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曾国藩

2024-08-16

阅读曾国藩(精选十篇)

阅读曾国藩 篇1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自古以来阅读和作文就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深知其中的精妙。“……一一熟读而深思之, 略作札记, 以志所得, 以著所疑。”这是说读书时要细读, 深思,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录 (“作札记”) 。这儿的札记和今天的读后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有两种功用, 一是记录下自己读完之后的心得体会, 二是记录下阅读过程中的疑惑。为什么要作札记呢?因为如果把阅读比作输入过程, 那么札记就是产出了。光有阅读, 即使你读得再高兴, 再有想法, 再感觉自己心灵受到了洗礼, 时间一久, 脑中信息量一爆炸, 当时的兴味感动又能回忆起来多少。这时, 经过阅读写下的文字就成了最好的载体, 因为它原原本本地为你的想法照了张永不褪色的相片, 你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它还原你当初的阅读感受。而且, 当脑中的想法在变为文字的过程中, 它已经经过了二次创造, 为你把原来混乱的思路进行了重新整理, 修正了一些不够严谨的想法。这或许可以看作是阅读的“第二次飞跃”。

除了作札记, 阅读完后作文仿效也是很有效的阅读方法。这儿的作文区别于札记的突出特点是“仿效”。这说明和我们今天的读后感不同, 作文主要是为了摹仿所读文章的间架结构, 将阅读时觉得有用的内容通过这种形式加以实践, 从而加深体会。当然, 曾国藩之所以强调作文仿效, 是因为“凡奇僻之字, 雅古之训, 不摹仿则不惯用。“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这种思想。这种阅读法就是今人所谓的“写读术”, 即强调读的目的全在于学习写作的方法和技艺。陆机在《文赋》中就指出:“余每观才士之作, 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 良多变矣, 妍蚩好恶, 可得而言。”可见其渊源已久。写读能加深印象, 增强记忆, 还可以帮助理解, 启迪创造, 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被使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 这一方法的运用直接体现在了教材中。课文后面的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中的一段进行写作的训练。例如, 有教师在执教《九寨沟》一文时, 就在经过课堂上对课文结构的分析后, 要求学生模仿“总分总”的结构, 以《我的校园》为题进行写作。这样, 学生有了范文的参照和教师的指导, 自然能较容易也较好地写作了。同样地, 通过写作, 学生自然会加深对“总分总“这种结构的认识, 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钞记“也是曾国藩在家信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 颇受其重视。“一面细读, 一面钞记, 一面作文, 以仿效之。”“尔与纪鸿儿皆当手钞熟读……”“读必手钞……”几乎只要谈到熟读精读书目, 他就必然要求儿子进行手钞。至于为什么要抄, 抄有什么作用, 曾国藩并未多说, 但是顾炎武认为抄读能产生“一变三”的效应, 即原本、抄本和心中的一本。左思和王充也通过亲身经历证明了抄读法的显著作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抄是为了记, 更是为了用, 是运用抄写的方法来启迪思维, 提高自身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抄不是塞着耳机, “有笔无心”地抄, 而是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加深理解。对于抄什么, 曾国藩倒是做了一些论述, 归纳起来就是“此时下手工夫, 以分类手钞词藻为第一义。”对于这一方法, 曾国藩不仅提倡, 而且有过亲身实践, 他的《十八家诗抄》就是采用这一方法写成的。“词藻“以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好词好句”。摘抄好词好句在前些年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 当时的学生几乎人手一本“采蜜本“, 每日的语文作业中也必然有一项就是摘抄。不得不说, 经过此种“训练“的学生确实积累了一些文采, 写出来的文章也充满了文学气息。但是此一方法走向极端后带来的就是文章中成句地堆砌, 感情的表达让位于字句的琢磨和对于好文的肢解性理解。长此以往, “文采斐然”也就扭曲成了空洞和“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无病呻吟。渐渐地, 教师们意识到了这一弊病, 于是“摘抄法”走下了神坛, 迈入另一个一味忽视的极端。我认为, 摘抄还是需要的, 因为写出一篇好作文必然要有阅读的大量积累。腹中空空, 脑袋空空, 怎么能做出意蕴丰厚的文章?只不过“度”要把握住, 明确“摘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大量有心的阅读和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必由之路,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而不是将语文课堂上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让位于抠字眼。

当然, 除了对于“一面细读, 一面钞记, 一面作文仿效”的重视外, 曾国藩同样重视今天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强调的“圈点勾划”法, 在家信中谈及对儿子读书的要求时都会提及“尔先须过笔圈点一遍”。这一点不仅为曾氏所重视, 史学家章学诚在其《章氏遗书》里同样告诫:“读书如不即做笔记, 犹如雨落大海没有踪迹。”圈点勾划不仅是读书的方法, 更是读书的习惯,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是极有必要的。因为通过在书上对一些字句做上记号, 学生更可以深入文本, 在字里行间读出作者想要传递的一种思想, 一种观点, 而且掌握了这种方法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自学。

二.因文而读

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强调的就是散文的阅读了, 许多老师有感于教学上的困惑, 对散文阅读方法进行了诸多探索。但是遗憾的是, 这样的关注造成了人们对于其他文体阅读方法的忽视和所有文体都套用散文的阅读法进行教学的弊端。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曾国藩在家信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很值得借鉴。

“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 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 不看下句;今日不通, 明日再读;今年不通, 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 莫妙于设身处地, 每看一处, 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这是说, 阅读时首先要依据文体明确阅读此篇文章的目的在于什么。例如读经, 就是要“研寻义理”;读史, 就是要能感觉在其间“恍如接其人, 恍如亲其事”。明确了阅读目的后, 我们就能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了。有的文章实用性比较强, 例如说明书, 就应该跳读, 带着一种获取信息的目的去读, 而不是字字研究, 句句考证, 这样不仅无法快速获取信息, 而且也会越读越丧失阅读的兴趣。有的文章逻辑性较强, 思维缜密, 充满了思辩美, 例如议论文, 就应该带着疑问去读, 特别关注每段的开头和结尾部分, 因为这儿经常是作者阐发观点的地方。而有的文章词句爽朗明丽, 音韵铿锵, 例如古诗或一些抒情散文, 就应该用吟诵的方式去读, 高声成诵, 细嚼慢玩, 在声韵中感受文章一字一句中渗透的情意。当然, 确定了阅读方法后, 教师自然可以选择相应地教法进行教学。

同样是朗读教学, 读法指导也有所不同。曾国藩曾指出“……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就是说有的文章气象宏大, 就应该高声朗诵, 读出其气势的雄壮、情感的激烈;有的文章意蕴绵长, 就应该一唱三叹, 在浅吟低哦中品味那一丝一毫的情感。在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 就应该这样灵活选用读法, 并细化要求, 从而带领学生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书声。

三.结语

曾国藩的家信中还涉及到不少关于读书的精辟看法, 例如读书需要背诵, 要完整地读书等等。这些看法虽然是在百年之前提出来的, 但是对于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仍有指导性意义。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打开它, 细细品味, 慢慢读, 品出读出那蒙尘的隽永的文字中闪现的现代的光辉。

摘要:《曾国藩家书》作为家训类著作的名著之一, 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他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以及因文而读的阅读观在今天仍闪现着光辉, 对当今的语文阅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语文,阅读观

参考文献

[1] (清) 曾国藩著;钟叔河选编.曾国藩教子书读书·作文·做人.长沙[M]:岳麓书社, 1986.08.

[2]檀作文译.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文白对照[M].北京:中华书局, 2008.10.

[3]周艳华.曾国藩阅读理论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4]杜秀芳.从《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J].阅读与写作.2007.

