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与挑战

2024-07-27

冲击与挑战(精选五篇)

冲击与挑战 篇1

一、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剧了竞争性渠道冲突

渠道冲突是指由于渠道成员自发的行为很难取得协作的效果而发生于渠道成员之间的敌对性行为。按照渠道冲突产生的原因, 渠道冲突分为竞争性冲突和非竞争性冲突。

所谓非竞争性冲突是指渠道成员在目标、角色、政策及利润分配等方面存在不一致而引发的冲突。目前, 渠道管理者倾向于在大分销链中实现专业化、功能化分工, 任何渠道成员都不可能独自完成渠道的所有功能, 都需要依靠其他环节的功能, 从而使得渠道成员之间产生相互依赖, 因此渠道成员之间的非竞争性冲突并不突出。

竞争性冲突, 是指两个或多个渠道成员在同类或类似市场竞争时发生的冲突, 按照参与竞争的渠道成员的关系类型, 可以分为水平冲突、垂直冲突和多渠道冲突。这类冲突往往是渠道管理在渠道运作的过程中无法事先预料的, 需要渠道管理者及时识别并化解, 也是渠道管理者在冲突管理中牵涉巨大精力的工作。

在传统的营销渠道中, 竞争性渠道冲突通常由客户划分、地域问题、渠道成员的分工等因素引起, 其典型现象如“串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电子商务成为许多经销商的重要营销手段, 在营销渠道的各个层次发展起来。但是电子商务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特点使得各级经销商在客户划分、地域控制等方面具备了突破原有渠道控制手段的机会, 提高了竞争性渠道冲突发生的可能。

1. 网上销售加剧渠道中的水平冲突

水平冲突是指同一渠道中同一渠道层次的经销商之间的冲突。这类冲突通常由于不同的经销商对同一领域或地域的客户争夺引起, 渠道管理者常用的管理策略是针对经销商进行客户划分或地域限制, 通过产品分类管理等手段实行限制性销售。在传统销售渠道中, 这样的管理策略如果能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督, 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即便如此, 市场发展仍然常常造成新的冲突, 据报道, 某全国性特许经营企业有4 0%以上的时间用来解决渠道中的水平冲突。

但是网上销售的普及使得原有的管理策略失去其有效性, 加剧了同层次销售之间的冲突。

(1) 网上跨地域销售引发冲突

互联网是一个2 4小时不落幕的全球运作的商业平台, 网上销售可以以远低于传统销售的成本将业务开展到远远超出自己活动范围的地区, 特别是针对一些资金规模和人员规模都较小的零售商, 通过网络上的专业市场和销售平台, 实现跨地区销售唾手可得。

根据笔者针对开展网上销售的7 0家零售商的调查, 有8 0%的订单是来自于实体店铺以外的地区, 而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零售商均承认他们已经超出了上级经销商给他们划定的销售地区。网上存在较多的水货销售实际上就是一种大范围的跨区销售。

传统销售中, 渠道管理者可以通过在产品外包装加印标识、根据产品代码分地区供货、对区域市场进行明察暗访等手段进行控制和预防, 但这些手段对网上销售却无能为力。

网上销售采用的是虚拟店铺方式, 管理者无法从店铺的商品中进行取证, 其次网上商店面向的是各地的访问者, 其客户对象无法限定, 同时网上商店的销售往往通过第三方物流直接送达消费者, 管理者很难进行访查。

在这样的销售方式下, 渠道管理者明知有跨地域销售的存在, 却无法拿出有效的方法进行遏制, 给本地经营的实体经销商带来一定的冲击, 使得一些受到冲击的实体经销商为了确保产品的销量足以给自己带来合理的收入, 也不得不参与到网上销售的行列中, 形成了恶性循环。

(2) 特殊商品通过网络进入零售市场引发冲突

进入网络销售的特殊商品通常包括商场销售产品的试用装、赠品等等。在传统销售渠道中, 这些商品虽然也有进入零售渠道的现象, 但通过渠道管理者的监控一般很难成规模公开销售。

而这些商品一旦进入网络零售领域, 由于其销售的隐匿性以及销售成本的低廉, 不仅容易逃脱管理者的追查, 而且能够吸引一批客户, 实现稳定的成规模的销售, 带走一批有效客户, 从而给原有的经销商带来冲击, 引发新的冲突。

2. 网上团购引发渠道中的垂直冲突

垂直冲突是指同一渠道中不同层次的成员之间的冲突, 如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因渠道成本的分担而产生的冲突, 在传统渠道管理中并不多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上商务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网上团购参与者日众, 并成为引发垂直冲突的一个常见因素。

(1) 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冲突

一些批发商为了在短期内提高销售额, 获得补贴、返点等渠道奖励, 利用自己掌握的价格优势, 以互联网为平台接受团购订单, 在互联网用户数量庞大的今天, 网上团购不仅能在短期内成团, 而且销售数量大, 频率高, 并且参与者没有地域限制, 其结果已经与常规的网上零售没有区别, 大量挤占了零售商的客户来源和利润空间, 从而引发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冲突。

在对婴幼儿用品的网上销售调查中, 参与调查的3 0%零售商表示受到过上级批发商开展网上团购的冲击, 甚至有个别零售商因此退出某些产品的销售。

(2) 制造商与经销商的冲突

网上团购活动也成为引发制造商与经销商冲突的导火索。对于制造商来说, 参与网上团购的消费者来自不同地区, 不仅破坏了制造商制定的渠道销售框架, 而且对于一些大宗商品的异地销售使得部分经销商脱逃了应承担的服务义务, 将部分渠道成本转嫁到供应商身上, 从而遭到供应商的抵制。

