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囊性增生病

2024-06-26

乳腺囊性增生病(精选九篇)

乳腺囊性增生病 篇1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1.1 西医临床上一般认为乳腺囊性增生病是脑垂体-卵巢轴的分泌功能失调, 患者血中雌激素水平明显增高, 孕激素水平低下, 黄体酮分泌不足, 使乳腺导管扩张和囊肿形成, 乳腺腺泡、导管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是一种非瘤、非炎的乳腺病变。其发生癌变者较一般妇女高4.5倍[4]。其病因是内分泌功能紊乱, 性激素代谢异常, 雌、孕激素比例失调, 乳腺组织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本病主要发生在中年妇女, 青年及绝经后很少再出现新的囊肿, 可以推想本病的发生与卵巢内分泌的刺激有关。国外专家报道:切除卵巢的家鼠, 注射雌激素后能产生乳腺囊性病。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 雌激素、孕激素分泌高峰与正常女性不吻合[5], 存在内分泌失调, 测定女性激素6项, 有助于了解患者内分泌功能。目前对该病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的认识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饮食、代谢、神经、免疫等多种因素, 均可造成机体雌、孕激素水平失调, 口服避孕药也是乳腺增生的危险因素。

1.2 祖国医学认为该病主要与肝、胃、冲任失调有密切关系, 本病属于中医的“乳癖”范围, “乳癖及乳中结核……随喜怒消长, 多由思虑伤脾, 恼怒伤肝, 气血瘀结而成”。治疗, 疏肝解郁, 调理冲任。

2 乳腺囊性增生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2.1 临床表现

患者年龄多在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 表现为乳房胀痛、乳房肿块和乳头溢液。乳房胀痛常为单侧或双侧, 病程可为数日至10余年, 多数患者具有经前发生或疼痛加重的特点, 疼痛可于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 但不规律的乳痛是本病的特点, 伴有情志不舒, 心烦易怒, 胸闷暖气, 胸胁胀满。乳房肿块常为多发性、单侧或双侧, 以外上限多见, 肿块有单一肿块, 区段型结节肿块, 弥漫型肿块, 囊性肿块, 肿块随月经周期而改变, 经期前肿块增大, 质地坚韧, 经后肿块缩小变软, 查体时可触及团块状肿块、表面呈结节状、颗粒状、大小不一的肿块, 或触及多囊性结节状肿块, 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无粘连, 有压痛。乳头溢液:乳腺囊性增生病多数伴有乳头溢液, 常为清水样、草黄色浆液、棕色浆液、血性甚至纯血性液。

2.2 诊断

乳腺囊性增生是以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三大症状为主。由于许多先进的辅助检查措施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加上人们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不断加深, 使得乳腺增生的诊断由主观化、经验化向着标准化、客观化发展。

2.2.1 乳腺囊性增生的种类

乳腺囊性增生分为单纯性增生和非典型性增生两类, 单纯性增生亦称乳腺小叶增生, 属良性病变, 一般不会癌变;非典型性增生又称癌前病变, 是从一般增生到原位癌之间的一种异常增生过程。对其进行治疗或消除病因后可逆转为单纯性增生或正常组织。

2.2.2 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血清性激素6项 (E2、P、FSH、LH、PRL、T) 测定可了解患者内分泌情况, 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 还没有公认的诊断标准。

辅助检查:目前应用于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检查方法有:弹性成像彩B、高频彩B、钼靶X线、乳腺核磁、CT、针吸细胞学检查、组织学检查, 如有乳头溢液可作导管内镜检查。

3 治疗现状

乳腺囊性增生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 一般分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又包括西药治疗、中药治疗、中医外治法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3.1 手术治疗

对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手术治疗有较多研究和报道:采用乳腺神经及部份血管断离术、局部肿块切除术, 乳腺区段切除术、单纯乳房切除术、局部微侵入性治疗术 (如麦默通手术等) 。曾繁文等[6]通过对276例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进行乳腺肿块切除术, 乳腺区段切除65例患者的研究发现, 手术治疗具有病灶消失、改善症状明显, 能发现误诊乳腺癌及发现恶变患者的优点。虽然国内文献和研究均显示手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效果满意, 但是乳腺囊性增生病本身并无手术指征, 并且术后易复发,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并且存在手术定位难, 术后有瘢痕, 影响乳房美观亦不易被患者接受。因而手术治疗应针对局限腺体增厚, 诊断不明确, 或有恶变可能的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3.2 西药治疗

临床应用较多的内分泌药物有他膜昔芬、黄体酮、丹那唑、溴隐亭、甲基睾丸素、甲状腺素等。现代医学认为, 乳腺囊性增生是由于内分泌功能紊乱, 孕激素分泌不足, 雌激素分泌增高所致。故用黄体酮或安宫黄体酮治疗, 以纠正雌孕激素失衡起到一定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 乳腺囊性增生与乳腺组织局部雌、孕激等受体的含量及敏感性增高有关, 开始使用受体拮抗剂治疗, 如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丹那唑有抑制卵巢功能, , 减少性腺激素分泌, 还可降低催乳素水平。溴隐亭有调节激素水平、抑制下丘脑分泌催乳素作用。他膜昔芬, 可与雌激素争夺雌激素受体而阻断雌激素。国外医学界报道: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膜昔芬治疗乳腺增生病取得一定效果。国内卫梅征等[7], 用他膜昔芬治疗乳腺囊性增生, 治愈率达94.2%, 有效率达成100%。研究结果显示, 他膜昔芬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疗效确切。但长期服用副作用大, 如月经失调、白带增多、潮热、恶心烦燥、性欲减退, 白细胞降低, 最严重的是子宫内膜增厚而至子宫内膜癌, 并且停药后复发率高。

