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2024-05-14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精选十篇)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篇1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文化建设,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一所学校特有的服务文化、效能文化、节奏文化和团队文化都在同化与塑造着每个成员, 每个个体也会自觉地传递和传播。幼儿园校园文化的建设,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也需要在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环境中给予相应的文化建设, 是幼儿教师在其专业发展的过程中, 其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自我发展需要等方面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要求。

一、服务文化——树立教师崇高的教学理想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职业, 要求教育者思想境界高尚, 人格健全;要求教育者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服务理念, 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因此, 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服务效果、事业成绩应予以充分肯定与展示, 要通过各种途径如物质精神上的奖励等承认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教育方式, 提升教育者内在需要层次、丰富精神世界, 增强责任意识, 使教育者行为形成自觉性, 以拓展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容。促使幼儿教师认识其专业的本质和特殊性, 认识服务幼儿的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强烈的服务理念和崇高的教育理想。

二、效能文化———培养幼儿教师的自我发展信念

效能文化是教师对自己和群体的一种行为期望。包括教师个体效能和教师集体效能的文化。无论是教师的个体效能还是集体效能, 都对学校教师变革的意愿、教师的职业承诺与组织承诺、教师的专业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教师效能文化建设对教师心理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具有调节作用。如对教师的个体效能、教师间的合作气氛、心理健康状况、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内在动机、工作投入、同事关系满意以及离职倾向等等, 都具有调节作用。在教师效能高的幼儿园, 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内在动机、工作投入、同事关系满意度、教师个体效能感也高, 而离职倾向偏低, 教师间更愿意合作。教师在观念和教学方法上也更愿意做出新的尝试、其对职业和组织的承诺较高、更珍惜专业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己。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很大的预见作用。

三、节奏文化———弹奏出幼儿和教师之间和谐的乐曲

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一种有规律地感受和传递的实践性活动, 它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 具有自己的节奏变化。即是指课堂教学内容的繁简、教学分量的轻重、教学方法的转换以及教与学、听与读、讲解与议论、理解与练习等分析和运用所构成的轻与重、缓与急、长与短、张与弛的有规律变化的现象。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节奏文化建设要求校园文化的节奏符合教师的生理、心理的需求, 有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突出主体地位。使教师在其自我发展的过程, 教师素质相应地得以提高, 教师的教育能力也获得了发展, 教学相长, 最终促成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行动的节奏, 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改变的旧概念。他几乎就像一个人的形体, 是一个人特有的特征。当别人的行为节奏与我们接近时, 我们就会感到高兴, 但是当我们被迫去适应别人的节奏时, 就会感到痛苦”。教师行为节奏要和儿童的节奏相一致。建设具有和谐、错综和情韵美的幼儿教师自主发展文化。

四、团队文化———营造幼儿教师间和谐的、共同发展的环境

团队精神是一种内在素质, 是奋斗精神、协作精神与奉献精神的有机统一, 体现在团队成员的理想、价值观、道德标准、工作态度、组织纪律、作风及工作实践的各个方面。教师是一个社会教育理念的载体, 是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一个充满着团队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校园, 一定能让教师在创造生活和发展的环境中, 获得知识、技能、智慧、思想、情操、个性等等。

教师的真正发展, 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本人及其自我理解, 而必须在教师与其相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应考虑个体教师知识、态度和技能的提升和改进, 还应考虑教师工作环境的团队文化建设。1.在逆境中体现团结。2.在顺境中追求竞争。3.营造宽容友爱的人际环境。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篇2

江苏省东台市 王卫东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培育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准则和工作学习作风的总和,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重要平台。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如何通过学校特色文化的创建来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呢?

一、诵诗育人,让精美的旋律飘荡起来

池柳影摇书,窗竹风翻墨。六年来,我校坚持“晨诵、午读、暮写”,加大学生的阅读积累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逐步形成了擦靓书香校园的诗文诵读特色。2013年底,通过答辩评审成为江苏省首批特色文化课程基地。2015年春高分通过省教育厅诗文特色文化建设中期考察评估,1200平米“诗文馆”已如期竣工。对全体学生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开发《含英咀华》诗文诵读校本教材,遴选167篇融汇里下河水乡地域特点和东台乡土风情的精美诗文,分年级段设定诵读量,人手一册,鼓励多读多诵,争星升级,让这些精美的诗文在绿树红花间亮出来,在走廊板报上展出来,在校园音乐中唱起来。每一层楼布设诗文匾牌,每个教室安置图书角、展示板,每个班级设计各具特色的名片,每天的晨诵、每周一节的诵读指导、人手一册的诗文本自抄自录、每月末的班级展示和次月初的校级展评雷打不动,“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校园,如一本硕大的诗文教科书,徜徉其间,感受着语文与生活和谐共生,让每个学生时刻滋润在学校浓郁的特色课程文化之中。

精心泡大“小雨点”诗文社,组织主题诵读,推进双语阅读,组建班级和校级考核小组,依据现行语文教材和校本教材,明确诵读篇目,按不同学段要求分别授星升级。“池柳影摇书,诵读听琅琅——诵诗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演诗文”“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画诗文”“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唱诗文”,“散学归来早,染香芳草地——诗文手抄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诗文”,“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文诵读争星升级”,系列活动异彩纷呈。邀请国家一级播音员徐诗春等来校讲学,邀请盐城日月路小学、东台市实验小学的优秀教师送教到校,以名师支撑基地、成长教师、发展学生,带动课程共同开发。

