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接种

2024-06-04

儿童接种(精选十篇)

儿童接种 篇1

1 沟通的原则

完善预防接种门诊服务, 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应在预防接种护理实践中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 熟练掌握业务技术, 完善沟通技巧, 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逐步提高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工作质量及护理水平。通过完善预防接种门诊护士的护理技巧, 充分体现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 提高工作质量及护理水平。完善预防接种门诊护士的护理技巧是提高护士职业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2 交流的特点

由于预防接种门诊的特殊性, 其交流不同于一般场合的交流, 它是以儿童为中心, 目的是给予情感关怀和提高儿童信任, 同时帮助儿童家长提高对接种疫苗的了解、认识, 有利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交流时要面带微笑, 语言亲切友好, 用词准确, 富于同情心;要不失时机且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切实为儿童着想, 使其对医务工作者产生信赖感。

3 沟通的内容

沟通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感情、愿望及要求等方面, 要培养对接种儿童的责任心, 只有本着对儿童高度负责的精神, 才能去努力学习, 刻苦钻研技术, 练就过硬的本领。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各种新知识层出不穷, 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 这就要求我们护士要不断加强学习, 补充知识, 以提高护理技术, 跟上时代的发展。同时要学会电脑操作和英语等, 以便多渠道、快节奏地获取信息, 掌握先进的技术与理论, 并把这些技术与理论真正运用于临床, 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护士应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并应守时, 说话通情达理, 随叫随到, 工作认真负责, 使儿童及家长感到被关怀。

4 沟通的方式

4.1 语言沟通

儿童心理发育尚不完善, 对医务人员的语言特别敏感, 因此, 我们应以知识和理解去解开心结。工作中与儿童进行语言交流时要全神贯注, 注重应用语言技巧: (1) 礼貌性语言。回答儿童、儿童家长询问时语言要温和, 避免冷漠粗暴。 (2) 解释性语言。当儿童、儿童家长提出各种问题时, 应因人而异, 恰如其分地给予解释。 (3) 告知性语言。结合健康教育告知儿童家长有关疫苗使用的情况, 如: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 使其主动配合预防接种。

4.2 非语言沟通

人的情感复杂, 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 工作中应运用形体语言———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与儿童进行沟通和交流, 可以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在沟通中护士还可以借助手势、表情等帮助表达思想感情, 面带微笑, 能够给予儿童感染力, 减少恐惧感, 还能给儿童以镇静和安全感。

这两种形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缺一不可, 甚至有时非语言交流更是取得儿童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如果交流时不注意特点和形式, 将会产生交流障碍或不足。

5 体会

儿童预防接种小结 篇2

日”咨询活动小结

4月25日是第27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接种疫苗,家庭有责”。今天,社区服务站开展了儿童预防接种知识宣传活动,为前来的群众讲解国家免疫规划政策,让群众明白接种疫苗对保障儿童健康、维护家庭幸福、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向过往群众发放宣传单、宣传册、悬挂宣传横幅、1块宣传展牌等。活动当天发放宣传单50张、宣传册20份,开展现场咨询45人次,受益群众达万余次。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的有效手段。通过接种疫苗使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随着预防接种工作的不断深入,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等曾经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的传染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中国免费为儿童接种的疫苗由有卡介苗、乙肝疫苗、糖丸、百白破、麻疹疫苗(麻风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和甲肝疫苗,用于预防结核、乙肝、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腮腺炎、流脑、乙脑和甲型肝炎等疾病。

谈谈儿童的预防接种   篇3

在初服预防药或初次接种后,家长应记住附表中的复服和复种时间,按时完成复服和复种程序,因为在初服、初种至复暇复种的间隔期内,正是疫苗在人体内的有效免疫期,超过这一时期,儿童对该种疾病的抵抗力就下降,极易患传染病,所以不可忽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打过一次预防针,就不需要再预防接种了,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应该进行全程免疫接种,还要强调多种免疫接种,因为一种疫苗只能预防一种疾病,表中规定的疫苗种类只有全部接种才能预防多种传染病。家长们不妨把表格记下来,按时对照,让孩子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在预防接种时如有特殊情况未种者,最好在当年补种;当年无法朴种的可在下一年补种。如果孩子正在发烧,患支气管哮喘、风疹块、湿疹,结核活动期,或有心、肝、肾病史等,应向医生说明,等疾病痊愈后15天再补种。若患有癫痫病或对药物过敏则不能接种。预防接种以后要让孩子好好休息,三天内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暂时不要洗澡。个别孩子会有轻微反应,如接种的局部疼痛、红肿、低热、不想玩、不想吃东西等,只要多喝些开水,对症处理一下就会好的。极个别孩子反应会重些,请医生及时治疗便可安然无恙。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 我中心预防接种门诊儿童预防接种2 346人次, 出现注射百白破后局部反应红肿伴发热38.5℃以上患者5例, 烦躁1例, 均给予相应临床治疗与护理指导, 预后良好。