3.3 中医药治疗的理论

认为本病属于“乳癖”其产生原因系郁怒伤肝、思虑伤脾, 气滞血瘀, 痰凝成核而引起肿块, 从辩证来看, 以肝郁气滞为多, 因此在治疗时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 以及调经通乳为主。阴述亮等[8]用乳痛消结汤牡蛎30g、昆布、海藻、鸡血滕、淫羊藿、菟丝子, 王不留行, 三棱、莪术, 皂角刺各15g、柴胡、香附、鹿角各9g、通草6g、丹参12g, 水煎服, 每天1剂, 3个月为一疗程, 治疗乳腺囊性增生, 方中具有理气舒肝, 调理经血和降低雌激素的作用。徐涛[9]以桂枝伏芩胶囊治疗乳腺囊性增生98例, 结果显示, 经治疗3个月后, 治愈50例, 显效28例, 有效12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91.84%, 潘华等[10]对66例乳腺囊性增生患者, 采用乳癖消片, (鹿角、蒲公英、昆布、夏枯草、鸡血滕、三七、赤芍、海藻、漏芦) 治疗乳腺囊性增生, 治愈31例, 好转33例, 总有效率为97%, 中医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目前国内对于乳腺囊性增生的病机认识不统一, 诊疗标准不规范, 使得中医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来对中医药药效及作用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 中医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效果好, 但是起效慢, 治疗时间长, 有一定复发率的缺点[11]。

3.4 中西医结合治疗

单用西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 虽然起效快, 但易复发, 且不良反应较多, 单用中药疗效肯定, 但治疗时间长, 起效慢。结合中西医的长处治疗该病, 疗效肯定, 副作用少, 复发率低。李丽蓉[3]用小金丸与他膜昔芬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160例, 总治愈率为66.3%, 有效率95%。李瑞等[12]通过对其收治的3285例乳腺囊性增生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 在采用辩证中药方剂治疗的同时加用三苯氨胺 (他膜昔芬) 、维生素B6、E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 有效率为96.7%, 复发率为7.5%, 效果好于单纯中药治疗, 用中西结合治疗, 克服了各自治疗方法中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 提高疗效。

3.5 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

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有良好的疗效和明显的优势, 包括:穴位埋线、注射、中药外洗、针刺治疗、中药贴、药磁乳罩、中药离子导入、耳压、炙法等治疗。

3.6 其他治疗

近年相继应用于临床的多种物理疗法, 主要有微波治疗, 光电子治疗仪, “三才配穴综合疗法”治疗, 为乳腺良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这些治疗均在良好治疗效果的基础上显示无痛苦和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乳腺囊性增生病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篇2

【关键词】乳腺囊性增生病、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53-02

乳腺囊性增生病是一种比较常见和多发的妇科疾病,在临床上表现为乳头溢液、乳痛以及乳腺内肿块等症状,中年妇女为该病的高发人群,约为38.8%~49.3%左右[1],患者发病后,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导致病情发展恶化,甚至癌变,威胁患者生命。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的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2]。临床上在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时,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治疗效果也各有千秋。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乳腺囊性增生病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3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80例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经B超、乳腺红外线检查结果确诊,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的40例患者,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为(36.3±10.2)岁,乳块部位:22例为双侧乳房,18例为单侧乳房;观察组的40例患者,年龄19~52岁,平均年龄为(36.8±10.4)岁,乳块部位:21例为双侧乳房,19例为单侧乳房。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不含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于对照组的40例患者,临床上主要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即运用乳癖消片口服治疗,5~6片/次,3次/d,月经期间停药,连续治疗3~6个月。而观察组则运用手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后,将乳晕边缘作为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直至乳腺体,钝性分离乳腺腺体包膜及周围组织,保留乳晕、乳头处的皮下组织,确保乳晕、乳头血运,然后将乳腺腺体与胸大肌间的筋膜钝性剥离,使乳腺腺体呈游离状态,并将其取出,对乳腺腺体进行检查,确保其完整,并对创面进行止血,再将胸大肌的筋膜切开,用手指在胸大肌后剥离形成预定腔隙,将胸大肌切口推移,对腔隙情况进行仔细检查,止血后,在胸大肌后腔隙内植入合适的硅胶囊假体,塑性并对乳房进行整复,将胸大肌切口关闭,并缝合切口,盖敷料,完成包扎,结束手术。

1.3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上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时,主要依据以下4个标准:(1)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经B超检查,乳腺肿块基本消失;(2)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经B超检查,乳腺肿块较治疗前减少75%~90%%;(3)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经B超检查,乳腺肿块较治疗前减少50%~75%;(4)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出现任何变化,甚至病情加重。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愈合较好,双侧乳房对称,外形美观,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3.讨论

乳腺囊性增生病是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乳腺良性增生慢性疾病,诱发该病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等,尤其是卵巢内分泌失衡,该病的本质是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导致的一种乳腺结构紊乱,既不能划分为炎症,也不属于肿瘤[3],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变化,该病可能会不治而愈,也可能恶化为癌症,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临床上在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时,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单纯药物治疗、红外线乳腺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外治以及手术治疗等,虽然乳癖消、逍遥丸以及小金丹等药物具有舒肝理气、活血化瘀、调补冲任以及软坚散结等疗效,用药后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但是无法改变乳腺增生后的病理变化[4],无法彻底根治疾病,治疗效果较差。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运用手术方法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可以全部切除乳腺腺体,使乳房、乳晕、乳头及皮下组织得到保留,并且置入硅胶囊假体,行乳房整复,不仅可以将病变组织去除,还能使乳房外形得以恢复,满足患者对美的需求[5]。并且该手术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以及创伤小等优点,相比较一般单纯乳房切除术而言,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并且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小,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手术方法对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进行治疗,不仅不良反应小、术后外形美观、手感良好,还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和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曹中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重度乳腺病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20(10):620.

