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空间

2024-07-04

展览空间(精选七篇)

展览空间 篇1

展览艺术与空间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说展览艺术就是对空间的组织利用的艺术。无论从展览设计的概念, 展览设计的本质与特征, 展览设计的范畴以及展览设计的程序, 我们都可以发现, “空间”这个概念是贯穿始终的。展览设计是一种人为环境的创造, 空间规划就成为展览艺术中的核心要素。所以, 在对空间设计进行探讨之前首先明确空间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在展览环境中, 空间具有流动性是必然的, 是由展览空间的功能特点决定的。展览空间是一门空间与场地规划的艺术, 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用陈列手法的动态表现, 在规划上有意识的引导观众, 用一定的表现手段向观众传达信息, 使观众犹如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艺术品当中。

在展览空间设计的过程中, 观众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在空间流动的过程中, 不同的流线产生不同的情绪, 不同的围合态势造成不同的环境心理, 这就要求我们去创造符合观众心理需求的空间流线。空间之所以能流动, 必须是人的参与。人们在不同的空间中感觉到不同的心理影响。作为展览空间构成基础之一的立体构成, 有三个要素 (即点线面的组合) 可组成变化万千的心理空间。从广义上分, 有三种空间形态, 即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封闭空间。一个完全的空间, 大多包含这三种围合的形式。

开敞式空间给人的心理感觉是动态的, 开放的, 从各个方向都能自由出入这个区域。半开敞空间属于中性空间, 介于开敞式和封闭式空间之中, 通过一些半通透的隔断或虚空构架来限定空间, 人们不能完全自由穿越这个区域, 但是, 视线基本上可以畅通无阻的。这种半遮半掩的空间形态, 比开敞式空间略显静态, 却也比封闭式空间显得活泼。封闭式空间则四面隔断, 或加顶盖, 与外界分隔开来, 人们不能完全自由进出。视线也有所限制, 这里完全是静止的空间, 也是相对私人的空间, 在展区里多数用作办公或库房等辅助区域。在参观流线过程中, 人们多在开敞式空间和半开敞式空间里穿梭, 视野时而开阔时而狭窄, 心情也随着变化。设计师根据这样的心理规律安排展区的功能分配。

展览空间也融入了更多的商业概念, 在空间的围合的形式不易过于繁复, 无论是材料工艺还是设计概念, 展览的三种空间形式都由一些概念化的构架来组成。这些概念化的构架则是由点、线、面元素变化而成的。

在空间形象设计中, 点、线、面的概念是抽象而无限的, 它们的组成是一种相对概念。“点”是最初始的形态, 任何形态都源自于“点”。“点”在博大的自然空间里到处存在, “点”是跳跃不定的, 在空间中往往给人以欢快的心情。“线”是点的运动轨迹, 线是构成形态的基本元素。在城市中交错复杂的交通线路筑成了城市的命脉, “线”是有序的, 在空间中给人以轻松的心情。“面”是线的运动轨迹, 物体体现在人们眼前的大多是面的组合。“面”是组成物体的主要元素, 相对点与线, “面”的覆盖面更广, 更占主导地位。在空间的构成中, “面”给人以稳定可信的感觉。点、线、面的组合形成在空间构成的范畴里有以下的组合形式,

(1) 任何空间的形成都是由“点”的定位开始的, 一个点能确定位置, 两个点能确定方向, 从三个点往上能确定范围。当观众在空间的范围发现了一个点, 它就会向核点移动, 像磁场作用那样, 同时出现这儿的其他观众也会向这个点集中, 形成向心状的定位趋势。在实际情况中, 展览中标志性的重要展品被视为“点”, 人们在参观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往这个“亮点”集中。这种向心趋势能帮助我们确定了展览的中心。

(2) 直线流动, 即穿越式流线。空间的入口和出口在不同的两侧, 观众从入口进入后, 不论怎样流动, 最后从另一侧出口离开, 不用再回到入口一侧, 这种流线较适合狭长的摊位空间, 展览主体一般都在两侧摆放, 人流不会有太大冲突, 是比较简单的流线形式。直线流动的展览在平面布局中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称式布局, 采用这种布局, 使流线通道较明确, 但略显呆板;另一种不对称的, 流线通道较模糊, 使空间有变化, 显得错落有致。

(3) 环线流线。在一些散开的空间里, 入口和出口在一侧, 观众在进入展区之后, 经过环状流动, 又从另一侧的出口离开。环线流动的展览, 布局比较复杂, 理想的参观路线, 能使观众按顺序遍观全体, 将观众视点集中于陈列中心, 可能避免观众相互对流过或穿行。参观路线的方向应顺时针方向延展, 不能时左时右使观众找不到首尾。路线区域的划分有变化, 必要的曲线可使空间单元明确, 观众注意力集中。

根据展览的规模性质, 有时并不给定参观流线和顺序。在一些较大规模的国际性展览会中大都无固定的路线, 仅规定出入口, 设导向板, 此类展览活动, 规模大、内容丰富、广泛。观众可以自由选择参观目标、获取感兴趣的信息。

当代艺术馆展览空间改造分析 篇2

关键词:艺术馆;当代艺术;展览空间;改造设计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重视。而艺术馆是展现艺术文化,传承历史的重要力量,为“人”服务,为“文化”服务,担负着重要社会使命。展览空间是艺术馆内担负艺术品陈列展示和观众活动的主要区域,是艺术馆陈列展览及观众活动的重要载体。近些年来,随着世界艺术观念的改变,艺术形式的变化,使得当代艺术展陈理念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便对艺术馆展览空间改造提出了更多要求,应能满足当代艺术馆展览功能的同时,实现文化的展现。

一、当代艺术馆展览空间的特性

艺术馆为当代优秀艺术家与艺术爱好者搭建了沟通桥梁,呈现艺术在当代的人文精神,是弘扬文化和推动当代艺术发展与进步的核心力量[1]。而展览空间是馆内艺术品陈列展示和观众活动的主要区域,发挥着重要职能,其合理设计与改造非常重要。

艺术家、艺术品、观众构成艺术展览行为,作品是传达艺术家思想,使艺术家与观众间建立联系的媒介,观众通过欣赏艺术作品理解艺术家情感,了解艺术文化。因此,艺术馆展览空间,要为大众解决艺术,了解艺术提供更多渠道和可能性,所以艺术馆展览空间必须具有开放性特点。早期艺术馆展览空间以收藏为主要目的,开放程度非常局限,所以不以展示艺术作品为主要设计中心。而现代艺术馆展览空间职能从收藏向展示为主转变,所以展览空间改造设计上也开始发生变化,设计思维和理念明显不同[2]。且由于当代艺术馆不仅担负展示功能,还是学术研究重要场所,不再像早期美术馆服务极少数人,而是成为了多功能文化中心、娱乐中心、教育中心,服务于大众,并且展品类型和展陈手段越来越丰富,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封闭展览空间转变向开放空间,空间的互动性与参与性更强,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馆自身已成为艺术品,空间形态越来越鲜明,设计要求更高。

