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育有效性

2024-06-23

课堂教育有效性(精选十篇)

课堂教育有效性 篇1

MS-EEPO有效教育不仅给教学留下了自主创新的空间, 而且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环境与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 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通过对EEPO的学习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本人对有效教育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 下面将从有效教育的理解、有效教育的作用及有效学习方式等方面来谈一谈。

一、有效教育的一些理解认识

EEPO有效教育是一种比较先进、实用的教学方式, 是一个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教育教学方法三维一体的系统, 操作性、实用性强。它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强调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 注重师生互动和团队合作精神, 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 从而达到课堂的有效性, 它的着眼点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MS-EEPO有效教育改革能够使英语课堂“活”起来, 让英语课绽放光彩。

二、EEPO有效教育的作用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通常是教师教一遍学生读一遍, 机械练习, 或教师问学生答, 然后教师一遍遍地纠正。即使学生回答得十分正确, 教师也要反复强调一遍, 似乎不再强调一遍学生就无法理解一样。而有效教育采用“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学生做—教师检测”的模式。我认为: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EEPO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①有效学习调控———让学生理解明白教师的指令。学生能明白教师的提问从而做出正确的回应, 享受学习的乐趣。②有效互动———让师生角色转变和课堂调控。EEPO方式力图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 教师既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同时也要以学习伙伴的身份融入学生, 让“教案”为“学案”, 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③有效交流———让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互相交流, 活跃思维, 建构自己的新知。

三、EEPO学习方式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

1.利用一些约定手势也就是肢体语言来调控课堂学习。通过肢体语言, 对课堂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调控作用。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师目光锁定在学生的肢体语言上, 通过适当检测来完成, 通过师生之间的约定来完成, 避免过去一味通过学生集体回答和教师陈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模式。比如初三复习课:时态的复习。教师抛出问题, 同学们, 初中阶段我们学了多少种时态?你掌握了多少种?教师通过学生的肢体语言 (手势) 来检测学生掌握了多少种时态, 了解到不同层次学生平时积累知识的情况, 同时通过打手势来达到调控课堂的作用, 避免学生杂乱无章的回答。

2.构建单元组。“单元组”合作学习是孟教授所提倡的EEPO有效学习方式中, 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如何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感知, 增长技能,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真正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 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是课改中的重点内容。“单元组”合作学习在英语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要通过构建“单元组”开展小组交流和互助,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启发、收获和提高。

四、结语

初中英语课堂就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自然的互动过程, 而EEPO有效教育的学习方式, 正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它让教师教得更轻松, 让学生学得更充实愉快, 让英语课堂教学更有效, 让英语学习更富有生命力。作为一线教师, 我们必须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 以新的教学理念去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在教学改革EEPO有效教育实践的大道上, 再接再厉, 认真摸索英语教学的规律,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在课堂上, 教师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思考回答, 有些学生思考后能独立完成, 有一些学生则不能, 甚至流露出迷茫的神情;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多是集体回答, 杂乱无章;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有时较为单一, 思维得不到扩张;学生在学习中单靠自己, 合作少;课堂有时因学生的配合不是有效有序而中断或浪费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 应该思考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教学, 这也是农村中学一线教师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有效教育,初中英语,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教育论文 篇2

摘 要:“有效”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本质特征。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良好发展的关键。因此,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广大教师探索实践的主要方向。所谓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保证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要抓住课堂的各个环节,以生为本,使其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求得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的颁行,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根据新课标、新理念,不断地探索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广大教师探索实践的主要方向。就此,本人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方面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有效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一个有效的导语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如教《雨巷》时,从歌曲《丁香花》入手,让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丁香情结。

教《短歌行》时,我先下载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的视频,让学生观看,并适时讲解,影视中的画面、细节能使学生有直观而感性的认识,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

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有效导入,使其充分发挥“导火线”“催化剂”“润滑剂”的作用。

二、组织学生,有效活动

有效的课堂活动能提高课堂效益。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浓郁的兴趣,使其听说读写等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必须革除“满堂灌”的做法,创造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堂,达到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享受语文知识,在课堂活动中享受生命快乐。

讲《子路、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即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以人物为核心,分不同的角色进行诵读表演。通过角色体验,学生能将文中的人物称谓理清楚,从而为准确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三、精心设疑,有效提问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可见课堂提问对教学非常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还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那有效提问应注意什么呢? 有效提问应遵循适度性原则,特级教师宁鸿彬对适度性原则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确实,教师设计问题要注意深度和广度,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其唾手可得,而是跳一跳才可以摘到知识的果实。