[5]刘艳琴, 赵年秀.曾国藩读写学习观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

曾国藩名言阅读欣赏 篇2

2.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3.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4.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5.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6.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7.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8.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9.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知足天地宽 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10.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11.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12.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13.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14.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15.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16.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17.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18.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19.提出良心,自作主宰,决不令为邪欲所胜,方是功夫。

20.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21.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22.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23.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24.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5.人以气为主

26.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27.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28.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29.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30.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31.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32.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33.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34.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35.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36.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37.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38.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39.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40.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41.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42.广其识则天下大

43.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44.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45.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46.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47.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48.有其功,必有其效

49.智慧愈苦而愈明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50.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51.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52.须先立坚卓之志

53.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勿过多怜悯 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54.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55.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56.王政不能有恩而无威

57.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58.特患业之不精耳

59.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60.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61.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62.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63.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64.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65.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66.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67.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68.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69.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70.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71.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72.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73.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74.人德八本:“习勤、崇俭、谦谨、敬恕 、毋贪、去私 、专一、有恒”,

75.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76.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77.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78.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79.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80.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81.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82.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83.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84.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85.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86.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87.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88.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89.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90.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91.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92.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93.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

94.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95.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96.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97.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98.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99.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100.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101.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102.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103.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104.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105.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106.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107.悠悠疑忌之来,只堪付之一笑

108.禁大言以务实

109.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110.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111.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112.人有毁我诮我者,改之固益其德,安之亦养其量。

113.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114.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115.小仁者,大仁之贼

116.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117.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118.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119.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

120.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121.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122.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123.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124.事前加慎,事后不悔。

125.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126.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127.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128.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129.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130.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131.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132.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133.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

134.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135.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136.择众论之善者而从之

137.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138.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139.甘苦自得。

140.集众人之私成天下之公。

141.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142.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143.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144.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145.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146.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147.勿过多怜悯

148.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

149.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150.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151.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152.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153.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154.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155.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156.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157.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158.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159.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160.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161.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162.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163.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164.处事宜决断

165.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166.好谈己长只是浅。

167.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168.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169.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170.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171.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172.行事常思退一步。

173.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174.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175.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176.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177.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178.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179.◎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禁大言以务实

180.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181.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182.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183.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

184.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185.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186.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187.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188.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189.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190.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191.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192.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193.智慧愈苦而愈明

194.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195.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196.王政不能有恩而无威

197.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198.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199.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200.须先立坚卓之志

201.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202.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203.凡有横逆来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处之之法,不可便动气,两个人动气,就成了一对小人,一般受祸。

204.思与学不可偏废

205.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206.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207.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208.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209.人不可无缺陷

210.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211.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212.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213.知足天地宽

214.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 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215.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216.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217.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218.家和则福自生

219.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220.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221.心至苦,事至盛也 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222.人不可无缺陷

223.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224.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225.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226.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227.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228.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229.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230.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231.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232.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233.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234.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235.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236.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237.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238.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239.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240.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24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42.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243.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244.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245.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246.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247.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248.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249.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250.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251.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252.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253.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254.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255.死生早已置之度外

256.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257.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258.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259.内断于心,自为主持

260.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261.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262.有其功,必有其效

263.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264.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265.“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

266.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267.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268.内断于心,自为主持

269.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270.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271.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272.凡事豫则立

273.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274.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75.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276.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277.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278.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279.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280.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281.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282.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283.好谈己长只是浅。

284.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285.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286.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287.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288.“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289.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290.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291.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威。

292.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293.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294.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295.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296.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297.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298.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299.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300.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301.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302.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303.易摇而难定,易昏而难明者,人心也,惟主敬则定而明。

304.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305.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306.隘路打胜仗,全在头敌

307.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308.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309.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310.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311.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312.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313.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314.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315.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

316.日静养,节嗜欲,慎饮食,寡思虑。

317.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318.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319.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320.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321.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322.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323.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324.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325.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326.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327.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

328.学者不可不通世务。

329.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330.无好小利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331.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332.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333.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334.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335.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336.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337.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338.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339.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340.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341.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342.人亦不可闲惯,闲惯则些小事便不可耐。

343.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344.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345.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346.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347.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348.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349.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

350.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351.凡事豫则立

352.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353.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354.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355.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356.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357.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358.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359.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360.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361.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362.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363.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364.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365.小仁者,大仁之贼

366.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367.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368.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369.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370.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371.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372.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373.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374.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375.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376.“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家勤则兴,人勤则健”。“侍亲以得欢为本”。

377.家和则福自生

378.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379.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380.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381.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矝,矝则不长。尤人不如尤己,如圆不如好方。用晦则天下莫与汝争智,谦则天下莫与汝争强。多言者老氏所戒,欲纳者仲尼所臧。妄动有悔,何如静而勿动?太刚则折,何如柔而勿刚。吾见进而不己者败,未见退而自足者亡。为善则游君子之域,为恶则入小人之乡。

382.特患业之不精耳

383.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384.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385.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386.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387.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388.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389.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390.处事宜决断

391.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392.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393.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394.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395.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396.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397.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398.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399.思与学不可偏废

曾国藩阅读行为研究 篇3

[关键词]曾国藩阅读行为思想外化思想变迁

[中图分类号]G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1-0099-04

阅读是人类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方式,阅读本身也是一种个人行为。阅读行为之所以引起学者注意,主要原因是阅读本身牵涉到人类心智的运作,可以说是“处理信息最复杂的一种,其所需的技巧、所牵涉到的心智活动也较高”,因为“透过视觉性的阅读,人类得以将文字或者其他视觉符号组成的象征系统化作内在的抽象思维”。因此,当我们论及复杂的知识是如何接受、累积及传播时,阅读就成了其间所需的关键行为。

对于阅读这一行为,应该如何理解?是如近代欧洲一样从道德着眼,还是从生理学、哲学等知识系统来理解、分析阅读的热情?好的阅读方式是怎样的?阅读场合对阅读起了什么样的作用?阅读的时候应该避免什么?用什么方式或是内容来指导阅读行为,而使阅读变得理性化、规范化?

中国传统的阅读行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既有有声之朗读或是朗诵,也有无声之“体察”或“涵咏”,甚至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还可能将自己对于所读文本进行有意识或是有目的的“解读”“选录”,构成阅读深层次行为——“写”。种种形式的阅读行为,反映并影响了人们信息接受与思考的方式。进一步来说。阅读实践的变迁,不仅反映了读者自己对于阅读行为及内容的理解,更暗示它与某种思想或是文化上的趋势相吻合,如汉学讲究校勘、辨伪、辑佚、注疏、考订史实,阅读过程就伴随着“校”“改”等系列方式;而宋学讲究涵泳体察,对于文本中的文字,不求单个字之意义,而求对其整体意义的把握,阅读过程中。就会出现吟诵等伴随行为。这种种系统化的阅读方式,既受传统文化之影响,更体现阅读者个人的阅读思想与阅读品质。我们可以从阅读模式中,追索其人与当时思想文化构成及传播之间的关联。

近代名臣曾国藩一生阅读不断,并在日记和书信中留下了许多关于阅读的记录与论述。纵观其一生的阅读活动,其阅读行为大体有以下几种:“阅”“咏”“吟”“圈”“韫”“诵”“抄”“点”“校”“翻”“题”“批”“朗读”“恬咏”“朗诵”“批点”“题识”“高诵”“题语”“翻阅”“粗阅”等。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分析只能根据曾国藩的日记或是家书、书信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并不是完整无间断的,特别对于曾国藩早年的阅读陪况并无甚多记载,尤其是其日记,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前,对其阅读行为记载较为简单。但仅此亦足见曾国藩的阅读行为是非常丰富的。

1有声之读与默读

从是否发声来区别这些行为(根据字面意思,因为我们只能根据曾国藩日记里所记载的行为进行分析,无法确知他当时发声与否,但我们相信,熟读《说文解字》且非常注意措辞的他,用词是恰如其分的),可以分为有声与无声类,其中,“诵”“高诵…‘咏”“吟”“朗读”“朗诵”“恬咏”是发出声音的;而我们把“阅”“圈”“温”“抄”“点”“校”“翻”“题”“批”“批点”“题识”“翻阅”“粗阅”等归于“无声”类,即“默读”。

1.1有声之读

曾国藩阅读喜欢读出声音,尤其是诗歌,通常表现为朗读与诵读。曾国藩甚至从中可体验多种意境。咸丰八年(1858)八月二十日,在其子曾纪泽参加院试失利后,他写到:“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同治元年(1862)正月十四日给纪泽的信中写到:‘馀久不作诗而好读诗,每夜分辄取古人名篇高声朗读,用以自娱”,甚至后来他发出“因近日读书颇能背诵,拟择汉文之优者多读数篇,以资讽味玩索之乐”之叹。“兴会”,是由阅读而产生的情趣,是艺术的美感享受;“自娱”是轻松的精神面貌;“玩索之乐”,是视诵读为乐趣,乐读而乐诵。由“兴会”到“自娱”再到“玩索之乐”,是阅读精神境界的递进。

