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

2024-08-06

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精选十篇)

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 篇1

1 进一步提高认识, 坚持严格管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 避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公众的伤害, 为了保证实验研究的科学性, 还要保护实验因子使其免受污染。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指当操作具有潜在感染力的微生物时, 为防止实验人员感染和防止感染因子外泄, 采取恰当的实验室操作和实验程序, 使用一定的实验室安全防护装备, 对实验室的设施及结构提出特定安全要求的过程。

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紧紧抓住以下“三不放”, 尽最大努力注意生物安全的防护, 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安全运行。一是努力做到积极预防不放松, 每一节实验课都做到严格生物安全管理, 在实验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做好生物安全工作;二是面对问题不放过, 在实验过程中一切以生物安全为重, 凡是违背生物安全的活动必须停止, 凡是违规的操作必须改正, 凡是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必须全程监控;三是出现隐患不放手, 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任何可能感染的情况时, 如在离心、研磨、混合等过程中有污染物的溅洒、溢出时, 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以防含有病原体的气溶胶形成污染。

应严格按照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 做到安全、卫生规定上墙, 实验室规则上墙。还要积极做到课前讲安全、课上注意安全、课后总结安全。

2 加强落实管理责任, 明确各种安全制度

2.1 实验室安全守则

应坚决执行实验室操作规程。实验教师及实验学生在上课的时候, 要接触各种微生物及检验过程中的物品, 这些物品中有些对人体有毒害作用, 有些还具有易燃易爆性质。同时, 各种仪器、电器、机械等设备在使用中也可能存在危险性。因此, 作为实验人员, 必须遵守以下实验室安全守则。

(1) 实验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仪器、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按使用说明中的要求进行操作; (2) 实验室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避免不必要的污染; (3) 凡接触微生物的实验, 实验教师及学生应规范操作, 确保安全, 使用后必须清理台面和洗手; (4) 不使用无标签 (或标志) 容器盛放的试剂、试样; (5) 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废物应集中放在有生物危害标识的黄色垃圾袋内统一处理, 不得随意丢弃;所用的培养物、被污染的玻璃器皿及阳性的检验标本, 都必须用消毒水浸泡过夜或煮沸或高压蒸汽灭菌等方法处理后再清洗; (6) 在实验室使用手提高压灭菌锅时, 必须熟悉操作过程, 操作时不得离开, 时刻注意压力表, 不得超过额定范围, 以免发生危险; (7) 严格遵守安全用电规程。不使用绝缘损坏或接触不良的电器设备, 不准擅自拆修电器; (8) 实验人员要熟悉消防器材使用方法并掌握有关的灭火知识; (9) 实验结束, 实验教师及学生离开前必须检查门窗、水、电, 以确保安全。

2.2 实验用血液标本的管理办法

所有血液标本均视为污染性标本, 检验过程中出现针头损伤或皮肤沾血应马上用肥皂清洗并挤出伤口余血, 再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或污染面, 如果需要, 再包扎伤口。

一旦出现血液标本污染物品, 应立即使用医用消毒剂处理,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清除前应戴乳胶手套, 有条件时可以穿防护衣; (2) 先用紫外线进行表面消毒; (3) 用具有强吸水性的物质清除污染物并吸干; (4) 使用有效浓度的消毒剂消毒表面; (5) 吸干消毒剂; (6) 再反复操作; (7) 用清水冲洗污染部位并吸干, 将所有废弃物置于专用容器, 按实验室有关规定统一弃置。

2.3 实验用菌株的管理办法

实验教师及学生在使用菌种前后均应填写《菌株使用登记表》;学生实验课后的大量细菌培养物应集中清点后登记数量, 并由2人或2人以上送高压灭菌或放置专用冰箱保存、上锁;所有菌株的相关使用均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使用后用紫外线灯对操作空间进行消毒, 操作人员应根据洗手要求洗手。

一旦出现菌液污染, 应立即使用医用消毒剂处理,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清除前应戴乳胶手套, 有条件时可以穿防护衣; (2) 先用紫外线进行表面消毒; (3) 用具有强吸水性的物质清除污染物并吸干; (4) 使用有效浓度的消毒剂消毒表面; (5) 吸干消毒剂; (6) 用清水冲洗污染部位并吸干, 将所有废弃物置于专用容器, 按实验室有关规定统一弃置。

我们现在的教育对象还不能够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 实验教师应分工明确, 履行责任。在实验课上严格监管学生的行为, 对其违规操作及时制止, 给予纠正。如:在实验室里喝水、吃东西、揉眼睛、咬指甲等。在实验课上实验教师可以适当辅导学生实验 (分组管理) , 在完成对实验技术辅导的同时要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生物安全进行监管。

3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的合理应用, 明确安全设备的工作范围

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器、洗眼器、喷淋等生物安全设备要严格按照使用规则操作, 按各仪器设备要求的检定时间请专业人员检修、维护, 并设置专人管理。

实验室所有使用的仪器设备应明确使用目的、制订简易的操作手册。所制订的操作手册应满足常规的操作需要, 并设有简单的故障处理办法及使用记录, 以便于在发生污染或泄露事故时寻找事故源头。

超净工作台 (超净台) 是为了保护试验品或产品而设计的, 通过吹过工作区域的垂直或水平层流空气防止试验品或产品受到工作区域外粉尘或细菌的污染。一旦微生物样品放置于工作区域, 层流空气将把带有微生物介质的空气吹向前台工作人员而产生危险。此设备我们在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中用于培养基的制备。

生物安全柜 (BSCs) 是为操作原代培养物、菌毒株以及诊断性标本等具有感染性的实验材料时, 用来保护工作人员、实验室环境以及实验品的, 使其避免暴露于上述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感染性气溶胶和溅出物而设计的。世界卫生组织 (WHO) 出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明确说明:“生物安全柜可以有效减少由于气溶胶暴露所造成的实验室感染以及培养物交叉污染, 生物安全柜同时也能保护工作环境。”微生物检验实验课中的操作均应在此设备中完成, 但现在的条件暂时不能满足实验需求。我们还在沿用传统的办法, 使用酒精灯创造无菌环境, 而酒精灯对操作者本身的保护能力比较弱。

以上2种设备是实验室常用的设备, 不能混用、错用, 应合理使用, 应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区分, 以免发生事故。

4 加强对实验动物的正常使用及疾病预防

实验动物也是实验教学中生物安全的重要防范环节。当今的特殊传染病中, 大多数疾病的传染源都是动物 (果子狸、家禽等) , 所以对实验动物的安全使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不使用非实验动物做实验; (2) 正确操作。在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 例如抓拿实验动物的手法以及正当的防护 (如手套、动物固定装置) 等; (3) 严防动物咬伤、抓伤; (4) 对高风险实验室人员进行安全疫苗的注射。如经常接触小鼠、大鼠的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应注射出血热疫苗等。

5 加强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管理, 教师是主体

有资料显示, 在现有的医护人员中, 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对生物安全的宣传与讲授是必不可少的, 是学生接触生物安全的第一道门, 做好“进门”的把关工作是主讲教师与实验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我们现在的实验教学仍存在重专业知识轻安全技能的现象, 生物安全以及仪器设备的使用安全只占教学大纲的极少部分。例如:个人防护装置 (口罩、帽子、手套、工作服等) 如何正确穿戴在我们的教学中只是一带而过, 而没有安排课时进行系统的训练、考核。还有就是应该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结合专业内容以及实验内容反复向学生灌输普遍预防 (就是假定所有人的血液、体液标本都有潜在的传染性, 在处理血液、体液时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的观念。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养成良好的防护习惯, 让学生在实验或以后的工作期间对生物安全形成良性的条件反射。

在生物安全的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对生物安全的防护,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意外事故。例如:手套、衣物的污染;皮肤及黏膜的污染;刺伤、切割伤、划伤;感染性物质的洒溅;仪器设备的污染等。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也是个薄弱环节, 这些工作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做。

在整个生物安全管理过程中实验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是关键。这就要求实验教师经常参加一些有关培训, 不断扩展自身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同时, 要能够对一些紧急发生的意外情况妥当处理。

6 在实验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实验教师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还不够丰富, 这其中包括理论知识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还需要在今后参加各种生物安全培训中不断学习。

(2) 生物安全隔离及个人防护品的配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加大力度。

(3) 现在的实验室还只是仅仅保证完成教学内容的需要, 对生物安全的需要还不够全面。在今后的硬件设施改造时, 要重点加强对实验操作人员的保护。例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单向实验室。

(4) 教学大纲应该将生物安全列入其中, 这不仅是学生的需要, 也是医学教育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姚飞, 郭兰兰.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预防意识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3) :231.

