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育语文教学

2024-07-02

美学教育语文教学(精选十篇)

美学教育语文教学 篇1

一.创设美的情境, 以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指导教学

美感是审美主体多层积累的独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受年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限制, 与作者作品中的特殊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生经历等难免存在一定差距, 要想让学生们感知、理解作品的美确实存在着一定困难, 所以, 此时如果教师善于创设美的情境, 启发得当, 以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贯穿于教学之中, 那必然会给课堂教学吹进清新、自然、充满活力之风。可以设想, 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高质量的美的熏陶, 让学生学习起来如沐春风, 那将是怎样的美好感受。

现行的语文教材, 大多是文质兼美、思想性很强的作品, 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绚丽多彩的美的世界。小说中的情节跌宕美, 人物性格美;诗歌中的音节旋律美, 情感净化美;散文中的意境深幽美, 构思奇特美等, 它们或许有这样那样的疵点, 但完全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收获。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还是以干瘪的语言单调的方法去处理, 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五光十色的美展现给学生的。教育美学认为, 青少年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 他们认识事物都是从感性开始的, 而他们的感官无时不在渴望着美的和谐, 因为美总是伴随于形象的, 而且又离不开情感的体验, 任何事物只有当它激起人们的满意、愉悦和振奋的感情时, 它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才能真正具有美的价值。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写了十道风景, 是直接感象的描写, 这些描写是互不关联的个别景物, 由于语境的压力和丰富的想象参与, 这些零散景物变成了生动的画面, 并与最后的情语相融, 表现出一种“生气运出”的生命力感。由此点出了“味外味”的灵境, 一个充满哀愁寂寞、怅触无边的人格形象兀立纸上, 使感到一种寂寥荒寒美。又如, 笔者在教授《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 我想学生所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深的是启发了他们对美的真谛的思考。“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东西, 然而最美丽的花也会凋谢, 再美丽的人也会衰老, 然而有一种美, 它跨越百年历久弥新, 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就是一位具有这种美丽的人, 让我们一起……”。这节课一开始, 我就用语言, 这无形的大手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心。十一二岁的青少年正是发现美、追求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 他们更急于想知道的就是“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通过对课文中居里夫人外貌描写的句子的分析, 有的学生直率地说出了“居里夫人并不美丽!面容憔悴神情疲倦的人怎么会美丽呢?”, 然而当我们分析了她憔悴的原因, 简陋的工作环境, “终日的烟熏火燎”, “三年又九个月”的持之以恒, 最终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这比原珠笔芯还要小的0.1克镭时, 学生们无一不为居里夫人坚毅、执著的精神之美震憾, 而成名后, 不计虚名、视金钱为粪土的淡泊名利, 被误解然而仍忘我投身科研的高尚人格之美, 更令学生折服, 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理解、认同了这位跨越百年、千年依然美丽的伟大女性, 真正认识了美的真谛, 而这种鲜明的情感教育, 不仅对于学生、对于我, 也是一种美的熏陶、一次精神的洗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这样写到:“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是很有哲理的。所以, 以审美情趣投入教学, 要做到文至情至, 文尽情余。

二.美读可活跃课堂气氛, 深化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任务, 其中“读”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要素。古人也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好书不厌读百回, 熟读深思子自知。”文坛泰斗叶圣陶先生更是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 称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 须在心与眼之外, 且用口与耳才好, 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求“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所以,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课文中的不同的内容和风格, 指导学生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和韵味:或慷慨激昂、豪放悲壮, 或凄凉哀婉、低沉感伤……选入课本的美文佳句, 一字一句都耐得起精品细嚼, 通过美读, 既可以使学生体验美感, 又能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语言美、描述美、事物美、境界美、情感美等, 激发学生仰慕美好的人物, 热爱美好的事物, 更留满口余香, 醇美无穷。《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散文诗性质的童话小说, 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文中大量诗话的语言, 如第一段的:“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 没有光亮, 没有色彩。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他无法亲近别的小伙伴, 只能静静地坐在一旁, 听他们说笑嬉戏。他还喜欢……”, “月亮出来了, 今天的月亮特别亮”, “太阳出来了, 今天太阳出来的格外早”。这些句子短小、整齐, 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用词遣句上按句排行, 短小、活泼、跳跃, 像小溪流水, 自然流畅, 叮咚有声。又如:“从此, 影子常常牵着盲孩子的手, 带着他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 羊儿咩咩地叫, 还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 走过小木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文中大量叠词、拟声词的运用不仅描写情态逼真, 而且语气舒缓, 朗朗上口。然而, 如此美的文章如果按照讲授一般课文的教学模式去教学, 必然让学生兴趣索然, 文章的审美之趣恐怕很难让学生体会, 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而对课文中蕴含的人性之美, 课文的友爱、关注弱势群体的主题之美学生就更不可能深刻体会了。而此课教学设计以读代讲的方法来学习本文后教学效果就大大不同了。开课伊始, 在低缓、感伤的音乐烘托下, 我动情地给学生朗读着课文的精彩片断:“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他常常自言自语:谁跟我玩儿呢?”这使得学生们一下子走进了盲孩子的内心世界, 此后, 我还选取了课文的重点段落, 指导学生齐读、男女生朗读、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在对课文的反复朗读过程中, 一次次加深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整个课堂沉浸在淡淡的忧伤之中、沉浸在学生与文本、与自己的内心的对话中, 就在这颇不宁静的情感氛围中, 学生很自觉、很自然地体会, 领悟了课文透过语言文字想要传达的主题。学生们透过字、词语、句子, 情为景生, 景为情语, 不仅通过读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掌握了一些散文诗化童话的写作方法。在课后小结中, 我惊讶地发现, 不仅重点、难点基本掌握, 而且很多学生能有独到的见解。可见, 学生要提高感悟文章的能力, “美读”是重要途径。让学生亲自用心去读, 用情去悟, 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 加上个人情感的朗读, 实际上是对作品美的再创造。丰富的想象能够补充, 完善作品的内涵, 填补作品的空白之美。这样一来, 一个个死的文字就能动起来, 变成“大脑屏幕”上一幅幅活的画面。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教学中, 在朗读课文第一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 (云雀) 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时, 有的学生一边朗读, 一边露出会心的微笑, 因为这幅画趣味盎然的“音乐图”深深的吸引了他, 调动了他的想象功能, 唤起了他对儿时美好回忆的联想, 同时“百草园”的形象被描写得具体可感, 他的感知功能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一边朗读, 一边就仿佛看见了“碧绿的菜畦”, 听见了蟋蟀的低鸣……“百草园”唤起了他的想象、联想、回忆, 调动了情感和理解, 得到精神上的超脱和怜悯, 即审美感受, 进而更自然的悟到:热爱大自然, 喜欢游戏、玩耍是孩子们的美好天性。而在读到“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 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 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 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 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这段时, 那生硬、拗口且难懂的文言, 让学生们更真实、真切地感受到了当时私塾教育的陈腐, 及学生读书生活的枯燥。由此可见, 美读能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更深的东西来, 能挖掘出其内涵, 活跃课堂气氛, 深化教学内容。