如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提出本课的`难点让学生回答,“文章的开头说这里阳光明媚,可有为什么说是最可怕的?”学生就会茫然无措。因为这个问题提得太早,它涉及到文章的主旨,必须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探讨。

有效提问应遵循梯度性原则,在安排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功夫,做到由易到难,步步设梯,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爬梯”。对于理解一篇课文的阶梯式提问常见手法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如对《动人的北平》一文,就可设计三个问题:北平的动人之处是什么?北平为什么如此动人?作者是怎么表现动人?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地将文章的内容、情感、主旨以及写法都涵盖了进去。

教师的提问的适度与梯度,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益。

四、总结学法,有效指导

语文学法指导的方式方法,范围广、内容多、途径宽。我认为: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活动。要实现学法指导的经常化、具体化,并获得切实的效果,最有效的途径是把学法指导有机地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过程能为学生“怎样学习”作导向,真正教会学生学习。

如教诗歌表达技巧时,我先给学生总结高考中常涉及到的技巧术语,然后总结考试题型和答题思路,之后结合经典例题让学生消化吸收,运用于实践。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不只是教会学生一道题,而应是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从学习实际和教学实效出发,授学生以渔,即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长足发展。

结束语:

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育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教学案例   高中化学   课堂教育   有效性

1 引言

当前,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作为高中生掌握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平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至关重要。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积极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高中化学课堂应以高中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师生积极合作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2 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的途径

2.1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开放性地讨论

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理念,要改变以往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建立自由地开放性讨论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尊重和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开展小组讨论,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给予总结和正面回答。

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个性化的知识需求

高中化学教师应重视知识的传播和讲授过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知识需求。教学课堂应充满着开放性和动态性,要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能够增加课外知识,使得教学案例充实和新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思考,并将头脑风暴产生的思想火花构成教学方案内容。例如:实验“在空气中加热铝箔”,铝箔用砂纸打磨也未发生任何剧烈反应。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得出答案:铝能燃烧的条件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者提高温度。

2.3 提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高中化学课堂应增加学生的課堂参与程度,在化学课堂上师生可以对化学知识进行交流和探究,并且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去印证课本上的化学知识。教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运用化学知识,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本质,并且在进行小组合作中,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和与人协调能力。为未来进行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实验,才能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并且在创新的环境下,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做原电池的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蔬菜水果制作原电池的实验,并且寻找到蔬菜水果原电池中谁的电流或电压最大?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动手,学生带着兴趣来进行实验,可以增强学习效果。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培养了探索的能力。对于演示实验,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创新设计进行探索性实验,由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 化学课堂有效性的课外延展

3.1 高中化学课外延展的生活实际意义

将高中化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相互联系,有利于高中生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给予化学知识的解释,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多关注生活,增强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兴趣。

首先,运用化学知识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辨识产品的真假性能。例如,可以运用淀粉遇到碘变蓝色的化学特性,来验证市场上的美容药品等。其次,可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例如:对于奶粉中是否含有三聚氰胺,可以查阅资料以证实三聚氰胺呈弱碱性,微溶于水,据此设计检测方法。再次,运用高中的化学知识能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例如:Fe2+ 与Fe3+ 的相互转化解释/苹果汁变色: 榨汁机榨出的苹果汁,短时间显浅绿色,放置后变成黄色。通过生活,高中生能够在学习化学知识后,开拓知识视野。高中生可以根据化学知识来识别日常用品,了解最新的化学技术,不断增强对外界世界的认识程度。

3.2 高中化学实施生活教学方法的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的教学能够体现出生活化和人文关怀的特征,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探讨,更好地促进了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教师要实现教学观念的生活化。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教师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内容,要拓展教学的知识面,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的探讨,例如:用盐水浸泡新衣服不易褪色,撒盐作为街道融雪剂。教师要增加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培养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进行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高中化学教学要使教学资源生活化。例如:教师可以采用网络媒体资源、报刊及音像资料;生活素材的运用等等。再次,高中化学教学要实现教学情境的生活化。要让学生有形象具体的感性认识,例如: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借助活动和实验创设;借助案例和问题创设。最后,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应该赋予生活化。教师可以增加环保化学、能源化学等。教师在教材内容上面进行引申,这样不但能够实现教材的知识内容,还能够结合实际生活,建构学生知识结构。例如:自来水中放的白色粉末是什么?