[2]陈杏初.张次秀.郭林.乳腺被膜松解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2,2(11):1816-1817.

[3]贺应军.经乳管灌注序贯手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4,6(17):123-124.

[4]杨军.王红萍.乳腺囊性增生病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分析[B].现代中医药,2012,4(27):29-30.

乳腺囊性增生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症状表现:周期性或持续性乳房疼痛。总共30例患者, 年龄28~48岁, 平均36.4岁。病史3~8年, 平均3.6年。

1.2 体征表现

双乳均可触及大小不等、多发的痛性结节。大约2/3与月经有关, 1/3与月经周期关系不明显,

1.3 病史

曾用中药27例。纤维瘤切除病史4例。结节团块6例。乳房肥大14例, 浆液性乳头溢液3例。

1.4 检查标准

(1) 雌激素水平检查。 (2) 乳房红外线。 (3) 乳房X线。 (4) 细针穿刺细胞学。

1.5 治疗方法

乳腺神经及部分血管离断术。切断支配乳腺组织的交感神经和供应乳腺的胸外侧动脉, 胸廓内动脉;保留肋间动脉的穿支。具体方法为:沿乳晕作一缺口向下的“C”形切口 (缺口宽3~5cm) 及外上象限的一放射状切口, 其长度视乳房大小而定。于切口下沿乳腺腺体表面将腺体与周围组织分离。

2 结果

术后乳房疼痛症状均消失, 肿块消失;30例均行随访, 时间6个月~5年, 无复发。

3 讨论

乳腺结构不良是女性乳腺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变, 由于这类病变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学特征, 所以文献中名称繁多, 尚未统一。我国又根据乳腺末梢导管上皮增生, 引起小导管扩张、囊肿形成及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的不同程度, 将其分为乳腺组织增生、乳腺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病等。

3.1 发病机制

性成熟期女性乳腺具有和子宫内膜同样的周期性变化, 受卵巢的周期性活动所支配。二者的区别可能反映在受体的差异上或对乳腺仅是间接作用。有一些研究还指出, 雌激素对子宫内膜是一种有丝分裂原, 而对乳腺主质却无此作用。正常情况下, 在卵泡期雌激素影响下, 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变大, 管腔扩大, 管周组织水肿。至黄体期在雌、孕激素作用下, 小叶内小管上皮肥大, 小叶小管和导管内都可含有分泌物, 间质水肿, 整个乳腺因而变大、坚实和紧张。月经期时, 雌、孕激素撤退, 腺上皮细胞萎缩脱落, 小管消失或变小, 间质致密, 乳腺复旧。月经后在新的卵巢周期支配下, 又重复新的周期性变化。由于个体差异, 乳房的这种周期变化呈程度不同的反应。多数女性月经前期感乳房胀痛及有不同程度的压痛。这些轻度或中度不适, 就是受卵巢功能调节的一种生理性过程中的反映。普遍认为, 如雌激素 (E) 分泌过多, 孕激素 (P) 分泌过少, 或E、P二者之间不协调, 即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3.2 临床特征

3.2.1 乳痛症

多发生于未育或虽已育而未授乳的20~30岁的年轻妇女。病程较短, 突出症状为乳房周期性疼痛, 以胀痛为主。一般在月经前开始或加重, 月经来潮后即减轻, 并逐渐消失。疼痛部位或在病变处或含糊不清, 可同时累及双侧乳房, 但多以一侧为重。扪诊时乳房敏感或触痛, 有弥漫性坚实增厚感, 但无明显局限性肿块感觉。少脂肪乳房可扪及中度或轻度片状的腺体中, 有弥漫分布的颗粒状小结节, 以外上象限最明显, 少数位于中上部乳房, 伴有触痛。在丰满乳房或肥胖妇女则往往不能触及上述增生改变。一般疼痛在2~3年内不经治疗亦可自行消失, 或在妊娠和绝经后自愈, 亦可在数年内反复发作。

3.2.2 乳腺腺病

好发于中年妇女, 尤其35岁以后未生育者更为多见。常有经前期乳痛症病史。乳痛及触痛较轻或无, 疼痛与月经周期关系不明显, 多半在无意中发现肿块而就诊。检查时, 可扪及边界不甚清楚、质柔韧的片状肿块, 表面不太光滑, 可有大小、软硬不等的圆形结节触及。与皮肤和深部组织之间无粘连, 且可以推动。多局限于一侧, 常位于外上象限, 亦可双侧乳腺受累。

3.2.3 乳腺囊性增生病

具有与上述乳腺腺病相似的临床特点。患者平均年龄较大, 多发生于46~55岁, 病程2~3年。体检可发现大小不等的囊性肿块, 有的可为孤立性大囊, 直径可达2.5cm, 有的在大囊附近又有多个小囊。囊肿无典型特征, 有些有一定张力, 有实质性感觉;而另一些却较软而有触痛。细针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或棕褐色血性液体。据文献报道[1], 乳腺结构不良患者中, 约有15%有乳头排液, 多半为淡黄色透明浆液, 偶亦可为棕色、血性浆液, 甚至纯血液。

