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互动参与

2024-08-18

学生互动参与(精选十篇)

学生互动参与 篇1

一、为学生营造自由、自主、平等、合作、探究的平台, 让他们体会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的形式, 学生被动地听着, 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这样枯燥的教学, 有多少个学生能静静地坚持坐40分钟啊?所以能学习到多少知识就可想而知了。现在, 我已经转变了这种观念, 认真担负起组织者、引导者的责任。我坚信,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是不断锻炼出来的, 只要你给他机会, 他就会闪光。课堂中, 我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 发现问题可以和同学讨论, 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但是强调不能不懂装懂, 什么行动也没有。在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会主动地学, 会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举起求知的大旗, 并展开激烈的竞争。这样,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他们与人相处的和谐态度, 还让他们了解了其他同学的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参与的过程中, 他们会衍生出一种成就感, 一种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喜悦。

二、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意识

学生的模仿力强, 记性好, 对具体的彩色的有节奏的形式和方法更感兴趣, 喜欢提问题, 容易被新的形式和方法吸引, 有时喜欢做些小动作配合身体语言以吸引老师同学的注意力。这时, 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利用游戏、比赛、讲故事、表演等有趣的形式教学, 为他们创设活动的释放空间, 并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激励, 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愿望。真正做到问题学生自己提, 知识学生自己去归纳, 规律学生自己总结, 方法学生自己探究, 效果学生自己评价。看到有的同学踊跃地表现自己, 会加速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助力, 它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张扬了自己的个性。

学生互动参与 篇2

课 程 内 容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艺术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及实践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是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音乐实践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环节。

一、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产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做出调整之后增加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折射出时代的精神,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取代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活动课程,成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是对原有活动课程的超越。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首先应该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然后才谈得上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和情意的发展等,因此,学校课程应该必须关照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旨在扭转学科课程对学生经验的割裂。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就音乐课程而言,它有着自己的体系和知识领域,学生的知识和情趣往往局限于音乐学科内部,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直接面对生活,如“广告与音乐”、“音乐与生活”、“民族音乐与风土人情”、“爵士乐与美国文化”等,为了解决这些现实存在而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必须要对学到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进行整合并进行综合运用,这就体现出了课程的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课又是实践性的,不单单是传统的歌曲传唱,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它又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改变了以知识为中心组织课程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

1.它体现了整体主义的课程观。整体主义的课程观强调人的整体性、社会的整体性和知识的整体性。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从这种整体主义的课程观出发,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关注音乐与现实世界的融合,使学生拓宽人文视野,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均衡的发展。

2.它致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不是局限于课程教学,而是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观察音乐现象,在自主探索和实践中产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既锻炼了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3.它体现出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成性。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开放的课程,它所秉持的不是精英主义的导向,而是大众主义的,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它承认和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获得自由的发展。因此,它关注学生表现的过程,而不是固定的结果,它能够以开放性的内容框架,容纳学生多样化的生活经验。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开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它的出现,揭开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的篇章,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启了新的思路。

由此可见,“音乐实践活动”:第一,音乐课程是实践性程度非常高的课程。音乐课程从整体上来说具有极高实践性和参与性的。音乐课程无论“演唱”、“演奏”、“欣赏”、“创作”、“体态律动”还是“基本知识”的习得,都需要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从这个意义上出发,“音乐实践”其实泛指在课堂上参与音乐学习的全部行为,包括音乐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过程获得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它既包括音乐活动的过程,也包括音乐实践活动的结果以及习得的能力目标。第二,音乐课程中的“实践”具有“生成性目标”的取向。音乐学习由于其高度的“体验性”,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学习主体的经验获得和积累,注重学生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转化之间的主动参与。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证明了音乐中的实践学习,既包括审美主体中心模式所需的二元论心理模式,同时也包括文化理解模式必须的交往主体理性。在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的基本取向上则更倾向于“生成性目标”取向,符合其最根本的特征即“过程性”,而“过程”的根本途径即为“实践”。第三,不同的音乐实践领域中师生的主体关系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再次回到“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拉力中,我们会发现,目前学校音乐课程并不是绝对化的“学科课程”或“经验课程”,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顺应不同的教学内容如钟摆一般运动,在不同实践区域内显示主体地位的转移运动。当教学内容指向类似“节奏模仿”或“和弦练习”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板块时,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会加大;反之,当教学内容指向类似“创编旋律”、“欣赏思辨”、“看图唱歌”等思维活动空间较大的板块时,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增强。

