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介

2024-07-13

电视媒介(精选十篇)

电视媒介 篇1

从目前电视媒介市场来看, 随着制作和传播技术的发展, 电视产品的种类繁多、数量激增, 此外在三网融合和媒介融合大环境下, 电视媒介迎来网络挑战, 现场新闻和娱乐小品视频层出不穷, 在传播速度和范围上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 尽管市场对于电视产品的需求在增加, 但仍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状态, 加之电视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电视媒介市场成为买方市场, 受众的关注和广告商的青睐决定着电视媒介的生存。

电视媒介市场的博弈主要以省级卫视为主。据2013年全国省级卫视全天收视率和市场份额统计1, 我国全部省级卫视中, 全天收视率达0.2%以上的有6家, 市场份额占1%以上的有11家, 其中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分别摘取状元、榜眼、探花, 市场份额分别占3.25%、2.5%、2.26%, 包揽了市场份额在2%以上的所有名额。由此看来, 电视媒介市场竞争依然激烈, 并从原来的湖南卫视一家独大发展为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为此买单的是更多电视媒介的惨淡经营。在电视媒介品牌运营环节中, 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品牌创建, 也是昙花一现的电视媒介反思其失败原因的着手点。

二、电视品牌的内在差异化建构

1. 差异化定位

品牌概念首先是在市场营销学界提出的,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将其定义为“名称、专有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上述元素的组合”。创建品牌的目的是有效地做品牌识别。品牌定位的核心是差异化定位, 也是媒介产品品牌化的内在品牌过程。电视媒介的差异化定位分为受众差异化、内容差异化和品牌个性三个步骤, 缺一不可。

受众差异化要求电视媒介进行STP分析, 选择市场中竞争者实力弱、开发不足或无人占领且电视自身具备占领能力、经济回馈丰富的细分市场。对细分市场的划分和选择是一门舍与得的艺术, 既不能贪全也不能太过小众而忽视经济规模, 在此基础之上, 需要对目标受众特点和收视习惯做充分了解, 为其量身打造差异化的产品内容, 使电视产品能够满足其他竞争者无法满足的需求。有了差异化的受众和产品内容, 品牌的独特功能还必须传递给消费者, 电视台需要向消费者提供一个简单而准确的口号, 成为消费者收视的导引。以浙江卫视为例, 浙江卫视将目标受众定位在15至30岁的学生、白领和35至45岁的社会中层阶级2, 囊括了青、中年阶层, 而这两个阶层恰恰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消费能力最强的群体。根据受众特点, 浙江卫视推出了《我爱记歌词》、《爽食行天下》、《我是大评委》等时尚娱乐节目和《今日证券》等投资节目, 浙江卫视的品牌口号“浙江卫视·中国蓝”体现了江浙是其主要市场, 同时也放眼全国的理念, 但是内容功能模糊是其最大的缺点, 其“中国蓝”概念抽象远不如湖南卫视“快乐中国”概念清晰。

2. 品牌定位动态化

虽然品牌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不可取, 但是品牌定位绝对不是一劳永逸的, 这是由市场的变动特征所决定的, 电视要不断关注市场以完善自身的品牌定位, 政策调整方向、时代精神嬗变、受众特点变化、经营理念更新等也会导致品牌定位和口号的变化。这就要求电视媒介, 将品牌定位、受众、市场、时代环境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动态循环。以江苏卫视为例, 2004年其品牌定位为“以新闻为旗帜, 以情感为特色”, 2008年将该理念进一步阐释为“情感世界”。此后, 《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引起公众注意, 政府开始将人民的幸福状况作为衡量政府功绩的重要指标, 江苏卫视闻风而动, 将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元素广泛地纳入到品牌理念之中, 推出以《非诚勿扰》为首的一系列服务类和娱乐类节目。江苏卫视也更加明确了综艺节目的定位, 提出“情感世界, 幸福中国”的品牌理念。随着人们情感生活的阶段性需求, 江苏卫视不断跟随着时代的呼唤和市场的步伐, 完成了品牌定位的蜕变, 这是它成功的主要因素。

三、电视品牌外在形象建构

1. CIS整合包装

媒介产品内在品牌化并不是电视媒介品牌创建的全部内容, 市场实践证明, 一个优秀的电视品牌必然是内外兼修的,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运营理念已经和时代脱节了。电视媒介品牌外在形象塑造和其他媒介形象宣传一样, 需要借助自身的媒介平台, 同时发掘纸媒、广播、网络等平台的资源, 通过电视节目、广告、宣传片等形式, 将媒介的品牌理念和企业形象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的宣传介绍, 如此一来, 电视媒介的品牌定位和经营理念才能真正为受众和市场所熟知, 才会为电视媒介赢得广泛的市场和经济利益。

一般而言, 电视媒介品牌识别的方法惯用企业形象识别的CIS整合包装法, 将MI (理念识别) 、VI (视觉识别) 和BI (行为识别) 3三个部分有机地整合起来, 全方位包装电视媒介的外在形象。其中的MI理念识别前文已做阐释, 不再赘述;视觉识别主要是指电视台的台标、基本色、播报声音、台宣传片、节目的片头片尾制作、节目预告小片、节目字幕的颜色字体、主持人服装风格等构成节目外在风貌的元素, 这些元素不但要配合品牌理念进行个性化设计, 形成鲜明的、有记忆点的形象符号, 带给观众积极的品牌联想, 而且还需形成一个整体、一个系列才能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电视媒介的行为识别最多体现在举办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活动、特别是公益活动上, 这些行为能迅速增加观众对于电视台的好感, 在短时间内提升电视台的美誉度。

在电视媒介品牌概念提出之处, 凤凰卫视的外在形象就饱受赞誉。从视觉上来讲, 凤凰卫视的台标是两只凤凰和绕而成的, 寓意着阴阳调和、中西合璧, 与它定位为全球华人服务的宗旨非常契合, 而无论是片头片尾、宣传片还是节目预告片, 都采用与台标吻合的基本色——金黄色, 整体感十足, 且具有设计感和记忆点。而且, 凤凰卫视在外景采访和做活动的过程中, 凤凰台标时常出现在话筒、采访车、工作人员的服装上, 将视觉形象的传播做得非常细致。同时, 凤凰卫视的公益网站从公益新闻、公益活动、互助项目、名人访谈, 到公益排行、调查、反思辩论, 囊括了公益的方方面面, 将简单的公益活动拓展成为有长度、有宽度、有深度的立体式公益空间, 让人们在想到公益的时候不自觉就会想起“凤凰”。

2. 外在形象宣传常态化

和品牌的定位一样, 品牌外在形象也需要常态化经营。在视觉识别上, 仅仅依靠台标、基本色这些物质化的形象已经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依靠企业员工, 特别是电视台主持人的形象来传播电视媒介的形象, 日渐被市场证明为一个明智的选择。美国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广泛采用主持人中心制, 着力打造主持人的形象和个人魅力, 我国湖南卫视的汪涵、何炅、谢娜等已经成为湖南卫视品牌资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仅仅关注主持人的形象打造还不够, 还要完成主持人个人魅力和电视台产品的有机链接, 例如湖南卫视何炅、谢娜在其个人微博上对节目幕后花絮进行提前曝光, 邀请大家准时观看节目, 并在节目中对微博中的评论和回复进行反馈调侃等。

在公益活动方面, 仅仅依靠零散的活动不能形成行为合力, 必须建立一套常态化的运作机制, 创办独有的公益品牌。除此之外, 撇开电视媒介自身平台优势也非明智之举。公益活动和综艺节目的融合既改变了之前对公益活动“感人落泪”“过度煽情”的刻板印象, 避免了炒作之嫌, 也大大提升了公益形象的传播力。例如江苏卫视的《我爱记歌词》节目, 将组队比赛争夺的目标设置为公益基金。又例如, 湖南卫视的《天声一队》节目, 观众和明星一起演唱挑战, 为山区贫困小学捐助校车, 较普通的慈善活动相比优势明显。

注释

11 《中国电视收视年检 (2013) 》, 2013年7月。

22 《浙江卫视中国蓝品牌SWOT分析与建设策略研究》, 甘波, 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区域电视媒介资源的价值 篇2

一位知名媒介前辈所言,“中国进入区域经济时代,呼唤的是区域经济时代的媒介形式。”中国的国内市场更像欧洲市场的结构,是分区域的多品牌市场,而不是美国式的大一统的品牌高度集中的市场。表现在媒介上,就是没有统一的媒介形式能在一个广泛的范围获得受众的青睐,即使定位于全国传播价值的央视及部分省级卫视也仅是在有限的区域范围内具有强势的表现。中国媒介的这种状况,就决定了企业在媒介选择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营销重点区域选择与自身定位一致的媒体;另一方面,也要对媒体的区域表现进行细致的分析,以进行针对性的媒介选择。

