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做强羊绒产业

2024-07-09

发挥优势做强羊绒产业(精选五篇)

发挥优势做强羊绒产业 篇1

昭平茶叶的发展渊远流长, 历史悠久, 经历了从纯天然野生到人工种植, 从小面积到大规模的发展, 从纯天然向高档次的转变, 由量的扩大到质的提升过程。目前, 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已发展到9万亩, 年产干茶4500多吨, 产值2亿多元。全县已有大小茶厂90多家, 培育了将军峰、凝香翠、大脑山和象棋山等4个产品质量好、科技含量高、市场销售好、开发前景广的茶叶品牌。昭平茶在广西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声誉。

1. 昭平有得天独厚独的地理环境, 适应茶叶种植、生长的气候条件

昭平位于广西的东部, 处于桂江中游,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都庞岭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 年平均气温19.9℃, 活动积温6 448℃;雨量充沛, 年降雨量为2046.6mm, 年平均降雨天数为185天;年均蒸发量为1457.4mm, 年均相对湿度为8l%, 相对湿润, 常见多雾, 冬旱不明显, 水热系数为2.8, 具有典型的山区小气候特点, 对茶叶生长极为有利。昭平的土壤主要是山地红壤和黄壤为主, 排水透气性能好, 土层深厚, 有机质含量高达3.4%, 呈酸性至弱酸性反应, 工业废气少, 空气质量好, 十分适宜茶叶的生长。

2. 昭平茶具有强劲发展速度, 产业化生产日益凸现

昭平县久远以来, 就有喝茶、品茶的习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由政府引导, 组织发动群众种植茶叶;至八十年代末, 全县茶叶面积已有几百亩;九十年代初, 县政府加大宣传发动力度, 部门积极参与, 大力扶持发展茶叶种植, 以科技示范带动, 加快了发展速度;至九十年代末, 全县茶园面积已达2万多亩;进入二十一世纪, 茶叶效益日益凸现, 茶农收入增加, 由过去政府宣传发动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昭平茶叶发展进入快车道, 每年以近万亩的速度扩大茶园面积。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拥有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大脑山茶业有限公司、象棋山茶叶有限公司和科技局凝香翠茶厂等, 茶叶企业也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全县茶叶大小加工近百家。

3. 昭平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有效促进昭平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来, 昭平县委、县政府乘势推进, 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 把茶叶生产作为县域经济主要产业来抓, 出台了《昭平县茶叶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发展的决定》和《关于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政策措施, 并制定了《昭平县茶叶产业化发展规划》, 坚持“农业抓产业、产业抓特色、特色抓茶叶”的发展思路,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 培育壮大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凝香翠、大脑山和象棋山等一批龙头企业, 个人私营产业加工企业蓬勃发展, 有效地拉动昭平茶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4. 昭平茶业的发展有赖于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昭平与桂林茶科所、华南农大等科研院所常年保持交流合作, 开展技术交流和科技成果转化, 这为昭平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特别是桂林茶科所,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 一直关心和支持昭平茶产业的发展, 给昭平传经授技术, 现在又在昭平建立茶叶科技示范基地。华南农大茶研所也在昭平建立校外实验基地。

昭平县科技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大力地推进茶叶产业化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 得到广西科技厅的大力支持, 科技局在昭平镇、走马乡等地建立茶园示范基地, 采取了既抓示范又办实体的发展模式, 建立的200亩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被认定为“第一批广西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局凝香翠茶厂的“凝香翠茗”1994年获得“陆羽杯”全国名茶评比金奖, 1995年获全国新技术新产品交易会金奖后, 2005年又获第十二届中国扬凌农博会“后稷特别奖”。2006年通过产品质量安全QS认证, 并获“广西优质农产品”称号, 同年, 又开始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有机茶产业化开发与示范”项目, 新建有机茶示范基地600亩。有机茶的实施和成功的示范, 这将对昭平茶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二) 昭平茶业发展的不足和问题