二、音乐实践活动的音乐教学策略

(一)开发课内资源实施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要融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和声、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自己的领域同化。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霍斯曼告诉我们,就像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综合起来一样,教学艺术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等融为一体。音乐的实践教学要求两点融合,一是内部的相互一致,二是外部的相互联系。如欣赏课就必须同其他音乐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应把它渗透到一切音乐创作和演出计划里去;而声乐和器乐的教学工作必须融合成一个密切而有效的统一体。音乐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因此音乐教学应该同其他领域尤其是艺术领域互相交织在一起,这样可以互相增强活力。否则,音乐教学将是贫乏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体系中,要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语言综合的动态音乐课;要注重每门课程本身的综合。像“普通音乐”这门课,就是一门包括声乐、器乐、节奏训练、合唱、指挥等多种内容的综合训练课。任何乐思可以转译为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译成与之相对应的音乐,律动就是随着音乐的节奏通过身体动作来感受音乐要素和表现情感,把音乐和舞蹈高度地融合起来。因此,音乐教学这种综合艺术除了省时高效、人格完善的优化效果性或效益型外,就是高度的综合性:它的表现手段融各种艺术表现为一炉,既有音乐表现手段的音响节奏,又有绘画、文学、建筑、书法等表现手段的线条、语言、造型、刚柔等,形成以美引真的和谐而富有节奏的形象和模式,从而就有了音乐教学的科学美和艺术美交融呈现的音乐教学艺术综合美,即由科学再现教学内容所呈现的科学美,通过逻辑演绎力量表现自然本质而显现;由艺术表现思想情意所呈现的艺术美,通过教师全身心地塑造教学演讲形象及师生和谐共创物我两忘的艺术教学活动境界来表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教学艺术之美,乃是这两者交融呈现的综合美。

(二)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

1.拓展性音乐活动

这里所指的拓展性音乐活动是从音乐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发展而来。学习完新的歌曲之后,可以建议学生把新学到的歌典唱给自己的父母听,并且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表演,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和丰富的表情。这种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自己,也给家庭带来了欢乐。

2.专题性音乐活动

此类活动以集体组织形式进行,基本上以班级为单位,具有教育对象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多向性、活动形式的时代性等特点。由于面向全体学生,又具有很强的德育功效。这类活动主要包括:一是与节庆相结合的音乐活动。如:清明节的革命歌曲音乐会,六一儿童节的文艺演出,八一建军节的军旅歌曲总动员,国庆节开展的“十月歌会”、“爱我中华”歌会,元旦的“庆新年文艺汇演”等,把诗和歌舞串联一起,以表演唱、齐唱、合唱等形式表达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党的真挚感情。另一个是与学校的专题教育相结合的音乐活动。这类活动需要与学校的各个部门紧密合作开展。如,在学校开展国家级绿色学校建设的时候,与大队部围绕环境教育这个专题共同组织“共享一片蓝天”专场演出;与教科室合作,围绕创建书香校园这一特色工作,开展舞蹈、音乐剧的表演。这种寓教于乐的做法,深受学生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竞赛性音乐活动

竞赛性音乐活动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选拔音乐特长生的最佳载体,也可分为两类。一是个体性竞赛。具体做法是:在班级选拔的基础上举行融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音乐智力竞赛”,包括音乐知识竞赛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表演。这样的活动,为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提供最佳的表现舞台,同时也进一步激励他们在学唱过程中磨炼意志和毅力,增强参与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二是集体性的竞赛。为了遵循面向全体的活动原则,我们经常开展一些班际音乐竞赛,要求全班参与人数不少于总人数的 90%。如“校园歌曲演唱”班级大比拼、校园集体舞等。

4.趣味性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富有趣味性,就会调动起学生参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艺术实践中,学生的听、唱、奏、跳等兴趣得到满足,才智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我们曾开展过一个“音乐大闯关”活动,形式类似于游园:先在每个教室里设置关卡,然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和爱好选择闯相应的关,顺利通过的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

5.全员性音乐活动

全员性音乐活动在我校具有代表性的是“红领巾迪斯科”活动。该活动是全校性的活动,全校师生人人都可以参与。学校利用周五中午的休息时间,组织全校学生跳“红领巾迪斯科”,先按年级段分别教了三套规定动作后,再由教师带领各班的学生,根据本班的特点编排一套具有本班特色、与众不同的舞蹈。

6.服务性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不仅能让自己得到快乐,同时也能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这样就能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发挥音乐本身的服务性功能。此类音乐活动主要包括:组织慰问演出,如到福利院演出,为孤寡老人、弃婴残婴送去快乐;参加一些公益演出,如“手拉手”文艺演出、“宣传环保”演出活动等。这此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展现

案例 1: 《明明白白去追星》———课程开始,马头琴响起,一首腾格尔的《蒙古人》把人带到了辽阔的大草原。从《快乐指南》、《深呼吸》、《青藏高原》到《流星雨》、《天亮了》,每首歌结束后,同学们都能说出许多与之相对应的人文、地理、历史、音乐、美术方面的知

识和感受,老师也在一旁不失时机地点拨一些关于如何欣赏音乐、怎样选择适合中学生演唱的歌曲、个子的高矮与发声的关系等常识。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中偶像的特点:“平易近人、多才多艺”、“有爱心,知识水平高”、“自觉纳税”等。“那你们喜欢的歌曲有什么特点呢 ? ”老师提出了新的问题,“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情绪积极、内容健康”……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不仅了解了“歌星”与歌曲知识,更明白了应该追随什么。

这是太原一位老师上的一节课,这堂课的主角是学生,老师则退居到幕后策划和音响师的位置。

案例 2: 《音乐与生活》———国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礼毕、做操、退场,每一项都充盈着声音,这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音乐无处不有。随后各小组提出问题并讨论 :