由朗读到熟读再到诵读是系列过程。现代研究认为,在读者背诵过程中最好采用朗读法。因为朗读的过程,实际上是探寻作品中文字语言的“义蕴”过程。朗读让读者感受文学作品中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优美的韵律配置,帮助阅读者以声解义,在解义的基础上以声促忆。可以说,朗读是沟通作品与记忆最重要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阅读者才能更好地记忆作品。“朗读-诵-咏-吟”,俨然一个严密的系统工程,曾国藩运用得非常灵活。曾国藩提到的“朗读”“诵”“咏”“吟”应属于不同的读法,包括今天所讲的念读、朗读、朗诵、背诵、吟诵五种声读法。“念读是以声导读为主,可以帮助读者饱满发声、正音、读顺,这是朗读的基础;朗读是以声解义为主,它是念读发展,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初步达到以声带情的效果;朗诵是以朗读为基础,重在以声传情,使读者对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感受更强烈;吟诵是一种用唱歌似的音调来诵读作品,以声赏情为主,重在表现作品的艺术魅力,带人进入艺术境界”。这一做法,在《曾国藩日记》中有诸多叙述,如在同治七年(1868 J三月初四至初六的三天分别写到:“二更后朗诵《古文·识度之属》十余首,四点睡”。“朗诵十余首。诵《哀王孙》,如欲堕泪。又诵《离骚经》,二更三点睡”。“二更后诵杜诗数十首,三点睡,极得甘寝”。由此可见,曾国藩把朗读、吟诵诗文当成一种愉快的精神活动,不读则不能成寐,读则能‘得甘寝”。

1.2默读

曾国藩所处的年代,书籍形式大部分为线装、平装,少量的为精装。受文本与阅读环境等条件的影响,默读是曾国藩最主要的阅读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行为:“阅”“圈”“温”“抄(钞)”“点”“校”“翻”“题”“批”“批点”“题识”“翻阅”“粗阅”等。

默读的大量运用,有利于读者打破文本自身的构成顺序,有跳读、对读、细读、略读等不同的读法。因此,“批点”“题识”“附注”“抄(钞)”“加批”等各种阅读辅助手段,便频繁出现于曾国藩的阅读过程中,更可以从顺序性阅读,到来回检索对比的参考式阅读。

曾国藩在实际中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对于自己非常喜爱之书,如他所说的十个“三字诀”中的“三经、三史、三子、三集烂熟为要”,则阅、圈、温、批、校、题、抄等一系列行为都会用上。以求加深印象并力图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而对于友朋所送或家人著述,大部分采用略读,如同治元年(1862)四月十四日“皖南道程琢堂送诗四册,略翻阅数十首”。又如,“接家信,寄有《耐庵文存》系贺耦庚先生所著,略一翻阅”。“奉新帅子文前辈方蔚寄到《咫闻斋诗存》,翻阅数十首”。至于曾国藩当时的阅读心理,是认为这些文献不够重要,还是别有他因,现无从得知。但从其阅读行为来看,采用的略读、跳读等

nlc202309022210

种种粗疏的读法,至少说明他对这种文献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前面所提的“三经”“三史”。

圈点阅读法是曾国藩默读的主要形式。曾国藩在《经史百家简编序》提及圈点之由来,他说:“前明以四书、经艺取士,我朝因之,科场有勾股点句之例!盖犹古者章句之遗意。试官评定甲乙,用朱墨旌别其旁,名日;圈点。后人不察,辄仿其法,以涂抹古书。大圈密点,狼籍行间。故章句者,古人治经之盛业也。而今专以施之时文。圈点者,科场时文之陋习也,而今反以施之古书。末流之迁变,何可胜道?”

曾国藩用这番话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圈点阅读法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曾国藩自己在科举之路上,甚至在翰林院里,也常用圈点之法。如曾国藩在道光九年(1829)问用了较长时间来“圈”《易知录》《斯文精华》《汉书》《史记》《古文辞类纂》等书。这种方法可以让读者注意力集中于文本之中,虽有“涂抹古书”之嫌,但因易于表达文意,故而成为“古人治经之盛业”。2阅读与校勘相结合

曾国藩日常生活中,既读且改(校)阅读行为也经常出现。“校,就是考订、考核、校对的意思”。他的这种既读且校阅读行为,出现在两种情形。

一种情形是在为教育其弟、其子的阅读过程中,既自己阅读,还要有选择性地推荐书,而且在他们读完之后,还要进行一系列阅读辅导,要‘课题”或“改”或选书、点生书甚至批阅某字之疑,这都要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阅读功底才能完成。道光二十一年(1841)间,曾国藩在京时,教其九弟(曾国荃)时。经常‘早起,为九弟点生书”,第二天早饭后或是晚上“阅改九弟所作文”。我们可以用该年一月二十二至二十六日这四天的情形来勾勒其图景。如:一月二十二日刚“为九弟批阅鉴句之疑”之后,第二天“九弟课题《予助苗长矣》”,第三天“灯后,将九弟文改完。讲—遍,又讲方朴山《王如知此》文与弟听’,第四天“夜,阅二十四家时文,将选与弟读,殊不合意”。从以上文字,可以得出以下与曾国藩阅读活动的几个细节:首先,这是在对其弟进行阅读教育,抛开其弟的阅读行为不说,于曾国藩而言,至少得或“点”或“选”书与其九弟读,而且当其弟读完并做完相关“课题”之后,还要先“阅”后“改”其弟之制文,必要的话,还要“讲”这些“文”或其他相关的“文”给其弟听。这一系列行为,除了能说明曾国藩教育其弟之认真,也说明曾国藩的阅读能力之强。后来,曾国藩对两个儿子也是大抵采用相关方法。通过曾国藩日记里提及之事,这些行为往往是在曾国藩完成自己的阅读任务之后,进行的额外阅读活动。

二是应用于自己的阅读过程中。曾国藩在阅读过程中,既读且校,非常频繁。这本身也说明曾国藩的阅读书籍之广之多。曾国藩的自身校读情形,往往发因于以下几种情形。

解决日常阅读中出现的困惑。曾国藩在平日阅读中,经常会怀疑所读文本的准确性,故而常用校读法,以求准确。如:“中饭后阅《国用三》。阅本日文件,见客二次。夜,因《通考·漕运》中有误字不可通者,翻《唐书·食货志》细校一过。”“午刻录《雅训杂记》,将戴、阮《车制图》互校一过,至未正毕。”曾国藩平日喜欢抄书。所抄之书,务求准确,既不误学习,也不误自己所抄之文。如:年刻将以《方舆纪要》与《通考》校对,将《纪要》题识册面。曾国藩对于自己所爱好书籍中的内容,不但进行校读,还将“题识”于书后。这意味着他不仅细读了该书,而且用“题识”的办法记述了书中存在的问题,或是记录了文本中的一些相关情况。

为刻书而校读。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除了创办金陵书局、开办译书处之外,更让人服膺的是曾国藩亲自校书并刊刻出版。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对《王船山遗书》的校读:“《王船山先生遗书》,同治四年十月刻竣,凡三百二十二卷。国藩校阅者,《礼记章句》四十九卷,《张子正蒙注》九卷,《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四书》《易》《诗》《春秋》诸经稗疏考异十四卷。订正讹脱百七十余事。军中鲜暇,不克细触全编”。

同治四年(1865)左右,正是湘军与太平天国军队进行大战之时,作为湘军之首,能在如此紧张之时,将《王船山遗书》校阅多达三分之一,“订正讹脱百七十余事”,确非易事。尽管如此,曾国藩还自我感叹说“军中鲜暇,不克细全编”。

在曾国藩一生中,还校对了《国学小识》《孟子要略》等。这些书都是在曾国藩的主持下得以刊印出版。

曾国藩长期身在军营,作为领导者与指挥者。必须对各地的基本情况有较好了解。地图当仁不让成为主要内容之一,正因为如此,曾国藩对于地图的阅读与校对,时常出现在日常阅读生活中。如当曾国藩得到赵惠甫所送曲阜孔氏所刻戴东原著种种,包括《水经注》时,便与汪梅村所著《水经图注》进行校对,“夜因新得戴氏《水经注》,将汪梅村《水经图注》校勘澧水、沅水、延江水、资水”,如此用了整整十来天时间。而此时曾国藩正与太平天国军队酣战,如此长时间对地图的校读,与其说丰富他自己的知识,不如说为满足其军事所需。

