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缺陷

2024-07-16

性格缺陷(精选六篇)

性格缺陷 篇1

因为她美丽。作者特意在她被遣归娘家、临行前辞别焦母那天早上的精心打扮中, 用简练明丽、生动传神的笔墨直接描写:“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 精妙世无双。”又用县令、太守不顾她被休的身分, 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 且迎亲人数众多、彩礼丰厚、场面宏大, 从侧面予以表现。

因为她能干。“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多才多艺、知书达理;“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三日断五匹”, “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 “朝成绣夹裙, 晚成单罗衫”, 极是勤劳能干。

因为她聪慧。知道焦母“久怀忿”, 就主动请辞, “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 免受“被”休之辱, 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其明智冷静如此。焦仲卿为缓和婆媳之间的矛盾, 出主意“卿但暂还家, 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 还必相迎取”, 对此, 她只回了一句, “勿重复纷纭”, 因为她知道这只可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何言复来还”。———其清醒理智如此。分手时, 仲卿再次提到, “吾今且赴府, 不久当还归, 誓天不相负!”面对仲卿的殷殷之情, 她一方面感激, “感君区区怀”, 并渴望美梦成真, “不久望君来”, 一方面忧虑满怀, “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 恐不任我意, 逆以煎我怀”。后来果如其言, 刘兄逼嫁, 使兰芝“不任我意”。———其料事之明如此。

因为她忠贞。这是兰芝最闪光之处, 最让男人们动情之处, 也是令无数读者叹惋动容、荡气回肠之处。如她回家后的第一次拒婚, 面对的是县令的三少爷, 年轻、帅气、窈窕绝伦, “便言多令才”。这可是许多女子都渴求的丈夫人选。就连一向支持她的母亲也动了心, 劝她“汝可去应之”。刘兰芝没有被那公子的地位和相貌所打动, 只是想到与焦仲卿的铮铮誓言, 想到与焦仲卿的情投意合, 一心只盼破镜能重圆。于是, 断然拒绝了这门亲事。“自可断来信, 徐徐更谓之”。在“断”字前加一个“自” (立即、立刻之意) , 表明她几乎不容思考、不须商量, 立马拒绝, 可见她的坚守爱情、忠贞不渝的情怀。又如太守家迎娶刘兰芝是何等的郑重, 场面是何等的热闹富贵繁华:“交语速装束, 络绎如浮云, 青雀白鹄舫, 四角龙子幡, 婀娜随风转,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 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 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 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 郁郁登郡门。”可兰芝不为金钱所动, 不迷恋权贵, 从侧面衬托出她对爱情的忠贞。

以上几个方面所形成的人格魅力, 使兰芝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中不可替代的光辉的女性形象, 如烟花绽放于长空, 叫人难忘其璀璨;使兰芝这个形象深入人心, 也深得人心, 成了人们万古传颂的偶像。

可一个如此美丽、能干、聪慧、忠贞的贤良女性, 何以就不能见容于公姥而被遣呢?

研讨这个问题的文章连篇累牍, 其答案也是众说纷纭。有的归咎于中国家庭中永难调和也永难说清谁是谁非的矛盾———婆媳矛盾, 有的归咎于焦母的恋子情结, 也有人认为是兰芝的不生育……最大众的说法, 那就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罪恶。这些, 应该说都有道理。但这些说法大都着眼于外部, 没有从兰芝自身内部找找原因。任何一个矛盾的产生都不会是单方面造成的, 正如俗语所说, 一个巴掌拍不响。我认为, 兰芝身上除了有上面那些熠熠生辉的品性, 也有一些性格缺陷。

比如她的自负。诗歌开篇就是兰芝自述, 兰芝自述开头就是表扬自己如何的多才艺, 如何的有教养。“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虽然这些话, 有刘母佐证, 不会是子虚乌有, 但总有炫耀显摆、自命不凡之嫌。这是一据。回家前与仲卿闺房夜话, 其中有:“妾有绣腰襦, 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 四角垂香囊;箱奁六七十, 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 种种在其中。”自言其嫁妆之丰厚, 也是一据。这种自负, 会不会让她产生一种下嫁“府小吏”亏了的心理?本就觉得亏, 如果还有个刁蛮的婆婆管着, 不能“任我意”, 有个丈夫, 也是“相见常日稀”, “心中常苦悲”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比如她的要强。感觉到婆婆容自己不下, 被休是早晚的事, 她主动提出“及时相遣归”。一如当今的员工“炒”老板, 虽然结果一样, 但总比被老板“炒”要体面, 要好听。