(1)音乐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2)音乐是怎样为人类生活服务的;(3)列举与生活有关的音乐;(4)生活中的音乐有哪些类别。随着结论的得出,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与增进。接着老师提供准备的 4 段音乐和颁奖、天气预报、时装表演、广告等 4 个场景,让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并说明各组实用性音乐的风格与场景有什么联系。表演结束,学生们还就音乐为何能镇痛和音乐是否有利于植物生长等话题进行了讨论。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到了音乐的实用性,明白了音乐不仅能塑造形象,表现情感,还能点缀人类生活,满足人们需要,它不仅可供人们娱乐欣赏,更具有一种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性,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终身伙伴。

这一课以各种方法演示了实用性音乐,使学生了解了音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了音乐的实用功能。

四、音乐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发展

(一)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音乐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养成。

1、实践活动本身就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对直接经验的获取、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2、音乐艺术是表演的艺术,实践性很强,各种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伴随着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与表演相关的原有知识的探索、对知识产生过程的一定程度的再现,都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其知识层面。

3、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过努力取得一定成绩,并得到自己,特别是他人的肯定或赞许时,会因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而感到愉快,进而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

4、在活动中学生们会发现所学知识的欠缺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薄弱,伴随新需要的产生,满足需要的新动力也随之产生。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进而实现自我发展。

(二)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1、砥砺个性,优化性格。普通心理学把性格看作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表现。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扬长避短、优化性格的过程。如举办音乐会,从策划到制作,从编导到排练,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到设计张贴海报,从舞台监督到舞台表演,大多是学生自己动手。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可以较好地促使性格外向者学会遇事多思,克制冲动;帮助性格内向者振作精神,排遣不良情绪。

2、提供个性发展的条件与空间。个性的发展需要宽松的条件,民主的氛围,自由发展的空间。艺术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的是自由选择和自主参与,这无疑会帮助学生减轻因紧张所带来的压力,加之音乐本身在表现情感的自由度上远远大于其它艺术,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表达情知,展示个性风采。

3、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实践活动为学生间的交往架起一座立交桥,在交往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独到之处,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认识自己,从他人的态度中调整自己,从参

与活动所取得的成绩中肯定自己。

(三)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组织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对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健康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促进相互理解。人总是希望别人了解自己、理解自己,促成了解与理解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交往,通过交往,使别人了解你的为人、性格、学识与才能。如果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理解,就易于形成协调、和谐的关系。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学生间的积极交往,在交往中认识并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掌握社会性交往的基本技能,亲身体验人与人之间利益相关的现实情况,理解相互尊重的必要性,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在学生中形成协调、和谐的关系。在交往中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化的倾向,学会与他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培养积极情感。一般说来,积极的情感,如热情、欢喜、信赖、耐心、满意,有利于在人际关系中形成融洽的心理气氛,有利于彼此间关系和谐,团结紧密。音乐是合作的艺术,在许多情况下表现为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及歌舞表演等,这些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强调参与者之间充分的信赖、密切的配合,否则就会失去美感。特别是合唱、合奏等演出活动,要求各声部的节奏、旋律、音区、音色等密切配合,在传达给观众时,应该给人一种均衡感,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情感相融、团结协作。

学生互动参与 篇3

所谓“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去发现,在学生的发现要求下,促进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成功的数学教学要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使得两个最重要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教师要抓住时机善于引导,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学内容要引人入胜;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并善于打破常规,产生奇思异想,使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数学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要处理好互动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教师画龙点睛,学生举一反三。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互动”呢?

一、激趣——促进师生自由互动的前曲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激发兴趣之目的,是变逼为导,变苦学为乐学,把求知变成学生最大的内在需要。因此,我们要用“爱”促进教育,用“趣”构建教育模式。用“玩”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作用。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设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人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趣”,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平等交流,有效地敞开学生的心扉,想说就说

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者,学生犹如被看管的羔羊,既无学生的独立人格,也看不到学生的内在需要。心理学家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评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而勇敢和自信是创造个性中最重要的特征。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为每个学生提供“想说就说”的机会,在互动中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于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得对不对,好不好,进人容易激活思维的状态。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给学生关爱,就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学生感觉到如坐春风,如沐春雨。“教学无小事”,我们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能顺利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单纯地批评,不要挫伤他们的信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让他们安全地参与互动。

三、合作学习,让师生互动得到升华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合作教学可促使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互教互学,保证每个成员都能掌握学习内容;合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成就欲,合作、友善的态度,集体荣誉感及交往、协调能力。教师可通过分组学习、分组竞赛等途径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600÷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3余1”“不对!应该商3余1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先小组内讨论,尔后开展辩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剑,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地,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让学生在互动中进行交流、合作,在合作中引发争议,在争议中激活思维,在思考中层层推进,使概念的本质属性越来越得到凸现,最后形成清晰的数学概念。

学生互动参与 篇4

我在教学实践中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

课前:学生预习. (学生预习课本, 初步完成导学案)

课中: (呈现目标) 设问导入———自学解疑———个别展开———对组探究———代表展示———指导点评———归纳总结 (———目标检测)