2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指导意义

在儿童预防接种中, 家长对“应用某种疫苗的必要性, 对儿童身体是否有利, 会不会有副反应等”极为关注。针对这一心态, 做好各阶段的相应预防接种知识健康教育, 提高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与重视程度至关重要。儿童预防接种后除了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力外, 由于个体差异, 还可能出现轻度不同的副反应, 因此, 在实施预防接种前严格执行告知制度, 做好接种前、中、后的护理指导意义重大。

3 实施儿童预防接种的健康指导

3.1 实施疫苗接种前健康指导

接种前仔细询问儿童身体健康状况, 如儿童患有心、肝、肾疾病, 活动性结核, 中枢系统疾病, 过敏性疾病, 免疫缺陷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者不能接种和近期注射过免疫球蛋白、减毒活疫苗等时间间隔不符合要求而必须延缓推迟接种者, 应做好儿童家长的说服解释工作。接种人员应告知儿童家长本次所接种疫苗的作用、物理学特性、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提高家长对疫苗的认识, 取得家长配合, 并通过引导、鼓励、安慰等方式, 消除儿童恐惧心理, 争取儿童主动愉快地接受免疫接种。合理安排儿童的饮食, 避免饥饿, 不要吃刺激性较强或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 母乳喂养孩子的母亲也不要吃有刺激性的食物, 以免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

3.2 实施疫苗接种时的检查与护理指导

一是检查疫苗, 严格查对疫苗的有效期、是否变质、安瓿有无裂痕等;二是核对儿童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接种程序等, 并根据接种部位、途径、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械;三是接种疫苗后针头拔出时应用无菌棉签在注射部位轻压, 防止疫苗流出或出血。不要反复按摩注射部位, 避免造成局部出血或引起感染性炎症;四是做好预防接种急救处置, 如出现儿童注射时因疲劳、饥饿、过度紧张等导致头晕、出汗、面色苍白等虚脱症状时, 护理人员要镇静处理, 严密观察, 让患者仰卧, 将头部放低, 给予口服适量糖水, 短时间即可恢复;遇过敏性休克病例时, 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抢救, 同时立即请临床医生会诊处理。

3.3 实施疫苗接种后的健康指导

疫苗注射完毕后, 让儿童静坐休息, 观察30 min无异常反应方可离开, 同时做好离开接种门诊后的护理指导, 应让儿童家长了解如下内容: (1) 短时间内让儿童注意休息, 不要做剧烈的活动。 (2) 保持皮肤、衣物的清洁、干燥, 防止儿童感冒。注射部位瘙痒时, 告诉孩子不要用手抓以免诱发感染。 (3) 注射疫苗后可能会出现局部或全身轻微、短暂的反应, 不需做特殊处理, 这是接种疫苗后常出现的正常反应。极少数孩子会有头痛、头晕、发热、乏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 个别孩子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这些反应一般在1 d~2 d内自然消失, 很少持续3 d以上。局部反应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热、痛或淋巴结肿大, 多数1 d~2 d, 少数3 d~5 d自然消失。儿童家长应多给孩子喂水, 加强生活护理和观察, 体温一般在2 d内降至正常, 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以免降低接种效果, 必要时可以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与局部物理治疗。如果体温长时间过高不退, 并有其他急性反应, 家长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 (4) 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包括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 有的疫苗基础免疫需接种2~3次方能产生持久免疫抗体, 如乙肝疫苗、百白破、脊髓灰质炎、A群流脑等疫苗, 需多次接种方能产生良好的保护抗体。因此, 接种疫苗后, 应告知家长每次注射的间隔时间, 必须按规定次数和时间进行注射, 以达到预防注射的目的和效果。因各种原因造成漏种的疫苗应及时进行补种。

4 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体会

儿童预防接种常见知识 篇5

1、为什么要给儿童打预防针?

婴儿出生以后,随着一天天长大,原体内由母体传给的免疫力(即抵抗疾病的能力)就逐渐减弱或消失,因此,必须适时地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增强儿童防病能力,维护儿童健康成长。

2、孩子在什么时候需要接种疫苗?