3阅读与抄录结合

在曾国藩的阅读生涯中,“抄”是他强调“写”之中的一种。“抄”是对阅读文献中部分内容的一种着重,更是表达“钞”者的阅读审美观与价值取向。曾国藩所抄的文献有《曾氏家训长篇》《十八诗抄》《古文简本》《经史百家杂钞》《孟子四类编》《左氏分类事目》《朴目杂记》《周官雅训杂记》《鸣原堂论文》《易象类记》《通鉴大事记》《六家诗钞》等。由此可见,曾国藩所“抄”的内容非常广泛,经、史、诗各具。他之所以要“抄”,要么是出于阅读中遇到的运用于生活中的内容,如选编《曾氏家训长篇》,是曾国藩阅读众多家训中.取其要者,摘而录之,以示其家人;要么是出于对阅读文献提出的新看法。在《经史百家简编序》中,他说:“秦树澧氏遂修《五礼通考》白天文、地理、军政、官制、都萃其中;旁综九流,细破无内。国藩私独宗之。惜其食货稍缺,尝欲集盐漕、赋税国用之经。别为一编,传于秦书之次。”他认为秦书所编《五礼通考》美中有不足,而欲“别为一编,传于秦书之次”。再如:“姚姬传氏之纂古文辞,分为十三类;余稍更易为十一类……九者,余与姚氏同焉者也。日赠序,姚氏所有而余无焉者也。日叙记,日典志。余所有而姚氏无焉者也。日颂赞,日箴铭,姚氏所有,余以附入词赋之下编。日碑志,姚氏所有,余以附入传志之下编。论次微有异同,大体不甚相远,后之君子以参观焉。”曾国藩对其所师宗的姚氏之《古文辞类纂》在细细阅读过数次之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虽认为是“大体不甚远”,实际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

札记(录)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心得的记录,既可包括上文提及的“校”,也可包含“抄”,但除此之外,更多地是读者对于文本的一种理解。曾国藩主张读书过程须多做札记。他读书非常重视深思问难,善得于间。曾国藩还对怎样做札记有明确见解。他在给纪泽的信中作了详细论述:“尔治经之时,无论看注疏,看宋传,总宜虚心求之。其惬意者,则以朱笔识出,其怀疑者,则以另册写一小条。或多为辨论,或仅著数字,将来疑者渐晰,又记于此条之下。久久则成卷帙,则自然日进。”之后。曾国藩还用名人做札记的方式告诫自己及其子,“高邮王怀祖先生父子,经学为本朝之冠,皆自札记得来。吾虽不及怀祖先生,而望尔为伯申氏甚切也”。

札记除了记录阅读所得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在以后随着知识有更深的累积之后,进行自我考证。曾国藩说:“所闻日博,亦须札记一二条,以自考证”。他认为做札记就是对怀疑的东西进行考证,从而得出结论。

浅析《曾国藩》中曾国藩形象解读 篇4

一、人才第一的人力资源之观

曾国藩特别讲究人才的重要性, 他认为, 一个为官者要想做成事达到成功, 必须要招揽到人才。规章制度、战法战术、工具器械等都是次要的, 所有的都要放在第二位, 第一位必须是人才。

上卷第八章中弟弟曾国华向他请教如何带兵之道时, 专门讲了他的一段人才之观:“两年来的体会是, 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整顿营规, 讲求战守尚在次之, 制胜之道, 有的人归结在使用坚船利炮, 其实, 在人而不在器。故你最要紧的, 不是在多添刀炮马匹, 而在于慎选哨官哨长。”这段话将曾国藩多年来的用人经验一语道出, 强调了人才在事业成功中的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也就是说成就事业者必须要选好管理人员, 必须先有人才, 没有人才仅靠其他是没有用的。人才是主要矛盾, 抓住了主要矛盾, 才是抓住最根本之纲, 只有纲举才能目张, 他的为官之道从中可窥一斑。这与我们现在讲的领导艺术可谓一致,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只有选好管理人员, 依靠各种人才, 才能做成大事, 领导就是善于将人才领着导到成功之路。这就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1]256。

二、不拘一格的招揽人才之道

曾国藩只要发现了是人才, 或有一技之长, 或胆识过人, 或言谈深刻, 不管是粗衣布裤的放排之人, 还是带罪犯案之人, 或者流落街头之人, 还是落魄书生都敢大胆选用, 破格提拔, 让其有用武之地。

如上卷第五章中描写对鲍超的识别与提拔。鲍超喝醉酒卖了老婆, 后又反悔, 被官府锁拿, 在半路上求救于曾国藩, 曾通过观察交谈认定鲍超是个带兵的人才, “心想大团一千多号勇丁, 只怕少有超过他的”, 便说“本部堂派你当个哨官”, “今后要将全部本事教给勇丁”, 并把鲍超的官司一事了了, 还拿出五十两银子让其安抚家中, 鲍超感恩戴德投到曾的手下, 不负所望, 在与太平军的屡次交战中, 数建奇功[1]124。

上卷第一章中专门有一节是“喜得一人才”, 描写了曾国藩招收康福的过程。康福本是一流落街头, 靠摆残局糊口的颠沛游离之人, 在与抢夺他棋子的歹徒恶斗中, 曾国藩看出了他超人的武艺与胆识, 在与他的交谈中看出他“孝母爱弟, 正直诚实”, “家风纯良, 祖德深厚”, “颠沛游离却不走入邪途”。心里感叹道“此人真可谓一人才”[1]19, 于是将康福收留在身边, 实际上康福成了曾国藩的私人保镖兼秘书, 在危急之中救他性命, 在关键时刻担当大事, 凡涉及个人仕途的绝密大事都交康福办理, 如打听宫中之事, 探听皇上太后对曾的看法之事只交给康福一人办理, 可见其成为曾的心腹。

彭玉麟一落魄书生, 经王世全推荐后, 曾立即亲到王家看望彭, 使彭十分感激, 经过交谈, 认定彭是人才, 立即拿出八百两银子作为其安家费用, 让其免去后顾之忧, 踏踏实实为其筹建水师。于是, 加上先前收揽的杨载福, 又从长沙请来黄冕、从广西调来禇汝航, 各路人才汇聚, 轰轰烈烈地将水师筹建了起来。

同时曾国藩还注意时时发现人才。他在回家奔丧的路上, 发现了杨载福超人的胆识与力量, 便立即修书推荐到长沙巡抚骆秉章处[1]7。曾国藩这种唯才是举, 爱才惜才的名声, 为他在日后招揽到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到他任两江总督时, 许多有志之士听说曾用人惜才, 纷纷投到他的手下, 一时间他的幕府才盛人才济济。

三、德为第一的选拔人才之尺

曾国藩选拔人才有他一套独特的选人方法。他认为选拔人才, 一定要先看其人品, 德为第一, 宁可他的才能稍为低一点, 但是品德一定要高, 决不能用那些才能虽然高但是品德低下之人。德为主, 才为辅。

他说:“选择哨官哨长, 主要在实心办事, 有忠义血性;其次在能吃苦, 号令严明, 有智谋。此中尤以实心办事最为重要。实心, 就是真心实肠, 朴实稳当, 这是第一义。至于算路程之远近, 算粮草之余缺, 算彼己之强弱, 都是第二义了。这也就是德和才之间的关系。德才兼备最好, 二者不可兼得, 宁可用才低点而德好的人, 决不可用才高德薄之人。”这就是曾国藩的选人之道, 可谓一语中的。我们现在的领导管理艺术中, 也遵循的是这一条, 可谓经验之谈[1]256。

总观他身边招揽的人才, 从彭玉麟、杨载福到康福、赵烈文、杨国栋, 无一不是品德高尚之人。反之如果人品不好, 即使他再有才能也不留用。名士王韬来见他, 曾从外貌上一观便知是个酒色之徒, 顿生反感, 加上王韬劝他行非分之举, 立即赶走, 即使他懂洋文很聪明, 也不留用。

