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谈话节目研究

2024-05-22

电视谈话节目研究(精选十篇)

电视谈话节目研究 篇1

1.1 主持人语体特征:

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现场的组织者与协调者。他作为电视媒体组织在谈话现场的唯一代表,一方面在各方谈话者之间发挥着“起承转合”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另一方面也承担着媒介信息“把关人”的职责,也即是要保证谈话内容不脱离特定的主题,而且还要控制谈话交流的进程,在起承转合之间,给电视观众展现出一个系统、全面的有关特定新闻事件的分析内容。除了与现场嘉宾、观众保持沟通和互动外,还要能与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电话、短信、网络互动,由此引入新的参与主体,使谈话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语体样式也变得多样化。

1.2 节目嘉宾语体特征:

节目嘉宾是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语体形成与应用的重要主体之一。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嘉宾,或者是专业的新闻研究人员或者是事件当事人,他们往往会采用十分专业、严肃、理性的语体来描述新闻事件的本质,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等,尤其是专业的新闻评论人员作为话语主体,更需要对新闻信息的深度与广度进行引导和预示,才能真正实现谈话类节目的价值,既能够塑造该节目鲜明的风格特征,也能够为观众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帮助。

1.3 现场观众语体特征:

谈话节目现场的参与群体,包括辅嘉宾和现场发言的观众,其在节目语体传播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节目现场的第三种声音,或者是作为普通民众的代表。他们以朴素的思想、观念对特定新闻事件做出评价,一方面能够弥补主嘉宾论述体系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广大受众的“声音”,与专业新闻评论员或者是新闻事件当事人、参与者进行交流和碰撞。他们的语言往往简洁而直白,尤其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激烈而火爆,最能代表广大民众的心声。因此,能够反映场外受众的部分信息,为谈话节目提供一种新的语体风格,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2 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的语体结构分析

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以声音作为主要的传播工具,以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的语言表达作为传播内容,以明确的观众群体作为传播对象,与电视媒体结合起来,由此形成一种崭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在此种传播模式下,与传统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相比,其特殊之处就在于,由节目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之间的谈话所形成的语体内容,需要经过场外媒体渠道的处理,才能到达特定的观众群体中,也即是将特定的人际传播置于大众传播之中,甚至是人际传播的内容与大众传播渠道的传播效果具有同等重要的功能。其次,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所形成的语体内容,主要是围绕着特定的新闻事件或者是社会热点问题而展开的,是经过谈话者主观意识的处理之后呈现出来的,蕴含浓厚的个性色彩与主观意识。然而,电视节目的目标观众群也是具有一定思辨能力的社会个体。因此,在接受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信息之后,会主动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辨识,由此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最后,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来源于现实社会中的各方面新闻事件或者是现存问题,与社会的发展或者是现实生活的正常进行息息相关。因此,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所呈现出的思想、观点的倾向性,除了会影响人们的思想之外,也会通过人们的具体行为直接作用于现实的社会环境。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影响甚至是非常明显的。

3 我国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语体建构存在的问题

3.1 互动性不强:

从整个谈话节目语体结构的角度来说,其内部互动性不强,嘉宾之间的交流严重不足。一般来说,除了主持人和节目嘉宾的谈话与互动外,一方面现场观众参与谈话的机会很少,话轮也比较短,很多节目甚至没有设置观众谈话的内容和环节;另一方面嘉宾与嘉宾之间的互动也存在一定的弱化和缺失,仅仅停留在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问答上,比如一些节目采取的是主持人加嘉宾的谈话模式,既缺少场外观众的互动,无法补充新的信息和引入普通民众对特定新闻事件的看法,同时,参与该节目的嘉宾之间也很少进行深入、全面的沟通和交流,从而缺少对问题的深度分析。

3.2 语体结构不清晰:

当前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语体系统的整体结构不够清晰,尤其是各个子话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功能特征不够明显。通过上文的分析发现,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语体系统中的各个子话题之间存在着系统的逻辑关系,分别解释特定新闻事件或者是社会焦点问题的内容、原因、结果、趋势等。然而,当前的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所包含的子话题之间不仅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缺乏应有的逻辑关系,而且节目的整体结构也不清晰,缺少“引入一高潮一结尾”这样明显的内容展开模式。除此之外,节目的导语与资料宣传片之间“责权”不明确,二者无法形成有效的搭配和协调,不少情况下甚至出现与话题不符的现象。

3.3 语体转换不顺畅:

当前,我国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话轮之间接替与转换的质量不高,一方面在转换过程中显得过于僵化,仅是一种单纯的“问一答”形式,缺少谈话时应有的亲和力、人性化、幽默性与流畅性的特征,使整个谈话节目显得不够流畅;另一方面,针对特定的话轮,谈话者往往将电视观众视为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对象,从而以较强专业性、理论性的语言来剖析特定的新闻事件,由此导致观众无法理解节目内容,失去节目应有的价值。另外,主持人的问话过于生硬,或者是提出一些没有价值的子话题等,既弱化了嘉宾参与节目谈论的兴趣,也不能对观众带来任何的帮助。

4 针对以上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革新措施。首先,要采用直播的形式,借助于当前诸如手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传播渠道。其次,谈话类节目的策划与制作者要能够深入、系统地了解该节目样式的语体结构,尤其是诸多子话题与主话题之间的图式关系及其基本功能等,从而在策划、制作谈话节目时,强化语体系统的“图式”作用,合理配置谈话节目的整体板块结构,更好地设计和发挥各个子话题在语体系统中的基本内容、逻辑关系和功能意义等。第三,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既要能够加强节目前的策划,包括节目风格特征、目标观众定位、话题的选择、嘉宾搭配等,也要选拔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包括自身的专业素养、主持经验、个人形象、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等,从而在谈话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进行议程设置,控制谈话者的话轮节奏、长度、内容走向等。最后,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制作者还必须制定出精确的内容导视和节目标题。一方面,使观众对接下来的谈话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由此吸引其注意力,增加其对谈话内容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为谈话者提供一个明确的讨论主题,从而避免出现跑题或者是随意漫谈的现象。

摘要: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作为一种内容独特、风格鲜明的节目形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模式化、规律化的语体风格和语体结构,符合普通民众的信息接收方式,并成为各档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建构内容的基本原则。因此,笔者对当前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语体进行了深入研究,由此对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的语言风格、语体机构与语体意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看待当前的电视新闻谈话节目。

关键词: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语体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电视谈话类节目选题研究艺术论文 篇2

摘要:如果说,重要性、普遍性、热点性(含永恒性)这些谈话节目的选题原则规定了选题方向、范围,那么选题支点的寻找,即选题的平民化和个性化是更为关键的一步。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选题;平民化;个性化

电视谈话节目(talkshow)源于美国,是指将人际间的谈话交流引入屏幕,并将这种交流本身直接作为节目内容和形式的节目形态。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谈话类节目开始登上我国电视荧屏,其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央视的《实话实说》。我们回顾一些《实话实说》的选题“谁来保护消费者”、“不打不成材”、“父母眼中的孝子”、“面对孩子的谎言”等等,让观众一看这些标题就觉得很抓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话实说》作为一种与日常生活高度接近、极其真实的节目形态,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时代风尚和大众的行为方式。

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的骨架,那所选的话题将是谈话节目的灵魂。而如何选好谈话的主题是一期节目好坏的关键。本文我想通过对电视谈话节目的设计、编辑的思路,主持人的语言谈谈电视谈话节目的选题。一般来说,好的话题在可操作性上要同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普通人能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发表见解;二是足以引起专家学者的参与兴趣,换句话说,就是平民化与个性化的巧妙结合。以西安电视台《非常访谈》为例。

一、选题的平民化

记者:围棋给你带来了什么?