4 结论

通过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得出了高中化学的教学必须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将遵照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化学教学的自身规律,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对象,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此外,高中化学的教学还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化学实验的模拟,能够提高实验效果和避免安全问题。教师也要增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样就有利于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

【参考文献】

[1]潘利清. 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途径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6).

课堂教育有效性 篇4

一、历史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用自身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因素。

青少年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的语言、体态与情感等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留下极深的痕迹,起到一定的影响。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做到“寓情于理”,带着深厚的情感来教学。只有教师有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形成良好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民主思想的熏陶,接受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

二、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一步发挥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在历史教学中,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尤其是恰当地应用多媒体教学中的视频片段,使情境再现,可拉近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视觉冲击下,带着一种积极的情感去领略历史。

对于表演性很强的历史事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在真情的表演中,领略历史伟大人物的高风亮节,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学生通过课堂表演,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

三、历史教师要善于处理“偶发”事件,并且结合教学内容,将消极的价值观引向积极的价值观。

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享受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通过各种渠道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有良莠之分,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时期的各种消极的现象。同时,学生对民族的耻辱,阶级的压迫没有亲身的体验。因此,在历史课堂上部分学生可能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做出是非不分的举动。历史在面对学生荒诞的作答,是非不分的行为时,要妥善处理这样的“偶发”事件,千万不要对学生的怪念头一棒子打死,而是要用爱去包容,通过机敏的分析,积极的引导,化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使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

四、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第二课堂, 使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第二课堂可以说是历史课堂的有益补充,老师将有重要教育意义的历史教学资源由课堂引向第二课堂,通过辩论赛、“我所敬佩的伟大人物的故事展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在特定的环境指引下,受到一定的感染,收到历史教学课堂所达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历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历史“高材生”。

在应试教育引导下,许多教师只面对个别高材生,问题是针对高材生设计的,微笑是留给高材生的,而其他学生则成了被冷落的死角。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但使历史的教育功能大打折扣,而且会影响到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教师要注意和每一个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历史教师要善于将微笑与鼓励留给学困生,使他们感受老师的关爱。教师公正的表现,热情的教学态度,和风细雨的批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等就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学生在老师积极的教学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关于人生观的教育。

课堂教育有效性 篇5

《作文成功之路・初中》008 作者/仇雪婷 本文总字数:2158

甘肃省静宁县余湾乡王坪小学 仇雪婷

【摘要】

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为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母语使用能力和解读能力、能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从学生个体的鲜活生命体验出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的内容则表现出不同。在生命教育视角下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打破重知识传授的桎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内化程度和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生命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课堂教育有效性 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有效性有效互动

课堂教学中,老师辛苦、学生痛苦这一现象在新课程美术教学中也得到更多关注。受教育者学习的状态以及过程是衡量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样就要求我们美术老师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够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从学生角度去思考教学,不断应用新的教学理念让教学效果更具实效性,促进学生的情感、创造力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美、体会美并能创造美,也就是让课堂教学富于实效性。实效性的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个性为主,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更大的进步,学会交流互动,学习中充满趣味性。那么,要怎样做才能切实地提高课堂有效性呢?

一、让学习兴趣在导课中起到引领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堂课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是在课前导课上。导课上如果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满学习的欲望,那么这堂课势必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导课要有新鲜感。富有新鲜感的导课方式,会让学生精神振奋耳目一新,让学生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在当堂内容的基础上新颖的导入,能为学生创造出不一样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美术体验更加深刻。

2.导入新课要有针对性。导入新课时要抓住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心理、行为、兴趣爱好,设计出符合他们的游戏活动以及故事等。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好玩好动,对故事感兴趣,教师就可以针对他们这样的特点设计导入的内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就要设计一些体现分析力想象力的内容,更适于他们。

3.导课要有启发的作用。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就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多动脑思考,多参与讨论,能够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多元思维分析、比较、实践,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创造出不一样的美术思维方式。

4.创设情景导入。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要充满生机,就要求教师加倍用心来认真研究教材,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能够吸引学生且实用的教学方法来授课。这样才能抓住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前行。创设各种情境的方法,就能达到这个目的,引起他们的兴趣。通常全班同学在游戏中能更广阔的去选材、构思激发他们表现形象的灵感。从而使学生对美术课充满兴趣,愉快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适当有效的讲授加提问