患者经长期乳腺痛后, 发展成乳腺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病, 则常与乳腺腺病并存。因此, 乳腺结构不良所包含的乳痛症、乳腺腺病及乳腺囊性增生病, 实际上是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三者之间并无截然界限, 各期变化不是孤立、静止的, 而是逐渐移行或混合出现, 仅以某型为主。开始阶段可能为结缔组织水肿, 周期性乳腺小叶发育及轻度增生, 纯属生理性, 并可恢复正常。后经反复激惹, 导致小叶增生与复旧异常, 长期积累而发生组织形态上的改变且为不可逆性, 故有人称之为“生理性残余”, 可于妊娠期或绝经后自行消失[2]。但亦有病理性一面, 即可发展成囊性增生病, 后者上皮可出现乳头状、实体性异型增生, 一般视为癌前病变, 其癌变率比正常乳腺为高。

30例患者采用此术治疗, 术后乳腺肿块和疼痛消失, 乳房X线检查和红外线检查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

该手术简单, 创伤小, 易被患者所接受, 是治疗乳腺病的一种好的方法。

关键词:乳腺增生,血管离断术

参考文献

[1]李志宏, 袁辉生, 程石, 等.缩乳术治疗乳腺病的初步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 1998, 36 (8) :490.

治疗乳腺增生病300例 篇4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00例,年龄20~40岁240例,50岁以上60例,双侧发病260例,单侧发病40例。

主要临床表现:300例患者均出现乳房肿块和乳房胀痛或不痛,并向腋下放射,无红肿,肿块,皮肤不融合,推之能活动,经前或恼怒时肿块可增大,经后缩小,肿块大多呈椭圆形结节或条索状,1cm×1.2cm~3cmm×2cm。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乳癖的诊断依据进行诊断,排除乳腺病,乳腺纤维瘤等其他乳腺疾病。

治疗方法:①乳癖散药物组成及制备:全蝎,地龍,白僵蚕,穿山甲,王不留行,乳香,没药,诸药等份混合,80℃烘干,研成细末,过100目筛,紫外线消毒后备用。②服法及疗程:3~10g/次,2次/日口服,15天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判断疗效。

结 果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例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治愈220例(疼痛及肿块消失,观察1年以上无复发),好转80例(乳房肿块缩小疼痛减轻或消失)。

讨 论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其病因3种:①为外邪侵袭,入里化热,热伤乳络,与血相结而成瘀块;②为情志不畅,久郁伤及肝脾,肝郁脾虚,不能疏泄精气而停聚为痰为湿,痰湿阴络与血互结成瘰者;③为劳作过度暗耗心血肾精,心肾不交则伤及冲任之脉,乳为冲任汇聚之所,冲任受损乳络不通而结成癖块。病因虽殊,但气,血,痰凝而成癖块为一也,皆为气、血、痰,瘀凝结乳络而成。乳癖散以虫类药为主,全蝎咸辛性燥,通络解毒,化瘀消痰,为治久病入络之佳品;再配穿山甲破瘀通络,直达病所;地龙,白僵蚕皆能软坚散结,化瘀消痰,以助诸药;王不留行引药入乳络,且能攻坚破壁;诸药相合可使久聚之痰消之于无形之中,滞之乳络复之于畅通,邪气散而气血和,气血和则安。故凡服之,皆能在短期达到治愈而不易复发。

中药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32例 篇5

1 一般资料

32例病人中男性1例,女性31例。年龄均在17~49岁之间,其中17~29岁13例,占43%;30~40岁有49例,占57%。病程自发现之日算起,最短3d,最长9年。其中5例曾做活组织检查,2例曾做X光摄片均确诊为乳腺囊性增生。其中4例(占12.5%)曾做手术治疗,后因复发又来我科治疗。

2 临床分型及外用药

2.1 肝郁痰凝型27例占85%,由于七情影响肝气的疏泄,而致气滞血瘀;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造成气机不畅,脉络不通,痰瘀互结积聚成核。治以舒肝解郁,健脾除湿,理气活血。主要药物:柴胡、枳壳、杭芍、郁金、佛手、茯苓、法夏、胆南星、昆布、海藻等。若偏于肝郁气滞者则选加王不留行、香附、川写。若偏于痰瘀互结者则选加浙贝、甲珠、丹参、三棱、莪术。

2.2 肾虚冲任不调型2例占63%,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生育过多,以致肾气亏损,冲任失调,气血逆乱,郁积成块。治疗以补肾,调冲任,疏通经脉,理气活血。主要用药:枸杞、英丝子、巴戟、附片、仙茅、熟地、桂枝、山药、茯苓、甲珠、广血竭、丹参。若伴气血虚者,可酌加党参、白术、当归、杭芍。

2.3 肾虚肝血不足型3例占9.4%,多由于肾精耗伤所致。肾为先天之本有濡养他脏之功,又肝肾同源,肾虚则肝血虚,筋脉失养,使气血受阻,淤滞成块,治以滋养肝肾,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主要用药:枸杞、菟丝子、覆盆子、熟地、当归、香附、王不留行、丹参。