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 篇2

兹证明 同志 2015年10月12日参加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合格,特颁发此证。

于田县人民医院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承诺书

于田县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

本单位申请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对于卫生行政部门告知的内容已清楚、全面了解,将认真履行告知的义务,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并郑重作出如下承诺:

1、本单位所报备案申请材料中所提交的所有材料是准确的、真实的、有效的。

2、实验室从事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检测、诊断、教学、科研等活动,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及规

教学、科研等活动,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3、建立健全法定代表人责任制,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实验室操作人员培训上岗制度。

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检测、诊断、教学、科研等活动,不擅自改变、增加活动范围。

本单位保证:如违反了国家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将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单位法人(签章):

日期:

实验室生物安全承诺书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于田县人民医院(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一系列部门规章制度的规定,现将相关事宜告知如下:

1.本人已熟读了本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等相关受控文件,意识到本实验室存在病原微生物获得性感染的风险和危害,对所读内容无任何疑义,对部门告知单内容已完全清楚和全面了解,并能认真履行告知的义务,全面接受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

2.在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中,自觉遵守《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等相关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要求。

3.根据核准的内容从事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不擅自改变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范围;不更改病原微生物技术操作流程,严格规范执行各种标准化操作程序,认真如实填报各项实验记录,认真履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消毒和灭菌规则及规范。

4.有权拒绝违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一切操作,对实验室存在的生物安全等所有缺陷或隐患有权向生物安全责任人或生物安全主管进行书面报告并自留有效文件备查。同时有义务完成上级生物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交办的其他相关任务。

5.本人已知在实验室工作,有可能感染《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确定的已知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感染性疾病及由于医学学科发展的局限性等尚未了解的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6.本人保证:如违反了国家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本人将承担由此产生的所有法律责任和民事责任。

7.对于上述内容和有关实验室安全的其他相关文件内容,本人已被详细告知并能全面遵章执行,本人愿意亲笔签署“知情并同意”意见,同时,自签名之日起将履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所有法律责任和民事责任及其义务。

8.承诺书签字生效后一式两份,由科室和个人保管以备查询 本人已知情并同意

部 门:

实验室责任人:

成 员:

浅谈生物实验课中的安全与防范 篇3

关键词:生物实验;分组教学;创新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生物三个必修模块中合计有22个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操作完成。这样,学生动手参与实验的次数和机会多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机会就多了,但是实验室发生的意外也就多了。本文针对生物实验过程中学生伤害事故及其预防危险发生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生物实验课出现的常见安全事故

1.操作失误,出现的物理伤害

学生在使用实验器具解剖针、剃须刀片、盖玻片、载玻片等时容易划破皮肤,造成伤害。如,“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学生使用刀片切取脂肪组织薄片(徒手切片),临时装片制作时,盖玻片很容易损坏。

2.学生违反操作规定的伤害

采用不合适的操作方法,常是发生实验事故的根源。例如:1994年,某中学初三(1)班学生在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溶液的实验课上,教师x详细地讲解了有关的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并特别强调,切不可把水直接向浓硫酸中一次倒入……老师讲解后,还为学生规范地演示了操作。实验开始后,第一组的学生林xx上课不注意听讲,就自以为是地把水直接向装有50毫升浓硫酸的烧杯中倒入,顿时烟起酸溅,其脸上部分烧伤,手多处烧伤。

3.大意使用化学药品造成的伤害

做生物实验是经常会使用到一些化学药品,有些药品和试剂有某种程度的危害,有的具有腐蚀性、有的具有毒性,在使用这些化学物品时,容易造成灼伤。“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使用酒精灯进行水浴加热,此实验如不小心很容易引起燃烧,造

成伤害。例如,某中学教师x正组织学生上实验课,学生y因借用坐在实验桌对面的同学的钢笔,无意中碰倒了酒精灯,酒精溅在本组同学z的脸上并燃烧,致使z面部皮肤烧伤脱落,造成中度

烧伤。①

4.教师擅自离开课堂,学生乱做实验引起伤害

上课期间教师如擅自离开课堂,就容易引起教室混乱。例如:某中学教师x正组织学生上实验课,其父突然从外地赶来探望儿子并找到课堂上,x随即向学习委员交代了几句便领其父回宿舍休息。等他安顿下父亲匆忙赶到实验室时,发现学生正乱作一团。原来教师x离开实验室后,一实验小组的学生因争着动手做实验碰翻了盛有硫酸的玻璃杯,造成3位学生被硫酸烧伤,其中一位用硫酸溅在眼皮上,造成轻度烧伤。

二、预防事故发生的对策

1.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

实验基本技能是指“三基”,即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

(1)理论课上要精心設计教学过程,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实验的全过程,教师都要反复强调,讲清实验的各个细节,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

(2)在实验开始前,使用的仪器和器具要有严格的操作使用要求,要求学生按规定使用。

(3)加强演示实验,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实验中,如果只讲徒手切片怎么做,不操作给学生看,他们很难理解此过程,因此,教师要边讲边操作,而且要反复操作,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和深刻地掌握此过程,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划伤。

2.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实验课与理论课相比,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这一切使学生感到格外新鲜。为了使实验课能顺利进行,每次上实验课前必须说明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并要向学生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实验时千万不可蛮干、乱干,应保证实验室内环境安静,教导学生不要做与本实验无关的动作,以免损坏实验仪器,发生意外事故。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作风。

3.实验分组教学

现在一些学校一个班有的人数达到70人,这样一起进实验室做实验,就显得很拥挤,一个老师忙不过来,容易导致混乱。进行分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既可以提高实验质量,又可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4.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实验过程中,对一些实验进行适当改进,可以减少安全事故。比如,我在组织学生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鉴定”实验时,用实验前教师烧开的沸水取代酒精灯加热,可以避免不小心引起酒精灯的燃烧;“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使用液体脂肪取代徒手切片,可以避开刀片划伤手指。

5.教师监守课堂

实验前,教师要对所用的实验装置及药品等进行认真检查,上课期间不能擅自离开实验室,应自始至终在教室巡视指导,维

持好课堂持续,避免混乱场面的出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绝对不要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独自让学生进行实验。

可见,随着教育理念的逐渐转变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生物学实验和实习等活动会逐渐增多,生物学教学中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将会日渐凸显。强烈的安全意识、广博的生物学安全知识和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

参考文献:

李建明.生物学教学中的安全与安全防范.生物学教学,2005(7).

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 篇4

一、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指对病原微生物、基因修饰生物、外来有害生物等生物体通过直接感染或间接破坏环境而导致对人类、动物或者植物的潜在风险或现实危害的防范和控制。其目的是防止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与病原微生物接触感染或意外泄漏导致疫病传播和环境污染。

实验室生物安全 (Laboratory Biosafety, LBS) :指在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实验室中用以防止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无意中暴露及意外释放, 避免对工作人员和相关人员的危害的防护原则、技术以及实践。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1]。

二、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生物安全管理的国内外现状

1974年,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国家卫生研究院 (CDC/NIH) 首次出版了《基于危害程度的病原微生物分类》一书;1983年,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一版;随后, CDC/NIH又制定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作了系统全面的规定。

在我国, 由于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研究起步较晚, 于2002年卫生部首次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但没引起足够重视;直到2003年SARS爆发后, 我国才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管力度, 于2004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该法规的颁布使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逐渐走向科学、规范、系统、全面的崭新阶段。

三、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

(1) 北华大学 (以下简称“我校”) 医学检验实验课涉及医学检验、口腔、药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预防医学等多个不同专业、不同班级, 因此实验室使用频率较高, 对于不同群体的实验教师管理难度也较大。

