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联动

2024-08-22

读写联动(精选六篇)

读写联动 篇1

一.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技巧,永远不是过时的做法。朗读注意节奏、重音、语调。当然,感情是第一位的。在诵读中,慢慢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读,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意蕴。

闻一多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 (音节),绘画的美 (词藻),并且有建筑的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带领学生在诵读中去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甚至直接让学生去听 《那就是我》 和 《弯弯的月亮》 等歌曲,用音乐的美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喜爱。

在诵读中,对学生的阅读加以指导。比如上 《沁园春·长沙》 一课, 要指导学生对“看”和“忆”两个统领字的阅读,读出声断气不断的效果。要读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卒章显志的隽永,向世界宣告的豪迈之情。

二.抓住意象,描绘形象,领会主旨,读懂诗歌。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诗歌的形象化是借助于意象来表达的,诗歌借助意象勾勒出意境,达到抒情的目的。 因此,抓住意象来分析诗歌描写的形象,从而领悟诗歌表达的情感,达到读懂诗歌的目的。诗歌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性,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即诗歌的主旨,是我们读懂一首诗歌必须弄明白的。这是读诗的重点。至于诗歌所运用的手法,那是次要的,它是为了表达主题所采取的手段。

比如,在讲授 《沁园春·长沙》 一诗时,主要是让同学们分析上下阕各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上阕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壮丽的秋景图。下阕描写了一群青年学子意气风发、指点江山的画面。上阕为了描绘画面,选取了色彩艳丽、动感十足的自然景物、 人文景观。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笔者还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了古人写秋天的一些诗词。比如,杜牧的 《秋夕》, 杜甫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范仲淹的 《渔家傲·秋思》 等等,与之对比。

接着,讨论上下两个画面,两类形象的联系。很容易知道,下阕是对上阕形象的回答,我们这一帮敢于 “粪土万户侯”、能在“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才是将来主宰苍茫大地沉浮的人。作者为什么选择那些色彩明丽的意象?很显然,是为了表达自己豪迈的志向。

正所谓,“形象大于思维”,通过分析意象抓住了诗歌描绘的形象, 基本可以解读一首诗歌了。至于表现手法,那就是可以统一在这个上课思路里面的东西。

比如,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一诗,诗写于12月,抓住民族灾难中北方的农民、南方的少妇、广大的垦殖者以及自己困难的生活图景,联系写作时间———1937年12月,就不难理解诗人以北方常见的自然景象“雪” 来比喻民族灾难,表达了对民族灾难下对同胞的深切同情,对民族存亡的危机感。一种深沉的悲悯情怀笼罩着全诗。

而朦胧诗 《双桅船》 通过刻画了一艘具有“双桅”的船,表达了女性对事业和爱情的坚守,也象征了一种不断追求的品质。

《黑八月》 则通过对连绵不断的暴雨和“抱窝不出”的太阳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逐渐形成的宽厚的生活态度。

《山民》 借助“山”的意象,表达了不同人对待阻碍和困难的态度。

而 《那就是我》 和 《弯弯的月亮》 则通过月亮、河流等意象,充分表达了乡愁这个主题。

意象分析是中学现代诗教学的重中之重,意象手法是“诗出侧面”, 可以产生“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抓意象,描绘形象,就容易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多样化的诗歌写作活动,一步一步走近诗歌。

有了诵读的感染,有了“意象” 这个解读诗歌的钥匙,只能说打下了一些激发事情的基础。真正走近诗歌,还得进行诗歌创作尝试。基于学生的基础,我进行了以下分阶段尝试。

1. 仿写诗歌———东施效颦 又何妨?

