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

2024-08-17

吉林省白城市(精选十篇)

吉林省白城市 篇1

白城市历史上就是缺林少木地区, 建国初期森林覆被率仅为2.4%。建国后,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 农业、畜牧业、新兴工业的崛起, 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 造成土地沙化、碱化、草原退化。据统计, 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多达37万hm2, 占总幅员的33.8%, 三化土地最严重的大安市盐碱化土地面积占总幅认的49%。风沙、干旱、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已成为白城市人民的心腹之患。为尽快改变白城生态面貌, 白城市的造林绿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特别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累计造林保存面积16万hm2, 森林覆被率由“三北”建设初期的4.6%, 提高到目前的9.95%。现有农田防护林32233hm2, 使全市绝大部分农田得到庇护, 流动、半流动沙丘得到固定, 林业生态防护体系框架初具雏形, 生态防护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基本结束了过去“三刮四种、沙进人退”的历史, 促进了白城农牧业的增产增收。可以说, 没有白城的林业, 就没有白城的农业, 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对促进大安市经济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 林业生态建设的探索

2.1 认真搞好规划落实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林、牧用地各66.7万hm2规划, 接力实施, 一次性将宜林地规划出来, 逐乡 (镇) 、场、村、社落实, 并核发林地棒权证, 不允许改变用途, 不造林就没有林地使用权, 规划要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 适地适树, 上图、上卡、登记造册, 坚持高标准, 实行工程造林作业设计, 逐年度实施, 真正抓出成效来。

2.2 突出工作重点

发展林业不能无章可循, 打乱仗;要采取工程措施, 突出重点, 局部突破, 全面提高, 走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之路。要继续实施好造绿工程、绿色家园工程和湿地生态保护工程。造绿工程要重点搞好标准化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草工程、盐碱地治理工程、治沙工程、水土保持林工程等建设, 要建设好桑蚕开发、高效沙棘、良种仁用杏、丰产枸杞、优质果树、编织柳等经济林基地建设, 发展生态林业、产业林业、市场林业和效益林业。要把林业发展的切入点落实到项目中, 项目发展的载体是经济增长点。

2.3 深化林业机制改革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广大人民群众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只有让利于民, 使造绿者得其利、受其益, 才能还绿于大地。要坚持稳定所有权, 放开使用权的原则, 逐步探索适合白城林情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坚持“谁造谁有”基本政策的基础上, 推行“先造后卖, 先卖后造”、国有林场内部兴办家庭林场合同造林的政策措施, 实行拍卖、租赁、股份合作造林等办法, 要搞开放式林业, 积极吸引域外有识之士来白投资造林, 要保护好造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要制定“谁没造林谁就没有林地使用权”的约束措施, 推动造林绿化向经营主体民营化, 投资多元化方向发展。

2.4 搞好科技攻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和振兴的灵魂。要把林业科技进步作为推动林业发展的战略性措施来抓, 实现造林绿化由粗放经营向科学经营、集约经营转变。针对白城风沙干旱碱等造林立地条件差等困难, 要在应用好现有造林技术基础上,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围绕林业重点和难点间距, 研究治理措施, 攻克造林绿化难关, 求得林业发展上的重大突破。要建立健全科技示范、推广网络, 加大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要注意在抗旱、治碱、治沙、治山造林上做文章, 想办法,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林业, 促进林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2.5 加强营林质量管理

质量是造林绿化的生命线。要把质量贯彻于造林绿化始终, 要坚持苗木专营制度, 支持苗木标准, 逐渐培育适于木地生长的良种优质树种品种, 要加强苗木运输、假植、栽植管理, 严把苗木质量关。要坚持抗旱坐水造林, 并要加大植树袋、抗旱保水剂, 抗旱造林粉、生根粉、固体水等新技术应用力度。要坚持工程造林, 造后挖好防护沟。杨、柳大苗造林要截头, 刷好白灰, 造成后要加大幼林抚育力度, 及时灌水、铲耥, 确保提高造林成效。

2.6 坚持以法治林

林业的社会性、分散性和开放性, 决定了林业行业更需要加强法制建设, 走依法治林之路。为此, 必须强化依法治绿, 严管重罚, 对破坏森林资源程序的大案、要案要公开曝光, 严惩严办, 切实加强林木采伐管理, 坚决控制林地流失, 高度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 认真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要通过多种形式, 广泛深入地宣传林业的法律法规, 增强全社会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 真正把依法治林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於倩, 王玉芳.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林业经济问题, 2004 (6) :119-121.

吉林省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条例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公共客运管理,规范城市公共客运市场秩序,保障乘客、城市公共客运经营者以及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市公共客运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城市公共客运规划、建设、经营、乘坐、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城市公共客运,包括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和出租汽车客运。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是指在城市内按照规定的线路、站点、时间和价格,为社会公众提供客运服务的经营活动。

出租汽车客运,是指按照乘客意愿和要求提供客运服务,按里程和时间收费的经营活动。

第四条 省和市、县(市)城市公共客运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城市公共客运的管理工作,其所属的承担城市公共客运管理职能的机构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有关的工作。

第五条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具有公益性质。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财税政策、资金安排、用地保障、设施建设、交通管理等方面支持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优先发展,确立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在城市公共客运中的主体地位,为公众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经济舒适、节能环保的公共客运服务。

出租汽车客运是城市公共客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促进出租汽车客运与其他客运方式协调发展。

第六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城市公共客运逐步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以及先进技术,提高公共客运行业服务能力。城市公共客运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城市公共客运服务规范,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第七条 对在城市公共客运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奖励。规划与建设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八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编制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专项规划和出租汽车客运专项规划并公布实施。专项规划应当符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专项规划。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专项规划应当确定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发展目标、规模、优先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接泊,客运设施,线路及站点布局等;出租汽车客运专项规划应当确定客运出租汽车投放数量、车型结构配置、服务场站、科技设施设备建设等。具体内容由省城市公共客运主管部门确定。

第九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在城市规划中确定相关城市公共客运设施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其用途。

第十条 实施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建设飞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大型商业网点、文化体育场(馆)、公园等大型公共设施项目时,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配套建设相应的城市公共客运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竣工、同时交付使用。

第十一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统一组织建设以下城市公共客运设施:

(一)停车场(站)、调度室(亭);

(二)站台设施(含站台、候车亭、站杆、站牌);

(三)车辆轨道、隔离屏障、供电设施。

第十二条 城市公共客运设施由城市人民政府统一组织管理。

禁止擅自移动、拆除、占用城市公共客运设施。因工程建设等原因确需移动、拆除、占用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市政公用设施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并予以补建。

第十三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市道路的实际状况,开设公共汽电车专用道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4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

第三章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

第十四条 城市公共汽电车线路和站点设置,由城市公共客运主管部门会同公安、建设等部门根据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专项规划,遵循居民出行便捷、换乘方便、布局合理的原则,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后确定。

第十五条 城市公共汽电车站点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以所在道路、标志性建(构)筑物、公共设施、文物古迹、重要机关或者企事业单位的名称统一命名。

城市公共汽电车站点应当按照国家标准设置站牌。站牌应当标明线路名称、始末班车时间、所在站点和沿途停靠站点名称等内容。

第十六条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经营实行行政许可制度。从事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经营应当向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申请取得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经营许可后,再申请线路经营许可。

第十七条 申请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经营许可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提交相应材料:

(一)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

(二)有符合城市人民政府要求的运营资金、运营车辆、场站设施;

(三)有相应的经营管理人员、驾驶员、调度员和其他从业人员;

(四)有合理、可行的经营方案;

(五)有健全的客运服务、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运营管理制度。

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对符合许可条件的,颁发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经营许可证件。

第十八条 申请线路经营许可应当符合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规定的线路运营方案要求,并提交相应材料。

线路运营方案应当包括线路运营协议条款、客运设施管理、运营车辆及人员、服务要求、经营期限等内容。

第十九条 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可以通过招投标或者直接许可的方式确定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经营者。

不得以有偿方式进行线路经营许可。

线路经营许可不得转让。

第二十条 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应当与取得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经营许可的经营者签订线路运营协议。线路运营协议应当包括线路名称、走向、站点、配备车辆数量与车型、首末班车时间、行车间隔、服务质量及考核办法、运营协议的调整条件等。

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可以根据城市规划、建设施工情况、乘客需求、合同约定和国家有关规定调整线路运营协议。

第二十一条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经营许可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0年。线路经营许可有效期届满两个月前,经营者可以向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申请许可延续;对符合许可条件的,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应当准予延续。

第二十二条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经营者在经营期限内,不得擅自变更线路运营方案、暂停或者终止经营。

确需变更线路运营方案、暂停或者终止经营的,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经营者应当提前两个月向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提出申请。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经营者取得线路经营许可超过一个月无正当理由未投入运营,以及投入运营后无正当理由连续3日或者内累计7日停止运营的,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经过告知后,可以注销其线路经营许可。

第二十三条 因道路交通管制、工程建设、举办重大活动等特殊情况影响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行的,有关部门应当提前告知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作出临时调整线路的决定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四条 从事运营的城市公共汽电车应当符合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并取得车辆运营证。车辆运营证应当一车一证。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维护、检测车辆。

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应当对车容车貌、车辆安全设施和服务设施、经营者维护、检测的情况定期检查。不得要求对同一项目进行重复检测。

禁止使用报废车辆和擅自改装车辆从事运营。

第二十五条 经营者更新车辆应当向原许可机关办理变更手续,车辆标准不得低于原车辆。车辆更新后,原许可经营期限不变。

第二十六条 利用运营车辆设置广告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城市公共客运主管部门制定的服务规范。

第二十七条 城市公共客运主管部门和城市公共汽电车经营者应当制定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遇有突发事件时应当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第二十八条 城市公共汽电车驾驶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经市、县(市)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考试合格,取得从业资格证:

(一)男性年龄在60周岁以下,女性年龄在55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

(二)有本地常住户口或者居住证;

(三)取得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1年以上,3年内无重大交通责任事故记录;