语文课堂中的美学教育教育论文 篇2

摘要:本文论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文章从理趣美、情感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会鉴赏文章。

关键词:语文课堂 美学教育 文质兼美 美学魅力

文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历史情感的结晶,与文学相伴,你会感到生活是如此美好。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欣赏美的能力教育。因此,语文教学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教学内容中蕴涵着理趣美、情感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一、引导学生体会理趣美

“文以载道”,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富于理趣的文章。教学此类文章,若照本宣科,收效必微,只有深挖含蕴、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宽容>序言》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其思想内涵外,还可联系改革开放的形势,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先驱者往往不能为人所了解,常被视为异端,因此我们对于改革者应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生要学习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教《师说》这一课时,可联系社会上有些人耻于读书的不良风气,引导学生要活到老学到老。

二、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情感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生活内涵,最主要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材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材料,表现人生观的`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现社会责任感的如《沁园春长沙》,表现生死观的如《<指南录>后序》、《五人墓碑记》,表现追求自由的如《逍遥游》、《致大海》,表现热爱大自然的如《故都的秋》,表现反战思想的如《兵车行》,关注妇女命运的则更多如《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祝福》、《项链》。几乎每一篇都有一种情感倾向,喜、怒、哀、乐、爱、恨,无不具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欣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作家在作品中灌注的审美体验。

情感美教育,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得出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用柏拉图的话说“融美于心灵”。课文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有亲情,也有爱国情、思乡情等,对于这些美的情感,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的时候,就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尽力创设一种悼念、悲愤,对敌恨、对友爱的感情,而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就用播放配乐朗读的录像,引起同学对沦落天涯的孤独者的同情,体会到共鸣、知音在生活中的难能可贵。

三、引导学生体会人格美

“文学即人学”,学习语文就要从中感受作家的人格力量。如:从不掩饰自己对功名利禄的向往,但又不肯忍受一点人格降低的李白,他的一生侠影萍踪,踏遍天涯,让人向往;“穷年忧黎民”的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之后,依然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对众生的悲悯情怀,更让人景仰;用轮椅走了三十年人生之路的史铁生,如今只能在病床上写下“当我躺着的时候,我怀想坐着的时光”,读着他的《病隙碎笔》,怎能不被他如此悲壮而又坚韧的人生深深感动。

语文课本还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历久不衰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润土的落后愚昧,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贝多芬的执着顽强,鲁滨孙的积极乐观……这些人物无不以他们的鲜明性格,给人带来情感的震撼,让人领悟人格的魅力,使人得到美的愉悦。教学中,教师应紧扣作品的语言,剖析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引导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激发他们的爱憎情感。通过对人物人格的鉴赏,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学会鉴别生活中的美丑,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积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正面人物性格的分析中得到美感,也要教会学生从反面人物或中间人物的分析中享受美。因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于反衬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

四、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语言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堪称运用语言的典范之作。叶圣陶曾经说过:“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体会、领悟语言美。但在这一方面,学生的认识往往停留于表面,比如《沁园春 雪》中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的语句,学生可能仅仅满足于了解字面意思和掌握修辞方法,并未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机和不屈的力量。为了让学生读懂其情味,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来思考:当时的民众读到这些语句时会引发一种怎样的豪情?从而使学生真正读懂这句话,感受到其语言之美和精神之美。在文学鉴赏方面,也由此学会要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文学作品,要去体会文字内在的感染力;在写作方面,学会在描绘景物时,应将自己想要传达的感情融入到描绘的对象之中,使其具有生命力。

五、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

诗情画意的融合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清凉、寂寞,“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悲凉、怅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简炼深刻。无论是格律诗的齐整押韵,还是散文的参差错落,读来总觉得环珮叮当,怡人耳目。教师应带领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树立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去,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让学生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去感受作品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使他们用自己的情感编织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得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个性的张扬。