嘉宾:最主要的东西就是自信。

记者:我没有下过围棋(我也很自信)

嘉宾:这个自信代表的是我对我智力的自信,我觉得我是一个能够通过思考来解决很多问题的人,跟学习围棋有很大关系。

这是,《非常访谈》播出了《王东:为孩子打开智慧之门》一期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片段。开始选择访问嘉宾时,编导的想法很单纯,因为他学校办的好,想谈他怎么创业。前期采访后,觉得话题过于单一,也不具有普遍性。反而围棋给嘉宾带来的深刻影响,还有他怎么把这种影响传递给孩子们到让我们很有兴趣。同时许多孩子家长也很关心。

当我们要求王东谈谈他在围棋教学上的一些想法的时候,他很坦然也很平淡地跟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

记者:很多家长送孩子来学围棋,他们的想法是什么?

嘉宾:第一个是让孩子安静下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能够专心。

记者:有没有家长会想用下围棋来开发孩子的智力?

嘉宾:这是肯定的,他们会觉得学习围棋对开发智力有帮助,但是我觉得围棋对智力的影响不是在短期,是在长期……

这样的语言很平实,但是充满了碰撞,这种碰撞不单纯是主持人和嘉宾的碰撞,更多的体现家长和围棋老师思想交流上的一种碰撞。最后编导在节目中举了几个爱好围棋,在事业上很有成就的人的例子,很直观地告诉大家为什么说围棋的智力的影响不是在短期,而是在长期。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话题的选择,人们总是在选择那些为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当嘉宾所谈的话题和关心孩子的家长们想要选择的信息相一致,并产生出共鸣的时候,并且节目以平民性的姿态楔入信息源头,构筑了一个平等的信息交流环境,使采访者、被采访者和观众之间形成了和谐的信息链条时。

二、选题的.个性化

谈话类节目选题如果缺乏个性,那栏目很快就会黯然消逝。《非常访谈》还有两期节目值得我们在选题研究中探讨,一期是《吴松笛:走进南极》,一期是《曹彦:生活与生存》。这两期节目的选题比较个性化,并且都是嘉宾独特的经历打动了我们。

吴松笛,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因为想面对面地去体会自然极端的条件,作为个体的人在那样的条件下会怎么样。他有了一次南极之旅。

记者:夏天的南极不是白雪皑皑一片白茫茫

吴松笛:是

记者:能见到企鹅么?

吴松笛:可以见到企鹅,长城站周边有四种企鹅。

记者:四种企鹅

吴松笛:对,然后你可以看到企鹅的迁徙,小企鹅从小孵出来然后长大。

记者和嘉宾聊了企鹅等,但是我们总觉得还不够说明什么。随着话题一步步深入,在倾听交流中,记者、观众需要和嘉宾产生一些共鸣,比如感受、比如一种观点,便有了下面的对话。

记者:是,我们每天都在追求着更幸福,更便利的生活,可是也许着最终会让我们没有办法享受今天这样便利的生活。有一句话真地说的好,就是环保它是个意识不是个能力。

吴松笛:所以我其实觉得有一种想法可能也是很自私的,我也是不希望更多的人去南极。我们每一个人去到南极了以后,都不可避免的会对南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在有很多人很有钱,现在南极的旅游也搞得很热火朝天。每一年这个大的客轮都在靠近南极,都在利用南极在赚钱。所以每次看到的时候都有这样的感触。 谈话类节目应力求在瞬间唤起受众的注意和兴趣。主持人内容的把握充满创新意识,提出人们关心和深层次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才能推动谈话进一步的深入。选题本身充满个性同时,让语言、交流也充满个性。让一个有趣的话题从另外一个层面上具有了社会责任感。

《非常访谈》《曹彦:生存与生活》

访问嘉宾:生存和生活的困惑,它应该是普遍性的,属于每个人的,那么具体到你来说,华丽上班族,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体会上班的那种华丽感?

嘉宾:我觉得好像我还没到华丽那一族呢,我一直在奋斗在生存。

访问记者:那么现在呢,现在这个状态呢?

嘉宾:我现在是公司的生存。

访问记者:你很崇拜艾未未是这样吗?

嘉宾:是。

访问记者:崇拜他什么?

嘉宾:他在当代艺术领域。。。。。。包括现在他做的一些事情,我觉得他是有一些贡献的。

访问记者:你不觉得他有时候有一些偏执吗?

嘉宾:我的个人观点,我觉得在世界上,现在这个领域里头对最后产生一些突破性的,让人类就是进步的,其实往往是一些偏执的人。

访问记者:乔布斯你也崇拜?

嘉宾:是

访问记者:但他也有很低潮的时候甚至……

嘉宾:必须经历低谷,我觉得一个企业和一个人,一生不经历低谷的时候,我觉得不可能成功。

这是两段非常精彩的对话,期间有质疑,也有追问,这种追问的过程让观众产生快感。采访曹彦正值她引进的话剧《华丽上班族。生活与生存》在西安演出。主持人将嘉宾个人的“生存与生活“融入到这部话剧中,体现出选题设计,编辑思路的独特性。而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个性化的语言甚至个性化的状态,更能反映出选题的个性。

美国电视学者威利斯和艾利恩佐根据经验所得出的结论在思路上、逻辑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他们说:一个有意义的主题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表述的生活观点应是重要的;二是应对更多的人有意义;三是人们能共同感悟的、生活中永存的健全情感、生命困惑等永恒话题。这与我们对谈话节目选题的认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重要性、普遍性、热点性(含永恒性)这些谈话节目的选题原则规定了选题方向、范围,那么选题支点的寻找,即选题的平民化和个性化是更为关键的一步。

参考文献:

[1]王明铭,《选题——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灵魂》。

电视谈话节目研究 篇3

1.新媒体概述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P•戈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的商品计划,其中第一次提到出了“New Media”(新媒体)一词。后来多次被提及是在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1]。

关于新媒体的含义,蒋宏和徐剑编写的《新媒体导论》中的限定较为全面和准确:“就新媒体的内涵而言,它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扩展、传播速度加快、传播方式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来说,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计算机数据库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等。”[2]

2.电视谈话节目考

谈话节目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样式,其在国外被称为“Talk Show”,意即不事先准备谈话稿件,讲究脱口而出、临场即兴发挥。美国出版的《电视百科全书》中对谈话节目(Talk Show)的定义是这样的:“谈话节目(Talk Show)包括了从一有电视起就存在的所有不用写脚本的对话和直接对观众讲述的各类节目形式。”[3]西方电视学界对于电视谈话节目所下的定义是“一种主要围绕着谈话而组织起来的表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并且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以便在面对上百万观众时能够提起大众的兴趣”。[4]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谈话节目诞生于1992年1月,上海东方电视台开播的《东方直播室》。1996年3月16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实话实说》节目具有真正的里程碑意义。随后,全国各级电视台蜂拥而上,大量开播同类型节目。与电视其他常规节目形态相比,电视谈话节目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拓展了电视的功能,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电视景观。

3.电视谈话节目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

由于受艺术形式的限制,电视谈话节目在新媒体中的传播渠道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这两种渠道进行传播。本文主要对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这两种新媒体下的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进行探析。

