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设计原则

2024-08-22

资源设计原则(精选九篇)

资源设计原则 篇1

网络在现代社会的迅速普及和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也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互联网, 已经走出校园的人们可以随时上网搜寻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和知识, 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网络教学系统, 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网上完成授课、答疑、实验、提问、讨论、布置和提交作业、考试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同, 网络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灵活自主的进行学习, 自己控制学习进度,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是思考, 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现代远程教学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而产生, 一向被视为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的教学手段。网络教学作为远程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 正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在世界范围兴起, 极大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 时效性。

自从互联网的诞生, 教育工作者就一直实验将网络应用于教学。正因为网络不受时空限制, 同时能最大限度集成各种媒体, 并随着网络设备功能的增强, 网络教学软件的不断成熟, 网络带宽 (传输信道) 的提高, 已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因此, 从技术层面上讲, 信息技术完全已经为网络教学提供了成熟的教学平台。

开发Premiere Pro教学资源网的主要目是:学生通过使用该网站进行学习能了解并逐步认识Adobe Premiere Pro软件, 通过对网站上各种教程的学习和参考, 学生能熟练运用Adobe Premiere Pro进行视频编辑, 加之利用网站上丰富的创作资源能够独立创作出优秀的音视频作品。Adobe Premiere Pro以其新的合理化界面和通用高端工具, 兼顾了广大视频用户的不同需求, 在一个并不昂贵的视频编辑工具箱中,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产能力、控制能力和灵活性。

2 Premiere Pro教学资源网系统分析

2.1 什么是基于网上资源库的学习

基于网上资源库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者通过对众多的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完成课程目标和信息文化目标的学习, 也就是一种自我阿更新知识和拓展知识的学习。基于资源的网上学习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两个基本特点, 它有助于增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网上教育资源库应包含丰富的学科学习与教学资料、学习工具软件等内容, 应提供快捷的查询功能, 是一个可以方便上传与下载的开放的网络数据库。

2.2 教学资源网的现存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教学资源网的研究发现, 用户需求在教学资源网站建设方面具有主导作用。在学生的期望中, 教学资源网得以建成运行;在学生更高的期望中, 教学资源网的功能得以不断完善。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还有丰富的教学设计资源是教学资源网建设过程中的主线。具体而言, 教学资源专题网的建设具有以下缺点:

1) 缺乏师生间的信息反馈。教师对专题学习网站的本质认识比较模糊, 虽然使用了先进的网络教育技术, 但进行的却是填鸭式的教学。将教师朗读变为录音、将板书变为屏幕显示, 变为毫无感情的单项授受。大幅削减了师生交流的环节、缺乏情感因素, 严重阻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进一步发展。同时, 教师难以采集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

2) 缺乏学生间分享与合作。许多专题网站重知识的呈现, 轻研究活动设计。学生普遍各自为战, 和专题网站形成单对单的对话模式。无法将学生间的知识进行收集和分享, 也缺乏给学生提供合作机会的活动设计。

3) 缺乏对学生的数据挖掘。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局限于教师的个人意见。没有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无法形成数据化的报表。

4) 专题网站的生存周期。专题网站在运行一段时间后, 从内容更新上到应用模式上缺乏变化, 逐渐落为平淡, 生存周期过短。

通过以上分析专题网站的弊端, 在设计制作Premiere Pro教学资源网的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其中的弊处。Premiere Pro教学资源网全面的介绍了Premiere Pro软件和其他的视频编辑软件, 并提供相关软件教程的在线学习和下载。通过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库, 学生能够利用多种素材, 发挥创意创作出优秀的音视频作品。通过后台数据库与前台网页的链接实现新闻和资源的实时更新, 让浏览者能了解视频编辑方面的最新动态, 能为学习者提供更方便的服务。

3 Premiere Pro教学资源网的设计原则

在对Premiere Pro教学资源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我遵循了专业课中所学的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即:目标控制原理、要素分析原理、优先选择原理和反馈评价原理。在和网站建设相结合的具体过程中体现在:

1) 目标控制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教学信息的传递者, 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 媒体和信息资源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但教师的活动、媒体和信息资源的选择、学生的反应都是要受到教学目标控制的。在Premiere Pro教学资源网中, 学生是网络学习者, 年龄范围不确定, 性别也不确定,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那就是:相学习Premiere Pro。这就是教学目标, 所以我们在设计网站时, 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的。

2) 要素分析原理

我们把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开放系统, 环境对学习者作用 (输入) , 使学习者对环境作出反应 (输出) 。

3) 优先选择原理

在对网站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考虑到这是一个网上自主学习平台, 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可能不固定。我们的网站对教学资源、教程、素材提供了下载功能。学习者在方便的时候将教程下载到本地机器上, 可以随时、反复的观看和学习。

4 结论

Premiere Pro教学资源网是专题性的学习网站, 是一个资源整合性的网站, 本网站通过动态和静态两种手段方式未用户提供了各种服务。通过多种方式让学习者了解学会使用Premiere Pro软件, 通过首页、新闻中心、软件介绍、软件下载、教程下载、素材下载、访客留言、后台管理这几个模块来实现上诉功能。

资源丰富也是本网站的一大特点。为广大的用户提供了各种类型的音视频编辑素材, 图片素材等, 为学习者进行视频编辑提供便利, 尽量能让浏览者在这里能找到他们所需要的。留言版和新闻更新是本网站涉及数据库的界面。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学科中, 其建设的规范性、应用的有效性都是值得长期关注和探讨的话题。专题学习网站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突起, 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为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Premiere Pro教学资源网是运用PHP语言编写制作而成的, 网站分为静态页面和动态页面, 其中网站的静态页面用来介绍Premiere Pro软件及其相关信息, 其中所包括的页面有:新闻中心和软件介绍。动态页面用来进行新闻的分页输出、软件下载、素材下载、教程下载、访客留言、交流社区等功能。制作该网站是希望学生通过使用本网站能更多的了解并学会如何使用Premiere Pro软件进行视频编辑, 以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教学资源网,Premiere Pro,系统分析,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温梅.基于网络的资源型学习及其对策.中国电化教育, 2007, 7.