课后:师生反思.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设问导入”这一环节是将教材最核心的内容问题化, 可以与情景导入结合使用.“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还能促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头开得好, 就能先声夺人, 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内趋力, 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 学习“太阳光与影子”一课, 教师用课件出示四张一天中不同时刻拍摄两座建筑物影子的图片, 问:你们知道按时间拍摄的先后顺序吗?学生立刻小组讨论开了, 答案五花八门, 顺势引入新课.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引入新知, 是每个数学教师喜爱的方式, 学生能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数学真的有用.这样学生在主体的自我需要驱动下, 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学导入新课时, 课件出示一幅生活画面:小明拿着20元钱递给售货员, 要买1听果奶和4听可乐, 标价是1听可乐比1听果奶多0.5元, 售货员找他3元钱.问:你能帮小明算算1听果奶的价钱吗?学生觉得小明的问题也是自己生活中存在的, 很亲切, 问题的难度降低, 自信心陡增, 学生就会想方设法去解决.

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1. 让学生多操作、多观察

例如, 学习“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让学生自制两个透明的圆, 大圆不动, 小圆逐渐向大圆移动, 五种位置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 被学生所接受.再如, “探索规律”类题目主要通过观察解决.

2. 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

“对组探究———代表展示———”环节, 对、组探究内容为有一定难度的共性问题, 一般按大组进行.探究前教师要讲明要求, 毎组由组长负责, 鼓励人人在组内发言, 一人做记录, 推荐一人在全班发言.总之, 要保证人人有事干.在对、组探究交流过程中, 若有不同看法, 组与组之间再讨论, 再解决;共性的问题要留在“指导点评———”环节处理.通过讨论, 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 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

教师要做好学习小组的分组工作, 除了考虑好、中、差搭配 (适合初始年级) , 或学习程度相当的搭配 (适合毕业年级) , 还要征求同学们的意见, 把关系融洽的同学分到一个组;保证同学们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交流探究.为他们提供发表见解、发展个性的机会.课堂上, 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 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学教互动”模式, 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这种对话的氛围中学生可以不受约束, 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就要求师生关系和谐、平等、友爱.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发现学生的进步、优点、闪光点, 给他们肯定和激励.中学生可使用多种评价方式, 激励性语言的评价、姿态语言的评价、量化竞赛评比.

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学生互动参与 篇5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参与式互动教学法的定义、特征及形式,以及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具体应用。提出中职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

关键词: 参与式互动教学法 中职德育课程 应用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中职学校内涵提升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中职教师把好的教学法的应用推广作为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并在中职教学中有效运作责无旁贷。

中职德育课程是中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程,教师课堂上的简单说教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更不用说调动学生积极性了。因此,在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参与式互动教学法”模式,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激活课堂教学,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一、参与式互动教学法的定义、特征和形式

参与式互动教学法是一种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位置,教师通过组织、设计“活动”的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并进行创造性学习与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1.参与式互动教学法的定义。

参与式教学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主人,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成为学习主人的真正乐趣和与老师、同学共同探求知识的幸福。是对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彻底颠覆,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2.参与式互动教学法的特征。

(1)学生参与对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

(2)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和内在动力的支持,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活动能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调适。

3.参与式互动教学法的形式。

参与式教学法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教学法,另一种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

二、参与式互动教学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具体操作

中职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浮躁心理,致使某些行为与法律擦边,法律意识淡薄。厌烦枯燥说教,喜欢趣味多样的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行动中践行遵纪守法的理念,领会遵纪守法的意义,并自觉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把外在规范内化为自身信念,这是德育老师要做的事情。

以《职业道德与法律》中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一课为例,解悉参与式互动教学法的应用。教师把学生分为五组,调查学生对本行业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的认识。

1.趣味导入,启迪思考。

先请学生拿直角三角形、圆规在黑板上画正方形、圆形,提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激发学生兴趣,身体力行,体验道理。

2.初看案例,明了定义。

师生一起看案例,抛出定义。纪律: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法律:由国家制定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3.深挖案例,理解原由。

案例:“2013年5月20日10时45分”位于xx市震源药柱生产车间发生爆炸事故,爆炸造成厂房倒塌,经调查是由于职工违章违纪操作不当,经反复清理现场及全面核查,并进行DNA鉴定比对,保利民爆科技有限公司爆炸事故已确认遇难者人数为33人,19人受伤。

问题一:违反以上这六条纪律和法律分别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问题二:既然会受到惩罚,以后还会不会继续犯这样的错误?

问题三:仅仅是为了避免外在惩罚我们才要遵纪守法吗?

用谈话法、案例分析法得出结论:避免外在惩罚、保护自身利益。

4.联系专业,学以致用。

用参与式互动教学法完成下面两个活动。

如何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活动一:集体签名

活动二:与我们未来工作相关的法律都有哪些?