(2) 个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针对我校医学生, 大多数学生对个人防护措施仅限于了解, 少数学生进入实验室不佩戴口罩、帽子、手套, 一部分学生缺少无菌操作意识, 偶尔会有学生在实验室吃东西, 实验结束后没有彻底消毒洗手, 实验废弃物随意丢弃等一系列不良的个人习惯折射出学生自我防护意识的匮乏。

(3) 由于我校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教师人数的限制, 不能对学生逐一辅导, 以至于学生对实验技术操作不熟练, 现学现用, 易导致实验事故的发生。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管理措施

1. 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 使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达到普及化

(1) 实验教师要对卫生部颁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文件的主要内容做详细讲解, 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生物安全知识, 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加强无菌操作观念, 纠正不良实验习惯。

(2) 实验教师要从根本上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防护。在实验室管理中, 由于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有些实验教师往往只注重实验教学理论及实验教学技术环节, 但忽略了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和生物安全防护, 忽视了本应该承担的安全防护责任。因此, 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中强化生物安全防护的知识非常必要。

2. 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针对各医学院校自身的特点, 结合各医学检验实验室实际情况, 以国家实验室安全法律法规为基础, 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地落实和执行, 不能流于形式。每位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均采取人员登记制度;实验室应制定生物安全手册以及安全防护流程操作手册;要实行危险标识制度, 在实验室醒目位置张贴生物危害标志, 起到警示提醒的作用;制定实验室消毒灭菌制度, 建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记录本, 严格进行消毒记录;实验室要建立各种使用记录, 使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建立个人防护制度以及提供必需的急救设施;为了应对实验室里的突发事件, 要建立实验室应急处理预案。

3. 加强培训

(1) 加强学生操作技术培训。实验室主要生物危害包括:微生物气溶胶吸入、刺伤割伤、皮肤黏膜污染、食入、感染的实验动物咬伤等;感染的途径主要包括:皮肤接触或黏膜接触、吸入、食入、接触动物等;产生气溶胶的实验室操作主要包括:倾倒毒液、离心、抽取培养液、玻片凝集实验、打开培养容器的螺旋瓶盖、刷衣服拍打衣服等。要让学生明白实验室内发生感染的途径, 强调个人物理防护[2], 反复强调规范学生的操作技术, 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2) 加强急救知识的培训。在实验室中可能会出现有害飞溅物不慎进入眼睛或皮肤, 这时我们就要学会紧急喷淋和洗眼器等冲洗设备的使用;对于实验室的有毒化学药品如二甲苯、甲醛、EB、苯酚等, 以及放射物的泄漏采取有效的防护知识培训。

(3)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在实验室内会出现学生在实验室不穿白大衣, 不戴手套、口罩;实验完毕不用消毒液彻底洗手;不摘手套触摸生活用品;医用垃圾和生活垃圾混放, 这些不良的实验习惯, 说明师生从根本上忽视了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由此导致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 对于进入实验室的学生, 我们要进行生物安全培训, 强化安全意识, 使其养成良好的个人实验室习惯, 加强自我保护和防护。为此, 学生们不要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储藏食物、涂抹化妆品、摘戴隐形眼镜或吸烟。进入实验室一定要穿好工作衣, 实验结束后正确处理实验废弃物, 自觉做好手的清洗和消毒。

4. 医疗垃圾的处理

作为医疗垃圾的实验室废弃物应该严格地与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显微镜、试管、滴管等回收的实验器材要由实验教师统一收回, 严格消毒清洗;应配备专用包装物或容器以及相应的标识、标签及封口, 将实验废弃物按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 不可回收的废弃物如纱布、棉签、棉球、标本等直接丢入专用污物袋并且每个包装物或者容器上应系中文标签, 损伤性废物如采血针等应丢入利器盒中。

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是医学检验专业师生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同时也是实验教师的职责。因此, 要加大对学生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教学环境这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保龙, 苏虹, 伍佳玲.在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学的思考[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0, 14 (5) :460-462.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篇5

Dr.Tiger

(修订说明:CNAS-CL09实施后,对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提高了要求,对实验室人员在配制培养基过程的生物安全、高压锅的生物指示剂还有菌种的传代次数均提出明确的要求,为适应新要求,对旧版的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过程作了补充,同时修改和完善了一些小问题)

一、目的

制订本规则,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实验设备安全卫生以及防止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进入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三、安全操作规程: 1.员工安全操作规程

1.1 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

1.2 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做好卫生防护,并在有关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同时注意做好环境维护及保密工作。

1.3 进行感染性实验时,禁止他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方可在实验室工作。

1.4 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1.5 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1.6 尽量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1.7 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1.8 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用75%乙醇或巴氏消毒液消毒。

1.9 实验人员在配制培养基过程中,需尽量避免接触性或吸入性危害,特别是配制TTB和碘液等对人体有害的培养基或试剂时,要穿戴工作服、口罩和手套,并在通风橱中进行。

1.10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案。

1.11禁止将无关动物带入实验室。2.无菌室安全操作规程

2.1无菌培养室每天都要用0.2%的新洁尔灭拖洗地面一次(拖布专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min以上,超净工作台台面每次实验前要用75%酒精擦洗。然后紫外线消毒30min。操作用具如移液器、废液缸、污物盒、试管架等用75%酒精擦洗后置于台内同时紫外线消毒。

2.2无菌室应保持清洁,严禁堆放杂物,以防污染。

2.3无菌室应备有工作浓度的消毒液,如5%的甲酚溶液,75%的酒精,0.1%的新洁尔灭溶液,等等。

2.4无菌室应定期用适宜的消毒液灭菌清洁,以保证无菌室的洁净度符合要求。2.5需要带入无菌室使用的器械、平皿等一切物品,均应包扎严密,并应经过适宜的方法灭菌。

2.6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前,必须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消毒,然后在缓冲间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子,口罩和手套(或用75% 乙醇等消毒剂再次擦拭双手),方可进入无菌室进行操作。

2.7无菌室使用前必须打开无菌室的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灭菌后通无菌风至少30min以上人员才能进入。操作完毕,应及时清理无菌室,再用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

2.8供试品在检查前,应保持外包装完整,不得开启,以防污染。检查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外表面。

2.9每次操作过程中,均应做阴性对照,以检查无菌操作的可靠性。2.10吸取菌液时,必须用移液器吸取,切勿直接用口接触吸管。

2.11接种针每次使用前后,必须通过火焰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接种培养物。2.12带有菌液的吸管,试管,培养皿等器皿应浸泡在盛有5%来苏尔溶液或巴氏消毒液的消毒桶内消毒,24小时后取出冲洗。

2.13如有菌液洒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用5%石碳酸溶液或3%的来苏尔倾覆在被污染处至少30分钟,再做处理。工作衣帽等受到菌液污染时,应立即脱去,高压蒸汽灭菌后洗涤。

2.14凡带有活菌的物品,必须经消毒后,才能在水龙头下冲洗,严禁污染下水道。2.15无菌室应每月检查菌落数。在层流无菌风开启的状态下,取内径90mm的无菌营养琼脂平板5个,分别放置无菌室四周及中央位置,开盖暴露30分钟后,倒置于36℃培养箱培养48小时,取出检查。100级洁净区平板杂菌数平均不得超过1个菌落/平皿,10000级洁净室平均不得超过3个菌落/平皿。如超过限度,应用臭氧发生器等对无菌室进行彻底消毒,直至重复检查合乎要求为止。3.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安全使用操作程序:

3.1堆放:将需灭菌的物品予以妥善包扎,各包之间留有空隙,依次堆放在灭菌桶的筛板上,以蒸汽穿透,提高灭菌效果。需灭菌物品外需黏上高压指示胶带以检验灭菌温度是否达到要求。

3.2 加水:在锅体内注入生活用水,水位一定要超过电热管2厘米以上(不宜过多);连续使用时,每次操作前,必须补足上述水位,以免烧坏电热管和意外发生。

3.3 密封:在每次使用高压锅前,都必须认真检查高压锅的出气伐和安全阀,确保其状态完好,如有故障,在故障排除之前不得使用高压灭菌锅。把堆放好物品的灭菌桶放在锅体内,盖上锅盖并锁紧。

3.4 加热灭菌:将灭菌器接通与铭牌一致的电源,按下电源开关,接通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已正常输入本器,按下开始按纽电热管开始加热工作;非全自动的高压灭菌锅要注意排空空气,确保灭菌时高压锅内是饱和水蒸气,高压灭菌锅内灭菌期间工作人员需监视高压锅指示面板上的压力、温度和时间等。

