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外固定患者的护理

2024-07-17

骨科外固定患者的护理(精选十篇)

骨科外固定患者的护理 篇1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骨科患者50例, 其中男32例, 女18例, 年龄8~73岁。其中股骨骨折13例, 胫腓骨骨折17例, 肱骨骨折13例, 尺桡骨骨折7例。

2 护理方法

2.1 小夹板固定的护理

根据骨折部位选择相应规格的夹板, 准备衬垫、绷带。夹板固定后最重要的注意事项是捆扎的松紧度, 过松则固定不牢, 过紧可引起组织的压迫性损伤。 (1) 捆扎时的松紧度:一般以捆扎带能向远近两侧较容易地移动1 cm为度。 (2) 捆扎后的观察:因组织肿胀等可使原本松紧适度的小夹板过紧, 需要密切观察及调整。小夹板固定后应注意观察患肢远端有无感觉、运动及血液循环障碍, 以防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抬高患肢有利于肢体血液回流, 减轻疼痛与肿胀[1]。肢体远端肌肉舒缩可促进静脉回流。小夹板固定的患者多为门诊患者, 小夹板固定后的观察依靠患者的知识掌握, 健康教育极其重要: (1) 告知患者小夹板固定后会随着肢体肿胀变紧, 其表现是患肢远端肿胀、疼痛、青紫、麻木、活动障碍、脉搏减弱或消失等, 出现这些情况可先自行放松小夹板并及时复诊。 (2) 肿胀消退后小夹板会变松, 应及时复诊进行调整。 (3) 固定后2周内, 应根据病情需要及时作X线检查, 以便了解骨折有无移位, 避免发生畸形愈合。 (4) 按骨折部位、骨折类型、愈合情况指导患者做好患肢功能锻炼。

2.2 石膏固定的护理

2.2.1 石膏的硬化

石膏绷带包扎后应自然硬化, 可用电吹风、烤灯等加速硬化, 但应注意温度过高可发生烫伤。在石膏硬化前不要用手指按压, 以免石膏局限性突出压迫组织, 必须搬动时应用手掌平托。

2.2.2 石膏固定后的体位

抬高患肢有利静脉回流, 减轻肿胀和疼痛。根据肢体固定的体位要求置放体位, 如膝关节屈曲位石膏固定时应在膝下垫放被褥等, 以使下肢舒适。

2.2.3 保持石膏清洁

石膏易受尿、便、食物、饮料等污染, 应注意预防。在清理污染时不可过多用水, 以免石膏受潮软化。严重污染时应更换石膏。

2.2.4 观察

(1) 压迫症状:石膏坚硬, 特别是管型石膏固定后其强度相当大, 肢体活动度完全丧失, 产生压迫时问题严重, 应密切观察。组织肿胀引起普遍压迫, 表现为疼痛、麻木、活动障碍及肢体远端肿胀等。石膏局部突起引起局部压迫, 表现为局部严重疼痛。此时不能轻易用损伤的疼痛进行解释, 确认石膏压迫后应报告医生, 用开窗等方法解除压迫。 (2) 过敏症状:湿热状态下石膏可能导致皮肤过敏, 患者表现为明显的痒痛, 在使用高分子石膏时更易发生, 严重时需拆除石膏[2]。 (3) 渗出:观察石膏表面有无血液或其他渗出, 必要时开窗或拆除石膏。

2.3 外固定支具的护理

2.3.1 固定

外固定支具种类繁多, 由塑料、高分子材料、金属等制成, 根据病情选择定制支具, 垫好衬垫, 使固定服帖, 粘贴的松紧度合适。

2.3.2 观察

(1) 是否达到固定的需要:根据病情对固定的要求, 是否服贴, 是否达到有效的固定。 (2) 固定是否可靠:外固定支具的各粘贴带是否松紧合适, 有无压迫症状。 (3) 外固定支具多是可解开的, 便于创面换药等处理, 在解开时应注意对固定要求的保护。

2.3.3 功能锻炼

支具固定的牢固程度一般不如石膏, 在进行功能锻炼时有可能移动, 影响固定效果。指导患者根据病情适度锻炼。

2.3.4 健康教育

由于支具可轻易解开, 故须防止患者自行解开, 应向患者进行固定目的和意义的教育, 避免擅自解开造成的后果[3]。

2.4 外固定架的护理

2.4.1 针孔的护理

外固定架需要装戴的时间均较长, 针尾长期暴露易引起感染。针孔应用纱布球覆盖, 每天滴入酒精进行消毒。针孔周边已形成的结痂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若无感染迹象不应轻易摘除。

2.4.2 针尾的护理

针尾易引起挂碰, 可用带橡胶盖的药品小瓶套在针尾上, 或用胶布等进行缠绕粘贴。2.4.3

2.4.3 外固定架的调整

经常检查外固定架是否牢固, 及时拧紧松弛的螺丝。根据病情调整位置, 保证达到固定的要求。

2.4.4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根据病情及外固定的牢固程度进行恰当的功能锻炼, 如上肢的关节活动锻炼、下肢的不负重锻炼及循序渐进的负重锻炼。

2.5 牵引的护理

2.5.1 维持有效牵引

设置对抗牵引:将床头或床尾抬高, 利用体重形成与牵引力方向相反的对抗牵引力。每天检查牵引装置是否有效、包扎的松紧度、牵引绳不应脱离滑轮的滑槽、被毯衣物等重量不应压迫牵引绳、牵引砝码不能触地或中途受阻、牵引肢体远端亦不能抵住床栏或枕被等而受到阻拦。

2.5.2 牵引的观察

经常测量肢体长度, 避免牵引过度。嘱咐患者及家属不能擅自改变牵引方向及重量。颅骨牵引时经常拧紧牵引弓的螺丝, 以防松脱。观察患肢远端感觉、运动、血液循环、皮肤受压情况。皮肤牵引应注意胶布有无滑移及松脱。绑缚式牵引容易滑脱, 下肢牵引时还易卡压足背引起足部肿胀及皮肤坏死等[4]。

2.5.3 骨牵引针孔的处理

每日针孔处滴酒精1次, 避免钢针左右移动, 针孔局部血痂不要随意清除。

2.5.4 皮肤护理

注意肢体保暖, 经常清洗或按摩, 防止皮肤压疮。

2.5.5 功能锻炼

指导患者根据病情作肌肉舒缩或关节活动的功能锻炼, 可利用骨科床的悬挂拉手等进行。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外固定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 对收治的50例骨科患者外固定治疗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外固定架治疗使骨折部位保持良好的体位, 所有患者均效果满意, 痊愈出院。结论 外固定是骨科患者常见的治疗措施是最常见的护理内容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骨科患者,外固定,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月萍.骨科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护理.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2) :1625-1626.