我国目前施行的免疫规划主要是对一周岁儿童进行卡介苗、脊灰糖丸、百白破混后制剂、麻疹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的基础免疫及以后的加强免疫,按照规定的儿童免疫程序,孩子在一周岁以内必须依次打八次防疫针,口服三次糖丸疫苗,1岁半至2岁、四岁、六岁时仍需加强免疫。可根据实际防病工作需要也有将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程序管理,定时、定点接种。

3、哪些孩子不宜接种疫苗?

各种疫苗生产出来都是经过严格检验“安全有效”的,但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尽相同,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反应轻重也有所不同。为减少或减轻接种反应,在接种前掌握儿童体质情况,如发现儿童有过敏史,有癫痫(羊癫疯)等脑病史,或有免疫缺陷症(疫苗接种后体内不能产生免疫力)等“禁忌症”,就不能接种。如儿童患有湿疹、疥疮等皮肤病,正在发高烧,患有其它疾病尚未痊愈,营养不良,体弱等,暂时也不要接种,等恢复健康以后再接种。建议家长多了解一些疫苗相关的说明书,积极协助预防接种的医生进行接种。

4、预防接种前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1)接种前,家长可给孩子洗一次澡,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换上宽松柔软的内衣,向医生说清孩子健康状况,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

(2)接种完毕,应在接种场所观察15-30分钟,无反应再离开医院。孩子打过防疫针以后要避免剧烈活动,对孩子要细心照料,注意观察,如孩子有轻微发热反应,一般在1―2天就会好的,(3)服脊灰糖丸后,半小时内不宜进食热食及哺乳。

(4)接种疫苗后,少数儿童接种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如反应加重,应立即请医生诊治。有些疫苗接种后还会出现轻度硬结,可采用热敷的方法加快消散,用适宜温度的干净毛巾,每天3-5次,每次15-20分钟。

(5)接种卡介苗后3-4星期,接种处会出现红肿,逐渐形成一个小脓疱,并自行溃破,流出一些分泌物,以后溃破处结成痂皮后自行脱落,留有一小疤痕,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不必惊慌。

(6)极少数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高热,接种手臂红肿、发热、全身性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其它情况,应及时向防保科人员咨询,采取相应的措施。

宣传人:王新民

宣传对象:康改

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护理 篇6

为了正确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积极做好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儿童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目前,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学研究及护理已得到广泛重视。在护理工作中,要获得儿童的配合,除了护士熟练的注射技术操作外,还必须针对儿童注射及注射中不同的情感及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心理护理方法,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以适应环境、配合接种,保证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

首先,现在绝大部分儿童是独生子女,平时受到长辈们的过分宠爱、呵护,使部分儿童养成娇气、任性、爱哭闹的性格特点。其次,家长们对计划免疫工作的认识欠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方式、方法和程序的了解程度不够。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婴儿期对母亲有着强烈依恋感,避开和拒绝陌生人,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主观感觉和要求,主要表现为焦虑、啼哭、寻找亲人。幼儿期情绪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见到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衣,手拿注射器,很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甚至抗拒和躲避行为。学龄前期初具个性特点,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喜欢受到表扬,智能发育更完善,好奇、多问、好模仿,言语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容易受工作人员的言语影响。学龄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情绪相对稳定,亦喜欢受到表扬,好表现自己,对工作人员预防接种知识的宣教似懂非懂。

1 创造温馨和谐环境以稳定儿童情绪

预防接种门诊环境尤其重要,接种环境以卡通化的特色布置,周围张贴一些色彩鲜艳与宣传预防接种有关知识及画面,能够让儿童看懂、听懂,提高儿童的认识,缓和儿童对陌生环境的紧张不安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接种。设置有候诊室、登记室、接种室、观察室、各室应保持通风、空气清新,尤其冬、夏季要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

2 做好宣传,取得家长配合

取得儿童家长的配合是接种顺利进行的关键。接种前必须向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配合要点及免疫接种程序等,使家长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争取家长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

3 與儿童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

计免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沟通技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接种完毕后的儿童,集中在观察室,不再进入候诊及接种室,防止他们哭闹影响别的孩子,保证接种顺利进行。

婴幼儿期:从接触开始就以微笑、抚摸、闲聊、哄逗等表情语言或予其喜爱的玩具分散其注意力,当注意力转移后即给予接种,接种时及接种后继续哄逗他们开心或嘱咐家长安抚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接种。