二、自化化人,让定格的风景灵动起来

“天地万物,唯人为贵”。教师是推动摇篮的手,推动摇篮的手可以推动地球,必须让所有教师自主自理,自化化人,人人享有教育的尊严和阳光。让教师走向国旗下讲话,走上政治学习讲坛,积极推介吴非《一盏一盏的灯》、崔永元《不过如此》及《窗边的小豆豆》《五十六号教室的秘密》《教师的幸福资本》等大家名著„„走进好书,“神与物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推行班子成员走动管理和首问负责制。推行每日五个“两分钟”——到校巡视两分钟、提前候课两分钟、下课停留两分钟、课间观察两分钟、放学交流两分钟,推行红领巾广播站、卫生监督岗、餐桌长轮值制,推行分年级段梯次放学,精心组织每日的新闻播报、诗文诵读、午间习字和两操两课,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行政例会、政治学习,每周四的卫生日,每周两档的红领巾广播站,每月一次的应急疏散演练,每双月一期的黑板报,每学期一期的校报和家长学校。少先队工作独树一帜,《相约西溪》《寻访东台村史馆》《抗战老兵访问记》等“红领巾寻访”系列活动有声有色,多次荣获东台市少先队“四十佳”“盐城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英雄(朱廉贻)中队”“江苏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等称号,2012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纲要》试点校,2015年被授予“江苏省少先队文化建设品牌项目”“全国优秀红领巾国学小社团”。

倡导“宽容、慎独、自化化人”。认真审视学校文化标识,确定校训为“只争朝夕”,创作校歌《只争朝夕》,确定学校主体楼分别为“行思楼”“行知楼”“行远楼”。强化政治学习和法规宣讲,强化支部、工会职能,修订完善《廉贻小学章程》《家长委员会章程》。班子成员自觉起步领跑,静下心来研究,潜下心来工作,引导大家在单位时间达到高效,在休息时间内享受生活,在工作时间释放最大的激情,努力成为校园里的行者、思想者。职称上岗、大件采购、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重大校务阳光操作,让教师在主体参与中得以认同和内化。教师群体勤勉劳作,不事张扬,多人荣获德育先进个人、“彩云妈妈”、优秀班主任、青年文明号、巾帼示范岗和“无偿献血”奉献奖,以美好的情感、美好的情绪、美好的情商和美好的情趣演绎着个人应有的风采和魅力。

创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篇3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到2006 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教师约一千一百万人,教师的数量基本可以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同时,教师队伍的建设依然存在相当多的矛盾,主要表现在:(1)教师队伍出现了一种结构性的不协调。其中包括地区结构的不协调,优秀教师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学科结构的不协调,外语、艺术等学科的教师明显缺乏;体制结构的不协调,公办学校教师的数量基本可以得到保证,而民办学校教师的数量还难以满足需求。(2)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其中既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不适应,也包括专业情意的不适应。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专业情意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世纪70 年代就在其重要文献《学会生存》中指出,加快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是提高教师质量的成功策略。中国完整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进程应该是从1902 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设立开始的。从那以后,中国才开始有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国际上关于职业的专业化一般有六条标准:(1)有专门的知识;(2)有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3)有专门的职业道德;(4)有自主权,能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判断和决策;(5)有组织,如行会、学会组织等;(6)需要终身学习。以此标准衡量,教师职业具备专业的职业特征,所以,它是一个专业的职业,它与所有专业的职业一样,具有不可替代性。

近年来,中国正在加快教师专业化的步伐。比如:国家规定了教师的学历标准,有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等等。但一百多年来,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种种努力并未使教师专业化的整体水平提高到预期的程度,原因之一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仍然缺乏一种明确的导向和良好的氛围。所以,在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增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投入的同时,努力创建一种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解决好价值认同的问题,是使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

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目的文化建设

目的文化建设主要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性。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性,我们应该有一个价值认同,即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实现的。

当前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上出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1)将学习经历等同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毋庸置疑,教师的学习经历对于他的专业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给教师提供各种学习机会是必需的。但如果其学习的内容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那么,也很难内化为教师的专业素质。(2)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研究。这是一种特别值得关注的倾向。有些教师不去研究自己所面对的学生的个性,他们以为自己通过学习,了解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了解了学生的共性,自己的专业发展就实现了。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不对病人进行诊断的医生怎么能开出治病的良方呢?所以,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文化,就是要突出强调研究学生、为学生发展服务的问题。

2.动力文化建设

动力文化建设主要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文性。教师是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体验自身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的。现在,一些教师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加之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理解程度不够,所以,产生了较严重的职业倦怠,这种职业倦怠对他们的专业发展会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所以,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使教师感到自己的工作和自身的专业发展充满情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很显然,一个困倦的人是很难让别人打起精神的—一个困倦的教师很难让学生打起精神,而一个困倦的负责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人员也很难让教师打起精神。

3.途径文化建设

途径文化建设主要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教师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师的学习理念要与我们要求学生应该有的学习理念保持一致。当前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正面临三个大的转型:(1)由教师培训到教师的专业发展。(2)由短期的培训课程到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课程。(3)由以高等院校和专门的培训机构为主的自上而下的模式,到以自我发展为主,高等院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合作的模式。所以,现在的教师培训应该“从学校来,而又为了学校;从教师来,而又为了教师”。我们的培训工作者经常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我们在培训工作中是否注意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了呢?这也许是培训者应该经常追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4.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建设主要涉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团队性。教师应该是在学习型组织中成长的,因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所产生的凝聚力能使教育的总体效益大于教师个体效益的总和。我们在实践中常常鼓励教师之间的竞争,这会给整个学校的发展带来活力。但是,如果这种竞争是一种排他的而非相互借鉴、相互吸取对方经验的竞争,那么,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整体速度就会放慢。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倡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与知识共享。学校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发挥每个教师的优势与特长。

