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道德的价值追求

2024-07-26

政治道德的价值追求(精选五篇)

政治道德的价值追求 篇1

关键词:政治道德,价值追求,中国道德,论述

在现代化的社会当中, 越来越多的信息化和科学化技术的出现使得我国政治也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前景, 社会在向着多元化不断发展, 而多元化的社会对于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想道德也是有着一定要求的。这也就使得我国在对政治道德价值进行选择的时候面临着更多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 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追求高尚的道德标准才是促进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除此之外还要尽可能地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系, 我国政治道德的追求不仅仅是围绕在政治层面的, 更是围绕在思想道德层面的。所以, 只有大力提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体系, 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

一、政治道德的价值基础

(一) 当代中国政治道德价值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

政治道德价值实际上与我国人民自身的利益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曾经指出, 如果在社会的发展当中, 人们所奋斗和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自身的切身利益有关, 一旦离开这些利益, 人们所追求的内容都将会成为空谈。而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 人们脑海中一旦脱离了思想的轨道, 就将会使自己丑陋的一面展示出来。邓小平说过, 凡事如果只讲求牺牲精神, 但是却不讲物质利益, 那就会成为唯心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身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强、民族富, 则人民好, 从根本上分析, 实际上政治道德就是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三者的总体情况。国家所追求的是富强昌盛, 社会所向往的是公平公正的制度, 而个人所追求的一般都是幸福生活。所以, 由此可见, 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当中, 只有政治道德才会更好地体现出我国社会总体的经济利益, 在政治道德的发展中也体现出了我国人民所需要的幸福和民族富强。[2]

(二) 当代中国政治道德价值是道德历史、道德现状和道德未来发展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无论是任何的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 它的政治道德和文化传统都是建立在历史之上的”。国家的文化传统和这个国家的政治道德是息息相关的。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风俗又是由该国家的人民所决定的。所以说政治道德也是一个国家长期以来的历史积累, 这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 更是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足迹。政治道德价值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结果, 是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人们所需要的社会文化, 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道德标准。我国政治道德价值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种道德反思。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道德传统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 只有优秀的文化才会为我国现如今的政治道德价值追求奠定更坚实的基础。[3]

(三) 当代中国政治道德价值是道德情感、道德追求和道德责任的有机统一

从道德层面上来看, 我国所具有的政治道德价值包括情感、追求和责任, 三者之间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革命胜利的故事, 也有着很多与中国政治和道德价值相关的内容, 但是无论是什么样的道德情感都与道德和责任密切相关。我国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 又经历了十数年的抗战, 无论是历史上还是抗战中, 我国人民始终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不惜为自己的目标和人生梦想抛头颅洒热血。无论任何一个时代, 中华民族都具有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面对苦难, 保持着不怕艰苦, 不怕牺牲, 勇于斗争的精神,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从历史的经历当中传承下来的。[4]在我国的政治情感当中, 包含了太多的道德价值、道德追求以及道德责任。

二、政治道德的价值构成

(一) 政治道德的最高价值

政治道德是现如今社会发展和企业进步的重要条件。当今我国所具有的政治道德在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我国人民对于精神的追求和来自于历史的传承。人的发展, 主要就是本质的发展, 也只有全面地实现人类本质的发展和进步, 才会在根本上使得人类精神文明和社会的各种因素联系到一起, 进而使得人类精神文明能够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核心力量, 无论是在发展还是在进步当中, 人类都会发挥出自身积极主动的精神, 这种精神将带给人们更多的创造力和发展力。政治道德的最高价值就是促进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 人们对于政治道德的追求已经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追求, 随之而来的政治道德也出现了更高的价值, 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是政治道德发展中的主核心内容。[5]

