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色彩构成

2024-09-04

高职色彩构成(精选十篇)

高职色彩构成 篇1

一、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 对色彩构成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由于近几年来的扩招, 使生源质量不断的降低。高考竞争激烈, 很多考生和家长认为, 艺考是进入高校的捷径, 大多数学生高三才开始学习美术。有些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设计, 学生基本功、审美能力、艺术思维能力普遍偏低。另一方面, 生源减少, 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困难, 纷纷降低了分数线, 致使高职学生数量减少, 招生更困难, 学生质量降低。学生的基础偏低加大了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难度。在教学中与后续设计专业课联系较少, 教师讲授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本门课, 很少与其他专业课联系起来, 忽视本课程对其他课程的影响。而学生又急于学习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 使得学生感觉这门课没有用、枯燥、乏味, 学习缺乏积极性。

(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知识信息量不断的加大加快, 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对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这就使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内容加大加重。而在总课时量不变的前提下, 只有对自身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才能增强课程时效性。这就造成了教学任务不断加重, 专业基础课的授课课时量逐渐减少。

(三)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和心理定势, 教师讲课时, 还是按照以临摹和写生为主, 对于画面则要求整体统一, 强调表现技法和画面效果, 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分析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和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设计道路上的发展空间却受到了一定限制。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 不符合当前的发展形势。

(四) 职业院校在基础教学理念上进行了修正和更新, 改变教学理念, 这样便于教师利用新的教学方法, 可是也导致了教师的盲从, 没有认真思考新的教学理念是否适用于色彩构成这门课, 更新了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理念使设计专业的教师没有了方向, 学生更是茫然。

如何找到适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 并很好地应用, 是教学向一个良性方向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通过长期教学实践, 对教学进行课程改进

(一) 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 强调色彩构成与后续设计专业课的联系, 让同学们明白, 这门课对本专业的影响及作用。分析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树立学生的从业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 二) 改进教学方法, 将传统的静物摆放形式、观察方法和构图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实训的课时量, 实训内容与专业课联系密切。

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将一些物体组合模式、构图模式直接用到色彩构成训练中。这种做法, 使学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 训练起来缺乏目的性。在教学实践中, 应根据教学任务制定教学项目,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收集教学材料, 摆放景物;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加强整体观察能力的同时, 还应正确引导启发学生对事物多视点、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观察, 教师则对其画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引导。在构图方面, 教师首先对物体的结构进行分析和讲解, 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意识, 同时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加实训课时量, 同时鼓励学生运用多材质及软件来完成作业。使学生由被动的去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要学习,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学, 近年来成为各类学校各科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它集文字、声音、图像等于一体, 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的优点。在色彩构成教学中使用这一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会收到特殊的效果。在课件制作中, 可以分几大块处理:

1. 通过众多的图例展示色彩构成的实用性、目的性、机能性、科学性、审美性和快捷性。

2. 色彩构成在包装设计、广告设计、造型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电脑动画设计等多方面的体现。

3. 色彩构成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4. 色彩构成的工具、材料和作画过程演示。

5. 优秀的色彩构成作品鉴赏。

使用项目教学法, 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尽量多的使用演示教学法, 让学生了解课题过程和解决方法。

(三) 多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表现手法。

可以使用水粉、水彩、油画棒、油画颜料, 结合不同的纸进行绘画。还可以运用不同的材质, 制作不同的肌理效果, 在了解不同工具性质的同时, 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在实训的过程中, 让学生在作品中多做尝试性的探索。绘画基础差的学生则提倡运用多媒体完成作业, 这样不仅训练了色彩感觉, 锻炼了学生的色彩创意, 还增强了对多媒体工具的运用能力。

(四) 结合设计理论知识对学生作品进行多角度详细的讲解。

根据教学任务制定教学项目, 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设计理论知识, 并能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进行单纯的讲解, 学生很难理解。而具体的教学项目, 明确的教学任务, 使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 并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则运用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所发现的问题, 学生不但能很好地将理论与自己的作品结合起来, 理解理论的同时, 又提高了动手能力。这样学生才能轻松愉悦的理解、接受设计理论知识。理论对实践起指导性作用, 掌握并熟练运用设计理论知识, 对于设计工作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做设计时也能得心应手, 并有所突破和创新。

(五) 教师应加强专业知识及与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理论素养和知识面。

由于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今社会各种设计理念繁多, 学生对各种理念接受能力很强, 提出的问题也比较具体深刻。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要了解设计业的发展动态、新的设计理念, 并要深入行业, 向同行资深人士虚心学习。同时加强与其他院校教师的联系, 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成功的教学经验。教师只有做到能清晰、准确、透彻地讲述理论知识, 并能及时地与学生沟通、传达设计业的新思想, 才能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

三、提高学生色彩创意的方法

(一) 我们应明确色彩构成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色彩构成研究的是色彩的基本性质及分类, 色彩的混合原理。认识色彩理论, 学会和掌握色彩混合的原理、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设计作品中正确应用色彩, 并能很好的反映产品的特有属性, 例如包装设计, 服装或者室内设计。

(二) 制定符合教学项目需要的教学案例, 把每个案例分为几个教学任务。在完成每个任务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同时还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及作品的超前性。一个成功的设计师所具备的色彩构成知识不是简单的色彩训练就能达到的, 而是要经过严格系统的色彩训练, 长期的实践积累而获得的。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设计作品。

1. 对自然形态进行深入的研究。

色彩构成是指人从色彩的感知和心理出发, 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以客观现实形态为研究依据对象, 追求以设计的体现为目的的色彩构成表现形式。从客观物象中找寻到形式美感, 发掘适用于设计的新的视觉表现方式与造型手法。发明创造离不开自然的启示, 自然是艺术创造的根本, 也是人类文明创造的良师。对于色彩构成这门课的学习, 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首先, 要对自然界的色彩形成原因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光与色, 色彩的心理、色彩的生理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 还要对色彩的分类、基本属性和色彩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接下来是对物象色彩解析和重组进行专项训练, 以及色彩构成的意向表达的训练, 直至在独立创作设计作品时能够自由的驾驭色彩, 并且能将色彩灵活运用到不同类型的设计作品中。

2. 在色彩构成教学实践中, 要调动学生的个性创作精神, 发挥其想象力,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初步形成学生的风格。

3. 增加对创意好的作品及经典设计作品的欣赏。

色彩构成是培养学生色彩创造能力的一种基础的训练方法。在对色彩构成这门课的教学中, 在讲授专业的技法技巧的同时, 还要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欣赏提高艺术修养, 从经典作品中寻找灵感, 提高自身的艺术品位。为今后在艺术设计中自由发挥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语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 就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要改变传统的艺术教学观念,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将色彩构成的艺术性与后续专业课程很好的结合起来, 与现代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明确教学目标, 对课程发展和现状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并从中探索色彩构成的性质和发展规律。这些是职业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过山.21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4 (4) .

[2]白玉梅.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色彩构成”课程授课方法[J].成人教育, 2006 (3) .

色彩构成 -色彩调和 篇2

色彩调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有秩序,协调和谐地组织在一起,能使之心情愉快、喜欢、满足等的色彩搭配就叫色彩调和。

色彩调和的意义:一是使有明显差别的色彩为了构成和谐而统一的整体所必须经过的调整;二是使之能自由地组织构成符合目的性的美的色彩关系。A、同一调和构成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因差别大而非常刺激不调和的时候,增加各色的同一因素,使强烈刺激的各色逐渐缓和,增加同一的因素越多,调和感越强。这种选择同一性很强的色彩组合,或增加对比色各方的同一性,避免或削弱尖锐刺激感的对比,取得色彩调和的方法,称作同一调和。1.同色相调和

同色相调和指孟塞尔色立体、奥斯特瓦德色立体,同一色相页上各色的调和。由于同一色相页上的各色均为同一色相,只有明度和纯度上的差别,所以各色的搭配给人以简洁、爽快、单纯的美。除过分接近的明度差、纯度差及过分强烈的明度差外均能取得极强的调和效果。2.同明度调和

同明度调和即在孟塞尔色立体同一水平面上各色的调和。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各色只有色相、纯度的差别,明度相同,所以除色相、纯度过分接近而模糊或互补色相之间纯度过高而不调和外,其它搭配均能取得含蓄、丰富、高雅的调和效果。3.同纯度调和

在孟塞尔色立体、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上的同纯度调和分为;同色相同纯度的调和及不同色相同纯度的调和。前者只表现明度差,后者既表现明度差又表现色相差。除色相差、明度差过小过分模糊,纯度过高互补色相过分刺激外,均能取得审美价值很高的调和效果。4.非彩色调和

非彩色调和指孟塞尔、奥斯特瓦德色立体的中轴即无纯度的黑、白、灰之间的调和。只表现明度的特性,除明度差别过小过分模糊不清及黑白对比过分强烈焰目外均能取得很好的调和效果。黑、白、灰与其它有彩色搭配也能取得调和感很强的色彩效果。5.最常用的同一调和方法

(1)混入白色调和:在强烈刺激的色彩双方,或多方(包括色相、明度,纯度过分刺激)混入白色,使之明度提高,纯度降低,刺激力减弱。混入的白色越多调和感越强。

(2)混入黑色调和:在尖锐刺激的色彩双方或多方混入黑色,使双方或多方的明度、纯度降低,对比减弱,双方混入的黑色越多,调和感越强。

(3)混入同一灰色调和:在尖锐刺激的色彩双方或多方,混入同一灰色,实则为在对比色的双方或多方同时混入白色与黑色,使之双方或多方的明度向该灰色靠拢,纯度降低,色相感削弱,双方或多方混入的灰色越多调和感越强.

(4)混入同一原色调和;在尖锐刺激的色彩双方或多方,混入同一原色(红、黄、蓝任选其一),使双方或多方的色相向混入的原色靠拢。

(5)混入同一间色调和:混入同一间色调和实则是在强烈刺激色的双方或多方混入两原色,(因为间色为两原色相混而成)在增强对比双方或多方的调和感方面与混入同一原色调和的作用一样.

(6)互混调和:在强烈刺激的色彩双方,使一色混入其中的另一色,如红与绿,红色不变,在绿色中混入红色,使绿色也含有红色的成分,使之增加同一性。也可以双方互混。(7)点缀同一色调和:在强烈刺激的色彩双方,共同点缀同—色彩,或者双方互为点缀,或将双方之一方的色彩点缀进另一方,都能取得一定的调和感。

(8)连贯同一色调和:在色彩运用中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对比的各个色彩过分的强烈刺激,显得十分不调和,或色彩过分的含混不清时,为了使画面达到统—。调和的色彩效果,我们用黑、白、灰、金、银或同一色线加以勾勒,使之既相互连贯又相互隔离而达到统一. B、类似调和构成

所谓类似就是双方色彩接近,相似,在色彩搭配中,选择性质或程度很接近的色彩组合以增强色彩调和的方法称为类似调和。类似调和主要包括: 1.以孟塞尔色立体为根据的类似调和(1)明度类似调和。(2)色相类似调和。(3)纯度类似调和。(4)明度与色相类似调和。(5)明度与纯度类似调和。(6)色相与纯度类似调和。(7)明度、色相、纯度均类似调和。2.以奥斯特瓦德色立体为根据的类似调和

(1)含白量与含色量类似调和。(2)含黑量与含色量类似调和。(3)含色量类似调和。(4)类似色相调和。

(5)含黑量、含白量、含色量与色相均类

凡在色立体上相距只有2—3个阶段的色彩组合,其明度、色相、纯度还是含白量、含黑量、含色量的类似,都能得到调和感很强的类似调和,相距阶段越少,调和程度越高。在色立体中心地带的色彩,能与之组成类似调和的色数多,色立体表面上的色彩,能与之组成类似调和的色数少,能与纯色组成类似调和的色数最少。C、秩序调和构成

把不同明度、色相、纯度的色彩组织起来,形成渐变的,或有节奏,有韵律的色彩效果,使原来对比过分强烈刺激的色彩关系柔和起来,使本来杂乱无章的色彩因此有条理,有秩序、和谐统一起来这个方法就称为秩序调和。

在秩序调和中,可构成等差渐变的秩序调和,也可构成非等差有节奏、韵律的秩序调和。两色之间的等级少可构成显差的秩序调和,两色之间的等级多可构成微差的秩序调和。总之只要有秩序都能增强调和感。D、色彩的调和与面积

在观察、应用色彩的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面对着—大片红色时的感觉,与观看—小块红色的感觉是绝对不一样的。看大片红色会感到很刺激,受不了,不舒服。而看一小块红色的时候,会觉得很舒服,很鲜艳,很美。如在大片红色上点缀些蓝、黄,或灰绿色的色块,就会舒服多了。同样当面对一大片白色、灰色或低纯度色时,就不会产生看一大片高纯度红色那样的感觉,但也会感觉单调。如果在大面积的白色、灰色或低纯度色上放几块小面积高纯度的色彩那就更好了。

通过上面的例子证明,小面积,用高纯度的色彩,大面积,用低纯度的色彩容易获得色感觉的平衡。由此看出色彩的调和与色相,明度、纯度和色彩在画面中所占面积和比例大小有关。如果在一幅色彩构图中使用了与和谐比例不同的色彩面积,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配色方法,使一种色占统治与支配的地位,便另一种色为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称之为绝对优势的调和。所取得的效果就会是富于表现性的。在一幅富于表现性的色彩构图中,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面积比例要依据主题、艺术感觉和个人的趣味而定。同样在画面中小面积用高纯度的色彩,大面积用低纯度的色彩等,都能取得调和的色彩效果。E、色彩与作品内容的统一

作品的内容是通过造型、色彩、构图、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共同完成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作品成功的条件,不同的内容通过不同造型、色彩、构图,文字使之统一,否则就觉得不调和。

高职教育色彩构成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3

【关键词】色彩构成;计算机设计;主题性设计;教学改革

日前,我国的传统色彩构成教学有几个明显的弊病:一是过分注重对色彩理论的试验分析,偏重已有理论成果的再现,不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二是缺乏主题性设计的引入,缺乏对职业教育的针对性研究,不注重与专业设计的结合;三是表达色彩习惯,以使用传统水粉颜料为教学工具,不能突出对色彩的观察、分析、整合及再创造能力的培养。

一、借助计算机设计工具,使学生快捷地触及色彩本质,强化色彩语言意识

我国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大多运用水粉颜料进行色彩构成训练,其优点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熟练掌握颜料等介质,但颜料手工制作作业费时、耗神,拉长了教学的实验课时,还误导学生把精力放在了画面的精工细做上,忽略了对色彩的研究与探讨,削弱了观察、思考和创新等思维方面的训练,其结果是“动手不动脑”,构成课变成了制作课,要真正提高学生色彩的审美能力,重在用心去理解和思考,不在于技巧的重复和堆砌。应该从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色彩构成是继写生等架上绘画训练之后又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认识色彩理论、掌握色彩形式法则的艺术设计专业独立的基础科目,它是探讨色彩物理、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调整色彩关系(对比、调和、统一等)以获得良好色彩组合的学说,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构成体系之一。色彩构成的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今后设计作品中的色彩修养和创意水平的高低。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颜料已不再是唯一的表现工具,计算机设计的产生给色彩构成课程带来了新的生机。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处理信息的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摄取、存储和处理视觉形象的功能,为色彩构成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宽广的艺术空间。

二、通过实物拼贴训练,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拘泥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运用计算机设计色彩时,学生以组为单位,做大量不同材质的主题拼贴练习,让学生去感受和领悟材质与色彩的丰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这一教学方法避免了单一的颜料表现形式,改变了学生简单概念的色彩认知习惯,也便于教师解放思想,大胆地去研究色彩,挖掘色彩构成课的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为以后的专业设计课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色彩构成教学中,主题性的色彩构成训练,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基础,是如何灵活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关键。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个课题,然后师生一起去实现,一起研究与分析,这是一种互动的主题性设计教学。这样做可以在主体性设计课中把设计观念引入色彩构成课中,使学生在学习色彩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主体性设计课题可以强调多元化,这样可丰富学生视野,拓展研究范围,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摄取专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改革方案

1.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艺术设计的宗旨是培养创新型的专业人才,那么,色彩构成课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创新目的一个重要的教学里程碑。要注重对现有优秀色彩案例的分析和审关,去感受和领悟色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以培养色彩的表现和应用能力。我们学习色彩构成,应该着重于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通过这种创新思维方式的开发,使色彩构成的作用呈现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的色彩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加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就是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我们就能更好理解色彩构成研究的目标,就不会拘泥于颜料与计算机的介质主次之争,也便于我们解放思想,大胆的去研究色彩,挖掘色彩构成课的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

2.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新观念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若使用计算机为辅助色彩构成教学工具,这可大大节省制作时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兴趣,并起到开拓人脑、活跃思维的作用,有效地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实践证明借助于计算机软件使得许多传统的训练手段变得易如反掌,而且效果也更丰富、更显现,相比手工操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在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新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迫使我们要重新拟定教学日标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上推陈出新,从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色彩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研究为主的互动的教学新秩序。

社会在发展,设计教育自然要随之改进。色彩构成教学也不例外,我们不可能预见某种学科未来的变化,也不能使学生一劳永逸地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色彩构成教学学时有限,我们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所以培养学生研究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才是此课程教学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吴卫.从表达色彩介质的转变反思色彩构成教学改革[M].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哀小华.色彩构成[M].山东:山东科技出版社,2005(第1版).

