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态度

2024-07-19

安全态度(精选十篇)

安全态度 篇1

矿山企业生产面临的风险较高, 安全管理难度大, 安全管理核心理念是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1], 煤矿、非煤矿山事故原因很多, 普遍认为80%或更多与不安全行为有关。因此, 关于不安全行为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逐步成为热点之一[2]。个体动机、行为 (或微观动机) 带来令人惊奇的宏观结果, 宏观结果中也蕴涵个体动机或行为[3], 安全态度作为从业人员内在的心理动力, 会引发相应的工作行为, 直接影响企业的安全绩效[4], 是不安全行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如何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改变从业人员安全态度, 防止和减少不安全行为, 预防人因事故的发生, 从而提升企业的安全绩效, 已成为各国学者急需解决的课题。然而目前, 国内外学者在安全管理软科学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 且主要集中在安全氛围、安全文化、安全态度、安全行为等安全绩效的影响因素上[5]。其中, 对于安全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态度和认知影响人们的行为及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过程理论等[4,6]。对安全态度的调查分析也有相关文献报道[5,6,7,8], 主要在交通、建筑和食品安全等领域, 矿山行业少有文献报道, 尤其对矿山这一高危行业, 为有效加强不安全行为管理, 急需一种科学、有效的从业人员安全态度的测量方法。

安全态度是一种定性变量, 常用的态度量表是主观的, 提供的是定性的而非定量的安全管理测量方法, 且缺乏对量表内部结构的可靠分析。本文采用李克特格式量表法将安全态度定性指标进行量化研究, 以数据分析为研究取向在矿山企业开展安全态度调查的实证研究, 探索科学、有效的安全态度调查分析方法, 为矿山企业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1 调查

1.1 问卷设计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客体所采取的一种比较稳定、持久的内在心理结构。态度成分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4]。认知反映个人对人、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情感表示个人对态度指向对象的好恶情感反应的程度;意向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 是一种反映倾向。

根据态度成分, 问卷主体由一组与主题相关的陈述性题目组成, 对每一题目均提供表示态度积极程度等级的五种备选评语答案 (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 , 并用1~5整数由低到高分别计分, 反向的题目则由高到低, 用5~1整数分别计分, 以态度积极程度等级的总分反映被调查者的综合态度。安全态度的三种成分试题分别用编号A、B、C表示。编号后面第一个数字表示题目顺序, 第二个数字1表示正向题, 2表示反向题。

以相关文献资料[9,10,11,12,13]为参考, 在收集、筛选与讨论的基础上, 设计了近50道问卷题目。选取某矿山进行小范围的问卷调查试验, 对收集的问卷进行初步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检验后对问卷进行修正, 并进一步研究筛选, 最后设计确定27道问卷题目。

编号为A的题目, 主要从认知角度对安全态度进行设计。如A11.矿山作为高危行业, 风险时时处处都存在, 所以事故是不可避免的。A41.没有发生过的事故, 就不知道危险所在。A51.习惯性违章没发生事故, 说明“违章”只是管理者的错误认识。A71.安全制度只是一种摆设, 那是为满足国家监管需要, 不然会罚款的。A91.井下作业最讲究经验, 如果经验丰富, 不学习操作规程也是没问题的。

编号为B的题目, 主要从情感角度对安全态度进行设计。如B11.想到违章要罚钱, 我就十分恼火。B21.看到同事因违章、走捷径早早地下班, 我会抱怨, 我想效仿。B42.看到同事违章, 我会恼火, 因为他发生事故, 也会扣我的钱。B51.想到任务重、工作环境差, 我就烦躁。B61.看到查违章、罚款, 我十分反感。B82.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安全, 也应该关注同事的安全。

编号为C的题目, 主要从意向角度对安全态度进行设计。如C11.因有事或者临近下班时, 可以加快工作速度。C21.操作过程偶尔可以分散注意力。C31.领导不在, 就可以违章。C61.对同事的违章行为可以不制止。C81.为赶任务, 设备不安全时, 也可以照样操作, 有时间才维修。C101.因为任务或现场条件的限制等原因, 不违章没办法干。

1.2 数据收集与整理

利用最后经筛选确定的问卷调查题目, 在选取矿山企业全面开展问卷调查。该矿山为地下开采, 从业人员共2497人, 生产一线从业人员近1000人, 分别有采矿、掘进、通风、提升、运输等生产工区。采矿过程的生产工序主要有:掘进、凿岩、爆破、出矿、矿石运输、充填、地压管理等工序, 近100种生产及辅助岗位。矿山具备规模为1×104t/d的采矿生产能力, 主井提升、井下破碎生产能力为1.3×104t/d, 选矿生产能力为1.3×104t/d, 矿山服务年限为31年。

将编制好的问卷调查表, 发放到各部门、单位, 并指导生产一线作为岗位代表的从业人员填写。数据采集注重覆盖采矿过程各工序的岗位, 对生产一线岗位略有偏重。填写时配有专门的填写说明, 不记名, 力求准确反映工人的实际态度。采集过程历时半个月, 主要通过安全集中学习、会议时集中发放、填写和收集。前后共收集问卷调查表320份, 经甄别筛选, 确立有效问卷272份。

将问卷调查结果全部输入Excel表, 形成有7344个数据的数据文件。将数据文件导入SPSS数据分析软件, 并通过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

对缺失值的处理, 由于数据属非连续变量, 序列均值、线性插值均不适用。经对具体问题的研究, 忽略缺失值不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严重偏离。因此, 本研究对缺失值忽略。同样, 因非连续变量, 数据未出现偏离值。

2 数值计算

2.1 描述统计量

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相关数值计算或者进行图形绘制, 即计算常用的基本统计量的值, 以反映数据的基本统计特征。表1为问题A11的描述统计计算结果, 表2为问题A11的频率计算。A11、B11、C11、B42的频率曲线见图1。由于篇幅所限, 其他26个问题的描述统计结果和频率计算未体现, 频率曲线也只代表性地体现问题A11、B11、C11、B42。

由表1, 表2可见, 问题A11均值为3.86, 标准差1.112, 4分出现126次, 5分出现81次, 4~5分占76.1%。A类问题A11~A91均值分别为3.86、4.53、4.55、3.69、4.22、4.02、4.37、3.91、4.31;B类问题B11~B82均值分别为3.50、4.02、4.23、3.51、2.69、3.43、4.21、4.8;C类问题C11~C101均值分别为4.38、4.55、4.73、3.44、4.53、4.78、4.04、4.56、4.49、4.27。

从A11~C101频率计算频率曲线图可见, 4~5分频率普遍较高, 分值比较集中, 调查结果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2.2 数据整体情况

数据的描述统计结果表明, A11~C101其均值在2.69~4.93区间, 标准差0.653~1.675区间范围不等, 标准差更多集中在1.000左右, 离散程度不大;均值的标准误在0.04~0.08区间范围, 大多集中在0.05左右, 标准差的离散程度普遍很小, 表明调查问卷的抽样误差小。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非参数的K-S检验

描述性统计分析是整理、描述、解释样本数据的系统方法和统计技术[14], 其频率曲线粗略判断样本来自的总体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是否服从可以用假设检验进行验证。

假设检验包括K-S检验法及卡方检验法, 其中K-S检验法适用于样本容量较少的情形, 由于本次调查取得的样本数量相对较少, K-S检验法对于小样本来说, 不用数据分组, 使用方便, 不损失数据中的信息, 是一种有效的方法[14,15,16]。

K-S检验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样本观测值的累积频率 (Fn (x) ) 与假设的理论概论分布 (FX (x) ) 相比较来建立统计量[16]。设样本容量为n, 按经验分布函数的建立方法, 采用下式求得分段累积频率:

式中:x1, x2, …, xn为排列后的样本数据, Fn (x) 为阶梯形曲线。在随机变量X的全部范围内, Fn (x) 与FX (x) 之间的最大差异为:

式中:D为一个随机变量, 其分布依赖于n;Dnα为显著水平α的临界值。可认为在显著水平α上拟采用的分布是不能抗拒的, 否则应予拒绝。

通过计算, A类问题的K-S检验结果见表3, B、C问题由于篇幅所限未体现。

从K-S检验结果看, A11~C101问卷调查结果都服从正态分布, 可以进行相关独立性检验。

3.2 单样本T检验

假设A11~C101问题该矿总体的均值假设为1, 即H0=1, 即认为总体安全态度认识程度不高。根据这一假设进行单样本T检验。A类问题检验结果见表4。

注:a.检验分布为正态分布。b.根据数据计算得到。

从单个样本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A11~C101问题P值都为0, 小于检验水平0.01, 因此, 拒绝原假设。从而可以认为该矿从业人员整体上安全态度相对比较集中, 安全认知正确, 安全情感和行为意向积极。

3.3 Cronbacha系数检验

Cronbacha系数是信度检验指标,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测量误差越大, 测量的信度越低。α信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量表题项总数, Si2为第i题得分题内方差, Sx2为总得分方差。α计算结果见表5和表6。

表5和表6计算结果表明, Cronbacha信度系数的估计值为0.810, 项目均值4.138, 方差0.981, 基于标准化评估项目调整的Cronbacha信度系数为0.841, 评估项数为27个。由于信度系数在0.81~0.90之间, 说明问卷调查中的题目具有较强的内在一致性。