第八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机动车驾驶人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除给予行政处罚外,实行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累积记分(以下简称记分)制度,记分周期为12个月。

习近平6月23日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批示:就业有优势、升学有希望、创业有本领、终生学习有基础。遵纪守法,“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5.宣读誓言,强化信念。

誓词:团结和睦,言行文明;遵规守纪,履行义务;听从教诲,自省自律;学法守法,严谨慎行。我发誓:做文明中职生,行规范之礼仪。一言一行遵纪守法,一生一世清正做人。

请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相关法律知识,让课堂得到延伸。在这一课中,案例选择贴近学生专业,活动设计切合学生生活,师生谈话关注学生心灵,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达到以动激趣、以例说理、以理导行的目的。引导学生领会遵纪守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自觉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把外在规范内化为自身信念。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行动中践行遵纪守法的理念。

每个从业人员都要遵守纪律和法律,尤其要遵守职业纪律和与职业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中职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学生互动参与 篇6

关键词:课堂积极性;初中英语;课堂互动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课堂互动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下初中英语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通过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情况,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初中英语课堂赋予新的内容和特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课堂互动作为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引起了教师的广泛重视,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展开探讨。

课堂互动对于中学生和中学教师而言,都是一个较为新鲜的教学词汇,在传统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中国中学课堂逐渐形成了一种将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单方面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被动地接受讲学知识,于是,当课堂互动这一全新教学模式提出后,就产生了问题:为什么课堂互动教学的开展困难重重?课堂互动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何异同?如何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互动性?

二、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以德化六中初二年级1班、2班为研究对象展开的研究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一学生相对于初二学生而言,在课堂互动教学上其积极性更高,针对这种现象,本文研究的目标为课堂互动如何在初二学生中展开。

三、研究对象

德化六中初二年级1班、2班共106名学生。

四、研究过程

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首先要将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小组交流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根本目的是为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取长补短,由此来改变当下中学生产生的厌学现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式以提高初中生课堂互动积极性的推动。

1.转变教学观念,开展开放教学

互动的前提是交流,相对于传统教学的死板而言,开放式的课堂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两者之间的信任程度,因此,开放式的课堂是开展教学的第一步。随后,教师需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有从思想上接受了新型教学理念,才能在课堂互动教学中做到充分准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互动效果。

2.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目标有针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因此教师在开展互动教学时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例如,在句型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肯定句、否定句、完全否定句的转换存在诸多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可以先从简单的句子着手“I think you are right.”转换为否定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将句型转换改为填空的形式,如“I___ you___right.”,形式多样化和针对性强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够更好地起到互动效果,学生在难以解答的时候可以去询问老师,促进两者的交流,加强课堂互动。

3.加强合作交流,积极进行实践

英语是一门语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听、说、读、写样样俱全,所以课堂实践很重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挑选一些流行英文歌曲作为课间播放的曲目,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习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类似朗诵、英语角将故事、英语辩论等节目,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加强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促进课堂的互动积极性。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开放式的课堂以及教师有意识组织的课堂实践活动,我们能够体会到,初一学生之所以比初二学生更加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是因为传统教学对于初一学生影响不深,初一学生更具活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课堂互动对于中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更加灵活地加以运用。本文仅通过对课堂互动教学的简单分析探讨了如何促进中学生课堂互动积极性,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再接再厉,提出更多有建设性意义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雪莉.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

[2]徐华.高职英语课堂互动的行动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4).

[3]徐华.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策略探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学生互动参与 篇7

一、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学习积极性

生物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教师一定要利用好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将教材内容和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创设形式各样的情境, 在情境的熏陶下开展互动学习, 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第一, 教师可在生物课堂上借助直观演示法, 以此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等结合与之相关的内容, 多样化地呈现给学生, 也可以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着手, 尽量选取一些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心。第二, 通过创设情境法开展互动式教学, 比方说, 可以通过讲动植物故事、生物现象与规律, 以及学生熟知的生物现象等方式, 指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对知识展开探究, 既能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印象,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 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制造悬念、设定问题等方式展开互动学习, 通过递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求知欲, 以此调动学生的思维。不管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 都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对教材内容的合理利用选择问题, 创设最恰当的情境, 以此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二、在生物探究活动中开展高效的师生互动

教学设计可以说是实施教学过程的蓝本, 也是实现教学理念、落实教学目标不可替代的依据。正因如此, 教学设计首先要预先设计好师生互动的导入环节。教师还要善于设计教学中恰当的互动情境, 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典型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也可以设计一些热门的话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更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量, 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以及家庭实际状况等等, 尽量选择学生的困惑点设置情境, 这样也利于引导学生与教师顺利开展互动, 进而让生物教育教学落到实处。例如, 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活动中, 可以采用辩论式的探究活动, 让同学们辩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在辩论以后再让学生进行观察, 明确水、空气以及温度等对于种子萌发的具体影响, 这样通过辩论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三、合理恰当运用多媒体, 为师生互动教学注入活力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提高, 其中多媒体教学已经较为普及, 一方面, 多媒体教学知识涉猎的范围宽广;另一方面, 其生动的演示效果把抽象的生物教学变得更加真实、生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促进作用, 让生物课堂教学从过去“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精彩的多媒体课件, 丰富的见闻, 视觉听觉的全方位展示, 让学生爱上课堂,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肾脏结构”的教学中, 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设计针对性的多媒体课件, 将肾脏的外形、解剖图片、肾小体图片以及肾小球的图片放置在课件中, 在学生观看课件以前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这些图片进行观察, 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派出学生代表利用多媒体对肾脏的结构进行讲解, 对于学生讲解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错误教师应当及时的修正。

