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

2024-09-05

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精选十篇)

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 篇1

一、升入高中后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

许多学生在初中时数学成绩很好, 而升入高中后数学成绩则急剧下降, 根据其普遍的学习状态表明, 导致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

许多学生进入高中后, 还像初中那样,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教师惯性运转, 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如表现在:不制定计划, 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 对教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而没听到“门道”, 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等等。

2.学不得法。

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剖析概念的内涵, 分析重点难点, 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不能专心听课, 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 笔记记了一大本, 问题也有一大堆, 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只是赶着写作业, 乱套题型, 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 机械模仿, 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 白天无精打采, 或是上课根本不听, 自己另搞一套, 结果是事倍功半, 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 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 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 但对难题很感兴趣, 以显示自己的“水平”, 好高鹜远, 而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 知识的深度、广度, 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 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 如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查缺补漏, 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二、提高高中数学成绩的对策

(一)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学习方法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但从实际情况看, 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确实需要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像蜜蜂“采蜜式”的学习, 博采百家之花而酿一己之蜜, 经过消化咀嚼, 使知识积少成多。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实数理化, 尤其是数学, 学起来是挺有意思的, 要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无穷快乐, 并把所学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1. 制定计划。

学生学习目的应明确, 时间安排应合理, 不慌不忙, 稳扎稳打, 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 既有长远打算, 又有短期安排, 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 磨炼学习意志。

2. 上课前自学。

这是学生上好新课, 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 自学不能搞走过场, 要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 上课着重听教师讲课的思路, 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 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 上好课。

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 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 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 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 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 而不是全抄全录, 顾此失彼。

4. 及时复习。

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 通过反复阅读教材, 多方查阅有关资料, 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 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比较, 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 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 独立作业。

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 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 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 解决疑难。

这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 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 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 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 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 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 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 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 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7. 系统小结。

这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 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 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 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8. 课外学习。

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 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 走访高年级同学或教师, 交流学习心得, 等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 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 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 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 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二) 运用现代数学教育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生动、形象、个别化、自定步调等特点, 在模拟和探究方面可以对现实系统 (事物) 进行模拟, 直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作为教与学的工具能有效帮助教师和学生处理日常事务 (备课、计算、作业、交流等) ;在通讯网络方面可以广泛地获取最新教学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 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 而且使许多常规方式方法难以表现的教学内容可以很容易地表现出来。

(三) 加强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 篇2

甘肃陇南市第一中学胡维义

每一届初中毕业生中总有一部分以比较高的数学成绩进入高中后,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过去的尖子生渐渐沦为数学后进生。少数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害怕数学,讨厌数学,直至放弃数学。学生厌恶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何在?我在教学中经过观察研究和比较高、初中数学的教与学。发现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1.初、高中教材的变化影响

初中教材往往内容通俗、具体,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题型少而且简单。对于不少定理没有严格的论证或以公理形式直接导出,从而避免了证明。另外,初中教材坡度小,直观性强,对于每个概念都配备大量的习题和练习;加之升学压力,教师多采用反复训练,机械重复的方法,让学生熟悉每一道题的求解而不是理解。但高一教材一开始就给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集合、映射等近代数学知识;接下来是抽象性更强的集合运算问题、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提高了一个层次。而紧接着的数列知识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的符号、概念、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论证中,一部分学生便渐渐找不到感觉。尽管近年来高中教材的难度有所下降;但由于高考的存在和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敢降低难度。

2.教辅材料的影响

随着教辅市场的开放,书店里的各种教辅资料铺天盖地,而大多数学生不能辨别其价值性,往往选择了一些不适合的资料和习题集,从而陷入无尽的题海当中,并且题目难度较大,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3.不良学习习惯,不当的学习方法严重影响高中数学学习

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他们上课注意听讲,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但只是满足于课堂上听,没有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多数学生缺乏积极思考的习惯,学习不能持之以恒。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害怕困难,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自己去寻求解决的办法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过程。

不会科学的安排时间,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对于自己学习中的错误不愿积极主动的思考分析,从中难取经验教训。他们之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并不是因为智力有缺陷而是他们缺乏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当这些学生升入高中后,高中数学多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和严格的逻辑推理、论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培养,这让学生很不适应。再之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少,教师不能象初中那样细嚼慢喂,只能选取一些典型的习题讲解,培养学生的能力。因而,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勤于思考,善于归纳。而高一的新生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一时不能适应及至发现,已落后与人!

4.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是和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群体之一,他们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高一的老师多是高三循环下来或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

高三循环下来的老教师,他们往往眼界过高,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之间用高三复习时的难度要求高一新生;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又对教材、教法不熟悉往往抓不住重点、难点。教师教学中常常过分强调: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难点、重点,一旦学不好便会如何、如何的言论。以期望引起学生的重视,孰不知这反而加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倘若学不好便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又如部分老师在讲解习题时往往对之点评,有时会说:这题很简单,我想同学们能解决。而

在学生问问题时又说“这么容易的题怎么能不会”,此时,即使老师能坐下来讲解,大多数学生无论懂与不懂也只有点头的份儿,以后更不要说再去问老师习题了。教师在作业的批改和课堂的提问以及课下的辅导等方面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刺痛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上进心。

5.学生的学习品质、情感对数学成绩的影响

高中和初中的数学成绩的悬殊造成了学生学习心理上的负担。同时我们应当注意到许多学生的情感往往很脆弱,承受不住太多的挫折,几次考试分数过低就有可能使他们失去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另外,我们的某些家长和数学教师又硬想把他们和数学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拉在一起比较,要求他们在相同的时间里作出相同的反应,消化和接受同样多的知识。这样无形中又加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结果其成绩不但不能提高反而使他们越来越害怕学习数学。而学习不好又要导致老师和家长的批评,久而久之,必将导致其心情郁闷而产生严重的心理自卑感;从而使他们自暴自弃,终放弃数学学习。