据报道, 某品牌地板的上海经销商通过一网站举办团购活动, 其规模之大甚至引来了周边省份的消费者, 该地板采用包安装销售, 异地销售的地板只能由消费者所在地经销商负责。因团购数量众多, 其他经销商纷纷拒绝安装, 厂家不得不出面解决, 并取消了该经销商其后举办的团购。

3. 网络营销引发了多渠道冲突

多渠道冲突是指渠道管理者建立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渠道向同一市场出售产品时, 发生于这些渠道之间的冲突。

网络营销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消费者为导向, 并且具有很好的互动性,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网络营销作为企业营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运用诸如网络直复营销、数据库营销等策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 在充分体会到网络营销的优势后, 部分企业试图通过互联网建立一条新的销售渠道, 甚至是自己的直销渠道。

然而, 许多厂商在建立网络营销这条新的渠道时, 缺乏对传统渠道与网络渠道的目标客户进行差异性设定, 渠道之间的产品趋同, 新老渠道提供的服务缺乏各自的特色, 客户面对新老渠道感到困惑, 无法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选择, 导致新老渠道之间产生客户争夺战, 采取敌对性行为, 进而产生渠道恶性冲突。

在隐型眼镜业曾发生过这样的冲突, 由于在网上订购的价格仅为眼镜行销售的一半, 越来越多的用户转向网上订购, 从而导致了传统经销商的抵制。

有渠道管理者总是试图建立完善的冲突管理机制, 尽量避免出现“恶性”冲突, 因此在建立网络营销渠道之前应该仔细评估潜在的渠道冲突和风险, 以减少多渠道冲突的发生。

二、电子商务的普及提高了渠道过度竞争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 厂商为了保持渠道的活跃性, 都会主动在渠道内制造一定的竞争, 这些竞争有助于刺激渠道成员拓展机会、提高服务水平, 但是如果竞争过度, 则不仅会伤害渠道中经销商的利益, 也会对市场造成混乱。

1. 网上零售商众多导致渠道过度竞争

在传统渠道管理中, 渠道管理者为防止渠道的过度竞争, 会对渠道的密度进行严格的控制, 即对渠道中的经销商或代理商的覆盖网络以市场覆盖率、客户覆盖率等指标进行衡量, 保持合理的分销渠道。

而在网上零售领域, 对多数渠道管理者来说目前缺乏有效的手段对覆盖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 从理论上说, 网上销售的所能触及和服务的目标客户是与公司的目标客户中的网民数量相同, 无法运用传统的市场覆盖率或客户覆盖率进行考量, 因此现阶段多数渠道管理者对网上零售领域采取放任的态度, 从而导致网上零售商众多, 渠道密度过大。

渠道密度过大引发的过度竞争给渠道和供应商的利益带来了损害, 引发以下问题:

(1) 扰乱市场秩序。一些网点为吸引更多的顾客, 擅自降低零售价格, 使其他专营的网点因利润下降而不愿经营该产品。

(2) 影响服务质量。网络零售商良莠不齐, 销售地域较广, 对于一些需要较多服务的选购商品或特殊商品, 这些零售商难以保证服务水平。

(3) 影响厂商对市场的正确判断。由于渠道密度过大, 每个零售商都要保有一定的存货, 市场的真实需求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放大, 导致厂商对市场的判断失真, 相应增加产量和库存。

2. 网上销售渠道布局不合理导致渠道过度竞争

厂商布局渠道时需要对渠道内各层次经销商的数量、职能、进货渠道、价格等进行很好的协调, 确保各经销商各司其职, 避免发展成过度竞争。

目前的网上销售渠道往往是自发形成的, 缺乏事先的布局设计, 各层次的经销商在网上销售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范操作, 厂商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手段又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协调, 使得网上销售中渠道冲突频繁, 发展成过度竞争。

三、电子商务的应用削弱了渠道价格控制策略的效果

在渠道管理中, 为维护产品销售市场秩序、维持渠道成员稳定的利润率, 供应商明确规定其他渠道成员不得以低于或高于其制定的价格销售产品, 这种价格控制政策有利于市区到成员保持可观的利润, 稳定渠道体系, 便于统一管理不同地区的产品销售。然而价格控制策略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经常难以进行有效的实施。

1. 网上价格战导致市场价格失控

网上销售特别是异地销售由于难以通过服务来吸引客户, 而同一产品特别是一些快速消费品在网络上可能存在几十上百个销售商, 在产品同质化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 一些销售商只能打出价格牌来吸引客户, 在互联网这样一个信息充分透明的商业平台上, 一家销售商的价格折扣对于其他同产品的销售商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其他销售商为了保住自己的客户资源、实现销售只能随之给出相同的折扣, 更有甚者给出更低的折扣, 引发销售价格战, 此时渠道的价格控制已经形同虚设, 销售商的利润率不断下降。

很多消费品网络销售商始终处于微利经营状态, 其抗风险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不断下降, 销售商退出渠道的机会成本很低, 渠道成员处于不稳定状态, 长此以往将影响厂商的利益和商品的销售。

2. 库存的网络倾销瓦解价格控制政策

为保持渠道的通畅, 即使渠道中的经销商很少主动向厂商提出主动进货, 厂商也经常采取压货的方法增加渠道的销售量。一部分经销商为了获得诸如返点等销售奖励也会选择主动压货。如此一来, 经销商为了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销售量, 同时也为了降低经营的风险, 不少经销商选择有较大客户基础又与传统渠道相对隔离的网络作为库存倾销的平台, 以远低于传统渠道销售的价格进行库存的销售。

