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规范

2024-07-07

建立规范(精选十篇)

建立规范 篇1

虽然, 平凉市财政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但财政工作的整体发展仍存在财源基础薄弱、收入结构相对单一的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是收入总量小, 结构不合理, “资源型”经济特征明显。2008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1.8%;地方收入中非税收入的比重达到18.4%;煤电行业提供的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达55.6%, 非公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仅为11%, 资源依赖型特征十分明显, 财政收入随市场波动的影响大, 稳定性差。二是自给能力差, 依赖程度高, “吃饭型”财政特征明显。2008年全市实有财力27.2亿元, 其中地方收入提供的财力为6.73亿元, 仅占24.7%;自给能力弱, 依赖上级补助程度高。全市财政支出中能用于支持经济发展方面的还不足10%, 吃饭型财政特征明显。三是贫困人口多, 保障水平低, 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4%, 达到97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2%, 仅为2414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4∶1, 绝对数额相差7286元。同时, 城乡群众享受公共服务不均等, 县 (区) 之间不平衡, 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等方面差距较大。四是“三农”增量多, 分配能力弱, “公平型”照顾效应明显。2008年, 全市投入的各项支农资金总量达到15亿元, 其中各类惠农直补资金总额达5.71亿元, 按全市农村44万户、194万农业人口计算, 户均享受惠农直补资金1298元, 人均享受294.4元。从“三农”投入总量看, 额度不小, 且逐年加大;但从分配到户到人情况来看, 则量小力孤, 资金分散, 规模聚集效应不明显。五是主体财源少, 零散税收多, “补充型”财源匮乏特征明显。虽然平凉财政煤电产业“一枝独秀”, “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和“平凉旅游”等特色产业已具规模, 但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微弱。

面对平凉财政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更进一步深入研究建立“六项机制”, 走出西部欠发达地区财政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一、狠抓财源建设, 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

(一) 拓宽增收渠道, 培育新型财源。

围绕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 尽快培育形成增长后劲足、结构比较合理的财源支撑体系。首先, 要巩固支柱财源。坚持做大做强煤电优势主导产业, 全力抓好煤电工业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煤电化运一体化建设进程, 延伸产业链条, 提升产业效益。其次, 培植新型财源。加大对“平凉金果”、“平凉红牛”等产业财政扶持力度, 使地方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化经营, 培育地方财政的新兴财源。

(二) 强化征收管理, 壮大财政总量。

严格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依法推行出租汽车、公共交通线路等国有资源经营和使用权招标、拍卖;继续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捐赠收入管理;确保政府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金库或财政专户。

(三) 争取上级扶持, 提高财政保障水平。

积极争取财力补助, 找准制约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因素, 如民族乡发展问题、矿区塌陷整治、泾河污染治理等, 全力以赴争取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

二、优化支出结构, 建立合理的支出分配机制

立足平凉实际, 加快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长效机制, 使公共财政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

(一) 坚持“两个结合”。

一是坚持政府财政投入与社会个人投入相结合, 通过完善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财税政策,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 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改善公共服务的格局;二是坚持加大投入力度与加强支出监管相结合, 着力构建民生支出“大统筹”格局, 把资金使用结果与后续资金安排挂钩, 全面建立民生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二) 把握“三个关系”。

一是正确把握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既要积极应对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 又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努力改善民生制度化、长期化;二是正确把握事权和财权的关系, 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以事权定财力、以责任定财力的原则, 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和筹资比例;三是正确把握普惠和倾斜的关系。财政支出在体现“普惠”原则、统筹兼顾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向“三农”、向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倾斜, 努力促进实现社会公平。

(三) 突出“八个倾斜”。

进一步向教育事业倾斜;进一步向“三农”倾斜;进一步向社会保障倾斜;进一步向公共卫生倾斜;进一步向文化事业倾斜;进一步向城市建设倾斜;向环境保护倾斜;进一步向社会公平倾斜。

三、规范预算管理, 建立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

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是建立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的必然要求, 也是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迫切需要。

(一) 完善预算编制方法。

延长预算编制时间, 将预算编制时间提前到预算年度开始前九个月, 即从每年四月份开始编制下年度预算, 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实行部门综合预算, 将政府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部门预算体系统筹管理, 不断提高财政部门分配资金的透明度和部门预算的准确性。细化预算编制内容, 将财政预算的每一笔资金逐步深入细化到二级、三级科目, 使预算本身的定量因素不断增多。

(二) 加快资金拨付, 提高支出效率。

对年初预算专项, 已经明确到具体项目的, 按项目执行进度及时拨付资金, 每年6月底、9月底之前, 专项资金的下达比例不得低于60%、90%。同时, 建立支出考核制度, 对县 (区) 支出完成情况, 年终决算时按照6月、9月、12月的支出进度, 进行考核并兑现一次性奖励。

(三) 推进改革创新, 提高管理水平。

加快实施国库集中支付, 对所有二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直接支付, 并延伸至县 (区) ;对养老金、低保费、失业保险金、医疗费等个人资金实行“一折通”直达个人;积极试行“公务卡”制度;对会议费、招待费、车辆保险及维修费, 实行招标采购。

(四) 强化预算约束, 规范理财行为。

在资金安排上, 坚持依据政策、制度和因素分配;在资金使用上, 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无预算不支出的原则;在资金管理上, 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

四、坚持依法理财, 建立严格的财政监督机制

把监督作为财政管理的必要环节和组成部分,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权责明确、运作规范的良性动态监控体系, 确保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的全面实现。

(一) 强化财政收入监督。

进一步加强对本级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征收质量和税源大户的监督检查, 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 确保财政收入真实稳定增长。

(二) 强化财政支出监督。

将支出监督的重点放在事前审核把关和事中跟踪监控环节, 并适时开展事后专项检查;适时开展“三农”、社保、扶贫、教育等资金专项检查, 确保当前重大财税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和推进财政资金绩效监督工作, 把绩效监督贯穿于财政支出的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之中。

(三) 强化财政内部监督。

将内部监督检查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 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从财政部门内部抽组部分业务能力强的人为内审员, 并相对固定;将内外检查、上下检查相结合, 延伸检查重点专项资金。

(四) 强化财政会计监督。

加强对行政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 重点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政监管, 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完善科学规范的日常监督机制, 促进会计人员信息的真实完整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完善考核办法, 建立规范的支出绩效评价机制

首先, 由项目单位对支出项目的目标和任务、投入规模与结构、投入效果进行初评。其次, 由财政部门根据经济效益原则和厉行节约原则, 对该项目作出综合效益评价。最后, 由审计部门负责对该笔资金使用效率进行绩效审计评价, 对项目在支出结构、效益、效率和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审核, 并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追踪问效, 对决策科学、项目实施成效巨大的部门, 给予必要的奖励;反之, 则给予必要的制裁, 依法进行查处。

六、坚持标本兼治, 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

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必须对症下药, 标本兼治。一方面治本, 从理顺体制入手, 建立有利于消除财政风险的机制;另一方面治标, 规范举债和偿债行为, 把债务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一) 增强风险意识和偿债意识。

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又要量力而行, 估量自身的偿债能力;要合理控制债务规模, 防止发生债务清偿困难, 影响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 建立财政风险应对机制。

在编制年度预算时, 必须编制风险应对预算, 视发生风险和危机的可能性大小, 合理确定预算规模, 增强财政抗击突发风险和危机的能力。

(三) 规范债务清偿行为。

建立财政偿债准备金, 专项用于各种政府债务的偿债, 把潜在的财政债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四) 切实强化债务管理。

切实加大债务管理力度, 政府贷款项目确定前, 财政部门要组织力量对偿债能力、汇率风险等进行全面地预测和论证, 尽量避免因举债不慎而带来的债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少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科文事业发展〔J〕.中国财政, 2008 (20) .