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篇3

关键词:思想 素质 方法技巧 教材 资料书

Abstrac The reasons for the dec line in mathandcountermeasures, theanalysisand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of school students Impaxt of learn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 Keywords : ideological quality of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eaching materials book

中招考試后,许多初中毕业生以优异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考上高中的学生应该说基础还是比较好的,但每一届初中毕业生中,总有一部分以比较高的数学成绩进入高中的学生,在经过一段的学习后,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甚至过去的尖子生渐渐沦为数学后进生。少数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害怕数学,讨厌数学,直至放弃数学。这部分学生厌恶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何在?又有何对策?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浅析。

一、学习思想的影响。

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些学生产生了“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张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所以,高一新生,在开始时就在思想上加以引导,这样就能使学生迅速自然的进入角色,顺利的进行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

二、心理素质的影响。

我校是一所重点高中,学生生源相对比较好,学生的情况可以用“藏龙卧虎”来形容。很多学生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所拥有的荣誉感、成功感与优势,在高中相互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或表现不明显,或消失殆尽,能否继续保持,将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严格考验。迅速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不能适应或者适应慢的学生,因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任其发展后,就会缺乏信心与毅力,成绩越来越差,能力越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能否克服心理问题,使自己发生转变,就要看他们是否具备面对挫折、冷静分析问题、找出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办法。因此高中数学学习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考研的一部分。要对学生心理加以引导,使学生对自己的高中的新生活充满自信。

三、学习方法技巧的影响。

与初中数学学习的理念不同,高中数学多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和严格的逻辑推理、论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培养,这让很多高一新生很不适应。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寻求解决的办法总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过程,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他们之所以暂时学习成绩下降,并不是因为智力有缺陷,而是没有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缺乏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因而,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勤于思考,善于归纳。而高一的新生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一时不能适应,及至发现,已落后于人!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教材的影响。

首先,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探讨的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高中数学与初中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的要求又是一次质的飞跃,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了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再者,由于初、高中教材内容作了调整,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有的内容为应付中考而不讲或讲得较浅(如二次函数等内容),这部分内容不列入高中教材,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需要经常提到,或应用它来解决其他数学问题,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

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更加增大了。所以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解决初、高中知识、能力的衔接问题。

五、资料书的影响。

随着教辅市场的开放,书店里的各种资料书铺天盖地,而大多数学生不能辨别其价值性,往往选择了一些难度,知识范围不适合的资料书,不仅使学生陷入无尽的题海当中,而且使学生产生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感,严重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所以要指导学生选购适合的资料书。

总之,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困难大、挫折多。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冷静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借助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更好的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 篇4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田径队短跑队员, 共计27人, 其中男生24人, 女生3人, 年龄均在21—24岁之间。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 2009 级短跑队现状分析

由表1可知, 有11%的同学百米成绩与入学前相比有所提高, 有19%的同学百米成绩与入学前相比基本保持, 但是占70%的同学与之入学前相比较, 成绩下降了。由此可以看出, 教育学院2009级田径班学生百米成绩整体呈下降趋势。

2.2、 对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 2009 级田径班学生百米成绩下降原因的分析

由表2可知, 认为由自身原因导致百米成绩下降的同学占93%, 认为由课时原因导致百米成绩下降的同学占100%, 认为由教师原因导致百米成绩下降的仅占3%, 由此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认为由自身原因和课时原因是导致2009级田径班学生百米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1) 关于自身原因的研究。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 认为技术不规范的同学有92%;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占81%;而100%的学生都认为心态不端正是主要的自身原因;有74%的学生认为在训练时候缺乏积极性会导致成绩下降; 在大学期间缺乏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会导致自己无法将所学的理论实践到训练中, 认为基础不扎实原因的学生占37%。综上所诉, 心态不端正和身体素质下降, 缺乏积极性是导致自身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2) 对训练课时原因的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教育学院2009级田径学生对训练课时安排满意的占11.1%, 对训练课时安排满意度一般的占25.9%, 对训练课时安排不满意的占63.0%。的确, 作为教育学院的学生, 每周的训练课仅仅为三节, 每节一个半小时, 那么作为田径班的学生每周的训练时间严重不足。据调查, 2009级教育学院田径班的学生平均每周的训练时间只有3个小时左右, 除去准备活动的时间, 那么投入到专项训练的时间就更少了

短跑作为田径赛中距离短、强度大、速度快的项目, 由于其技术动作特点, 在训练中负荷量与强度的科学安排显得十分重要。然而一周的三节课时, 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为从训练计划的制定, 到训练过程的实施, 再到训练效果的评定, 乃至于训练管理、恢复等诸多方面, 都与“时间”发生着密切联系, 时间始终伴随在运动训练的左右。没有足够的时间安排, 就没有了系统的训练, 任何的竞技项目都需要坚持不懈的练习, 专业的运动员每天都要训练八到十个小时, 然而作为教育学院的田径专项的学生, 一周只有三个小时左右的训练时间, 根本就不会达到系统训练的效果, 所以课时少也就成为了教育学院2009级田径班学生百米成绩下降的原因。 (据调查, 所有学生在高中时期每天也都进行训练 , 专项时间比大学时多)

3、结论

(1) 通过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田径班队员的调查分析, 发现大部分同学的百米成绩与入学前相比下降了;

(2) 通过分析, 得出了主要有三点原因导致百米成绩下降。第一是自身的原因, 第二是训练课时的原因, 第三是教师的原因, 相比之下, 教师的原因很小,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前两者;