然而网络的库存倾销所导致的价格的下降并非对其他渠道没有影响, 特别是一些数量较大的库存的低价销售, 对于传统渠道的出货速度不可避免会产生影响, 当出货速度出现大幅下降时, 传统渠道的销售商也不得不进行调价。

从短期看, 价格控制政策效果的削弱只是损害了渠道内的经销商, 但从长期的考虑, 必然对产品和品牌山生不良影响, 最终损害到厂商的利益。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平台, 具有成本低、地域广、虚拟化等特点, 各类厂商在利用它作为销售渠道的有效补充的同时, 应充分了解它对现有渠道可能产生的影响, 对渠道管理中的冲击和挑战有足够的预期, 积极制定预案, 寻求有效地解决方案。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传统经销商开始参与开展电子商务, 许多传统渠道管理的策略和手段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难以有效地实施。网络销售、团购等新的销售渠道加剧了水平冲突、垂直冲突和多渠道冲突等渠道冲突的发生, 同时网络销售渠道布局的不合理及销售商数量的失控导致渠道过度竞争, 由此引发的价格战削弱了渠道价格控制政策的效果。

关键词:电子商务,渠道管理,渠道冲突,过度竞争,价格控制

参考文献

[1] (美) 罗森布洛姆著宋华等译:营销渠道:管理的视野 (第7版) [M].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互联网让都市报遭遇冲击与挑战 篇2

挑战1:运行体制转型

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都市报向互联网的融合必须从运行机制开始,否则就和现在的都市报没有区别。与其说是报网融合,还不如说是网报融合,网络向报纸融合。

挑战2:人才模式转型

一些都市报在融合网络时行动艰难、效果甚微,根本原因就在于互联网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内容的人才,这是都市报报网融合的瓶颈。传统媒体的人才模式必须向互联网的人才

模式转型。

挑战3:内容向互联网功能转型

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本质是内容竞争,无论是内容的创新,还是内容的拓展,都必须围绕内容展开。纸质化的生存决定了报纸在功能上呈现出单一性和片面性,所以互联网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报纸。当都市报进入后报纸时代,必须要拓展内容的功能,进而拉动市场竞争。但纸质的空间和表现的手段极其有限,所以它不能与网络比肩,报网融合是都市报在网络时代生存的唯一选择。

如何实现功能性的融合?蒋晓丽认为,传统媒体的内容应该向互联网的结构功能转型。

挑战4:运营思维转型

互联网的思维是互动、互享、互生的,也是更新、更快、更多、更好的,这全面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功能。因此,许多都市报在报网融合中,始终不能清晰准确的定位,从而也导致都市报不伦不类。

蒋晓丽认为,都市报是传统媒体中最富创新、最善于变化的,在互联网的强大冲击和挑战面前,只有继续发扬勇于变革创新的凤凰涅精神,迎难而上、自我革命、主动出动、主动融合,才能获得新生。

冲击与挑战 篇3

一、MOOC及其特征

MOOC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 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词的缩写,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基于互联网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开放教育资源,是面向社会大众的、通过网络免费进行在线学习的课程,由很多愿意通过分享和协作以拓展和增强知识的学习者所组成。

MOOC起源于美国大学互联网络上的开放课程。2007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戴维·威利教授应用wiki技术平台开设了一门网络公开课,世界各个角落的用户都可以参与课程的学习,共享课程资源。2008年,加拿大学者戴夫·科米尔和布赖恩·亚历山大第一次提出MOOC这个概念。之后,MOOC在美国得到迅猛的发展。一些著名学府更是秉持 “接受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的教育理念,相继建设MOOC网络学习平台,向全球学习者提供大规模的、 免费的在线课程。自2012年1月,美国相继创立三大MOOC平台即U- dacity、Coursera、ed X,由此形成了MOOC平台三巨头。[1]

这股风潮迅速席卷中国,爱课程和网易云课程等MOOC学习平台在中国也迅速地创立和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是小学生都开始进入MOOC平台,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据悉,仅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就有50余万人体验了中国MOOC在线学习平台,中国MOOC的用户呈现出“全龄化”的特点, 更有一部分中小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十分活跃。[2]随着MOOC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发展,不少中学也纷纷加入MOOC平台,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绍兴元培中学等都推出了自己的MOOC课程,青少年运用MOOC学习已成为新时尚。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曾做过一项调查,在过去两年之内中国MOOC的学习者中,中学生的比例急剧增加,成为MOOC学习的主角。2013年参加MOOC学习的中学生比例是7%,而在2014年则达到近20%。[3]

MOOC之所以具有如此魅力和发展前景,是因为它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首先,在线课程。“在线”是指MOOC的学习是在网上、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完成的,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同时,它也是课程模式,因此,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样,它具有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包括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注册、以观看教学视频为主的课程学习、在线进行随堂小测试、通过网络论坛展开讨论、在线期末考试及颁发证书等环节。

其次,开放性。与一般传统课程模式不同,它是开放的,没有人数、时间、地点的限制,任何人,无论国家和种族,无论富有和贫贱,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免费学习他们感兴趣的课程。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只要有上网条件,登录任何一个网络教学平台并注册,就可以免费学习优质课程,这些课程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