〔2〕陈兴才.创新机制推进财政支农工作〔J〕.中国财政, 2008 (23) .

规范城市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篇2

一、如何看待“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含义。到目前为止,对什么是城市管理,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立足现代城市的客观实际,并借鉴国际上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城市管理应是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互动合作,整合各种资源,实现高效协调运行和各项功能正常发挥,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活动。

所以,城市管理的目的是维持城市高效、协调运行和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城市管理的水平最终要体现在管理的效益上,即是否以最低的社会和经济成本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整合城市资源,实现城市高效、协调运转和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对象敏感。城市管理的执法对象极大多数是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以及孤、寡、残疾等弱势群体,他们大多从事着最简单的商品买卖活动,维系着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其艰难处境易博得市民的同情和谅解;加之部分违章者自身存在的陋习,使其对城市管理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抗法。执法中稍有不慎,执法人员便会成为众矢之敌,引来路人围观、起哄。令执法人员进退两难。

2.司法保障不力。在具体执法中,大案要案很少,多数案件处罚数额较少,难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使违章者抗法有了可乘之机。由于城市管理执法不具有人身强制权,又缺乏有效的司法保障,在遇到现场纠纷时,极易发生围观、拥堵,执法人员往往势单力薄,孤掌难鸣,有口难辩。如遇到暴力抗法时,求助于公安,公安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视事态为一般的打架斗殴处理,从而降低了城管执法的严肃性,造成了极不好的负面影响;严重则会激化矛盾,扩大事态。

3.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有关城市管理法规虽然较多,但仍不够健全。一是城市管理的有关条文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没有一部独立完备的城市管理法律;二是现有的法规不够完备,可操作性不强,有些城市管理法规对某些行为只有禁止性条款,没有详细的处罚规定,执法工作难于落实。如流动摊贩的管理,就缺乏具体的条文;三是立法空白或立法不配套。如摩托车出租扰乱客运市场,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既影响市容,又阻碍交通。但对其进行处罚时,却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令执法工作无所适从。

4.市政公用设施的不配套和城市功能的残缺,孕育着城市管理的好与坏。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入,使得城市人口逐年增多。而这些人,一无雄厚的资金开设门店,二无专业技能受聘于单位从事固定的职业,他们为了生活只能凭自己微薄的经济从事最小的商品买卖生意,从而流落于街头巷尾,占道经营,用获取的薄利养家糊口,跟我们的执法队员开展“游击战”,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我们的执法人员去管,他们首先的回答便是,“不准在街头巷尾卖,叫我们到哪里卖”,这一简单的回答,反映出一个城市功能完善与否。如果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有配套的各种公用设施,健全的专类市场,齐备的环卫基础设施,使那些为生计所迫的占道摊贩、乱停乱放的各类车辆“有场可进”、“有市可归”。那么,城市管理的矛盾就会少得多,从而城市的文明程度将很快得到提升。

5.执法力量薄弱,目前我们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力量和后勤保障状况与工作任务要求还不适应:一是执法人员不足与执法任务繁重不相适应;二是经费短缺,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三是必须的执法装备不足和办公设备较缺。

6.队伍素质不高。由于城建监察执法队伍是地方性组建的,其编制受到限制,而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仅靠在偏人员管理发展的城市,人力严重不足,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三、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1、改革现行执法体制。抓住目前国务院清查统一各执法队伍服装和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时机。首先,从改革体制入手,改变自下而上成立执法队伍的现状,把各地的执法队伍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现有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纳入公务员系列,统一实行省或市(自治区)“垂直管理”,便于异地轮流执法,打破长期在本地执法有人情关系,束缚执法队员想干不敢干的格局,有利于加大执法力度,从而树立执法队伍新形象。其次,借鉴部分城市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成功经验,在规定时限内全面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执法体系。第三,着装的统一应纳入规范化管理,建议先由建设部统一标准(款式、颜色、标志等),报国务院批准,列入执法着装行列,以避免同一支执法队伍着装混乱的现象。

2、建立司法保障体系。在具体的执法工作中,暴力抗法事件频繁出现,仅依据现有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规章,城市管理部门难以独立解决此类问题,因此,借鉴部分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建立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与公安协同执法的执法机制,既可对违章者形成震慑,又可随时调处城市管理执法中的各种纠纷,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可与法院联合成立“城市管理事件执行机制”,专门对拒不服从城市管理行政处罚的实施强制执行,快速稳妥地解决执法中的执行难题,切实维护执法的严肃性。

3、完善法律支撑体系。首先要把“城市管理”这个新生事物在法律意义上明确下来;第二是城市管理机构的设置应有法律依据和相应的执法主体地位;第三是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应有确切的法律支撑。解决上述问题应该看到,现在使用的城市管理方面的法规及规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与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发展管理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且各地出台的一些规章、规定又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不具备强大的民意基础和足够的说服力。因此,我们要根据新的形势和条件加快城市管理立法,对原有的法规、规章进行修订。修定时需根据综合执法试点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成功经验,并考虑大中小各类城市管理执法的各种因素,尽早出台专门的城市管理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统一的城市管理执法工作法律体系,同时,要重视城市管理中的执法和监督,要加强各种制度建设,避免执法工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行,保证依法行政,防止徇私枉法,以言代法的行为。

4、明确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的职能权限。“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这是人皆知晓的,但是在全国极大多数的市、县仍然沿袭着原先的建制,城市管理执法机构隶属于建设局,重建轻管的现象依然存在,建设局既是城市建设的实施主体,又是城市管理的执法主体。一方面履行着监督建设活动的各种违章、违规行为职能;另一方面自身又承担着加速城市建设的任务。这样,既当裁判,又是运动员的建制,难于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理顺关系,明确职能权限,将有利于城市管理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5、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城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执法”也只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毕竟现在很多让城市管理工作者为难的破坏城市环境的现象和行为主要还是因经济、文化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故意违法的人和事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是少数的。因此,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如何采取一些更具有人性化和人情味的管理作方法来更好地为广大市民服务,这正是我们城市管理工作者应该探讨和追行的目标。

首先,加强城市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合理规划并力争建设得更多更快更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便利,充分满足老百姓的合理需求,消出一些影响城市环境的现象和行为产生的根源。

其次,根据城市的区域功能、交通流量等因素,在城市功能不完善的情况下,为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应考虑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提供部分场地及次要街道,通过审批、核准、许可、支持等行政管理手段,让一些弱势群体有谋生之希望,真正体现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教育和监督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经营行为,使其树立自觉爱护城市环境卫生的意识,以引导的方式逐步规范和提升城市的品味。

6、全面提升依法加强城市管理水平。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依法行政,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提高工作效率。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立足本职,奋发有为,积极主动地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努力,特别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执法实践中,要坚持以民为本、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执法范围,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完善监督制度,理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与专业管理关系,增强执法为民的自觉性,让人民群众不仅在理智层面上认同并接受执法权威,而且在情感层面上尊重并信仰执法权威。要高度重视行政执法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经常开展换位思考,加强行政执法机关的窗口建设,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努力提高服务质量。要正确认识城市管理工作在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作用,实现发展思路再创新、体制机制再创新、工作方式再创新,全面提升依法加强城市管理水平。

建立新型道德规范体系的探析 篇3

关键词:道德规范体系;探析

早在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是新形势下道德规范体系建立方面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如何建立健全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新型道德规范体系是摆在全社会,尤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传统道德模式发生转变

我国的封建社会存在时间长,封建伦理道德在人们的意识里根深蒂固,旧的社会意识仍以各种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过程中,这种旧道德模式受到了冲击,一系列新观念、新思想代替和动摇了传统落后思想。竞争意识否定绝对平均主义,大批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新型人才充分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创新精神否定了循规蹈矩,人们在已有的知识和科技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开拓进取,成为新时期发展主流;追求效益和利益代替了安贫乐道的价值观,社会成员理直气壮地追求着正当的个人利益,无一不希望飞快走上致富的道路。