(3) 身体素质下降是主要的自身原因因素之一, 这是由于学生入学后懒惰心理造成, 沉迷于玩耍之中, 降低自己身体锻炼的意识, 游戏的时间大大大于学习和训练的时间, 导致身体素质的下降。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 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 数理统计法, 将对北京体育大学09级田径队百米成绩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影响成绩下降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田径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心理状态不端正;缺乏积极主动性;技术动作不规范;理论知识薄弱;训练时间不足等原因造成田径队员成绩停滞不前, 对症下药, 从而改善短跑队训练质量, 为今后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乃至竞技体育的田径专项学生提出更好的训练规划, 预防成绩不断下降等因素的发生。

关键词:百米,大学生,原因,停滞,预防

参考文献

[1]刘生杰, 王继华, 张军霞, 许隆.对我国男子百米成绩落后原因的探讨[J].山西体育科技, 1995 (2) .

[2]尹小波.对我国男子百米跑成绩停滞不前的探讨[J].湖南怀化学院, 1994 (2) .

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 篇5

伍仁林新疆兵团建工师第一中学830011

(作者简历:伍仁林男1980.9出生 湖南东安本科教师中教二级

新疆兵团建工师第一中学***)

摘要: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应对策略

关键词:成绩下降对策教材教学方法学习习惯教师角色

我从教有十来年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及家长都在抱怨数学成绩下降的很快,都在担心并向老师询问原因了解情况。我们知道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刚进入高中,大多同学高一数学成绩会有所下降。那我们如何针对这种现象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以解决这个让大多学生、家长乃至教师都担心的问题。现我就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1、初、高中教材的不一样

(1)初中教材由于高中教材脱节的现象,如在十字相乘法上高中要求较高而初中作为选修很多老师没讲学生不会,在高中教材没有但它是经常用到可以说是一个重点方法,再如初中学生中考可用计算器计算能力要求不高,而在高考中则要求很强的计算能力并不允许使用计算器等

(2)初中教材往往内容通俗、具体,题型少而且简单。对于不少定理没有严格的论证或以公理形式直接导出,从而避免了证明。另外,初中教材坡度小,直观性强,对于每个概念都配备大量的习题和练习;但高一教材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高一年级的学生一开始的思维梯度太大,以至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

2、教学方法上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

在初中教学上教师每节课所教的内容少,教师讲得少学生练得多,多采用反复训练,机械重复的方法,让学生熟悉每一道题的求解而不是理解,可以说只要让学生记住一些题型或题考试就能考高分;而在高中,每节课的容量大,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很多学生光靠简单的记忆和模仿,很难理解一些数学概念和意义,不会举一反三

3、不良学习习惯,不当的学习方法严重影响高中数学学习

初中生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他们上课有些不能注意听讲,题目简单容易,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随便听就能听懂,思维不太敏捷的学生靠他们的勤奋就会做题,多数学生缺乏积极思考的习惯,学习不能持之以恒。当这些学生升入高中后,高中数学课堂容量大,每道题都具备很强的逻辑性,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完整的听完每道题的所有步骤,从而导致有很多学生说听不懂,另外高中数学多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和严格的逻辑推理、论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培养,这让学生很不适应。

4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高一的老师多是高三循环下来或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高三循环下来的老教师,他们往往眼界过高,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之间用高三复习时的难度要求高一新生;使得很多学生不适应,当老师发现并适应学生时已经走了很远了,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又对教材、教法不熟悉往往抓不住重点、难点,对学生的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应对策略

我也带了几届高一学生略有一些想法仅供同行参考,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对策:

1、上好开学的第一节课

通过第一节课告诉学生高中数学与注重数学的异同就初、高中教材的不一样、教学方法上与初中的不一样,学生学习方法的不一样要给学生做一说明解释,并告诉他们成绩可能会出现下滑,要求他们做好思想准备,告诉他们就像弹簧一样受到压力会被压缩,但是好弹簧一旦适应是会反弹的,所以要求学生要有坚强的毅力,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2、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课堂上的听课效率如何,严重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的优劣。良好的听课效率主要来源于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课前预习、专心听课以及及时总结、独立作业、质疑解难和课外练习等几个方面。

3、教师角色的转变

(1)、注重与学生的情感的交流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对于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充分创造机会主动接触他们,多给他们温暖和亲情,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打动和感染每一位数学差生,消除数学差生对数学教师敬而远之的心理。只有和他们融成一片他们才会主动和你交流,才能向你道出数学学习中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表扬学生,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2)、在数学教学中,首先,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初高中教材的异同。

高一时期要注意教学的进度不可过快,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教材、备学生,与他们一起共同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确定适当的期望值。要加强学习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课本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在教学活动中,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甚至事倍功半的让学生去背什么“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表达——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和要求的。

总之,新课程高中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高一学生在学习中困难大、挫折多。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冷静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

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篇6

关键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缺乏锻炼;课业负担;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48-01

一、研究目的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学习、工作的物质基础,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大事。近几年来,学生体质水平明显下降,学生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令人担忧,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原因,积极采取措施扭转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把“阳光体育“工程落到实处,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一)重智轻体,缺乏锻炼。众所周知,虽然现在提的口号是“素质教育”,但实质上还是过去的“应式教育”的模式,而且愈演愈烈。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文化课的教学上,体育课的安排也就是为了完成课程规定应付检查,没能把体育课放在重要地位,更不能有效地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课经常被语、数、外所谓的主科所代替,上体育课时学生被留在教室辅导或做作业是常事,尤其是毕业班这种现象就更为突出了。国家规定3-9年级每周安排三节体育课,可真上起来就少的可怜,毕业班每周只上一节,更有甚者干脆把体育课停了,给其他课程让路,学生根本保证不了每天锻炼1小时。自从初中恢复了体育加试,一时学生锻炼热情很高,体育考试对学生起到了促进作用,上级部门初衷是好的,但那还是为了考试而练,考试一结束立马停止,部分学校干脆就把体育课取消了,完全停止了体育活动。