四、知人善用的任用人才之道

曾国藩在用人方面做到用人所长, 避人所短, 真正做到事得其人, 人尽其才, 才有其用。他利用彭玉麟的擅长水上用兵之道, 建立起大清的水师, 在水上有力地打击了太平军;凭借康福的高超武艺, 不仅救了自己的性命, 而且在重大事情上都由这个心腹出面;发扬李鸿章的灵活社交才能, 使李不仅筹建了淮军, 而且为晚清选拔了一代外交大臣;重用黄珽瓒的迂直, 将各种重要日常之事, 让其最后把关等等, 可谓将人的才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这些人也对他的知遇之恩感恩戴德, 为其鞍前马后尽心尽力, 铺就了他登上两江总督的宝座。

曾国藩不仅对他的得力助手做到才有其用, 而且对基层的官员, 也亲自任命, 做到知人善任。“水陆十名营官, 都是曾国藩亲自任命, 对他们的品德、才能、长处、短处, 他都了解得很清楚。”[1]243

再者曾国藩大胆起用人才, 做到用人不疑。一旦发现你的长处, 立即重用。容闳从小在澳门读书, 长大后又留学美国, 思想开放, 意识超前, 有胆有识, 主张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看到太平天国军纪好, 人民安居乐业, 就上书有思想的洪仁玕七条建议, 这七条建议可谓切中时弊, 可惜洪未采取。但曾国藩对此大加赞赏, 在与容闳谈话进一步了解后, “认定容闳是个诚实可靠的人”, 利用容闳对国外先进的机器制造业思想和想法, 立即委托容闳筹办此事, 这种只见了一次面就委托如此大事, “使容闳震惊!今天是他归国七年来最兴奋的一天。他似乎觉得, 多少年来在异国他乡所设想的富国强兵的计划, 正在迈开最关键的第一步。”[2]171后来又深谈了两次, 就敢大胆让他携带“六万五千两银子, 要他到欧美去采购机器。容闳感谢曾国藩对他的信任”, 于是中国的机器制造业从此进入开创性时期。对中国工业, 曾国藩对容闳的重用, 可谓功不可没。

五、善于奖罚的激励人才之术

曾国藩特别擅长对人才的奖罚之术。需要鼓舞士气, 就特奖厚赏官兵, 想严禁杜绝一事, 就不留情面, 严格惩罚, 甚至不惜借一人头杀之以做到杀一儆百, 可谓恩威并施, 奖罚分明。

第八章中曾国藩对弟弟有一段语重心长的规劝, “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 奖率鼓励, 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 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2]256告诫弟弟对人才要靠奖励才能脱颖而出, 尤其是中等人才要多多奖励, 只有重奖励才能将中等人才培育出来, 对他们不要一味责罚, 那样会埋没人才。这些发自肺腑之语放在今天也是至理名言, 是人力资源操之可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之道。这段话可以说是曾国藩管理之道的总结。

对待下属要如何奖罚呢?曾有自己的一套, 他认为“对待部属要扬善于公庭, 规过于私室”[2]256。也就是说表扬下属一定要在大庭广众之下, 大肆表扬其功劳成绩, 规劝批评下属则一定要在无人处悄悄进行, 这样才能使下属心服口服, 下属才能为你卖命效力。这两句话对现在的领导管理启示颇多颇深。

曾国藩对待王錱就是这段话的真实写照。王錱给刚兴办的指挥所起名“钦命团练大臣曾统辖湖南湘军总营务局”, 并亲自手书贴在正门。曾国藩看到后, 敏感到湘军一词称呼不妥, 容易引起朝廷怀疑, 于是严厉地说了一句“跟我进来”, 将王錱领入室内, 先是“板着面孔”提示他犯了大错, 王不服气后, “放松面皮”和缓地进行细细规劝, 王明白后, 又表扬他字写得好。这一推一拉, 一打一拍, 一张一弛, 先责后奖, 让王錱佩服得五体投地。此种责罚之术奖励之道让今人也叹为观止, 自愧弗如[1]148。

惩罚就要重重地惩罚。金松龄本是曾家军的一员重将, 在与罗泽南第一次共同攻打太平军时, 在罗中埋伏最危急的关头, 见死不救。唐浩明专门描写了一节曾国藩“忍痛杀了金松龄”。曾国藩认为, 失败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金对罗泽南的败不救, 如果不严加惩罚, 必导绿营的后尘, 后果不可设想。于是决定将这次战役的奖罚“大肆渲染一番”[1]152, 首先曾国藩大大表扬了收复安福之功, 并大发赏银, 其中重奖了金松龄五十两白银。随后话题一转, 口气严厉, 质问全体将兵, 自问自答之后, 缓和了气氛, 取得官兵的赞同, 然后“扫帚眉一皱, 三角眼中射出肃杀的冷光”大喝一声“将金松龄押上来”[1]154, 将正做发财梦的金松龄一声令下推出去斩了。连当事人罗泽南弟弟曾国葆求情也不允许。吓得官兵个个脸变色心发跳, 真正领略到曾的威严凛然不可侵犯。整个奖罚过程一波三折, 将官兵的心理跌宕起伏描写得淋漓尽致。

总之,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可用李鸿章给他的一段话作总结:“恩师虽以理学名臣誉满朝野, 但决不是一个迂腐的理学先生, 既深谙历代权臣的用人之术, 又有自己一套识别、考察、培育、驾驭、笼络人才的办法。”[3]

参考文献

[1]唐浩明《.曾国藩》上卷.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1.

[2]唐浩明《.曾国藩》中卷.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1.

阅读曾国藩 篇5

养晦堂记

曾国藩

凡民有血气之性,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恶卑而就高,恶贫而觊富,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此世人之恒情。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率常终身幽默,暗然退藏。彼岂与人异性?诚见乎其大,而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挈论短长矣。余尝即其说推之,自秦汉以来,迄于今日,达官贵人,何可胜数?当其高据势要,雍容进止,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而其间又有功业文学猎取浮名者,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亦无以甚异也。然则今日之处高位而获浮名者,自谓辞晦而居显,泰然自处于高明。曾不知其与眼前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之营营者行将同归于澌尽,而毫毛无以少异。岂不哀哉!

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昔周之末世,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汩于毁誉,故为书戒人以暗默自藏,如所称董梧、宜僚、壶子之伦,三致意焉。而扬雄亦称;“炎炎者灭,隆隆者绝。高明之家,鬼瞰其室。”君子之道,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举世不见知而无闷。自以为晦,天下之至光明也。若夫奔命于烜赫之途,一旦势尽意索,求如寻常穷约之人而不可得,乌睹所谓焜耀者哉?余为备陈所以,盖坚孟容之志;后之君子,亦观省焉。

【注释】①首阳饿莩:指伯夷、叔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常终身幽默 幽默:诙谐

B.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 加 超过

C.庄生闵天下之士湛于势利 湛:深陷

D.饥冻不足于事畜而无怨 事:侍奉

5.A(幽默:深静。)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童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恶寂寂而思赫赫之名 知众人所争者之不足深较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自得于中,而外无所求 亦观省焉

文之不可绝于大地焉者,曰明道也 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6.C(A项均为连词,前者表并列,后者表顺承。B项均为语气词,前者表陈述语气不译;后者表祈使语气,吧。C项均为介词,在。D项,前者用作兼词,于此,从中;后者语气词,了。)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A.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B.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C.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D.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于是名其所居曰养晦堂/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7.D(联系上下文,根据语意和文言虚词判断)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阐发了这样的道理:生前有一时之荣者,往往不一定有永恒之名,有永恒之名者,往往不一定生前有一时之荣。

B.作者认为权势地位不足贵,功业文学不足贵,真正可贵者乃人之品格。对当时那些“处高位而获浮名者”不无讥刺、鞭挞。

C.晦与显,也就是寂寂与赫赫,与其相联的卑与高、贫与富,正是两个对立的极端,作者抓住这两个极端议论,好恶寓于其中。

D.作者表明他写本文的旨意,却不是像庄子那样为了“戒人以暗默自藏”而是为了“坚孟容之志”。

8.D(本文的宗旨包含“戒人以暗默自藏”和“坚孟容之志”两种,不唯一。)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盖《论语》载,齐景公有马千驷,曾不得与首阳饿莩挈论短长矣。