3.5 开盖:灭菌结束后,切勿立即将灭菌锅内的蒸汽排出,否则:由于液体物品的温度未能下降,而压力蒸汽突然释放,会使液体剧烈沸腾,造成溢出或容器爆裂。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位后,方可开启锅盖。

3.6 灭菌后无菌工器具及培养基应存放于无菌区域(如灭过菌后的无菌室或生物安全柜内),无菌物品需有明确标识。

3.7 每年至少2次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生物指示剂检查灭菌效果并记录,指示物需放在不一达到灭菌的部位(如堆放物品的居中位置)。4.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

4.1确认玻璃窗处于关闭位置后,打开紫外灯,对安全柜内工作空间进行灭菌。灭菌结束后,关闭紫外灯。安全柜使用前后均需灭菌。

4.2抬起玻璃门至正常工作位置。打开外排风机。打开荧光灯及内置风机。检查回风格栅,使之不要被物品堵塞。在无任何阻碍状态下,让安全柜至少工作10分钟。

4.3用消毒液彻底清洗手及手臂。穿上工作褂,戴橡胶手套并套在袖口上,如有必要的话,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4.4按实验程序放入实验材料,要将工作区域内的污染物质与洁净物质分开放置。尽量将所需要的物品在正式操作前全部放入安全柜,但不要过载,不要挡住前后风口。4.5尽量避免使用可干扰安全柜内气流流动的装置和程序。在操作期间,避免随便移动材料,避免操作者的手臂在前方开口处频繁移动,尽量减少气流干扰。

尽量不要使用明火,接种环之类用红外灭菌器灭菌。

4.6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有物质溢出或液体溅出,在将物品移出安全柜前,要对其表面进行消毒,为防止安全柜内有任何残留的污染物,在安全柜工作过程中,就要将安全柜内表面全部消毒。所有接触了污染材料的物体,在从安全柜中取出前,要进行表面消毒。所有开口容器,从安全柜中拿出前要盖好。

4.7全部工作结束后,用70%的乙醇或适当的中性消毒剂,擦拭安全柜内表面,让安全柜在无任何阻碍的情况下继续至少工作5分钟,以清除工作区域内浮沉污染。

4.8关闭照明灯和安全柜风机。关闭玻璃门,打开UV灯消毒。灭菌结束后,关闭UV灯。4.9定期抬起工作区域下面板,擦拭或冲洗工作面底下空间。

5.标准菌株安全操作规程

5.1标准菌株由专人保管。保管人负责建立标准菌株目录;目录至少应包编号、菌株号、菌种名称、来源、购买日期、购买数量、保存方法等。

5.2标准菌株应做好标识后,保存于专用冰箱中。

5.3标准菌株不能随意转借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时,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提供。

5.4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标准菌株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要穿戴巳经污染的防护性手套触摸门柄、仪器或污染区以外区域,避免扩大污染范围。

5.5试验结束后,操作过程中所有可能与生物危险物接触或被污染的试验器械和物品,能够高压消毒的必须高压消毒,不能进行高压消毒的物品,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处理。

5.6 标准菌株传代原则上不超过5代。

6.微生物培养物废弃物安全处理程序

6.1 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防止利器损伤。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

6.2 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应用次氯酸消毒液或其他有效药品进行消毒。

6.3 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须经巴氏消毒液消毒处理或高压灭菌后,置于专门污物袋内,交由专业卫生处理公司处置。

6.4 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7、微生物实验室紧急事故处理办法

7.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受伤人员应脱下防护服,清洗双手和受伤部位,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进行消毒,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同时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7.2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进行必要的医学处理。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7.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暴露人员应接受医学咨询,同时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若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应推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同时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待气溶胶排出、较大的粒子沉降后,在生物安全负责人的指导下,清理人员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进行污染的清除。

7.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应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并倒上消毒剂。作用适当时间后,将覆盖物以及破碎物品清除,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已污染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对其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消毒。所有操作过程中要求戴手套。

若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后,再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按废弃物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7.5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适当时间(如30min),使气溶胶沉积。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不开盖或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如30min)。同时应通知生物安全负责人。玻璃碎片应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棉花进行清理。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入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进行消毒。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消毒后回收。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多次擦拭,再用水冲洗后干燥。

清理时,应戴结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在外面再戴适当的一次性手套。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7.6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所有的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若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也可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

7.7生物安全柜内生物危害溢出。等待至少5min,让安全柜充满气溶胶,清理时应穿戴实验服,安全眼镜和手套,且让安全柜继续工作。使用浸泡消毒剂的消毒纸巾吸附溢出物,进行消毒处理应保证一定的接触时间(至少20min)。并用同样的消毒纸巾擦拭安全柜内壁、工作台表面和柜内所有设备。按照正确的生物废弃物处理步骤处理被污染的物质,将可回收的被污染物品放入生物危害物回收袋或高压灭菌盘并且用报纸包起来,然后进行消毒或清理。用消毒剂对无法进行高压灭菌的物品进行至少20 min的消毒处理后再拿出安全柜。最后脱下个人防护服并放进污染物收集袋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若所要清理的物品达到2级生物安全水平或者更高,应联系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人。

生物节律在驾驶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生物节律;安全;驾驶人

中图分类号:C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96-02

1 引言

在人——车——路这个交通系统中,由于人的因素所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数占97%左右,其中约有93%是由驾驶人的原因造成的。因此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降低事故率,就必须做好驾驶人的安全管理工作。在驾驶人安全管理方面,多数局限于抓思想政治工作、业务技术水平和安全教育等,却忽视了人体自身生理机能的变化规律。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企业的安全制度健全,安全教育天天抓,客观环境和条件都不错,驾驶人自我保护意识、业务技术能力、责任心也都比较强,按常理不会出事故,结果竟出了事故。分析事故原因,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这些事故往往是由人的生理心理因素造成的。

2 生物节律的一般规律

生物节律是自然界各种生物机体内,按照自己的特定的“时间表”,进行运动的规律。生物节律原理是1960年冷泉港国际生物节律座谈会以后创立起来的一门新的科学,它反映生命活动周期与人类体力、情绪及智力状态间的明显关系的理论。人从出生那天起,其体力、情绪和智力就开始分别以23天、28天、33天的周期以“高潮期一一临界期一一低潮期一一临界期一一高潮期……”的顺序循环往复,各按正弦曲线(如下图1所示)变化,直至生命结束。每个周期中高潮期和低潮期各占一半,高潮期和低潮期之间转换的期间为临界期。人的状态受这3种生物节律的影响。在高潮期,人处于相应的良好状态;在低潮期,人则处于较差状态;三节律曲线与时间轴相交的那一天为“临界日”,或包括其前后各1天为“临界期”,人处于此间状态最差,其体力、情绪和智力处在变化过渡之中,是最不稳定的时期。三节律曲线各时期人各方面状态的特点如表1所示。

根据计算,在一个人的70年生命范围内,智力与情绪同时处于临界期大约有55天;情绪与体力同时处于临界期大约有80天;智力与体力同时处于临界期大约共有70天。三重临界期是更少的。在双重临界期特别是三重临界期,应注意避免人的失误,以防止出事故。

3 生物节律对驾驶人安全行车的影响

驾驶人操纵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从环境(包括车内环境和车外环境)获取相关信息,经大脑中枢器处理(思考、判断),由手脚做出相应的控制动作。驾驶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交通事故,统计表明,由于驾驶人操作不当引发的事故占总事故起数的15%左右。驾驶人当日的体力、情绪、智力对整个驾驶操作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就是他的生物节律与安全行车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者指出,在体力的低潮期,体力和耐力下降,易疲劳。人疲劳,反应就会变慢。正常情况下,驾驶人从接收信息到做出反应约为0.5s,而全身困倦的驾驶人就需要18s,按汽车车速为50km/h计算,18s可行驶240m,比正常情况多233.06m,这对行车安全是非常不利的。在情绪的低潮期,驾驶人精神恍惚,喜怒无常、烦躁,易产生烦恼情绪,有烦恼情绪的驾驶人,开车注意力会发生偏移,对交通环境的感知减弱,容易遗漏必要的信息,而引发交通事故。生物节律的高潮期,人表现得精神旺盛、生机勃勃、心情愉快、思维灵敏、记忆效果好,对驾驶来说也不一定就是安全的。愉快情感的产生对工作是有利的,但极度愉快会导致过于激动,容易使人不时回味而沉浸在欢乐之中,从而出现凝神,旁若无人,思想开小差,引发交通事故。