二、当代艺术馆展览空间改造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艺术馆是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展览空间是艺术馆功能实现的关键,是展示艺术作品的主要空间。在当代艺术馆展陈理念不断变化的今天,为使艺术馆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在展览空间改造中应紧随展览馆的发展,坚持与时俱进,科学设计[3]。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当代艺术馆展览空间改造:

(一)空间可变

当代艺术展示理念层出不穷,展览具有临时性,展品流动性大,传统静止、固定展示空间逐渐无法满足艺术展览需要。为了达到最佳展览效果,就要对展览空间进行改造设计,对灯光、参考流线进行优化,这就要求艺术馆展览空间具有可变性,空间形态要灵活,所以在改造中就要考虑空间的机动性和可变性。因此,在改造设计中要预先留下可变的、灵活的空间,提升展览空间可变性和灵活性,从而为展览提供最大便利条件。例如:一些临时隔断的使用效果就非常好,这些临时隔断安装与拆卸方便快捷,能极大提高空间可变性。

(二)空间互动

当代艺术馆展览空间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空间具有参与性与互动性已成为基本要求。一部分艺术作品已不在是“禁止触摸”,展示空间和观众欣赏空间已经相互交融。因此,改善设计中就要对空间的参与性与互动性进行考虑。此外,一部分艺术作品需要隔离出独立的空间来营造特殊的展示背景,改造设计就不能停留在以往的老思路当中。例如:上海当代艺术馆战术的互动装置艺术品,艺术家设计的装置可可以让观众直接体验的。

(三)空间精神

文化是精神财富,艺术作品是人类精神和意识的产物。因此,艺术馆展览空间改造中应考虑空间的精神实质,要体现艺术馆空间的精神内涵。只有展览空间具有精神属性,才能获得最佳展览效果,打动观众心灵,使观众感受到艺术魅力。具体改造中要营造好空间环境氛围,将空间环境塑造上升到精神层面,使空间环境更符合展品的时代性和艺术性。

(四)空间文化

不同艺术品,不同时期艺术品,展现的文化内涵不同,所以展览空间改造应考虑文脉关系,对展览空间进行特色文化定位和挖掘,保证空间文化属性,使展览空间能真正成为艺术作品的载体,将艺术作品的文化思想表达出来。因此,改造设计中要对改造的文化特色进行评价,正确定位展览空间。毫无疑问,正确定位展览空间是实现展览空间文化属性、精神属性的前提基础,所以设计时要根据展览主题和作品文化属性进行科学定位。

三、结语

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文化艺术发展受到关注,艺术馆职能显得越来越重要。艺术馆展览空间是艺术馆功能发挥的基础,影响着艺术作品展览效果。为获得最佳的展览效果,在展览空间改造设计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进行科学设计,对空间的精神属性、文化属性进行考虑,同时保障空间可变性和互动性。

【参考文献】

[1]王佳. 博物馆类历史建筑改造中异质元素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13):221-223.

[2]刘鹏飞. 中国博物馆建筑发展中文化属性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4(14):132-136.

艺术展览是否该下榻商业空间 篇3

其实, 这种艺术展览实践发展至今天, 有一个缓慢实验的过程。从早期的文学艺术沙龙, 到近期的沙龙式小众展览, 这些展览作为商场展览的前身, 都不在传统美术馆举办。它们往往选择的是公寓式酒店, 或一些顶级宾馆、会所等小众场所, 举办一个与这些场所消费者趣味匹配的主题艺术展, 除了利用这些特殊场所原有的消费者资源外, 也会特别邀请跟这些艺术品和场所相同品味, 并有艺术消费能力和消费动机的客户来参加“。邀请”就成为一种标准, 兼顾学术和商业双重考量, 故意形成一种层级式示范, 进而让参观者和消费者产生自我满足。潜伏在学术标准下的商业诉求, 决定了这种展览只需要在有商业价值的小众群体中传播和流转, 以获得相应的商业回报就行。这种亦商亦文的展览动机有其尴尬的一面, 因此, 展览主办者需要花力气协调好参展艺术家的内心诉求和观众满足之间的矛盾, 所以, 早期的这些展览不免有点暧昧和躲躲闪闪。但这种小众沙龙式主题艺术展览, 其有效实践还是较好地平衡了艺术与商业的关系, 获得了不错的展览和市场效果, 为艺术展览走向商场、彻底地面对大众提供了有价值的意义考量和运作经验的借鉴。

综观近几年风起云涌的商场艺术展览, 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套式。展览对象或展览主题必须是大众知名度高的艺术家或艺术主题, 办展的商业场所, 必须是地处市中心或地标性商业场所, 公共交通方便、 人气相对丰满、商场品味和定位相对匹配, 是考量的重要依据。除了一些常年在商场经营的画廊 (这些画廊往往被市场界定为商业性画廊) 之外, 商场展览主要以艺术特展形式举行。 因为, 高质量的艺术特展容易引起媒体关注和兴奋, 再加上媒体的给力传播, 又能快速在大众中形成热门话题和热岛效应, 这基本是商业展览成功的唯一运作路径。

但是, 商场艺术展必定姓商, 商业诉求依然是其办展的核心诉求, 虽然我们并不怀疑商场打出的“扶持艺术、艺术人文关怀”等标签性口号。 因此, 如何把商场原有的客户资源和业态资源与艺术特展形成内在勾连, 产生相互推动的合力, 是商场展览设计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如2010年年底开业的上海大悦城艺术展览与其小清新路线匹配。比如, “金桥国际则利用艺术装置将商区打造成森系风格。商场在中心花园广场造起一座6米高的景观凉亭, 用无需任何培养基质的气生类植物老人须繁殖而成, 形成一个无根的森林景色”, 正是这个特别的艺术展, 才让人们知道了金桥国际。而2014年举办莫奈大展之前的K11, 绝对不是人气最旺和业态最好的商场, 而莫奈大展之后的K11, 已经是知名度最高、人气爆满、消费水平很高的商业中心了, 真可谓一夜爆得大名。只有艺术展才能快速提升商场消费品位和档次, 并使这种效应不断放大延伸。

商场艺术大展, 其实是商业空间内容的局部挪用和置换, 当物理空间顺利植入艺术展览内容, 不但直接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感知体验模式, 也重组了消费者的消费预期、消费结构和消费动机。进而通过艺术消费的介入, 重塑人、物、空间的特殊时空关系。因为, 艺术展览会使固化的商场空间模式调整为可变的动态模式, 形成特殊的消费观看路径, 无论消费者是出于哪一种目的走进这个商场, 客观上会让艺术消费和其他消费形成互动。虽然, 有的消费者会随意一瞥, 或边走边看, 但正是这种相互边界在消费者随性的步伐中滑移, 关系的不稳定反而造成了观看者的轻松和随意。而这种轻松平等的观看交流姿态, 不但是体现了当代人的价值诉求, 也顺利消解了传统美术馆中, 由时间、知识、历史和人为造就的距离感, 把艺术观看推向一种娱乐境界, 完成了艺术与商业的和解, 也不失是艺术民主的新实现方式。