(二) 政治道德的核心价值

现代我国政治道德的核心价值就是“为人民服务”。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强调在社会发展中, 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切实地将人民利益与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联系, 因为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道德的根本必定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维护, 只有加强党与人民之间的联系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民群众利益点, 进而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凡事不要从个人的利益和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一定要从对社会的影响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不仅如此, 邓小平也主张要以人民为重, 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幸福不幸福、人民高兴不高兴都与我国人民群众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 政治道德的基本价值

1. 增进自由

马克思认为, 人类在生活和发展当中, 往往对于自由理论和特权理论会有更多的追求, 人们在内心深处渴望能够得到自由。另外在当前, 强调自由是现代国家存在的先决条件。自由也是人们的重要需求, 也是每一个人的权利。如果失去自由, 人类也就丧失了实现自由表达的主要动力, 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社会就失去了原有的动力。只有国家和民族的人民能够保持自由的心态, 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展和创新, 这也是实现国家和民族统一的主要条件。

2. 促进平等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对平等这一理念有着独特的看法, 二人认为实际上平等就是一种具体的、相对的、阶级的和历史的, 不存在抽象的永恒平等, 所有的平等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例如平等的道德价值追求不是先验的, 它的性质和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和生活条件所构成,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条件才能够谈及平等。

3. 保障人权

保障人权实际上是政治道德规范的最基本条件, 所谓的人权实际上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应该具有的本质和尊严。合理地保障人权实际上也是遵守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 在实际生活当中, 只有严格遵守道德价值, 并且保障在文化、经济以及社会各个方面都要落实好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 这就是基本的保障人权, 也是为良好的社会道德奠定坚实的基础。

4. 促进公正

公正是衡量人们道德标准的尺度, 是衡量人们内心对于道德价值追求的标杆。我国在政治道德价值追求当中, 所有的追求都是建立在人权之上的。除此之外, 公正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如果没有公正的制度和衡量标准, 人们在生活当中会遇到很多不公正的事情, 所以建立公正的制度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三、政治道德价值的实现

(一) 坚持以人为本

在我国政治道德价值追求当中, 人们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是十分重视,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建立在人权保障之上的。因为在实际的发展和生活当中, 人们往往会由于生活背景和家庭因素的不同, 而导致自身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会更好地促进人们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我国近些年的发展当中, 各个层面对于以人为本的理念都非常重视。无论是在教育行业还是在经济产业中, 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都是值得尊重和推崇的。而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要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标准之上的。

(二) 促进社会公正

促进社会公正这一理念一定要建立在道德价值观念之上, 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又是现如今政治道德标准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21世纪, 平等与自由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 也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融合到一起, 就是社会公正的自由发展之路。

(三) 弘扬道德自觉

弘扬道德自觉是道德水准规范中的一种高水平, 只要人人都遵守道德标准, 并且能够自觉地弘扬道德标准, 将会为我国的未来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在这些历程当中, 有很多道德规范千古传承。所以道, 德力量是无穷的。道德不仅仅可以令人们赶走邪恶势力和不正当的社会风气, 还能够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和建设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对于个人而言, 弘扬道德自觉能够有利于帮助人们养成一种标准的行为规范, 除此之外还能够帮助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锤炼自身的道德意志。在提升自身的素质的同时, 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整体的社会秩序。

四、结语

综上, 笔者简单地论述了我国政治道德的价值和追求,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实际上我国在文化传承和道德观念这方面一直具有着非常优秀的传统。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当中对于道德的追求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 政治道德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将会更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而我国人民在未来的社会进步中也将会提升自身的素质, 为实现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菊华, 韩桥生.论社会公正评价的三个维度[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03) :15-19.

[2]郜志刚.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追求公正的逻辑转换[J].求实, 2013 (06) :22-26.

[3]王常柱.中国梦的道德价值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 2015 (06) :89-91.

[4]韩桥生.当代中国政治道德的价值追求[J].江西社会科学, 2015 (04) :78-80.