3.1 网络电视中的电视谈话节目

网络电视又称IPTV,是一种新型的视频节目传输形态,它依托宽带网络,利用互联网技术,以互动的方式向用户提供各种视频节目。[5]本节主要以优酷网为例,探析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

优酷网是中国领先的视频分享网站,是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的重要品牌。优酷网中的电视谈话节目是以时间为单位批量存在的。一档电视谈话节目,如果观众当时没有时间看,那可以专门在空暇之余,一期不拉地集中欣赏。这方便了观众随时观赏与回放。这种把电视上播出的形式照搬到新媒体——网络电视上的做法,是电视谈话节目在新媒体语境下普遍运用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网络电视的出现,也带来了电视谈话节目播出的新模式——与视频网站合作同步播出,甚至先在网上进行播出。例如,《艺术人生》、《锵锵三人行》、《人间》、《鲁豫有约》等节目,就是采取这种模式的典范。这样,运用网络的传播带动节目的整体收视,使电视谈话节目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尽显优势。

3.2 手机电视中的电视谈话节目

“手机这一新技术,据说是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库帕发明于1973年。”[6]由于它恰逢其时,与电脑、互联网等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造就了其所谓“新的时代英雄”。

手机电视中的谈话节目在目前阶段主要是以精彩的片段存在的。几十秒钟至十几分钟不等。主要是满足受众在即刻的时间里,了解谈话节目的进度、访谈嘉宾和主要话题等。电视谈话节目转换传播平台至手机上,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麦克卢汉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的理论。同时对电视谈话节目本体的形式也产生了本质的改变,这种改变属于电视机与新媒体的合作的产物。

此外电视谈话节目以手机电视为新的传播媒介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受众范围受限问题,手机硬件限制问题,服务资费过高等问题。

4.加强电视谈话节目的生存竞争

传统的电视谈话节目发行模式是以一家购片方向制片方购买节目的首播权,其他的购片方购买二轮播出权为发行模式。而越具有热播预期的电视谈话节目,其首播权竞争越激烈,通常是规模较大的电视台成功收购。然而这一模式是否仍然适应现在的市场需求,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的电视谈话节目发行模式是一种挑战。

在网络电视发展的初期,电视谈话节目的发行模式是热播节目在电视上会先播,播出一段时间后,各网络电视商会得到版权。而现在电视谈话节目制片商已经意识到网络电视的庞大受众和巨大传播效果,进而变成在网络电视和电视上同时开播,甚至先在网络视频播放,进行预热以后,再在电视上播放。

5.结语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谈话节目要积极从自身出发,适时调整,从而适应新媒体,寻得到更好的传播发展空间。节目本身要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开发与建立与之相应的产品及副产品群,在新媒体语境下,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存在方式。同时,电视谈话节目以及各传统媒体对新媒体应该采取合作的态度,以求共同发展。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3-23

[2]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4-14

[3]Horace Newcomb.Encyclopedia of TV[M].Rutledge,Rutledge Prees,1997:64-64

[4]王静.CCTV电视谈话节目的会话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8

[5]王亚楠.网络电视的传播特点及现状[J].青年记者,2007,(08下)

中外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对比研究 篇4

一、中外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对比

中外谈话节目的历史发展进程各有不同, 横向对比来看,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历史更悠久、体系更全面、对观众的偏好把握更准确, 在信息化的推动下, 我国的谈话节目虽然发展历史较短, 但发展速度较快, 在主持领域, 无论是主持风格、水平还是主持人与节目的配合、对参与者的引导都已经形成规模化的体系。虽然中外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水平均已趋于成熟, 但在一些方面还是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一) 从立场上来讲,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选题、邀请嘉宾通常都是多方协商后决定的, 主持人谈话的内容自主性不高, 节目不能够做到国外电视谈话节目那样以主持人为核心, 主持人的谈话立场有区别, 国内的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话术内容通常代表官方, 如节目组、电视台、地方政府等等, 而国外谈话节目的主持人的言论在遵循话题主线的基础上, 更多的是代表自身立场, 对话题进行引导和拓展。

(二) 谈话类节目中, 主持人通常扮演的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 在与嘉宾的聊天过程中通过语言的提示和适当真实感情的流露引导嘉宾和自己完成整个节目的录制, 而倾听者是中外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所扮演角色的一个共同点, 主持人运用“约哈里之窗”等心理技巧, 通过谈话让节目嘉宾与主持人的心理达到没有屏障的状态。大部分情况下, 主持人与嘉宾在节目中都是第一次相见, 主持人需要运用多种谈话技巧和心理暗示技巧让嘉宾放下内心的防御与紧张, 达到控制节目节奏和嘉宾、观众情绪方向的目的。

(三) 年龄差别。主持人的平均年龄差别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在国内, 知名的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年龄范围在30岁到50岁之间, 这个年龄段的主持人一方面具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 能够应对谈话中出现的诸多意外并把控全场, 另一方面这个年龄段的主持人能够给予观众和嘉宾稳重、可靠的第一印象, 便于节目进度的推进。同时, 在我国民众的传统观念当中, 主持人是从业年限较短的一个行业, 俗话称为“吃青春饭”, 这是我国民众对于主持人行业的一种偏见。而在电视访谈节目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外,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平均年龄接近六十岁, 这种现象一方面在于美国的谈话节目观众对于主持人的关注度更高,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往往能够运作一个节目长达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 以1982年开播著名电视访谈节目《Late Night withhDavid Letterman》为例, 节目以主持人David Letterman命名, 在美国甚至是全世界都有着较高的美誉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David Letterman个人所在公司的变迁, 节目名称和所属时段都有所变更, 但David Letterman的忠实粉丝为这档深夜秀的收视率提供了保障。可见, 在以主持人为电视节目中心的美国,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年龄有着“历久弥香”的魅力。

(四) 中外电视节目主持人所学专业有所不同,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 电视台HR在寻找具有潜力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时通常可以通过播音主持这一所学专业来进行首轮筛选, 而对主持人职业有所期待的青少年也可通过学习播音主持专业来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 但是对于谈话节目主持人来说, 播音主持专业只能够为主持人提供最基本的主持技巧, 更多的是需要主持人在人文、心理学、社会、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国内一些著名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并非出自科班, 例如鲁豫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是国际新闻, 在主持之前有丰富的新闻经验积累;金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舞蹈家, 在脱口秀方面有着独到的眼光;撒贝宁以自身法律专业的特长在《今日说法》中游刃有余。在美国并没有设立播音主持这个专业, 从事谈话类节目的著名主持人都有着各自的专长, 例如Oprah拥有公演艺术及语音通讯学双学士学位。

二、小结

谈话节目发源于美国, 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 我国的谈话节目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国内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应注重吸取国外优秀谈话节目的经验, 并从成功的形式中汲取内涵与营养, 使我国的主持人事业发展壮大。

摘要:电视谈话节目是近年来国内备受关注的节目形式, 其内容和形式真实、随机, 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节目走向多元化。而我国与国外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在主持风格、主持定位、主持人个性和专业性等方面均有不同, 本文以中外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 旨在借鉴、吸收国外主持人的优点, 对我国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我国,外国,对比

参考文献

[1]曹莉.国内电视谈话节目成功女主持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2]郭丹琢.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养成[J].视听, 2014 (05) .