昭平茶产业已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产业化生产逐步形成, 茶农从种茶中得到的实惠已形成共识, 并日益显现。种植茶叶对农民增收, 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还不够, 对茶叶产业的巩固、发展、提升, 以适应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问题。

1. 茶树品种单一, 结构欠优化

据统计,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90100亩, 茶树品种有福云6号、福云595、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安大白、鸠坑种、春波绿、元宵绿、迎霜、乌牛早、云南大叶种和台茶1 2号、台茶1 3号、乌龙茶的单丛等。其中福云6号、福云595占总面积的65%;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等品种占25%;乌牛早、春波绿、元宵绿、迎霜等占10%。从近年来我县茶叶加工和市场需求的情况看, 福云6号、福云595等占大面积的品种制作高品质产品的效果不太理想, 而乌牛早、春波绿、元宵绿、迎霜等品种生产高档产品则较受欢迎。

2. 茶园分散、标准化程度低

目前, 我县的茶园除了科技局、大脑山的茶园, 还有近几年一些个体经营者发展的茶园相对集中外, 大多是分散的小规模茶园, 特别是农户独立管理的茶园占比例的绝大部分。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茶园只有将军峰和大脑山的2000亩, 通过无公害茶园认证的有23000亩, 占总面积的25%左右。但是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非常少, 而通过无公害认证的产品也不多, 产品还没有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

3. 加工企业规模偏小, 龙头拉动能力低

目前昭平县除将军峰茶业有限公司、大脑山茶业有限公司、象棋山茶叶有限公司和科技局凝香翠茶厂等在我县规模较大的茶叶企业外, 其它的都是各自为政的小企业, 加工技术水平不一、机械设备简陋, 以粗放式, 低档次、低水平参与市场竞争, 其结果是使整个茶业成本增加、茶叶质量下降, 严重影响行业发展。

4. 市场培育滞后, 销售渠道不畅

我县的茶叶销售市场缺乏龙头带动, 纯属于买方市场。茶叶产品基本上是被外地客商到产地以廉价散装收购, 甚至于出现茶叶业主把产品发给外地销售业主后, 再由他们定价的局面, 缺乏以政府引导、企业联合组建对外销售的队伍。

(三) 做大做强昭平茶的几点思考

昭平茶业由于昭平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 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自治区科技厅的重视和支持, 区内外科研院所的鼎力相助, 特别是桂林茶科所的关心和厚爱, 以及全县的共同努力, 目前已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如何进一步巩固、发展、提高, 使之真正成为昭平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富民强县的目标, 还要在种植、管护、加工和销售上下大功夫。

1. 种植, 就是选种优良新品种, 采取品种逐步更新, 克服品种单一, 或过剩的现象。

近年来, 昭乎县引进了一些名优新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如乌牛早、春波绿、元宵绿、迎霜等, 现在我们要对这些茶树品种进行产品的试制和品种筛选工作, 选出比较适应昭平的生长环境又能制作中高档产品的茶树品种, 加以发展, 扩大面积;同时我们还要加大优良茶树新品种的引进力度, 力争在今后扩大的茶园中, 较大部分种植适制中高档产品的优良品种, 为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管护, 就是茶园的管护, 要积极推广标准化的管理, 合理施肥、科学防治病虫害, 努力提高茶叶的质量。

由于我县地处山区, 茶园高低不平, 难于规范种植, 加之茶农的管护技术、资金投入差距较大, 茶叶原料的质量难于保障。因此, 我们必须推广生态茶标准化生产技术 (如农业防治, 合理种植, 合理修剪, 保证茶园通风透, 早采嫩采, 破坏病虫自下而上的生存环境, 减少病虫害发生;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有趋光性的特点, 在茶园安装灭虫灯, 黄板等杀灭害虫;采用天然生物农药防治害虫) , 推广强化标准意识, 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管护, 提高茶叶原料的质量。同时要以实施“有机茶产业化开发与示范项目”为契机, 大力推广有机茶生产技术, 发展有机茶, 提高茶叶的品质。