政治道德的价值追求 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 就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追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73-02

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工作过于强调就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高职院校重视就业教育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善于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有机结合,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升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有利于学生顺利、充分就业,而且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职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就业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职业的选择,也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选择。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就业观念落后、就业能力差、就业心理脆弱、诚信意识匮乏等问题。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崇高的职业理想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职业价值标准的选择上体现出的功利性。这是由于疏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索取与奉献的关系,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

(一)精神追求欠缺,择业观念较落后

一些高职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精神信仰比较匮乏,择业期望值高。在择业时过于考虑个人利益的得失而较少考虑国家的需要,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并将读书期间养成的散漫的生活习惯带上工作岗位。在就业区域和就业岗位选择上,很多毕业生将目光聚焦在东部沿海城市和中心城市,对于那些急需人才的基层、西部欠发达地区、偏远地区少有关注。在就业单位的性质选择上,机关、事业单位和外企是毕业生关注和向往的地方。在职业岗位的选择上,希望自己能成为白领或蓝领一族。在就业起薪水平上,期望值也很高。

(二)定位不准,就业能力不足

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强,事件分析处理能力有所不足,缺乏科学研究能力,人文科学素养有所缺乏等。高职教育虽然强调实践动手能力,但是一些学生不愿意真正动手,没有熟练掌握技术,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欠缺,择业时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

(三)心理较脆弱,职业定位模糊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激烈的竞争,学生自我认知不足。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失衡状态,再加上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完全,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各种心理障碍诸如焦虑心理、挫折心理、矛盾心理、盲从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害怕困难等成为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弱,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差,缺乏自信等。其中,焦虑与挫折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贫困家庭的学生希望通过就业替家庭分担经济压力,一旦他们择业受挫,将会产生深深的自责和焦虑心理,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

(四)诚信意识较缺乏,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一些学生不是从提高自身能力出发,而是用虚假材料包装自己,假造各种荣誉证书、资格证书和考试成绩,杜撰子虚乌有的社会实践经历及学生干部履历等;部分学生不能严肃对待就业合同,时有毁约情况发生,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声誉,也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

二、就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一)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升就业的基本竞争力

受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出现多样化。加强高职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基本素质,在就业中具有先占优势。通过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引导学生及时转换角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就业信心,做好就业思想准备,进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就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职业道德素养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潜在资质,规范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展示他们的优点和潜力,服务用人单位长远发展。针对当前就业取向的多元化及职业的不稳定性,开展“以诚信为本”的教育,培养学生就业中的诚信意识,避免或杜绝就业过程中的不诚信现象,并正确认识职业与就业关系,提高职业认识与认同,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提升就业超常竞争力

在学生就业教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提高竞争意识、攻坚克难意识,进而培养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自信心,坚定理想信念,从而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三、就业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

(一)强化就业为导向的就业理念

高职院校的办学要遵循高等教育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也受普遍的社会规律制约。办好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承担起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劳动力转移和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直接向社会输送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首先解决办学理念问题。应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己任,以社会评价为标准。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体现着大学的本质属性和基本价值取向。高职院校培养模式应以就业为中心,通过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培养应用型人才,使每一个毕业生都各有所长,各得其所,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强化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二)丰富和完善教育内容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学生就业,着力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心理问题。二是实施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风险和就业竞争,选择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为社会作出最大贡献的职业和岗位。三是加强就业诚信教育,提升素质。从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入手,增强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所需要的高情感、高责任感和高精神境界。营造一种浓厚的诚信文化氛围,把弘扬正气、恪守承诺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和理念,让学生时刻感同身受。四是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就业教育重要内容。根据学生心理问题发生和心理素质形成的特点,采取集体教育和单独辅导、专题训练与学科渗透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五是开展职业与成才观教育,激发学生求职成才动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成才观,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全面学习的理念并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六是加强以爱岗敬业等职业价值观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采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公德心、责任感、职业伦理等,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及法律要求,帮助他们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遵守职业行为规范,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七是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期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优化教育环境,改进教育方式方法

