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制约

2024-09-07

成本制约(精选四篇)

成本制约 篇1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 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于能源、资源的利用也不断上升。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很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而高速建设的现状, 也导致了我们的设计和施工大多在一种粗放型的状态下进行。在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下, 国家在倡导并推行发展绿色建筑, 为协调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努力。因此, 建筑师更多的是需要权衡各方面的要素, 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寻求一种和谐的关系[1]。笔者最近设计的温州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 在一种低成本的制约下, 根据基地的现有条件, 结合建筑物的自身功能要求, 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绿色建筑的设计进行了一种有益的探索。

根据温州市残疾人联合会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城市规划, 温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是集残疾人康复、培训、活动、服务为一体的服务中心。项目占地面积26 668 m2 (折40亩) , 建筑面积38 000 m2。其中:康复就业服务中心建筑面积10 000 m2, 儿童早期干预中心建筑面积10 000 m2、托 (安) 养中心建筑面积10 000 m2、附属设施建筑面积4 000 m2, 地下建筑面积4 000 m2。

因为残疾人联合会的运营经费相对紧张, 在设计之初, 业主就明确, 不仅需要考虑到项目的建设成本, 更应该考虑到投入使用后的日常费用。这恰巧与我们对绿色建筑的追求目标是一致

1 总体规划布局

我们在设计中改变了以往以主要空间或广场为核心的布置方法, 而是以餐厅和公共活动室为设计中心, 所有的功能体块围绕着这个核心呈丁字形展开布置, 设备用房也在这部分的体块中。这一方面可以让所有的设备服务半径最小, 另外, 考虑到残障人士的行动不便, 这样的布置基本上保证了所有的残障人士可以不通过室外空间, 只要沿着每层的外廊就能基本到达主要的公共空间, 经过测算, 这大约能降低10%的电梯使用。

其次, 由于建筑有限高, 又有容积率的要求, 导致建筑的密度并不能很低, 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要求, 决定了需要留出大量的室外空间供残障人士休息、活动等使用。建筑节地的追求, 并不仅仅是指建筑的占地最小化, 同时, 它也指的是将建筑与建筑之间的无效空间节约下来, 而让有效的室外空间最大化。

我们结合了基地的现状, 进行建筑的布局。由于基地的北侧是一条自然河道, 考虑到对景观资源的利用, 以及阻挡冬季北侧寒风的需要, 我们将儿童早期干预中心和托 (安) 养中心一字排开, 布置在基地北侧, 将康复就业服务中心与他们垂直布置。基地被分为四个室外广场空间:主入口区的广场;连接三个建筑的榉树长廊;专为儿童设置的广场;沿河岸的草坡。这样, 将不同的活动进行了分类, 并且更好地鼓励和促进了交流。同时, 由于北侧的两栋建筑挡住了北风, 为基地南侧的榉树广场和儿童广场空间提供了一个避风而且向阳的场所, 这对于残障人士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通过这样的总平面布局, 在满足业主方对于建筑功能和空间的需求前提下, 因地制宜地结合现状和实际使用需求, 创造了自然和谐并且切实好用的外环境空间。

2 建筑形体设计

由于残疾人以及老年人的行动不便, 心理比较脆弱, 他们更需要在自然光环境下的康复和休养。传统的模式下, 由于建筑内部比较昏暗, 老人每天在白天时一般都下楼到室外广场或者公共活动室里进行活动和交流。这种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存在的一种断层。我们通过这种特殊使用需求的研究, 结合国内外最新建设的类似项目, 在反复比较建造成本、保温节能等因素后, 决定采用围绕内院的单廊式建筑形体。单体建筑是个回字形平面, 从电梯出来后先进入外廊, 然后进入到房间。围绕内院的外廊, 给每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类似于室外的公共活动和交流空间, 并且可以便捷和安全地享受自然的阳光和空气。