总之,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美学魅力,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应不断挖掘课文所蕴含的美学因素,以此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语文,还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集》(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0月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北京。

[3]《史铁生作品集》(选载),东方出版中心。

[4]《文话七十二讲》(教育),(与夏丏尊合著。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初探 篇3

一、在美读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读,即在朗读时读准字音,注意句子的停顿、语调、速度和情感等因素,让学生富有感情地去读佳作美文,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例如,在《爱莲说》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让学生直接感受在现实生活中离他们很遥远的这种植物——莲,配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为背景的充满激情的朗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从音画时尚去感受名篇所带来的魅力,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课文,感知名著的美情美意。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激发情感,体验情境,赏析课文美的语言。这样让不爱学习古文的学生也产生兴趣,走近古文,走进作者,与古人对话,从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学生有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在学生的跃跃欲试中,他们试读,在试读中把握感情,理解古人高洁的志趣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形象性

古人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教学中,美育是离不开形象的。我们应注重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因。教学中要注意营造教学的审美氛围。一位教育家说:“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各个环节上展示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让学生感到美的气息,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直接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要注意提高教师自身的美,包括语言的形象美,教师的仪态美、知识美,这些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更有助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中抓住美育的情感性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所读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用这种统一的、整体的观点来教学就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会让学生对审美对象有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如在《背影》一课教学中,指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以背影为课题,“我”为什么几次流泪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通过阅读,学生理解了父子间真挚的情感,父亲对儿子的爱是通过背影展示出来的,从而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深沉博大的爱是任何东西也无法替代的。我们要感恩父母,理解父母之爱的伟大。在字里行间里感悟父爱这种博大的情感,学会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个人,在阅读中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这说明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语言文字和进行思想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同时也可以看到,这种美育不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说教,主要是靠在语文课上借助阅读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思维、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的。

四、注重美育的渗透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一切感觉,引导学生抓住美感特征,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感知美、发现美,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课堂中,语文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诸种感觉,学生就能把作品中丰富多彩的美传递到大脑中,从无声的文字中跳出有声、有色、有形的美的图景,使自己通文之“理”,明作者、作品之“情”,从而使情感、气质、性格、胸襟等得到升华;并在美的体验中,进行着心灵的洗涤,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和美化。基于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握美感特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内在美。

总之,“没有美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入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语文学科美的内含,增强语文教学效果,实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学目标。同时,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韦雄)

古诗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篇4

一、深入了解,在生活中发掘美

诗歌是时代生活最强烈的反映,作者把大千世界,人生百态经过艺术加工,以精练、凝重的语言,体现在诗歌创作当中。因此,古诗教学应该让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现实有全面了解,把所学诗歌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当中去理解、去感悟、去品味,这样才能把诗歌蕴藏的美挖掘出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把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性格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等情况向学生做全面介绍,让学生把这首诗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学习。

比如,让学生品味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就要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狂放不羁,笑面人生,了解他所生活的大唐盛世;品味杜甫诗歌中反映的民生疾苦,体会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就要让学生了解杜甫坎坷的人生经历,了解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逐步由兴盛走向衰落;品味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就要让学生了解他母亲长期奉佛,对他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解他中年丧妻以后,一直过着吃斋奉佛的独身生活;品味杜牧、李商隐诗歌中的伤感和朦胧色彩,就要让学生了解唐末的动荡不安,唐王朝灭亡前做垂死挣扎的社会局势;学生只有做了全面广泛地了解,才能发掘出诗中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引情入境,在颂读中感悟美

讲解诗歌内容时,教师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去朗读有关片断,带学生去进入一种境界,引导学生闭目想象,使其思想得到升华、净化。

比如教学《别董大》一诗,可以这样引导:茫茫塞外,一望无垠,黄沙满天,遮云蔽日;狂风怒号,飞雪连天,北雁成群,结队南飞。在京郊通往塞外的大路旁,两位友人挥手告别,该是一番什么样的滋味呢?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先感受环境的惨淡凄凉,在这种气候中与友人分手,心情自然更觉沉重,但突然词锋一转,在这暗淡的天幕上划出一道亮光,使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通过这一反差让学生体会盛唐诗人开阔的胸襟气度,感受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气概。这样写远远要比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多出几分豪迈,多出几分自信。

三、组诗教学,在比较中寻找美

在学习一首新诗时,我们不要孤立地只讲这一首诗,而要以点带面,再找出几首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诗来做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诗歌之美。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可以与《赠汪伦》放在了一起来讲,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做了如下对比: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李白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开头用了一个“故人”点出了和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友谊之厚;《赠汪伦》则是用“踏歌声”来突出汪伦对自己的一片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写老朋友的船顺江东下,越去越远,最后消失在天边,只看到滚滚长江水向东流去。老朋友走远了,已经看不到了,而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远望。作者借景抒情,借浩荡东流的长江水去而不回,抒发了和孟浩然之间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赠汪伦》则通过深刻的比喻,用深不可的桃花潭水和汪伦的送别之情相比较,衬托出汪伦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前一首作者在写送别老朋友时,看到奔腾东去的长江水,想到自己和老朋友也像这长江水一样四处漂流,不禁触景生情,流露出了伤感。而后一首诗,友人的踏歌送别方式正合李白的豪放性格,故此李白分外高兴,尽管是离别,却丝毫没有那种伤别离的情感。所以,这两首诗虽都出自一人之笔,但在艺术手法上却并不相同。