一是就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时而动,及时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把计划经济时期那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封闭型教育方式,转变为面对现实社会,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开放型教育。二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和伦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这既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顺应现代科学总体发展趋势的要求,又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就业教育可采取心理辅导、养成教育、危机干预等手段,运用模拟情景体验法、典型案例介绍法、专业技能估量法、就业目标定位法、创业思路引导法等,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问题和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单独进行教育。或针对学生模拟就业岗位,设计专业技能衡量标准,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分析其与就业岗位的差距,提出提升专业技能的思路和途径。或通过假想比喻、言传身教等方式,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充分认识自己,全面分析、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找准自己在择业中的适当位置,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以避免择业方向和择业目标的盲目性。或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有能力自主扩展就业空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加强舆论监督,健全就业诚信监督机制。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栏、广播、BBS、校园网、校报等媒体进行宣传教育营造校园诚信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建立严格的就业资料审查制度,完善就业诚信考核体系,使学生在校期间养成讲诚信、重诚信的好习惯。

(四)建立健全教育服务体系,营造教育氛围

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就业教育机构,保证就业教育经费充足到位,人员配置科学合理。就业教育机构对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出总体部署并负责监督考核各系部工作的开展情况。各系部指定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毕业生就业教育工作,要求专业课教师利用授课时间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实施就业中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采取多种措施,形成完善的工作网络,提高大学生就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教育队伍,推进专业化

充分整合各方面力量,优化队伍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就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的主要力量,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的许多思想问题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给予指导和解决。辅导员、班主任、专职从事学生管理的行政人员负责对学生理想信念、责任意识、价值取向、学习态度、职业规划、社交技能、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方面进行指导,开展经常性的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及时解决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思想问题。

【参考文献】

[1]盛仁泽.关于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7(4)

[2]高晓琴.对就业指导中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3)

【作者简介】廖腾琼(1964- ),女,广西博白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法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姚 畅(1978- ),女,辽宁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责编 黎 原)

政治道德的价值追求 篇3

“尊重学生”, 即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例如:学生有权学习做人、发展个性;有资格获得民主、平等的权利;有维护自身尊严, 并在自身尊严受到侵害时奋起抗争的权利, 等等。具体而言, “尊重学生”有三方面内涵。

一、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包括三个要义。

第一, 教师应承认学生的存在价值, 并认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值得尊敬。具体有三点。其一, 把学生当成真正的“人”。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 是发展的、独特的、充满差异的和具有潜能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理应受到教师、学校和社会的尊重。其二, 学生作为真正的“人”, 是主体尊重与他人尊重的统一。其三, 学生的人格尊严是对其个人价值的主客观评价的结合, 也就是说,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即既尊重他们的内心情感和自我评价, 又肯定和承认他们的学习成果。

第二,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当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时, 便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热情, 从而培养和满足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当学生的个性得以维护时, 便有利于他们的自我教育, 并促进他们良好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另外, 尊重学生的个性,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开发, 这不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更是创新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三, 教师须尊重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尊重学生的生命健康权, 即让学生的生命更加精彩, 这既是当代教育追求的价值取向, 又是人性化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由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追求生命过程的幸福, 因此, 学校教育要把学生的生命健康权放在首位。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育人环境营造和教育资源配置是否从人性化的视角出发, 是衡量学校是否尊重学生的生命健康权的重要尺度。据此, 学校应努力营造安全、舒适、民主和愉悦的教育环境, 以尊重学生的生命健康权, 从而使他们快乐地成长。

二、相信学生

“相信学生”具有两个要义。

第一, “相信学生”, 即信任学生。只有信任学生才能接纳、认可、解放和发展学生, 以使学生成为享受教育的主体。相信学生是具备人的一般智能的, 而且这种智能是多元的、发展的。一些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即使是读学前班的学生, 在教师的引领下, 也能学会自己穿鞋带。这就告诉我们, 要相信学生, 无论他们当下的水平如何, 只要积极引领, 他们就会进步, 并能自觉建立对更高目标的追求。因此, 教师务必相信学生自主构建的自觉性、品行的向善性及生活的创造性, 并坚信他们能塑造良好的自我。