这些道德观念的转变都是有益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的,也可以说,正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促使了这些先进道德观念、道德意识的产生。然而,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在道德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着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

1.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美德走向沉沦。我国传统道德讲“仁义”,即人情味。这种“人情味”在当今社会中被广泛利用,成为某些人拉关系、徇私舞弊的借口;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經济单纯的强调利益,淡化了政治的原则和道德的原则,这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在一定范围内扩张、蔓延,出现了利益驱使、物欲私欲横流、人情冷漠、尔虞我诈、权钱交易等不良社会现象。

2.某些腐朽没落的思想观念仍有存在于一些落后地区、偏僻农村一些人的意识里,存在着严重的封建迷信、男尊女卑的思想,有的领导仍然有着“官本位”“人治大于法制”的错误观念,收受贿赂、生活腐化堕落,甚至做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行为,形成一股不良的社会风气。

3.在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不断被强化,自我意识、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甚至被扭曲,以往提倡的“无私奉献”“大公无私”等道德观发生动摇,以追逐个人利益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不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

二、构建新型道德规范体系的原则

目前,我国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已经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规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道德规范体系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科学的“层次性”原则。新型道德规范体系要以合理化、秩序化、公平化为依据保证其具有科学的“层次性”原则。

一方面要首先规定道德底线、即最低层面上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可以直接指导实践的基础性道德约束,另外还要在更高的层面上提出道德自觉意识和道德理想追求。在全体公民中开展以普及基本道德规范为核心内容的基础文明工程,从而改造国民素质,使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公民的自觉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以更高层次的、先进的、高尚的道德理想加以摄取,让“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相得益彰,才能使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呈现为动态的上升趋势。另一方面,这种层次性还应体现在以不同层次的原则、规范、范畴运用于不同的调节范围,根据各个社会层面的人的特征,制定出适合不同觉悟水平的人的需要的道德规范,从实际出发,避免“一刀切”,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人的利益。

2.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评价标准。新型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应克服以往道德规范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除了以政治为主、道德为次,空洞追求高层次目标,而忽视了一些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构筑之外,更要注意克服笼统地强调“大公无私”等价值目标,而忽视了人们需要确立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奉献与索取相结合的双向价值原则。也就是说,新型道德规范体系既要使基本规范深入人心,又要使人自觉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现实,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评价标准。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坚持以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集体主义为导向,以“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和价值取向,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判断一切思想、行动和事物的价值大小和有无价值的最高标准。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和保护个人正当的合法利益,实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相统一、相结合。对已形成的片面注重经济利益导致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利益原则,有目的地加以调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下应该持有的正确的操守、言行规范,以消除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负面影响,以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

3.“自律”与“纪律”相结合原则。新型道德规范体系不仅要从自律的角度使人们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且要以纪律的形式制定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行为规则和道德评价标准,使其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和强制性,使人们在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上有章可循、有律可查,成为每个人生活、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要求人人遵守、时时践行,以公民的“义务”或“责任”的形式出现,使其在客观上增强约束力,以助于合乎道德规范的自觉行为习惯的养成。

建立完善配套制度规范海域使用管理 篇4

一、加强配套制度建设,规范海域管理行为

《海域法》确立了海域使用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为此,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注重从制度入手,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切实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盐城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办法》、《盐城市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程序规定》、《盐城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盐城市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实施办法》、《盐城市海域使用项目档案管理规定》等12个规范性文件和办法,为三项制度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基础。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了如下“三个严格”。

1. 严格规范海域使用审批程序

为了保证在海域申请审批过程中,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我们根据《海域法》规定,制定出台了《盐城市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程序规定》,对海域使用申请受理、初审、审查、审核、报批、缴纳海域使用金、海域使用权登记、发证、公告和年审等工作程序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严格规范海域使用申请审批程序。随着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盐城市工程建设用海项目不断增加,2007年1月,盐城市又及时制定出台了《盐城市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用海申请报批规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用海的报批程序进行了规范。

2. 严格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

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始终把加强海域使用金征收和管理作为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2003年以来,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与盐城市财政局先后制定出台了《盐城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盐城市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减免审批管理办法》、《盐城市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等海域使用金征收和管理方面的文件,通过几年的实践,统一征收票据、统一专用账户管理、严格减免程序、定期督查等做法,较好地规范了海域使用金征收和管理。2003年起,全市新增的用海项目的海域使用金征收率达100%。

3. 严格海域使用项目档案管理

为了保存海域使用项目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字、图表等各种历史的、真实的记录,体现海域使用项目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会同市档案部门制定出台了《盐城市海域使用项目档案管理规定》,对海域使用项目档案的形成与管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获批准的海域使用项目,要求在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之日起10日内完成材料整理归档工作,推动了全市海域使用项目建档工作的开展。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坚持每宗用海项目建立一卷档案的做法,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二、体现人本管理理念,探索创新管理模式

几年来,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坚持依法管理,规范养殖用海秩序;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广大用海人;坚持开拓创新,探索海域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全市海洋综合管理工作的开展。

1. 依法规范养殖用海管理秩序

《海域法》施行后,针对全市养殖用海比例较大(占95%左右)的实际,有序地组织开展海域使用确权工作,较早地将养殖用海纳入依法管理。对符合用海条件、无争议、四址清楚、面积准确的海域使用项目,按规定程序办理海域使用申请审批手续。对存在矛盾和争议的用海,根据有关规定,从三个方面开展养殖用海确权发证工作:一是对沿海渔业村、渔民养殖用海优先安排,把养殖用海的主体定位为各村民委员会和集体经济组织,保障了渔民的用海需求;二是统一领证,联户承包经营,降低风险、提高效益;三是在用海安排上,尊重历史用海习惯,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构建和谐用海秩序。

2. 制定渔民养殖用海优惠政策

为了照顾沿海专业渔民这一特殊群体,在养殖用海管理工作中,制定出台了沿海渔民用海管理的指导意见,具体操作上:一是在海域使用金征收上,一律按江苏省出台的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的下限收取;二是在使用面积上予以照顾,根据盐城市海域辐射沙脊群自然变迁频繁的特点,适时为渔民调整养殖场地,保证其养殖用海需求;三是专业渔民养殖用海按照每户不高于3.4 hm2的用海面积免征海域使用金,给予优惠政策照顾。通过实践,较好地解决了专业渔民用海问题,维护了渔民权益。目前,全市有3 308户专业渔民享受了养殖用海免征海域使用金的优惠政策,共免征海域使用金84万余元。

3. 积极探索海域使用市场运作

为了促进海域的集约利用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在保证沿海专业渔民生活用海的前提下,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积极探索和实践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为主形式的海域使用市场化运作模式。2003年7月由市政府颁发《盐城市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实施办法》,对全市海域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活动的行为、方式、办法及文本等进行了规范,规定凡是同一宗海域有两个以上意向用海申请者的,必须采取招标、拍卖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2004年以来,全市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共50宗,面积0.9万hm2,中标价359万元。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海域使用权,不仅有效地解决用海矛盾,使群众满意;也使国有海域资源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实现,海域使用金成倍增加,使地方政府满意。

三、构建约束监督机制,打造廉洁高效队伍

海域使用审批是依照国家法律对国有资源实施管理的行政行为。既要体现服务广大用海者,又要避免违规操作,防止盲目审批。因此,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围绕推行政务公开,对海域使用申请审批进行阳光操作;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行政审批人员进行约束,打造清正廉洁、服务高效的队伍,从而保证了海域使用审批规范化运行。

1. 牢固确立廉政意识

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在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海洋局《关于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工作中的廉政建设意见》,全面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制定了《海域使用管理工作的廉政规定》。国家监察部、原人事部、财政部、国家海洋局出台《海域使用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后,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又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海洋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提高行政审批部门和人员的廉政意识,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2. 切实加强约束管理

