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

2024-08-28

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精选十篇)

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 篇1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

慢性胃炎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胃部粘膜病变, 为慢性炎性病变所引起, 患者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的浸润, 出现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等[1]。此疾病为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研究分析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有效方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2006年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符合2003年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制定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标准, 排除有消化性溃疡、胃息肉、胃食管反流疾病、恶性疾病、其他脏器疾病。

使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35例, 其中男性21例, 女性24例, 患者年龄最大为77岁, 年龄最小为21岁, 平均年龄为 (49.55±12.02) 岁;患者症状包括:脾胃气虚12例, 脾胃湿热14例, 肝胃不和11例, 脾胃虚寒7例。实验组患者35例, 其中男性20例, 女性25例, 患者年龄最大为76岁, 年龄最小为22岁, 平均年龄为 (49.04±12.33) 岁;患者症状包括:脾胃气虚14例, 脾胃湿热13例, 肝胃不和12例, 脾胃虚寒6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中医胃苏冲剂治疗, 患者每日一剂, 每6剂使用后停止用药1天, 以1个月为1个疗程。实验组患者给予安胃饮治疗, 药物处方包括:荜澄茄9g、炒麦芽15g、蒲公英15g、海螵鞘15g、白芨9g、吴萸6g、白蔻9g、苏梗9g、台参12g、干姜6g、半夏9g、川连9g。其中有胃脘痛的患者加用香附15g和元胡12g;有腹胀的患者加用紫苏梗9g和木香9g;有恶心呕吐的患者加用青竹茹9g;有泛酸的患者加用炒瓦楞子30g;有嗳气的患者加用批把叶9g和降香9g;有食欲不振的患者加用炒莱菔子15g。患者每日服用一剂, 将药物用水煎两次, 兑400~500mL, 每日早晚服用一次。每服用6剂停药使用1d。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

1.3 观察指标[2,3,4]

治愈: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 其临床症状和次要症状均明显消失, 糜烂出血等消失, 局部无水肿和充血。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 但是仍有个别症状存在, 胃镜检查无糜烂和出血, 有轻度的水肿和充血。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改善, 胃镜检查糜烂和出血基本消失, 但是仍有明显的水肿及充血。无效:患者经过我院治疗后, 其症状无改善, 胃镜与治疗前无改善。以治愈和显效为总有效率。随访患者半年, 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率。

1.4 数据处理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复发率为计数资料, 组间通过χ2检验对比。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7.0软件包。以0.05为检验水准, 可信区间范围为95%, 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临床统计学分析发现, 实验组患者经过安胃饮汤治疗, 患者的疗效更好, 总有效率为88.57%, 患者胃炎复发率更低, 为5.71%,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注:#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胃炎在中医中为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其主要是认为患者肝气不舒, 导致湿热中阻, 加之寒热互结及饮食不节等, 导致脾胃功能紊乱, 引起升降运化失调, 出现病久伤胃, 气虚血瘀等[5]。部分患者有思虑过度和情志失和, 也是导致此疾病的原因之一。

通过临床研究还发现, 脾胃虚寒的患者胃肠运动缓慢, 胃肠的排空时间延长, 出现有纳差、嗳气和食少等症状。此外慢性胃炎患者唾液分泌较多并清稀, 导致食物消化受到影响。而慢性胃炎的免疫功能与胃炎的发生也有明显的相关性。

我院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 采用中医安胃饮治疗, 是由《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加味, 可以有效地治疗脾胃气虚[6]。安胃饮药物主要包括荜澄茄、炒麦芽、蒲公英、海螵鞘、白芨、吴萸、白蔻、苏梗、台参、干姜、半夏、川连。其中川连主入心经、未经和大肠经, 能够消痞和胃并降逆止呕, 有理气止痛的效果。而半夏则归脾胃经和肺经, 能够祛痰止呕, 促进胃部和畅。干姜则性温, 可以温中阳气[7,8]。同时, 药物中的吴萸可以止痛降逆, 并能够疏肝下气。蒲公英可以清热解毒且消痈散疖。荜澄茄能够与干姜合用, 起到温中下气和散寒的效果。而处方内的台参还能够健脾益气, 有生津养阴的效果。

安胃饮处方中, 诸药合用可以有效地调节患者体内阴阳, 并能够补泄兼顾, 补脾胃, 温胃寒, 进而升降通畅。患者使用后, 临床症状得以显著改善, 胃镜检查也有显著改善, 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现代药理学证实发现, 川连能够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 并缓解胃肠平滑肌的痉挛, 有效地改善胃粘膜的血供[9,10];而半夏可以有效地抑制胃液的分泌;台参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此外, 蒲公英还可以抑制幽门螺杆菌。而处方内的白芨还能够促进创面肉牙组织的恢复。

综上所述, 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中采用安胃饮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能够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有助于驱邪治标, 改善有效的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由丽娜, 高璇, 热依汗古丽乌修尔,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6) :1891-1892.

[2]梁嘉恺, 胡玲, 郑晓凤, 等.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外周血Th1/Th2平衡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32 (3) :322-324.

[3]王玉桦, 方显明.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7 (6) :550-552.

[4]韩玉山, 杨强, 王东旭, 等.荆花胃康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临床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31) :3639-3642.