省级地面频道有自身的独特优势

省级地面频道虽定位于区域范围内的传播,但正是由于这种区域范围内的传播,使得其不仅在节目的设置上能根据受众的客观需求,进行科学地编排,从而最大化保证收视率,而且,在频道的活动推广方面、覆盖的精准有效方面,也都能根据区域范围内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从而实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在中国目前的媒体格局中,安徽电视台经济频道、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湖南电视台经济频道等都处于省级地面频道的首位,对于企业拓展各自区域范围的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媒体传播支持。

根据省级地面频道的表现,选择区域范围内的强势地面主频道,对于企业区域市场的深耕细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纵观中国成功的企业,通过全国市场发力,在全国范围内攻城略地的固然不在少数,但我们看到,更多的企业是通过区域市场的深耕,在区域市场奠下良好的根基,进而以此为根据地,进行全国市场的营销。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企业成长初期,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实力都比较弱的情况下,定位于区域市场的深耕,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重点、全面铺开的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

省级地面频道自动整合提升其传播资源价值

中国的市场虽然是多品牌的区域性市场,但在中国目前的媒介格局中,单一区域媒体的力量略显微薄,但如果这些各自区域范围内的强势力量联合起来,那么其释放的能量无疑是十分惊人的。于是乎,我们在中国电视媒介发展过程中看到诸多这样的联合。从最早的28家省级卫视在郑州提出“省级卫视整合传播”的概念,到20多家省会电视台联合在沈阳召开广告招商会,再到2004年江苏台、安徽台、浙江台及福建台等四家媒体“华东全垒打-广告联播计划”的出台,中国的区域媒体联合是一浪高过一浪。如今,作为这场变革的主角,“华东全垒打”使人们再一次关注起省级地面频道的区域传播价值,关注其能否成为企业媒体选择的一条道路。

对于企业来说,不同的市场目标决定了不同的媒体组合,但无疑,共同的一点便是迅速提升区域范围内销售业绩,或迅速打开市场、促进终端销售,这些目标反映在媒体上就是选择曝光频次高、覆盖面广、到达率高的媒体。与此同时,选择的媒体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提升企业品牌传播的形象,从整体上带动企业的市场表现。省级地面频道的联合,能凝聚起区域范围内的强势媒体,形成一种联动,共同带动企业市场营销的拓展,其对于企业命中核心消费市场,进行较大区域范围内的深耕细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电视媒介品牌构建研究 篇3

一、电视媒介品牌的内涵

和企业的品牌一样, 媒介品牌也是一个集合概念, 它是文化与商业的契合。品牌媒介意味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品味和文化。一个媒介能否成为品牌不是由单一因素所决定, 它是媒介名称、属性、个性、风格、知名度、美誉度、价值等的组合, 是媒介消费者的期待、需求、信任和投入的组合, 是媒介不可替代的无形资产。

所谓电视媒介品牌, 是指品质、服务、市场被受众普遍认同的电视媒介产品或机构对其品质、个性和核心价值的承诺与保证。对受众而言, 电视媒介品牌是广大观众通过持续观赏收听电视节目, 对物化的栏目、频道和媒体机构的质量、形态、服务、信誉、市场的普遍认同, 这种认同成为一种收看经验和选择节目标准, 是一个媒体区别于另一媒体的重要标志。

二、当今电视媒介品牌构建现状

由于品牌理论引入中国媒介市场的时间太短, 再加上从理论到实际操作层面并没有成熟的经验, 仍处于摸索阶段。

1、相似品牌栏目过多, 缺乏新意。

品牌栏目对一个电视媒体的品牌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但往往是一家媒体刚打造出一个新颖独特的栏目, 吸引了受众的眼球, 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 便有更多媒体紧跟其后, 用相同的理念打造出一些克隆栏目。以选秀节目为例, 2004年湖南卫视首开内地选秀节目《超级女声》, 其平民化的视角, 真实的现场感使观众倍感新鲜、亲切, 曾一度成为大家关注与讨论的焦点, 同时也为湖南卫视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润和品牌效应。但是, 在这之后其他媒体选秀节目五花八门, 造成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审美疲劳。

2、缺乏清晰准确的品牌定位和长远规划。

盲目追求收视率最高、最成功的电视栏目并非正确的媒介定位和长远规划, 明智的做法是, 在清楚现有资源条件下细分目标受众市场, 要针对潜在受众的心理采取行动, 使品牌在潜在受众的心目中有一个恰当的位置, 并制定最符合本媒介品牌实际情况的长远规划, 然后一步步落到实处。

3、只注重外部塑造, 忽视提高内在素质。

电视媒介品牌构建不应该只是注重媒介的外部形象塑造, 能够引起受众的注意只是第一步, 关键是依靠节目内容才能持续长久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保持自己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 受众就会失去对外部包装新鲜感的兴趣, 而内容的欠缺使媒体最终不得不遭到受众的抛弃。因此, 电视媒体在构建自己的品牌时一定不能忽视对自己内部的品牌塑造。

4、缺乏必要的品牌保护意识。

近年来, 媒介品牌被抢注为商标的事件频频发生: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被抢注在儿童服装、摄影、玩具上, 电视台台标分别被抢注到服装、烟草类产品上, 媒体的无形资产遭受了重大损失。这必然会导致该品牌商标显著性与吸引力的淡化和弱化, 当媒介品牌被生产劣质产品、提供劣质服务的经营者抢注为商标时, 这种淡化与弱化的程度更高, 这对依靠注意力和影响力生存的电视媒介而言是致命的。

三、如何构建成功的电视媒介品牌

1、战略规划。

作为媒介品牌构建的第一步, 其核心作用是为电视媒介机构构建品牌制定一个蓝图。品牌构建是媒介机构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它不只表现为营销、广告与传播, 而是由内往外的综合力量的持续传递。一个媒介品牌需要把它可预见的未来, 至少是五年的目标看清楚, 并清晰地描绘出来。

2、调查研究, 寻求“独特性”定位, 突出品牌的核心价值。

媒介的品牌定位是进行品牌设计、传播和发展的前提, 也是品牌营销的关键之一。只有通过准确的品牌定位, 明确了品牌的目标受众才能帮助媒体塑造出鲜明独特的品牌形象。电视媒介在定位品牌时, 从自身资源优势、未来发展、受众意向入手, 利用专业机构向覆盖地区的观众进行调查, 根据市场竞争态势树立准确的媒介形象, 从而形成独有的媒介风格。“把主流观众对主流节目的需求———电视剧作为频道主打无疑为安徽卫视的媒体经营独辟蹊径”。在实际操作上, 安徽卫视把对电视剧需求的人群进行再细分, 在全国最早尝试电视剧内容细分并实行分众化播出和观众营销, 以“剧行天下, 爱传万家”为宗旨, 建立起“专业电视剧频道”的品牌形象, 并且打造“中国热剧第一门户”的网络电视台。

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精髓与灵魂, 是一个品牌区别于另外一个品牌最为显著的特征。媒介品牌有了清晰的核心价值才能对观众保持持续稳定的吸引力。沿袭和模仿不可能创造经典的电视媒介品牌, 追求原创与创新是缔造媒介品牌帝国的钥匙。湖南卫视的品牌核心价值是“快乐中国”, 它与以娱乐、电视剧、情感等为核心价值的其他卫视品牌区分开来;它的众多频道或栏目也是围绕着“快乐”二字做文章。在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压力增大的现代社会, 越来越多的受众喜欢收看轻松的娱乐综艺节目, 通过媒介寻求身心放松。因此, 追求“快乐”是永恒的话题。

3、独特的电视媒介视觉识别系统。

第一, 识别标志是品牌整体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品牌识别标志需要通过整体视觉系统, 将媒介特征、媒介精神以及传播内容的主要范围等抽象的内蕴特征与具体可见的视觉形象融为一体。在电视媒体视觉识别系统的基本要素当中, 台标的设计应该是主要着力点。一般说来, 台标要有很强的象征性、艺术性和装饰性。凤凰卫视的台标——当空起舞的“金凤凰”形象可以说是深入人心。选用凤凰的形象作为台标的主体, 正寓意了扎根中国, 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的目标, 而凤凰旋转飞舞的美态, 也喻示了其不断奋进的精神。可以说, 这个台标一下攫住了观众的目光, 为凤凰卫视赢得了美好的第一印象。第二, 用色彩彰显频道理念, 体现频道定位也是电视媒介视觉识别系统的一种方式。色彩是人类生活的特殊语言, 不同色彩可以引发人们不同的感觉和联想, 带来不同的意义。“浙江卫视中国蓝”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 用蓝色作为背景色具有明快的地域特色。“春来江水绿如蓝”, 蓝是江南文化品质的本色, 象征着浙江卫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更加凸显了品牌的个性化。第三, 频道标识语, 也就是指频道的广告口号、宣传口号, 电视频道口号将媒介价值观演化而来的媒介精神, 以口号形式稳定下来, 将电视媒介信念、宗旨、特色、功能各要素融为一体。如旅游卫视的口号是“身未动, 心已远”;阳光卫视的“有阳光就有力量”;电影频道的“打开电视看电影”等, 都很好地体现了各自的特点。第四, 独特的频道识别音乐。音乐在电视传播中起着非常突出的作用, 体现了频道的特有风格。需要注意的是, 主题曲一定要旋律辨识感强, 要有较强的节奏感, 让观众容易识别。