护理单元人力资源配置原则 篇2

1、满足病人护理需要原则:病人的护理需要,是设置护理单元人员数量与结构的主要依据,同时还要根据医院的类型、等级、规模、科室设置等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2、合理结构原则:合理编制护理人员,主要体现在护士群体的结构比例,包括从事行政管理、教学科研与临床护理人员的比例,不同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

3、优化组合原则:对护理人员进行优化、合理组合,使不同年龄段、个性、特长的护理人员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做到各尽所长、优势互补。

4、体现护理单元人员能力与病人危重程度相符原则:护理单元人员配置,应符合护士能级水平与病人危重程度相符的原则。

5、经济效能原则:护理管理者在编设和使用护理人员时,应在保证优质、高效的基础上,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

6、动态调整原则:护理人员的编设应不断吸引具有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的护理人员,并在用人的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以适应医院发展的需要。

7、紧急状态下,人力资源可统筹调配原则: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不同时段、不同疾病发病率变化较大,部分科室人力资源紧张,部分科室又存在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应科学设定人力资源调配方案,服从大局,服从职能部门调配。

各级护理人员结构符合下列比例:

1、全院护理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50%,医师与护理人员之比为1:2,病房床位与病房护理人员之比为1:0.4,护理员占护理人员总数≤20%。

2、护师以上占护理人员总数≥30%。

3、护理单元人力资源计算公式为:护理单元人力资源=(某时段科室实际产生住院总床日/天)/护士平均负责病员人数(≤10人(患者)/人(护士)·天)。如,某病区一月实际产生病人住院床日为1500天,应设床位为:1500÷30=50(张),按照每位护士平均负责病人数≤10人计算,应配置护士总人数为:50÷10=5人,即5~6人即可。按照优质护理每位护士平均负责病人数≤8人计算,应配置护士总人数为:50÷8=6.25人,即最低6~7人。

人类遗传资源研发的伦理原则 篇3

关键词:人类遗传资源;使用价值;研发;伦理观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65(2009)02-0020-05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人类遗传资源的定义为:“含有人体基因组、基因及其产物的器官、组织、细胞、血液、制备物、重组脱氧核糖核酸(DNA)构建体等遗传材料及相关的信息资料。”任何事物,只有它具备了可以为人类开发利用的价值,才能称其为资源。我们现在所谓的人类遗传资源起初并不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资源,只是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它才具有了资源的地位。通过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遗传资源进行研究的人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基因及其表达的信息,然后针对这些信息进行进一步开发,生产出对人类有益的某种产品,比如遗传病治疗和预防的药品。在这个过程中,遗传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者从中得到巨大的商业利润。这样,一些特定人群带有的能够提供某种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材料(比如某种遗传病患者的血液、毛发、组织等)以及相关资料(比如家系资料)就成为研究人员获取的对象,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

然而,出于对利润的过度追求,在人类遗传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首先,窃取人类遗传资源的现象时有发生。人类遗传资源的获取非常简单,可以通过比较隐秘的方式进行。比如,一些研究机构以身体调查的名义获取他国大量血液标本,而这些标本可以用于人类遗传学的研究;还有的研究机构以和遗传资源国研究机构合作的名义盗取遗传资源。这样的事例在发展中国家多次发生,增加了遗传资源保护的难度。其次,通过不公平方式获取人类遗传资源。人类遗传资源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地区,这里人们对遗传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法律意识普遍薄弱。在这种条件下,遗传资源所有者很可能会因为眼前的一点小利而将宝贵的遗传资源提供给他人,给资源所在国及其自身带来巨大损失。再次,对人类遗传资源的不公平使用。对遗传资源进行研究的成果往往被研究方单方申请专利,而遗传资源的提供者则无权使用它,如果使用的话,还必须征得专利权人的许可,支付高昂的费用。这对于人类遗传资源的提供者来说是有失公平的。最后,在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和使用过程中,对遗传资源提供者的身体健康或者隐私权造成伤害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为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实现对人类遗传资源的合理使用,一种科学的人类遗传资源伦理观亟待建立。

二、人类遗传资源的伦理相关特性

作为一种资源,人类遗传资源既有与其他传统资源相同的性质,也有其不同于传统资源的一些特性。认清人类遗传资源的特性对于树立科学的伦观至关重要。

(一)人类遗传资源既具有属物性也具有属人性

人类遗传资源首先是一种物。它一般直接以组织或材料的形式出现,包括血液、细胞、器官、皮肤、毛发等。此外,人类遗传资源还以一些变化的形式出现,主要有以下三种:由人体组织直接产生的后裔,比如从细胞分裂而形成的新细胞,从组织增生的新组织,或者是长出的新器官;由特定人体组织发展出来的,具有一定功能的衍生物,比如细胞系的亚克隆,DNA的蛋白质表现型,或者是由白细胞的癌细胞抗体与癌细胞融合形成的细胞系培养出的单系抗体;经过生物技术初步处理的含有特定基因或片段的构建体,比如质粒库、噬菌体库等。然而,人类遗传资源又不同于一般的物,它还具有属人性。在现代伦理观念体系中,人体的部分从来就不与其他物等量齐观。不论是活体上取下的组织,还是已经物化为不具生命的物件,在伦理上的评价与其他物迥然不同。同时,遗传材料中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几乎反映了一个人生命的全部秘密。因此,对人类遗传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涉及到遗传资源提供者的人身权和隐私权等方面的伦理问题。

(二)人类遗传资源的使用价值在研发中一次性转移

价值是伦理产生的基础,价值特点不同,对其所作的伦理评价与伦理观照也就不同。人类遗传资源和其他传统资源有许多共同点,都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一定的效用。然而,人类遗传资源与传统石油、矿藏等自然资源在使用和开发上又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人类遗传资源由于其中蕴涵着特异的遗传信息而成为一种资源,但其只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而不具备直接的实用价值。我们不能直接使用遗传材料或者从中提取出来的物质进行遗传病的治疗,而只能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得出研究成果,然后对成果进行开发,开发的产品才具有直接的实用价值。而传统的水、土地、石油、矿藏等自然资源则不同,它们有些本身就是具有实用价值的物质材料(比如水、土地),有些蕴涵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成分(比如石油、矿藏)。其次,相对于一个特定研究目的来讲,人类遗传资源只能使用一次。在研究人员完全揭示了其中蕴涵的信息之后,不仅是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遗传资源失去了研究价值,而且存在于他人身上的该类遗传资源都失去了研究意义,对于此类研究来讲就再也不是什么资源了。比如通过对某个遗传病患者的遗传材料及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后,找到了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并据此研制出了对症的药物,那么所有同类的遗传病患者就失去了进行研究的价值。传统水、土地、石油、矿藏等自然资源则不同,对它们的使用不会影响同类物质的使用价值,而且它们中多数都可以多次使用(比如水、土地)。最后,对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不仅使其自身丧失资源地位,同时其所有者也成为研究成果的应用对象。如果研究成果被研究方单方申请专利,那遗传资源的提供者就无权使用它,如果使用的话,就必须征得专利权人的许可,支付许可费用,否则就是侵犯了别人的专利权。而传统资源则不存在这种情况。因而,从伦理角度来看,遗传材料提供者应该有比社会公众优先使用该项成果的权利,并且可以考虑不支付费用或只支付成本费用。对资源进行开发的组织如能获利,还应该提供一定补偿金回报遗传材料的提供者。