第二, “相信学生”需要等待。因为学生不可能在短期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 所以教师不要焦虑和怀疑, 而要学会等待, 并正确判断学生所处的状态, 以便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案, 从而使学生按照预设目标自行前进。

总之, “相信学生”是“人本教育”的基本要求。当学生被相信时, 他们自然体验到做人的尊严, 并激起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从而自觉践行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说, “相信学生”不仅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 更是一种有效的育人手段。

三、平等待生

“平等待生”包括三个要义。

第一, “平等待生”, 即平等地对待学生, 它既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又是“师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还是对学生的特殊尊重。“平等待生”意味着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即为他们提供相同的学习机会, 配置相同的教育资源, 使他们接受相同水平的教育。“平等待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客观要求, 其核心在于:尊重学生、解放学生和发展学生。当然, “平等待生”既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放纵、迁就, 又不意味着对教育责任的推卸, 它意味着正视与保护学生的独立人格。

第二, “平等待生”, 要求教师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心声, 并采纳他们的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 对照和检查自己的工作是否体现了尊重学生的道德价值追求, 是否体现了民主、和谐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民主、和谐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既是当下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需要, 又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目标之一。

第三, “平等待生”还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时刻关注学生自尊心的培养与保护。培养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要求, 更符合教育客观规律的要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向上进取的人生态度, 而学生的自尊心正是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其心理内化的结果。所以, 无论从尊重人的方面看, 还是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角度讲, 教师都要对学生的自尊心予以特殊的保护和培养。

政治道德的价值追求 篇4

求真的维度

在课堂授课中, 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选取儒家和道家关于道德修养内容进行对比讲解。儒家学派关于道德修养内容有:天地之间人为贵———主体道德修养地位;仁者人也———主体道德修养核心;人皆可为尧舜——主体道德修养目标;任 (责任) 、清 (清正) 、和 (和谐) ———主体处世态度;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主体道德修养方法;知行合一———联系实际, 回归生活世界。道家学派关于道德修养内容有:万物与我为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生辩证理解———主体对待人生的态度;对生命本真的追求———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

从真的维度进行“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 就是使学生真正了解这些道德传统的背景、内涵、作用等, 理解和掌握传统道德知识, 让学生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做到真知、真信、真行。

真知, 就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 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信赖感和心理充实感, 即实现学生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认知需要———获得知识。《基础课》教材主要概括了六个方面的“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容:⑴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⑵推崇“仁爱”原则, 追求人际和谐;⑶讲求谦敬礼让, 强调克骄克矜;⑷倡导言行一致, 强调恪守诚信;⑸追求精神境界, 重视道德需要;⑹强调道德修养, 塑造理想人格。[1]这六个方面的内容从四个层次分析, 首先, 第一条反映了个人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关系, 并强调了个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态度;其次, 第二条到第四条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强调了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应该秉持的准则;再次, 第五条反映了道德理想对人自身的作用, 构建和谐的身心关系;最后, 第六条反映了实践在人的道德修养中的作用, 无论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还是对他人, 以及人自身, 都需要回归到实践中去, 通过人的言行反映其道德修养水平。

真信, 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知识的理性认识, 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对未来的价值取向, 成为学生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逻辑起点。真信是以真知为基础的, 学生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内容、精神、价值内涵等理解越透彻, 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在国家、民族、社会、人际关系、人自身等多层面的生命活动之中展开, 让学生体会和领悟其丰富内容和深邃内涵, 达到真信。

真行, 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实践这些道德传统, 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这也是《基础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教学体系向生活实践转变的必然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能真行, 就不是真知和真信。一个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却言行不符的人, 即使自称有“学问”, 却称不上道德修养水平高。“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并非仅是外铄性的行为规范, 而是涵盖了自然、社会与人自身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动态生存方式, 因此最终要回归生活世界, 使真行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条现实之途。