(四)遵守法律、法规。

从业资格证被吊销的,自吊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申请。

已经取得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的,可以从事相应的城市公共汽电车驾驶。

城市公共汽电车调度员、售票员应当由经营企业进行培训,考试合格后上岗。

第二十九条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核定的线路、站点、车次和时间运营;

(二)按时向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报送统计报表;

(三)执行价格管理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

(四)为车辆配备线路走向示意图、价格表、乘客须知、禁烟标志、特殊乘客专用座位、投诉电话等服务设施和标志;

(五)制定从业人员的安全操作规程,对驾驶员、调度员、售票员进行安全和服务的教育培训;

(六)遇有抢险救灾和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服从当地人民政府的指挥调度;

(七)不得安排未取得驾驶员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从事运营;

(八)按照运营协议的约定运营。

第三十条 城市公共汽电车驾驶员和售票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随车携带车辆运营证和从业资格证;

(二)按照核定的线路、站点、车次和时间运营;

(三)执行价格管理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

(四)运营车辆因故障不能正常行驶时,及时向乘客说明原因,并安排乘客免费换乘同线路同方向车辆,后续车辆驾驶员和售票员不得拒载;

(五)不得拒绝按规定使用优惠凭证的乘客乘车;

(六)按照规定驾驶车辆,提供安全服务;

(七)不得拒载、甩客、敲诈乘客、站外上下客、滞站揽客。

第三十一条 乘坐城市公共汽电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顺序排队等候乘车,先下后上;

(二)上车主动购票、投币或者出示有效乘车凭证;

(三)儿童集体乘车的,应当按照人数购买车票;1名成人乘客可以免费携带1名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的儿童;

(四)醉酒者、精神病患者、行为不能自理者和学龄前儿童应当有看护陪同方可乘车;

(五)不得在车厢内吸烟、吐痰、乱扔杂物;

(六)不得携带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或者易污染、损伤他人的物品;

(七)不得携带动物乘车;

(八)遵守其他有关乘车规定。

第三十二条 城市人民政府制定特殊群体乘坐城市公共汽电车的优惠政策时,应当明确优惠乘车的条件、范围、优惠标准以及优惠凭证办理程序。

第三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经营者给予相应的补贴或者补偿:

(一)执行政府规定的限制价格造成的政策性亏损;

(二)执行优惠乘车政策减少的收入;

(三)完成政府指令性任务增加的支出。

补贴和补偿应当及时拨付,不得拖欠或者挪用。补贴和补偿办法由城市人民政府制定。出租汽车客运

第四章 出租汽车客运

第三十四条 出租汽车客运经营实行行政许可制度。企业应当取得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资格后申请出租汽车运营许可,个人应当取得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后申请出租汽车运营许可。

第三十五条 申请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资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提交相应材料:

(一)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

(二)有符合城市人民政府要求的运营资金、固定的经营场所、停车场地和经营方案;

(三)有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

(四)有健全的客运服务、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运营管理制度。

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对符合许可条件的,颁发城市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资格证件。

第三十六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确定出租汽车运营许可方式。采取有偿出让方式许可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请批准。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实行出租汽车总量控制,并根据出租汽车客运专项规划、市场供求状况,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规模等,合理确定出租汽车数量,并适时调整,保持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在许可时不得承诺许可期限内不增加或者减少出租汽车数量。

出租汽车运营许可期限最长不得超过8年。

第三十七条 企业和个人申请出租汽车运营许可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提交相应材料:

(一)有符合有关标准和城市人民政府规定的车辆;

(二)有符合本条例规定条件的驾驶员;

(三)城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个人只能申请一个出租汽车运营许可。

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对符合许可条件的,按车颁发出租汽车运营许可证件。

第三十八条 以无偿方式取得的出租汽车运营许可不得转让。以有偿方式取得出租汽车运营许可2年以上或者经营者丧失经营能力的,经过批准可以转让。受让方应当符合许可条件。转让后原经营期限不变。

城市人民政府为了公共利益需要,可以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出租汽车运营许可,并依法给予补偿。

第三十九条 出租汽车运营许可有效期届满一个月前,经营者可以向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申请运营许可延续;城市客运管理机构应当根据许可方式、许可条件和出租汽车投放数量等决定是否准予延续。

第四十条 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者在经营期限内,不得擅自暂停或者终止经营。

经营者因故不能正常营业的,应当到原许可机关办理暂停或者终止经营手续,将有关证件交原许可机关登记保管。

经营者取得出租汽车运营许可超过一个月无正当理由未投入运营,或者暂停经营超过一年仍未恢复运营的,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经过告知后,可以注销其运营许可。

第四十一条 出租汽车客运驾驶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提交相应材料,经市、县(市)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考试合格,取得从业资格证:

(一)男性年龄在60周岁以下,女性年龄在55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

(二)有本地常住户口或者居住证;

(三)取得相应的机动车驾驶证1年以上,1年内无重大交通责任事故记录;

(四)遵守法律、法规。

从业资格证被吊销的,自吊销之日起5年内不得申请。

第四十二条 出租汽车应当符合车辆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按照规定,配置标志顶灯、计价器、服务显示标志,喷涂标识,贴挂运价标签、乘客须知和服务监督卡等。

利用出租汽车设置广告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城市公共客运主管部门制定的服务规范。

出租汽车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维护、检测车辆。

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应当对车容车貌、车辆安全设施和服务设施、经营者维护、检测的情况定期检查。不得要求对同一项目进行重复检测。

禁止使用报废车辆和擅自改装车辆从事运营。

第四十三条 逐步推广使用出租汽车专用号段牌照,鼓励采用卫星定位系统、税控计价器、电子识别系统等先进技术,加强出租汽车运营管理。

鼓励出租汽车经营者采取预约服务、统一调度等方式提供出租汽车服务,减少车辆空驶,提高里程利用率。

第四十四条 经营者更新车辆应当向原许可机关办理变更手续,车辆标准不得低于原车辆,车型应当符合城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车辆更新后,原许可经营期限不变。

第四十五条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机场、火车站等客流集散地设置出租汽车待租的运营站(场),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指定单位或者人员进行日常管理。

第四十六条 出租汽车客运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时向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报送统计报表;

(二)确定车辆驾驶员并到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备案,办理服务监督卡;

(三)执行价格管理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公示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向出租汽车驾驶员发放客运出租汽车专用票据;

(四)与聘用的驾驶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不得损害驾驶员的合法权益;

(五)公布服务监督电话,及时处理投诉;

(六)对驾驶员进行安全和服务的教育培训;

(七)不得私自安装、改动、维修计价器和拆卸计价器铅封;

(八)不得安排未取得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和服务监督卡的人员运营。

第四十七条 出租汽车驾驶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随车携带出租汽车运营许可证件、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和服务监督卡;

(二)按照乘客要求或者合理的路线行驶,不得绕行;

(三)按照规定使用计价器,不得私自改动、维修计价器和拆卸计价器铅封;

(四)执行价格管理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向乘客提供客运出租汽车专用票据;

(五)按照规定合理使用服务标志。载客时应当启用载客标志,不得甩客,未经乘客同意不得搭载他人乘车;待租时应当启用待租标志,不得拒载,不得以其他方式主动揽客;需要暂停载客时应当起用暂停服务标志;

(六)保持车内清洁和卫生,不得吸烟;

(七)不得以欺骗、威胁乘客等方式高额收取费用,不得隐匿乘客财物;

(八)不得将车辆交给未取得驾驶员从业资格证和服务监督卡的人员运营。

(九)文明驾驶,安全服务。

第四十八条 乘客应当文明乘车,不得吸烟、乱扔东西和污损车内设施。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出租汽车驾驶员可以拒绝其乘车:

(一)在禁止停车的路段要求乘车的;

(二)无看护陪同的醉酒者或者精神病患者要求乘车的;

(三)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物品要求乘车的;

(四)乘客的要求违反交通管理、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

第四十九条 乘客应当按照规定标准支付车费和过桥、过路、过渡、停车等费用。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乘客可以拒绝支付车费:

(一)未按照规定使用计价器的;

(二)未向乘客出具客运出租汽车专用票据或者高于计价器显示金额收费的;

(三)中途拒绝服务或者在基础里程内因故未完成运送服务的;

(四)未经乘客同意,搭载他人乘车的。

第五十条 乘客需要去偏僻地区或者出市区时,出租汽车驾驶员或者乘客可以到就近的公安机关办理验证登记手续,对方应当予以配合。

第五十一条 出租汽车不得异地运营,承运的起点或者终点应当在核定的经营区域内,异地送达返程时不得在异地滞留待租。

禁止出租汽车从事道路旅客班线运输经营。

第五十二条 未取得出租汽车运营许可的车辆不得安装、使用出租汽车标志顶灯等出租汽车标志、标识。

第五十三条 汽车租赁经营者以提供驾驶服务等方式从事或者变相从事出租汽车运营活动的,按照未取得出租汽车运营许可,擅自从事出租汽车运营处理。6 监督检查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五十四条 城市公共客运主管部门和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下级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的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下级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违法、不适当和不作为的行为,并依法报请有关部门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五十五条 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应当公开办事制度,建立投诉举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对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的投诉应当受理,并在规定期限内作出答复和处理。

第五十六条 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执法人员应当经过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交通行政执法资格证。

执法人员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

监督检查专用车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配置统一标志和示警灯。

第五十七条 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执法人员监督检查时,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和人员提供相关许可证件,调阅、复制有关资料,调查了解有关情况。

发现违法行为的,应当当场予以纠正,依法处理。无法当场处理的,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可以暂扣车辆运营证或者出租汽车运营许可证件,并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接受处理。经营者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完毕或者接受处理的,返还其车辆运营证或者出租汽车运营许可证件。暂扣应当出具暂扣凭证,暂扣期间不停止经营。

检查时对不能出示车辆运营证或者出租汽车运营许可证件又不能当场提供其他有效证明的,可以暂扣其经营车辆,并出具暂扣凭证。被暂扣车辆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

第五十八条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对下级人民政府城市公共客运管理工作进行督查考核。