由于外廊围绕内院全部可以连通, 让人们相互之间的便捷会面和交流得到实现, 不再需要所有的活动都放在地面层, 这样也减少了10%的电梯使用。

3 自然水系的保护和利用

基地北侧与西侧是现有的自然河道。在原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 建议将已经基本废弃的西侧河道进行填埋。我们在开始设计之初, 就向业主明确提出反对对河道的填埋, 建议局部进行修整。这样, 既保持了原有的生态微环境, 同时也可以直接利用水系进行改造, 变成景观的一部分。在河道的西侧, 还留有一些大树, 我们建议景观设计以这些自然的水体和树木为主题, 结合河道的部分清淤和修整, 形成自然生态的滨水景观。在河道外侧与城市道路之间的空地, 作为外部访客的停车场, 这样也充分地进行了内外分隔, 保证了内部的安静。

4 土方平衡

业主原来的关于填埋河道的想法, 还出于对土方清运的考虑。业主原来希望能将施工中挖出来的土填埋在河道中, 减少土方的外运。在我们反对河道的填埋后,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满足土方尽量就地平衡的矛盾。我们设计在基地北侧沿河处, 沿着基地的边长, 统一设计30 m宽的坡地绿化, 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在建筑的二层, 通过廊桥直接进行入到滨河的绿化带中, 另一方面, 也恰好给了一层的公共功能空间一条辅助的后勤通道, 避免了残障人士与后勤人员的流线交叉。

开挖地下室与塑造沿河坡地绿化之间进行土方的平衡, 力求在建造过程中减少向外运土, 一方面利用了原有的资源, 同时也减少了运土过程中的污染。

5 充分利用自然光

由于残疾人的特殊心理原因, 良好而充足的自然光线, 更能唤起他们的积极情绪。另外, 充足的自然光线, 也可以减少对人工采光的依赖, 节约能源。我们在设计中, 从各个角度出发, 来保证建筑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在平面上, 建筑设计成内院单廊形式, 保证了交通空间更加明亮;在竖向交通上, 我们让交通空间尽量明亮, 设有室外楼梯, 直接采光的电梯厅和景观电梯;在建筑内部, 在确保节能的情况下, 尽量扩大采光面积, 配合白色的墙顶面, 自然木色的家具和地面, 保证了明亮的效果;在主要的公共空间———餐厅中, 让它悬浮在草坡之上, 朝向北侧的河流, 将自然光线和景观最大化地引入室内公共空间。

所有这些有效的自然光线的利用, 对于改善心理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 经过测算, 这种布置可以减少30%的公共区域的照明耗能, 节约了后期运营的费用。

6 分层绿化

我们将绿化进行了分层:面向城市和一般办事人员的公共性的广场;从二楼半公共功能空间可以直接通向的坡地绿化;餐厅顶上连接各体块走道及恢复训练室的屋顶绿化。分层绿化随着高度的不同, 逐步由公共转化为半开放和私密, 保证了各种不同使用的实际需要。

7 太阳能利用

太阳能集热技术目前相对成熟且费用低廉, 但我们在设计中着重考虑的是, 如何能把太阳能集热板与建筑整体造型结合起来, 避免突兀。我们在建筑群的屋顶上设置了一块整体的钢结构构架, 既与整体造型融为一体, 同时, 预留的方格空间可以用来放置太阳能集热板, 进一步推进可持续能源的利用和降低后期运营费用。

8 雨水收集和利用

考虑到温州雨水较多, 我们设置雨水收集系统, 在除去初期雨水后, 把雨水储存在水池中, 在暴雨期间溢流雨水则直接排入北侧河道中。收集的雨水用来浇灌绿化和清洗场地, 以很小的造价换来可持续的能源利用。

在GB 50378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 节地, 节水, 节材) ,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 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通常绿色建筑与“环保、节能、健康、效率”的概念联系在一起[2], 既要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 增加对自然环境的理解, 也要使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协调统一。

建设设计无法脱离所处的时代和地点的限制条件进行, 但是, 以节约资源、能源, 减少建筑对环境负荷的压力为前提, 运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 高效、节能的建筑方案和技术, 为残障人士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安养环境和生活空间, 最终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 这始终是我们对设计的追求和目标。