4、构建一个成功的电视媒介产品品牌, 需要创造“精品体系”。

精品体系是指“精品频道+精品节目”, 即电视媒介的品牌塑造要注重频道、栏目、节目多个层次品牌意识的培养和运用。但好的频道品牌并不是品牌节目的简单相加, 它需要的是一个整体的战略, 以实现“1+1>2”的系统效应。有时候甚至是好的品牌节目带动整个频道的发展。《娱乐现场》是一档王牌娱乐资讯节目, 也是中国第一档同时是目前最权威的全面报道中国内地娱乐界动态的大型娱乐资讯节目。《娱乐现场》已经在光线传媒公司衍生出《最佳现场》、《音乐风云榜》、《影视风云榜》、《金曲时刻》等一系列节目, 共同构成对娱乐界、电视界的影响力和冲击力。现在的光线传媒已经成了中国最大的电视节目制作和发行商, 是娱乐行业的龙头老大。当时的一个节目带来了现在的一个公司、一个频道的繁荣。频道的知名度反过来又推动了品牌栏目更广泛的传播。

5、主持人的培养和包装。

媒介品牌具有明显的人格化特点, 主持人是收视率的保证, 是内容品牌的人格化符号。主持人的形象与特征代表其所在节目的风格, 是电视媒介品牌的代言人。央视四套《中国新闻》节目的主播徐俐, 口齿清晰, 着装干练, 体现新闻主播出大气端庄的气质;大智若愚的崔永元成为《实话实说》的代名词。另外, 可根据每个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特长等因素“度身定造”节目, 一些节目干脆以主持人名字命名, 比如《李敖有话说》、《可凡视听》、《小莉看世界》、《杨澜访谈录》、《小撒探会》等, 由明星主持带动名品牌栏目, 最终实现了品牌栏目拉动电视频道形象的最佳效果。

6、品牌价值的创新与继承结合。

再优秀的品牌都有它自身的生命周期。大众的口味在不断发展, 栏目的形式和内容就要跟着变化, 长时间用一种面孔待人, 难免会有审美疲劳, 用经济学中的原理来解释就是边际效用递减。所以, 在构建电视媒介品牌的时候, 不能一劳永逸, 高枕无忧。要及时地对频道以及栏目的现状和未来进行调研、评估, 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如果一个品牌在前进中、成长中遇到挫折, 创新就必须与继承品牌原有的价值结合起来, 明确品牌价值所在, 就像《百家讲坛》目前的状况, 虽然遇到收视上的困境, 但它仍是一档符合时代需求的节目, 要用心为它注入新鲜血液来改进它, 同时必须明确它的核心价值———教育、人文、通俗的经典。

四、结语

品牌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发展和变化之中, 不可能一劳永逸。推进电视媒介的品牌化战略, 我们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品牌的构建上, 还要把视野拓展到品牌经销策略、品牌使用与维护、品牌的产权保护等领域。能够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的战略, 实施全方位市场推广的方针, 注重提升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那么我们构建的电视媒介品牌会真正成为竞争中的核心力量, 电视媒介才能始终站在变幻莫测的传媒市场大潮前头。

参考文献

[1]黄升民.看安徽电视台如何经营媒体.新华网.www.xi nhuanet.com.

电视媒介的转型与创新 篇4

有线台进入一个分众时代专业化频道的时候,它的节目编排就是时段式的编排,它不是栏目式的编排,很技巧性的。我们有些专业台办成以后人们不爱看换台率很高,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编排还是栏目式的。在分众化以后频道是一个最基本的经营单元。生产流通方式明显不一样。越是专业化频道,基本都不自办节目,绝大多数节目都是外购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庞大的节目制作业,美国的好莱坞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影视制作基地,每年的业务量70%是制作电视节目,只有30%的业务量是制作电影。所以,它的节目大量外购,还有重播率很高。因为专业化频道不重播不可能的,它不可能经得起全天24小时全部都是新节目,没有那样的。DISCOVERY一年制作纯新的节目大概也不到500个小时。

DIRECT TV这是世界上做得最大的一个卫星电视公司,提供全美国老百姓225个频道。225个频道里面,按专业化分成几个不同频道包。美国的卫星频道公司为什么能够提供225个频道呢?因为它能够提供很细化的频道。电影频道就20多个,有MTV,有严肃音乐,有各种各样的音乐频道;体育又是一个频道包,频道包由你去订置,如果你有钱;你想把225个都订下来,那就交225套节目的钱。你觉得你不想看那么多,我只看体育电影,可以,你就交两个频道包的钱。细位受众时代,好比从百货大卖场走向专卖店,再走向专卖超市,任我拣挑。到了这个时代,主要以收视费和付费点播为收入来源和渠道。到了卫星频道时代,它的内部频道设置都是以频道设置为主。它的营销,就是卖频道和频道包。生产和流通的体制就是外购。卫星公司只是一个平台,谁愿意到这儿来谁来吧。节目外购然后重复播出。它的电影为什么能分那么细?它一个恐怖片频道里面24小时就两部恐怖片,轮播,你去点播。这里面的资源垄断性也是很强的。

3、产业整合的转型。制度转型,宏观制度不用讲,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现阶段从事媒介的人在宏观制度都一样的天空下,我们自己的微观制度能不能做调整?我们自己能不能先建立一套比较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现代媒介制度?我们现在的媒介制度根本不是真正意义的媒介制度,我们的媒介都是行政机构。一家电视台,台长没多少,中心主任一堆,部主任更多,制片人无数。那这个台别管理了,管理层次越多,管理效率越低下,那是早就告诉我们的一个基本道理。所以,在管理运行里面,它的组织结构怎么建立,运营模式怎么建立,在市场竞争格局里怎么去把握,这是建立现代媒介制度的一些概念,也是现在媒介制度怎么去改革和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章来源:南方电视学刊)

中国广电媒介与数字电视变革 篇5

关键词:数字电视;中国广电;运营模式;定位;制度

随着数字化的广泛应用,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浪潮冲击中国各级广电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趋势。

何谓“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DTV),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受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数字信息,以乱码的形式进行传播的电视形态,综合了数字压缩、多路复用、纠错掩错、调制解调等多种先进技术。美国有关机构将数字电视按照清晰度分为了三个等级:包括PDTV(普通清晰度电视)、SDTV(标准清晰度电视)和HDTV(高清晰度电视)。

数字电视的概念突出的两个信息:其一,数字电视强调全数字过程,涵盖电视从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传输、存储、接收等各个环节;其二,数字电视由于技术的先进性差别有不同的发展层次。

数字电视的迅猛发展无疑说明了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电视技术为最广泛的受众提供了便捷、方便和多种用途享受信息服务的可能性。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数字电视在欧洲、美国以及日本获得了发展,引发了全球对于数字电视的关注,而中国广电媒介也开始引入数字电视的概念,尽管说法不一,有高清晰的说法也有交互的说法,但是实质都已经步入数字电视。

最初的数字电视,最突出表现在2001年,中国媒介产业界,尤其是广电媒介业界,出现了一些新的动态,1月份歌华网络获准上市,为广电的网络经营提供了榜样,9月份首届“传媒与资本对话”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传媒代表就传媒的属性、传媒与资本融合的可行性、实施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11月,CCTV与CHN达成新闻交换协议引发业界的关注。与此同时,数字化也成为年广电领域的新现象,这个问题逐渐突破了仅在技术人员层面谈论的局限性而浮出水面,引发了经营决策者、相关产业的关注,甚至是社会大众的议论。2001年-2007年,各地相继开播数字电视的相关试验。2008年,各地已经纷纷打出数字电视旗号,对有线电视开始改良与变革。数字电视将于近几年普遍推广。

这些并不是容易的转型。在转型的进程中,广电媒介还面临着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在调整机制、应对压力的过程中,中国广电媒介要让市场意识到数字化技术的强大冲击力和经营价值,并逐步实现经济效益。

目前中国广电面临着越来越强的竞争压力,这既有广电媒介内部各种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的矛盾,又有外部其他媒介,如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冲突。因此,发展数字电视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广电经营的升级和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广电领域,数字化的革命也是一种生产力,应对外部和内部的竞争压力时,如果没有新的突破口,那么就可能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广电媒介需要借助技术革新,理顺自身的体系,使得系统内的各种资源良性运转,还可以借助技术革新,用新技术确立新的经营方向,缓解目前的经营压力疏导矛盾,此外,广电媒介的数字化还需顺应国际广电发展的潮流,开发和应用数字电视业务,与国际接轨,否则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空间中,中国媒介难以立足。

广电总局规定到2008年中国要全部实现电视数字化,到今年,一些城市数字化已经实现,在未来,数字电视的发展必然将更为广泛到城镇和乡村各个角落。那么,中国广电媒介要以怎样的思路继续发展呢?

