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经济新闻

2024-07-18

电视经济新闻(精选十篇)

电视经济新闻 篇1

一、电视经济新闻的发展瓶颈

(一) 电视经济新闻数据、概念及术语众多

电视经济新闻反映了阶段性经济发展的状况, 涵盖了众多经济信息, 与社会新闻相比, 其突出特征就是数据、概念及术语众多, 这既是电视经济新闻的必然要求, 也是电视经济新闻的通病及瓶颈之一。 (1) 电视经济新闻中涉及到经济成效及企事业季度报道时, 多以堆砌空洞的数字来表述, 新闻深度不足, 人文关怀不够, 观众在一堆数据及术语中往往产生雾里看花的观感, 久而久之, 会使观众因看不懂或不爱看而放弃此类电视经济新闻, 影响了电视经济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 电视经济新闻在内容上不够深入, 浅尝辄止, 浮光掠影

电视经济新闻在报道内容上不深不精, 过于肤浅单薄, 是其普遍存在的又一通病之一。电视经济新闻涉及的内容较多的仍是就事论事, 以简单表面的介绍性报道为主, 缺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报道思路, 经济新闻报道拘泥于经济表象, 没有对现象背后的原因深入探究, 给出经济发展方向的预测。观众在观看这类经济新闻时, 关注的不仅仅是事件的成因, 更多地是想获知背后的“为什么”, 但电视经济新闻往往对此点到为止, 使观众没有得到过瘾、解渴的观看体验, 长此以往, 电视经济新闻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三) 电视经济新闻在报道理念上脱离观众, 服务意识不强

电视新闻包括经济新闻, 理应站在观众的立场上, 本着服务观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开展采编制作及报道工作。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 电视台为民服务的办台宗旨应更加清晰化, 以根植观众、服务观众的方式做活电视经济新闻。 (2) 但从实际情况看, 由于经济新闻具备了专业化及复杂化特征, 相关从业人员又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新闻与观众实际经济生活的联系, 致使经济新闻呈现出高高在上及冷冰冰的特点, 缺乏对观众关注的经济热点的研究, 电视经济新闻的服务意识不强, 与观众间存在一层隔膜。

(四) 电视经济新闻报道面不够广阔, 凸显出一定程度的单调性

电视经济新闻在报道范围上过度集中于农业、工业、商贸等领域, 没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增设相应的报道板块, 报道面过于狭窄。现阶段,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 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形势的变化, 催生了众多的经济现象, 观众亟需通过电视经济新闻的相关报道来认清经济发展趋势, 渴望从电视经济新闻报道中获取相关的经济决策信息, 电视经济新闻如考虑不到观众的这层需求, 势必会影响其长远稳定发展。

二、电视经济新闻打破发展瓶颈的策略

(一) 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打破电视经济新闻数据、术语瓶颈

电视经济新闻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其专业性、复杂性, 以及数据、术语众多带来的收视阻碍。打破这一瓶颈, 就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将专业性的术语及数据转换为浅显易懂的语言, 以简洁代替复杂。例如, 在报道中如涉及“同比增长”的字眼, 可将其转换为“与去年同期相比, 增长了……”有助于观众的理解。

第二, 选取重要数据, 而不追求面面俱到。例如, 在报道某地人均收入水平时, 可以不用全部列举出各类具体数字, 而是通过人均汽车拥有量这一数据来反映, 有效增强了经济新闻的可视性。

第三, 用丰富详实的采访报道填补数字的空白, 使数据更加鲜活。例如, 在《提着灯笼奔小康》这一经济新闻报道中, 通过借助同期采访和选取典型的手法, 打破固有的数据加措施的局限性, 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获得了新闻界人士的一致称赞。

(二) 深入开拓电视经济新闻内容, 打破内容肤浅、不够精深的瓶颈

电视经济新闻除了聚焦经济事件本身缘起发展之外, 还要致力于挖掘其广度和深度, 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第一, 拓宽报道视野和思维层次。电视经济新闻要在反映经济事件及经济现象的基础上, 具备或给出自身的独特见解, 立足于经济发展全局, 将经济事件或经济现象置于社会经济整体背景和系统中加以考量、分析, 小中见大, 典型中见方向。 (3) 例如, 在家电行业中, 媒体对家电企业的降价营销模式进行了集中批评, 而电视经济新闻采编人员通过走访家电企业, 结合市场经济规律, 指出了我国家电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其降价营销模式是家电市场发展的必要途径, 并在报道播出后, 解答了众多观众的疑惑。

第二, 立足于经济现象或事件发展原因, 全面剖析事件或现象的来龙去脉。电视经济新闻报道要在聚焦特定的经济事件或现象的基础上适时拔高, 全面剖析其发展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及未来趋势, 以事实为根基, 通过挖掘背后的原因, 引发观众对经济现象的深层反思。例如, 《上海个人信贷红红火火》, 除报道了相关的背景和发展概况, 新闻还向观众深刻揭示了个人信贷操作的条件和注意事项, 给观众的经济决策提供了指导。

(三) 采用民生及人文视角, 打破电视经济新闻服务意识不强、报道面过窄的瓶颈

首先, 采用民生视角, 选取报道内容, 强化电视经济新闻的服务意识, 有效贴近观众, 在做好国家重要经济方针政策的基础上, 多选取与观众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经济现象, 增强电视经济新闻的亲近感。 (4) 例如, 《旅游团为何“贵贱”有别》 对旅游团不同收费标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分析, 获得了观众的较高关注。

其次, 树立为观众服务的报道理念。电视经济新闻作为电视媒体之一, 除了发挥新闻传播作用, 还要兼顾其公众服务理念, 多报道与观众切身经济利益有关的经济新闻。例如, 央视每年针对3·15 打假而制作的专题新闻报道, 能够促使相关部门进行集中打击, 维护消费者切身利益。

第三, 扩大电视经济新闻报道面, 满足不同观众的经济信息需求。例如, 我国多数电视媒体都成立了经济频道, 在新闻报道中, 基于经济发展变化, 设立了股市分析、经济人物报道、证券报道及农村经济分析等多个报道板块, 使电视经济新闻更加贴近观众, 实现了电视经济新闻的人文化及民生化发展。

结语

总之, 电视经济新闻是人们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传播经济信息、引导经济决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针对电视经济新闻发展中存在的瓶颈, 相关从业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信息采编制作观念, 注重新闻与观众的紧密关联, 在内容深度、报道形式上着力探索, 促进电视经济新闻与经济发展形势的同步发展。

注释

11刘亚菊.解析如何提高电视经济类新闻的质量[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2) :222.

22王丹.浅谈如何做好经济类电视新闻节目[J].活力, 2013, (4) :126.

33邹大为.经济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活力, 2013, (10) :76.

电视经济新闻 篇2

实习时间:2005.07.10~2005.08.20

工作内容:协助记者进行联系、采访、拍摄、写稿、编辑等一系列新闻实操工作,并跟随记者到罗定市拍摄城市宣传片

实习报告

贯穿整一个实习过程并且暗自潜藏在意识深处的,似乎是一种无法遣散的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并非来自可触摸的失败经历,而是来自实际表现与自我期许的反差;如另一位实习的同窗所言:从理想回归到现实,想到自己的将来,不禁心乱如麻。

上述这种说法似乎有些打击士气的嫌疑,而且对学院的付出和期望亦是一种不忠,但是这的确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的观感。实习到中段的时候,王军老师来犒慰我们这些在南方电视台饱受就餐之苦的同志们,饭桌上逐一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收获。我说,在这么多实习故事之外,我并没有经历什么不平凡之处,我甚至没有一个自己的独立作品;而电视媒体的运作方式和视像新闻的操作方式也使我产生了疑惑——我将来是否该从事这一行业,抑或应该去平面媒体和广播媒体谋求立足之地?当然,我可以找出很多现实中的很多限制因素来说明我为什么没有独立的作品,比如说电视台里有规定实习生不能操作机器而他们参与报道的新闻也不能附上他们的署名,但是,我必须承认,这更多是有关我的性情,其次则是能力和态度。

在我们正式报到之前,广州大学和复旦大学实习生已经来回穿梭于办公室间,或是手拿资料文件匆匆赶稿,或是跟随记者外出一线。频道的黄副总监带着商量的口吻对我们训导说:你们是来做贡献的,不仅仅是来学习的,你们的付出就是你们的学费。之后采访部的杨副监制则在复旦的实习生面前说:汕大的师兄们操作方面已经没有问题了,以后你们多跟他们学习学习。这句话让我们暗自欢喜了一阵,但是不足以成为我放下担心的理由。在此后若干次的采访拍摄中,某摄像师看着在一旁将脚架挪来搬去的我,说:你过来,将这张文件上拍下来,我要的这些、这些、还有这些字眼的特写。我顿时一阵紧张,手忙脚乱地将那笨重的机器切到脚架上,调白、对焦、构图,忙活了好一阵,该摄像问:你以前用过这机器么?我面无表情地答道:没有,我们以前都是用小机的。他用手一挥,“行了,走开,我来吧。”我更加忐忑不安了,心想我刚才回应他时的那个表情一定让他很不高兴,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来自父母的遗传常常让我在紧张的时候就变得脸色很难看,而此后的几次临阵被撤也没能让我省悟过来——无论你天生的表情是怎么样的都好,面对你的老师的时候,都要尽量给出一个淡定的笑容来;又或者,你为什么不干脆对他说:老师,不好意思,可以多给我一次机会吗?