驾驶过程需要驾驶人始终高度集中注意力,把注意力集中在驾驶这个行为上,在智力的低潮期,人的判断能力下降,很难从众多复杂的交通信息中选取有用的信息,特别在凌晨2—4点生物节律最“脆弱时间”,这时人的注意力几乎降到了零,驾驶人往往对出现的小状况不能做出最佳反应,在慌乱中使小状况变成了大事故。

最危险的是临界期,这是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生理、心理均处于频繁的变化中,人体各器官之间可能会出现失调现象,比如自我感觉明显不好,对工作或生活的情绪低沉,遇事会出现忧郁寡断,很容易肇事。据有关资料统计,驾驶人责任事故的发生有50 ~70%是在“临界期”之中发生的。

4 生物节律在驾驶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为了预防交通事故,提高驾驶工作的可靠性,我们要将生物节律理论应用到驾驶人的安全管理工作当中,实践证

明這非常有效。江苏省某汽车运输企业,从2003年2月起开始运用生物节律指导安全管理,当年发生事故总起数较前一年下降了42%。生物节律理论在安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4.1 强化教育,做到人人心中有数

通过开设培训班或讲座等形式,使得运输企业得管理人员乃至每一位驾驶人了解生物节律理论的内容及其对安全驾驶的重要意义。

4.2 依表行事,科学安排驾驶任务

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绘制出每一位驾驶人的生物节律表和生物节律曲线,从中查出每位驾驶人每月的最危险区,危险区和临界区,以图表的形式公布在安全活动专栏内,并据此安排相应的驾驶任务。

4.3 健全安全机制,实行分类指导,区别管理

车队或班组长要具体掌握每个驾驶人的生物节律,对于处于最危险期的职工,由车队分解到班组和个人进行联保,由班组承包个人的安全,不许处于最危险期的职工单独出车,对于处于危险临界期的驾驶人要进行安全谈心活动,明确其在安全上应注意的事项或安排其轮休,做到防患于未然。

4.4 采用多种形式,提醒驾驶人注意

在每位驾驶人出车时,告知其当天的生物节律情况,对处于危险临界期的驾驶人在其车上插小红旗,以示提醒;或者把驾驶员当天的生物节律表打印出来贴在车上,对重要的情况用不同颜色的线标注出来;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生物节律情况,在车上放置一些小摆设提醒驾驶员。

5 结语

生物节律与许多疾病关系密切,如睡眠障碍、抑郁症、肿瘤,为此我们要提高每一位驾驶人的身体素质。生物节律系统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各不相同,如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工作中与领导及同事之间的关系等都将影响导致节律紊乱,出现与人体生物节律不相吻合的异常现象,要求每个驾驶人在掌握自身节律特点的同时,必须对自身所处的各类环境对自身节律的影响充分考虑,当遇到不顺心的事儿时,应在安全上多留一份心,确保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建辉.探索事故隐患中的人体生物节律因素[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1,4(2) .

[2]马骏编著.交通运输安全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蒋忠平.生物节律左右行车安全[J].交通与运输,2001,5(2).

[4]李百川编著.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心理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 篇7

下面将以某BSL-3实验室为例,介绍该实验室所用生物安全型高压灭菌器的系统构成、工作原理、结合BSL-3实验室要求的工作流程以及灭菌效果监测方法等。

一、工作原理和构成

(一)工作原理

目前国际上高压灭菌器广泛采用的处理方法是高温高压灭菌法,以蒸汽作为灭菌因子,在灭菌器不存在冷空气的条件下,充入纯蒸汽并施加压力可提高蒸汽温度,当蒸汽与物品充分接触时放出潜热加热物品达到杀菌目的。高温灭菌消毒的原理是高温对微生物具有明显的致死作用,用高温处理微生物时可对菌体蛋白质、核酸、酶系统等产生直接破坏作用,可使蛋白质中的氢键破坏从而使蛋白质变性和凝固,使酶失去活性,导致菌体死亡。高温灭菌消毒具有效果可靠、性能稳定、对自然环境无污染的优点。

(二)系统构成

该BSL-3实验室所用生物安全型脉动真空灭菌器主要由灭菌室腔体、夹套、蒸汽发生器、真空泵、软化水泵、腔门及密封圈、管路系统、空气过滤器、电气及控制系统等组成。该灭菌器根据BSL-3实验室需求,设置了八个灭菌程序,分别为固体灭菌、敞开液体灭菌、封口液体灭菌、密封测试、过滤器消毒、橡胶塞灭菌、常规121℃灭菌、BD测试程序。

1. 灭菌室腔体。

用于放置BSL-3实验室内需要灭菌的物品,内有层架满足物品分类放置。工作时处于高温高压状态,里面设有温度和压力传感器,腔体底部的排放口用于蒸汽和冷凝水排放,蒸汽通过腔体底部的排放口进入,同时灭菌冷凝水,所有的冷凝水一直留存在腔体内和装载的物品一起被灭菌。

2. 夹套。

包裹在灭菌室腔体外面,工作时充满高温高压蒸汽,给腔体起隔热作用。

3. 蒸汽发生器。

用于产生纯净的蒸汽供灭菌使用,通过压力开关、水位传感器等控制自身加热丝的通断来产生满足一定压力要求的蒸汽。

4. 真空泵。

用于在脉冲阶段将灭菌室腔体抽至真空或一定压力的设备。真空泵连接在高效冷凝器上,用以高效移除空气并防止泵因温度过高而损坏。

5. 腔门及密封圈。

该灭菌器腔体门有两扇,一扇门在BSL-3实验室污染走廊,另一扇门在BSL-3实验室外侧(清洁区)。BSL-3实验室对密封性和压差梯度有严格的要求,因此高压灭菌器门只有在完成一个灭菌程序后,内外侧门只能开其中一个,安全互锁。任何情况下两侧门不能同时打开。

由压缩空气提供动力驱动汽缸来开关灭菌室腔体门,门的密封通过O型硅胶密封条来实现。当一个程序开始时,密封条后部通入蒸汽(有压力),从而紧密贴合门背部,实现密封。当程序结束时,密封条后部气体通过真空被吸回,卸载端的门打开。

6. 管路系统。

蒸汽管路、无菌空气管路、冷凝水管路等管路和阀门均采用不锈钢,还包括压力表、冷凝器等。

7. 空气过滤器。

提供可更换的空气过滤器,用于压缩空气进入腔体和门的密封。过滤后的气体用来给门加压密封,在灭菌循环结束后平衡腔体内外压力。过滤器为不锈钢材质,对于0.2μm物质的效率可达到99.999%。

BSL-3实验室污染走廊侧门在开门时,可能会有含病原微生物的空气进入高压灭菌器腔体,因此在抽真空时腔体内气体必须经过高效过滤后方可排出,高效过滤器在每个灭菌循环都被灭菌。

8. 电气和控制系统。

采用PACS 3000模块PLC控制系统,监测系统操作、声光报警、参数设置等。

二、工作流程

该BSL-3实验室生物安全型高压灭菌器工作流程如下:

1.开启纯水开关,检查纯水压力是否在0.1~0.3MPa范围内;开启软化水阀,检查供水压力至0.25~0.4MPa;打开压缩空气开关,待压力至0.6~0.8MPa。

2.合上电源总开关,把灭菌器的电源开关旋至开“1”的位置,观察现场系统各仪表、阀门指示灯是否正常。控制系统首先检查蒸汽发生器水位是否正常,如果正常则启动蒸汽发生器制造蒸汽,通过蒸汽发生器内电热丝的通断使蒸汽压力在2.6~2.9bar范围内达到平衡。与此同时夹套蒸汽阀打开,蒸汽通过管路源源不断被输送到夹套中,使夹套中的温度和压力不断升高。