5.效果文化建设

效果文化建设主要涉及如何认识和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效果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

多年来,我们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做过种种努力,在总结已取得的成绩时,我们可以历数自己做过的很多工作。但是,我们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解决教育面临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教育质量并没有提高,那么,尽管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也还是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没有看到我们所追求的那个目标的实现。

要进步就需要有变化,但变化并不意味着进步。如果我们只能说出我们的工作有了多少变化,而不能说出我们有了多少进步,那么,这种变化也是没有意义的。正如我们在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效果时需要追问“我们进行了那么多的改革、做了那么多的实验,现在,学生的负担是不是比以前减轻了,体质是不是比以前增强了,价值观是不是比以前正确了”一样,我们在评价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工作效果时,也要回归到目的本身,多问几个“怎么样”。总之,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防止工具理性的膨胀而价值理性的缺失。

综上所述,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建设,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使教师专业发展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问题。

也谈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 篇4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的概念和内涵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基本围绕两条主线来定义, 一是从教师个人心理角度解释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是从教师受教育角度解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的内涵。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 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有权决定自觉专业发展的方向, 有权制订自己专业发展的规划, 有权自主选择参加何种培训;二是教师对培训、学校课程的设置有决策的权利, 并对自己教学行为和参与决策的后果负责。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观念和行为、实践能力、教育机智、教师的责任和事业心及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实现自我统整的需要。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直觉能力的解放, 培养广大教师发展精神生活的基本气质和精神动力, 这种气质和动力是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形成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自觉。在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中, 精神家园的丧失成为教育的痛。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自觉就是以教师自身为核心, 唤醒教师专业发展个体专业生命和情感的解放, 在从教生涯中, 克服身心障碍和矛盾, 实现自我整合、专业和人生志向的整合、个体生命和环境的统一。通过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 改变教师教育事业的生存状况, 实现自我价值和生命价值, 赢得尊重和认可。

(二) 教师专业发展是卓越课堂建设的需要。

卓越课堂建设是指2012年教研工作会议上推出的《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 旨在按照新课程改革目标, 全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突破和创新,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教育专家陶西平曾说, 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关系的转换。这要求教师立足学 生发展角度, 由根据教材逻辑体系教学转变为按照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学习。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在专业发展文化自觉的建构中, 经过课堂教学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 满足卓越课堂教学的需要。

三、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自觉的途径

(一) 培养教师对于职业的认同, 树立职业理想。

培养教师对于职业的认同, 即教师热爱自己选择的职业。初入教师行业的专硕师范类学生要树立追求教育理想的执著精神, 深入教学现场的田野精神, 和学生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及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 树立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职业情怀和育人从教的职业理想。我们只有不断丰满自己的精神家园, 树立职业理想, 寻求职业理想, 才能不断寻找教师成长的兴奋点, 才能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工作岗位上发现自己的伟大, 获得幸福感。

(二) 进行教学反思, 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要有教学反思能力, 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经验和心得感悟, 才能对课堂教学和专业发展作深入思考。但是在现实实践中, 很多繁忙而琐碎的事物使老师无暇顾及自己的职业状态和从教现状, 他们疲于应对正面袭来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 很少意识到自己的职业生命, 很少思考我是谁, 我的教书育人事业的成败等问题。在这样的状态下, 教师的教学反思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然而要想在繁忙状态中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 必须进行必要而及时的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的重要一点是教师能够进行反思, 对教育实践进行深入探索和改进, 不断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反省可以从现实出发, 从表象出发, 逐步深入, 层层叩问, 追问教书育人的生命意义。

(三) 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 提高生命质量。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教育一线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聚焦课堂, 改进教法, 提高课堂教学改革质量。不断叩问自己每天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意义, 能否让学生学到有用东西, 能否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是否热爱每一个学生, 热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 与此同时, 微观上实现教授内容生活鲜活, 接近学生实际, 善于引导学生创设情境。以语文教学为例, 开头需引人入胜, 提问要做到启迪思维, 举例要恰如其分, 语言要生动优美、言简意赅, 教态从容自然, 板书一目了然, 结尾画龙点睛、升华主题、渲染感情, 整个课堂使学生体会到真善美的情怀, 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充分体会语文教学的生活性、生命性和发展性。

参考文献

[1]武明恩, 罗移山.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自觉[J].中国教育报, 2008, 12.

[2]常学勤.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标准文理导航[J].2010, 5.

[3]于泽元, 田慧生.教师的生命意义及其提升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8, 4.

[4]杨超, 于泽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自我统整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 2009, 5.

[5]王晓天.教师学习共同体[J].教学园地, 2010, 11.

[6]田贵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J].教学管理, 2007.