对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冷思考 篇5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节目种类;节目要素;主持人;对策

1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概览

电视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影响我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新权威。要对电视谈话节目进行定义,就要对“电视、谈话、节目”这三个概念进行必要的界定,使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得到准确定义。“电视”是这一节目形态的传播媒介,决定着节目信息的传收方式。“谈话”是这一节目形态的核心。从传播学角度看,谈话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人际传播”。“节目”作为表现形式,是电视台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

2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多种多样。按功能划分,可分为娱乐性电视谈话节目、严肃性电视谈话节目;按拍摄地划分,可分为演播室谈话节目与外景谈话节目;按播出方式划分,分为现场直播型电视谈话节目、录制播出型电视谈话节目;按谈话内容划分,分为新闻性谈话节目、娱乐性谈话节目、普通话题(非新闻、非名人)侃谈节目、专题性谈话节目和拟社会事件谈话节目,等等。本文按照谈话节目的结构形式,将电视谈话节分为讨论型、个案故事展示型以及意识流型。

3电视谈话节目的要素

传播活动一般包含传播者、接收者、传播内容和传播环境等要素。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要素则包括话题、主持人、现场观众和嘉宾、谈话现场。话题设置了谈话的内容和范围,主持人掌控了话题方向和进度,现场则决定了谈话气氛的优劣,嘉宾和观众构成了谈话的主体。

4内外夹击的生存现状

4.1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节目雷同,克隆成风,主持人素质降低,过于形式化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群体中,很容易形成趋同意识,而电视人也不免如此,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出现在屏幕上以后,大家就蜂拥而上,互相模仿、相互抄袭。有些主持人事先未做好对嘉宾的准备而一度出现冷场的局面,有些主持人随意打断谈话嘉宾,缺乏倾听艺术,也有些主持人无法激发嘉宾的谈话兴趣,只是生硬、形式化地念采访稿,缺乏真正的提问技巧和采访艺术。

4.1.2话题平庸,匮乏肤浅,缺乏互动,观众成摆设

话题是节目的核心要素。我国谈话节目的话题大多停留在比较软性的题材上,主要是关于个人的生活状态或者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因此选题的范围大受限制,缺乏对群众的贴近和关怀,从而使话题平庸肤浅,缺乏新鲜感和时代感。

4.2外部环境对谈话节目的发展提出挑战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迁,信息量的激增使人们在捕捉信息和表达意见两方面的需求激增。互联网的出现,对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相对于电视谈话节目而言,网络谈话互动性强。比较之下,电视谈话节目的先天性问题就暴露出来,比如参与性不强、真实性不够、反馈滞后、互动性差等。因此,如何使电视谈话节目在立足本身的同时兼顾网络谈话的优点成为摆在电视人眼前的一道现实难题。

5电视谈话节目突破瓶颈对策探析

当前,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已进入到瓶颈期,面对着国内和国际电视传媒激烈竞争的态势,寻找突破瓶颈的对策成为了电视谈话节目的当务之急。

5.1定位上:细分受众,突出特色

当今,任何一档电视谈话节目都不可能打包天下、同时满足所有观众的口味。因此,分众化传播是电视谈话节目发展的必经之路。

5.2理念上:树立平民意识

纵观我国成功的电视谈话节目,不难发现,这些节目大多是以平民的视角观察生活,关注百姓话题,追求大众认同和参与。如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

5.3话题上:拓展话题,体现深度

谈话的话题决定着谈话节目内容的精彩与否,特别是在现阶段品牌竞争的时代,“内容为王”、“话题为王”成为电视谈话节目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话题选择、拓展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拉里·金现场》在话题选择方面的三个原则:“新闻性原则、矛盾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除了从话题的横向跨度来拓展话题之外,我们更要加强话题的纵向深度,对话题进行深加工、狠挖掘。对于同一话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讨论,提高话题的开发效率。

5.4主持人: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主持人的个人素养对节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需具备以下几种素质:1)具有亲和力,“亲和力”是能让人感到亲切和放松的一种气质和魅力。2)具备很强的“说”与“听”的能力。3)有幽默感,从而使观众和嘉宾之间实现真正的人际沟通和交流,使节目更具有看点和卖点。

6结语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电视荧屏上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节目形态——谈话节目,从其起步到掀起谈话飓风,再到归于常态,已余二十载。虽历经起伏,但谈话节目还是以自身的新陈代谢和生命规律在螺旋式地发展变化着。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电视谈话节目已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作为文化产业链上不可小觑的一环,作为影响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在信息传递迅猛的今天,电视谈话节目应积极面对并进入品牌塑造战略阶段,在借鉴西方成熟运作方式和本土成功案例经验的前提下,结合实际,融合各节目形态中成功的表现手法,充分利用有效话题并不断开拓话题的视野和源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肩负起电视的正功能。

参考文献:

[1]王群,曹可凡主编.谈话节目主持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董天策.传播学导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182.

[5]黄展人主编.文学理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

[6]戴志强.浅谈電视谈话节目的创新[J].大众文艺,2012(21).

[7]张泽群.脱口而出——浅谈电视谈话节目[J].电视研究,1996(5).

[8]丁红.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9]何媛.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及问题思考[J].黑龙江科技期刊,2007(23).

[10]周振华.从“实话实说”看电视谈话节目的中美差异[J].新闻知识,1999(3).

[11]周勇.电视谈话节目的三个不足[J].青年记者,2007(09).

[12]王文煜.电视谈话节目的五个认识[J].新闻记者,2006(2).

[13]佟婷.关于谈话类节目的思考[J].南方电视学刊,2000(4).

[14]紫金网[DB/OL].www.zijin.net.

[15]凤凰网[DB/OL].http:∥v.ifeng.com/q/show/yihuyxt/index.shtml.2006.

电视谈话节目研究 篇6

关键词:校园电视台,电视谈话节目,叙事性,悬念,受众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校园电视台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高校校园电视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 学生通过制作节目, 能够学到更多的操作知识, 有助于理论的巩固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但由于制作者自身经验不够成熟, 不注意叙事的良好运用, 使得校园电视节目很少有人关注, 不能起到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作用。

一、高校校园电视节目不景气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快速发展, 使得校园电视节目逐步呈现出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趋势, 发挥着传播校园文化和丰富师生生活的纽带作用。然而, 校园电视节目的点击率、收视率和受欢迎程度偏低, 成为高校电视节目主办方面临的主要困难。

1. 主创人员能力欠缺

以渭南师范学院晨曦电视台为例, 其制作的电视节目难以满足受众需求。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容易陷入一种自我陶醉状态, 从编到导通常为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过程, 往往对节目进行自我欣赏, 缺乏对受众的了解, 极少考虑受众的需求, 没有发挥出校园电视台应有的宣传教育作用。

从高校校园电视节目与受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出发, 分析发现校园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究其主要原因:其一, 节目单一不能满足受众多样性的需求。校园电视节目主创人员多为在校师生, 而校内师生群体的课余时间有限、专业技术欠佳、制作方式不够成熟, 导致校园电视节目在整体呈现上略显单薄, 阻碍主创团队的创作积极性和创新性;其二, 校园电视节目缺乏吸引力, 节目层次低不能满足受众高品位的需求, 平铺直叙的叙事结构是其不成功的重要因素, 缺乏跌宕起伏的剧情结构, 无法调动原本局限的受众情感因素以实现其预期效果。

2. 互联网时代, 节目竞争压力大

网络发达的今天, 互联网成为了传播高校校园电视节目的主要平台。在互联网上, 有着数亿的网民却也有上万的电视节目、网络剧、电视剧和电影等。这些都在共同吸引着数亿网民的眼球, 电视节目与网络剧、电视剧、电影等相比本身不占据娱乐性的绝佳优势。由此可以看出, 高校校园电视节目叙事性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高校校园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现状