再提古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名言,那是为了强调读的重要性,有些夸张。事实上, 从读到创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只是读诗,毕竟是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提笔写一写,也能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比如 《那就是我》 是一首通俗的表达乡愁的诗歌,诗中选取了最具乡愁意味的河流、月亮等意象来表达主旨。仿写并不难,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我开始的要求不高,至少仿写1节,于是绝大多数同 学都能完 成,个别比较好的能完成1首。他们选取的意象不错,有稻穗,有海鸥, 渔船,有老屋,有果树等等。

不足之处在于地域特色还是少了点。写整首诗的同学有时候没注意到诗歌的结构。但总体来说,因为有模板,基本完成不错。例如:

1我思念故乡的山坡

2还有山坡上吱吱吃草的水牛

噢,妈妈———

如果有一头小牛在你身旁哞哞地叫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3我思念故乡的池塘

还有池塘里那亭亭玉立的荷花

噢,妈妈———

如果有一条鲤鱼在花丛中游来游去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4我思念故乡的蓝天

还有海面上燃烧着的余晖

噢,妈妈———

如果有一只海鸥在你头顶盘旋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5我思念故乡的稻田

还有田野里辛勤耕作的亲人

噢,妈妈———

如果有一株稻禾向你招手

那就是我,那就是我

(运用了拟人手法,)

2.改写诗歌——班门弄斧显勇气。

能够仿写了之后,我便让他们进行改写。 《山民》 一诗的主题比较明显,讽刺了那个“知而不为”的山民,而且是卒章显志。那么,能否将结尾改一改,让诗歌的主旨不同于原诗。因为本诗比较简单,容易读懂。 所以学生完成得比较好,写出了不同的寓意。比如:

1儿子长大了

儿子也死在了路上

儿子也很遗憾

他的父亲没有让他带上他的妻子

不然,他的孩子就能见到大海了

(与原诗主旨类似 :悲剧在继续)

2他不再想了,

他也没有遗憾了

因为儿子走出了群山

带着他看到了大海

(与原诗主旨相反:儿子看到了大海,实现了他的梦想)

3他带上妻子上路了

在路上,他的儿子出生了

他很自豪

他没有因为疲倦而放弃

因为,他的儿子最后背着他看到了大海

(与原诗主旨相反:父子都看到了大海,实现了梦想)

3. 给画配诗——自出机杼 自叹赏。

上这个诗歌单元的时候,刚好学生进行迎元旦艺术节汇演,他们举行了合唱比赛。于是,我让他们给自己的合唱照片配一首诗。

1雄赳赳

气昂昂

高一六班站台上

唱红歌

精神扬

艺中有我真辉煌

真辉煌。

2红星闪闪放光芒

微风中,红领巾飘动着

阳光中,歌声荡漾着

奏鸣中,微笑绽放着

我们在唱响着属于我们的歌

我们在催开着属于青春的花

3那日,仿佛还在昨天

颈上的一抹鲜红

依旧浮现在眼前

意气风发

浩浩荡荡

闪闪的红星

屹立不倒

我与你舞动着青春

挥洒着激情

放射出青涩而美丽的光芒

学生的作品都是在抒发自己的豪情,抒发歌唱的快乐。主题未免单一了点,思路不够开阔。因为合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辞旧迎新,如果视野开阔点,写的诗就有深度些。我启发学生,目光不要仅仅聚焦在自己身上,视野拓宽点,思考有深度点。于是有了第二次创作:

1迎接新年的校园舞台上

我们同唱一首歌

羞赧的眼神

如花的笑靥

定格在摄像机里头

而嘹亮的歌声

伴我们一路前行

(灵感:从摄影师的角度,定格的只是瞬间,时光不能定格)

2红星闪闪

潘冬子不在

我们还在

我们还在

童音不在

童音不在

红领巾还在

红领巾还在

布娃娃不在

布娃娃不在

歌声永在

(灵感:经典歌曲百唱不厌。巧借电影 《闪闪的红星》 中的革命小英雄潘冬子的故事启发学生,用了粘连的修辞手法)

3红领巾之歌

在高中穿白衬衣戴红领巾唱歌

我们一出场你们就笑了

老实说,我们也有点憋不住

也想笑,但赛场上笑傲江湖不容易

———于是我们忍住了

收起笑容,用精彩的演唱

堵住你们的笑声

将你们的笑声扭转为掌声

其实

你们一开始笑的时候

就进入了我们设计的圈套

(灵感:唱红歌,别出心裁。唱响自己,才是王道。)

4青春,年少

校园的舞台上

我们用歌声迎接新年

人生的旅途

永不黯淡

只要你

以歌唱的姿态

(启迪灵感:毕业生来信诉说想念高中合唱情景,歌声代表了昂扬向上的人生姿态。)