学龄前期:先与他们亲切闲聊,称赞长得漂亮、穿得好看,使他们对工作人员产生亲切感,给他们留下热情、和蔼、耐心、亲切的良好印象,并带其观看其他儿童接种时的勇敢表现,减轻他们紧张恐惧情绪,接种时表扬他们勇敢,接种后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使其今后的预防接种能更好地配合。

学龄期:应以表扬、鼓励等方式取得儿童的信任,同时给以讲解相关易懂的计划免疫知识、预防接种的好处等,并用浅显易懂语言耐心回答他们的提问,让他们明白预防接种的目的,尽可能促使儿童主动参与配合。一般不需采用威吓及强制手段,对不合作儿童多采用示范法,必要时取得家长的配合结合适当的强硬措施,注射后则要表扬鼓励,不伤其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随着现代儿童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以及“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深入贯彻执行,要求计划免疫门诊接种护理人员应该是多元化角色,不仅要求掌握良好的业务技术,还要求护士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问题,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善于与儿童沟通;要有爱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应变能力;要仪表端庄,穿着整齐,对来注射的每一位儿童多鼓励、微笑服务,热心接待每一位儿童及其家长,把每一位儿童都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应用不同心理护理,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做到人性化、亲情化服务;应熟练掌握正确的注射技术,改进注射措施,接种动作稳、快、准、接种的准备时间不要太长,做到安全注射,尽量减轻和消除注射时的疼痛刺激。

儿童接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将本院2014~2015年实施预防接种管理后接待的预防接种患儿200例作为研究组,而2011~2012年未开展预防接种管理接待的200例预防接种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接种的疫苗主要有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肺炎疫苗、水痘疫苗等。对照组中男110例、女90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3.9±1.2)岁。研究组中男108例、女92例;年龄1个月~6岁,平均年龄(3.7±1.3)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未实施加强预防接种管理,而研究组患儿则实施预防接种管理,具体措施如下:(1)疫苗质量管理:疫苗质量不仅是关系接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同时还直接影响患儿生命安全,故相关部门要严格管理疫苗质量。比如加强疫苗的抽样检查,要求疫苗接种部门定期抽样检查,确保疫苗质量与日期符合质量标准;同时要合理保存疫苗,确保接种时疫苗的质量;此外,应加强医护人员责任,促使其在各环节都能提高风险意识,确保接种安全与有效。在接种过程中严格做到三查七对尤为重要。(2)重视疫苗登记、发放:预防接种管理中,应充分做好接种患儿登记制度。因为不同地区均有人口流动较大的情况,使得预防接种登记工作难度较大,而登记制度会直接影响预防接种成功率与覆盖率,为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疫苗登记及发放。建议相关部门进行普查,及时登记未登记的患儿,并修正登记差错的患儿[2]。此外,登记完成后,应及时根据登记情况合理发放疫苗,减少存放时间过长及坚决杜绝过期疫苗等,提高接种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3)加大预防接种宣教:为了提高预防接种覆盖率,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宣教,提高家属对预防接种的认知度,使其知晓预防接种的目的、重要性。可采取电视、广播以及设置咨询台、张贴宣传语等形式宣教。通过该类方式,不仅提高家属对接种的认识,同时可提高接种成功率与覆盖率。宣教过程中,针对家属提出的问题,应耐心解答,及时消除顾虑。(4)重视预防接种人员培训及相关部门配合:预防接种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会对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直接影响,为此必须加强他们的培训,尤其要讲解合理与科学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培养其责任心与敬业心,培训完毕还要进行考核[3]。同时,卫生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及计生部门之间要做好配合,确保预防接种工作顺利完成。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预防接种成功率与家属满意率,并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儿接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家属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较,aP<0.05

3 小结

患儿处在发育阶段,任何疾病都可能影响其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甚至影响智力发育[4],为此需加强重视。预防接种是减少患儿疾病发生最为主要的手段,尽管国家法律已经明确提出预防接种是患儿应有的权利,但从前几年接种效果来看,并不满意。本院近几年加强预防接种管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接种成功率高达100.00%,对照组则为87.50%,同时研究组家属满意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的85.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预防接种成为当前我国控制与预防传染病最为主要的措施,但其工作量大、程序繁琐,加上持续时间长,需要环环相扣等,若不加强预防接种管理,难以保障接种成功率[5]。为此,近几年本院逐渐将预防接种管理应用在实际中,对比分析开展后与未开展期间的接种成功率与满意率来看,开展预防接种管理可明显提高患儿接种成功率与家属满意率,效果比较良好,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高月平,郭惜珍.患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护理管理效果评价.中国妇幼保健,2014,29(5):731-733.