虽然, 这种娱乐大众、过于表面的大众狂欢, 降低了艺术的层级, 失去了人们面对艺术时应保持的敬畏感和沉思态度等, 让人稍有不满。但shopping mall更加齐全的功能, 更具时代性的营销, 让消费者吃喝玩乐购的同时, 还能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事实上, 把艺术展览有机嵌进商场消费产业链, 不但能增加消费者与商场的黏合度和美誉度, 而且消费者数量就成倍量递增, 这种十分有效的商业动员能力和聚集能力, 不正是我们非常期待的大众艺术启蒙的有效途径?而这样的大众启蒙效果回报率, 也足以可抵消我们的些许不满。

虽然得承认, 绝大部分商场在艺术展览的空间安排、技术、服务水准上是不高的。即使是轰动上海滩的莫奈大展, K11的展览场地也存在空间狭小、展览场地高度不够、灯光不专业、出口和进口局促等诸多专业问题, 这些问题充分暴露出相对于专业美术馆, 商场艺术展览的专业弱势。但不可否认商场艺术展览, 作为一种当代艺术商业化的成功实践, 从气势和大众影响力上, 已经展现出超越美术馆的趋势。作为大众艺术启蒙的有效途径, 我们真不必苛求这种展览的专业性。作为对专业美术馆展览的有效补充, 商场的艺术展览, 虽然有媚俗之嫌, 但附着在商业利益追求上的显性目的, 还是属于大众启蒙。

文博展览馆展示空间的延伸性研究 篇4

空间是有限的,但它不是固化,不是定量,而是变量,可调剂,有大有小,可伸展可收缩。各类展示空间都是有限的,但是由于各种空间需求,我们要把空间无限延展,使得空间能表达出我们想要的内容的同时,让观众得到了丰富的感官体验,加深对展示本身的理解。故此,研究展示空间的延展性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的很多展馆展厅靠分割来围合空间区域,简单地增加物理空间的面积,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候就算很大的面积用了错误的展示手法也会让观众觉得很闷。如何让观众觉得展示有趣味的同时,了解加深对展品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让观众回味无穷想要再次踏入参观,那就是展示的延展性达到极致的目标了。如何解决空间布局分割问题,需要参考园林建筑方面的知识。例如苏州园林(图1)就把空间运用得非常灵活。其小中见大,一步一景等手法充分利用空间使之得到最大化,其借景、对景、漏景等手法如果能应用到一般性的展示空间中去也是不错的尝试(图2)。室内布置也有能学习到的部分,运用隔断等艺术手段使得视觉想象空间得到延伸,这里还包括观众互动得到的体验,这是虚拟空间的一部分;再者是建筑中对空间的一些处理手法,还有后续文博馆商店也是展馆信息的外延。如此,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有了交融,使得整个展厅鲜活起来,变成流动的,量变的展厅,让人们身在其中,却觉得空间不枯燥,不像教科书一样灌输知识,而是有视觉、行为、心理等层面的互动,使观众真正了解展示信息,达到信息交流的最终目的。

展馆空间是有限的,在展示中往往会出现空间限制,面积限制等空间不够用的情况,这会导致有些展示效果不佳。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拓展出无限的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包括扩大展示空间的利用率,使空间发挥最大程度的用途。

如何拓展空间,达到空间实体面积或展示内容和想象空间是本篇论文的讨论点。参考国内外文献及案例,通过展示空间的界定划分和空间内的要素分析,总结出四种展示空间的延伸方式:实体空间、视觉心理空间、虚拟空间、想象空间。本文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调查分析研究,总结出延展空间的方式方法,即物理层面的延伸和心理层面的延伸。

一、物理空间的拓展

何为空间?空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我们只有在空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而在辞海中如是说:“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不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物质。”而在展示空间中,最重要的目的是信息传播。展览中需要蕴含丰富的信息量,让人们在固定的短暂的参观走动中把握。吸收的多与少,取决于展示空间的能量。人们进入展厅,感受的就是整个展示空间想要传达的理念,虽看展品,但空间带给人们的感受贯穿其中,离馆之时或者后来想起,最多的是整体的空间感受。

苏州园林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部分,苏州园林以小著称,但它不因小而失去特色,而是小中见大,一步一景别有一番风味。园林中有很多方法,诸如借景、漏景、框景、对景……等等,在园林中,所有的景都有可能是别人的景,景物之间穿插借用,使得整个园林哪里都是景,每个景都有它的美,再通过道路的蜿蜒曲折,小桥流水的灵活运用,亭台楼阁的穿插,一幅江南温婉诗意的图画便展开了。最具特色的是苏州沧浪亭(图3),小园实在袖珍,中间山石凸起,四周回廊,就是这样一块地方,也能让观者在内游览几个小时,可见其中韵味。加上外廊与湖水相连,让人错以为外面的湖水也是园内所有,甚是巧妙,是借景的经典案例之一。

空间内的面积是限定的,但是可以运用各种手法达到更大信息量的呈现。通过空间区域的划分,子母空间和其他空间,延长展线达到展示内容的扩大,利用顶部、底部的设计来达到空间的扩充。

隔断的作用很多(图4),有的为了遮挡视线,有的为了组织交通,也有的纯粹为了装饰。通常1.8米以上的是高隔断,对视线有阻挡,起到划分空间和私密性的目的。1.2-1.8米之间的是一般隔断,给人分而不隔的感觉。低于1.2米的为低隔断,违和感较弱,但通透性较强。隔断有很多种形式:封闭、镂空、透明、半透明等。隔断也分固定隔断和活动隔断,按材料分又有木隔断、金属隔断、玻璃隔断、石材隔断、砖体隔断、板材隔断等;按功能类别又分实用性隔断和装饰性隔断等。

二、心理空间的延伸

(1)环境心理空间

展品的展示不是单一的摆放,不是和周围的墙面地面毫无关系的结合,而是本身作为展示空间的一个各个角色,来共同演绎一场主题。这些“界面”(图5)形式都是为了补充展品的丰富度,达到展品本身无法解释的完整性。例如半景手法,即半景画,实物与半景画的结合是利用了视觉错觉的一个手法。界面指的是顶面(图6)、地面、墙面(图7)等一系列的展示形式。

(2)互动虚拟空间

现在展示空间中,虚拟技术运用得很多,但大多只是大屏幕式地投影,观众看过就算,但是有些展示手法生动有趣,能引起观众的兴趣点,这些虚拟技术将会被未来的展示设计大量地运用,包括影视技术和远程技术的运用。例如上海档案馆新馆,位于黄浦江边,展厅介绍了上海多年的发展史,其中有一个展项让我印象深刻,它只有很小的两个操作台,不是特别注意不会察觉到,但是通过手柄的移动,可以实时看到黄浦江西岸的人群,也可以看到对岸浦东的建筑景色。这让整个展厅活起来了,与外界有了联系,仿佛外面的景色也是展示中的一部分。通过展览对过往的回顾,再看到如今的上海滩,古今在瞬间串联起来,让人感叹时代发展之迅速。