师生共同谈创作感受,特别要扣住意象的选择和灵感,以及表达的主题。总之,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点燃了学生对诗歌的一些激情。课后, 为了巩固教学成果,布置了他们为自己的一张照片配诗的作业。

通过这一系列读诗、赏诗、写诗活动,希望在高一的学生中播下一颗诗歌的种子。希望不错过播种的季节,让诗歌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如果能开花结果,那自然最好不过。

读写联动 教学设计 篇2

单元主题:描写秋天的景象 课型:读写联动 教者:马彦芳 教学目标:

1、写之前要先向同学介绍自己所选地点的内容。

2、写的时候要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

3、写好后和同学交流,对自己描写的一段话进行修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秋天的雨》围绕一句话展开描写的表达方法,并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之中。教学难点:

围绕一句话口头介绍及写出某一处的秋天景象。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图片观赏:

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大家觉得秋天美不美?自由发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整体感受是秋雨带来秋天的美妙变化。

二、整体读文:

1、出示问题: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秋天?

2、自读,解决问题。

3、全班反馈。

颜色、气味、小动物的活动。

三、细读课文:

质疑:课文是怎样将自己心中的秋天写生动的?

学生发言交流:写的方法,比喻拟人的运用。引导学生掌握课文每段围绕一句话展开具体描写的方法。在读中去体会比喻拟人的准确、生动,以及运用的好处。

第一段:围绕五彩缤纷写秋天的色彩。重点句进行朗读指导。抓住描写颜色的词语进行体会。看图写比喻句、拟人句等。

第二段:秋天的气味有哪些?齐读。

你还能说说秋天的其他方面吗?引导进行说话。第三段:体会小动物的活动是怎样写得有趣。教师学生分角色进行读中体会。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活动。(自由交流)

4、总结叙述方法。

四、习作指导:

1、你喜欢秋天的什么地方?能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一下吗? 指名进行发言,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根据方法进行段的练笔。

3、请同学来读一读,赏一赏。

学生评价,感受写的好的地方,纠正不足。板书设计:

五彩缤纷的颜色

好闻的气味

三步推进 读写联动 篇3

第一步:着眼目标,统筹安排

根据游记类课文所处的年段、单元的目标要求,梳理教学目标,为学生学习游记类课文和教师指导游记习作,全盘考虑,整体架构。

(一)立足年段  明确要求

着眼于年段目标,结合游记类课文的特点,确立游记类课文的教学目标。笔者梳理了第二学段游记类课文的教学目标。

2.学会用过渡句(段)连接。

四(下) 1.能用定点或移步换景等不同的方式表达景物;

2.能运用排比句、联想等修辞手法将景物写具体生动,融入真情实感。

可以看出,游记类课文单元整组教学的目标是有侧重点的。教师只有在细化各年段游记类课文单元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引导学生有序地、扎实地掌握游记类课文的言语特点和表达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立足单元  整体架构

以单元目标为支撑点,紧扣单元主题,整合课文教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单元习作,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进行整体架构。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包括《颐和园》《长城》《秦兵马俑》三篇课文,习作是改写导游词。单元整组教学可以这样安排:①读单元导读,明白单元主题,明确学习目标;②自读三篇课文,整体感知,借助预习单梳理课文内容;③细读三篇课文,比较三篇课文在表达手法上的不同之处并迁移运用;④借助收集的资料,改写导游词。这样的单元整体架构,单元主题突出,在对比阅读中,写作手法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习得游记类课文的言语特点和表达秘妙。

(三)立足课文  突出重点

从单元整组课文入手,筛选出每篇游记类课文最具语言学习价值的地方作为教学重点,聚焦语言和表达特点,为指导单元写作做准备。以上述“我国的世界遗产”单元为例,对三篇课文进行了解读,确定了以下学习重点。

同样是游记类课文,三篇文章语言不同,结构不同,表达手法也不同,教学时,应立足于每篇课文的不同之处,使学生获得语言和表达手法上的秘妙,为写游记奠定基础。

第二步:着眼课文,习得方法

根据此类课文言语表达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习得习作的方法。

(一)巧用方法,习得有序表达

1.借助“画一画”,体会“有序”