1. 缺乏叙事因素, 节目发挥作用弱

当下, 正是因为校园电视节目在叙事结构上无新意, 悬念等必要叙事因素设置的不够到位, 导致校园电视节目乏人问津, 无法最大程度的实现传播校园文化、推动校园和谐发展的作用。

概览国内外优秀的电视节目, 无论是宏观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 还是微观的叙事语言, 自身的叙事元素都有其独到之处。如大家所熟知的电视节目《看见》, 主持人柴静本身就是节目的一大亮点, 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体现出一种叙事的独特性。且《看见》的叙事结构多元化, 人们在看到完整连贯表达的同时又能感受跌宕起伏的情节, 显性结构与隐性结构的交叉并存使得节目具有深度。因此, 校园电视节目的主创团队应该反思所制作的节目, 要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电视节目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 打造足以吸引受众并能表达其作用的节目, 从本质上提升校园电视节目的质量、丰富其内容。

从渭南师范学院晨曦电视台的谈话节目《青春正能量》来看, 通过改革将主持人、嘉宾的演播室单一录制改为演播室加情景再现加室外其他人员采访的形式, 在叙事上改变了其单一性, 多样化的叙事形式让节目增加了亮点, 但在叙事语言和悬念等因素上较之《看见》还有很大差距。编导人员在制作节目时会将之前对嘉宾的了解转化为自己的认知, 并将这种认知写入策划稿, 甚至将谈话者的问答进行归束, 使话题圈限在一定范围内。这样的谈话节目欠缺现场问答的客观性, 多了编导主观的思想, 缺乏日常的话语和社会情境等重要叙事因素导致节目观众越来越少。

2. 电视谈话节目未能发挥其励志作用

校园电视节目的受众普遍为在校大学生, 这就意味着节目或多或少具有教育性的成分。谈话节目在制作前期都有着寻找榜样力量的想法, 以此激发更多大学生拼搏向上的斗志。以晨曦电视台《青春正能量》为例, 邀请的嘉宾通常是在某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的人, 堪称学生中的榜样, 能够传递出一种社会、学校所需要的正能量。然而, 受邀嘉宾通过节目让大家看到时却很难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这是因为, 在编导人员的策划下, 嘉宾们被一味夸赞, 观众看到的是一帆风顺、努力了就成功的人生, 反而不能起到励志的作用。应让观众感受到大家是一样的人, 都有遇到困难不想前进的时候, 要让大家在感受平等的同时去学习榜样的冲劲、干劲。

三、如何提高校园电视谈话节目的叙事性

校园电视节目在叙事性上可改进之处很多, 可以从国内外优秀电视节目借鉴和学习的叙事方式也很多。如主持人在讲述时应向讲故事一样, 善于抓住矛盾冲突, 通过讲述、串联、点评等把故事讲得跌宕起伏, 巧妙引用“二元对立冲突”等方式, 将电视节目所要表达的内容亲切的讲述给观众, 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无形中产生一种节目认同感。校园电视谈话节目可以从最易掌握的叙事方式学起, 慢慢构建自己的叙事性, 吸引更多的观众以发挥其重要作用。

1. 构建多元化叙事结构

多元化的叙事结构比单一叙事结构更能抓住人心, 在校园电视谈话节目中加入悬念、冲突、多重视角叙述等叙事方式, 采用多元对立的手法, 将电视节目故事化, 推动电视节目的情节发展, 辅以音乐、字幕, 使得电视节目在叙事层面上更加紧凑, 更具吸引力。

2. 营造良好的“谈话场”

高校电视台要真正做到谈话节目夺人眼球, 就应将谈话的过程展现给观众, 讲求叙事的真实性、客观性。谈话者应各抒己见, 拒绝编导思想, 说自己想说的话, 谈内心真实的想法, 营造自己的“谈话场”。“谈话场”的好坏与整个谈话节目的质量息息相关, 好的“谈话场”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起嘉宾的积极性, 提高节目质量、抓住观众眼球。节目主创人员要真正认识到谈话不可被“导演”, 要加强主持人在谈话现场的作用, 充分调动嘉宾的倾诉欲望, 营造良好的“谈话场”。

3. 巧妙运用悬念

解读电视新闻谈话节目 篇7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模式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内容是主持人与嘉宾的人际交流, 传播形式则是通过电视媒介进行大众传播。理想的电视新闻谈话节目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完美结合, 这种结合是目前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必然趋势。

大众传播的人际化需求。首先, 电视新闻节目加入人际谈话的元素是电视媒体本质特性的发展需求。电视被认为是最便于展现人际传播的大众媒介。其次, 人际交流的应用也是转型期我国公民参与精神和表达需求的体现。俄国思想家巴赫金把转型时期的文化特征概括为大众通过各种话语互相对话来实现自我价值,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恰好可以为我国观众构建一个大众话语空间, 随着节目话题和传播形式的进一步开放, 其“公众论坛”的作用将更加充分地展现。

大众传播情境下的人际传播。“传统上的人际传播主要是指以人体自身为媒介、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个体间传播方式, 单纯的人际传播具有平等、双向等特点”。 (1) 但根据梅罗维茨的情境论, 大众传播媒介介入下的人际交流方式往往会发生变化, 因为大众传播媒介将原来的私人情境变成了公共情境。因此,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中的人际传播又具有鲜明的特性, 集中表现为人际传播的策划性。节目组对节目前期精心策划, 在节目录制或直播过程中又对节目的传播过程进行有效而适度的把关。可以说这种形式的人际传播是一种拟人际传播, 或是“角色传播”。 (2) 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任务就是要尽量消减这种角色扮演, 还原真正的人际传播。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特点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相互融合, 这种特殊传播模式下的新闻节目具有如下特点:

时效性。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紧跟时效新闻, 凸显与现场直播报道的紧密配合, 让观众在及时获得新闻信息的同时, 以最快的速度将观众带入新闻事件现场。

深度性。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视新闻缺乏深度报道的缺陷, 它为受众进行新闻信息的整合和深层解读。对于国家政策等硬性话题, 谈话参与者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 向受众提供详尽的背景资料、专业的分析和讲解, 深入事件本质;而对于民生新闻等相对软性的话题, 谈话参与者现场讨论或与场内外受众的互动, 实现了信息的传播和情感的提升。

客观性。表面上新闻谈话是主观传播, 但通过不同谈话主体发表各自的观点, 新闻谈话节目可以实现观点的平衡, 整体的观点倾向于客观, 打破了大众媒介单一说教的传播模式。同时, 由于谈话的即兴性使新闻谈话节目更具有真实感, 谈话越真实, 节目就越客观。

人文性。人际传播的非组织性和互动性给单向的电视节目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场。在电视新闻谈话节目中, 电视相对弱化了“话语霸权”和教育者的角色定位, 以受众本位为中心设置话题、邀请嘉宾, 满足了受众信息需求和社会性心理需求。从心理角度看, 人际化的电视新闻节目体现出强烈的人文精神, 具有人文关怀的特征。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效果提升

提升传播效果是节目传播活动的目的, 根据电视新闻谈话节目的传播模式和传播特性, 可以总结出我国电视新闻谈话节目传播效果的提升策略。

整合各项资源, 发挥品牌效应。我国多数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处在“起步”与“知名”之间, 著名品牌节目较少。CLS理论和品牌建设在其他行业的实践为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品牌经营提供了宝贵经验。节目利用电视台的演播室、设备等有形资源, 也要整合各项无形资源, 如主持人资源等。很多娱乐类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开设有网页并频频在各大媒体中露面, 实际上是可供借鉴的经营策略。