高职色彩构成课程设计实践与探索 篇4

自现代设计产生以来, 色彩构成和平面构成以及立体构成作为现代设计 (艺术) 的基础理论课程, 已经存在了近一百年的历史。从包豪斯时期的伊顿到日本、香港再到国内的色彩构成教学, 在这方面知识的不断传承与发扬当中, 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了。毫无疑问, 色彩构成已经成为现代设计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带动了广告业、建筑业、产品设计等职业的发展, 各大专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也随之成为热门专业, 色彩构成的教材也如雨春笋地出现在图书市场, 版本很多但基本都大同小异, 多数教材更多的倾向于对色彩的单纯配色训练, 不注重色彩构成与设计结合训练。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在还没来得急思考与研究教材对高职生的适用性就迅速发展, 很多高职类的色彩构成教材也应运而生, 大都照搬本科院校的教材, 这无疑是不利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发展的。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色彩构成课程设计首先应该以职业教育的目标为前提, 即面向地方、行业和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 “下得去, 留得住, 用得上”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很多高职学院由于沿袭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 对课程体系及课程的学时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及各部分的设置都和本科院校相似。甚至在教材选用上也是和本科院校雷同, 注重学术和理论的研究, 违背了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其二, 要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生源上。9 0%的学生都没有美术基础, 甚至铅笔橡皮都不知如何使用。其填报该专业有几种情况, 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兴趣爱好促使其主动选择了这个专业;一部分学生被这个专业录取并非自己意愿, 是被家长和老师所强迫的;多数学生只知道艺术设计是热门行业, 是用电脑软件设计的, 学好设计软件就能吃好设计这口饭。根据学生的现状, 教师除了要因材施教, 不能照搬现有教材上课之外, 还要帮助学生了解设计行业的前景, 岗位的特点与要求, 促使学生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 从而增强学习的目的性与提高职业素质的自觉性。其三、一般性色彩构成教学, 大多采用传统模式。教师课堂讲授理论之后, 学生以手绘形式完成作业, 由教师评判成绩。

二、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依据以上的分析,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 坚持先进的教学理念, 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色彩构成课程的目的, 在于通过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色彩在物理、生理、心理及美学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色彩构成练习, 将理性的色彩知识融于色彩设计中, 增强学生对色彩语言自身表现力的认识, 提高学生应用色彩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最终达到能够较为灵活地运用色彩设计的目的。很多学生学习了色彩构成, 了解了色彩的基本原理、色彩的混合, 色彩的对比, 色彩的调和及色彩与心理等方面知识后, 能做出符合色彩构成课相关的作业但与后面的设计课程联系不起来, 不能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设计中或是运用到其他设计领域, 不会主动地去思考它们之间的连贯性。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在该课程设计上做了些新的尝试, 将每个课题作业与一个项目结合训练, 既培养学生的配色能力, 有锻炼学生的色彩在设计中的运用能力。

笔者将该课程分成几个单元:色彩的基本知识与色彩属性、色彩的基本规律、色彩与心理效应、民族地域色彩采集与重构。每一个单元训练对应一个案例设计, 如色彩强弱对比课题训练与音乐海报设计结合, 色彩心理中的味觉表现与设计一个系列奶茶包装结合。这样做的优势是既让学生尽快进入设计的角色, 又利于学生理解色彩在设计中的运用, 有效的把色彩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笔者在进行色彩的明度、纯度九调训练中, 要求学生运用民族特色的图案素材再创作, 通过收集来的素材进行筛选、重构, 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民族图案的了解和对民族色彩的采集与重构。对应的项目是手提袋设计, 要求是具有岭南风情的手提袋, 设计的图案素材可从广东建筑、工艺品、民间装饰等途径寻找。学生可分组收集素材再对其进行筛选, 然后拿出草图方案再分组讨论, 教师对其方案分析与评价, 最终定稿。而手提袋的制作可以结合镂空、浮雕的手法, 这样更结合了立体构成的知识, 让学生既充分认识到色彩构成在设计中的地位, 又能将几门学科综合于一个设计项目, 体验设计的过程,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 教师可以借助电脑软件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课题训练, 既提高效率又能熟悉软件的调色技巧。如Adobe Photoshop (它作为影像处理软件, 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有着强的优势, 快捷的填充, 灵活的色彩更换方式。每一项都简便易学) 。把Photoshop应用于色彩构成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的讲解。学生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 轻松掌握了色彩搭配规律, 在作业的制作上, 可免去手工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涂色不均等问题, 并可衍生出多个方案, 便于比较, 扩大练习范围。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 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 更多地需要借助大量深入而又系统的色彩作业练习去理解色彩原理, 磨练色彩感觉, 提高表现技巧与自身的色彩修养, 为以后与色彩相关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字的表达训练在色彩构成中是不可或缺的, 笔者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底蕴较差, 文字表达欠缺, 而我们培养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是要有好的技能, 也要有和客户良好的沟通能力。好的设计师不仅要抓住客户的心理, 同时也要站在高的角度去引导客户。因此在色彩心理课题训练中, 笔者适当增加课题范围和文字表述, 改进主观心理色彩教学实践, 主观心理色彩研究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往的教学实践, 主要以手绘形式表现“色彩联想”和“采集重构”作业。在教学改进中, 对作业形式不加限制的同时, 又增加了一个用色彩表现“自我”的作业, 要求学生通过主观色彩构成的画面来分析认识自己、表现属于自己的色彩。一是尽量不采用具象图形, 着重体现色彩构成关系带来的心理感受;二是每个作业都要有400字以上的分析说明, 文字内容要与画面色彩紧密联系, 至少要能自圆其说。提出这种要求的目的, 首先在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使其突破“形”的约束而去描绘“神”;其次, 拉近了作者与观者的距离, 使别人容易看懂抽象的主观色彩, 同时让学生明白所谓的“主观”并不是信马由缰, 而是有限度、有条件的“自由”表现;再者, 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为将来的设计工作做准备。

三、改进后的教学效果反馈

从改进后的教学效果来看,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变, 学生作业质量得到提高, 综合素质和色彩设计应用能力得以增强。由于改进后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手段, 使抽象的色彩教学更加具体, 效果明显。

色彩构成不应只是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同时也要在教学方式上为今后更加复杂的实用设计做好准备, 对教学方式的改进是必然和必要的, 只有融综合设计素质训练于色彩构成教学中, 才能使其和整个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结合得更紧密, 更好地发挥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卫:《从表达色彩介质的转变反思色彩构成教学改革》[J].株州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学报, 2004 (9) .[1]吴卫:《从表达色彩介质的转变反思色彩构成教学改革》[J].株州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学报, 2004 (9) .

色彩构成 篇5

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 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

色立体及表色系 1.色立体

色立体是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关系,借助三维空间,用旋围直角坐标的方法,组成一个类似 球体的立体模型。它的结构经了比地球仪的形状,北极为白色,南极为黑色,连接南北两极贯穿中心的轴为明度标轴,北半球是明色系,南北半球是深色系。色相环的位置则赤道线上,球面一点到中心轴的重直线,表示纯度系列标准,越近中心,纯度越低,球中心为正灰。

色立体有多种,主要有美国蒙赛尔色立体、德国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日本色研色立体等。

2.蒙赛尔表色系

色彩三要素及色彩对比

<一>.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越强,反之则对比越强。

1.零度对比

(1)无彩色对比 无彩色对比虽然无色相,但它们的组合在实用方同很有价值。如黑与白、黑与灰、中灰与浅灰,或黑与白与灰、黑与深灰与浅灰等。对比效果感觉大方、庄重、高雅而富有现代感,但也易产生过于素净的单调感。

(2)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 如黑与红、灰与紫,或黑与白与黄、白与灰与蓝等。对比效果感觉既大方 又活泼,无彩色面积大时,偏于高雅、庄重,有彩色面积大时活泼感加强。

(3)同种色相对比 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对比,俗称姐妹色组合。如蓝与浅蓝(蓝+白)色对比,橙与咖啡(橙+灰)或绿与粉绿(绿+白)与墨绿(绿+黑)色等对比。对比效果感觉统一、文静、雅致、含蓄、稳重,但也易产生单调、呆板的弊病。

(4)无彩色与同种色相比 如白与深蓝与浅蓝、黑与桔与咖啡色等对比,其效果综合了(2)和(3)类型的优点。感觉既有一定层次,又显大方、活泼、稳定。

2.调和对比

(1)邻接色相对比 色相环上相邻的二至三色对比,色相距离大约30度左右,为弱对比类型。如红橙与橙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感觉柔和、和谐、雅致、文静,但也感觉单调、模糊、乏味、无力,必须调节明度差来加强效果。

(2)类似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60度左右,为较弱对比类型,如红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较丰富、活泼,但又不失统一、雅致、和谐的感觉。

(3)中差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90度左右,为中对比类型,如黄与绿色对比等,效果明快、活泼、饱满、使人兴奋,感觉有兴趣,对比既有相当力度,但又不失调和之感。

3.强烈对比

(1)对比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120度左右,为强对比类型,如黄绿与红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醒目、有力、活泼、丰富,但也不易统一而感杂乱、刺激、造成视觉疲劳。一般需要采用多种调和手段来改善对比效果。

(2)补色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180度,为极端对比类型,如红与蓝绿、黄与蓝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眩目、响亮、极有力,但若处理不当,易产生幼稚、原始、粗俗、不安定、不协调等不良感觉。

<二>明度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相组合后,由于明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明度 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决定色彩方案感觉明快、清晰、沉闷、柔和、强烈、朦胧与否的关键。

其对比强决于色彩在明度等差色级数,通常把1——3划为低明度区,8——10划为高明度区,4——7划为中明度区。(图)在选择色彩进行组合时,当基调色与对比色间隔距离在5级以上时,称为长(强)对比,3——5级时称为中对比,1——2级时称为短(弱)对比。据此可划分为九种明度对比基本类型

(1)高长调 如10:8:1等,其中10为浅基调色,面积应大,8为浅配合色,面积也较大,1 为深对比色,面积应小。该调明暗反差大,感觉刺激、明快、积极、活泼、强烈。

(2)高中调 如10:8:5等,该调明暗反差适中,感觉明亮、愉快、清晰、鲜明、安定。

(3)高短调 如10:8:7等,该调明暗反差微弱,形象不分辩,感觉优雅、少淡、柔和、高贵、软弱、朦胧、女性化。

(4)中长调 如4:6:10或7:6:1等,该调以中明度色作基调、配合色,用浅色或深色进行对比,感觉强 硬、稳重中显生动、男性化。

(5)中中调 如4:6:8或7:6:3等,该调为中对比,感觉较丰富。

(6)中短调 如4:5:6等,该调为中明度弱对比,感觉含蓄、平板、模糊。

(7)低长调 如1:3:10等,该调深暗而对比强烈,感觉雄伟、深沉、警惕、有爆发力。

(8)低中调 如1:3:6等,该调深暗而对比适中,感觉保守、厚重、朴实、男性化。

(9)低短调 如1:3:4等,该调深暗而对比微弱,感觉沉闷、忧郁、神秘、孤寂、恐怖。

另外,还有一种最强对比的1:10最长调,感觉强烈、单纯、生硬、锐利、眩目等。

<三>纯度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纯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纯度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但因其较为隐蔽、内在,故易被。在色彩设计中,纯度对比是决定色调感觉华丽、高雅、古朴、粗俗、含蓄与否的关键。

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彩在纯度等差色标上的距离,距离越长对比越强,反之则对比越弱。

如将灰色至纯鲜色分成10个等差级数,通常把1——3划为低纯度区,8——10划为高纯度区,4——7划为中纯度区(图)。在选择色彩组合时,当基调色与对比色间隔距离在5级以上时,称为强对比;3——5级时称为中对比;1——2级时称为弱对比。据此可划分出九种纯度对比基本类型。

(1)鲜强调 如10:8:1等,感觉鲜艳、生动、活泼、华丽、强烈。

(2)鲜中调 如10:8:5等,感觉较刺激,较生动。(3)鲜弱调 如10:8:7等,由于色彩纯度都高,组合对比后互相起着抵制、碰撞的作用,故感觉刺目、俗气、幼稚、原始、火爆。如果彼此相距离离大,这种效果将更为明显、强烈。

(4)中强调 如4:6:10或7:5:1等,感觉适当、大众化。

(5)中中调 如4:6:8或7:6:3等,感觉温和、静态、舒适。

(6)中弱调 如4:5:6等,感觉平板、含混、单调。

(7)灰强调 如1:3:10等,感觉大方、高雅而又活泼。

(8)灰中调 如1:3:6等,感觉相互、沉静、较大方。

(9)灰弱调 如1:3:4等,感觉雅致、细腻、耐看、含蓄、朦胧、较弱。

另外,还有一种最弱的无彩色对比,如白:黑、深灰:浅灰等,由于对比各色纯度均为零,故感觉非常大方,庄重,高雅,朴素。

<四>色彩的面积与位置对比

形态作为视觉色彩的载体,总有其一定的面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面积也是色彩不可缺少的特 性。艺术设计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虽然色彩选择比较适合,但由于面积、位置控制不当而导致失误的情况。

1.色彩对比与面积的关系

(1)色调组合,只有相同面积的色彩才能比较出实际的差别,互相之间产生抗衡,对比效果相对强烈。

(2)对比双方的属性不变,一方增大面积,取得面积优势,而另一方缩小面积,将会削弱色彩的对比。

(3)色彩属性不变,随着面积的增大,对视觉的刺激力量加强,反之则削弱。因此,色彩的大面积对比可造成眩目效果。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般建筑外墙、室内墙壁等都选用高明度、低纯度的色彩,以减低对比的强度,造成明快、舒适的效果。

(4)大面积色稳定性较高,在对比中,对它色的错视影响大;相反,受它色的错视影响小。

(5)相同性质与面积的色彩,与形的聚、散状态关系很大的是其稳定性,形状聚集程度高者受它色影响小,注目程度高,反之则相反。如户外广告及宣传画等,一般色彩都较集中,以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

2.色彩对比与位置的关系

(1)对比双方的色彩距离越近,对比效果越虽,反之则越弱。

(2)双方互相呈接触、切入状态时,对比效果更强。

(3)一色包围另一色时,对比的效果最强。

(4)在作品中,一般是将重点色彩设置在视觉中心部位,最易引人注目。如井字形构图的4个交叉点。

<五>色彩的肌理对比

色彩与物体的材料性质、形象表面纹理关系很为密切,影响色彩感觉的是其表层触觉质感及视觉 感受。

(1)对比双方的色彩,如采用不同肌理的材料,则对比效果更具情趣性。

(2)同类色或同种色相配,可选用异质的肌理材料变化来弥补单调感。如将同样的红玫瑰花印制在薄尼龙沙窗及粗厚的沙发织物上,它们所组成的装饰效果,既成系列配套,又具材质变化色彩魅力。

(3)绘画及色彩表现中,应用各种色料及绘具可产生出不同的肌理效果,如水彩、水粉、油画、丙烯等各色颜料及蜡笔、麦当劳、钢笔、毛笔等各类画笔。

(4)同样的颜料采用不同的的手法创造出许多美妙的肌理效果,以强化色彩的趣味性、情调性美感。如拓、皴、化、防、拔、撒、涂、撒、涂、染、勾、喷、扎、淌、刷、括、点等上色手法。

<六>色彩的连续对比

(1)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视域之内色彩对比称为色彩的同时对比。这种情况 下,色彩的比较、衬托、排斥与影响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如在黄色纸张上涂一小块灰色,这种感觉越强,出现所谓的补色错视。再如在黑纸上涂一灰色小方块,白纸上涂一同样面积及深浅的灰色小方块,同时对比的视觉感受是黑纸上的灰色更显明亮,形成所谓的明度错视。

(2)色彩对比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视域、但又保持了快捷的时间连续性,自然数为色彩的连续对比。

人眼看了第一色再看第二色时,第二色会发生错视。第一色看的时候越长,影响越大。第二色的错视倾向于前得的补色。这种现象是视觉残像及视觉生理、心理自我平衡的本能所致。如医院中手术室环境及开刀医、护人员工作服都选用蓝绿色,显然是为了“中和”血液 红色,巧妙地利用色彩的连续对比,使医生注视了蓝绿色后,不但可减少、恢复视觉的疲劳,同时更易看清细小的血管、神经等,从而有利于保证手术进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色彩推移

<一>色彩推移的特点和种类

色彩推移是将色彩按照一定规律有秩序地排列、组合的一种作品形式。种类有色相推移、明度推移、纯度推移、互补推移、综合推移等。其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明亮感和闪光感,富有浓厚的现代感和装饰性,甚至还有幻觉空间感。

1、色相推移 将色彩按色相环的顺序,由冷到暖或由暖到冷进行排列、组合的一种渐变形式。为了使画面丰富多彩、变化有序,色彩可选用色相环(似地球赤道),也可选用含白色或浅灰的色相环(似地球北半球的纬线),亦可选用含中灰、深灰、黑色的色相环(似地球南半 球的纬度)。

2、明度推移 将色彩按明度等差级系列的顺序,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进行排列、组合的一种渐变形式。一般都选用单色系列组合,也可选用两个色彩的明度系列,但也不宜择用太多,否则易乱易花,效果适得其反。

3、纯度推移 将色彩按等差级数系列的顺序由鲜到灰或由灰到鲜进行排列组合的一种渐变形式。互补推移是处于色相环通过圆心180度两端位置上一对色相的纯度组合推移形式。

4、综合推移 将色彩将色相、明度、纯度推移进行综合排列、组合的渐变形式,由于色彩三要素的同时加入,其效果当然要比单项推移复杂、丰富得多。

<二>色彩推移的基本构图形式

色彩推移是一种特殊的作品形式,其构图及形象组织亦有相应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1.平行推移 将色彩按平行的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或不规则进行等间隔或不等间隔条纹状、有秩序地安排、处理。

2.放射推移

(1)定点放射 又称日光放射、离心放射、画面应确定 一个或多个放射点,然后将色彩围绕入射点等角度或不等角度排列、组合。

(2)同心放射 又称电波放射,画面有一个或多个放射中心,将色彩从放射中心作同心圆、同心方、同心三角、同心多边、同心不规则等形象,向外扩散处理、安排。

(3)综合放射 将定点放射和同心放射综合在一个画面中进行组织、处理。

3.综合推移 将平行推移和放射推移的手法同时出现、安排在一个画面中,使作品的形态形成曲、直、宽、窄、粗、细等对比,构图复杂、多变、效果更为丰富、有趣。但为防止产生散、乱、花、杂的弊病,画面一般只应有一个中心或主体,或一主一次,切忌多中心和多主体。

4.错位、透叠及变形

(1)错位 有整体错位和局部错位两种情况。整体错位是为了进行色相的冷暖对比、明度的明暗对比、纯度的鲜灰对比,将底、图的色彩作整体的、相反的排列。例如底色冷到暖,则图色暖到冷,底色明到暗,则图色暗到明,底色鲜 到灰,图色灰到鲜。

局部错位是处理有规则块状色彩排列时采用的方法。例如第一排用1、2、3、4号色,第二排用2、3、4、5号色,第三排用3、4、5、6号色等,每排错开一级或多级。有时,为了某种光感及立体感处理需要,也可同时向左右两边错位,例如第一排用1、2、3、4号色,左右第二排同时都用2、3、4、5号色作对称式错位。

(2)透叠 是一种当两个形体相重叠时,处理成两者都能显现形体、轮廓的表现手法。色彩透叠可产和透明、轻快的效果,趣味性和现代感很强。当底形和面形重叠时,如果设色相差级数小,则两者小有紧贴感。当色彩级数差增大时,则两者的空间感也随之增大而有远离感。

(3)变形 色彩推移的可变性及创造性开发余地很大,在掌握基本构图形式、凤色规律后进行种种变化,充分发挥个人的构思想象,将会产生无穷无尽的佳作。

变化的形式很多,例如定点放射的放射线一般都处理成直线,可作弧线变形处理,成有单向转动感的风车状,也可作双向交叉处理,则效果更复杂丰富等等。

综合对比及色调变化

<一>综合对比

多种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明度、纯度等不同差别,所产生的总体效果称为综合对比。这种多属性、多差别对比的效果,显然要比单项对比丰富、复杂得多。事实上,色彩单项对比的情况 很难成立,它们不过是色彩对比中一个侧面,因此,在创作和设计实践中都较少应用。设计师在进行多种色彩综合对比时要强调、突出色调的倾向,或以色相为主,或以明度为主,或以纯度为主,使某一主面处于主要地位,强调对比的某一侧面。从色相角度可分为浅、、深等色调倾向。从明度角度可分浅、中、灰等色调倾向。从感情角度可分冷、暖、华丽、古朴、高雅、轻快等色调倾向。

<二>色调倾向的种类及处理 综上所述,色调倾向大致可归纳成鲜色调、灰色调、浅色调、深色调、中色调等。

1.鲜色调

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后,尤其是中差(90度)以上的对比时,必须与无彩色的黑、白、灰及金、银等光泽色相配,在高纯度、强对比的各色相之间起到间隔、缓冲、调节的作用,以达到既鲜艳又直辖市、既变化又统一的积极效果。感觉生动、华丽、兴奋、自由、积极、健康等。

2.灰色调

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后,于各色相之中调入不同程度、不等数量的灰色,使大面积的总体色彩向低纯度方向发展,为了加强这种灰色调倾向,最好与无彩色特别是灰色组配作用。感觉高雅、大方、沉着、古朴、柔弱等。