3.4 效度检验

结构效度的检验主要通过因子分析来实现, 因子分析具有简化数据指标的作用, 以更少的层面来代表原来的数据结构, 可以根据题项间的关系, 找出题项间的潜在关系结构。在因子分析之前, 首先对量表的KMO值进行检验, 经检验量表KMO值为0.776, 见表7。Bartlett.s球形检验的P值小于0.001, 因此拒绝Bartlett球形检验的零假设, 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如表8所示是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 是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的计算结果。表中第一列是因子编号, 后面三列组成一组, 各组中数据项的含义依次是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注: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第1组数据项描述初始因子解的情况, 可以看到, 第1个因子的特征根值为6.225, 解释原有27个变量总方差的23.054%;前8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002%, 并且只它们的取值大于1, 说明前8个因子基本包含全部变量的主要信息, 因此, 选择前8个因子为主因子即可, 结构效度在可接受的范围。

同时, 被提取的载荷平方和旋转后的平方载荷数据列出因子提取后和旋转后的因子方差解释情况。从中可以看到, 它们都支持选择三个公共因子。

如图2所示是因子分析碎石图。横坐标为因子数目, 纵坐标为特征根。可以看到, 第一因子的特征值很高, 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最大;第8个以后的因子特征根都较小, 取值都小于1, 说明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很小, 称为可被忽略的“高山脚下的碎石[17]”, 因此, 提取前8个因子是合适的。

3.5 态度问题

从数据统计计算结果看, 参加调查的该矿从业人员安全态度相对比较集中, 整体安全认知正确, 安全情感和行为意向积极, 值得肯定与认可。

但需要看到, 一些从业人员缺乏对安全的正确认知, 小范围内从业人员认知水平有欠缺。例如, 在回答“矿山作为高危行业, 风险时时处处都存在, 所以事故是不可避免的。”时, 仍有15人回答“非常同意”, 有10人回答“同意”, 占提交有效问卷总人数272人的9.2%。

安全认知是安全态度的核心, 认知的问题直接影响岗位操作行为, 正确的认知来源于不断地安全教育, 该矿今后需要加强从业人员安全认知的教育, 并加强对教育效果的评估, 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培训计划。

基于统计数据的整体分析, 该矿山远未形成统一、正确的安全理念, 安全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4 结论

1) 应用设计的问卷量表, 选取某矿山企业进行实证调查研究, 收集有效问卷调查表272份。Cronbacha检验结果表明, 问卷量表信度系数估计值为0.810, 问卷调查设计题目具有较强的内在一致性, 符合测量学的信度要求。

2) Bartlett.s球形检验认为问卷量表适合因子分析, 并通过因子分析实现其结构效度分析, 简化数据指标。前8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002%, 结构效度在可接受的范围。

3) 实证调查结果表明, 该矿从业人员的安全态度相对集中, 安全认知正确, 安全情感和行为意向积极。

行为+观念+态度+责任=安全 篇2

行为+观念+态度+责任=安全

安全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靠我们自己平时自觉养成和规章制度强压。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规程左右行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安全的种子,收获幸福的生活!不是吗,只要我们把握好安全行为,能使生活快乐和幸福;把握不好,能把生活变得黯淡悲哀和不幸。安全是一种观念。观念决定行动,观念指导行动。没有安全观念的人就没有安全忧患意识,就会遭受事故的袭击。比如,有的把安全检查看成是对自己过不去,挑毛病,找茬子,没有把遵守规章制度看成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没有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殊不知,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必然会导致事故发生,所追求的效益都将成为泡影。安全观念更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只有时刻想着安全,工作事事处处注意安全,牢记安全观念,才能营造安定和谐的氛围。安全是一种态度。态度影响安全,态度促进安全。有的人对安全态度不端正,心存侥幸,忽视安全制度,认为没有那么严重,事故不会发生,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整改要求,态度消极,能拖则拖,能敷衍则敷衍。要知道,一个小小的差错就是巨大的隐患,一个小小的闪失,就能让生命处于险境。所以,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对安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检查到位,不漏过一个疑点,不放过一个死角,不疏忽一个细节,就可以消除隐患,避免事故的发生。安全是一种责任。我们工作就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企业负责,对他人负责。有了这个责任才能认真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青年人的食品安全态度 篇3

面对种种不堪的负面新闻,面对一个又一个被曝光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青年消费者作何感想?他们最关注的产品信息又是哪些方面?企业和品牌如何才能够挽回他们的信任?

腾讯搜搜(www.soso.com)作为中国青年网民最喜爱的搜索引擎之一,长期关注青年群体发展。本次腾讯搜搜与零点E动营销共同推出的“搜搜更懂你,在壁橱讨论时下最IN话题社区”年度活动中(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通过每月发现年轻人最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壁橱社区(www.51bichu.com)开展针对热点话题的青年人交流、讨论、投票和分享活动,洞察青年群体的价值观、消费行为等趋势变化。

腾讯搜搜的搜索请求数据显示,5月青年网友热议的话题,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话题超过了30个,成为当月80后、90后青年人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腾讯搜搜数据研究中心从搜索过上述食品安全话题的青年人总体样本中,按照实际搜索比例(区域、性别、年龄)随机抽取221306名80手、90后青年人数据,再结合壁橱社区中青年网友对一系列食品安全话题的回帖讨论,我们发现目前青年人在看待食品安全问题时呈现三大特点。

舌尖上的健康,女生更在意

从腾讯搜搜请求数据的抽样样本中,我们发现,80后、90后青年男女关注话题差异明显:女性对身边话题关注度更高,男性则更关注外部世界和国内外大事。

在当月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各类热点话题关键词中,女性最关注的话题是食品安全相关话题(53.3%),关注中外关系相关话题的比例不到三成(23.4%);然而,对男性来说,食品安全远比不上黄岩岛事件等中外关系话题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近五成青年男性更愿意使用搜索引擎了解、在微博上关注中外关系相关话题,而对待食品安全,他们的搜索、关注度明显较低(36.9%)。

男性对食品安全的大而化之、缺乏警惕在参与壁橱青年社区(www.51bichu.com)讨论的80后、90后中也相应地体现出现。不少壁橱男性网友对食物抱着“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态度,即尽管某些食品出了问题,但只要问题不大都可以继续购买食用。

“吃与不吃在你,做与不做在人家,就这水平,爱吃不吃。人家无所谓,有时你想吃还吃不上呢!!!”

—波西米亚人(男)

“饮料也就对可口可乐感兴趣,也经常出现问题,这个有水银那个有铅的,第一反应就是习惯了,还是会继续购买,毕竟老品牌,除非出现特别恶劣的情况。”

—中国网友(男)

“总之,在外面买的东西,貌似几乎不能吃……”

—穿雨衣的小花猫(女)

“会更加有选择性地吃东西,如果有条件的话,会自己做一些吃的,尽量不在外面买。”

—愚人的国度(女)

90后更关注快餐、可乐和零食话题

5月,青年人热议的食品安全类话题多达 24个,大致可以分为“饮品零食类”、“饮食场所类”、“药品美妆类”和“日常果蔬类”。其中,青年人日常生活最喜爱和经常购买的饮料零食(包括奶制品、可乐、茶和雪糕)受到关注的比例最高(36%),其次是饮食场所、餐厅被曝光出现质量问题的话题(32%)。

研究发现,90后关注的食品安全话题与他们的直接消费决策和产品亲疏有关。

不当家的90后,对“雪糕常温未化”、“肯德基不洁、面瘫”、“可口可乐停产、道歉”这类话题的关注度要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在日常消费决策中,零食、饮品、快餐都属于90后可以直接决定购买的商品,而蔬果、粮食则是老爸老妈要去操心的。

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关注可口可乐的多数是90后男生群体,而女生对肯德基的关注度则高于可口可乐。看来,可乐的酷爽与动感更讨男生欢心,而肯德基的朋友休闲聚会特征更受喜爱社交和聊天的女生欢迎。

此外,23-27岁的85后中有39.2%对奶制品相关的食品安全话题表现出高度关注,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85后正逐渐从学校走向社会,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生活,从前的吃穿住行柴米油盐都要自己操心了。奶制品作为85后日常生活购买最多的商品之一,出现问题,让他们怎么能hold得住呀!

“之前被曝光蒙牛有问题,我就很蛋疼。一直喝他家奶长大的。结果说这个奶油问题,我觉得不仅伤害到了我幼小的心灵。而且让我对它的信任度急剧下降。”

—798(壁橱社区网友)

青年人对质量问题宽容度高,

企业自证可信度低

面对频频曝光的食品质量问题,今天的青年消费者仿佛养成了无奈的好脾气,对产品和企业都表现出较高的容忍度,如果没有危及生命健康,产品有问题也情有可原。看来,要让80后、90后杯葛某一产品、品牌或企业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壁橱社区(www.51bichu.com)发现,青年消费者在面对产品质量问题时,往往采取总体较宽容、品类有差异的态度:食品类有可能危及消费者生命健康的产品,受重视程度最高,而青年消费者的容忍度也最低;工业类产品、日常消费品,青年消费者则认为事无完美,有问题也属正常,不会因此有太大的抵触情绪。

对企业,尤其是针对青年消费市场的企业,目标客户的高宽容无疑是利好的消息。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消费者的宽容大度来自于对企业本身喜爱与理解的比例并不高,更多的是一种对市场现状的失望与妥协。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消费市场的规范和质量标准的提高,消费者的容忍度也将随之提高。

“食品安全,我最关注了,55555555涉及我吃的都关注,生活离不开吃;生活用品也挺关注的,因为这个跟我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子产品也关注,但是不如食品安全关注得多。最重要的是,威胁到我的人身安全我就不会再购买了。手机爆炸、食物中毒……说实话,可乐我现在也很少喝了。”

—中国网友

“如果我喜欢的品牌出现问题,只要不是严重到要召回、停产的地步,我一般还是会用的,哪一种产品是100%的没有问题呢,尤其是食品,如果较真的话,可能就饿死了。可能我是宽容的有点过度,但实际上也是无奈,唉……”

—咕喽(!:

“如果我喜欢的品牌出现问题,我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有些失望吧。除非问题非常严重,危机人身安全,一般情况下我还是会继续购买。这或许就像我喜欢一个明星一样吧,当他犯错时,我会选择原谅与理解,希望他能借此机会得到成长。”

—叶子(壁橱社区网友)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当品牌、产品被曝光有质量问题时,企业应当怎么做?消费者如何看待各方消息?他们更愿意相信谁的证言?