再次,大规模。这点突出地表现在学生的数量上。传统课堂教学最多能容纳几百名学生,而MOOC可支持成千上万的学生同时在线注册和学习。如Coursera平台上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就有190个国家(地区)的16万学习者在线注册和学习, 不仅如此,这门课还被志愿者翻译成了44种语言传播到了世界各地。[4]MOOC的规模由此可见一斑。

最后,动态交互性。在MOOC课程学习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学习的中心。互动一般通过邮件和网络论坛来进行。从学生注册开始,课程教学团队就会给学生发邮件,提示课程的重点、最新动态等。通过网络论坛,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或其他学生都可以来回答或讨论, 从而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互动,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讨论。

二、MOOC时代青少年学习方式的嬗变

随着MOOC的迅猛发展,它猛烈地冲击着传统教育。但最先感知和直接面对这种冲击的,莫过于青少年了。青少年是MOOC课程学习的主要实践者和先行者。据果壳网一份针对MOOC中文用户大规模的调查表明:MOOC学习者中,在年龄上,15~25岁的用户最多,其中大部分为青少年;在职业上,青少年学生用户达到56%,在职人员占40.34%。[5]可见,在MOOC的学习人群中,青少年成为主力。 MOOC给青少年的学习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

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在学习知识和技能时所采取的途径、形式、程序和手段。[6]MOOC时代,青少年的学习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入学门槛、学习费用的消失,普通青少年 “名校梦”的成真。如何才能进入国内知名学校或国外著名学校学习呢?传统的做法当然是成为这些学校的学生,但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成为知名学校的学生,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通过考试、面试等较高的入学门槛,而且还要交纳不菲的学习费用,这往往使一些表现平平的青少年望而却步,进入名校学习只能是他们一个遥远的梦想。

而在MOOC时代,这一切都改变了,普通青少年的“名校梦”也可以成真。MOOC的理想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上最偏远的角落, 使全球各地的人们可以获得顶尖学校明星教师的课程,甚至取得学位。MOOC也的确是这样实践的。 MOOC集结了哈佛、MIT、斯坦福、普林斯顿等美国名校及北大、清华及其附属中学等国内优质学校的资源,拥有一流的教师团队及课程内容。由于它具有在线、开放性,学习者无需考试、面试,只需一根网线、一台电脑,青少年就可以足不出户、免费共享世界优质教育资源,他们只需登录MOOC教学平台并免费注册,选择所感兴趣的课程,就可以开始MOOC学习之旅了。一根网线,便可以使普通青少年的名校梦变成现实;一根网线,便可以让偏远地区连接上世界最顶尖学校的最牛老师;一根网线, 便可以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海洋中遨游。

其次,班级上课制的失落,大数据时代云学习的催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集中学习,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并以教师的系统讲授为主。每个班级或专业都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地点。每一位青少年都属于固定的班级或专业,都有自己的同学,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互相交流,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同窗情谊。

MOOC的出现,摧毁了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的云学习。“云” 的核心思想是资源的集中共享,即将所有的资源集中在一个先进的平台上,使资源在统一平台的统一管理调配下,具备最大的灵活性和利用效率,最终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7]云学习是一种基于云计算基础上的互动学习技术和网络,实现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师生互动[8],在本质上是利用互联网上散布的网络资源建构的一个供上网者学习的学习方式[9]。MOOC的学习实质上就是一种云学习:世界名校的知名教师制作教学视频,发布到一定的网络教学平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只需要持有网络终端(电脑或手机),访问网络教学平台就可以获取学习资源、提交学习作业、讨论交流学习内容、接受教师的点评和指导,真正实现了云学习。在这里,不再有固定的班级,不再有固定的教室与教师,不再有固定的上课时间与地点,也不再有熟悉的同学。有的只是处于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互不相识的学习者共享教育资源。

再次,学习时间、空间限制的克服,自主学习的实现。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因此,有固定的教室、有固定的上课时间。青少年必须准时到固定的上课地点,才不会错过教师的教学。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没有融会贯通,也不可能要求老师再讲一遍。如果想要获得本校以外甚至国外名师的指导, 就必须要克服时空等的限制。

MOOC的出现,轻而易举解决了这些难题,使青少年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实现了自主学习。MOOC的学习是通过网络免费进行的, 主要以线上观看教学视频为主,辅以论坛讨论、提交作业、在线测试等环节。自课程开始,教师就把教学视频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随时观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 也可随时无条件地退出。因而MOOC赋予青少年很强的学习自主性: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网络学习平台;在平台上众多的课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确定所学课程;自主决定观看视频的时间、地点和进度;如果对教师的讲解不甚明白,可以自主决定观看视频的次数;自主决定阅读多少资料和投入的精力;自主决定是否参加论坛讨论和在线测试以及参加的时间地点;自主决定是否继续学习等等。这就使青少年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

最后,灌输式学习的退场,探究性学习的登场。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以教室为中心”的灌输式学习,学习动机是“要我学”,学习过程通常是“你讲我听,你打我通”,教师决定学生的需求并通过教科书、讲解等方式向学生提供知识,学生主要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知识,一般用固定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MOOC改变了这种学习方式,MOOC下的学习更多的是“我要学”,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学习当中让学生成为研究者,让学生成为知识传承与创新的主体。[10]探究性学习一方面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与问题性。在MOOC课程学习初始,教师就通过电子邮件告诉学生该课程的安排需要课前了解的资料,并提供少量预先准备的学习材料,这样,青少年就会主动、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并提前了解相关知识。同时,网上教学视频的设计也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理念。这些教学视频主要是板演,并配以教师的讲解,一般时长8~12分钟,更关键的是,视频在播放过程中,会停下2次左右,进行随堂测试,学生只有通过测试才能进行下一节的学习,这能有效地激发青少年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努力思索,积极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还表现在学习的参与性与合作性上。如前所述,MOOC具有动态交互性,每门课程都有网络论坛,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青少年就可以在论坛上求助教师或同学,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促进自己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等的进步。

