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厂模式

2024-08-25

教学工厂模式(精选十篇)

教学工厂模式 篇1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工厂,素质教育

1 “教学工厂”的特点

“教学工厂”模式中, 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用专业理论来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 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教学工厂”大约60%是专业课程, 40%是普通教育课程。从以上模式可以看出, 企业的技能培训是“教学工厂”的主体, 职业学校的教育是服务于企业培训的。“教学工厂”的作用是给学生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是打基础性质的。将来他们无论从事那一个层次的职业, 都必须以经过“教学工厂”职业教育 (培训) 为必要条件。

这种相互交叉、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 为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了保证, 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有利于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有动手能力的生产和管理人员。

(1) 同生产紧密结合。

“教学工厂”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 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 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 企业的广泛参与。

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 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3) 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

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 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了“教学工厂”职业培训的学生, 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近年来, 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职业培训, 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2 “教学工厂”的教学要求

(1) 规范教育载体, 保证教学目标达成。

一是教学计划问题。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强度都是通过教学计划制订的, 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量往往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改变这一现状, 必须联系实际要求每个老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二是教学课时问题。教学课时表决定了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即教学时间的分配, 决定了教学计划的实施, 在跟企业进度达成一致意见后, 改善课时。三是进行全方位考试, 虽然可以通过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等来保证教学活动的质量, 但是评价权的分散影响了其最终的效果。因此保证教学质量更有效的方法是实行企业和学校的双重考试。

(2) 加强能力培养, 提倡终身学习氛围。

在职业要求不断提高和个体职业不断变更的社会中, 学习或培训不可一次性完成, 学习不仅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也是职业生涯的需要。因此, 职业教育不仅要赋予受培训者当下职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学习能力, 而且特别要赋予受培训者在实践中在企业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3) 培养职业环境, 积极创新课程模式。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需要有“真、高、开”的职业环境。“真”是指真实的工厂环境, 有齐全的机器设备和规范的生产工序, 如数控车间有普通的仪表车床、磨床也有现代化的数据车床和铣床等;“高”是指技术含量高, 包括师傅水平、教学软件、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等;“开”指环境和设备选择上要具有开放性, 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 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 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

在课程的开发上, 应当成立由专业教师、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在课程目标上, 整合“一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在课程内容上, 应将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线, 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上, 应根据行业、企业要求的变化, 强调模块化设计, 以增强课程的弹性。

(4) 增加设备投入, 加大技能师资培养。

一是有现有设施的基础上, 利用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 适当加大设备投入, 努力做到设备与生产一线同步甚至能够超前一点, 使我们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在进入工厂后能迅速应用到实际中。二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 在提高师资队伍水准的同时, 倡导以实践教学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三是借鉴“双赢”的思想, 密切学校与企业、与社会的联系。职业学校要让教师定期赴企业进行体验性学习, 使教师对当前的生产实际及设备的使用情况有充分的了解, 便于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充实和完善教学工厂的建设, 创建新型的产教结合的模式, 并以科研工作带动学校的教学工作。

(5) 广泛量身订制, 加大学生适应性成长。

“广泛量身订制”的概念, 是新加坡教育部提出的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量身制定”的关键是保证每位学生在掌握必修课程的同时, 对自己所学课程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然而, “量身订制”与“教学工厂”的有机结合, 将是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教学指导思想的最佳形式。要发挥“量身定制”即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分层次教学, 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合他的教育, 即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有适应“量身订制”的课程体系, 保证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 有一定的自由度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任务。二是传统的“学年制”不利于学生自身特长和潜能的发挥, 必须采用与“量身订制”相适应的“学分制”。三是要有适应“量身订制”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教学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从传统的“传教士”成为新型的“传法师”。四是要有科学、合理并与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相适应的考核制度。这种考核制度应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而摒弃以往的以理论考核为主的考核制度。

(6) 加强个性教育, 加强企业与学校联系。

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和抹杀人的能力和个性倾向之间的差别, 要注意培养人的特殊的职业能力和倾向, 特别是建立有助于促进天赋能力的职业教育。

同时要求加强职业学校和实习企业之间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渗透及合作, 现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要求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职业者, 要求职业教育要加强在人才培养和素质要求上的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跨行业的职业教育之间要加强人才培养的协作和合作, 这也要求建立和加强跨企业的培训中心建设。

(7) 开展跨企培训,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工厂”中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 职业学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而培训, 则又分为企业内培训和跨企业培训。

企业内培训可分为五大类, 一是工业教学车间培训, 这是企业内培训中质量最高的培训, 多数在主要或大型企业中进行, 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分离。二是非系统的工业培训, 主要在中小型企业中进行。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密切, 大都在生产车间中进行。三是传统的手工艺培训, 其主要特征是培训与生产过程联系最密切, 教学全在生产现场进行。四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系统培训, 通常由大企业或行政机关负责, 其主要特征是把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或行政机关的实践培训联系起来;增加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比重。五是办公室和服务业的非系统培训, 主要在中小型企业和办公室进行, 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实地操作来学习。

(8) 强调教学质量, 注重培养职业道德。

一是制订周密的教学 (培训) 计划和教学大纲, 二是强调学用结合, 注意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三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四是让学员德、智、体会面发展, 五是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 由企业作为义务来完成, 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要签订合同, 其内容包括时间安排, 培训方法,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要保证培训质量, 并付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费用, 学生也要遵守制度和认真学习, 要制订一套详细的教学计划成长学大纲, 并按计划严格执行。尽管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同, 但它们都是培养各种技术人才成生产工人的, 而不是理论工作者或科研人员。技术人才和生产工人都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活动, 因此必须具备实际的动手能力, 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

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 要严格遵守校规校纪, 学校既注意对学生的技能和理论培训.也要求学生树立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 保证今后生产的产品达到高质量, 服务达到高水平, 在社会上具有高信誉, 企业具有高效益。为了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 学校还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 注意锻炼。

(9) 注重技能培养, 开辟实用培训途径。

注重技能培养, 这才能让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目前许多地方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 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而“教学工厂”中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 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

(10) 实现现场教学, 规范人才评价制度。

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就要采用现场式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项目教学方式、单元教学方式、顶岗实习教学式和工作室教学方式都要体现现场式的教学特点。它要求一是专业老师的教学行为和手段应立足于工厂现场, 打破传统的在黑板上教技能的模式;二是要实现面对面教学, 包括实习指导面对面、讲解示范面对面、作业检查面对面等。还可以使用现场示范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

同时, 应该用“钢性”的产品质量检验来进行技能考核, 如果学生制作的产品合格, 技能成绩就评满分, 如果不合格, 成绩就是不及格。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总结

当前, 我国正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这么多的教育模式中, “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经验, 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教学工厂”不只是专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办学概念, 更重要的是它能全面地把学院各成功要素的潜在综合成效发挥出来。如推行正确, 它不但对教学质量会有良好影响, 更重要的是, 它对于教师与学生的态度和思想倾向会起着积极作用。这种积极和富自强性系统, 对建立起一个重视团体精神、创新、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和专业能力开发工作环境, 贡献巨大。

参考文献

[1]皮江红.新加坡职业教育特色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9) .