对于广电媒介而言,实施数字电视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的事情:政策管理上的考虑、技术标准的确立以及运管模式的合理性等问题都需要一步一步的解决,现实的情况是比较适合逐步改造、逐步过渡的战略。

对于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而言,数字电视既是技术革新,又是经营模式转轨的契机,改变了中国广电的格局状况。原来模拟电视运营时期所形成的行政级别、关系以及相应的角色都将发生变化。

虽然数字电视更有技术痕迹,而且在运营上更强调市场销售,有别于模拟时代的频道和广告运营。未来数字电视的平台运营权会被现有的广电媒介控制,充其量是如何在广电现有的框架中架构而已,各级广电在数字电视时代扮演的角色也会有所不同,这种角色演变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原来各自现实情况的延续。

基于这样的思路,中国广电格局中各级广电将何去何从?如何在全国有线数字电视市场中把握自己的资源,发挥自己的能力,争取自己应有的位置?

两方面可以确定:

1、综合现有的资源,挖掘资源活力,通过一定的调整与重组,突出网络资源和内容资源的价值,使得广电资源的活力得以释放。

2、以集团化进行组织整合,把广电资源通过对单元个体的整合,做大做强。中央级广电因为实力强大,尽管现在定位不清或战略受阻,但是以后仍然是中国广电发展数字电视不可忽视的力量。省级广电和地市广电由于地缘亲和力和彼此在利益上的良好合作关系,使得这样的两个角色,尤其是省级广电,在未来广电数字电视格局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而数字时代必然为新的经营模式构建了技术和运营基础,广电的格局会发生演变,其一,广电将更加开放和遵循相应的市场运行规律。其二,广电的经营结构将趋向于多元化发展,不仅可以在数字基础支持下实现收费经营,同时跨媒体跨地域运作也将拓展经营收益。其三,就是进入高成本运作时代,需要对于内容生产、组合、销售进行更多的投入。

总而言之,数字电视是广电媒介几近颠覆的变革。从组织体制、运营模式、市场形态等等方面都改变着媒体的面貌。从2001年到2009年,中国广电媒介一直积极地进行数字电视的试验和市场运营,我们相信,数年之后,中国广电必将与世界融合,以逐步稳定的变革,以全新的姿态面向中国各层次信息的受众。

参考文献:

[1]【中】徐建华、张志君著,《电视符号·广告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美】詹姆斯·沃克、道格拉斯·弗格森著,《美国广播电视产业》,清华大学出版社

[3]【加拿大】考林·霍斯金斯、斯图亚特·迈克法蒂耶、亚当·费恩著,《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新华出版社

美国电视平民选秀的媒介运作 篇6

美国的“电视选秀”节目众多且极具特色, 如纯属娱乐类的节目《The Real Housewives》 (《纽约主妇》) 、内容刺激类的节目《Extreme Makeover》 (《改头换面》) 、极具亲和力的节目《The Biggest Loser》 (《减肥达人》) , 再如游戏竞猜类节目《Deal or No Deal》 (《成交不成交》) 、《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 、生存竞猜类节目《The Amazing R ace》 (《急速前进》) 、《Survivor》 (《幸存者》) 、时尚设计类节目《Project Runway》 (《天桥骄子》) 、《Hell's Kitchen》 (《地狱厨房》) , 而以代表“平民选秀”的系列节目更是层出不穷, 长盛不衰。在“平民选秀”节目中, 以“挖掘天才”为系列的节目———《American Idol》 (《美国偶像》) 、《America's Got Talent》 (《美国达人》) 、《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 (《舞林争霸》) , 不仅吸引了众多的美国民众, 更为美国的人才选拔和电视创意带来极大的商机。

二、平民选秀节目的核心价值

美国平民选秀节目根植于个人独立意识和参与意识的沃土, 而这种意识又得益于美国比较自由宽松的教育理念。当下正在热播的美国舞蹈选秀节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 (《舞林争霸》) 第五季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Jonathan是第五季决赛20强中的一名选手, 擅长恰恰和莎莎舞的他居然是看到《舞林争霸》第一季才开始学习舞蹈的, 也就是说他只有四年的舞龄。我们与其惊异他的舞蹈天赋到不如进一步思考一下美国的教育制度。

美国当代的教育制度很大程度上以杜威 (John Dewey, 1859-1952) 的教育思想作为基础, 而杜威教育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特别是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能为出发点, 以使他们将来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并成为合格的公民为目的, 教育不过是由此为出发点而不是到达此目的的桥梁或渡船。”杜威还提出当代教育哲学的核心是怎样可以使贵族阶级的教育变成平民教育, 所以音乐舞蹈等上层阶级的艺术爱好也进一步走入了大众的生活。杜威的教育理念还指出, 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发现学生的爱好和潜质所在, 然后加以引导, 助其成才。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舞林争霸》的评委们往往会以选手的“潜力”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例如, 在最新一期《舞林争霸》节目中, 很多有潜质的选手在比赛遭遇失误后经常会得到一次“起死回生”的机会。

美国的人才选拔机制与其教育体制也是一脉相承的。由于个人意志能够更多地得到尊重, 所以在对未来的选择上, 美国人不会受到过多的来自于外界的干预, 能否成功取决于太多的因素, 但选择权则仅仅在于个人的志趣和意志。

三、平民选秀节目的基本特色

1. 将“个人英雄主义”极大扩张。

美国有关《超人》和《蜘蛛侠》的书籍、漫画、电影比比皆是, 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这么做?答案是美国人具有极强的个人主义意识。不论是《超人》还是《蜘蛛侠》,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职员, 甚至还是一些生活失意的小人物, 然而他们在主题节目中却是个个身怀绝技的超级大英雄。平民选秀节目《美国达人》也是一个开放性的超级才艺选秀节目, 选秀才艺包括了喜剧、歌唱、舞蹈、杂技、魔术等各种类型, 英文名为《America's Got Talent》, 直译就是美国有天才, 节目一推出立即在全美乃至全世界掀起了一股选秀风潮, 原因很简单——每个平凡的人都想成为大明星。

2. 把“主动权”交给观众。

平民选秀节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与观众互动。例如《美国偶像》第六季选手Sanjaya Malakar在进入12强后引发了全美争议。争议的焦点是《美国偶像》究竟是在选最好的歌手还是最差的歌手?于是美国著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Howard Stern在网上号召美国人投票选出最差美国偶像, 而Sanjaya就这样被一期又一期地留在了《美国偶像》的舞台上。在今年最新一季的《美国偶像》选秀中, 最终的冠军被没有什么特色的23岁大学生Kris Allen爆冷夺走, 而获得亚军的Adam Lambert却被许多专业人士盛赞为《美国偶像》历史上实力最强的一位。《美国偶像》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节目第七季的宣传点子是造星运动, 即明星梦可以很快实现。而第八季则更为贴近大众, 表示每个人都可能获胜。所以平民选秀最让人激动的地方就在于结果无法预知。

3. 宣扬“平民主义”精神。

《美国达人》的英国版《英国达人》中有一个叫Andrew的小男孩, 他父母离异, 性格内向, 从小被欺辱, 而评委对全世界观众说, 你被欺辱是因为你的天籁之音是别人从来向往却得不到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几乎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所产生的结果就是能够唤起人们的同情心, 正义感能够得到伸张。其实, 每个凡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顺意, Andrew正是凡人的缩影。然而, 试问人群中又有多少真正的天才呢?如果大家都是天才, 谁还去看平民选秀呢?