壁橱社区网友对这一问题表明了态度,质量问题是否真实存在,企业说了不算,要由第三方公正机构证明。相比企业自己发布的报告,青年消费者更愿意相信来自国家质检部门的权威报告、来自新闻媒体渠道以及来自专业消费者报纸杂志的判断。

除此之外,青年消费者还认为,企业遭到曝光出了问题,最重要的不是反驳、掩盖,找各种公关途径掩饰,青年消费者更愿意看到企业勇敢地承认错误,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将消费者放在第一位、将诚信与责任身体力行的企业形象,更能够受到青年消费者的亲睐与信任。

(本文作者为零点研究咨询集团零点e动营销研究部部门经理)

安全态度 篇4

理性行为理论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通过理性行为理论能够更好地探究农户的态度与主观认识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目前国内运用理性行为理论对农户水稻安全生产行为进行研究的比较少见,而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更是少有,本文尝试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从理性行为理论角度来探讨农户水稻安全生产行为意向。

1 理论依据

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又译作“理性行动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菲什拜因(Fishbein)和阿耶兹(Ajzen)于1975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分析态度如何有意识地影响个体行为,关注基于认知信息的态度形成过程,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在做出某一行为前会综合各种信息来考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后果[4]。

本文运用理性行为理论(如图1),从态度、主观准则、感知行为控制3个方面来分析农户在安全生产主观认知标准方面的差异、信任关系的缺失和从众心理、感知安全生产的阻碍因素,揭示它们与农户安全生产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

2 访谈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访谈对象

依据本研究的内容,访谈对象包括3类:(1)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户;(2)相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3)农资店主。调查者在湖北省荆州市M镇、枣阳市W镇和X镇、武汉市S乡结合问卷调查,共深入访谈32人,其中农业局干部1人、村干部3人、农资店主3人、农户25人。被访者中男性24名、女性8名,年龄最大70岁、最小20岁。

2.2 研究方法

在资料的收集上,本研究采取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研究组成员预先设计好访谈提纲,在访谈过程中以访谈提纲为基础进行访谈问题的延伸与扩展,尽可能多地挖掘有用的访谈信息,并作录音和记录。

访谈结束后,通过聆听录音和整理访谈记录形成书面文字材料,同时对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进行编码,编码采用四级编码,规则如下:第一级为个案的编号,An;第二级为个案的性别,其中M代表男,F代表女;第三级为个案的年龄,直接用数字显示;第四级为个案的身份类型,其中1代表水稻种植户,2代表村干部,3代表农业局干部,4代表农资店主。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户态度对农户生产行为意向的影响

态度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一般而言,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态度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不同的认知和情感偏好对行为意向会产生不同的引导作用[5]。

3.1.1 认知差异导致农户对农产品安全的界定标准不同

农户与消费者在安全生产的限度上存在认知差异,特别是对农药残留问题的认知差异,农户对安全标准要求相对较低,对农药残留问题有可能持忽视态度,而城镇消费者则对农产品安全标准要求较高,对农药残留问题比较敏感。

“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这怎么可能啊?怎么会有收成呢?这在五六十年代还可能,现在不可能了,现在田里虫子太多了,不可能……现在打的农药、化肥都没什么毒,前几年虫子厉害的时候还用1605(一种烈性农药),现在不准卖了,买不到了。其实哪有那么多毒啊,不在潜伏期内打就好,一般收割前二十多天就不打药了,下雨天雨水一冲刷就没什么了,所以打药最忌雨天,雨天打药基本没什么效果。打药没什么问题,我们自己吃的不就是自家田里种的米嘛,这不健健康康的嘛。”(A17-M-47-1)

“荆州是鱼米之乡,水稻种植优势明显,产量居全省第一,农副特产很多,农产品丰富,荆州市高度重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有农产品质量安全办公室,直接或间接扶持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针对市场对健康、生态、无污染农产品的需求,荆州农业生产逐渐由数量向质量转变,你们应该都能感受到,现在老百姓的健康意识比较强,所以我们也要积极转变观念,不仅要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也要让老百姓吃得健康。”(A1-M-44-3)

周培建等(2003)对城镇居民的调查发现,86.5%的居民关心农药残留,知道什么是农药残留及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会危害身体健康,39%的居民在购买农产品时首先考虑安全问题,59.4%的居民认为要加强蔬菜出场前检测,并要求政府部门积极教育和指导农民安全、合理使用农药[6]。从作为农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A1深刻认识到,现代社会的消费者追求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观念,消费者的饮食心理已经由过去的“吃得好”逐渐向“吃得健康”转变,因此对安全问题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很敏感。但以A17为代表的传统农户却仍停留在传统的“吃得饱”、“吃得好”的观念层面上,他们感受不到消费者对农药残留的担心,而仅以自己的主观标准去判断农产品安全的限度。

3.1.2 情感偏好差异导致安全生产行为的程度不一

由于农户拥有的资源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导致其在进行决策时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偏向,这种行为偏向的产生主要受个人小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情感偏好影响。

“我家里的田挺多的,承包别人的,总共有二十多亩,田比较多,打什么药、施什么肥,我都自己琢磨。我家里有电脑,我儿子和你们一样在武汉上大学,电脑是他教我的,没事的时候,就在电脑上查一查水稻种植的一些知识,上面东西很全,时间长了,自己就琢磨出来了,其他人还来问我呢……我在网上也看到过食品安全问题,对绿色农业也有些了解,所以我在网上看农药的时候,会仔细看说明,网上也有许多专家会做解答,什么样的药不能用都写得很清楚,我一般会看那些比较安全的而且受专家推荐的农药,我家稻谷卖得多,安全问题还是很受重视的。”(A6-M-49-1)

“我用的农药都是听别人说的,有时候卖药的人也会给我们讲,大家用什么好就跟着用了,主要是看杀虫的效果。有些年头虫子比较多,要换好几种农药,有时天天都要打药,不打药秧就完了。原来还用一些比较厉害的药,效果好,但是现在买不到了。现在买的这药还行,就是太贵。我这田少,产量当然很重要,这都是冷水田(灌溉水源来自堰塘而非河流),产的米比较好吃。”(A22-F-42-1)

拥有资源的多寡和获取信息的便利与否,对一个人的决策会产生很大影响。由于A6拥有电脑资源,其获取信息的渠道与A22相比比较便利,获取的外界信息量也相对比较多,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见识广”,因此其在做决策时就会受外界观念的影响,而且也更容易采用高效生态的新技术、新农药去解决水稻病虫害问题;而A22则由于缺乏外界的新信息,导致其在做决策时更容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且更容易采用传统的方法去解决水稻病虫害问题,一般说来使用传统农药的危险性要高于最新推出的生态农药。由于A6的稻田规模比A22大,因此他在农药投入上的顾虑比A22要小(小规模农户更倾向于精打细算),即使新型生态农药的价格稍高,其购买的意愿也比A22强烈。笔者分析认为,这种差异表现为一种长期性的和持久的过程,就会自然内化为一种行动决策的情感偏好,影响其在水稻生产中的行为意向。

3.2 信任关系的建立程度会影响农户的生产行为意向

主观规范指人们认为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人希望自己使用新系统的感知程度,是由个体对他人认为应该如何做的信任程度以及自己对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的动机水平所决定[5]。调查发现,在农产品市场中,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由于刚性的社会结构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而被割裂了,这种信任关系的割裂阻碍了农户从事安全生产的行为意向。

3.2.1 农户与消费者之间信任关系的割裂

由于农户(特别是农产品生产户,不参与销售环节)与消费者(排除农户自身作为消费者的情况)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且具有较强的异质性,这就决定了农户与消费者之间形成一个相对的自我封闭的圈子,圈子之间缺乏信息交流,圈子中的人不能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和意见,这种刚性的社会结构使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被割裂,无法形成信任关系。

“我们村也搞过很多方面的农业宣传,原来还发报纸什么的,但是农民没什么文化,对于我们所宣传的‘安全’没什么概念,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实用的农业技术方面的信息和粮食的价格,毕竟在农村,增产增收才是头等大事嘛!农村人没城里人那么讲究,不懂得城里人讲求的那一套健康环保概念,其实在电视和报纸上我们也看过很多,上面领导也强调这个问题,但是这不是农民能切身感受到的,从来没人会想到吃了打了农药的东西会怎么样的。我看到说残留农药会致癌什么的,但是农民不会过多地关注这些信息,总的来说,发展无公害农业离我们很遥远,这现实的基本环境根本不具备。”(A21-M-42-2)