四、探究哲理,在学习中体会美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里,有很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名句,可以说是名垂千古,妇孺皆知。这些诗句,不仅语言至善至美,而且都插上了富有哲理的科学的翅膀,达到了科学与文学的完美嫁接。在教学这些诗词时,应该帮助学生去发现、感悟诗词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比如教学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要让学生品味到事物的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学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让学生懂得,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各人的立场和视角不同,观点也就会不同,置身于其中的人,认识视野就更受局限,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事物,才能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分析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不仅让学生能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还要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塑造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比较深入地领略诗歌的魅力,得到美的熏陶。

摘要:古诗中美的领域是一个辉煌的殿堂,帮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目的所在。

美学教育语文教学 篇5

论文摘要:美育是人类传授现有的审美文化,并启迪新的创造的一种教育文化活动,它是高校健美操教学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健美操美学教育的角度分析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美学渗透的策略,以此促进高校健美操的教学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健美操 美学教育 策略分析

健美操是一项追求人体健与美的运动,它不但拥有技术,而且具有至高的美。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健美操之所以能迅速发展、风靡全球,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蕴涵着独特的美学,体现着人类的审美追求,遵循着美的规律,包含着美的内容。

一、健美操运动的美学特征简述

高校健美操的美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因为健美操无论是在动作、造型、姿态还是在队形、服饰、色彩、音响等方面都充分体现“美”,具体来说健美操运动从美学角度来说具有以下特征:

(一)形体美。身体美是指“人体经过体育运动获得的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而显示出来的美”。它不仅是人体表面形态的美,也是一种能进行生命活动的有机体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美。身体美包括肌肉结实美、柔软弹性美、筋骨强壮美、身体曲线美、匀称美、姿势美、肤色美等。

(二)动作美。健美操是一种人体运动的.艺术。它是以身体各部位的绕环、屈伸、摆动、跳跃、转体等复杂的动作为基本练习,展示多彩多姿的生动形象,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健美操动作组合包括基本步伐和上肢动作两部分,多样复杂的步伐与复杂多样的上肢动作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上下肢动作的完美结合,卓越体现了动作的高度艺术性。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出来刚劲挺拔、朝气蓬勃、干净利落,洋溢着激情与活力的动作组合,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

(三)编排美。在健美操成套动作完成过程中,队形不时变化出各种图案,时而聚集,时而分开,时而激越,时而瞬美,队形交错变化、自然流畅、不着痕迹、丰富多彩,在队形方向、位置、路线等排列组合的变化中,给人以动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四)音乐美。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健美操音乐美包括节奏美、风格美、情感美、曲式美等。健美操所采用的音乐多是节奏鲜明、动感强劲的迪斯科音乐、拉丁音乐等,速度较快,每分钟140-160拍左右,一般是4/4拍或2/4拍,节奏鲜明,激情热烈而富有爆发力,强劲有力的旋律可以使人的听觉和动觉产生强烈共鸣。

(五)精神气质美。健美操既注意外在美的锻炼,又强调内在美的培养,注重将人的外部表现和内在神韵融为一体,即强调心灵美与人体美的统一。

二、健美操美学教育策略分析

(一)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审美发现。介绍具有特色的健美操或流行操,如街舞、芭蕾舞、拉丁舞、啦啦操等,充分展示健美操的魅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特色健美操的不断加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实现健美操教学基础性与时尚性、科学性与实用性、普及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二)多媒体辅助,强化直观审美。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点。审美知觉作为一种审美能力,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或机械模拟的再现,而是追求超感性的审美真实。在进行审美感知时,需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想象,如进行知觉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黏合、夸张、变形、浓缩、抽象)等,以促进审美理解,激发审美情感。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健美操教师要在教学中增加情感的投入,怀着对事业和学生的热爱,以充沛的精力、饱满的激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真心爱护、理解和尊重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从而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增加亲近感,使教学气氛和谐、愉快。另外,健美操教师要实施民主教学,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通过反馈信息,及时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整。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根据不同性格、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采取区别对待、分层教学的方法,给予每个学生以恰当的激励与引导,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关系。

(四)增加形体练习,促进美感体验。一方面可通过配以音乐的芭杆练习、手臂动作组合、小跳组合、垫上身体控制、姿态组合等练习进行美感体验;另一方面还可通过现代舞中的华尔兹、布鲁斯等基本舞步的教学,充分发挥胸、腰、髋潜在的表现力,启发学生去想象、体验美的心理感受。

(五)组织自评互评,提高并检测审美能力。教师要采用各种互相观摩、分组练习和自主练习等形式,给学生观看、鉴赏、自省、互评自评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排除干扰,实事求是地对自己及他人的动作进行评价,分析优缺点,以此提高学生表演及欣赏健美操的能力。

另外,从教者提高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育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语

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应对健美操的美学特点充分了解,从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辅助,强化直观审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加形体练习,促进美感体验等多个方面进行美学渗透,充分发挥健美操运动的美育优势,对学生实施艺术化教学,使教学充满美感,焕发出诱人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育林.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美学渗透的探索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1).

[2] 靳晓丽.对大学生健美操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探讨[J].职业圈.2007(20).

[3] 欧秀伶.高校健美操美育价值的发掘及对策研究[J].运动.(02).