教师在“讲”的过程中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且要让学生有亲切感,这样学生喜欢老师,喜欢他、她的教育和引导,这样教师的教育过程才就会是有效的,并且高效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好恶、心里、年龄特点采取形式各异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在讲授《猜猜我是谁》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每一个面具的特点。在游戏过程中适当提出相关问题,不时地对色彩构图知识进行指引。这样既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又给学生最有效的指引,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每句话每个问题都能听懂,师生间的交流流畅了教学的效率提高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并乐于回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师的提问要让学生彼此沟通或者产生质疑,起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学生主动性增强了,师生沟通变得更有效,真正意义地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实现民主平等教学。

三、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美术课上的“教”是启发引领学生,让他们主动去学。一般情况下,教师通常是通过备课来完善讲授的过程以及总结教法应用,却忽视了兴趣的指引,把所有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的思维里,千篇一律地对待学生,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应加强与学生互动,尊重学生,相应的指引。

1.以学生为主鼓励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善于创新能力,而不是填鸭式的生硬灌输,这样就需要寻找新方法。学生对于美术课兴趣浓厚,但由于年龄特点很容易出现错处。对于这样的学生,不要急于帮助他来改正,要引导特自己去发现去更正,给学生独立的空间,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把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题,而不是由老师来代劳。

2.用指导的方法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在每节绘画课前,老师都要指引学生去充分观察发现。这是老师应尊重学生对所花物体的独特看法,尊重学生的感知,给学生独立创造的机会、发展的机会。也就是在观察上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构图表现出来,赋予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的图画世界。

四、指引学生运用比较发现新知识

美术是一门视觉的艺术,通过比较这一直观的方法,多角度的发现和分析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美术知识并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要使比较这种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求老师必须精心选择要用来比较的作品,给予学生相应的启发和引导,使其具有科学性、典型性以及艺术性。根据不同作品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了解剖析的过程,并有利于释疑解难,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运用讨论吸收知识

所谓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的过程。因而美术课堂教学中把讨论的方法深植其中,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会自己思考、探索、推理、判断寻找结果。讨论通常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有秩序、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做出讨论寻找到结果。然后,老师应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和指导。讨论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直观性

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远远比不上成年人,但学生对于色彩、影响乐于接受,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影音文件等内容,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主要的是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了。比如,在“泡泡飞呀飞”一课教学中,我首先用课件来引出学习的内容,学生对于泡泡的色彩,产生很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亲身实践来吹一吹、涂一涂、画一画,这几个环节的应用,学生基本能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这样直观形象的内容演示,学生的感知更加形象具体,画出来的色彩也更加接近现实,富有创造性。对于美术知识,如色彩的认识,用课件展示出来,更加直观形象。另外多媒体的运用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加强烈,美术教师的教学也因此更能接近学生,让学生对课堂有更强的参与欲望。

七、让学生自由发挥大胆创造

学生个性天真,想象力丰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尊重学生的创作,绝对不打击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乐于探究,用于创作。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大胆去画,大胆去发挥自己的想象,找到学生创作的优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创造性。同时让学生在已有美术技法的基础上,大胆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方法,给学生创造出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课堂教育有效性 篇7

1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贴进生活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从中提出提问, 进行数学建模回归课本,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学习兴趣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由此可知问题就可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 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 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一节课开始的提问很重要,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能创设丰富的问题情景。例如在教学《抛物线》时, 利用多媒体演示生活当中的抛物线 (美丽的喷泉, 燃放的烟花, 运动员投篮等) , 这时, 学生的兴趣、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这些事物上, 教师问:“你们注意到它们运动的路线了吗?它们会与二次函数有联系吗?”创设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美丽画面, 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又如:在教学《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时, 制作了动画片。动画片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三位小伙子在马路上骑自行车, 他们的自行车各有特色。第一、二、三位的自行车的车轮形状依次是圆形, 三角形和正方形, 第一位小伙子吹着口哨, 唱着欢快的歌曲, 另两位却都大汗淋漓, 在马路上艰难地颠簸着前进。学生们看了这样的画面后哄堂大笑, 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圆, 体会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从而能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地突破难点,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数学时将面临很多难点, 这些难点来自多方面因素:如数学概念的抽象、高度概括性、教材深度广度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差异, 教学手段不得力, 妨碍学生接受。有些问题用传统手段难以讲清楚, 而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可化静为动, 化虚为实,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有效地将难点化解。例如:函数图象的平移、几何图形的折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都是中学数学中较难的内容, 而利用《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使图形运动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通俗易懂, 大大缩短了学生“悟”的时间,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深刻体验了数学的思想。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地提高练习课、复习课的容量, 具有省时省力的优势, 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把一些知识点设计成选择、判断、填空等形式利用计算机制作幻灯片投影出来, 并能有效地进行反馈、交流, 不仅能增大学生的联系量, 而且使课堂教学更紧凑。特别是在教学应用题和阅读理解型问题时, 由于题目文字较多, 板书既耽搁时间, 又会使整堂课结构显得松散, 同时效率太低, 使用幻灯、投影, 就会克服这些问题。幻灯片还可以方便地进行修改、反复使用。有力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4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地及时反馈, 体现反馈的广度, 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表明:课堂教学必须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 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活学活用数学知识。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 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 使矛盾突出, 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 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随着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 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机械重复, 题海战术等一类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不科学的做法, 要结合时代的发展, 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重要思想, 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 既要整体考虑练习形式, 又要具体考虑练习内容, 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 巧练活用, 优化新知巩固, 使学生学而不厌, 做而不烦。