我曾经在我的实习申请上写下了我的缺点和劣势,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我反应很慢。我承认这是一个可以逐渐得到改进的缺陷,但是,在分秒必争的新闻现场,我怎么能够以这样的理由在记者面前应付我的工作呢?有一次跟随一个跑政法线的记者去采访一条关于汽车诈骗案的新闻,在采访受害者的时候,由于来的媒体记者众多,受害人被围成一团,摄像记者则肩扛摄像机推着挤着在拍摄。意外的是该受害人讲得声泪俱下,将受骗过程的细节一一道来,摄像记者们则脸色惨淡,肩头酸痛双手发软。我站在外围插不进去,完了我们的女记者出来破口大骂:你怎么搞的?人家摄像在里面扛了半个钟头都不止,你却在外面闲着!别忘了你是来干什么的,你是来扛脚架的!我无言以对,照样是脸色苍白,极其不讨人喜欢。过了几秒钟,我终于鼓起勇气对摄像记者道歉说“是我的错是我的错”,但是,此事却让我再次认识到,这是一个不打无准备之战的战场,没有人会听你的解释,甚至道歉都没有用,因为错过了现场就永远不可以再挽回。

这是我的第一次实习。在我未实习之前,则因为课程的缘故胆大妄为地设计过实习的报纸专刊,并且在上面发表“学而实习之”的“大论”。但是真正实习的感觉却远非如纸上谈兵那样简单。南方电视台是一个省级台,机构精简,也没有兄弟台那样的众多冗员,因此在我们新闻部的办公室里,整天可以看到记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上班的时间并不太早,又异于我最初的想象;但是来到之后便立即着手找选题,联系外访,或者一有突发立即赶赴新闻现场。我们这群为数大概三十人的实习生们,则早早来到办公室,尤其是那些安静沉默的女生们,早早地便守在热线电话机旁,帮他们的老师“找料”。本地的电话并不多件,反倒是东莞等工业城市的来电占了绝大多数。我每每听到有关拖欠工资不给反打人之类的投诉,只能按照接听热线的常规程序,用“中立”的态度向他们表示我们会跟进此事,如果领导审批之后需要采访我们则会立即与之联络。但是实际的情况是除非发生重大的事故或者灾难,这些外地的新闻往往是得不到上镜的机会的,毕竟南方台是一个立足于本土化的媒体。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内心常常感到矛盾,既感到自己作为一个新闻人的责任重大,又感到自己并非是万能的救世主而无奈万分。类似的投诉每天听上几百个,耳朵渐渐地感到迷糊,而过后反省,才感慨作为一个新闻记者要保持恒久的良心和责任心是何等的艰难。

我所跟随的马记者也是汕大的毕业生,但我还是称呼他为老师而代之师兄。他跑的是交通线,火车站是常去的地方,据说那里的便衣警察和小偷都已经到了可以跟他打招呼的熟悉程度。身材短小的他在办公室里经常遭领导和同事的讹揄,他却总是以嘻嘻的笑脸相对,完全没有生气的迹象;但是到了编辑室里,如果看到摄像拍的东西不符合他的要求或者不够水准的时候,他便毫不顾忌地破口大骂,骂完了之后则会告诉我哪些镜头不能那样拍等等。写稿是我们实习生应尽的义务之一,但是我写的稿件却没有给他看过,只是直接就交给了总监,想想这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因为那样就失去了一个修改和进步的机会。

实习将近结束的时候,我和秀彬跟随频道的王副总监和“台里最杰出的摄像”单记者去罗定拍摄城市宣传片,在时事新闻操作之外了解了宣传片的拍摄和制作过程。我们两个作场记,兼作扛机器的伙计,而当地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则尾随我们,看我们拍摄当地的建筑和民俗。每到一处,我们便受到上等的招待,而我和秀彬的实习生身份因为并没有得到“揭露”,所以也享受一样的礼遇,当地的领导甚至在工作的倒数第二天极力推荐我们去桑拿沐足,走的时候亦给我们捎上大量的当地特产,只是有没有给红包我就不得而知了。颇为讽刺的一次是我们到当地的一个镇去拍蔡廷锴先生故居,而当地的宣传部门负责人则在餐桌上跟我们大谈进行正面宣传报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令陪同我们的市宣传部门领导很不好意思。在此前的采访拍摄中,我也遇见过类似的情况,或者说,见识到在现实中的新闻操作果然跟书上的颇有出入。

一旦工作起来,记者们通常便吃了上餐没有下餐了。一般而言,从上午九点多十点钟出去,有时候要工作到一两点,回来之后叫个外卖,一个钟头后便开始写稿,然后立即到编辑室去“霸位”上机。像经济频道的两个栏目《南方报道》和《今日一线》,截稿时间分别是下午六点和晚上八点,要是记者超出了这个时间完成,不但影响了后期配音和编辑的工作,而且严重的有可能会影响到正常播出。所以每临近截稿时间,总监和监制就会变得格外严肃和不通人情,记者们稍微动作慢的便会被骂得狗血淋头。不过这是工作,做不好就要挨骂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这也是有关薪水,每个人不得不兢兢业业地工作。

等到监制审批了上交的“作业”之后,记者们终于可以抽身离开了。因为新闻部里的大多数员工都在二十多岁上下,无家无室,一下班就到附近的网吧去上网打游戏了。晚餐在网吧里叫外卖解决,而晚上十点多十一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去,明天又是忙碌的一天。我们就住在附近,晚上也会到那里去上网,每当看到那些记者,大家都没有了客气,各自在眼中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而已。

我们有时候会说,呆在办公室里没有一种归属感。没有一张椅子是专门为你设置的,也没有任何一张桌子是为你准备的,我们就像是一群临时工,我们的薪酬就是我们所看到、听到、体验到的一切见闻;但是,我没有值得后悔的地方。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来实习,为什么不把专业的基础打地坚实一点,为什么不更积极主动一点以获得更多的锻炼。

在将

你正在浏览的实习报告是新闻实习报告--广东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新闻采访部近四十天的实习中,我深切体会到,做一个真正的记者不仅仅是一个摄像或者写手,也是一个细心的社会观察者和大胆的社会体验者,就像是马记者在火车站的时候对我说的:小曹,你看看哪些人最有可能是小偷或者野鸡车的团伙分子?看,那些无事打着伞的就是。我也做过类似于卧底的角色,但是我所满足的绝不仅仅是由此得来的勇气和自豪感,而是一种正当性被实现的感觉,就像在揭露火车站附近的黑公话摊点的时候,我感觉到,原来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好人。

对于实习,有过许多新鲜的体验,但是面对不久的将来就业的压力,未免有一种欲说还休的迟疑。我无法将这份实习报告写得很正式很官方,因为我的感触全部来自零散的印象,而我所要提供的所谓的经验和告诫也包含在我的文字中,无需用条条框框的方式列举出来,倒是在最后附上几则我认为比较有趣的东西,以飨读者:

第一份是公告在办公室黑板上的通知:各位司机,请勿再把杂物废弃在班车里,尤其是安全套,未用过的也不行。关科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要抓典型了。

第二份是有关报料热线的,我从中做了一份排名,让大家看看民生百态:

最热门报料信息:老板欠我工资还打人!