三、MOOC对青少年学习方式的挑战

MOOC在给青少年的学习方式带来强烈冲击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挑战。

首先,MOOC易使青少年淹没在海量课程和复杂网络之中,迷失了学习的方向。MOOC是开放的, 没有入学门槛,无需交学费,任何人,只要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注册就可以开始课程学习。而MOOC课程又多如繁星,自从2012年美国三大网络学习平台的建立,MOOC开始在全球遍地开花,从欧洲到亚洲,MOOC在线教育联盟不断成立,各个MOOC学习平台层出不穷,而每个学习平台上又有大量的课程。这就容易使青少年淹没在海量课程之中,不知道学习哪些课程,或盲目选课,或仅凭一时的兴趣来选课,而没有系统的学习规划。即使在同一门课程的学习中,虽然每周都有特定的学习主题,但围绕这一主题的学习内容却是没有边界的。在一门课程的网络论坛中,大量的学习者会提出学习上的疑问、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或解答他人的疑问等,从而生成海量的信息,形成极其复杂的信息网络,造成信息过量和认知过载。如果青少年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与系统规划,这些很容易使他们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而不知所措,迷失学习的方向,甚至产生学习焦虑。

其次,MOOC易造成青少年同辈群体间学习的缺失。同辈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青少年同辈群体间的学习,不仅可以满足他们情感交流的需求,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发展。青少年间不仅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学习上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有时彼此间还开展竞赛,这都有利于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而且青少年同辈群体间的相互学习,使他们能自由探讨学习上或价值观上的一些疑惑,自由交换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认知水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而在MOOC时代, 传统的班级消失的无影无踪,青少年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同窗”,而同窗正是青少年同辈群体间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MOOC下的学习是一种云学习,在这种方式中,学习者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传统习俗和价值取向,而且学习者还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今天还有联系的学习者也许明天就暂时或永久退出了学习,而有的学习者则可能是刚刚注册参与进来的。这就使青少年难以形成同辈群体的学习,也难以形成具有共同传统文化、 共同价值观的同辈群体。这样,青少年就难以从同辈群体间的相互学习中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学习上的火花碰撞和价值观上的沟通交流。

再次,MOOC要求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学习上的自我控制、管理能力。MOOC下的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这一方面提高了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会造成自主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学习上的懈怠。由于MOOC没有任何强制措施,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选择的课程不再感兴趣,或者由于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等因素,学生就会延迟学习,甚至退出课程学习,造成了飙高的中途退课率。一份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研究显示,只有4% 的注册用户上完了其报名的课程,而一半的人甚至一节课都没上过。在Coursera平台上注册,学习《人工智能导课》的16万名学生中,只有14%完成了课程。而在2012年初学习一门电路课程的15.5万名学生中,只有2.3万人完成了第一套习题,约7千人即5%通过了这门课程。[11]可见,要完成MOOC课程的学习,青少年必须在学习上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控能力。而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填鸭式”教育的束缚,有些青少年养成了学习上的被动和依赖性。这就对青少年在学习上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最后,MOOC易使青少年得不到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MOOC下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这有助于激发青少年强烈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效果。但由于MOOC一方面具有虚拟性,教与学都是通过不会说话的计算机和虚拟的网络来进行的。教师只看到呈现在计算机上面的抽象的学生名字及其基本情况简介,至于这个学生的性格、学习上的特点与优势等个性的东西,教师是一无所知的。另一方面,MOOC也具有大规模性,一门MOOC课程可以同时供成千上万,甚至是几十万人一起学习, 而教师也就是那么一至两个,不可能对所有学生提出的疑问一一做出解答。即使教师想通过网络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学习,恐怕也是有心无力的。在课程网络论坛上,学生如提出问题,产生与教师或同学的互动,从而获得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提的问题只有在网络互动平台上获得投票支持后,才能得到回答,否则就会在论坛海量的信息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很难得到有针对性的学习辅导,从而也降低了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明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兴起[J].世界知识,2013(14).

[2]http://bbs.aieln.com/article-6837-1.html.

[3]http://i.yanxiu.com/blog/9819712/18016102209565!cateI d=0.

[4]TAMAR LEWIN.Education Site Expands Slate of Universities and Courses[N].The N ew York Times,O ctober 09,2012.

[5]MO O C中文用户大摸底[EB/O L].http://mooc.guokr.com/opinion/437530/.

[6]谢新观.远距离开放教育词典[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7]王铁军.云学习时代[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9(4).

[8]杨艳艳.基于云计算探析云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2010(9).

[9]http://wenku.baidu.com/link?url=5Hyf7n CYJsJ 9PMSMd IdzM jo SQ Wp582k WWj1gB iE h Iq Ijt-_u R 98IxI hyK_ZQ VCCAjI ya45Bv5qy-W_Aath MceW Zsu CGTEN R CSEIK0Pd_sum.