[5]王志花, 涂云, 黎小萍, 等.八味解郁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合并抑郁症31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2, 7 (18) :35-37.

[6]吴咏红, 王苹, 黄木宝.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0) :211-212.

[7]宿献周, 何晓晨, 王泽强.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147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 (2) :172-173.

[8]周志英.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9, 23 (12) :61-62.

[9]曹童童, 李桂贤, 谭其佳, 等.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 10 (18) :1480-1481.

慢性胃炎的治疗与临床分析 篇2

【摘要】 目的 讨论慢性胃炎的治疗与临床分析?方法 对症治疗伴有幽门螺杆菌(以下简标HP)感染的抗Hp治疗?结论 对症治疗及抗Hp治疗对慢性胃炎有显著疗效?

【关键字】 慢性胃炎 对症治疗 抗HP治疗 临床分析 显著疗效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也是一种多发病.临床中慢性胃炎一般分为两个类型:炎症病变比较表浅,局限在胃粘膜表面,称作慢性浅表性胃炎;而炎症病变波及胃粘膜的深层,并常见伴有胃腺体萎缩者,则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57.6%以上?属于慢性胃炎的高发国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釆用对症治疗及抗Hp治疗旳方法治疗慢性胃炎95例,均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68例,女27例,年龄16-62岁,病程均在6月~13年,其中浅表性胃炎46例,萎缩性胃炎17例,胃窦炎32例?所有治疗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治愈好转以胃镜检查为准? 1.2 方法:通过检查,胃酸严重不足者,可口服稀盐酸,以增加胃液酸度;消化不良者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剂?多酶片等;饱胀?恶心?呕吐者可用胃复胺?吗丁啉或西沙比利?莫沙比利;伴有胆汁反流的,可因长期胆汁反流而破坏胃粘膜屏障,造成慢性浅表性胃炎,进而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此情况下可应用胃动力药,防止胆汁反流,从而达到保护胃粘膜的目的,吗丁啉或西沙比利可以抗胆汁反流,并促进排空和止吐;胃痛明显者以巅茄片?654-2解痉止痛;伴有HP感染者还要加服胃三联抗HP治疗?硫糖铝是胃粘摸保护剂,可减少外部因素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有利于胃粘膜病变的恢复,各型慢性胃炎均可使用?慢性萎缩性胃炎加服维酶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内解毒酶的活性,抑制癌细胞生长和防止细胞的异常代谢? 1.3 治愈好转标准:治愈:①临床症状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②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好转:①症状基本消失或减轻,胃酸分泌接近正常?②胃镜所见及粘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病变范围缩小? 2.结果 所治95例中治愈62例,治愈率65.3%,好轉33例,好转率34.7%,总有效率为100%,治疗时间最长为63d,最短者为28d,7例发生不良反应,未见毒副作用? 3.分析 通过我们对患有胃炎患者的调查,我们认为慢性胃炎的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可有效的防止胃炎的发生和发展:①个人的饮食习惯,患者需要按时定量饮食,不可暴饮暴食?②少食辛辣食品?③戒烟戒酒?④早睡早起,不可熬夜,生活要有规律?⑤患有胃炎的患者,一定要按时服药?4.讨论 现已公认,HP为慢性胃炎之病因.近10年来,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证实Hp是引起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胃窦炎的一种主要因素,这种细菌在我国感染率极高,慢性胃炎的阳性率80%~95%,它与胃炎的关系从以下五个方面已得到证实:①与慢性胃窦炎密切相关?②在胃粘膜急性炎细胞浸润处存在种细菌?③细菌的密度与炎症细胞浸润数量成正相关?④直接抗Hp能逆转或使胃粘膜的急性炎症好转?⑤吞服Hp后出现实验性胃炎,人类受Hp感染后即可出现急性胃炎的表现,急性期若不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会很快转变成慢性胃炎?该菌开始时寄存于胃窦的表浅粘膜内,穿透整个粘膜层分布于腺体周围,并不断向胃体扩散,造成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而发生腺体萎缩,且与胃腺肠化密切相关?以上治疗方法,见效快,不良反应少,无毒副作用?临床上收到显著疗效,且价格低廉,不受条件限制,易被患者接受,有利于基层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9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 男41例, 女19例;年龄21~56岁, 平均32.4岁。对照组30例, 男21例, 女9例;年龄22~55岁, 平均32.2岁。

1.2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经纤维胃镜检查, 确诊为慢性胃炎伴有上消化道状者, 作为研究对象。

1.3 胃镜分型

参照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分型[2], 治疗组浅表性胃炎36例, 糜烂性胃炎18例, 出血性胃炎6例。幽门螺杆菌 (HP) 阳性56例。对照组浅表性胃炎19例, 糜烂性胃炎9例。出血性胃炎2例。HP阳性28例。

1.4 治疗方法

参照规范慢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3], 治疗组用国产奥美拉唑肠溶片1片, 2次/d, 早晚空腹, 克拉霉素分散片2片, 2次/d, 早晚饭后服, 甲硝唑片2片, 3次/d, 饭后服。对照组用铝碳酸镁片2片、维U颠茄胶囊1粒, 均3次/d, 饭后1h口服, 甲硝唑片2片, 3次/d, 饭后服。均7d为1疗程, 服药3疗程判断疗效。