拓展话题选择, 挖掘谈话深度。新闻谈话节目处在“内容为王”的时代, 节目谈话的话题是维系稳定受众群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国情允许的情况下, 我国的新闻谈话节目可以尽量拓展话题的选择范围, 国际局势、经济危机和环境污染,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现象都可以成为节目话题。节目除了谈得广之外, 还要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此外还可以另辟蹊径, 对于同一类问题从不同角度来探讨, 进行话题的拓展、细分和个案化, 以此提高话题开发的效率。

多媒体相互融合, 实现谈话平等互动。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 媒介间的融合互动必然成为主流趋势, 如现有的“TV2.0”和3G手机等技术的成熟, 将带来可视移动电话和互动电视的广泛应用, 这使我们看到了平等交流实现的希望。理想节目中的主持人将在受众中产生, 不再是电视媒介代言人, 固有的节目规则不会赋予他们话语权。一个新闻谈话节目最理想的状态, 就是打破主持人、嘉宾和观众的界限, 实现真正开放、平等的交流,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众论坛。

综上所述, 电视新闻谈话节目借助了双向性强且意义丰富的人际传播形式, 增强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深度, 它运用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播形式和表现手法, 使得新闻节目在时间、空间上极具延展性。我国电视新闻谈话节目按照这样的传播规律发展下去, 一定会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朱佳:《从人际传播看电视新闻中的现场报道》, 《当代电视》, 2007 (8) 。

娱乐趋势下电视谈话节目走向 篇8

谈话节目遭遇瓶颈

说起电视谈话节目, 必然让人联想到1996年开播的《实话实说》。其实早在1992年, 上海东方电视台就推出了名为《东方直播室》的节目, 标志着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诞生。但真正引起观众和理论研究者的关注, 并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形成一股浪潮的则是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伴随着电视谈话节目大量涌现和网络公共论坛纷至沓来, 人们不再满足于媒体仅提供交流平台, 开始要求趣味, 对“只会说话不会秀”的谈话模式渐生倦怠。

现今热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简析

读报脱口秀节目。代表节目为《马斌读报》。读报脱口秀节目的出现, 是娱乐资讯节目和新闻娱乐化结合的产物。它兼及新闻的时效性和娱乐节目的趣味性, 将有意思的娱乐、社会新闻以口播的形式, 或在内容中“画蛇添足”几笔, 或在结尾处“添油加醋”几句, 从而寻找到一条新闻的闪光点, 博取观众的认同。此类谈话节目的重点, 不是信息的简单传达, 而是新闻有效部分的重点推介。这个有效部分就是能获取观众共鸣的部分。相对于有现场、灯光、乐队的谈话节目, 谐趣读报类谈话节目的制作成本几近于零, 但同时因为该类节目的卖点之一在于新闻有效部分的选择, 所以一支强大的策划队伍就必不可少。

明星、话题人物访谈类节目。代表节目为《艺术人生》。明星、话题人物访谈类谈话节目的走红并不让人引以为罕。明星本就是受人瞩目的一个群体,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明星就是娱乐的代名词。《艺术人生》以及后来的《超级访问》, 正是将卖点押在了“明星”身上。话题人物访谈节目将宝押在热点事件上, 节目以话题人物为突破口, 经其叙述再现事件过程, 代观众探究事实真相。话题人物也因热点事件而备受瞩目, 或出名, 或改变了人生道路, 即使事件已是明日黄花, 人物却是历久弥新。所以热点人物访谈的市场仍具潜力。

综艺娱乐类谈话节目。代表节目为《康熙来了》。综艺娱乐类谈话节目以谈话为依托, 融合了主持人的幽默机灵、嘉宾的现场作秀、场景的明快新鲜、话题的热辣搞怪等多种元素, 吸取综艺节目娱乐大众之所长, 增加谈话节目语言魅力的功能, 单纯地为目标人群提供全方位的娱乐。此类谈话节目是娱乐化对电视渗透的又一产物, 颇有“四不像”的意味, 业界与观众对它的评价更是相去甚远, 前者猛烈抨击它的无聊、庸俗, 后者却期期不落, 忠诚度极高。这是一个奇特的现象, 内地电视人与观众审美的冲突在此类节目中可窥见一斑。

情感倾诉类谈话节目。代表节目为《真情》。情感倾诉类谈话节目源于“情感是人世间永恒的话题”这一理念, 它把着眼点放在普通民众身上, 关注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 提供一个公众关注下释放感情的平台。一些情感上的矛盾和冲突在节目现场或被解决, 或被激化。此类节目有很强的纪实性, 观众在倾听嘉宾讲述自身情感的同时, 会因相似的经历引起共鸣, 又会因为想知道事件的后续进展而引发收视欲望。情感倾诉类谈话节目的嘉宾选择多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 他们的情感故事也多在荧屏下观众的生活中上演过, 此时的观众找到节目与自身的平衡点, 沟通水到渠成, 收视率的一路攀升也就不足为怪了。

电视谈话节目在娱乐化趋势下的四个走向

收视群定位由大众化走向分众化。谈话节目由于受到话题、嘉宾选定的影响, 本就无法做到老少咸宜, 但开创之初的电视谈话节目重在谈话, 话题选择包罗万象, 这一期是少年离家出走, 下一期就是赡养老人问题, 对培养节目的固定收视群有害无益。分众化的收视群定位有利于节目更加细化、更加专业。值得注意的是分众化的定位并不影响节目为大众服务, 大众并不等于大众化, 大众化的弊病在于期与期之间没有连续性, 不利于一些话题的延伸、扩展。分众化也有其负面影响, 所谓“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正是由于收视群的相对固定, 群外的其他观众对节目的兴致不高, 导致收视率提升空间不大。

话题选择从严肃走向轻松。电视的功能不外乎传递信息、娱乐大众。绝大部分观众是将看电视作为一种娱乐手段, 电视节目要迎合观众的需求, 进而引导大众, 而不是高屋建瓴, 教化大众。“一个谈话栏目不能承担移风易俗、正本清源之类的重大使命”, 过于沉重、严肃的话题丧失了谈话节目的“秀”的本色。即使是一些发人深省的话题, 其做法也都是“裹着糖衣的炮弹”。

主持人定位由配角走向主导。谈话节目主要是人与人的交流, 用语言的相互撞击, 引出话题背后的信息。早期的谈话节目主持人作为配角出现, 主持人把自己当成普通观众的一员, 对嘉宾探问采访。一档深入人心的谈话类节目, 主持人必然是节目的灵魂, 节目与主持人浑然一体, 主持人的个性影响着节目的风格。一档好的谈话节目, 是与主持人的主导地位密不可分的。主持人控制整场谈话的节奏, 把握嘉宾与现场观众的谈话方向、表达情绪, 让话题跟着主持人走, 而非牵着主持人走。

表现手法由一元走向多元。电视是声、光、电结合的产物, 与报纸、广播的区别在于动态的声画、丰富的特效。电视谈话节目重在谈话, 但如果只有谈话, 一方面吸引不了受众, 另一方面没有发挥电视的特长。一个话题的讨论往往需要几十分钟的时间, 如何能从始至终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仅靠语言的精彩是不够的。前文所举的几档谈话节目都不仅仅是运用语言这一种表现手法来展开话题的。《艺术人生》中对明星亲朋的图像采访资料和一些睹物思人的道具, 《真情》里寻访故人的外景图像, 这些都为话题增光添彩, 也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