[10]孙志璞.关于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冲击与挑战 篇4

近年来,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为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余额宝与天弘基金联合,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强大的客户资源及资金资源优势,得到了飞速发展。 目前,余额宝规模已超过2 500亿元,客户数超过4 900万户;众筹和P2P平台等这些新兴互联网金融事物也迅速崛起,2014年8月底,我国的众筹平台超过90家,交易额也在不断攀升。 作为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重要力量,小额贷款公司自2008年正式颁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后,得到迅猛发展。 截止2014年9月,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 591家,贷款余额9 079亿元。 然而,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的经济形势,小额贷款公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很多学者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状况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 很多管理学的方法也被运用到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问题研究中,曹书华和陈菁菁(2010)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法律制度、风险管控等方面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了分析,提出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建立风险分散机制, 适当放宽吸收存款的限制等建议。 另外,郭军和冯林(2014)以山东省小额贷款公司为例,运用TOPSIS法对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公司的规模扩张能力和外部环境是影响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 牛瑞芳(2015)强调了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应该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 利用传统金融机构银行等雄厚的实力和齐全的配套设施和自身较为丰富的社会信息实现双赢。

如何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的竞争形势下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在互联网金融新的发展时期下对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状况及如何在新的竞争形势下扩大生存空间进行了探讨。

1小额贷款公司业务概述

小额贷款公司是指由自然人、 企业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 20世纪70年代,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尤努斯第一次提出小额贷款公司的概念。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起源于2005年在山西平遥的试点。

小额贷款公司所发放的贷款以“小额、分散”为特点,客户主要是小企业。 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来源于贷款利息所得。 与传统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相比, 它的贷款利率往往高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 与民间贷款相比, 其贷款利率又低于民间贷款的利率。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不允许吸收贷款,其用来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有限,主要是股东缴纳的股本金、捐赠资金和来自不超过2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 值得指出的是,小额贷款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

2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自1989年我国开始建设互联网以来,我国网民数量呈现迅猛上升的趋势。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随着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日渐成熟,电子商务应运而生,2003年我国电子商务呈现高速增长阶段, 当当、卓越、 阿里巴巴、 淘宝几大网站成了互联网里的热点。 截止2014年 , 中国电子 商务市场 交易规模 达13.4万亿元 , 同比增长31.4%。 巨大的资金流入电商平台和庞大的客户群 ,直接为之后电商涉足金融行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大致经历了2005年以来的起步、发展和飞跃3个时期,如表1所示。

P2P网络贷款是指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 、 贷双方的匹配, 需要借贷的人群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寻找到有出借能力并且愿意基于一定条件出借的人群, 帮助贷款人通过和其他贷款人一起分担一笔借款额度来分散风险, 也帮助借款人在充分比较的信息中选择有吸引力的利率条件。 P2P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 对利率市场化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P2P针对的主要是小微企业以及普通个人用户,这些都是被银行“抛弃”的客户。

众筹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内容, 是指用团购和预购的形式, 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特性让资金需求者能够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 众筹平台的运作模式是需要资金的个人或团队将项目策划交给众筹平台, 经过相关审核后,便可以在平台的网站上建立属于自己的页面,用来向公众介绍项目情况。 众筹模式将会成为企业融资的另一种渠道。

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的SWOT分析

3.1SWOT方法概述

在一个决策分析情境中,最常用的分析工具是SWOT分析。 SWOT分析的目的是分析一个企业所具备的优势 (Strengths)和劣势 (Weakness) 以及在整 个竞争环 境中所面 临的机会 (Opportunities)与威胁 (Threats)。 机会和威胁与企业在做出决策时需要考虑的环境因素有很大相关性。 机会代表着有利的环境因素, 由于会对企业产生威胁的环境因素有可能对企业产生损害,因此也要被考虑。

根据SWOT矩阵,通过匹配所得到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可以得到4种战略选择,如表2。 SO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来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机会;WO战略是指企业抓住外部机遇的同时,逐渐减弱内部劣势。 相似的,ST战略是指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竞争优势来应对环境中的威胁;WT战略是指通过减少自身的劣势来应对环境中的威胁。

3.2小额贷款公司的SWOT分析

3.2.1优势

(1)服务网络优势 。 截止2014年9月 ,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 591家,并且网点范围分布广泛,大中型城市为主要分布区域并且逐步覆盖城乡区域,网点设备逐步完善。 小额贷款公司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广泛的网点分布使其客户资源相对较为丰富。

(2)主要针对小企业 ,发展相对成熟 ,监管体系相对完善 ,风险相对较小。 与互联网金融相比,小额贷款公司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可信度强。 小额贷款公司在《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及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管理下有序发展。 小额贷款公司一般具有良好的经营管理层和良好的管理架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各司其职,共同维护公司的发展。

3.2.2劣势

(1)贷款资金来源受限。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不允许吸收贷款, 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缴纳的股本金,捐赠资金, 以及来自不超过2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 但是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 所以,相比互联网金融所凭借的电子商务庞大的客户资源, 小额贷款公司的用于发放贷款和经营的资金来源受限。

(2)贷款程序烦琐 。 传统的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需要借款人提供营业执照、银行流水、店铺租赁合同以及身份证件等材料, 而P2P网贷平台的借款人只需要线上填写资料并提交, 等待审核。 相比互联网金融企业,小额贷款公司的借贷程序相对烦琐。

(3)创新能力弱 。 相比于互联网金融企业 ,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模式与经营产品过于传统化,创新能力较弱。 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公司的信息化水平、网络化水平和电子化水平都较弱。 而互联网金融企业不仅吸纳优秀的金融人才,也吸纳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直接导致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化水平飞速提高,并且其研发能力较强,产品新型且多样化。