1.5 统计学处理

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 胃镜复查正常, HP阴性。显效:症状消失, 胃镜复查显著好转, HP阴性。有效:症状、胃镜复查均有好转, HP阳性。无效:症状、胃镜复查、HP均无改善。

2.2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P<0.01。

2.3 HP复查

治疗组治疗后HP转阴54例, 转阴率90%, 对照组治疗后HP转阴14例, 转阴率46.6%, 两组相比较, P<0.01。

2.4 不良反应

治疗组8例, 对照组4例, 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欲呕等症状, 停药后均消失。

3 讨 论

慢性胃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一般认为与物理化学因素损伤, 十二指肠胃反流, 免疫因素, 细菌、病毒及其毒素, 营养因子缺乏相关, 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房殿春等[1]研究认为, 在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活检标本中, HP检出率为60%~80%, 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检出率高达90%~100%。有关研究认为, HP对胃黏膜的损伤机制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HP感染产生的空泡毒素 (VaCa) 和细胞毒相关蛋白 (CaGa) , 均能造成胃黏膜损伤。二是HP感染产生多种酶, 如尿素酶、黏蛋白酶、脂酶等以及脂多糖和溶血菌素, 可损伤胃黏膜, 介导炎性反应。三是HP可诱导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并刺激免疫细胞产生TNF-A、IL-1、IL-8等, 这些细胞因子和随后的炎症反应可能是引起黏膜损伤的主要病理因素。四是自身免疫反应。部分HP感染都可检出抗胃上皮、G细胞、壁细胞和H+-K+-ATP酶等多种胃黏膜细胞成分的自身抗体。由此说明, HP感染后通过多种致病因子的作用, 使胃黏膜屏障受损, 黏膜细胞变性坏死, 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从而发生慢性胃炎。

针对上述机制, 故笔者用奥美拉唑肠溶片特异性作用于胃壁细胞, 降低胃壁的H+-K+-ATP酶活性, 从而抑制胃酸分泌, 使胃内HP迅速升高。克拉霉素分散片是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具有耐酸性、组织渗透性好, 体内持续时间长, 在胃中浓度高的特点, 单独应用可根除HP, 特别是和奥美拉唑、甲硝唑合用, 是治疗慢性胃炎的最佳方案[4]。临床研究证实, 用该方案治疗慢性胃炎, 治愈率为66.67%, HP转阴性率达90%, 与国内有关研究基本一致。

参考文献

[1]房殿春, 夏雨亭, 吴云林.胃黏膜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78-84.

[2]于中麟.慢性胃炎的胃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J].中华内镜消化杂志, 2004, 21 (2) :83-85.

[3]吕华农.规范慢性胃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消化杂志, 2005, 25 (2) :65-66.

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 篇4

核心提示:【关键词】软组织损伤;中药;远红外;陶瓷;胶贴在骨科临床中,经常遇到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患者。2006年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中药;远红外;陶瓷;胶贴 在骨科临床中,经常遇到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患者。2006年6月~2007年6月,我们以麝香追风膏为对照,将符合标准的6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平行对照的方法治疗观察,结果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本组患者共686例,男375例,女311例;年龄12~69岁,平均36岁;均有慢性劳损病史。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2年,其中踝关节组织损伤121例,膝关节组织损伤184例,颈、腰肌劳损206例,肩关节周围炎175例。治疗组340例,对照组346例。

1.2 治疗方法

正骨远红外胶贴由当归、川芎、红花、玄胡、没药等药物组成,经精选上药提取后,以医用载体胶作为载体,将正骨散方和具有产生远红外线的远红外陶瓷粉整合到医用载体中制成正骨远红外胶贴备用(15 cm×9 cm×0.1 cm)。分组及用药方法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分组,平行对照给药,试验组用正骨远红外胶贴,对照组用麝香追风膏,根据患病部位范围、疼痛轻重确定敷药面积。每天1次,连敷7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冷感型正骨远红外胶贴具有消炎止痛、凉血降温功效,适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急性发作具有明显红肿、发热等炎症早期者,故主要用于踝关节、膝关节软组织慢性损伤、肩关节周围炎和腰肌劳损的早期等;温感型及热感型正骨远红外胶贴可以消炎、活血、温经止痛,适用于关节肌肉疼痛、肩酸腰痛及跌打、扭伤等具有明显炎症和疼痛者,主要用于肩关节周围炎、踝关节、膝关节软组织损伤和腰肌劳损后期。根据患者患病部位范围、疼痛轻重、瘀肿大小确定敷药面积,但不可直接用于伤口或皮损处。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骨伤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订。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与治疗前比较症状和功能恢复稍有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160例采用冷感型正骨远红外胶贴治疗,180例采用温感型或热感型正骨远红外胶贴好及施治疗。痊愈215例,占63.24%;显效65例,占19.12%;有效45例,占13.24%;无效15例,占4.41%。总有效率为95.59%,见表1。

346例采用麝香追风膏治疗。痊愈159例,占45.95%;显效64例,占18.50%;有效74例,占21.39%;无效49例,占14.16%。总有效率为85.84%,见表2。

2.3 两组总疗效比较

按上述标准评定,两组治疗效果如表1、2所示,正骨远红外胶贴在对综合疗效的构成比、有效率和治愈率等方面,比麝香追风膏的综合疗效更为显著(P<0.05),提示正骨远红外胶贴在综合疗效方面比麝香追风膏更为突出。表1 正骨远红外胶贴临床应用疗效统计