(3)想象空间

展示空间是限定的,展示的内容也是被限定在这些界面中,但是调动空间中一切能利用的元素,使观众得到单纯的图文版面感受不到的感官体验,从而想象出展示本身想要传达的意境,使得空间外延到了展厅之外,拓展了空间(图8)。

通过各种案例分析,得出了展示空间延伸的几种方式方法,分为实体空间的延伸、视觉心理空间的延伸、虚拟空间和想像空间的延伸。从人本角度出发,使观众得到普通的展陈形式得不到的丰富信息量和体验,使观众能在短暂的观展过程中,愉悦并清晰地接收到展览想要传达的主题,达到空间的高效运用,也增加了观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最终达到信息传播的最大化,也使空间成为一个变量,使空间活动起来。

参考文献:

〔1〕程大锦.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张绮曼 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4〕陈从周.大家小书 梓翁说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5〕(英.)布莱恩.劳森 .空间的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诺伯舒兹 .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浅议展览馆空间的光影流动 篇5

一、展览馆建筑空间的构成要素

展览馆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 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宏观上而言一般性元素有门窗、墙体、地面、楼梯等物质性的元素。展览馆通过实体的围合、切割、空间过渡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各种感受, 如开阔的空间带给人们开朗的感受、狭窄的空间带给人们的是压迫的感受等等。还有一种相对于一般性元素可称之为大元素的元素, 就是展览馆的场地、区位、光照、风向等元素。大元素决定了展览馆的总体布局、朝向、隔热和保温, 它们给展览馆提供的是一种逻辑上的思考, 即通过对大元素的分析形成合理的展览馆环境规划使展览环境更加贴合人类的使用需求。

微观而言, 展览馆的空间主要是由前台咨询处、大堂、展厅、办公区、库房、机房六大部分组成。各部分通过最优化的环形流线连接, 使办公人流和参展人流分开, 减少两股人流之间的冲突。同时展览馆空间的独特之处在于, 对于流线的设计必须保证参观者能够流畅、完整的游览完展览馆的各个部分。因此环形流线是展览馆设计中最为贴切的交通组织方式。

1. 展览馆展示空间的特点

展览馆的最主要功能是其展示功能, 展览馆能否成功关键便是其展示空间的特点能否符合其主题以及其空间性格能否吸引游客。展厅的服务对象由游客以及工作人员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游客是展示空间的最主要使用者, 而工作人员是建立、维护展览的核心。因此在展示空间的设计中需要通过对该展览馆的主题性进行分析, 同时归纳分析信息, 与地块的面积、建筑面积相结合。预估算出日平均能接待游客的最大峰值。最后针对最大峰值来对展示空间进行合理的划分。形成有大小主次的空间形态, 使得人流能够合理的进出展示空间不会形成拥挤的状况发生。理论上认为, 最合理的展示空间中人和面积的比例是1:5, 最低不能小于1:3。综合而言, 展示空间的空间性格应该是开放的、便利的以及易于管理的。同时其空间性格必须通过室内装饰、陈饰、灯光贴近展示主题。形成即贴合主题又便于游览和管理的空间特性。

2. 展示空间的光环境分析

展示空间的光环境由侧面采光以及顶部采光组成。展示空间的侧面采光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为1%, 室内天然光临界照度为50lx;顶部采光平均值为1.5%, 室内天然光临界照度为75lx。以上数据是最基本的展示空间光环境的照度要求。然而提升展示空间光环境的手段远还应该包含光色以及光型等艺术形态的元素。从分析主题后选用贴近主题的光色以及光型能够明显的提升整个区域空间的空间质量, 给人们带来舒适愉悦的空间体验。所以说, 光环境影响着展示本身、周围各空间的关系以及使用建筑的人。

3. 展示空间光环境对人的影响要素

在展示空间的光环境中, 人作为直接的参与者受到很大的影响。首先展示空间分为对光敏感的展品展厅、以及对光一般敏感或不敏感的展品展厅。三种类型的展厅各有不同的光环境设计要求。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对光一般敏感或不敏感的展品展厅, 光环境的可操控性较大。因此这类展厅的光环境设计就必须着重营造具有空间特性的气氛。如在汽车展示空间里, 可以针对汽车现代化设计感, 使用动感的灯光气氛。具体的营造手法可以使用动态灯光系统和静态灯光系统的组合。动态灯光系统使用几何形强烈的灯光造型进行布置, 同时在光色方面使用亮色系颜色系统, 是游客能够直观清晰的看清汽车的勾践, 同时赋予汽车高档的品质。在静态灯管的选择方面, 使用面灯对展台的边缘进行提亮, 突出展示台, 使其成为展览的核心内容、其次是展示物的顶部应当设置灯光。在不使用人工照明的情况下, 应尽量的使太阳光能从汽车顶部照射汽车, 使展示物在人类可见的范围内尽量的清晰、直观。

二、光影流动在展示空间应用的分析

光影流动概念的关键在于其核心“动”字上。着重通过动态灯光系统的配置, 使展示空间的光环境产生“流动”的体验。因此在光影流动机制下的展示空间展现的是一种空间和时间上的交错流动感。参观者在其中, 通过感受自然光和人工照明的变换与展示空间形成互动式的交流。在讲究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自然采光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形式, 在展示空间的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自然光的采用对展示空间具有满足照度、节约能源以及表达空间时间概念的需求。通过侧面采光以及顶部采光的措施, 自然光可以使展示空间的照度符合照明规范。自然光的特殊性在于自然光有其时间属性。每个时间段、季节的自然光由于入射角度的差异产生不同的光影形态, 清晰地传达出展示空间的时间特性。人工照明使得展示空间的照度需求更容易被满足, 同时使展示空间的展示时间可以得以延长。同时因为人工照明可以控制光色和光型, 因此对于塑造展示空间的主题有着更为丰富的手段。

三、光影流动机制在展示空间光环境中的建立分析

光影流动机制在展示空间光环境中的应用公式是展示空间+灯光系统+功能表达。通过分析展示空间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把光影流动概念组织成为一套完善的机制。展示空间本身是展示空间光环境设计的主体, 主体的好坏决定着展示空间光环境的成功或失败。灯光系统的选择在展示空间光环境的设计中应该采用的措施是动态灯光和静态灯光的组合。动态灯光的核心是“流动”, 而静态灯光的核心为“光影”。同时对光色和光型的控制, 来营造一个丰富的展示空间光影形态。功能是展示空间的灵魂, 失去功能的建筑就好比失去引擎的汽车, 展示空间的空间特性便无从谈起。因此建筑光环境机制的建立应该是综合展示空间、灯光系统以及功能表达的集合体。