4. 设置“幽默”反派气氛。

美国莎拉劳伦斯学院教授Nicolaus Mills曾提出的一个观点叫“将‘羞辱’进行到底”。他认为关注真人秀的观众并不是在关注谁是赢家而是在等待参赛者出丑, 从而观众可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超越感。其中也不无道理。美国平民选秀节目就往往在海选结束的唯一通道上安置一台摄像机, 用来抓拍选手比赛完的真实表情, 而播出的大多镜头却是参赛者的痛苦表情或是辱骂评委的内容, 造成观众乐此不疲的效果。《美国达人》和《美国偶像》中的“毒舌”评委Simon Cowell (西蒙·考威尔) 极具杀伤力的评议风格, 不失幽默的讽刺技艺, 也给观众留下极深的印象。他曾对一位歌唱选手评论说:“请你闭嘴吧, 我很高兴我们要为今晚的比赛付费, 因为我们的观众正在要求赔偿。”《美国达人》和《美国偶像》是美国FOX电视台收视最高的金牌歌唱真人秀节目, 最新一季《美国偶像》的收视率达到了2880万。

四、平民选秀节目的制作策略

1. 运用影像剪切、表情夸张、舞台渲染等综合艺术表现手段。

美国的平民选秀节目向我们展示了一场又一场奢华至极的媒体造星运动, 其中包含了太多的艺术制作手法, 最近在《美国达人》中一炮走红的歌手Emily David就很能够说明这一问题。Emily是一个为了生计四处奔波的单身黑人母亲, 节目在制作时, 首先说明她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美国达人》塑造对象, 接着剪接出一段感人至深的独白, 而后表现评委们夸张的表情和观众忘乎所以的喝彩, 当摄像机将Emily所在的小舞台无限放大, 舞台、灯光、音响完美配合时, 谁能不为之动容呢?其实我们不得不承认Emily的歌唱天赋和魅力, 但是将她演唱的那首《Chain of Fools》下载下来听, 根本无法找回当初那种热泪盈眶的感觉。还有《英国偶像》也是以同样的方式一举捧红了Susan大妈, 而Susan自己似乎也没能接受迅速窜红的事实, 还为此一度精神紧张甚至打算退赛。

2. 打造主持人、评委、嘉宾全明星表演阵容。

美国的平民选秀节目单靠一些有潜质的选手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吸引观众的遥控器, 各大电视台不得不苦下一番功夫,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节目都是送上一道从主持人、评委到嘉宾星光熠熠的选秀盛宴。《美国达人》已经确定乐坛天后Mariah Carey (玛丽亚·凯莉) 的丈夫Nick Cannon (尼克·卡农) 成为该节目的新主持人, 明星评委仍然是主演过热门电视剧《霹雳游侠》和《海滩护卫队》的男主角David Hasselhoff (大卫·哈塞霍夫) , 及来自英国娱乐界的资深媒体人Piers Morgan (皮尔斯·摩根) 和音乐界传奇女明星 (Sharon Osbourne) 。《美国偶像》的主持人则是第78届和7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红毯采访人、2007年的艾美奖主持人Ryan Seacrest (瑞安·西克莱斯特) , 表演嘉宾则有流行歌曲界天王天后坎耶-维斯特、凯丽-克拉克森等。《舞林争霸》则由英国知名的电视人物—“Jay Leno访谈录”、“早安美国”记者Cat Deeley主持。

3. 塑造民众、社会、媒体互动公共关系。

《美国偶像》基本上每年都要举办《Idol Gives Back》 (《美国偶像回馈》) 慈善活动。慈善活动举办的一直比较成功, 已经为美国和非洲的慈善组织、贫困儿童筹集了上亿美元的善款。今年的《美国偶像》是全美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每期节目都能收到超过3000万的观众选票, 所以又做了两期特别节目, 号召全美的观众投票。如果总投票超过5000万, 新闻集团就会捐款500万。同时耳熟能详的美剧明星和电影明星还一起号召各大公司和观众募捐, 曾经一度拉动选票飙升至7000万。像这样既能增加收视率, 又能塑造媒体、资助社会的全民互动活动, 让许多美国民众为之慷慨解囊。

4. 为成功者带来丰厚的物质与精神享受。

《美国达人》第三季的冠军——32岁的保险推销员出身的歌剧歌手Neal E.Boyd (尼尔·博德) , 不仅获得了100万美元的奖金, 还收到了节目特别献给他的一个祝贺视频。尼尔·博德的祝贺人来自当今世界的三大男高音之一多明戈。多明戈说:“是你通过《美国达人》让歌剧进入了美国大众的耳朵, 你该为此而感到自豪, 我相信, 从今天起你将有一个卓越的歌唱生涯。”而《美国偶像》则会为竞选冠军带来一份唱片合约, 根据尼尔森调查显示, 在唱片发行前, 最新一季的冠军Kris Allen仅是单曲就卖了498, 000张, 亚军Adam Lambert则卖了393, 000张。Adam在2005年落魄时曾录制过的一张专辑《On With the Show》, 如今则为他直接打开了美国流行音乐市场的大门。

五、展望美国电视平民选秀

综上所述, 美国的平民选秀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许多独到之处, 把握科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应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电视媒介在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基础上, 只要通过把握受众心理, 运用各种节目制作手段, 就能够为观众带来一场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而与此同时, 我们也注意到, 表面上电视媒介似乎拥有对电视观众强大的且有效的控制模式, 但从失控的现象中可以看到受众也在一步步扩大自己的主动权。所以, 如何把握大众媒介与受众的关系, 将是媒介产品尤其是大众参与度较高的平民选秀节目在未来发展中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杜威.教育哲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9年

中国列车电视媒介调查与研究 篇7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作为移动电视的一种, 中国列车电视从1984年零的突破到现在的客运空调列车基本普及, 从最初的多家经营到现在的一家垄断, 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成就了现在的中国列车电视鼎程传媒的辉煌。但是, 追求速度的代价是基础理论的严重匮乏。

列车电视作为一种新媒介, 已经开始由最初以规模换取效益阶段逐渐向以质量获取效益阶段过渡。这意味着在以后的时间里, 它很难再以一个“新事物”来吸引乘客, 也不可能再以拥有多少条线路、多少块面板来引起广告主的关注, 而是必须转向以拥有什么样的节目, 节目的质量等来引起乘客的注意, 再用乘客的普遍注意来唤起广告主的兴趣, 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但是, 目前的学术界就这种趋势很少有人关注。

现阶段研究列车电视媒介的学者们多分为两类:一类是倾向于依靠技术的完善来推动列车电视媒介的发展;另一类学者则更多地借助于文本分析, 试图找出列车电视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介和其它新媒介的比较优势来证明其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理由。不可否认, 这两类学者的研究各有所长, 他们的研究值得肯定。但是, 在现在市场化运作的形势下, 绝大多数的媒介都是以出售受众的注意力来吸引广告主以获得利润 (传播学界将这定义为“受众商品化”)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希望列车电视媒介发展的更好, 那么将我们的研究切入点放在其主要受众——乘客的身上, 是很有好处的。

鉴于此, 本文试图以乘客为新的切入点, 从一种不同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列车电视媒介。

(二)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

1. 研究的对象

关注列车电视的不仅有乘客, 还包括技术设备制造商、广告主、学者等, 他们均属于本文的研究对象, 同时列车电视媒介本身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因此节目的编排、乘客的反应、收视环境等方面将均有涉猎。在普遍关注的同时, 本文更多地将研究对象集中于乘客。

2. 研究的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吸收和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 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完善, 具体来说就是从乘客入手, 通过乘客来研究列车电视媒介的特点并分析其现状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试图通过不同的思路来优化列车电视媒介的传播效果, 增加其商业利润, 规化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并对未来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进行展望。

3. 研究的方法

方法是实现目的的重要手段, 为了实现本文的研究目的, 必然借助于一定的研究方法。列车电视媒介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问题, 涉及的对象广泛。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当前已有得部分研究成果, 采用了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1]不同于已有研究的纯文本分析方法, 本文辅以实证数据, 理论联系实际, 分类评析了当前有关列车电视媒介研究的各种观点, 并就已有观点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与分析,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二、调查材料展示与分析

(一) 关于调查的说明

这项调查是在2010年1月到2月完成的, 适逢春运, 客流量大, 故调查的数据更具有代表性。采用蹲点观察和访谈的方式, 分别对重庆开往六安的K570次、六安开往上海的K462次、上海开往南京的T178次和南京开往苏州的D419次列车的任意一节车厢做了调查。这五趟次列车包括快车、特快和动车, 因而覆盖的范围比较全面。蹲点观察的对象共五节车厢约600人, 深度访谈的对象分别由每节车厢约20人, 共约一百人组成。样本容量大, 数据可信度高。