[2]韩军林.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 .

教学工厂模式 篇2

独具风格的“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新加坡经济发展、劳动力结构、企业岗位需求的实际情况,经多年不断摸索、实践、创新形成的,旨在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更好、更快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一线的企业开发项目引入学校并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有效融合,形成的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交互式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项目开发相结合,生产现场与岗位实习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学院教学为主体,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在现有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及项目开发)的基础上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人才培养新理念。这种理念同时渗透于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且表现在学校教学机构设置、人员岗位设置及校企合作企业选择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真正体现了职业教育源于企业需求,密切了企业与学校的关系,缩短了企业岗位要求与职业学校学生培养规格之间的距离,通过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可达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离不开一支学识渊博、技术高超、肯拼肯干、精益求精的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教材、师资和工业项目是“教学工厂”的核心。学院的专业教师除了要有国家规定的学历,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学院教师均具备“双师型”资质,大部分来自于企业一线,他们不仅带来了学识,也带来了工作经验、企业各类关系处理经验,特别是带来了企业一线的开发项目。也正是这支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队伍,才能确保“教学工厂”企业项目开发的实施。学院将教师队伍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以“学院需求、个人需求”为培养原则,打破部门、专业、年龄、经验等界限,确立了终身学习理念,构建了教师专业能力开发与培养体系。通过实施全员专业能力转型计划、选派参加进修学习、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教学与管理岗位互置等措施培养教师的多元化能力,以适应新领域、多岗位专业前沿项目开发的工作需求,实现了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的灵魂是专业课程体系,要求教学模式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实际生产环境接轨,没有与企业市场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教学工厂”将无法运转。南洋理工学院新专业与新课程的开发,一方面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规划,另一方面是通过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需求,满足企业用人的需要。新专业、新课程开发工作完成后,提请企业资深人士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董事会论证、批准,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确保新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保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新课程实施后还要进行效果跟踪,定期调研分析,及时对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进行滚动修改。

教学工厂模式 篇3

对于教师而言,将实训室创设成“教学工厂”环境,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原因,我觉得实行企业化管理,改革传统授课方式,取消实训课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实训方式,改为企业生产或加工成品等来推进实训的内容。

1. 根据企业不同的生产部门,将实训教室“车间化”

一个产品的加工需要不同的生产部门,如何利用有限的设备将工厂搬进学校,实现生产与实训合一,这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整个PLC实训的设计、安装、接线、编程、调试等步骤分成五个模块,分别是手工流水线、离线编程区、物料仓库、自动流水线、工艺检测区。将企业不同的部门整合在一起,既可分开教学,又能完成整个产品的生产,有利于生产教学的完整性。

2. 根据企业管理方式,将实训环境“企业化”

每个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环境布置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企业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PLC是现代制造业的高新技术,细节决定成败,许多时候只有0分和100分的区别。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必须给它一个相对应的企业工作场景。根据企业的设置,我们在每一个模块区分成不同的工作岗位,并都有标识和简要说明,每一个岗位上都有作业指导书。工具的使用和放置都有明确的规定。生产实训有计划、有总结。物料损耗结算定单定时,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定员。产品的进出都有学校和企业人员确认签字。做到有物可寻,有账可查。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学习期间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体验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角色,走到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转入岗位角色,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3.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将教师身份“双重化”

在教师的资源配置上,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实训中心还在建造时,我们电子教研组教师利用暑假时间到企业里学习实践,体验生产现状,了解企业需求。PLC实验室投入使用后,我们聘请企业里的高级工程师和大学教授担任专业教师,扩充教师队伍。通过这种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教师与师傅合一,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双方人才交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增强学校与企业的自身活力。

二、创新课堂活动的设计

课堂教学活动创新的设计我觉得主要是从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本堂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只要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更扎实地掌握所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以创新的新课导入为例讲解创新课堂活动的设计。

创设兴趣情境,以趣引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不断设计问题情境,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突破”,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引发思维的最佳时期。经过一学期《PLC与变频器技能实训》的教学,我发现以下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1.运用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创新性”,那实验教学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若能巧妙安排操作简单、色彩强烈、变化明快的生活实例,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基本指令”知识时,可先举例生产线中机械手的控制,让学生说机械手为什么能动!然后教师提问:“是什么魔力让机械手和人一样灵活自如?”学生感到非常惊奇,表现出想探究印象的原理,于是就把学生带入了自学探索的阶段中。

2. 精心设疑,制造悬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模拟量控制”时,教师巧妙地利用“蔬菜大棚温度控制”的例子向学生激疑:“为什么能够控制温度,并且还是恒温?”一“模拟量”转“数字量”,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模拟量平滑能够直接控制,有的说因为有温度传感器在,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3. 要着眼于促进学生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对中职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的特点,因此我在每一次上课时都会结合具体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制作。比如,在《晶闸管调光电路》我把元器件准备好,让学生当场制作一个电路,然后调试,总结出调光电路的原理。

三、创新的课后作业

在课后作业中,一些抄写概念,计算等方面的题目,中职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效果。而经过我一学期的实践,我觉得以下两种课后作业,能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水平。

1. 写学习反思

每堂课结束后,我都会布置课堂后的反思作业,学生交上的来的作业,我会认认真真的看,去总结,然后回归到课堂,将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解答。

2.写生活实例

同学们经过一堂课的学习,找出本堂课学习内容在生活的具体事例,联系具体这样有助于学生牢记知识内容,教师在下一节课堂前拿出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答自己找到事例以及原因。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教学工厂”模式的思考 篇4

一、“教学工厂”的经验与特点

1. 教学设施设备与企业接轨。

把工厂目前使用的先进的机器设备引进实验室, 让学生去看, 去操作, 去理解, 保证教学所用的教学设备实用、超前, 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工厂”环境。“教学工厂”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企业接受实践操作技能培训, 在很大程度上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 从而减少了费用, 强化了学习的目的性, 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 师资队伍素质与企业接轨。

“教材、师资和工业项目是‘教学工厂’的关键要素”。南洋理工学院招聘的教师不仅要有大学以上学历, 而且要具备五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这些教师不仅带来了他们的学识, 带来了他们的工作经验, 而且带来了企业的人事关系, 带来了企业项目。有了这些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 又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 才保证了“教学工厂”企业项目教学的实施。