在回家之前这个特定的时刻, 她还要“起严妆”, 精心打扮, “事事四五通”, 为的就是要走到焦母面前示威, 以自己的年轻漂亮来反衬她的年老色衰;也是想告诉焦母:我来的堂皇, 走的体面, 绝不会在你面前掉价, 绝不会向你低头。她对焦母说的那番话, “昔作女儿时, 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 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 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 念母劳家里”, 真的是她由衷之言吗?真的是她谦恭有礼吗?我觉得恰好相反。这番话绵里藏针, 语带讥讽, 夹枪带棒, 潜台词丰富, 无一句不是反语。根据她前面的几处自述, 我觉得她真正想说的是:我是一个很有家教的女子, 带着丰厚的嫁妆来到你家;配你儿子, 我已经亏大了, 你还让我不停劳作, 想任你驱使, 你做梦吧;今天我走了, 家务活都是你的啦, 累不死你!后人不这样解读这番话, 可能是怕亵渎了自己的偶像, 也可能觉得兰芝不会如此, 所以宁愿往好的方面想。但从“人”的角度看, 一个一二十岁的女孩子, 从小自由自在惯了 (这从后文中刘母对她的态度可见) , 嫁到婆家, 却受尽了婆婆的虐待, 如今又被赶回娘家 (这对一个女人来说, 应该是很丢人的事) , 走之前发泄发泄, 在口头上捞回点面子, 也实属正常, 也很是符合“人性”、“女儿性”的。不管后人怎么想, 当事人焦母, 这个与兰芝朝夕相处最了解她的人, 是听懂了这番话的真正含意的, 所以给了她个不理不睬。

大凡要强好胜的人, 是不会向比自己强势的人示弱的, 他们有泪也绝不会在强者面前流。告别焦母时, 她显得很是从容得体, 不让对头看到自己一丝一毫的伤感;但一出了焦母的房门, 与小姑子告别时, 却是“泪落连珠子”, 真情流露无遗。刘母劝嫁时, 她“含泪答”;而刘兄劝嫁时, 却是“仰头答”。这一“含泪”, 一“仰头”, 一个强女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她最后选择了“举身赴清池”, 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她是为了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 表现她的忠贞不渝, 但又何尝不能认为是她争强好胜的性格所致呢?当初, 她和焦仲卿有约定, “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君当做磐石, 妾当做蒲苇, 蒲苇纫如丝, 磐石无转移”;可现在, “磐石方且厚, 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 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 吾独向黄泉!”面对仲卿的讥讽和殉情的决绝, 她又能做出什么选择?其天性使她不会示弱于焦仲卿, 自毁誓言, 自打嘴巴, 所以她只能应和, “黄泉下相见, 勿违今日言!”

其实, 一个女子天性自负自大一些, 争强好胜一些, 任性自由一些, 本也不算是要命的事儿, 但何以就要了她的命呢?

因为她不能审时度势, 不懂隐忍退让。她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对手焦母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不是一个谨遵“三从四德”的女人, 其天性中的强权意识不会比自己弱。她在焦家有不可动摇的权威, 她一听到焦仲卿为刘兰芝求情, “槌床便大怒”, 还警告焦仲卿“小子无所畏, 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 会不相从许!”其霸道蛮横可见一斑。更何况老天还赋予了她婆母的地位, 家长制给了她管制自己甚至刁难自己而别人还不能非议的权利。她只看到了焦仲卿对自己的痴情, 却没看到焦母对他的绝对控制权;她只看到了焦母个体的年老弱小, 却没意识到焦母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封建制度体系。所以, 当两虎相争时, 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如果她能懂得多年媳妇熬成婆中“熬”的辛酸, 如果她能明白“峣峣者易折, 皎皎者易污”的道理, 如果她能为了爱情做出些牺牲, 如果…………她也许就会退让一步, 敛锋藏芒, 委曲求全, 不与焦母争一日之短长, 那结局可能就是另一个样子了。可惜的是, 这一切都只是“如果”。性格决定命运啊!

一个过分自负好强而又不懂忍让不明时势的女子, 在那样的一个时代, 不死又将如何?就算她嫁到太守家, 就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吗?

一个心智尚不成熟的女子, 是不可以过早出嫁去面对人世间的复杂的。

如何改变孩子性格的缺陷 篇2

1.正确评价孩子

很多家长都会觉得过多的称赞会使得孩子骄傲自满,所以刻意去控制夸奖孩子的次数,即使孩子做了值得表扬的事,家长却说“这次做的一般,下次要做得更好”。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父母的肯定与赞扬对孩子来说是无比珍贵的。孩子得到父母的表扬不仅心情会变得更加愉快,也会觉得要多做一些值得表扬的事,这起到一种很好的促进作用。但也不能过分赞赏孩子,故意去夸大他的成绩,这会使孩子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不要吝啬于表扬,但也不能随意拔高。

2.不要总提别人家的孩子

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家长们可能以为这是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其实不然。家长老是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孩子会很不安,产生嫉妒心。在做错事或遭遇失利时,孩子其实最需要的是家长的抚慰,而不是消极的比较和责怪。

3.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测测你的性格缺陷 篇3

A.这里有很多鲨鱼,要小心哦。

B.这下面有很多宝物!

C.现在我所说的话都是听来的……

D.前面有片美丽的珊瑚礁!

E.请别惊讶,我是被施了魔法才变成海豚的!

F.对不起,请问现在几点了?

分析:

选择A:

你是个非常细心的人,粗心大意的错误很少会发生在你身上。至于麻烦别人的事当然会有,但通常都是别人先向你求救。建议你:对于他人的错误,多少也宽容些吧!

选择B:

你有时挺糊涂的,大小不同的失误常一个接一个来,而且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失误会一直重蹈覆辙,简直是个糊涂到家的人。虽然给周遭的人添了很多麻烦,但他们接触你之后,就已经看透了你的粗枝大叶,所以也能渐渐接受。别忘了对任何事要小心谨慎,好好努力去把握它吧!