表2 麝香追风膏临床应用疗效统计

讨论

慢性踝关节、膝关节损伤、颈腰肌劳损、肩周炎等慢性软组织损伤都是生活中让患者难以忍受的常见疾病。患者通常有疼痛酸困、发胀、发紧不适,甚至影响睡眠,影响工作,临床主要采用物理治疗、外用药、口服镇痛药或温经活血通络的中药进行治疗。近期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引起全世界的广泛重视,不少患者表现了明显的排斥。而且由于口服药有首过效应,部分药物经过肝脏代谢,使到达体循环的药量减少。因此现在的止痛方法多是内外联合,以局部治疗为主。患者如果通过外用药和物理治疗能够缓解病情,尽量减少使用口服剂或注射剂,这样在减少不良反应的同时也缓解了患者的经济压力。

祖国医学认为“筋喜温而恶寒”,正骨散药方是我院骨科使用了四十多年的经验方,经不断潜心研究,经验积累,总结出正骨散药方,选用当归、没药、红花、川芎等中药打成干燥粉末,用时调成糊状外敷患处具有活血止痛良好的疗效,至今仍受群众欢迎。但是,受时代和科技发展的局限,中医膏贴存在其先天的缺憾,软膏是以酒、面粉、麻油、饴糖、蜂蜜等作为赋形原料,其缺点是携带使用不方便、遇体湿易溶化而污染衣物,易发酵霉变而影响药效,阻碍了其进一步推广应用。

慢性胃炎小针刀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篇5

方法:临床诊断61例慢性胃炎病人,依据慢性胃炎针刀医学原理,行小针刀治疗观察疗效。

结果:61例慢性胃炎患者疗效确切,并且见效快,未见并发症出现。

结论:慢性胃炎用小针刀治疗疗效明显。

关键词:慢性胃炎治疗新途径 小针刀治疗 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93-01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多,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上腹隐痛,疼痛范围较大,可沿肋间神经行走方向逆向出现,伴胸背酸困沉重不适,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嗳气。我们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和临床症状,依据针刀学原理给患者行小針刀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于61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19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行胃镜检查46例,未行胃镜检查15例。

1.2 方法。慢性胃炎诊断除西医对患者行胃镜和实验室检查外,另外用针刀学原理寻求对慢性胃炎的根本病因进行诊断,要求拍摄上胸断的x光正侧片,看相应节段的胸椎有无位置移动的变化;触压相应胸椎上下左右的软组织有无压痛结节,其范围在相应棘突的两侧各旁开3寸之内,如以上两方面均找不出阳性体征,其即为单纯性的电生理线路的紊乱所引起的胃炎。治疗依据是针刀理论关于脊椎区带病因学的理论,二是根据电生理线路系统的理论,三是根据内脏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来进行治疗。根据X线胸椎的正侧位片,如属相应椎体有位移者,如T5、 T6、 T7有任何一个方向微小移位(根据针刀学影像学原理读片),即在此椎体棘突上和下相邻棘突的中点定两点,两侧旁开1—1.5cm各定两点进针做松解治疗;如嘱脊柱区带的软组织损伤,其范围在T5、T6、T7上下左右,在触诊有阳性点(如有压痛、结节、条索等)处进针刀治疗;如属生理功能紊乱者,取脾俞、肾俞、三焦俞以0.6mm针刀穿刺调节。针刀松解治疗配合手法效果更好,一般治疗两至三次即可。

2 结果

显效 41例,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半年度上未见复发;好转10例,临床体征基本消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有时发作但程度轻;有效6例,症状与体征有所减轻,发作次数及程度较前好转;无效4例,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总有效率达93.3% 未见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针刀医学理论是朱汉章先生带领下研究形成的全新的治疗方法,是以中医理论体系的指导下[1],吸收现代医学及自然科学成果再加上创造而形成的医学新学科。早期研究用小针刀治疗脊柱周围软组织、四肢骨骼肌、筋膜、韧带、关节囊、滑囊、 骨膜、脂肪组织等运动系统软组织损害引起的各种疼痛和功能障碍性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适应证也不断扩大,现用于内科 、外科、妇科及五官科疾病的治疗。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痛苦小以及经济适用等特点。针刀医学研究认为慢性胃炎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软组织损伤和相应胸椎的位移,使控制胃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受到牵拉和卡压,使胃的生理活动功能下降所引起的;或者是由于胃得本身劳损造成胃的微循环障碍和有关组织的挛缩; 或者是由于控制胃的电生理线路的功能发生紊乱所引起的。所以针刀医学理论把慢性胃炎的病因分为脊椎区带病因学、电生理线路系统和内脏的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三病因理论。究其病因胃的功能是受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可以使胃本身的新陈代谢减慢,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补充,使胃的病理变化表现出慢性炎性的反应,这也是胃的应急反应。从以上可以分析,小针刀治疗原理和西医研究分析慢性胃炎受脊椎神经发出的交感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相吻合。当迷走神经受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迷走神经兴奋胃壁组织血管扩张充血肿胀,均可导致胃的病理变化[2]。所以,慢性胃炎用辨证分析方法采取小针刀治疗疗效好、无毒副作用。的确也是内科治疗慢性胃炎的一种新的治疗途径,同样用小针刀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496—498