3.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与企业接轨。

课程开发, 一是要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是课程开发工作完成后, 要请由企业资深人士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董事会论证、批准。这些措施保证了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 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在课程安排上, “教学工厂”吸取了德国“双元制”的经验, 第一年学习基础课, 让学生掌握丰富从业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二年学习专业课;第三年半年学习应用性课程, 半年搞工业项目设计, 使学生毕业后就能胜任岗位工作。

二、“教学工厂”的经验对职教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深化改革和迅速发展的时期, 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1. 实训基地的设备配置, 适当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吻合。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在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 要保证用于生产经营的实训设备实用、超前。因为人才培养对现实的人才需求有一定的滞后期, 现在培养的学生往往要两三年以后才能就业, 只有在学校学习先进的技术, 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所运用的技术、知识不会落后于时代, 使培养出的毕业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快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企业真实环境的了解, 以便今后更快地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中, 得到企业的认可, 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实训基地要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关键, 也是南洋理工学院获得成功的关键。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 理论型教师多, 实践型教师少, 教师大多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或硕士毕业生, 出校门即进校门, 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 这样的教师队伍已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学校也要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和高校进行学习实践, 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考取相关技能考核等级证书, 不断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按照实训设备构成和教师专业组成, 开展实训教学和项目运作。

3. 实训基地广泛开展校企合作, 共同研发实训课程。

在新课程开发中, 教师要深入行业企业进行大量的市场调查, 了解企业各岗位的能力要求, 收集与学生就业工作岗位相关的资料用于开发课程。也可以聘请企业具有较高文化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技术人员或管理者牵头进行课程开发, 确保开发的教材更加适用。在课程实施教学过程中, 实行“教学实训一体化”, 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就要安排学生进行项目开发, 直至三年级开发综合性项目、企业项目, 将项目教学贯穿始终, 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4. 实训基地要借鉴企业管理模式。

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完善和有效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企业的经营、生产和项目研发, 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多元化的、多层次的工作环境中, 确保有关培训课程与企业需求挂钩, 与时俱进, 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最适用的人才和最好的服务, 保证学生在未来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站稳脚跟。我校借鉴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 把基地当企业,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完善管理制度, 规范动作流程, 突出企业“以人为本”和“竞争核心”的管理理念, 提前训练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

三、结语

当前, 我国正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在这么多的教育模式中, “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经验, 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教学工厂”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 更重要的是它能全面地把学院各成功要素的潜在综合成效发挥出来。它不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 更重要的是对于教师与学生的态度和思想倾向会起积极作用。这种系统, 对营造一个重视团体精神、创新、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和专业能力开发工作环境, 贡献巨大。

参考文献

[1]张建德.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职教教学改革.

[2]杨敬杰.浅谈高职高专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冯美宇, 温媛媛.高职高专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营.中国建设教育.

工厂管理模式 篇5

一。品管部:

质量是公司的生命。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如何关系到该企业能否生存下去。没有好的产品你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你就无法生存。品管部实际上是把好公司的生命关。从采购——出成品,每个环节都要管好。

1. 品管部的职责:

(1)协助公司管理者代表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执行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2)组织,协调,检查公司的质量管理工作。

(3)负责产品配件的质检和检验试验状态的控制(质检部)

(4)负责不合格品的评审及归类管理工作。

(5)负责内部审核的组织管理工作。

(6)负责质量记录的归类管理工作。

2.品管部职责: 1.对全厂品质管制教育。2.品质活动制定和推动。3.品质规范的建立 4.制程能力的解析。5.异常之对策改善活动。6.提示品质报告。7.供应商之辅导。8.品质抱怨的处理。9.品质成本的计算。

10.各种检查工作的执行。3.品管基本环节:

从流程来分,品管的基本环节: 1.进料品检IQC, 2.制成品检IPQC, 3.成品品检PQC, 4.包装品检QA 从功能来分,品管的基本环节: 1.发现品质不良状况 2.分析品质不良原因 3.主导品质改善对策。

4.如何管理品质:品质管制的最高目标在于使顾客能获得满意的产品与服务。工作如下: 1.重视告戒,实施标准化。(给予品管部为一级部门)

2.重视执行。品质管理涵盖四个步骤:制定品质标准,检验与标准是否一致,采取矫正措施并追踪效果。修订新标准。3.重视分析

4.重视不断的改善 5.重视教育训练 6.改善循环与维持循环

7.推行五步管理规则(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如同我们人一样,从小就要养成好习惯。公司也是这样,建立好的习惯。这是做好品管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先决条件。5.品管常见缺失:

品管人员如没有责任心,常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1).虚假检验报告:心理问题是:(A)供货商没病,干嘛做出烂东西?(B)即使有问题,比例很小,关系不大。(C)每次检查都没问题,这次也不会有事。

(2).质量问题未归零:发现问题后不处理,不改善。出现了问题,开始会引起轰动,议论纷纷。但到最后却不了了之。比如:仓库里的物料就有次品,出来的产品有瑕疵。结果没有人将次品物料拿出来。次品原料又到了生产线。

(3).缺乏科学的方法和设备:(凭经验来检验。没有科学有效的检验方法和设备。凭主观想象是行不通的了)。

(4).品质标准不统一。品管内部就不一致。(5).仓库管理制度不严。(物料中就有不良品无人处理)(6).品质标准不正确。(对品质标准没吃透,把握不准)(1)处理问题不即使:(发现不良品未及时告之有关人员。)(2)样板收集或制作不全。(3)无生产排程,无计划性。(被动工作)

6. 品管重中之重:品质改善跟踪

· 它是品管的灵魂,没有品质改善跟踪,品管部门就是一个摆设。

· 品质改善跟踪的重要意义在于:

(1)只有进行品质改善跟踪,品质问题才能被管制。有专人去跟踪,去解决,并有改善之办法。

(2)品质改善跟踪也是品管部门展示自已的存在和存在意义的机会。7. 防止不良品的办法:

防止不良品的要决:

(1)稳定的人员:我们要提供条件,使人员队伍稳定,尤其是关键部门,关键岗位的人员要稳定。

(2)良好的教育:(3)建立标准化

(4)整洁的环境

(5)统计品管

(6)信誉好的供应商

8.品质成本与管理出效益的杠杆作用:

· 防止不良品的出现,可以提高我们公司的知名度。增强我们产品在市场的销售。降低我们的生产成本,增加效益。

· 销售总收入=质量成本+制造成本+利润

· 质量成本(预防+鉴定+失败)