选择C:

你是属于一不留神就容易造成“祸从口出”的犯错类型,常将别人的秘密说出来,或是用漫不经心的言语去伤害对方。虽然你没有恶意,但在得意忘形中,常会把话说得过分些,这种错误所带来的困扰,是心理方面的损害,所以非常严重。因此,你要养成深思熟虑之后再说的习惯,不要不经大脑就把话说出来。

选择D:

选择维持悠闲对白的你,常会因粗心而犯错。因为你的个性很开朗,所以不管什么样的失误都能应付自如。但是,若光用撒娇来处理过失的话,总有一天你会闯出大祸的。

选择E:

你是个很可靠的人,几乎没有粗心大意的毛病,但只要稍一健忘,就会发生很大的过失。周遭的人万万没想到你会发生问题,麻烦也会特别大。建议你要保持放松的状态。

选择F:

选择海豚询问时间的你,是属于对自己缺点了如指掌的人。你的失误是因为你很健忘,一会儿忘了会面的地点,一会儿又将东西忘在别处。给别人带来的麻烦远没有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大。如果你真的常会忘记一些事的话,建议你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性格缺陷 篇4

众多文学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善良、正直的妓女形象,在他们眼中,这些风尘女子同样拥有圣洁高贵的灵魂。

在中国历史上, 曾有位住在秦淮河畔的女子, 名唤李香君。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虽流落风尘,却才情动人。她与侯方域的情感之路走得曲折而壮烈。结识侯方域之后,她便闭门谢客、守身如玉。但是战争使他们劳燕分飞,李香君为爱四处流浪。基于这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故事,孔尚任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大作,名为《桃花扇》。因为侯方域赠予李香君的爱情信物就是一把桃花扇。

在法国文学人物中,“茶花女”(本名玛格丽特, 因随身装扮总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也算家喻户晓的一位红尘奇女子。

玛格丽特与年轻人阿尔芒(Armand Duval)的故事充满了浪漫、忠贞、辛酸与悲苦。作者小仲马(Alexandre Dumas fils)为我们刻画了一位令人同情、生活充满磨难,最终抑郁而终的女性。她的美好没有换来美好的未来。

在她身边,没人真正爱她、关心她。

她的朋友普律当斯1(Prudence)如果初衷不是在茶花女身上获利,就会整日讨好她吗? 那些金主们如果本意不是占有她,就会为她一掷千金吗? 那些商人如果目的不是唯利是图,就会允许茶花女赊欠货品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所有人的嘴脸都在红颜香消玉殒的那天昭然世人。当绝望痛苦的茶花女不再能为他们带来利益之时,他们就不再需要带着伪君子的面具了。

最令人心碎的桥段当属玛格丽特奄奄一息时, 她已经被弃之不顾,她的私人物品开始拍卖,周遭的人关心的只有如何瓜分她身后的财产。

与阿尔芒的爱情是她短暂一生中的唯一美好。他们曾经疯狂相爱,为了相守,玛格丽塔洗尽铅华,放弃城市一切,只望能与爱人白首到老。但是这份爱情不为世人和社会所允许,难道一入风尘就永远被剥夺了爱的权利吗? 没人相信她能成为本分的良家妇女。她最终为了阿尔芒的前途委屈自己,再次投身风月场所。这份善良与坚忍为她镀上了圣洁的光环。

故事发展到这里时, 我不禁思考她之所以选择这条道路是因为他人的压力,还是来自自身的劣根性?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允许我粗略地介绍这部作品。

一切开始于小仲马无意中参加了刚刚去世的一个年轻妓女的私人物品拍卖会。小仲马买下了她的日记,字里行间中充斥着一个人的名字:曼侬(Manon Lescaut)。他是年轻女子的情夫之一,而正是两人的故事奠定了《茶花女》这部小说的主线。玛格丽特出身微寒,来到巴黎这座大都市寻求一片生存天空。但是苦无一技之长的弱女子只能卖笑为生。在这种空虚的日子里,她迎来了一缕阳光。年轻人阿尔芒对玛格丽特(别名茶花女)一见倾心。玛格丽特生病期间,阿尔芒每天跑来打听病情,却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普律当丝向玛格丽特讲了阿尔芒的一片痴情,她很感动,决定过普通生活,跟爱人长相厮守。但是阿尔芒的家人却不能接受她。阿尔芒自私、伪善的父亲把玛格丽特再次推入地狱, 他软硬兼施地迫使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

玛格丽特此时为爱割舍的身影使她看来就如同黑暗中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静静绽放。但这缕纯净的白色却抵不过黑夜的漩涡,最终消失不见。她用自我牺牲换取阿尔芒的社会地位和名声,这已经是风尘女子的最高境界。

可悲的是,直到玛格丽特去世,阿尔芒才通过她的日记了解真相, 当初是自己的父亲像泼妇一样哭闹和威胁才让玛格丽特放弃爱情。这位可怜的女子妄图通过自己的成全获取别人的尊重, 但是这份牺牲却获得引起阿尔芒家人的任何感恩甚至同情, 只因为曾经的妓女身份切断了所有人对她付出真心的可能。

没人会质疑玛格丽特对阿尔芒真挚的爱, 所以当她为了断绝阿尔芒对她的幻想,重操就业回到声色场所时,换来的只是阿尔芒的伤害和侮辱,每个人都为她心碎了。作者小仲马借周遭人的冷漠和虚伪衬托玛格丽特金子般的心。