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点, 即乘客在列车上消磨时间的方式以及乘客对列车电视的评价。其中第一项内容的数据主要由蹲点观察获得, 第二项内容的数据主要由深度访谈获得。

(二) 数据展示与分析

1. 乘客打发时间的方式

(注:图2.1到2.4中百分比计算方式为∑ (方式) ÷ (150×N) , 方式分别为聊天、观看沿途风景、阅读、观看列车电视、睡觉、其它, N代表单节车厢调查次数)

综合图2.1、2.2、2.3和2.4, 通过调查, 乘客在列车上的行为多为聊天、观看风景、阅读、观看列车电视、睡觉等五种。除此之外, 也有不少乘客接打电话, 发送短信, 打游戏, 打牌等。通过上面四幅表格可以直观的看出, 乘客在火车上除了观看风景和睡觉受时间和光线影响变化较大以外, 其他活动相对稳定。当然, 观看列车电视的乘客比例居多, 但并非唯一消磨时间方式。

2. 乘客对列车电视的评价

(注:图2.5、2.6、2.7中的关键字均是由10人以上共同体出的观点)

综合图2.5、2.6和2.7, 可以直观地看出, 乘客对列车电视的节目编排认同率较低, 对视角的评价也比较一致, 均指出长时间观看容易疲劳这一明显缺陷。[2]但是, 在声音和播出时间安排方面, 乘客又分布在两个极端, 就声音而言, 有认为太小, 也有认为声音太大;同样在播出时间方面, 认为时间太长和太短的均有人在。

三、改进与优化列车电视媒介的基本思路以及具体的解决措施

前文分类阐述了当前理论界关于列车电视媒介的研究现状, 深化了对列车电视媒介的认识;通过调查, 我们也了解到了在具体实践中出现的部分问题。针对调查了解的现状以及已有理论存在的不足,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思路来优化和解决列车电视的问题。

(一) 优化列车电视媒介的基本思路

1. 以利益相关方的价值最大化为导向

从当前列车电视媒介的管理模式来看, 强调的是鼎程传媒的利益保护, 而忽略了其他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维护的需要。根据契约论精神, 只有立约各方的利益均得到满足, 才能使契约长久的维持。列车电视媒介的利益相关方包括乘客、广告主、技术装备制造厂商以及鼎程传媒四方。就乘客而言, 最大的价值就是获得资讯和娱乐, 消除旅途的寂寞;对于广告主来说就是通过列车电视媒介对广告的暴露得到预期的广告效果;对技术装备制造商来说, 就是要不断地获得新的订单以及刺激新技术开发的压力;对于鼎程传媒来说, 最大的价值就是保证列车电视媒介的持续运行并获得利润。在市场化运作的环境下, 只有上述四方的价值均得到实现, 列车电视才能有更好地发展。

2. 以调动乘客的兴趣为基础

在列车电视媒介的四个主要利益相关方价值实现中, 最核心的是乘客的价值实现。[3]列车电视失去了乘客的普遍兴趣, 也就失去了广告主的兴趣, 进而影响鼎程传媒的价值实现。最终也会影响处于整个利益链中间的技术设备制造商的价值实现。所以说, 失去了乘客的兴趣, 列车电视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由此, 笔者认为调动乘客的兴趣是实现所有价值的源泉和基础。

3. 以解决信号实时传输技术为手段

列车电视媒介要发展, 就必须改变节目单调、信息滞后的局面。现阶段列车电视所播放的节目, 仍然停留在事先制作好, 拷贝在存储卡里, 再进行播放的阶段。要改变这种局面, 就要解决信息多样化来源途径问题。信号实时传输的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有了这项技术, 我们可以拓宽消息来源的渠道, 规范对全国范围内所有列车播放节目的管理。当然, 要解决信号实时传播问题, 单有技术标准是不够的, 还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 建设信号发射和接收基站, 取消信号盲区, 保证信道通常。综合起来说, 就是技术基础和物质基础要同时具备, 才能使列车电视显示出更大的生机。

(二) 优化列车电视媒介的具体措施

1. 三级分管, 精确定位

建立一个三级分管机制, 即成立一个全国范围内的、以编辑新闻、资讯等节目为主, 通过信号实时传输技术定时向所有列车传送节目并对整个列车电视媒介实施管理的机构。这样可以保证列车电视和传统电视一样具有同步性、生动性的特点, 以满足受众对资讯新鲜性的要求, 调高节目的质量, 增加节目吸引力。[4]同时也满足部分广告客户全国范围内暴露广告的需求, 使得媒体和广告主获得双赢。其次是成立一个特定线路范围内的机构, 以采编区域新闻、资讯为主, 同时为区域性指向明显、费用有限的广告主播放广告, 通过信号实时传输技术传送给特定线路上运行的所有列车。[5]最后在以单次列车为单位成立一个机构, 用以播放通知及相关内容, 也可以整合数据库与高速局域网技术, 实现VOD视频点播, 增加受众的自主性, 提高列车电视的吸引力。

需要指出的是, 三级分管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三个机构之间严格的时间分配制度, 倘若不进行严格的时间分配, 将会导致信号重叠, 管理混乱。本文给出的建议是, 按照正常得作息时间来制定节目的时间。通常上午的8:00到9:30, 下午的14:00到15:30是一天中的黄金时间, 这一时段由一级机构统一编辑、播放节目。而上午的10:00到12:30, 下午的16:00到18:00由二级机构来播放节目。剩下的时间由列车统一安排和乘客自主选择。这样既可以保障信道通常, 节目多样性, 又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真正做到精准定位。[6]

2. 尊重乘客, 人性化服务

在第二章的调查数据中我们得知, 由于显示面板安放的位置较高, 乘客在观看节目时不得不长时间仰着头, 时间稍长就容易感觉到疲劳。此外, 不同乘客对声音的反映也不一样。一些人认为声音太小, 车厢内稍微嘈杂就听不清楚, 也有人认为声音太大影响休息。这些细节, 在现在的列车电视系统中是被忽略的, 但正是这些细节的考虑不周, 导致了乘客观看电视的兴趣。所以, 将显示面板的高度改为可调节, 为每一位乘客配置耳机就显得人性的多。如此可以保证声音清晰可辨, 又不会影响到别人。正是这些细节上的完善, 使得乘客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提高列车电视的收视率。

四、结论与展望

中国列车电视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界的深入研究和前瞻性的指导, 更加离不开实践中的不断总结与完善, 只有两者结合, 相互促进, 才能使列车电视新媒介越做越好。虽然本文对列车电视媒介的发展措施略有涉及, 但是毕竟杯水车薪, 相关理论尚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目前列车电视的发展阶段性成果明显, 势头良好, 但是列车电视未来的发展未必是一帆风顺。目前列车电视媒介代理广告的公司规模太小, 代理的客户不多, 无法满足鼎程传媒对于列车电视收益的期望。虽然车载电视媒体在日本、香港等地运作良好, 但是并不能证明在中国大陆可以正常运作。因此人们对于列车电视媒介可能出现的挫折要保持警惕。[7]

在目前的形势下, 要为列车电视配置耳机, 显示屏幕个性化措施的实施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何去筹措这些资金, 以及在人性化收视、开发人流资源价值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陈德民,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179-193.

[2]蔡尚伟.列车电视与”制造媒体[”J].中国电视, 2005 (12) .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156-174.

[4]张晓鹏.创意传播成就高效[J].广告人, 2008 (11) .

[5]张平.继续圈地造田成就规模效应[J].广告人, 2008 (2) .

[6]刘洋.移动电视热门方案评介[J].电子设计技术, 2009 (3.)