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的洞察力和迅捷的判定力,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解下题时当学生纷纷第一种解答完后我有意将后两种解法的辅助线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问还有其它解法吗?学生说没有了, 老师说还有, 于是学生开始重新思考, 一观察发现老师后面还有三个图, 稍一会后三种方法也有同学非常高兴地说解出来了。

第一种方法:例1:如图, 在四边形ABCD中, ∠A=60°, ∠B=90°, ∠D=90°BC=2, CD=3, 求AB的长度?

学生A (小组代表) :

解:延长AB, CD交F

∵∠A=60°∠D=90° (已知)

∴∠F=30° (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

∵∠B=90°BC=2 (已知)

∴CF=2BC=4 (直角三角形中30度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AF=2AD (同上)

又∵CD=3

第二种方法::

解:延长AD, BC交F

∵∠A=60°∠B=90° (已知)

∴∠F=30° (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

∵∠D=90°CD=3 (已知)

∴CF=2CD=6 (直角三角形中30度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AF=2AB (同上)

又∵BC=2

∴BF=BC+CF=8

第三种方法:

解:分别过点B、C作BE⊥AD, CF⊥BE

∵BE⊥AD, CF⊥BE∠D=90°DC=3 (已知)

∴EF=DC=3

在△BCF中

∵∠BCF=30°∠BFC=90°BC=2 (已知)

∴BF=1 (直角三角形中30度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BE=EF+BF=4

在△ABE中

∵∠A=60°∠AEB=90° (已知)

∴AB=2AE= (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第四种方法::

解:作∠C的平分线交AD于E, 过点B作AD的垂线

∵CE平分∠BCD BF⊥AD∠A=60°BC=2 (已知)

∴∠BCE=60°∠ABF=30°

∠CBO=∠B-∠ABF=60°

△BCO是等边三角形

OB=OC=BC=2

又∵∠DEC=30°DC=3

∴EC=6 (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OE=CE-OC=4 OF=2 (同上)

∴AB=2AF= (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

课堂教育有效性 篇8

一、课堂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知名物理学家在探索物理知识时的故事来作为学生教育的榜样, 可以介绍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历史过程, 以及各个物理定理和知识的发现过程, 并对物理学家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描述, 进而使学生从中学习到他们宝贵的思维、意志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 让学生充分了解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 并主动将想象力和创造力应用到其中.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热门话题, 如, 能源问题、污染问题等, 使课堂内容与社会生活更加贴近, 这有助于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理的培养, 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1.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教学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活动, 但教学者一方是构建的主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发展模式是: 师对生: 熟悉—和睦—理解—信赖—睿智. 相应的, 生对师: 接近—安定—共鸣—信赖—觉悟、决心. 这一模式说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设理解、信任、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气氛, 使教师所教的内容更易为学生接受; 有利于师生交流, 产生共鸣, 从而使教师的知识向学生迁移, 用师情融生情, 用师魂铸生魂, 使教学由客观的认识活动上升为主观的同化活动, 继而再上升为师生共同创造, 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的自主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开发, 情感得以和谐发展, 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2. 创设实验清境,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初中学生的认识往往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从具体到抽象. 从物理事实出发, 建立概念, 这是一个抽象概括过程, 物理学上的所有概念几乎都是这样形成的.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不是凭空产生的, 它们的发现和确立都有坚实的实验基础, 做好实验就弥补了只见“理”不见“物”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思维作为学习过程中智力活动的核心, 其发生和发展一般要经过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 其中动作思维是以个体探索外界物体的动作为前提条件的, 因此, 创设实验情境, 让学生亲自动手, 通过听、看、嗅、触, 从而满足感知的第一阶段的要求, 这为经验的获得和理论的理解、升华及新理论的内化创造了条件[3].