· 预防成本是指对员工的教育

· 鉴定成本是质量检验

· 失败成本就是不良产品。

如果我们适当增加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也就是说增加对我们员工的思想教育,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增加我们对产品质量检验的主动性。我们就可以大大降低我们的失败成本。我们的产品就会有竞争力,我们的效益就会提高。

9.检验制度:

我们前面已讲到品质管制问题。而检验是实施品质管制最基础的手段。通过检验工作,可以评定品质状况,获得品质资讯的回馈,使我们采取矫正及改善措施。检验的目的是不让不良的物件,流入下个流程。因此,检验制度通常包括:

1.进料检验 IQC

2.制程检验IPQC 3.最终检验 FQC 4.出货检验 OQC 5.品质稽核(QA)该制度的实施,是品质保证系统很重要的一环。在一个公司,就品质方面就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是否在运作?有关人员是否在执行?我们必须加以查核。

查核的内容:(1)工程设计资料

(2)作业规范,管理资料之管理使用

(3)原材料的管理

(4)产品配件的操作与保养

(5)采购与供应商的联系

(6)不合格材料的处置

(7)流动品标示与放置。

(8)环境与卫生

(9)生产计划

(10)作业方法

(11)量规与产品的校验

(12)进料管制

(13)制程管制

(14)成品管制

(15)检验人员

(16)包装与装运 10.品质异常之处理:

发现品质异常,要立即通知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员进行处理。情况特别严重的要停产,并追踪处理状况。

11.品质稽核:QA。

它是品质保证系统很重要的一环。在公司包括品质功能设计了许多制度在运作。这些制度是否确实在运作,或执行人员是否在执行,我们要加以查核。A.品质稽核规划有以下主要机能:(1)出厂前的产品查验

(2)公司(或品管)运作系统,规范之查核(3)对客户(消费者)产品品质的统计和调查。12.客户抱怨(退货)处理:(对客户的服务)

能提供好品质的产品,是占领市场,拉住客户的最好方法。但对客户的抱怨以至退货迅速采取行动也是占领市场,拉住客户的最好方法,是售后服务的最好表现。因此,我们的产品卖出去后,对于客户和市场的反应,我们不能轻视,而是要主动去搜集。客户对产品品质不满意时,我们应从设计的销售的过程中,查出问题,设法解决。

接到客户的抱怨或投诉(退货),业务部要开具客户抱怨(退货)通知单,并通知品管部。这时,我们品管部要会同生产部,技术部进行分析,并拟具对策措施。有关措施交由业务部回馈顾客。见P。115 表63 顾客抱怨(退货)通知单

13.问题 改善之障碍

1.不知问题之所在,不感到问题的存在2.推托问题责任(不是想法去解决,而是推卸责任。)3.不能区别问题的原因与结果 4.受习惯做法影响(5.缺乏新方法

6.有依赖性,不想改变 7.失去信心,怕被惩罚 8.缺少干劲,对问题反应迟钝。改善之程序: 1.把握问题点

2.找出影响问题的原因 3.调查影响交大的原因

4.提出改善对策5.对策实施 6.效果确认 7.效果维持

15.改善对策思考原则

(1)何时,何人,何地,为何,多少预算和时间,如何做(2)脑力激荡法,充分创意,突破现状。(3)检查及作业环境

(4)愚巧法,彻底解决问题,预防再发生(5)使用简单的实验设计

注:对策之实施须考虑:公司或部门的能力

需要哪些部门协助?可能性如何?

教学工厂模式 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工厂”模式语文教材体例

伴随着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的是扑天盖地的校本教材,在所有课程的校本教材的研发中,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最具难度,也最具有争议性。如何规范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力争使校本教材既具有职业中学特色,又能满足每一个职高生的发展需要呢?

一、中职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的背景

1、职业高中生源的状况

课程改革不能忽略教学对象的特点。在很多的眼里,职业中学的学生属于那种人生目标不明确、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的对象。可是,如果你深入地和这些学生交往,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也许你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部分同学即使学习能力较差,他们也能积年安坐课堂听他们根本不明白的“之乎者也”,他们有着怎样的自制力?只要教师从他们的教室走过,他们就会热情地招呼,这是多么开放、积极的交际态度。他们其实具有极强的语文学习能力。而通过对我校近两年的流生原因调查问卷,我们发现70%以上的学生把辍学原因归结为“上课听不懂”。那么,降低语文课程达成目标,改变教学内容繁、难、旧的现状,加入学生乐学、喜学的内容,也许我们的语文教学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从创办之初,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就在欲通过实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张謇曾言:“盖卒两校业而不升学,为农为工为商循旧有之习惯技能,亦足谋社会生活。”然而长久以来,职业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实验、实训设备、实习基地等条件因素的制约,课程因袭普通中学,处于“重文化、轻技能”的状态。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企业要求职高毕业生能马上顶岗工作。这就促使职业中学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也不是教给学生所有应该掌握的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工厂化模式”下的校课程改革趋势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gyang polytechnic简称NYP)的教学工厂理念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教育模式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新加坡经济的具体发展情况而创新出来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对我国中职的教学模式改革、专业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改革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校的“教学工厂化模式”将教学从机械加工专业开始试点继而在全校中职专业班全面铺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由课堂搬入工厂;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训课的课程设置比例由原先的4:4:2变为3:3:4。即一般情况下,语文课的周课时由原先的6-7课时缩减为3课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花最少的时间,精选最实用的教学内容,进行最有效的教学。因此,各职业学校势必根据自身的情况,对2000年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做相应的调整,开发校本教材。

二、“教学工厂化模式”下的中职语文教材体例

语文校本教材既要共性,也要具有个性:既要满足学生共同提高基础文化的要求。也要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新课程,这要从社会和个性两方面讲。从社会这面讲来,要问这课程是否合乎世界潮流,是否合乎共和精神。……要从个性一面来讲……看这课程是否为学生所需要。……我们不可以为了一个人,去牺牲九十九个人,也不可为九十九个人,去牺牲那一个人。”

1、教材体例的模块化

省大部分中职学校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共编4册,按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写作训练(包括应用文写作)和语文交际训练5个序列编制,各序列相对独立,分编在4册中”。这套教材“内容处理、训练设计、难度要求、数量安排上体现弹性,便于教学中的机动处理”。然而考察职业中学学生特点,就会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成绩相差极大。以我校为例,近两年,在4次全校性的语文通考中,有3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分数比模具专业的分数高10以上。另外,我校仅中职(中专)专业就有20多个,各专业学生对语文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增强教材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是开发校本教材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在职业高中二年级,我们在不同的专业开展了各种系列的校本教材的试点研究。经过比较分析,模块化的教材能较好地解决生源语文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和学生专业化的学习需求。教材可以分为两大模块: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公共模块适用职业高中高一年级的备专业,为必修模块,基本上按省教材原有教材序列编制,只是对原有的篇目做适当的调整,增加时尚篇目,降低难度。另一个模块是专业模块,供各专业选修,如烹饪专业的语文课程模块中有菜谱的撰写、菜式的讲解系列等,营销专业有推销口才系列等。