[7]徐书业.文化自觉: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势[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3.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总结 篇5

本学期我很高兴担任大小班的计算教学工作。经过我的努力,一个紧张又有趣的学期又过去了。我一直还是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开展我的幼儿教育工作。我很坚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用心付出,就会有收获

。通过本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的实践工作,我觉得在个人专业化发展方面有了进步,下面我把这方面工作做一下总结:

一、专业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思想方面:

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对幼儿教育事业充满了责任感。遵守幼儿园规章制度。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教书又育人。在工作中,不怕困难,顽强拼搏,敢于创新,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本人一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通过阅读大量的道德修养书籍,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爱孩子是每一个教师最起码的道德,爱那些美丽聪颖一笑两酒窝的孩子容易,但爱那些不怎么讨人喜欢的孩子,甚至是爱那些有缺陷的孩子,那就需要有一颗真正的爱心,神圣的师爱是广博的,它应该是面向全体幼儿的“博爱”。

自身素养:

学习成为了一种习惯,具有积极的精神面貌,热情诚恳,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坚强意志品质。每天我们都是微笑着迎接孩子,微笑着送走孩子,尽全力做到让每一个孩子开开心心的来,高高兴兴的回家。

二。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

作为幼儿教育的新战士,我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学《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还学习了《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教学刊物,把握了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放性,创新性。明确了教师在幼儿活动中的角色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幼儿教育理论指导幼儿教育实践。

三。养成研究的习惯。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坚持勤于思考,反复实践,将在园内发生的细小问题进行研究。如“孩子们为什么随地扔脏东西?”等。和同事们交流,与同事合作,与家长沟通。经常参加教育活动,思考自己该怎样做更好。树立研究意识,养成研究习惯,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比较好。

四。在反思中成长。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是对幼儿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所以本学年每天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找出自己工作中的优缺点,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每个月都完成一篇叙事反思,通过反思能帮助进一步理清实践中的问题。

五。教育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刷新。

教师专业化发展随着纲要的深入实施而不断推进。课堂上都以幼儿为主体,师幼互动。坚持每天按计划完成教学活动,作到心中有目标的去完成教学工作。对园领导布置的工作按时完成。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孩子,做孩子的大朋友。尊重、理解、信任孩子。我处处以孩子为出发点,走进孩子世界,做到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把他们的每件事情都当作大事情来看,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使孩子真正生活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一样吐露心声。

六。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升华。

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转化到教育实践行为中,教学过程以游戏为主要手段,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情感交流。

人们常说:“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表”时代的进步要求老师不断提高素质水平,努力培养出跨世纪的接班人。我自感自己是才疏学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担此重任。因此我非常注重自身的修养,我常常刻苦钻研教材,有空就阅读幼教书刊,遇到好、儿歌、教学经验等都记录下来,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以便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工作中我积极探索、虚心接受领导及有经验老师意见。在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篇6

【关键词】文化生态视野;合作;评价;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21-03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获得人类传承的文化,才能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人区别于其他自然物的主要特征是打上了人类文化的印迹。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凝结着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和智慧。渗透着文化气息的环境会对人的意识形态、行为习惯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个体发展受社会、家庭、同事等各层面环境的影响,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重构知识经验。〔1〕罗高福的“人类发展文化本质理论”则指出,文化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生态环境,对人类学习和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对人的学习及发展过程的了解是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的。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生态视野

教师文化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在不同的教师文化生态环境中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发展动机会有所差异。比如,在管理民主、人际关系和谐的教师团队中,教师的集体归属感一般较强,其对工作的热情也较高。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生态环境,包括教师与幼儿园、管理者、同事、儿童等发生的一切联系。正是在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教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意识、专业情感以及专业发展动机。教师发展受文化生态环境影响,又会反作用于文化生态环境。

二、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三种取向: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理智取向强调通过培训等方式向教师传授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以丰富、提高教师的基础文化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教育活动组织实施技能等。实践-反思取向强调让教师通过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将经验再运用于实践、再反思再总结的不断循环,在知与行的反复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生态取向既重视教师个体的学习与发展,也强调教师群体在不断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专业发展模式及专业文化。

分析上述三种教师专业发展取向,我们看到,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注重对教师先进教育观念、教育知识、学科知识等的传授,这里的传授大多是通过集体培训方式进行的,难以满足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需要。整齐划一的培训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陷入“生命不在场”的状态。〔2〕虽说教师可能通过培训学到很多知识与技能,但难以运用到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可以说,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难以引起教师的情感共鸣。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取向关注教师个体的反思,但对教师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重视不够。因此,理智取向和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都存在一定的教师间专业对话不足的问题。〔3〕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则是全方位的关照,即关注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工作背景、专业发展愿景中各要素间的关系。生态取向并不排斥理智取向和实践-反思取向,而是对两种取向的有益补充和拓展。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既注重教师个体从自身角度所作的反思,也注重教师个体从集体角度所作的反思,它是以教师文化生态环境为背景和依托的。

幼儿园教师首先是一个具有认知与情感能力的完整的人,其专业发展应包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感的全面进步,并且,专业发展各方面之间应相互渗透与促进。一般来说,民主、宽松、协作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增加教师的信息量,提高教师的思维水平。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得到更多互助学习的机会,教师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主张为教师创设一个对话、开放的文化氛围,例如,让教师围绕选定的主题开展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对话的机会,使教师集思广益合作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较为一致的教育愿景和专业发展愿景;组织观摩、讨论等系列活动,鼓励教师相互学习,不断反思;教师积极主动与同事交流合作,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总之,对话、开放的文化氛围会使教师更加关心集体、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团结协作、主动分担工作,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根据以上分析,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可用下图表示。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重视合作与评价。合作有助于教师个体知识、实践知识的总结与推广。积极互动与交流可促使教师的经验条理化、明晰化、结构化和概括化,有助于教师知识的获取、创造和传播。富兰说:“理解合作文化的本质和它所具有的作用,就是承认它在吸收全体成员的隐性知识(进而使它们变成显性知识)方面具有功能,同时它也能够积极寻求和吸收组织外部新的思想和知识。这样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对于成功具有核心意义。”〔5〕对教师和幼儿个人发展需求的评价也非常重要,它可以促使教师和幼儿将真正的个人发展需求呈现出来。合作活动中的自评和他评可以检视教师的表现、合作的效果等,如果合作存在问题,教师就应加强协商,重新调整目标,以更完善、科学地实施方案。