外用方主要药:三棱、莪术、土鳖虫、香附、法半夏、王不留行。

用法:以上药共研细末,醋调为糊状,敷于患部2~4h,每日1次;或加热加白酒,热敷于患部30~40min,每日2次。

3 治疗结果

本组32例痊愈3例,占9.4%(乳房胀痛及肿块完全消失):显效11例,占34.4%(乳房胀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肿块缩小1/2):无效1例,占3%(治疗1月以上者,若症状无改变),总有效率为97%。

4 典型病案

白某,女32岁,工人。因乳房疼痛伴包块1年。于2004年6月7日来我科就诊。患者平素月经正常,经期前乳房胀痛明显,烦躁易怒。1年前曾受到较大的精神刺激。检查左侧乳房外上象限可触到0.6cmX0.7cm的肿块,质中等,活动,有触痛,表面光滑边缘不清。乳房皮肤表面无异常,乳头无凹陷及抬举,无分泌物。右侧乳房无异常发现,双侧腋下淋巴结不肿大。西医诊断:乳腺囊性增生症。患者脉弦细舌淡红苔薄白,面色黄白相兼。中医诊断为:乳癖。证属肝郁气滞,经脉受阻。证析:由于七情所伤,肝气郁结。《内经》云“肝之合筋也”,“肝喜条达,主疏泄”,当肝气受郁则筋脉不能舒展,疏泄失常,则气血受凝,致经脉淤阻聚而成块。故治宜舒肝理气解郁,疏通经脉,使气血流畅则积聚能消。方药用:逍遥散加香附、王不留行、甲珠、三棱、莪术,加用外敷药贴于包块处,治疗30d后,包块消散,胀痛消失痊愈。

5 体会

西医认为乳腺囊性增生症与卵巢机能失调有关,由于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而导致此病。一般学者认为:本病恶变成癌,其发生率自3%~10%~15%不等,故有人称此病为“乳癌的前期病变”。治疗方法则主张手术切除肿块,或激素治疗。但是手术有一定痛苦及并发症,且内分泌紊乱并不因手术而正常化,故有的病人术后仍然又出现囊性增生的肿块;而激素的治疗会扰乱内分泌功能,有一定的副作用。

乳腺I号治疗乳腺增生病160例 篇6

1临床资料

收集2007-03~2008-12本院门诊符合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1]的女性病例共160例, 其中黄体期患者108例, 卵泡期52例, 半年内均未曾服用激素制剂。年龄20~53岁, 中位年龄41岁。病程15天~6年, 乳房单侧患病23例, 双侧患病137例。

2治疗方法

采用乳腺I号方治疗。主要组成:由柴胡、郁金、仙茅、仙灵脾、天冬、青皮、陈皮、茯苓、三棱、莪术、甘草等。用法:上药加水煎汁口服, 每次200ml, 每日2次, 1个月为1个疗程, 服满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性激素测定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D×1800性激素测定仪及其配套的试剂和定标液测定。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分析, 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疗效。治愈:乳房肿块及疼痛消失, 停药后3个月不复发。显效:疼痛消失, 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有效:疼痛减轻, 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2;肿块缩小1/2以上, 疼痛不减轻。无效:乳房肿块及疼痛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3.2 临床疗效

160例中治愈71例, 显效56例, 有效24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94.3%。

3.3 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

见表1。

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

表1结果显示, 乳腺I号对不同月经周期乳腺增生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均有较明显的调节作用。在黄体期, 乳腺I号治疗后PRL、E2、E2/P的水平降低, P、T的水平升高, 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卵泡期, 乳腺I号治疗前后PRL、E2、E2/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T的水平升高, 但两者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月经周期乳腺I号治疗前后促卵泡素 (FSH) 、黄体生成素 (LH) 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

4体会

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乳癖”范畴。“乳中结核, 虽云肝病, 其病在肾”, “多由思虑伤脾, 恼怒伤肝, 郁结而成是也。"因而肾元气损、冲任失调、肝郁脾虚、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为本病之病机[2], 以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治疗多采用疏肝理气、行气活血、调理冲任等法[3]。西医则认为乳腺增生病是因为雌/孕激素比例失调和雌激素对乳腺组织持续的不良刺激所致[4]。既往的中药药理学研究表明, 温肾壮阳药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有多水平、多靶器官的调节作用, 从而改善内源性激素的分泌水平, 因此具有调整内分泌的作用[5]。由此可见, 中西医理论都认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关键是调整垂体-性腺的激素分泌, 纠正激素水平紊乱。

乳腺I号以调摄冲任、疏肝理气为主, 活血化瘀散结为辅。以仙茅、仙灵脾为主药, 温补肾阳、调节冲任;柴胡、郁金等疏肝解郁;三棱、莪术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青皮、陈皮、茯苓健脾理气, 平衡纠正乳腺增生病患者的内分泌紊乱。临床研究的数据显示, 乳腺I号对不同月经周期乳腺增生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均有较明显的调节作用。在黄体期, 乳腺I号治疗后PRL、E2、E2/P的水平降低, P、T的水平升高, 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卵泡期, 乳腺 I号治疗前后PRL、E2、E2/P的变化与黄体期相似, P、T的水平虽然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但也呈升高趋势。结果表明, 乳腺I号对乳腺增生病的性激素紊乱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同时, 160例的临床观察中我们进一步发现, 乳腺I号对乳腺增生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肿块、疼痛及乳头溢液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总有效率达94.3%, 这也很好地验证了临床研究的结果。

总之, 乳腺I号以温补肾阳, 辅以疏肝解郁、软坚散结, 标本兼治, 有效调整了体内性激素水平, 改善了乳腺因增生复旧不全而致的病变过程, 从而达到治疗该病的效果, 有效率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卫生局.外科诊疗常规.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40.