通过强化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明确各级领导的责任,建立健全执行制度的举报、投诉、监督等内控机制,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并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考核和奖惩。在海域使用项目审批上,专门成立海洋与渔业局海域使用项目审核委员会,规定了集体会审制度,加强对海域使用项目审批程序、招标程序、执行情况等重点环节的监督。对负责海域使用申请受理、审批、发证的部门和工作人员,提出了“11个不准”,进行约束规范。

3. 大力推行政务公开

强调海域使用审批必须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政务公开”,必须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办事。围绕海域管理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将盐城市海洋与渔业局所履行的海域使用行政审批和行政处罚的事项、内容、申报程序、办事时限和处罚标准汇编成册,向社会公布,使机关行政行为公开化、透明化,坚持阳光操作,减少商业贿赂的条件和土壤。

4. 努力打造精干队伍

建立规范 篇5

中国教育报     -01-29     孙军

记者日前从青岛市教委了解到,青岛市今年将实施建立“教师宣誓制度”,组织中小学教师每年定期举行宣誓仪式。青岛市的6万名中小学教师从现在起将参与誓词的征集活动,在今年教师节前形成既具有时代特征、又有青岛特点的.“教师誓词”。

根据青岛市教委的规定,全市中小学教师首次宣誓定于今年的9月10日“教师节”举行。同时规定,教师宣誓仪式要正式、庄严、隆重、热烈。宣誓的时间要在教师节、教职工代表大会、新学年开学日或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举行。

建立规范 篇6

本刊特独家约请欧阳武副司长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现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一部难得的好法律

《电子签名法》已经颁布和实施了5年,由于取证难、诉讼难,有人便认为这部法律太过超前,不实用。显然,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

在讨论电子签名之前,我们先审视一下手写签名。归纳一下结,手写签名共有两个作用。一、证明签名人身份。因为写下的是签名人的名字,而每一个人的手写签名都有其生物特征,通过笔迹鉴定,可以发现不同人笔迹之间的差别,从而鉴别签名人身份的真伪。二、证明被签署文件的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纸质文件一旦形成,则不能修改,任何修改都可以被发现。通过签名表明被签署文件的完整性和未被修改,是签名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被签署文件内容的分析,文件实际上可以记录两种不同性质的内容:一方面是签名人真实意思的表述,如合同标的,履行合同的条件,标的物的技术指标等等;另一方面是签名人行为的记录,如提货单、报销单、审批单等等。

以商务活动为例,有了合同签名,有了货物装箱单、交运单、提货单等的签名,因合同履行产生的争议,便有了解决问题的依据。这样就可以根据生效合同及相关单据,或诉之于法律,或提请仲裁,最终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裁定,解决争议。

物理空间里的所有法律规范和争议解决机制都适用于电子商务活动。但网络活动与物理空间里的活动最大的不同在于记录和证明真实意思和行为的载体不同,由纸质载体变成了电子载体,纸质文件变成了电子文件。因此,解决电子文件的签名问题,便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子商务纠纷的难点问题。

《电子签名法》从法律上搭建了从虚拟世界通向现实世界的桥梁,为解决网络空间的一切行为争议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物理世界和网络世界应该遵循同样的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框架。我们只需要建立起两个不同世界里的行为连接就可以了,这个连接的关键就是电子签名和电子认证。

事实已经证明,利用现有的PKI技术,完全可以实现电子文件及其所有人签名的惟一性、不可抵赖性和不可篡改性。按照《电子签名法》的规定,电子文件及签名具有与纸质签名同样的法律效力。实际上,这就是整部《电子签名法》的精髓和最重要的意义。

应用中的缺失

——电子凭证

然而,为什么在网络应用过程中,许多电子签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呢?我认为,电子签名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大漏洞,那就是缺少对电子凭证的规范!

以物理世界的交易及签名方式举例,在物理世界中,如果我们去银行柜台办理业务,比如转账100元钱时,银行需打印一个一式两联的转账赁证,上面写着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由某个账号转到另一个账号100元金额,然后银行盖一个营业网点的章,你签上字,一式两份,银行留一份,自己留一份,这就是双方手中都留的凭证,对这一交易行为的一种双方认可方式。一旦发生纠纷,凭证就是证据。按说网上银行也需要这样一个过程才能实现安全、完整的交易,让人们放心。但现在大多数的情况是,网银交易过后没有留下任何凭证!现在很多网银是这样做的:人们要转账时通过浏览器登录网银,在显示屏的凭证页面,把银行卡号和交易金额输进去,交易完成后,屏幕上的凭证就消失了,至少用户端手中没有留存;网银端有没有留存凭证不知道,因为每个网银系统的设计都不一样,目前没有标准规范。这等于是没有按照物理世界的方法留下交易双方的证据。这样就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双方却不清楚,一旦发生网络交易纠纷,只有网银数据库中有记录,用户手中没有任何凭证!而网银的后台应用系统中是否将此交易的凭证单独保存?是否让用户在此凭证上签了字?是不是可以将该凭证作为一个单独的凭证进行法律验证?或者这些都没有,只是在后台数据库中修改了用户账户中的资金数据?每家银行的做法也许都不一样,储户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在其他一些数字证书的应用情况中,这个问题同样存在,比如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应用中,在物理世界中每个人的行为都需要填写纸质凭证,但在网络世界的这些应用中却没有要求这样做。这样,所有的数字证书用户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哪个电子文件上签的名。

这样的结果是可怕的。这样对最终用户来说也是不公正的,因为如果最终用户自己账户中的数据不对,即使手持数字证书,他也拿不出凭证证明自己是否有过这样一笔交易;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电子凭证,如果用户抵赖自己行为,应用系统也会因为没有凭证没办法证明自己。此外,在应用系统中,虽然很多应用系统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但也可能由于管理的失误,一些系统操作员可能能够偷偷修改数据库中的数据,这对最终用户是一种不公正。最终用户一旦与应用系统的提供方产生利益冲突,他将没有能力对应用系统做安全审计,而应用系统因为利益的关系,可能只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这样,很多最终用户会认为使用数字证书没有用。

因此,要落实《电子签名法》的话,就需要将电子签名应用的过程规范化。与物理世界一样,在网络世界中,需要电子签名的地方,就必须有一个对网络行为作记录的电子凭证,在这个电子凭证上签名。并且,这个凭证的管理应该有一个规范或标准,比如谁来存凭证?谁来管理凭证?出现问题怎么出示凭证?如何验证凭证?这些问题都需要规范。同时,对不同的业务系统,应该有不同的电子凭证的标准,比如网银需要的是一个转账赁证,报税需要报税赁证,电子病历需要电子病历凭证,它们的具体内容与物理世界各个行业的纸质凭证应该是一样的。

电子凭证是人们网络行为的重要证据,也是最关键的内容,但在目前的很多应用系统中却是缺失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只有将电子凭证规范起来,《电子签名法》才能真正落地。

监管中的漏洞——过程监管

从电子签名和认证服务的监管上看,与上述一一对应起来,还缺少一个对重要环节的监管。

《电子签名法》中明确规定,可靠的电子签名需要满足四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电子签名工具由签名人专有,第二个条件是签名的过程由签名人控制,第三个条件是签名以后对签名的任何改动都可以被发现,第四个条件是签名以后对数据电文内容的任何改动都会被发现。满足了这四个条件就是可靠的电子签名,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与盖章一样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这四个条件中有三个管理部门都监管到了,但漏掉了其中重要的一个,从而造成很多电子签名并不符合可靠电子签名的要求。

第一个条件,签名工具由签名人专有,这个电子认证服务机构(CA机构)能够保证,因为管理机构要求CA机构在发私钥和制作证书的过程当中,对私钥拥有者的身份进行核对,目前CA机构都已经完全能做到。第三个条件和第四个条件依靠现有的PKI技术完全能实现,任何人如果想要改变电子签名和签名的内容,都能被发现。现在惟一缺少的,是对第二个条件的监管。