3、深色调

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时,首先考虑多选用些低明度色相,如蓝、紫、蓝绿、蓝紫、红紫等,然后在各色相之中调入不等数量的黑色或深白色,同时为了加强这种深色倾向,最好与无彩色中的黑色组配使用感觉老练、充实、古雅、朴实、强硬、稳重、男性化等。

4、浅色调

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时,首无考虑多选用些高明度色相,如黄、桔、桔黄、黄绿等,然后在各色相之中调入不等数量的白色或浅灰色,同时为了加强这种粉色调倾向,最好与无彩色中的白色组配使用。

5、中色调

是一种使用最普遍、数量最众多的配色倾向,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后,于各色相中都加入一定数量黑、白、灰色,使大面积的总体色彩呈现不太浅也不太深,不太鲜也不太灰的中间状态。感觉随和、朴实、大方、稳定等。

在优化或变化整体色调时,最主要的是先确立基调色的面积统治优势。一幅多色组合的作品,大面积、多数量使用鲜色,热必成为鲜调,大面积、多数量使用灰色,势必成为灰调,其他色调依此类推。这种优势在整体的变化中能使色调产生明显的统一感,但是,如果只有基调色而没有感到单调、乏味。如果设置了小面积对比强烈的点缀色、强调色、醒目色,由于其不同色感和色质的作用,会使整个色彩气氛丰富。活跃起来。但是整体与对比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对比、变化过多或面积过大,易破坏整体,失去统一效果而显得杂乱无章。反之,若面积太小则易被四周包围的色彩同化、融合而失去预期的作用。

<三>色调变化及类型

变调即色调的转换,是艺术设计中色彩选择多方案考虑及同品种多花色系列设计的重要课题,变调的形式一般有定形变调、定色变调、定形定色变调等。

1、定形变调

实质为保持形态(图案、花形、款式等)不变的前提下,只变化色彩而达到改变色调倾向的目的,是纺织、服装、装潢、包装、装帧、环艺等多种实用美术中,经常采用的产品同品种、同花形、多色调的设计构思方法。

定形变调主要有两种形式。

(1)同明度、同纯度、异色相变调 即根据原有设计色调,保持明度、纯度不弯,只变化色相(原有色相对比距离不变)而改变色调的倾向。其色彩选择与组合的关键实质,在于要将原有整组色彩的结构保持不变,然后在色立体中围绕中心N轴,沿色相环作水平移动,基调色移到某一色相区,就形成某一色调。如移至红色相区组成红色调,移至蓝色相区且成蓝色调等。

(2)异色相、异明度、异纯度变调 根据原有色调将色相、明度、纯度做全面改变,使其完全不同的色调类型。如鲜调…灰调(…表示左右箭头)、浅调…深调、中调…鲜调、中调…浅调、深调…中调、灰调…中调、灰调…浅调、浅调…鲜调、深调…灰调、鲜调…深调等。

2、定色变调

定色变调实质是保持色彩不变,变化图案、花形、款式等,即变化色彩的面积、形态、位置、肌理等因素,达到改变总体色调倾向之目的,是实用美术中产品、作品同色彩多方案多品种的系列设计构思方法

色调转变的关键最 要在于大面积基调色的变化,其次是将色彩作小面积点、线、面形态的交叉、穿插、并置组合,利用色彩的空间混合效应,少色产生多色的效果,鲜色产生含灰色的感觉,使色彩之间互相呼应、取代、置换、反转与交织,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色调既有变化又很统一,既有整体性又有独立性,从而增强系列配套之感。

3、定形定色变调

在各色调的花形与色彩都相同的前提下,可考虑大小、位置、布局进行适当变化的系列设计构思方法。

色彩混合

将两种或多种色彩互相进行混合,造成与原有色不同的新色彩称为色彩的混合。它们可归纳成加色法混合、减色法混合、空间混合、空间混合等三种类型。

< 一>、加色法混合

加色法混合即色光混合,也称第一混合,当不同的色光同时照射在一起时,能产生另外一种新的色光,并随着不同色混合量的增加,混色光的明度会逐渐提高将红(橙)、绿、蓝(紫)三种色光分别作适当比例的混合,可以得到其他不同的色光。反之,其他色光无法混出这三种色光来,故称为色光的三原色,它们相加后可得白光。

加色法混合效果是由人的视觉器官来完成的,因此它是一种视觉混合。加色法混合的结果是色相的改变、明度的提高、而纯度不并不下降。

加色法混合被广泛 应用于舞台灯光照明及影视、电脑设计等领域。

<二>减色法混合

减色法混合即色料混合,也称第二混合。在光源不变的情况下,两种或多种色料混合后所产生 新色料,其反射光相当于白光减去各种色料的吸收光,反射能力会降低。故与加色法混合相反,混合后的色料色彩不但色相发生变化,而且明度和纯度都会降低。所以混合的颜色种类越多,色彩就越暗越浊,最后近似于黑灰的状态。

人们平时在绘画、设计、染色、粉刷中的色彩调合,都属减色法应用。

<三>空间混合 亦称中性混合、第三混合。将两种或多种颜色穿插、并置在一起,于一定的视觉空间之外,能在人眼中造成混合的效果。故称空间混合。其实颜色本身并没有真正混 合,它们不是发光体,而只是反射光的混合。因此,与减色法相比,增加了一定的光刺激值,其明度等于参加混合色光的明度平均值,既不减也不加。

由于 它实际比减色法混合明度显然要高,因此色彩效果显得丰富、响亮,有一种空间的颤动感,表现自然、物体的光感,更为闪耀。

空间混合的产生须具备必要的条件。

(1)对比各方的色彩比较鲜艳,对比较强烈。

(2)色彩的面积较小,形态为小色点、小色块、细色线等,并成密集状。

(3)色彩的位置关系为并置、穿插、交叉等。

(4)有相当的视觉空间距离。

强刺激调及形式美手法

<一>色彩刺激调和

色彩的美感能提供给人精神、心理方面的享受,人们都按照自己的偏好与习惯去选择乐于接受的色彩。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从狭义的色彩调和标准而言,是要求提供不带尖锐的刺激感的色彩组合群体,但这种含义仅提供视觉舒适的一方面。因为过分调和的色彩组配,效果会显得模糊、平板、乏味、单调,视觉可辩度差,多看容易使人产生厌烦、疲劳的不适应等。

但是色相环上大角度色相对比的配色类型,对人眼的刺激强烈,过分眩目的效果,更易引起视觉疲劳,而产生极不舒服的不适应感,使人心理随着失去平衡而显得焦躁、紧张、不安,情绪无法稳定。

因此,在很多场合中,为了改善由于色彩对比过于强烈而造成的不和谐局面,达到一种广义的色彩调和境界,即色调既鲜艳夺目、强烈对比、生机勃勃、而又不过于刺激、尖锐、眩目,这就必须运用强刺激调和的手法。

1.面积法

将色彩对比特点是色相对比强烈的双方面积反差拉大,使一方处于绝对优势的大面积状态,造成其稳定的主导地位,另一方则为小面积的从属性质。如中国古诗词里的“万绿丛中一点红”等。

2.阻隔法

又称色彩间隔法、分离法等。

(1)强对比 阻隔 在组织鲜色调时,将色相对比强烈的各高纯度色之间,嵌入金、银、黑、白、灰等分离色彩的线条或块面,以调节色彩的强度,使原配色有所缓冲,产生新的优良色彩效果。

(2)弱对比阻隔 为了补救因色彩间色相、明度、纯度各要素对比过于类似而产生的软弱、模糊感觉,也常采用此法。如浅灰绿、浅蓝灰、浅咖啡等较接近的色彩组合时,用深灰色线条作勾勒阻隔处理,能求得多方形态清晰、明朗、有生气,而又不对比色调柔和、优雅、含蓄的色彩美感。

3.统调法

在多种色相对比强烈色彩进行组合的情况 下,为使其达到整体统一、和谐协调之目的,往往用加入某个共同要素而让统一色调去支配全体色彩的手法,称为色彩统调,一般有三种类型。

(1)色相统调 在众多参加组合的所有色彩中,同时都含有某一共同的色相,以使配色取得既有对比又显调和的效果。如黄绿、橙、黄橙、黄等色彩组合,其中由黄色相统调。

(2)明度统调 在众多参加组合的所有色彩中,使其同时都含有白色或黟 以,以求得整体色调在明度方面的近似。如粉绿、血牙、粉红、浅雪青、天蓝、浅灰等色的组合,由白色统一成明快、优美的“粉彩”色调。

(3)纯度统调 在众多参加组合的所有色彩中,使其同时都含有灰色,以求得整体色调在纯度方面的近似。如蓝灰、绿灰、灰红、紫灰、灰等色彩组合,由灰色统一成雅致、细腻、含蓄、耐看的灰色调。

4、削弱法

使原来色相对比强烈的多方,从明度及纯度方面拉开距离,减少色彩同时对比下越看越显眼、生硬、火爆的弊端,起到减弱矛盾、冲突的作用,增强画面的成熟感和调和感。如红与绿的组合,因色相对比距离大,明度、纯度反差小,感觉粗俗、烦燥、不安。但分别加入明度及纯度因素后,情况会改观。如红+白=粉红、绿+黑=墨绿,它们组合后好比红花绿叶的牡丹,感觉变得自然生动美丽。

5、综合法

将两种以上方法综合使用。如黄与紫色组合时,用面积法使黄面小,紫 面大,同时使黄中调入白色,紫中混入灰色,则变成淡黄与紫灰的组合,感觉既有力又调和,这就是同时运用了面积法和削弱法的结果。

<二>色彩形式美手法

1.色彩平衡

(1)色彩对称 对称是一种形态美学构形式,有左右对称,放射对称,回旋对称等。在中心对称轴左右两边所有的色彩形态对应点都处于相等距离的形式,称为色彩的左右对称,其色彩且合形象如通过镜子反映出来的效果一样如对称点为中心,两边所有的色彩对应点都等距,按照一定的角度将原形置于点的周围配置排列的形式,称为色彩的放射对称。回转角作180度处理时,两翼成螺旋桨似形态称为色彩的回旋对称。

对称是一种绝对的平衡。色彩的对称给人以庄重、大方、稳重、严肃、安定、平静等感觉,但也易产生平淡、呆板、单调、缺少活力等不良印象。

(2)色彩均衡 均衡是形式美的另一构成形式。虽非对称状态,但由于力学上支点左右显示异形同量、等量不等形的状态及色彩的强弱、轻重等性质差异关系,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视觉生理、心理感受。这种形式既有活泼、丰富、多变、自由、生动、有趣等特点,又有良好的平衡状态,因此,最能适应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是选择配色的常用手法与方案。色彩的平衡还有上下平衡及前后均衡等,都要注意从一定的空间、立场、出发作好适当的布局调整。

(3)色彩不均衡 色彩布局没有取得均衡的构成形式,称为色彩的不均衡。在对称轴左右或不下显示色彩的强弱、轻重、大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出视觉心理及心理的不稳定性。由于它有奇特、新潮、极富运动感、趣味性足等特点,在一定的环境及方案中可大胆加以应用而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称为“不对称美”。但若处理不当,极易产生倾斜、偏重、怪诞、不安定、不大方的感觉,一般认为是不美的。

色彩不均衡设计,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形态本身具有对称性,而色彩 布局不对称,如马戏团的半白半黑小丑装。另一种形态本身呈不对称状,如欧美的袒露单肩、半胸的夜礼服。再有上下不对称的手法。

2.色彩比例

色彩比例是指色彩组合设计中各部分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长度、面积大小的比例关系。它随着形态的变化、位置空间变换的不同而产生,对于色彩设计方案的整体风格和美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常用的比例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费波那齐数列、贝尔数列、柏拉图矩形比、平方根矩形数列、黄金分割等。

(1)黄金比例 即1:1.618为其简约比数,实用中通常将色彩比例关系处理为2:

3、3:

5、5:8等序列。

(2)非黄金比例 色彩面积有大小、主次之分的配合,都被 认为是富有对比情趣而值得采用的。因为只有一方处于大面积优势地位,一方处于小面积从属状态时,才能形成 色调的明确倾向,表现出对比美的和谐感觉。

3.色彩节奏

即明显带有时间及运动的特 征,能感知有规律的反复出现的强 弱及长短变化,是秩序性形式美的一种。通过色彩的聚散、重叠、反复、转换等,在色彩的更动、回旋中形成节奏、韵律的美感。一般有三种形式。

(1)重复性节奏 通过色彩的点、线、面等单位形态的重复出现,体现秩序性美感。简单的节奏有较短时间周期和重复达到统一的特 征,事宜 机械和理性的美感。

(2)渐变怀节奏 将色彩按某种定向规律作循序推移系列变动,它相对淡化了”节拍“意识,有较长时间的周期特 征,形成反差明显、静中见动、高潮迭起的闪色效应。渐变性节奏有色相、明度、纯度、冷暖、补色、面积、综合等多种推移形式。

(3)多元性节奏 由多种简单重复性节奏组成,它们在运动中的急缓、强弱、行止、起伏也受到一定规律的约束,亦可称为较复杂的韵律性节奏。其特点是色彩运动感很强,层次非常丰富,形式起伏多变。但如处理、运用不当,易出现杂乱无章的”噪色“不良效果。

4.色彩呼应

亦称色彩关联。为使用一或相关平面、空间不同位置的色彩,相互之间有所联系避免孤立状态,采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照应、相互依存、重复使用的手法,从而取得具有统一协调、情趣盎然的反复节奏美感。色彩呼应手法一般有两种:

(1)分散法 将一种或几种色彩同时出现在作品画面的不同部位,使整体色调统一在某种格调中,如浅蓝、浅红、墨绿等色组合,浅色作大面积基调色,深色作小面积对比色,成为粉彩的高长调类型。此时,墨绿色最好不要仅在一处出现,相对集中以外,可适当在其他部位作些呼应,使其产生相互对照的势态。但色彩不亦过于分散,以免使画面出现平板、模糊、零乱、累赘之感。

(2)系列法 使一个或多个色彩同时出现在作品、产品的不同平面与空间、,组成系列设计,能产生协同,整体的感觉。

5.色彩重点

在组配色调过程中,有时为了改进整体设计单调、平淡、乏味的状况,增强活力感觉,通常在作品或产品某个部位设置强调、突出的色彩,以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为了吸引观者的注意力,重点色 一般都应选择安排在画面中心或主要地位

重点色彩的使用在适度和适量方面应注意如下几点:(1)重点色面积不宜过大,否则易与主调色发生冲突,抵消,而失去画面的整体统一感。面积过小,则易被四周的色彩所同化,不被人们注意而失去作用。只有恰当面积的重点色,才能为主调色作积极的配合和补充,使色调显得既统一又活泼,而彼此相得益彰。(2)重点色应选用比基调色更强烈或相对比的色彩。(3)重点色设置不宜过多,否则多重点既无重点,多中心的安排将成为过头设计,将会破坏主次有别、井然有序的效果,产生无序、杂乱的弊端。(4)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设置重点色彩。(5)重点色同时应注意与整体配色的平衡。

色彩感情

认识色彩除了客观方面还有主观的方面,即有关色彩的视觉心理基础理论知识。

<一>色彩视觉心理

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管,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

1.共同感受色觉 心理

(1)色彩的冷、暖感 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 色彩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

暖色: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红紫等色后,马上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物像,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感觉。

冷色:见到蓝、蓝紫、蓝绿等色后,则很易联想到太空、冰雪、海洋等物像,产生寒冷、理智、平静等感觉。

色彩的冷暖感觉,不仅表现在固定的色相上,而且在比较中还会显示其相对的倾向性。如同样表现天空的霞光,用玫红画早霞那种清新而偏冷的色彩,感觉很恰当,而描绘晚霞则需要暖感强的大红了。但如与橙色对比,前面两色又都加强了寒感倾向。(这个示意图在最后贴。)

人们往往用不同的词汇表述色彩的冷暖感觉,暖色——阳光、不透明、刺激的、稠密、深的、近的、重的男性的、强性的、干的、感情的、方角的、直线型、扩大、稳定、热烈、活泼、开放等。冷色——阴影、透明、镇静的、稀薄的、淡的、远的、轻的、女性的、微弱的、湿的、理智的、圆滑、曲线型、缩小、流动、冷静、文雅、保守等。

中性色:绿色和紫色是中性色。黄绿、蓝、蓝绿等色,使人联想到草、树等植物,产生青春、生命、和平等感觉。紫、蓝紫等色使人联想到花卉、水晶等稀贵物品,故易产生高贵、神秘感感觉。至于黄色,一般被认为是暖色,因为它使人联想起阳光、光明等,但也有人视它为中性色,当然,同属黄色相,柠檬黄显然偏冷,而中黄则感觉偏暖。(2)色彩的轻、重感 这主要与色彩的明度有关。明度高的色彩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彩霞及许多花卉还有棉花,羊毛等。产生轻柔、飘浮、上升、敏捷、灵活等感觉。明度低的色彩易使人联想钢铁,大理石等物品,产生沉重、稳定、降落等感觉。

(3)色彩的软、硬感 其感觉主要也来自色彩的明度,但与纯度亦有一定的关系。明度越高感觉越软,明度越低则感觉越硬,但白色反而软感略改。明度高、纯底低的色彩有软感,中纯度的色也呈柔感,因为它们易使人联想起骆驼、狐狸、猫、狗等好多动物的皮毛,还有毛呢,绒织物等。高纯度和低纯度的色彩都呈硬感,如它们明度又低则硬感更明显。色相与色彩的软、硬感几乎无关。

(4)色彩的前、后感 由各种不同波长的色彩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有前后,红、橙等光波长的色在后面成像,感觉比较迫近,蓝、紫等光波短的色则在外侧成像,在同样距离内感觉就比较后退。

实际上这是视错觉的一种现象,一般暖色、纯色、高明度色、强烈对比色、大面积色、集中色等有前进感觉,相反,冷色、浊色、低明度色、弱对比色、小面积色、分散色等有后退感觉。

(5)色彩的大、小感 由于色彩有前后的感觉,因而暖色、高明度色等有扩大、膨胀感,冷色、低明度色等有显小、收缩感。

(6)色彩的华丽、质朴感 色彩的三要素对华丽及质朴感都有影响,其中纯度关系最大。明度高、纯度高的色彩,丰富、强对比 色彩感觉华丽、辉煌。明度低、纯度低的色彩,单纯、弱对比的色彩感觉质朴、古雅。但无化何种色彩,如果带上光泽,都能获得华丽的效果。

(7)色彩的活泼、庄重感 暖色、高纯度色、丰富多彩色、强对比色感觉跳跃、活泼有朝气,冷色、低纯度色、低明度色感觉庄重、严肃。

(8)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 其影响最明显的是色相,红、橙、黄等鲜艳而明亮 的色彩给人以兴奋感,蓝、蓝绿、蓝紫等色使人感到沉着、平静。绿和紫为中性色,没有这种感觉。纯度的关系也很大,高纯度色兴奋感,低纯度色沉静感。最后是明度,暖以系中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呈兴奋感,低明度、低纯度的色彩呈沉静感。

2.色彩的心理联想

色彩的联想带有情绪性的表现。受到观察者年龄、性别、性格、文化、教养、职业、民族、宗教、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色彩的联想有具象和抽象两种:

(1)具象联想 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会联想到自然界、生活中某些相关的事物。(这个示意图在最后贴)

(2)抽象联想 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会联想到理智、高贵等某些抽象概念。(这个示意图在在前面的网址里有详细介绍。后面就不贴了。)

一般来说,儿童多具有具像 联想,成年人较多抽象联想。

<二>色彩性格

各种色彩都其独特的性格,简称色性。它们与人类的色彩生理、心理体验相联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色彩仿佛有了复杂的性格。

(1)红色 红色的波长最长,穿透力强,感知度高。它易使人联想起太阳、火焰、热血、花卉等,感觉温暖、兴奋、活泼、热情、积极、希望、忠诚、健康、充实、饱满、幸福等向上的倾向,但有时也被认为是幼稚、原始、暴力、危险、卑俗的象征。红色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喜庆色彩。

深红及带紫味的红给人感觉是庄严、稳重、而又热情的色彩、常见于欢迎贵宾的场合。含白的高明度粉红色,则有柔美、甜蜜、梦幻、愉快、幸福、温雅的感觉,几乎成为女性的专用色彩。

(2)橙色 橙与红同属暖色,具有红与黄之间的色性,它使人联想起火焰、灯光、霞光、水果等物象,是最温暖、响亮的色彩。感觉活泼、华丽、辉煌、跃动、炽热、温情、甜蜜、愉快、幸福竺,但也有疑惑、嫉妒、伪诈等消极倾向性表情。

含灰的橙成咖啡色,含白的橙成浅橙色,俗称血牙色,与橙色本身都是装中常用的甜美色彩也是众多消费者特别是女妇,儿童,青年喜爱的服装色彩。

(3)黄色 黄色是所有色相中明度紧高的色彩,具有轻快、光辉、透明、活泼、光明、辉煌、希望、功名、健康等印象。但黄色过于明亮而显得刺眼,并且与他色相混即易失去其原貌,故也有轻薄、不稳定、变化无常、冷淡等不良含义。

含白的淡黄色感觉平和、温柔,含大量淡灰的米色或本白则是很好的休闲自然色,深黄色却另有一种高贵、庄严感。由于黄色极易使人想起许多水果的表皮,因此它能引起富有酸性的食欲感。

黄色还被用作安全色,因为这极易被人发现,如室外作业的工作服。

(4)绿色 在大自然中,除了天空和江河、海洋、绿色所占的面积最大,草、叶植物,几乎到处可见,它象征生命、青春、和平、安详、新鲜等。绿色最适应人眼的注视,有消除疲劳、调节功能。黄绿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颇受儿童及年轻人的欢迎。蓝绿、深绿 是海洋、森林的色彩,有着深远、稳重、沉着、睿智等含义。含灰的绿、如土绿、橄榄绿、咸菜绿、墨绿等色彩,给人以成熟、老练、深沉的感觉,是人们广泛选用及军、警规定的服色。

(5)蓝色 与红、橙色相反,是典型的寒色,表示沉静、冷淡、理智、高深、透明等含义,随着人类对太空事业的不断开发,它又有了象征高科技的强烈现代感。

浅蓝色系明朗而富有青春朝气,为年轻人所钟爱,但也有不够成熟的感觉。深蓝色系沉着、稳定,为中年人普遍喜爱的色彩。其中略带暖味的群青色,充满着动人的深邃魅力,藏青则给人以大度、庄重印象。靛蓝、普蓝因在民间广泛应用,似乎成了民族特 色的象征。当然,蓝色也有其另一面的性格,如刻板、冷漠、悲哀、恐惧等。

(6)紫色 具有神秘、高贵、优美、庄重、奢华行的气质,有时也感孤寂、消极。尤其是较暗或含深灰的紫,易给人以不祥、腐朽、死亡的印象。但含浅灰的红紫或蓝紫色,却有着类似太空、宇宙色彩的幽雅、神秘之时代感、为现代 生活所广泛采用。

(7)黑色 黑色为无色相无纯度之色。往往给人感觉沉静、神秘、严肃、庄重、含蓄,另外,也易让人产生悲哀、恐怖、不祥、沉默、消亡、罪恶等消极印象。尽管如此,黑色的组合适应性却极广,无论什么色彩特别是鲜艳的纯色与其相配。都能取得赏心悦目的良好效果。但是不能大面积使用,否则,不但其魅力大大减弱,相反会产生压抑、阴沉的恐怖感。

(8)白色 白色给人印象中洁净、光明、纯真、清白、朴素、卫生、恬静等。在它的衬托下,其他色彩会显得更鲜丽、更明朗。多用白色还可能产生平淡无味的单调、空 虚之感。

(9)灰色 灰色是中性色,其突出的性格为柔和、细致、平稳、朴素、大方、它不像黑色与白色那样会明显影响其他的色彩。因此,作为背景色彩非常理想。任何色彩都可以和灰色相混合,略有色相感的含灰色能给人以高雅、细腻、含蓄、稳重、精致、文明而有素养的高档感觉。当然滥用灰色也易暴露其乏味、寂寞、忧郁、无激情、无兴趣的一面。

(10)土褐色 含一定灰色的中、低明度各种色彩,如土红、土绿、熟褐、生褐、土黄、咖啡、咸菜、古铜、驼绒、茶褐等色,性格都显得不太强烈,其亲和性易与其他色彩配合,特别是和鲜色相伴,效果更佳。

也使人想起金秋的收获季节,故均有成熟、谦让、丰富、随和之感。

(11)光泽色 除了金、银等贵金属色以外,所有色彩带上光泽后,都有其华美的特色。金色 富丽堂皇,象征荣华富贵,名誉忠诚;银色雅致高贵、象征纯洁、信仰,比金色温和。它们与其他色彩都能配合。几乎达到“万能”的程度。小面积点缀,具有醒目、提神作用,大面积使用则会产生过于眩目 负面影响,显得浮华而失去稳重感。如若巧妙使用、装饰得当、不但能起到画龙点晴作用,还可产生强烈的高科技现代美感。

九宫格配色法 一、九宫格配色法

九宫格配色法其方法是:将画面分成九个格子进行综合性配色练习。在配色训练中,学生所考虑的重点是:色调的差别,以及在明度、纯度及色相上要有一定的跨度。题材可由学生有目的的选择,这样不但有利于进行多方面的色彩练习,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要点是:在配色练习中紧紧围绕色彩构成美的本质即对比协调来进行。其教学目的是:全面认识色彩语言,掌握色彩构成美的规律。

二、九宫格配色的基本要求

1、每个格内只用两至三块颜色,要求在对比中求得和谐,使之平衡完整,并能够相对地独立存在(这一点对有绘画色彩基础的学生来讲是不难做到的)。

2、由单格向多格扩展中,要求格与格之间仍要保持色彩的对比和谐关系。做到这些并不困难,因为只是增加几个格子的色彩(由原来的单格三块颜色关系,增加到与此邻近几个格子,最多也只是十几块颜色连续对比关系)。但为了下一步的配色顺利实施,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作到胸有成竹。

3、将九个格子配色完成后,应保证九个格子内的颜色均不重复。因此,不但整体上要求颜色关系相一致,而且还要求局部具有含蓄微妙的色彩变化,这样就扩大了调配范围。简单计算,平均每个格子有三块颜色的话,完成全部九宫格作业起码需要调配出与秋天的桔黄色主题有关系的二十七种颜色。这一步能顺利地完成很不容易,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学生认真地思考、想象、创造及烦琐的色彩比较、调配的过程,所以说这是具有一定强度的训练。

4、九宫格颜色之间有统一的整体要求。(如图)首先是要求画面有统一的主题色调,符合变化统一与对比和谐的规律。其次要求在整体上构成的色彩是平衡的,不但要有严谨的秩序感,还要有一定的节奏感。这里包括三个方面:明度、色相、纯度,这些要素之间既要形成一个色彩整体(指统一色调)、构成平衡(指明度)、有较强秩序性的色彩构成画面,又要符合自然规律及形式美的要求。

三、九宫格配色法的特点

1、由于九宫格配色的训练,始终是围绕着色彩的衬托、对比协调关系进行的。如从要求A的两三块色彩关系到C的二十七块配色练习的完成,自始至终都是研究色彩的对比和谐过程。所以说九宫格配色法,不但强调研究色彩构成美的规律,还可以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美(色彩的对比协调)的本质。

2、九宫格配色法,主要采取衬托对比的方法表现色彩的个性美。色彩美与不美是相对比较的结果,“万绿丛中一点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九宫格的配色突出了色彩对比美的主要矛盾,在色彩对比协调的训练上是比较见效的,也是其它任何训练方式所不能比的。

3、由于九宫格配色法要求色彩训练的幅度和难度均很高,加强了综合思维的训练。所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多重矛盾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正确摆正色彩矛盾之间的秩序关系的能力。并能逐步有效的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提高其解决色彩关系问题的能力。为了用色彩充分表达金色的秋天,仅以单纯的明度、纯度及色相都难以表现,只有调动色彩的所有性质(包括位置移动、面积大小、形象等),综合处理于画面之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在综合处理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构思意图,按构成要求完成A、B、C的全部内容,强调D是体现整个训练难度和强度的关键。若想一丝不苟的完成并达到要求,就必须对已经完成的前三步,按要求将明度、纯度、色相的秩序与整体平衡关系做进一步严格的调整,甚至有时要将前三步作较大的改动,因此就成倍的增加了色彩对比协调配色训练的量。符合A、B、C要求的配色是千差万别的,但同时又符合D的要求,这就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色彩的整体美,也就是突出抓住了构成美的色彩共性(统一调和),形成了变化丰富而不失整体协调的艺术效果。

这种由整体构思出发,从局部入手又回到整体关系中,经过多次反复的、高频率、高难度、大剂量的综合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理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使构成色彩美的规律(如明度、纯度、色相、面积、位移的秩序渐变、特异点缀等)也同时被理解和掌握。经练习后,学生能够确立色彩整体大关系的概念,其作品能达到色调较明朗、变化微妙含蓄而不流于表面、艺术构思的表达充分等。在观念上,能区分艺术的认识色彩与科学的认识色彩之间的不同,并能充分理解与运用两者的辨证关系。

4、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色彩构成画面,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但却不见得百分之百地符合艺术规律。具有色彩主题性构思的九宫格训练,主要抓住了艺术美与自然美的本质区别,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色彩构成训练,目的是为了能创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指美的色彩组织)。色彩的心理感受是随着作者和欣赏者的个性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伴随在其创作和欣赏过程之中。因此在色彩训练中切不可忽视心理作用,而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室内色彩的组织设计中,使其协调起来,合乎自然规律,办法是很多的,如调整面积比例、调换颜色、增加协调的中间色(金、银、黑、白、灰)、避免与“燥”的色彩相遇、增加色彩之间的过度秩序(明度、纯度、色相的渐变)、色彩位置的移动等等,都能使其达到协调的目的,其中每种方法使用得当,均可恰如其分地强化与表现构思意图,使之达到内容与形式、艺术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完美统一,构成了色彩美。在工作中常遇到这样事情,有些画看上去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却不美,原因在于忽视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差别,不是将两者混为一谈,就是将两者相互独立。

色彩秩序配色法

一、色彩秩序配色法

组织一个比较完整、和谐的色彩秩序,如同乐团指挥调动整个乐队一样,若想使每一种乐器在乐曲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就必须首先有一个总的曲调,也就是乐曲的主旋律,根据主旋律来安排穿插配器与和声。如果指挥不利,有的乐器没能起到烘托主旋律的作用,或是需要的音响不能按主旋律的要求进行,没能将乐曲的主旋律充分地表达出来,那么,再好的音乐也很难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色彩也是一样,没有孤立存在的颜色。若要使色彩完美,就必须依据色彩的主旋律,精心选择色彩要素,并通过烘托对比,及周围环境的对比映衬等方法,有效地合理地发挥色彩各要素的特点及作用,这样才能突出色彩主旋律,建立色彩美的特征。好像乐曲中的对比,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平有缓。或是运用由弱到强递增的主旋律反复变化、以高音和弦等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或是采取高潮过后,是一个非常平静悦耳的单音色等方式,将主旋律通过衬托对比表现出来,起到了感染人的作用,这就创造出了既有较强的对比效果又不失内涵的艺术魅力。

秩序训练法更偏重于用色彩来组织层次丰富、色调统一美的秩序。

二、色彩秩序配色法的要求

按色彩构成原理,即对比协调规律,在画面内安排构成调子的主色。其次是组织与构成主色调系统相呼应的次主色(对比协调色)。再次是确定小面积起平衡冷暖作用的低纯度色补色系统,及少量的点缀对比色。这些决定秩序的几块颜色的选择,完全不受形象的限制,学生可根据面积、位置、秩序的需要,随意更换、调动、支配。重点要考虑如何把握主色调、协调色和点缀色之间的秩序安排,及相互对比关系,如何构成一个具有明显秩序的组织意识,有较强的理性、规范化的色彩秩序。所有这些训练过程,完全是随意调动或增减的,直到符合色彩对比协调规律为止,完成秩序组织训练的全过程。

要寻找构成色彩美的秩序骨架,在不破坏这几块颜色关系的情况下,再增加层次,便可使色彩构成作品丰富完美起来。可见正确地找到这几块颜色,构成出它们之间的对比协调关系,成为秩序配色法的关键所在。

网页配色小技巧

1.用一种色彩。这里是指先选定一种色彩,然后调整透明度或者饱和度,产生新的色彩,用于网页。这样的页面看起来色彩统一,有层次感。

2.用两种色彩。先选定一种色彩,然后选择它的对比色。

3.用一个色系。简单的说就是用一个感觉的色彩,例如淡蓝,淡黄,淡绿;或者土黄,土灰,土蓝。

在网页配色中,还要切记一些误区:

色彩构成(Interaction of Color),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 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

色立体及表色系 1.色立体

色立体是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关系,借助三维空间,用旋围直角坐标的方法,组成一个类似 球体的立体模型。它的结构经了比地球仪的形状,北极为白色,南极为黑色,连接南北两极贯穿中心的轴为明度标轴,北半球是明色系,南北半球是深色系。色相环的位置则赤道线上,球面一点到中心轴的重直线,表示纯度系列标准,越近中心,纯度越低,球中心为正灰。

色立体有多种,主要有美国蒙赛尔色立体、德国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日本色研色立体等。

2.蒙赛尔表色系

色彩三要素及色彩对比

<一>.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越强,反之则对比越强。

1.零度对比

(1)无彩色对比 无彩色对比虽然无色相,但它们的组合在实用方同很有价值。如黑与白、黑与灰、中灰与浅灰,或黑与白与灰、黑与深灰与浅灰等。对比效果感觉大方、庄重、高雅而富有现代感,但也易产生过于素净的单调感。

(2)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 如黑与红、灰与紫,或黑与白与黄、白与灰与蓝等。对比效果感觉既大方 又活泼,无彩色面积大时,偏于高雅、庄重,有彩色面积大时活泼感加强。

(3)同种色相对比 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对比,俗称姐妹色组合。如蓝与浅蓝(蓝+白)色对比,橙与咖啡(橙+灰)或绿与粉绿(绿+白)与墨绿(绿+黑)色等对比。对比效果感觉统一、文静、雅致、含蓄、稳重,但也易产生单调、呆板的弊病。

(4)无彩色与同种色相比 如白与深蓝与浅蓝、黑与桔与咖啡色等对比,其效果综合了(2)和(3)类型的优点。感觉既有一定层次,又显大方、活泼、稳定。

2.调和对比

(1)邻接色相对比 色相环上相邻的二至三色对比,色相距离大约30度左右,为弱对比类型。如红橙与橙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感觉柔和、和谐、雅致、文静,但也感觉单调、模糊、乏味、无力,必须调节明度差来加强效果。

(2)类似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60度左右,为较弱对比类型,如红与黄橙色对比等。效果较丰富、活泼,但又不失统一、雅致、和谐的感觉。

(3)中差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90度左右,为中对比类型,如黄与绿色对比等,效果明快、活泼、饱满、使人兴奋,感觉有兴趣,对比既有相当力度,但又不失调和之感。

3.强烈对比

(1)对比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约120度左右,为强对比类型,如黄绿与红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醒目、有力、活泼、丰富,但也不易统一而感杂乱、刺激、造成视觉疲劳。一般需要采用多种调和手段来改善对比效果。

(2)补色对比 色相对比距离180度,为极端对比类型,如红与蓝绿、黄与蓝紫色对比等。效果强烈、眩目、响亮、极有力,但若处理不当,易产生幼稚、原始、粗俗、不安定、不协调等不良感觉。

<二>明度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相组合后,由于明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明度 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决定色彩方案感觉明快、清晰、沉闷、柔和、强烈、朦胧与否的关键。

其对比强决于色彩在明度等差色级数,通常把1——3划为低明度区,8——10划为高明度区,4——7划为中明度区。(图)在选择色彩进行组合时,当基调色与对比色间隔距离在5级以上时,称为长(强)对比,3——5级时称为中对比,1——2级时称为短(弱)对比。据此可划分为九种明度对比基本类型

(1)高长调 如10:8:1等,其中10为浅基调色,面积应大,8为浅配合色,面积也较大,1 为深对比色,面积应小。该调明暗反差大,感觉刺激、明快、积极、活泼、强烈。

(2)高中调 如10:8:5等,该调明暗反差适中,感觉明亮、愉快、清晰、鲜明、安定。

(3)高短调 如10:8:7等,该调明暗反差微弱,形象不分辩,感觉优雅、少淡、柔和、高贵、软弱、朦胧、女性化。

(4)中长调 如4:6:10或7:6:1等,该调以中明度色作基调、配合色,用浅色或深色进行对比,感觉强 硬、稳重中显生动、男性化。

(5)中中调 如4:6:8或7:6:3等,该调为中对比,感觉较丰富。

(6)中短调 如4:5:6等,该调为中明度弱对比,感觉含蓄、平板、模糊。

(7)低长调 如1:3:10等,该调深暗而对比强烈,感觉雄伟、深沉、警惕、有爆发力。

(8)低中调 如1:3:6等,该调深暗而对比适中,感觉保守、厚重、朴实、男性化。

(9)低短调 如1:3:4等,该调深暗而对比微弱,感觉沉闷、忧郁、神秘、孤寂、恐怖。

另外,还有一种最强对比的1:10最长调,感觉强烈、单纯、生硬、锐利、眩目等。

<三>纯度对比的基本类型

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纯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纯度对比。它是色彩对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但因其较为隐蔽、内在,故易被。在色彩设计中,纯度对比是决定色调感觉华丽、高雅、古朴、粗俗、含蓄与否的关键。

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彩在纯度等差色标上的距离,距离越长对比越强,反之则对比越弱。

如将灰色至纯鲜色分成10个等差级数,通常把1——3划为低纯度区,8——10划为高纯度区,4——7划为中纯度区(图)。在选择色彩组合时,当基调色与对比色间隔距离在5级以上时,称为强对比;3——5级时称为中对比;1——2级时称为弱对比。据此可划分出九种纯度对比基本类型。

(1)鲜强调 如10:8:1等,感觉鲜艳、生动、活泼、华丽、强烈。

(2)鲜中调 如10:8:5等,感觉较刺激,较生动。

(3)鲜弱调 如10:8:7等,由于色彩纯度都高,组合对比后互相起着抵制、碰撞的作用,故感觉刺目、俗气、幼稚、原始、火爆。如果彼此相距离离大,这种效果将更为明显、强烈。