据秦庆等(2006)对武汉市居民食品安全的调查,80.6%的被调查者对食品安全表示担心,33.7%的城市居民认为食品最大的安全隐患环节在于食品原材料,37.2%的人认为在于加工环节[7]。事实上,正是由于农户与农产品的消费者缺乏交流,所以尽管大部分城市居民对食品安全特别是食品原材料的安全表示担心,但是正如A21所讲的那样,农户感受不到城市的消费者对自己生产行为的不信任。而且由于不同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两者对于安全规则形成了不同的概念,因而农户不能感受到他的行为在消费者看来是具有威胁的,即农户不能感受到消费者的社会期待,从而割裂了这种双方均不能察觉的不信任关系。

3.2.2 农产品的自身固有的需求与供给弹性特点导致信息不对称

农产品市场是一个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的缺乏竞争的市场,这就造就了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从农户与农产品销售商的关系来看,由于销售商掌握信息的主动权,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他向农户传达的信息就是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并没有传达质量方面的信息,农户就会基于销售商传递的信息进行生产;而在销售商与消费者之间,销售商则会隐瞒农产品质量方面的信息,从而形成一种“柠檬市场”。

“我们这儿每年都会有人开着车过来收购,差不多是定期的,谷子收割得差不多了,就会有人来,我们都是直接卖给他的……卖的时候一般他只检查有没有干,其他的都不管,其实都是装在麻袋里,他都不看的,只称有多少斤,其实大家都和他认识,也不会有人故意在里面掺石头,大家都明白那个理儿,所以也就不用看了……具体的他卖到那里去了,我们也不知道,可能卖到加工厂去了吧,有些搞粮食加工的也会过来收,谷子和米的价格差别很大呢!”“我们就是图省事,打米(稻谷加工)很麻烦,我们少量地打点米自己吃,有人来收,我们就卖了,只要价格不是太低。”(A24-M-54-1)

何李花(2008)指出,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在进行交易时,他们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把握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消费者无法通过直观的观察去获取农产品质量方面的信息,而农产品,尤其是食用农产品,属于后验性物品,即只有通过食用才能较为准确地了解产品质量安全,甚至食用后也未必能够精确认定其产品质量安全,这就无疑造成了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2]。

根据“逆向选择”原理,由于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掌握较多信息的一方更可能形成一种单项选择,对于农产品市场特别是粮食市场而言,销售者总是在市场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关系而言,销售者掌握着市场价格、市场需求等信息,而农户则缺乏这种信息,因此在他们之间的交易中则是一种逆向选择。同样在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销售者掌握着农产品质量、市场供给等信息,也形成了一种逆向选择。而销售者则利用这一有利地位向农户和消费者传递不同的信息,销售者向农户传递的信息是市场需求的庞大,即农户要尽可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而没有向农户传达市场上消费者关于质量方面的要求,同时销售者也不向消费者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信息。在这种农产品市场向导中,由于农户不必考虑生产以后的任何销售环节,他们不需要接触消费者,也不需要向消费者作任何的承诺,他们仅仅需要尽可能多地供应农产品就可以了,他们采取的是以追求高产为向导的生产方式而不必顾忌农产品的质量,同时销售者则利用农产品后验性的特点,以次充好,形成“柠檬市场”,进一步阻碍了生态农产品的流通[8]。

3.2.3 从众心理导致农户对主流方式的趋同

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9]。在农业生产中,从众心理得到很好的表现。虽然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中表现了一定的独立性与分散性,但是由于中国农村“乡土社会”亲密的人际关系,在进行农业生产中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比较便捷,同时由于农户获取外部信息的有限性,导致农户之间有限信息的交流而产生行动趋同行为。

“我平时用农药都是看别人用什么,我也不知道那药叫啥名字,看到别人用的效果好,我也就跟着用了,这四周用的农药的牌子都差不多,大家都知根知底的,有时候去买农药,卖农药的也会跟我们推荐,他都推荐一种药,差不多大家都打一样的药,其实啥药无所谓,关键是杀虫效果好就行了。(A11-M-55-1)

“农民买的农药的牌子都差不多,他们也会问我们,我们差不多都是推荐几款效果比较好的药,有新牌子也会推荐,其实最终大家买的药都差不多,有的人看到其他人用得好,就会来买了……我们的知识都是自学的,现在(政府部门)基本没做什么培训了,我们的推荐对他们(农户)当然很有影响,毕竟他们不懂嘛!”(A15-F-38-4)

从农户个人的角度来看,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乡邻和农资店主,而大部分人获取农药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农资店主,农资店主自身信息的有限性决定了可供农户选择范围的狭窄性,从而导致了农户在用药过程中农药种类的高度趋同性,而且在多次受推荐使用某种农药且效果较好后,农户会形成一种内化的对此种农药的高度认可,这种高度认可就会成为指导自己生产行为的主观准则。在信息缺失的农村,农户重复使用某种其认可的农药的概率就会增加,而市场上农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已难以直接改变他的选择,除非他再次被推荐且试用效果好,否则他不会轻易做出改变。

3.3 感知行为控制的因素对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

阿耶兹引入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并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TPB)。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除了由态度和主观准则决定之外,还会受到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感知行为控制是个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的容易程度,反映了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感知。当个体认为其具有执行某特定行为的能力,或拥有执行行为相关的资源,其感知控制行为水平越高,对执行该特定行为的行为意向越强[4]。

3.3.1 感知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农户的决策

成本是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农户的决策,当农户感觉到成本成为其进行安全生产的阻碍因素时,他就会放弃这种行为。

“现在种田开支很大的,农资不断地涨,农药化肥一天一个价,但是这个粮食价格就是不涨,辛苦一年,几乎没什么赚头。政府补贴比较少,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买农药的时候就比较着,有些药是挺好,但是价格太贵、不划算,就不买了,只要效果好,就买便宜点的了”(A14-M-61-1)

“现在的农资涨价很快,很多人来买农药、化肥的时候都抱怨价格太高,但是我们也没办法,市场上就这个价……涨价对销量一般没什么影响,因为这些大家都是必须要用的,价再高也得买”(A16-M-45-4)

成本是农户在进行农业生产时的重要考量因素,农户在进行种子、农药、化肥的选择时,更容易感知到成本的压力,因此农户就更容易选择价格较低而效果相对不是很差的农资,而一般的低毒、生态农药的价格因相对较高,用于安全生产的成本代价也较高,受感知成本的影响,农户不愿意付出更高的成本去采用相对安全的生产方式,成本就是农户感知安全行为的阻碍因素。

3.3.2 感知预警机制的缺乏阻碍了农户的安全生产意向

预警机制主要是指农村中的制度型的社会控制,传统的农村地区较多地受到伦理型社会控制的影响,制度型社会控制则相对比较弱势,制度型社会控制的缺乏和伦理型社会控制的不到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控制的失调[10]。

“政府部门基本不管,也没看到过什么人下来检查过,没听说过种田还有什么规范要求的,我们这祖辈都是种田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种的,也没看到过下发的什么规范性的文件,我们就是把田种好了,多提高产量,多增加收入就行,种田的哪还考虑到这么多啊?”(A4-M-52-1)

“现在基本上没什么监管,但是上面的领导还是会强调的,以前也有上面的人下来,现在少了。其实,村委会也会张贴下发的文件要求,但是农民很少关心,在制度监管方面确实存在空白,说实话安全生产就是实行起来也很艰难,一个村这么大,大家住得比较分散,到底有没有按照规定来做,也不好监管。现在高毒农药是不准用了,基本上都买不到了,这个直接从农资销售上进行限制还可以,其他方面就很困难,当然了,太危险的东西,农民也不会用的,我们不像电视中的不良商贩,农民是很纯朴的。”(A7-M-49-2)

正如我们从A4和A7所了解的信息那样,农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缺乏必要的预警机制,或者说已经存在的预警机制尚未得到有效传播,农户不能感受到这种预警机制的存在以及给其行为带来的压力,农民受到的仅仅是传统伦理、道德因素的影响,而这种伦理型的社会控制则与现实安全标准所要求的制度型的社会控制存在一定的差距,感受不到这种阻碍因素,提高了农户在生产行为中采取非安全生产措施的概率。

4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农户个体行为主要受行为意向影响,而行为意向主要受态度、主观准则、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由于受知识水平、环境因素、主观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户对于农产品安全的界定概念与农产品的消费者(去除农户自生作为消费者的情况)存在认知差异,同时农户作为独立个体,也存在自身的个人生产行为喜好,农户在自认为安全的界定标准内(这个标准与消费者的标准存在差异)以逐利为向导,主观认为没有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一种行为意向。而这种主观认知的差异正是由于农户与消费者之间信任关系的割裂造成的,农产品市场的刚性结构和农产品自身的特殊性(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造成了市场上中介者的主导,形成了交易市场两端弱化的情况。同时由于农户感知到安全生产的高成本和农村安全生产预警机制的缺乏,削弱了农户执行安全生产的行为意向,再加上社会小环境中的从众心理对于农户行为意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此可见,农户的安全生产与消费者所要求的健康标准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显然这并不是农户“知法犯法”,而是由于城乡的主观认同差异造成的,这与当今所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背后的不法商贩存在本质区别,不是依靠政府规制就能解决的,农户需要改变的是其固有的行为意向。而如何改变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如何减少农户感知成本和预警机制等阻碍因素,对改变农户的行为意向至关重要,这需要作进一步探讨。

摘要:通过对湖北省荆州市、枣阳市和武汉市32位水稻种植户、乡村干部和农资店主的深入访谈,发现农户的行为意向在安全生产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由于农户与消费者之间信任关系的割裂,农户与消费者在农产品安全的主观认同标准上存在差异,农户对从事安全生产阻碍因素的感知,会降低农户从事安全生产行为的意愿。

关键词:农户,理性行为理论,安全生产,行为意向

参考文献

[1]周洁红.农户蔬菜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396户菜农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25-34.