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对城市公共客运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进行经营行为和服务质量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信誉评定。对信誉评定良好的,给予奖励;对信誉评定不合格的,给予相应惩罚,直至吊销许可。考核具体办法和标准由省城市公共客运主管部门制定。7 法律责任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未取得城市公共客运许可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涂改、伪造许可从事经营活动的,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对经营者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无运营许可的车辆安装出租汽车标志、标识的,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予以没收。

第六十条 城市公共客运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未改正的,吊销许可:

(一)转让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经营许可或者非法转让出租汽车运营许可的;

(二)擅自变更城市公共汽电车线路运营方案或者出租汽车经营方案的;

(三)擅自暂停、终止经营的;

(四)批准暂停期间,擅自从事经营活动的。

城市公共汽电车未按照核定的线路、价格、站点、车次和时间运营的,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对经营者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吊销线路经营许可。

第六十一条 城市公共客运经营者使用无运营证的车辆的,擅自改装车辆从事运营的,车辆未参加定期检查或者定期检查不合格继续运营的,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许可。

使用报废车辆从事运营的,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暂扣车辆,移交公安机关处理,并对驾驶员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从业资格证。对经营者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吊销线路经营许可或者出租汽车运营许可。

第六十二条 无从业资格证或者安排无证人员从事城市公共客运驾驶活动的,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对驾驶人员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对经营者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造成重大以上交通责任事故的,吊销许可。

无出租汽车服务监督卡或者安排无服务监督卡人员从事经营活动的,按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六十三条 城市公共客运驾驶员未随车携带车辆运营证、从业资格证、出租汽车运营许可证件或者服务监督卡的,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予以警告,并处以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四条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并对从业人员处以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对经营者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一)车辆不能正常行驶时,未安排乘客免费换乘同线路同方向车辆或者后续车辆从业人员拒载的,拒绝持优惠凭证乘客乘车及其他拒载行为的;

(二)城市公共汽电车甩客、站外上下客、滞站揽客的。

第六十五条 城市公共汽电车遇有抢险救灾和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不服从当地人民政府指挥调度的,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对经营者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并吊销线路经营许可。

第六十六条 出租汽车驾驶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处以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可以吊销从业资格证:

(一)未经乘客同意搭载他人乘车、启用待租标志后拒载、主动揽客或者甩客的;

(二)未按照乘客要求或者合理的路线行驶,故意绕行的;

(三)以欺骗、威胁等方式向乘客高额收取费用的;

(四)在运营服务中有其他侵害乘客合法权益行为的。

出租汽车驾驶员利用出租汽车从事违法犯罪活动被依法处理的,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可以吊销其从业资格证。

第六十七条 出租汽车异地运营、异地送达返程时滞留待租的,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对驾驶员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八条 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合格计价器的,未使用出租汽车专用发票的,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责令改正,对驾驶员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对经营者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

擅自改动计价器或者拆卸计价器铅封导致计价器失准的,对相关责任人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吊销许可。

第六十九条 城市公共客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已经不具备经营许可条件的,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由原许可机关吊销许可。

第七十条 利用运营车辆设置广告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服务规范的,由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责令停止运营,直至改正。

第七十一条 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法定的条件、程序和期限实施行政许可的;

(二)参与或者变相参与城市公共客运经营的;

(三)未及时查处违法行为的;

(四)未按照规定处理投诉的;

(五)违法扣留城市公共客运车辆或者有关证件的;

(六)收受、索取他人财物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谋取利益的;

(七)未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的。附则

第七章 附则

第七十二条 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公共客运依照本条例管理。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延伸到城市外的,应当按照道路运输有关规定取得许可。城外区域的运营,按照道路运输有关规定监督管理。

轨道车等其他公共客运另行规定。

吉林省白城市 篇3

关键词:白城市;土地碱化;沙化

中图分类号:S2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95-1

目前,白城市鹽碱地面积602万亩,约占总土地面积的23.3%。其中:轻度面积有297万亩、中度有85万亩、重度有220万亩。在这些盐碱化面积中荒甸和草甸面积最多,达420多万亩,其中碱斑在50%以下、PH值在9以下的可利用面积约占76%,共有320多万亩。所以,防碱治碱是我市环保和生态农业的重点任务。我市在改良、治理盐碱上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1 实施“以稻治碱”工程

从20世纪80年初开始,我们就不断地进行“以稻治碱”的尝试。目前已发展水田面积100多万亩,水稻年产量已达到6亿公斤以上,收到了既治碱又增产粮食的明显效果。但是,以稻治碱用水量较大。白城又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为解决以稻治碱的用水问题,我们重点规划建设了“引嫩入白”工程和大安灌区工程。该工程是集生活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为一体的战略性、综合性供水工程。工程设计在镇赉县嫩江上游修建一座提水站,设计输水干渠总长122公里,年引水量约8亿立方米,工程设计概算总投资21亿多元。工程建成后,可使沿嫩江流域的盐碱地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扩大种稻治碱规模,可开发水田100万亩,控制大田抗旱面积100万亩,新增优质粮食产量25万吨。可使向海、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控制“三化”的发展,实现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目前,“引嫩入白” 工程白沙滩泵站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在完成泵站基坑开挖的基础上,于今年年初进入泵站主体工程建设备料和施工阶段。

大安灌区工程是在我市的大安境内嫩江岸边三道岗子处,修建一座年提水能力5.9亿立方米的提水站,在可利用荒甸实施水田开发,种稻治碱,同时可灌溉草原,遏制草原碱化、退化,又可给原有泡沼补水发展苇原,并可蓄水养鱼,搞综合开发。该工程项目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其中新增加水田面积65万亩,灌溉草原9.2万亩,苇田24.6万亩,恢复水面面积3.2万亩。工程预计总投资5亿元左右。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增产水稻32.5万吨,增产饲料1万吨,增加芦苇产量15万吨,增产鱼6000t,年可实现产值6.3亿多元,纯收入可达近2亿元。项目区内13万农民年人均收入可增加1726元。可安置农村劳动力近4万人,还可带动加工、运输、捕捞等多业的兴起,还可以使项目区内稻、苇、鱼、草共生,植被覆盖率将得到大幅度提高,盐碱荒甸得到充分利用,草原“三化”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可恢复众多干涸的泡塘,在霍林河末端形成近50万亩的排水滞留区湿地,将使脆弱的生态区环境发生质的改变,对于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该工程正在准备中。

2 实施200万亩白刺生态产业工程

白刺为蒺藜科白刺属植物,目前世界上仅有12个品种,中国有7种。我市自然分布的为西伯利亚白刺,是东北松嫩平原中、重度苏打盐碱土区唯一的乡土木本植物,有“野枸杞”、“老鸹眼”、“沙漠樱桃”等俗名,具有极强的耐盐碱、耐干旱、耐严寒特性,可在土壤含盐量1%、pH值大于10的重度盐碱地上和年降水量200mm左右、温度-40℃的气候条件下正常生长,生命期达70年以上。经过我市林科院科研人员长达十年时间的跟踪研究,人工栽培白刺已获得成功,在白刺种苗繁育、造林技术、碱性抗逆实验、耐盐碱基因筛选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成果得到了国家林业部门的认定。今年,我市启动实施了200万亩白刺生态产业工程,对于治理白城盐碱地,遏制荒漠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全市计划种植白刺10万亩。

3 大力推广燕麦种植

燕麦是耐旱、耐盐碱、耐贫瘠的特色作物。特别是我市属于半干旱特殊生态区,沙化、碱化耕地多,退化草场面积大,适宜大面积推广燕麦种植。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我市推广种植燕麦不仅较好发挥出燕麦在荒漠化、盐碱化、贫瘠化土壤上的增产增收潜力,而且生态效益明显。2010年,全市共推广种植了5万亩。

4 实施草原围栏工程

我市在治理碱化草原上,重点实施了草原围栏工程。在工程措施上,继续扩大围栏封育面积,深松、浅翻、补播,改良草场,恢复植被。在生物措施上,扩大苜蓿、碱茅、羊草等已确定的耐碱经济草种的种植面积。在管理措施上,结合围栏封育,逐步实行轮牧、休牧、舍饲或半舍饲等配套措施,形成有利于植被恢复的综合环境。到2010年,全市草原围栏封育面积达到400万亩,治理碱化草场260万亩。

吉林省白城市 篇4

吉林省城市化质量、城市现代化水平、城市竞争力均处于全国后列, 相对优势明显不足, 与处于前列省市的差距在逐步拉大。在我国294个城市竞争力排序中, 吉林省的主要城市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的城市的竞争力差距巨大, 首位城市长春的综合竞争力仅排名38位, 第二大城市吉林市位列116位, 城市化发展进程不容乐观[2]。因此, 有必要重新审视吉林省现阶段的城市化进程特征, 吸取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经验, 为吉林省城市化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战略参考。

1 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现状特征

1.1 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阶段判定

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在其著作《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 针对不同类型国家人均GDP和经济发展水平互动关系, 提出“工业化的标准模式”, 依据人均GDP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经济的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和六个时期[3]。考虑到物价及汇率变动等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对钱纳里的发展标准进行了修正, 折算后的人均GDP水平与工业化阶段标准见表1。2010年吉林省人均GDP为31599元/人, 按照2010年美元与人民币汇率1∶6.77计算, 约合4667.5美元。根据表1的判断标准, 吉林省正处在工业化中期水平。同时, 工业化推动着就业结构的城市化趋势。钱纳里等人在研究各国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 概括了工业化与城市化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表2) 。2010年吉林省的城市化率为53.36%, 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三次产值结构为12.1∶52.0∶35.9;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43.3∶20.1∶36.6。不难发现, 吉林省2010年城市化率与1964年人均收入500美元的城市化率标准近似, 但2010年吉林省所反映出的经济结构相对滞后于工业化中期所反映出的标准结构, 工业化水平滞后于城市化所要求的发展水平, 两者存在着不匹配的现象。