3. 加工, 就是茶叶原料变成产品过程, 也就是要引进新的加工技术和新的加工设备。

从目前的产品质量来看, 昭平茶叶生产技术水平与我国的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相比, 相距甚远, 我们的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只停留在一般的水平上, 这就需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采取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 提高我们的茶叶加工技术水平, 实现茶叶加工的“三化”要求。同时, 在加工方面, 不断开拓新的品种。一是在确保加工绿茶为主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季节, 不同的原料, 加工不同的茶类, 适当引进开发红茶或黑茶。适度扩大昭平茶种类, 适应市场需要和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早春绿茶是昭平的优势, 上市时间早、品质好, 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所以我们要继续保持, 还要进一步进行产品品种结构调整, 提高产品质量, 着力打造昭平的早春绿茶市场。二是继续加强技术合作, 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昭平茶要巩固、发展和提高, 更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因此,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与广西桂林茶科所、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 充分利用他们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 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路子, 不断提高昭平茶的科技含量, 全面提升昭平茶叶产业的科技水平。

4. 销售, 就是产品的流通过程, 也是效益的最终体现。

长期以来, 昭平茶都是全国各地茶商从昭平购出, 很少由我们自己投向各大专业市场, 这就导致了昭平茶价格长期以来趋于偏低、各地茶叶专业市场难以显现的局面。因此, 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挖掘昭平茶文化, 增添昭平茶的文化底蕴。近年来, 昭平县在弘扬茶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连续举办“茶王节”、“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 有效地提高了昭平茶的知名度。但在茶历史、文化底蕴方面还有待加强。我们要认真挖掘“昭平茶”在历史和人文方面的独特文化, 为她增添醇扑、有趣、浓厚的文化色彩, 为“昭平茶”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是打造“昭平茶”大品牌, 为昭平系列茶品牌铸就“母舰”。近年来, 昭平县加大品牌的创建力度, 树立了将军峰、凝香翠、大脑山和象棋山等在区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系列品牌, 有效地促进了昭平茶叶产业的发展。但是, 从目前情况来看, 品牌虽多确难以形成合力。我们有必要打造出一个囊括目前昭平系列品牌的“昭平茶”大品牌, 使它成为昭平茶叶品牌的“母舰”, 以强大有力的优势打进国内外茶叶专业市场。所以我们现在要认真抓好“昭平茶”原产地地理标志申报、认证工作, 这将是做强“昭平茶”大品牌的极为有效途径之一。

发挥优势做强羊绒产业 篇2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一年来,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13522”工作思路,实施“甘蔗富民,煤炭强乡”的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为目标,以服务“三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业

和农村工作,扩大招商引资,经济取得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下面,我给各位领导简单汇报我乡今年工作及明年的工作打算。

一、2005年主要工作及其成效

(一)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一是充分利用宜州糖业企业对甘蔗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甘蔗生产,做强做大甘蔗这一支柱产业。2004/2005年榨季,全乡甘蔗总产量达8.4万吨(其中进怀远糖厂6.1651万吨,进小糖厂约1.3万吨,群众自留种0.98万吨),总产值达1680万元,2005/2006年榨季全乡甘蔗总产量预计达7.5万吨,由于2006年蔗价涨至每吨247元,所以我乡甘蔗总产值仍可达1800多万元,二是利用靠近东江、金城江蚕茧加工企业的有利形势,引导群众发展种桑养蚕业,通过外出学习和举办培训班来提高群众种桑养蚕的技术。扶持德兴、德合村“整村推进”实施种桑养蚕项目,举办培训班两期,培训人员200多人。由于蚕茧价格上涨,群众种桑养蚕积极性进一步高涨。2005年,全乡种桑面积1800多亩,比上年增加800亩,蚕茧销售收入达220多万元。三是继续打造“白土蜜瓜”品牌,不断巩固和发展白土西瓜产业。2005年,白土西瓜种植面积1000多亩,西瓜销售收入达80万元。