3. 创设探索验证情境,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 需要学生从情景中认识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实验验证、处理信息、解决问题, 这些都必须内化成学生的自身经验体系. 此外, 探索验证过程创设类似科学家的研究情境, 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以假设为基本方法, 以质疑验证为基本手段, 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网络, 直至问题的最后解决, 其中既有形象思维、动作思维, 又有抽象思维; 既有聚合式思维, 又有发散式思维, 可以让学生在学到物理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受到科学作风的熏陶,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能力.

三、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物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学科, 因此, 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挖掘.

1. 利用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 常常是教师进行简单的操作演练, 学生只是一名普通的观众, 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真实地参与, 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不利. 因此, 教师在实验演示时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并想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然后再进行实验演示.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探索欲望, 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种激烈的思维冲击, 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有着积极地作用.

2. 通过验证性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传统的物理验证实验教学中, 教师常常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然后进行实验的讲解和示范, 最后让学生按照规定好的实验方式进行实验. 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的结果往往是, 学生完成实验后根本不知道实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有的学生甚至直接将实验过程和方法完全忘记, 在以后的考试中遇到这一实验问题时还是无从下手[4]. 例如, 中学物理实验中的螺旋测微器读数, 一直是学生考试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实验, 问题的根本还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这一仪器的使用方法. 因此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该纠正学生那种小组实验无所谓的心理状态, 教师应该将以往的分组实验改变为探索型实验方式, 大胆地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教师只需要将实验的最终目的和使用方法传授给学生, 而后让学生自由组合, 挑选适合的实验仪器, 并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各种实验表格的设计和各种实验数据的处理.

此外, 教师还应该在实验教学中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 然后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仪器来进行实验, 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试验的参与和设计者, 并积极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完成实验, 而不是利用固定的方式去重复实验.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 要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和条件. 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而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 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的功能.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周围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以类似于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通常有查阅资料、实验操作、走访专家、社会调查、问题讨论、现场观察等. 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 能使学生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 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的概念及规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要理解和应用这些抽象的物理知识, 必须使这些概念及规律形象化. 而将概念与规律通过实践情境表达出来更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 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体验和理解, 能促进他们对知识进行正确的建构[5].另外, 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学生最终能学以致用, 从实践情境出发更能帮助学生将物理知识情境化.

利用实践创设情境, 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能亲身体验, 学习物理知识, 掌握实验技能, 发展综合应用能力. 这一点在现行教材中就有所体现. 例如, 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节后有一“测定反应时间”的小实验.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 从实践操作中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这里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声形再现、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 能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物理过程、微观、宏观世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有效调动多种器官的参与, 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宏观过程中的天体运动; 微观过程中的布朗运动、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原子结构组成、原于核的人工衰变; 瞬态过程中的电磁感应、楞次定律、链式反应、光电效应等, 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

总之,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 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教学策略, 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而深入地分析大纲和教材内容, 潜心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 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目的.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灵活地改进, 从而实现新时期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责任.

参考文献

[1]赵顺法.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00 (4) .

[2]张太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J].教师, 2010 (24) .

[3]徐学谦.如何创设情境进行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5) .

[4]王艳红.谈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J].科学教育, 2009 (6) .

课堂教育有效性 篇9

一、创设幸福情境, 激发内心的激情

人的幸福感与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调节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教学节奏等, 让课堂构成幸福的学习环境, 促成学生们积极学习情绪的产生和保持, 从而使学生们萌生幸福感。创设课堂幸福情境, 关键从以下两点入手。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 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上, 笔者始终在努力创设宽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们觉得老师是可亲近的朋友, 为学生们创设幸福的学习环境, 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被激活,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用爱温暖每一位学生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终生奉行的格言, 爱是教学成功的保障, 在课堂上本人也十分注重情感投资。缩短与学生们的距离, 从而使课堂教学做到“乐中学, 学中乐”, 引起学生们高昂的情绪, 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在阅读模式中渗透幸福感