[2]何李花.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9):51-53.

[3]张云华,孔祥智,罗丹.安全食品供给的契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24(8):25-28.

[4]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315-320.

[5]于丹,董大海,刘瑞明,等.理性行为理论及其拓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5):796-802.

[6]周培建,陈振华.农产品安全日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城镇居民关注农产品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3,23(5):41-42.

[7]秦庆,舒田,李好好.武汉市居民食品安全心理调查[J].统计与抉择,2006,(8):65-66.

[8]徐金海.农产品市场中的“柠檬问题”及其解决思路[J].当代经济研究,2002,(8):42-45.

[9]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让安全成为一种生活工作态度 篇5

安全是幸福之源,是企业的生命线。安全是一种严肃的生活、工作态度。“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安全要从点滴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

安全是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执行安全条例是我们每个员工必须要履行的责任义务,是检验执行力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是一项制度,而且是一种文化,更是一份人性化的关怀和呵护。我们勤奋工作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没有安全保障,生活中会事故不断,只能让人感觉到生活的沉重和负担。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安全生产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是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据报道,目前所有安全事故,绝大多数是有违章造成的,也就是一切事故的根源出现在我们的思想上。安全意识不强,现场管理不严,凡事掉以轻心,这些问题依旧是引发各类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安全生产,其实就是抓人的思想工作,以增强人的安全意识。每年我们公司都要组织开展安全知识比赛,安全演讲竞赛以及安全隐患自查等活动,无不在提醒我们要不断增强安全意识,促进安全生产。

增强安全意识,更重要的是落实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当我们选择了中国石化,“安全”意识便与我们形影不离,安全责任则时刻在肩;一个小小的错误、一点小小的疏忽就可能是致命的;一次的麻痹疏忽,就可能给亲人带来无尽的伤痛,给社会、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做到不违章违规,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切实做到“严、勤、细、实”。在施工现场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只要始终带着这几颗“心”,“安全”就会始终伴随着我们。我们要把“安全第一”当作首要的价值取向,只有真正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才能使安全生产深入人心,才能确保我们的企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安全态度 篇6

摘要:英语口语纠错作为二语习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60年以来就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由于语言学习特别是外语学习大多在课堂上进行,所以教师和学生对待口语纠错的态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从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对学习者出现的错误给予纠正反馈能够促进其中介语的发展,为此他们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然而,作为英语学习关键时期的高中阶段,有关口语纠错方面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就教师对待课堂口语纠错的态度和学生偏爱进行了问卷调查,比较了教师和学生对于英语口语纠错的异同点,并分析其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高中英语;口语;纠错;态度

英语口语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课堂,特别是时下以“任务型教学”为基础的高中英语课堂,一半左右的时间都花在一问一答的交流中。因此,学生在用英语回答问题时,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由于学生知识有限,他们不可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老师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老师不纠错,学生就不知道自己的语言输出对与否,结果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升较慢。但是碍于时间限制和考虑到同学们的感受,大部分英语老师很少关注学生的错误,大多数时候只给一些积极反馈。(Higgs & Clifford,1982)研究显示,如果教师只提供积极反馈,一些错误的语言形式将长期存在于中介语中,当他们的语言能力达到一定阶段后,可能导致僵化,影响语言进一步提升。因此,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很有必要。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包括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在Lyster,R.& Ranta,L.(1997)和胡越竹(2009)问卷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研究对象涉及到学生和教师共145人。学生来自扬州树人中学高二两个班、新华中学高一一个班,共111名学生。教师分别来自扬州树人中学、新华中学、邗江中学、蒋王中学、仪征第三中学、扬州中学,共34名教师。定性研究采用半结构访谈形式。访谈对象为5名教师和10名学生,他们均参加了先前的问卷调查。访谈以自由讨论形式按照预先拟定的问题一对一单独分开进行。为了便于学生和教师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受访者统一用中文表述,研究者对访谈过程进行了录音和文字转写,并据此进行综合和分类。

二、学生和教师对待口语纠错态度的描述性统计

(一)学生对待口语纠错态度的描述性统计

表2.1是学生对待口语纠错态度的结果描述。表2.1中的10个项目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1)纠错的必要性(1-4项);2)纠正全部错误或者部分错误(5-6项);3)纠正的错误类型(7-8项);4)即时纠错还是延时纠错(9-10项)。讨论也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纠错的必要性

表2.1的前四个项目是学生对待纠错必要性的态度。如表所示,前两个项目的均值都在4.0以上(第一项:纠错是必要的,均值=4.37;第二项:纠错对学习是有用的,均值=4.36);相比之下,第三个项目纠错是不必要的,均值为1.43,第四个纠错对英语学习用处不大,均值为1.65,都低于3.00,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纠错不仅必要,而且对英语学习有用处。

表2.1 学生对待纠错态度的均值和标准差

项目 均值 标准差

1.纠错是有必要的 4.37 0.87

2.纠错是有用的 4.36 0.92

3.纠错是不必要的 1.43 0.71

4.纠错对英语学习用处不大 1.65 0.78

5.老师应该纠正我全部英语口语错误 4.09 0.96

6.老师应该只纠正影响英语口语交流的错误 3.61 1.47

7.英语老师应该纠正语言形式的错误,如:语法,发音等 4.14 0.96

8.老师应纠正语言意义方面的错误,如:词汇使用,话语和表达等 4.20 0.94

9.老师应该即时纠错 3.80 1.37

10.老师应该延时纠错 2.77 1.34

2.纠正全部口语错误还是纠正影响交流的口语错误

第五项和第六项是关于教师应该纠正全部口语错误还是纠正妨碍交流的错误的调查。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项的平均值都高于3.00,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所有错误都应该纠正。然而“纠正所有错误”的均值为4.09,但“纠正阻碍交流的口语错误”均值为3.61,這意味着大部分学生希望老师纠正他们的全部错误而不仅仅是妨碍交流的口语错误。

3.纠错的类型

关于纠正的错误类型,第七项(英语老师应该语言形式的错误,如语法、发音等)的平均值是4.14,第八项(英语老师应纠正语言意义的错误,如词汇使用,话语表达等)的平均值是4.20,两者都高于4.00,这说明学生希望老师纠正他们所有的语言错误无论这些错误属于语言形式还是语言意义。

4.纠错的时机

第九项和第十项调查的是纠错时机。如表所示,赞同即时纠错的平均值为3.80,赞成延时纠错的平均值为2.77,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偏爱即时纠错。

(二)教师对待口语纠错态度的描述性统计

表2.2中的是教师对待口语纠错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它反映了教师对待口语纠错的态度。

表2.2 学生对待纠错态度的均值和标准差

项目 均值 标准差

1.纠错是有必要的 4.18 0.72

2.纠错是有用的 4.26 0.57

3.纠错是不必要的 1.64 0.73

4.纠错对英语学习用处不大 1.94 0.95

5.老师应该纠正我全部英语口语错误 2.03 1.22

6.老师应该只纠正影响英语口语交流的错误 4.12 0.98

7.英语老师应该纠正语言形式的错误,如:语法,发音等 3.29 1.06

8.老师应纠正语言意义方面的错误,如:词汇使用,话语和表达等 3.62 1.16

9.老师应该即时纠错 2.38 1.33

10.老师应该延时纠错 3.06 1.35

1.纠错的必要性

表2.2中前四个项目是关于教师对待纠错必要性的态度调查,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前两项的平均值都大于4.00;相反第三个项目的第四个项目的平均值都小于2.00,这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纠错是必要的,而且对学生是有帮助的。这一结果与Schmidt(1986:311),Chaudron(1988:135)and Nunan(1991:198)所做的历次调查结论一致。

2.纠正全部口语错误还是纠正影响交流的口语错误

第五项和第六项是关于应该纠正所有口语错误还是纠正影响交流的口语错误的调查。项目5(教师应该纠正学生所有的口语错误)平均值为2.03,这表明教师认为不应该纠正学生所有的口語错误。然而,老师们更喜欢纠正“妨碍交流的口语错误”(项目6均值为4.12).