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0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30~65(41.2±8.0)岁;病程1~8(3.5±1.3)岁。对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9~63(40.8±7.3)岁;病程1~7(3.2±1.1)岁。患者存在腹部疼痛、腹胀、食欲降低、反酸呕吐的症状。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中药配方:甘草、茯苓、白芍、延胡索、檀香、枳壳、柴胡、三棱、莪术各10g,蒲公英、党参、半夏各15g,丹参20g,黄芪30g;对于胃阴不足患者加知母、黄精,湿热加厚朴、藿香,血瘀加三七、香附。500ml水煎制,取200ml汤剂服用,分2次服完,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2.2 对照组:

予奥美拉唑20mg口服,每天2次;阿莫西林1g口服,每天2次;克拉霉素0.15g口服,每天2次;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同时配合胃黏膜保护药、促胃肠动力药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疗效。痊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胃镜检查未发现胃黏膜糜烂充血;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经胃镜检查显示轻度胃黏膜糜烂充血;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好转,胃黏膜糜烂充血状况改善;无效:上述无明显的变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腹泻、恶心、头痛、便秘等[1,2]。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中医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观察组差异并不显著,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充分显示中药治疗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能够确保治疗的安全可靠性。然而中药的安全也是相对而言的,其毒副作用低于西药,但并非绝对安全,应用不合理也会造成不良反应,临床合理应用十分关键。

中药的临床合理应用在确保治疗疗效的同时需重视用药的安全性和经济性[4]。药不对症一方面无法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同时可能会造成其他相关疾病,所以对症用药十分重要;中西药的不合理应用、剂量与用法不正确均存在一定危险性,因此临床上需减少不必要的中西药联合应用,科学掌握用法、控制剂量;同时对于一种疾病治疗能应用多种药物,当药物效果相差不大时,应选择价位最为低廉的药物,从而降低治疗成本。

综上所述,中药在疾病治疗中不仅疗效显著,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中药的合理应用需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参考文献

[1]&nbsp;李慧颖.论中药的安全性及合理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10):44-45.

[2]&nbsp;袁瑞军.中药的安全性因素探讨及对策[J].天津药学,2012,24(2):57-59.

[3]&nbsp;齐学硕,陈丕俞,张弘.浅谈中药安全性及合理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2,25(5):719-720.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 篇7

2010 年2 月-2014 年4 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0 例,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 每组50 例。西医组男女性比32∶18, 年龄20~65 岁, 平均 (45.5±1.5) 岁;病史3~40 个月, 平均 (14.4±0.4) 个月;轻度28例, 中度15例, 重度7例。中西医组男女性比33∶17, 年龄21~66岁, 平均 (45.6±1.6) 岁;病史4~42个月, 平均 (14.5±0.5) 个月;轻度29 例, 中度16 例, 重度5 例。两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疾病史、年龄等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病例选择标准:①纳入标准:100例患者均符合疾病诊断标准, 伴有不同程度的嗳气、胃痛等症状;②排除标准:排除脏器功能异常、精神异常、癌变等患者。

方法:西医组给予西医治疗, 如让患者戒烟酒, 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行解除痉挛、止痛、改善贫血、改善胃动力 (吗丁啉、胃复安) 等对症治疗。中西医组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 西医疗法等同于西医组, 中医疗法用自拟汤剂, 药方:党参、炒扁豆、白花蛇舌草各15 g, 麦冬、白芍、丹参、当归各10 g, 枳壳、龙葵、甘草、姜半夏各9 g。若患者伴有肠胃黏膜脱垂现象, 可添加柴胡、桔梗、炮山甲等;胆汁反流患者可添加郁金、柴胡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可添加白芷、白及等药物;嗳气患者可添加旋覆花药物, 煎服, 1 剂/d, 分2 次服用 (均为饭前) 。两组患者临床药物服用期间均禁止服用其他药物, 禁止吸烟、喝酒, 禁食刺激性食物, 临床治疗3 个月后评定总体效果。

判定项目:临床治疗结束后对疾病治疗效果进行判定, 并观察其症状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疾病治疗效果:①控制:疾病症状消失, 检查结果显示病灶消失, 不影响生活和工作;②缓解:疾病症状减少, 检查结果显示病灶面积减少;③无效:疾病症状未变化, 检查结果显示病灶面积扩大。总缓解率=控制率+缓解率。症状评分标准:评定患者嗳气、反酸、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 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患者疾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事件均为计数资料, 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率 (%) 表示。症状评分属于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效果判定:中西医组临床总缓解率明显高于西医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中西医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西医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两组临床不良反应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服用药物期间出现咳嗽、咳痰等, 均由寒气入侵导致, 未行任何处理, 短时间内自行康复;西医组患者服用药物期间出现腹泻症状, 由饮食不合理引起, 4 d内自行消退。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多发性疾病, 由浅表性胃炎疾病演变而成, 腹部疼痛、腹胀、食欲不振等为疾病主要特征。目前, 临床对此疾病发病机制尚无统一观点, 但均认为和胆汁反流、免疫系统异常、口腔感染等因素相关, 导致患者肠胃黏膜严重损伤, 削弱消化系统功能, 促使肠胃蠕动功能失调, 从而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 严重者可发展成胃癌, 危及生命[1,2]。临床以往均给予甲硝唑、兰索拉唑等西医药物治疗, 虽可改善患者症状, 杀灭细菌, 但预后效果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 逐渐被患者所摒弃。