在这一片同情声中,我却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将玛格丽特自身的问题揭示于众。

二、现实中的“茶花女”

玛格丽特 现实中的 原型名叫 阿尔丰西 那·普莱西(Alphonsine Plessis),她貌美如花却一生凄苦。在她匆匆二十载春秋中,从没体会过真正的幸福。幼年清苦,父母以种田为生。母亲老实本分,父亲奸猾、自私且对家人暴力相向。十岁时,母亲不堪虐待,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自此阿尔丰西那承担起了家中和地里的活计。

在15岁时, 阿尔丰西那远离故土来到巴黎这个大都会谋生。先在餐厅刷盘子,但是她很快意识到自己的美貌可以养活自己。所以她经常光顾巴黎大大小小的酒吧,而且得到了大批有钱人的青睐。很快她进入了上流社会,结交了很多朋友,俨然成了冉冉升起的交际新星。为了和过去做个了断,她把自己改名为玛丽。

阿尔丰西那曾有过很多情人:德·斯塔克伯爵,德·贝雷伯爵和小仲马。小仲马和其他崇拜者一样,将玛丽奉为女神。可惜在小仲马和玛丽相逢时,玛丽已经病魔缠身,到了咯血的地步。小仲马陪伴在玛丽身边,嘘寒问暖,这份悲天悯人的善良打动了佳人。因为她从未体会过被关心的感觉。两人的关系逐日热络起来,最终坠入爱河。

为了阿尔丰西那尽快康复,小仲马说服她搬到乡村,这段安逸的乡村生活如想象般幸福甜蜜。那么为什么他们最后分开了呢? 小说中,玛格丽特的遭遇是真实生活的写生还是作者的想象?

小仲马在巴黎的生活可以说是纸醉金迷, 他对阿尔丰西那的关爱是真挚的,但由于自身的生活背景,使得这份感情夹杂着猎奇心理和本能物欲。不过他们分手最主要的原因是阿尔丰西那沉醉于奢华生活不能自拔, 不知疲倦地夜夜笙歌让小仲马入不敷出,她却不知收敛。小仲马的强烈占有欲不允许她结交其他金主,甚至和别的男人说话都不行,最终两人只能分道扬镳。小仲马对于这段感情是珍惜的, 他在分手信中写道:“我全心爱你,奈何钱财有限。若接受你的爱,我却不够卑微。”2

小仲马根据自身经历写成了这部深刻反映当时社会尤其女性社会地位的著作, 同时这部著作也带给小仲马无尽的荣耀。

三、现实和小说的差距

有人对《茶花女》作出以下评价:她是绝无仅有的、拥有金子般心的妓女。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她的悲剧,出身寒微却生就一副高贵典雅的气质, 以至于人们从外表会误以为她来自上流社会。

现实中的原型人物阿尔丰西那没有经历书中茶花女的所有感情纠葛, 从第三章开始就纯属艺术创作, 而且她也没有“茶花女”这个别名。

小仲马被迫离开阿尔丰西是因为她沉迷享乐、不甘寂寞。因阿尔丰西那的自身缺陷而引发悲剧的这一事实在小说中有些蛛丝马迹。

1.生性放荡不羁

小巧而挺立的鼻子,鼻孔微张,像是因为对这物欲横流的世界过分饥渴才打开的3,这是书中对玛格丽特的描写。中国有句谚语:“相由心生。”玛格丽特健康又年轻,却自甘堕落而不是靠劳力赚钱,因为她不愿意辛苦又贫困地过活。

2.本质渴望金钱

玛格丽特对阿尔芒说:“我背负四万法郎的债务, 一年要花掉十万法郎,多说无益。”4阿尔芒自述:“玛格丽特爱慕虚荣,不知节俭为何物。她邀我吃晚饭,要么在巴黎餐馆,要么在乡间小酌,饭后还要看演出,一个月花费两千五到三千法郎。原先一年的生活费现在只够维持三个半月。因此我要么债台高筑,要么离她而去。”

作为名噪一时的交际花,玛格丽特生活铺张至极。这一小资的生活习惯早已深入骨髓,由奢入俭难,玛格丽特有多少把握不会像阿尔丰西那那样偷摸结交其他异性呢?

3.迷恋欢场热闹

阿尔芒初遇玛格丽特的晚上, 玛格丽特的朋友———普律当斯对阿尔芒介绍道:“我们每晚都出来聚会, 有时她独自出门,但回家时会顺道来看我,她从不在凌晨两点之前睡觉。”5书中曾提到一位公爵愿意提供玛格丽特一切生活所需, 条件是她脱离原先生活圈,过安分守己的生活,但是玛格丽特却背叛了他。

以上三点揭示了玛格丽特的自身缺陷, 同时注定了她将一生孤苦,所以玛格丽特的一生际遇令人扼腕,又让人无奈。

四、结语

人无完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唯物主义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内在因素决定外在因素, 因此玛格丽特的自身缺陷不可谓不致命。

玛格丽特的故事流传久远,几百年来仍为人民所热爱,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但是读书不可尽信书,了解小说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才能更全面地解读作者和文学人物的内心。