在设计之初, 业主只要求按照规定满足节能计算即可, 不做任何其他的生态节能技术。确实, 为了达到绿色建筑的目的, 不能仅从技术角度考虑, 简单地构成一个“建筑+技术”的结合体, 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环境因素, 对建筑和环境加以整体考量[3]。而这次设计是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 我们避免了只在表面上探讨绿色建筑的含义, 而是从场地、布局、结构、造型等很多个微小的方面出发, 在建设费用并不充裕的条件下, 避免粗暴和直线条式的设计和建设方式, 努力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场地的周边情况、建筑使用的特殊要求、后期维护的低能耗, 以一种低技、低成本的方法, 把绿色建筑的内容与建筑内部功能、建筑造型艺术等方面比较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在整体性上达到了一致。

参考文献

[1]初伟君, 何韶瑶.绿色生态建筑集成设计手法[J].建筑技术, 2009 (2) :166.

[2]刘先觉.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316.

建筑工程管理中施工成本制约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成本制约;措施

Abstract: Building construction cost control, refers to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consumes human resources, material resources and expenses, guidance, supervision, regulation and restrictions, and promptly correct going to happen and has deviations occur, the cost of the construction costs within the range of the control program.

成本制约 篇3

【关键词】油田成本; 目标 ;主体 ;考核

一、前言

随着全球石油持续供大于求的局面已成常态,我国石油企业已经逐渐远离高利润时代,进入了利薄的艰难时代,“节流”业已成为保障自身利润不萎缩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国内油田企业必须从内部着手,准确分析目前强化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促进我国油田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久发展。

二、强化油田成本控制存在的制约因素

1.成本控制目标失位,重短期利益轻长期规划

在当前国际油价持续低迷极的严峻形势下,国内许多油田企业因原油开采成本高于低油价而自2015年起首次陷入亏损,且随着油价进一步下跌将使该亏损越来越大,为防止因长期亏损而关停油田,国内许多油田企业均以追求实现短期盈利为目的,一味盲目追求降低成本,大幅削减开支和出售资产,但在此过程中并未对进行精细化管理,甚至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在削减余冗费用的同时,将一些油田长期发展所必要的人才开发、技术工艺研究、矿区安全环保等短期不能直观看到效益的费用一并缩减,并且未从资产可利用价值考虑而将一些比较容易变现的优良资产出售。如此重短期利益而忽视长期规划,必然会影响油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

2.成本控制主体失准,部门职责范畴认识不清

成本控制是一项贯穿于油田企业生产经营各项工作全过程的管理任务,必须要从油田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前进行规划,生产经营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实时控制,生产经营活动完成后进行反馈评价并为下次工作开展提供指导。由此可见,有效的成本控制横向必须要求企业各部门的全面配合,纵向必须要自上而下从上层管理人员到一线工作人员全都参与进来,按照各自工作职责承担相应的成本管理内容。然而,目前许多油田企业对成本控制主体定位不准,认为成本控制就是财务部门和少数管理人员的工作,尤其是从事各项生产工作、保障工作和业务推广的一线工作人员,并没有形成准确的成本管理理念,认为成本控制只是管理工作而自己作为油田生产经营工作的具体操作者和实施者与成本控制无关,乃至个别企业领导也在分工时片面认为成本控制工作的就是财务人员的工作,这种成本控制主体的定位失准,造成本应作为成本控制主体的部门和员工对其应承担的成本控制职责范畴认识不清,进而使成本控制与实际工作脱节,势必导致油田企业成本控制工作难以得到全面开展,形成重事后管理而事前和事中管理缺失的成本管理体系,极大地制约了成本管理水平的提升。

3.成本控制内容失真,缺乏长效监督考评机制

由于油田地面工程、地下油藏勘探和开采作业三者之间对应关系的复杂性,生产经营活动中实际消耗成本难以做到实时入账,加之业务人员成本管理意识淡薄,认为成本核算只是财务核算,特别是在车间、小队、场站等基层单位没有建立健全的成本写实台账,因此导致目前成本预算和分析大都依赖于成本核算的账面数据,而成本预算和分析等成本控制工作更强调的是管理会计内容,缺少实时记录成本的台账,例如已出库领用材料在井上作业消耗时因整体作业项目未完工进行验收结算而不能及时入账的成本,在业务部门写实台账不健全或台账记录数据不准确的前提下,以账面出库数据进行成本预算和分析的结果显然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成本,依据该失真数据制定成本控制方案,大大制约成本管理的有效性。