1. 光影流动机制的采光特性

展示空间光环境的采光如同人的活动会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展示空间光环境也同样面临多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首先, 展示空间的体量决定着光的强度以及性质。展示空间的体量越大则需要越多的的照明系统来满足光环境的营造, 同时也影响着展示空间的采光形态造型。展示空间的采光形态有多种, 一是天窗式采光, 主要应用于大跨度的建筑空间以及一些有特定光线要求的建筑空间;二是侧开窗式采光, 这类型的采光造型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建筑空间。天窗式采光类型比较多, 应用起来的手法也比较灵活。常见的有: (1) 矩形天窗。具有高侧窗特点, 采光系数 (见采光标准) 平均值可达5%。窗口如为南北朝向, 直射阳光不易进入室内; (2) 锯齿形天窗。为单侧采光天窗, 由于有倾斜的顶棚反光, 因而采光效率比矩形天窗高15%-20%, 采光系数平均值可达7%。在北半球, 窗口如朝北, 可避免阳光直接射入室内, 有利于控制室内温湿度和避免眩光; (3) 平天窗。用平板玻璃作成平面形式或用合成材料作成壳体形式的天窗。平天窗构造简单, 布置灵活, 采光效率比矩形天窗高两倍以上, 在各类建筑中广泛采用。但平天窗处于水平位置, 应采取适当的遮阳措施, 防止阳光直射室内; (4) 横向天窗。直接在屋架垂直面上安设窗扇, 可节省天窗架, 降低建筑高度, 节省建筑费用。横向天窗的采光效率同矩形天窗近似, 但施工较复杂, 屋顶整体刚度较差。 (5) 其他天窗。包括井式 (下沉式) 天窗、避风天窗等, 一般不装玻璃, 采光系数不超过1%, 采光效率较低, 主要用于需要通风良好的车间。同时建筑的布局、结构、功能也会影响光环境的营造。

2. 光影流动机制在展览馆中的灯具选择原则

LED灯光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照明技术, 其技术特点是:LED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的半导体, 它改变了白炽灯钨丝发光与节能灯三基色粉发光的原理, 而采用电场发光。据分析, LED的特点非常明显, 寿命长、光效高、无辐射与低功耗。LED的光谱几乎全部集中于可见光频段, 其发光效率可超过150lm/W (2010年) 。将LED与普通白炽灯、螺旋节能灯及T5三基色荧光灯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普通白炽灯的光效为12lm/W, 寿命小于2000小时, 螺旋节能灯的光效为60lm/W, 寿命小于8000小时, T5荧光灯则为96lm/W, 寿命大约为10000小时, 而直径为5毫米的白光LED光效可以超过150lm/W, 寿命可大于100000小时。

与传统灯具进行横向比较, LED照明技术存在以下优势:一、体积小LED基本上是一块很小的晶片被封装在环氧树脂里面, 所以它非常小, 非常轻。二、耗电量低LED耗电相当低, 直流驱动, 超低功耗 (单管0.03-0.06瓦) , 电光功率转换接近100%。一般来说LED的工作电压是2-3.6V, 工作电流是0.02-0.03A;这就是说, 它消耗的电能不超过0.1W, 相同照明效果比传统光源节能80%以上。三、使用寿命长。有人称LED光源为长寿灯。它为固体冷光源, 环氧树脂封装, 灯体内也没有松动的部分, 不存在灯丝发光易烧、热沉积、光衰等缺点, 在恰当的电流和电压下, 使用寿命可达6万到10万小时, 比传统光源寿命长10倍以上。四、高亮度、低热量。LED使用冷发光技术, 发热量比普通照明灯具低很多。五、环保。LED是由无毒的材料作成, 不像荧光灯含水银会造成污染, 同时LED也可以回收再利用。光谱中没有紫外线和红外线, 既没有热量, 也没有辐射, 眩光小, 冷光源, 可以安全触摸, 属于典型的绿色照明光源六、坚固耐用LED被完全封装在环氧树脂里面, 比灯泡和荧光灯管都坚固。灯体内也没有松动的部分, 使得LED不易损坏。

因此在光影流动机制下的展示空间光环境的灯具选择中, 主要考虑的是新型LED技术的采用。以达到光影流动机制的关于“动”核心的要求。

3. 展示空间光影流动机制的协调机制

展示空间情感空间和光影流动, 是展示空间空间视觉语言环境的同一体。它是通过人的审美体验, 与人发生直接的情感诉求, 从而展示其凝聚的各种不同情感。展示空间情感设计和表现, 是依靠其最鲜明、最简洁、最能阐述事物本质特征和最具代表性的形体、色彩、装饰、肌理等设计要素的集约, 从而形成综合表现力的结果, 并不是单纯一种要素即能完全负载并表述明确的。展示空间情感空间和光影流动之间互相依存, 互相作用, 互相制约, 互相融合;情感空间的架构, 离不开光影流动空间秩序性的规定;而光影的准确设计, 又是以展示空间情感信息定位为依据的, 是制造和抒发情感的因素、工具和手段, 而且光影本身亦是有感情的, 不同造型、色相的光影及其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的情感也不相同。情感空间和光影流动共同和谐地存在于建筑空间视觉语言环境之中, 为展示空间赋予最佳的视觉表情和恰当确切的心理定势。

四、光影流动概念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展望

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人们对光影越来越重视, “光影流动机制”展示空间设计中强调空间体验, 突出空间展示主题。正如利用光影形成开放式格局——更透明、更宽敞;封闭式空间在光影的调解下有时会不那么极端与抑郁, 反而更显安全与温馨之感, 这对调节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情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公共展示空间中, 更具有参与性的、全接触、全体验的互动展示空间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更具娱乐性与趣味性。光影除了应将心理因素放在展示设计中突出的位置上还应该将展示设计上升到深刻的社会与哲学层面, 体现更加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都具有历史延续性。光影作为一种设计元素, 传达出的是虚拟的场景。光影也可以民族化, 成为单独的语系。这使光影走向更加人性化, 利于创造出更具内涵与底蕴的展示设计作品。展示设计师运用光影强大的虚拟性与表现性挖掘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特色的资源, 创造充满底蕴与文化内涵的展示设计作品是新世纪展示设计探索的又一重大课题, 真正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所带来的文化需求与时代风貌。光影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表现异彩纷呈, 在传达视觉盛宴的同时, 我们应意识到展示设计始终是为人服务的, 其发展方向也应是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创造好的影响, 也应注重绿色环保, 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将展示设计融入到“绿色”体系中势在必行, 作为一种要求与责任, 展示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时刻谨记环保理念, 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尽可能的节省电能, 使用可循环材料, 以强烈的责任心设计简洁、可循环使用的展示空间。

“光影流动机制”的核心词汇是“流动”。结合展示空间的空间形态、空间性格以及表达的主题来确定展示空间光环境的营造方案。“光影流动机制”的光影是通过展示空间的自然采光以及人工照明产生的。通过对自然采光的类型的使用, 在满足展示空间照度要求的基础上, 结合人工照明的设计来使得空间的光影变得丰富多彩。总而言之“光影流动机制”作为展示空间的一种创作手法, 主要针对的是通过光影概念对展示空间的一种表达, 通过动态灯光和静态灯光的组合, 营造出贴切展示主题的展示空间光环境。并以光为媒介, 使人和展示空间形成一种互动式的交流。本文的论述旨在为展示空间光环境的设计提供一种具体可操作行的理论探索。

摘要:当代城市设计以及建筑设计开始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建筑、景观的设计综合了形态、材质、结构、功能、灯光等多种元素。设计手法的表达更为丰富、精彩。由于光可以塑造和提升建筑空间的空间性格和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本文着重对展览馆的空间光环境进行探讨以及研究。通过实例, 理论, 研究等多种手段对光影流动在展览馆光环境的设计应用进行理论化实践。

关键词:展览馆,空间,光影流动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组成要素的思考》张剑锋.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5月

[2] (日) 日本建筑学会编刘南山李铁楠译《光和色的环境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9月.