3.把高压灭菌器清洁区侧门打开,放入BD测试包,选择BD测试程序,待“开始”按钮灯亮后才能运行该程序验证高压灭菌器抽真空能力,程序运行完成后把污染走廊侧门打开查看验证效果,验证合格后方可进行BSL-3实验室灭菌。

4.根据BSL-3实验室废弃物类型从程序列表中选择适当程序,把污染走廊侧门打开,将需要灭菌的废弃物放入腔体内,把门关好,待“开始”按钮指示灯亮后可进入所选择的灭菌程序。下面以固体废弃物灭菌程序为例阐述灭菌过程。

5.灭菌过程第一步:负脉冲阶段。该阶段真空泵通过灭菌室腔体底部的冷凝水排放口把腔体抽至近真空(0.15bar),腔体内气体经冷凝器冷却后经高效过滤器过滤后排出,接着灭菌室蒸汽阀打开,当腔体内蒸汽压力达到0.8bar左右,真空泵再次启动将其抽至近真空。如此反复抽放三次可基本抽空灭菌室内原有空气,降低其不冷凝气体含量,提高灭菌效果。

6.灭菌过程第二步:正脉冲阶段。该阶段灭菌室蒸汽阀持续打开直到腔内压力上升至1.85 bar左右时关闭,接着真空泵启动抽取灭菌室内蒸汽直至压力降到1.2bar停止。如此反复抽放5次,可使腔内物品受热更加均匀。

7.灭菌过程第三步:灭菌阶段。该阶段蒸汽持续进入灭菌室腔体,腔内压力和温度同时上升,并根据预设的程序在121℃处保持30分钟。在此过程中,腔中蒸汽不断放热并液化成水,高温高压的蒸汽通过灭菌室蒸汽阀补充进去维持腔内温度和压力,腔体内所有菌体将被彻底杀灭。

8.灭菌过程第四步:后处理阶段。该阶段灭菌室内蒸汽排放,真空泵启动把灭菌室腔压力抽至0.1bar左右,腔体内的水分因压力和沸点降低蒸发成水蒸气,腔体内得到充分的干燥。真空泵停止工作后,空气阀打开,外界空气经过无菌空气过滤器后通过该阀进入灭菌室腔体,使腔体压力与外界压力平衡。到此整个灭菌过程完毕。

9.程序完成后把清洁区侧门打开,操作人员把已灭菌物品取出后按“关门”键关门。

10.一天工作完成后依次关灭菌器、压缩空气、软化水和纯水开关。

三、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BSL-3实验室实验操作过程所产生的固体或少量液体废弃物中含有病毒和细菌等有害物质,若病毒等有害物质未完全灭活被排出实验室,其对周边环境有很大污染风险,因此必须对BSL-3实验室高压灭菌器灭菌效果进行验证,把污染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BSL-3实验室高压灭菌器效果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物理参数监测

该实验室所用脉动高压灭菌器具有卓越的PACS3000控制系统和OP30友好用户界面,在可视界面可直观监测腔体和夹套温度、压力、灭菌时间等参数,并在灭菌器配套打印记录仪形成曲线记录、打印下来。另外,高压灭菌器在整个工作流程过程中,若有温度或压力未满足参数设定值要求则系统随时会报警,要求运维人员对相应影响因素进行改进。

BSL-3实验室高压灭菌器每次运行均须对物理参数进行监测,如灭菌阶段温度和压力、灭菌时间等。若灭菌程序运行过程中有报警发生,必须消除故障后再次运行该程序,直到程序完整运行且无报警发生方可开门取出废弃物。

(二)化学监测

化学监测是利用化学指示剂在一定温度、作用时间与饱和蒸汽适当结合的条件下受热变色的特点,用于间接指示灭菌效果或灭菌过程的监测方法。化学监测常用的方法有:

1. BD测试:

用于检查灭菌器腔体经抽真空后残留冷空气的浓度,监测真空水平、是否漏气等,残余冷空气的存在是灭菌器灭菌失败的主要原因。测试时将标准BD测试包放于灭菌器排气口上方,灭菌器内不能放入其它待灭菌物品。循环完成后,取出BD包验证是否满足要求。BSL-3实验室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合格后方可使用。

2. 指示胶带:

放在灭菌包外,BSL-3实验室每个灭菌包包外均应贴有包外化学指示胶带或包外指示卡用于指示每一包物品是否经过了灭菌处理。

3. 指示卡:

可以指示灭菌温度和持续作用时间,以间接指示灭菌效果。监测时应放于测试包或待灭菌包内。每次灭菌都要使用,每包必用。灭菌后指示色块达到标准颜色为合格,若发现包内指示卡不合格,应找出原因,重新灭菌处理直到合格为止。

(三)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是一种对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效果进行验证的重要监测方法。将纯绵手术巾折叠成23cm×23cm×15cm大小的标准试验包,将两支嗜热脂肪芽胞肝菌(ATCC7953)放于包中心,将试验包置于灭菌器腔体冷凝水排放口上方,门关闭并密封后从程序列表中选择固体灭菌程序,灭菌周期完成后从包中取出,挤碎指示管内安瓿让培养液浸透管内菌片,放于56℃专用培养箱内培养48h,连同阳性对照管观察结果。所有包内灭菌后指示管内培养液均没有变色,同时阳性对照管内培养液变成黄色,可判定灭菌合格。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周应进行一次生物监测。

四、结束语

生物安全型高压灭菌器是BSL-3实验室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正确使用和规范操作高压灭菌器是保证实验室废弃物正常灭活的重要前提,灭菌效果监测是保障BSL-3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蒋晋生,卢金星,王小勇,等.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监控系统应用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3):19-22

[2]李太华.实验室生物废水连续消毒灭菌处理系统[J].医药工程设计,2005,26(5):24-25

[3]谢鹏程.HS66系列高压灭菌器原理、故障及维护保养[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6):118-120

[4]沈谨.实验室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安全性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位论文,2007

血液检验中的生物安全问题 篇8

关键词:检验人员,血液检验,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是防止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无意中暴露及意外释放的防护原则、技术以及实践[1]。血液检验是对患者或健康人进行的血液检查方法。由于患者的血液是很多病原体的传播载体, 如艾滋病病毒 (HIV) 、乙肝病毒 (HBV) 、丙肝病毒 (HCV) 等, 因此, 血液检验的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为此, 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国内外有关文献, 对血液检验中生物安全性问题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

血液学检验中的危险性

经过血液传播的疾病较多, 比较常见的包括HBV、HCV、HIV等, 特别是HBV和HIV, 检验前, 检验人员并不知道患者的感染情况, 检验结果出来后才知道患者的血液是否含有HBV或HIV。种种原因会导致直接接触造成感染, 常见的直接传播途径包括以下3种。

皮肤破损:检验人员的皮肤破损, 如小伤口、溃疡、擦伤等, 接触HBV、HIV等血液, 可以造成感染。

穿刺针头、刀片伤及检验人员:给患者抽血或其他有创接触的针头、刀片刺破检验人员, 是导致职业性感染的重要原因[2]。

黏膜接触:由于检验人员不小心将患者的血液洒落, 或者离心飞溅出来, 检验人员的皮肤、黏膜等被污染, 或者是溅落到试管表面、指甲、电话等, 或者经手揉眼、抠鼻等, 导致间接接触。

血液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检验人员要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对广大的实验室工作人员来说,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也是人人需要遵守的。但是尽管如此,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 仍隐藏着各种潜在危机[3], 常常被我们忽视, 增加了职业风险。因此, 检验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检验人员尽量保持手部皮肤完好, 避免有伤口, 在工作时要穿隔离衣、戴口罩、隔离帽、手套。接触有可能污染的材料时, 必须带双层手套, 操作完毕后立即洗手, 进行消毒。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血液飞溅到检验人员面部的情形, 检验人员要戴口罩, 必要时戴防护镜。万一发生飞溅, 要及时将口罩摘除, 及时清洗面部, 若飞溅到眼部或鼻腔等黏膜处, 要及时清洗, 眼部要用洗眼器冲洗[4]。如需要洗眼时, 按顺时针方向轻推洗眼开关推板 (对蹋板洗眼器可踩下踏板) , 将洗眼阀门开启, 按逆时针方向拉回推板, 将洗眼阀门关闭。用后需将防尘盖复位。使用完手动排空防冻型洗眼器时, 须先关闭洗眼手推阀, 然后再打开排空阀门15 s以上, 待洗眼器管道内积水排空后再关闭排空阀门。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检验人员要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从点滴做起, 不要忽视细微的环节, 同时要加强身体锻炼, 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不随意穿隔离衣, 严格遵守实验室防护措施, 有的工作人员穿拖鞋、凉鞋, 甚至将食物带进实验室, 这是十分不合理的, 增加了生物安全隐患。在实验过程中要戴手套, 如果手套破损或失去其屏障功能, 应尽快更换;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操作, 洗完后擦干双手;实验后要严格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处理实验室废弃物;熟悉锐利物、感染性废物、化学废物等的处理流程和规则。