三、文化生态视野下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1.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

加强合作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观念。教师坦诚合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一个由具有不同经验、观念教师组成的合作团队,可针对某一问题,坦诚交流、相互质疑,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幼儿教育信念,实现各自的专业成长。

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合作意识,需要教师深刻领悟有关合作的理念,知道合作是相互启发、互相补充、共同进步和成长的重要方式,良好的合作可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6〕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2.创设开放的对话交流平台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创设开放的对话交流平台。例如,幼儿园可就教育教学中的某个实际问题,定期开展园本教研活动。教师可以同领域、跨领域小组合作的方式参与活动,幼儿园为教师交流、对话提供时间、空间保证。开放的对话交流平台可以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交流。

3.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十分注重教师评价。传统的绩效评价偏重教师的横向比较,容易引发教师间的不当竞争,破坏教师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性评价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长,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潜能,关注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需要优化园所内部管理,创设支持性的园所管理文化及制度。幼儿园应以人为本建立合理的园规、园纪,给予教师更多人文关怀;创建灵活多样又充满竞争色彩的教师管理模式,为教师的“自我更新”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注重教师的长期发展,关注他们的工作状态和成长需求。

参考文献:

〔1〕宋改敏,陈向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生态学转向〔J〕.当代教育管理,2009,(7):51.

〔2〕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0.

〔3〕何叶,杨晓萍.合作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探究〔J〕.教育探究,2011,(3).

〔4〕MARIJA J K,MILENA I G.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eam culture in schools:Conditions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8,(24):59-68.

〔5〕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41-242.

学校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篇7

一、学校文化内涵与结构

1、学校文化的含义

参照罗宾斯对组织文化的定义, 我们可以将学校文化定义为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 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 为大多数学校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

2、学校文化的结构

学校的文化结构从外至内可分为三层: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1) 物质层。物质层是学校文化的表层部分, 是学校创造的物质文化, 它是形成制度层和精神层的条件。

(2) 制度层。制度层是学校文化的中间层次, 主要是指对教师和其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 它集中体现了学校文化的物质层及精神层对教师和组织行为的要求。

(3) 精神层。精神层又称学校文化的深层。主要是指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 是形成学校文化的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

学校文化正是通过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来影响教师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进而影响教师的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学者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有多种理解。从个体角度看, 教师专业是指通过系统的努力来改变教师的专业实践、信念、以及对学校和学生的理解;从群体的角度看,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这个职业群体符合专业标准的程度, 即职业专业化过程。综合各学者的见解, 教师专业发展可以理解为: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从其本质的内容结构上看, 主要包含专业知能、专业道德和专业精神三个层面。专业知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准则, 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三、学校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结构中蕴含着教育信念、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等要素, 因此, 形成、发展、构建学校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致的, 学校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1、学校文化对教师群体行为的影响

(1) 导向作用。学校文化反映了整个学校追求的价值取向和整体利益, 它可以将全体教师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来, 把分散的个体教师的智慧凝聚成巨大的积极的合力, 将教师的事业心和成功欲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 引导教师在为学校的共同奋斗目标而努力的同时, 达到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

(2) 规范作用。浓郁的学校文化可以使教师自觉服从那些从学校整体利益出发制定的行为准则, 形成有效的“软约束”, 从而使学校的各级组织达成某种统一和谐和默契。

(3) 凝聚作用。文化可以使教师产生对学校目标、价值观念心心相印的“认同感”和息息相关的“命运感”, 对工作的“自豪感”和对共生共荣的集体的“归属感”。

(4) 激励作用。良好的学校文化可以创造出一种人人受重视、受尊敬的积极氛围, 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制度措施激发教师在实现学校目标的同时, 实现自我价值, 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2、学校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1) 教师是校园文化发展的主体, 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决定着教师的进步速度, 影响着校园文化发展。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与动力能不仅能使教师把握自身与外界关系, 而且还可丰富自身的能力并提高个人多方面素质, 完善个人价值观。

(2) 学校文化影响着教师对课程与教学的态度。富兰和哈格里夫斯曾指出, 文化的变革支持着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提高的教与学的过程, 是影响教和学的重要因素。

3、教师专业发展对学校文化的促进

(1) 教师是实现学校文化保持与改造的主体之一。

在校园文化环境中, 教师是校园文化最直接的传播者, 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实现着对本校文化的认可与创新。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师所特具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风气、师生共构建的校园文化风气及其这三种文化现象的相生共融直接体现了学校文化的现状。而在以上所有文化氛围当中, 教师具有其特有且最能代表学校风格的作用, 它可单独构成一种文化群体。学校文化的构建取决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的动态过程。校园文化凸显教师为主体, 是当今校园文化建设与改革的共同走向, 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氛围不仅体现了学校的自主性、文化性, 更呈现了学校的生命力之所在。