(三)人类遗传资源具有多重权属

厘清人类遗传资源的权属问题是实现对其公平合理利用的前提,对于分清人类遗传资源使用的权利与义务问题至关重要。人类遗传资源的权属问题较之传统类型的资源更为复杂,它不仅仅属于个人,也与遗传相关人有一定关系,同时也受国家主权的控制。

遗传材料是人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个人对其具有所有权这是毫无疑问的。首先,当事

人对自己身体所属部分具有实际的控制权,当事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存在于自身的遗传材料进行控制和支配。这种控制权是一种法律的事实状态,该种状态对权利主体来说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和内容的权利,它是权利主体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其次,当事人对自己身体所属部分具有利用权,权利主体有权根据个人意愿使用存在于自身的遗传材料的权利。比如,允许医生抽取自身血液进行检测研究以治疗某种疾病;允许医生提取胎儿的基因进行检测以诊断胎儿是否患有遗传病等。与此相应,任何人要利用他人的遗传材料都应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否则就是侵权。第三,当事人对自身身体所属部分具有有限制的处分权。现代民法认为,当事人处分其身体的某一部分,与处分一般有体物具有同等效力,但这种处分是受到限制的,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因此,遗传材料所有人有权决定是否处分、转让其自身的遗传材料,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获得某种利益,如得到适当的经济补偿,或者在取得研究成果之后分享利益等,但不得违反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公序良俗。

但是,存在于个人身上的遗传材料又不完全属于个人,因为无论是从遗传资源的形成、研究中所需的信息还是研究可能造成的影响来看,都与遗传相关人(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或同一土著地区具有相同遗传表型且有利害关联的人)有关。首先,一个人身体中蕴涵的遗传信息是来自于上一代或几代人的,他的亲代对于资源的形成也做出了贡献,同时,他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也可能并不为他独有;其次,家族谱系资料是个人提供的遗传材料具有研究价值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对于研究人员来讲,仅有单一的、无重复的、无群体信息支撑的样本是无法得出确切结论的,还需要参考遗传相关人的一些其他信息资料。再者,对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可能触及遗传相关人的隐私或者利益问题。所以,遗传材料并不为个人独有,应该为个人与遗传相关人所共有,遗传相关人也应该拥有一定的知情权甚至获利权。

同时,国家对人类遗传资源拥有主权。依国际法原理,国家主权是国家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人、事、物的最高控制权。在领土上或进入领土内的任何人或物,就当然隶属于该国最高权利。人类遗传资源与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一样,只要在一国的领土范围内,就应受该国的主权控制。各国对其遗传资源拥有主权,可否取得和使用人类遗传资源的决定权属于各国政府,各国政府可以依照国家法律和政策行使主权。1992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规定:“确认各国对其自然资源拥有的主权权利,因而可否取得遗传资源的决定权属于国家政府,并依照国家法律行使。”当然,国家对于人类遗传资源的主权不是对资源事实上的支配权,而是更加类似于管理权的一种权利。另外,国家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人类遗传资源拥有主权也不意味着这些资源属于国有财产。

三、人类遗传资源获取和使用的伦理原则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解决人类遗传资源的获取和使用中出现的不公平以及侵害权益的情况,就需要建立科学的伦理观予以规范。在对人类遗传资源伦理相关特性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对人类遗传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应当遵循以下伦理原则:

(一)事先知情同意

遗传资源所有人对其自身的遗传资源享有身体权。当事人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存在于自身的遗传材料进行控制,有权决定是否处分、转让其自身的遗传材料,但不得违反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序良俗。要想获得遗传资源,理所当然地应首先征得其个人的同意,这是获取遗传资源的基本前提条件。任何人要利用他人的遗传材料都应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否则就是侵权。具体来讲,在对人类遗传资源进行研究之前,应该告知当事人研究的性质、目的、内容、步骤,研究可能获得的利益,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在检测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损害以及伤害事故发生之后的解决途径,研究过程中及研究完成后可能给遗传资源所有人及其所在国家造成的影响等。由当事人据此作出选择。与此同时,以上情况应该及时告知遗传相关人,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基因检测完成以后,检测机构应如实告知当事人与遗传相关人检验结果。

前面提到,遗传资源所属国对本国的遗传资源拥有主权,因此对该遗传资源的任何获取、利用行为也应事先征得该国有关主管当局的同意,否则,就是对他国权利的侵犯。遗传资源获取方除了要向资源所属国说明研究的性质、目的、内容、步骤、可能的获利和损害之外,还应该提供申请方的信息、人类遗传资源的类型和数量、活动区域、活动的起始日和存续期间、研究和开发方式的信息、可能的第三方的参与、利益的种类、秘密信息的处理等资料。人类遗传资源所在国有关主管当局不仅要对申请人所做的说明进行审查,还要对申请方对遗传材料所有人及该项研究的直接影响人是否作出说明以及说明的内容进行审查。

(二)无伤

人类遗传资源具有属人性,对遗传材料的获取、开发和利用过程涉及提供者的生命健康和隐私问题,有可能对其造成一定的伤害,应当竭力避免伤害的发生。首先,不能损害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的生命健康。虽然在当今先进的医疗条件下,人类遗传材料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抽血或获得毛发等方式进行,并且研究所需的样本的量很少,同一般医疗机构体检的需求相差无几,一般不会影响到提供者的身体健康。但也有一些地区由于卫生条件不具备或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在抽血时可能感染某些疾病,这些都是应当避免的。一旦发生,要迅速采取得当的措施予以治疗,并给予当事人以一定的补偿。其次,不能侵犯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的隐私。遗传材料中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几乎反映了一个人生命的全部秘密。因而遗传材料的提供者对于其中的信息具有隐私权。只要是与公共利益无关的遗传信息,研发者都有义务为当事人保密,未经权利人许可,不能擅自公开,以防止因其遗传特征而受到歧视(如入学、就业、健康护理和保险中的歧视)或其他不公平待遇。否则就是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三)公平

作为一种具有特定价值的资源,人类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做到公平合理,要让“资源的提供者分享一定的由此而产生的利益”。2002年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伦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利益分享的声明》,声明认为:遗传材料提供者应该有比社会公众优先使用该项成果的权利,且不需支付费用或只需支付成本费用;如能获利,赢利组织还应该提供一定补偿金回报遗传材料的提供者;即使研究没有成果,没有利润,所有参加者最低应得到有关研究成果的信息和感谢。总之,不论采取哪种形式均应将遗传资源提供者可分享的利益与专利的实际经济价值联系起来,并“通过一定的实施机制,使提供者能获得一个合理的份额。《波恩准则》提供了具体的利益分享方式,规定遗传资源提供者可分享的利益包括金钱利益和非金钱利益。前者包括但不限于:采集样品的