2、调整公共模块中各序列的比重

在今几年的企业招工考试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将1/2+1/3=1/5i自己的姓名写得如同天书,一段自我介绍说得结结巴巴;请假条不会写,错别字数量较多。出现这样的情形除了责怪学生基础差之外,我们也应反思课程本身的问题:孩子尚未会走路,就撵着他去跑,怎不会出现孩子烦、大人累的情况呢?在试点中,我们将中职公共模块教材分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鉴赏(包括古典名著节选、诗歌赏析)、写作训练(以应用文为主)和口语交际训练四个序列。在此教材中我们大胆地摈弃了“文言文序列”。因为如《滕王阁序》千古传诵,文质兼美,可学生若连《察今》都无法读懂其大意,那它只能成为课本中美的花瓶。很多古文的确是祖国瑰丽的文化遗产,但会有更合适的孩子来继承。写作训练中摈弃了议论文训练,改为通知、借条、请假条、协议、自我介绍等系列应用文体穿插少量的记叙文训练。文学作品鉴赏以诗词的鉴赏为主,教学中要求通过多诵读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少量的古典名著节选引导学生将来有空可以去阅读此类作品。四个序列的比重为2:2:3:3,即语文课程设置以应用文训练和口语交际训练为主。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将来求职的需要。

3、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

无论在公共模块还是在专业模块中,我们都比较重视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口语交际训练的比重。这是由于我们的学生也许在学习语文文本教材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但是,他们的口语表达欲望较强,人际交往中富有亲和力。如果教师能因势利导,改变他们口语交际中冲动、不文明的一面,那么,语文教学既能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减少学生因学习语文困难而流生的情况,可达到学校和学生双赢的效益。综合性学习活动由于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比较充分到位,因此它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沟通交际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诚如昆体良所言:“最重要的是,一个未来的雄辩家,一个必须生活在广大公众之中并谙悉公共事务的人应当从童年时代起就习惯于见了人不致羞涩腼腆,也不应过着颓唐孤僻有如隐士的生活。头脑需要不断得到激励和鼓舞,而在这种离群索居的生活中,它不是凋残下去,成为湮没无闻的陈迹,就是走向另一极端,变得夜郎自大。因为不与别人比较,人们总是对自己的力量估计过高。”因此,在教材编制过程中我们强调创设各种场景,让学生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如何更得体、有效地说话。

教学工厂模式 篇7

随着民航运输总量的迅速上升,空中乘务行业的用工量及附属的旅游服务行业用工量也急剧增加,而空中乘务人才市场出现“数量的过剩与高质量人才短缺”的不均衡状态,民航服务真正需要的人才难于寻觅,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提高民航服务人才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本着“立足市场、服务行业”的办学精神,2015年,我校开始着手培养空中乘务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因该专业具有安全防范严、技术含量高、规范操作强的特点,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和质量要求非常高,学校意欲寻求和企业合作,通过双方联合培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质量的航空服务人才。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从教学环境、项目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等方面,初步探讨高职空中乘务专业“教学工厂”育人模式,希望能对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一、“教学工厂”模式解析

“教学工厂”模式是在大专院校毕业生工作能力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轨的情况下,南洋理工学院借鉴德国“双轨制”的教学模式,将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元合一提出来的一种适合现代科技发展和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不言而喻,教学工厂即以学院为本位,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在学校内建设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教学工厂,使得实训环节不必依赖于外界企业,在校内即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企业环境和项目研发中由模拟到模仿到融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教学工厂模式集中体现在人与环境这两个方面。即以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支撑,以综合科技、专业科技中心等教学环境为背景的一种办学模式。教学工厂倡导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旨在建立一个灵活、创新而又富伸缩性的教学系统。学校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量身订制”,并在教学方法中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总之,“教学工厂”内涵丰富,模式新颖,是实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应用型高职专业人才的有效模式。

二、高职空乘专业“教学工厂”育人模式

借助教学工厂育人模式的它山之石,本着我校高职空中乘务专业的实际情况,本文试图探讨二者有机结合的可能性,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重组和优化教育资源,建设教学工厂环境

(1)依托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心、实训基地和专业教室,统筹规划,设置具有真实性与适用性的教学模拟舱和模拟机场,构建具有不同层次的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教学工厂模式的整体框架。

(2)寻求有合作意向的航空公司、机场企业的共同参与,与校方形成事业上的战略伙伴关系,并能够适时提供合作项目,提供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实践与创新平台。

(3)由航空企业和民航管理局成员组成的专业咨询委员会提供专业咨询,为相关专业开发和后续课程改革出谋划策,避免专业设置与社会脱节。

(二)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由于空中乘务专业实践性强,需要聘任有空乘工作经验、人文素养较高并具备创新研发能力的教学团队,因此,必须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鉴于此,可以采用培养和引进的方式组创教学团队。首先,学校由企业引进的乘务长或多年工作经验的空姐来承担项目教学工作,随着“教学工厂”模式的推广,逐步培养自己的教师,使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双师型教师;其次,对于来自企业的教师必须具有5年以上行业经验和本科以上文凭,进校后需要完成五个教学培训模块,并取得教师资格证;第三,直接来自高校的教师,需要持续性地进修培训,隔两年送回航空或机场企业学习。此外,还可以从企业引进小部分兼职教师,上课时间可以有所宽限。总之,专业教师要轮流学习,不断增值,让专业永远保鲜。

本文解析了新加坡“教学工厂”的育人模式,立足本校空乘专业教学实际,从建设空乘专业“教学工厂”环境、构建“教学工厂”的实践项目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等方面,初步探讨适合高职空乘专业的“教学工厂”育人模式,后续将讨论这种育人模式的实施构想,以期不断为教学实践提供技术支撑。

摘要:为适应市场对空乘人员的需求,借助新加坡“教学工厂”育人模式的它山之石,本着高职空中乘务专业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环境、项目体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初步探讨二者有机结合的可能性,以作教学实践之参考。

关键词:高职空乘专业,教学工厂,育人模式

参考文献

[1]郭雅萌.高等职业教育空乘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3.