最热门报料来源:东莞市某某镇某某工业区某某厂,想采访我,对不起,还没固定电话~

最不愿意透露个人信息的报料:那一条街的女人都卖淫的!

最受非议的部门:劳动局——我去年就找过他们了,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回复?

最遭人骂的工作人员:保安。唉,比小混混的声誉还要差~

最可以令记者快速行动的报料:死人塌楼了!而且就在您楼下~

最令接线生头痛的报料:唉,你说这样下去中国的前途何在中国人们的前途何在…………

最让男接线生不好意思的报料:我被人强奸了,想自杀,但是不能跟你说。

最让人爱莫能助的报料:我女儿患的也是地中海贫血,你能帮帮我们找个三十万出来吗?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报料:哎呀你们的节目真是好啊我最爱看你们的节目了我现在还在看呢~

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报料:……(先生您说慢一点好么?你到底想说什么呀?)

最吸引人兴趣的报料:我刚才在楼顶看到UFO啊!

最长气的报料:事情是这样的……我再跟你说清楚一点吧,事情是这样的……事情是……

最令人感叹的报料尾声:你们记者是为社会声张正义的,我就只相信你们!

……

电视经济新闻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摄像;拍摄原则;个性化;想象力;稳定性;无剪辑拍摄意识

电视摄像记者作为电视现场的第一亲历者和记录者,要把现实对象的形态、体积、质感、神韵、情绪、动作、语言及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具像符号,通过对事物外在表征和内在意蕴的独特表现,把观众带进特定的新闻现场。因此,电视新闻摄像在电视新闻制作与传播的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对于电视摄像,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轻视或忽略,这大大影响了电视摄像水平的提升,也进一步制约了电视新闻质量的提高。因此,重新认识电视摄像在电视新闻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电视摄像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把好电视摄像的质量关,对提升电视新闻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就电视新闻摄像技术、技巧与电视新闻制作之间的关系探讨。

一、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技术与技巧

电视新闻通过图像和各个图像连续衔接表达内容。电视新闻摄像人员以敏捷的判断力及熟练的摄像技巧去捕捉被摄对象最富有本质特点的情节、细节以及精彩生动的画面,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发现事物的精细点,应用图像的容量和图像的选择,去创造声画并茂的电视画面。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摄像人员应该懂得如何应用光线、影调、线条、形状等形式元素为节目主题内容服务,挖掘别人想用但还没有用过的角度,利用多角度、多景别拍摄,给后期编辑制作留下足够的编辑空间。

电视新闻画面的拍摄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好的电视新闻画面离不开电视摄像记者对于稳、移和构图等几个要素的把握与处理。

稳,是指拍出的画面平稳适度,推、拉、摇、移、跟、进、退都要稳。推镜头是将某一个主体从环境中分离出来;拉镜头则是把某一主体放到一个环境中。推拉镜头的效果是强烈的,是用两种不同的方式突出环境中的主体,起幅与落幅应果断、干净利落,并有适当的长度,在推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保持主体在结构中的中心位置,推拉速度要与画面内的情节一致。任何镜头都要以稳定画面开始并在稳定画面中停机,这是从镜头组接和人们心理要求角度谈的。镜头摇摇晃晃、无规律地摆动等,会令人心烦意乱甚至产生厌恶感,对新闻片、专题片来说尤其如此。当利用摇镜头摄像时,要尽量缓慢移动且要保持水平移动。如拍摄文成珊溪水库坝区全貌,既可以居高正面俯摄,也可以侧面俯摄,但无论是“摇”、还是“推拉”镜头,都要尽量缓慢移动以保证画面稳,否则会出现跳跃式的突变,使观众产生厌烦感。

移,是指移动机位和变换镜头,是摄像重点需要掌握的部分之一。移动画面通过内容的不断变化,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弥补定点拍摄的不足,形成多样化的视点,在表现大场面、大纵深、多景物等复杂场景方面,具有气势恢宏的造型效果,对复杂空间表现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

构图,是指摄像把物体在画面结构取景范围内进行艺术真实、合情合理的安排和组合,使其成为一种令人感到美妙的形态。电视的画面构图有着自己特有的规律和原理,画面结构要简单明了,坚持一个画面反映一个典型事件的发展过程,不可出现多中心、多主题。画面的立意要明确,突出主题,主体的安排一定要在视角中心位置上并占据一定的面积比例。

二、摄像个性化行为特征与想象力对电视画面的影响

一部好的电视新闻片作品,不仅与编导、剪辑、录音合成等环节有关,而且摄像人员的个性化行为与想象力在电视片制作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电视摄像也不例外。但是,在电视摄像过程中往往只顾稿本内容而忽视了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结果由于有限的固定镜头而限制了摄录操作的灵活性,最后可能为编辑带来困难。

想象和虚构不是一回事。想象的内容主要来自生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设计镜头、美化画面、丰富画面语言。发挥想象力在摄像过程中甚为重要,它使摄录人员能准确地选择艺术形象。想象的作用还在于通过摄录的电视画面,形象而有力地吸引观众并使之产生共鸣。在发挥想象力时,必须注意空间感、立体感、质感,充分运用透视、光线、线条、色调和镜头组接等手法和技巧,从而既保证稿本的科学性,又增强画面表现的艺术性。虽然被摄物体是客观发生的,但摄像师本身用自己视角来操作机器记录下客观事件,因此,摄像师无论带着怎样的“客观”来拍摄事物,但画面里表现对象的景别、位置、近远以及推拉摇移和色彩造型等都是由有人的因素来决定的。电视新闻片、专题片作品成功与否和摄像人员的丰富想象力紧密相关。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来自摄像人员的日常观察,深入的理论学习。

三、运用“无剪辑拍摄”意识,提高摄像水平

“无剪辑拍摄”源于电视新闻拍摄,是一种高效的新闻拍摄方法。在电视新闻拍摄中的“无剪辑拍摄”意识,是指摄像记者要具有蒙太奇思维的能力,要了解报道的总体构思。在这基础上,再对拍摄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记者的无剪辑拍摄意识,也可以帮助他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尽可能多的内涵,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对于提高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效率,对于提高报道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电视新闻拍摄中要具有“无剪辑拍摄”意识,关键是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和拍摄时的镜头处理。

摄像记者在拍摄前要明确拍摄的主题,根据主题确定拍摄的画面,并根据实际拍摄的需要,在允許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活动的进程与顺序。对于一些非突发性的新闻报道在拍摄前一定要进行比较详细的策划,这包括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新闻事件背景资料的查阅、新闻事件中的有关人物进行采访等;对于突发性的电视新闻报道,也要在新闻现场迅速了解新闻事件、确立新闻主题和拍摄重点,如果事件允许,最好能列出简单的拍摄提纲和采访内容,尽量避免因盲目拍摄而形成大量废镜头或无用的素材。

“无剪辑拍摄”意识,体现了摄像记者的综合制作水平和作为电视摄像人员的总体素质。

首先,“无剪辑拍摄”要求摄像记者具备熟练的摄像技巧。摄像记者必须熟练掌握摄像机的构成原理和应用技术,懂得构图原理,使拍摄出来的画面构图合理,画面生动,色彩饱满。其次,具备新闻敏感性、判断力和节目的策划能力。当面对新闻事件的发生时,摄像记者能敏锐地捕捉到新闻事件中有价值的信息,对新闻事件有预见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能掌握整个节目的拍摄思想和基本框架。再次,要具有编辑的基本素质。摄像记者要懂得电视编辑选取素材的标准,遵循电视镜头组接的原则,并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编辑的基本原则,要始终带着编辑的意识去拍摄,用编辑的眼光选择镜头画面。

参考文献

[1]彭菊华。新闻学原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

[2]胡立德。新闻摄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01-411.

[3]叶子,高克明。电视新闻探索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210-214.