使用费;预付的费用和阶段性付费;特许权使用费;商业化情况下的许可费;研究基金;共同投资以及相关知识产权的共同所有权等。后者包括但不限于:分享研究和开发成果;科学研究和开发项目的合作、协作和贡献;参与产品开发;教育和培训的合作协作和贡献;允许使用遗传资源的数据库;向遗传资源的提供者转让知识和技术,尤其是使用遗传资源的知识和技术。

考虑到人类遗传资源仅具有一次性研发价值的特性,要实现对其公平使用,探讨其提供者能否分享专利权的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认为人类遗传资源的提供者并没有作出创造性的贡献,所以他们不能拥有知识产权。实际上,每一个为专利作出贡献的人都应该受到专利保护,每一个贡献者都应得到合理的回报,这样才能激发更多的人投入到发明创造活动中来。对人类遗传研究领域来说,人类遗传资源是蕴含了特定信息的“原材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人类遗传资源,研究就无的放矢,专利就成为无源之水。笔者认为,人类遗传材料的提供者也应该能够分享利益,享有专利权,目前应该着力探讨人类遗传资源提供者分享利益以及享有专利权的具体形式。

(四)正当

鉴于人类遗传资源分布的情况以及人类遗传资源获取和使用中的混乱状况,应当强调在人类遗传资源获取和使用中的正当原则。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的人类基因资源较之发达国家更为丰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较低,迁徙率不高,城乡差别显著,家族隔离群最多,因此基因保存得十分完好,能准确地提供研究健康与疾病以及人类基因迁移谱系的充足材料。而从西方国家来看,由于其工业文明发展较早,人口迁徙流动性强,基因家族谱系不完整,很难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这些宝贵的基因财富,发达国家的基因研究机构早已虎视眈眈,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掠夺这些基因资源。发达国家窃取和掠夺发展中国家遗传资源的途径多种多样,比如利用健康调查的名义大量获取血样等标本,还有利用中国科研人员急于与国外合作、急于获得研究经费或高额奖学金的心理搞所谓的“合作项目”进而把他国的一些基因资源归为己有。近些年来,国外科研机构、高校、生物制药公司窃取遗传资源的手段也变得越来越高明、隐秘,比如由前几年携带大量生物样本出关,现在已变为利用电子邮件将大量的基因原始研究数据发往国外等。而当前中国在遗传资源保护方面的情况令人非常担忧,数百项基因研究合作项目正在中国进行,具有发展前景和潜在经济价值的基因资源正在流失。对此,中国基因组北方中心负责人杨焕明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基因专利大战必将导致基因资源大战,发达国家的实验室、私人公司必将企图从第三世界国家取得遗传材料,把第三世界国家变成硝烟弥漫的基因狩猎场。窃取和掠夺的方式是与当前的文明时代不相符的,世界各国都应当采取正当的手段获取和使用遗传资源,这对于发展中国家保护本国的人类遗传资源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韩缨,浅论人类基因资源的特殊性和法律定位[J],贵州社会科学,2006(6):74-76,

[2]黄玉烨,人类基因提供者利益分享的法律思考EJ],法商研究,2002(6):98-103,

[3]张建邦,生物基因资源获取和利益分享的国际法规制[J],法律科学,2005(6):97-102,

资源设计原则 篇4

日臻完善的传统会计已足够细致地描述了组织的生产经营过程和产品形成以及社会事务进程与结果。但是, 作为一切创造之源的劳动, 在传统会计中的反映却显得苍白和无奈。这不足为奇, 在只承认实物资产的传统会计中, 人、财、物的消耗必然而且也只能表现为成本与费用, 否则我们又如何确定产品价格且核算利润的大小、权益的增减呢?再者说, 以我们现阶段的文明和知识, 可以预见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会计是如此的相近:同一会计主体;同一会计前提;同一会计结果;同一会计过程甚至同一会计方法, 而浩繁的数据, 庞大的构建成本, 以至于我们实在应该质疑人力资源会计建立的必要和可能。

那么, 简单些吧:为了人类的尊严或者体现人力的“资源”性, 在传统会计中把人力资源支出由“费用”升格为“资产”如何?但这似乎没必要再次讨论了, 因为这如同将一个充满了气体的气球硬塞进比它体积小得多的容器中去, 似乎可行但却造成了极度的扭曲。

毫无办法, 为了真实、客观地记录和反映人类劳动的伟大与创造, 我们必须酝酿并构建一个全新的会计体系———人力资源会计, 并籍此来描述或还原人类的劳动过程和发展进步。

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的意义与设计目标

单纯计量劳动成本, 绝非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的本意。控制劳动成本, 传统会计已足能实现其目标, 更无须投入巨大成本来构建人力资源会计。这就使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两难境地, 幸运的是我们有这样一条足够清晰的线索:社会产品或社会事务的时代性特点归根结蒂是同时代科学技术进步与发展的体现和转化, 即以人为主体的科技进步是一切社会活动与生产的核心内容。正如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的使用, 从火耕刀种到现代化的农场经营, 劳动在创造着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提高着自身需要的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因此, 以科技进步为主线, 以产品设计到最终消费或者以事务起点到事务完成为过程, 全面记录、核算企业或事业组织在生产经营和事务处理过程中的人力资源配置、流动、增减状况, 反映社会经济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运用与管理, 揭示人力资源运用所隐含的劳动技术、管理技术和社会技术发展、变化、提高的全过程, 这就构成了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设计的核心内容与基本立意。

由此,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的目标应当是通过客观、准确地核算、计量有关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 宏观上: (1) 全面反映自个体组织乃至全社会范围内人力资源所创造并承载的有利于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创新能力; (2) 真实地反映各会计主体在科技进步、管理提升方面的努力和由此表现在人力资源运用方面的成效; (3) 客观地报告与技术进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结构变化及其发展规划的阶段性进展; (4) 有效地评价以人力资源提升为核心的竞争力及社会贡献率, 测定人力资源发展系数和人力资源风险系数。微观上: (1) 为决策者提供人力资源信息, 帮助决策者制定有利于组织技术进步从而可持续发展的资本运营、管理决策。 (2) 为职能部门提供人力资源价值提升信息, 帮助职能部门发掘高等级人力资源及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3) 客观地量化人力资源风险, 保障组织实现持续稳定发展。

三、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设计应考虑的原则

1. 个体与群体相结合, 注重个体优先原则。

自然人的基本属性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人力资源。在适当的条件下,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精英。所以人力资源会计对象必须是不以阶层或其他所划分的群体会计, 而不是“精英会计”。但是, 个体在各组织、事务中的作用又是如此之大, 以至于个体决策的优劣、科技水平的高低、行为指向的正负、乃至思维态势、团结多寡都影响或决定了组织或项目的发展和进度, 因此, 人力资源会计必须在核算群体价值的基础上, 强调个别核算。