四、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生物教材包含很多概念, 其中理论知识较多, 学习起来较为枯燥、乏味, 因此, 要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如将一个班级分为六个小组, 每个小组包含七名同学。在分组的过程中协调好性别比例, 同时平均分配一些积极性和能力较强的学生, 教师要充分的分析每个小组成员的具体情况, 保证各个小组之间的实力接近。各个小组之间可以互动探究, 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相互帮助和合作, 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激励学生积极的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唾液消化”教学中, 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每组三个成员, 同时向每组成员分发相应的实验用具, 三名成员分别负责试管的编号、唾液的收集以及最后的实验, 然后采用小组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展现实验结果, 教师根据试管中颜色变化向学生进行提问。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又能使生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跃。

总之,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 创设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从权威者变成了参与者, 变成了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疑点、难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答案的人。同时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有效的提高了生物课的教学效率。

摘要:为了让生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有效, 生物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主导者”的角色观, 调整简单固定的教学模式, 拓展师生间的互动形式, 创新多种教学模式,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式交流,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 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生物教学,挖掘资源,创设情景,引导探究,互动活动,生动活跃

参考文献

[1]杜高奇.生物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反思[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1 (04) :28.

[2]唐兰萍.初中生物课堂师生互动刍议.《新校园:上旬刊》, 2013 (10) .

[3]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8.

学生互动参与 篇8

关键词:家禽学,互动式教学,学生参与程度

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它强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提高教与学两方面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习惯于那种听教师讲的学习方法,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往往不会或不愿意主动参与互动过程,很多学生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并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互动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家禽学》互动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过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互动式教学环境的创设

1.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研究表明,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身心处于放松状态时,才会产生创新的激情,迸发思维的灵感,闪耀智慧的火花。我们应让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气氛中展开认知活动,以一种平等的姿态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积极提问这一项,也要明确地表扬、鼓励;对学生的提问要因势利导,使他们保持参与互动和求异思维的积极性,敢于说出不同见解,发表个人意见。这一点对于文化课基础稍差的高职院校学生尤其重要。

2设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尊重和信任,不同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解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表现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应善于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求索中学习新知识,并且通过答疑解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畜禽传染病中鸡新城疫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1)鸡新城疫的病原是什么?(2)患鸡新城疫的病鸡生理活动有哪些变化?(3)患鸡新城疫的病鸡外部症状表现和内部剖检特征如何?这些问题就为程度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而“如何进行非典型性鸡新城疫的综合诊断和治疗”这种有难度的问题则可以让学习能力强一些的学生来完成。学生只有在成功中充分感知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才具有积极参与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参与教学互动过程。

3. 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从而能积极参与互动过程。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挂图、实物模型等教学材料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师生模拟实情实景的表演方式创设情境。如在禽霍乱病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养殖户,教师扮演兽医师,并准备实物或标本,通过“养殖户”讲出禽霍乱病的症状,通过“兽医师”对病鸡的剖检指出病理变化,再指出诊断与防治方法。让学生在排演中充分地进行感知,在生动的情境中轻松有趣地学习,从而达到互动的最佳活动。

4. 构建平等的师生互动平台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这是当前互动式教学中师生关系最突出的问题。为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努力体现开放性。应在教学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互动方式。应改变传统的“听话就是好学生”“教师的话就是真理”的观念,提倡课堂上师生平等,使学生敢于各抒己见,逐渐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需要指出的是,互动式教学并不是教师角色的退隐,而是需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教育创新,没有教师创造力量的充分释放,就很难谈得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由教师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过程,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并通过教师带动和提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是正确的道路。

《家禽学》中的大多数知识学生基本上都能一看即懂,偶有疑点也可以通过讨论解决,只有少部分的难点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因此,教师在师生共同组成的教育小环境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使师生之间平等地交流,发现问题及时探讨解决,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互动平台,师生共同提高。

二、互动式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互动式教学由于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案例讨论,都使得气氛更加活跃、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使教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1. 互动流于形式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发现,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好像是积极参与了,然而流于形式的较多。很多教师只图气氛活跃,而忽视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活跃;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不够,分好组后学生没讨论几句就被教师制止住,说出自己预先设计好的结果,学生参与的程度不够,达不到预期效果。还有的时候,讨论表面上是在征求学生的意见,实际上不过是在完成教学程序,草草结束,学生并没有真正说出自己的见解,也不能达到预期的互动效果。

2. 不能全员参与

课堂上到黑板上去写的和站起来讲的学生数量有限,大多数学生不能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同时,很多学生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因此在很多时间里一部分学生显得没事做,未能全程参与教学的互动活动,这部分学生始终都是听众,使得教学不能达到全员参与互动的目的。