注:陈佳贵.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 (1995—2010年)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吉林省东部地带包括延边朝鲜自治州和白山市的全部, 吉林市的蛟河、桦甸两市, 通化市的市区、通化县和集安市;中部地带包括长春市、辽源市全部, 吉林市市区及其所辖的舒兰市、永吉县、磐石市, 四平市除双辽市以外的部分, 通化市所辖的梅河口市、辉南县和松原市的市区、扶余县、前郭县;西部地带包括白城市的全部, 松原市所辖的乾安县、长岭县, 四平市的双辽市。

注:H·钱纳里, M·赛尔奎因.发展的格局 (1950—1970年)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9。

注:根据2010年《吉林省统计年鉴》统计得出。

1.2 空间格局极化显著, 二元结构突出

当前吉林省城市化空间格局呈现出较强的单极化发育特点, 吉林市的城市化空间发育水平尽管高于其他市 (州) , 但与长春市相比差距很大;受经济地域空间发育水平影响, 中部地带城市化的空间发育水平高于东部地带, 而东部地带高于西部落后地区[4] (表3) 。吉林省形成了以8个地级市区、20个县级市、20个县城和425个建制镇的城镇体系格局, 且非农业人口集聚能力地级市强于县级市, 中部强于东部和西部。从1995—2009年全省非农业人口增长量的行政等级结构看, 长春市区占总增加量的35%, 其他地级市区占31%, 县级市占10%, 建制镇占24%, 首位城市长春市非农人口极化作用显著;针对非农经济空间极化而言, 从1995—2009年非农经济动态增长看, 吉林省非农经济增长量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 尤其是长春周边地区县市 (表4) , 非农经济呈现明显的双核格局及中心—边缘分布。高极化强度的背后, 区域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中心城市并没有发挥好对外围地域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 加之小城镇自身也缺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生动力, 致使城市周边小城镇产业“空心化”现象明显, 极大阻碍了吉林省城市化进程的广域推进。

注:根据历年吉林省统计年鉴统计得出。

1.3 城市群组空间系统结构发育松散

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 以吉林省48个县级行政单元市区非农业人口数据为研究样本, 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中的Kernel密度制图分析法对2010年吉林省城市集聚区进行空间识别。研究发现, 目前吉林省“一群、三组群”的空间集群化组织格局较明显 (图1, 见封四) , 但中部城市群的结构仍松散。从中部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看, 长春、吉林仍处于各自的极化发展过程中, 对城镇群内其他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中部城镇群北部松原、扶余、德惠、舒兰等城镇组群受到哈尔滨的强烈辐射;南部辽源、梅河口等城镇组群与沈阳联系更紧密;西部的白城、镇赉等城镇组群与兴安盟联系密切;东部的延、龙、图、珲等城市组群受管理体制和国际环境影响突出, 发展较缓慢。

2 美韩城市化经验与特征

2.1 美国城市化特征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具有良好互动:美国的城市化是随着经济的崛起特别是工业化进程而逐步推进的。在1870年以前, 美国基本上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当时的城市多是为了商品交易而建立, 城市是区域贸易中心。1870年以后到1940年, 美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 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被铁路取代, 制造业、采矿业加上铁路系统形成了一系列的新城市, 吸引了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 同时工业化释放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为工业化提供了人力资源。1940—1970年, 美国进入后工业化社会, 高速公路网、轿车普及、新通讯方式等改变了市民出行、交流和生活方式, 从而导致了城市的快速郊区化[5]。1970年以后,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美国步入经济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在美国城市化过程中, 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是美国城市化的根本动因。

市场机制等内生型因素起主导作用:美国的城市规模扩张、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资本的空间转移都是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形成的, 政府主要承担规范和标准的执行。市场需求和效益是城市建设的决定性因素, 资金来源则是多元化的, 民间资本是美国多数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源。美国多数城市编制有城市综合发展规划, 其主要内容有土地使用规划、地区就业规划、专业系统规划等, 但这些规划一般不具有强制性, 实际上是一个用于指导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计划。

政策、体制是重要推进因素:土地政策、移民政策、户籍政策等对美国的城市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以土地政策为例, 美国实行土地私有制, 而土地私有制使土地拥有与购买 (租用) 者都可以从土地交易中获得利益。出售土地者可获得一定数量的资本并进入城市投资发展, 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些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同时, 美国的人口管理制度几乎不设置任何障碍来限制或阻碍人口的自由流动, 不仅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还为减少摩擦性失业、实现劳动力资源配置最优化创造了先决条件。

2.2 韩国城市化模式与特点

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韩国城市化的推进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体现出超高速的特点。韩国城市化水平从20%提高到40%只用了20年, 而相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 英国用了120年时间, 美国用了40年时间, 日本用了30年时间。1960—1995年, 韩国经济高速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8%, 人均GDP由800美元增加到10076美元。1995年, 韩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188亿美元, 产业结构由37∶20∶43变成了6.5∶43.3∶50.2;劳动力就业结构由79.5∶5.8∶14.7变成了12.5∶33.2∶54.3, 城市化水平也由28%跃升到78.2%[6]。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化发展战略:韩国能在短短30年间实现城市化的飞跃发展, 得益于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制度、农业政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推动。韩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政府成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也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核心动力[7]。

自由的人口流动政策:韩国一直奉行的人口自由流动政策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也提高了城市化水平。随着城市工业的迅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韩国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一方面, 城市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 韩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 1960年人均耕地不足0.1hm2, 农业容纳的劳动力十分有限, 在人口自由流动政策的推动下, 加上城乡差距的吸引, 使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

高度集中、辐射带动的非均衡模式:韩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人口高度集中于少数中心城市, 而除了人口在城市高度集中外, 韩国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也高度集中。韩国的六大城市分布在以首尔为中心的京仁经济区和以釜山为中心的东南沿海经济区及其连接两地的高速公路沿线。核心区域的大发展有力地带动了边缘区域的经济振兴, 韩国用不均衡的城市化模式最终实现了全国范围的高度城市化。1960年, 韩国有39%的人口居住在城市, 而2008年超过了90%, 成为世界上城市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3 国内江苏、广东、浙江城市化发展经验

3.1 江苏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 江苏省是我国城市化推进最快的省区之一。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 江苏省城市化率达到55.6%。1949—2009年, 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从14.83%上升至55.6%, 年均增长0.7%。在城市化空间格局上, 江苏省已形成了以大城市和大都市区、城市密集区为主体的空间载体, 但小城镇建设仍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动力机制。

外向型经济拉动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家沿海开放战略实施和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新区大开发, 苏南地区凭借毗邻上海的区位条件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 对外贸易量逐年增加。截止到2008年, 江苏省累计实有外商投资企业38554户, 投资总额为4159.30亿美元, 注册资本为2203.10亿美元, 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3.45%、17.9%、16.9%。国际资本的蓬勃发展提升了江苏省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更重要的是直接拉动了江苏省的产业升级和劳动力非农化转变[8]。

都市区推进占据城市化主导地位:以大都市为核心的都市区不但产业集聚和要素集聚程度高, 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高, 能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 而且对周边地区具备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能加快实现区域内城乡互动和融合发展。江苏省自2000年着手构建苏锡常、南京、徐州都市区, 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 形成了都市区内城镇整合发展的态势。

民营经济铸就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以前, 集体经济的代表---乡镇企业造就了江苏特别是苏南小城镇经济的辉煌。乡镇企业的转型, 推进了民营经济在江苏省各地的蓬勃发展, 成为江苏省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的主力军。民营经济的发展吸引着人口、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镇大量集聚, 促进了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的活跃和繁荣, 催生了一批新兴城市。民营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源动力, 推动着城市化自下而上的不断发展[9]。

3.2 广东省城市化动力机制与成功经验

与江苏省相比, 广东省城市化动力特征是多因素的综合。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 许学强等认为沿海开放地区城市化动力是计划经济体制、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10], 而薛凤旋等认为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是外资影响下的城市化[11]。可见, 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动力机制是多元化和复杂的, 需要多角度审视。

“簇群经济”和大中城市规模扩张发展:广东省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对外开放和外资涌入下蓬勃发展, 许多村镇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向高度集中的企业集聚, 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自组织系统, 镇域“簇群经济”逐步形成和壮大。镇域“簇群经济”形成了高度城市化的乡镇地区, 成为广东城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 大中城市凭借其规模、产业和就业空间优势, 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劳动力。城市的近域扩张使周边乡村土地和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土地和人口, 提高了城市化速度。

外向型经济主导下的城市化模式:广东省的城市化从经济特区的成立和发展—大中城市的升级和扩张—小城镇的纷纷崛起和壮大, 都离不开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作用。多年来, 广东省一直是我国的外贸大省, 对外贸易总额长期位居全国第一。外向型经济的强势发展带来了珠三角地区产业的大规模集聚, 成为推动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最强动力。

外省劳动力贡献下的城市化发展:外省劳动力是广东省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一股生力军。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外省入粤定居半年以上流动人口在1169万人以上, 占流动人口的44.5%。无论从推动城市物质化、城市经济发展还是城市社会系统形成角度而言, 外省劳动力对广东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很大作用。

3.3 浙江城市化的发展经验

浙江省属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 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建国以来, 浙江省的城市化水平从11.8%上升至57.90%, 年均增长0.77%;城镇人口从246.02万人上升到2999.20万人;县级以上市的数量从9个增加到69个, 建制镇数量从167个增加到735个;20万以上的大中城市城市人口占全部城镇人口的54.8%, 且走了一条“内涵式”城市化发展之路。

走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近年浙江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的城乡一体化探索已全面开展, 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以全国城镇化试点镇浙江店口为例, 店口镇就走出了一条外来人口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产城融合、体制创新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店口为什么能成为全国新型城镇化的标杆, 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店口镇给外来从业者很多实惠, 加速了外来者的归属感, 让7万外来者真正融入到当地的城市建设中。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土地和金钱:首先, 店口镇针对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现实, 大胆创新土地管理制度, 以单位税收和单位投资强度作为企业用地的必备条件。其次, 店口镇的融资建设做法是将市场交给了企业, 让企业有利可图, 政府做好配套和服务工作。