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传播研究 篇8

媒介融合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的专业人员提出的,一开始是为了把各种媒体的特点优点相互融合,同时在科技的推动下促使各类媒介的发展与演变,使传统媒介能够转换为数字,使其形成一个以媒体整合为特点的更大的数字媒体团体。媒体融合是不断发展的,大致能够分成下面几步:第一是结构组织的整合,其能够依靠外界的力量,如行政机关的组织和相关制度的完善等,这些都能够作为媒体融合的好的机会,有利于大力促进各类媒介的整合。虽然一开始也许只有少量的媒体进行这一个,不过也算是好的开端。目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仅限于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传统经营方式难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当经过融合的媒体经营方式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回应时,媒体整合也就开始步入了正规,媒体整合继而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即媒体间的自动整合,为了更好地提高竞争力与市场效益,媒体间开始慢慢的自动整合,部分大型公司为了完善其自身发展而寻找更好的方式,于是开始了大量的收购活动,且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步入第三个阶段就能够实现媒体整合的信息传播,该阶段是根据新闻传播的特点来开展市场经营方针,是媒体整合开始收获效益的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较高的效益,就会对媒体整合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效益的推动下就会促使媒体迅速融合,新闻传播媒体的优点与资源等会被统一管理,慢慢达到一种全面整合的趋势,也就造就了更壮大的媒介集团。媒介整合的最后的一个阶段就是新兴的媒体整合代替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传播媒体的传统优点被抽离出来,被再次整合与发展,只是其中的缺点与弊端已经被剔除,也就使新闻传播得以重生,同时在科技的推动下迅速发展。

2 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传播对策

依据以上的研究可以得出,媒体整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能够使其成为全新的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相关的科技与革新思想都能够在该方式中获得发展,在以后的市场中也会持续的被响应与发扬。

2.1 创新思维的表达

为有效适应媒体整合的新环境,电视新闻媒体就必须要剔除传统媒介的糟粕,积极引进更加创新的模式,把创新型的观念意识引入到新闻传播中,通过各种独有的方式来帮助受众更加全面地了解新闻信息,大力传播相关的正能量。根据各类群众所关注的焦点,寻找更适合的新闻角度,打造更加新颖独特的新闻节目。这样不但能够带给受众独特的感受,使其能够持续的关注电视节目,还能够促使电视台创新相关节目。利用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传播,使受众享有知情权,积极使用新闻工作者的相关权力,努力构建和平社会以及法制社会,从而使电视节目收视率更上一层楼。

2.2 多种媒介的适当使用

在各类媒体全面整合之后,就可以为新闻传播开拓更宽广的道路。当前,因为受到网络科技的推动,多样新闻媒介已然为信息传播构建了多样化的发展平台。假如电视新闻媒体没有进行改革创新,依旧利用传统的单一的传播模式,就会难以吸引到受众的目光。然而在媒体整合的环境中,能够利用媒体把信息传递出去,增加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电视新闻和互联网科技的整合可以使电视与网络都得到更多的关注,进而实现共赢,同时在这种制度中形成新的全面的产业链。在通过网络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与相关的纸质新闻媒介的相辅相成,就能够达到更细化的解释,从而使受众更全面地了解新闻事件。

2.3 引入新的新闻播报模式

当前处于信息大爆炸社会,获得新闻事件的方式有很多,所以就会有许多的事件来供给电视新闻报道,电视新闻报道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筛选。并非全部的新闻事件都可以被电视新闻报道,这是要以受众为先,报道受众喜闻乐见的事件,并依据事件的紧急程度来选择报道。主持人需要根据目前社会受众比较乐于关注的角度来开展报道工作。对于要报道的内容要反复推敲,筛选出更容易受到关注的新闻事件来进行报道,从而使电视新闻报道得到更好的反响。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媒体整合,推动了电视新闻报道行业的迅速崛起。在这样环境中,电视新闻传播就需要利用多种媒体来开展新闻报道,通过改革创新来不断完善自身,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手机电视形态的媒介分析视角 篇9

关键词:手机电视,媒介分析视角,传播行为,社会文化环境

手机电视是指利用广播网络, 面向移动通信终端进行数字内容广播的新型移动多媒体业务。手机电视形态作为传统电视媒体在新时期的媒介形态, 具有传统电视无法比拟的优势, 包括便携性、可移动性、可交互性、普遍性、直流性和直观性等。

1 手机电视技术下的受众和内容

基于不同技术标准的手机电视技术对当下的媒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 对于整个受众群体和内容服务也产生一定影响。受众群体在新的技术标准的影响下更加细分, 新形成的受众群体对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服务也有更高要求。

1.1 受众细分

目前, 受众对于传播媒介所推送的内容已经进入“碎片化”消费时代, 所谓“碎片化”消费时代是对于目前受众消费需求一种比较形象的描述。在“碎片化”化时代, 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体性, 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 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瓦解了, 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碎片化之下的真正社会含义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的需求, 换言之, “分”是从面目模糊的庞大社会大众的总体中, 分出清晰的有个性特征的小组群来, 而“聚”则是将有着同一价值追求、生活模式与文化特征的众多个体, 以某种传播手段和渠道平台聚合在一起。

在“碎片化”化时代, 一方面传统媒介中某一媒介一家独大的现象被消解, 在影响力方面, 弱化单独某一媒介对受众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 受众群体也被细分, 受众群体不再是单一群体, 共同需要媒介提供单一服务, 在“碎片化”化时代, 具有相同价值追求、生活模式和文化特征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成为新的群体, 整个受众群体被划分为具有不同特征不同需求的众多受众群体。

1.2 内容升级

手机电视所提供的内容服务不同于传统电视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服务, 具有以下特点:1) 内容精细化, 所推送的内容服务是优化后的选择;2) 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 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组织上线不同的内容服务;3) 内容服务更加具有互动性, 内容推送不再简单的为单向传播, 双向传播占据主流。

2 手机电视对传播行为的影响

不同的手机电视标准对于手机电视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优势, 但总体而言, 手机电视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对于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行为产生共同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在不断改变传统电视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方式、传播类型和传播效果。

2.1 网状传播方式

传统电视媒介推送内容服务时是由媒体到受众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体现的是线性传播的特点, 即由传播者开始, 经由传播媒介到达被传者的单方向的直线性传播, 受众只能被动接受, 这种单方向的线性信息流通不断强化社会规范和权威化媒介。手机电视技术的出现, 改变了这种单方向的线性传播, 各个手机电视技术标准中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 最大化提高传播效率, 形成网状传播网络, 并且提供信息上行渠道, 为手机电视提供双向互动内容服务提供必要条件, 从而改变传统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

2.2 传播效果强化

传统电视媒介具备直观性和强感染力等特点, 能够不断强化其内容服务的传播效果, 同时, 传统电视媒介受限于电视设备, 需要特定的收视环境, 离开特定的收视环境, 就会阻断其传播过程, 其内容服务的传播效果受到影响。在“碎片化”消费时代, 受众不再是单一的群体, 而是被细分为有着不同特征的众多受众群体, 在这种情况下, 单方向的线性传播势必不能覆盖所有的受众群体, 唯有依靠网状的传播网络, 才能更好的推送所属媒介的内容服务, 强化传播效果。手机电视借助众多手机电视技术标准, 能够建立起网状信息传递网络, 同时, 手机电视技术中的上行和下行渠道为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提供可能, 从而不断强化内容服务的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

3 手机电视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 对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 这种尺度对于社会文化建构会产生一定影响, 同时, 也会对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主体关系产生一定影响。手机电视技术的产生和应用, 同样会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 构建出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手机电视改变了传统电视媒介大众传播的传播范式, 手机电视的传播类型由传统电视媒介的大众传播转化为分众传播。分众传播为手机电视技术标准引入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一种新的尺度, 这种新的文化尺度构建出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这种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所反映的就是尊重个性和差异化的文化特征, 也正是这种尊重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文化特征, 不断促进手机电视应用的不断发展。

各个标准的手机电视技术转化为手机电视应用,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引入了一种新的尺度, 即受众为中心。以受众为中心, 就要求手机电视为受众提供服务时应充分考虑到受众差异化需求, 为不同的受众群体提供不同种类的内容服务, 而手机电视这种传统电视媒介的新形态也正是以受众为中心, 不断推广发展的。手机电视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对内容进行有效分类, 然后经过二次编辑后对受众群体精确投放, 从而达到高质量的传播效果。这种新的尺度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所反映的正是平等交流的文化特征, 在传播过程中, 传播者和接受者处于同样的平等地位, 传播者不能以其信息传递的优势地位改变传播接受双方的平等交流角色。

不同的手机电视技术标准, 无论手机电视实现方式有何不同, 这些手机电视标准都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 即随时随地的接收内容服务。这种随时随地接受内容服务的尺度,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 所反映的就是追求自由的文化特征, 在社会文化生活中, 自由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重要方面, 基于不同技术标准的手机电视技术虽然技术标准不同, 但在打破技术障碍, 追求各种技术的融合, 为信息传递打造一个全新、无障碍和开放的平台是各项技术标准的共同之处, 而这也正是各项技术标准所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旭伟, 申敏.DVB-H手机电视技术简介[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11) :58.

[2]申琦.手机信息传播法律与管理问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28.