(二)思想观念认识不够。一切为了达标,一切为了检查,没有把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在以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好与坏为标尺的评价体制下,一切事情都为文化课让路的风气越刮越浓。这与现行的教育功利有关,以牺牲学生的长期健康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高分”,“升学率”。为了提高“升学率”可以任意剥夺学生休息和锻炼时间,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体育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现在的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体育教学内容陈旧、乏味,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学校为了防止出现意外事故发生,取消了一些对抗性强容易受伤的体育教学项目,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也给教学带来了不良影响,考什么教什么,教学围绕考试转,为考而教,只追求眼前效益而忽略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四)师资配备不完善,课堂效率低。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與体育教师有直接关系,一些教师思想不端正,自身素质差,上课就是糊弄,学生根本就学不到啥。特别是农村学校体育师资严重不足,把一些非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工作,甚至把快要退休的老教师也派到体育教学岗位上,这些教师教学能力差,责任心不强,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按课标要求和教材上课,上课随意性特强,至今仍然存在“一个足球”一堂课的“放羊式 ”教学,没能真正的把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五)课业负担过重,睡眠严重不足。学生的学习负担主要来自老师和家长,学生在校时间随学段延长而增加,小学达到7-8小时,初中达到8-9小时,高中更长一些,回家后还有写不完的作业,甚至还要找老师辅导。据我了解,小学生好一些,初中生9点以前睡觉的很少,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大多数都在11点以后睡觉,有的还要晚一些,早上6点以前就起床,这些过重的学习负担挤占了学生的休息时间,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学生体质下降。

(六)学生膳食结构及营养状况。一是学生喜欢肉类、奶类、油炸食品及碳酸饮料,造成营养失衡导致肥胖,二是学生三餐不规律造成营养不均衡。多数学生早餐在校外早点部吃快餐食品,还有部分学生由于时间紧没来得及吃,只能饿着肚子上课,中午和晚上基本都在家吃(家离学校近的小学生,远的在小饭桌吃),但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因为晚上还要上晚自习没时间回家吃饭,只能在校外的小吃部用餐,极不卫生,营养也不全面。

三、结论和建议

(一)教育部门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真执行学校体育法律、法规,加大“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力度,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转变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减轻中小学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健康教育。

(三)学校按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认真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体育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评价教师和学校的硬性指标。

(四)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监督、评价机制,上级体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过程监督和管理。

(五)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体育教师自身修养和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课外体育锻炼内容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懂得锻炼的意义和作用。

(六)改善教学环境,加大体育投入,购置器材,增大场地面积,满足学生练习的需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

参考文献:

[1]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S].

[3]教体艺<2007>14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实施意见的通知 [R]2007.9

[4]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估与管理标准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11

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和对策 篇7

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一系列副产物, 如:环境污染, 食品安全问题, 抗生素的滥用等, 这些都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比如环境问题中, 很突出的是近几年持续爆表的PM2.5大气污染现象。PM2.5是一种可吸入颗粒物, 一旦经过呼吸进入身体, 会损害学生的呼吸系统,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等[4]。一些厂商以经济利益为首要导向, 在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防腐剂和其他一些化学制剂, 人食用以后会产生一系列的长期后果甚至会导致癌症的发生。医疗方面, 有些医院为了能在表面上使疾病得到控制和治疗, 滥用抗生素, 虽然疾病很快可以得到控制, 但是却留下了后患, 也同时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国家战略方面来看, 我国的战略思想是重竞技体育, 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学校体育中, 都将其作为体育工作的主导, 而在全民健身方面却投入力量不足[5]。

(2) 从家庭角度来看, 也有着众多的原因解释了学生体质的下降。首先, 现在很多家庭是一个孩子, 传统四位老人和两位家长的全部重心就在孩子身上。于是孩子变成家庭里的掌上明珠, 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中怕掉。更不要说让孩子去参加“危险的”体育运动了。其次, 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还是应试教育, 认为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 体育运动只是淘气的孩子做的事情。不鼓励也就成了学生不参加运动的原因之一。最后, 一些家长认为给孩子吃大鱼大肉就是对他们很好的关怀, 于是不科学的饮食加上不锻炼, 很容易导致肥胖率的上升[6], 而肥胖又是很多疾病的先导。经常不参加体育锻炼也会导致身体各项机能的退化。

(3)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第一, 很多学校重学科知识, 轻文体项目, 对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也比较松散。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感觉到没有运动气氛。第二, 一些学校缺少必要的体育设施和场地, 或者学生活动的时候没有足够的体育器材。第三, 处于对安全的考虑, 体育课上取消了认为存在危险性的运动器械和项目。如小学的“跳山羊”, 中学的跳箱、跳高、跳马、单双杠、攀登架、爬竿、爬绳、秋千等, 学生的体育课变得形式化, 起不到有效健身的效果。第四, 部分学校缺乏保质保量的体育教师, 有的甚至是别的学科的教师兼代体育课, 那些老师可能缺乏体育教育相关的知识, 难以科学地指导学生强身健体。第五, 有的学校体育教育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 或者以体育应试为导向, 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第六, 一些学校领导对学生体育锻炼不重视, 导致体育课缩水、教学放羊等现象时有发生。