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注重定量优先原则。

人力资源会计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这原本就是一个对劳动与科技进行量化转变的过程, 因此, 无论是非货币成果的社会活动还是科技研发, 在确认为有效劳动的基础上, 予以量化, 不仅是人力资源会计的初衷, 也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转化为社会产品的数据计量。

3. 持续管理与风险管理相结合, 注重风险优先原则。

对每个会计主体而言, 人力资源风险主要来自于: (1) 现有科技水平下, 组织或项目无法获得足够的人力资源; (2) 群体人力资源的低效乃至负效劳动; (3) 掌握核心技术的个体离职。人力资源会计自身不能消除这些风险, 但却应该为风险的控制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持。

4. 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估相结合, 注重客观优先原则。

现代社会劳动更多的表现为群体劳动, 为了实现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目标, 必需在核算中进行劳动支出、成果的个体化分配, 因此, 如何客观地拟定分摊系数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关键指标。同样, 无论是采用价值重估还是重置成本或者其他的方法来评估人力资源的价值提升, 都需要坚持注重客观优先原则。否则, 人力资源会计的结果很可能成为主观、片面的虚假记录。

5. 劳动经济与会计核算相结合, 注重会计优先原则。

劳动经济理论是人力资源长期运营的科学总结, 是推进劳动科学进步的量化研究, 因此, 对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设计来说, 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 通过劳动经济理论与会计核算理论的结合, 注重会计优先, 才能有效地避免单纯计量劳动的表象结果, 真正使人力资源会计成为反映科技进步下人力资源提升与运营的一种新型会计体系。

摘要:在信息产业化、文化产业化、知识产业化的今天, 以只承认实物资产的传统会计来记录和描述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显然有失偏颇, 因此, 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 通过以人为主体、劳动产品为客体的科技进步这一线索, 围绕人力资源会计的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 坚持劳动经济与会计核算相结合, 注重会计优先原则;个体与群体相结合, 注重个体优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注重定量优先;持续管理与风险管理相结合, 注重风险优先;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估相结合, 注重客观优先原则, 设计、形成具有严谨的账务体系、科学的逻辑科目形式和较强操作性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 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 更是人力资源会计应用的条件。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体系,设计目标,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第149-204页[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年, 第149-204页

[2]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2]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郭儆力, 梁亚玫.基于劳动价值理论构建人力资源会计初探.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08期[3]郭儆力, 梁亚玫.基于劳动价值理论构建人力资源会计初探.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年08期

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原则解析 篇5

关键词:档案馆,档案资源,建设,原则

档案资源是关系到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也是开展档案工作的基础。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建立丰富多样、齐全完整的档案资源体系, 是档案部门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根本途径, 也是档案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 如何建立起完善的档案资源体系, 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公共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公共性”, 一是指档案形成者的公共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 这些机构形成和收集的档案, 属于国有资产, 具有公共档案的特性。二是档案服务对象的公共性。为人民群众服务是党和国家对档案工作的根本要求, 也是对档案资源建设的根本要求。国家档案馆的服务对象不是特定的群体和个人, 而是社会公众。从这个意义上讲, 只有为国家所有并可为公众所利用的档案, 才可以纳入国家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同, 反之则通常不能纳入收集范围。

2 需求导向原则

国家综合档案馆收集和保存档案, 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档案的需求。凡是社会需要的档案, 理论上都可纳入收集范围。这一价值准则, 可归纳为“需求导向原则”。所谓“需求”, 既包括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需求, 也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于学习研究、宣传教育、权益维护和休闲娱乐的需求;既包括当前的、现实的需求, 也包括长远的、潜在的需求。在经济社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 档案的社会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档案资源越丰富、门类越齐全, 越能满足社会需求。

3 职能决定原则

确立资源建设战略, 首先取决于对档案馆的职能定位。职能定位决定着资源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如果将档案馆定位为“为历史研究和其他学术研究服务的史料基地”, 那么档案的史料价值势必成为资源建设的关注点;如果定位为“公众获取个人信息的中心”, 那么各种专门档案应是个人信息的重要载体;如果定位为“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 那么就必须广泛收集各种已公开现行文件和政务信息;如果定位为“宜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基地”, 那么就必然要有丰富的照片档案、音像档案和其他有鉴赏价值的档案等。可见, 档案馆的职能定位对其资源建设影响巨大。我国综合档案馆职能定位虽有相关法律法规界定和悠久历史传统,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的时期可以适当地调整, 而职能的调整必然要求资源建设方向作出相应的调整。

4 突出特色原则

一般来说, 每个档案馆的馆藏都有自己的特色, 如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等。本文所要阐明的是除了上述特色以外的“特色”, 譬如档案馆除了依法接收应进馆的档案外, 可从实际情况出发, 加强自身特色建设, 如参照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做法, 集中收藏某一类档案资料, 如票品、证章、信函、字画、艺术品、商标、特定类型的图书资料等, 这些档案资料收集不受地域性限制, 每个档案馆都可收藏。当然, 各级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适当引导还是必要的。

5 规范化原则

一是制度的规范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建立“两个体系”的要求, 健全归档制度, 完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到期档案移交规定等, 针对目前各项规范性文件中不适合当前档案事业发展的条款, 进行认真调研和修改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产生了各种新兴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 因此, 档案资源建没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立档单位, 这就要求档案部门必须关注新组织、新领域的档案工作, 以档案资源建设为契机, 将其纳入国家档案事业体系, 同时还要有选择地将部分有特色能够反映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二级、三级单位纳入到国家档案体系中, 以达到档案资源的齐全完整。此外, 还要将涉及本地区的重大活动和有关民生的档案材料, 列入归档范围并确定科学的保管期限。二是流程的规范化。流程的规范化是档案资源体系建设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将档案资源体系的每一部分建设流程都纳入规范化管理, 才能够保证整个体系按照预定的设计轨道发展。如青岛市档案馆在流程规范化管理中提出“让下一个环节满意”, 就是要环环相扣, 每一个环节都按照流程要求, 规范化操作, 以达到整个档案工作规范化。立档单位要按照制定的归档制度、归档范围、保管期限等, 要求到期将档案向相关档案馆移交。档案馆接收档案后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整理, 同时档案数字化等相关工作同步跟进, 整理完成的档案转入开发利用部门, 进行开发利用或提供社会工作利用等。在整个流程中还要注意设立验收监督机制, 对整个流程进行验收监督。三是制定规范要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要求档案工作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 对今后档案事业的发展走向有一种长远的判断, 并对将来进馆的档案内容、数量有调查、有预测, 掌握今后一定时间内可能进馆的档案资料的来源、线索、数量、门类, 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肓目性, 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建设档案资源体系。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 充分考虑这方面因素, 超前“立法”, 为档案事业的发展留出“余量”。