构建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机制: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省城市化动力机制经历了“以农村工业化和专业市场共同推进”、“以块状经济、强县战略和行政区划调整为重点推进”和“产业集群和多轮驱动力为重点推进”的历程, 城镇化的空间载体则从专业村、专业镇到产业园区、大都市区, 随着产业高级化过程, 城镇化不断转型升级。因此, 城市化的梯度推进要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及产业在区域内的梯度辐射和转移结合起来, 形成与城市梯度结构相适应的区域产业空间体系, 为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 城市化发展经验对吉林省城市化战略启示

4.1 城市化战略必须与发展阶段相适应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表明, 城市化的推进是分阶段的, 每一阶段均具有不同的特点, 因此对应的城市化战略也不相同。要制定正确的吉林省城市化发展战略, 必需正确认识吉林省城市化水平与发展阶段, 处理好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空间格局整合三者间关系。按照吉林城镇化发展现状, 其城市化进程处于加速阶段, 但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别很大。吉林省中、东、西三大地带不同的城市化水平决定了各地区下一阶段城市化发展的方向、方法、重点、思路与措施的不同, 以及城市在空间上的扩散、组合方式的差异。因此, 要用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 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推进全省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城市化的分区域梯次推进。

4.2 城市化发展必须有相应的产业支撑

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经验显示, 快速城市化进程无一例外的是以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推动经济总量增长。城市化其实质是工业化的需要和结果, 因此不能就城市化而论城市化, 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培育支撑其发展的相关产业。吉林省要抓住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信息产业高度发展、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及国家产权经济重构的有利时机, 吸引国际资本, 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采取“重点突出、区别对待”的方式为城市化和现代化夯实基础[12]。在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基础上, 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与质量, 改变我国过去重生产、轻生活, 重物质生产、轻服务产业的城市发展道路, 走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内外互动型城市化模式。

4.3 行政与市场力量交互发挥巨大效应

以韩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快速城市化经验表明, 政府的行政行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产业发展政策、人口政策、城市化空间安排等, 政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化能否快速健康的发展[13]。以广东省、江苏省为代表的我国发达地区的快速城市化经验显示, 无论是小城镇产业化, 还是大城市集群化、网络化都离不开政府行政力量的支撑作用。因此, 必须发挥政府干预机制, 消除各种城市化发展障碍, 通过合理的政府干预与引导, 优化配置区域资源, 控制特大城市乃至大城市郊区化发展规模, 严格节约中心城市用地, 充分利用已建成区。同时, 在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 政府角色应改变以前包办一切的角色, 把一部分钱还给市场, 一部分权力、一部分控制机制还给社会, 政府转而扮演好服务与配套的角色。因为, 市场和社会的机制有更大的弹性, 更适合处理我们完全不知道的事物, 更有弹性地驾驭城市化的发展。

4.4 集中型城市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工业革命以来,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都在以其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身体力行地实现着自身的城市化进程, 但无论是地广人稀、市场力为主导的美国城市化, 还是以人多地少、行政力为主导的日本、韩国城市化进程都存在一个共同点, 即以集中工业化带动集中城市化, 使产业及非农口大量集聚于某一特定的经济地域中。可以认为, 对大城市的发展应加以引导而不是片面地限制。吉林省未来城镇空间发展的核心应着力打造以“长吉都市区”为核心的吉林中部城市群, 强化吉林中部城市群的集聚与扩散作用, 加速后进城镇的经济转型进度, 构造多层次的开放空间发展节点, 使区域空间层面高度极化的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到下一级地区中心城市, 激发区域经济发展主体的活力, 着重培育南部门户及北部门户城市的跨区域战略支撑点功能, 缩小吉林省内各地区之间的差距,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城市化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4.5 积极推进广域城市化体制机制创新

吉林省白城市 篇5

关于《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意见

意见一:

(二)中

在“加大土地规划管控力度”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灵活性,即对“耕地先占后补、占补平衡”或“补”大于“占”政策。这样

1、可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困难;

2、推动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3、可以节约居民区过渡期生活安置费用。意见二:

十中

明确制定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人口、用地、商业学校、市政设施等“规范”和“标准”,以利于在执行中按规范实施。

白城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吉林省白城市 篇6

[关键词] 城市化;能源消费;Granger因果关系;协整分析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1)02-0072-06

[收稿日期] 2010-11-20

[作者简介] 金恩斌,女,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延吉 133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升,能源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和农村作为两种不同的承载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空间载体,对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的消费有着本质和数量上的差异,城市人均能源消费量远远高于农村人均能源消费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将带动整体能源消费水平的上升[1](38)。

许多专家学者已经对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2007年刘耀彬[2](72~80)对1978年~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论表明,中国 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且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使能源消费量增加,它们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的趋势,但长期均衡的短期调整力量不强,且城市化对我国能源需求拉动的贡献作用尚小,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3年Wei等人[3](46-50)研究指出,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 推进导致了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大了能源消费的数量;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产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得到更合理的调整,各种配置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各种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又使得能源消费具有下降的趋势。2009年黄献松[4](92~98)以陕西省电力消费为例,实证分析了陕西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其结果表明,陕西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长期均衡的短期调整幅度不大,能源需求不会成为制约陕西省城市进程中的瓶颈。2009年成金华等[1](38~46)利用1996年~2006年中国30个主要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分析 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认为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作用的实质,即不同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是不同区域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能源要素经济效率的影响。2006年郑云鹤[5](11-13)通过建立中国能源消费 与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之间的回归模型,指出目前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会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则会使能源消耗降低。2005年张晓平[6](38-40)通过对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时空特征的分析表明,宏观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居民消 费结构的变化是影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和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2008年李艳梅等[7](891~894)以1987年~2002年为样本期,对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增长原 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促使间接生活能源消费增加的因素有居民消费总量增加、消费结构变化、城乡消费比例变化和中间生产技术变化,正值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阶段的中国,居民消费变化和产业结构演进都能成为能源消费上升的重要拉动因素。从以上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制约,如何协调城市化与能源消费的关系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对处在城市化推动城市人口持续增长时期的中国来说,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对能源增长的依赖会进一步提高。因此,研究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视角转移到具体的地区层面上,研究吉林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吉林省的 长吉图地区(吉林省范围内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简称长吉图)是中国图们江区 域合作开发的开发开放先导区,提高长吉图区域城市化水平,加快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促进吉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因此,研究吉林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量的关系,不仅对于吉林省的城市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实施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协整理论的计量方法,建立吉林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关系的模型,对吉林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长短期关系进行检验,为吉林省建立能源节约型社会提供依据。

一、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分析

城市化过程也是人类思想意识转化、生活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在生产方式 上,人们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集中,主导产业由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变。在这些转变过程中能源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从生产部门的直接需求到中间要素的间接需求。在生活方式上,城市化人口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消费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转变。所有的这些变化带来了能源商品和能源要素需求的变化,从而导致社会中能源总需求发生变化。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的转变,都离不开几个关键条件的支撑:大量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主导产业由农业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演变,经济形态由自给自足向专业分工转化,物质生产资料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流动。城市的这些优势对能源消费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由于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推进能源消费量增长的同时,在城市的聚集效应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下,在很大程度上又会减少城市发展对能源消费绝对总量的依赖程度。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可见图1[1](44)。

根据成金华的研究,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由于人力资本丰富、技术创新能力强大、产业结构先进以及专业化分工和市场化体系完善,城市化中的能源利用效率相 对较高,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就相对较小。吉林省城市化水平还不是很高,属于经济发展不发达地区,因此对能源的消费还没有达到节约型。依照图1的影响模式,吉林省还要走一段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来能源消费量增长的时期。因此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将对 吉林省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吉林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与数据来源。为了对吉林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了1978年—2009年吉林省的相关数据。之所以选取这一时期的数据,是因为我国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1978年之后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与这之前受到政治影响的封闭经济环境相比有较大区别,因此本文只对1978年—2009年间的数据进行考察。本文选取的能源消费指标为总能源消费量。主要是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总量数据。城市化率指标的度量方法有多种,这里选取现阶段比较通用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量。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主要表现就是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部分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城市文明逐步渗透到农村的过程,因此,这种城市化率指标更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现实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能源消费总量的统计数据均来自历年吉林省统计年鉴,能源消费量是个实物指标,单位为万吨标准煤,城市化水平是个比例指标,单位为%。为了消除变量的异方差和便于变量间的长短期分析,以城市化水平(U)和能源消费量(E)的自然对数值的时间序列作为分析用变量,分别为LU和LE。本文所有的检验及回归均通过计量经济软件Eviews完成。

(二)序列平稳性检验。经典的计量经济方法在进行回归分析时,要求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否则会有伪回归现象出现,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时间序列通常都是非平稳的,如果不加检验直接运用变量的水平值来研究经济现象间的均衡关系很容易导出荒谬的结论。因此,本文采用ADF检验法,检验过程中的滞后项采用AIC和SC准则确定。从表1中可以看出,LU和LE的检验结果没有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可以认为吉林省城市化水平和能源消费量均是非平稳序列,但是LU和LE的一阶差分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假设。可以认为吉林省城市化水平和能源消费量均是一阶差分平稳序列,即是一阶单整序列I(1),满足协整检验和Granger检验的前提。

表1 单位根的ADF检验

列检验类型ADF值临界值1%5%10%检验结果LU(0,0,0)5.296698-2.6395-1.9521-1.6214 不平稳ΔLU(C,T,0)-5.999566-4.2949-3.5670-3.2169平稳LE(0,0,0)4.152554-2.6395-1.9521-1.6214不平稳ΔLE(C,T,0)-4.000567-3.5670-3.5670-3.2169平稳

注:检验类型分别表示常数项、趋势项、滞后阶数。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对于变量X和Y,如果X的变化引起了Y的变化,X的变化应当发生在Y的变化之前。对于变量X和Y,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要求估计如下回归方程。

Yt=α0+∑mi=1αiYt-i+∑mi=1βiXt-i+μ1t(1)