(2) 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学校文化内涵与品味的关键。

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将决定教师能否从事学校文化建设, 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如何建设学校文化。教师专业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形成, 教师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 发展成为自我实现需要的实现过程, 将有利于教师主体地位的提升。主动发展的教师群体将改变学校发展面貌, 对学校文化建设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通过讨论学校文化的含义与结构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探究学校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既学校文化影响教师群体行为和教师个体的自我发展意识、自我发展需要及教学态度等等;反过来,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保持与改造的主体之一, 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学校文化内涵与品味的关键。

关键词:学校文化,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 孙建敏等译:《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63。

[2]郑金洲:《教育文化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248。

[3]于泽元:《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中的高师课程改革》, 《高等教育研究》, 2004 (3) :55-60。

[4]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比较教育研究》, 2006 (2) :71-76。

[5]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31-241。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篇8

一、构建学校愿景———激发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动力

我校的愿景是以“绽放生命, 享受成长”为教育追求;以“构筑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家园”为教育理念;以“做积极的生活者”为校训;以“走进儿童世界”为教风;以“我们都可以成功”为学风的学校幸福文化理念。在这样的共同愿景中, 我们期待在以“幸福校园”为主题的优雅空间里, 培育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的进取精神、密切的团队协作、丰厚的教育智慧, 实现教师的快乐、卓越, 同时, 培养学生知礼仪、有爱心、能交往、会创造, 以师生的共同成长促进学校的发展。这样一个承载着教师价值的学校共同愿景, 实现了学校发展愿景与教师个人发展的高度统一, 让教师深刻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实现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 情系学校教育, 心想学生发展, 从而激励教师自身的发展。我们把“促进每位教师成长”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用这一价值观指导学校管理, 倡导每位教师保持自己独特的思想, 同时又能宽容地看待与自己不同的观点, 追求一种“和而不同”的思想境界, 使每位教师都能感受到自己在学校中是被重视的、唯一的、独特的, 都有机会获得成长, 每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新课程的推进、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教师树立了“发展是自己的迫切需求, 是有用的、有效的”专业发展观, 使激发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原动力”也成为了可能。

二、制定发展规划———关注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力

我校专门制定教师专业发展需要问卷, 帮助教师准确认识自身特质, 为制定教师个人发展五年规划做准备。通过问卷, 让每位教师分析自身优势、缺陷、能力、兴趣以及需要学校提供什么帮助等, 从而让教师真正“看见”自己。这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通过制定五年发展规划, 理清自己发展的目标、方向、思路与措施, 从而为教师实现个人目标而奋斗。同时, 学校以教师问卷数据为基础, 为每位教师量身定位发展方向。在教师具备基本教学素质与能力后, 根据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 把教师专业发展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教学型和研究型。对于教学型发展方向的教师, 我们以学校教师培训部门为依托, 以名师、特级教师指导为重点, 开展课堂教学研讨、个人教学特色提炼、大型教学活动打磨、展示等活动, 为教学型的教师提供成长的舞台。对于研究型教师, 学校以教科室、班主任工作研究室为依托, 抓住学校与南外联合办学的优势, 邀请南外专家指导团队, 以“导师引领+自我研修”的方式促进研究型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上的不断提升。对于研究有成果、教学有风格的教师, 学校还要帮助他们编写研究成果, 展示自我特色, 激励他们朝着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努力。

三、搭建研修平台———提高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竞争力

学校充分利用培训、进修学习、名师引领等多种方式激励教师发展, 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师需要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 实施了三大人性化的教师发展工程:1.青蓝工程。新教师的迅速成长需要有一个好的“师傅”言传身教。因此, 学校要立足于新任教师的特点, 为他们配备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作为“师傅”, 培养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师徒结成专业发展的对子, 由师傅传帮带, 师徒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共同前行。“青蓝工程”活动可以帮助新任教师熟悉学校教学环境, 掌握学科教学特点, 提升教师基本功及教学能力, 让新任教师做到从“学生”角色到“教师”角色的轻松转型。并且, 学期结束时, 通过“最佳师徒”和“优秀师徒”的评比, 可以使师徒结对工作有实效、出成绩。2.读书工程。开展以读书、进修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 旨在培育教师的进取精神, 促进教师成长为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现代教师。让教师每年选取一本精读书目开展博学评比, 分享专家智慧, 交流读书心得, 让教师在阅读中提升个人品位, 丰富自我。同时, 根据教师的自我发展意愿, 学校安排专门的奖励基金, 鼓励进行学习深造, 专业培训。例如, 英语教师参加的南外为期两周的跟岗培训, 小学英语教师参加的“培生朗文教材培训”等。读书工程为教师发展夯实了文化底蕴, 保障专业能力的提升。3.名师工程。学校以各级骨干教师、名师培训评选为契机, 做好学校名师梯队建设, 做好名师的培养与选拔机制, 建立起普通教师争做校级骨干, 校级骨干争创区、市级骨干、名师、学科带头人等的良性循环培养模式.