表面上,玛格丽特象征着美丽、纯洁和善良,但了解了茶花女的原型人物,那个与小仲马有着令人唏嘘过往的欢场常客,我们将能发掘书中为人忽略的细节。作者极力隐藏的个人情感将暴露, 就像借着小仲马的眼睛重新阅读了这部著作。做了详尽调查之后再次阅读《茶花女》,不再为女主人公的命运而怨天 尤人 ,诅咒那个 吃人的时 代 ,而增添了 一份批判和 无奈 ,批判玛格 丽特的拜 金和堕落 ,对她的软 弱和幼稚无奈。

摘要:《茶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一位美丽、善良又值得同情的女性。她虽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烟花女子的形象闪耀着圣洁的光辉。茶花女的原形阿尔丰西那·普莱西,同样是个命运悲惨的姑娘。然而,虽然身世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确确是个堕落的女人。用小仲马的话来说,她“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娼妇”。可以说,现实与小说向我们展现了有共同点又本质不同的两个茶花女形象。本文在小说世界与现实中的茶花女形象的比较、分析之后,以两个人物之间的命运及性格差异为切入点,力图揭示出主人公玛格丽特身上存在的无法克服的劣根性。玛格丽特与阿尔芒最终以分手告终,既有外界因素,又有玛格丽特自身性格中无法克服的弊病,这些弊病才是导致悲剧的根本原因。只有充分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小说人物形象,才能洞悉作者透过文字所要传达的真正思想与内涵。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篇5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I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引 言

关羽在中国的历史漫漫长河中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主要的人物,《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性格多样、形象多彩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人物,关羽,从史至今,人们普遍的将他奉行为“武神”,当做个人信仰或者团体信仰去对待,因为通过《三国演义》的描写,关羽这个带有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逐渐的走上了被神化的道路,人们已经把关羽其人理解成为集忠、义、胆、勇、智的“神”,关羽信仰在中国的逐渐塑成,更使很多人下意识的将关羽看做一种人性或者行为的参考标准。这样一来,对于关羽其人的全方位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因为这是关乎对人们价值观的引导。原著中描写了关羽的丰功伟绩和积极正义的优点,也从侧面淡淡的描写了他的性格缺陷,而后来写到了他的死,更是在一个淡淡描写其缺陷的基础上产生的悲剧色彩很浓的结局。而对于关羽的不足,似乎在学术界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讨论思想和根基。而在现当代社会,对于关羽,主体仍以认为其是“神”的背景下,对于关羽的不足和缺陷就很值得去研究和探讨。在说古论今的立场原则下去正确看待其人。对于他的不足和性格缺陷我们不可不思。我们干任何事都要有借鉴前人的思想原则去吸取经验教训。因此文章要从他的优点和正面道义的点评着笔,并着力探究关羽的性格缺陷,站在说古论今的角度上以论证的方式去分析解读。更为对关羽信仰加以侧面补充,使更多的人可以以全面的、正确的、并以借鉴的眼光去看待关羽。关羽的优点及其成就

关羽本身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就要公证的评价他的缺点和优点,就关羽个人优点来说,他自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之后,表现出来了许多的功绩和正义道德。在功劳上,他对刘备集团的成长和茁壮作出了自己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在战场上的武力贡献还是对刘备集团利益的维护。都可以看到些关羽的身影。总结分析得来,关羽一“勇”,勇在战场上,俩阵之前,表现在单骑诛颜良,斩文丑。关羽二“忠”,表现在屯土山关公约三事,面对曹操的厚待挂印封金而后竭力维护刘备家眷,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不避艰险,寻找刘备,临死亦不屈节。关羽三“义”,表现在赤壁之战时,华容道义释败军曹操;攻取长沙时,义释黄忠。关羽四“胆”,表现在关羽单刀赴会的胆气;刮骨疗毒的胆。关羽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五“智”,表现在其放水淹七军。可以集中概括为为:忠于友谊、勇与作战、道义分明、智勇双全。对于关羽的正面点评上,清初小说点评家毛宗岗[1]称之为“古今以来名将中第一奇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2]中谈到《三国演义》对关羽的塑造“唯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清代史学家赵翼[3]说:“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就单单关于关羽的评价,可见历史上关羽得到了许多的,很高的正面响应,关羽的功绩和道德情操在主体上无疑是伟大的,是值得人去学习的。而有关关羽性格及其缺陷却很少有比较完整的系统总结,性格对一个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老话说的好,性格决定命运,任何人的命运和状况很大一部分受自身的性格影响,因此我们因该好好审视自身,在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后,也要探究自身的的性格缺陷,因为事实上,人无完人,任何人皆是如此。悲剧英雄