阅读教学占据小学语文的半壁江山, 面对着纯真的目光, 老师需要改变模式, 让课堂精彩转身。

1.原始解读———质本洁来还洁去

对于阅读, 历来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的课堂只有四十分钟, 需要支出一半的时间还给学生, 给予他们自主地摸索, 自在地表达, 有独立自主的认识, 就有发现的快乐。

2.质疑解疑———疑义相与析

幸福的语文学习允许存在不懂, 存在疑难, “疑是思之始”、“小疑则小进”的道理我们都懂, 学生的学习, 我们需要承认疑难的存在, 他们需要引导, 需要保留自我的认识, 哪怕与众不同, 也是弥足珍贵的。

3.“动”起来———一波才动万波随

根据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钟, 40分钟的课堂里我们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切忌一味地传授和不停地灌输。

所以幸福的教学课堂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不要死气沉沉的静坐, 不要昏昏沉沉的直视, 一会儿动一下肢体, 转身讨论一下, 站起来发表一下……只要让学生动起来, 让大脑得到更多的氧和糖, 让学生反应更加敏捷, 吸收更加完整。动脑和动手相结合, 动口和动情相结合, “一波才动万波随”“一石激起千层浪”, 让幸福语文在“动”中扑面而来。

三、在积累模式中体验幸福感

对于积累的好处我们是心知肚明的, 因为厚积薄发是中国教学的优势,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书到用时方恨少”比比皆是地阐明积累的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提倡幸福的积累。

第一, 教给速记的方法:抓关键词法, 意思明白法, 串词法, 像画面法, 让学生懂得速记可以让背诵事半功倍, 有了这一些方法, 背诵就变得简单, 带来的是解放, 是幸福。

第二, 分散再聚拢积累法:将词语和诗歌分散, 一天一点点, 一周一部分的积累。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是水滴石穿的历练。

第三, 实行奖励制度:奖励是最有效的方法, 无利不起早, 用在学生身上是一样见效的, 给一些鼓励, 评选一些优秀学生,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在积累方面占优势的必定会带动一部分学生。

第四, 习惯的养成:要及时书面积累好词好句, 不是硬性的作业, 而是竞赛性的, 这样的积累是一种幸福, 因为这是自己赏识的词句, 会力求理解, 会千方百计的想着运用, 这样的积累才是有效的。

第五, 小测配合:与其天天在重复听写词语, 不如在听写的时候, 分一点时间给学生默写或者填空积累, 书面进行验收, 既能考核出学生的记忆力强弱, 还能懂得运用。

四、在写作模式中升华幸福感

写作问题是中国不少学生的软肋, 表现在:无处下手, 无言以对, 言之无物, 文不对题……太多的问题, 使得学生看见作文就摇头。我们的幸福语文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 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兴趣引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回忆。”兴趣的重要性无需赘述, 幸福写作最需要的是兴趣引导, 让学生在“乐之”中沉醉, 在“乐之”中成长:幸福写作就是这样的随心所至, 随兴所至, 只要能够让学生进步, 就可以自由采用各种方法, 生活处处都有题材, 就像叶圣陶说的:“生活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昼夜不息……”

2.方法引路———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清人黄宗羲在《南雷文定论文管见》中说过“叙事须有风韵, 不可担板。”别小看这个风韵二字, 需要技巧方法, 只有讲究技法, 学生才学得快。高尔基说:“千万不要从形式上去追求比别人写得好。比别人写得差一些不要紧, 要紧的是按照自己的特点写。”这就是幸福的写作, 有自己的影子在, 有自己的思维在, 有自己的特点在……怎样的引导才是最幸福的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 写写感觉日记。学生的生活是波澜不惊的, 将有感觉的生活写下来, 积累起来, 成为写作的素材库, 就是一种写作的快乐, 因为能够记录下来的都是精彩的一瞬间。

第二, 写写读书笔记, 写写随笔杂文。“读书破万卷”, 只是过眼云烟,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鼓励学生写下读书感受, 久而久之, 语言就会慢慢的像喷泉一样喷涌而出。