[2]钟玲, 苏晓军.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的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685-686.

[3]冯巧云.四肢骨折患者石膏绷带固定后的护理.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0 (20) :3836-3837.

骨科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护理 篇2

外固定支架现已成为骨科相应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骨外固定技术是通过经皮穿针和体外连接器将相邻骨段或肢体连 接,并在骨折断端基本解剖复位后使其达到稳定固定,为骨折 愈合提供所需的生物力学环境,能满足患者功能康复锻炼需 求,是一种良好的骨科手术治疗技术。此法既不是内固定,也不是外固定,但却起到过去内固定和外固定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手术前后的护理相当重要,精心、细致的护理能够减少患者并 发症的发生,使伤肢尽快恢复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患者多由于突发事件引起骨折,常感到 非常紧张和恐惧,对骨折后伤肢功能的恢复痊愈有顾虑。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安慰、关心患者,告诉患者手术的必要性,外固定支架固定手术的优点,并介绍一些成功的病例,解除 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2 术前准备 做好患者全身情况的检查和准备,包括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心、肺、重要脏器 功能的检查,X 线片。完成常规药物的皮肤敏感试验。

2.1.3 患肢的固定 骨折患者骨折断端在移动时极易使 邻近的血管神经受到二次损伤,多数开放性骨折的患者伴有神 经血管损伤,所以搬运时须用夹板或石膏托做临时固定,防止 加重周围组织损伤。

2.1.4 皮肤准备 手术前去除手术区域毛发、污垢和表面 携带的细菌。因四肢皮肤生长着大量的毛发,隐藏着大量的污 垢和细菌,再加上有一些开放性伤口,极易引起术后伤口的感 染。所以术前应严格备皮和清洁皮肤,备皮范围为骨折部位上 下超过 2 个关节,并向上下远侧延伸 6 cm。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 患者手术完毕返回病房后,密切观 察生命体征,术后平卧 6 h,禁食禁水 6 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 察术后大小便情况等。

2.2.2 体位 保持患肢抬高位,以促进淋巴和静脉血液回 流,减轻肿胀。上肢骨折术后,用薄枕垫高患肢 30°,下肢骨折 术后用薄枕垫于腘窝及小腿处,使膝关节屈曲 20°~30°。

2.2.3 患肢的观察 术后早期应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是否有瘀血、肿胀,感觉运动功能及术区周围 肿胀是否进行性加重,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妥善处理。本组病例术后患肢远端血供良好,感觉运动功能正常,无血管、神经损伤。

2.2.4 外固定支架有无松动 术后定时检查支架牢固程 度,各螺丝钉及固定针的松紧度。保持其稳定、牢靠,保证切实 可行的功能锻炼,以免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时,由于外支架的 松动而导致骨折部位移动,影响骨折的愈合。

2.2.5 预防针道感染 由于外固定支架的螺针直接与体 外相通,容易继发感染,所以应重视针孔护理。保持针道干燥是 防止针眼感染的有效措施,所以应保持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 时针眼处无菌敷料换药,用 75%酒精滴针眼 2 次 /d,并用消毒 纱布覆盖,切忌用碘伏制剂清洁,因为碘会腐蚀金属。可用 2 cm~ 3 cm 敷料垫在支架与皮肤之间,防止针孔处皮肤与外固定支架 接触。本组病例中有 2 例发生针眼处渗血,因发现及时,每天用 无菌棉签擦拭针眼,用 75%酒精滴针眼 2 次 /d,针眼处换无菌 敷料。经过精心护理,患者没有发生针眼感染。

2.2.6 功能锻炼 早期功能锻炼能预防患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利于伤口的早期愈合,且能刺激骨折处的骨痂生长,利于骨折愈合。因此应耐心说服 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克服疼痛,加强主动肌肉收缩训练。护理人员必须鼓励和协助患者做肢体肌肉的主动伸屈锻炼,加强 骨折远近端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

骨科外固定患者的护理 篇3

关键词:地震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支架康复护理

【中圖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07-02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10-85岁,平均年龄43.5岁。

2护理

2.1基础护理。

2.1.1保持床单元的清洁、整齐、无渣屑,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充足阳光。

2.1.2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

2.1.3增加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骨折愈合。

2.2针眼护理。

2.2.1常规护理。每周更换针眼敷料2次,使用安尔碘进行消毒,并用无菌纱条覆盖固定。

2.2.2特殊护理。

2.2.2.1针眼疼痛、局部轻微红肿的患者,用安尔碘消毒针眼及钢针后,再用庆大霉素16万U浸透无菌纱条,覆盖针眼固定局部湿敷,每日1次。

2.2.2.2局部皮温高、红肿严重、分泌物较多的针眼,首先用安尔碘对针眼周围及钢针部分作常规消毒,再用盐水润湿针眼处硬痂,揭去硬痂,排除针眼内积脓,然后依次用盐水清洁针眼,用安尔碘消毒针眼及其周围皮肤与钢针,用庆大霉素16万U浸透无菌纱条,覆盖针眼固定局部湿敷。必要时进行输液抗感染治疗。