(1)画游玩路线。如在教学《颐和园》时,让学生根据课文画游览路线图,体会“移步换景”的有序表达。

(2)画景物布局。如在教学《长城》一文时,根据文章描述,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长城,不仅能了解长城各部分的名称,也能体会到作者是有序进行描写的。

(3)画景物变化。《观潮》与教材中其他游记类课文相比,有其独特之处:作者是定点观察的。让学生用简笔画的方式画一画,并借助图感受观察的地点、角度不变,变的是景物。

2.借助“串一串”, 感知整体

在教学游记类课文时,可以借助“串一串”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厘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如教学《颐和园》时,先让学生找出表明作者游览顺序的四句话,再画出作者抒发对颐和园情感的句子(开头和结尾),最后引导学生把六句话“串一串”,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了整体感知。

3.借助视频镜头,走近“有序”

《长城》一文,作者先写远看长城,再写登上长城近看长城。教学时,可以借助视频,先出现高空俯视长城的镜头,再是推进镜头聚焦长城。先让学生根据视频镜头说一说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根据两个镜头分别找出文章的段落;最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配合着视频镜头,进行解说。通过视频结合课文的教学方法,轻松地让学生领悟《长城》一文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具体的表达方法。

(二)学会观察,凸显景物特点

对于游记这类习作来说,更需要学会观察。因此,在学习游记类课文的同时,需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学时,借助游记类课文,一是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定点观察和移步观察;二是在活用中领悟有序观察和多角度观察;三是在整合中学会整体观察和重点观察。

(三)调动感官,体会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写游记的过程中,自然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教师在指导习作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其次是让学生巧用修辞手法,最后还得学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如有位教师这样指导习作《蝶园精灵》: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其次想象画面中的蝴蝶都在干什么。指导学生从蝴蝶的动作、神态、细节等方面展开想象,最后告诉学生要将蝴蝶写得栩栩如生就要学会“观察+想象”。这样的习作指导让学生明白,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文章才会情景交融。

第三步:着眼运用,提升表达

(一)段式练笔,扎实语言表达的基本功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专题是“自然景观”。习作要求是“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然后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把内容写具体”是对写景游记提出的更高要求。本单元四篇课文,除了有序表达之外,还运用了排比句式以及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具体”。

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积累和仿写。如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在让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填空。通过填空既让学生了解漓江水的特点,又让学生掌握了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再次是迁移运用。从积累到仿写是学生从吸纳到倾吐的过程,在仿写的基础上还要提倡学生创新地表达。

(二)提纲式练笔,提升结构表达有序

《颐和园》的课后小练笔要求学习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为了让学生掌握“移步换景”法,笔者通过表格整理,列好提纲,帮助学生学会有序表达。教学时,先整体感知课文,接着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出示提纲式整理单,指导学生填写。

根据提纲引领学生总结作者是如何做到有序表达,紧扣过渡句表达的秘妙(地点转换、运用动词);最后出示练笔要求:请你也按这样的方法,介绍自己游玩过的景点,结合生活体验列提纲。学生从列游记类课文的提纲,体会有序表达,到自主构思游记作文的结构,初步掌握了过渡语的运用,使游记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单篇创作练笔,自由创意表达生活

1. 对接课文,锤炼表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习作内容是写导游词。有位教师这样指导“改写导游词”。

第一步:探导游词内容,寻习作之法。教师出示根据课文《颐和园》改编的导游词,让学生和原文比较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根据讨论,得出相同之处就是有序表达,身临其境;不同之处是导游词穿插了游客和导游之间的互动,内容涵盖了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第二步:出示写导游词提示,任选“西湖十景”之一学写导游词。第三步:“争当小导游”,模拟介绍。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将导游词和课文原文进行对照,学生易总结出导游词的特点,也易掌握写导游词的窍门。

2. 对接生活,拓展延伸

学生通过游记类课文的学习,掌握了游记文章的表达特点。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吸收、内化,读写结合,提高学生游记写作水平。如:开展以介绍 “家乡美景”为主题的“最佳小导游”活动;开展向同学推荐最佳旅游胜地的“小眼看世界”的班队活动;介绍游玩过的景点路线,推荐当地的旅游特色与最值得欣赏的景点,并编写成班级旅游指南……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激发学生自由表达的兴趣,努力为学生搭建表达平台,从而提高学生游记习作的水平。

以上是笔者对于游记类课文单元教学进行的一些实践。真正要做好游记类课文单元整组教学,还需要正确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做到在教学过程中“理解与运用”的有机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联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写联动 篇4

读写联动是追求阅读教学中高效的读写结合训练,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找最佳结合点,有效落实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联动达到高效化、最优化。那如何寻找读写联动最佳结合点呢?