电视经济新闻播报的解读技巧探究 篇4

一、经济新闻报道要求

首先, 普通民众是电视经济新闻的主要受众, 这需要新闻选题贴近人们生活。同时人们对于经济生活具有不同层次的需求, 所以经济新闻应当采取能够适应绝大多数人需求的内容和形式。其次, 强化新闻采编, 让新闻报道活起来。新闻报道的有效性以及观众的接受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内容, 应赋予新闻报道生命力, 促进新闻信息传播效果。例如经济新闻播报农民相关生产活动时, 就应当对相关惠农政策和农民实际生产活动进行深入了解, 这样的经济新闻报道应当使观众全方位的了解农民生产活动。其次, 通过创新吸引观众注意力。应当创新经济新闻报道形式, 实现对观众的有效吸引①。

二、电视经济新闻播报的解读技巧

(一) 经济新闻解读的基础

第一, 对文件精神进行深入了解。传递党政声音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电视新闻, 其中电视经济新闻更是普通民众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由于关于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政策和内容都较为专业, 对于普通或非经济专业民众来说较为深奥, 这要求作为新闻播报者的电视新闻主播应当对播报的经济发展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 能够在播报的过程中深入浅出地传达出经济政策, 同时还应当科学领会文件精神, 将党和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精神旨意准确的传递给人们。

第二, 拓宽新闻内容的广度。专业术语多是经济学科的重要特点, 其中比较优势、套期保值、经济一体化、股指期货、财产性收入、次级债券、金融危机等是经济新闻中经常会涉及到的词汇。电视经济新闻主播应当对相关专业词汇进行深入学习, 并且利用具有相同意义的词汇进行解释, 进而实现电视经济新闻的有效传播。通过电视经济新闻主播对播报内容进行设定时应当注意, 应尽可能的拓展新闻内容的广度, 力求将社会经济生活的相关方面都纳入到播报内容中, 而不要在新闻内容上挖掘的太深②。

第三, 将相关经济现象进行有机联系。在经济新闻经常播报的内容中“市场商品的价格”、“某省区的经济如何转型”、“中国经济上年的GDP”等内容都是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 新闻主播应当在播报中将这些存在联系的事件进行整合, 通过全面系统的报道让观众全方面了解经济发展变化规律, 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深入认识。经济新闻播报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观众知道某一经济事件, 让观众了解经济运行规律原理, 进而在具体活动中践行国家经济政策并为自身创造利益才是经济新闻的职责所在。

(二) 对经济“数字”进行科学解读

第一, 突出重要数字。严谨性是新闻的重要特点, 特别是经济新闻对内容具有更高的严谨性要求。经济状况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数字进行阐述, 然而这些数字不仅多而且复杂, 因此经济新闻主播应当准确牢固记忆这些数字, 避免播报不准确的情况。同时每一段新闻播报中都有相应的重点, 在播报的一组数字中也不例外, 新闻主播应当通过使用重音将其中的重点数字进行强调, 做到播报内容的主次分明。避免播音员将全篇内容都作为播报重点的现象, 这样会影响观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③。

第二, 重视算术题的逻辑。经济学作为一种计算科学, 常常涉及到大量的数字计算, 因此在经济新闻的播报中就需要对一些经济学算式进行阐述。但是算式通过简单的口头描述很难给人以完整明了的印象, 这就要求经济新闻播音员利用连贯的语气对算式进行播报, 让观众能够有效了解算式。经济新闻中经常出现的“环比增长”、“完成了多少”、“增加多少”等经济内容, 播音员如果不使用连贯的逻辑语气, 就会给观众造成新闻冗长不明了的印象④。

第三对数字的对比进行强化。播音员在播报经济新闻的过程中应当突出经济数字之间的对比, 对观众关心的数字进行强调和突出, 并对其他数字进行相应的弱化, 经过这样的处理播音员会使得经济新闻播报内容变得更加有层次感。一些没有经验的经济新闻播音员由于缺乏处理经济数字的经验, 在播报经济新闻时如同在报账单一般, 不仅没有办法吸引观众, 还使观众逐渐产生了排斥心理。经济新闻播音员应当结合新闻内容和观众的焦点对数字进行科学处理, 提升经济新闻的吸引力。

第四, 使数字活起来。经济新闻中的数字是某一经济现象的代表, 因此播音员应当根据数字表示的内容赋予其相应的感情色彩, 进而选择相适应的播报方式, 赋予枯燥的经济数字和经济内容活跃的生命力。例如“地震给该地区造成的直接损失达5亿元”、“2014年该地区旅游收入达98亿”播音员在处理两组数字时, 就应当根据数字代表的不同内容赋予不同的情感, 进而选择表达令人惋惜和让人欣喜的播报方式。通过让新闻中的数字活起来, 播音员能够赋予新闻内容恰当的情感, 进而让观众更容易被新闻所吸引⑤。

(三) 解读出“人情味”

传统的新闻播报都比较缺少人情味, 这使得新闻和观众的距离渐渐疏离。作为新闻播报对象的观众, 是具有情感的高级哺乳动物, 人情味对他们来说和新闻内容具有一样的吸引力。多为内容较为专业的经济新闻更是如此, 专业乏味的新闻内容虽然经过播音员的处理能够变得具有层次感和富有情感, 但是这些对于吸引观众来说还远远不够。具有人情味的经济新闻能够从观众所处的生活实际出发, 将人们的基本生活同国家或国际上的重大经济事件结合, 让人们觉得这些经济事件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较为经典的案例是央视新闻播报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一揽子计划的成效内容, 通常情况下这类经济新闻稿件会以各种数字、各种成绩为主要内容, 然而新闻却从某偏远山区一外出打工农民说起。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农民从城市回到农村, 收入无法得到保障, 在一揽子计划启动后该农民又回到城市中并获得了不错的收入。

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可知, 经济新闻的传播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新闻播报人员应当结合经济新闻特点, 通过有效利用各项经济新闻解读技巧提升经济新闻播报水平。本文分析了经济新闻报道的要求, 并据此探索了电视经济新闻播报解读的技巧。但文本还存在一定局限, 希望行业人员能够加强重视, 通过经济新闻播报解读技巧的有效运用提升经济新闻播报水平。

注释

11宋之光.关于做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几点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1) :101.

22刘巍.寻找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突破所在[J].新闻传播, 2012, (09) :57.

33章译文.定位与突围: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电视经济节目[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78-82.

44高静.电视新闻播报的开创性与约束性[J].新闻爱好者, 2011, (12) :20-21.

电视新闻稿 新闻策划 篇5

在我们的校园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的坚守在自己的岗位,无论风吹雨打,从不抱怨。在校园篮球场的某个小角落,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老大爷。你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了?我在这里工作十几年了,我觉得不辛苦,我觉得待在家里还不好些,在外面看看报纸也就好一些。你如果不读书不看报,有句老话,人不学就变笨,刀不磨就变钝。对于老大爷这种行为,我们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呢? 反正我挺喜欢读书的。这个老大爷虽然是为了生存才在那里卖水,可能为了打发时间才读点报读点书来充实自己的生活,我挺赞同这种想法能够排除外部的干扰得到心灵的慰藉。对于拥有优越读书环境的大学生还不好好珍惜这种资源你怎么看因为我从踏入大学的第一步开始,我就觉得大学生是来生活学习的不是来享受的,所以我觉得他们还没长大吧。我觉得老大爷很有情调。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一般老人看书看报的还是比较少,至少说明他热爱生活,这个年龄段的生活还是可以的,有心情坐下来晒太阳看书看报。老大爷没有好的读书条件,但是他却没有放弃这种读书思考的机会,这给我们有优越读书条件的大学生带来很多思考。

谈电视新闻细节 篇6

关键词:电视新闻细节定义 作用 运用

当前电视新闻竞争十分激烈,并且新闻雷同现象严重。因此,要想使自己的新闻报道真正打动观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节运用的成败。精心刻画的细节和合理的运用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还能使观众更加爱看,并且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辞海》中对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细节是这样定义的:“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是对生活中细小事件或人物细微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人物心灵的重要手段。”①电视作为一门以视听为主的综合性艺术,不容置疑地也有细节。那什么又是电视新闻细节呢?所谓电视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单位,如果说情节是电视艺术的筋骨,那么细节则是电视艺术的血肉。”②

一、电视新闻细节的作用

1.电视新闻细节能够由表及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新闻的真实感

在一条电视新闻片中,细节如同河水里翻腾跳跃的鱼儿,能够使平静的播音、图像变得有生气、有灵气,有效揭示新闻事件、人物的本质,突出新闻的主题思想,同时也能增强节目的可视性。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2012年的一期节目名叫《河水污染 春播无望》。其中,记者拍摄了大量干枯的土地、农民诉说春播无望时难掩的悲伤情绪,以及某企业排污口记者采访前后的对比等等细节画面。正是从这些小细节上,记者挖掘出了大问题。同时,这些细节也为证实主题的真实性提供了充足的论据,揭示了农民春播颗粒无收的原因,使得报道更加站得住脚,极大地震撼了观众,即便过去多年,观众还能记得其中的某些画面。