2.2.2.3对用庆大霉素无效者,可取针眼内分泌物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改用有效抗生素溶液。

2.2.2.4部分患者存在过敏、继发创伤性湿疹等皮肤疾患,常规换药不能有效解决,我们辩证选用中药炉甘石洗剂外用清洗皮肤,收到较好效果。

2.3情志护理。

2.3.1运用中医的言语开导法。使用“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情志开导。

2.3.2运用中医的情志相胜疗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地震后的人们主要的情绪表现为:怒!忧!思!悲!恐!惊六种"其中以悲、恐最为突出,并与其他情绪互相转化着,当怒的环境改变时就可转化为强烈的悲、忧等心理体验。临床护理中,根据患者目前的情志状况,采用“其所胜”引导患者用一种情志去战胜另一种情志,打破形成在情感上的不良循环。

2.3.3运用中医的暗示疗法。《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临床中,我们采用间接含蓄的方式,运用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手段,对病人的心理状态施加积极影响,诱导患者于“无形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治疗,或产生某种具有积极倾向性的意念,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

2.4康复护理。

2.4.1功能测评。

2.4.2制定功能锻炼方法。

2.4.2.1踝泵练习。

2.4.2.2大腿前侧肌群、大腿后侧肌群、小腿肌群等长收缩练习。

2.4.2.3抗阻屈伸踝关节练习、坐位垂腿伸膝等练习。

2.4.2.4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站立训练,从不负重到部分负重增加负荷,学习重心转移、单腿负重、步行训练,并进行平衡功能训练以重建本体感受。

2.4.3功能测评,修订功能锻炼计划。

3讨论

3.1外固定支架在地震患者中应用广泛。地震患者存在多处骨折、多关节损伤等骨科伤病特点,且患者量大、受损关节多,受伤类型多。外固定支架具有使用方便、设计合理、术后允许再调整等特点,是灾难医学中常见的现场急救选择手段。但同时遗留有稳定性不高、合并开放性损伤或感染、超关节固定、针道口易感染等不良因素,对后期康复造成困难。

3.2护理在外固定支架患者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外固定支架的针眼多、针孔粗、易感染对护理的要求较高。我们必须在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下行针眼护理,及时观察到针眼有无发红、异常分泌物、皮温的变化、皮色、伤肢肿胀情况、周围皮肤是否有过敏情况等,并告之医生及时处理。

同时,由于外固定支架与踝、膝关节靠近的特点,对膝关节、踝关节的功能有一定影响,甚至部分患者超关节固定,严重影响活动,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关节的僵硬和肌腱的挛缩。我们每天对患者的功能锻炼进行监督和指导,不断鼓励患者,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使患者的功能得到了最大的恢复。

骨科外固定患者的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06例创伤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签方式, 将患者均分为两组, 即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3例。试验组53例患者中, 男37例, 女16例;年龄17~69岁, 平均 (38.06±3.61)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1例, 高处坠落伤18例, 其他14例。对照组53例患者中, 男34例, 女19例;年龄16~71岁, 平均 (37.95±3.70)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4例, 高处坠落伤14例, 其他1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对患者应用外固定架治疗。 (1) 术前协助患者完成全身检查, 同时对需要固定的骨折部位行牵引治疗, 对手术可行性进行评估。 (2) 患者行麻醉处理, 协助患者取平卧位, 行X线透视, 检查患者的骨折部位, 使用2枚外固定螺钉分别从骨折处的近端和远端穿入, 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处理。 (3) 待复位满意后, 行手术治疗, 将外固定架安装好, 并将螺丝拧紧, 对骨折部位进行保护。

对照组:对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行麻醉处理,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 切开创伤部位, 行内固定操作。在治疗过程中, 全部操作均严格按照常规流程来执行。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 (2)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参照临床骨性愈合相关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 分为, ①优:经治疗后, 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满意, 正常的功能活动得以恢复, 不存在任何畸形症状;②良:经治疗后, 患者的骨折部位基本愈合, 正常的功能活动恢复较为理想, 不存在畸形症状;③可:经治疗后, 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延迟, 功能活动得以部分恢复, 不存在畸形症状;④差:经治疗后, 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延迟, 功能活动受限, 出现畸形症状[2]。治疗优良率= (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 (3)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经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后, 试验组53例患者中, 优28例, 良19例, 治疗优良率为88.68% (47/53) ;对照组53例患者中, 优20例, 良14例, 治疗优良率为88.68% (34/53) ;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

经统计结果显示, 试验组53例患者中, 仅2例出现不良反应, 总发生率为3.77%;试验组53例患者中, 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 总发生率为16.98%;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3。

例 (%)

3 讨论

创伤骨科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类骨折, 致伤原因比较多样, 比如交通事故伤、打架斗殴伤、高处坠落伤等, 影响患者的正常肢体活动, 降低生存质量, 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在创伤骨科的临床治疗中, 常规方法为内固定法, 它主要将一些固定物品, 比如骨板、金属螺钉等置于骨折部位内部, 对其进行内固定, 旨在促进断裂部位的愈合[3,4]。该方法需要在手术中剥离软组织, 极易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此外, 内固定法治疗创伤骨科, 极易造成感染, 引发炎症, 从而影响骨折部位的愈合[5]。因此, 必须要寻求其他方法予以治疗。