6 地域化原则

高速公路人力资源配置原则探析 篇6

一、能级对应原则

能级对应原则就是在人力资源配置时, 要根据人的能力大小安排工作、岗位和职位, 使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能级对应原则是高速公路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能力有大小, 岗位有高低。把能力大的人放到较高的职位, 把能力小的放到较低的职位, 把不同类型能力的人放到与其能力相符的职位, 是人力资源管理者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 能级对应原则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普遍意义, 必须严格遵循。一是要学用一致。在分配岗位时,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熟悉和掌握每一名职工的学历、专业, 所分岗位尽量与专业相符。这样, 能缩短职工适应岗位的周期, 尽快投入工作。二是应择优任用。职工的专业水平是有差异的, 有优秀的, 有中等的, 还有较差的。他们在竞争与专业相符或相近的岗位时, 应该择优录用。优先排序可先按学历程度排序, 后按工作经历排序, 最后按年龄排序。三是因材使用。职工有共性, 也有个性。职工有能力差异、性格差异、态度差异、行为差异等。因材使用就是要根据每个人才的特长、兴趣爱好, 尽量做到各得其所, 各司其职, 各尽所能, 各献其功。如, 对擅长摄影、录像和写作的职工, 可配为专职新闻报道骨干;对擅长协调的职工, 可让他们参与地方事务沟通等。

二、就近分配原则

就近分配原则就是在人力资源配置过程中, 尽量把职工分配到距离其居住地域较近的工作岗位上, 以便于职工的上下班和休息调整, 使职工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之所以采用这个原则, 主要是由高速公路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高速公路的职工大部分为收费人员, 收费站是职工的主要工作场所。一个管理处管理的公路短则几十公里, 长则几百公里, 收费站按公路的一定距离间隔设定。如果不采用就近分配原则, 就会出现职工到距离其居住地最远收费站上班的情况, 每次上下班的时间得花费好几个小时。收费岗位是四班三运转, 一个班工作8个小时。下班之后再花几个小时回家, 必然缩短了职工的休息时间, 不利于职工的下一班工作。因此, 采取就近分配原则有利于职工的休息调整, 从而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是在招聘职工时就要考虑到就近分配原则。在设定招聘条件时, 要把高速公路沿线的市、县 (区) 设为职工的主要来源区。离高速公路太远的地区一般不纳入招聘范围。二是在距离上应把握度。就近分配并不是最近分配。如果收费人员工作岗位在居住地域的收费站, 工作容易受到人情关系的干扰, 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因此, 在岗位分配时, 一般不把职工分配到所居地域的收费站, 而是与居住地域相邻的收费站。三是应照顾有特殊情况的职工。对于某一区域的职工较多, 就近分配原则不能完全满足职工需要时, 应首先照顾家中有特殊情况的职工, 例如:家中有小孩需要哺乳, 家中有病人或老人需要照顾的职工, 可以优先进行就近分配。

三、优化互补原则

优化互补原则就是在人力资源配置时, 对每个单位的职工配备进行总体考虑, 使各种类型的人员能够相互包容, 取长补短, 达到组织功能的最优化。由于人力资源个体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把相同类型的人员配置到一起, 容易产生冲突, 不利于组织的良性运行。因此, 必须采取优化互补的原则, 通过多方面的互补性发挥个体优势, 优化整体功能。一是性别互补。收费站一般设于野外, 男女职工按一定比例, 既可以在工作中发挥男女性别的优势, 又可以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如, 在出现被盗被抢的情况时, 男职工就能够承担起保护的责任。二是年龄互补。收费站的职工群体, 既要有经验丰富、行动稳健的年长职工, 也要有精力充沛、反应敏捷的中年职工, 更要有拥有激情、善于创新的青年职工。不同年龄段的人相互补充, 组织效率会更高。三是知识互补。在职工群体中, 要有不同知识结构的职工, 如既要有具有管理知识的职工, 也要有具有业务知识的职工。知识不同, 思维方式也不相同, 容易引起思想火力的碰撞, 形成最佳方案。四是气质互补。职工群体的气质刚柔相济。比如, 既要有踏踏实实的“管家型人才”, 也要有敢闯敢冲的“指挥型人才”和出谋划策的“协调型人才”。五是能力互补。在职工群体中应集中各种能力的人才, 既要有善于管理的职工, 也要有善于沟通协调的职工, 还要有善于执行和落实的职工。

四、动态调整原则

军队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和策略 篇7

一、教育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

教育信息资源,从功能上分为网络课程、素材资源库、虚拟实验室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特点,是信息资源建设中不可或缺的。

(一)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二)素材资源库。

素材资源库按实际使用的功能分为课件库、微教学单元库、案例库、试题库、参考资源库、共享软件库,以及基础资源库。这种资源库既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安全与统一,又兼顾了学生的资源共享。

(三)虚拟实验室。

虚拟实验室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研究的重要载体。它内容丰富、形象逼真,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和多感知性,使用户在使用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提高了学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保证了教学质量。

二、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一)坚持以资源共享为途径。

不同的专业课程需要不同的条件,不同的训练任务需要不同的信息资源。每个训练机构都有自己的素材资源库,但是往往都是不健全的;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优势项目、劣势项目,还有一些项目根本没有包括进来。因此,应按照效益最大化和综合集成的原则,把现有的信息资源集合在一起,变被动、封闭式的资源为主动、开放式的资源,集合各单位的优势资源,充分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二)坚持以高新技术为指导。

信息资源建设为信息化的核心,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不断加大信息资源自身的技术含量。世界发达国家的军队以普遍改变机械化战争时代的训练模式为信息化战争训练模式。为适应这一趋势,信息资源建设应注重加大高新技术的投入力度,构建战训一致、标准统一、相互兼容的信息系统;通过大量采用技术含量高的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化水平。

(三)坚持以安全保密为前提。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不断普及,信息传播速度与时剧增,但随之而来的信息泄密问题也愈演愈烈,确保信息安全是军事训练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科学处理好安全保密问题,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们必须认清安全隐患,正确对待问题。通过情况通报、案例分析、专项培训等多种形式,筑牢思想上的“防火墙”,坚持以安全保密为前提才能保证信息资源建设健康发展。

(四)坚持以技术开放为准则。

单纯依靠军队自身搞信息资源建设,根本不可能紧跟不断发展的社会的步伐。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信息资源建设必须以技术开放为准则,走军地联合建设的路子,利用地方丰富的人才资源、硬件资源、软件资源,邀请地方科研单位、企业一起参与信息技术开发。