(4) 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看, 他们自己也需要为这一令人堪忧的现象负责。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晚睡早起、通宵熬夜、爱吃零食、不吃早餐、很少锻炼身体、对电子产品过度依赖等。在体育运动动机方面, 一些学生较少参与体育运动可能是主要由于时间不足, 其次是意志不强、没有被鼓励参加以及身体状态不适合因素。

学生主体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身体健康是其根本保证。要改变学生体质下降的这一现象, 我们要从多个方面努力。作为学生生活时间最久的学校, 是我们最需要重视的地方。第一, 转变观念, 紧跟课改步伐, 使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课堂。可以加入一些核心力量训练的方法和新兴体育运动项目, 与传统的体育互补, 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锻炼兴趣, 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增强体质。第二, 适当地加大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 改善设施, 确保学生体育活动正常开展以及体育设施、器材资源的开发。第三, 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广播、多媒体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及家长有关营养知识和科学锻炼的指导, 提倡合理营养和锻炼, 防止肥胖和营养不良, 保持身体健康。第四, 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教学组织形式与结构的多样化。如采用按水平编班、按兴趣编班、按性别编班等不同的编班形式, 运用合作分组、友情分组、随机分组、同质分组等不同的分组教学形式[7]。第五,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在其他方面,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投身于这场关乎民族未来的重大事件。重视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的发展, 给予它们必要的支持。加强环保、医疗和食品等方面法律规范的执行, 让我们生存的国家更加健康和安全。我们需要呼吁社会对于未来一代要有更多地责任感, 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时, 我们需要呼吁家长和教学工作者让学生明白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总之, 学生主体肩负着在未来建设社会、富强祖国的重要使命, 而体质的好坏又是一个人从事所有任务的基础。因此, 面对着学生体质下降的现象, 需要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各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 这样未来一代的主人翁才能成为身心健康、适应社会的真正健康的人[8]。

参考文献

[1]马思远.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2.

[2]何仲恺.体质与健康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1.

[3]杨则宜.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8 (3) :397-400.

[4]钟南山.雾霾危害甚过非典[J].健康管理, 2013 (10) :16-17.

[5]杨继星.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在中学体育中冲突原因与协调发展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118-120.

[6]刘嫚, 席波, 王奇娟, 等.1993-2009年7~18岁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率变化趋势[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2 (2) :117-119, 123.

[7]樊临虎.关于现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11) :98-99, 116.

初二学生学习动机下降原因的探究 篇8

教育心理学认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 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它是各类学习行为的基础, 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初二阶段是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 也是一个人人生的转折期。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 学生们上课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 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整日心事重重……经专家潜心研究发现就是缺乏明确长远的学习动机。因此, 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和培养, 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1 研究方法

为了探究初二学生学习动机下降原因的情况, 笔者于2009年10月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乍浦镇初级中学初二年级的四个班级进行了调查。通过这次调查和分析, 获得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影响初二年级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信息。

1.1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0道有关初二学生学习动机下降因素的选择题, 调查范围是乍浦镇初级中学属乡镇初中学校, 调查对象为该校初二年级随机抽出的176名学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独立判定, 不写姓名、学号等。

1.2 测量工具

通过对初二年级的四个班级的部分学生的民意测试, 发现学习动机的下降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 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我设计了初二学生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几大原因的问卷表, 经过和其他老师协商以及对学生的试测后加以采用,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 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174份, 其中确定有效卷有174份。在被进行统计分析的174名学生中, 男生占55.51﹪, 女生占45.49﹪。每个班级学生的比例也大致相等, 这就保证了调查样本的普遍性。在这174名学生中, 学习成绩很好的占6.28%, 较好的占34.25%, 一般的占42.31%, 较差的占17.16%, 由此可见被调查学生学习成绩呈正态分布, 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调查结果的效度和信度。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初中生学习动机下降原因包括外部的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 其中外部的因素中认为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的学生占76.1%;认为作业负担过重有63.1%的学生;认为受校风、班风影响的学生为48.3%;家庭压力过大的是29.0%;受网吧等外界的影响的为14.8%。内部因素中缺乏自制力的是63.6%;自身懒惰的学生为59.7%;自身毅力不够的为54.0%;缺乏自信是31.3%;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为26.7%。

3 讨论

通过对以上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针对初中生学习动机下降的现实情况, 我们可以从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等方面进行改进:

3.1 学校方面

第一,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调查结果显示, 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语文、自然科学、历史、劳技等科目有较高的学习热情, 而对学术性较强的数学、英语不感兴趣。应试教育导致大多数的教师还是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 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主动提问的能力, 学习动机下降。因此教师上课应努力保持一种轻松、自由的思维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改革传统的题海战术, 布置灵活多样的作业使每一学科都变得生动有趣,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第二, 培养良好的集体学习氛围。良好的集体氛围对其在成员的学习动机、个性有重要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要求和期望, 个人的学习动机由于想得到所在集体的重视而受到激发, 学习效率也可以由此而提高。所以, 努力形成一个相互竞争又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集体氛围, 对培养和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有着积极的作用。班级应和学校一起共同努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三, 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3.3%的学生已给自己定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但多数因做不到而不得不半途而废。“我几乎毫不费力就能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学生占0.54%, 这说明不少的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难度过高, 不易实现, 结果不得不放弃。我们可利用班队课的时间制定适合自己的中等难度的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 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 经过努力可以实现, 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感, 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产生, 激发学习动机, 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四, 培养学生的自信。31.3%的被调查学生缺乏自信;自信是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自信的培养与学校、家庭、社会都有密切关系。因此, 作为教师对培养学生的自信起到了一个必不可少的作用。教师要重视起培养学生自信心这项工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积极的评价、实行因材施教、开展自我竞赛、发展学生个人的爱好与特长等。