[2]王芳.规范化护理管理在患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249-1251.

[3]盘春海.浅谈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患儿预防接种成功率的影响.当代医药论丛,2014,14(12):205-206.

[4]辛翠云.患儿预防接种中的综合管理.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9(z1):146.

儿童接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第四季度已种白破疫苗儿童为对照组, 共436名, 发生不良反应26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5.96%。选择2013年第四季度应种白破疫苗儿童为观察组, 共482名。两组儿童在接种白破疫苗时的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所接种白破疫苗为同一生产厂家, 接种部位均为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1.2 方法:

对2013年第四季度应种白破疫苗儿童进行接种前电话访视, 了解接种前3 d应种儿童的身体情况, 包括:健康状况、剧烈运动情况、了解应种儿童过敏史、接种禁忌证等;了解儿童的外出外来史、所在班级缺课情况、与患病儿童接触史等。健康教育:向家长详细讲解白破疫苗的接种部位、所预防的疾病、可能出现的反应及注意事项, 详细解释家长所提出的问题, 增进家长对疫苗的了解及对接种工作的信任, 消除家长的顾虑。指导家长避免儿童在接种前剧烈运动、过度疲劳、接触可疑患病者, 告知家长在接种前合理膳食、适当休息。对于接种前3 d身体状况并不理想或有剧烈运动、过度疲劳、与患病儿童接触等情况者建议暂缓接种, 观察3~5 d无异常后再行接种。

2 结果

2013年第四季度应种白破疫苗482名, 至2014年1月底, 实种477名, 5名迁出。共计对471名应种儿童进行了接种前护理干预, 6名失访, 干预率98.7%。471名干预后受种儿童中, 发生不良反应14例, 主要为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 不良反应发生率2.97%, 低于对照组5.96%的发生率,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4.80, P<0.05) 。见表1。

3 讨论

虽然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与受种者个体差异、规范的操作技术、接种后活动强度、季节温度有关。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规范接种和护理, 是预防和减少疫苗不良反应的关键[2], 而上海已经实施了多年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 在各项技术操作、接种前后问询、指导、硬件等方面上一直执行的非常严格。在此基础上根据宝山区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系统统计显示, 白破疫苗不仅是杨行镇社区, 也是整个宝山区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疫苗。通过本次接种前护理干预得出的结果显示, 除了规范接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外, 在接种前对受种对象进行提前干预能有效降低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干预的主要内容为三方面。

提前了解受种对象身体健康状况, 不仅能避免儿童在健康状况不佳时接种, 还能提高家长对预防接种的重视, 更加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 使之在适宜的情况下进行接种。在多年的接种工作中, 存在部分家长因工作原因或路途较远, 在孩子身体欠佳时未予以重视, 不愿重复往返接种点, 抱着侥幸心理隐瞒孩子健康状况的现象。通过提前干预可以有效减少类似情况。

提前了解受种儿童接种前剧烈运动、外出外来史、所在幼托机构班级传染病等发病、停课情况, 能有效减少偶合现象的发生。

对家长进行接种前健康教育能使家长更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使之对孩子的作息做适当安排, 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鼓励, 建立孩子的自信, 消除孩子和家长的恐惧[3], 让孩子在最佳状态进行接种。

有研究显示在预防接种过程中, 应用护理干预措施, 不仅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 提高儿童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还可以提高儿童接种的及时率[4]。虽然在预防接种门诊量大的地区开展接种前干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笔者认为通过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系统, 针对性地对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疫苗或地区开展接种前护理干预是值得参考的。

摘要:目的 探讨接种前护理干预对儿童接种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杨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2年第四季度已种白破疫苗儿童为对照组, 以2013年第四季度应种白破疫苗儿童为观察组, 对观察组实施接种前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2.97%,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9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接种前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白破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 提高疫苗接种的安全性。

关键词:接种前护理干预,白破疫苗,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任乐.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分析与干预[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2) :126-127.

[2]陈艳娇.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26 (33) :204-205.

[3]孙元红, 张冬平.儿童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 :203-204.