美学教育语文教学 篇6

一堂语文课要考虑3个要素:首先,要挖掘语文课堂的深度;其次,开拓语文课堂的宽度;最后,把握语文课堂的进度。要想完美地成就以上3方面的结合,教师本人要是美的引导者、美的使者,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的艺术,才能使学语文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才能避免学生的枯燥感;才能让学生感觉这不是上课,是在参与一种美的鉴赏活动,有一种美的享受。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又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身心的愉悦。而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语文教师缺乏审美感知力,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的门外汉。审美能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

审美感知力

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表现在善于从语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审美对象,不轻易放过一字一语,又能从整体上去把握,透过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去作深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美的领域,领略美的意蕴。感知力还要讲究快而深,将审美内容尽快传递到大脑,促进主客体的和谐。虽然对美的感知侧重于感性直观,但它也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积淀一定理性思考的因素。因此,审美感知力包含有选择力,这对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具有指导性。

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力既要求对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更要求以丰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静止的文字,转变为鲜明可感的形象,语文课文大都是艺术精品,储藏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有感情激越的诗歌,有文辞优美的散文,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有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其中不乏偏重于形式的自然美,偏重于内容的生活美,讲究形式与内容统一的艺术美。如果语文教师缺少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就感知不到作者的创造之美,美文就只剩下了干巴巴的无生命的文字,那怎能让学生感知到美呢?

语文教学强调文与道的美的统一,语文教师的审美感知力有助于语文教学运用汉语这种具有丰富的美的资源的语种,展开优美的抒情和滔滔的雄辩,展示生动的审美场景,使美质像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心田,让学生体验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无论是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只有语文教师具备了较强的审美感知力,才能抓住形象性、情景性等引导和培养学生感知形体、结构、意境的美,并感知和捕捉生活的美。

审美感知力需要生活底蕴,语文教师应不断积累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左右逢源,从多方面深刻地感知美,能够认识文字形象美,感悟语言音乐美,品味词语意蕴美,领会句式变化美,把握整体风格美,从而把语文课教“活”、教“实”、教“美”,让学生在对美的感知中获得高品位的陶冶,使师生的情感交流自然默契。

审美鉴赏力

审美鉴赏力是比审美感知力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鉴赏力指对审美对象的欣赏评判能力,既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也包括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的深刻理解,还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类型、形态的领悟。审美鉴赏力的形成,不仅要有扎实的美学知识作基础,还须有一定的审美观念、趣味、理想作为鉴赏标准。

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体现着作者的审美理想。语文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己从作者崇高精神美和自身创造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鼓舞。情是文之根,语文教师抓准了它,就可以转变成学生之意,从而使他们品尝到寻幽览胜的乐趣。

语文教师情感应随作者感情波动而波动,决不偏离开作品的感情基调。激昂时慷慨动情,使人共鸣;悲壮时义正辞严,令人动容;委婉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融美于心灵,启开心扉,触发情思,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又必须有理性的稳定的审美情感,只有形成这样稳定的情感,才能有效地控制好语文教学的情感节奏,使学生的审美情感趋向稳定,以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这种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审美情感倾向,是语文教师审美鉴赏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朱光潜说:“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语文教学可通过审丑,让学生了解作品中借对丑的否定而间接地肯定美的艺术,并进行比较以突出丑的本质特征,从而加深对丑的认识,并把握作家的情感倾向和审美态度,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审美创造力

赞可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审美创造力,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审美者。语文教学的审美创造是美学理论的实践化,即是语文教师按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语文教师的审美创造力又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必须以审美感知力和审美鉴赏力为基础,有时还需要特殊的秉赋才能。

语文教师必须按美的规律,搞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高激励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具有创造力的审美设计,才会使学生越学越美、越学越乐,美在其中,乐在其中,如坐春风。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能够发挥作用的乐趣。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它以实现人的各种本质力量为目标。陈钟梁老师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力量就表现在花最少的时间以求取得最大的效益。

语文教师的审美创造力还包括还原性创造和全新性创造。前者要求语文教师能通过直观、美读等方法将美的人、事、物进行还原;后者要求语文教师能将前人积累下来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加以迁移,按各自的审美理想去创造美。语文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创造教学美,如形式多样的教学艺术之美。

审美创造力很强的语言,总是准确的语言,因为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表现出语言的力量;它又是简洁的语言,因为只有简洁的语言才能表现出思想的丰富;它又是严密的语言,因为只有严密的语言才能表现出思维的科学性;它还是形象的语言,因为只有形象的语言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创造的欲望;它还是生动的语言,因为只有生动的语言才富有表现力,突出课文的传神之笔。语文教师创造性的语言,有时也不失诙谐幽默或爽朗朴实,有时则富有哲理。语文教师的富有审美创造力的语言总是能营造浓烈的艺术氛围,抑扬顿挫,感染力极强。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创造的过程。语文教师必须以其富有的审美创造力不断地感染学生,使他们不仅能提高审美感知力、鉴赏力,而且会自觉培养审美创造力,常会发表独到之见,写作也就会出现角度新、立意深、构思巧的佳作,并能迸发审美创造力的绚丽火花。语文教学将实现最优化,师生都会成为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中致力于创造美,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才能,显示自身的本质力量并形成自己教学的艺术风格。魏书生老师、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就是讲究教学创造美的典范。语文教师的审美创造力像熊熊烈火,可以照亮黑暗的角落,让一切珍贵的东西闪光。