3.2 家庭方面

本次调查显示97.2%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要求如果恰当, 就能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 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如果要求不当则会形成相反的结果家长应该在对孩子充分了解的前提下, 提出恰当而且合理的要求, 就会被孩子认同。一旦孩子认同了家长提出的恰当而合理的要求, 这种要求就会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不断激发出孩子的学习潜力, 并能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3.3 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要培养自制力和毅力。调查结果中缺乏自制力的是63.6%;自身毅力不够的为54.0%。已经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成为导致初中生学习动机下降的重要因素。

学生要克服自己心理上的弱点, 战胜自己, 以求在活动中取得预期的成功, 保持身心健康, 都需要自制力。可以通过自我激励方法, 如写出座右铭, 时时勉励自己、常写日记, 在日记中进行自我监督、学会控制时间。

其次克服懒惰思想。调查发现有59.7%的初中生认为自身存在懒惰心理, 是学习动机下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克服懒惰心理,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将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正由于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 他们的学习动机的自觉性还是不很稳定的, 容易动摇和变化, 这就要老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 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 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机。家庭、学校、社会也应加强对他们的认识, 投入更多的关注。特别是学生家长要正确地教育引导这一时期的孩子, 以帮助他们度过黄金岁月里的“危险期”。

参考文献

[1]黄首晶.素质教育长期难以实施的教育知识观反思.教育研究与实验.

[2]王泽仁, 阮望兴.嘉兴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新世纪教育探索.中国和平出版社.

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原因与对策 篇9

1 学生体能素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因素很多, 既有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原因, 也有家庭和青少年个人的因素。

1.1 社会环境——现代文明的困扰

现代文明造就是现代生活方式, 特别是电视、电脑及互联网络的普及, 信息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 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 回家看电视、离校泡网吧、上楼乘电梯、出门就打车……成了一些学生的生活习惯。但是, 现代文明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据200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 肥胖和超重学生的比例在迅速增加, 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 初中生达到58%, 高中生达到76%, 大学生达到83%。可以说, 学生“现代文明病”正呈蔓延之势。

长时间上网容易造成驼背、斜肩等。主要是强迫性体位——弯腰坐立, 使颈椎过度后伸和过度前曲, 导致颈部肌肉僵硬。

看电视、上网对眼睛伤害极大。眼睛长时间注视屏幕的必然结果是眼部肌肉、视神经的极度疲劳, 最终结果就是弱视、视力下降, 甚至产生其它疾病, 如头痛、头晕、恶心等。

营养失衡引起肥胖、贫血。一方面, 青少年缺乏必要的运动量, 能量消耗低。另一方面, 营养摄入过剩, 油炸食品、碳酸饮料在青少年食谱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再一方面, 青少年健康知识缺乏, 如有的女孩子认为越瘦越美, 节食减肥造成营养不良。有的孩子贪吃懒动, 蛋白质和脂肪食入过多, 而维生素、矿物质缺乏。这些都极易引起贫血、肥胖、月经不调、梦遗增多等病症。

1.2 教育体制——素质教育的空洞

学生无奈自我降低运动量。受“以分数论英雄”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学习时间过长, 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严重不足, 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笔者曾对所在的高职技校生做过一次调查, 被调查的30名大学生, 当年由于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 自动放弃体育课自学其他功课的达63%, 利用课间时间复习功课的达71%。有的大学生在进入高校的前两年还能够坚持锻炼, 到了大三、大四阶段, 忙于各种实习和找工作, 锻炼时间锐减, 导致了身体素质的下降。

家长无奈剥夺孩子休息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是中国人的普遍心理。为了孩子的未来, 家长别无选择地将孩子往高考升学的“独木桥”上赶。很多学生的星期天、寒暑假休息权被家长生生剥夺, 被迫去参加各种补习班。尤其是面临中高考, 体质已经明显下降的学生更无暇顾及体育锻炼。

老师无奈弱化体能训练课。伴随着新课标的实施, 有些学校的体育课, 为了应对“快乐体育”、“情感体验”, 专门为了通过达标而设置体育课, 对学生体能锻炼“矫枉过正”, 缺乏一定的强制性, 放弃篮球、体操和武术, 使体育教学走进一个新的误区, 严重挫伤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导致很多喜欢运动的学生, 不喜欢上体育课。

1.3 家庭因素——过度宠爱的疾患

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一定程度说是他们在中小学时所患的体育运动缺乏症。这除了学业繁重、体育课达标阻碍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外, 家庭的过度宠爱也是影响学生体质的重要因素。当代的大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十分欠缺, 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

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宠爱, 还表现在如今的家长为了“关心”孩子, 上学放学都要用“专车”接送, 生怕自己的孩子累着;饮食上, 只要孩子想吃, 不管是否营养过剩一概满足;家务上, 更是不让孩子沾一点边, 生怕影响其学习。这种过分的溺爱, 事实上减少了他们的运动机会和运动强度, 不利于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

2 采取措施改善学生体质的对策思考

学生体质不好, 不仅为他们未来几十年的身体状况埋下了隐患, 而且伴随体能下降, 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情绪调控能力下降, 诱发心理疾患, 甚至出现糖尿病、高血压等成年疾病。事实上, 青少年学生从升学到工作, 竞争压力逐步升级, 要在这样的环境下长久立足, 不仅要有知识和智慧, 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如果在学生时期忽视了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培育, 那么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环境中, 就没有应对竞争的“本钱”。因此, 必须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切实改善学生日益下降的体能素质。