2.电视新闻细节可以突出新闻事件的特点,刻画新闻人物的性格,生动、真实地显示出所要展现的内容,使新闻更具生命力电视新闻细节,就是记者特别要展现给观众的部分,可突出事件和人物的特点,引起观众的收看兴趣和视觉关注,增加新闻的真实度、可信度和感人度。同时,也可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2011年7月15日,胡锦涛在中南海会见美国佩顿中学访华师生,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这则消息。片中,电视记者运用电视语言把胡锦涛慈祥、亲切的神态,和学生们见到胡爷爷时激动、高兴的情绪,以及现场亲密的互动交流场景,通过细节画面表现出来,从而展示了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我国领导人的真诚与宽广的胸怀,为受众提供了加倍宽敞旷达的思考空间。

3.电视新闻细节使新闻更具深意,有助于观众对新闻主题的理解

好的细节及其巧妙地运用是电视新闻具有深度的重要因素,而电视新闻细节就是记者通过镜头把现实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生动、客观地展示给受众。受众在看电视的时候,会主观地认为电视所表现的画面、镜头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的,从而主观地作出判断。

例如,2012年元宵节,我和同事共同拍摄了《深山小站上的90后》这条电视长消息。其中,我们充分发挥电视视听兼备的功能,拍摄了许多细节画面,包括主人公刘鹏上班途中所带的食物、小站夜晚清冷的灯光、主人公养的一只小狗,以及刘鹏元宵节给家里打电话时的面部特写等等视听细节。因为车站条件艰苦,所以他们才会自带食物;因为寂寞,所以他们才会养狗;因为冷清,所以车站静得似乎可以听得见雪花飘落的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细节,才将戈壁小站艰苦的环境,主人公刘鹏相对同龄人的成熟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

4.电视新闻细节拓宽了新闻的维度,营造了气氛

就电视新闻而言,由于记者在拍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和对事物的独特理解带入其中,使得画面不再仅仅具有其表面的外观形式,而且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加广阔、抽象的思维空间。

例如,2011年9月15日央视走基层栏目中播出的《那山,那路,那群孩子》这条电视新闻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主人公刘运奎老师得知路不能通车只能拓宽时,他脸上、眼里流露出失望的神情,以及用草帽盖住脸的特写镜头,这些细节是刘老师自然而本能的真情流露,生动刻画出刘老师质朴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刘运奎老师当时失望的心情,并且随着刘老师一同遗憾、难过,这些细节很好地烘托、渲染了气氛。

二、电视新闻细节的捕捉

新闻现场发生的事情不仅多而且杂,从哪个角度入手、着重突出哪方面也有很多方式。如果简单复原现场,对场景、事件进行叙述,则可能比较空洞、抽象。这就需要电视记者对现场进行聚焦性地选择,选取其中最具新闻价值的典型细节,通过一叶知秋、一滴水见太阳的方式,使之其具有更加强烈的现场感、画面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更好地展现新闻的现场氛围和价值。

1.加强新闻敏感性的培养,仔细观察新闻现场

要捕捉到生动的、能够展现主题的细节,就需要电视记者有独到的眼力、一定的预见性和对事物独特的认识、见解,能够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找出最有典型意义的、最具视觉冲击力、最生动吸引人的细节。所以,发现和捕捉到细节,需要记者眼疾手快、具有细致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抓拍能力,能够抓住最具代表性的瞬间,使观众从一个点、一个面看到事件的内涵、本质。

2.通过固定镜头展示细节

所谓固定镜头,就是摄制者站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调整好摄影机的焦距、机位后,镜头对准被摄物体保持不动。固定镜头符合人的视觉观察特点,能够将拍摄对象细微的表情变化、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但这要求电视记者能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在节目中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细节表现出新闻事实。

三、电视新闻细节的选择

现实生活中,新闻事件是复杂多变的。因此,细节的捕捉、选取要更加精心。

1.选择最能提示主题的典型细节

所谓典型细节,就是最能说明事情本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画面、声响。典型细节一般蕴藏很深的涵义,一旦运用,往往能使新闻的主题思想更突出,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寓意更加深刻。

2011年9月2日,中央台走基层栏目播出了这样一条新闻《南京:80后地铁司机的大夜班》。其中,记者多处使用了画面细节来展示新闻的主题。如行车记录本,告诉观众上夜班的地铁司机早起时间;晚饭时间,司机在公寓中吃饭时腼腆的笑容,展现了地铁司机的工作、生活场景和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些细节的运用,反映了地铁司机工作的辛苦,并将80后司机陈鑫活泼、开朗性格刻画出来。

2.选择具有感染力的细节

细节是电视新闻的生命。叙述过程中,应该捕捉、提炼那些最能打动人心、最能表现主题、最具感染力的“典型细节”,再通过合理地组织、编排、剪辑,强化处理过之后展现在屏幕上,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深刻主题思想的故事,并以故事中鲜活的人物个性去吸引、打动受众。

“如果说情节是电视艺术片的筋骨,那么细节则是电视艺术的骨血。”③电视新闻细节魅力无穷,默默之中赋予了新闻灵魂和生命,不仅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新闻更加真实可信、生动感人。因此,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身的观察力,养成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仔细选取、运用现场有价值、有冲击力的细节,制作出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的电视新闻节目。

注释

①辞海《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一版

②《电视艺术概论》 高鑫 学苑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③《电视纪实作品创作》高鑫 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参考文献

[1] 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第一版

[2] 高鑫《电视纪实作品创作》学苑出版社2002年出版

[3] 黄匡宇 《理论电视新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4] 钟大年 王桂华《电视片编辑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7年出版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铁路电视台)

电视经济新闻贴近观众的方法与技巧 篇7

一、 电视经济新闻的含义和创作原则

电视经济新闻是电视媒体借助自身独特的报道资源和手段, 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报道, 并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经济动态及经济事件加以反映的一种媒体活动。

电视经济新闻在创作上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 即贴近实际、贴近观众、贴近生活。①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 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 将新闻镜头集中于基层群众, 对普通观众的经济生活动态加以关注, 选取观众身边的事件, 以观众喜闻乐见及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报道紧密贴合观众经济生活的新闻动态。

二、 电视经济新闻贴近观众的方法与技巧

结合笔者多年的新闻工作实践经验, 要使电视经济新闻更加贴近观众, 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合理选择报道技巧和方法。

(一) 电视经济新闻要全面、出新

电视经济新闻从业者在新闻报道内容上, 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 及时将观众感兴趣的、急需的以及经济领域中最新发生的事件加以报道。电视经济新闻要使观众由不爱看转变为喜欢看、更加贴合观众需求, 就需要把握时代发展趋势, 在报道内容上出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 在经济领域及人们经济生活中涌现出众多的经济事件, 与此同时, 人们的电视新闻观赏需求也在同步提升, 期待着电视经济新闻的求新求变。②因此, 电视经济新闻从业者要在研究观众欣赏及经济信息需求的基础上, 抓住观众普遍关心的阶段性经济事件加以报道, 并在报道内容及报道形式上加以创新, 以不断满足观众对经济新闻提出的信息需求, 例如涉及到重大经济政策颁布实施、银行利率调整、股市起伏状况、金融及其他行业外国资本入驻给我们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等, 此类经济新闻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观众也急需了解此类经济事件的起始经过, 希望相关经济人士评估经济事件对自身生活产生的影响, 因此这些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经济事件, 理应成为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重点。中央电视台制造的各类经济新闻节目, 如《全球资讯榜》、《财经半小时》、《中国财经报道》、《中国证券》, 上海电视台制造的《财富人生》, 凤凰卫视制作的《财经点对点》等, 涵盖了社会经济领域中的诸多经济现象, 培养了各自的收视群体, 成为人们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规范个人经济行为的重要媒体平台。

(二) 电视经济新闻要有所聚焦

电视经济新闻要贴近观众, 就需要找准人们经济生活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有机结合点, 有所聚焦, 提高电视经济新闻的可看性及时效性, 培养固定的观众收视群体。