语文教师如果忽视了审美能力,就会成为一个蹩脚的教书匠。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并以高尚的审美观指导教学,才能产生“一览众山小”的自豪感,率领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继而创造美。语文教学才会真正成为洋溢着美的活动。

试析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篇7

美学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还要在教学中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讲解,展现文学作品中的美。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学价值非常高的名篇佳作,我们应该调动一定的教学手段,把语文名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和思想感染,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自然文学美育

自然美一般来说是自然界原来就有的,不是人工创造的或是未经人类直接改造加工的物质的美。在教材中有许多是描绘大自然美丽风光和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篇佳作。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用绮丽秀美的文字,用诗一般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字里行间无不表现出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宋代著名作家欧阳修的散文《醉翁亭记》,在其笔下,醉翁亭俨然是一幅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交织在一起,各尽其美。“蔚然而深秀”的琅玡山,风光奇秀,迤逦连绵,苍翠欲滴,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辉映生色,别有一番风光。大自然陶冶了人的性情,净化了人的灵魂,又启迪了人对生活的思索。形象传神,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碧野《天山景物记》的描写处处洋溢着美。他抓住天山景物的特征,绘制了一幅幅色彩斑斓、令人赏心悦耳的风景画。如“湖面明静如镜,水清见底。如果你站立高处望湖面,眼前是一片爽心悦耳的茫茫的碧水。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非常分明。”用银白、淡蓝、深青、墨绿,描绘了湖水颜色的变化,显示了湖近浅远深的特征。“在这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作者写野花,不是绘形,而是绘色。给野花涂上红、黄、蓝、白、紫,用织锦、长虹等各种颜色,绘制了一幅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自然美景。读之令人置入野花丛中,留连忘返。

孙犁的《荷花淀》,景物描写也是如诗如画。作品所反映的虽然是战争年代,但是,从作品所描绘的背景上,我们却看不到硝烟烈火,看到的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景物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文章开头写道: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银壁一样。粉色荷花箭样高高地挺出来……

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展现出人们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着重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把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面对千姿百态、色彩纷呈的可爱的大自然,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接触它、拥抱它、感受它、赞美它。在心灵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

二.社会文学美育

文学既再现客观社会生活情貌,又表现作家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它既反映了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又直接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包括情感个性、气质、心理品质等在内的精神世界的完善。

初唐名作《春江花月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情”随“月”的升落而起伏曲折,形成一条内在的生命线。勾画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图景,使全诗达到一种人与社会浑然一体的效果美。诗人描画对未来的热烈憧憬:“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它广博无垠,清幽宁静。这世界是如此的海阔天空,它充满生的气息,带着探寻的神秘。这是诗人敏锐的心灵在盛世前夕的一次飞动。诗人在表述美时,格外钟情于夜的太空。所有天地万物的渺然变化,自我情思的飞扬恣肆,全是在这样一种夜的背景下展开的。春、江、花、月最终归结于夜空。诗人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夜的调色板,渲染出了一种浩渺,幽邃,高远,朦胧的意境。使我们联想到了这个世界(初唐时期)独有的美。那种广博无垠、一尘不染而又朦朦胧胧的境界,是多么能唤起人生的希望和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美的遐想啊!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是美文中的绝唱,且看他笔下的荷叶、荷花: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处,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荷叶、荷花的美。作者笔下的荷叶与荷花的优美均是通过人来比喻实现的。这样就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美。将荷叶比作舞女的裙,不仅形似,而且极具神韵和情致,犹如飘然于池塘月色中的一群仙女。叶烘托着花,“袅娜”让人想象到她们的绰约丰姿,也可以感受到她们的温柔秀丽;“羞涩”使人窥探到她们的含蓄,似乎也能让你触摸到她们温热的脸颊。“明珠”、“星星”、“缕缕清香”、“渺茫的歌声”更是让人从嗅觉、视觉、听觉上产生许多的联想和想象,领略到无比的美妙和奇异。

矛盾的《风景谈》,作者把写延安的“风景”而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风景,而且包括人物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风景,实际上写的是“主宰”“风景”的人。文章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扬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文章开头写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那单调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当地平线上出现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而坚定地愈走愈近。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平板的一画,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

这样通过对比,提示了人类比自然更伟大。学生从中得到生活美的教育。通过六幅“风景”的描绘,赞扬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艺术文学美育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仅以其崇高的思想、感人的艺术形象,而且还以特殊的艺术魅力来打动读者的心灵。语文教学中,还应从作品的艺术美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历久不衰、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如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保尔柯察金的坚强勇敢,抗美援朝战士的英勇顽强,八女投江的视死如归等等,无不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这些人物无不以他们的鲜明性格,给人带来情感的震撼,得到美的愉悦。教学中,教师紧扣作品的语言,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蕴涵的社会意义,激发他们的爱憎情感,势必对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产生积极的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要把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学生美感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同时,又能受到美的熏陶,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语文教学与美学密不可分, 在教学中要把文本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收到美的熏陶,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参考文献

[1]、马春兰《论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美学教育》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张蕊全《用美学观点指导语文教学》语文学刊2003年第3期

[3]、杨琉敏《把美学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的三个方面》职教论坛2004年第2期

[4]、赵连瑞《语文教学与美学》中国冶金教育2005年第5期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学教育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给力,美学教育