(二)推进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投资6万元动工改建德地加栋至拉等3公里屯级路、岜香路口至三脑3公里屯级路,目前这两个工程已通过验收;投资6万元动工新建德荣立新至加旁2公里屯级路;投资20万元改建德地村拉腊至作肯1.5公里屯级路;硬化德明太平、计料、辅洞等屯级路,德里村甘洞屯1.5公里屯级路硬化也在动工当中;德里村150多户村民装上了固定电话,使全乡通固定电话的村达到6个。动工建设白土乡自来水(明渠改管涵)工程,一期工程投资160多万元,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今年12月底完工,工程完工后可解决白土乡75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入6万多元维修蔗区公路16条,切实做好2005/2006年甘蔗砍运等协调工作。继续扶持群众修建沼气池,目前已完工85个,做好德合村四级路动工前的准备工作。做好德合村、德兴村整村推进项目规划上报工作。今年我乡部分村屯遭受重大水旱灾害,我乡全力作好灾民安置工作,共发放救灾粮食13吨,救济特困灾民185户520人,安排水毁民房重建资金11户11400元。

(三)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推进项目建设,增加财政收入。

我乡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积极改善投资软环境,年内加大以煤炭生产为龙头的招商引资工作,上了几个大项目。据初步统计,目前我乡已引进资金609万元,完成1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5个,分别是:白土林场承包项目、金城江区矿业公司白土煤矿的3~6号井的煤炭开发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对增加白土乡财政收入发挥了主导作用,也极大地推动了我乡务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白土乡出现了运输车辆多、摩托车多的新气象。

我乡通过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财源建设,使财政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今年,全乡财政收入达131万元,占任务的103.31,(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白土矿区的非法小煤井是我乡最大安全隐患。今年以来,我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联合区直有关部门对矿区开展了多次安全整治活动,共出动工作人员1000多人(次),进行矿区巡查120次,关闭炸封非法小煤井210个(次)。二是加强水陆交通安全宣传和整治,实施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对春运班车实行跟班检查,圩日安排工作人员上路巡查交通。今年以来,全乡境内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五)集中精力,抓好春季计生集中宣传服务月活动。

在服务月活动中,抽调区、乡工作队员84人,车辆12部,投入经费0.3万元,开展宣传服务工作,完成结扎任务51例,放环35例,征收社会抚养费3.2万元,计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六)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5月下旬至7月上旬,我乡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抽调工作人员89人,投入选举经费1.9万元,11个村(社区)的选举均一次性成功,8个村(社区)党支书、主任实现“一肩挑”,“一肩挑”比例达72.72,村(社区)“两委”交叉任职达81.8,均达到了区委的要求,为更好地开展今后村屯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一些村屯常年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农民增收的项目较少,增收缓慢;

(三)矿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整治困难等。

三、2006年的工作打算及具体措施、意见。

2006年,我乡的工作仍要紧紧围绕区委“13522”工作思路,加快经济和社

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继续将甘蔗生产这一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增加甘蔗面积和产量。利用糖业企业发展甘蔗生产的优惠扶持政策,努力完成今冬明春新种1550亩甘蔗种植任务。二是继续实施良种良法,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鼓励农民用好田地来种植甘蔗,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使甘蔗生产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真正把这一支柱产业做强做大。三是做好甘蔗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切实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强宣传,防止甘蔗外流。

2、扩大种桑养蚕规模,提高种桑养蚕技术水平。我们要充分抓住东桑西移,蚕茧价格上涨,众多蚕丝企业落户我区的良好机遇,引导和扶持群众发展种桑养蚕,加大养蚕技术培训和桑苗品种改良,明年力争再扩种桑200亩,使全乡桑园面积达到2000亩。

3、继续实施白土蜜瓜品牌战略。扩大西瓜种植面积,提高产量,优化西瓜品种和品质,做好科技信息指导和流通服务,让白土西瓜更有名气,“走”得更远。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主要抓好一批村屯道路建设、重点是完成建设德合村5.6公里四级路改建工程,完成德地村作肯至拉肯1.5公里屯级路改建工程,动工建设德兴村四级路工程,建设白土乡新农贸市场。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建设来进一步推动白土乡经济发展的步伐。