儿童预防接种流程的现状探讨 篇9

关键词:计划免疫,儿童接种

计划免疫工作是上医治未病, 它投资小、见效大, 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 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1]。是一项对保护生命健康有着深远意义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为贯彻好国家的扩大免疫规划政策, 更好的服务于辖区儿童, 我们利用各种业余时间加强了计划免疫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到了计划免疫工作从疫苗管理、预检、登记、接种、资料汇总、报告等环节都一丝不苟, 规范操作。并在计划免疫工作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宣教,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我院出生的1136例儿童。除19例儿童因病或随父母外出打工推迟时间接种外, 全部均按计划免疫程序和时间完成了各种疫苗的接种计划。其中有14例非我辖区出生的儿童也来我院进行了建卡接种。

1.2 方法

严格按照疫苗操作规程要求和免疫程序进行接种, 对居住在我辖区的7岁以下儿童全面进行各种疫苗的接种, 并建立健全接种儿童的信息档案, 做好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的宣传。

接种前宣教: (1) 要做好接种前的健康宣教, 主动和居委会联合, 走出医院到社区, 把计划免疫知识宣传到社区, 每个季度要进行1次新知识的宣传, 及时给家长和群众讲解各类疫苗的预防知识和儿童按年龄段应及时接种哪些疫苗, 使家长都能了解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的意义。 (2) 在各居委会报刊栏及医院内报刊栏, 以文字、宣传画等形式, 进行一些有关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 详细介绍各种疫苗可以预防哪些疾病。如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症、麻疹 (麻风、麻腮、麻腮风联合) 疫苗可预防麻疹、风疹、腮腺炎、白百破疫苗可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病等。并将过去一些儿童因各种原因未及时接种以上疫苗而引起的一些疾病或后遗症的图像, 以展版的形式向家长进行展示。这样可以加大力度, 促进群众及时和进一步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使他们能相互转告, 并及时带小孩来进行预防接种。 (3) 与我院“妇幼保健科室”联合, 举办形式多样的母婴卫生知识及预防接种知识学习班, 让家长了解新生儿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及时性。告知婴儿出生后要及时到医院建立预防接种证, 并按计划及时让婴儿接种疫苗。以此来抵抗细菌, 病毒等病原体的侵犯, 以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甚至危及生命的传染病的发生。