在上述回归方程式中,Xt和Yt是时间序列,μ1t为白噪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要 求变量是平稳序列或者是存在协整关系的非平稳序列,LU和LE满足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条件,可以利用式子(1),对LU和LE的关系作Granger检验,从而判断吉林省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滞后期分别为1时,“LE不是LU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为0.893。说明吉林省能源消费量的增长不是城市化提高的直接推动因素,而“LU不是LE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为0.333,不能完全否定这一假定,说明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虽然不能说是导致能源消费量增长的直接推动原因,但对能源消费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以说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导致能源消费量增长的部分原因。2007年刘耀彬对中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关系进行的动态计量分析,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说明在中国地区的经济现象与全国的经济现象大体保持相同的走势。

表2 吉林省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费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原假设滞后期F统计量P值结论LE不是LU的Granger原因110.018430.89299接受原假设LU不是LE的Granger原因10.969450.33325不能完全否认原假设

(四)协整关系检验与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根据前面的检验,已经知道吉林省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费量均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它们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可以利用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来解释,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进行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法通常称为JJ检验。

表3 JJ检验的结果

特征根迹统计量5%临界值1%临界值假定的协整方程个数0.50508128.9986819.9624.60无**0.2566538.6011769.2412.97至多一个

**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从表3可以看出,由于28.999大于24.60,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没有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说明至少有一个协整方程;又由于8.601小于12.97,即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最多一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说明至多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综合判断存在一个协整方程,其标准化的协整方程为:

LEt=29165+15545LUt(2)

(149075) (036771)

上述方程式下面括号内的数字为估计标准差。

标准化协整方程说明,吉林省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长期弹性系数为1.55,即吉林省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拉动能源消费同方向增长1.55个百分点,且总会有一种力量将偏离均衡运行轨迹的一方拉回均衡位置。为了揭示这种内在纠正机制,需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LEt=∑αp△LEt-p+∑βp△LUt-p -λECMt-1+μt(3)

在上述公式中,ECM为协整回归的残差。经过反复试验,利用AIC和SC统计量以及相应滞后期 系数的显著性判断后认为,最佳滞后期为2期,ΔLU的一阶滞后期不显著剔除,ΔLU显著性不明显但保留,输出结果见方程表4。

表4 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 D(LE)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D(LU)0.7130730.4593151.5524710.1336D(LE(-1))0.3573890.1624912.1994340.0377D(LE(-2))0.6214060.1620513.8346340.0008D(LU(-2))-1.2469310.485019-2.5708910.0168ECM(-1)-0.2329780.067859-3.4332770.0022R-squared0.417347Mean dependent var0.047047Adjusted R-squared0.320238S.D. dependent var0.066237S.E. of regression0.054611Akaike info criterion-2.821570Sum squared resid0.071577Schwarz criterion-2.585829Log likelihood45.91276Durbin-Watson stat1.851538

误差修正模型为:

△LEt=07131△LUt+03574△LEt-1

+06214△LEt-2-12469△LUt-2-0233ECMt-1(4)

吉林省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关系,误差修正项的系数为0.233,说明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误差修正项将以0.233的力度作反向纠正,将非均衡状态回复到均衡状态。0.233的纠正力度和纠正幅度不大,正与前面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相同,能源消费量的增长度不仅受到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产业结构、管理水平、市场环境都会影响能源消费量。吉林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 之间的长短期的差异反映出,城市化进程需要能源的支撑,短期内,能源需求结构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吉林省的能源主要还将以煤炭为主,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需要能源供给的增加,有限的能源开发利用能力会制约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质量[8](102);而从长期来 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带来产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消费结构的改变,从而带来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并使能源消费朝着节约的方向演进,即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城市化水平对能源消费量的影响越小,因此,从长期来看,对吉林省而言,能源对城市化的制约作用会慢慢减弱,误差修正系数表现出的对长期均衡的纠正力度就不是很强。

三、结论

中国成为能源消费大国的事实已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对能源消费产生的影响却对能源资源在时间上的持续利用和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挑战。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能源消费大省,城市化任务艰巨,处理好 城市化带来的能源消费影响,有利于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本文利用吉林省1978年到2009年城市化水平和能源消费量的数据,分析了它们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并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动态纠正关系,定量地分析了吉林省城市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吉林省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费量不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能源消费量的变化不是城市化水平变化的Granger因果关系因素,而城市化水平的变化不是能源消费量变化的Granger因果关系因素,其概率还是0.333。虽然不能完全否定这一假 设,但也充分说明了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对能源消费量具有的影响,即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是能源消费量增长的直接推动因素。除去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外,还有其它对此影响的因素,如经济增长等,而经济增长又是城市化变化的因素。所得结论符合现实实际。 [9](88)

序列平稳性检验表明吉林省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费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的基本条件,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构造了标准的协整方程,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协整分析说明,吉林省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能够促进这种长期均衡的短期纠正力度并不是很强。通过对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费量之间进行协整检验发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方程,表明了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费之间的长期均衡的趋势,且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拉动能源消费同方向增长1.55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不大。建立的误差修正模型显示了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短期纠正效应,修正系数为0.233,表明回复的力量有限,幅度不大。根据经济学理论及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要缓解能源消费的压力,那么,在加快吉林省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推进城市化进程,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非常必要的。

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能源消费大省肩负的重任比较沉重。随着图们江开发、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推进,将会推动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水 平的提升会带来产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的调整,从而会减少一部分的能源消费量,但同时由于城市化带来的城市人口的增容、人们思想意识转变带来的消费观念的改变,将要求城市的交通运输系统进一步完善,包括居住环境在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从而 又会带来能源消费量的增加。从长远来看,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所以,在积极推进吉林省城市化进程的同时,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造福吉林人民,使吉林省成为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的农业大省。

参考文献:

[1]成金华:《陈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区域差异》,《经济评论》,2009( 3)。

[2]刘耀彬:《中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财经研究》,2007(11 )。

[3]Wei B R,Yagita H,Inaba A,Sagisaka M:《Urbanization Impact on Energy Demand and CO2 Emission in China》,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2003(2)。

[4]黄献松:《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城市经济》,2009(3)。

[5]郑云鹤:《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与中国的能源消费研究》,《北方经济》,2006(5 )。

[6]张晓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

[7]李艳梅,张雷:《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结构分解分析》,《资源科学》,2008( 6)。

[8]王胜今,才炜:《吉林省能源消费问题及调整对策思考》,《东北亚论坛》,2010(3 )。

[9]李圣华,金华林:《对中直接投资立地选择因素分析》,《东疆学刊》,2009(3)。

[责任编辑 张克军]

吉林省小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探究 篇7

1小城市发展中的土地利用特点

1.1 用地快速增长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 随着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的出现和撤县建市导致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受比较利益的驱动, 农地转用释放超前, 城市建设无限制外延发展, 大量耕地被占用, 城市用地失控, 特别是新设置的城市不仅人均占地大, 而且增长快, 土地利用粗放, 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

1.2 土地用途变更的随意性

城市在发展之前, 普遍存在着不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许多县市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不够, 导致规划形同虚设, 规划执行的效力差。城市建设用地与规划确定的用途很多不一致, 特别是招商引资来的项目, 人家指到哪里基本就开发到哪里, 大量的良田沃土被改变为建设用地, 土地用途变更的随意性很大。

1.3 土地权属的交叉性

随着经发飞速发展, 土地变更加快, 土地权属交叉性逐渐在城市边缘土地中呈现。按现行的土地法规, 集体农用地必须依法变更用途, 并进行土地权属变更登记[1]。但在“圈地热”和“房地产热”期间, 不少企业用地并未经过审批, 更没有进行权属变更, 仅仅是直接与农民签订协议后就进行建设, 致使城市用地范围内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土地权属模糊或交叉。

1.4 存量土地利用效率低

大量存量土地未进入市场实现优化配置, 如一些企事业单位占而未用的土地, 一些没有生产经营能力的企业的土地, 以及一些虽有生产经营能力但需要拆迁改造的企业用地, 由于法律政策, 以及传统势力的阻力等原因还处于划拨使用状态, 使得城市的发展主要是靠“摊大饼式”的外延发展, 土地利用效率低。

1.5 土地隐形市场缺乏统一管理

由于历史上无偿使用土地, 造成许多土地隐形市场存在, 一些单位把现实中存有的土地进行非法交易, 包括未补交出让金的划拨土地和集体土地。土地隐形市场虽然弥补了土地交易量的市场短缺, 对盘活土地、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导致土地宏观调控失调, 土地市场混乱, 模糊了土地财产关系, 造成了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缺乏规划管理, 使土地的潜能未能充分发挥。

2小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小城市的快速发展, 无疑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把耕地保护提高到“保护我们的生命线”的高度和新《土地管理法》实施用途管制之后, 再审视小城市土地利用中的问题, 就更加清楚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未能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土地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 前些年, 一些地方领导片面强调“以地生财”, 将建设“土地财政”化解成具体指标, 层层分解到各级政府, 开发区热、招商引资热等问题确实忽视了耕地保护, 导致大批良田被占, 致使耕地保护与城市盲目扩大矛盾加剧。因而, 正确处理小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 是未来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键。

2.2 土地权属管理制度不健全, 基础工作薄弱

目前, 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政策相对完善, 基本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土地管理体系, 对耕地保护、建设用地审批、土地用途管制等具有严格规定。但在耕地占用、建设用地管理中仍存在一些地方利益和意志, 使得部分政策、法规并未落到实处, 加之土地一级市场控制松懈, 致使土地权属混乱。因此, 今后要加强地籍登记等基础性工作, 明确土地权属。

2.3 建设用地失控, 城市外围耕地快速减少

建设用地在一定程度上沿袭粗放型的土地利用方式, 偏重于用地规模的扩大, 乱占滥用浪费土地现象突出。主要表现为:用地不合理, 布局杂乱, 容积率低, 一些企业占地随意性较大, 利用率较低, 一些停产企业土地长期闲置, 各类“开发区”占用大片良田, “摊大饼式”向外扩展的趋势仍未根本转变, 城市及工矿用地大幅度增加, 占用耕地比较多, 是造成耕地面积锐减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