关羽的性格缺陷在整个著作的中都没有提及和评价,只有在他人生的后期才真正的从侧面表现了出来,晚年的他“攻拔襄阳郡”、“决战庞令明”“放水淹七军”、这时我们看后小说,都可以感受到关羽此时更加的求功心切,这时任何人都会有充足的自我的满足感,而关羽此时的个人的荣誉可以说是到达了人身顶点,威名震华夏,所以令他头脑里的个人英雄主义膨胀,发展到自己无法控制的地步,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一切事情只是唯我正确,唯自己是从!这样浮躁的心态下,被敌人利用就会导致失败!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陆逊献计吕蒙时日:“云长倚恃英雄,自料无敌,所虑者唯将军耳,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公关,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事后关羽果然如陆逊所言,关羽放松警惕,骄傲轻敌,导致丢失荆州,并将自己也送上了不归路。有了这种不能自视的心态以后致使让陆逊设计将其打败。可见关羽最终是败于自己的性格缺陷,不能好好的正确的正视自身。《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作者陈寿就曾评日:“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解释的意思就是说性格的缺陷导致了失败,这是很正常的道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陈寿经过分析得出,关羽的性格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关羽因为性格缺陷发展到被人利用,致使上当受骗,这就更加可以充分的说明关羽伟岸的一生英雄,而悲剧的结局则是由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因此我们后人在借鉴前人的事件时,就更因该善于分析事情的形态,并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身。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关羽性格的具体缺陷

4.1 缺乏严谨性

关羽作为替刘备镇守荆州重任的大将,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在军事战略思想上维护蜀汉政权的利益,头脑简单,更是在处理细节问题上莽撞。这些性格的缺陷也是造成他死因的重要组成原因。原著中第六十六回,因为在收取川地之际,军师庞统惨死落凤坡,镇守荆州的诸葛亮得不得离开荆州,前去辅佐刘备,荆州重任托于关羽,孔明在离行之前问道关羽“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何之?答曰“以力拒之”又问“倘曹操、孙权来到,当如之何”答曰“分兵拒之”。从诸葛亮的最后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关羽此时的思想则是缺乏必要的大局观战略思想,头脑缺乏严谨性,过于简单看待问题。早在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中就说“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以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可见外结孙权是刘备北定中原、统一全国的基础,关羽怎么又会不知道呢。又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诸葛瑾前来荆州为关羽女儿和孙权之子做媒,希望孙刘俩家结好,共同对抗曹操。关羽却大怒的回复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第之面,力斩汝首”从这里表面上看,关羽的表现是狂妄,根本没有把孙权放在眼里,似乎实际上则是没有大局观念,缺少一个大将应该具备的严谨军事战略思想,头脑过分简单,也没有意识到这是孙权欲意结盟的本质,看不清孙刘联姻对刘备蜀汉政权的巨大作用,这种莽撞的、任性的、缺乏严谨思考的行为破坏了诸葛亮曾经交代他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同时间也更加激怒了孙权,致使孙操决意与曹操联手攻打荆州,而最终关羽陷入曹操、孙权的夹击之中,丢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壮烈而死。这不仅使蜀汉政权进军中原折掉一只有力的战略臂膀,而且势力从此只能缩处二川之间,给刘备的统一大业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1949年,毛泽东也曾说过[4],关羽骄傲呢,大体是不懂统一战线的,这个人并不高明,对待盟军搞关门主义。

4.2 持才傲物

因为和刘备结义的关系,又更因为倚仗功绩高大,关羽后期而表现出来的是持才傲物,狂妄也导致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也为他的死埋下了伏笔。最好证明他高傲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刘备官拜汉中王以后,派费诗到荆州封赏关羽,关羽问道费诗:“汉中王封我何爵?”费说言:“五虎大将之首。”关羽又问:“哪五虎?”答道:“关、张、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赵、马、黄是也。”关羽怒道:“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因此不肯受封。后来还是在费诗的恭维却说下才化解了他的怨气,才肯拜受印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关羽此时已经是个非常自傲的人,竟然因为自己的高傲甚至敢拒绝其兄汉中王的封赐,这未免有点让人感觉其巨大的狂妄,还有对待同僚黄忠的态度,这样的做法一定会传到黄忠及其朋友的耳朵中,这样一来,那些人又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呢?虽然你自己在各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但是这样对待同僚的态度是否妥当呢?这样的做法会不会让刘备手下其他人感觉你是在倚仗你兄的地位来藐视别人呢?这就是一种自大骄横的心理。南宋陈亮[5]也认为“关羽好勇而无谋,侍气而骄功”。原著中第七十三回,在出兵樊城前,因部下傅士仁、糜芳饮酒致使帐后起火,军器烧毁,关羽便要斩二人,因人劝说作罢,但是又说:“稍有差池、二罪俱罚!”这就为此二人最后叛变投敌埋下了火种,对待同僚的骄横,致使不少将领对他心存不满,在最后被困麦城之际,遭到近在咫尺的孟达和刘封的冷眼旁观,致使他最后无路可走,命丧黄泉。如果说孟达和刘封对关羽的冷眼旁观和不加援助是关羽没有搞好同僚关系的话,作为自己部下的傅士仁、糜芳临危变节则可以看出来关羽性格上的狂傲对处理人际交往关系上的缺陷。这都是关羽狂傲自大所导致的悲剧下场,又如原著第七十八回,刘备闻关羽死讯后倒与地,孔明劝说道“关公平日刚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祸”,可见诸葛亮对关羽狂傲的性格缺陷是非常了解的,对于他的死也是早有心理准备的。还有《华阳国志》[6]里说道,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就是指关羽善待小人,而骄士大夫,而对待士大夫你不能骄傲,正是关羽对待同僚的高傲、骄横而间接导致的自己的悲惨下场。