5、做好部分受灾村屯的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在生产物资上和技术上给群众一些扶持,使受灾群众摆脱困境。

(二)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努力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

要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协调和处理好招商引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协调好投资方与群众的关系,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工作。要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招商,要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依托煤炭资源,重点做好煤炭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对白土矿区(除属国营矿区外)重新规划,搞好详查,引进有技术有资金的单位勘探或依法开采;对现有的白土林场进行改造,引资建立木林加工厂。总之,要通过招商引资,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2006年要力争完成招商引资230万元以上,完成财政收入170万元以上。

(三)加强社会环境综合治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我们要继续加强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加大对矿山和水陆交通安全的整治力度,努力消除各种事故隐患。重点加强对矿区非法小煤井的整治,建立起矿山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及时调处各类纠纷,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三是加大对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步发展。四是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提高政府机关效能和干部作风转变,努力构建人民满意型政府。

各位领导、同志们,2006年,我们决心在区委、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顺利实现明年工作目标,为开创白土乡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中药产业 篇3

结合当地实际,商洛要紧紧抓住全球天然药业兴起和国内中药现代化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中药资源和生态环境两大优势,以建设西部药业强市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规避市场风险为前提,以规模化经营为基础,以延长产业链条为保障,充分集合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和医药卫生服务业、中药知识产业的比较优势,推进中药材种植规范化、制药企业现代化、药品生产标准化、中药产品品牌化和医药市场国际化,努力使中药产业成为支撑和带动商洛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围绕药源基地建设,积极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突出骨干品种,促进“地道”中药材种植规模化和规范化

药源基地是中药现代化的“第一车间”,只有药材的质量得到保证,中药现代化才有可靠的基础。借鉴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在商洛市建设丹参药源基地的成功经验,突出抓好三个环节:首先抓好基地选择、环境监测、品种选定。按照地道产区、品种的适应性和产品质量优良等原则,对拟建立基地的自然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和检测,以此确定规划种植基地。品种选定既要突出丹参、山茱萸、薯蓣、柴胡、天麻等十大骨干品种,又要大力发展黄芪、丹皮、贝母、猪苓等商洛地道中药材和县域传统中药材,发展适合引种的外来药材,尽可能用药用树种实施退耕还林和绿化、美化城市以及交通干线,积极发展同一品种中药材不同活性成分含量的优良品种,以满足市场对中药材多样性的需求。其次是构筑好基地载体。充分发挥市内外重点中药加工企业和中药材经营企业建设药源基地的主导作用,依靠他们在资金和市场运作上的优势,按照“公司+科研+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组建管理机构,调整土地关系,建设规模化和规范化药源基地,既促进企业发展,又带动药农致富。第三是实施规范化生产。按照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定出不同中药材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实行全程生产管理和全面质量监控。在整个生产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搞好生产技术培训,在公司技术人员的跟踪指导下,实行严格的“六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制度,即: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栽培技术、统一施肥除草、统一灌溉排水、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采挖加工,使产品质量控制贯穿于生产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有效地保证中药材产品的质量安全、有效、稳定、可控。同时,加强对一些濒危紧缺中药材的保护和野生品种的人工栽培,使中药材资源能够得到持续利用。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加快中药加工体系建设,推进中药产业化

积极推进现有医药工业企业“三改(改革、改组、改造)一加强(加强管理)”工作,整体提高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和效益,通过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加大产权转换力度,促进中医药骨干企业增资扩股、兼并重组,组建商洛药业集团。以商洛生态工业园为载体,围绕蝎毒提取、薯芋水解物加工、天麻初加工和中药饮片加工、中药萃取等项目,扶持发展一批新的医药加工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特色突出的“小强人”,使医药企业真正成为带动中药产业链延伸的“龙头”。“十五”期间,新增 10家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科技先导型医药加工企业,培育3家年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的制药企业。近期重点抓好盘龙公司利胆溶石胶囊生产线、中药萃取和软胶囊生产线、天士力4000吨中药饮片和2000吨中药萃取生产线、香菊公司“红山胶囊”生产线和泰华公司“紫杉醇针剂”、“高三尖杉脂碱”生产线建设。