电视经济新闻在内容上的全面、出新, 并不意味着要全面报道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新闻, 电视经济新闻从业者要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掌握各类经济信息具有的新闻含金量, 熟悉观众的信息需求, 选取与观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经济事件进行报道, 侧重形成报道焦点。③在形成报道焦点的基础上, 进一步区分新闻报道性的大小, 也就是其与观众的联系是否足够紧密, 比如涉及到生产企业管理方面的报道, 单纯报道其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尚不足以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闻, 如在报道中提及, 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 企业出于发展的需要, 普遍注重产品质量, 从而使人们在消费中获得了更多实惠, 逐步改变了生活面貌, 这就具备了观众聚焦的报道条件。

近些年, 经济领域中的各种经济政策及措施, 如存贷款利率、个人所得税征收、油价浮动状况、个人信贷、养老保险及公积金调整等, 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观众对这类经济新闻极为重视, 应成为电视经济新闻的聚焦点, 例如上海电视台制作的关于信贷消费的经济新闻, 对上海地区人们的信贷消费状况加以分析, 通过对群众信贷态度的收集整理, 结合上海各个银行推出的个人信贷业务介绍, 能够使观众对信贷消费这一经济现象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 在紧密结合观众实际生活的同时, 能够引导有意向的观众走进个人信贷领域, 使电视经济新闻达到服务观众生活的良好效果。再比如, 针对国家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央视《新闻直播间》节目中播出了关于农村发展旅游业活跃农村经济的新闻, 并增设了相应的固定新闻报道板块, 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三) 电视经济新闻要注重形式的丰富多样

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提升, 电视新闻仅仅提供单一的信息传播功能, 已无法满足观众的收视需求, 因此电视经济新闻在具备专业性的基础上, 要在形式上加以创新, 使其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增强电视经济新闻的可看性, 需要借助电视媒体独有的画面传播优势, 通过采用各种报道手段, 深入浅出地展示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特征。④

虽然社会经济领域的众多经济现象与观众群体自身的经济生活紧密相关, 但受制于经济现象表述的复杂性, 多数观众并不具备较深的经济知识基础, 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制约了观众的收视欲望。针对这种局面, 要调动观众的收视积极性, 一方面要使电视经济新闻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另一方面要在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形式上加以丰富, 通过照片、同期声采访、动画、图表及字幕等多种方法, 提高电视经济新闻的可视性。此外, 为有效拉近新闻和观众的距离, 还可以通过播读观众留言及评论的方式, 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例如, 中央电视台和河北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经济新闻 《提着灯笼奔小康》, 描述了在国家农业政策实施背景下农民增收创收的新闻, 新闻创作者通过走访农民家庭了解其制作灯笼、销售灯笼的现状, 突出了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当地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新闻主旨。这条电视经济新闻首先从选取的报道主体上就紧密贴合了观众, 在文稿标题的确定上, 采用“提着灯笼”的词汇, 一语双关, 极为生动形象, 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其次, 在新闻的形式上, 采用了红色基调为主的画面, 给人带来一种视觉冲击, 外加收录了受访农民的同期声, 搭配上精炼生动的新闻解说词, 使此条新闻在贴合农村观众实际生活的同时, 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结语

电视经济新闻从本质上就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具备了贴近观众收视需求的优势, 随着人们对电视经济新闻报道需求的提升, 在报道内容的全面性以及与观众生活的结合点上, 需要报道形式在丰富多样化上进一步完善, 在遵循电视经济新闻贴近观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发挥电视经济新闻在传播、引导、规范经济信息和经济行为方面的媒介作用。

注释

1 谷小娟.让电视经济新闻更加贴近观众[J].活力, 2011, (9) :63.

2 许峰.城市电视台经济新闻节目还有多少能“活”下去?--全球一体化下电视经济新闻写作的“三贴近”[J].中国记者, 2013, (5) :58-59.

3 向国锐.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J].活力, 2012, (6) :173.

解析如何提高电视经济类新闻的质量 篇8

关键词:电视经济类,新闻质量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随之建立起来, 而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在电视媒介特性的基础上, 它成为国家经济和百姓相互联系的重要方式。人们通过电视媒介, 对于国家的经济政策、经济知识进行充分地了解和认识, 从而对经济现象有更深入地认识, 更好地参与到经济建设中。而引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则是电视经济新闻, 所以, 对于经济宣传质量的提升要引起足

占主导的两会期间, 《直播抚顺》收视率再次创出新高。这说明在时政新闻领域, 民生新闻栏目用民生视角选题, 挖掘民众关心的热点, 不仅可以“登堂入室”, 而且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届的认可和重视。在满足民众对时政信息的需求的同时, 对受众审美和求知情趣的培养和提高也起到了引导作用。

3民生新闻应该向财经领域扩展

民生在社会中不断的发展, 使得其产生了本地同质化竞争现象加剧, 这样就在实际新闻报道当中导致新闻资源相对枯竭的现象出现, 一些电视台将新闻视角逐渐转向了自家门以外的信息, 由此有效的导致跨区域报道以及跨区域合作, 在实际新闻播报和提取新闻素材时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某些电视台依靠自身强厚的经济实力, 将自身在新闻题材上的选取已经扩展向了省外, 逐渐向全国范围不断扩展然而也有部分电视够的重视。

1 增强经济新闻的前瞻性

电视经济新闻宣传质量的提升, 主要是通过经济新闻的前瞻性得以实现的, 而经济新闻质量的充分体现也需要在前瞻性的基础上实现的。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热点问题、新鲜事物以及新的经验越来越多地出现, 这对于经济新闻在视野和观念上所提出的要求也更上了一个层次。如果在报道经济活动中, 经济新闻不能独立地报道一个

台在全国范围内积极的群招合作者, 相互合作谋求双赢发展。

4总结

总而言之, 随着社会不断高速发展, 今天我们所喜闻乐见的民生新闻也随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而雅安其已经是处于有意识的发展状态, 在新时期媒体发展中也是成为了电视台新的利润增长点, 和收视率以及商业利润两者之间相互紧密的相连在一起, 使得其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经济增长空间。较高的产出和高投入之间所得到的高回报, 在实践当中已经有效的成为了一种良性循环。民生新闻在社会中出现以来, 其采取各种实际可行的有力措施以及策略, 保证民生新闻有效的呈现出主流化的发展趋势, 那么在后期进一步的发展过程当中, 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必将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片段, 报道方式的封闭性太强, 而且比较肤浅, 反之, 应该将经济过程的内在联系和整体面貌向公众进行介绍, 使公众可以对国内外经济的运行情况有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 思辨性也得以提升, 从而将经验和信息提供给自己的经济活动。在这种情况下, 经济新闻就需要动态地、全方位地把经济与科学技术、与教育、与法律、与社会意识形态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关系揭示出来, 积极引导公众认识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发展趋

参考文献

[1]朱永祥.“民主促民生”语境下民生新闻的提升和超越——以杭州电视台《新闻60分》和《明珠新闻》为例[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

[2]周敏, 王莹.从地方网络论坛舆情生成看网络问政的新模式[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 (07)

[3]刘世敏.民生新闻如何报道主流民生——以江苏省第六届广播电视“十大优秀栏目”《港城365》为例[J].当代电视.2009 (04)

[4]陈佑荣.中国电视媒体影响力提升的三维路径——以中央电视台2008年奥运报道为例[J].中国电视.2009

(山西省大同广播电视台, 山西大同037008)

势。例如:BTV《财经五连发》这档节目在BTV经济档新闻中是最具有前瞻性的一档节目。它针对“中国如何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二五”规划将如何落实“保障”、实现“转型”?”等问题做出了一定的分析和阐述。要使经济新闻能够为政治和经济提供舆论服务, 对社会活动和公众进行理性引导。要使观众收看经济新闻, 能够正确地判断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走向, 深刻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各项经济政策, 积极参与和支持各项经济改革, 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2 经济新闻的民生化

经济报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即使是重大经济题材也不例外。如果能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从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着手, 就能从经济新闻中找出民生视角。要做到这一点, 关键在于记者报道的角度、采写新闻的眼光和手法。选择民生视角。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要写出让观众感兴趣的经济新闻, 必须从宏观的经济背景中挖掘民生信息, 抓好时代前沿的新闻素材, 从百姓寻常生活中寻找线索。应该时刻留意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 既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去体验, 又以记者的敏感去判断新闻价值。