2.1 切实统一思想认识, 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当前学校和家长普遍存在忽视学生体育锻炼的认识误区, 片面地认为人才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 忽视了身体素质这一重要基础。表现在具体工作中, 不重视体育活动, 把体育课当副课, 教学以应付体育比赛和培养少数尖子运动员为目标, 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育与教学既缺位又缺量。对此, 必须统一思想认识, 从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抓起,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认真贯彻落实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切实抓好在初中及以上各年级 (含大学) 的6个项目的测试实施工作, 上好体育课, 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要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 了解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 监测和督促学生有的放矢地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 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方式, 制订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 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整体水平, 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2 积极实施体育改革, 保证学校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体育课是使全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方式。提高学生体质, 体育课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要像文化课那样, 既有国家规定的课时保证, 又有计划、有内容, 循序渐进, 根据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季节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有新鲜感, 不断提高体育课的质量。一是要积极实行新课标, 突出“健康第一”理念, 指导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 帮助学生培养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二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和策划一些体育活动, 因材施教, 从而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要在保证充足的课内课时量的基础上, 保证平均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即在课内课时的学科课上, 教授体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在体育活动课上,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由此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从而使学生达到自学、自炼、自评。同时, 还要开设若干体育项目选修课, 培养发展学生对单项运动的兴趣, 辅之以丰富的联赛和校园运动会, 增强学生参与精神。

2.3 培养终身运动意识, 努力打造“全民健康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学生体能锻炼。体育教学, 仅有“快乐体育、情感体验”是不够的, 还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兴趣的基础上, 千方百计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引导学生科学的锻炼, 从而促进学生的体能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体育俱乐部、定期举办学校运动会等, 如建立乒乓球、篮球和羽毛球等项目的俱乐部。参加俱乐部活动, 不仅可提高运动意识和技艺, 而且可培养较强的团队精神;参加运动会, 则既锻炼体魄又增进友谊, 同时增强竞争意识, 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开展督导检查, 强化责任目标考核。学校体育的强弱决定着学生体能素质。因此, 体育运动必须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责任目标考核。一方面, 小学、初中、高中的体育课程必须接轨, 体育教学大纲要按照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制订, 与学生的身体发育阶段相适应, 把对耐力要求高的长跑和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等项目, 安排在学生身体发展的适当时候。另一方面, 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督导、检查活动, 严格监管所属学校体育教学及日常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有效促进学生体能的提高。

增加体育考试, 完善中考高考体系。建议教育部着手研究制定在中、高考中增加体育考试的详细办法, 将学生的体能素质情况作为中考、高考的必要条件, 然后通过试点逐步推开。如江苏省2008年的新高考方案将体育等纳入综合素质考核, 值得全国推广。

转变运动观念, 打造“全民健康工程”。体育锻炼是一种运动, 很多时候甚至就是一种活动, 不一定非得到正规运动场地。因此, 必须要迅速转变观念, 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 尤其是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体育生活化的观念, 将体育锻炼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提倡全民运动, 树立科学的运动观、健康观, 引导学生根据身体状况选择运动方式, 将运动强身融入生活的细微之处, 从而打造“全民健康工程”。

总之, 改善学生的体质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携手努力。除了学校的体育教学外, 家长也要注意改善孩子们的膳食结构, 不因生活条件提高、升学压力等打破他们的健康生活规律, 要主动创造机会让孩子运动起来。此外, 还要通过立法形式, 把学生健康当成一件事关国家未来的大事来抓, 通过多方努力, 使新的一代真正健康全面地成长。

摘要:青少年学生体质直接影响着我国人才兴国战略的实施。调查表明, 近2 0年我国青少年学生随着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的持续增长, 肺活量、速度、力量等体能素质也在持续下降。客观分析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原因, 既有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原因, 也有家庭和青少年个人的因素。为有效遏制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趋势, 必须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学生,体能素质,健康状况,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曲宗湖.确保一小时, 促进学校体育整体改革[J].体育教学, 2004 (6) .

[2]罗伟强.大课间——享受运动乐趣的大课堂[J].教育导刊, 2005 (10) .

[3]李世荣, 马莉.浅谈大学生体质状况调查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5 (27) .

[4]王虹.大学生体质状况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 2006 (12) .

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篇10

1 中小学生的体质现状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发布的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与1995年相比,我国中小学生在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呈继续增长趋势的同时,速度、耐力、爆发力、力量及身体柔韧性等多项身体素质指标却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肌力、耐力和柔韧性下降幅度较大,而肥胖率却呈现上升趋势。

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2年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2002年监测结果显示:与1995年、2000年相比,学生部分体能指标及肺活量仍呈下降趋势。2004年监测结果表明,我国学生的体能素质以及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继续增多,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伴随而来的是许多成年人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出现低龄化现象。

最新的国民体质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的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增长,然而体能素质却持续下滑。学生肥胖率与五年前相比翻了2至3倍,学生的视力降低率居高不下。

2 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众多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和饮食习惯是影响中小学生体质的两个重要因素。

2.1 缺乏体育锻炼是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

2.1.1 学生课业负担重,体育时间被挤占

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以后,学生就必须凭借学习成绩来选择自己的学校。于是,升学率的高低仍是评价一个学校的重要指标。一些中学为追求升学率,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迫于就业压力、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也别无选择地将孩子往高考升学的独木舟上赶。这就导致“重智轻体”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学校和家长只是关注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体质健康。

学生学业负担重,学生正常体育活动时间被挤占。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中小学要保证学生每天有1h的体育活动时间。然而,国家统计局关于中小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显示:高中生每天上课12节左右,初中生上课9节左右。由于上课时间过长,学生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常被占据,一些学校还存在不开和少开体育课的现象。全国有22%的学校执行不了现行的体育教学大纲或课程,近50%的学校难以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规定,学校体育课被改上其他课的比例高达37.5%。