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外固定架以其多方面的优势, 比如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操作简单等[6], 目前逐渐被应用于创伤骨科患者的治疗中, 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创伤骨科患者中, 对骨折部位进行牵引、复位, 然后将外固定架安装在复位后的骨折部位, 保护骨折部位, 从而促进其愈合。该方法可以避免常规内固定治疗的软组织剥离操作, 从而大大降低对患者的损伤, 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另外, 外固定架治疗操作简单, 利于掌握[7]。从本研究结果来看, 试验组患者采用外固定架治疗, 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外固定架治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 避免长时间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加快骨折部位的愈合速度, 并且缩短住院时间, 为患者节省住院费用。据学者研究发现, 在创伤骨科患者中应用外固定架予以治疗, 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可从常规治疗的67.50%提升至90.00%, 且患者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常规治疗, 从而加快患者的康复[8]。此外, 从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来看,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 (88.68%) 明显高于对照组 (64.1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上述报道一致。从两组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来看, 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 (3.77%) 明显低于对照组 (16.9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外固定架可以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安全可靠,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在创伤骨科患者中应用外固定架治疗时, 为了保障其应用效果, 需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确保复位满意。复位治疗是创伤骨科患者治疗的关键环节, 若复位未达到满意效果后行外固定架治疗, 术后会造成畸形, 同时影响关节功能。因此, 必须要确保骨折复位满意后才可性外固定架治疗。 (2) 固定良好。对患者行固定治疗时, 需要确保固定良好, 即将外固定架安装在正确的位置, 并且拧紧螺丝, 避免后期松动影响治疗效果。 (3) 做好术后护理。在创伤骨科患者的治疗中, 除了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外, 护理工作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患者完成手术治疗后, 需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 包括术后饮食指导、生活护理、功能锻炼等。

综上所述, 在创伤骨科中应用外固定架治疗, 手术时间短, 骨折愈合快, 住院时间短, 同时临床治疗效果好, 术后不良反应少, 安全可靠, 有助于患者的康复。与常规治疗相比, 该方法更为安全、有效, 可广泛应用于创伤骨科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摘要:目的:观察创伤骨科患者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06例创伤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签方式, 将患者均分为试验组 (应用外固定架治疗) 和对照组 (应用常规治疗) , 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 (1)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 (88.68%) 明显高于对照组 (64.1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试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 (3.77%) 明显低于对照组 (16.9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创伤骨科患者中应用外固定架予以治疗, 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 加快骨折愈合, 疗效显著, 其术后不良反应少,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外固定架,效果,创伤骨科

参考文献

[1]焦健, 黄英.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 :137-138.

[2]秦立友, 吕俊生, 裴介成.负压封闭引流在治疗骨科感染性伤口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30) :194-195.

[3]陈斌.重视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及疗效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3) :27-29.

[4]罗春华.外固定架固定交腿皮瓣的术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2) :118-119.

[5]李干卿.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防治研究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31) :158-159.

[6]邱志刚, 刘兴艳.老年股骨颈骨折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7) :162-163.

[7]宋爽.68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8) :118.

骨科截肢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5

[关键词] 骨科患者;截肢;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166-02

对患者丧失生理功能、失去生存能力甚至危害健康的肢体进行截除,这种方法叫做截肢。对于骨科来说,是对患者迫不得已的保命方法;但是对于患者来说,无论是从肉体上亦或是精神上,却是突如其来的、难以接受的残酷打击。所以,为使截肢患者可以度过这段心理上的危机时期,对其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对笔者所在科室所收治需要截肢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08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的不同原因所致需要截肢患者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2~55岁,平均(32.4±8.1)岁;其中上肢截肢5例,下肢截肢10例。

1.2 心理分析与护理方法

1.2.1 心理分析 所有患者在知道要面临截肢后都会产生否认、恐惧、愤怒、无助等不良的心理表现,甚至出现对生活的绝望甚至轻生的念头[1]。在患者心中,首先想到的是因为截肢而躯体不再完整,在心理上属于自我完整性的缺失,产生了割裂性焦虑。又因为肢体残缺,面临来自生活及社会上的不便,让患者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了自信,变得敏感而忧郁。

1.2.2 心理护理的方法

1.2.2.1 术前心理护理 (1)平稳患者的情绪。因为患者在心理上的无准备性及对病情的否定性,会表现出对医务工作者的敌意,甚至有辱骂、攻击行为。护理工作者应主动征得患者家属及朋友、同事的积极配合,给患者营造一个友善的氛围,这对患者心态的平复有基础作用,并用同情、体贴患者的安慰性语言帮助患者做相关检查。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到位,避免牵动患肢增加伤痛[2],并真挚地回答患者及家属的问题,使患者的心理得到慰藉,从而进入心理平稳期。(2)鼓励患者正视现实,积极手术治疗。当患者心情平稳后,应耐心仔细告知行手术截肢的必要性,以及不做手术的危险,并向患者讲明术后可以恢复的最好情况,使患者有勇气面对手术及术后的生活。

1.2.2.2 术后心理护理 (1)手术结束后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患者其手术顺利,让患者在心理上放心,并鼓励患者不要有过大的精神负担,积极配合术后治疗及护理,争取早日进行功能恢复及义肢的适应练习。(2)经常陪患者聊天,向患者讲述励志的小故事,使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心理,让患者可以重拾对美好生活的勇气。(3)同患者及其家属积极互动,帮助患者完成简单的生活活动,用切身行动让患者明白身边有爱,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相信社会。

1.2.2.3 疼痛的心理护理 对于截肢后的患者,往往因其心理原因出现疼痛敏感性增强并可能出现患肢痛。护理工作者应体贴细致地告知患者手术后都会出现疼痛,服用适当的止痛药物可以缓解,并进一步开导患者,使患者在心理上认知患肢已不在的现实。对患者心理暗示,可以减轻患者对残肢痛的敏感性及患肢痛的发生率[3]。

1.2.2.4 功能恢复时的心理护理 患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功能恢复的锻炼,但因为残肢的不便及开始活动时的疼痛,患者往往出现气馁、拒绝锻炼的心理。应耐心帮助患者感受残肢肌肉的活动,多练习,适应练习时出现的疼痛。佩戴义肢锻炼时从简单到复杂,当做出简单的动作时,鼓励患者,增强患者的自信心,让患者明白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继续生活。

1.2.2.5 生活的心理护理 当患者能够适应义肢后,开始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细心陪伴患者并适当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告诉患者家属在平时对患者适当进行帮助,让其增强可以独立生活的自信心。