一、巧借文本关键词处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表现力和概括力强的词语,有的甚至直接关联到文章的中心意思。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词来通过“补白”进行语言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如,在教学《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针对这里的“冒”字,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好像我们班的小朋友一样,使劲地向外探出了头,多么可爱呀!请大家想一想,这些白荷花冒出来想干什么呢?她是怎么想的呢?一会儿有学生这样写道:这是一个奇妙的精彩的世界,我想早点看看人们在干什么,看看我的小伙伴们在玩什么……哟,这里太热闹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在忙碌地采集香甜的花蜜,蜻蜓把荷叶妈妈当成了大大的停机坪……

这样的练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的生活感悟和文章内容有机联系起来,有效训练了他们的想象力,让智慧的火花在想象中迸射,个性在交流中得到张扬。

二、巧挖文本“留白”处

由于不同作者的写作特点和文学手法,在文章中会有些看似不连贯的跳跃式段落,而且对某些内容往往写得十分简略,甚至省略不写,形成“空白”“跳跃”之处。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跳跃”之处进行适当的填补,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好方法。如,在教学《麻雀》一课时,课中我安排了两次练笔。第一次安排在小麻雀掉在地上的时候,第二次安排在课尾———小麻雀获救的时候。练笔后大屏幕上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真切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升华了爱力无比这一主题,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巧妙的练笔,含而不露地达到了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

三、巧用文本插图处

课文中有许多紧扣课文重点安排的插图内容,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又提高了想象力。

如《燕子专列》一课,插图描绘的是瑞士女孩小贝蒂蹲在草地上救护燕子的情景,但课文对小贝蒂怎样救护燕子只字未提。如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要求写一写小贝蒂怎样救护燕子。几分钟后,有孩子这样写道:“小贝蒂穿着大衣,带着帽子,走在覆盖着白雪的山路上。贝蒂在一棵粗壮的大树下发现了几块岩石,她赶快跑过去,跪在雪地上,擦去石头上的积雪,往岩缝里瞧,里面有一只奄奄一息的燕子。贝蒂轻轻地捧起燕子,用双手给她取暖。就这样,她救护了一只燕子……”可见,课文插图不只是课文的辅助材料,更是可以挖掘的课程资源,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深化对文本人物的理解。

四、巧想文本标点处

文本中的有些标点往往意蕴深刻、令人回味,尤其是省略号,也有着“空白点”的含义。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类标点,进行想象练笔,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如《盘古开天地》一课中,第四自然段段末:“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最后是省略号。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盘古的变化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会变成什么?如有的学生写道: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他的胡须,变成了绿油油的藤条;他的头发,变成了嫩绿的柳枝……此时巧妙填补,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激活了文本,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加积极,盘古的献身精神深入学生的心灵。

五、巧续文本结尾处

许多文章往往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抓住文意进行延伸,对课文情景进行合理地想象,就会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达到更高层次,对课文中心的感受达到更高境界。

例如,《小摄影师》一课学习后,我引导学生想象:小男孩离开后是怎么想、怎么做的,高尔基在小男孩离开后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小摄影师究竟还会不会再来,是否能顺利拍到高尔基的照片,请写一写后面的故事。由此可见,抓住文章结尾切入更广泛的续写,可以使课文的思想深度和美学力度得到更为有力的延伸,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后能够产生更加丰厚的知识回报。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读写联动点,教师应该不断挖掘,选择恰当时机进行读写联动的训练,将学生习作意识、习作观念、习作方法、习作能力等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那么我们学生的习作水平定能提高。

参考文献

《只有一个地球》读写联动课教案 篇5

——读写联动课

广西桂平市乳泉小学:陈小静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关爱地球。

2、感激地球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3、初步了解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以及环境恶化对人类的危害,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4、学会多种方式读书法,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读中学写。