3.纠错的类型

第七项和第八项展示的是教师应该纠错的类型。项目七均值为3.29,项目八均值为3.62,二者的均值都高于3.00,这表明,就英语老师而言,无论语言形式还是语言意义的错误对于语言学习都很重要,都应该予以纠正。

4.纠错的时机

表2.2中的最后两个项目是关于即时纠错还是延时纠错。即时纠错的平均值为2.38,这表明大多数教师不认为他们应该立即纠正学生的错误。相反,他们更喜欢课后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第十项,延时纠错均值为3.06)。

(二)教师和学生对待口语纠错态度的差别

表2.3 教师和学生对待口语纠错态度的差别

学生 教师

Items 均值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 t p

1.纠错是有必要的 4.37 0.87 4.18 0.72 1.184 .238

2.纠错是有用的 4.36 0.92 4.26 0.57 .731 .467

3.纠错是不必要的 1.43 0.71 1.65 0.73 -1.532 .128

4.纠错对英语学习用处不大 1.65 0.78 1.94 0.95 -1.810 .072

5.老师应该纠正我全部英语口语错误 4.09 0.96 2.03 1.22 10.262 .000

6.老师应该只纠正影响英语口语交流的错误 3.61 1.47 4.12 0.98 -2.314 .023

7.英语老师应该纠正语言形式的错误,如:语法,发音等 4.14 0.96 3.29 1.06 4.367 .000

8.老师应纠正语言意义方面的错误,如:词汇使用,话语和表达等 4.20 0.94 3.62 1.16 2.976 .003

9.老师应该即时纠错 3.80 1.37 2.38 1.33 5.333 .000

10.老师应该延时纠错 2.77 1.34 3.06 1.35 -.633 .528

表2.3所示的是教师和学生对待口语纠错态度的差异。基于此表我们可以发现,首先,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在第五项(教师应该纠正学生的所有口语错误,P=.000)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教师的均值为2.03,学生的均值为4.09,这表明,大部分教师认为不应该纠正学生的所有错误,而大部分学生却希望老师这样做。此外,差异还存在于第六项(教师应该纠正妨碍交流的错误,P=.023<.05),老师们的均值为4.12,学生的均值为3.16,这表明教师对该项目纠错态度比学生更加积极。

其次,师生对于纠错的态度差异还存在于第七项(教师应该纠正语言形式的错误,如语法、发音等,P=.000),其中教师的平均值为4.14,学生的平均值为3.29,这表明教师更加注重语言形式方面的错误。同时,差异也存在于第八项(教师应该纠正语意上的错误,如词汇、话语、表达等,P=.003),其中学生的均值为4.20,教师的均值为3.26,这意味着学生更希望老师纠正语意方面的错误。

第三,教师和学生之间在第九项也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应该立即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P=.000)。如表所示,学生的均值为3.80,教师的均值为2.38,这说明大部分老师偏向延时纠错,而学生更希望即时纠错。

三、分析与讨论

下面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出现差别的方面:1)纠正学生的全部口语错误还是纠正妨碍交流的口语错误;2)纠正口语错误的类型;3)纠正口语错误的时机。

(一)学生对待口语纠错态度的原因分析

1.纠正学生的全部口语错误还是纠正妨碍交流的口语错误

从表2.1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项的平均值(第五项:英语老师应该纠正我全部的口语错误,均值=4.09;第六项:英语老师应纠正妨碍交流的口语错误,均值=3.61)都高于3.50,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所有从口语错误都应被纠正。原因如下:1.学生认为他们缺乏自我纠错能力,所以希望老师帮助纠正。2.他们认为,如果错误不被指出来,将来会再次犯错,不利于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技能。3.他们想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希望老师能纠正所有错误。其中一名学生在访谈中说道:

我希望老师能纠正我所有的口语错误,不仅仅是妨碍交流的口语错误,这样我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2.纠正的错误类型

根据表2.1,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语言形式的错误还是语言意义的错误,学生们都希望老师能够纠正。因为在他们看来,高中时构建综合语言系统的重要时期,如果错误都能够被指出来,对他们构建更好的语言系统会有帮助。

3.纠错的时机

从表2.1中,我们可以看出赞同立即纠错的均值为3.80,而延时纠错的均值为2.77,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偏向即时纠错而非延时纠错。原因如下:1.即时纠错可以让学生犯错的时做一个认知比较,这样他们能够第一时间知道错误出现在哪里。2.错误越早被纠正,效果越好,即时纠错让学生印象深刻。正如对一名学生的访谈:

俗话说“趁热打铁”,我喜欢即时纠错,因为那样使我印象深刻。(学生1)

我也喜欢即时纠错,因为如果错误不被立即指出来,过一会儿老师和我可能都会忘掉,这样不利于英语学习。(学生2)

同时,当我问如果老师打断他们直接指出他们的错误,他们会不会感到尴尬或者失去信心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说“不会”。他们认为想学好英语,就应该不惧丢脸。

(二)教师对待口语纠错态度的原因分析

1.纠正学生的全部口语错误还是妨碍交流的口语错误

从表2.2中可以看出,第五项教师的均值(就是应该纠正学生所有的英语口语错误)是2.03,这说明教师认为没有必要纠正学生所犯的全部口语错误。相反,他们更偏向于纠正妨碍交流的口语错误(第六项,教师应该纠正妨碍交流的口语错误,均值=4.12)。

究其原因如下:1.纠正学生所有的口语错误太花费时间。在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纠正每一个错误既不可能,也不适用。2.这个结果和Edges(1989:18)类似,他认为:纠正学习者全部的非标准英语不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习者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有时候错误不纠正更好。

2.纠错的类型

表2.2所示,教师认为无论语言形式还是语言意义对英语学习者都很重要。在当今应试教育背景下,无论语言形式还是语言意义对高考都至关重要,都应该给与重视。此外,这些方面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都不应该被忽视。

3.纠错的时机

表2.5显示,大部分教师喜欢延时纠错(均值=3.06),而立即纠错均值为2.38。他们认为即时纠错会打断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忘记他们想要说的话。更重要的是,即时纠错会使学生感到尴尬或者不舒服。在对其中一位老师的采访中说道:

坦率的讲,我不同意即时纠错,因为突然打断会使学生感到尴尬;更重要的是即时纠错影响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流畅的表达自己,这样以来他们慢慢会害怕说英语。

不过,采访中,另外一位老师提出不同的意见,说道这一切取决于教学重点。如果教学目标偏重于语言的准确性,教师应该即时纠错。相反,如果教学重点侧重于流利程度,教师就不应该打断学生或者频繁的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

(三)教师和学生对待英语口语纠错态度的对比分析

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待英语口语纠错态度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因此讨论也主要围绕下面三个方面展开。

1.教师应该纠正学生全部口语错误还是妨碍交流的口语错误

从表2.3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在“纠正学生全部口语错误(P=.000)”还是“纠正妨碍交流的口语错误(P=.023)”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大多数学生喜欢老师纠正所有的口语错误(均值=4.09),但大多数老师认为只需纠正妨碍交流的口语错误(均值=4.12)。

通过分析,原因并不难发现。首先,学生们总是认为只有老师纠正他们所有的错误,他们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其次,如果学生的口语错误不被指出来,他们会误以为自己所说的是对的,长此以往,语言固话,不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第三,如果老師不纠正他们的口语错误,其他同学可能会被该生的口语错误所误导,在以后也可能潜意识的犯同样的错误,最终导致思维混乱。然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频繁的纠错会使学生丧失说英语的信心。同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他们不可能每个口语错误都去纠正。

2.教师和学生在纠错类型方面不同态度的原因分析

显著差异也存在于第七项(教师应该纠正学生语言形式的错误,如语法,发音等,P=.000)和第八项(教师应该纠正语意的错误,如词汇的用法、话语、表达等,P=.003),学生在第七项和第八项的均值分别为4.14和4.20,而老师在这两项的均值分别为3.29和3.62,这表明无论语言形式的错误还是语意方面的错误,学生希望被纠正的态度都要比老师强烈。

通过调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但有时候缺乏自我纠错能力,如果老师多一些反馈,他们觉得就会多一点进步,所以无论语言形式的错误还是语言意义的错误他们都希望老师能够纠正。然而碍于时间限制,老师觉得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纠错。另一方面,学生们认为高中阶段是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阶段,所以他们认为两方面都不可忽视。然而教师认为,过多的纠错会打击学生英语学习劲头,学生慢慢的会惧于公共场合说英语。因此,教师们对待纠正这两种类型的态度不是很强烈。

3.教师和学生对待纠错时机不同的态度原因分析

关于纠错时间,教师和学生的显著差异存在于第九项(教师应该即时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P=.000),在第九项中学生的均值为3.80,而教师的均值仅为2.38,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能够即时纠错。

究其原因,即时纠错能够产生即时效应。口语错误越早被纠正,产生的效果也明显(Allright & Bailey,1991)。如果老师给予学生即时反馈,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答案和老师的反馈做出比较,判断自己错在哪,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对待纠错时机的态度和 Doughts(2001)的研究一致。Dought认为,即时反馈是有效的,因为它可以使学习者犯错误的同时做出认知比较。

相反,在老师看来,即时纠错会给学生们的自信心带来不利影响。如果学生的口语错误在回答问题时被即时指出,学生们可能会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觉得在同学们面前很丢脸,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们课堂参与度和活跃度不高,因此教师们对待即时纠错持反对态度。

四、结语

高中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待英语学习的不同态度至关重要。以上研究对中学英语教与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教师应适当调整纠错时间。为了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师应多和学生交流讨论,及时调整和改进纠错方法,尽量满足学生需求。每一种纠错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教师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学生,尽量采用不同的纠错方法。

【参考文献】

[1]Allright,D.,& K.M.Bailey.(1991).Focus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Chaudron,C.(1988).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Doughty,C.(2001).Cognitive underpinnings of focus on form.In P.Robertson,(Eds.),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6-257.

[4]Higgs,T.,& R.Clifford.(1982).The push toward communication.In T.Higgs(Ed.),Curriculum,competence and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kokie,IL:National Textbook.

[5]Lyster,R.,& Ranta,L.(1997).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s.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1),37-66.