2 结果

经过积极的心理护理后,15例患者均能配合治疗及日常护理,并主动与家属及医务工作者沟通,在功能恢复锻炼中积极应对,伤口痊愈后出院。

3 讨论

在骨科,截肢并不少见,而截肢后患者的恢复情况却不尽人意。据调查,截止后患者积极参与治疗、护理、术后恢复的不足40%,这都是因为截肢患者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其恢复。

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使截肢患者从截肢前到之后的社会生活都存在严重的不良影响。患者拒绝治疗、延误治疗,以至于出现死亡;截肢后心情反复,抗拒治疗造成二次截肢,加大了对身体的破坏;出院后觉得自己不能独立生活,感到自卑,怨恨医务工作者,怨恨社会。这些都说明了不良心理对截肢患者的影响[4]。所以,对于截肢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则成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为了其能否良好恢复,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减少家庭及社会负担最关键的一步。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贯穿着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从术前到术后,从功能恢复到可以生活,都能体现出心理护理对患者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不能仅仅是对基本业务精益求精,更要在心理护理上做到个体化、人性化的护理,将患者视为亲人,视为朋友,鼓励患者、帮助其重新找回对生活的信心[5]。

总之,在对骨科截肢患者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在遵守护理规程的前提下,不但要做好基础护理,更要学习好心理学的相关内容,认真仔细地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用最体贴、最温柔的话语及行动,及时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可以摆脱不幸的遭遇。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早日身心康复,自信、健康地开始新生活。

[参考文献]

[1]胡佩诚.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60.

[2] 陈翠红.创伤患者截肢术后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2(7):628-629.

[3] 毕金秀,于主花,郭燕妮.外伤性截肢术24例心身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0):66-68.

[4] 金月红,龚进红.1例车祸致高位截肢患儿的护理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4):285.

[5] 吕芬.冬眠疗法在骨科截肢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7):85-86.

(收稿日期:2011-11-18)

骨科外固定患者的护理 篇6

关键词:外固定架,创伤骨科,骨折愈合时间,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骨不连

在创伤骨科患者中,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比较常见,常伴有较严重的软组织损伤[1]。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不仅治疗难度大,可能合并颅脑,胸腹损伤,而且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易出现骨折愈合困难甚至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2]。传统进行内固定治疗的并发症比较高,严重影响关节功能的恢复。而将外固定与内固定方法相结合进行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不仅可实现有效的骨折固定,还能促进骨折愈合,有利于患肢及早进行恢复性训练[3]。本文具体探讨了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2012年2月到2014年5月诊治的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新鲜开放性骨折,于伤后1~7 h内入院治疗;知情同意;适应手术治疗;临床资料完整;排除病理性骨折。其中男83例,女77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9岁,平均年龄45.3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83例,高空坠落伤76例,重物砸伤1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0例,两组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单纯内固定治疗。治疗组:给予外固定架结合内固定治疗。选用硬膜外麻醉,清洗创面,清除坏死软组织。行腓骨切开复位并用克氏针、钢板进行内固定,于胫骨远端外侧做直切口,直视下对胫骨骨折断端进行复位。选择钢丝、螺钉、克氏针等对断端和游离骨进行有限内固定。安放外固定架时,将圆针于胫骨远端踝关节面上方平行关节面插入,在胫骨干平行穿入4枚直径4 mm骨圆针,安装双臂外固定架并通过固定夹将骨圆针固定于双臂外固定架内外两侧,选择适当的固定夹加压固定。所有患者常规进行术后抗感染处理,循序渐进进行功能锻炼。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的疗效、骨折愈合时间与骨不连发生情况。

1.4评价标准疗效评价:优:患肢与健侧等长,膝关节、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良:患肢较健侧缩短1 cm以内,膝关节、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可:患肢较健侧缩短1~2cm,膝关节、踝关节功能恢复一般,存在一定功能障碍;差:未达上述标准者判定疗效。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效对比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100.0%和70.0%,治疗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骨折愈合时间与骨不连发生情况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82±1.03)周与(12.23±0.91)周;治疗组与对照组的骨不连发生率分别为0.0%(0/0)和10.0%(8/80),治疗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骨折主要由高能量暴力所引起的创伤骨折,以骨折多为粉碎性、伤口面积大、皮肤和软组织损伤严重且污染较重为主要特征,本组资料显示患者多为中壮年男性,致伤原因多为车祸外伤。其治疗原则为早期彻底清创、骨折复位以重建骨的稳定性、修复创面[4]。由于胫骨独特的解剖特点和血供情况,其中下段骨折常导致胫骨营养血管损伤,为此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骨折复位和固定在治疗中就显的尤为重要。

外固定架适合粉碎的胫腓骨骨折,早期的外固定架可治疗高能量损伤所致的复杂骨折。而双臂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骨折断端的血运及周围软组织,最大程度上实现骨折断端的解剖学复位。本研究显示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治疗,治疗组的优良率较高。

在创伤骨科的治疗中,需要在整体救治的原则下,清创的同时迅速使用外固定架固定。外固定架可以充分发挥万向调节、任意组装的特点,缩短了手术时间。使用双臂外固定支架可以使骨不愈合的患者得到较好的愈合率,并且应用方便,医护人员易于掌握,可以同时纠正肢体的畸形与短缩[5]。本研究显示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较短,骨不连发生率较低。

总之,外固定架在创伤骨科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促进骨折的愈合,恢复患肢功能,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梁红锁,黄克,李林,等.双臂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J].创伤外科杂志,2013,15(1):75-76.

[2]张延琴,牛志霞,郭妍,等.单侧双臂多功能外固定架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肱骨干大段骨缺损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1):2550-2552.

[3]梁红锁,黄克,李林,等.双臂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多段开放性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0,13(3):352.

[4]贾文鹏,张双民,黄友祥,等.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56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0,39(4):509.