2.4 城市规划贪大求全

作为城乡联结的纽带, 小城市承担着农村乡镇企业集中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载体的作用。从理论而言, 其发展动力可以概括为3 方面:自身经济发展;大中城市的辐射影响;周边农业非农产业发展。因而在确定小城市规模、结构和发展方向的时候, 应充分考虑其发展的动力因素, 实事求是分析其发展潜力, 不能靠主观意志“造城”。部分城市规划中小城市在几年或十几年就具备中等城市的规模, 缺乏客观事实分析, 远远超出了小城市发展的可能, 贪大求全思想突出。

3小城市节约集约用地的对策

3.1 协调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 控制城市规模

受历史影响, 小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往往落后于城市规划, 致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模与城市规划规模不一致;城市规划中城市规模的确定主要依据建设部门的用地计划汇总, 这不仅不利于节约用地, 同时也违背了“以供给制约并引导需求”的用地方针[2]。因此, 在新形势下, 为保障城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必须合理确定城市规模, 具化城市增长边界, 实现城市郊区农用地用途转变的严格管控, 切实遏制城市无限制外延趋势。

3.2 盘活用好存量土地, 严格控制增量土地

城市的发展不一定要以扩大城区用地面积为标志, 可以通过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来实现。目前, 小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率不高, 很多建筑在3 层以下, 还有不少平房, 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大量存在。那就需要小城市在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不增加甚至是减少建设用地的情况下, 达到发展城市的目的。可通过旧城改造、市中心老企业的搬迁, 建立新工业园区和居住小区, 不但可以新增建设用地, 还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容量。要深入调查城市的用地现状, 包括现有城市用地规模、人均用地面积、建筑系数、建筑容积率、单位面积产出等。只有这样, 才能从城市建设用地所要求的这个大账单中核减其不切实际的要求, 挖掘出其存量土地潜力, 避免占用新的土地, 特别是占用优质耕地。即使现有空间不能满足城市建设需求也尽可能的少占用耕地。建设用地替代性很强, 可以占用非耕地, 比如可以利用工矿废弃地、劣地等。

3.3 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

优化城市结构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是城市不断更新和扩展的动力因素和主要内容之一。因此, 要想弄好城市内部用地结构的优化, 现实意义突出的一步就是考虑城市土地的内涵扩展。而从城市用地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来看, 它代表了我国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趋势。三次产业结构中, 第三产业发展最快;市场经济推动者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城市功能、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这就意味着城市旧空间的改造更新, 包括服务设施的进一步完备、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需归功于人口密度适宜、生产生活环境良好、生活氛围舒适、城市的高质量和高效率。这3 方面的实现, 均得益于城市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事实上, 内涵生产结构优化, 正是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最好道路和必然选择[3]。

3.4 发挥土地市场调节作用, 促使规划管理集约化

充分发挥土地市场的调节作用, 平衡城市土地的供求关系, 合理配置土地, 提高土地效益, 实现用地集约、土地增收,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4]。进一步深化土地改革, 依照国家对一级市场的管控, 合理规范并盘活二、三级土地市场, 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优化土地配置,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城市土地资源配置需走外延与内涵并重的集约化的管理道路, 依靠科技进步、空间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来开发经营土地, 通过用地置换、盘活调整的方式实现城市用地的优化再配置[5]。此外, 充分考虑经济规律中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推行土地和房地产综合开发, 实现节约集约型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促使城市由量到质的提升, 使不同经济单元规模化、组团化发展。在空间格局上, 依据城市主体功能区划, 形成不同功能区, 即节约用地又能提高土地效益。

3.5 加强法制观念, 规范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针对市场经济中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和建设方式、多级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 城市经济发展必须加强法制建设, 把必要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制度作为城市规划实施的保障、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建设用地宏观调控的基础, 保证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用地的宏观调控作用, 实现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琼慧.对小城镇用地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州学刊, 2004 (5) :57-59.

[2]刘新华.浅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市发展模式——以津市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5) :48-49.

[3]吴雨才.小城市建设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22 (4) :377-381.

[4]夏保林.区域协调结构优化:论我国城镇化中土地利用矛盾的解决[C].2004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土地利用, 247-251.

吉林省城市化进程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篇8

城市化是当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我国城市数量众多, 区域性特点明显, 不同城市受不同时期政策导向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城市化发展路径也有所差异。东北地区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政策导向和改革开放的体制冲击之后, 城市化进程发展特征和途径略显不同。本文以吉林省为例, 分别从吉林省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现状特征入手, 试图探索其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并提出个人对于下一阶段发展路径的思考。

二、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基础及阶段特征

(一) 吉林省推进城市化的历史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 日伪统治为吉林省积累了大量的城市化基础。

日伪统治建都新京 (今吉林省长春市) , 利用东北大量资源进行工业扩张, 1932-1944年, 日本输入东北的资本约有90亿满元, 重工业部门占69亿元。1943年, 东北钢产量在全国中占94.2%, 煤占49.5%, 发电能力占78.2%, 水泥占66%。新京的重工业区均设置在交通便利的伊通河东岸, 为吉林省积累了一定的工业基础。

同时, 日伪统治为保证资源的运输便利性, 修建了从北至南贯穿哈尔滨、长春、营口、沈阳、大连的哈大线。解放以前, 东北铁路总长度占全国43%, 居全国第1位。这些铁路线担负着以煤、钢铁、木材为主的运输任务。由于交通便利, 资源流动方便, 此干线的修建带动了沿线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 如下表所示。

纵观上表, 不难发现, 东北地区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年增长率均处于较高水平, 由于资源运输贸易而产生的人口聚集现象明显, 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

(二) 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的阶段特征

1949年以后, 伴随工业化的展开, 城市化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新的进程。纵观60年来吉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 根据其发展走向趋势, 将此进程归纳成四个阶段。

1. 短暂发展时期 (1949-1957年) 。

建国初期, 吉林省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时期新中国处于百废待兴状态, 国家战略决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 并设立了156个工业项目。东北地区由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相对较为闭塞的地区地理位置, 率先承接了58个大型工业项目, 获得重点项目较多的城市大多成为我国发展较快或新兴的工业城市。据统计, 在156个工业项目中, 仅吉林市就有7项重点工业项目。由于省内自然资源丰富, 政策导向使许多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力发展相关资源型产业, 辽源就是因煤兴市的典型例证。这一时期, 吉林省的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 城市人口骤然增加。

2. 起伏波动时期 (1958-1965年) 。

由于“一五”计划的相对顺利执行, 以追求更高发展速度为根本目标, “大跃进”运动背景下, 我国工业发展依赖“人海战术”, 全国范围内大炼钢铁, 在这期间, 农村人口爆发性地进入城市。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农村粮食消费失控现象, 为减缓城市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政府动员大批城镇人口返回农村, 造成“反城市化”现象;同时加强户籍制度, 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加强。由于前一时期吉林省城市化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在国内动荡形势影响下, 城市化水平下降较快。

3. 停滞时期 (1966-1976年) 。

十年文革, 经济短期波动十分频繁, 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 工厂内迁, 大批干部迁往农村等, 造成了规模空前的“反城市化”运动。这一运动发生在城市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下, 受“极左思潮”影响形成了大规模城市人口向农村迁移的现象, 原有的城市居民身份变成了农村人口。此后尽管随着“五小工业”发展, 城镇企事业单位恢复招收职工, 下放的知青陆续返城, 但由于经济基础破坏严重, 城市化水平仍徘徊不前。

4. 过渡时期 (1977-1991年) 。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 面临的首要问题为农业和农村问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 中央一直鼓励各地农村发展乡镇企业以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吉林省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结构不合理, 重工业发展明显快于轻工业, 因此乡镇企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对缓慢。与原有小城镇基础较好, 且以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为主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农村相比, 吉林省城市化水平逐渐显现出滞后发展的迹象。

5. 缓慢增长时期 (1992年至今) 。

20世纪90年代以后,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 大量的国际资本需要寻求新的投资空间, 传统产业面临转型趋势。沿海地带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高科技园区等多种产业发展载体的出现, 为城市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沿海地带城市化水平迅速, 城市建设规模加大, 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然而, 东北地区普遍面临着经济滞缓的窘境, 出现了“东北现象”。大量因资源兴市的地区面临资源枯竭的局面, 国有体制企业的固化模式无法应对市场内部新生的变化和挑战, 大量企业倒闭, 失业人数增多, 城市化速度下降, 城市内部经济动力萎缩。非常明显, 这一阶段吉林省的城市化水平发展极度缓慢, 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2009年, 吉林省城市化水平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吉林省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来看, 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进程推进是公认的发展动力机制, 具体体现为城乡各方面制度完善、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拉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此动力机制具体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角度对于城市化发展进行阐述。基于此思路, 分别对吉林省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作出评价, 得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 吉林省的城市化为自上而下型, 缺乏内生动力

所谓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是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 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通过透视吉林省几十年来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不难发现, 其演进过程受政策引导现象明显。基于新中国成立前日伪统治时期的工业基础与交通优势, 建国之后国家发展战略与相关政策普遍侧重于对东北地区的建设和开发, 加之吉林省资源丰富, 共同构成了高城市化水平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 这种固化的政策导向显然不再适应灵活的市场经济。

(二) 吉林省城市化产业空间依托载体缺乏合理性

城市化的空间载体为完整的城镇体系。产业能否在城市—县域—乡村内部合理布局, 产业间能否形成恰当的整合与完善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与城镇体系的合理性有很大关系。

城市体系中的金字塔理论表明, 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 城市数量越少, 而规模越小的等级, 城市数量越多。城市规模体系中, 中等规模城市作为特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有效关联, 对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阶段, 吉林省的城镇体系存在缺失, 中等城市数量过少, 这样的城镇体系结构导致相邻等级城市之间的信息、产业、技术不能顺畅流动, 小城市因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有限, 资金信息技术缺乏, 不能直接接受特大城市产业辐射带动作用, 有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三) 吉林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不足

城市之所以在农业发达地区兴起, 是因为粮食的剩余刺激人口劳动结构发生分化, 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而这部分人口最初全部是由农业部门提供的。因此,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是至关重要的源泉。

吉林省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 只能向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单位进行转移, 不能向资本密集型甚至是技术密集型企业转移。然而, 吉林省的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 多为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阶段的企业单位, 因此农村劳动力很难向贡献率最高的重工业单位转移, 从而无法以较快的速度推动城市化进程。

四、吉林省城市化发展路径思考

针对吉林省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提出以下建议:宏观层面上, 应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 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 加快民间投资融资体系、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对民间投资的财税支持、产业扶持、政府服务等配套措施, 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投资环境,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打好坚实基础;中观产业层面, 应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产业升级与转型, 经济体制创新;微观层面, 要素流动层面, 应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 发展现代农业, 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 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 并打造农产品加工品牌企业, 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空间。

摘要:本文以吉林省为例, 结合其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基础, 总结了其城市化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以此为基础, 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视角总结了吉林省现阶段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并为其下一阶段发展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吉林省,城市化,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侯力, 陈亚光.东北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探析[J].东北亚论坛, 2005 (11) .