四、关注心灵成长———提升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幸福感

人们常说:幸福就是快乐加意义。教师的幸福在于“桃李满天下”。当前,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家长的殷殷期盼, 教师的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教师职业倦怠、职业紧张较为普遍。教师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在这个家园里, 如果教师感觉安全、放松, 就能自由自在地沟通交流、畅所欲言;如果教师喜欢自己的学生和同事, 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 热爱生活, 就会感到快乐和有价值;如果教师的内心想法能够表达出来, 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会愈加丰富。因此, 学校通过打造公开、民主的校园文化, 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 关心教师生活, 让教师多享受一些关爱, 多获得一些感动, 努力提升教师的生活品质。

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文化建设之我见 篇9

1. 物态文化。

它是指对专业发展产生影响的校园布局、环境和设施。它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具有文化意蕴布局和美化绿化的校园, 能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 强化教师工作动机, 形成良好的工作愿望, 提高工作效率。学校物态文化, 首先表现出人文气息, 以发挥其陶冶人、教育人的作用。学校的建筑物、花草树木、运动场地等设施的安排与布局要给人以匠心独运之感, 给人以和谐之美。其次, 学校要有能用、够用的硬件设施, 能满足教师学习、探索教育教学规律需要。如图书室, 教师阅览室, 上网电脑。再次, 学校要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墙, 教学教研成果展览室, 才艺展览室等。

2. 精神文化。

它是指影响专业发展的教师精神状态、舆论风气和职业境界。精神文化是学校教师文化的内核, 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直接动因,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状态的外在表现。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文化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形成“三有”的精神风貌。即有自强不息、严谨治学、求实创新、成就名师的事业追求;有平等待人、严于律已、心存感激的生活态度;有高雅的审美、善于创造美、欣赏美的情怀。二是要开展“三字”读书法, 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教师“想”读书, 把读书看成与人类文明对话的过程, 看成提升自身内在价值的手, 看作一种焕发教师生命活力的源泉, 不断丰富自身文化底蕴, 厚积薄发;教师“会”读书, 会用新思想、新方法审视教育教学问题, 做到以学导思、以学理思, 不断锤炼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能力;教师“乐”于读书, 把读书当作一种业余生活, 对“三更有梦书当枕, 半床明月半床书”的生活方式乐此不疲, 并成为提升教师精神境界的基本方式。三是要有融洽的合作氛围。人本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卡尔·罗杰斯认为, 个人的潜能的挖掘与转化必须建立在“和睦、亲切的环境气氛, 真诚、信任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然而, 长期以来, “同行是冤家”的观念以及文人相轻的现象在教师这样的群体中比较常见。大多数教师都把自已的全部精力集中在他们负责的一小部分个别课程中, 很少花时间与同事一起来分享观点、观念和新知。在许多教师培训实践中, 即使提供了机会, 也未必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实践知识”、未必愿意与别人一起制订方案。因此, 要真正实现教师之间能共尝教育资源, 交流教学经验, 分享教育成功喜悦, 共同反思教学过程, 首先, 必须让教师认识合作的价值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专业化发展的意义, 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其次, 要建立一个有共同目标的教师共同体, 让教师在这种共同体中通过相互合作来获得知识、总结经验、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养成键全人格。在这种共同体中, 可以通过专题工作坊, 教师共同参与的年级会议、教师专题研究小组等形式促进教师的合作。

3. 制度文化。

它是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规定和各类活动以及操作规范。学校制度文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 也是学校教师文化的支架。制度文化有三类。其一, 激励制度, 学校有一套鼓励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 让他们产生较强的成就事业、成就名师的愿望, 这类制度既要有学历提升、教学比赛、教学效果和教学论文等奖励制度, 也要有名师、优秀教师认定和再认定以及待遇制度。其二, 学习交流制度。学校鼓励教师阅读教育理论名著, 熟悉教育名家的思想观念, 知晓他们成长历程, 感受他们对教育的激情;学校要安排教师多看名师课堂实录、教育叙事, 厚积教育情境知识, 增长教育智慧;学校要建立同学科、不同学科听课制度, 相互鼓励, 共同反思, 共同提高;学校要建立与其他学校交流的制度, 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 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其三, 活动制度。学校既要有教学观摩, 专题讨论, 三笔字、普通话比赛等常规性活动, 也要有多样化的拓展知识视野的活动, 如校园读书节、学术沙龙等。

4. 管理文化。

面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 篇10

但我们也发现, 许多中小学校领导在推动教师专业化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为, 一是工作随机性强, 忙得过来就抓一下, 忙不过来就放在一边, 缺乏系统设计和规划。二是对处于不同生涯发展阶段教师的成长特点和需求缺乏规律性认识, 所采取的培养措施针对性不强。三是在教师专业化工作中未能足够重视教师自身的参与, 学校缺乏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引领教师从被动发展走向主动发展。四是给教师的学习提供的必要时间和物质保障不足等。

学校发展和学生培养从根本上靠教师。创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校文化是时代要求, 也是现有教育体制内的一种功能创新。以前我们关注学生发展多, 关注教师发展少, 现在必须要像重视学生发展那样来重视教师的发展。

天津市河东区教育局结合开展天津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在全区选取12所中小学和幼儿园, 实施了“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工程”, 工程实施一年来, 进展良好, 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也探索出一些经验。研究初步认为,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应重点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学校一把手要亲自抓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划、落实和评价

学校文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 是一项“一把手工程”。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应主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好顶层设计, 制定本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整体规划, 既包括一段时期的工作规划, 也包括一学年的工作计划和一学期的具体工作安排;二是抓好规划、计划、任务的落实推动, 包括定期召开相关工作会议, 组织开展相关活动等;三是抓好工作的总结和评价, 定期总结工作经验, 检讨不足。