[3] (美) 玛丽·古佐夫斯基著汪芳李天骄谢亮蓉译《可持续建筑的自然光运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年8月.

台阶在展览建筑入口空间的运用分析 篇6

一直以来, 展览建筑都是建筑师创新和实践设计理论的绝佳场所。在其所包含的诸多设计内容中, 入口空间的营造对展览建筑的功能布局、空间组织、造型表达, 流线安排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台阶是最广泛被应用于处理展览建筑入口空间的室内外高差的方式, 其承担着空间过渡、空间分隔以及指引人流等功能, 紧密联系着参观者的使用舒适度和安全性, 为其进入场馆内部参观时的情绪感受进行一定程度的铺垫。

1. 入口空间中的台阶构成

台阶具有不同于其他建筑构件的形态特征, 其主要由以下四项要素所构成:

(1) 踏步, 作为台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其具有重复性、方向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多个踏步便可以构成台阶的梯段, 而多个梯段可以通过各种组合和变化并最终形成台阶的形态。

(2) 平台是连接各个梯段的过渡性空间, 其具有缓冲疲劳感的功能以及帮助疏散、提升台阶安全性的意义。此外, 台阶的平台往往扮演着成为人流转折点以及成为台阶形式方向变化节点的角色。无疑, 巧妙的平台设计不但可以扩展其本身的功能作用, 更可以形成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

(3) 围护结构在台阶的踏步数较多时会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旨在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围护结构可以分为围护栏杆和围护墙体。围护结构的设计作为一种细部处理应与台阶的整体相呼应, 注重形式美的塑造。

(4) 景观设施在台阶中的设置是台阶人性化设计的表现, 其包括树池、花坛、水体以及一些标志物等, 以满足人的物质使用和生理需求, 营造了良好的使用环境。

2. 台阶在博展建筑入口空间的作用

2.1. 引导作用

当人处于水平面的时候, 人的心理状态是稳定平和的, 但当人行走在台阶之中时, 人的平稳心情会变得急切而又充满希望, 人渴望通过攀登台阶而到达另一个稳定的水平面, 所以台阶会形成影响人行为的特殊路径, 这便是入口台阶引导作用的体现。该引导作用可以反映在对人的视线以及心理引导之上。从视线的引导上看, 以安徽省渡江战役纪念馆入口空间的台阶为例, 首先该台阶为直线式, 休息平台和踏步的宽度保持一致, 线型体态非常完整。线性的空间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烈的指向性, 给人以目标的暗示, 进而完成对空间的引导。同时, 渡江战役纪念的入口空间本身也较为空旷, 建筑主体形态纯粹, 所以当人进入入口空间中时, 视线便会被笔直的台阶紧紧锁定, 入口空间的“旷”使得台阶的线性感被进一步突出, 视觉的引导性被进一步加强。其次, 该台阶的两个梯段具有非常显著的亮度差异, 第一个梯段是完全暴露于露天环境之中, 光线充足, 形成明亮的视觉感受;而第二个梯段则是处于建筑形体的“夹缝”空间之中, 两侧的建筑界面和由玻璃形体所形成的顶界面都在其上投下了相应的阴影面积, 导致光线感较较差。两段梯段的光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对比, 指引人由光亮的空间逐步步入较为灰暗的空间之中。从心理引导来看, 台阶的心理引导可以反映在动态性的表达上, 即使用者朝着一定的方向进行穿行的动态性行为。这种动态性与台阶尺度有关, 长宽比越大, 动态性就会越强, 引导感知也就越强;反之则越弱。渡江战役纪念馆入口空间的台阶长宽比较大, 比例值达到8.5, 在对使用者进行行为观测的过程中就发现, 很少有使用者发生停留性行为且他们的行走路径的直线式特征非常明显。相反, 浦东展览馆入口空间的台阶长宽比较小, 比例值仅在0.2 左右。使用者就产生了多样性的停留性行为, 尤其是倚坐行为, 且行走路径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所以该台阶对人的心理引导就不如渡江战役纪念馆那样强烈。

2.2 空间层次的丰富作用

台阶的运用可以使人的视线发生变化和转移, 进而产生视觉差。它将室内外空间有组织地连接起来, 使其互相渗透, 进而打破入口空间单一的空间结构, 使人的视觉上产生多个空间层次, 以达到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如安徽名人馆的入口台阶就塑造了不同层次的空间, 多个梯段构成了多个上升式的阶梯状空间, 而连接其中的休息平台则形成了尺度不一的广场式空间, 有效地组织了入口空间的空间序列, 形成了明晰的空间节奏。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遗址园的入口台阶也在空间层次的塑造上颇为成功。该台阶有两处转折:第一处转折是由两向踏步所形成的第一梯段和单向踏步所形成的第二梯段组合而成。边侧敦厚的矮墙使该处转折在入口空间之中围合出了一个较为私密性的休憩空间;而第二处转折则是由第二梯段和第三梯段所构成。在第二梯段之中, 台阶的西侧石墙较高, 产生了空间的限定感, 但是东侧的石墙较为低矮, 使用者依旧可以观赏到周边的风景, 因此空间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在第三梯段中, 台阶东西两侧均为高耸的墙体。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就指出空间中的D/H高宽比能带给人不同的感知。第三梯段的D/H (梯段宽度和围合石墙高度的比值) 值为0.95, 会给人明显的封闭感, 进而产生强烈的场所感, 其在开放性上要远弱于第二梯段 (D/H值为4.7) , 所以该台阶主要是根据围护结构的变化去划分出多种空间层次。这些空间相互渗透使人产生空间的深远之感。

2.3 空间氛围的营造作用

入口空间的台阶作为展览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联系体是连接室内氛围和室外氛围的重要纽带, 无疑其在空间氛围的营造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所营造的是一种庄严肃穆的空间氛围, 其力求向参观者表现悲伤、悲惨以及悲愤的生死观。因此在其遗址园入口空间的台阶设计上首先统一地采用了冷色系的石材, 以传达出一定的消极情绪, 强化参观者内心的沉重感, 使人在走上该台阶时多为沉默的。哀思便会在这种安静肃穆的氛围中从人的心底悄然萌发并被慢慢渲染放大。但其第一梯段边缘所种植的几株青松, 让人的眼前骤然多了一抹翠色, 有力地打破了过于悲伤的氛围, 使人沉浸在忧伤感怀中时又能看到生命的生机与希望。但在该台阶的第二梯段和第三梯段的转折处出现了“遇难者300000”的红色标识, 这有如一把利剑深深地刺痛人心, 再加之台阶宽度的缩小和围合感的增强, 使参观者由在步入台阶之初所感受到的安静的、引入沉思的空间氛围转而变成了沉重伤感、低沉压抑的空间氛围, 这为参观者进入场馆参观时的情绪打下了很好的伏笔。