不仅如此,目前大多数油田企业对于一线生产活动的成本写实监督考核不够,一方面受传统成本核算考核观念制约,从管理会计出发对实时成本数据时效性、真实性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还有待完善,奖罚分明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深入基层对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查力度不够,大都是定期根据上报数据来进行考核,没有进入现场核准。

三、进一步强化油田成本控制的对策建议

1.立足持续发展,细分成本合理控制成本支出、

牢牢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成本控制总体目标,做到短期利益和长期效益兼顾,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模式缩减成本,应当细分各项成本费用及其控制界限,合理削减开支,防止优良资产流失,虽然短期利益得到保障,但从长期来看反而影响生产经营活动持续性的情况发生。例如,相同要素的成本支出要明确区分关联企业和其他企业,缩减该项费用时优先考虑缩减外部企业的成本支出,同时对于分摊费用已列支为关联交易的不应重复分摊;又如,应当区分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专项费用和单项支出,优先保障专项费用缩减业务招待费、差旅费、通讯费、办公费等单项费用。

2.落实主体责任,充分发挥生产技术部门的主体作用

油田企业要明确主体责任,首先从观念上树立生产技术部门和财务部门双主体的成本控制理念。生产技术部门是成本控制的主导和实施者,财务部门是提供管理决策依据的辅助部门。在此基础上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充分强调生产技术部门在成本控制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总体成本控制的目标职责细分逐级落实到每一层级单位的各部门、各岗位中去,实现“纵向到底”,形成全员参与低成本控制的良好氛围。

3.完善考核制度,科学下达考核指标落控制到实处

在细分主体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成本考核制度,根据各主体的成本控制职责制定下达科学的考核指标,并将指标完成考评结果与晋升工资、绩效工资挂钩,做到严考核、硬兑现。同时,要深入基层单位进行监察,做到日查、月查、季查和年度审计相结合,追究超支单位领导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斌斌.浅析油田采油作业的成本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年11月.

[2]杨惠贤.延长油田公司原油生产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5年11月.

作者简介:

成本制约 篇4

1. 高等学校的非营利组织性质对教育成本核算的制约

高等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出资者不获取经济回报,没有计量和报告成本的外在压力。对于企业组织,成本信息是进行成本补偿、利润分配的依据。只有核算出成本,才能了解产品以什么价格出售才能够保本、盈利。利润是股东获取回报的来源和投资的目的,是债权人提供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税务部门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基础。因此,股东、债权人、税务部门等利益各方都需要它提供利润信息。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收入与成本的差额。如果不核算成本,就不能计算出利润,成本核算与利润计算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高等学校等非营利组织的资财提供者不要求取得经济上的回报,对管理者没有利润指标的考核,只是要求管理者按出资人的要求使用资财,报告资财使用状况,承担受托管理责任,并用预算控制、责任审计等手段来保证目标的实现。高等学校作为非营利组织,没有交纳所得税的要求,税务部门不要求其提供利润信息。出资者、政府部门不需要高等学校的利润信息,法律、法规对高等学校没有进行成本核算的要求,高等学校没有面临核算教育成本的外在压力。

高等学校的治理结构决定管理者从自身利益出发,没有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在要求。高等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是由具有不同利益的许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经济学理论认为,组织中的个体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作为组织内的成员,高等学校的出资人代表、管理者、教职工、学生等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博弈者。高等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者和教职工这些“内部人”控制的。虽然这些“内部人”之间有利益上的矛盾,但对外部力量而言,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他们的利益与出资人、与接受他们服务的学生的利益往往不一致。在可能的条件下,他们会谋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具体的行为包括管理者巩固自己的职位并力求提升,谋求优越的办公条件,旅游式的出差,争取更高的薪金,更多的福利,更少的工作负担,等等。其结果是高等学校成本的增大。显然,进行成本核算,加强成本控制并不符合高等学校“内部人”自身的利益,绝不会成为高等学校的内在要求。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外在压力,高等学校自身不可能自觉对外提供教育成本信息。