中医学认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脘痛”范畴, 脾胃虚弱、寒气入侵等为疾病发病因素, 故而将活血化瘀、益气作为病症治疗原则[3]。本文使用的中药汤剂中, 白芍、麦冬成分为君药, 具有养胃、健脾的功效, 通过和沙参、玉竹等成分的联合使用, 可实现滋养肠胃黏膜、加快腺体功能恢复进度的临床效果;当归、党参成分具有疏通经络、补血的功效, 联用丹参成分可促使瘀血消除, 便于新型血液的生成。诸多药物的联合使用, 可最终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4]。

本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行中西医联合治疗, 可减少疾病症状评分, 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与马兴婷等研究一致[5]。此外, 马兴婷等的报告还表明, 为有效预防此疾病的复发和加重, 临床治疗期间需叮嘱患者食用清淡、易消化食物, 适当增加蛋白质、铁剂丰富的食物摄入量, 严格遵循细嚼慢咽的饮食原则, 禁止出现一顿过饱或一顿不吃现象, 禁止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禁止暴饮暴食。

综上所述, 临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突出, 可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总体效果, 值得学习。

参考文献

[1]王春微.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J].中国药业, 2013, 22 (16) :101-102.

[2]娄琴.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4, 24 (4) :2422.

[3]常淑玲.社区10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分析[J].北京中医药, 2009, 28 (6) :445-446.

[4]黄宗良, 邱圣红, 梁志娴.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9, 14 (2) :116-118.

多潘立酮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200例患者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病例各10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59例,女性患者41例,患者年龄在20~6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2.5岁,患者患病周期长达3~9年;治疗组患者100例,男性患者占53例,女性患者占47例,患者年龄在22~70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9.6岁,患病周期2~9年。对照组患者采用法莫替丁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多潘立酮治疗,以上患者均出现相应不良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情况,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和不良反应症状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100例患者给予法莫替丁进行治疗,10毫克/次,3次/天,餐前30 min口服,连服2周。治疗组:治疗组患者100例则给予多潘立酮治疗,3次/天,10毫克/次,连续服用2周。在患者服用过程中,要遵照医护人员叮嘱,不可乱服其他类药物,并且要在饮食上给予控制,禁忌辛辣、生冷食物。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慢性胃炎患者在治疗后所有临床症状全部消息,经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灶完全康复。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胃黏膜病灶有明显好转。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没有消失,甚至加重,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灶并未得到有效控制。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

两组患者在经过2个月的治疗后,显示治疗组患者给予的多潘立酮100例患者中,显效80例,显效率为80%,有效20例,有效率为20%,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而观察组患者100例资料中显效71例,显效率为71%,有效22例,有效率为22%,无效7例,无效率为7%,总有效率为93%,因此,治疗组患者最终疗效是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2.2 两组患者在治疗组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上,显示对照组有6例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出现头晕等症状,而治疗组患者仅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且症状比较轻微,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并没有给予相应治疗自动消失。

由此可以看出,治疗组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要低于对照组的。

3 讨论

慢性胃炎的发病诱因有很多,常见的包括长期、大量饮酒和吸烟,饮食无规律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因此,在饮食上多加注意,戒烟戒酒,劳逸结合,保持心情愉快对于慢性胃炎的预防和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4]。同时,急性胃炎若治疗不彻底很有可能最后转变成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保护胃黏膜,防止进一步发展,消除消化不良症状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慢性胃炎的治疗原则是根除和抑酸抗酸治疗。因此选择促动力剂、提高为黏膜防御能力等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具有一定效果。多潘立酮属于胃肠促动力类药物,在消除和缓解上消化道症状方面已有诸多报道,该药直接作用于胃肠壁,可增加胃肠道蠕动和张力,促进胃排空,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运动,同时还具有抑制恶心、呕吐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给予的多潘立酮患者总体有效率高达100%,而对照组患者给予的法莫替丁治疗的效果总体有效率为93%,也就是说治疗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是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上使用多潘立酮治疗慢性胃炎,其临床治疗效果是明显要优于其他药物的,其安全性高,可以提高患者的不良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质量,建议在临床治疗中广泛的应用,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通过在临床上使用多潘立酮治疗慢性胃炎,观察此药物的临床效果分析,方便为今后临床工作中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在我院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200例患者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患者100例,治疗组患者100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法莫替丁,治疗组患者则给予多潘立酮,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200例资料经过治疗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给予的多潘立酮患者总体有效率高达100%,而对照组患者给予的法莫替丁治疗的效果总体有效率为93%,也就是说治疗组患者的总体有效率是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上使用多潘立酮治疗慢性胃炎,其临床治疗效果是明显要优于其他药物的,其安全性高,可以提高患者的不良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质量,建议在临床治疗中广泛的应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多潘立酮,慢性胃炎,治疗分析

参考文献

[1]郭永琳,马巧玲,蔡玉婷.胃炎宁颗粒联合吗丁啉治疗慢性乙肝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中成药,2012,34(9):1663-1666.

[2]薛萍.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96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22):238-239.

[3]李东法.吗丁啉2月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2):64-65.