3. 台阶在展览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策略

3.1 基于强化引导作用的策略

展览建筑入口空间的台阶的引导作用应同时体现在对使用者的视线引导和心理引导之上。从视线引导层面上来看, 首先, 线性感非常强烈的直线型台阶对于使用者的视线具有非常强烈的引导作用;其次, 当展览建筑的入口空间较为空旷纯粹时, 台阶就会成为唯一体量感突出的要素并成为使用者的视觉焦点, 此时台阶的引导作用便会得到充分发挥。最后, 利用光影的变化也可以强化台阶的引导作用。营造光影变化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1) 将构成台阶的多个梯段塑造出光影差别, 利用各梯段之间的光影对比来增强对使用者的引导。 (2) 将台阶与进入台阶之前的空间进行光影上的对比, 以此来强化视觉的引导。而营造光影变化的手段可以通过多种方式, 如在台阶之上设置廊架;在台阶的两侧设置较高体量的围护墙体, 用墙体投下的阴影营造光感变化;也可以巧妙地利用建筑主体的构成体块在台阶上投下的阴影来形成不同的光感。从心理引导层面上来看, 动态性越强的台阶所带给人的心理导向性就会愈加强烈。相反, 静态性强的台阶的引导性就会相对较弱, 使用者的行为也会呈现出多样性的变化趋势, 因此当需要强化台阶的引导作用时, 宜将增强其动态性, 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满足设计条件之时合理设置台阶的长宽比。

3.2 基于丰富空间层次的策略

台阶在展览建筑入口空间中的运用本身就可以将入口空间划分出两种空间层次——由台阶所形成的阶梯状空间和进入台阶之前的非阶梯状空间。而台阶更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变化将此种阶梯状空间进行进一步分隔, 形成多样化的空间层次。这可以通过: (1) 由踏步所形成的梯段转折来实现, 因为转折可以带给参观者不同的心理感知和视线变化, 进而感受到不同层次的空间, 所以折线型的台阶易营造出多层次的空间; (2) 是对由踏步所形成的梯段两侧进行不同程度的围合, 使各梯段有D/H之比的变化, 因为此种变化可以使人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封闭感和开放性, 以此来感知丰富的空间层次。 (3) 是由连接各梯段的休息平台的尺度变化来实现。当休息平台的尺度较小时, 此为联系各梯段的过渡性空间;但当休息平台尺度较大时, 便可形成小型的广场式空间, 此时休息平台不单单可以缓解人的疲劳, 更可以形成一个交往性的场所。无疑, 丰富的空间层次可以减少使用者在攀登台阶所产生的疲劳感和厌倦感。

3.3 基于营造空间氛围的策略

入口空间的台阶的运用可以通过视觉因素、触觉因素甚至听觉因素向人们传递场馆所需营造的空间氛围。在视觉因素上, 台阶可以通过不同色彩的运用来塑造不同的空间氛围, 如暖色系可以营造温暖热烈的氛围, 而冷色系则可以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也可以通过在其上设置植物景观或者标志物来强化氛围感;还可以通过围护结构的尺度变化和台阶自身的宽度或长度来体现应有的氛围。在触觉因素上, 主要是由使用者通过抚触围护结构的材质来感受空间氛围, 因此可以通过不同的材质向使用者传递不同的氛围感受。如粗糙的石材会向人传达冰冷沉重的氛围, 而木材则会向人传达宜人舒适的氛围。而在听觉因素上, 如可以利用台阶的叠落特性, 引入水体以形成小型的景观瀑布, 水流的声音则会让人感受到愉悦欢快的氛围。因此设计者可以从以上三点因素去出发考虑如何有效地通过入口台阶传递场馆应有的空间氛围。2.3空间氛围的营入口空间的无疑其在空间氛

4. 结语设计上首先统一地

台阶是在展览建筑入口空间中普遍使用的处理室内外高差的交通构件。其独特的形态构成往往可以形成展览建筑入口空间中独具一格的空间形式, 进而带给人非凡的空间体验。它可以引导入口空间的人流, 指引人有序地由外部空间进入室内;它可以丰富入口空间的空间层次, 给人以多变的空间感受;它还可以帮助营造场馆应有的空间氛围, 以传递展示主题和意义, 为人的参观情绪使人在步入走上该被慢慢渲染放大。地打破了过于悲伤第二梯段和第三梯刺痛人心, 再加之做好铺垫。基于以上的作用类型, 归纳总结出了展览建筑入口台阶的设计策略, 旨在帮助设计师做出优秀的入口台阶设计。参观者表现悲伤、悲惨以及悲愤的生死观。因此在其

摘要:本文以展览建筑入口空间中的台阶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台阶的构成要素, 采用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入口台阶的作用, 并基于台阶的各种作用类型, 归纳总结了相应的设计策略, 为今后展览建筑入口空间的台阶设计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启示。

关键词:台阶,展览建筑,入口

参考文献

[1].张蔚.建筑中的阶台状空间[J].南方建筑, 2006, (9) :12-15.

[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

[3].丘克, 韩林飞, 谭竹译.楼梯细部设计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展览空间 篇7

1.1 植物园的科普作用

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 (BGCI) 把植物园定义为:拥有活植物收集区, 并对收集区内的植物进行记录管理, 使之可用于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1]。展示与教育成为植物园的另一个主要作用。她不仅是一个现代都市人缓解压力和释放心情的好去处, 更是一个普及植物学科普知识的“露天科普科技馆”。作为一个巨大的物种资源库, 是向游人开展环境教育的天然大课堂。多样化的活植物收集、各种专类植物的生境展示, 及其营造优美园林景观, 使人们在对植物世界惊叹之余,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2]。

1.2 植物园科普展馆的组成

植物园的科普空间除了植物植株、植物生境、植物专类园区外, 标本馆、科普馆、体验馆等展馆类设施, 使植物园进行科普教育的内容, 可以进一步的延伸扩展。在这些场馆里, 通过大量的实物, 文字展板介绍植物及生物界的物种资源、演化史、与人类关系、如何开发利用资源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科普长廊等简易设施, 则多对某一专题进行深入介绍, 定期更换内容, 设计版面, 形式生动活泼, 也起到了科普宣传的效果[3]。

2 科普展览的空间设计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们对日益发展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愈加强烈。科普展览这一为人们提供精神生活、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手段, 已日益被人们重视和接受。科普展馆作为科技展馆的一个部分, 科普教育类的展品占有较大的比例。空间序列采用自由灵活的布局格式, 参观者各异, 根据人兴趣、爱好选择性的进行参观。在科技类展示陈列设计中, 为了使参观者更好的理解科技知识, 会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3D视频动画、游戏, 使得展览本身更具可看性、参与性、趣味性与互动性。加深观众的形象理解, 会让观众在寓教于乐中加深记忆。通常情况下, 科技类陈列展览空间倾向于明快、简练、朴素的艺术风格, 色调设计会采用原色作为展示背景, 设计效果呈现出对比感强烈、醒目刺激的现代感。

