的病例中可见砂粒体, 它们可位于乳头中、纤维间质或实性肿瘤细胞巢间, 它们的出现有力地支持了PTC的诊断。PTC并非都有乳头存在, 没有乳头时要注意癌细胞核是否有核沟、核内包涵体及核重叠和砂粒体形成等变化。出现上述特征, 仍可诊断为PTC。通常PTC按其变异可分6个亚型: (1) 微小PTC; (2) 包膜内型PTC; (3) 滤泡型PTC; (4) 弥漫硬化型PTC; (5) 嗜酸细胞型PTC; (6) 柱状细胞癌[3]。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资料中有真乳头形成和特征性核改变的50例;无乳头状结构而有特征性核改变和砂粒体形成的14例;包膜内型2例;滤泡型1例;嗜酸细胞型1例。其中有砂粒体形成的35例 (图1和图2) 。

3 讨论

PTC为一种显示滤泡细胞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典型的有乳头和滤泡结构以及特征性细胞核的改变。它是最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 以中青年女性多见, 年龄高峰为21~40岁。右侧较左侧多见, 少数亦可多发, 预后较好[4]。在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的68例PTC中, 发病年龄在25~52岁, 年龄高峰在30~40岁。女性42例;男性26例。右侧40例;左侧24例;双侧4例。

3.1 病理表现

肿物大小不一, 直径在1~3cm 55例;直径在3~5cm 13例。其中有完整包膜2例。有囊性变5例, 囊内充满棕褐色液体, 囊壁可见乳头状物, 切面灰白或棕褐色。镜下:真乳头形成、特征性细胞核改变、砂粒体形成。通常甲状腺乳头状癌按其变异可分6个亚型: (1) 微小PTC; (2) 包膜内型PTC; (3) 滤泡型PTC; (4) 弥漫硬化型PTC; (5) 嗜酸细胞型PTC; (6) 柱状细胞癌。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资料中有真乳头形成和特征性核改变的50例;无乳头状结构而有特征性核改变和砂粒体形成的14例;包膜内型2例;滤泡型1例;嗜酸细胞型1例。其中有砂粒体形成的35例。

3.2 鉴别诊断

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时应与乳头状增生、嗜酸细胞型滤泡状肿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相鉴别[4]。 (1) 与乳头状增生鉴别:乳头状增生常在囊性变的壁内出现, 乳头钝, 分支少, 一般不超过2~3级, 乳头间质为胶质或小滤泡, 称为假乳头。其上皮常为扁平或矮柱状, 排列整齐, 大小形态较一致, 异型性不明显, 无砂粒体或很少见, 无浸润现象。 (2) 与嗜酸细胞型滤泡状肿瘤鉴别:嗜酸细胞型肿瘤常有大乳头结构和胶质内砂粒体, 虽然由嗜酸性细胞组成, 但无典型的乳头状结构, 即复杂的分支和纤维血管的中轴, 借此可与嗜酸细胞型乳头状癌相区别。 (3) 与结节性甲状腺肿鉴别:增生的滤泡可被粗大而不规则的纤维结缔组织分隔, 形成瘢痕样组织, 间质有钙化, 有时滤泡可形成不完整结节, 伴有乳头状增生, 很像乳头状微癌, 但结节仍维持假小叶, 无放射状浸润生长, 间质点状钙化, 并不形成砂粒体。

3.3 预后

PTC生长慢, 恶性程度较低, 预后较好, 但局部淋巴结转移较早[4]。在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资料中12例有随访资料, 随访时间2~5年, 11例无病生存, 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 无死亡病例。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 恶性程度低, 预后较好。根据光镜下的真乳头状结构和特征性细胞核的改变以及砂粒体形成, 可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参考文献

[1]Witt RL.Initial management of thyroid cancer[J].Surg Oncol Clin N Am, 2008, 17 (1) :71-91.

[2]李甘地.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回允中.阿克曼病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520-543.

上一篇:远程安装服务下一篇:高空防坠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