[4]黄永存,高莉莉,金大伟.慢性胃炎胃液细菌学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1):189-190

慢性胃炎临床治疗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4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所有患者均经胃镜证实。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嗳气、反酸等症状。排除糖尿病者、严重心肝功能不全者、对奥美拉唑或法莫替丁药物过敏者。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两组各42例, 对照组: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16例, 年龄31~68岁, 平均年龄 (49.5±18.5) 岁, 病程1.5~6.5年, 平均病程 (4±2.5) 年;观察组:男性患者29例, 女性患者13例, 年龄33~66岁, 平均年龄 (49.5±16.5) 岁, 病程1~6年, 平均病程 (3.5±2.5) 年。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奥美拉挫 (国药准字H20093560) , 每日早晚两次, 20 mg/次, 饭前服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法莫替丁 (国药准字H20067641) , 2次/d, 20 mg/次, 睡前服用。7 d为1个疗程,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影响治疗的因素, 影响因素分析采用Epi Data3.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4 疗效标准

根据《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疗效标准》[2]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三等级, 显效:患者上腹胀、早饱、嗳气、上腹痛或不适、恶心等症状全部消失, 采用胃镜检查未见胃粘膜糜烂或者充血水肿;有效:患者上腹胀、嗳气、恶心及上腹痛等有所改善, 采用胃镜检查患者胃粘膜糜烂或充血水肿症状有所缓解;无效:仍有上腹胀、上腹痛、嗳气或恶心等症状, 未得到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软件SPSS20.0对该次所有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均采用百分比表示, 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0.48% (38/42)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1.43% (30/4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率7.14% (3/42) 明显低于对照组14.29% (6/4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影响两组患者治疗的因素分析

对两组患者治疗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得:吸烟、不规律进食及刺激性食物均能够影响治疗效果, 见表3。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的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且在不同程度上有黏膜功能化生、萎缩。大多慢性胃炎患者在临床中表现有腹胀、反酸、便血等的症状。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3]: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的发展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 幽门螺杆菌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所在。目前, 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 方便且经济实惠, 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对有害物质进行隔离或吸附, 进而在患者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最终加快患者胃粘膜的修复[4]。

奥美拉唑属于弱碱性药物, 是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 属于R与S型光学异构体混合物, 患者服用之后能够特异地分布在胃粘膜壁细胞的分泌小管中, 在胃壁细胞小管这种高酸性环境中被浓缩转化成活性物质, 进而有效抑制H+、-K+与-ATP酶活性, 从而隔断胃酸分泌[4,5]。我国学者卢艳华[6]就在文献表明奥美拉挫是治疗消化道溃疡的主要药物。法莫替丁是组织胺H2受体拮抗剂, 对分泌的胃酸可以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 使病变的胃黏膜、水肿得到快速的复原, 增加使胃黏膜的血流量, 最终起到保护黏膜血管的作用。将两者药物联合使用, 可使药效发挥到最佳状态, 且价格低廉, 是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理想药物。在该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1.67%, 且不良反应率为6.25%, 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使用奥美拉唑的疗效, 与学者傅明健、莫翠毅研究相一致[7,8]。

尽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时主要的发病原因, 但临床通常认为是多种病因的综合作用导致发生慢性胃炎, 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发生, 但其作用原理尚不明确。已有众多学者对影响胃炎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9,10], 表明:人们日常生活中酗酒、进食刺激性食物、咸食、过量吸烟、喝过热饮料等都会引起发病。通过该研究结果表明:慢性胃炎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吸烟、不规律饮食、偏热饭食。由于烟草中含有尼古丁, 会损伤人体胃黏膜, 长期吸烟还能够导致胃酸分泌过量, 促使胆汁返流进入胃部从而破坏胃黏膜, 控制胰腺分泌碳酸氢根, 进一步导致中和胃酸的功能下降。同时会降低黏膜中前列腺素含量, 而前列腺素具有保护人体胃肠道粘膜的功效。饮食不规律可能会直接损坏胃黏膜, 破坏原有正常黏膜屏障的功能, 在一定条件下还会间接诱导炎症介质, 浸润细胞, 对胃黏膜血液灌流产生不良影响, 进一步导致慢性胃炎。

由于慢性胃炎患者在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 一旦症状明显, 再治疗仅可缓解症状, 不能根治, 重则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胃溃疡或者胃癌等, 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 慢性胃炎患者除了要坚持对症治疗以外, 还应进行的必要注重科学调理, 减少诱发因素, 进而有效缓解病情。如果患者仅仅重视治疗, 忽视日常调理, 一发病就用药物治疗, 待症状有所缓解, 依然我行我素, 不注意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可能会导致该病反复发作。针对该病的控制预防可以在未完全了解病因及机理的条件下进行, 只要对病因中的主要环节进行合理干预就可有效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生。

综上所述, 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较显著, 且不良反应少, 同时减少吸烟及不规律进食、刺激性食物, 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 选取该院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以来收治的84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两组分别为42例, 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法莫替丁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0.48% (38/42)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1.43% (30/42) ;且不良反应率7.14% (3/42) 明显低于对照组14.29% (6/4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疗效确切, 且不良反应少, 同时在治疗期间应减少烟酒的食用, 确保生活的规律性, 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胃炎,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临床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焦艳光.慢性胃炎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19) :49-50.