如何做好谈话类电视评论节目 篇9

谈话节目都有一个基本的样式, 就是在演播室或室外指定场所内营造一个特定的谈话氛围, 通过主持人的穿针引线, 让嘉宾、观众进行双向交流, 在平等和轻松的气氛中, 探讨公众共同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或人生问题。

谈话节目的内容可以分类, 第一类是叙述经历的, 第二类是介绍知识的, 第三类是讲述观点的。谈话节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专访, 有对话式的讨论, 有观众参与的座谈, 有若干个嘉宾的语言交锋。谈话类节目的主持人非常关键, 一定要有很强的能力, 不仅自已的口才好, 而且能够把握谈话走向, 让参与者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节目的选题一般都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表议论、讲述道理, 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 全新的谈话角色。

《新闻1+1》的发言者是一支相对稳定、被称为“本台评论员”和“特约评论员”的队伍。他们的职业准则不再是“把观点隐藏于事实中”, 而是直接表达观点, 公开表明倾向, 他们的立场便是媒体的立场。

(二) 全新的谈话方式。

《新闻1+1》的特色是借新闻说话, 说的是隐藏于新闻背后、超乎新闻之外的背景和观点。他们以“本台评论员”或“特约评论员”的身份直接代表媒体说话。

(三) 语言魅力。

评论员以及特约评论员们可以是随和的, 但是必须有趣;可以是严肃的, 但是充满智慧;可以是儒雅的, 但是力透纸背。他们的个性可以是不同的, 但是他们的表达必须富有智慧和语言魅力。

(四) 辩论色彩。

辩论本身就是一种“好看”的因素, 而辩论的过程也是对事物本质认知过程的客观体现。谈话中告诉给观众的不仅是结论, 也应当包含得出结论的过程。

二、降低谈话的风险在于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所有报道的新闻都应该尊重事实, 但并不是所有的客观事实都能适宜报道, 比如说1959年的庐山会议是事实, 但不适合报道, 唐山大地震也是新闻, 但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也不能报道。而且同样的事实在报道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报道者的主观因素存在。对于媒介和报道者来说, 他在选择新闻事实的过程中也一定有主观的因素。《焦点访谈》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成功之作, 它的成功在于舆论监督, 但是它也不是天天都在监督, 如果天天都在监督, 久而久之可能会使一些人对社会前途失去信心, 天天拍桌子观众也会厌烦。舆论监督的力量很大, 但是它必须站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党和人民的利益一边。新闻宣传作为大众传媒, 是党和政府的喉舌, 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主持人的“个性”是谈话类评论节目成功的关键

电视新闻评论不同于新闻播音, 不是简单地把新闻内容念给受众听, 更要传达一种观点, 一种态度, 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主持人更能让传播变得生动, 容易被接受, 从而贴近受众的心理需求, 使收视率大大提高。

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 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个性化是主持人成功的关键。白岩松的儒雅, 敬一丹的严谨, 崔永元的幽默, 阿丘的嬉笑怒骂都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 他以光头的形象出现在新闻评论节目中, 他的评论往往幽默夸张, 甚至有的尖刻, 但是细细琢磨之后才发现却蕴含有很深的道理。不同的主持人将自己的气质特点融入到节目之中, 使节目感染上主持人气质的特点, 这种特点不是体现在一时一事, 而是时时处处都能反映出来, 是每个人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性格化的处事方式和情感表露。现实生活中, 一个热情大方、知识渊博、真诚坦荡、心灵善良的人肯定也会受到人们的喜欢, 很难想象一个心胸狭窄、冷漠无情、虚伪做作、卖弄玄虚的人会得到观众的倾心。

四、评论选题的视角要新颖

随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蓬勃发展, 评论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参与评论的嘉宾也越来越多, 不管是一人, 两人, 还是多人, 人们真正感兴趣的还是每期节目的内容, 也就是选题视角的新颖性, 一个好的选题就是评论成功的一半, 所以, 谁拥有高质量的评论选题, 谁能及时抓住它独特视角的新颖性, 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受众的注意力, 得到受众的认可, 获得有利的地位。

怎样才能使选题既“新”又“深”。这就需要培养好的评论员, 以前报纸有特约评论员, 可那是“笔杆子”, 而电视特约评论员要善于表达, 央视产生特约评论员的方法是由名记者到名主持再到名评论员, 目前央视的几位评论员如白岩松、陈晓川、陆晓华都是名记者出身。评论员的素质应当具备宽广的视野, 广博的知识, 有快速反应解读能力, 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实因果关系中找到最核心的脉络和最本质的原因。

五、在谈话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谈话类评论节目与其它节目不一样, 主持人和嘉

宾在一起谈话, 要做到表达的时候不能太晦涩深奥, 又不能过于浅显;谈话的语气不能太随便, 又不能情绪不高。谈话中见解要独特, 观点要新颖。在谈话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观众, 但不能把观众当成傻子, 也不要用教育观众的口气, 努力用更平和、更具亲和力、更生活化的方式做评论。

(二) 要使谈话具有辩论色彩和对抗性, 对同一问题、同

一现象和同一事件要有不同的观点, 最后有两个以上的嘉宾, 谈出不同的观点, 但又不能像“大专辩论会”那样。评论员谈话要少而精, 逐渐深入, 层层递进, 以理服人, 生动感人。谈话的时候不能偏离主题, 不能偏离导向。

(三) 要考虑到谈话嘉宾的权威性, 如谈话人的经历、谈

话人的身份与谈话内容的贴近性等, 又比如, 他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是道听途说还是一个亲历者?谈话的目的不是为了显示主持人和嘉宾的才华, 更多的是通过深刻的新闻分析, 为观众提供看问题的视角。■

电视谈话节目研究 篇10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 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

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一种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以双向而平等的交流方式,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人生话题的节目形式就诞生了。由于这种节目形态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融入了人际传播的功能,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主持形式、作用和角色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由于是一种无文本的交流形式,因而对主持人的要求非常高,必须具备“脱口成秀”的能力,也就是“talk show”。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节目形态一问世,便成功地拥有了收视群,迅速风靡全球。经过不断的优化和演进,这种源于广播的“talk show”逐渐扩大到电视,成为了视听共享的“TV talk show”电视谈话节目。

目前理论界将电视谈话节目论证为电视谈话的一个分支。电视谈话是“包括了从一有电视就存在的所有不用写脚本的对话和直接对观众讲述的各类节目形式”。而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主要围绕着谈话而组织起来的表演。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并且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不仅要完成无文本的节目活动,而且还是话题的组织者、话题进行中的控制者、话题成败的责任者。我们再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谈话”是人际交流的最基本形式,那么谈话节目自然就具备了鲜明的人际传播特点。因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实现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互动,所以主持人在节目中必须以个体的身份与嘉宾进行平等而双向的信息交换。主持人的个体身份就是以自己的知识储备、对事物的认知水平、谈话技巧以及风度、气质、形象、语言等构成的具有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个性风格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在以人际传播为特点的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节目当然的核心。

一、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职业素质

人的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通常分为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三类。作为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除了应具备以上自然人的基本素质构成外,还应具备自己的职业素质。