2. 法律、法规对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制约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信息是外部利益相关人了解高等学校运营状况、反映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的产生和公布需要消耗一定资源,披露一些管理者不愿意外界了解的事项,会对管理者改善管理、提供资源使用效率产生一定压力。降低成本不符合高等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这些“内部人”的自身利益。如果没有外部的强大压力,各地学校不会主动计量和提供教育成本信息。

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有关的法律、法规虽然提出了与教育成本有关的要求,例如:按教育成本制定学费标准和财政拨款标准,公办高等学校在申请批准学费标准时须向政府物价部门报送教育成本资料,但是这些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核算教育成本。对高等学校向物价部门报送的教育成本口径,原国家教委、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发布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提出的项目中,有些明显不属于当期的教育成本,如设备购置费;有些项目与教学无关;此外,折旧费等重要成本项目则没有计入。实际上,按照这一口径计算出来的数据不是教育成本,这种计算也谈不上是教育成本计量。即使这种不规范的教育成本信息,也没有必要的审核程序,无法保证高等学校提供的成本数据的真实性。而且,这种不规范的成本数据社会公众还没有任何途径获得。可以预期,如果不修订现行的法律、法规,强制高等学校计量和报告教育成本信息,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仍将不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3. 会计制度对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制约

我国高等学校目前执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以及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在总体上还是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各类资金收支结果和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种方法获得的数据不能成为教育成本核算的基础数据,因而对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存在很大的制约。

现行的收付实现制与核算高等学校教育成本要求的权责发生制存在矛盾。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处理要求的会计原则,按权责发生制要求配比、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质支出,确认、记录、计量高等学校的财务收支活动。而现行的收付实现制无法达到上述要求,给核算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和难度。高等学校采用收付实现制与高等学校的出资人对资财使用特定的报告要求有很大关系。出资人不要求经济回报,不要求报告教育成本,但对所投入的资财的使用方向、范围等都有一定的规定,因此要求采用收付实现制记录和报告收支情况,而不重视使用权责发生制计量要素的消耗价值。

4. 核算理论和方法对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制约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还不充分,一些实际操作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如教育成本包含的内容、对共同费用的分配、教育成本的核算期间、成本项目的设置等还没有达到各界的共识。这些问题对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核算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

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可行性分析

1.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为进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奠定了基础

2005年开始,财政部开始着手进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拟将事业单位的记账基础由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将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提供更有力的条件。2006年,政府收支科目分类改革完成,已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高等学校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已经将事业支出细分为教学支出、科研支出、业务辅助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支出、学生事务支出、离退休人员保障支出和其他支出等,并按支出内容进行了明细分类,分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其它费用和业务招待费等类别。这些改革实践,都为高等学校实行教育成本核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基本建立,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现实基础

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前,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供给制,高等学校的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高等学校只是简单计算生均经费支出数,以此作为向国家申请预算的依据。1997年以来,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实行并轨招生、收费上学的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在以国家财政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投资结构下,高等教育的经费逐渐过渡到由国家(财政拨款)、学生家庭(缴纳的学费)、学校(创收收入)以及社会各界(捐赠收入)等共同承担。1996年,经国务院、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学费的收费标准控制在生均培养成本的25%以内。从而使教育成本核算势在必行,为高等学校实行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现实基础。

3. 高等学校会计电算化的高速发展,为高等学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提供了技术可能

目前,高等学校已经普遍实行了电算化手段和网络技术,减少了人工管理的错误几率,改进了业务处理的方式,提高了业务处理的效率;而且,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体系比较健全,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较为统一、规范。有了现代科技提供的技术支持,可以在目前教育事业支出核算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自动对事业支出会计账簿的资料进行分析、调整、转化、汇总,不需增加很多工作量,便可以得出教育成本的计算结果。

参考文献

[1]查道林,毛双梅.对高校会计确认原则选择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4(6)

[2]陈东,等.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探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4(8)

[3]陈冬平.高校学生培养成本课题研究报告[R].南京农业大学,2003-0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成本制约】相关文章:

制约因素的企业成本会计论文04-22

制约因素07-18

优势、制约05-09

制约和谐06-15

资金制约06-23

物流制约06-30

制约处理07-03

语境制约07-05

制约障碍07-06

法律制约07-29

上一篇:结构景观下一篇:发光二极管对检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