[2]王志华.乳腺增生病从瘀论治机制探讨.天津中医药, 2008, 25 (2) :130.

[3]周莉娜.乳腺增生的中医药治疗发展.中医药导报, 2010, 16 (11) :80.

[4]王勇, 陈超.归参胶囊对乳腺增生病大鼠激素水平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14) :162.

乳腺囊性增生病 篇7

1 临床资料

89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 年龄30岁~50岁, 均为女性。病程最短12 d, 最长11年。

病例选择标准: (1) 乳房单侧或双侧有大小不等的肿块, 且多数伴有乳房疼痛, 与月经周期有关; (2) 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 (3) 钼靶乳房X线摄片或红外线检查, 必要时做活检排除乳腺癌。

2 治疗方法

经前疏肝理气, 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 其药物组成为:柴胡15 g、香附15 g、川芎10 g、郁金10 g、白芍10 g、丹参15 g、穿山甲10 g、王不留行10 g、贝母15 g、橘核10 g、牡蛎10 g、山慈菇12 g、甘草6 g。于经前2周开始服药, 每日1剂, 水煎服, 经期停药。经后补肾养血, 软坚散结, 其药物组成由:鹿角胶15 g、补骨脂15 g、旱莲草15 g、鳖甲10 g、当归10 g、白芍10 g、熟地10 g、王不留行10 g、香附12 g、贝母15 g、橘核10 g、牡蛎10 g、山慈菇12 g、甘草6 g, 每日1剂, 水煎服, 月经干净后连用1周。

3 疗效标准

痊愈:乳房肿块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 钼靶X线摄片或红外线检查恢复正常, 停药后3个月不复发;显效:肿块较治疗前直径缩小1/2以上, 疼痛减轻;有效:肿块直径缩小不到1/2, 疼痛稍减轻;无效:肿块与疼痛无改善。

4 治疗结果

本组89例患者, 痊愈40例, 显效31例, 有效10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91.01%。

5 典型病例

患者, 女, 38岁。初诊日期:2007年11月20日, 因双侧乳房周期性疼痛2年, 加剧1周就诊。患者平素乳房周期性疼痛, 经前明显, 经后缓解。现适逢经前, 乳痛加剧, 触痛明显, 舌暗红, 脉弦涩。查体:两乳外上象限扪及肿块, 左侧约3 cm×3 cm, 右侧2 cm×2 cm, 边界清, 活动度好, 压痛 (+) , 腋下淋巴结未扪及。乳腺红外线检查:双侧乳腺囊性增生病。中医辨证:肝气郁结, 气滞血淤。治以疏肝理气, 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药物组成:柴胡15 g、香附15 g、川芎10 g、郁金10 g、白芍10 g、丹参15 g、穿山甲10 g、王不留行10 g、贝母15 g、橘核10 g、牡蛎10 g、山慈菇12 g、甘草6 g, 每日1剂, 水煎服, 经期停药。

月经干净后二诊:自诉服药后乳房胀痛明显减轻, 经后腰酸软, 疲倦乏力。四诊查;舌淡红, 苔白, 脉细。治宜调补肾阳, 滋阴养血, 软坚散结。药物组成:鹿角胶15 g、补骨脂15 g、旱莲草15 g、鳖甲10 g、当归10 g、白芍10 g、熟地10 g、王不留行10 g、香附12 g、贝母15 g、橘核10 g、牡蛎10 g、山慈菇12 g、甘草6 g, 每日1剂, 水煎服, 连用1周。

按上法治疗3个月后, 经前乳痛消失, 查体:双乳肿块消失。乳腺红外线检查:乳腺恢复正常。

6 讨论

针刀结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43例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10-12~2012-03浙江诸暨市第三人民医院妇科门诊患者, 均为女性;年龄最小32岁, 最大48岁;双侧乳腺增生24例, 单侧乳腺增生19例;病程最短1年, 最长6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乳癖”的诊断标准。 (1) 年龄在19~52岁。 (2) 乳房疼痛, 如胀痛、刺痛、钝痛、牵涉痛。或有重坠胀满、烧灼样感觉等。痛重者不可触碰或震动, 甚至可连及胸胁、肩背部, 上肢活动时则疼痛加重。 (3) 多数在乳房外上象限有一扁平肿块, 扪之有豆粒大小硬结节, 可有触痛, 肿块边界欠清, 与周围组织不粘连。 (4) 乳房疼痛及肿块可随月经、情志的变化而变化。如情志不舒及经前乳房张痛加重、肿块增大, 情志舒畅及经后乳房胀痛减轻、肿块减小。 (5) 实验室检查, 如钼钯X线乳房摄片, 冷光源强光照射, 乳腺近红外线, B超等, 有支持本病诊断的阳性表现依据。必要时可做组织病理学检查。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分为肝郁气滞型、冲任失调型、痰瘀凝结型。

1.3 纳入标准

符合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 并且肿块直径<2cm者, 愿意接受小针刀疗法治疗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乳痛症、乳腺腺病、乳腺脂肪瘤、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及高度精神紧张、严重高血压病、心脏病患者, 凝血功能障碍者, 全身发热者等。