学生学业负担重,还导致其睡眠时间不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所对十个城市五千多名中小学生进行的最新调查表明:超过1/10的小学生和1/3的中学生正在遭受睡眠不足的隐性伤害[1]。

2.1.2 场地器材不足,学生缺乏锻炼场所

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的匮乏,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三大球和田径运动项目,乒乓球、游泳、健美操等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然而,由于体育经费不足,投入少;部分城镇学校处在市区,学校占地面积小,学校体育活动场地狭窄,无发展空间;某些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不够重视,划拨体育经费很少等原因导致的狭小的运动场地、陈旧的器材已不能满足学生锻炼的需要。此外,社区体育设施的缺乏,也将影响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

2.1.3 体育课质量不高,降低学生锻炼兴趣

体育课内容单一,教学质量不高,挫伤了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导致有些孩子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体育课内容单一,一方面是由于有些学校仅仅为了通过达标、考试而设置体育课,另一方面是由于安全责任让学校和体育教师望而却步造成的。体育课质量不高也有二个主要原因:一是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二是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体育课程得不到重视,致使一些学校体育教师在福利待遇、职称评定和考评奖励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存在不平等现象,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致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人才大量流失。

2.1.4 家长示范影响了孩子的锻炼习惯

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对促进子女的体育价值观的养成、培养体育锻炼与卫生习惯有很大的影响。然而,一些家长在闲暇之余,不是进行体育锻炼,而是忙于打牌或应酬,以致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减少。

2.1.5 科技发展使中小学生由动到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由“动”到“静”的变化。生活方式的“静态化”使许多少年儿童日常运动量大大减少。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脑、网络以及电视等占据了青少年大量的业余时间,减少了他们体育锻炼的时间。

2.1.6 学生缺乏意志力,不能持之以恒

体质的增强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而在我国,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学校对他们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有所忽视,致使他们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他们极少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体育课上,天气稍热不愿意动,天气稍冷便不出来,以各种理由请假,即使运动也不愿选择力量类、耐力类和激烈对抗类的项目。结果体育锻炼时间越练越少,体质越来越差。

2.2 营养知识缺乏,不合理的饮食是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品的丰富,可选择的食物越来越多。加上一些家长缺乏营养基础知识,不知道孩子该补什么、如何补充。而认为好吃的、贵的就是营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人认为肉就是营养,吃肉就等于加强营养,以致食物中高脂肪、高蛋白成分不断增加,使人们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热量越来越多,结果导致儿童肥胖率的增加。许多父母还把健康寄希望于医疗、保健品,家长宁愿给孩子买许多营养品或是药品进行补养,也不愿意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却不知此举反而打乱了正常的饮食结构。

另外,在中小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不吃早餐或挑食,家长也认为孩子喜欢吃什么就做什么,热量、脂肪的摄入量过多或过少。其实这样恰恰严重影响了孩子健康,肥胖、贫血接踵而来,甚至引起慢性病。

3 防止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措施

3.1 切实进行素质教育是核心

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对体育课程的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间。在抓好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

3.2 配足备齐场地器材是基础

开发体育场地,增加体育投资,切实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学校建设规划,添置、改善体育场地、器材,保证学生体育活动的物质环境,以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开放校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3.3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是先导

提高家长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家庭教育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起关键作用。家长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注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4 合理营养良好习惯是保证

合理营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保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为此,中小学生坚持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在饮食方面要在坚持平衡膳食的基础上采取食物多样化。

3.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

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体育课质量的关键。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配齐配强体育教师。为此,一方面要提高体育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把学生吸引到体育课堂之中。

3.6 纳入升学考试成绩是策略

3.6.1 体育纳入升学考试成绩缘由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考试仍然是一个有效的指挥棒,“用分数来引导或者说逼迫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最有效”。因为它确实对提高学生体质有好处,为他们将来养成终生锻炼好习惯打下了基础。体育成绩一旦纳入升学考试成绩总分(包括高考),并在升学成绩中占一定的分数,就会引起学生、家长、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高度重视。

3.6.2 体育纳入升学考试成绩依据

把体育纳入中高考是教育的进步,逼着学生锻炼身体,不是无端地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不是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是不是素质教育,关键不是有没有考试,而是考什么、怎么考。如果通过考试促使学生加强了体育锻炼、提高了身体素质,那考试本身就没什么不对。应当认识到,从广义上来讲,“运动能力”也是一种能力,其重要性不可低估。全国许多省市将体育成绩按一定比例记入中考成绩总分的正反经验教训已充分证明把体育成绩计入升学成绩是行之有效的。

3.6.3 体育纳入升学考试成绩应注意的事项

1.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有机结合。体育升学成绩应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但要确保体育平时成绩的客观公正公平。可要求各校每年对学生进行现场测试,在测试后和升学前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公示,增加透明度。

2.设立有氧练习项目作为必测项目。耐力素质是反映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且耐力项目的成绩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以设立耐力体育升学考试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好习惯,对学生心肺功能的提高也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3.不要固定体育升学考试的选测项目。如果固定体育升学考试项目,就会出现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现象。结果某些项目对学生有很大的锻炼意义,但就因为它不考,学生和教师都不重视。建议体育考试时可分类随机抽取测试,抽到什么项目就考什么项目。

4.加强体育考试管理

加强体育考试管理,确保测试结果的客观公正是成功与否的关键。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和升学考试测试人员的监管力度,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针对我国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现状,综合分析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对策,以期为遏制中小学生体质下滑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对策

参考文献

[1]王玉刚,李爽,杨久婷.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7,88(3):24-26.

[2]许海玲.影响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36(2):136-138.

[3]于云龙,何琳.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J].陕西教育,2006,22:113.

上一篇:铁矿地质下一篇:城市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