[2]周建中, 陈泽民, 危北海.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 (5) :318-319.

[3]陈文忠.不同性别的慢性胃炎影响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3) :102-103.

[4]汪传臻.对慢性胃炎发病原因及预防治疗的探讨[J].中外医疗, 2011, 31 (35) :182-183.

[5]陈荣皇.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2) :93-94.

[6]卢艳华.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150例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5) :1064-1065.

[7]傅明健.探讨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J].健康大视野, 2013, 21 (2) :27.

[8]莫翠毅.奥美拉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医学美学美容, 2013 (8中旬刊) :107-108.

[9]陈莹, 和丽梅, 李红樱, 等.慢性胃炎患者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4 (2) :8-11, 26.

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 篇10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的临床体会。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我院自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68例慢性胃炎患者。结果 治愈46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86%。结论 通过对慢性胃炎病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分析,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尚且比较理想。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胃炎;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R5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89-0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本院门诊慢性胃炎患者68例。所有病例均具有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在我院作纤维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依据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案的标准(草案)[1] 进行诊断,本草案为中国中西医 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在2003年重庆会议上制定版本。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15~67岁,病程1.5~18年,平均8年。其中浅表性胃炎44例,萎缩性胃炎21例,糜烂性胃炎3例。

1.2 中医病理分型及症状表现

1.2.1 脾胃虚寒型共32例。症见胃脘隐痛,食后加重,喜暖喜按,纳呆,神疲乏力,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1.2.2 肝胃不和型共17例。症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暖气频频、得矢气则舒,舌苔薄白,脉弦。

1.2.3 脾胃湿热型共12例。症见胃脘胀痛或满闷不适、嘈杂嗳气、口苦口腻、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

1.2.4 胃阴不足型共7例。症见胃脘隐痛,灼热不适,口干喜冷饮,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

1.3 治疗方法:将病例分别中西医进行治疗,应用中医辨证,按中医分型施治,所用方剂如下①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木香10g,砂仁6g,黄芪20g,炙甘草9g,当归10g。②治以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加味四逆散。方:柴胡10g、白芍20g、枳壳12g、甘草6g、延胡索15g、佛手10g、川楝子10g、旋覆花12g、香附12g、木香10g、陈皮10g。③化湿清热、理气和胃,方选芩连平胃散加味:厚朴15g,苍术15g,陈皮12g,黄芩12g,黄连10g,半夏10g,霍香12g,茯苓15g,石菖蒲10g,薏苡仁20g,蒲公英30g。④治以滋阴养胃,方用益胃湯加减:方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用沙参10 g,麦冬10 g,石斛10 g,玉竹6 g,白扁豆10 g,生地10g,山药15 g,白芍12 g,炙甘草6 g,乌梅10 g。若口干甚加重沙参、石斛用量,以滋阴养胃生津止渴。 西药:多潘立酮10mg,3次/日;硫糖铝1.0g,4次/日。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加联1-2周三联杀菌药,克拉霉素0.25g,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g,2次/日。若上腹部饱胀恶心加服吗丁啉片20 mg,日3次,反酸吞酸加法莫替丁40mg,睡前口服。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拟定:①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所见及胃粘膜组织改变恢复正常,幽门螺杆菌(Hp)转阴,随访半年未复发;②显效:病变胃粘膜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③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所见及胃粘膜组织学改变有新改善,幽门螺杆菌(Hp)部分转阴;④无效:病变胃粘膜及临床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2.2 治疗结果本组68例病例,经治疗4~5个疗程,其中治愈46例,占67.9%;显效10例,占14.3%;有效7例,占10.7%;无效5例,占7.14%。总有效率92.86%。

3 讨论

慢性胃炎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如果只是用西医进行消炎,保护胃粘膜的治疗,那么治疗比较单一,长期效果比较差。中医中药对胃炎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引发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包括幽门螺杆菌,其也是主要引发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原因[2] , 胃酸的分泌因感染幽门螺杆菌而减少,导致壁细胞破坏,胃黏膜的炎症可在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清除后治愈。脾胃虚弱型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肝胃不和型治以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加味四逆散。脾胃湿热型,化湿清热、理气和胃,方选芩连平胃散加味。胃阴不足型,治以滋阴养胃,方用益胃汤加减。同时加用西药保护胃黏膜、中和胃酸,对幽门螺杆菌为阳性的患者,采用三联杀菌药加服。采用西药抑制和杀灭Hp已被临床证实,但因再大吃一惊染或产生耐药性的因素,停药后病情有较高的复发率[3] 。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标本同治,对症对因,减少单用西药的不良反应及耐药,增强了抗Hp能力,从而使慢性胃炎的复发率降低。

总之,慢性胃炎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整体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力,使西药的不良反应降低,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提高慢性胃炎的治愈率。只有取长补短,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胃炎才能见效快,治愈率提高,同时还要重视生活情志调理。由于情志、饮食、起居的生活习惯及性情的原因致使慢性胃炎易反复发作,因此在治疗同时,对患者的饮食起居,情志精神,锻炼身体等方面耐心细致的指导,对提高和巩固疗效都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4.

[2] 韩子岩.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悉尼内镜胃炎分类及Hp感染相关性研究[J].中医杂志,2001,42(9):556-557.

上一篇:通信院校下一篇:毕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