[6]Schmidt,R.W.,& S.Frota.N.(1986).Developing basic conversational ability in a second language:A case study of an adult learner of Portuguese.In R.Day(Eds.),Talking to learn:Convers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MA:Newbury House,311.

[7]陳东军.高中生对教师纠正英语口语错误的偏爱[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2009(08):37-40.

[8]胡越竹.课堂纠错:教师行为与学生需求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01):48-56.

[9]刘楠.在英语口语课中如何纠错[J],青海大学学报,2002(01):92-93.

[10]朱明慧.英语口语中的纠错策略[J],外语界,1996(10):32-33.

安全态度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整群随机抽取宁夏境内的15所高等学校, 对当天所有食堂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表769份, 收回有效调查表753份, 有效率为97.92%。其中就职于清真食堂者539名, 非清真食堂214名; 男性383名, 女性370名; 汉族占79. 55%, 回族占20.05%, 其他民族占0.40%; 农村户籍占70.52%, 城镇户籍占29.35%, 其他占0.13%。年龄16~69岁, 平均 ( 31.3±9.9) 岁。

1.2方法根据相关文献[3]、法律法规, 在结合专家和一线卫生监督员意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食品安全知识, 食品安全态度和食品安全行为4个方面。食品安全知识共12题, 每道题答对得1分, 答错得0分; 满分为12分, 以7分为及格标准。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将被调查者集中起来, 现场发放自填式调查问卷, 独立完成 ( 文化程度较低者由调查员采用问答方式完成) 。当场收回查验问卷, 剔除不合格调查表。资料采用双人录入制,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3统计分析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食品安全知识

2.1.1食品安全知识知晓情况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总知晓率为58.95% ( 5 327/9 036) 。知晓率最高的为“健康体检间隔时间” ( 83.93%) , 知晓率最低的为“餐饮服务许可证有效期” ( 15.94%) 。“食物中毒易发季节”和“重大活动食品留样时间”的知晓率也较低, 分别为30.15%和22.31%。见表1。

2.1.2不同特征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及格率比较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得分最低0分, 最高11分, 平均 ( 7.06±2.04) 分, 及格率为61.75% ( 465/ 753) 。不同年龄、户籍、文化程度、从业年限、月平均收入和是否持有健康证的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及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5) 。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及格率/%。

2.2食品安全态度食堂从业人员中有98. 14% ( 739/753) 认为不可以“工作时留长指甲、戴首饰、涂指甲油”; 96.81% ( 729/753) 认为“手部刀伤感染不能坚持工作”; 88.45% ( 666/753) 认为“食用河豚鱼有危险”; 89.37% ( 673/753) 认为“经常食用烤制食物容易诱发癌症”; 42.90% ( 323/753) 的从业人员对转基因食品“心存疑虑或不知道是否安全”。

2.3 食品安全行为 “贮存加工食物时生熟分开”、 “不使用非食用物质或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单位采购食品时索要、查验票据和相关证明”和“不使用长芽土豆制作菜品”的行为形成率较高, 分别为96.28%, 94.42%, 93.89%和96.81%。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会按照规定上报的行为形成率为85.52%, 从业人员“购买使用转基因食品”的形成率仅为8.76%。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对象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为 ( 7.06±2.04) 分, 及格率仅61.75%。说明宁夏高校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存在一定欠缺, 提示必须对该群体加强健康教育, 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本研究发现, 城镇户籍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及格率高于农村户籍, 可能是因为农村地区教育相对落后, 而且对教育重视不够, 导致来自农村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持有健康证的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及格率高于“无证”人员, 提示必须加强监管, 杜绝“无证”人员从事餐饮服务工作。随着从业年限增长和文化程度增高, 食品安全知识及格率也不断增高, 与文献报道一致[4,5]。

调查结果显示, 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总知晓率为58.95%, 不同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差异较大。提示在进行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知识宣教时, 内容需要尽可能全面。“餐饮服务许可证有效期”知晓率最低, 仅为15.94%, 可能是因为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变化较大; 后勤管理部门未能及时宣传培训所致。另外, “现行最重要的食品安全法律”和“患何种疾病不能从事餐饮服务工作”知晓率均不高, 分别为61.75%和62. 68%。提示应以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为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

本调查发现, 宁夏高校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态度积极; 在贮存加工食物、食品添加剂使用、采购索票验证等方面的行为形成率均在90%以上。但仍有近15%的从业人员不知道发生餐饮食品安全事故后应先向哪家主管部门报告, “重大活动食品留样时间”知晓率仅22.31%, 说明高校食堂从业人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能力较差, 无论技术准备还是程序准备均存在严重不足, 需要着力加强。高校后勤管理部门需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 则应按照法定程序和步骤上报, 科学处置。

做好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责任重大, 必须不断加强培训考核力度, 提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 纠正错误的食品安全行为, 杜绝“无证”人员上岗。同时应以农村户籍、文化程度较低、从业年限较短的从业人员为重点人群; 以新近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为重点内容, 全面系统地开展食品安全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 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学校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 为采取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宁夏境内15所高校食堂的753名从业人员, 自行设计问卷对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总知晓率为58.95%, 平均得分为 (7.06±2.04) 分, 及格率仅为61.75%。不同年龄、户籍、文化程度、从业年限、月平均收入和是否持有健康证的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及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从业人员在贮存加工食物、食品添加剂使用、采购索票验证等方面的行为形成率均在90%以上。结论 宁夏高校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存在一定欠缺, 而食品安全态度积极、行为尚可。必须加强健康教育, 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关键词:健康知识, 态度, 实践,食品处理和加工,安全

参考文献

[1]顾聪, 闫建民, 李雨, 等.浅谈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7, 23 (5) :444.

[2]李云.学校食品安全监管重点细节与应对措施[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2) :185.

[3]封苏琴, 李春玉, 孙犀林, 等.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2, 24 (2) :114-115.

[4]史根生, 张卫民, 刘亦农, 等.广东、吉林、四川、湖北四省居民食品安全教育前后知信行的比较[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 (6) :532-534.

安全态度 篇8

关键词:食品,健康教育,学生

KAP模型 ( 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是由美国教育专家McGuirre提出并于20世纪70年代用于医学领域的研究[1]。食品安全是国际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 是代表一个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2]。大学生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如果大学生具备全面深入的食品安全知识, 形成良好的态度和积极的行为习惯, 对社会其他群体的饮食健康安全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为分析新疆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现状, 笔者开展了本次调查研究, 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2013 年 3—8 月,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 方法, 对乌鲁木齐市的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 172份, 收回1 147份, 剔除不合格问卷32份, 有效问卷为1 115份, 合格率为95. 1%。其中, 医学生553名 ( 49. 6%) , 非医学类学生474名 ( 42. 5%) , 食品工程专业 学生88名 ( 7. 9%) ; 汉族学生410名 ( 36. 8%) , 维吾尔族学生510名 ( 45. 7%) , 哈萨克族学生126名 ( 11. 3%) , 其他民族学生69名 ( 6. 2%) ; 低年级 ( 大一至大三年级) 学生1 005名 ( 90. 1%) , 高年级 ( 四年级) 学生110名 ( 9. 9%) ; 来自城市的学生559名 ( 50. 13% ) , 来自农村的学生556名 ( 49. 87% ) 。

1. 2 方法

1. 2. 1抽样方法 ( 1) 分层抽样。研究对象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 医学类、非医学类、食品工程类; 年级: 一至四年级; 民族: 从各年级抽取同比例的少数民族班级和汉族班级学生。 ( 2) 整群抽样。将抽取的每个相同专业班级学生视为整群, 将班级全体学生纳入研究。 ( 3) 随机抽样。分层整群抽样之后同专业班级里随机抽取若干个班, 保证每个班级都有被抽取的机会。

1. 2. 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KAP问卷获取资料, 进行预调查并修改, 确定正式问卷。调查前先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现场讲解, 之后由调查对象以匿名方式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问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包括性别、所在大学、年级、专业、民族、生源地) , 以及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共54道题目。其中知识题14题, 态度题19题, 行为题21题。对食品安全知识题进行计分, 答对得1分, 答错或不知道为0分, 知识题总分14分。

1. 3统计分析数据采用EpiDate 3. 0软件录入, 利用SPSS 17.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用统计学方法包括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检验水准α为0. 05。

2 结果

2. 1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情况1 115名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平均得分为 ( 8. 40±1. 77) 分。不同专业、民族、生源地、年级的学生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见表1。各项食品安全知识知晓情况见表2。

2. 2 影响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的线性回归分析以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总分为因变量, 专业、性别、民族、生源地、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3。

2. 3食品安全态度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情况调查显示, 有35. 5% 的学生“非常关注”, 58. 7% 的学生“一般关注”, 3. 7% 的学生为“无所谓”。大学生购买食品时首先关注的内容排在前3位的为食品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 88. 3%) 、食品安全标志 ( 59. 6%) 、食品保存方法 ( 39. 8%) , 其余依次 为食品配 料表 ( 36. 1%) 、食品品牌 ( 28. 0%) 、食品价格 ( 21. 6%) ; 表示不太关注的学生占5. 7%。

对学校是否有必要开设食品安全选修课, 45. 9% 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 42. 2% 的学生认为“必要”, 10. 5% 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大学生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排在前3位的为网络、广播、电视 ( 76. 7%) , 微博、微信等新时代传媒 ( 45. 9%) , 报刊杂志 ( 45. 3%) ; 其余依次 为听朋友 或亲戚说 过 ( 35. 9%) 、专题讲座 ( 18. 1%) , 有10. 0% 的学生表示为第一次接触食品安全知识。