1.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在工作中虽是人际传播,但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是“党的喉舌”这一根本属性和功能是不可改变的。无论是新闻类主持人、社教类主持人还是娱乐类主持人,他们同样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同样在节目中实践着舆论、监督、导向的作用。所以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一样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在各种纷繁的事件中,明辨是非、准确判断,在节目现场才能及时调控和把握。

2.广博而扎实的文化素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嘉宾,通常是某一领域、某一方向、至少也是某一现象的代表人物,主持人想让这样的谈话对象跟着自己走,除了运用一定的谈话技巧外,广博而扎实的文化根底尤为重要。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的文化内涵与自己的外部形象气质是紧密相连的。谈话节目主持人“脱口”能否“成秀”,主持人的语言组织与自身的知识架构是分不开的。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构成,为主持人完成语言编码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3.精良的专业素质。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质包括:(1)标准的语言。作为主持人,口齿清晰、语言标准是最基本的职业要求;(2)语言的表达与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是语言的两种高级形式。表达,是将脑子里的画面用语言形式传输出来,这种表达要清楚、准确。语言的表现能力,是在表达基础上的语言感染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语言的感染力,需要语调、语势的情感辅助,也需要丰富的语言共同来完成。而丰富的语言,赖于主持人有语言组织的能力,包括词汇、语法的运用,“说”、“写”能力的调度。(3)快速思辨能力。在谈话现场,主持人会收到很多包括事件、人物、资讯、意见在内的各种语言信息。其中有与话题准备一致的观点,也有意想不到的一些评论。现场如战场,这就需要主持人运用快速思辨的能力,在最快的时间内将纷繁的信息提炼、优化、整合成适用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思维与语言的对接、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完成与谈话对象的信息交换。(4)发现创新能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告诉我们不要忽视细小的东西。现场谈话对象的一个措词、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身体语言,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某种方向性的暗示。主持人要及时发现,并捕捉、利用。“发现”是谈话节目主持人保持敏锐触角的一个利器。谈话节目中的创新,包括节目思想的创新和话题思想的创新。节目只有不断注入新的思想、不断有新的尝试才更有活力和生命力。谈话节目中的每一个话题都是经过精心策划了的,主持人在与谈话对象交流和交锋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到新鲜的信息,主持人“发现—拓展”,这便是创新;为了保持谈话的“新鲜感”,主持人在提问方式、话题转接上也可以尝试不同的方式,進行一些有益的创新活动。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和地位决定了主持人不仅要具备主持人基本的综合素质还要具备更高的综合能力。目前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可分为时政新闻和情感生活两大类。新闻类谈话节目,要求主持人具有新闻素质和新闻敏感;情感生活类谈话节目,要求主持人能够循循善诱、深入人心。不同类型的节目对主持人的素质要求不同,但人际传播的特性是相通的。

二、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能力构成

无论哪一类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因共有人际传播的特性,所要求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一致的。全国一百六十多个谈话节目,大家能记住的“名嘴”屈指可数。为什么他们能够脱颖而出?为什么他们的节目能够吸引住观众?无论青春靓丽、时尚知性、凝重犀利、还是睿智幽默,他们都有各自超人的职业能力,正是这种“能力”构成了每个人在节目中的个性风格,他们以“主持人”这个充满人性魅力的身份,走进观众的生活、走进观众的心灵!

1.要有策劃、采编的能力。谈话节目中的任何一个话题,不可能都是由主持人现场张嘴就来,都会有一个精心策划的过程。包括中心话题的确定、话题层次进展的设计、道具细节的设置等等,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这一切都是在为主持人“备料”,由主持人现场“掌勺”,和嘉宾一起制作出一道道精美的“菜肴”。如果主持人与前期策划脱节,只能是凭借嘴上功夫进行有限的二度创作。有的谈话节目,还会有前期采访环节。前期采访的内容通常是话题的切入点,从用来切入的故事、事件、画面片段到话题的衔接,从话题的衔接到现场的转接再到话题的终结,整个过程全部贯穿着“编导思想”。如果主持人不能具备这种“思想”,就不能很好的诠释话题的实质,不能很好的与嘉宾碰撞交流、更不可能完成好现场的引导和控制。国内外著名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大都是记者、编导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个人魅力和职业生命力都是非常长久的,就是因为他们具备策划、采编的能力、有长期一线采编的经历和经验,他们的专业素质、社会阅历、思想认知水平足够他们在节目中承担“核心”的作用。还有一些从播音员成长起来的主持人,能参与一些采编工作,会受益无穷的。虽然我们不一定要求主持人去承担每一期的采编工作,但一定要具备这种能力。

2.要有语言表达和语言整合的能力。谈话节目虽然是无文本主持,但前期的策划、搜集工作,会让主持人有个框架式的准备,脑子里会有“文字”的痕迹。在无文本的状态下,还要完成部分“文脉——语脉”的转换过程,这种转换能力与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一起,构成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语言整合能力。对于节目主持人来讲,语言表达能力是基本功,而对于谈话节目主持人而言,除了语言表达能力之外,精到的语言整合能力也尤为关键。谈话节目最主要的就是“说”,不仅要“能说”还要“会说”,更要会“巧说”。“能说”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会说”就得取决于个人的语言表达水平了,谈话主持人的即兴话语能力非常重要;“巧说”是赖于对词语巧妙调度、对语法灵活运用基础上的话语设置,是对谈话对象能够进行心理挖掘和引导的语言编码过程和技巧。

3.要有“倾听”的能力。在谈话节目中,“听”是“说”的基础,主持人“倾听”,不仅要“能听”、而且要“会听”。在和嘉宾交流的过程中,主持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对方的谈话。“倾听”是对嘉宾话语权的尊重、也是主持人捕捉信息的需要。除了“能听”,还要“会听”。只有听清了对方谈话内容,才能知道对方的心境、态度,才能及时捕捉到“易感”和“不易感”的语言信号,机敏应对、积极思考。

4.要有现场控制、协调的能力。在谈话节目现场,主持人除了引导话题的深入外,主要作用是要协调好现场的各种关系。使嘉宾、观众、主持人能在一种和谐、有序的氛围中实现平等双向交流。访谈现场,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譬如:嘉宾滔滔不绝、情绪过激、跑题千里;回避话题、情绪低落、观点异端;还有嘉宾之间有失默契等等。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主持人必须要具备协调能力,运用各种办法迅速将现场的关系理顺,将话题进行下去。谈话节目“必须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开始和结束”,这就要求主持人要善于控制谈话时间、要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将话题进行到一定程度、继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整个谈话。谈话节目还要“保持话题的敏感性”,这就对主持人的“现场控制”能力要求更高了,主持人不仅要控制节目时间、协调现场关系、还要保持谈话的“新鲜”。要善于抛出话题、收回话题;还要善于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话题、继而印证原来的话题;还要善于激发嘉宾的谈话热情、鼓动嘉宾之间的碰撞交流。现场控制、协调的能力是谈话主持人最重要的一种职业技能。

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历经十几年的磨砺,已经开始走向成熟,节目主持人队伍也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以前播音员的最高追求——“采、编、播合一”,现在看来,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目标。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改变着主持人的选拔机制和评价机制。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支一手拿话筒、一手拿笔的具有高文化素质、高职业技能的有思想、有个性的主持人队伍正在向我们走来。随着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主持人不仅是电视观众关注的焦点,而且真正成为了节目的“核心”,真正诠释和实现了“主持人”——“节目的主人”的内涵和价值。这是节目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呼唤!

上一篇:免疫损伤下一篇:国家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