三、牢固树立中药商业现代流通理念,积极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大力开拓中药市场

中药有市是宝,无市是草。必须尽快建立符合GSP标准的全方位的营销服务体系,运用现代经营手段,大力拓展市场,以市场经营带动中药发展。各市县区要依托药检所和骨干企业成立自己的检测机构,负责对不同地块、不同品种、不同批次的中药材和生产加工的中药按国际上统一的检测标准进行质量检测,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努力提高商洛中药的知名度。今后5至10年,在商洛中心城市建成一个大型中药材批发专业市场,在全市各县区和边贸集镇建成10个中药材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农民合作购销组织,充分发挥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在沟通市场信息、组织中药材产品运销等方面的作用,增强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流通服务功能,同时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建设网上交易中心,为中药材及中药产品销售提供服务,使商洛成为陕南乃至西北地区中药材的集散地。牢固树立先进的经营理念,指导市内各医药企业,实行多元化的营销策略,通过合资、合作、委托代理等形式与国内外公司共同开拓市场,形成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联合的商洛医药企业销售网络,不断提高商洛中药材和医药产品的外销能力和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四、充分发挥商洛中药材地道产区优势,种好药、产好药,搞好品牌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各种认证保护

一是稳步推进药源基地建设,争取国家药监部门GAP认证保护,争创2—3个能够满足全国市场需求的中药材知名品牌。二是围绕丹参、丹皮、白术、贝母等商洛地道中药材和县域传统中药材,争取国家质检部门原产地标记认证注册,享受原产地地域品牌保护,争创地道中药材品牌。三是将采用GAP标准生产的中药材按规范加工成质量合格的中药饮片,争取国家中药饮片批准文号制度的保护。四是加快现有几家医药企业的技术改造,争取国家GMP认证保护。五是突出特色,加快新药开发,注重新药申请审批注册,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在抓好盘龙七片、盘龙七药酒、恩普乐、香菊片、紫杉醇针剂、双黄连大输液等现有产品争创省优、国优产品的基础上,力争完成两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产品开发,申请使用“绿色中药”标识,并有三五个二类中药产品完成临床研究和中试工艺研究。积极挖掘秦巴山区民间中药、草药配方,支持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争创中药新药品牌。

五、实施“科技兴药”战略,建立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发挥优势做强羊绒产业 篇4

富硒产业是指研究、开发、生产富含硒元素的农产品及其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新兴产业。生产富硒农产品是利用天然的富硒资源土壤, 或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原理, 利用动、植物作无污染天然的生化反应器。在动植物生长、生殖过程中施用或添加特别研制的专利技术产品——富硒肥料, 将无机硒元素成功导入农作物、畜禽体内, 通过动植物自身的生命运动转化为有机营养硒, 富集在果、菜、肉、蛋和籽实中, 使其可食用的农产品中硒含量适度增加, 达到国家颁发的富硒食品标准, 而又不超过食品限量标准的纯天然的农产品。根部吸收天然硒资源土壤中的硒与叶面吸收的叶面肥的硒, 都与植物体内的氨基酸结合而成为硒蛋白, 都一样是有机硒。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生产富硒农产品就构成为富硒产业。

1 富硒产业前景广阔, 发展势在必行

富硒产业的核心是硒, 业以硒为贵。硒具有抗氧化抗衰老, 保护和修复细胞, 提高红细胞的携氧能力, 提高人体免疫力, 解除重金属的毒害、预防癌变等六大神奇功能, 人体缺硒会直接导致心脑血管病、高血压、代谢综合症、胃肠道疾病、糖尿病、哮喘、帕金森病、肝病、癌症等40多种疾病发生, 间接导致400多种疾病的发生。硒对人类健康的巨大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1973年WHO (世界卫生组织) 、FAO (世界粮农组织) 、WTO (世界贸易组织) , 先后发布硒是人和动物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1988年10月, 中国营养学会把硒列为15种每日必须的营养素, 建议每日补充50~250µg。世界营养学家、全球生物化学会主席巴博雅罗拉博士曾说:硒是延长寿命最重要的矿物质营养素。体现在它对人体的全面保护, 我们不应该在生病时才想到它;世界著名科学家奥德菲尔德博士指出:硒像一颗原子弹, 量很小很小, 作用和威慑力却很大很大, 一旦被人们认识、利用, 将对人类健康产生深刻影响。