重点:

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从读中感悟,以读促进写。

难点:

了解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和谐相处。

教法与学法分析(过程与方法):

自读感悟法:通过读课文讨论,找出文中的三大探究主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合作交流法:通过学生交流我们怎样保护环境,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自由畅想法:通过将地球拟人化,想象地球的美丽和人类的破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收集有关资料。对照比较法:开始地球的美丽与最后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形成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情感。

社会调查法: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调查,搜集资料,说说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以及应该怎样保护生态环境。

指导朗读法:通过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

感观刺激性: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动画歌曲的展示,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人类的家园,她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它叫——(生:地球)

2、师出示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二、学习课文: 师:我们的太空宇航员飞上太空看到了地球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生: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第一部分:地球的可爱

1、感受地球的可爱。出示课件:

(1)、师:这是一个——(生接读:晶莹的球体)

上面——(生接读: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

周围——(生接读: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2)、师: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地球类的可爱。(生齐读):地球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3)、师生合作读:再一次感受地球类的可爱

地球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师减括号里的词读,生加括号里的词读)

2、感受地球的渺小。出示课件:

师:我们的地球是十分渺小的,它是一个——(生接读: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生接读:一叶扁舟)

3、师:让我们用一句话来赞美我们可爱的地球类吧——(生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4、师:我们这一个地球可爱了,借助文字来重温一下地球的可爱吧!

地球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生齐读)

5、欣赏美图,感受地球的可爱

四人小组讨论:你从哪里感受到地球的可爱?

6、填写导写提:

读了《只有一个地球》,我知道了:“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她不但美丽,而且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无私奉献自然资源。

7、学生汇报

第二部分:地球的破碎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

1、感受地球容易破碎。出示课件:

(1)、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师生合作读(生读括号的,其他老师读)】

(2)、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生读)(3)、师:是啊,地球太容易破碎了。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同时用:接读法、填词读法】

2、出示一组图,感受地球的容易破碎。

四人小组讨论:你看到了人类怎么去破坏地球母亲?使她支离破碎的?

3、填写导写提纲2:

我们的地球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我们的人类正在破坏着她,使她支离破碎。

4、学生汇报

第三部分:保护地球

1、师: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仿佛听到了我们的地球妈妈正在无助地呼喊:

救救我,救救我,救救我……

2、出示课件(师领读)

受伤的地球妈妈

(我看不见),桃花源里缤纷的落英;

(我听不见),长江两岸快乐的猿啼。

(我只看见),如林的烟囱和无边的沙漠:

(我只听见),枪炮的轰鸣和小鸟的哭泣……

(我听见了)满身疮痍的地球妈妈,(正在无助地呼喊):

救救我,救救我,救救我……

3、师:同学们,老师收集了一组非常惊人的数字。(生读)耕地:每分钟损失40公顷,每年约损失2100万公顷。森林:每分钟损失21公顷,每年消失约1100万公顷。沙漠化:每分钟有11公顷土地沙漠化,每年约有600万公顷土地沙漠化。

污水:每分钟有85万吨污水排入江河大海,每年污水排放量约为4500亿吨。人: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每年约有1500万人死于环境污染。

师:同学们,读了这些数字,你有什么感想?(生说)

4、师:有的同学也许会说,我们的地球被破坏了就搬到其他星球去呗。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生答:不能)

师:因为——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生读)

5、四人小组讨论:此时此刻,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当怎么做?你想对那些无情地破坏地球的人们说些什么呢?

6、填写导写提纲3:

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她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作为小学生的我们

同时我想对那些无情地破坏地球的人们说

7、学生汇报

初中英语读写联动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90-01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大量的有效阅读活动,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不把英语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知识、篇章知识、文化知识等等信息输入自己的“资料库”里并不断对其内化的话,写作者是不可能写出内容详实感人、意义连贯、结构完整、既符合英语语言规范、又符合英、美文化习俗的地道的英语作文的。