第二个条件是签名人控制签名工具的使用过程。目前,签名工具的使用过程是否由签名人控制并不明确。应用系统开发商或集成商或CA公司在编写签名制作数据调用程序时是否充分考虑到环境安全,是否在流程设计中考虑到由签名制作数据持有人启动签名程序,既没有标准也没有审计。比如,一个网银系统,集成商可能是CA公司,也可能是网银业务系统的开发商,它们在应用系统中集成电子签名技术时,集成私钥、签名以及公钥验证的过程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没有规范,其次是没有监管,这两个问题造成了签名人无法控制签名工具的使用过程,由此造成无法判定在该系统中产生的电子签名是否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可靠电子签名。

未来,工信部信息安全协调司将逐步规范电子签名应用系统,并形成审计和监管机制。

建立电子签名应用规范并不复杂,只需要规定在应用系统中需增加电子凭证的形式以及确定它的保管方式、审查机制等相关问题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要对应用系统是否符合规范进行检查。

在建立规范方面,应用系统所有者的责任更大,因为电子签名应用流程是否规范,并不决定于电子认证公司,而是决定于系统建设者。如果认证公司能参与应用系统建设,往往流程会比较规范;如果CA公司不参与系统建设,电子签名规范的落实则没有责任主体,做没做到位也无从知晓。因此,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规范好电子签名应用,还需要好好研究。

规范的问题解决好了,其他的一些问题目前都是有方法可解决的。比如,人们对数字证书另一个最大的疑问是:担心数字证书中的私钥被黑客截获,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把私钥用于签署一些电子凭证,给自己造成损失。这个问题虽然曾经出现过,但要解决是很容易的,就是建立一个私钥的应用规范,增添一个在调用过程中的验证环节。比如在key上增添一个机械锁或者一个数字pin码,确认使用私钥时按一下这个锁就可以了。这样可以保证电子签名是来自惟一的这个KEY,而不是软证书,这样即使黑客偷窃了软件私钥,也无法完成签名的动作。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假冒签名在物理世界中也是存在的,这已经是犯罪行为了,我们同样可以通过报案,让公安部门介入来揪出网络世界中的犯罪分子。

只要我们做好上述工作,《电子签名法》就能够真正落地。

建立规范高效的客户投诉管理程序 篇7

因此,处理好客户投诉,是企业售后服务的中心工作,是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加强企业竞争力、促进销售增长的重要环节。一个完善的投诉管理过程,能最及时有效地解决客户的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客户对供方的忠诚度,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基础。

笔者所在单位以生产塔机、施工升降机为主,本着“客户至上”的理念,以“让客户最大限度满意”为目标,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客户投诉管理程序,保证了客户的投诉得到很好的处理。整个客户投诉管理程序由接收过程、处理过程、确认过程、升级过程组成。

1 接收过程

及时、准确地接收到客户投诉是处理好投诉的基础。

及时收到客户投诉信息,这对塔机生产企业尤为重要。因为在施工现场很多时候(如大面积连续浇灌砼),塔机都须长时间连续作业。若因夜间、节假日而不能及时收到客户塔机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信息而致使塔机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可能会造成施工中断,给施工方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如果发生了重大设备、人身伤害而生产企业未能及时得到信息,更会给生产企业对事故的现场取证、原因调查及妥善处理带来隐患。为此,应设立全天候客户咨询热线,并指派专人接收。

由于塔机结构、部件、使用工况较为复杂,接到客户投诉时,为了准确地了解所投诉的问题,以便调查原因和决定应对方法,需要向客户确认有关质量问题的以下几个方面。

1)什么有问题:什么产品(产品型号、编号)出了问题,产品出产日期、转场情况等,如ZJ5510塔机,编号50#,2007年2月5日出厂。

2)什么问题:产品具体出了什么问题,在什么场所、什么工况下发生的,如起升变速箱齿轮打坏。

3)影响有多大:出现的问题对客户的影响是什么样的,以便决定后续的行动,如变速箱不能工作等。

4)针对问题,客户有否特殊要求,如更换变速箱等。

要使客户投诉的接收过程顺利进行,接受客户投诉的相关人员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该人员应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心理素质。客户投诉时经常处于强烈的情绪状态。此时,需要相关人员有充分的能力来平息客户的愤怒,让客户释放出他们的不满,避免去计较客户的态度、说法,使客户处于理性状态,能正确描述出现的问题,这将极大提高处理客户投诉的成功率。二是该人员应具有丰富的产品知识和维修经验。现在,很多塔机操作人员对塔机构造知之甚少,对出了问题的零部件都说不清名称、所在位置、故障现象。因此,接收投诉的人员如果不熟悉产品,就不能准确了解客户投诉的是什么问题,而难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正因为如此,应精心挑选具备上述两项素质的有关技术人员、技师专门负责接收客户投诉。

2 处理过程

当清楚地知道了客户投诉的问题后,就要立即进行处理。这是投诉管理程序中的关键过程,关系到出现产品在使用中出现问题后客户关系是得以保持还是受到损害。在这一过程中,着重抓好以下两个环节。

1)尽快解决问题。对客户有承诺:接到客户要求维修的要求,24小时内必须赶到现场排除故障。为此,相应采取的措施:一是组织保证,企业设有专门的客户服务中心,组织一支由实践经验丰富、素质良好的技术人员组成的服务队伍,配备多辆专用维修服务车;二是通信保证,凡从事维修服务的人员,从领导到工人,手机必须全天24小时开通,节假日也是一样,如遇紧急问题,有关人员可立即出发去现场解决;三是网点保证,随着产品越来越多地销往全国各地,为保证在较远地区也能做到24小时服务,应在这些地区设立特约技术服务网点,借用、培训当地有关技术人员参与维修服务。

2)根据客户投诉问题的性质、影响,对投诉问题进行分级处理,以便快速、有效并最低成本解决问题。根据客户投诉的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分为重大、严重、一般三个等级(表1)。不同的级别质量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表2)。

3 确认过程

维修人员在现场处理质量问题、排除故障后,交由客户填写“产品技术服务情况反馈”,以此从客户这里确认他们对企业所采取的处理措施、结果是否满意,客户关系是否因此得到保持,并可获取对产品、服务过程以及与客户接触的人员进行有益改进的信息。

4 升级过程

建立成本核算体系规范成本核算行为 篇8

目前, 大多事业单位只实行了简单的成本管理模式, 成本管理和核算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对全面成本管理认识不足。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工作处于起步阶段, 人员成本意识淡薄, 核算管理模式简单, 成本核算归属不规范, 成本费用分摊随意性大, 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人为因素过多, 致使成本核算不实、不准。这样的成本核算体系必然存在着较多缺陷, 导致它不能真实、完整、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 影响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二、事业单位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一) 推行事业单位内部成本管理是竞争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事业单位也面临着竞争的风险, 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事业单位的市场理念、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就要与时俱进, 这就对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 需要引入较为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

(二) 推行内部成本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

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 使管理难度逐渐增大。而财务部门自身拥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如何运用合适的财务核算体系, 提供较为真实、准确的会计核算信息, 特别是成本信息, 应从项目设计到实施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入手, 把成本浪费控制在源头, 实现成本管理的事前参与及事前控制, 避免出现增收不增效的情况, 进而有助于管理人员决策的科学性。

三、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 内部会计核算体系不完善

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大多采用收付实现制, 固定资产只核算账面原值, 不计提折旧, 由于折旧费用不包括在成本中, 人为造成了相关收入的成本降低, 导致盈余虚增, 不符合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使得成本核算不完整。