教学工厂模式 篇8

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特点是它独具一格的教学工厂办学理念,这是其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学院、实训中心和企业三元合一提出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即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中,并将两者综合一起,在学校内建起环境逼真、设备完善、技术先进的教学工厂。学生在这种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学习环境中,在既是教学导师又是项目工程师的带领下,既当学生又当员工,既接受完整有效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又接受来自“教学工厂”行之有效的实操培训。借助企业项目和科研项目的平台,学校与企业建立了亲密关系,工厂为学校提供先进设备和实践实习,学校则为企业解决难题或设计产品,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师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了创新能力,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灵活应变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应付未来挑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学工厂”不只是一个专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办学概念,更重要的是它能把学校内部各成功要素的潜在综合成效发挥出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完善和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建立起一个重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和专业能力开发的良好工作环境,这也是促进南洋理工学院独特文化和精神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教学工厂”对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启示

“教学工厂”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有效融合,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是一种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以学校为本位,在现有教学系统 (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 的基础上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新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渗透在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甚至体现于学校教学机构的设置与校企合作企业的选择上。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

虽然我国与新加坡国情不同,经济发展上存在差异,完全照搬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模式是不一定行得通的,但职业教育的理念是相同的,那就是走“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把“双师”型队伍建设落到实处。通过国内外培训、高校进修、主持技术项目、工教交替等方式进行培养,聘请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为专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保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生产服务。通过对外承揽产品设计、制造,为小型企业提供生产服务,更主要的是由此密切与企业联系,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生产实践机会,以此拉动学校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入开展,实现教学模式的根本改变。

三、在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一)国家的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在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总体上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设起步晚,且还不尽完善。目前校企合作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两大问题:其一,法律少,没有形成体系;其二,相关法律关于校企合作的内容少。国家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准则和指导性文件,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来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同时学校体制相对滞后,弹性学制有待建立,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前景。目前,校企合作还处于自发状态,学校“一头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划分比较模糊,校企间无法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二)校企间观念、认识不同步。

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伙伴,而很少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上,体现“双赢”的合作形式。很多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企业只选择人才,而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陷于有“合”无“作”的状态。

(三)运行中,具体操作不规范。

学校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没有通盘考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不能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没有最大限度地实现办学目标和获得预期效果。学校现行制度修订不及时,时而发生创新模式运行与现行制度的碰撞,学校办学机制与企业运行机制没有真正融合。例如,不少学校想引企入校,但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校企合作项目与学生考工项目的矛盾;校企合作的场地与实训学生场地的冲突;培养人才与企业获利之间的矛盾,学校希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而企业希望生产效率、生产利润最大化。因此,学校校企合作“引企入校”项目,往往是“知难而退”或者“有始无终”。

三、校企合作的探索实践

我校自2008年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以来,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从最初的推荐学生去企业实习,结果使学生没做两个月就纷纷“逃走”,到之后“工学交替”,老师全程陪同去企业实习一个月,各相关班级交替进行,结果学生、家长、企业三方负面反映颇多。

如何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合格的技能人才,实现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并使合作持续下去呢?我们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改变观念,要想做好校企合作,就必须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利,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企业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主动性。从2012年初开始我校与各企业接洽,选择具有先进校企合作理念并能与我们达成共识的企业,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最终于2013年1月与斯奥克微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关于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的合同。我校专门开辟一块区域作为校企合作场所,从数控车工、数控线切割、加工中心等工种二年级以上的班级中根据学生申请,先选出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两至三周后进行轮换。企业专门派出一名经验丰富的员工长期驻扎在学校,负责学生的培训,同时对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进行把控,并把学校当做是一个车间安排生产计划。我校也派专人进行设备维护保养、仓库管理、生产报表填制等,并且作息时间与企业同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企业里生产的感觉。通过合作,我校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把闲置多年的加工中心利用了起来,相关专业教师通过校企合作,了解了目前的新知识、新技术,在业务能力、质量意识、效率意识上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在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过程中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增强了,在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真正实现了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而企业,一方面能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优先获得优秀员工的储备,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另外,我校另一个引企入校项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我校于2008年与苏州汽车客运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的有关合同。“苏汽集团”是国家道路旅客运输一级企业、交通运输部重点联系企业,拥有员工15000名,各类车辆8000余辆,14个国家一、二级汽车客运站,下设76个分子公司和20个参股企业。2013年6月7日,我校与企业高层再次接洽,互授铜牌,我校作为“苏汽集团”的人才培养基地,而“苏汽集团”作为我校的实训基地。双方达成一致,由学校提供场地,“苏汽集团”提供设备、技术力量,将建立一家汽车“快修厂”。一方面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店长”级的汽车快修人才,另一方面为“苏汽集团”输送优秀的员工,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通过与斯奥克“引企入校”的校企合作方式,我们看到,今后不只是在机加工、汽修方面可以进一步扩展合作范围,在机床维修方面也可以引入机电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仓库管理、生产计划、财务管理等方面,我们还能引入物流、会计等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从而使校企合作纵向、横向同时发展,使我校的各个专业都能成功参与其中,真正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虽然我们和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条件不同,但他们教学的成功实践,特别是探索“教学工厂”的理论实践,坚持“源于企业、用于企业”的办学原则,提倡“用明天的科技,教育今天的学生”的教学思想等对我们加快建立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培养一流技工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摘要:“教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而提出的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有效融合, 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在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工作中, 苏州市吴中技工学校借鉴并进行了探索实践, 旨在寻找适合技工学校的能与企业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关键词:教学工厂,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实践

参考文献

[1]田蕾.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研究.天津大学, 2011.

教学工厂模式 篇9

关键词: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双轨系统

一、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特色

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特色可以概括为:组织文化、创新理念、能力开发、校企合作。

1.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包括组织无界化、处处创新、超前意识、先驱精神、终身学习、精益求精。也就是说学院下面的各个系之间是无界限的,彼此之间可以加强联系,这样就可以提供很多创新的机会,而且学校的专业开设要根据市场要求有一定的超前性,大家都有为了学院发展的先驱精神并且要不断的学习、精益求精使自己变得很强大。

2.创新理念。创新理念:包括“教学工厂”理念、“经验积累与分享”理念、“综合科技教学”理念、“量身订制”理念、“无界化”理念。这里体现的也是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的核心。

3.能力开发。能力开发:包括系统能力开发、校企合作(科技/开发/创新中心、项目、实习)、教职员能力转向。主要针对职员能力专向培训、与企业合作(项目、实习)等,提升教师的能力。

4.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指学院与本地和外国企业、学府和政府机构联系/合作,以便于吸取市场发展最新信息,为职员提供专能开发的机会,扩充学院教学与发展资源,为师生提供研发项目,最终为学生提供国内外企业实习、就业的机会。

以上办学特色的核心则是“教学工厂”。

二、“教学工厂”理念

1.“教学工厂”内涵。“教学工厂”理念是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的教学系统的基础上而设立的。所谓教学工厂是指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在学校内建立起技术先进、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用于教学的模拟环境。