3.2.3机会

(1)市场需求大 。 目前 ,我国所处的时期为 “扩大内需 ”。 国内新型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维持,小额贷款需求大。 而传统的商业银行的贷款目标客户均为大型企业, 因此小企业贷款的任务落到小额贷款公司身上。 小微企业在解决小企业融资难、发展受阻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这也为小额贷款公司得以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与互联网结合能够使其市场空间扩大 。 互联网金融主要运用高效的互联网技术来实现快速高效的借贷运作, 小额贷款公司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产品的宣传营销以及借款人电子材料的填写等操作,提高效率,从而扩大其市场份额。

(3)政策环境好 。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解决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的重要力量,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很大支持。 2009年,银监会颁布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村镇银行暂行规定》,为一些发展良好, 实力雄厚的小额贷款公司扩大资金来源,扩大业务范围,提高生存能力提供了重要机会。

3.2.4威胁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竞争加剧。 互联网金融进入了飞跃发展时期, 各类新型企业的出现及其迅猛发展抢夺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很大部分客户, 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群和市场份额缩小,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良好运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另外,民间资本的融资成本也呈现着下降的趋势, 未来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面临激烈的竞争。

3.2.5SWOT矩阵的建立

通过以上对小额贷款公司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企业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机会、威胁的分析,可以建立以下SWOT分析矩阵。 通过分析该矩阵,可以更清晰地分析出小额贷款公司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的应对策略。

4战略选择

通过SWOT分析, 本文得到小额贷款公司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4个战略。

4.1发挥内部优势,同时抓住外部机遇

发挥服务网络优势, 更大范围地满足小企业快速融资的金融需求,占领市场份额,使得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小企业贷款需求得到满足。 利用大数据完善风险管控措施。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日渐成熟, 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抓住政府对小额贷款公司良好的政策支持,逐步实现转型,扩大生存空间。

4.2抓住外部机遇,同时转化内部劣势

抓住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机会, 将网络技术运用到企业自身管理运作中,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管理信息化水平,将一些业务程序转移到网络平台,简化贷款程序,使公司的运作高效化。 同时, 提高产品的创新性,吸引更多客户,为公司创造更多利益,进而使得企业财务运用顺畅,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受限问题。

4.3发挥内部优势,同时应对外部威胁

互联网金融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而且作为新兴事物发展不成熟,在风险控制方面也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约束。 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其发展较为完善、 风险管理控制能力较强以及管理架构完善的特点,发挥网点分布范围广泛的优势, 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竞争。

4.4减少内部劣势,同时应对外部威胁

小额贷款公司通过优化自身管理模式及借贷程序, 减弱贷款申请程序的烦琐程度。 同时,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以及优秀的金融专业人才,提高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产品的创新性,形成公司“可信赖、快速、简便、多样化”的经营特点,以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来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给小额贷款公司带来的强大冲击。

5结论

互联网金融近年来在我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小企业借贷的重要力量, 小额贷款公司长期以来一直以小额贷款利息作为主要盈利来源,互联网金融经济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自身优势、 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与挑战进行了探讨,得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具有服务网络分布广泛和风险管控机制较完善等优势, 并且具有贷款资金来源受限和产品创新性不够的劣势。 同时,小额贷款公司也面临着市场小额贷款需求较大, 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能够创造更大效益的机会。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强烈的竞争是新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威胁。

另外, 本文为小额贷款公司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提出4个战略: 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二是运用网络技术,提高小额贷款公司管理信息化水平,同时提高产品的创新性,解决资金来源受限问题;三是发挥网点分布范围广泛以及良好的风控机制的优势, 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竞争;四是引进信息技术和金融专业人才,提高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产品的创新性, 来应对互联网金融给小额贷款公司带来的威胁。

摘要: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金融也进入了飞跃发展期,各类互联网金融业务迅速兴起。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小企业借贷的主要力量,其业务模式和产品创新性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严重冲击。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贷款程序、产品的创新性、资金来源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剖析了小额贷款公司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所反映出来的自身内部优势、劣势以及环境赋予的机会和挑战,从而为小额贷款公司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高等会计教育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篇5

会计是当今世界上公认的商业语言,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转变、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背景下, 会计人才的作用更加明显。2010年, 国家有关部门对今后我国的人才需求进行预测, 未来10年, 随着不同经济实体的出现, 社会对会计类人才的需求将会增加, 尤其是熟练掌握专业业务和国际事务的会计师将成为我国的热门人才。这给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 相应地高等会计教育也将面临一定的冲击与挑战。

(一) 高级会计人才的短缺

一般来说,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时, 会计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 其企业规模较小, 经济业务较简单, 主要以财务核算为主, 因此, 市场需要大量的初中级会计人员, 而对于高级会计人员却需求甚少。但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 原有的中小企业规模逐步发展壮大, 日益发展成了大中型的企业及集团公司, 此时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和多元化, 会计人员将逐步发挥出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从而替代原有的会计核算功能, 这样原有的中小企业传统的“账房先生”就需要适应经济的发展, 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 需要掌握除会计核算以外的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 例如企业内部控制、预算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和会计信息化等新知识, 才能胜任未来复杂经济环境中的财务工作。也就是说,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会计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会日趋重要, 特别是高级会计人才在其中所承担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要, 对于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

目前, 从我国高级会计人才的总量与结构来看, 据统计, 截至2012年底, 我国高级会计人才为8万人, 中级151万人, 初级260万人, 高、中、初级比例为1︰19︰33, 这表明当前我国初级会计人才已经饱和, 中级会计人才相对短缺, 而高级会计人才严重紧缺。基于此, 我国财政部确立了会计人才发展的目标:到2015年, 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要达到1︰7︰12, 到2020年, 这一比例要进一步优化为1︰4︰5, 会计人才总量到2020年增长40%。由此可见, 高级会计人才严重不足, 其需求前景十分广阔。