若出现血样污染, 立即使用医用消毒剂清除血污:清除前先戴厚乳胶手套, 有条件时可以穿保护服。如果血污太多, 可考虑穿不透水的胶鞋。如果血污中带有碎玻璃或其他利物, 切毋用手接触, 应先将其扫除。

针头的使用与弃置:使用针头时要格外小心, 因针头损伤是职业性HIV和HB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5]。原则上, 检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针头的操作及减少使用针头。采血员使用传统注射器-试管方式采血时往往处于两难境地。采血后, 如果将针头摘掉后再推血入试管, 就需要用手操作针头, 危险性很大, 不能保证采血人员的安全。如果不摘掉针头, 将血直接由注射器推入试管, 往往由于血液通过针头时压力过大, 造成溶血, 血样质量不能保证。

参考文献

[1]邓翠华, 薛俊太, 魏建林.加强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及预防措施[J].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 2 (1) :63-64.

[2]Ma Rong-hua, Yang Jie, Qi Lian-wen, et al.Rong-Hua Ma in vivo microdialysis with LC-MS for analysis of spinosin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cyclosporin A in rat brain, blood and bile[J].J Pharm Biomed Anal, 2012, 61:22.

[3]Behera D, Pattem R, Kumar M S, et al.Utility of a column-switching LC/MS/MS method in cytochrome P450 inhibition assays using human liver microsomes[J].Drug Metabol Drug Interact, 2013, 28 (3) :177.

[4]Nirogi R, Ajjala D R, Kandikere V, et al.LC-MS/MS method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almotriptan in dialysates:application to rat brain and blood microdialysis study[J].J Pharm Biomed Anal, 2013, 81:160.

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炭疽芽孢杆菌疑似菌株(2株)、蜡样芽孢杆菌(11株)、苏云金芽孢杆菌(2株)和蕈状芽孢杆菌(1株),自编号分别为1-16号,均由本实验室分离。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营养琼脂培养基、一次性使用注射器(1 ml)、0.45μm滤膜、QIAGEN DNA提取液购自德国QIAGEN公司、炭疽芽孢杆菌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购自上海辉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培养

用1 mm直径接种环取1环1.1中菌株的16 h营养琼脂培养物,加入装有150μl DNA提取液的1.5 ml无菌离心管中,混匀后沸水浴10 min,置冰上10 min,然后10 000 r/min离心2min(离心半径=7 cm),上清即为核酸模板。取70μl上清加入630μl生理盐水进行10倍稀释,各取350μl,一组直接涂布营养琼脂平板,另一组经0.45μm滤膜过滤后涂布营养琼脂平板,两组平板均置于36℃温箱培养16~48 h。

1.4 Real-time PCR检测

取证实无菌生长的热裂解+0.45μm滤膜过滤法提取的DNA,用炭疽芽孢杆菌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对2株炭疽芽孢杆菌疑似菌株检测,采用3对荧光探针和引物Pag A、Cap及rpo B,荧光PCR反应体系20μl,待测标本DNA 5μl,反应条件为:5 min预变性,95℃;10 s变性,58℃;45 s退火、延伸及检测荧光。共40个循环。

2 结果

2.1 基因组DNA提取物的培养结果

分别对常规提取法-热裂解法和热裂解+0.45μm滤膜过滤法提取的1.1中菌株的DNA提取物,涂布营养琼脂平板培养16~48 h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并鉴定,常规提取法-热裂解法提取的核酸,在培养16 h后有11株出现了细菌菌落生长,5株无细菌生长,生长比例占68.75%,经鉴定均与接种的目标菌一致;热裂解+0.45μm滤膜过滤法经48 h培养后均无细菌生长,见表1。

注:菌株名称:1、2号为炭疸芽孢杆菌,3~13号为蜡样芽孢杆菌,14、15号为苏云全芽孢杆菌,16号为蕈状芽孢杆菌。

2.2 Real-time PCR检测结果

Real-time PCR检测结果中,2株炭疽芽孢杆菌疑似菌株均检出rpo B、pag A和cap基因,属于强毒菌株,见表2。

注:Real-time PCR—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3 讨论

炭疽芽孢杆菌的繁殖体比较脆弱,在有氧环境中可迅速形成芽孢,炭疽芽胞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极强,造成的环境污染常持续存在。对热的抵抗力非常强,常规的湿热消毒100℃5~10 min不能完全杀灭芽孢,炭疽芽孢耐乙醇,对一般化学消毒剂也不敏感[1]。一般的热裂解温度为100℃,10 min,此温度下炭疽芽孢依然可以存活,因此,常规提取法-热裂解法过程无法杀灭炭疽芽孢。

添加裂解液不能杀灭芽孢。常用的细菌裂解液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具有一定的生物降解性及杀菌等性能,在本次试验中,16株芽孢菌热裂解后的DNA有11株出现了细菌菌落生长,生长比例占68.75%,由此可见,CTAB不能杀灭芽孢。热裂解后的DNA有5株无细菌生长,应是由于菌株差异,培养16 h尚未形成芽孢,繁殖体则被热裂解过程完全灭活。

炭疽芽孢的大小为:菌体直径1~3μm,长3~10μm,芽孢位于菌体中央,但不大于菌体宽度。0.45μm滤膜的滤孔直径小于炭疽繁殖体和芽孢大小,可以将其一并滤除。在本次试验中,在采用了0.45μm滤膜对热裂解提取的DNA进行过滤后,均未检出炭疽芽孢杆菌和蜡样菌群类芽孢菌。可见,采用热裂解+0.45μm滤膜过滤法,可以有效去除炭疽和蜡样菌群类芽孢和繁殖体。芽孢灭活方法会影响PCR检测的灵敏度,如高压灭活法会使有效模板减少512倍,需要增加5~9个循环来弥补,因此PCR检测时应尽量避免湿热灭活法[2,3]。而采用热裂解+0.45μm滤膜过滤法不会降解DNA模板,对PCR检测无影响。

DNA提取完成后,还应进行培养验证,保证提取的DNA中不存在活性的炭疽芽孢杆菌或芽孢。提取过程中,实验人员应该严格实行生物安全防护,对使用的设备特别是离心机等应该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谨慎操作(离心后静置10min等)。

炭疽芽胞杆菌中,编码炭疽3种毒素的p XO 1质粒和编码荚膜p XO 2质粒是其与蜡样菌群的其他菌株的一个重要不同[4,5,6,7]。采用Taq Man荧光定量PCR技术,以炭疽芽孢杆菌特异的p XO 1质粒-pag A基因、p XO 2质粒-cap基因、染色体-rpo B基因引物探针和外标为手段,已经被应用于炭疽的检验和验证[8,9,10]。PCR技术不但能检测炭疽芽孢杆菌,还能通过对其毒力基因的检测确定菌株的毒力,因此,PCR技术已成为炭疽芽孢杆菌检测中重要并经常使用的手段,但由于炭疽的危害程度较高,因此,DNA提取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以热裂解+0.45μm滤膜过滤法进行炭疽芽孢杆菌DNA提取,对提取DNA进行培养验证,可以有效地降低炭疽芽孢杆菌DNA提取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风险。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探讨炭疽芽孢杆菌DNA提取过程中的安全操作技术。方法 分别采用常规提取法-热裂解法、热裂解+0.45μm滤膜过滤法进行炭疽芽孢杆菌和蜡样菌群DNA提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进行炭疽芽孢杆菌鉴定和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 常规提取法-热裂解法提取得到的炭疽芽孢杆菌DNA培养后出现了细菌菌落生长,生长比例占68.75%,热裂解+0.45μm滤膜过滤法提取得到的炭疽芽孢杆菌和蜡样菌群DNA培养后无细菌菌落生长。Real-time PCR检测中,炭疽芽孢杆菌疑似菌株均检出rpo B、pag A和cap基因。结论 以热裂解+0.45μm滤膜过滤法进行炭疽芽孢杆菌DNA提取,对提取的DNA进行培养验证无菌生长后再进行下一步试验,可以有效地降低炭疽芽孢杆菌DNA提取过程中的生物安全风险。

关键词:炭疽芽孢杆菌,DNA,生物安全

参考文献

[1]武桂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118-119.