2 治疗方法

2.1 针刀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上肢自然平放, 术者检查乳房结节与包块 (痛点) , 做好标记, 常规消毒, 术者带无菌手套, 辅无菌洞巾, 标记处注射2%利多卡因1~2ml, 用汉章4号小针刀, 左手拇、食指固定肿块, 右手持针刀快速刺入, 当针刀下有阻力感时, 慢慢切开, 针刀方向与乳头呈放射状, 当针刀下有空、轻、松感时, 止针, 然后将针刀提至皮下, 针体斜15度刺入, 针刀下有阻力感, 慢慢切开, 上下左右各1针刀, 拔出针刀, 压迫刀口l分钟, 防止出血, 敷创可贴防止感染。小肿块只扎1针刀, 大肿块扎2~4针刀, 7日治疗1 次。要求术者熟练掌握解剖知识, 把握进针深度, 不可穿过胸腔等组织, 以免损伤胸膜和脏器, 并且要严格消毒, 严防感染。

2.2 中药治疗

基础方为:桃仁10g、红花8g、当归15g、赤芍15g、熟地15g、川芎10g、桔梗30g、柴胡15g、茯苓18g。肝郁气滞型加青皮30g、香附30g、丹参10g, 或者乳香10g、没药10g;冲任失调型加仙灵脾12g、仙茅10g、或者鹿角霜6g、菟丝子12g、益母草15g;痰瘀凝结型加黄芪、白术、水蛭3g、土鳖虫3g, 或者三棱10g、莪术10g。每日1剂, 1针刀手术和7剂中药为1疗程, 连续2疗程后休息1周。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乳房肿块及疼痛消失, 停经后3个月不复发。显效:乳房肿块缩小1/2以上, 疼痛减轻或消失。有效:肿块最大直径缩小不足1/2, 疼痛减轻。无效:乳房肿块及疼痛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本组43例, 1疗程治愈 (肿块基本消失, 乳房无疼痛) 9例, 占20.9%;2疗程治愈35例, 占81.4%;, 3疗程治愈42例, 占97.6%;1例肿块明显缩小, 无疼痛不适。随防半年, 无复发。

4 体会

乳腺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也可发生腺管内而表现为上皮的乳头样增生, 伴乳管囊性扩张。内分泌激素的失衡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人生存的外部环境、工作及生活条件、人际关系、各种压力造成的神经精神因素等均可使人体的内环境发生改变, 从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进而使某一种或几种激素的分泌出现异常而引起或加重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 其病机为痰凝血瘀互结于乳络而成肿块。肝郁气滞、情志内伤在乳癖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平素情志抑郁, 气滞不舒, 气血周流失度, 蕴结于乳房胃络, 乳络经脉阻塞不通, 不通则痛而引起乳房疼痛;肝气横逆犯胃, 脾失健运, 痰浊内生, 气滞血瘀挟痰结聚为核, 循经留聚乳中, 故乳中结块。肝肾不足, 冲任失调也是引起乳癖的重要原因。肾为五脏之本, 肾气化生天癸, 天癸激发冲任, 若肾气不足, 冲任失调, 气血瘀滞, 积瘀聚于乳房而成结块。

小针刀具有针、刀的双重作用, 用小针刀在结节处进行切割剥离, 切开异常增生之纤维组织及淤滞结节等阳性反应物, 激发经气, 能起到理气疏络作用, 使乳络条达, 气血流畅, 则壅者舒畅, 共奏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理气化痰、软坚散结之功。并具有见效快、治疗时间短、方便、无毒副作用等特点。再配合中药自拟方辨证加减治疗。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四逆散行气和血而疏肝。肝郁气滞型加青皮、香附、乳香、没药疏肝行气化瘀;冲任失调型加仙灵脾、仙茅、鹿角霜、菟丝子补肾调冲任;痰瘀凝结型加黄芪、白术、水蛭、三棱、莪术等健脾化痰消瘀。故小针刀结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确切。本文结果显示有效率达97.6%%。但治疗前必须经乳房B超或钼靶X检查, 最好能进行组织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如果诊断不明确, 小针刀治疗会加快恶性肿块的转移。

乳腺增生病重在预防保健, 要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保持和谐的性生活, 多运动, 防止肥胖, 提高免疫力, 还要注意自我检查和定期复查:每月l次的乳房自我检查;每年1次的乳腺X线摄影。并保持情绪稳定、活泼开朗的心情, 以促进乳腺增生的缓解或消退。

参考文献

三才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观察 篇9

关键词:乳腺增生病,三才治疗仪

1 三才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

1.1 生物细胞泵机理

乳腺病治疗仪发出的生物电刺激波, 通过穴位和神经末梢把 (生物电信号) 传至脑垂体, 并使血管平滑肌、淋巴管等产生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具有促进血液循环, 调节内分泌, 释放一内啡肽, 具有强镇痛的作用。

1.2 穴位光灸机理

红外光照射 (针对肿块和炎症) 乳腺病治疗的探头直接作用于乳腺、腹部患处, 治疗仪发出的红外光加速局部血液循环, 很快可达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三才"的概念早在宋代琼瑶真人《针灸神书》中就已有记载, 三才是天、人、地的配穴方法,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人如果离开了阴阳我们的生命也就终结, 那么三才就是采用的天、人、地的配穴方法。天在上天为阳, 地在下地为阴, 人居于天地之间为和, 只有天地和我们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应用在乳腺病方面, 治疗时配合肩井穴, 胸乡穴, 食窦穴, 以及膻中穴, 鹰窗穴, 乳根穴, 包括腹部的神阙, 关元, 地部的足三里、三阴交。这就构成了上为天, 下为地, 中为人的配穴方法, 这就是三才配穴疗法的由来。