传统的英语阅读课通常把重点单纯地放在单词、句型结构和语法等基本知识目标上,认为学生们有了基本的语法和词汇就可以形成阅读能力,而且这种教法在以往的教学中也使学生获得了骄人的成绩。而在平时的练习中,学生面对阅读理解题也都以押宝为主,阅读理解的得分率相当低,尤其是最后一篇阅读和完型。这样,老师们发现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够保证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都比较困难。更谈不上培养阅读能力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篇难度上升。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新课标教材中的阅读文章中句子的结构复杂、句子长度增加、词汇密度加大。尽管初一初二的时候学生也接触过阅读文章,但是初三教材的语篇还是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二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与语篇难度对学生提出的高要求相比,大多数初中学生还未具备相应的抽象思维能力。三是教师使用讲解为主的阅读教学方法。

写作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写作教学在外语整体教学中严重滞后,以致形成了“听到写作学生心烦,见到习作教师头痛”的现象。新课标与以往教材相比,在写作的形式、内容到作用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更加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学生必须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更加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二是写作题材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很强。让学生有话去写,有感而发。三是写作内容更加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选择性,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语篇层次问题:

写作的语篇层次的问题是指学生的构思和谋篇布局的问题,它包括四个方面:

1、如何组织材料。学生在一堆信息材料面前,往往不知所措,无法整合信息,思维混乱,不知先表达什么,后表达什么,表达出来的东西也没有层次,东拉西扯,全文没有一个中心,写作没有重点,也就是说,学生不懂得如何构思和谋篇布局。

2、文不对题。这主要是审题不仔细造成的。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加入了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所占的篇幅过多,这样文章的重心就偏了,主题也发生了变化,甚至偏题。

3、缺乏连贯性。主要是句子与句子之间、段与段之间缺乏相应的过渡词来连接,即使是有些老师强调了要使用过渡词来连接,学生也不会根据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恰当地使用连接词,用了之后反而给人“牵强”的感觉。事实上,这种连贯性表现在文章的层次上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更缺乏上下文的连、结、转、启。

4、汉语思维模式。由于平时缺少训练,在考试中时间紧迫,经常出现“打不开思路”的情况,就是写出来的东西,也是汉语思维模式的断断续续的片语。

写作是以阅读为其交际对象的语言实践活动。写是为了读,写必须考虑读者的需求。

“阅读与写作联动教学法”就是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融为一体,把语篇结构的分析、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写作知识的灌输以及写作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得益彰的统一体。其基本教学程序可以表述为:阅读语言材料(内容、形式)→领悟阶段,语篇分析(结构、连贯手段)→吸收阶段,语言实践(语言知识,写作技巧)→转化阶段。也就是说,借助阅读引导学生进入领悟和吸收阶段,通过写作使他们达到转化阶段,进而把阅读中所学的内容、结构、思想、方法等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完成这三个阶段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英语写作的特点和技巧,进而提高写作能力。

过去的寫作教学通常是读写分离,基本上是孤立地教授写作文法,导致学生缺乏写作的整体基础和写作思维的经常性锻炼,写作课变成了对语词的重新讲解课,而没有解决学生写作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对文章主题、篇章结构、段落结尾的总体思考、逐次分解和合理安排。而“阅读与写作联动教学法”的最大价值就是将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具体说就是通过阅读培养语感、通过语篇分析培养建构篇章的能力、通过写作层次训练培养写作能力。这样既能从更高层次上对阅读材料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又使每一篇阅读材料成为学习写作的良好范文,从而保证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有充分的写作模拟训练。"阅读与写作联动教学法"强化了语言本身的整体性,缩短了语言知识和应用能力之间的距离。具体地说,通过阅读,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沟通,学习写作技巧,获取写作经验,领悟见解,掌握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去思考、感悟,并开拓思路,扩大视野。阅读中培养的思维分析、推理习惯和能力以及学到的语言知识、语法规则等使得学生把写作变成表达思想的自然愿望,变成顺畅地传达思想、感情、见解的行为,而不再从心理上畏惧写作,把写作看作是被动应付的苦差事,所有的这些都可以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训练,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写联动】相关文章:

四年级读写联动课06-20

读写教程05-11

读写测试05-22

读写关系06-24

读写方法07-01

读写练习07-08

读写教学07-11

英语读写07-12

读写活动07-12

读写习惯08-22

上一篇:涡流检测下一篇:纳米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