对食品安全环境的态度, 35. 8% 的学生认为食品安全环境越来越差, 23. 2% 的学生认为差得令人担心, 17. 2%的学生认为无变化, 6. 0% 的学生无关注。对学校食堂员工衣帽和个人卫生的态度, 59. 5% 的学生认为“一般”, 25. 2% 的学生认为“良好”, 5. 8% 的学生认为“很差”。对学校食堂餐具和就餐环境的评价, 61. 5%的学生认为“一般”, 16. 4% 认为“不安全”, 21. 4% 认为“安全”。大学生认为造成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群众自我保护意识较弱 ( 60. 2%) 、相关部门 没有尽责 ( 58. 6%) 、奸商 ( 37. 9%) 、非法行为的增多 ( 30. 9%) 。

2. 4食品安全行为29. 15% 的学生表示外出就餐时, “总是关注”餐厅卫生许可证、厨师健康证等相关资格证件; 57. 0% 的学生表示“偶尔关注”; 13. 5% 的学生表示“从不关注”。46. 8% 的学生表示若购买有质量问题的食品时只是废弃处理, 44. 0% 的学生会向商家或厂家反映并要求退款或赔偿, 40. 7% 的学生选择再不选购此类食品, 仅有27. 1% 的学生会向执法部门、消费协会投诉或通过媒体曝光。为避免目前食品安全问题, 76. 1% 的学生表示购买时会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期, 57. 0% 的学生表示会关注媒体报道而避免购买质量可疑的食品, 52. 3% 的学生表示不吃路边小摊上的食品。

3 讨论

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知晓情况处于中等水平, 对违反食品安全法行为的执法部门的知晓率最高 ( 98. 9%) , 对我国2009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的知晓率最低 ( 6. 7%) , 与宋阳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对国家“免检产品”制度废止的知晓率 ( 29. 7%) 和婴儿食品能否加入营养强化剂的知晓率 ( 26. 7%) 也较低。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在全国确立产品免检制度[4]。2009年9月17日,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 停止实行食品类生产企业国家免检[5]。国家取消免检产品制度已近4 a, 但学生对此问题知晓率仍很低。说明大学生食品安全常识性知识认知现状不容乐观, 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调查显示, 不同民族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汉族学生得分高于少数民族学生, 可能与不同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卫生科普知识普及程度、传播信息的媒体种类等因素有关。食品工程专业学生食品安全知识得分高于其他专业学生, 显然与食品工程专业学生因专业的优势, 比其他专业学生更系统地学习食品相关知识有关。与孙日希等[6]研究结果一致。

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的影响因素有专业、民族和年级。因此, 建议各高校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要从低年级开始, 对少数民族学生和非食品工程专业学生加大针对性宣传教育力度, 以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调查还显示, 相当一部分学生 ( 45. 9%) 表示通过微信、微博等新时代传媒获得食品安全知识。因此类媒体具有传播快捷、信息丰富、交互性强、话语权自由等特点, 广泛被青年及学生所接受, 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交流的新阵地[7]。提示高校除了传统媒体教育外, 还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可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另外, 大学生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求知愿望强烈, 建议各高校可开设食品安全选修课程。

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十分关注, 一方面希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另一方面寄予相关政府部门切实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来改善目前食品安全现状, 与殷建忠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本调查表明, 总是能够关注餐馆卫生许可证、厨师健康证等证件的学生很少。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是食品加工从业人员上岗的必备条件之一, 无证上岗将会给食品安全带来重大隐患[9,10]。研究对象认为食堂饮食环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学校一旦发生食物中毒, 涉及面广、危害人多, 社会影响极大, 决不能掉以轻心[11]。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的日常管理, 督促学校履行食品安全责任, 并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对有关食品安全工作开展督导检查[12]。有报道显示, 在食品安全法律意识方面, 高校学生存在明显不足, 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 多数选择沉默, 而不是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13]。说明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薄弱, 需要加强健康饮食的行为引导。

安全态度 篇9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于2016年3—4月,选取社区390名居民为调研对象,采用多层次抽样的方式选择3个社区,即市区、城乡结合段、乡村的居民。所有被调研者中,男性210名,女性180名,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0岁左右。

问卷调查内容

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共20题,其中,食物中毒症状表现和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包括3个方面的知识,按照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该项调查问卷共计10题,让选取的390名社区居民对调查问卷进行填写或选择,最后归纳统计出每道题答对的人数,并计算出正确率占比;按照食品安全行为的认知度,该项调查问卷共计10题,让选取的390名社区居民对调查问卷进行填写或选择,最后归纳统计出每道题答对的人数,并计算出正确率占比(同上)

调查问卷质量控制

问卷调查员应是食品安全卫生或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相关专业毕业的;问卷调查前,被调查者在调研开始前要进行宣传和动员,提高被调研居民对调研结果的可靠性、依从性;采用面对面一一问卷调查,调研结束后调查问卷立即封存,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成立调研监督小组,全程监控调研过程,保证调研真实有效。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版本为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以百分比、均值、对数据进行描述,以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居民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情况见表1,平均人数为:331.2人,平均掌握食品安全知识百分比为84.92%。

居民对食品安全行为的掌握情况见表2,平均人数为:278.8人,平均掌握食品安全行为的百分比为71.48%。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均越来越关注生活中的食品安全的问题;城区居民、城镇结合部、乡村居民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了解也在不断增加,并不断通过报纸、网络、电视养生等节目获得食品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但当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很大一部分居民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去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的,且居民自主寻求法律帮助的积极性不高,一般都是得过且过,只要不损害自己的利益就视而不见。以上调查研究,政府部门应抓住契机,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法》宣传教育,并促进《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加强市场监管力度,鼓励居民积极举报食品安全问题,消除居民消极态度,提高食品安全监管能力。

安全态度 篇10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新疆10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共抽取500名。问卷调查时间为2014年12月, 本次共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问卷500份, 回收率为100%;剔除不合格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360份, 有效率为72%。其中女性176名, 男性184名;大一年级占79%, 大二年级占19%;汉族占80%, 少数名族占20%。

分析方法

营养状况调查采用体质指数 (Body Mass Index, BMI) 评价学生的现时营养状况, 判断标准为:BMI<18.5为营养不良, BMI=18.5~25.0为正常, BMI>25.0为超重、肥胖。

问卷调查采用自行设计《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信行调查问卷》, 由调查对象在答题卡上对号填写。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 (性别、民族、年龄、身高、体重) 、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及其他四方面的问题。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部分30题, 态度部分10题, 行为部分15题。内容主要涉及合理膳食、营养素功能与膳食来源、食品安全、营养与食品安全行为及获取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等。

统计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

结果

营养状况在被调查的360名大学生中, 营养状况正常、营养不良及超重、肥胖的分别为310, 31, 19人, 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86%、9%、5%。超重、肥胖人数分别为16、3人, 分别占该组被调查总人数的4%和0.8%, 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

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知晓情况

合理膳食知识点中, 知晓率达到50%的条目有多摄入谷物类的食品 (75%) 、膳食搭配 (61%) 、喝水 (55%) 、节食减肥 (69%) 、挑食偏食导致消瘦 (61%) 、偏瘦补充肉蛋奶 (71%) 。

营养素功能与膳食来源知识点中, 知晓率达到50%的条目有豆制品作为肉制品的替代品 (52%) 、水果代替蔬菜 (54%) 、维生素C食物来源 (60%) 、贫血有关的营养素 (60%) 、碘预防的疾病 (67%) 、其余3个条目的知晓率为蛋白质的食物来源 (35%) 、铁的食物来源 (21%) 、夜盲症 (33%) 。

食品安全知识点中, 知晓率达到50%的条目有四季豆中毒 (61%) 、野果野菜中毒 (63%) 、野蘑菇中毒 (78%) 、发芽土豆中毒 (63%) 、腐败食物辨别 (73%) 、其余2个条目的知晓率为新鲜黄花菜中毒 (36%) 、食品市场准入标志 (16%) 。见表1.

营养行为情况

营养行为各条目情况, 每天都吃早餐、蔬菜、肉类食品、奶类食品、蛋类食品、豆类食品、摊贩食品的学生分别为34%、45%、22%、24%、21%、16%、6%。

每周只吃1~2次、每月吃1~2次或更少吃早餐、蔬菜、肉类食品、奶类食品、蛋类食品、豆类食品、摊贩食品的学生分别为34%、19%、30%、40%、34%、34%、65%。见表2。

食品安全行为情况

在购买包装食品时, 有46%的学生经常总是注意包装, 同时也有46%的学生有时偶尔注意包装。在食用胀包包装的食物时, 有60%的学生从不食用。在食用破损包装食物时, 有55%的学生从不食用。见表3

获取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途径

学生主要通过网络途径获取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占32%, 其次, 通过电视获取的占29%, 通过专业培训和学校教育获取的也占10%左右。其他途径的方式就更少。见表4

结论

(1) 知识与态度。研究表明, 有些人由于不能正确选择食物导致营养过剩, 如糖尿病、高血压和某些肿瘤等, 其发病均与膳食有关, 试图通过营养教育、膳食调整来进行防治, 部分营养不良的在校大学生并非由于贫困, 而是缺乏营养知识。

上一篇:莫奈作品下一篇:寒地稻田养鸭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