我们湖南地处地球低硒带, 每天硒摄取量只是全国缺硒地区膳食硒26.63µg的平均水平。与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补充50~250µg硒的要求相差甚远, 当前我们要认真理解和吸取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营养学家combs (空姆斯) 教授说过的一段话:“对于人类来说, 在过去的时间里, 最大的悲哀不是缺硒本身, 而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硒对人类健康的重要”。

国内外十分重视硒的应用和富硒产业的开发。2005年1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防治疾病, 定量补硒全国工作会议”;2003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认可硒为抑癌剂, 并允许硒营养品标示硒的抑癌性质;2012年卫生部发布了新版国家强制性标准GB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并已于2012年6月1日正式实施。新标准逐项清理了以往食品标准中的所有污染物限量规定, 整合修订为铅、镉、汞、砷、苯并[a]芘、N-二甲基亚硝胺等13种污染物在谷物、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调味品、饮料、酒类等20余大类食品的限量规定, 删除了硒、铝、氟等3项限量指标, 共设定160余个限量指标;2012年10月12日卫生部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GB28050-2011) , 标准正式规定了硒营养素参考值 (NRV) 为50ug, 凡标注“富含”声称的农产品, 要求每100g中, 硒≥30%NRV;100m L硒≥15%NRV。即富硒农产品固体食品的硒含量最低要达到15µg/100g以上;富硒农产品液态食品的硒含量最低要达到7.5µg/100g以上。 (固体食品总硒≥0.15mg/kg, 液态食品总硒≥0.075mg/L) 。即农产品硒含量达到这个标准, 就可判断为富硒农产品。

硒对人类的作用已形成共识。补硒已成为当今一种新的养生之道。健康基于安全, 食补优于药补, 吃硒药补硒只能取得阶段性成果;吃保健品补硒经济开支大;吃富硒农产品补硒, 是一个物美价廉、安全高效的最佳办法。专家指出:“通过农副产品向人体补硒的路线, 是最佳路线”;“食用富硒农产品是生物源补硒, 补充的有机营养硒, 变药补为食补, 既安全, 又方便, 还经济, 是科学的补硒方法”。“补硒要补粮茶果蔬中的有机硒, 粮茶果蔬对硒的吸收利用率高, 人食用富硒粮茶果蔬安全可靠, 无毒副作用”。缺硒的国际性、补硒的共识性、硒功能的广泛性、富硒食品消费的重复性, 决定了开发富硒系列农产品, 方兴未艾, 充满希望, 前途无量。

更需指出的是:在当今湘赣大米镉严重超标的现实面前, 生产富硒农产品, 以硒控镉事关人体康健, 已是刻不容缓, 非抓不可的民生大事。

2 桃源有独特优势, 发展切实可行

硒是一个稀散元素, 在地壳中的含量仅为一亿分之九。全世界有42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地处低硒带, 有22个省市712个县市, 约72%的国土处于低硒带, 其中30%的地区严重缺硒。同时由于硒资源呈条带状或者点状分布的特点, 即使是高硒区的土壤, 生产的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变化很大, 有的甚至不含硒, 无法达到产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生产的目的。桃源县的科技人员从1998年开始从事富硒农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经15年的求索、拚搏, 攻克了富硒农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 掌握了生产富硒农产品的主动权, 羸得了发展桃源富硒产业的独特优势。