电视媒介 篇10

摘 要:国际化和数字化是当前全球发展的两大推动力。数字化是国际化的内核,国际化是数字化的表述和现象。手机内容产业融合发展是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数字技术的内核将会催生手机媒体内容产业国际化的表述和现象。

关键词:手机电视;内容产业;融合;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4-0050-02

手机电视节目内容产品经过商业化、组织化,进而达到产业化。手机电视节目内容产品原先是媒介的附属,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逐渐独立出来,形成同渠道产业并重的产业。因此,推动内容的融合和渠道政策的融合,是保证手机电视节目内容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内容。

1 广电模式与手机电视

“竖井的管理思想,不仅体现在中国部委这一层次,而且在同一个管理系统中,也体现着“竖井”的管理思路。以广电行业为例,广电总局的管理方式是将该行业自身分成电影、电视和广播三个“竖井”系统,对这三类媒介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手机电视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原先对电视节目的认识。

①手机电视传输网络发展为手机综合信息平台。现有的国内手机电视网络已经实现了卫星传输,全国已经通过卫星传输移动视频节目,共有66个地面卫星接收站。同时,手机电视网络已经建成了移动通讯骨干网,各省和各大型城市已经建立了手机移动通讯网络系统。我国目前有电信国家干线网4.3万km、省级干线网10万km、地市县分配网近300万km;联通了近3亿用户。

无线网络以及卫星共同构成手机移动媒体媒体的传输渠道。渠道虽然在传输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数字技术对传输网络的影响在于将它们从单一的节目传输通道变成了综合的信息服务平台。在数字化的改造过程中,渠道表现出了基本一致的趋势:增大现有的传输频谱带宽、从单向传输向双间互动转变、可以同时传递多种不同的信息形式。

②传统电视媒体从节目生产商向内容数据库运营商转型。电视节目生产公司和电视媒体纷纷建立了分布式数据库。在广电系统内,各类经营商正在建设“媒体资产管理多媒体数据库”,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建立的节目数据库。

举例而言,杭州的数字电视建设是国内数字电视的试点,其数字电视建设具有代表性。其中信息数据库建设包括:杭州数字电视观众在家中可以收看60套电视节目,收听25套广播节目;利用影视节目资源库,可以点播电视新闻、影视剧和纪录片;利用信息资料库,可以接收政府的电子政务服务,查询新闻、文化、教育、生活、交通、奥运等16大类的信息内容。

③手机电视平台——数字节目集成平台成为主要的销售通道。手机电视平台主要指移动广播影视节目平台。这里的手机电视平台是指全国性或区域性宽带无线数字化节目交换及信息发布平台。手机电视平台建立数据中心,由电视媒体和影视制作公司提供数据服务,建立分散式的电视节目数据库,同时通过国家干线网和省级支干网连接受众手机平台,形成双向节目互动。

④手机电视运营核心—内容类型。手机电视系统依托无线宽带双向互动的电信传输网络,结合手机电视运营平台,可以提供包括节目、信息和服务在内的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关于手机电视的发展,管理者已经对原有的广电管理模式进行了思考、手机电视所带来的融合将在各个层面展开那么,现有的管理体制如何适应这种融合呢?

2 手机电视内容的融合

手机技术的发展,“0”和“1”推动内容的数字化形态的实现,二者形成了手机电视内容融合的基础。手机电视内容融合促使多种多样内容产品的出现,大批数据库公司将会建立,而高速宽带的传输网络则会联通千家万户,大批内容信息的拥有者将会转变定位,成为新的内容提供商

这就造成一个趋势:传统内容提供商将会逐步数字化,而新兴的其他行业的内容提供商也将会不断出现。哪个行业有消费者需要的内容,哪个行业就具备了孕育内容提供商的温床。这导致了四种变化。

第一,大批传统内容行业之外的内容提供者转型为手机内容提供商。这无疑给内容产业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更为重要的是,原先一些属于公共领域的信息提供者,会转变为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内容提供商。例如,图书馆凭借其拥有的强大信息资源,可以成为重要的内容提供者。如何界定这些资源?如何看待这些内容的商业转化,需要政府扩大内容管理的范围。第二,个人作为一个个独立的手机内容提供者,将会成为重要的手机内容创造力量。这些将其产品商业化的个体数量众多、形式复杂,且是跨行业、跨媒介的经营活动力量。如何控制、管理和规范这些商业活动,需要政府提供相关的跨媒介和跨行业自由交易的政策。第三、作为手机内容产业的重要销售平台.即数据库集成公司,将随着手机内容产业市场需求的发展而大规模地发展。这些数据库集成公司存在于不同的行业,但是其技术基础和销售模式日渐趋同。在这种情况下,同一性质的销售平台分布在各个行业、如果分头管理,势必会使销售平台面临不同的产业政策和行业管理规范。其结果是:在产业政策推动力强的行业中的公司,竞争优势明显;而处于产业政策保守的行业中的公司,则会处于不利的地位,有可能逐渐被淘汰,最终消失。此外,手机内容销售平台会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领域,政府必须对同一属性销售平台制订统一管理的政策。第四,手机多媒体产品的发展。随着手机内容的融合,平台销售的产品都是手机多媒体的内容产品而在原先的“竖井”模式下,对新媒介产品采取了分别管理的方一式、其管理政策是针对不同的媒介属性进行的,因此需要针对多媒体传输制订相关的管理政策。变化已经发生,管理制度正面临着更新,而管理思路也需要转变。

3 从“竖井”走向新媒体融合

新媒体融合导致了“竖井”模式的倾倒。“竖井”模式下原先彼此独立的内容行业,面对着横向融合的冲击,纵向体系作用逐渐减弱,纵向一体化的各个环节将会“分裂”,逐步横向融合成一个个复杂的群体。面对手机内容融合的横同动力,要想保持原有的管理制度已经面临着种种问题,而新的制度必须满足媒介融合和产业融合的发展要求。基于这样的假设,新的制度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①各个行业系统建立开放的管理制度。在国内,涉及到内容产业的行业管理系统通常是封闭的。行业结构采取了纵向一体化的结构,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纵向一体化的各个环节采取限制准入的政策。但是,技术发展下带来的融合,既推动了本行业进入其他领域,也促使其他行业要求进人本行业系统。“竖井一相互倾斜,各个环节需要横向联通。这就要求各个行业系统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降低甚至取消行业准入的政策性壁垒。推动传媒领域的相互投资,鼓励媒介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这体现了政府对行业系统逐步开放的探索。

②管理制度中“标准之争”发展到标准统一。内容的融合产生了大批新兴的内容提供商,他们来自其他的行业,因此采取标准的管理政策便成了内容产业管理政策的一个重要特征。管理标准的一致性,能够为内容产业的参与者提供一个统一的经营规则,进一步保证合理、公平的竞争,从而形成平等的交易模式。到目前为止,新兴的内容提供商和传统的内容提供商都处于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商业模式的逐渐成型,管理者面对的是以一个快速变化的行业,对内容提供商的管理标准正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标准”之争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各项经营机制中。因此,通过各方面标准的探索,最终要对标准进行整合。

③新媒体产业制度以制度创新为特色。从产业内部政策来看,在手机内容创作、内容流通和消费者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纵向变化;原先产业管理制度的各个环节都会受到影响,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制度的创新,一方面在于原有内容管理体制的改造,另一方面在丁新的管理制度的创造。

除新媒体内容产业外,国家的一些相关法规也面临着数字化带来的创新,特别是在内容产业交易的核心环节——知识产权的保护上,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中国对内容生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属于《著作权法》范畴,但是,著作权法范畴的有些规定也不能适应目前新媒体数字内容的权利保护。目前,法学界对新媒体数字内容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也是一个热点领域,不断有新理论出现。产业政策之外的制度创新属于一个更为广泛的领域,而相关领域的制度创新相应地也会对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制度创新产生影响。

4 手机内容产业政策的启示

国内手机内容产业的重构迫在眉睫,因为无论是媒体自身的变革,还是电信的产业发展,内容都成了瓶颈。在如何发展、壮大手机内容创造力的生产与销售方面,原来的政策思路似乎已经走到尽头。单纯依靠行政鼓励,如“五个一工程,“精品工程”,只能是一相情愿的尝试。数字移动产业已经破土而出,压制和无视都是不合理的。政府和市场都存在自己本身难以克服的弱点,所以,需要通过种种博弈,在两者之间寻求发展的空间。从有关的产业化论述中,我们应有什么样的启发呢?

第一,对于这个特殊的成型之中的手机内容产业,完全的市场经济和政府管制都是行不通的,因而,需要一个鲜明的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

第二,当前的手机文化产业扶持重点依然是硬件,这是无用功的做法。手机文化产业的源泉和核心,是手机内容生产和手机内容消费。脱离这个重点而希望得到产业发展,那是缘木求鱼。

第三,手机内容产业成型的核心是什么?是从手机内容产业自身的制度形成的、推动手机内容逐步脱离媒体进而独立的、创新力量的规棋化和商业化。

第四,政府角色从严格管制到适度的放松。放大自由创作的空间,加强引导和事后惩戒的立法,都能给手机内容产业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五育下一篇:政治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