语文教学内容是美学元素较多的一门学科, 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 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它不仅包括了语言文字内容, 而且包括了极为广泛的自然和社会常识, 几乎在每篇课文中, 都可找到美学教育的素材。教学中凭借这些教材, 可唤起学生的美感,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及学习情趣。凭借形象美、教材美等为学生创设情景——感知美, 指导学生理解欣赏——品味美, 帮助学生启迪发散——创造美。

一、在语境中感知美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阵地, 又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成熟的语文教师, 首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情感, 唤起感知美的内驱力。教师可采用巧设悬念投石激浪、旁敲侧击等灵活多样的艺术技巧, 牵引学生步入美好殿堂, 从而使学生身心迅速进入审美状态, 自觉成为审美主体。

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美, 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 帮助学生再现美。学生是从阅读课文走向自然、走向世界的,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 将学生牵引到这个充满诗情画意、充满真善美的世界, 调动学生的审美想象, 那么无声的文字符号, 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 无形的图画, 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学生可以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诗人衣袂飘飘, 遥望风烟迷茫的五律, 为友人送行, 依依惜别中, 寄托了自己的深情劝勉, 表达了自己旷达的胸怀。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典范作品, 文质兼美, 让课堂充满心旷神怡的琅琅读书声吧, 它能唤取美好的回忆与联想, 它能读出春天燕子的矫健与活力, 读出老舍先生养花的喜悦, 读出比赛场面的激烈, 读出人性美的魅力。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情去读, 读出语文的美好。

二、在语言中品味美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具体表现, 它所选用的作文一般都是典范的作品, 而这些作品都是作家运用文字表情、达意、载道的结果, 它的内容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 是学生感知美的主要载体, 而这些美又需在教师的诱导下使学生逐步理解和领略。

文章的建筑美就是文章的结构美, 建筑美是艺术和技术高度统一的美, 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以及江南园林中的亭台楼阁, 它们的美是直观的、可感的, 而文章的建筑美却需要审美主体通过语言文字、撇开情节场面等, 调动自己原本的知识经验加以理解。好的文章言辞精当、条分缕析、环环紧扣、逻辑严密, 既有行云流水般的畅达, 又有惊涛拍岸的雄浑。

一堂好的语文课, 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鉴赏能力。诗歌的意象、散文的意境、小说的情节和环境的蕴含、戏剧的潜台词等都需要学生去感受和想象, 文学作品中的具体形象渗透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通过“观、品、悟”领会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震颤, 掀起情感的波浪, 从而获得深层次的美感。

三、在习作中创造美

创造美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创造。发现美才能表现美、进而创造美, 写作训练中发现美是基础, 表现美是核心, 创造美是写作训练的归宿。创造美既是写作训练的高层次目标和子系统, 同时, 它自身又是一个系统, 是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的进一步升华, 也是美育的目的所在, 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进行语言美的创造。如教学生读“上下天光, 水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 可以调动学生的审美想象, 口头描述诗歌所表现的意境, 自己动手借助“绘画”再现这种美的意境, 实现学科间互相渗透与能力迁移。这样既活跃了审美想象, 又触发了创造的原动力。

语文是一门有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 它不仅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而且能熏陶情操, 发展个性, 培养审美能力, 从而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分辨和评价美的能力时, 可以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堂移向社会, 到社会生活中去感受自然美, 品味生活美,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进而创造美。

总而言之, 语文是最富有情感的学科, 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 不知不觉地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洗涤, 使其在美的感召下会达到灵魂的陶冶和净化, 唤起他们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 从而达到拓宽思维、陶冶情操、开发心灵、激发创造力, 最终得到个性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语文教师要努力把课堂变为美育的殿堂, 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亟待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 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Z2期.

[2].李敦.《现代语文教育漫论》.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1版.

[3].郭曼华.《语文创新教学与语感培养》.丽江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2002、12.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篇9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美”

教育家赞可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师生关系如何。”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课堂就会轻松、愉快、和谐。上课时我表扬学生, 给他一个灿烂的微笑, 发现学生不守纪律, 给他一个滑稽的微笑, 同时他也会回应我一个尴尬的笑。而课后在走廊、操场或马路上, 我都会微笑地面对每一位学生, 为营造一份和谐、融洽、愉悦的课堂气氛打基础。微笑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 老师的微笑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这样, 紧张严肃的合作教学, 就变成了愉快和谐的和乐教学——美学教育。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自主、合作、探究”, 自然会成就高质量的课堂。

二、欣赏教材的“语言美”

古诗词中优美的语言, 像一首首扣人心弦的乐曲, 有高亢、有低沉、有愉快、有舒缓……它总能抓住学生的心, 让他们沉浸在艺术的殿堂里, 领略到文化瑰宝的永恒魅力。教师的范读和讲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或慷慨激昂、或低沉悲壮、或热情奔放、或轻柔细微、或诙谐幽默, 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 在语言欣赏中, 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陶冶美的情操, 感悟人生的哲理。

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人格;鲁迅先生“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疾呼号召;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优美景色;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 许多愁”的忧郁情怀;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以及“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求贤渴望等, 学生在反复诵读美的语言中得到感悟。

三、感受作者的“真情美”

每一首诗里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段感人的真情, 真情实感是课文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碰撞出的美丽火花, 我们总是被各种各样的真情感动着, 有了真情的召唤, 学生必然会喜欢语文课。因作者的真情, 语文知识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 而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课堂再也不是监狱般的牢房, 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因教师的真情, 更加热爱教学, 精力充沛, 关爱学生;因学生的真情, 兴趣盎然, 更加热爱学习, 珍惜生活的美好时光。