接种时宣教: (1) 给出生婴儿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的时, 进行宣教指导, 向家长讲解疫苗的作用和程序, 告诉她们:要按医院规定的时间带小孩来建卡和进行其他疫苗的接种。 (2) 在小宝宝满月后, 来接种第二针乙肝疫苗与卡介苗时, (因为现在小儿出生后常常要打维生素K1, 预防小儿颅内出血) , 所以, 我院将卡介苗安排在与第二次乙肝接种同时不同部位接种。按儿童接种程序, 填写各种疫苗接种的预约时间, 同时建立卡、证各1份, 卡留在我院入档备查, 而把证交给家长保存。并签订《重庆市长寿区儿童预防接种告知书【一类】》, 《重庆市长寿区儿童预防接种告知书【二类】》。并写上接种单位, 服务时间:“每星期一~星期五8:00~11:30, 与单位电话, 一式两份, 一份随着接种证让家长带回家, 并告知家长, 三处签有名字的告知书要回家仔细阅读。 (3) 重点强调:小宝宝在一岁内, 每月都需要来我院接种疫苗;小宝贝的预防接种要在7岁才能完成;7岁完成后, 要将预防接种证保管好, 它是儿童入托入学必备, 以后上大学, 参军, 打工, 出国, 结婚都有可能需要。一句话, 告知预防接种证很重要, 因为它记录的是一个人的健康信息。 (4) 在家长每次带儿童来我院预防接种时, 我们必须要观察和了解婴儿皮肤是否有黄染、生病不适或免疫缺陷病等, 如发现有以上情况时, 告知家长暂时不宜接种, 待儿童病好后或者停药至少5d后, 再来接种。因为儿童生病期间接种疫苗后, 由于有一些疫苗的不良反应可加重小孩的病情。另外小孩在用药期间, 可影响疫苗在体内的应答反应, 而达不到良好的免疫效果。还有预防接种后有可能出现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2], 为此要将各类疫苗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设制成表格及小册子, 以墙报张贴和讲解的方式进行宣教。告诉家长要认真学习《重庆市长寿区儿童预防接种疫苗告知书【一类】》, 《重庆市长寿区儿童预防接种告知书【二类】》内容, 特别是里面的各种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禁忌证和接种效果。告知家长在接种卡介苗后3d内, 局部不能浸温水;如接种后10~14d在接种部位有小红点, 4~6周局部出现红肿及化脓点也属正常反应;注意不能触摸挤脓和擦药, 让其自然结痂脱落留下卡痕。在接种百白破疫苗24h后, 个别儿童会出现低热、烦躁不安、疲倦等全身不适反应;告知家长:说明2~3d后就会好转, 此时应注意保暖, 让儿童休息好, 多饮水。如果体温超过38.5℃时, 要及时来我院处理。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前后要半小时内不能热饮热食, 特别是不要喂母乳或牛奶及其他代乳品, 以免影响疫苗的接种效果等。 (5) 做好各种疫苗接种程序的健康宣传工作, 让家长知道儿童出生24h内, 应接种乙肝疫苗第1针, 1个月后接种第2针, 6个月后接种第3针;儿童出生24小时内还应接种卡介苗1针 (不过, 因为现在小儿出生后常常要打维生素K1, 预防小儿颅内出血) , 所以, 我院将卡介苗安排在与第二次乙肝接种同时不同部位接种;2个月后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第1次, 3个月服第2次, 4个月服第3次;儿童3个月接种百白破疫苗第1针, 4个月接种第2针, 5个月接种第3针;儿童满6个月后接种流脑A群疫苗1次;儿童满8个月后接种麻风疫苗1次乙脑疫苗1次;9个月接种流脑A群疫苗第2次;18~24月龄接种甲肝1次, 加强麻腮风1次、百白破1次、;2周岁时加强乙脑疫苗1次;3周岁时加强A+C群疫苗疫苗1次;4周岁时加服脊髓灰质炎疫苗1次;6周岁时接种白破1次, 加强A+C群疫苗第2次。以上疫苗的接种, 需在儿童身体健康时才能接种, 如遇生病期间可推迟时间接种。 (6) 二类疫苗能有效的弥补一类疫苗的种类的不足和质量的不足, 在工作中, 我院在严格遵循家长“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上积极开展二类疫苗的推广工作。并按疫苗规定时间接种。两年无接种差错事故和投诉发生。 (7) 加强流动人口的宣传与管理[3], 这也是计划免疫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盲点。对流动人口来说, 流动儿童家长的职业比较繁杂, 大多无固定住所或居住条件较差, 也无法看到电视和收听广播宣传。很多家长忙于打工、经商、挣钱, 对于孩子防病保健意识淡薄, 根本就不知道孩子应该接种什么疫苗或到哪里去接种, 对计划免疫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 认为计划免疫接种是无所谓的, 从而导致了部分流动儿童漏建卡、漏接种现象的发生。为此我们要定期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 对流动人口进行宣传讲解, 让他们明白给自己的儿童接种疫苗的重要性。

接种后的宣教:实际工作中, 为提高儿童建卡 (证) 率、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 努力为儿童提供程序合理, 服务优质、注射安全的预防接种服务, 除加大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宣传和给家长的沟通力度外, 对接种不及时的儿童, 用电话通知其来接种;对预防接种工作不了解、不理解的家长, 我们要耐心细致的解释, 做到全程预约、告知到位, 知情同意。

在冷链设备管理上:我们做到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的设备检查及温度记录。出现问题做到了及时报告、每支疫苗都能落实到每个儿童。在疫苗的管理上, 我们做到了“日清周结”, 做到了疫苗入库查看相关记录是否祥实完善、疫苗运输到我院时温度是否在疫苗规定的保存温度之内;疫苗出库把握好了先进先出, 近效期的先使用的原则。做到了每个批号、每支疫苗能落实到每个儿童。

在预防接种门诊的管理上:要做到保持预防接种门诊干净、整洁, 消毒有效及时;各种接种物资、抢救药品、器材每周查看, 并保证其处于功能状态, 为安全接种、确保儿童生命健康埋下伏笔。

另外还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动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 与教育部门积极配合, 严格把好凭预防接种证入托、入学制度。如发现未种、漏种的儿童要随时进行补卡、补种。在流动人口较多, 儿童流动频繁的社区, 开设临时接种点, 对流动儿童及时接种。

2 讨论

计划免疫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高易感人群的有效接种, 以控制和最终消灭相应的传染病, 这是预防儿童各种传染病发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 针对各种疫苗接种的程序和要求, 我们通过采取不同形式的健康宣教方法, 进一步强化和普及了预防接种知识的重要性, 对控制相应传染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预防接种率和人群的免疫力, 控制和消灭了相应传染病的发生, 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新时期的计划免疫工作者, 我们肩上承载着着人民健康的重大使命和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为了不辱使命, 为了无愧自己的良心, 我们将继续努力的工作、辛勤的付出。

参考文献

[1]王钊.计划免疫培训学员手册[M].北京:卫生部卫生防疫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1993:11.