骨科牵引及外固定支架针道护理 篇7

在2006年2月至2008年10月间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坪山人民医院外一科收治骨科患者中随机抽取96例患者,其中行骨骼牵引73例,经皮穿刺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23例;男性79例,女性17例。

2 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8例。第一组患者的针道护理使用骨骼牵引护理常规方法,每日针道外滴75%酒精2次,外敷料不予更换。第二组患者则采用新方法,即使用外科换药技术,每日进行针道换药1次。换药前先用75%酒精擦拭外固定支架或牵引装置外露部分,再以0.5%碘伏、0.9%生理盐水清洁针道,无菌敷料擦干,并覆盖针道。两组患者常规使用抗生素1周。观察针道有无感染症状,如红、肿、热、痛及分泌物增加等。对有分泌物的行常规培养有无细菌生长。

3 结果(表1)

应用χ2检验,χ2=4.909,P<0.05,有显著差异性

4 讨论

骨骼牵引是骨科常用技术,外固定支架也广泛应用于开放性骨折的治疗。这两种技术均是要在无菌技术操作下将骨圆针穿破皮肤及骨骼,形成了一针道,通过该针道,骨骼与外界相交通,因此,骨骼牵引及外固定支架的最常见并发症就是针道感染。据临床报道,轻度感染率为9.4%,重度感染率为4%[1]。以往针对针道常规的护理方法就是针道外滴75%酒精,2次/d。酒精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性,尤其刚刚术后的患者,伤口仍未结痂,用酒精外滴,易引起患者的伤口疼痛等不适。并且,外滴酒精使针道外敷料不能保持干燥状态,细菌在湿润的状态下更易于繁殖,容易引起针道感染。外固定支架或骨骼牵引术后的5~7d内,针道处均会有少量血性或浆性液体流出[2],这也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外滴酒精而不更换敷料,无异于是为细菌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再者,传统的滴酒精的方法不能彻底清除针道局部结痂,会阻碍针道分泌物的顺利排出,导致引流不畅,容易继发感染。

使用临床换药技术,在换药之前,先用酒精清洁了支架和骨骼牵引装置的外露部分,使周围的环境保持了清洁,减少了周围菌落的存在。在清洁针道时选用了0.5%的碘伏消毒液,是常规皮肤黏膜消毒剂,相对皮肤黏膜刺激性较小,而且在使用后及时用生理盐水擦拭,除去了碘伏在皮肤组织的残留,在达到消毒效果同时,减轻了患者的不适。随后的无菌敷料擦干及覆盖针道,保持了针道的干燥,阻断了针道和外界的沟通,减少了感染发生的概率。外科换药技术,也利于去除针道周围的结痂,保证了针道的有效引流。而每次换药时,护士可以观察到针道的情况,如有红、肿、热、痛或分泌物增多等情况,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大大减少了重度感染的发生概率。

5 结论

通过数据的统计,发现骨骼牵引和外固定支架的针道护理采用外科换药技术,较传统的外滴酒精方法有明显的差异性,能使患者的针道感染率降低。是在临床值得采用的一种护理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骨骼牵引、外固定支架针道的护理方法。方法将96例使用骨骼牵引或经皮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针道常规外滴75%酒精,第二组则采用外科换药护理针道,观察两组患者针道感染情况。结果对观察的患者数据分析,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与传统护理方法比较,外科换药技术能有效防止针道感染,减少感染的发生率,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护理方法。

关键词:骨骼牵引,外固定支架,针道,护理,感染

参考文献

[1]凌秋英.下肢骨折外固定护理体会[J].广东医学,2000,3.

骨科外固定患者的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5月我院骨科急诊收治并行石膏固定的132例患者, 按患者入院治疗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综合组各66例, 其中男76例, 女56例;年龄14岁~62岁, 平均年龄 (41.2±4.1) 岁。纳入标准: (1) 四肢骨折患者。 (2) 无精神障碍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石膏固定方法

2组患者均对伤口予以及时处理, 清洗待固定的肢体部位皮肤。在保持内层平整的前提下, 均匀地将浸透的石膏绷带自下而上缠绕于患肢后, 再采用绷带包扎。包扎完毕后, 观察患者固定部位的运动、血液循环等情况, 若患者主诉有压迫感等, 则需及时予以纠正。

1.2.2 护理需求调查

依据笔者多年护理经验, 并结合相关文献, 设计了《骨科急诊石膏固定患者护理需求调查表》, 并对2组患者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分析。

1.2.3 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临床常规护理, 如石膏干固前的护理要求、整体搬运、皮肤护理、一般并发症预防、患肢的功能锻炼以及饮食护理等;综合组结合《骨科急诊石膏固定患者护理需求调查表》分析结果, 依据患者的护理需求, 客观、更具针对性地拟订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 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在与患者建立良好、互信的护患关系基础上, 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并将骨折、恢复、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进行详细的宣教, 使患者能够客观面对自身疾病。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演示正确的肢位, 帮助、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自我护理方法, 如指导患者如何正确处理整体搬运、功能锻炼, 告知患者石膏绷带易折断的时间, 如何进行日常饮食调护等[2]。 (2) 心理护理。四肢骨折患者因患肢被石膏固定后行动受限, 加之因疾病因素会产生一些负性心理, 如担心患肢的恢复情况以及后遗症等, 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烦躁、忧郁、恐惧等。护理人员必须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及时的、更具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慰藉, 使之能够以平常心面对疾病, 并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工作[3]。 (3) 运动护理。指导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锻炼;并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帮助其拟订更科学的康复锻炼方案[4]。 (4)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全面了解日常饮食中的禁忌, 尤其是老年骨折患者因骨细胞形成功能以及钙的吸收能力下降, 应嘱其多食牛奶、骨头汤等, 以补充钙质[5]。 (5) 出院指导。首先,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尽量为患者提供更利于治疗、恢复的生活环境, 最大程度地避免石膏发生折断。其次, 保证患者饮食的均衡性, 以及帮助患者进行患肢功能日常锻炼;令患者保持心情舒畅, 以利于患肢恢复。