例如, BTV新闻频道, 报道了一则《国庆假期北京高速路小客车免费通行》报道, 在这则报道中提出:“当市域内收费公路主路出现严重拥堵时, 收费公路运营管理单位将配合公安交管部门采取临时断路、导行措施。及时打开堵点的临近调头阀, 车辆由调头阀驶入对向车道顺向行驶, 由最近出口免费通行;或将被堵车辆由距堵点最近收费出口免费导出。车流高峰时段, 各收费站开道率保证100%, 必要时将正常收费车道临时降级使用, 并适时启动复式收费、复式发卡措施, 保障车辆快速通过”。在这则经济新闻报道中, 直接反映出民众最关心的问题, 从民众的角度出发, 更好地服务于民众。

经济新闻不仅需要站在媒体的角度上进行报道, 而且还应该从市民关注的问题, 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更应该与民众之间实现直接的沟通和交流, 站在百姓的角度上去分析问题, 去解决问题, 使他们遇到的现实问题得到有效处理。

3 搞好深度报道, 增强服务性

经济报道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性, 而真实性是需要通过以下两种手法得以实现的, 第一, 针对某一种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然后收集、选择、运用各个方面和与其相关的材料, 而在这其中也会出现评论的不同观念, 而这种手法其实就是“散点透视”;第二, 在材料的前提下, 将某种经济现象和观点显露出来, 可能是优良的, 但是也可能是劣质的, 可能是对的, 但是也可能是错的, 而这种说法就被称之为“焦点透视”。这两种手法, 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报道的深度得以增加。目前, 人们对于那些还没有经历过的股份制、期货交易、现代企业制度等都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他们已经开始需要对经济过程、经济现象的深一层内容进行了解, 对于发生的原因、发生的过程以及发生的结果等都开始作为重要了解的内容。所以, 经济报道在报道各种经济现象的时候更加多层次、多元化、多角度, 而在这种情况下, 读者对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有更多的了解, 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例如, 十一黄金周金制品热销, 金饰及金条销售量大增, 国庆期间, 菜百、国华、工美黄金珠宝销售额大幅增长, 同期分别增长77.7%、180.7%、82.4%。这些报道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相贴近, 而人们也最想知道这方面的报道, 在这种情况的驱使下, 深度报道必定会满足人们的这种欲望和需求, 只有人们看到真实的内容, 才能够融入到发展中, 共同努力。

多站在政策和法制角度上进行分析, 针对市场建设中的政策推动和法制推动有更为明显地突出作用。我们的新闻媒体在经济报道方面, 对建设成就方面的反映还是较为充分的, 并且社会效果的形成也是比较积极的。但是站在反映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角度上进行分析, 还是没有全面地发展, 应该从这方面着手进行努力。

4 写活经济新闻, 增强趣味性

通常情况下, 固定、程式、机械的数字表达是经济报道材料的主要来源, 并没有体现出更多的趣味性。我们应该不要被数字所束缚, 只有这样, 最终展现给观众的经济生活新闻才能够更有生命力和新鲜感。例如, 北京电视台推出的《数说北京》栏目, 这档节目是以情景短剧的形式, 配合热点话题, 以及统计局特供数字信息, 每集展开一个故事。准确及时、科学严谨、轻松幽默地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回答社会公众关注的人点问题等。在这种基础上, 记者应该经常性地出入经济第一线, 及时发现一些新的情况, 提出新问题, 然后在对报道进行编写的时候能够有更多合适的方法。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利用生动的语言, 使那些本身枯燥乏味的报道更能够打动观众, 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如果表现手法赋有一定的新颖性, 可以使经济报道得到一定的改进。针对那些重要的经济, 可以利用一些新颖的手法将其做成专题报道, 使报道的质量和品味得到有效地提升。在经济报道中, 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也是取之不竭的材料, 只有记者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发展和改革过程中, 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而这样的话, 新闻作品才能够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邓航.经济新闻在“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为”——《加强和改进经济报道论文集》读书笔记[J].新闻研究导刊.2010 (05)

[2]许素银.经济新闻“四性”[J].中国地市报人.2010 (09)

电视经济新闻 篇9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党性原则,解放思想

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 进一步深化企业电视新闻宣传, 为经济的健康运行, 为铁路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为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以及新闻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就成了当前企业电视台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然而, 铁路企业是高度集中、半军事化的大联动机,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其自身特殊性, 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又要求铁路电视台的老面孔非改不可。优势劣势并存的双重压力, 就要求铁路电视台必须走改革之路, 努力按经济新常态要求办事, 积极探索深化电视新闻宣传的新路子。

一、企业电视台的党性原则不变、机关喉舌作用不变、行业特色不变, 三个不变是铁路电视台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圆满完成企业电视新闻宣传任务的关键

铁路电视台作为企业的电视台, 它切实体现了喉舌作用, 起着上情下达的重要功能, 这种功能把上级的精神、企业的措施、要求等等, 迅速在企业内部传播开来, 达到指导性和激励职工积极性的目的。这种指导性是铁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 因此, 新形势下, 企业电视台的这种喉舌作用不能变。

全国的企业电视台上百家、上万家, 而铁路电视台的根本特点就是“铁”味, 在新闻改革中, 始终不能忽视“铁”的行业特色。新闻要围绕“铁”字转, 利用多种形式宣传铁路的安全、运输生产、经营、建设、路风、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新人、新事、新风尚、新情况, 在新形势下, “铁”味的“四季歌”不仅要唱, 还要唱得更好、更动听。近几年来, 铁路企业的宣传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 涌现出了如《大西高铁再续秦晋之好》、《动车开进草原来》、《用“高铁快递”打造铁路现代物流新名片》等让人印象深刻的好新闻, 将铁路的改革融入到新闻报道当中, 鼓舞士气, 也向人民大众展现着铁路发展的可喜变化。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新常态下要求我们也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铁路行业电视台同样要大胆解放思想、勇于进行新闻宣传改革

首先, 新闻价值观和指导性要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

经济新常态要求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调整经济结构, 走向市场自己生存。铁路部门也在深化运输组织改革、运价运费探索新措施、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实行融资建铁路等。由此可以看出, 铁路媒体过去熟悉的宣传报道的新闻价值观, 只重视自身发展, 轻行业之间的新闻报道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昨天你觉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今天放到社会经济大背景下, 有些已不称其为新闻, 这明显反映了新闻价值观随着市场经济规律的变化而变化。如今的电视语言与过去刻板、模式化的方式已经大不相同, 越来越多优秀的新闻报道, 向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不论是体现改革发展的题材还是平凡岗位不平凡的人和事儿, 都开始更多地将镜头对准事件中的人, 通过人来反映变化带来的欣喜。

同时, 市场经济的发展, 企业也不再满足它的电视新闻宣传仅仅发挥传声筒的作用, 它还要求电视更多为企业提供信息引导作用, 在思想上、政策上、信息上为铁路面向市场、参与竞争、占有市场助一臂之力。在铁路货运组织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以来, 各铁路局电视台也以多种方式展开了大规模地报道宣传。其中呼和浩特铁路局货运营销中心的营销能手杨子彦, 被作为全局典型推出, 他的营销故事当中, 向人们展示了这一工作的艰难, 也体现了他为了争取货源不放弃、不丧气的拼搏精神, 鼓舞了一大批铁路职工, 努力工作, 奉献铁路的热情。

新闻价值观、指导性随市场经济规律的变化要求报道更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的眼光、市场的眼光、信息的眼光看待铁路电视的新闻宣传报道, 不仅要盯住企业内部的部门行业, 注意力还要投向外部市场, 铁路的触角伸到哪里, 宣传报道就要跟到哪里。去年“草原动车”开行, 呼和浩特铁路局有线电视台开播当天推出长篇报道《动车开进草原来》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和职工家属的一致好评;内蒙古额济纳至新疆哈密铁路 (简称额哈线) 自去年6月开始建设以来, 呼和浩特铁路局有线电视台的记者们曾三次到额哈线, 展开系列报道, 为人们揭开无人区修建铁路生命线的神秘面纱, 讲述这条铁路线在助力“一带一路”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如今的铁路电视台, 已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紧迫意识, 时刻将镜头对准“铁”味儿十足的人和事, 让人民群众时刻能了解铁路的发展变化。