2.“教学工厂”具体体现。建立教学工厂实际是建立了一个灵活、创新而又富伸缩性的教学系统,并以先进的科技达到“超前培训”,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应变、分析和创新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毕业就基本能适应企业岗位的工作要求,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零距离”就业。我们看到,南洋理工大学的工厂,实际上是一个集教学环境、工业项目及经验积累与分享于一体的教学工厂。在科技中心,到处可见现代化的机器、标准的操作和陈列的产品。这个“工厂”保证了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犹如处在一个大企业的各个部门,既接受了完整有效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又接受了来自“教学工厂”行之有效的技能培训。在教学工厂基础上,建立了若干科技中心,进行专业教学活动、企业员工培训、应用项目开发等,从学生项目到工业科研项目都可以在这里完成。实践证明,在“教学工厂”理念下进行的教学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技能,也促进了校企之间的协作,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实际工作环境里。

三、“双轨系统”教学模式

1.“双轨系统”内涵“双轨系统”的教学是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模式。所谓双轨制教学就是将同一学年中的课程划分成两个相独立、互不干扰的课程组合1和课程组合2,分别在同一学期同时开课,到了第二学期互换对调,以此类推,在三年中都采用这种双轨制教学模式。同一系内的学生在入学时就被相应的分为两组,当其中一组在上学期学习课程组合1课程,下学期学习课程组合2课程时,而另外一组则在上学期学习课程组合2课程,下学期学习课程组合1课程。如图所示。

2.“双轨系统”优势。这种教学组织模式的好处就是使教学设备、师资和企业得到充分利用,灵活安排课程,使综合效益最大化,随时可以保证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与研究,确保企业项目的完成和企业实习岗位的连续性。另外,这种教学组织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还允许后续学期重修,使技能培养得以顺利进行。南洋理工学院的“双轨系统”的开发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企业项目需求,二是学生技能培养。

四、思考与建议

1.正常教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及高速铁路客运组织、行车组织工作,适应轨道运输企业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票务中心、控制中心、停车场等部门从事客运组织、票务管理、接发列车、列车调度指挥及调车工作等职业岗位人员。显而易见我们需要高技能的人才,然而日常教学中我们缺乏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下第三年第一学期会进行正常的课程教学,第二学期会被安排在西安地铁进行顶岗实习并且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常规的教学模式会导致我们和企业的联系在一年之中会集中在一起,实习岗位不能满足学生要求,企业联系不够紧密。

2.启示。首先我们可以借鉴“教学工厂”的理念。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现在已有的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让学生完成前两学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其中我们的实训室就相当于南洋理工学院的科技中心,在这个实训中心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实训基地完全将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之中,以真实的设备达到“超前培训”,开发学生最大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应变、分析和创新综合能力。由模拟到模仿,最终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其次我们在第三学年教学时也可以利用南洋理工学院“双轨系统”教学模式。我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由于近几年地铁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在校生的人数2002届录取新生达到了500人左右,显而易见如果这些学生都在第三学年到企业去实习将会出现岗位不够学生分配。因此,我们也可以将毕业的学生分为A、B两组,A组学生第一学期可以先进行企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第二学期进行全日制教学;B组学生则第一学期先进行全日制教学,第二学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这样安排以后我们就会发现全年当中我们都会和企业有紧密的联系而且老师也可以分别在不同的学期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有充足的岗位得到锻炼。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职业教育的前景是美好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联系自己所处学校的特征,将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用到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蔡锦平,张恒权.NYP++[Z].南洋理工学院:培训讲义,2010.

教学工厂模式 篇10

1 国外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21世纪,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提升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提升的主要途径,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职业教育观念与职业教育体制也在发生着多样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都在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和社会地位,加强了教育、培训、社会、就业四大领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如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理事会实施与督导着一个比较全面的职业资格体系,这个体系将目前所有的职业资格归入5个资格等级NVQLEVEL 1--NVQ LEVEL 5,从第一级到第五级分别为:熟练工人、技术工人、技术员或监督员、高级技术员或初级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或中级管理人员。5个资格等级与普通教育证书(文凭)的对应关系为:中等教育证书;中等教育证书且成绩A-C;高级证书;学士学位;研究生学位。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有着极强的灵活性和较高的社会认可度,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人才培养观念趋向于综合性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职业教育只培养单纯掌握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人才的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很多国家职业教育正在转型培养具体岗位专门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综合性人才不但具备具体岗位专门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具备有创新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能够适应不断更新的工作岗位。如美国的职业教育正在形成新的职业能力观,该观念认为职业能力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被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关注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性。新职业能力观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它把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作为职业能力的重要构件。新职业能力观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3 课程体系趋向于灵活性

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课程体系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体系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课程开发、审核和评价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系统中,均设有由工商界人士和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主要负责开发、审核和评价所有专业课程的实施情况。对课程的开发不只是针对某一特定阶段的学习者,而是面向所有从业人员的任何阶段。专业和课程的取舍或更新方面,均严格按照职业群集或行业、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来确定,并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和品质的要求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的调整,为在不同层次上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发达国家对课程的评价也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如英国把学校课程评价局与全国职业资格委员会合并成课程与资格局(QCA),其目的就在于使企业界与教育界共同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1.4 教学过程趋向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过程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手段和方式,可以用理论进行教学也可以用实践进行教学。对于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发展趋向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将会得到更加重视。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一般都有两个教学点——职业学校和企业。丹麦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是在学校和企业(必须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企业)两个地方进行,学生一般以合同制形式在企业实习,以带薪学徒的身份在企业工作。奥地利的商业经济类职业学校一般都设有独具特色的模拟公司,所谓模拟公司,是指该公司除赢利是虚假的以外,其余都与真实公司相同,一般设有市场部、营销部、采购部、财务部等部门,同样进行注册、交税、为雇员投保,与其他公司进行生意、业务、资金往来,其业务往来包括物品的采购、销售、议价、文秘、管理等。

2 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的主要内容及特色

“教学工厂”是南洋理工学院的注册商标,是由学院院长林靖东先生提出的一个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概念包括真实的企业环境、持续的项目开发、学校本位三大内容。

“教学工厂”“真实的企业环境”是在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中,由模拟到模仿,最终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置身在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持续的项目开发”就是学校不断地进行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这是“教学工厂”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教师来说,通过不断地参与项目开发,了解了企业的技术状况和实际需求,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学校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完善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和过程。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指导他们完成一定的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来自企业或其他单位,这种“实战演练”使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了鼓励和开发,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确保了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挂钩,提高了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是学院专能开发和教职员专业培训的重要途径;促进了学院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学院与企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学校不但给社会不断地输送人才,而且在为企事业单位开发项目的过程中实现了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学校本位,就是“教学工厂”以学院为本位,而不是以企业为本位,它是在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了理论课、辅导课、实验和项目安排)的基础上而设立的。