崇善的维度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善的追求是无限的, 如果剔除其封建历史内容, 并对其基本精神加以翻新改造, 对于学生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体系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从善的维度进行“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授课, 要达到两个目标:

其一, 充分发掘“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容, 满足学生精神上的需要和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品质。作为一种精神成果,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学生在对先贤创造的灿烂文化自豪、骄傲之余, 还会产生与传统血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力量, 这种力量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和谐结合, 一方面, 它将充实学生的头脑, 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 它能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品质, “即具有为人们贡献自己知识的愿望、勤劳以及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美感”[2], 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二,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求善, 还要维护和促进师生之间关系的结构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和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各种关系。马克思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从这个角度出发, 作为教育者“, 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具有独特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作为受教育者, 每一个学生的社会关系都有其结构、秩序及现实性, 作为整体的学生也有其利益、追求和需要, 而善的维度不仅要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利益和要求, 更要通过“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濡化师生关系, 构建平等、互动、对话的师生关系。用善的维度来衡量教学中的各种关系, 让学生深刻理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 明白这种关系对自己成长的意义之所在, 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尚美的维度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视域下的美是在真和善基础上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 是主体的一种超越了功利需要的满足和自由, 是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了主体身心的一种特殊需要———“美感”的需要, 它是客体某些方面达到了与主体的高度统一与和谐。[4]在“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实践中, 尚美是一种状态, 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达到统一与和谐。尚美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本身之美和《基础课》教学实践之美两个方面。

1.“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本身之美。“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这是道德传统本身的魅力所在。从美学角度看, 美的事物既要满足人的鉴赏价值, 还要满足人的实用价值, 而“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成果也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可鉴赏的“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主要表现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理想人格, 如“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实生物”、“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等, 学生在感受先贤的伟大理想中不断得到洗礼;实用的道德传统, 主要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道德经验、道德习惯和道德习俗, 如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诚实守信等, 要让学生真正践履。“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鉴赏和实用之美, 真正彰显了道德传统的魅力, 展现了道德传统本身之美, 在教学中要将这两种美展现给学生。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之美。可以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来呈现。

首先, “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过程之美。教学的源动力在学生的“学”, 学生有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求知的欲望, 才会有寻找答案的动机, 进而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产生兴趣, 随着掌握知识的不断积累和理解的不断加深, 就会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产生稳定的情感, 当学生达到真知、真信的阶段, 学生就已经将“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外化出来。因此, 在“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形成一种交互式的交往关系。教师要利用自身的知识体系,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以教材体系为导向, 深入挖掘“中华民族道德传统”内容,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有所思, 有所得。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不能仅限于对知识的了解, 而要深入探索“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内涵和要求, 尤其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当代价值。这样, 学生有求知, 教师有解答, 教师有讲授, 学生有反馈……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 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局面, 同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教学过程之美。

其次, “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方法之美。

其一, 对比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用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内容进行比较。两者都重视和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儒家“天地之间人为贵”、“三才者, 天地人”等论述, 将人置于与天地相同的地位;道家“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则通过“天地”、“万物”与人的关系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主体对尘世的态度。儒家强调“入世”, 要求主体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俗世的活动中, 学而优则仕,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强化个人道德修养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准备;道家强调“避世”, 所追求的是“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状态, 因而两学派对人的道德修养方法就不同。

其二,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在“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教学中还要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进行推陈出新。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观点, 要结合学生实际, 在现代语境中重新解读, 并赋予其时代特征。“仁”, 要求学生处理好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与人为善, 同学关系融洽, 人际关系和谐;“义”, 要求学生面对坏人坏事要见义勇为, 并摆正“义”和“利”的关系, 重义轻利;“礼”, 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 说话办事礼让为先;“智”, 要求学生努力学习, 为追求真理而奉献一生;“信”, 要求学生诚实守信, 建立个人良好信用。这种方法是在继承和吸收“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基础上的推陈出新, 是对“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使之重新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第97-100页。