《论语》记载齐景公虽有四千匹骏马,竟然不能和首阳山饿死的人评论长短(比不上首阳山饿死的人)。

(“盖”“马千驷”“曾”“挈论短长”)

(2)及夫身没观之,彼与当日之厮役贱卒、污行贾竖,营营而生,草草而死者,无以异也。

等到他们身死之后去看,他们与当日的蝇营狗苟而生、草草而死的奴仆、差役、行为卑污者、经商小人等,没有什么不同。

(“及”“身没”“贾竖”“营营而生”“无以异也”,倒装。)

二: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贫而觊富

觊:希望得到。

B.自以为材智加人万万

加:多。

C.行将同归于澌尽

行:将要。

D.余为备陈所以

备:详尽。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翘然而思有以上人

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B.而凡民之中有君子人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而以书抵国藩为之记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盖坚孟容之志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参考答案

8、选B(加:超过)

9、选C(A连词,就;连词,或者。B助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介词,替;D连词,表原因;连词,表假设语气)

10. (1)(君子们)确实是看到了那重大的(道理),因而知道一般人所争的是不值得过多计较的。(“诚”,“足”各1分,大意2分)

(2)饥饿寒冻不足以侍奉父母、养育妻儿,却没有怨言;全世界的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愁闷。

(“事畜”,“见”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平凡的人只要还有血气的本性,就会意气饱满地想要有所作为超过他人。厌恶身份低微就会想升高,厌恶贫困就会希望富裕,厌恶默默无闻就会想赫赫有名。这是世人的常情。然而平凡人中有为人清廉的人,(他们)大都一生深静不显,暗暗地隐藏自己。难道他们的本心和其他人不同吗?(君子们)确实是见到了那重大的,并且知道一般人所争的是不值得过多计较的。

《论语》记载齐景公(虽然)有四千匹骏马,还是不能和首阳山饿死的人评论长短(意思不能相提并论,比不上首阳山饿死的人)。我曾经对这个说法推论,自从秦汉以来,到现在为止,达官贵人,怎么能数得清?正当他们占据高高的地位,雍容行动时,自以为资质和智慧远远超过别人。等到那些人身死之后再去看他们,他们与当日的追名逐利而生、忧思劳神而死的奴仆、差役、贪(坏)官、奸商等,没有什么不同。而这中间又有用功劳业绩文学获取虚名的,自以为资质和智慧远远超过别人。等到他们身死之后去看,他们与当日的蝇营狗苟而生、草草而死的奴仆、差役、奸商等,没有什么不同。既然这样,那么如今正处于高位并且获取虚名的人,自称离开沉静而处于显扬,自己内心安然地处于高而明亮的.位置。(他们)竟不知道自己与眼前蝇营狗苟的奴仆、差役、奸商即将一同消尽,且没有丝毫的差别。难道不可悲吗?

我的朋友刘孟容,深沉静默而严肃谦逊,喜爱道学而淡泊少欲,从他壮年时就已经恬淡无欲而把富贵置之度外,随后,体察外物观察世事变故,又能把名誉置之度外。于是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养晦堂”,写信送给我,让我替它作记。

曾国藩拒礼 篇6

曾国藩曾写信嘱咐他的儿子曾纪泽,作为官员要做到:不许下属来送礼,不收礼。理由是,任何一位前来谒见的下属,都不会空手而来,他们看中了领导手中的权力。如果领导收了贵重礼物,就得帮忙办事,满足下属的要求,而这样的办事往往是违反规章制度的。

因为曾国藩一直坚持不收下属的贵重礼物,所以大多数识趣的下属就不敢送了。在是否收受礼物这件事情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两怕”:

一怕出现“不近人情”的情况。身在官场,从始至终片礼不沾是非常难做到的,在某些情况下,“不近人情”的领导难以与下属建立基本的情感联系,影响下属工作积极性。曾国藩只收了鲍超送来的一顶小帽,这种做法说明,在实在拒绝不了的情况下,只能从下属送来的礼物中挑一两件价值不高的。

二怕自己默认的“底线”被突破。曾国藩曾收过美籍华人容闳的礼物。同治二年(1863年),曾国藩委托容闳以“出洋委员”身份,携68000两白银到美国采购机器,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肥缺”。两年后容闳完成任务回到中国,赴南京向曾国藩汇报工作。此时曾国藩已经离开南京,北上剿捻。曾国藩知道,按中国官场惯例,容闳一定会向他致送礼物,所以曾国藩在信中嘱咐儿子曾纪泽:“容闳所送等件如在二十金以内,即可收留,多则璧还为是。”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曾国藩收受礼品,有一条默认的“价格线”。

由此看来,曾国藩的做法是比较明智的。不收贵重礼物,也就不用办下属求他做的非分的事,这样就可以一身轻松地做好分内之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收下价值很轻的物件,接受下属一份祝福的好意,这样就控制住了自己的贪欲,明确了做事的准则。据历史学者张宏杰研究,曾国藩到任何一个地方当官,临走的时候不往家里带一两白银。

曾国藩的处世哲学 篇7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

读书篇

1.盖世人读书, 第一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学问之道无穷, 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 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3.无恒者, 见异思迁也, 欲求长进难矣。

4.可见年无分老少, 事无分难易, 但行之有恒, 自如种树畜养, 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5.尔不必求记, 却宜求个明白。

6.若事事勤思善问, 何患不一日千里?

7.步步前进, 日日不止, 自有到期, 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8.心常用则活, 不用则窒。常用则细, 不用则粗。

9.人之气质, 由于天生, 本难改变, 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法, 总须先立坚卓之志。曾国藩一生追求“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道路, “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一生追求的“三不朽”目标, 其道德、词章、文治、武功皆有可观者。

修身篇

1.克己之学——反省自己。

2.刚柔并济——“近来见得天地之道, 刚柔互用, 不可偏废, 太柔则靡, 太刚则折。”

3.讲求清廉——“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 有此三者, 自然鬼伏神钦, 到处人皆敬重。”“盖凡带勇之人, 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苟取, 但求吾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 即以此仰达圣主。”

4.事事谨慎——三实:不说大话、务虚名, 不行驾空之事, 不谈过高之理。

5.三忌:天道忌巧, 天道忌盈, 天道忌贰。

6.三薄:幸灾乐祸, 一薄德也;逆命亿数, 二薄德也;臆断皂白, 三薄德也。

7.三知:知命, 知礼, 知言。

8.三乐:读书声出金石, 飘飘意远, 一乐也;宏奖人才, 诱人日进, 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 三乐也。

9.三寡:寡言养气, 寡视养神, 寡欲养精。

10.三致祥:孝致祥, 勤致祥, 恕致祥。

处世篇

待人以诚, 待人以恕——“求友以匡己之不逮, 此大益也!”“人之不可无良友也!”“凡做好人, 做好官, 做名将, 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吾辈总以诚求之, 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 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废, 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心虚则不动客气, 不挟私见, 终可以为人共谅。”

家教篇

1.“大约世家子弟, 钱不可多, 衣不可多, 事虽至小, 关系颇大。”

2.“家败, 离不得个‘奢’字。”

3.“人败, 离不得个‘逸’字。”“天下百病, 生于懒也。”“人不勤则万事俱废。”“千古之圣贤豪杰, 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 不外一个勤字。”

4.“讨人嫌, 离不得个‘骄’字。”“劳而逸, 谦而不傲, 万善皆从此生矣。”“千古有道自得之士, 不外一个谦字。”