1.3 观察指标

骨折部位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组132例骨科急诊石膏固定患者护理需求前3位依次为护理安全宣教、功能锻炼指导、正确体位指导, 见表1。

例 (%)

2.2 2组护理效果比较

综合组经综合护理干预后, 其石膏折断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例 (%)

2.3 2组护理满意比较

综合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8%,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6.527, P<0.05) 。

3 讨论

本文通过自行设计的《骨科急诊石膏固定患者护理需求调查表》对132例骨科急诊石膏固定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发现, 患者护理需求前3位依次为护理安全宣教、功能锻炼指导、正确体位指导;而对心理支持、饮食调护以及出院指导等的需求较低。同时, 有机结合患者护理需求基础上对骨科急诊石膏固定患者进行客观、更具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之后, 石膏折断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且综合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这也进一步说明, 根据骨科急诊石膏固定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更具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 既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石膏折断率, 还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 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小爽, 巨宝兰, 刘亭如.骨科急诊石膏固定患者护理需求及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3) :140-142.

[2]高爱萍.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因素与舒适护理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36) :4842-4843.

[3]庄文静.优质护理在骨科病房中的实施[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8 (15) :2010-2011.

[4]罗翠玲, 林华, 周琼.骨科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与补偿护理需求的相关性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15) :130-131.

骨科外固定患者的护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的11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均为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治疗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共有86例, 女性患者共有24例, 其中最大年龄为67岁, 最小年龄为34岁, 平均年龄为41.6岁。选择病例均为单纯胫腓骨骨折患者, 骨折至手术时间平均为6.5 d, 患者中无合并内科疾病。

1.2 研究方法

110例患者均采用骨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 具体方法为行硬膜外麻醉后, 用肥皂水洗刷伤口污染物后, 以生理盐水、双氧水反复交替冲洗伤口数遍, 铺无菌巾, 进行清创, 清创完毕后选择合适长度的T型外固定支架固定。在手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48 h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1周后练习屈膝活动, 并可行不负重行走, 4周后拆除固定石膏。在围手术期进行相关的护理措施,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向患者交代手术方式, 稳定患者情绪, 在手术中护理人员应与医师配合,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在手术后, 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术后生命体征, 进行饮食、康复锻炼和运动指导, 监测相关的指标。

1.3 观察目标

疗效评价标准为四个等级:优:骨折愈合, 步态正常;良:旋转畸形在10°~15°的范围内;中:旋转畸形在10°~20°的范围内;差:旋转畸形>25°。观察110例患者在通过护理后临床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以频数及频率来表示病例数及所占构成比, 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2 结果

110例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显示, 优良病例数共有82例, 占总病例数的74.54%, 中差共有28例, 占25.46%, 具体见表1。

3 讨论

骨外固定支架固定胫腓骨骨折治疗具备优点如下:此固定技术不会使骨折部位细菌滋生造成感染;骨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能够保护骨折周围原有软组织和骨膜, 不会破坏骨折部的自身修复能力, 有利于骨折愈合;骨折患者可以早期下床活动, 可以避免因长期卧床或因为石膏外固定等引起下肢肌肉萎缩、骨折畸形愈合等;同时骨外固定支架技术使得局部支撑力度稳固, 稳定性高, 加压均匀[2]。

对于行此类手术的患者, 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不可忽视。首先是做好手术前护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患者会有明显的紧张焦虑情绪存在, 因此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做好的是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 耐心听取患者的疑问, 耐心详细地向患者介绍疾病及手术的相关知识, 提高患者的抗病信心, 增强其对疾病及手术的理解, 在手术前的护理工作中, 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让患者简单地介绍相关知识, 其中要包括手术前、中、后的相关过程, 在手术前夜应用镇静止痛药物进行对症处理。患者因为遭受意外损伤后, 在缺乏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丧失了下肢活动能力, 同时还要忍受剧烈的疼痛, 使其身心俱乱, 情绪急躁, 让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及风险性有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完善相关检查及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常规查血、尿、便及凝血功能, 做好药敏试验, 及时备血备皮,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手术中, 规范化操作, 保证手术技术成功。再者在手术后, 需要保持病室内的空气清新, 定期用紫外线进行照射消毒, 患者返回病房后平卧, 并将患肢放置在软枕上处于功能位, 每天检查确保患肢处在正确的位置上, 观察患肢的血运情况, 定时查看伤口, 保证引流通畅, 准确记录引流量。手术后鼓励患者早期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翻身, 多喝水, 多食用清淡的食物,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 必要时行雾化吸入治疗稀化痰液, 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术后疼痛难以忍受时给予口服或肌注止痛剂;钉道周围用干敷料轻轻遮挡, 以防污物注入, 适度填塞, 若填塞过紧, 分泌物会出现排泄不畅, 反复导致感染, 密切观察针眼处有无出血、分泌物及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等情况, 针孔处有无肉芽增生或向外突出, 有无体温升高, 根据医嘱及时准确地应用抗生素, 加强局部的护理, 保持引流的通畅, 加强全身的支持治疗及抗菌药物的使用, 局部应用纱条引流换药。防止患肢的血供, 整复固定过程中损伤的血管及神经, 手术后患者的体位不当都会导致患肢的血液循环障碍, 严重者会导致患肢出现缺血性挛缩, 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肢的末梢血运、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运动的情况, 减轻下肢水肿, 严禁内外旋, 若出现患肢远端动脉搏动弱、感觉迟钝、运动无力及肢体的皮温降低、颜色改变等, 则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3]。

在保证感染控制、伤口愈合、对症处理等前提下, 鼓励患者在手术后2周开始行患肢肌内的等长舒缩运动, 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 同时手术后2周也应开始逐步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在不负重情况下的主动活动, 但是在练习时需要有人保护, 这样做可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定期复查, 使患肢各关节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正常的力量。胫腓骨骨折患者出院前, 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制定相关的锻炼计划, 指导定期门诊复查及拍片, 保护好受伤部位, 避免外伤。教会患者自行检查支架的各关节有无松动,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做好针眼处的皮肤护理, 加强下肢关节的功能锻炼, 防止骨远近端关节的僵硬,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积极做好功能锻炼, 恢复患肢的功能, 在护理过程中, 需与患者充分交流, 使患者在出院后能够继续进行正确的自我护理。做好围手术期相关护理工作, 是保证骨外固定支架固定胫腓骨骨折手术成功的关键, 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荣国威, 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51-405.