[2]蔡汀、王义高、祖晶:《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4卷)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第14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 第60页。

政治道德的价值追求 篇5

关键词: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价值追求,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策略

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成长起来的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在享受改革开放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经历着思想观念的冲突与嬗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和群体特征,特别是经历了雪灾、地震、北京奥运会、国际金融危机、新建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等重大事件洗礼后的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追求上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群体特征,分析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价值追求的特点和变化,引导他们健康的价值追求,对增强新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价值追求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结构,本文着重从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价值取向、价值选择、价值表达、价值实现四个价值追求的主要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以期在对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进行正确、健康的价值追求的教育上取得突破,增强新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一、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具有讲求多样多实的价值取向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总体上讲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感到十分自豪。同时,他们思想思维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取向有了更多参照标准,价值追求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他们更加注重理想与现实结合,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并重,物质与精神的兼顾,更加讲求实际,追求实惠。

1、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整体上认可学校的校纪校规,对自己个人的发展和前途也高度重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激烈的社会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发展压力,使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回归到现实生活,体现在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特别关注社会发展形势,特别关注自己学校的发展,努力为社会和学校的发展做贡献,更加关注个人如何在现实环境中适应社会,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如何提升自我,如何成长进步。他们关心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关注贫富差距的拉大,关注房价过高,货币贬值以及相关的民生问题,高度关注社会维稳工作。他们十分关心大学毕业后能否顺利找到理想满意的工作,尤其关心当前高校扩招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给处于相对劣势的他们带来的就业压力以及相应的国家就业政策等。

2、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追求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个性的养成和特长的培养,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为实际能力的提升。他们学习知识日趋实用,热门专业、实用知识和技能成为学习重点,他们踊跃参加各种培训班,参加各种认证考试,资格考试。对市场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反映敏锐,对法律、金融、网络知识、宇宙航天、心理咨询、影视传媒等比较热衷,他们尤其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锻练,积极参加各种社团、学生会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寻找锻练机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他们踊跃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积极服务他人,也希望从中受到尊重,通过这些服务活动提升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同时,他们注重物质享受和物质生活的高质量,对物质的追求欲望在不断高涨,在表现出务实性特征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功利化倾向。

二、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体现开放包容的价值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表现出空前的开放和包容。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想意识,乐于独立思考选择;面对时尚前卫,敢于跟随模仿、标新立异。在中华民族与世界的交流,现实与网络的对接中,在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东方价值与西方价值、自我价值与集体价值的实现中,体现出开放的心态,、广阔的视野、包容的心理,具有开放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

1、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放眼世界,能够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文化成果。

他们身上展现着改革开放条件下中华民族的自信与日益强大,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上,无数青年大学生志愿者主动与来自世界和亚州各国的运动员、游客交流对话,热情地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其文明礼貌、热情大方、自信阳光的形象充分展现了中国青年一代的活力与风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与自尊。

2、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善于接受新观点、新事物、善于融入新领域。

他们普遍注重与他人的广泛交往,积极参与跨专业、跨学校,甚至跨地区的各种活动,进行项目合作,参加科技体育竞赛,他们可以在网上邀约结伴旅游,可以在晚会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网络成为他们普遍的交往方式,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上征友等十分流行。

3、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学习勤奋,讲求学习和工作效率。

高校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用人机制后,他们更加勤奋学习,奋发进取,讲求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效果,他们有时通宵达旦地学习英语、复习考研、撰写毕业论文,有时也会通过网上冲浪、聚餐聚会尽情放歌和放松宣泄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他们在学习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

三、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强调客观理性的价值表述

在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情况下,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热情高且心态平静,爱国热情高且行动理智,大局意识强且关注现实,奉献精神强且注重自身体验,善于思考选择和表达传递,在成长变化中思考、选择、探索和进步。