曾国藩的“五勤”之道 篇8

眼勤。曾国藩所说的“眼勤”是从细微之处识人。曾国藩的谨慎是出了名的, 尤其表现在他用人方面。曾国藩指派李鸿章训练淮军时, 李鸿章带了三个人求见, 请曾国藩分配职务给他们。不巧曾刚好饭后出外散步, 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 自己则进入室内。等到曾散步回来, 李请曾传见三人。曾说不用再召见了, 并对李说:“站在右边的是个忠厚可靠的人, 可委派后勤补给工作;站在中间的是个阳奉阴违之人, 只能给他无足轻重的工作;站在左边的人是个上上之材, 应予重用。”李惊问道:“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曾笑道:“刚才我散步回来, 走过三人的面前时, 右边那人垂首不敢仰视, 可见他恭谨厚重, 故可委派补给工作。中间那人表面上毕恭毕敬, 但我一走过, 立刻左顾右盼, 可见他阳奉阴违, 故不可用。左边那人始终挺直站立, 双目正视, 不亢不卑, 乃大将之材。”曾国藩所指左边那位“大将之材”, 就是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手勤。曾国藩所说的“手勤”其实就是要养成一个好习惯。总结起来, 曾国藩一生养成了三个好习惯。一是反省的习惯:曾国藩每一天都写日记, 通过写日记进行修身, 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不断修炼自己。第二个好习惯就是读书习惯,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 由于天生, 很难改变, 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 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第三个好习惯就是写家书, 据说曾国藩仅在1861年就写了不下253封家书, 通过写家书不断训导教育弟弟和子女, 在曾国藩的言传身教之下, 曾家后人人才辈出。

口勤。曾国藩的“口勤”就是他与人的相处之道。曾国藩说:“居高位者, 尤其不可盛气凌人。当思今日我处顺境, 预想他日也会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 预想他日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 或凌我之子孙。”在曾国藩的耐心训导下, 下属与幕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比如学生李鸿章、刘铭传等。

心勤。曾国藩所说的“心勤”其实就是坚定的意志品质。据说, 曾国藩在小的时候, 因为天赋不高, 背诵一篇短文都要花不少的时间!有一天晚上, 曾国藩又在背诵一篇文章。这时候有一个小偷来到他家并潜伏在屋檐下, 等待曾国藩睡后偷点东西。于是他就在那儿等呀等, 时间已经过了好几个时辰了, 估计天也快要亮了。曾国藩还在背呀背地没有睡的意思。小偷实在是不耐烦了, 大怒, 跳了出来, 走到曾国藩的面前, 怒气冲天地说:“你笨到这种程度还读什么书呢?”说完, 他便很流利地将这篇文章背诵了一遍, 扬长而去。

曾国藩德育思想发微 篇9

一、曾国藩眼中德育的重要性

曾国藩年轻时代就树立了为学与为人同等重要的思想意识。为学即是读书做学问, 为人即是做人。在他眼里, 做人与读书二者不可轻废, 德性是做人最关键的要素, 它不仅决定着做人的成败, 还是家业兴盛的基础。所以, 曾国藩德育思想的初衷大多是放在家业兴盛上, 认为作为“一家”唯有“读书修德”四个字最为可靠。他进一步强调, 德育最重要的两点是尽孝和尽忠。他曾在写给家人的书信中提到, 帮助兄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也是尽孝道的一种方式。他希望兄弟和子侄能够不断地研究德育思想, 成为有思想、有道德的谦谦君子。然而, 正确德育观的树立并非一蹴而就, 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才能够养成。曾国藩因此而认为, 成为有德之人需要经历艰苦的过程, 必须要勉励自己知难而进, 才能使自身的德性修为有所长进。曾国藩深知良好的德性对人的一生乃至家族、国运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 他以身作则, 一生勤俭, 也以此作为家训。而德育是成为有德之人、修为德性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曾国藩以家庭德育为代表的德育思想与实践

曾国藩的德育思想不仅使他自己有所成就, 还深深影响着他的家庭。曾氏家族人才辈出与曾国藩的德育思想密不可分之。曾国藩认为要让家族兴盛必须依靠德才兼备的青年人。他希望子孙后代都是勤奋刻苦、勤俭节约的人, 不沾染社会陋习和贵族习气, 希望子孙们传承曾家俭朴的家风, 并以勤俭作为家训, 接人待物朴素谨慎。曾国藩为了让家中子弟养成俭朴、谦逊、勤奋的品德, 对他们的管教非常严格。他认为家中子弟必须从衣食起居这样的小事做起, 养成俭朴的习惯, 日后才能够有所成就, 如果像许多官宦子弟一样, 从小沾染上懒惰、骄傲、奢靡的贵族习气, 今后必然难成大器。曾国藩在他的事业日渐兴盛后, 家族也由原来普通的农民家庭发展壮大为当地的名门望族。随着家庭环境变得优越, 曾国藩开始担心家族子弟滋生目中无人的官僚习气, 他一再强调要家人戒骄戒躁, 谦逊友善。他认为, 谦逊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 会给人留下知书达礼的印象。曾国藩自幼家境并不富裕, 他曾在家人的带领下卖过菜篮、下过农田, 对于勤劳使家庭兴旺, 懒惰使家庭衰败有着切身体会。因此, 他认为勤奋是非常重要的德性, 只有勤奋才能成就一番作为。他曾多次在家信里提到, 家中子弟除了读书之外, 还要做家务, 如打扫房屋、锄草、种田、收粪等。为了使子弟勤奋上进, 不成为懒惰奢靡之人, 曾国藩给他们灌输的是先苦后甜的德育思想。他告诫子弟年少时勤劳老时才能过得安逸, 年轻时享受日后必将操劳。他认为, 如果家族子弟养成贪图享乐的懒惰思想, 在家道中落的时候难以生存, 只有勤奋的人才能在困境中生存, 有望日后重振家业。

曾国藩一生习惯俭朴的生活方式, 而且官做得越大, 俭朴之风越盛。在众多朝廷命官中, 曾国藩只求粗茶淡饭、衣着朴素简单是出了名的。他曾说, 古之圣人起居饮食尚守寒素, 吾等家风俭朴即可, 略为丰盛已是极致, 过于丰盛则是万万不敢, 也万万不可。曾国藩有时亲见家族亲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奢侈, 后辈们也多以奢为贵, 他也越来越忧心忡忡, 最后在一次较为奢侈的家宴上忍不住大发感慨道“家败定离不开一个奢字”。对于奢侈的危害性, 曾国藩看得很透彻, 他认为崇尚奢侈之人惯于浮华、喜好攀比、挥霍无度且嫉妒心强, 如果不加纠正予以挽救, 必将思想腐朽、心灵沉沦而至无法自拔、败己败家。

曾国藩对儿子们的德育并非简单化一, 而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例如对大儿子曾纪泽, 曾国藩认为他有两点不足, 一是说话钝讷, 一是举止随便。所以他在多封家书中都特别提醒曾纪泽要谨言慎行, 告诫他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不假思索地信口开河、脱口而出看似随性耿直, 但肯定会有损个人形象, 更会给自己带来一些预料不到的、不必要的麻烦。他建议曾纪泽说话之前先斟酌再三, 而后娓娓道来, 边说边想, 这样不仅可免灾, 还可得福。在行为举止方面, 曾国藩告诫曾纪泽接人待物要处变不惊、沉稳老练, 切不可冒失、唐突。经过曾国藩多年的悉心调教, 曾纪泽成年之后在言行举止上都大有精进。

三、曾国藩的德育方法

所谓德育方法, 是指为了完成德育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有所变化, 具有批判继承的特点。曾国藩的德育方法就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特色,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讲究修养。曾国藩非常注重以儒家标准进行品德的自我修养实践。例如他常年形成了黎明即起、每日练字、阅读经史书籍、写日记反省自我的习惯。曾国藩在师从倭仁、唐鉴等人学习理学之后, 两位老师为他的日课量身制订了十二条规, 主要内容就是自我反省式的修身, 使他成为一个虔诚的理教教徒或儒教教徒。尽管曾国藩后来由于国事繁忙而不可能按照十二条规的规定那样坚持日课, 但他从未放松自我严苛的要求, 经常自责和反省身上存在或潜在的与封建道德相悖的思想行为, 并将它们记录在书牍或日记中。1858年曾国藩二度出山后, 仿佛已然大彻大悟的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厉, 丝毫不允许自己背离封建统治的要求。可见修养法乃是曾国藩的主要德育方法之一。