如在《我与地坛》的学习中, 学生会强烈感受到史铁生由绝望走向希望的意志之路;在欣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 会赞叹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意志;在品味《荷塘月色》时, 会流连淡淡的月色, 蓊郁的树木, 体会作者那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同样, 《背影》中浓浓的舐犊之情;《陈情表》中感人肺腑的侍亲情、孝顺情, 声声泪, 字字血;“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思乡之情;《羚羊木雕》中的亲情、友情和难忘的委屈之情;《道士塔》的愤怒和痛心之情;《我的空中楼阁》的欢快喜悦之情……无不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作品中的真情美。

四、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语文教学除了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讲授外, 还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情感、审美的教育, 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让我们看到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 画面开阔, 意境雄浑, 浩瀚无边,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 紧接一个“直”字, 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 坚毅之美, “长”字表现诗人的感觉, “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达到至高的艺术境界。杜牧的《江南春》, 先描绘了七种事物:黄莺、红花、绿树、山庄、水乡、酒旗、春风这些江南春景, 接着又写了楼台、寺院, 增添了一层神秘的美, 寺院庙宇需要多少民脂民膏来建造啊!原来, 作者是在感叹晚唐皇帝的腐朽, 警告统治者, 讽喻他们求神庇护的愚蠢行为, 表达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只有让学生知道, 景物不是单纯的自然之作, 而是作者的情感化身, 才能真正理解意境, 从而读出意境的美。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认真地揣摩、赏析诗词,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篇10

语文教学与美学教育密不可分。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 这些文质兼美, 脍炙人口的文章, 思想内容深邃, 艺术形式完美, 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 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教师是实施美学教育的基本力量, 学校是实施美学教育的主要场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 教师通过挖掘课文中的美的因素, 用美的方法重组教学内容, 用生动清晰、抑扬顿挫的语言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陶醉在美的享受中。那么该怎样在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在美的具体形态中感知美

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生动形象的, 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学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纵观语文教材中的文章, 每一篇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启迪。

文学作品是起承转合或是情节的张弛变化, 事态的发展起伏, 人物活动等各种要素组成了作品的摇曳多姿。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会给人以美的熏陶, 语言上的优美生动, 传神的动作细节, 独特的环境等也会给人以美不胜收的快感。《云南的歌会》是一篇典型的优美散文, 作家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云南边寨宁静淳朴的风土人情。通过对三个场面: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的描绘体现了这里的人们的才情智力, 优美的自然风景, 活动场面的宏伟壮观。美丽的风光和悠美的歌声相互应和, 人和自然和谐融洽相处, 给学生们一种诗情画意的美的享受, 从而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 让他们认识到美的真谛。

诗歌是人类真情的坦露, 独到的神韵、优美的意境, 含蓄洗练的语言, 和谐悦耳的节奏无不给人以美的陶醉。《山居秋暝》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代表作, 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特点。诗中将新雨后的空山澄澈透明, 月光照耀下的松林青翠欲滴, 清泉从石头上哗哗流过, 石头晶莹新亮, 流水清脆悦耳, 以及浣女洗衣回来时留在竹林中的喧笑声, 划着的小船经过荷塘的情景, 一动一静, 动静结合, 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在心中读诗, 脑海中呈现出的就是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人们的心灵充斥着美的时代,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美的灵魂。例如, 汶川地震时期的全民捐助, 山区孩子收到捐助的书包时的惊喜的表情;春天出游时自然的美丽景色;在跌倒时旁人伸出的那一只手;挫折时朋友一个温暖的眼神。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 无不引发着人的美感, 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社会是如此美好。让他们意识到美来自于人的内心, 而不是外在的奇装异服和标新立异的头型, 从而得知什么是真正的美。

三、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创造美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感知美、体会美是为了创造美, 赞可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深刻而强烈的需要。”语文教学中这种美的创造体现最为明显的应该是创造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写作上。余光中的《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 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朗读中浓浓的乡愁充斥其中。为了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尝试着使用仿写这一方式, 学生们也不负期望写出了很多有创造性的美的句子。如对“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的仿写训练, 有的学生写道:小时候, 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电话线,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或者说“乡愁是两条细细的铁轨, 我在这头, 故乡在那头”。这样的练习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 而且在优美的诗句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在一次作文训练《那一刻, 我长大了》的开头的训练中, 教会学生不仅做到了简洁明了, 直接点明中心, 而且能够有意识地使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贴切的比喻、整齐的排比句式, 有意识地创造美。例如, 跟随着时光的脚步走出童年的纯真生活, 逐渐成长的生命五彩缤纷。夏日坐在窗前, 听着没完没了的蝉声, 呆呆地看着那茂盛的大树为大地洒下一片绿荫, 为小树遮住毒辣的骄阳, 我不由地想起了我的父母, 那一刻, 我长大了。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美好的品格和心灵, 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处处都能符合美的需求, 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修养和高尚的情操。

审美教育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要用自己真挚的感情去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美, 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达到对学生的美的教育的目的,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知美并创造着美, 使学生认识到美的真谛, 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美好的生活, 从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摘要: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教师是美的使者, 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语文教学应重视美育的挖掘, 能运用美的规律来观照语文学习, 按照语文的美的规律来感知语文的美, 品位语文的美, 创造语文的美, 并最终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

上一篇:窗口关闭下一篇:瓦斯抽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