其次, 铁路新闻工作者的理论修养、知识修养也要适应经济新常态的要求, 用自己所知、所思、所感捕捉新闻。

经济新常态, 必然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由粗放型向精细型发展, 一段时间内必然会出现部门利益和结构矛盾的冲突, 这种利益和矛盾的冲突, 极易造成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对铁路行业来说, 在变化过程中, 如果人心不稳, 安全运输生产就无法正常运行。因此, 引导职工群众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下的新要求、新情况, 就成为铁路电视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

然而, 我们的记者、编辑还是习惯性地让一些缺乏分析、缺乏深度、缺乏思想性的“经验式”报道占据很多画面。因此, 新闻工作者尽快熟悉经济新常态、结构调整、运行机制变化, 尽快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法律知识、高铁专业知识, 了解铁路面临的严峻形势、发展前景, 大张旗鼓地宣传新形势下铁路的客货运改革与发展, 反映职工心态, 反映时代潮流, 这样才能使报道为企业面向经济新常态出谋划策, 正确引导职工的思考、判断、选择, 这真正体现了铁路电视新闻宣传力度和艺术。

第三, 铁路电视的新闻宣传报道领域要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铁路电视台的观众大都是本企业职工, 而职工一方面作为企业人, 要了解与自己利益紧密相关的行业内部的各种信息, 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人, 也要了解广泛的社会信息, 尤其在经济新常态下,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色彩更加浓烈, 人们的社会活动更加频繁, 由此, 对外部世界了解的欲望更加强烈, 这种要求迫使铁路电视新闻宣传向许多未知的领域拓展。

第四, 经济新常态下, 铁路电视台新闻宣传要增强群众性。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文化的发展, 职工群众除做好本职工作外, 他们主动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发表自己对社会现象、企业情况的看法的热情也日趋增长。他们希望这种热情受到肯定, 而铁路电视新闻宣传应及时把这种热情通过“热点问题面对面”专栏渗透到电视画面中, 这就会大大密切电视与观众的关系, 淡化企业电视新闻宣传的“枯燥味”, 增强群众性, 并由此架起了广大职工和领导沟通、理解的桥梁、“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畅通无阻, 这样的一种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利于企业领导改进工作, 服务职工群众。

第五, 铁路电视新闻宣传报道方法, 也应适应生气勃勃的经济发展形势。

突破铁路电视台长期存在的新闻少、画面死板、缺乏新鲜活泼气息的视觉现象, 以清新活泼、快节奏的视觉宣传效果来反映铁路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风尚, 是铁路电视新闻宣传的当务之急。这一实践性问题需要电视台有战略眼光、需要编辑记者自己去探索, 尤其应在如何“搞活栏目”和“搞好专访”上下功夫。

经济新常态下, 新闻业也有“竞争”一说, 铁路电视新闻宣传既不失专业特点, 又要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去, 也是当前重点任务。

经济新常态要求社会开放、企业开放, 任何封闭保守的东西都将被淘汰, 在众多新媒体的竞争中, 铁路电视台如何巩固乃至扩大观众群, 成为紧迫问题。从以上探讨的诸多内容总结一下, 不难得出这一观点:由机关电视台向企业导向电视台的方向发展, 由封闭走向开放, 由上下传声发展到大大提供铁路发展经济信息量, 这三条是我们可以大胆推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少斌;浅议新时期如何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J];才智;2010年15期

[2]边曙峰.徐国宗;论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思路[J];新闻爱好者;2011年07期

电视经济新闻 篇10

1 历年《新闻联播》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道的共性

1.1 报道时间

历年来, 《新闻联播》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报道时间基本上都选择在工作会议闭幕后。这并非《新闻联播》时效性意识缺乏, 而是《新闻联播》对会议报道内容求全面、求完整的体现。在会议进行期间, 任何对会议内容的解读都有可能“断章取义”, 引起误读。因此, 在会议闭幕之后再进行报道, 有利于对会议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做出准确的新闻报道。

1.2 报道内容

对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新闻联播》形成了一套报道模板。在标题选择方面, 除2015 年12 月22 日对经济工作会议的报道外, “会议名称+ 与会者”成为报道标题的“标配”。报道标题完全一致, 已经形成固定模板。

此外, 进入详细播报部分, 报道内容也主要以国家领导人讲话内容的复述为主, 在讲话内容选择方面虽全面但显得冗长, 表现形式如现场同声。

1.3 问题规避

在对会议的报道中, 《新闻联播》会刻意规避经济工作中出现问题的“雷区”。对问题往往一带而过, 没有针对性、新闻性。给观众非常笼统的直观印象, 无法对会议、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有更深的理解。2 《新闻联播》2015 年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道变化

2.1 民众视角, 系列报道

与以往报道不同的是, 12 月22 日起, 《新闻联播》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推出了7 集特别报道:《突破结构之困:新常态下怎么干》。在报道中, 《新闻联播》使用图、文、解说与采访相结合的形式, 选择贴近民众的话题角度, 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行解读报道。报道虽然依旧延续《新闻联播》传统较严肃的风格, 但该系列特别报道通过较生动的案例, 以民众视角设计重大国策的解读, 一改过去一成不变的报道风格, 受到了观众推崇。藉此, 其更多挖掘出了会议新闻的新闻价值。

2.2 提前策划, 团队工作

2015 年《新闻联播》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道的最大亮点在于, 在会议开始前, 栏目就对报道做了较细致的策划。以往会议新闻报道讲求会后报道, 报道类型以消息为主, 这样的新闻生产方式是传统的“单兵作战”, 即一个或数个新闻记者就可以独立完成新闻报道。但可以看出此次系列报道《新闻联播》前期做了充分准备。从报道角度到报道的内容呈现, 都体现团队合作的性质。

2.3 直面问题, 深度解读

2015 年的系列报道, 将会议中提出的中国面临的问题进行分类, 并且针对问题进行入木三分的报道。如12 月22 日播出的开篇报道中关于结构调整紧迫性的报道, 就援引了钢铁、煤炭行业目前所面临的产能过剩以及严重亏损的现状, 并公布了具体的数据。突破了会议新闻报道给人的刻板印象, 更具有新闻性与吸引力。

3 电视会议新闻报道走向总结

3.1 新闻生产理念更加先进

会议新闻的理念更加注重新闻性是当前的显著趋向。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媒体在保持政治考量的前提下, 更加敢于创新、敢于直面问题、敢于明确自己的态度。

3.2 更加突出会议价值

党和国家的理念往往需要新闻媒体进行传达。但是, 以往的会议新闻生产方式决定了会议新闻往往只能起到说教作用, 甚至陷入泛泛而谈而为受众所抛弃的尴尬境地。但是, 现如今的会议新闻生产、报道方向, 则更加注重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递信息, 通过会议新闻真正凸显在民众中的价值。

3.3 电视会议新闻的生产更加贴近受众

贴近受众, 想受众之所想, 急受众之所急, 是遵循传播规律, 更加有效地传播信息的体现。以往的会议新闻处于, “闭会报道”完成后, 就大功告成, 不考虑受众的需求与体验。如今电视会议新闻无论是报道方式、还是表现手法或是内容选择, 都加以创新, 使其更加贴近受众需求。

3.4 团队合作代替单兵作战

现阶段, 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电视会议新闻生产已经成为一大趋势。目前的新闻生产是团队合作时代。个人能力的高低, 往往囿于团队各方面的局限。因此, 想要制作优质的新闻, 必须统筹团队工作, 提高各方面能力, 多方面思考, 多角度切入、全媒体传播。会议新闻更是如此。传统的消息式会议新闻已不再跟得上时代新闻生产节奏, 唯有加强团队合作, 发挥团队力量才能挖掘出会议新闻的价值与闪光点。

摘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规格最高的经济会议, 会议对国家来年的经济工作安排与经济走向有重要指导意义。电视会议新闻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始终占有较特殊的地位。其报道理念、报道形式始终遵循“稳中求进”的演变方式。中央工作经济会议的新闻报道则能够更加鲜明地突出电视会议新闻的报道走向。

关键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电视会议新闻,《新闻联播》,趋向

参考文献

[1]姜伊昌.试论电视会议新闻报道的创新[D].南宁:广西大学, 2006.

上一篇:开放式小学下一篇:体外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