(二) 知识结构合理的综合型会计人才不足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 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 2014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整体地位的提高必然需要各行各业的综合型人才, 会计行业也是如此。要求会计人员突破传统的会计核算的框架, 投身于企业宏观发展战略的决策中, 更关注企业经营管理。

当今时代的综合型会计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知识, 还需要具备企业管理、预算管理、决策以及规避风险的能力, 懂得计算机操作, 能够掌握经济管理等学科的知识, 如领导决策与艺术、组织与沟通等, 使传统的会计人员变为当今社会所需的理财专家。然而, 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三) 国际化会计人才的不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也催生了大量的跨国业务,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 更加速了跨国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同时, 我国企业也积极拓展海外业务。但无论是境外企业来中国发展, 还是中国企业到国际发展, 都需要具有国际眼光、通晓国际业务、掌握国际通用商业语言尤其是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人员。目前我国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但对国际会计人才的培养却远远滞后于涉外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

根据一家权威调查机构的调查统计显示, 在我国目前会计专业毕业生中, 大概仅有10%的毕业生能真正符合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 也就是说, 目前我们的高校会计毕业生中, 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较低, 国际化水平不足, 还很难胜任高水平国际业务的工作要求。这也是目前我国会计专业人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高校毕业的会计专业人才数量巨大, 但其业务水平相对较低, 不能满足国际化企业用人的要求;大部分毕业生都在内资企业工作, 进入外资企业或者从事国际会计业务的会计人员较少, 特别是既掌握国际会计准则又精通国内会计准则, 既懂会计又懂管理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缺乏, 尤其是持有国际通行执业证书的高级会计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据统计, 在我国目前1 200万的会计从业人员中, 仅有6万人符合国际化人才的要求, 而我们需要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约为35万人, 由此可见, 国际化会计人才在我国的缺口很大。因此, 如何培养一批掌握国际会计准则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就成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应对措施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企业复杂经济业务的不断出现, 市场对于初级会计人员的需求在减少, 高级会计人才的需求在扩大, 对会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会计人才需具备公司治理、行业知识、风险管理等相关知识, 因此未来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应该从能力培养着手, 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 会计本科教育阶段的改革

1. 加强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的力度。

首先, 从课程内容上进行更新。对部分课程进行改革, 增加国际会计准则等相关课程, 加大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课程的课时, 同时对于这些偏国际化的课程, 建议采用英文教材, 或者中英文对照版教材, 课堂采取双语教学, 以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其次, 建立培养机制, 加强双语教师的师资培养。学校要鼓励教师定期进行对外交流, 出国考察;与国外相关的院校建立长期的师资培养计划, 加强会计国际化方面的讨论、学习, 从而加大双语教学的力度。第三, 建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途径。根据国际会计人才的特点, 学校可聘请国外优秀教师授课、开设讲座, 也可以通过1+2+1、2+2模式等, 让学生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或实习, 了解国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 逐步熟悉了解国外企业会计工作流程及其内容等。

2. 知识结构体系的改革。

首先, 对专业课程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合并调整, 增设企业内部控制、高级财务会计、社会责任会计、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管理、战略管理等专业课程;其次, 逐步加大税务筹划、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课时,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学校应积极开发培训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所需的“软”课程, 增加人文、哲学思想、企业家精神、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等人文课程, 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才。

3. 重视实践环节, 拓展课外专业知识训练。

在会计本科教育阶段, 改革要朝着加大实践教学方向发展,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习, 注重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学校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会计综合大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以此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建立校外实习或者考察基地, 企业与学校相互交流学习, 学校主动走进企业, 企业受邀进入学校, 提高会计实践教学水平。

(二) 应用型硕士教育的改革

会计硕士MPAcc (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简称MPAcc) 是我国基于培养面向会计职业的应用型、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新设立的一种学位类型, 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加大MPAcc的培养力度成为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的有效途径。对此, 本文建议:

1. 扩大MPAcc培养院校的范围。

2011年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中国会计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方案》, 建议设立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MPAcc) 、高级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EMPAcc) 和会计博士专业学位 (DPAcc) 等四个系列, 形成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培养的梯次结构。目前我国已有107家单位获得该专业学位授予权。而在财政部制定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中, 也将以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为主体的应用型高级会计学科建设工程列入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六项重大工程之一, 可见国家有关部门对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因此, 我国应逐步扩大对MPAcc培养的院校, 加大培养范围。

2. 适应不同行业的需求来培养MPAcc。

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会计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 而不同的会计主体所处的行业不同就决定了所采取的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因此作为更侧重实际能力培养的专业硕士MPAcc, 应该在实务方面注意各行业的特点, 针对不同行业的业务特点, 培养适应各行业的会计高级人才。

3. 企业与高校合作, 调整培养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硕士主要是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专门人才, 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企业复杂实务问题的能力, 其实务导向是专业学位发展的内在需要, 因此, 在培养专业学位硕士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其应用性和实务性。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逐渐加大实务课程比重, 例如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 充分吸收来自会计实践领域的专家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及实务辅导工作;或者由企业家直接讲授管理类课程, 配以校内教师辅导;或者邀请校外的会计师、企业家定期进行企业实务方面的讲座;注重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教学形式, 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J].财务与会计, 2010, (11) .

[2] .白君贵, 白璐.会计硕士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1) .

上一篇:超低渗储层下一篇:严重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