(二) 普遍缺乏成本效益观念

与企业组织不同, 事业单位作为非盈利组织, 其业务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 事业单位的上级部门不要求得到经济回报, 也不需要下属事业单位提供利润信息, 使得部分事业单位管理层对于是否需要进行成本核算本身也持怀疑态度, 他们认为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 不需要应对市场竞争, 不需要成本核算, 这种不注重成本控制、没有危机感的现象, 导致事业单位损失浪费严重。

(三) 预算体制的约束

事业单位的收入已纳入预算管理, 执行“收支两条线”。按照现行部门预算管理要求, 各单位必须按照收支脱钩和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年度部门预算, 事业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必须将本单位可用收入全部用于安排当年支出预算, 在编制预算时不能为以后年度的载体和装备建设项目预留财力;同时, 单位年度支出预算结余中, 仅当年未完工基本建设项目或设备购置项目的支出预算结余可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其他支出预算结余财政均将收回, 一般不予结转单位继续使用。这使得部分事业单位存在看预算指标花钱, “有钱不花, 过期作废”的错误观念, 较少关注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四、对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制度体系的建议

事业单位应在不违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基本原则基础上, 根据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的实际需要, 在单位内部推行一套能满足内部管理要求的成本核算制度, 以有效地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更好地节约资金和运行效率, 应对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包括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 成本费用预算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成本费用预算制度, 成本费用预算应当符合单位的事业发展目标和成本效益原则。编制成本预算应与单位各项业务计划衔接, 具有可行性、先进性与完整性, 避免随意估计, 产生保守或冒进偏差。事业单位编制成本预算应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 由财务部门牵头, 组织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方面的相关人员共同参与, 并由单位领导办公会集体讨论通过。

(二) 对成本费用项目的控制

1. 控制人员支出

人员支出是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的人工成本一般包括:国标工资, 绩效工资, 社会保障支出等内容。近年来, 事业单位的人员总数及人均成本费用支出都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如何控制人员支出成本, 事业单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严控进人用人关, 控制人员支出总量; (2) 人均人员支出的增加应与效率相配比, 人均人员支出的增加能够使单位持续发展, 但是不一定能留住、激励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一般需要付出较高的人工成本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对此有相对应的激励机制, 才能使增加的人工成本变为有效的增长, 除一般的工资福利性的支出外, 还需在人工成本的使用方面采取适当的政策性倾斜。

2. 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在日常工作中, 按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无需提取折旧, 而是在新增固定资产时以“固定基金”的形式, 按固定资产原值增加净资产, 造成净资产不断地虚增, 这完全不符合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导致资产更新的资金来源无法保证, 因此可以执行虚拟的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对现有的固定资产价值进行重新评估, 确定资产的现值和剩余折旧年限, 按资产的不同类别确定相应的折旧办法和折旧年限, 以避免折旧计提的随意性。

3. 直接费用的成本管理

目前, 虽然事业单位的考核多以社会效益为基础, 但在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已形成多元化、市场化格局的情况下, 事业单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同时, 也在采取各种有偿形式开展业务活动。因此, 从成本控制角度出发, 应该在正确界定各种收入项目同时, 考核收入征收部门的直接成本和费用 (例如劳务费、差旅费、公务车辆运行费等) , 参考历史和同行业的相关直接费用数据, 对直接费用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制定合适的直接费用单位定额标准, 不断加强对直接费用的成本控制。

4. 物耗成本管理

事业单位的成本费用主要是人员支出、设备购置费、日常公用经费三大块, 而日常公用经费即日常消耗又是成本核算中最容易产生浪费也是最可控的费用。这些日常消耗包括办公用品支出、水电费、邮电费、会务费、业务培训费、公务接待费等, 如何加强对这部分的支出的核算就显得尤其重要, 应根据单位具体情况, 对各部门制定一个日常公用经费的全年预算总额, 在总额内对相关公用经费进行控制。

(三) 成本费用归集和核算

在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时, 为了正确归集各部门的成本费用支出、及时提供各项费用消耗信息, 考核和控制成本费用定额, 应对“事业支出”中按部门设置辅助核算。同时要对“事业支出”中按费用性质设置辅助核算, 分“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管理费用”。成本费用的归集要在兼顾重要性和成本与效益的原则下, 要尽可能做到准确, 使归集的管理费用、直接费用及间接费用能真实地反映单位实际情况。

(四) 成本报告及成本分析

财务成本报表是提供单位财务成本信息的内部管理会计报表, 通过分析财务成本报表, 可以考核成本和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 为领导正确进行相关的成本决策提供依据。财务成本报表编制和报送必须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成本分析贯穿于成本费用发生和形成的全过程。事业单位应当建立成本分析制度, 按月、季、半年、年度定期进行成本分析, 对成本影响较大的问题, 应及时组织专题分析, 查明原因, 提出整改措施。

(五) 成本管理考核与监督

事业单位应建立成本费用考核制度, 考核成本费用的节约情况和成本费用率的控制情况。成本费用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岗位目标考核以及绩效工资考核的重要内容。除政策性原因或不可比因素外, 当年成本费用节约额或成本费用率降低额为负数的业务部门, 效益工资不得比上年增长。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对成本费用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 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成本核算情况进行检查。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定期不定期的对所属事业单位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成本费用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 单位应当采取措施, 及时加以纠正和完善。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事业单位在管理模式、用人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事业单位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必然要注重效益。由此如何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成本核算体系, 加强和规范成本效益核算, 为内部日常管理提供参谋, 为分析、评价建设项目投入产出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种子经营行为 篇9

1 完善种子市场准入制度, 加强市场源头监督管理

1.1 严格执法主体的市场准入

一是依法成立种子管理机构, 实行定岗定编定人, 保证办公经费。二是公开招聘种子管理人员。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聘政治素质高、农技知识丰富、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的人从事种子执法工作, 并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考核, 不断更新其专业知识, 提高其执法水平。

1.2 强化种子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 生产经营种子实行许可制度。实行生产经营网点的登记备案制度和从业人员的登记备案制度, 对不具备条件及违规违法生产经营种子的市场主体坚决依法取缔。严禁降低标准或者越权审定、审批、许可。加强许可后的监督管理, 对不符合经营条件的一律依法注销或吊销证照。

1.3 严格新品种的市场准入

品种的市场准入本着“谁审批, 谁负责”的原则, 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责任, 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一是企业从市外调进种子先登记后上市。对其产品真实性进行核查, 核查合格后才能入市。

二是实行新品种试验示范制度。根据企业申请, 管理部门对新品种进行集中试验示范。

三是实行品种公示制度。定期公示主导品种和登记备案的优良品种, 同时对检查发现的不合格品种进行通报。

2 完善经营档案管理制度, 加强种子质量溯源管理

2.1 统一印制种子经营档案

根据地方农作物种子销售季节和售种量, 分作物统一印制农作物种子经营档案, 经营户根据经营情况定制种子经营档案。种子经营档案载明六个方面内容: (1) 种子来源———作物 (品种) 、产地、调入时间、调入价格、数量; (2) 种子加工情况———精选时间、技术措施及责任人; (3) 种子贮藏情况———种子入库、出库时间和数量; (4) 种子包装、运输情况———种子包装材料、调运的起始时间、运输工具、运输环境等; (5) 种子质量检验情况———入库、出库和贮藏期间种子质量情况, 包括检验时间、检验内容、检验结果、检验证书编号及责任人; (6) 种子销售情况———作物 (品种) 、时间、数量、质量、单价、种子批号、销售去向。

2.2 如实填写种子经营档案

从事种子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建立、健全种子经营档案, 应当配备档案管理人员, 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配备必要的设备。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对种子经营档案实行电子化管理。外地调入种子, 经营者应当实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查验供货方的营业执照、生产经营许可证、产品检验合格证, 并保存其复印件。应当将购销合同、种子经营许可证编号、标签、质量检验证书和检疫证书原件存档。