(4)中强调 如4:6:10或7:5:1等,感觉适当、大众化。

(5)中中调 如4:6:8或7:6:3等,感觉温和、静态、舒适。

(6)中弱调 如4:5:6等,感觉平板、含混、单调。

(7)灰强调 如1:3:10等,感觉大方、高雅而又活泼。

(8)灰中调 如1:3:6等,感觉相互、沉静、较大方。

(9)灰弱调 如1:3:4等,感觉雅致、细腻、耐看、含蓄、朦胧、较弱。

另外,还有一种最弱的无彩色对比,如白:黑、深灰:浅灰等,由于对比各色纯度均为零,故感觉非常大方,庄重,高雅,朴素。

<四>色彩的面积与位置对比

形态作为视觉色彩的载体,总有其一定的面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面积也是色彩不可缺少的特 性。艺术设计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虽然色彩选择比较适合,但由于面积、位置控制不当而导致失误的情况。

1.色彩对比与面积的关系

(1)色调组合,只有相同面积的色彩才能比较出实际的差别,互相之间产生抗衡,对比效果相对强烈。

(2)对比双方的属性不变,一方增大面积,取得面积优势,而另一方缩小面积,将会削弱色彩的对比。

(3)色彩属性不变,随着面积的增大,对视觉的刺激力量加强,反之则削弱。因此,色彩的大面积对比可造成眩目效果。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般建筑外墙、室内墙壁等都选用高明度、低纯度的色彩,以减低对比的强度,造成明快、舒适的效果。

(4)大面积色稳定性较高,在对比中,对它色的错视影响大;相反,受它色的错视影响小。

(5)相同性质与面积的色彩,与形的聚、散状态关系很大的是其稳定性,形状聚集程度高者受它色影响小,注目程度高,反之则相反。如户外广告及宣传画等,一般色彩都较集中,以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

2.色彩对比与位置的关系

(1)对比双方的色彩距离越近,对比效果越虽,反之则越弱。

(2)双方互相呈接触、切入状态时,对比效果更强。

(3)一色包围另一色时,对比的效果最强。

(4)在作品中,一般是将重点色彩设置在视觉中心部位,最易引人注目。如井字形构图的4个交叉点。

<五>色彩的肌理对比

色彩与物体的材料性质、形象表面纹理关系很为密切,影响色彩感觉的是其表层触觉质感及视觉 感受。

(1)对比双方的色彩,如采用不同肌理的材料,则对比效果更具情趣性。

(2)同类色或同种色相配,可选用异质的肌理材料变化来弥补单调感。如将同样的红玫瑰花印制在薄尼龙沙窗及粗厚的沙发织物上,它们所组成的装饰效果,既成系列配套,又具材质变化色彩魅力。

(3)绘画及色彩表现中,应用各种色料及绘具可产生出不同的肌理效果,如水彩、水粉、油画、丙烯等各色颜料及蜡笔、麦当劳、钢笔、毛笔等各类画笔。

(4)同样的颜料采用不同的的手法创造出许多美妙的肌理效果,以强化色彩的趣味性、情调性美感。如拓、皴、化、防、拔、撒、涂、撒、涂、染、勾、喷、扎、淌、刷、括、点等上色手法。

<六>色彩的连续对比

(1)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视域之内色彩对比称为色彩的同时对比。这种情况 下,色彩的比较、衬托、排斥与影响作用是相互依存的。如在黄色纸张上涂一小块灰色,这种感觉越强,出现所谓的补色错视。再如在黑纸上涂一灰色小方块,白纸上涂一同样面积及深浅的灰色小方块,同时对比的视觉感受是黑纸上的灰色更显明亮,形成所谓的明度错视。

(2)色彩对比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视域、但又保持了快捷的时间连续性,自然数为色彩的连续对比。

人眼看了第一色再看第二色时,第二色会发生错视。第一色看的时候越长,影响越大。第二色的错视倾向于前得的补色。这种现象是视觉残像及视觉生理、心理自我平衡的本能所致。如医院中手术室环境及开刀医、护人员工作服都选用蓝绿色,显然是为了“中和”血液 红色,巧妙地利用色彩的连续对比,使医生注视了蓝绿色后,不但可减少、恢复视觉的疲劳,同时更易看清细小的血管、神经等,从而有利于保证手术进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色彩推移

<一>色彩推移的特点和种类

色彩推移是将色彩按照一定规律有秩序地排列、组合的一种作品形式。种类有色相推移、明度推移、纯度推移、互补推移、综合推移等。其特点是具有强烈的明亮感和闪光感,富有浓厚的现代感和装饰性,甚至还有幻觉空间感。

1、色相推移 将色彩按色相环的顺序,由冷到暖或由暖到冷进行排列、组合的一种渐变形式。为了使画面丰富多彩、变化有序,色彩可选用色相环(似地球赤道),也可选用含白色或浅灰的色相环(似地球北半球的纬线),亦可选用含中灰、深灰、黑色的色相环(似地球南半 球的纬度)。

2、明度推移 将色彩按明度等差级系列的顺序,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进行排列、组合的一种渐变形式。一般都选用单色系列组合,也可选用两个色彩的明度系列,但也不宜择用太多,否则易乱易花,效果适得其反。

3、纯度推移 将色彩按等差级数系列的顺序由鲜到灰或由灰到鲜进行排列组合的一种渐变形式。互补推移是处于色相环通过圆心180度两端位置上一对色相的纯度组合推移形式。

4、综合推移 将色彩将色相、明度、纯度推移进行综合排列、组合的渐变形式,由于色彩三要素的同时加入,其效果当然要比单项推移复杂、丰富得多。

<二>色彩推移的基本构图形式

色彩推移是一种特殊的作品形式,其构图及形象组织亦有相应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1.平行推移 将色彩按平行的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或不规则进行等间隔或不等间隔条纹状、有秩序地安排、处理。

2.放射推移

(1)定点放射 又称日光放射、离心放射、画面应确定 一个或多个放射点,然后将色彩围绕入射点等角度或不等角度排列、组合。

(2)同心放射 又称电波放射,画面有一个或多个放射中心,将色彩从放射中心作同心圆、同心方、同心三角、同心多边、同心不规则等形象,向外扩散处理、安排。

(3)综合放射 将定点放射和同心放射综合在一个画面中进行组织、处理。

3.综合推移 将平行推移和放射推移的手法同时出现、安排在一个画面中,使作品的形态形成曲、直、宽、窄、粗、细等对比,构图复杂、多变、效果更为丰富、有趣。但为防止产生散、乱、花、杂的弊病,画面一般只应有一个中心或主体,或一主一次,切忌多中心和多主体。

4.错位、透叠及变形

(1)错位 有整体错位和局部错位两种情况。整体错位是为了进行色相的冷暖对比、明度的明暗对比、纯度的鲜灰对比,将底、图的色彩作整体的、相反的排列。例如底色冷到暖,则图色暖到冷,底色明到暗,则图色暗到明,底色鲜 到灰,图色灰到鲜。

局部错位是处理有规则块状色彩排列时采用的方法。例如第一排用1、2、3、4号色,第二排用2、3、4、5号色,第三排用3、4、5、6号色等,每排错开一级或多级。有时,为了某种光感及立体感处理需要,也可同时向左右两边错位,例如第一排用1、2、3、4号色,左右第二排同时都用2、3、4、5号色作对称式错位。

(2)透叠 是一种当两个形体相重叠时,处理成两者都能显现形体、轮廓的表现手法。色彩透叠可产和透明、轻快的效果,趣味性和现代感很强。当底形和面形重叠时,如果设色相差级数小,则两者小有紧贴感。当色彩级数差增大时,则两者的空间感也随之增大而有远离感。

(3)变形 色彩推移的可变性及创造性开发余地很大,在掌握基本构图形式、凤色规律后进行种种变化,充分发挥个人的构思想象,将会产生无穷无尽的佳作。

变化的形式很多,例如定点放射的放射线一般都处理成直线,可作弧线变形处理,成有单向转动感的风车状,也可作双向交叉处理,则效果更复杂丰富等等。

综合对比及色调变化

<一>综合对比

多种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明度、纯度等不同差别,所产生的总体效果称为综合对比。这种多属性、多差别对比的效果,显然要比单项对比丰富、复杂得多。事实上,色彩单项对比的情况 很难成立,它们不过是色彩对比中一个侧面,因此,在创作和设计实践中都较少应用。设计师在进行多种色彩综合对比时要强调、突出色调的倾向,或以色相为主,或以明度为主,或以纯度为主,使某一主面处于主要地位,强调对比的某一侧面。从色相角度可分为浅、、深等色调倾向。从明度角度可分浅、中、灰等色调倾向。从感情角度可分冷、暖、华丽、古朴、高雅、轻快等色调倾向。

<二>色调倾向的种类及处理

综上所述,色调倾向大致可归纳成鲜色调、灰色调、浅色调、深色调、中色调等。

1.鲜色调

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后,尤其是中差(90度)以上的对比时,必须与无彩色的黑、白、灰及金、银等光泽色相配,在高纯度、强对比的各色相之间起到间隔、缓冲、调节的作用,以达到既鲜艳又直辖市、既变化又统一的积极效果。感觉生动、华丽、兴奋、自由、积极、健康等。

2.灰色调

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后,于各色相之中调入不同程度、不等数量的灰色,使大面积的总体色彩向低纯度方向发展,为了加强这种灰色调倾向,最好与无彩色特别是灰色组配作用。感觉高雅、大方、沉着、古朴、柔弱等。

3、深色调

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时,首先考虑多选用些低明度色相,如蓝、紫、蓝绿、蓝紫、红紫等,然后在各色相之中调入不等数量的黑色或深白色,同时为了加强这种深色倾向,最好与无彩色中的黑色组配使用感觉老练、充实、古雅、朴实、强硬、稳重、男性化等。

4、浅色调

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时,首无考虑多选用些高明度色相,如黄、桔、桔黄、黄绿等,然后在各色相之中调入不等数量的白色或浅灰色,同时为了加强这种粉色调倾向,最好与无彩色中的白色组配使用。

5、中色调

是一种使用最普遍、数量最众多的配色倾向,在确定色相对比的角度、距离后,于各色相中都加入一定数量黑、白、灰色,使大面积的总体色彩呈现不太浅也不太深,不太鲜也不太灰的中间状态。感觉随和、朴实、大方、稳定等。

在优化或变化整体色调时,最主要的是先确立基调色的面积统治优势。一幅多色组合的作品,大面积、多数量使用鲜色,热必成为鲜调,大面积、多数量使用灰色,势必成为灰调,其他色调依此类推。这种优势在整体的变化中能使色调产生明显的统一感,但是,如果只有基调色而没有感到单调、乏味。如果设置了小面积对比强烈的点缀色、强调色、醒目色,由于其不同色感和色质的作用,会使整个色彩气氛丰富。活跃起来。但是整体与对比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对比、变化过多或面积过大,易破坏整体,失去统一效果而显得杂乱无章。反之,若面积太小则易被四周包围的色彩同化、融合而失去预期的作用。

<三>色调变化及类型

变调即色调的转换,是艺术设计中色彩选择多方案考虑及同品种多花色系列设计的重要课题,变调的形式一般有定形变调、定色变调、定形定色变调等。

1、定形变调

实质为保持形态(图案、花形、款式等)不变的前提下,只变化色彩而达到改变色调倾向的目的,是纺织、服装、装潢、包装、装帧、环艺等多种实用美术中,经常采用的产品同品种、同花形、多色调的设计构思方法。

定形变调主要有两种形式。

(1)同明度、同纯度、异色相变调 即根据原有设计色调,保持明度、纯度不弯,只变化色相(原有色相对比距离不变)而改变色调的倾向。其色彩选择与组合的关键实质,在于要将原有整组色彩的结构保持不变,然后在色立体中围绕中心N轴,沿色相环作水平移动,基调色移到某一色相区,就形成某一色调。如移至红色相区组成红色调,移至蓝色相区且成蓝色调等。

(2)异色相、异明度、异纯度变调 根据原有色调将色相、明度、纯度做全面改变,使其完全不同的色调类型。如鲜调…灰调(…表示左右箭头)、浅调…深调、中调…鲜调、中调…浅调、深调…中调、灰调…中调、灰调…浅调、浅调…鲜调、深调…灰调、鲜调…深调等。

2、定色变调

定色变调实质是保持色彩不变,变化图案、花形、款式等,即变化色彩的面积、形态、位置、肌理等因素,达到改变总体色调倾向之目的,是实用美术中产品、作品同色彩多方案多品种的系列设计构思方法

色调转变的关键最 要在于大面积基调色的变化,其次是将色彩作小面积点、线、面形态的交叉、穿插、并置组合,利用色彩的空间混合效应,少色产生多色的效果,鲜色产生含灰色的感觉,使色彩之间互相呼应、取代、置换、反转与交织,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色调既有变化又很统一,既有整体性又有独立性,从而增强系列配套之感。

3、定形定色变调

在各色调的花形与色彩都相同的前提下,可考虑大小、位置、布局进行适当变化的系列设计构思方法。

色彩混合

将两种或多种色彩互相进行混合,造成与原有色不同的新色彩称为色彩的混合。它们可归纳成加色法混合、减色法混合、空间混合、空间混合等三种类型。

< 一>、加色法混合

加色法混合即色光混合,也称第一混合,当不同的色光同时照射在一起时,能产生另外一种新的色光,并随着不同色混合量的增加,混色光的明度会逐渐提高将红(橙)、绿、蓝(紫)三种色光分别作适当比例的混合,可以得到其他不同的色光。反之,其他色光无法混出这三种色光来,故称为色光的三原色,它们相加后可得白光。

加色法混合效果是由人的视觉器官来完成的,因此它是一种视觉混合。加色法混合的结果是色相的改变、明度的提高、而纯度不并不下降。

加色法混合被广泛 应用于舞台灯光照明及影视、电脑设计等领域。

<二>减色法混合

减色法混合即色料混合,也称第二混合。在光源不变的情况下,两种或多种色料混合后所产生 新色料,其反射光相当于白光减去各种色料的吸收光,反射能力会降低。故与加色法混合相反,混合后的色料色彩不但色相发生变化,而且明度和纯度都会降低。所以混合的颜色种类越多,色彩就越暗越浊,最后近似于黑灰的状态。

人们平时在绘画、设计、染色、粉刷中的色彩调合,都属减色法应用。

<三>空间混合

亦称中性混合、第三混合。将两种或多种颜色穿插、并置在一起,于一定的视觉空间之外,能在人眼中造成混合的效果。故称空间混合。其实颜色本身并没有真正混 合,它们不是发光体,而只是反射光的混合。因此,与减色法相比,增加了一定的光刺激值,其明度等于参加混合色光的明度平均值,既不减也不加。

由于 它实际比减色法混合明度显然要高,因此色彩效果显得丰富、响亮,有一种空间的颤动感,表现自然、物体的光感,更为闪耀。

空间混合的产生须具备必要的条件。

(1)对比各方的色彩比较鲜艳,对比较强烈。

(2)色彩的面积较小,形态为小色点、小色块、细色线等,并成密集状。

(3)色彩的位置关系为并置、穿插、交叉等。

(4)有相当的视觉空间距离。

强刺激调及形式美手法

<一>色彩刺激调和

色彩的美感能提供给人精神、心理方面的享受,人们都按照自己的偏好与习惯去选择乐于接受的色彩。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从狭义的色彩调和标准而言,是要求提供不带尖锐的刺激感的色彩组合群体,但这种含义仅提供视觉舒适的一方面。因为过分调和的色彩组配,效果会显得模糊、平板、乏味、单调,视觉可辩度差,多看容易使人产生厌烦、疲劳的不适应等。

但是色相环上大角度色相对比的配色类型,对人眼的刺激强烈,过分眩目的效果,更易引起视觉疲劳,而产生极不舒服的不适应感,使人心理随着失去平衡而显得焦躁、紧张、不安,情绪无法稳定。

因此,在很多场合中,为了改善由于色彩对比过于强烈而造成的不和谐局面,达到一种广义的色彩调和境界,即色调既鲜艳夺目、强烈对比、生机勃勃、而又不过于刺激、尖锐、眩目,这就必须运用强刺激调和的手法。

1.面积法

将色彩对比特点是色相对比强烈的双方面积反差拉大,使一方处于绝对优势的大面积状态,造成其稳定的主导地位,另一方则为小面积的从属性质。如中国古诗词里的“万绿丛中一点红”等。

2.阻隔法

又称色彩间隔法、分离法等。

(1)强对比 阻隔 在组织鲜色调时,将色相对比强烈的各高纯度色之间,嵌入金、银、黑、白、灰等分离色彩的线条或块面,以调节色彩的强度,使原配色有所缓冲,产生新的优良色彩效果。

(2)弱对比阻隔 为了补救因色彩间色相、明度、纯度各要素对比过于类似而产生的软弱、模糊感觉,也常采用此法。如浅灰绿、浅蓝灰、浅咖啡等较接近的色彩组合时,用深灰色线条作勾勒阻隔处理,能求得多方形态清晰、明朗、有生气,而又不对比色调柔和、优雅、含蓄的色彩美感。

3.统调法

在多种色相对比强烈色彩进行组合的情况 下,为使其达到整体统一、和谐协调之目的,往往用加入某个共同要素而让统一色调去支配全体色彩的手法,称为色彩统调,一般有三种类型。

(1)色相统调 在众多参加组合的所有色彩中,同时都含有某一共同的色相,以使配色取得既有对比又显调和的效果。如黄绿、橙、黄橙、黄等色彩组合,其中由黄色相统调。

(2)明度统调 在众多参加组合的所有色彩中,使其同时都含有白色或黟 以,以求得整体色调在明度方面的近似。如粉绿、血牙、粉红、浅雪青、天蓝、浅灰等色的组合,由白色统一成明快、优美的“粉彩”色调。

(3)纯度统调 在众多参加组合的所有色彩中,使其同时都含有灰色,以求得整体色调在纯度方面的近似。如蓝灰、绿灰、灰红、紫灰、灰等色彩组合,由灰色统一成雅致、细腻、含蓄、耐看的灰色调。

4、削弱法

使原来色相对比强烈的多方,从明度及纯度方面拉开距离,减少色彩同时对比下越看越显眼、生硬、火爆的弊端,起到减弱矛盾、冲突的作用,增强画面的成熟感和调和感。如红与绿的组合,因色相对比距离大,明度、纯度反差小,感觉粗俗、烦燥、不安。但分别加入明度及纯度因素后,情况会改观。如红+白=粉红、绿+黑=墨绿,它们组合后好比红花绿叶的牡丹,感觉变得自然生动美丽。

5、综合法

将两种以上方法综合使用。如黄与紫色组合时,用面积法使黄面小,紫 面大,同时使黄中调入白色,紫中混入灰色,则变成淡黄与紫灰的组合,感觉既有力又调和,这就是同时运用了面积法和削弱法的结果。

<二>色彩形式美手法

1.色彩平衡

(1)色彩对称 对称是一种形态美学构形式,有左右对称,放射对称,回旋对称等。在中心对称轴左右两边所有的色彩形态对应点都处于相等距离的形式,称为色彩的左右对称,其色彩且合形象如通过镜子反映出来的效果一样如对称点为中心,两边所有的色彩对应点都等距,按照一定的角度将原形置于点的周围配置排列的形式,称为色彩的放射对称。回转角作180度处理时,两翼成螺旋桨似形态称为色彩的回旋对称。