[2]杨瑞馥,韩延平,宋亚军等.炭疽芽孢杆菌检测鉴定技术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02.30(2):56-57.

[3]DANG JL.HEROUX K,KEARNEY J,et al.Bacillus spore inactivation methods affect detection assays[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1,67(8):3665-3670.

[4]TURNBULL PC,HUTSON RA,WARDM J,et al.Bacillus anthracis but not always anthrax[J].J Appl Bacterio,1992,72(1):21-28.

[5]MOLLET C,DRANCOURT M,RAOULT D.Rpo B sequence an alysis as a novel basis for bacterial identification[J].Mol Microbio,1997,26(5):1005-1011.

[6]OKINAKA R,CLOUD K,HAMPTON O,et al.Sequence assembly and analysis of Px01 and Px02[J].J Appl Microbiol,1999,87(2):261-262.

[7]OKINAKA R,CLOUD K,HAMPTON O,et al.Sequence and organization of Px01,the large bacillus anthracis plasmid harboring the anthrax toxin genes[J].J Bacterio,1999,181(20):6509-6515.

[8]魏建春,海荣,张志凯,等.PCR方法快速检测炭疽芽胞杆菌[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2,13(2):105-106.

[9]李伟,俞东征,海荣,等.应用Taq Man荧光PCR检测炭疽芽胞杆菌[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21(4):312-316.

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 篇10

现代生物技术正在蓬勃发展, 如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培养和器官培养等技术, 无论是在基础研究方面, 还是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食品安全管理而言,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可以对食品的安全性程度进行检测, 还可以对食品中的有害成分进行改造, 使其转化为有益物质, 为改进食品安全管理开辟了一条新路。

食品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1.外部影响因素

(1) “问题食品”泛滥。

因食品安全管理不力, 食品尤其是农副产品存在大量问题, 如在鸭蛋中添加“苏丹红”, 在火腿肠中掺入“瘦肉精”, 用甲醛等化学品浸泡海产品, 大米使用矿物油研磨, 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 水果使用催熟剂、膨大剂、染色剂, 在蔬菜上喷洒农药, 等等。这些有毒有害食品进入市场后, 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2) 市场环境较差。

食品销售市场尤其是农村或小城镇市场, 销售环境较差, 经营不规范, 大多以村镇集市为主, 农副产品主要来自当地的菜农、屠户。如缺乏规范的市场管理, 小商贩在地上摆摊设点, 环境脏乱, 污染了食品。

2.内部影响因素

(1) 食品原料、辅料和添加剂管理问题。

在蔬菜生长过程中, 使用过量的农药和化肥;在未成熟的水果中添加大量的催熟剂、染色剂;在家禽、牲畜、鱼类体内滥用抗生素、激素……这些行为都造成食品残留有害物质。如果将这些农产品作为食品的原料, 对人的身体危害更严重。

(2) 食品加工和生产过程的管理问题。

有些企业特别是小型私营企业, 规模小、资金短缺、加工设备落后、没有良好的检测系统, 在加工和生产过程中缺乏卫生管理。还有些企业为了节省开支, 不安排员工体检, 甚至雇佣患有传染病的工人加工生产食品, 导致食品存在病原体, 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3) 食品运输和储存的管理问题。

在食品进入市场的过程中, 包装、储藏和运输出现问题, 会造成食品污染。有些食品因检测的技术和方法不当, 样品检测过于单一, 食品净化不彻底, 也使食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现代生物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1.现代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又称为生物工程, 主要是以现代生物科学为基础,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并根据生物的某些特性, 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改造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新型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发酵工程五个领域, 这些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和基础, 它几乎贯穿于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其他领域, 并对这些领域的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1) 基因工程:

又称为分子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 是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生物学技术, 在分子水平上将异源基因与载体DNA在生物体外进行剪切、拼装和重组, 并通过微生物质粒、噬菌体等作为载体, 将重组后的DNA转入受体细胞, 从而获得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或创造出新特性。

(2) 细胞工程:

是一种运用细胞生物学技术, 有计划有条理地改良遗传物质的生物技术, 主要包括细胞培养、细胞移植、细胞融合、细胞重组等技术, 与基因工程有许多相似点。应用细胞工程进行育种和培养获得新的遗传物质, 往往比普通的遗传物质具有更高的抗性和更多的营养成分。

(3) 酶工程:

是指利用酶、细胞器等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对酶进行改造, 借助给定的技术手段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 主要包括酶的固定化技术、酶的修饰化技术和细胞固定化技术等。酶工程在食品添加剂、食物保鲜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食品中添加一种或几种酶, 根据检测结果可评价食品的质量, 操作简捷, 可行度高。

(4) 蛋白质工程:

是一种在基因工程的基础上, 融合蛋白质晶体学、蛋白质化学等科学而达到人类需求的新型技术。由于它是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 所以也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2.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运用于食品生产已有很长时间, 它被广泛用于辅助生产发酵类食品, 如酸奶、面包等。现代生物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定位准确、迅速等独到的优点, 它在食品安全检测、安全管理控制领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许多创新性的技术不断被研发出来, 对食品功能性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 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换言之, 在食品安全管理系统中引入生物技术, 可使管理工作事半功倍。

食品安全管理主要分为食品安全检测管理和食品加工管理。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 目前广泛采用的生物技术有分离培养法、免疫学培养法、分子生物技术、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技术等。以生物芯片为例, 它是食品检验中快捷的技术, 根据食品的安全情况建立安全检测监控体系, 找出食源性疾病的阈值, 建立食品安全管理预警和反应系统。生物芯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如对食品中毒素的检验和残留药物的检测等, 生物芯片都可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

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加工管理中主要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技术。以基因工程为例, 它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具有几个特点:一是优化食品的生物资源和品质。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可改良动植物的品种, 比如, 可培养抗病虫、抗病毒的植物或耐干旱耐潮湿的植物, 这为制作食品消除了很多安全隐患。目前, 市场上许多转基因食品以其独有的性质广受消费者欢迎。同时, 基因工程还可改善食品的品质, 比如, 可改良奶牛的生长激素, 既增加牛乳的产量还提高牛乳的质量;可改良猪的生长激素, 控制猪的总质量与其瘦肉的比例。二是改进食品中的菌类。不良菌种不仅给食品带来危害, 而且还会使整个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瘫痪。原因是:一旦用不良菌种发酵, 食品的质量就会下降。食品安全管理的目标就是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用不良菌种而使食品质量受损, 从客观上直接给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了危险。而基因工程可改良菌种、提高食品发酵的安全性, 从而改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1994年美国Calgene公司研制的转基因番茄上市, 这是第一个通过食品安全管理的转基因植物食品。在我国, 转基因水稻、玉米、小麦和各种水果也都通过了食品安全管理系统检测, 并在全国范围广泛采纳。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议

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既要充分认识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还要加强管理, 以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1.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进一步整治食品安全问题,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大执法力度, 增加厂商违法的成本, 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管理问题。

2.建立食品安全行政管理制度

政府不仅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市场管理, 还应建立食品安全行政管理制度。对“问题食品”予以没收或销毁, 并对相关厂商处以罚款, 情节严重者则停止其加工或生产;对于给社会带来危害影响的食品厂商, 不仅要使其对受害者承担赔偿责任, 还要对其给予行政处罚, 情节严重者要对其进行刑事制裁。如果监管部门监管不力, 监管人员也要受处罚, 对情节严重者不仅要追究其行政责任, 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进而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3.强化食品安全管理职能

上一篇:老年医疗护理下一篇:跨文化意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