[2]谢秀霞, 杨晓娟.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折的术后护理[J].中原医刊, 2002, 29 (4) :65.

骨科高龄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10

【关键词】 高龄患者 围手术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080-02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医疗活动中,需要手术的老年患者将逐渐增多,但由于老年人的脏器功能生理性衰退,并常合并慢性疾病,再加上营养不良、血容量不足等不利因素,对麻醉和手术耐受力降低,危险性增大。而骨科手术又会对患者产生比较强的压力和心理恐惧。这就给医疗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验。所以做好骨科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对老年患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科对60例75岁~96岁骨科高龄患者行手术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年骨科共收治80岁以上老龄患者47例,年龄80~100岁,平均88.7岁。男17例,女30例。其中上肢骨折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5例,股骨颈骨折23例。82%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体质量最轻27kg,最重95kg。术后87%第2天下地,最晚14d下地。住院时间最短4d,最长36d。出院后随访大部分能生活自理

2 术前护理

2.1心理护理 做好老年手术患者心理护理,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健康的情绪,对手术治疗和促进康复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老年患者因突然的骨折,生活不能自理,预想不到的打击使老年人不知所措,心理上失去平衡,加上肢体的疼痛,情绪波动很大。护士应主动热情、亲切地接待患者,细致介绍住院环境及主管醫生护士,安慰患者,使患者很快地适应病房的环境,并尽快协助医生给患者进行处理,让老人有受重视的感觉。术前医生护士应进病房进行访视,主动介绍自己,说明手术的过程和麻醉方式,使患者对手术和麻醉有初步的理性认识。结合患者的病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和介绍疾病治疗的有关知识,在介绍病情时,医护人员的谈话内容应保持一致,以免因内容不一致引起老人的猜疑,加重老人的心理负担。

2.2饮食护理 术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营养知识 宣传,让其明白合理饮食对疾病康复的作用,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正确指导。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给予易消化、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②饮食要有规律,不可时饥时饱,应定时定量,切忌暴饮暴食。③为了促进老年人的排便能力,防止便秘,可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等含纤维素高的食物。④老年骨折病人,由于钙的吸收利用减少,常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延长或不愈合。因此,宜给老年人服用钙剂或进食含钙高的食物。

2.3术前常规准备:如血、尿、粪便常规、出血凝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核磁共振等,常规备皮,青霉素皮试等,要求吸烟者禁烟,指导患者在床上大小便,深呼吸锻炼肺功能,对精神过度紧张,难以入眠者,适当镇静药物以保证睡眠。

3术后护理

3.1术后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每小时测生命体征1次、观察患者意识情况、尿量、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给予氧气吸入,冬季注意保暖。注意伤口出血及引流情况。

3.2疼痛的观察和护理 术后24 h内,患者疼痛较剧,而老年人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差,我们及时采用药物止痛措施,防止引起并存病的加重,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甚至胸闷、气促等。强调注意药量不可过大。术后3 d仍疼痛较剧者,注意体位的变换,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抬高患肢,利于静脉血回流,避免患肢肿胀而致的胀痛。另外,结合体温的变化,注意伤口有无感染情况。在行早期功能锻炼前,应用止痛药,也可减轻活动引起的疼痛。

3.3原发病的护理

积极控制血糖、血压、使术后血糖控制在7.0-11mmol/L,血压控制在130-140/70-80mmHg,积极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加强呼吸道管理,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有效咳嗽、深呼吸、防治肺炎,肺不张的发生,加强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量的变化,引流管脱落及时更换。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烦躁不安的患者,需按时使用镇定剂,本组60例老年患者经积极治疗,症状得到控制。

3.4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老年患者在术后常有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压疮、心血管疾病造成器质性病变,男性老年患者还有可能因前列腺肥大引起尿潴留等,另外老年患者在术后卧床不动,容易伴有不同程度的便秘[1]。对以上我们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患者因年老体衰所产生的肺部炎症和咳嗽反射减弱,痰液阻塞情况下易造成坠积性肺炎,在术前首先要带引导患者如何做深呼吸并嘱每日坚持,术后也应对患者咳痰加以重视定时为患者叩背帮助咳痰,如发现痰液黏稠应给予祛痰药物进行缓解。对于压疮我们采取护理人员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床单用品换洗,保持患者使用清洁干燥的床单被褥。同时对患者局部血液循环采取温水擦洗并按摩的方式,必要是可贴减压贴,防止压疮的形成[2]。

3.4康复指导

骨科手术,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尤其是年老高危的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向患者反复强调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只要有顽强的意志,不怕痛苦,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手术效果,从而最大限度争取到患者的积极配合。在此基础上,我们首先鼓励患者做患肢远端功能锻炼,再鼓励患者做全身活动。功能锻炼由帮助患者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直到功能恢复。

4体会

通过对老年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配合,我们体会到:术前认真细致精心的护理及心理护理;术后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测、防止压疮、防止感染、原发病、并发症的护理等,可提高手术患者安全和手术的成功率。掌握老年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配合要点与外科手术的成功是与手术前后正确而周密的护理配合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杨明玉,唐涨源,郑晓缺等.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5,19(1):27

上一篇:社区安全建设下一篇:请求调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