2.3 加强种子经营档案监督管理

种子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种子经营档案的监督工作, 一是定期对种子经营档案进行检查, 督促种子经营户认真填写种子经营档案;二依法查处未按规定填写种子经营档案的单位 (个人) , 凡是未按规定制作、保存种子经营档案的, 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3 完善种子市场巡查制度, 加强种子市场日常监管

3.1 规范巡查方式

开展六大巡查:集中巡查、分散巡查、综合巡查、专项巡查、一般巡查、重点巡查。

实行六查六看:查经营资格, 看经营资格是否合法;查农资广告, 看店堂广告是否虚假;查经营品种, 看品种是否合法;查产品包装, 看标注内容是否真实;查进货票证, 看产品来源是否正规;查经营账目, 看经营档案是否健全。

3.2 提升市场巡查能力

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勤奋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累积。面对日益复杂多面的监管形势。要狠抓学习培训, 特别在市场巡查方面要多研究, 采取请专家授课和现场讲评及交叉巡查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来寻找差距, 提炼和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来不断完善和提高。

3.3 建立健全巡查日志

统一印制市场巡查记载手册, 执法人员人手一册, 记载每次巡查内容、时间、人员等事项。市场巡查记载手册将作为诚信种子企业测评和执法人员行为测评的依据之一。

3.4 建立巡查考核机制

市场巡查是行政监管的主要形式之一, 是一切监管工作的信息源头, 也是监管部门到底在怎样进行监管的一个折射和体现。一是明确巡查工作职责;二是明确巡查内容;三是明确巡查方式;四是明确巡查文书填写要求;五是明确巡查人员督查考核要求。

4 完善种子案件查处制度, 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

4.1 做好法律法规知识培训, 提高办案人员素质

建立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 坚持培训经常化。通过学习法律知识, 交流办案经验, 促进办案人员素质稳步提高, 适应种子执法的需要。

4.2 规范案件办理文书, 实现案件办理规范化

按照《农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的要求, 统一采用农业部制作的规范性执法文书, 提高办案人员程序意识, 做到执法责任明晰, 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要求的程序进行, 做到案件查处程序规范, 条款适用准确, 处罚到位。

4.3 建立案卷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细化年终评优考核体系

案卷评查分为基础标准和文书规范标准两部分。基础标准是行政处罚是否合法的标准, 主要包括主体是否适当、事实是否清楚、主要证据是否完备、适用法律是否准确、程序是否合法等内容。文书规范标准是卷内文书的基本要素是否齐备、规范的标准。

4.4 完善案件上报制度, 加强案件监督检查

对于重大案件、跨市案件一案一报, 并加快结案报告上报速度, 完善案件办理情况动态监控。以抽查案件案卷为主要形式, 依照法律法规要求, 对案件查处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并实行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制度, 公布投诉、举报电话, 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在法定时限内, 依照法定程序步骤予以纠正, 充分发挥案件监督机制的作用, 保证案件查处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5 完善种子信息交流体系, 保障种子市场健康发展

5.1 完善种子信息体系

以省级种子管理机构为中心, 辐射市、县两级种子管理机构, 以及种子经营单位、种子科研单位, 建设覆盖面很广的种子信息网络, 确保信息的收集、传输储存和加工实现计算机网络化。通过充分开发种子信息资源, 加强信息采编、处理、发布的规范管理, 切实为种子企业、农民群众提供真实准确、及时、指导性的政策、法规、市场、技术、品种、价格等综合信息服务, 以信息化促进种子产业规范化。

5.2 完善种子信息管理

各级管理部门要安排专人负责种子信息网站的更新和维护。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种子信息自身发展规律要求的种子信息运行机制, 增强种子信息发展活力。逐步建立健全种子信息发布制度, 确保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发布。建立健全种子企业信息、品种信息、市场管理信息查询网站, 提高信息的共享度。

5.3 完善种子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种子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一是为种子选育者、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提供信息支撑;二是利用“种业信息网”和“种子语音专家系统”两个信息服务平台, 为种子管理者、生产经营者和广大农民提供种业发展、政策法规、专业技术、品种审定、行政许可、种子商务等涉及种子管理各方面的信息和数据资料;三是开发种子管理网上办公系统, 建立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和服务的网络平台, 向用户提供直接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6 完善种子诚信经营体系, 保障优质种子有序供应

6.1 推行“信誉卡制度”

各经营者在销售种子时, 一定要给购买者提供信誉卡或发票, 并在信誉卡上盖经营单位 (户) 公章或签注经营者姓名, 注明商品名称、数量、产地、规格等, 以便在农资发生质量问题时利于查找证据。每年12月对种子经营户的信誉等级进行集中测评, 并向社会公布测评结果。

6.2 创新种子供应模式, 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

加大放心种子“示范店”建设, 推广种子连锁、农资农技“双连锁”、种子行业协会等模式, 支持和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名优种子企业、种子专业合作组织和放心种子“示范店”等直接到乡村设立经营网点, 构建新型种子经营网络, 畅通放心种子下乡进村渠道, 提高放心优质种子的覆盖面。

6.3 实施分类监管, 推进诚信建设

研究制定种子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管理办法, 逐步推行分类管理。将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资格、质量抽检结果、违法行为记录、消费者投诉、公众评价等信息纳入数据库, 建立信用平台。对信誉好的企业给予扶持和鼓励, 对失信和具有不良记录的企业要予以警示或限期整改, 将严重失信企业列为重点监控对象。

7 完善种子宣传推广体系, 加快优良品种更新步伐

7.1 加强宣传培训

开展专题培训, 不断提高市场监管人员依法行政水平, 提高种子市场监管执法效能和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 切实增强经营者的守法经营意识和诚信责任意识, 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7.2 加强种子广告的监督管理

凡是种子广告, 必须实行登记备案。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组织开展种子宣传活动, 要事先到种子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对农资宣传活动性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等进行跟踪监管。实行户外广告监制制度, 种子经营者印制的宣传画、宣传牌经种子管理部门审核登记后, 可印上“种子管理部门监制”等字样。

7.3 建立新品种试验展示基地

对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集中试验和展示, 降低企业推广成本, 保证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

8 完善种子事故调处体系, 保障农村社会经济稳定

8.1 成立种子质量事故调处专班

负责种子质量事故的接访、调查、调处, 分析事故原因, 告知处置程序和方法。根据当事人申请, 依法组织专家对事故原因及损失进行评判, 属种子质量问题的由终端经销商先行赔偿, 然后依法追偿。对非种子质量问题, 依法做好调解安抚工作, 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对调处不到位的, 依法移交或上报。

8.2 完善种子质量事故调处程序

一是认真听取当事人意见;二是了解当事人双方的情况;三是现场初步核查;四是组织专家鉴定;五是调解仲裁;六是移送司法机关。

8.3 组建种子质量事故鉴定专家库

XBRL规范文档和实例文档的建立 篇10

XBRL本质上是报告财务数据的标准语言, 它通过给财务数据打上标记 (Tag) , 实现对财务和商业报告数据进行及时、准确、高效和经济的存储、处理、重制和交流。XBRL的观念虽然简单, 但XBRL的具体应用, 如建立XBRL规范文档和实例文档时, 会涉及非常多的技术细节。

一、XBRL框架

XBRL国际 (XBRL International) 组织制定的XBRL的框架分为3个阶段:①XBRL技术规范标准 (Specification) , 由XBRL国际组织制定。②XBRL分类标准 (Taxonomy) , 原则上由各国会计权威机构参考国际XBRL组织所制定的Specification制定。③XBRL实例文档 (Instance Documents) 编制, 由各财务报表编制单位参照前两项标准编制。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