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军队各院校内部建设形成的教育信息资源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应用层次较低,教育信息资源不够丰富。

教育信息资源的积累、网络教学应用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目前教育信息资源不够丰富,信息资源质量较低,特别缺乏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和理念、真正能够应用到课堂教学的优质教育新资源。一是缺乏常用的素材。我军各类武器装备、外军各类武器装备的图片不多,教学、训练、演习等方面的视频资料、音像资料少,教员在备课、制作课件时,在网上找不到所需要的素材,影响到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质量。二是缺少教学资源数据库和学科专业网站。训练基地各专业教研室,没有教学资源数据库,教员备课、写论文、搞科研查不到专业资料。

(二)教育信息资源重复建设,费时费力。

在看似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很多资源的内容重复、大同小异,主要是因为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教学设计不科学,缺乏配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没有形成教育信息资源价值的增值与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机制不完善。

目前,多数信息资源是分散孤立的,使用者在使用时极不方便,无法有效地检索到所需要的优质资源,呈现出一种“信息孤岛”现象。因为很多单位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库往往是自行设计和开发的,相互之间仅仅是通过超级链接而简单的连接起来的,很难有机的结合,导致了资源的严重重复。学科与学科之间不能相互整合,不能很好融合,造成资源单一、互不兼容。

(四)教员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教员的教育技术能力直接影响对资源开发的实用性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由于专业的差异,信息资源的开发主体应该是广大专业教员,特别是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学术造诣的中青年教员。然而,实际情况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员成为信息资源开发的主角,甚至是全部,但是由于刚参加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开发的信息资源虽然新颖,但都存在很大的弊端,没有可操作性;中青年教员骨干或者是教授们,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教育技术水平限制不愿意参加具体的信息资源开发,开发的信息资源成为教材的电子版,没有教学设计的痕迹,不能充分贯彻现代教育理念。

四、信息资源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针对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配套制度和评价体系。

要科学定位信息资源开发的性质,建立比较详细的信息资源开发工作量计算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能够考查教员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网络进行师生远距离交流互动、答疑情况、教学活动的组合字、学习资料的提供等内容的评价体系。建立比较完备的安全机制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

(二)大力抓好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教员的技术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军事领域里新技术、新装备、新设施的广泛应用,教育技术开发领域的网络技术、虚拟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都在不断发展,这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建立信息人才的使用机制

首先,要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使信息人才得到充分的尊重。其次,要搭建有利于信息人才施展才干的“舞台”,积极为信息人才施展才干,成就事业创造良好条件。最后,要打破人才使用的旧条框,坚持将文凭为不唯文凭,坚持论资历而不唯资历,使信息人才得到合理的配置。

2. 加强信息人才的岗位培养

实践是提高素质的最好课堂,岗位是增强才干的基本平台,只有在岗位工作中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训练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才能不断提高人才自身的综合素质,满足军事训练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与应用快速发展的要求。

(三)努力做好安全保密工作。

面对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局势,我们必须认清安全隐患,保证科研成果不被窃取破坏,正确、准确对待问题。

1. 形成安全保密机制

一是明确部队训练信息安全管理负责制,使有关部门在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二是制定与军事训练信息安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如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数据库安全管理制度等,用来进行经常性的对照检查和督促。三是建立军事训练信息安全管理应急体系,迅速处理突发的不安全事件。

2. 采用先进技术进行安全规范

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硬件安全方面,可采用设定硬件防火墙的安全策略,以阻断非法侵入、物理隔离。在软件安全管理方面,可采用加密通讯技术、网络安全访问控制技术、身份认证等技术,进行实时查找,检查、分析网络安全漏洞,并及时提出修补措施。在软、硬件两方面的安全技术中,不可缺少任意一方,只有两方互相协调才能进行有效的安全防范。

军事教学训练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长期性工程,建设好它,需要转变理念,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搞好顶层设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当然也要增加投入,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祝文,于洪伟,胡建敏.论装备保障信息资源管理.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0(9):89-91.

[2]徐根初.信息时代与军事后勤.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20-34.

[3]吴希来,黄成林.军队后勤宏观管理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164-150.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原则与方法 篇8

档案管理的目的在于发挥档案作用、实现档案价值, 为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服务。其管理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因此,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对于强化档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原则

1. 技术应用原则。

即重视并发挥技术优势, 将现代技术手段科学合理地融入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内容包括:硬件环境建设, 要进行充分市场调查、考察论证, 并根据档案工作实际, 购置相关设施设备, 规划信息传输交流、档案信息利用等基础设施, 避免盲目跟风和重复建设, 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软件环境建设, 这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技术难点, 应坚持开发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选择经济实用的档案管理软件, 还要充分考虑到软件的先进性与兼容性;网络环境建设, 由于网络环境的自主性较强, 网络用户可以自主地选择网络活动的内容, 发布、接收各种信息, 传播各种言论, 使得很多的虚假信息、垃圾信息掺杂其中, 因此, 健康的网络环境是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 需要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

2. 信息安全原则。

即在公布档案信息与利用档案信息过程中, 必须以不危害国家的安全、集体与个人的利益为前提。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有助于提高档案利用效率, 实现档案价值。然而,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在带来效率与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风险与挑战。档案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 有些内容会关系到国家、企业机密, 一旦泄漏, 会给国家、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 在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中, 既要确保档案原件的安全, 使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内容与档案的原件相吻合, 确保需要保密信息内容的安全;又要确保档案内容的安全, 使档案信息内容在传递过程中保真, 确保档案信息接收内容与传送内容的一致性;同时, 还要采取技术手段, 对网络的物理结构、防火墙、用户身份认证等技术进行安全控制, 设置必要的访问权限, 以避免失密、泄密现象的发生, 达到确保档案信息安全的目的。

3. 适度开放原则。

档案是社会主体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形成的, 是社会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记录。而社会主体包括个人、企业甚至国家, 所以不可避免的, 档案在形成过程中会包含大量的涉密信息, 一旦公开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甚至影响到国际社会中国家间的交往, 使国家利益遭受损失。因此, 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坚持适度开放的原则, 不能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坚决不向社会公众公开, 可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也要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向社会公众开放。

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方法

1. 更新思想观念。

档案作为联系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 延续了人类的记忆, 对其妥善保管、利用是每个档案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涉及到资金、设备、技术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但是, 人们原有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档案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 正确的档案管理理念对于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乃至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全局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 要改变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传统观念, 充分认识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对于社会、档案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着眼现实, 立足利用, 自觉加强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存储、加工、传递和共享, 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在管理、创新实践中的巨大潜能。