“教学工厂”理念在南洋理工学院得到了非常成功的实践,其影响力不断加强,成为继美国、德国、日本之后成功的职业教育范例。

3“教学工厂”对我国职业学校教师能力培养的启示和借鉴

“教学工厂”是一种实践式教学,融合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理念,符合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为解决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存在重理论少实践、重教材少实训、重教师轻学生、重内容轻过程、有体系无创新、有框架无特色等许多问题,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3.1 更新学校教师能力培养观念

发展职业教育,教师是关键,南洋理工学院林靖东院长在介绍其办学成功经验时说:“只有能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学校,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赢得企业的主动合作。只有得到企业的支持,学校才能得以长远的、更好的发展。而要得到企业的认可,学校必须超前发展,要培养超前发展的老师”。在南洋理工学院,最大的财富是他拥有和培养了一批具有超前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可见,职业教育的发展关键在高素质的教师,任何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都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实施才可以取得实效。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应该更新观念,建立以培养和促进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把建设和造就具有超前发展的教师作为职业院校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培养培训教师作为办好学校、培养好学生最重要的工作。

3.2 重点构建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走工学结合、校企办学

的路子

实践教学就是教育教学的方式之一,强调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是通过项目的实施等载体来组织教育教学。实践教学由于强调了实践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倡导的主要教育教学方式。“教学工厂”是一种高水平的实践式教学模式,融合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理念,符合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教学工厂”模式中,持续的项目开发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持续的项目开发就是学校不断地进行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对于教师来说,通过不断地参与项目开发,了解了企业的技术状况和实际需求,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参与项目开发本身就是教师培养的过程,是教师知识更新的过程,是教师素质提升的关键有效的途径。因此,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当前应该以构建实践性课程教学体系为重点,走工学结合、校企办学的路子,重视实践教学;以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和改革实践性课程体系,用项目法、任务驱动、模块教学等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型职业教育方式完成我国以学校理论传授为中心的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要推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把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社会动因、任务驱动等结合起来,实现职业教育为企业和社会服务的内在要求。

3.3 教师职业能力要向综合性、专业性、方向性、技术性、

操作性方面转化,提高实践技能和革新创新能力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理念,由模拟(simulation)到模仿(emulation)再到融合(integration),以达到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教学工厂”理念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和企业开展伙伴关系。尽可能多地吸纳企业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全面模拟企业环境。在仪器、设施的设置和布局上尽可能与企业保持一致,让学生参与项目工作,得到锻炼。二是全年不间断的学生项目安排。以配合企业的需求,与企业联系,企业的要求包括技术、人员,学院可以随时随地的提供可靠的保证,这样企业才会与学院长期合作。三是系统专能的开发。致力于大型综合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在坚持教学工厂项目平台(TFPP)的基础上,着重开始专能开发和教职员的专业培训工作,为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学院开始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分享(AES),学院也为AES注册了商标。AES实质上是将师生共参与的工程项目解决方案、经验建成经验知识库,不仅便于师生在后来的工程项目中方便快捷地得到帮助,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院工程专能开发的效率。四是全面的系统整合。经过前面三个阶段的发展与完善,学院的“教学工厂”的理念已经基本健全起来,已经能够帮助学院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理念发展过程中,教师的因素很重要,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完成“教学工厂”理念发展的四个转变。“教学工厂”模式,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参与项目开发,这使得教师首先在专业知识上要能够不断地加以更新,不断地跟踪最新的科技发展,否则就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就要被淘汰;其次要主动保持与企业界的密切联系,了解企业界的技术状况和最新的技术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符合学院对教师的要求,这样的教师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可见,在职业教育转型过程中,要求教师在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具备综合能力养成和专业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要求教师既是传授知识的“讲师”,又是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工程师”。教师职业能力要向综合性、专业性、方向性、技术性、操作性方面转化,要不断提高实践技能和革新创新能力才可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

3.4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机制

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师招聘上,并不盲目追求高学历,只要求是本科以上学历,但却对教师的企业背景十分看重,他们要重点考察将被聘任者在什么样的企业工作过,在企业从事过什么样的工作,是否有从事项目开发的能力等,而且企业工作的时间必须在5年以上。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是不可能直接来校任教的。而我国的高职学院,中等职业学校在招聘专业教师时可以说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即重学历轻技能,选择面比较窄,被选择的教师一般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更高学历的人,被选择的教师缺乏技能和实践工作经验。教师还像中学一样传授知识,缺少实践能力。以最近几年十分热门的物流专业来说,我国高职院校是从十几年开始的中专学校转型和升格而来,再加上物流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专业,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70%以上既没有进行系统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培养,也没有经历过物流专业实践。教师对物流理论一知半解,对物流的应用流程停留在书本或者想象中,“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我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不能适应现代职业的要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首要任务是要重视职业学校教师的入口,拓宽职业教师招聘渠道,实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双证模式”,即职业教育教师不但要有普通教师资格证,而且要获得具备实践能力的“职业能力资格证”。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逐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素质。

南洋理工学院对在职教师的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无货架寿命”的概念,就是不论你的年龄大小,只要你具备学习能力就可以获得学习机会。这个管理理念,实际上就是提倡员工终身学习的理念。他要求每个人要有危机意识,时刻关心自己的“货架寿命”,注重学习,不断进取。南洋理工学院为保证教职员工能够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进修条件。持续不断的知识更新和源源不断的企业项目经验,使教师的专业技能越来越强。而在我国,由于近些年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学生规模不断增加,各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需求逐年递增,导致新进教师一上班就直接独立承担教学任务,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及时掌握现场生产需求,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与生产脱节。因此,当前阶段,我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升要求国家和职业学校构建一个适合当前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34页)的培训体系,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如:建立聘请企业工程师到职业学校授课制度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分期分批地安排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或实践等制度。

参考文献

[1]易守华,朱克忆,张柏森.项目教学法及其在《Pro/Engineer产品造型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6(8):148-149.

[2]李万青.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设计高职“现代物流”课程[J].北经济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23-125.

[3]白彦婷.新加坡“教学工厂”的经验与启示[EB/OL].http://www.govyi.com/lunwen/200906/315732

[4]巢雨仓.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及其启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5]吴念香.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职业教育超前性给我们的启示[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师培中心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文集,2009.

[6]白燕,向凯,黎铜和.南洋理工学院办学理念的认识与思考[EB/OL].http://www.cvae.com.cn/www/yj/gjzj/09-11-16/4482.html

上一篇:农产品电商大跃进下一篇:完形填空题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