1、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有高涨的政治热情,他们十分关注国家的变化,积极而理性地参与政治活动。

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坚决维护社会的稳定,对党和政府充满信任,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在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等重大问题上爱国热情高涨,头脑清醒,行为理性,绝大多数大学生把爱国热情化作为国家做贡献的实际行动。在涉日关系、涉藏关系上绝大多数大学生保持理性态度。

2、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奉献精神,关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

“5.12”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雪灾发生时,大学生踊跃献血捐款,积极志愿服务。一些大学生通过新华网向全国大学生公开倡议:自信、自立、自强,做敢于承担的新一代,得到广泛而积极的响应。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期间,许多大学生志愿者主动为各国运动员和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他们十分关心民主法制,公平社会环境的建设和改善。

3、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定位的重要性和肩负使命的艰巨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激励他们努力提升自身实力,积极为祖国和人民多做贡献。他们夯实基础知识,全面锻练综合能力,不断学习充电,树立二专教育、终身教育和优质教育理念。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他们能够对国家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作出客观辩证的分析,学会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关注学校乃至国家科学发展的同时,更多地思考自身的全面发展,积蓄实力,健康成长。

四、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注重自我体验的价值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宽松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中,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积极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不懈奋斗,并按照社会要求和市场法则充实自己,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注重实践体验,尝试创新创业。

1、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在变化追求、认识判断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和独立性。

他们有强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和动机,显示出很强的自立自强意识,追求“我成长我进步我快乐”,注重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发挥、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评价,不愿完全在父母和教师的呵护下成长,更不愿给社会和家庭增加更多负担。他们在崇尚自主自强的同时积极追求自由,要求父母、教师和社会少对他们进行限制,多给他们自由和空间,渴望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个性、价值和尊严。

2、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知识、锻练能力、提升素质的过程中,希望在最直接的实践体验和最广泛的参与中锻练和提升自我。

他们反对空泛的知识讲授,喜欢讨论和交流,反对枯燥的实验课程,喜欢自主的项目研发,反对简单的经验传授喜欢勇敢的实践探索。他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讲求“我参与我快乐”,也因如此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大量涌现,他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和体验中磨砺思想品格、丰富社会阅历、增长知识才干、找准自我定位、明确努力方向。

根据经上分析,面对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价值追求的新变化、新特点,作为新建高校应如何适应这种新变化、新形势,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时效性,这是一个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回答,努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新形势下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的要求,依据校园各种组织和载体开展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采取科学务实高效的工作策略,促进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正确健康的价值追求。要培养大学生正确健康的价值追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笔者就加强新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理想信念教育是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也是培养他们正确健康的价值追求的核心,是关系到能否把他们培养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原则问题。根据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讲求多样务实、价值选择上体现开放包容、价值表达上强调客观理性、价值实现上注重自我体验的价值追求的新特点、新变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首先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武装他们的头脑,增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追求,牢牢把握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教育的正确方向。其次,要注重现实性,将新建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与社会和个人发展相结合,心须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切实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性。再次,要加强针对性,针对不同观念的青年大学生,采取不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手段。最后,要提高实效性,多载体、多方式开展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教育。建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健康的价值追求,必须积极开展教育的新方式,以增强教育的效果和实践性,要注意互联网的作用,以信息化的手段加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教育,要改善校园文化氛围,以良好的校园精神影响他们,要注重实践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做到知行统一,要将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教育与“三观”教育、国情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培养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正确科学的理想信念和正确健康的价值追求是一项复杂艰巨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同仕志士齐心协力,共同关注新建高校的建设以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广大从事或研究新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有服务新建高校、服务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有奉献新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相信我国新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能够做好,也一定能达到培养新建高校青年大学生科学的理想信念和正确健康的价值追求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

(2)林朝忠.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3)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4)杨直凡.袁正希.当代大学生价值追求的总体特征[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

上一篇:海洋经济与社会下一篇:通信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