3 厦门植物园科普馆的功能设计

厦门市园林植物园创建于1960年, 占地面积493公顷。建园至今, 一直致力于植物资源的保护、收集、保存和开发利用, 现己收集各类植物6000余种 (含变种) 。作为福建省惟一的植物园, 是普及植物科学知识、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植物栽培现场教学的理想场地, 为省、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以“公园的外貌, 科学的内涵”的建园和管理宗旨, 坚持科研、科普两大主题, 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09年起开始, 厦门植物园将原有的一栋院落式的管理用房改建成科普展馆。科普展馆定位的服务人群, 为广大的游客, 特别是青少年, 普及植物和环境科学知识的场所。让参观者能直观、生动地了解植物园, 了解植物的功能与作用, 科普展板、标本、实物、微缩景观、电视视频、多媒体系统和电子书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介绍了植物的基础知识、植物园的特色景观、园内的珍奇植物以及园内常见的动物等。科普展馆总建筑面积为420m2。

3.1 植物园科普馆的空间尺度

尺度与比例是空间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衡量元素。尺度感是衡量参观者观展时对展品的基本印象感知的重要因素, 在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将尺度概括为“尺度所研究的是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和其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问题”。展览空间的比例尺度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它不仅关系到人体的物尺寸, 也关系到人的心里感受, 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厦门植物园科普馆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 改造时注重青少年的空间尺度需求。其展品、展架的放置位置充分考虑青少年的人体工程学, 以便于青少年观赏、触摸、使用为目标。展馆内老旧展示空间拆除, 予以重新规划, 按增加空间的可利用性, 拓展展示空间。改善室内通风、漏水等问题, 塑造舒适的参观环境。加强室内外空间的通透性, 并妥善利用户外空间, 将其作为室内空间的拓展, 布置展品, 引导参观者进入室外空间, 塑造一个游览顺畅的展示区域 (见图1、2) 。

3.2 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是指展品的放置顺序布局, 直接关系到观众参观时所行走的路径。不同的空间序列可以营造张弛有序的氛围, 让整个陈列展览空间环境富有变化, 直接影响到参观者在观展过程中在展品前的逗留时间和观展效果。科普展馆览空间序列的布局、富有节奏与逻辑的参观路线设置, 会给游人不一样科普体验与实践。因此在进行陈列展览空间设计时, 要考虑参观者的心里感受, 要注意平面布局与展览内容的呼应性, 依据展品本身所存在的内在逻辑, 使整体空间序列有张有弛、左右连贯、富有节奏。并考虑参观者心理情感, 合理引入休闲空间。

厦门植物园科普馆在游览空间的序列设置, 以游客参观游览、科普教育为主线, 以不同的展品为主题引导游线。且将接待、后勤、办公区域隐藏在展厅的后侧, 既能满足展馆的日常运行, 又可以实现观众能自行参观、互动的动线安排, 减少导游服务人员人力的目的;利用平面高差的变化, 营造一层平面、室外、二层平面三个高度上的展区, 串联在同一个空间系列中, 开辟游览、互动、休息三种类型的空间, 满足不同游览者的需求。

3.3 展品与陈列展览空间

展览空间内包含着各式各样的展品。展览空间设计, 应考虑展品与建筑空间之间的沟通, 空间不能作为单纯容纳展品的容器, 应该将展品与整个大的陈列展览空间环境联系起来, 陈列展览空间孤立的存在着。另外, 不同的展品, 需要不同的展陈方式。有的展览将多样化的展陈方式被大量运用在展馆中, 却缺乏展陈方式与空间的良好结合, 缺少展品与空间的交流。

厦门植物园科普馆在展品与展览空间进行良好的衔接。结合展品的特性, 充分利用展厅的各类空间。例如, 利用展厅的顶面设置展区, 展示悬挂的空气凤梨类的绿色植物;利用室内外空间的过渡设置儿童互动区, 使得游览更为丰富区趣味;合理协调展品与空间的对话与交流, 如利用建筑的承重柱做假树装饰用于种子展示, 既隐藏了空间的缺陷又合理利用空间开展与儿童间的互动活动;设动物展馆, 将蝴蝶、鸟类、蛇类标本运用于过道等展览空间中, 既扩展了展览的知识面, 又形成了展示空间的良好过度;模仿仙人掌类植物生境, 营造植物景观;运用标本, 电子书, 声、光、电视听等多媒体技术为载体, 全方位的展示植物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使游客可以多方位、全面深入的了解展品, 获得知识。

3.4 展品肌理材质

展览空间, 它与居住、办公空间有所不同。它并不需要人们长久的停留, 所以在设计上有其侧重点, 由于视觉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注意力, 在展览空间中是以竖向界面为主, 也就是说天花和地面的肌理质感运用起到的是辅助性装饰作用;通过运用材料肌理装饰界面, 不仅能让展区的主题更加鲜明, 而且会使展区的划分更清晰;引导参观者有序、安全地参观;更好的使展品、展览内容展现在参观者面前, 而材质的肌理不超越展览内容。

入口作为游客最先的空间感知, 应强化景观, 突出给游客的第一印象。植物园科普馆将原有肌理单一建筑立面墙体进行改造, 运用防腐木、锈石、绿植等肌理材质, 丰富层次, 营造入口景观。此外, 科普馆运用植物园的植物优势, 利用绿色植物软化建筑物硬质景观在中庭处, 配合采光良好, 可种植适合之室内植物绿化, 设计优美造型植物组合, 营造有生命力的空间氛围;利用砂岩浅浮雕画、叶片、树木剪影等造型设置展架、展板, 运用原木设置与环境、主题相协调的展厅家具, 既美化、软化馆内建筑硬立面又丰富肌理空间, 创造景观宜人与展品匹配的展示空间, 使游人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更易融入环境获取信息。

4 结语

科普教育在植物园建筑设计的主要功能中, 其地位不容小视。科普展馆作为植物园科普的有效途径, 通过大量的实物, 文字展板、展品介绍使得植物科普知识的展示, 从空间单一的植物向更广阔更丰富的系统内容扩展。充分展示植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多样性, 甚至生物多样性等, 使参观者在优美舒适绿色环境享受同时, 获得丰富的有关植物、自然界的知识。这是目前植物园建设最有意义、而且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厦门植物园科普馆的建设, 以青少年为主要的服务对象, 以开展丰富科普互动活动为目标, 其展馆在建筑设计上, 具有相当强的理论与实践的示范指导作用, 其措施方法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Wyse Jackson.P.S.Experimentation on a Large Scale-An Analysis of the Holdings and Resources of BotanicGardens[J].Botanic Garden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1999, 3.

[2]金红, 刘兴尧, 傅晓平, 唐勤乐.如何成就优秀的植物园科普展览[J].科普研究.2010 (03) :74-7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展览空间】相关文章:

展览空间设计09-03

展览展示空间设计07-28

展览馆公共空间设计论文题目05-02

展览和展览的背后06-10

展览序言04-16

摄影展览05-05

科普展览06-05

课程展览06-07

展览作品07-05

展览温室08-06

上一篇:管理沟通技术下一篇:作文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