XBRL规范标准是所有XBRL文件的基础, 规范标准主要定义XBRL分类标准与文件的格式、元素以及数据类型。XBRL分类标准主要用于描述会计领域中的专有名词, 如现金、应收账款等, 类似财务报表的科目表。XBRL实例文档主要用描述在特定时间下或特定时间内一份报表的数据, 如2008年1月川投集团的国有资产财务快报。

二、XBRL工具概述

XBRL是一门边缘性的技术, 需要使用者具备扎实的财务基础知识, 同时对其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现实中, 财务专业人员往往只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而计算机专家的财务知识又很缺乏, 这就限制了XBRL的快速推广。实务界的一个解决方案就是为财务人员提供一些工具, 将XBRL技术细节透明化, 使其只需关心财务方面的内容。现在有许多国外公司已经投入到XBRL软件工具的开发中, 有部分软件工具提供免费试用。

1.规范文档的建立工具 (TaxonomyCreation)

提供规范文档建立工具的公司有:Edicom, Fujitsu, Hitachi Systems & Services, Neo Clarus, Reporting Standard S. L., Semansys, Snappy Reports, UBmatrix。

2.实例文档的建立工具 (Instance Document Creation)

提供实例文档建立工具的公司有:Blast Radius (XMetal) , Case WareInternational, Creative Solutions, Core Filing, Coyote Reporting, Dyn Acc Sys (Xabra Tools) , EDGARfilings, Fujitsu, J2R (Batavia) , Hitachi Systems & Services, Hyperion, Microsoft (Microsoft FRx) , Neo Clarus, Reporting Standard S.L., Rivet Software, Savanet, Semansys Technologies, Snappy Reports, UBmatrix.

3.XBRL规范验证工具 (XBRL Validation)

提供规范验证工具的公司有:Decision Soft, Fujitsu, J2R (Batavia) , Neo Clarus, Reporting Standard S. L., Semansys Technologies, Snappy Reports, UBmatrix。

三、XBRL规范文档的建立

XBRL国际标准组织发布的建立分类标准的6个步骤, 依次为财务事实来源 (Source of Financial Fact) 、结构 (Structure) 、收集数据 (Collect) 、输入 (Enter/Import) 、更正 (Scrub) 和输出 (Export) 。

本文以国有企业向国资委报送的“企业财务快报”为例, 根据建立分类标准的步骤, 利用日本富士通公司的XBRL Taxonomy Editor软件工具来建立分类标准产生的XML Schema文件。

1.财务事实来源

我国已颁布实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对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码具有明确规定, 《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也采用了相应规定, 因此分类标准中会计科目的名称比较容易统一, 方便了分类标准的建立。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建立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XBRL分类标准, 考虑到国有企业财务报告中许多部分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与之类似, 因此, 在建立国有企业报告分类标准时应当引用相关部分, 简化工作并保持统一。

因此, 在制定国有企业财务报告分类标准标签时, 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不与之抵触。在建立国有企业财务报告分类标准时, 需要引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①企业会计制度;②企业会计准则;③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④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⑤公司法, ⑥证券法;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电子化规范;⑧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第5号) ——中央企业财务决算报告管理办法; (10)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令 (第4号) ——企业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办法; (11) 关于国资委监管企业编报月度企业财务快报有关事项的通知。

2.分类标准结构

财务事实来源确定后, 接着就必须找出财务事实间的层级关系。层级关系是表示分类标准中财务事实间的母子关系。国有企业财务报告分类标准框架, 是依据我国国有企业财务快报中所需填写的字段及资料为基本架构, 并参考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报告申报文件中的栏目名称, 作为国有企业财务报告分类标准中的元素命名依据。

我国国有企业财务报告包含多张表格, 建立分类标准时, 应首先建立各个表格的分类标准, 最后再汇入国有企业财务报告分类标准中。其目的在于给予各个表格不同的名称空间 (Namespace) , 因为在不同的表格中可能会出现相同的元素名称, 赋予名称空间便能区别哪个元素属于哪份XML档案。财务快报分类标准结构如图2所示。

3.收集资料和更正

收集数据时, 将所要表达的财务事实依照层级关系输入数据库、表格等任何形式的数据文件。在收集数据阶段, 通常应同时对数据进行错误更正, 以降低错误, 使分类标准一致。

4.转换及输入资料

分类标准包含许多元素、属性和数据类型定义, 同时也定义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或各个元素与其他分类标准之间的关系。XBRL分类标准可视为XML Schema的延伸, 包含XML Linkbased信息。本文利用日本富士通公司的XBRL Taxonomy Editor软件工具来建立分类标准产生的XML Schema文件。

(1) Elements:Schema所组成的要素。元素类型可以有全域元素 (Global Element) 、群组 (Group) 、复杂型 (Complex Type) 、简单型 (Simple Type) 。

(2) Attributes:包含元素的属性。XBRL 2.0规格书中规定XBRL元素必须有名称 (Name) 、类型 (Type) 、替代群组 (Substitution Group) , 也可以选择性地加上识别 (ID) 的属性。

分类标准元素及属性定义如图3所示。

(3) Linkbase:在XBRL 2.0规格书中使用Xlink来描述分类标准中元素和元素之间的阶层和顺序关系。在XBRL分类标准中使用到下列可扩展链接:①关系链接 (Relation Links) , 分别为Calculation Link, Definition Link和Presentation Link, 是用来管理分类标准中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②标签链接 (Label Links) , 用来管理分类标准中元素所使用的不同国家语言。③文献链接 (Literature Links) , 用来管理所参考的在线或纸上的行政法规、法律条文或会计原则。这些可扩展链接需要包含在Xlink文件容器 (Document Container) 中, 此文件容器包含所有的链接资源和关系以管理各类链接。

XBRL分类标准中有5种可扩展元素:Definition Link、Calculation Link、Presentation Link、Label Link及Reference Link。下面将介绍几个主要的可扩展链接的建立方法。

(1) Presentation Link, 是用来架构整个报表会计科目间之层级隶属关系 (如图4所示) 。

(2) Caculation Link, 用来定义各层级会计科目间的计算关系 (如图5所示) 。

(3) Label Link, 用在未来报表所要展现的会计科目名称, 此项数据是以Element为对应方式建立, 并可依不同语言建立其对应的Label名称 (如图6所示) 。

5.更 正

XBRL规范文档 (Taxonomy) 建立完成后, 应验证其是否符合XBRL技术规范标准 (Specification) 。可以利用XBRL规范验证 (XBRL Validation) 工具来完成这部分工作, 然后根据验证结果对规范文档进行更正和完善。

6.输 出

XBRL规范文档通过验证后即可输出。XBRL规范文档输出会生成几个文档, 包括XBRL规范文档 (cwkb.xsd) 、定义展示关系的文档 (cwkb-presentation.xml) 、定义标签的文档 (cwkb-label.xml) 和定义计算关系的文档 (cwkb-calculation.xml) 。

四、分类标准实例文档的建立

根据前面所建立的国有企业财务快报分类标准, 就可以制定符合标准的有效实例文件, 提供参考并验证分类标准的可行性。本文利用日本富士通公司的XBRLInstanceEditor软件工具来建立实例文档 (参见图7、图8) 。

五、结论

XBRL将财务报告标准化, 可以简化财务和商业报告的流程, 使财务数据的流通、共享变得容易。然而XBRL的跨学科性和技术性使得XBRL的推广应用成为一个难题, 这就迫切需要一批既懂计算机又懂财务的复合性人才投入对XBRL的深入研究。XBRL的观念虽然简单, 但是XBRL的应用会涉及许多的技术细节。而本文的研究表明, 如果提供一系列的XBRL软件工具, 将这些技术细节透明化, 可以使财务人员只关注财务方面的问题。这是XBRL推广的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陈伟.自动化财务信息处理系统的构建[J].财会月刊:理论版, 2006 (10) .

[2]陈伟, 王露.XBRL的应用对会计行业的影响[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26) .

上一篇:四川电信召开干部大会下一篇:制度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