[2]彭荣铃, 王婕, 兰文秀.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的宣教探讨[M].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6, 3 (11) :1029.

儿童接种流感疫苗的效果研究 篇10

关键词:预防接种,流感疫苗,流感样疾病

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即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 给个人乃至全社会带来较大损失, 因此, 流感的预防非常关键[1]。为评价流感疫苗对接种儿童的具体保护效果, 笔者收集2011年1~3月对123名接种流感疫苗的适龄儿童, 研究接种流感疫苗后的流感样疾病发病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辖区内123名适龄儿童作为观察组, 于2011年1~3月进行流感疫苗接种, 观察组中, 男68例, 女55例, 年龄3~11 (6.3±2.72) 岁。另选取辖区内122名儿童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66例, 女56例, 年龄3~12 (6.2±2.68) 岁。两组研究对象一年内均未接受过流感疫苗接种, 前一年内流感样疾病发病情况相似, 且根据知情同意的原则, 自愿参与研究, 愿意接受测试并配合随访。

1.2 方法

对两组研究对象同时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之前1年内接种疫苗种类以及=副反应、既往病史、之前1年内流感样疾病发病情况。流感疫苗接种后的第1、3、6个月进行随访调查, 随访所有研究对象在此期间是否发生流感样疾病以及疾病情况和并发症情况, 及由于流感样疾病发生导致的医疗费用、家属陪伴和误工费用等, 同时统计观察组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后的副反应情况[2]。流感样疾病诊断标准:根据已经制定出的国家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 具体标准为[3]:流感高发季节, 患者突然发热且体温≥38℃, 并伴有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或关节疼痛、寒战、咳嗽、咽部红肿、鼻塞、咽痛、虚弱乏力等症状。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儿童接种疫苗后, 1、3、6个月内发生流感样疾病情况与导致的直接医疗费用、家人陪伴和误工造成的间接费用, 以及接种流感疫苗后出现硬结、红肿、发热以及其他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接种疫苗后的效果

观察组接种疫苗后, 1、3、6个月内发生流感样疾病人数较少, 且由于流感样疾病发生导致的直接医疗费用、家人陪伴和误工造成的间接费用也较少,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2。

2.2 流感疫苗接种后的副反应

123例观察组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后, 仅出现局部硬结2例, 红肿1例。

3 讨论

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后治疗时间明显长于成年人, 而且由于儿童免疫功能不健全, 易成为病毒传播受害者, 发生流感后症状较重, 中耳炎、肺炎、流感脑炎、发热惊厥、肌炎等并发症多且危害大[4]。相关研究表明, 流感疫苗可起到保护易感人群, 降低人群中流感样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降低流感样疾病导致的治疗费用。有研究已经证实, 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 流感样疾病的发病率可降低30%以上, 流感季节中住院时间减少4d, 由流感引起的严重并发症或诱发其他疾病加重而导致的死亡率降低一半以上, 直接医疗费用可减少100美元[5]。由于人对流感普遍易感, WHO建议儿童及65周岁以上老年人和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优先接种流感疫苗。因此, 探索流感疫苗对儿童的具体保护作用对流感防控意义重大。

本研究显示, 接种流感疫苗后, 观察组的1、3、6个月内发生流感样疾病人数较少, 且由于流感样疾病发生导致的直接医疗费用、家人的陪伴和误工造成的间接费用也较对照组少, 表明疫苗对儿童预防流感的发生, 效果明显。同时, 观察组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后, 仅有少数儿童出现局部硬结和发热等症状, 但症状轻微, 均自行缓解, 充分说明疫苗的安全性值得信赖。综上所述, 流感疫苗效果确切且安全可靠, 可应用于儿童流行性感冒的预防。

参考文献

[1]郭斌.820例流感疫苗接种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重庆医学, 2009, 38 (7) :839-840.

[2]张倩.农村儿童流感疫苗预防接种的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3, 21 (7) :486-486.

[3]聂其令.入托儿童接种流感疫苗的观察与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2, 3 (1) :139-139.

[4]边国林, 许国章, 朱利利, 等.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效果观察[J].浙江预防医学, 2010, 22 (1) :12-13, 19.

上一篇:语文教改忧思录下一篇:生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