二、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熟悉教师生涯发展的规律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已有研究表明, 教师生涯的发展会经历生手、熟手和专家型教师几个成长阶段, 每个阶段面临的发展需求和任务会有所不同。教师专业化的本质是学科教学知识的不断丰富, 即, 将某学科知识以所教学生能理解的最佳方式教给学生的知识的不断丰富。学科教学知识要求教师将学科知识、学情、教学策略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以完成知识的最佳传递, 它是教师专业化的本质与核心。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随着教师专业化成长不断扩展和丰富的, 处在不同生涯成长阶段的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不同的, 只有深刻把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本质和生涯发展的阶段性, 学校才能根据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和发展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 教师才能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学校要通过文献学习、参加相关学术研讨、开展各类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查等多种方式, 总结出本校各类教师的发展阶段、特点和需求, 并帮助各类教师制定符合其发展需求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

三、学校要制定明确的熟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标准

目前理论界还没有统一的通过实证研究提炼出的熟手型和专家型教师的标准。各校为了工作的开展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经过不断总结和完善, 制定出本校的熟手型和专家型教师的标准。有了这样的标准, 可以让教师明确自己与标准的差距, 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同时, 制定标准的过程, 也是对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律逐渐认识的过程。

例如, 天津市某初中校熟手型教师 (骨干教师) 的认定条件是这样的, 基本条件: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师德优秀, 关爱学生;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治学严谨, 成绩优秀。必要条件:本科以上学历, 中学一级且教龄5年以上, 3年内曾做过不少于2节校级或以上的公开课, 3年内有2篇以上论文获区级以上奖励,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参与区级以上科研课题并有成果。参考条件:在校级以上各种比赛中获奖, 带徒弟或在区级以上范围进行学科培训或教材分析, 学生及家长测评满意率不低于80%。此外, 学校还规定了熟手型教师的义务、待遇和考评办法。

从现有资料来看, 还未见基层学校对专家型教师标准的界定。有学科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 从教育境界、教育哲学视角来描述专家型教师的特征。心理学工作者则从教师效能感、教学监控能力等角度来界定专家型教师的特征。这些研究要么过于笼统, 要么过细, 不易操作, 难以作为基层学校专家型教师的评定标准。中国教科院袁振国院长曾对“教育家”作过阐述, 他的观点可视为理论工作者对专家型教师的界定, 可供基层学校制定专家型教师标准时参考。他认为, 教育家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独到见解和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求;教育家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教育家应是改革创新的实践家, 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 与时俱进, 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改革中不断创新;教育家是一个先行者、示范者、发动者, 是能够提出学校发展愿景的设计师, 是能够打造教师精英团队的领袖, 是一个追求卓越办学成就的领跑人;教育家应人性丰富、人格完善、人品高尚。总体来看, 此标准对一线教师要求较高, 但不妨将之作为一个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四、学校要分别制定新手型、熟手型、专家型教师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有了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标准和任务的清晰判断, 就可以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了。

新手型教师走向熟手型教师阶段, 其发展任务是熟悉课堂教学的步骤和各类教育情境, 获得初步的教学和班集体管理经验, 主要培养策略可放在为初任教师安排合适的指导教师上, 师徒结对的方法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熟手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阶段, 其发展任务是突破职业发展的高原现象, 克服职业倦怠。许多熟手型教师认为, 自己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教学风格, 对接下来如何发展感到方向模糊;虽然有时有改进的愿望, 但对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感到能力不足, 对教学工作逐渐失去了初任教师时的激情。方向模糊、效能感低、激情缺乏成了这个时期继续发展的瓶颈。突破这一瓶颈的主要培养策略应放在借助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 通过观摩名师的示范课、专家指导下的做课反思、从事校本科研、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的提炼等, 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激发发展欲望, 提升教学效能感, 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实践证明, 这些措施综合作用下, 虽然只有少部分教师最终发展成为有自己教育理论的专家型教师, 但大部分教师会在原有水平上获得较大进步。

专家型教师不能停留在“功成名就”上, 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资源, 应在使他们自我持续发展的同时, 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许多地区和学校成立专家型教师工作室, 使他们的潜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此类经验值得借鉴。

五、学校要激发教师生涯发展意识和养成教师研究性学习与工作的习惯

激发教师生涯发展意识的关键是要让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 亲自体验、认识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差距, 进而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讲座学习等途径, 帮助教师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阶段性;通过组织教师外出参观, 学习名师的教育教学经验, 帮助教师明了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差距;通过组织教师认真领会熟手型和专家型教师标准, 明确发展要求;通过为每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 记录教师成长经历、经验, 帮助教师树立发展目标, 了解认识自己成长轨迹等, 均被证明是激发教师生涯发展意识、引导教师由被动发展转向主动发展的有效途径。

实践、学习、研究“三位一体”,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从目前情况看, 大多数教师实践得多, 学习和研究得少。加强教师的学习和研究, 使学习和研究也成为教师工作状态的重要内容, 既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需要,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究, 来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要形成一种科研的氛围, 校长牵头关乎学校发展的龙头课题, 学校中层牵头关乎学校某一方面工作的中观课题, 每位教师结合自己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行动研究。通过校本行动研究促进学习, 养成研究性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 不做教书匠, 争做教育家。

六、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教师专业化关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专用的学习阅览室, 购置必要的书籍、杂志, 定期编发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可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展示每位教师所获各种教育教学证书奖状作品, 为教师从事校本研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时间保障。

上一篇:新时期现代化农业推广下一篇:城市给排水现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