第三, 巧妙引用。学会将积累内化, 引用到写作中, 充实, 沉淀自己的习作, 让自己的习作变得饱满, 变得丰厚, 变得富有韵味。

第四, 及时模仿。课文片段, 所看到的美文, 都是模仿的对象, 应该及时消化, 及时学习, 于是写作幸福的感觉就在一点点地形成

第五, 适当修改———果断获得信心, 信心产生力量。不要相信“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说法, 没有学生喜欢修改文章, 因为写完作文都已经筋疲力尽了, 再修改就相当于再回首已是百年身一般, 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不错, 下一篇作文继续努力!我们需要让学生充满信心, 不讨厌作文, 喜欢写作, 觉得自己得到欣赏。就像莎士比亚说的:“果断获得信心, 信心产生力量。”

五、在评价模式中形成幸福感

评价是幸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前面对幸福的定位很明确, 幸福就是一种感觉, 评价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幸福。所以不要吝啬评价, 评价不单单是为了进步, 是为了证明, 证明努力的价值, 证明幸福的存在, 证明老师的欣赏, 所以多多评价, 良言一句三冬暖, 任何时候都要记得给予一份激励, 一阵掌声, 一朵红花, 一个红勾, 一个优……给的是火焰, 会燃烧起激情, 给的是花朵, 会酝酿春光无限, 给的更是幸福, 会酿出美酒醉人。

幸福很简单, 就是一份用心的教;用心的爱;用心的捧, 有幸福教育的捧场, 出色与优秀的学生一定会光临,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课堂教育有效性 篇10

所谓情感教育, 它和智育、美育一样, 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 教师动之以情, 学生会之以情, 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 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 似乎更强调情感。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 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实施策略

1. 用真心激发情感。

脸面是心灵之镜。老师的面部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言, 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 是师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媒介。课堂教学时, 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 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动作神态, 直观、形象、真切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产生共鸣。如教师朗读《黄山奇松》时, 带着赞叹自豪的神情, 讲解《黄果树瀑布》时, 带着赞美舒服的感受, 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 而且使学生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 将全身心投入主动学习中去。一个没有真挚情感的教师, 怎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一个嘴里说着“你真棒”, 脸上却没有微笑, 眼中却没有赞许的老师, 怎能让学生产生共鸣, “亲其师, 信其道”呢?所以, 我们要带着真心真情, 去上每一节课, 这样,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

2. 通过朗读, 渲染情感。

情感, 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尤以朗读最为重要。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因为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 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 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 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3. 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情境, 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于亲”, 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 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 要让学生眼观文字, 耳听音乐, 脑现图画, 神游佳境, 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 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 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 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 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有一种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的感觉。对以动、植物为表现对象的课文, 要化静为动, 注情于物, 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不管阅读哪类课文, 都要引导学生把心摆进去, 入其境而知其事, 明其境而通其情。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类: (1) 模拟真实情境。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 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 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 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 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前, 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 片片白花点缀其间, 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 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葬礼进行曲》, 如泣如诉, 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 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 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 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 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2) 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 把需要解决的课题, 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 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 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时, 我利用CAI课件, 制作了一群蝌蚪在欢快地游玩时, 另一只形体和颜色有些不一样的蝌蚪却游到一旁, 独自悠闲地玩着的动画情景。这两种不同的现象马上就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用不着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早已举着小手急于表达自己的发现了。

4. 依激情道感触。

学生学习后情绪激动, 兴致未消, 再加上拓展思维后, 有了新想法, 教师在此时再加以指导, 不仅可以加深教学印象, 而且可以指导练笔以提高写作技能, 受到品德教育。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不仅能用简洁的语言说明问题, 而且流露出朴素、真实的情感, 产生了新的语言, 表达了新的思想, 生活在如此的舒适的环境中, 更应该知福, 好好学习, 孝敬父母等等, 受到品德教育。

5. 观察联想, 升华情感。

观察是儿童的智力源泉, 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是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 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的一大特点是图文并茂, 图使语言文字更加具体、形象, 有的图概括了课文的内容, 有的反映了课文部分内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联想, 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 文中的插图, 画的是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壮烈情景。教学时, 我们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中的情景, 引导学生对人物的眼神、表情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 体会邱少云的光辉形象, 从而把握英雄严守纪律、不惜牺牲的崇高品质, 继而启发学生联想:此时此刻的邱少云的内心想些什么?是什么情感使英雄一动也不动?他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情景?这样通过观察联想, 诱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总之, 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且与学生的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 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 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摘要:所谓情感教育, 它和智育、美育一样, 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即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 教师动之以情, 学生会之以情, 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 达到心灵和心灵的藕合。

上一篇:组织和制度变迁下一篇:生态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