3. 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相当一部分学生当初都是按照家长的想法选择了高职院校专业,自己并不喜欢,学习中自然缺乏兴趣,因而上课时只是想被动地接受知识,学多少是多少,学不会也无所谓。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薄弱,对学习自信心不足,多数都有“我不行”的心理,所以在教学互动中他们缺乏足够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更新教育理念

通过实践要充分认识到互动式教学的精髓应该体现在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上。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有价值的,而且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够完成的内容,提出来和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参与互动教学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前准备教学内容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具体的互动活动,但我们可以安排学生提前进行预习,并要求做预习笔记。课前几分钟加强对预习笔记的检查,在检查中发现有代表性的问题,并做好记录,互动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参与互动活动,使那些没有参与具体互动活动的学生也能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从互动中受益。同时,对于一些难点,学生即使动脑子预习并进行了讨论也可能还会有一些疑问,这时就需要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以确保教学质量。

3. 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靠引导才逐渐形成的。教师可以把《家禽学》中抽象的理论变成形象的图像、动画,使之生动有趣。自信,是动力之源,也是成功的秘诀。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他们的文化课基础一般比较薄弱,更要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自己。在教学中,应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寻找最佳的例子,适时引导、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心中深信“我能行”,并时时给学生以前进的动力,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互动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张茂聪.互动式教学的基本特征[N].教师报,2006-02-15.

[2]覃翠生.论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基本形式和特点[J].桂海论丛,2006,(1).

参与课堂教学实现有效互动 篇9

一、实现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形式、条件及操作方法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形式各种各样, 如师生互相提问, 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老师的设计而组织的小组讨论, 参与时政讲演, 演示小品等。而本文所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形式主要是指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 自己亲自参与对教材的学习、备课, 根据备课制作成教学课件, 并上台演示教学课件, 讲述课文的内容。即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使其成为老师上课的一部分内容, 使学生更深入地进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要完成以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需具备和创造一定的条件:第一, 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作为老师要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状况, 针对不同班级提出不同要求, 在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周, 大张旗鼓开展宣传, 比较系统地告诉学生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特别强调教师将要采用的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以及奖励措施等, 营造参与课堂教学的氛围。第二, 学校应具备相应的教学硬件设施, 如多媒体等教学设施, 提供学生制作课件使用, 以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第三, 挑选推荐部分各方面素质较好的学生作为上课人选的储备, 重视学生的自我推荐人选, 这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有益处。具体操作方法:学生充当小老师参与课堂教学这种活动, 不是一二天能完成的, 需要有一整套操作程序。第一, 确定参与上课的人选, 这项工作通常在第1周内完成;第二, 布置学生参与教学的教材内容, 一般在一课内容中选取一节的内容作为学生上课的内容, 一节内容分别由两位同学组合完成, 可以是一位制作课件, 一位上台讲课, 或者两位同学各取一目的内容分别备课, 制作课件并分别上台讲课;第三, 排列本学期上课的学生名单, 一般一课内容安排一次, 一学期大约共有20位学生参与此项活动, 按周次公布排列上课的顺序并确定上课的内容, 以便学生分别作准备;第四, 大致规定上课的要求:首先规定每课时上课时间在20分钟~25分钟, 每人大约10分钟~12分钟, 然后邀请1~3名听课的学生讲评, 并给予打分, 记入成绩册, 最后教师给予点评。在充分肯定的基础提出一些努力的方向, 更正学生在上课中出现的错误, 在学生上课的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扩充课文的内容, 以便学生对课文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二、实现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义

(1)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符合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课程提倡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 实质上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这种互动比一般的互动更有效, 更具有实质意义, 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思维激发与信息交流。

(2)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 使学生由学习的客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较强, 很想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自己的能力。教师给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 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 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其他平行班, 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中, 智能会得到较好地发展。

(3)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锻炼了学生胆识, 培养其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我们认为, 参与没有失败者, 只要参与就是胜利者。“参与”以后的同学尝到“参与”的甜头, 使他们有兴趣继续参与, 到后来由于参与的人太多, 只能忍痛割爱。有时出现两人竞争上一节课的情况, 加之有“师生共评”环节, 学生都想比别人“高一截”, 这种“隐形竞争”更激励大家努力把课上好, 在此同时也正好满足了这些学生的表现欲。通过主体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 他们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 课堂充满学生的学习热情, 真正使教和学有机统一起来, 形成适应时代需要的更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4)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有利于教学相长, 增进师生感情, 形成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给学生广泛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便于挖掘学生思想中闪光的东西, 有价值的观点, 并融入新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师生共同进步, 给师生思想交流, 感情交流提供了渠道, 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在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中,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在与老师一起讨论问题, 一起设计教学方案等活动中, 会感受到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 对他们无私的爱, 从而增强对教师的理解与尊重, 师生之间的关系会得到升华, 形成和谐人际关系。

(5)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一学期的实践, 我们发现参与教学的学生他们在演讲技能口才、胆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素质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是一次绝好锻炼机会。有的学生就冲这一点主动要求第二次、第三次参与, 他们的动手能力 (课件制作) 也有了较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可以使学生真正按自己的设计要求来探讨问题, 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真切感受到这是他学习的课堂, 自己是真正的学习主人。