[2]黄晓军等.东北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分析及地域差异[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 (10) .

[3]那伟, 刘继生.吉林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 2007 (5) .

[4]李咏梅.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D].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吉林省白城市 篇9

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群经济的相关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物流产业发展与城市群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物流产业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 而城市群经济发展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两者相辅相成。另一方面, 物流产业是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 是城市群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

城市群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聚集不是目的, 要素的聚集是为了商品的扩散。因此, 在城市群经济的发展进程中, 物流产业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现代物流业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物流产业对城市群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城市群的主导产业, 从而带动城市群内产业结构升级;二是由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形成的各种等级的物流中心成为城市群的增长极, 通过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带动城市群内经济增长;三是由物流中心和物流基础设施线路形成的物流网络形成城市群发展的“点—轴”开发效应。现代物流产业作为复合型产业, 有利于促进城市群增长极作用的发挥, 促进城市群经济体系的形成, 促进城市群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反之, 一个城市群内物流产业的存在和发展是以该城市群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的, 没有城市群经济也就没有物流。所以, 城市群经济的水平、规模和产业形态决定了该地区物流产业的水平、规模与结构形态。

根据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 城市间经济社会发展不是独立的, 而是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受不同城市资源享赋、人力资本和经济技术水平不同的影响, 各城市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不同的, 因此各城市之间必须积极开展合作, 以谋求共同发展。城市群经济主体出于自身发展的目的开展城市间的经济交流, 这种交流活动体现为城市间商品、资金和信息等要素在其间流动, 通过要素的这种流动, 可以实现城市间的优势互补, 获得各自的比较优势, 协调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 最终实现城市群共同发展。所以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可以很好地反映城市群内部的经济交流、合作情况。另外, 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同样可以反映城市群经济外向关联的产品结构, 从物流活动的服务对象我们可以知道城市间交易的产品是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还是技术密集型产品, 进而可以知道各城市的比较优势是在自然资源方面还是在人力资本或资金方面。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可以强化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 促进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发达的物流产业可以作为联系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的纽带, 通过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将发达城市与欠发达城市联系在一起, 充分发挥发达城市的扩散效应, 带动欠发达城市的发展, 从而有利于城市群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的解决。

2 吉林省物流产业与城市群经济契合分析

物流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通过城市群生产总值指标与社会货物周转量,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群经济与物流产业契合关系。下面对吉林省城市群国内生产总值和货物周转量数据进行分析, 如下表所示。

数据来源:吉林省统计年鉴 (2007) 。

下图是吉林省1990—2007年GDP与货物运输总量的曲线图。

从下图实证分析可以看出, GDP发展呈现指数增长, 而物流产业呈现线性增长趋势, 扣除高技术产业对GDP的影响 (贡献率10%左右) , 物流产业针对于GDP发展相对滞后。因此, 加强政策引导, 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 培育物流主体市场,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物流技术与标准的引进与应用, 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已成为城市群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的着眼点。

3 吉林省物流产业与城市群经济契合问题对策建议

3.1 改善吉林省物流产业组织管理模式

改善物流产业组织管理模式, 可以优化物流市场结构, 规范物流企业行为, 提高物流市场绩效, 进而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

优化吉林省的物流产业结构, 需要开放吉林省的物流市场。对于吉林省的物流企业来讲, 价格竞争可以使其获得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优势, 提高市场占有率;兼并可以使企业迅速扩大规模, 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提高物流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广告作为物流企业产品差别化的主要工具, 有利于销售额的扩大和企业形象的建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作为吉林省物流产业发展主导者之一的政府, 必须转变观念, 改善对物流产业的管理方式。首先, 改善吉林省物流产业的监测体系。对物流产业、物流市场进行监测是吉林省各级政府调控物流产业的前提, 通过监测可以把握吉林省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政府部门可以对症下药, 采取相应的调控手段对其进行控制。其次, 改善吉林省物流产业的规划体系。吉林省是农业大省, 应以粮食物流建设为突破口, 提升农产品物流水平。而且长春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一汽集团及其配套企业具有强大的整车和零部件生产能力, 这为汽车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吉林省应充分利用其汽车产业基础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 形成以一汽车集团为龙头的汽车物流产业。因此, 吉林省必须加强对农产品物流和汽车物流规划的研究。最后, 改善吉林省政府服务方式。吉林省物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向来都是服务提供者, 而不仅仅是监管者。

3.2 改善吉林省物流产业制度体系

改善吉林省物流产业制度体系, 可以从制定完善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建设物流基础平台体系及完善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机制等角度出发。

(1) 制定完善的物流产业政策

政府的物流产业政策会影响到物流产业的各个方面, 因此, 吉林省相关部门在制定物流产业政策时, 必须结合吉林省经济发展和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 对物流产业进行正确的定位。同时, 由于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涉及发改委、交通、公安、海关、税务、民航以及工商行政管理等众多部门, 因此, 吉林省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必须有相应的机制或机构来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协调, 完善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2) 完善物流产业基础平台体系

吉林省物流产业基础平台体系建设, 是指完善吉林省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设施, 改善物流基础环境, 促进物流产业发展。要改变物流产业滞后于GDP发展的现状, 必须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 积极推进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加强物流管理应用软件的研发和推广;建立物流信息部门间共享机制, 使商务、金融、税务、海关、检验检疫、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可以共享物流管理和交易信息;创造条件吸引民间资本对交通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解决吉林省自身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3) 完善物流产业标准体系

物流产业的标准化建设, 可以提高物流交易活动的可控性、便利性, 降低物流交易成本, 提高物流效率。完善吉林省物流标准体系, 要鼓励工商企业、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和相关政府部门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和成本分析方法, 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 提高物流服务的可控性和便利性。

(4) 完善城市间物流产业合作交流机制

发展吉林省物流产业要重视加强吉林省内各城市之间的物流产业交流, 各城市的物流产业发展规划要相互协调配合, 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吉林省物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 吉林省也要重视与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经济圈等物流产业发达地区的合作, 拓宽合作领域, 加强与其在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划、物流标准化与信息化、物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学习发展物流产业的经验, 实现城市间的优势互补, 促进吉林省物流产业的发展。

摘要:本文在对物流产业与城市群经济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吉林省城市群经济实际情况, 提出吉林省物流产业与城市群经济契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群经济,物流产业,契合

参考文献

[1]李晓娜, 等.吉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18) .

吉林省白城市 篇10

一、方法

(一) 研究方法。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最小二乘法是估计回归系数的常用方法, 但假设条件要求较高, 通常不能得到满足。为克服普通最小二乘法在回归分析中的缺点, Koenker和Bassett把中位数回归推广到了一般分位数回归 (Quantile Regression) 上[1]。分位数回归相对于最小二乘回归, 应用条件更加宽松, 挖掘的信息更加丰富。分位数回归可以提供不同分位点处的估计结果, 因此可以对因变量的整个分配情况作出更为清楚的解释[2]。

(二) 建模。

在参考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函数模型[3], 如下所示:

其中, e为第二产业产值, s为第三产业产值, ε为随机误差。

二、结果与分析

利用R软件[4]进行计算, 列出了各因素在0.1、0.3、0.5、0.7和0.9分位点的回归结果, 并对城市化水平的不同位置进行分析。通过对不同分布点的差异做更详细的刻画, 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的两个影响因素[3], 影响城市化的两个因素的分位数回归如图1所示。

(一) 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影响。

第二产业与城市化之间的分位数回归系数先呈现明显上升, 而后呈小幅下降的趋势, 在0.7分位点处达到最大值, 这表明城市化位于0.7分位点处, 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而在0.1、0.3、0.5分位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 在0.9分位点处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变小, 即城市化水平从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中, 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先变大后变小。

(二) 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影响。

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之间的分位数回归系数先呈现明显下降, 而后呈小幅上升的趋势, 在0.7分位点处达到最小值, 这表明城市化位于0.7分位点处, 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最小, 而在0.5、0.3、0.1分位点第产业的促进作用次之, 在0.9分位点处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变大, 即城市化水平从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中, 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先变小后变大。

三、结语

在城市化中前期, 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逐渐变大, 第二产业是城市化前期的主要促进力量, 在后期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变小。在城市化中前期, 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较小, 在后期后, 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变大, 这时第三产业成为了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促进力量。

工业的发展能促进变产业结构的转变, 这种转变本身能够促进城市化, 在促进工业化的同时, 要最大限度地发展第三产业, 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产业专业化分, 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第三产业是继第二产业之后, 推动城市化的重要经济源泉和后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Koenker, R.and Bassett.G:The Asymptotic Distribution of the Least Absolute Error Estimator[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78, 73:618~622

[2] .李群峰.基于分位数回归的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J].统计与决策, 2011, 17:24~26

[3] .http://www.r-project.org/

上一篇:经颅超声溶栓下一篇:中央性前置胎盘剖宫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