对称是一种绝对的平衡。色彩的对称给人以庄重、大方、稳重、严肃、安定、平静等感觉,但也易产生平淡、呆板、单调、缺少活力等不良印象。

(2)色彩均衡 均衡是形式美的另一构成形式。虽非对称状态,但由于力学上支点左右显示异形同量、等量不等形的状态及色彩的强弱、轻重等性质差异关系,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视觉生理、心理感受。这种形式既有活泼、丰富、多变、自由、生动、有趣等特点,又有良好的平衡状态,因此,最能适应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是选择配色的常用手法与方案。色彩的平衡还有上下平衡及前后均衡等,都要注意从一定的空间、立场、出发作好适当的布局调整。

(3)色彩不均衡 色彩布局没有取得均衡的构成形式,称为色彩的不均衡。在对称轴左右或不下显示色彩的强弱、轻重、大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出视觉心理及心理的不稳定性。由于它有奇特、新潮、极富运动感、趣味性足等特点,在一定的环境及方案中可大胆加以应用而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称为“不对称美”。但若处理不当,极易产生倾斜、偏重、怪诞、不安定、不大方的感觉,一般认为是不美的。

色彩不均衡设计,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形态本身具有对称性,而色彩 布局不对称,如马戏团的半白半黑小丑装。另一种形态本身呈不对称状,如欧美的袒露单肩、半胸的夜礼服。再有上下不对称的手法。

2.色彩比例

色彩比例是指色彩组合设计中各部分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长度、面积大小的比例关系。它随着形态的变化、位置空间变换的不同而产生,对于色彩设计方案的整体风格和美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常用的比例有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费波那齐数列、贝尔数列、柏拉图矩形比、平方根矩形数列、黄金分割等。

(1)黄金比例 即1:1.618为其简约比数,实用中通常将色彩比例关系处理为2:

3、3:

5、5:8等序列。

(2)非黄金比例 色彩面积有大小、主次之分的配合,都被 认为是富有对比情趣而值得采用的。因为只有一方处于大面积优势地位,一方处于小面积从属状态时,才能形成 色调的明确倾向,表现出对比美的和谐感觉。

3.色彩节奏

即明显带有时间及运动的特 征,能感知有规律的反复出现的强 弱及长短变化,是秩序性形式美的一种。通过色彩的聚散、重叠、反复、转换等,在色彩的更动、回旋中形成节奏、韵律的美感。一般有三种形式。

(1)重复性节奏 通过色彩的点、线、面等单位形态的重复出现,体现秩序性美感。简单的节奏有较短时间周期和重复达到统一的特 征,事宜 机械和理性的美感。

(2)渐变怀节奏 将色彩按某种定向规律作循序推移系列变动,它相对淡化了”节拍“意识,有较长时间的周期特 征,形成反差明显、静中见动、高潮迭起的闪色效应。渐变性节奏有色相、明度、纯度、冷暖、补色、面积、综合等多种推移形式。

(3)多元性节奏 由多种简单重复性节奏组成,它们在运动中的急缓、强弱、行止、起伏也受到一定规律的约束,亦可称为较复杂的韵律性节奏。其特点是色彩运动感很强,层次非常丰富,形式起伏多变。但如处理、运用不当,易出现杂乱无章的”噪色“不良效果。

4.色彩呼应

亦称色彩关联。为使用一或相关平面、空间不同位置的色彩,相互之间有所联系避免孤立状态,采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照应、相互依存、重复使用的手法,从而取得具有统一协调、情趣盎然的反复节奏美感。色彩呼应手法一般有两种:

(1)分散法 将一种或几种色彩同时出现在作品画面的不同部位,使整体色调统一在某种格调中,如浅蓝、浅红、墨绿等色组合,浅色作大面积基调色,深色作小面积对比色,成为粉彩的高长调类型。此时,墨绿色最好不要仅在一处出现,相对集中以外,可适当在其他部位作些呼应,使其产生相互对照的势态。但色彩不亦过于分散,以免使画面出现平板、模糊、零乱、累赘之感。

(2)系列法 使一个或多个色彩同时出现在作品、产品的不同平面与空间、,组成系列设计,能产生协同,整体的感觉。

5.色彩重点

在组配色调过程中,有时为了改进整体设计单调、平淡、乏味的状况,增强活力感觉,通常在作品或产品某个部位设置强调、突出的色彩,以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为了吸引观者的注意力,重点色 一般都应选择安排在画面中心或主要地位

重点色彩的使用在适度和适量方面应注意如下几点:(1)重点色面积不宜过大,否则易与主调色发生冲突,抵消,而失去画面的整体统一感。面积过小,则易被四周的色彩所同化,不被人们注意而失去作用。只有恰当面积的重点色,才能为主调色作积极的配合和补充,使色调显得既统一又活泼,而彼此相得益彰。(2)重点色应选用比基调色更强烈或相对比的色彩。(3)重点色设置不宜过多,否则多重点既无重点,多中心的安排将成为过头设计,将会破坏主次有别、井然有序的效果,产生无序、杂乱的弊端。(4)并非所有的作品都设置重点色彩。(5)重点色同时应注意与整体配色的平衡。

色彩感情

认识色彩除了客观方面还有主观的方面,即有关色彩的视觉心理基础理论知识。

<一>色彩视觉心理

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管,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

1.共同感受色觉 心理

(1)色彩的冷、暖感 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 色彩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

暖色: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红紫等色后,马上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物像,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感觉。

冷色:见到蓝、蓝紫、蓝绿等色后,则很易联想到太空、冰雪、海洋等物像,产生寒冷、理智、平静等感觉。

色彩的冷暖感觉,不仅表现在固定的色相上,而且在比较中还会显示其相对的倾向性。如同样表现天空的霞光,用玫红画早霞那种清新而偏冷的色彩,感觉很恰当,而描绘晚霞则需要暖感强的大红了。但如与橙色对比,前面两色又都加强了寒感倾向。(这个示意图在最后贴。)

人们往往用不同的词汇表述色彩的冷暖感觉,暖色——阳光、不透明、刺激的、稠密、深的、近的、重的男性的、强性的、干的、感情的、方角的、直线型、扩大、稳定、热烈、活泼、开放等。冷色——阴影、透明、镇静的、稀薄的、淡的、远的、轻的、女性的、微弱的、湿的、理智的、圆滑、曲线型、缩小、流动、冷静、文雅、保守等。

中性色:绿色和紫色是中性色。黄绿、蓝、蓝绿等色,使人联想到草、树等植物,产生青春、生命、和平等感觉。紫、蓝紫等色使人联想到花卉、水晶等稀贵物品,故易产生高贵、神秘感感觉。至于黄色,一般被认为是暖色,因为它使人联想起阳光、光明等,但也有人视它为中性色,当然,同属黄色相,柠檬黄显然偏冷,而中黄则感觉偏暖。

(2)色彩的轻、重感 这主要与色彩的明度有关。明度高的色彩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彩霞及许多花卉还有棉花,羊毛等。产生轻柔、飘浮、上升、敏捷、灵活等感觉。明度低的色彩易使人联想钢铁,大理石等物品,产生沉重、稳定、降落等感觉。

(3)色彩的软、硬感 其感觉主要也来自色彩的明度,但与纯度亦有一定的关系。明度越高感觉越软,明度越低则感觉越硬,但白色反而软感略改。明度高、纯底低的色彩有软感,中纯度的色也呈柔感,因为它们易使人联想起骆驼、狐狸、猫、狗等好多动物的皮毛,还有毛呢,绒织物等。高纯度和低纯度的色彩都呈硬感,如它们明度又低则硬感更明显。色相与色彩的软、硬感几乎无关。

(4)色彩的前、后感 由各种不同波长的色彩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有前后,红、橙等光波长的色在后面成像,感觉比较迫近,蓝、紫等光波短的色则在外侧成像,在同样距离内感觉就比较后退。

实际上这是视错觉的一种现象,一般暖色、纯色、高明度色、强烈对比色、大面积色、集中色等有前进感觉,相反,冷色、浊色、低明度色、弱对比色、小面积色、分散色等有后退感觉。

(5)色彩的大、小感 由于色彩有前后的感觉,因而暖色、高明度色等有扩大、膨胀感,冷色、低明度色等有显小、收缩感。

(6)色彩的华丽、质朴感 色彩的三要素对华丽及质朴感都有影响,其中纯度关系最大。明度高、纯度高的色彩,丰富、强对比 色彩感觉华丽、辉煌。明度低、纯度低的色彩,单纯、弱对比的色彩感觉质朴、古雅。但无化何种色彩,如果带上光泽,都能获得华丽的效果。

(7)色彩的活泼、庄重感 暖色、高纯度色、丰富多彩色、强对比色感觉跳跃、活泼有朝气,冷色、低纯度色、低明度色感觉庄重、严肃。

(8)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 其影响最明显的是色相,红、橙、黄等鲜艳而明亮 的色彩给人以兴奋感,蓝、蓝绿、蓝紫等色使人感到沉着、平静。绿和紫为中性色,没有这种感觉。纯度的关系也很大,高纯度色兴奋感,低纯度色沉静感。最后是明度,暖以系中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呈兴奋感,低明度、低纯度的色彩呈沉静感。

2.色彩的心理联想

色彩的联想带有情绪性的表现。受到观察者年龄、性别、性格、文化、教养、职业、民族、宗教、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色彩的联想有具象和抽象两种:

(1)具象联想 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会联想到自然界、生活中某些相关的事物。(这个示意图在最后贴)

(2)抽象联想 人们看到某种色彩后,会联想到理智、高贵等某些抽象概念。(这个示意图在在前面的网址里有详细介绍。后面就不贴了。)

一般来说,儿童多具有具像 联想,成年人较多抽象联想。

<二>色彩性格

各种色彩都其独特的性格,简称色性。它们与人类的色彩生理、心理体验相联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色彩仿佛有了复杂的性格。

(1)红色 红色的波长最长,穿透力强,感知度高。它易使人联想起太阳、火焰、热血、花卉等,感觉温暖、兴奋、活泼、热情、积极、希望、忠诚、健康、充实、饱满、幸福等向上的倾向,但有时也被认为是幼稚、原始、暴力、危险、卑俗的象征。红色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喜庆色彩。

深红及带紫味的红给人感觉是庄严、稳重、而又热情的色彩、常见于欢迎贵宾的场合。含白的高明度粉红色,则有柔美、甜蜜、梦幻、愉快、幸福、温雅的感觉,几乎成为女性的专用色彩。

(2)橙色 橙与红同属暖色,具有红与黄之间的色性,它使人联想起火焰、灯光、霞光、水果等物象,是最温暖、响亮的色彩。感觉活泼、华丽、辉煌、跃动、炽热、温情、甜蜜、愉快、幸福竺,但也有疑惑、嫉妒、伪诈等消极倾向性表情。

含灰的橙成咖啡色,含白的橙成浅橙色,俗称血牙色,与橙色本身都是装中常用的甜美色彩也是众多消费者特别是女妇,儿童,青年喜爱的服装色彩。

(3)黄色 黄色是所有色相中明度紧高的色彩,具有轻快、光辉、透明、活泼、光明、辉煌、希望、功名、健康等印象。但黄色过于明亮而显得刺眼,并且与他色相混即易失去其原貌,故也有轻薄、不稳定、变化无常、冷淡等不良含义。

含白的淡黄色感觉平和、温柔,含大量淡灰的米色或本白则是很好的休闲自然色,深黄色却另有一种高贵、庄严感。由于黄色极易使人想起许多水果的表皮,因此它能引起富有酸性的食欲感。

黄色还被用作安全色,因为这极易被人发现,如室外作业的工作服。

(4)绿色 在大自然中,除了天空和江河、海洋、绿色所占的面积最大,草、叶植物,几乎到处可见,它象征生命、青春、和平、安详、新鲜等。绿色最适应人眼的注视,有消除疲劳、调节功能。黄绿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颇受儿童及年轻人的欢迎。蓝绿、深绿 是海洋、森林的色彩,有着深远、稳重、沉着、睿智等含义。含灰的绿、如土绿、橄榄绿、咸菜绿、墨绿等色彩,给人以成熟、老练、深沉的感觉,是人们广泛选用及军、警规定的服色。

(5)蓝色 与红、橙色相反,是典型的寒色,表示沉静、冷淡、理智、高深、透明等含义,随着人类对太空事业的不断开发,它又有了象征高科技的强烈现代感。

浅蓝色系明朗而富有青春朝气,为年轻人所钟爱,但也有不够成熟的感觉。深蓝色系沉着、稳定,为中年人普遍喜爱的色彩。其中略带暖味的群青色,充满着动人的深邃魅力,藏青则给人以大度、庄重印象。靛蓝、普蓝因在民间广泛应用,似乎成了民族特 色的象征。当然,蓝色也有其另一面的性格,如刻板、冷漠、悲哀、恐惧等。

(6)紫色 具有神秘、高贵、优美、庄重、奢华行的气质,有时也感孤寂、消极。尤其是较暗或含深灰的紫,易给人以不祥、腐朽、死亡的印象。但含浅灰的红紫或蓝紫色,却有着类似太空、宇宙色彩的幽雅、神秘之时代感、为现代 生活所广泛采用。

(7)黑色 黑色为无色相无纯度之色。往往给人感觉沉静、神秘、严肃、庄重、含蓄,另外,也易让人产生悲哀、恐怖、不祥、沉默、消亡、罪恶等消极印象。尽管如此,黑色的组合适应性却极广,无论什么色彩特别是鲜艳的纯色与其相配。都能取得赏心悦目的良好效果。但是不能大面积使用,否则,不但其魅力大大减弱,相反会产生压抑、阴沉的恐怖感。

(8)白色 白色给人印象中洁净、光明、纯真、清白、朴素、卫生、恬静等。在它的衬托下,其他色彩会显得更鲜丽、更明朗。多用白色还可能产生平淡无味的单调、空 虚之感。

(9)灰色 灰色是中性色,其突出的性格为柔和、细致、平稳、朴素、大方、它不像黑色与白色那样会明显影响其他的色彩。因此,作为背景色彩非常理想。任何色彩都可以和灰色相混合,略有色相感的含灰色能给人以高雅、细腻、含蓄、稳重、精致、文明而有素养的高档感觉。当然滥用灰色也易暴露其乏味、寂寞、忧郁、无激情、无兴趣的一面。

(10)土褐色 含一定灰色的中、低明度各种色彩,如土红、土绿、熟褐、生褐、土黄、咖啡、咸菜、古铜、驼绒、茶褐等色,性格都显得不太强烈,其亲和性易与其他色彩配合,特别是和鲜色相伴,效果更佳。

也使人想起金秋的收获季节,故均有成熟、谦让、丰富、随和之感。

(11)光泽色 除了金、银等贵金属色以外,所有色彩带上光泽后,都有其华美的特色。金色 富丽堂皇,象征荣华富贵,名誉忠诚;银色雅致高贵、象征纯洁、信仰,比金色温和。它们与其他色彩都能配合。几乎达到“万能”的程度。小面积点缀,具有醒目、提神作用,大面积使用则会产生过于眩目 负面影响,显得浮华而失去稳重感。如若巧妙使用、装饰得当、不但能起到画龙点晴作用,还可产生强烈的高科技现代美感。

九宫格配色法 一、九宫格配色法

九宫格配色法其方法是:将画面分成九个格子进行综合性配色练习。在配色训练中,学生所考虑的重点是:色调的差别,以及在明度、纯度及色相上要有一定的跨度。题材可由学生有目的的选择,这样不但有利于进行多方面的色彩练习,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要点是:在配色练习中紧紧围绕色彩构成美的本质即对比协调来进行。其教学目的是:全面认识色彩语言,掌握色彩构成美的规律。

二、九宫格配色的基本要求

1、每个格内只用两至三块颜色,要求在对比中求得和谐,使之平衡完整,并能够相对地独立存在(这一点对有绘画色彩基础的学生来讲是不难做到的)。

2、由单格向多格扩展中,要求格与格之间仍要保持色彩的对比和谐关系。做到这些并不困难,因为只是增加几个格子的色彩(由原来的单格三块颜色关系,增加到与此邻近几个格子,最多也只是十几块颜色连续对比关系)。但为了下一步的配色顺利实施,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作到胸有成竹。

3、将九个格子配色完成后,应保证九个格子内的颜色均不重复。因此,不但整体上要求颜色关系相一致,而且还要求局部具有含蓄微妙的色彩变化,这样就扩大了调配范围。简单计算,平均每个格子有三块颜色的话,完成全部九宫格作业起码需要调配出与秋天的桔黄色主题有关系的二十七种颜色。这一步能顺利地完成很不容易,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学生认真地思考、想象、创造及烦琐的色彩比较、调配的过程,所以说这是具有一定强度的训练。

4、九宫格颜色之间有统一的整体要求。(如图)首先是要求画面有统一的主题色调,符合变化统一与对比和谐的规律。其次要求在整体上构成的色彩是平衡的,不但要有严谨的秩序感,还要有一定的节奏感。这里包括三个方面:明度、色相、纯度,这些要素之间既要形成一个色彩整体(指统一色调)、构成平衡(指明度)、有较强秩序性的色彩构成画面,又要符合自然规律及形式美的要求。

三、九宫格配色法的特点

1、由于九宫格配色的训练,始终是围绕着色彩的衬托、对比协调关系进行的。如从要求A的两三块色彩关系到C的二十七块配色练习的完成,自始至终都是研究色彩的对比和谐过程。所以说九宫格配色法,不但强调研究色彩构成美的规律,还可以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色彩构成美(色彩的对比协调)的本质。

2、九宫格配色法,主要采取衬托对比的方法表现色彩的个性美。色彩美与不美是相对比较的结果,“万绿丛中一点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九宫格的配色突出了色彩对比美的主要矛盾,在色彩对比协调的训练上是比较见效的,也是其它任何训练方式所不能比的。

3、由于九宫格配色法要求色彩训练的幅度和难度均很高,加强了综合思维的训练。所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多重矛盾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正确摆正色彩矛盾之间的秩序关系的能力。并能逐步有效的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提高其解决色彩关系问题的能力。为了用色彩充分表达金色的秋天,仅以单纯的明度、纯度及色相都难以表现,只有调动色彩的所有性质(包括位置移动、面积大小、形象等),综合处理于画面之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在综合处理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构思意图,按构成要求完成A、B、C的全部内容,强调D是体现整个训练难度和强度的关键。若想一丝不苟的完成并达到要求,就必须对已经完成的前三步,按要求将明度、纯度、色相的秩序与整体平衡关系做进一步严格的调整,甚至有时要将前三步作较大的改动,因此就成倍的增加了色彩对比协调配色训练的量。符合A、B、C要求的配色是千差万别的,但同时又符合D的要求,这就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色彩的整体美,也就是突出抓住了构成美的色彩共性(统一调和),形成了变化丰富而不失整体协调的艺术效果。

这种由整体构思出发,从局部入手又回到整体关系中,经过多次反复的、高频率、高难度、大剂量的综合训练,使学生的想象力、理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使构成色彩美的规律(如明度、纯度、色相、面积、位移的秩序渐变、特异点缀等)也同时被理解和掌握。经练习后,学生能够确立色彩整体大关系的概念,其作品能达到色调较明朗、变化微妙含蓄而不流于表面、艺术构思的表达充分等。在观念上,能区分艺术的认识色彩与科学的认识色彩之间的不同,并能充分理解与运用两者的辨证关系。