1.3 磁共振机理

乳腺病治疗仪的磁疗探头作用于乳房的穴位上, 磁场影响人体电流分布, 荷电微粒的运动, 膜系统的通透性和生物高分子的磁矩取向等, 使组织细胞的生理改变, 产生镇痛、消肿, 促进血液级淋巴循环等作用[1]。有研究认为磁场的镇痛作用跟其消肿作用有关[2], 肿胀可使组织张力增加, 压迫感觉神经末梢而导致疼痛, 在磁场作用下消除或减轻肿胀, 使感觉神经不受压迫, 疼痛即可随之减轻或消失。故三才治疗仪配合口服逍遥散治疗乳房疼痛明显优于单纯口服逍遥散, 有研究认为, 低强度脉冲磁场可能通过微血管的舒缩、血流的快慢改变组织供养、供血状态, 改变体液物质的成分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3]。

1.4 经皮给药机理

在乳房病灶局部直接做药物导入治疗, 靶向给药, 病灶直接吸收, 药物浓度高、治疗效果好, 增加了一种给药途径, 降低内服药物的副作用。

1.5 音乐调绪机理

乳腺病治疗仪发出的音乐声波, 作用于大脑皮层, 影响全身, 改变脑电图, 调整内脏、内分泌功能, 可抑制纤维变性, 促进组织细胞的修复作用。我国医学的经典著作《皇帝内经》两千年前就提出了"五单疗疾"。《皇帝内经》"金匮真言论"把五声音阶 (宫、商、角、徵、羽, 相当于西洋唱名Do、Re、Mi、Sol、La。) 与人的五脏 (脾、肺、肝、心、肾) 、五志 (思、忧、怒、喜、恐) 相联系, 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吏记》则载有:"故音乐这所以动荡血脉, 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宫动脾, 商动肺, 角动肝, 徵动心, 羽动肾"。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也分属于五脏, 因此音乐可触及人的精神活动。音乐疗法就是使病人处于特定的环境, 感受音乐的艺术意境, 调剂身心, 调节气血, 调理脏腑机能, 达到养生和治病的效果。中医的音乐疗法可以根据宫、商、角、徵、羽五种中国民族调式音乐的特性和五脏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与八纲 (虚实、表里、寒热、阴阳) 辩证相结合的关系来选择曲目 (或称为五音疗法) 来进行治疗。角调音乐具有木气的属性, 能防止气的内郁;徵调音乐具有火气的特征, 有利防治气机的下陷;宫调音乐具有木气的特征, 以利防治起的升降紊乱;商调音乐能影响人体气机运化, 平秘阴阳, 调理气血, 保持体内气机动态平衡, 改善人体的健康状况。乳腺病患者大多有烦躁易怒情绪, 或近期心情不畅, 加重病情。三才疗法采用"五行音乐", 根据三才辨症分型, 选用不同类型的音乐配合治疗, 调节患者情绪, 改善微循环节奏。三才音乐调绪时采用卧位治疗, 所谓"人卧血归肝"。

1.6 三才阶梯疗法治疗乳腺增生配药组方

根据我院诊疗规范, 我院乳腺增生病辩证分为肝郁痰凝型和冲任失调型两型。故其配药组方有所改变, 肝郁痰凝型给予逍遥散加减, 而冲任失调型给与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1.6.1 药物组成

柴胡18g, 当归12g, 白芍12g, 茯苓12g, 白术12g, 甘草9g。

1.6.2 组方依据

肝性喜条达, 恶抑郁, 为藏血之脏, 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畅, 肝木不能条达, 则肝体失于柔和, 以致肝郁血虚;足厥阴肝经"布胁肋, 循喉咙之后, 上入颃颡, 连目系, 上出额, 与督脉会于巅。"肝郁气滞则两胁作痛, 头痛目眩;郁而化火, 故口燥咽干;肝木为病易于传脾, 脾胃虚弱故神疲食少;肝藏血, 主疏泄, 肝郁血虚脾弱, 在妇女多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治宜疏肝解郁, 养血健脾为法。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 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药。当归甘辛苦温, 养血和血;白芍酸苦微寒, 养血敛阴, 柔肝缓急;归、芍与柴胡同用, 补肝体而助肝用, 使血和则肝和, 血充则肝柔, 共为臣药。木郁不达致脾虚不运, 故以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 既能实土以御木侮, 且使营血生化有源, 共为佐药。用法中加薄荷少许, 疏散郁遏之气透达肝经郁热;烧生姜温运和中, 且能辛散达郁, 亦为佐药。甘草尚能调和诸药, 兼为使药。诸药合用, 使肝郁得疏, 血虚得养, 脾弱得复, 气血兼顾, 肝脾同调, 立法周全, 组方严谨, 故为调肝养血之名方。

1.6.3 加减变化

肝郁气滞较甚, 加香附、郁金、陈皮以疏肝解郁;血虚甚者加熟地以养血;肝郁化火者, 加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

2 存在的问题

临床观察一般以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观察结果比较可信, 但因科研时间及其他因素, 未能做到这点, 故选择病例数目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对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本课题没有设立单纯三才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病对照组, 故无法评估单纯三才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病对本病的治疗效果。观察时间较短, 未能进行远期疗效的观察, 关于远期疗效的评定, 有待于今后临床进一步完善。另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评定标准不一, 需在今后的临床中提出规范临床应用标准。

参考文献

[1]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235.

[2]周万松.磁场的治疗作用[J].人民军医, 2002, 45 (21) :671~673.

上一篇:环境保持与可持续发展下一篇:落实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