(6)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培养团队精神。社会交往能力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 也是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建立在人与人交往的基础上, 它需要与同学的配合与合作。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 需要分工、协作、互助, 形成一种团队精神, 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 学生的交往能力、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渐渐形成。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的参与比教师的单独讲授更为重要, 学生通过参与自主获得知识技能还在各种活动中得到巩固, 从而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 既能悟出很多知识, 还能在集体参与中真正地掌握知识,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进行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上台讲课的学生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 最好老师提前审阅教案或课件, 并提出建议。 (2) 尽量控制好学生上课的时间, 一般控制在20分钟~25分钟为宜。 (3) 提前布置预习题, 强调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 这是学生上课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倡导互动参与提高习作的有效性 篇10

一、创设情境,激发互动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如崔峦老师所言,习作指导课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激励下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就成功了一半。说的就是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习作教学,让学生也成为习作的主人。可以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或做游戏、或搞活动、或听故事、或表演、或描摹、或观察、或模拟社会角色等,创设妙趣横生、生机勃勃的,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作文演练场。这个演练场融习作演练情境与情趣、内容与形式、知识与实践、过程与方法于一体。如:在教学《元宵乐》一文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课件,拍摄家乡泉州元宵节文艺踩街活动中一些富有地方民俗风情的镜头,如逛花灯、拍胸舞、惠女服饰、提线木偶等。通过再现这些耳熟能详的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使他们觉得写的就是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它既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又符合作文教学规律;既具有现实显著效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教师不再只是指导者,板起脸来“教”学生作文,而是参与者,和学生一起“经历”习作过程,其乐融融,真正使学生爱上作文。

二、言说互动,丰富写作内容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许多被忽略的小事,经过挖掘和提炼,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写作题材。学生不会写作,往往不是“无米可煮”,而是没有把握好水和火候,煮成夹生的饭。学生觉得无话可写,不是没有生活素材,而是遗忘了许多有价值的细节,只留下干枯的、失去水分的枝干。因而,教师应让学生读作文题,给予每位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提供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机会,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小组说,再全班说,先简单说,再在框架搭建后具体说,然后教师请几个小组的发言人分别向全体同学展示本小组的写作构思。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对该方案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肯定或否定,并说明理由。如: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创设节日》的习作指导时,我先让学生讨论哪些节日最有意义?为什么要设这些节日?接着请学生创设一个节日,学生设了爱心节、读书节、戒酒节、戒赌节……最后,我引导学生以戒赌节为例说说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准备怎样过这个节?学生说出了赌博的种种危害,并策划出过节的几种方案。如:请深受其害的人到各地巡回演讲赌博的危害;可以像“六一”节那样,精心排练一场说、拉、弹、唱等形式的文体活动,深入乡村、社区进行巡回演出……

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使全体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对如何写好作文有了深刻的认识,让每一个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让每个学生参考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投身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与学生形成合作伙伴以及“共同学习教学”的关系。

三、写作互动,提高合作能力

在互动写作课堂教学中,学生遇到困难和困惑时可以向教师请教,也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和帮助。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作为中介者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任务是巡查、指导,必要时教师可介入活动,倾听学生的建议、交流思想。有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写。当教师自己真正动笔后才明白,即使指导得再认真、再细致,真正动起笔来,仍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写完后,再把自己的文章与学生的文章摆在一起,对于同一个内容,此时师生可以进行交流,生生也可以进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作为教师才真正与学生互动起来,感同身受,写作指导就能有的放矢,着眼于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样的“下水文”可以使教师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为学生习作中的毛病开出良方,让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叶圣陶曾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教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看来教师应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从写“下水文”开始,形成与学生一起写作的“交互式”模式。

四、评改互动,促进思维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习作指导课要引导学生堂上评改,把评改的权利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是这样论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课堂上可引导学生自己评改或互评互改,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有利于学生“跳出习作来看习作”,以客观的态度审视习作,以明确的习作要求来衡量习作水平,学会以欣赏的眼光发现别人习作的优势,弥补自己习作的不足,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所谓“教学相长”在习作评改中很能体现。具体做法是:赏、领、扶、放。

赏:要有欣赏的心态,在赏析中评改。要全方位欣赏,包括心情、思想、文字、标点符号、布局谋篇等文与道的诸要素。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用一双慧眼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形象生动的语言,一个贴切的词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例如,“这个词用得恰到好处。”“观察细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题材选得好,没有对生活的用心感受,是不可能发现的。”这样的评价,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领: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用不同的修改符号进行互批互改。如对好词佳句、不通顺的句子、错别字、需要增加或删减的内容等,都明确运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圈划补充。

扶:就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可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评价。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面对全班学生当场评价,在此期间,其他同学也可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形成师生和生生互动。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贴近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因材施评。

放:就是让学生进行修改。在修改时,可采用同桌修改、小组修改、大组交换等形式,每一次做到不重复,保证学生的新鲜感。这样形成生生互动,学生在此过程中“以人为镜”,照出了许多自己不曾意识到的问题。同时,在学生互改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就能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上一篇: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下一篇:FLASH自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