4.3 没有坚定的原则

关羽作为刘备主要的辅佐者之一,拥有坚定不移的政治原则是取得胜利的基本心理前提保障,但是关羽在实际的战争中,似乎却缺乏一个重要大将必要的政治觉悟和战略思想,分不清敌我关系,厉害关系。而一味的以“义”作为自身行为的立身之本。的确,“义”是关羽成功的最主要的基础,但是“义”貌似也成为了关羽前进道路上最大绊脚石,如《三国演义》中第五十回诸葛亮算智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来说吧,曹操军队大败于赤壁,夺命逃于华容道,被事先埋伏在那里的关羽包围,可谓生死一线,而此时曹操军中程昱说道“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别,可托此难”曹操从其言,遂行之。关羽则答曰“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从这里看,可见关羽是可以明辨是非曲直的,但是就是关羽性格里始终以“义”当头,没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有坚定的政治原则,想起旧事,被其感知,故让路于曹操败军,致使曹操逃过其人生中最险的一步。关羽正是被他所奉行的“人义”所蒙住了双眼,不分敌我,不分好坏,自身的一切行为原则只以“义”字当头,只管报恩,不讲原则,反观与关羽交情颇厚的曹军将领徐晃,在坚定自身原则下就相行见拙了,原著中第七十六回蜀魏大战时,关羽与曹军故友徐晃相遇,书中写到,关公日“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晃厉声大叫“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关羽惊问“公明何出此言?”答曰“今乃国家大事,某不敢以私废公”,徐晃并没有因为和关羽交情好而贻误国事,可见其公私分明,坚守原则。因此,从以后的“三国”天下来看,关羽的这种“报恩”思想,实际上是对自身集团的利益侵害,也是对其兄刘备完成大业辅助不力的重要表现,是严重的没有政治原则下所犯的政治错误。缺乏坚定的原则性正是关羽的又一大性格上的缺陷,是在处理个人恩怨和公私矛盾的问题上时,把个人的恩怨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放弃了原则的立场,这既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其义结金兰兄长刘备的不负责任,从书中的诗句可以看出人们对关羽这种做法的可惜:“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方开金锁走蛟龙。”也正是自身的这些缺点原因,才能被当时谋臣程昱所抓住并利用,帮助曹操躲过险劫,为以后的三国分天下作了铺垫,为国家的统一或也拉长了历史的时间。

4.4 缺乏一员大将应有的城府和策略

关羽作为为其兄镇守荆州重任的一方大员,理应有基本的城府和策略,看待事物需要谨慎,有谋虑性,这也是坚守并完成自身职责的重要性格所需。但是貌似从原著中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关羽在接此重任后表现出来的城府欠缺。拿第七十五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来说吧,关羽进攻樊城受挫,按兵不动之际,东吴使计将陆逊代替吕蒙用以麻痹关羽,陆逊则派使者给关羽送去礼物和信书,信上着重恭维关公的丰功伟绩。关羽看到陆逊是个无名晚辈,指来使而日:“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儒子为将”仰面大笑,令左右收了礼物,发付使者回去,使者回复陆逊“关公欣喜,无复有优江东之意”[7]。以至到后来闻言荆州已失之时,也竟坚信的说“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从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关羽虽然建立过许多的功劳,也算智勇双全,但是作为一员镇守重要战略地位的大将来说,怎么能如此草率,毫无谦虚戒备之心,自身城府竟让人一窥既知,并让陆逊抓住其弱点,从而使关羽放小了对东吴的戒备之心,致使东吴趁机渡江,攻占荆州,事后还坚持不信。又如第六十六回中,人们耳熟能详的的“单刀赴会”的故事,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好像不就是关羽的草率和城府欠缺么,鲁肃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邀请你去赴宴,你明知道是鸿门宴而且也要去,你身负守卫荆州战略要地的责任,可以说事关重大,万一有出意外,你仅仅只为“道吾怯矣”的颜面说辞,而没能完成自身使命,使蜀汉政权利益受损,这又孰重孰轻呢?且不说你可以找个理由推辞掉此宴,就是要去也最起码应当多带护卫,以防不测,你只对自身自信满满而不考虑整个荆州和刘备集团的利益周全,草率独身行动,是否对全局有所不妥呢?再说就算找公务繁忙等理由推掉宴会又有何不可。这样的冒险,并不是身负重任的他应该做的事情,并且实际上也种下失荆州的祸根[8]关羽的草率和城府欠缺也都是最终会命丧黄泉所作的性格铺垫。