4、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色彩构成画面,必须要符合自然规律,但却不见得百分之百地符合艺术规律。具有色彩主题性构思的九宫格训练,主要抓住了艺术美与自然美的本质区别,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色彩构成训练,目的是为了能创造出感人的艺术作品(指美的色彩组织)。色彩的心理感受是随着作者和欣赏者的个性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伴随在其创作和欣赏过程之中。因此在色彩训练中切不可忽视心理作用,而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室内色彩的组织设计中,使其协调起来,合乎自然规律,办法是很多的,如调整面积比例、调换颜色、增加协调的中间色(金、银、黑、白、灰)、避免与“燥”的色彩相遇、增加色彩之间的过度秩序(明度、纯度、色相的渐变)、色彩位置的移动等等,都能使其达到协调的目的,其中每种方法使用得当,均可恰如其分地强化与表现构思意图,使之达到内容与形式、艺术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完美统一,构成了色彩美。在工作中常遇到这样事情,有些画看上去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却不美,原因在于忽视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差别,不是将两者混为一谈,就是将两者相互独立。

色彩秩序配色法

一、色彩秩序配色法

组织一个比较完整、和谐的色彩秩序,如同乐团指挥调动整个乐队一样,若想使每一种乐器在乐曲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就必须首先有一个总的曲调,也就是乐曲的主旋律,根据主旋律来安排穿插配器与和声。如果指挥不利,有的乐器没能起到烘托主旋律的作用,或是需要的音响不能按主旋律的要求进行,没能将乐曲的主旋律充分地表达出来,那么,再好的音乐也很难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色彩也是一样,没有孤立存在的颜色。若要使色彩完美,就必须依据色彩的主旋律,精心选择色彩要素,并通过烘托对比,及周围环境的对比映衬等方法,有效地合理地发挥色彩各要素的特点及作用,这样才能突出色彩主旋律,建立色彩美的特征。好像乐曲中的对比,有高有低,有强有弱,有平有缓。或是运用由弱到强递增的主旋律反复变化、以高音和弦等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或是采取高潮过后,是一个非常平静悦耳的单音色等方式,将主旋律通过衬托对比表现出来,起到了感染人的作用,这就创造出了既有较强的对比效果又不失内涵的艺术魅力。

秩序训练法更偏重于用色彩来组织层次丰富、色调统一美的秩序。

二、色彩秩序配色法的要求

按色彩构成原理,即对比协调规律,在画面内安排构成调子的主色。其次是组织与构成主色调系统相呼应的次主色(对比协调色)。再次是确定小面积起平衡冷暖作用的低纯度色补色系统,及少量的点缀对比色。这些决定秩序的几块颜色的选择,完全不受形象的限制,学生可根据面积、位置、秩序的需要,随意更换、调动、支配。重点要考虑如何把握主色调、协调色和点缀色之间的秩序安排,及相互对比关系,如何构成一个具有明显秩序的组织意识,有较强的理性、规范化的色彩秩序。所有这些训练过程,完全是随意调动或增减的,直到符合色彩对比协调规律为止,完成秩序组织训练的全过程。

要寻找构成色彩美的秩序骨架,在不破坏这几块颜色关系的情况下,再增加层次,便可使色彩构成作品丰富完美起来。可见正确地找到这几块颜色,构成出它们之间的对比协调关系,成为秩序配色法的关键所在。

网页配色小技巧

1.用一种色彩。这里是指先选定一种色彩,然后调整透明度或者饱和度,产生新的色彩,用于网页。这样的页面看起来色彩统一,有层次感。

2.用两种色彩。先选定一种色彩,然后选择它的对比色。

3.用一个色系。简单的说就是用一个感觉的色彩,例如淡蓝,淡黄,淡绿;或者土黄,土灰,土蓝。

色彩构成教学探究 篇6

关键词:课题整合 色彩心理 课题连贯

【中图分类号】J063

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是由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组成的。其中色彩构成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伊顿开设的色彩基础课程上发展而来。伊顿主张“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色彩使学生能够对色彩有一个实在的了解,而不仅仅存在于个人的不可靠的感觉水平之上”。通过他的教学,学生可以对色彩的明确认识,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色彩,所以色彩构成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实践课。

色彩构成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学生们经过了一段大学的学习后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精神上都有了新的转机,新的看法和认识,但是对于他们面对色彩这一基础课程,他们并不能很快的乐于接受,这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把学生美术高考学过的视觉习惯完全洗掉,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视觉规律。

一、对于教学不能把训练本身当作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视觉传达

在实践教学中,结合自己使用的教材,这是一本实践和理论结合密切的课本,内容不仅精炼,而且和现代设计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我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实验:

(一)用实践带动思考,对知识进行整合

在实验教学中,我常常把色色彩心理、彩学原理进行整合为一个课题——“色彩的物理、生理与心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色彩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把握色彩的物理原理及对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过:“艺术最重要的感觉还是归于感性的,感性之后才有理性。”所以把色彩秩序放在色彩心理之后讲授,从感性角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分析使学生们从感性的认识提升到了理性的分析。例如:让学生用色彩表达酸的概念和印象;然后思考分析:酸→联想到→柠檬的味道→联想到→橙黄色→口中发酸的印象;最后引用橙黄色表达对酸的味觉。

诸如此类分别做如下练习:嗅觉:香,臭;触觉:冰,烫;四季:春,夏,秋,冬。通过以上分析及手绘练习使学生感受到了色彩的魅力,启发学生对生活中色彩的思考和表现。

(二)用课题逐步引导,对色彩理性分析

色彩教学的三个阶段大致分为:

1.色彩的性质: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属性(色彩原理)

2.色彩的分类与秩序:无彩色系,有彩色系,色立体,色的混合

3.色彩的归纳:色彩对比,色彩调和,色调

这三个课题是从色彩现象主观分析及表现到色彩本质的理性分析,再到个人灵感体验和个性探索。为了保障教学过程的连贯性,笔者把色彩心理的实验作业进行详细的理论性分析,引出色彩秩序。

(三)充分互动,教学相长

色彩关系的处理是相当微妙的,利用最单纯的色彩作为传达情感的手段,并不能通过色彩本身来决定它们的色彩关系。因为色彩关系类似于人际关系,也类似音乐的七个音符,加上轻微的调整会发出不同的曲调;在讲授色彩关系课题时,引导学生用色彩的基础理论对不同色彩关系的图片进行色彩心理分析;接下來分解色彩关系的相关知识点;最后用色彩表达一下自己的性格;表现时利用色彩美学的规律处理好画面构成。这三个步骤有如下作用:

1.化解知识难点,把枯燥的理论联系感性进而使学生易理解。

2.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情感、色彩的关系使学生记忆深刻。

3.解开色调的神秘面纱,色调练习的过程:先定下要表达的情感;然后选择色相;进而选择明度与纯度对比;最后选择画面调和的手段。

4.充分互动、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相互分析作业,运用所学色彩知识表达自我心情和状态;通过语言表达和色彩表达两种渠道使学生强化对色彩情感的认识。

二、用手动带动思考,调整实验解构

(一)突出重点,弱化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色彩美学的习题练习,要多练,精炼,知其目的去练习。如:空间混合练习,色彩推移的空间表现练习,这两方面的练习难度大,制作需要时间长,而且不是重点。所以我采用实践,分析,总结的色彩规律。

所谓实践,就是先让学生用色彩进行涂鸦练习,表现一种生活感受。

所谓分析,就是用理性的色彩知识分析学生作业,逆向思考,让学生深刻认识色彩的性质。

所谓总结,让每个学生运用逆向思考的方式,重新理性的表现自己涂鸦时感受,再次理性分析。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拓宽教学渠道

面临36个有效学时的色彩构成课,着重于分析作品的色彩搭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对于色彩的敏锐鉴赏能力。也就是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我们就能更好理解色彩构成研究的目标,就不会拘泥于颜料、电脑的介质以及传统图案与三大构成的主次之争,大胆地去研究色彩。例如:对电影《狮子王》的色彩研究,随着故事的变化,色彩的变化,利用所学的明度,纯度,色相的对比与调和及色调分析这样色彩情感的应用。不仅使教学变得灵活生动,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三)尊重生活,拓展色彩的表现空间

色彩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属性,更好的应用于生活。在进行色彩训练时,不仅可以用绘画材料作为色彩的训练形式,也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手提袋,衣服,报纸,印刷品等生活用品来研究色彩的规律。改变原有绘画材料的局限性,给学生天马行空的思考空间,充分感受色彩的魅力。为了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感性,“强调色彩,弱化造型。”尽可能引导学生用抽象的造型承载美丽的色彩,写意的表现方式不仅为学生的实验和创作赢得了了时间,而且会大大的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增强学生对色彩研究的主观能动性。

高职色彩构成 篇7

关键词:高职,色彩构成,项目化教学

1.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专业《色彩构成》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色彩构成》作为高职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在培养学生对色彩和造型能力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思维能力, 在广告设策划、影视动画制作、网页设计与维护等就业领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专业着重于平面、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课程的学习, 对于色彩构成这样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化的需要。而传统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训两部分, 由教师讲解基础理论知识, 进行举例分析, 布置作业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其实并不适用于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这个专业的学生之前没有经过任何构图、造型、色彩搭配等知识的培训, 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和过多的临摹练习, 只会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 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教学效果, 成为高职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专业《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

2. 项目化教学法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的探索

2.1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 循序渐进引入项目化教学法, 改变《色彩构成》课程传统教学模式,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 提高学习积极性。在项目实训过程中, 主动收集资料, 进行创作设计, 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会沟通协作, 锻炼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则充分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 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分解, 协助学生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创作设计过程中, 增强理论学习的认知能力, 提高构图、造型、色彩、技法的设计能力, 增强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创新思维的逻辑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社会能力。

2.2 教学思路

《色彩构成》在项目教学法应用过程中, 首先由任课教师设定项目目标,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了解《色彩构成》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提升学习主动性,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作铺垫。

2.3 教学过程

(1) 项目分解

一个项目的实施不能仅靠某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首先将学生分组, 确定工作职责, 培养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养成团队协作和与沟通的习惯。任课老师将完成同一项目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根据学生的特长, 确定学生负责内容, 并由学生推选组长, 同一个项目中不同小组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相互交流、互帮互助。

(2) 资料收集

首先, 由任课老师进行项目示范练习, 进行知识和技能指导, 引导学生做好项目的知识、技能准备, 让他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筛选、汇总该项目的资料。其次, 学生相互配合, 查阅图书资料, 积极地收集项目资料。要求学生结合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 进行项目练习和创作。将理论学习融入实际操作中, 是提升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资料收集, 将知识点连贯起来, 为完成的下一阶段的项目做铺垫。第三, 通过了解项目所涉及元素的背景知识, 经过小组讨论, 确定表现主题和表现手法, 进行草图设计。南通航院2012级多媒体制作专业的学生全部为对口单招, 在入学前有一定Photoshop、Illustrator等平面设计软件的操作能力, 但手绘造型、色彩审美能力普遍偏弱,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通过手绘设计, 锻炼学生的手绘的基本能力。同时借助学生平面设计软件的操作能力, 用软件进行图形绘制, 提升图案造型美感, 但不能让学生依赖于平面设计软件来进行构图、造型、色彩搭配, 而是要教会学生将手绘和软件合理结合运用。

(3) 设计创作

设计创作是项目教学法的中心环节, 也是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显著区别的环节。在项目教学法每个项目模块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每一个步骤的实施, 都要求小组共同讨论, 做好讨论记录, 由组长总结汇报。然后按照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制作, 进行明确分工, 共同完成。首先, 在小组内挑选创意能力较强的同学, 担任创意总监一职, 来绘制设计草图;同时, 由对色彩敏感, 善于色彩搭配的挑选色彩搭配感觉较好的同学, 与创意总监讨论确定色彩搭配;再根据项目要求, 选择手绘水平较为优秀的同学或对设计软件操作熟练的同学进行具体制作;最后, 由小组内语言表达较优秀的同学进行最终项目成果汇报。不同小组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边做学习边思考, 增强研究性学习习惯,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水平。

(4) 教师指导

在项目教学法中, 表面看来教师的作用减弱了, 由学生占有主动地位。因为教师的角色由“台前”转“幕后”, 教学由“主”转“辅”, 指导性话语由“多”转“少”。实际上, 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才是整个项目的主导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特别是每个项目模块的开始和结尾, 教师都要定期跟进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 检查项目完成进度, 听取小组汇报, 查看讨论记录, 并及时协助学生找出设计创作中的不足, 提出意见, 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特别要注意的是,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专业的学生, 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与艺术专业的学生相比, 要逊色很多, 这就要求教师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仍然通过一定的示范教学、个别辅导来启发引导学生, 进行图案设计、色彩搭配。这也是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专业项目教学法和艺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同时, 教师还要在阶段小结交流会上, 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协助学生理清后续发展思路, 对项目阶段性成果提出建设性意见, 不断完善项目成果, 提升项目完成水平。这些都对教师在知识能力、专业素养、教学耐心等方面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项目评价

项目完成后, 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生点评、企业专家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同时, 对于进步快、创新能力强、团队协作优秀的小组和个人提出表扬和鼓励。

(6) 成果展示

项目结束后, 可以通过以汇报会、汇报展等形式将项目成果进行汇报展示。汇报会可由每一个小组选派一名汇报人, 通过PPT阐述本组项目成果的选题、设计创意、色彩表现、制作过程以及实施过程。汇报展则是通过作品展览将成果直接展示。汇报期间, 要重视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反馈, 查找不足。

(7) 总结不足

项目教学法通过学生参与项目,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提升了专业水平和社会能力。教师通过开展项目实践教学,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大胆尝试新方法, 调整新内容,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项目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高职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专业《色彩构成》这样的基础课, 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 与在其他专业课程特别是后期的软件设计课相比, 效果还不显著;第二, 项目教学法需要教师不仅掌握本门课内容, 还要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学习, 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指导, 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量;第三, 学生面对项目教学法这种新式的教学方式可能还不太适应, 虽然自己亲手设计创作能带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但动手操作过于劳累, 也容易出现懈怠情绪。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类型的项目, 不断进行鼓励和引导, 提高学生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 结语

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 是高职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专业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符合当今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 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综合素质的提升, 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磊.平面色彩构成项目化课程教学中项目设计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4) .

[2]蔡黎黎.项目教学在平面、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 2012年19期.

高职色彩构成 篇8

“构成”本是一种造型概念,是将不同视觉元素有意识地重新组合创造出一个新的视觉形态,也就是说,构成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为基本原则的。它的重点,在于方法的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构成方法与实技教学,让学生掌握造型的原理与制作技巧,引导学生以自身的体验与实践。

在今天,色彩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让我们的世界变得绚丽多彩。如何快速提高色彩的审美与应用能力也是我们今天面对的课题。当学生刚开始接触色彩构成的时候,我们常用惯性思维教授规范的色彩基本知识与规律,其实学习色彩不光是让学生学会控制和使用色彩,色彩作为视觉元素中的一员,我们更多的是要尊重和创造不同的色彩。

色彩是最具视觉冲击力的,当万事万物呈现在眼底时,它先于形象反映在人的大脑里,所以我们称它为第一视觉语言。马克思说:“色彩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具普遍性的形式。”我们在色彩构成基础课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色彩审美、色彩创造、色彩表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如何采集色彩,辨别美与丑才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那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中达到最快的色彩审美?其实环境与眼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自然界中努力去采集那些令人兴奋和愉悦的色彩结构形式,并对其特定的色彩组合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所以大自然是让学生接触色彩最直接的方法,任何色彩的搭配我们都能从中找出规律,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去探寻色彩的规律不难成为切实的好办法。打破传统的口授,走出课堂,在环境中结合教学的命题,让学生从以往的观察事物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以新的眼光和观念对色彩进行采集、观察、感悟、分析、整理、记录。如果一个设计师倘若对色彩没有自己的理解,审美没提升到一定的境界,根本不可能画出或者设计出让人感动的作品。

二、提取、归纳与整合

整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从大自然或者是万千的绘画与设计作品中提取符合命题的审美元素,根据色彩构成的原理与规律进行大量的分析与分类。然后从分类中确定自己的目的性与参与性,分析各种色彩与色彩的组合所带来的不同视觉美感,理解色彩元素的心理暗示与情感体现,最后进行归纳与整合成自己的色彩情感符号。色彩构成训练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用独特的视角、理性的自我认识与分析,然后通过将自然界复杂万变的色彩现象、色彩规律以及构成法则整合归纳为最基本的色彩要素。所不同的是,设计构成色彩强调对自然色彩进行抽象和提炼,将理性的色彩知识融于感性的色彩实践之中,使学生对色彩由个人的直觉提升至对应用的创想与设计,最终达到在各种行业性设计中能够灵活地运用色彩,并按照一定的规律、法则与技巧进行符合功能性和审美需求的设计。

三、解构、重构与体验

色彩构成的练习不能只停留在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色彩心理、色彩对比和调和训练的基础上,前期的采集、归纳、整理都是为了解构、重构、体验做准备,所有训练的目的都是一切以色彩元素作为表现手段的创造。色彩的解构与重构的构成方法,是在学习他人的色彩组织的前提下,进行组合再创造的构成手段。也就是说,将人工组织过的色彩或自然界的色彩进行分析、解体、提取、重构的过程。一方面,分析其色彩组合的成份和构成视觉特征,保留原有的主要色彩体系与色块面积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主色调、主意向的精神特征、色彩气氛与整体风格;另一方面,打散原有色彩的组织结构,在重新组织色彩形象时,可以借助与原先的构图加入自己的表现意念,以构筑新的形象,新的色彩形式。然而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体验”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去体验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发展的学习。这是一种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发展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加入前期平面构成中学习的点、线、面等的综合运用。可以开展互动主题性设计教学,把设计观念、对形态的设计以及自己的情感引入色彩构成课程,让师生一起研究与分析,如“色彩与大师对话”,“颜色与音乐的共鸣”,“形与色彩的综合表意构成”等课题。艺术的形式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只要能充分表达我们的思想、观念、情感,就是成功的。我们除了用色彩去重构一幅大师的作品,也可以让语言或者表演的方式重构。如色彩有听觉,你可以想象、可以产生共鸣,甚至可以开口去唱。色彩的搭配,我们也可以进行一场主题的服装与色彩的搭配表演等等,有意识的去引导、去体验和创造。尽可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有意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对色彩的构成方法、手段的运用,做尝试性的创造,以期建立自己的色彩体系与审美。

参考文献

[1]《设计构成》林家阳沈元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色彩构成设计》刘宝岳宋莹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色彩构成》尹定邦主编辽宁美术出版社

[4]《我们所不知晓的绘画》李睦著辽宁美术出版社

色彩构成的教学改革 篇9

在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 其中构成教学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 即所谓三大构成。而色彩构成是继色彩基础训练、写生等绘画训练之后又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认识色彩理论课程。用科学分析的方法, 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 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 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是掌握色彩形式法则的艺术设计专业独立的基础科目。是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 它是探讨利用色彩要素的搭配交变获得色彩审美价值的原理、规律、法则、技法的学科。它对于现代设计及其它视觉艺术的创作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色彩构成能够丰富学生的设计思维, 提高审美的判断能力和倡导创新的变革精神。色彩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今后设计作品中色彩修养和创意水平的高低。