2. 完善馆藏结构。

首先, 必须克服传统的重量不重质的缺陷, 在完善有关法规制度的基础上, 真正地将确实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收集进馆。其次, 加大接收、征集力度, 扩大收集范围和门类, 拓宽收集渠道, 凡能接收和征集进馆的档案, 要尽快接收、征集进馆, 如从档案形成的源头抓起, 对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的收集必要时可全程参与。此外, 在依法接收进馆范围内档案的同时, 还要加强收集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专门档案、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和特殊载体档案, 使馆藏档案更加贴近社会、贴近人们生活、贴近人们需要。

3. 加强基础建设。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要求有可以被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 即可以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档案信息资源。这就要求档案馆对馆藏档案进行及时的鉴定, 以保障档案作用的时效性得到体现。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则在时间上对档案鉴定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可以被共享的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的处理, 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改造、管理和资源整合, 形成“鉴定前置”的管理模式, 为档案信息数字化提供经济基础保障。

4. 制定发展规划。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要结合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战略, 按照档案部门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来确定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措施、步骤和要求, 分别制定以档案信息数据库、档案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工程项目建设计划, 并积极争取将相关计划纳入到政府发展规划和信息化项目建设工作计划之中。特别是要对信息化涉及的馆际合作、资源配置、协作开发、信息共享和信息网络建设等问题进行充分的可行性探讨、研究, 以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 扎实推进计划的实施。

5. 提高人员素质。

在网络环境下, 档案信息服务的方法、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档案收集、管理与利用等业务环节中, 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技能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许多档案管理人员都将面临着知识更新、继续再教育以及优胜劣汰的压力与挑战, 这就要求每一位档案管理人员都必须努力学习, 拓宽视野, 了解涉及自己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 实现由专业型向一专多能复合型的转变, 以适应信息环境, 满足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新要求。

资源设计原则 篇9

关键词: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平台,信息档案,管理方法,原则

在信息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能源的背景下,网络环境日益成熟,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的收集、运用带来了优势。 但信息资源纷繁复杂,布局分散,尤其是教育科研信息资源管理大部分学校还停留在80年代前的文字性的“图书馆”式管理。虽然一部分学校已实现“图书馆”式与网络信息化并存,成为互补的两种信息优势,但并没有科学化、系统化,加之没有较好的协调机制和高效的策略,使资源的开发具有小团体的局限性,资源管理也杂乱无章,分类混乱,影响了科研管理的效率。那么如何制定出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的有序分类,科学的分类原则,是摆在教育管理者和科研部门的一个重大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根据我区实际,确立了我区《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的分类原则》的国家子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注重实际,创新理念,奠定开发、研究之基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落实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系列研究活动,科研所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组负责人,全所教研员及实验校负责人为课题具体实验员,教科所“一把手”亲自实验,做到宏观气氛,微观调控,统筹规划实验工作。

(二)分析资源现状,确立实验目标

教育科研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是系统工程。为此,课题组针对我区现状及经济因素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建立自主研发的科研信息管理体系,总结出一套规范的分类方法和原则,是体现我区科研特色的一项重大的课题。为此,我们首先确立了开发的方案及目标。

1.培养、了解教育科研信息资源的管理人才,使其专业化,具有创新和研究能力。

2. 各参研单位建立教育科研信息资源平台,对信息分类进行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总结分类方法及所遵循的原则,创新更好的分类方式,不断反馈总结。

3. 从学习与调查入手,了解新型教育科研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及信息资源对提高教育科研管理的重要性,全面了解其方法、重要内容、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各级部门的实践操作及运用,掌握有效的分类方法,并不断完善事项,总结操作中所遵循的原则。最后,通过不断操作、反馈、总结形成完善的分类体系与原则,为国家总课题的研发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4.通过课题研究,规范教育科研管理,建立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科研信息系统,推动科研管理的科学化,促进科研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三)强化过程管理,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

思想上加强认识,机制上做好保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信息管理的意义在于不断完善运行机制。为此,MIS的建立,为教育科研管理提供科研信息流程,规范了学校科研管理实效。强大的信息库,增强了内部交流, 为研究提供依据。大量信息收集,增强了管理者及广大教师对科研工作的了解、分析。为更好的计划,有效的决策提供了平台。信息分类明确,原则明理,使整个教育科研信息资源流程清晰,一目了然。总结区域内教育科研信息资源的分类方式及原则,为国家课题组提供部分实验资料。在统一认识的同时,把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库和平台作为科研所及各学校工作的媒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为课题的研究实验做了机制上和认识上的保障,确保了它的健康发展。

二、层次分明,目标明确,确立课题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完成前期调研、方案设计,申请立项子课题,宣传组织全区学校参与课题研究,评审申报,初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 实施阶段: 建立课题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各学校教育科学管理信息资源研究与开发子课题实践操作,并定期调研反馈,定期现场指导,定期经验交流,及时总结方法。3. 总结阶段: 收集汇总课题研究材料,检查落实总结工作,写研究报告,个案分析和论文等,并有效进行全区性推广经验。

三、认真研究,逐步探索,总结教育科研信息资源的分类方式及原则

( 一) 研究教育科研信息资源的分类方式。

1. 巩固“图书馆”式信息管理方式。有些文献材料在网络上无法交流与保存,可延续文字保留。如文件、图书、报刊、会议记录、磁带、光碟、证书等。2. 重点建设网络信息( 1) 建立教育科研交流平台。建立以学校为单位的网站、信箱及QQ群、博客、微信等,及时发布最新教育信息,存储有效资料,交流教育、教学体会,了解重点,解决难点。( 2) 建立教育科研资料库。 【按管理分类】分别为学校办公室资料库、教导处资料库、教务处资料库、辅助科室资料库。【按教育科研纲目分类】分别是文件材料、课题管理材料、 教育教学活动材料( 包括计划、方案、声像、总结) 、成果汇总材料。【按资源用途分类】分别是a、学习资源: 文件、政策、法规、经验、网上教程等。b、应用资源: 优秀案例、课件、讲稿、优质课、讲稿等。c、管理资源: 与教育科研, 课题管理有关的信息、活动相关材料。【按年份管理】把资料按年份分类后,归档线索会更清晰。

(二)研究教育科研信息资源分类的原则

初步拟定的分类原则: 1、方向性原则。体现以科研管理为中心,意在提高学校科研管理的能动性与实效性。2、实用性原则。获取信息要切合本地区、本单位的教育科研需要,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为前提进行操作。 3、系统性、科学性原则。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分类要一目了然,条理清楚, 内容明确。4、发展性原则。在操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更新技术,发掘全新方法,使本课题不断完善。5、快捷性原则。信息资源设置要注意方便、快捷,操作简单易行。交流信息交替更新要迅速。

四、定期总结,逐步升华,使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更加完善

上一篇:南宁—东盟下一篇:心理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