第二, 树立榜样。曾国藩经常利用榜样的力量来进行德育, 他本人就堪称是封建道德遵守的楷模, 为他人树立榜样、率先垂范, 起着非常明显的教化作用。例如他为了倡导官员们树立廉洁自律之风, 大力赞扬、宣传和褒奖廉政官员。仅咸丰八年一年, 他就向皇帝数十次上书了以褒赞那些廉政官员为主要内容的奏折, 借此树立榜样、教育朝廷上下其他官员。再例如说, 为引导广大文人潜心进行作文之道的研究, 曾国藩向他们中的一些杰出代表极力推崇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他的《读书录·韩昌黎集》中有言写道:韩愈的作文之道被后世视为金科玉律, 但只研究韩愈的文章体例算不上得其精髓, 唯有深入研究韩愈文章内容之后才能体悟到其体例的深意。在此, 曾国藩建议天下文人以韩愈为榜样, 学习他在作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探究文章体例的问题。

第三, 注重说服。曾国藩的一生除了以“君子”之身严于律己、垂范他人之外, 还时常以做“君子”为目标说服他人。在他一生所写过的大量家书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为了教育家人、后人做“君子”。曾氏家书内容杂、数量多、影响大, 也是曾国藩采用说服法进行德育的一个主要形式。例如《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这篇家书中, 曾国藩谈到:我曾家的兄弟子侄们, 应时刻牢记勤敬二字;若曾家既勤又敬, 即便在乱世之中也会有兴运旺家之气象;若曾家每个人都既勤又敬, 即便天资愚钝也会不时透射出贤智之气质;我本人悔于平日里在此二字上没有下太多功夫, 因而今日便想谆谆告诫曾家的兄弟子侄们务必要时时谨记、刻刻遵守;家中若回信给我, 望子侄们写出对此二字的领会, 也好让我安心。在这封家书中, 曾国藩还专门寄语二弟说道:但凡是个读书人最起码要做到三点, 一是要有志存高远, 二是要博学多才, 三是要持之以恒;志存高远就不会甘为下流之人, 博学多才就不会学问枯竭、如井底之蛙, 持之以恒就没有做不成的事;这三点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当然要做到这三点并非一蹴而就, 二弟可以先从博学多才做起, 至于志存高远和持之以恒则需要时间的历练, 需要你我大家共勉之。再例如《谕纪泽》这篇家书中, 曾国藩谈到:俭朴乃是长久居家之道, 尤其在乱世之中一定要坚守戒侈的要义, 不要添置过多的衣物、装饰过多的家具。可见曾国藩以家书为主要形式、采用说服法告诫家人要勤敬、要勤俭持家。

总而言之, 中国自古就有将德育作为教育重点内容的传统, 历来受到君臣百姓的普遍关注。始终把实现“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谨记于心的曾国藩将德育视为做人、兴家、成业的关键因素,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身作则, 不仅自觉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而且时刻不忘从各方面、采取多种方法对自己的家人进行道德教育, 告诫他们要勤俭、要戒骄戒躁、要有优良的言行举止。所以, 尽管作为晚清重臣的曾国藩在德育思想上不可避免具有封建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但他依然是那个时代少有的真心实意为国、为君解忧解困的贤臣, 其家人也大多是与人为善、人见人夸的劳谦君子。以德育为手段, 曾国藩以家风甚严闻名, 也为他作出卓著事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要:晚清重臣曾国藩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 文学家与理学家, 他十分重视德育, 以家庭德育为代表, 进行了一系列的德育思想与实践, 包含了讲究修养、树立榜样与注重说服等理念与内容。

关键词:清代,曾国藩,德育思想

参考文献

[1]何贻馄.曾国藩评传[M].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4.

[2]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岳麓书社, 1994.

曾国藩的道德实践 篇10

一、严于律己,持之以恒

在道德实践上,曾国藩特别重视个人的自我修养,认为必须首先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勤敬自省,并且持之以恒,才能在道德修养方面有所建树。

曾国藩非常重视勤敬自省的重要性,强调做人做事都要做到勤敬自省。对于“敬”字,曾氏指出“,敬”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态度,凡事“千万不可焦急,日慎一日,以求其事之济”。需要坚持下去,如果“一怀焦愤之念,则恐无成耳”。必须“千万忍耐!千万忍耐!‘久而敬之’四字,不特处朋友为然,即凡事亦莫不然”。[1]如何才能做到“谦”,曾氏有深刻反思和切身体会。在咸丰四年九月十三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的信中,曾国藩说自己“以在籍之官,募勇造船,成此一番事业。其名震一时,自不待言。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与虽美而远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要求自己“惟谨慎谦虚,时时省惕而已。”[1]277然仅按照上述内容去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毅力恒心。做人做事持之以恒,曾国藩是当时乃至我们今人当之无愧的楷模。曾国藩在其数十年的仕宦生涯中,恒心韧劲始终如一。曾国藩极其重视做事有恒,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中,他强调“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说自己“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叶,每日记茶馀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馀偶谈、读史十叶、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终身不间断也。……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1]。在咸丰九年三月初一日的日记中,曾国藩反思自己,“余生平以无恒之故,百无一成。……时好之,时不好之,……趋向无定,作辍靡常。……卒无所成,每用悔叹。”[2]363在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曾国藩《谕纪泽纪鸿》中他又再次强调凡事贵在有恒。“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3]827

二、勉弟教子,不坠家声

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成功,曾国藩是当之无愧的典型代表。曾氏一门一百多年来各领域的杰出人物就有数十位,这与曾氏要求家人“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希望家人“为读书明理之君子”[1]324有关。在曾国藩的一生中,共写了1459封家书,其中大多都是对子弟进行道德教育的。众所周知,曾氏家书的影响之大是空前的。他的家书量大,内容也极其丰富,涵盖伦理、军事、朝政、宦务、治学、家务、家教、修身、养生、人事等诸多方面,这里仅就其教导子弟进行道德修养的事例略举一二。

从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中试后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开始,曾国藩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京官生涯。由于长年无法在父母堂前尽孝,曾国藩就利用家书的形式把孝亲勉弟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的信中谈及孝亲和勉弟的关系“:余尝语岱云曰‘: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之大不孝矣。’九弟之无所进,是我之大不孝也。惟愿诸弟奋发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之不孝之罪。”[1]42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曾国藩在《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中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诸弟在事亲孝弟方面的期望“:吾所望于诸弟者,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弟为瑞,其次则文章不朽。”诸弟“若果能自立,当务其大者远者,毋徒汲汲于进学也。”[1]87咸丰五年十月十四日,曾国藩在《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的信中对其弟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诸弟当伏处山林,勤俭耕读,奉亲教子,切不宜干涉军政,恐无益于世,徒损于家。”[1]309

曾国藩要求曾氏子弟戒奢以俭、勤敬持家是其家书中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咸丰四年九月十三日,曾国藩在《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的信中说“:诸弟在家,总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希望其弟刻刻留心,要防患于未然,千万“勿使后辈近于此二字”[1]277。曾氏在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的信中强调:“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紧接着,曾国藩针对“诸弟不好收拾洁净”,由此可能产生“败家气象”的问题,提出了非常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嗣后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伶俐,以为儿侄之榜样。一代疏懒,二代淫佚,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四弟、九弟较勤,六弟、季弟较懒。以后勤者愈勤,懒者痛改,莫使子侄学得怠惰样子,至要至要。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1]并告诫其弟要“爱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风”。“莫怕寒村二字,莫怕悭吝二字,莫贪大方二字,莫贪豪爽二字。”[3]1058

强调加强自身修养是曾国藩对其子弟进行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曾国藩告诫其弟要“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1]169,“做个光明磊落神钦鬼服之人”[1]203;要“总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不可过于安逸偷惰。“”宜常常走路,不可坐轿骑马。”指出“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凡人一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可靠”[1]217。强调要戒骄去惰,告诫诸弟要严守“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3]1247。要爱敬善待乡邻“,至于宗族姻党,无论他与我家有隙无隙,在弟辈只宜一概爱之敬之。孔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礼人不答反其敬’。此刻未理家事,若便多生嫌怨,将来当家立业,岂不个个都是仇人?古来无与宗族乡党为仇之圣贤,弟辈万不可专责他人也”[1]102。对于上述做法,曾国藩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1]认为只有“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要令后辈洗净骄惰之气,各敦恭谨之风,”才能做到“不坠家声耳”[3]1402。

三、诫慰同侪,共同垂范

曾国藩在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帮助他人在道德方面的提高,以期达到共同的道德提升,共同为转移社会风气而努力。这是曾氏道德实践的又一重要方面。

上一篇:血站档案管理下一篇:炔诺酮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