二、传统色彩构成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构成教育始于20世纪的包豪斯, 80年代引入中国, 现在几乎被所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列为现代设计基础的必修课。实践证明, 构成教育所育成的理性分析、逻辑演绎、系统追求的综合能力, 是设计人员面对现代化设计挑战所不可或缺的素质。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我国的色彩构成教育体系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但与我国的设计实践领域相比, 无论观念还是手段, 色彩构成仍是一个不太受重视的领地, 处在停滞不前的边缘。目前的色彩构成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和单一。通常是教师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授课。学生在你讲我听的方式中接受教学内容, 再通过手绘训练, 以作业形式呈现出来, 最终由教师进行品评。作业过程中, 学生将大量精力放在色彩的临摹及颜料调配上, 不注重色彩设计意识培养, 缺乏创造性, 同时还困惑在颜料调配不均等表现力差等现象中。整个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完整性, 注重对色彩理论的试验分析, 偏重已有理论成果的再现, 不注重对色彩运用的感性分析;不明确色彩构成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对色彩的认识、审美、整合和表现的创新能力。学生深感课程枯燥、乏味。当课程结束后, 如云里雾里, 形成临摹容易创作难的现象, 为日后的专业设计设下了障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 教师往往以字代色, 致使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 学生只能通过联想加以比较, 直观性较差。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 很难把构成中的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

三、改革措施

1. 明确教学目的,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成员必备的心理品质和基本素养, 是教育所要完成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无论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如何更新变化, 设计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宗旨永远不会改变, 构成的重要目的也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使画面具备美感?如何创造美的形式?这是我们在上第一节课都应明确和解决的问题, 但在色彩构成教学中, 部分教师不明确教学目的, 忽视理论的深入探讨, 没有从构成原理形成的初衷探寻其原委人手, 学生仅停留在经验层面, 模仿前人已有的相关图例, 无法真正实现调动学生艺术潜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色彩构成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于指导学生把视知觉经验加以发展、整理, 把学生对于自然世界的视觉经验化为美的条件, 使学生能用色彩特有的审美形式去体悟与之相对应的操作技法形式, 激发学生把自己的意象以及感应, 化为可视的形和色。在色彩构成的原理中, 包含了一些方法和规律, 这是形态和设计的共性;寻找新的设计形态, 挖掘原有形态新的感受, 把这些大家都熟悉的设计“语汇”以新的方式呈现和组合, 形成新的视觉形式, 这就是创新的开始。不断的试验, 广泛的借鉴和吸收, 增加对形式的感受, 甚至产生一些偶发形态, 这是构成, 也是设计创新的重要源泉。同时,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授色彩原理理论和绘制技法的同时, 要强调色彩的感觉、知觉、象征、联想、寓意等各方面的表现, 将学生对客观物象的感性观察引导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并侧重于对客体的表现。

2. 重视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 增强审美意识。

艺术修养是人审美素质的主体部分, 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艺术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人人格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高低。设计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 更要关注学生的文化价值趋向和生活态度, 关心他们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识, 以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

如何使画面具备美感?如何创造美的形式?我们创造的色彩关系美吗?作为未来的艺术设计工作者, 通过设计将自己对人和事物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受众, 创造新的色彩享受, 美化生活, 美化社会, 所以, 较高的艺术修养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提高学生色彩造型的鉴赏能力, 使学生深刻体会色彩设计的艺术内涵, 让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感受和理解色彩造型艺术中所涉及的理论与技法, 深入接触到色彩艺术的本质, 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具体可在课题设计上, 着重训练学生对于色彩的打散与重构, 如“来自大自然的启示”、“来自音乐的感受”、“色彩与数学”、“色彩与嗅觉”等。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从自然中汲取营养, 到生活中去, 观察色彩, 获得体验, 产生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冲动, 培养情感, 陶冶情操。引导他们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 从而发现和捕捉生命的色彩, 设计出新的配色, 使设计作品即能满足人的需求, 又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引导学生观察传统的色彩和那些过去他们曾熟视无睹的色彩搭配, 唤起他们对色彩的地域特色的感知, 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规律。通过认识来借鉴传统色彩, 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会起来, 借鉴民族色彩中的精华, 有效地运用到现代构成理念中去, 丰富中国特色的色彩构成教育, 以服务于现代设计。

3. 丰富教学手段, 注重设计意识的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脑和网络的出现, 不断冲击我们的思维和现有的生活方式, 我们以往的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也相应发生变化。电脑作为现代高科技处理信息的工具, 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摄取、存储和处理视觉形象的功能, 为色彩构成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表现形式和巨大的艺术潜能空间, 有利于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

教学中, 我们可借助于计算机这一媒体更加直观地讲解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 充实课堂的学习内容, 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色彩规律。将传统构成教学与先进的多媒体工具相结合, 为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体系注入新鲜血液。今后的设计作品, 多数是在电脑中用视觉语言传达出来, 多媒体辅助教学训练手段也应及早介入设计基础教学。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 教师可借助于电脑直观形象地讲解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和色彩组合规律, 评析优秀的色彩构成作品, 这样有利于学生透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色彩的鉴赏能力。

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 学生利用Photoshop、corel Draw等电脑软件代替其中的手绘技术训练, 不仅速度快、质量好, 且可反复修改, 从而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对色彩的研究、构思和创意上, 丰富色彩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新技术, 由特殊处理效果产生独特的创意构想, 提高学生对色彩构成的学习热情和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 通过网络延伸他们获取知识的范围, 搜索和下载有关的教程、制作技

浅谈声乐教学的几种方法

程彬

(泰山学院音乐系山东泰安271021)

【摘要】本文列举了几种声乐教学中有代表性的特色教学方法, 分别介绍了其作用、适用情况、注意事项等,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的教学目的合理搭配使用, 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教学是有一定特殊性的学科教学, 发声的器官看不到、摸不着, 学生的生理和音乐条件各不相同, 教学中的许多关键性重要问题的表述只能借助比喻、示范、甚至是主观感很强的感觉进行教学, 因此声乐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特色的教学方法, 分别如下:

1.启发教学法: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来启发学生达到正确的歌唱的目的。如我们在启发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来歌唱时会说“用吸气的感觉来呼气”或者是“保持住吸气的状态歌唱, 不要一下子把气用完。”实际上这是一种很通俗直观的教学法。因为吸气是人人都会的, 老师让学生用这种人人都会的吸气状态来呼气, 实际上达到了气息适度控制运动, 不要一下子用完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启发, 学生便会很快掌握气息支持歌唱的正确状态, 达到教学目的。

2.想象教学法: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老师在讲共鸣时, 往往会让学生想象人体作为一种乐器的状态是怎么样的。一般会说:“乐器的共鸣腔是管状的。声音的位置要在鼻咽腔共鸣点处集中。想象喉咙打开, 口腔和喉腔是畅通的。”等等, 所有的语言都为了在描述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空间, 这时候我们可以想象, 由于教师的语言描绘了空间的形态, 声音的位置“点”在同学的脑海里必然会产生一副生动的“乐器”图像, 并想象声音的位置。所以, 学生在演唱时, 一定会在一个想象的空间里长处准备好的声音, 已达到声乐的教学目的。

3.语音教学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语音 (包括元音和母音) 的变化来调节学生歌唱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不同语音的选择本身就是对发声器官的不费力调节, 在此基础上强化训练容易被学生接受, 同时声乐艺术本身就是声音和语言的结合体, 通过不断变化的语音教学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语音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 在声乐教学中也被广泛使用。

使用语音教学法时,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 选择不同的

母音, 避免千篇一律。如对于初学的学生和喉位较高的学生多选择[o]、[u]等喉位较低、容易打开喉咙的母音进行训练;对于舌头过于僵硬的学生多使用辅音配合发声等

4. 感觉教学法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用自己歌唱的感觉和学生歌唱的感觉来指导学生歌唱的教学方法。感觉是把歌唱状态形象化, 帮助学生体会复杂、抽象歌唱状态的有效方法, 学生声乐学习的过程就是歌唱状态的感觉不断领悟和巩固的过程, 不同的歌唱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歌唱感觉和体会, 感觉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运用感觉教学法教学应该注意教师的感觉不应该强加给学

巧, 丰富自己的知识容量,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并可衍生出多个方案, 便于比较, 扩大练习范围。为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培养良好的电脑技巧打下基础。

总之, 新时代新技术赋予我们新观念。色彩构成教学必然要与诸多新兴技术和知识发生关系。而快捷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推陈出新的教学思路是实现创新目的重要保障。电脑作为现代高科技处理信息的工具, 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摄取、存储和处理视觉形象的功能, 为色彩构成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表现形式和巨大的艺术潜能空间。

生;学生不要过分依赖和追求某种感觉。教师的感觉只是教师自己的, 教师用自己的感觉要求学生时只有学生也能体会到教师的感觉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学生找到感觉时可能是整体的感觉, 也可能是比较关注的局部感觉, 所以无论教师的感觉还是学生的感觉都不能当成真理过分追求。

5. 机理教学法

在声乐教学中, 从歌唱发声的生理上直接锻炼某部分肌肉, 来解决歌唱发声问题的教学方法。如用狗喘气的方法训练腹肌、拉舌头发声或者放松下巴等。机理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运用较少, 在有的声乐形式中甚至不用, 如我国民间歌曲的传承发展中, 美声歌唱教学的早期阶段等。

使用机理教学法有速成的效果, 有积极的一面, 但不建议长期使用。长期使用机理教学法单独练习会导致歌唱时心理与生理的有机协调, 运用不恰当会破坏歌唱的整体。因此在使用机理教学法时要合理运用, 扬长避短。

6. 理论教学法

是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理性地运用声乐理论指导学生学习, 学生通过学习声乐理论知识来提高自己歌唱水平的教学方法。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声乐发声原理、歌曲风格、文化背景的理论文献等。理论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主要起指导作用, 但理论教学法一定要联系实践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不同的, 王耀华在《高师音乐教育学》中提到:“高师声乐教育的重点在于怎样让学生了解、掌握发声与发声训练的方法, 及学习演唱作品的基本方法;对于音乐学院声乐系来说, 则侧重于培养学生演唱技巧及对不同风格、题材的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对戏剧学院和广播学院播音专业而言, 前者以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并将这种方法融入到戏曲唱腔的演唱之中为主, 后者则是一门借以辅助语言发声而使学生掌握并在播音中使用歌唱发声的方法。因此同是声乐学科, 教学的目的、内容是不同的, 指导原则也不同, 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肯定是有所差别的。”各种声乐教学方法不是孤立存在和使用的, 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教学目的的不同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取长补短, 以最有效的方法达到声乐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声乐学基础》石惟正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声乐艺术美学》余笃刚著高等教育出版社3、《高师音乐教育学》王耀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4、《教学论稿》王策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摘要:构成的重要目的也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学生对于自然世界的视觉经验化为美的条件, 使学生能用色彩特有的审美形式去体悟与之相对应的操作技法形式, 激发学生把自己的意象以及感应, 化为可视的形和色。

关键词:判断能力,倡导创新,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吴卫.从表达色彩介质的转变反思色彩构成教学改革[J].株州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学报, 2004 (9) .

[2]姜余.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色彩构成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3]李俊峰.对于传统色彩学的新认识[J].甘肃教育.1997, (Z2) :91.

[4]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 2003 (4) .〔责任编辑:邹芳启〕

色彩构成方法论研究 篇10

色彩构成, 即色彩的相互作用, 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 用科学分析的方法, 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 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 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2. 色彩构成的概念

色彩构成是艺术与设计的视觉造型基础, 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它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被统称为“三大构成”。构成是按要求将视觉元素按照一定的美学规律, 搭配组合成新的视觉形象。而色彩构成就是在正确的色彩原理指导下, 利用不同的色彩元素组合传达情感, 构造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色彩效果。

3. 教学目的与教学特点

3.1 色彩构成是以培养学生的色彩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为目的, 通过系统地掌握色彩组合的基本规律, 以及大量的技能训练, 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色彩构思方法和色彩技能训练, 使学生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色彩的性质并掌握色彩艺术创作的应变能力, 把握色彩调和与组合的多种途径, 为后续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色彩构成课程属于实践课程, 在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

上依靠学生的手工制作来掌握课程内容, 一般情况下, 先通过知识的讲解, 进而穿插色彩基础图片的观摩及设计成品与色彩构成的关系之间的观摩分析来理解色彩构成课程, 最后通过学生的色彩基础, 例如:色环、色谱、渐变、明度变化、纯度变化、色相变化、色彩间的变化等训练来达到掌握色彩构成知识的目的。

4. 教学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流程, 例如色彩的基本认知、色彩构成的形式法则、色彩的对比构成、色彩的调和构成, 以及色彩的心理效应和与设计实践的关系等构成了普通的教学流程, 以下是对教学流程的基本认识。

4.1 基本认识

通过对色彩的原理、分类、色彩的混合及色立体的解释来认识色彩。

4.2 形式法则

对色彩本身所具有的均衡、节奏、韵律、单纯化、主次、呼应、点缀、互补等现有形式法则进行逐一介绍, 使学生认识各种色彩之间的基本关系。

4.3 对比构成

通过举例说明和解释色彩之间各种对比的效果, 如色彩的同时对比、连续对比及三要素的对比, 在三要素对比中强调:色彩的三要素:“明度”“纯度”“色相”之间的对比及所表现出的长短色调的调和变化。

4.4 调和构成

通过对色彩调和的说明、色彩调和理论的解释及色彩调和构成方法的介绍来阐述色彩通过调和所表现出的调和关系。

4.5 色彩的心理效应

各种色彩能够给人以不同的色彩感受, 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就是色彩与心理的关系。另外, 不同的色彩及通过色彩的调和能够让人产生不同的情感联想, 这也是色彩心理效应所表现出的一种性质。

4.6 教学流程的优缺点

色彩构成教学从色彩的定义、色彩的原理、色彩的认识、色彩构成的形式法则、色彩的对比、色彩的调和构成、色彩的心理效应、色彩构成与设计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使学习色彩构成的学生能够了解并认识色彩构成及色彩构成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构成效果。在课程的讲述及学习中, 一般情况下通过每一章节课后的作业训练来达到掌握每一章节授课内容的目的。

通过课后的学习, 学生掌握一定的色彩构成效果的制作方法, 一般情况下因为学时的限制, 或者作业数量的限制, 所学习到的色彩知识及构成知识比较凌乱, 掌握一般情况下的色彩构成效果的制作方法能够使学生基本了解色彩构成的原理及基本制作方法, 能够使学生对整个色彩和构成法则做到整体的认识、了解、掌握、熟练运用, 以及在各个设计领域举一反三, 这对学生系统地学习和训练色彩构成有着极高的要求。

5. 色彩系统训练方法的提出

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色彩构成书籍在系统地讲述了色彩构成原理的基础上列举了很多图例, 之后在每一章节的课后都制定了一些作业, 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色彩构成, 通过制作课后作业的办法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色彩构成知识。从多年色彩构成的教学经验来看, 学生普遍不能完全明白色彩构成的实用意义, 以及在其他课程方面的作用, 如图案设计课程、包装设计课程、VI设计课程、环境艺术等方面的具体运用。

针对色彩构成学习的实用性问题和它对其他课程的作用, 我们总结出一套色彩构成学习的方法, 即将整个课程的学习通过某项固定的设计方案表现出来, 这个设计方案可以选作图案设计方面, 也可以选作环境艺术设计方面。通过色彩构成与实践课程的结合, 再加上色彩构成课程的讲述, 学生在明白色彩构成原理的同时, 也能达到色彩构成与其他设计综合运用的实际效果。

6. 训练方法的运作方式

为了清楚地表达色彩构成训练方法论的步骤及重点, 在这里对方法论进行了有步骤的顺序排列。

6.1 先将色彩的基本知识即色彩原理进行讲述, 通过某些

小实验使学生看到色彩的来源及色彩在大自然中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效果, 然后将色彩的分类、属性、色彩的混合、色立体等色彩原理进行图片讲述。

6.2 作为色彩构成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的重点, 在讲授

色彩构成的形式法则之前, 我们首先要对需要进行形式法则训练图形的确定, 运用同一主题或者同一主题图案进行色彩构成的形式训练。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在同一主题或者同一图案的基础上因为色彩的变化, 图案的效果也会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 这种变化有可能来自于对视觉的点缀、冲击、偏差、隐晦, 也有可能来自于对感觉感情上的清爽、开朗、明亮、苦闷等。

6.3 作为色彩构成方法论的训练重点, 我们将固定的主题

或者图案进行色彩构成形式法则的训练, 例如在对色彩的认识训练中, 我们通过同一主题图案将色彩的均衡、节奏与韵律、色彩的单纯化、色彩的主次、色彩间的呼应、色彩的点缀、色彩的互补等进行逐一训练, 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主题图案中通过色彩构成法则的形式变化就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效果。假设所固定的主题图案是为了某项环境艺术设计或者视觉传达设计所固定的图案, 那么通过这样的色彩构成训练就可以使这些效果变化丰富多样, 同理, 通过这样的训练也能使学生随心所欲地对内心所向往的图案进行描述。

6.4 作为色彩构成方法论的训练重点, 我们通过同一主题

图案进行色彩构成的对比训练, 让学生通过同一主题图案进行色彩对比的同时对比、连续对比、三要素对比的训练, 明白在同一主题图案中三种不同对比所表现出的不同颜色效果。

6.5 作为色彩构成方法论训练重点, 我们还是通过同一主

题图案进行色彩调和的训练, 这其中既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等有秩序的调和, 又包括类似调和中的同一调和、近似调和, 以及对比调和中的主色调调和、面积调和、隔离调和等调和训练, 使学生明白并掌握在同一主题图案的情况下因为色彩的调和方法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6.6 作为色彩构成方法论训练重点, 我们同样通过同一主

题图案进行色彩心理效应的训练, 将色彩的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进退与缩胀感、兴奋与沉静感、华丽与朴实感, 以及色彩联想的色彩表现训练, 让学生掌握在同一设计主题图案的基础上通过色彩的手段能达到各种不同的色彩心理效果。

7. 训练方法的连续性

色彩由认识到逐步复杂训练的加深, 同时也要求我们对训练方法保持前后顺序的同一, 这样能够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色彩构成知识及在其他设计领域的运用法则, 如果没有按照步骤或者缺失其中一步, 就会使学生在色彩构成知识的掌握方面思维与训练手法混乱而影响效果, 因此色彩构成训练方法论的连续性也至关重要。

8. 方法论的重要性

色彩构成训练方法论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 注重探讨色彩构成的构成原理, 以及通过同一主题图案在不同色彩构成手法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各种效果, 因为主题图案的设立, 让学生明白在其他相关设计领域中色彩的使用方法及具体的操作方法, 对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理解色彩构成、掌握色彩构成、活用色彩构成起到至关重要的方法型作用。

摘要:色彩构成是艺术与设计的视觉造型基础, 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 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一起被称为“三大构成”。在色彩构成课程中能否掌握色彩理论知识是色彩构成课程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作者通过对色彩构成学习方法论的探索研究, 归纳总结出掌握色彩构成逻辑思维方法以及色彩创造能力的方法, 进而为色彩构成学习探索出有学习规律可循的研究方法论。

上一篇:高师音乐人才培养下一篇:苏北地区中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