4.5 气量狭小,追求虚荣

古人言“宰相肚里能容船”,可见气量和胸襟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因为嫉妒、胸襟狭小最终导致自身悲剧下场的人还少么?近则不说,只说当时的东吴周瑜吧,周瑜可谓一个文武将才,就连诸葛亮也对他评价颇高,他对东吴的兴建、发展和鼎盛做出了自己不可或缺的贡献,但是就是自己胸襟狭小,容不得别人才干超过他,如书中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载道“霎时间东南风大起,瑜骇然日:此人有夺天造化之法、神鬼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他日之忧。”最后被诸葛亮三气之下暴死,死前更仰天叹曰“既生瑜,何生亮!”可见周瑜气量之狭小,对人影响之大。在同属时代的关公本应该从中明白厉害道理,从中总结经验,但是自己却是好像也有类似的肚量,在原著第六十五回中,关羽闻听刘备收服马超,故遣关平告知刘备要来蜀中和马超比武,他此时正肩负防卫荆州重任,却为了追求虚荣名誉,宁肯抛下荆州防务也愿和马超比武,弃集体利益于不顾,当得到诸葛亮的书信其中夸赞他“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关公遍示宾客,自绰其髯日“孔明知我心也”遂无入川之意,可见关羽是多么的追求虚荣名誉,气量不可不谓之小。《三国志》黄忠传中[9],诸葛亮说先主日“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可见在同一阵营的诸葛亮也早已对关羽的气量狭小心知肚明,关羽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在处理各种内外关系时无所适从、一筹莫展。导致了他的失策、失利和失败。结束了作为悲剧英雄的一生。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结 论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关羽作为民间崇拜的圣人,他有着许多优良的品质和道德情操,唯义而行,为国勇武,为民德泽,信义素著,守诺不违[10]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和探索,但也存在着一部分性格缺陷的地方,这也是让我们去公证看待关羽其人时值得研究和注意吸取经验教训的地方。这是正常的,人无完人,但关羽所表现出来的主旋律仍然并一直是正义的,道德的。说古的意思,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论今,古人已经作古,如何从他们身上去吸取教训和经验才是说古的目的。在现在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个人有自己主见,有自己头脑,不随人俯仰,不与世沉浮,这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好品质。但是这也是要以不固执己见、不偏激执拗为前提。凡是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人,就一定不能正确的对待自己,处处要求别人尊重你,你却不懂得如何去真正的尊重别人,在与人交往的人际关系中,总是带着有色眼镜,主观武断,有时候甚至对人家善意的规劝和平等商讨都不能接受,像这样的人,不仅会在事业、工作上会差强人意,而且在社会上恐怕也很难与别人和睦相处。在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吸取从关羽身上发现的性格缺陷,对号入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自己的人身做出自己努力,否则一味的保持自身并错误的性格、思想,这是很有可能会使自己从 “麦城”中脱不了身。

从《三国演义》看关羽性格缺陷

参考文献

[1]毛宗岗.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3]赵翼.廿二史札礼[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4]胡尚元.毛泽东眼中的三国人物[J].党史博览.2007(2)

[5]陈亮.陈亮集[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

[6]常璩.华阳国志[M].济南:齐鲁书社.2010

[7]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5

[8]僧仕强.僧仕强剖析三国演义[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7

[9]陈寿.三国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0

孔子的性格缺陷对教师的启示 篇6

一、孔子对人对事的判断仅凭偶然的印象或初步印象,表明孔子性格上有时存在过于自信,甚至自负的缺陷

孔子的这种性格缺陷告诉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言行特别是老师认为不好的言行要正确分析,要做充分的调查了解,多方面听取反应,第一印象就从不好的方面去想去判定,甚至把话说得没有回转的余地,这样做过于草率,这样做有伤学生的尊严与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自己开展工作。实际上,过于自信,甚至自负的性格造成的后果,孔子晚年的检讨就是很好的例证,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可以从中得到很好的启示。

二、孔子时不时的发牢骚,既是他感觉到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的表现,也是他性格缺陷的表现之一,这种性格缺陷本质上就是性格软弱,缺少坚强

有性格缺点的人才是正真的人,孔子有性格缺点,他是作为一个形象丰满的人永远立在天地之间的。作为教师,当然也有性格缺陷,因为教学,因为学校的管理与评价,因为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复杂,因为家长的观念变化,因为竞争与人际关系,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师的个人情绪、心境和情感,影响教师个人的思想、观点,教师也会有抱怨,有牢骚,甚至有消极的行为。问题是,我们应该尽量的去避免这些,不要去埋怨学生,不要去埋怨家长,不要去埋怨同事,不要去埋怨学校,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感慨自己怀才不遇。因为埋怨不能解决问题,埋怨是消极的表现,当然,埋怨也是性格软弱的表现。

三、孔子把自己定位很高,好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以指责他人来证明自己了不起,这是孔子性格缺陷的另一个表现

我们有的教师在和学生、同事的接触与交流时也往往出现孔子的这种性格表现。比如在批评学生时常常会说自己学生时代如何如何,言下之意就是现在的学生比自己当年差的太远,言语之中,轻蔑之情见表,鄙夷之色见表;比如在和同事交往时,往往会贬低别人,认为学校重视某个教师是个错误,甚至常常去揭别人的不足来显示自己的长处,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有时会发些奇谈怪论来显示自己见解独到,高人一筹。这样做,其结果印证了古语: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蔑。这其实都是人的性格中存在着高估自我、抬高自我以贬损他人的缺陷所致。

现在有很多教师,对自己的定位也很高,表面上是胸怀大志,志存高远,看起来是好事,实际上有如孔子;我们的教育事业需要名师,需要名校长,需要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因为这些精英起着引领作用,但未必要人人奔着名师的目标而去;电视上有主持人拿拿破仑的名言“不愿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来趣谈“天天想着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事实上,时时刻刻想着要怎样成为名师(名校长)的教师似乎也不是好教师(名校长),因为时时想着的很可能是“名”,而不是“好”,当“名”不符其“实”、“名”不符其“好”时,那得到的“名”也是浪得虚名。所以教师的个人定位很重要,学校的管理者的定位也很重要,一味的追求高定位,到头来很可能是被高定位困扰。

上一篇:提高思辨能力下一篇:医疗输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