2.1 天然硒资源丰厚优势

2012年11月~2014年6月, 桃源县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 开展了《桃源县硒资源调查研究》课题。历时2年,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导雒昆利研究员, 及其课题组倪润祥、田兴磊、王少斌博士三次在桃源县境内采集基岩、土壤、粮食、水样600余份, 检测分析总硒含量和部分样品中微量元素 (As、Cu、Cd、Zn、Mn等) 含量。探讨桃源县环境中硒的分布规律, 统计推测桃源县硒资源面积, 绘制桃源县土壤硒含量分布点图。

2014年6月30日的《桃源县硒资源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在桃源县已查清占63%的国土面积中, 硒含量<0.4mg/kg的贫硒土壤仅占总面积的10%, 约4.4万hm2;>0.4mg/kg的富硒土壤占总面积的50%, 达22万hm2;>1mg/kg的高硒土壤呈条带状或者点状分布在牛车河、钟家铺、理公港、观音寺、陬市、茶庵铺、沙坪等地。约占总面积的3%~5%, 约1.33多万hm2。

调查结果说明:天老爷对桃源给予了最珍贵的馈赠, 桃源县是一个存在着丰厚天然富硒资源的县域, 也是我国一个难得的长寿和富硒并存的区域。桃源土壤硒含量>1mg/kg的天然高硒区, 富硒程度和富硒面积与世界硒都—湖北恩施的富硒面积和富硒程度相当。土壤硒含量>0.4mg/kg的天然富硒区域面积远远大于世界硒都—湖北恩施土壤硒含量>0.4mg/kg的区域面积。桃源县的这一发现, 为桃源县做大做强富硒产业, 打造中国富硒农产品基地县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

2.2 自主知识产权优势

科技支撑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富硒产业科技是关键。农产品富硒是一个系统的生物工程。在高硒区生产富硒农产品因天然硒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特性, 很难实现硒含量标准化, 不易生产出合格的富硒农产品;在贫硒或缺硒地区根本不可能生产出富硒农产品。桃源县富硒产品研究所颜送贵等从1998年开始着手研究富硒农产品的生产技术, 经8年探索, 7年拚搏, 获得了《富硒增甜素及其制备方法》《一种铬锌硒肥的生产及使用方法》等4项国家发明专利, 《富硒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五项富硒科技成果, 完成了23类富硒农产品产业化生产的全部前期工作, 同时还起草了《富硒水稻》等33个生产技术规程, 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成为湖南省地方标准 (DB43/T816-823-2013、DB43/T929-944-2014) 。攻克了富硒产业的核心技术, 突破了富硒农产品产业化、标准化的难关, 赢得了开发富硒农产品的主动权。

富硒叶面肥是开发富硒农产品的物质基础。我们转化《富硒增甜素及其制备方法》《一种铬锌硒肥的生产及使用方法》等4项专利, 研究开发成功相应的富硒增甜素、铬硒肥、硒锶肥、富硒生物剂等5种富硒叶面肥。其中富硒增甜素已由长沙隆农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 商品名:锌硒葆;铬硒肥、硒锶肥已由湖南天盈富硒科技开发公司生产。商品名:增素宝。这些叶面肥在20多类作物和动物上使用, 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2 116个产品, 硒含量都达到了富硒食品的标准。2009年9月,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著名专家、教授朴建华、霍军生、高俊全、彭祚全等对桃源县开发的富硒叶面肥、及其生产的富硒农产品作了很高的评述:一致认为“富硒叶面肥及其配套技术已基本成熟, 具有方便、经济、安全、可控的优点, 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俱佳, 生产的农产品硒含量稳定, 可操作性强, 是我国低硒区开发富硒优质农产品的示范技术。很有推广价值和前景。该项技术在国内同类产品中达到领先水平”。富硒核心技术的研究成功为大力发展富硒产业, 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机遇。

2.3 产业发展基础优势

发展富硒产业是桃源的优势, 首先桃源有广阔的土地资源, 全县26.67万hm2山地面积, 有6.67余万hm2, 适宜发展富硒产业;其二, 桃源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桃源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年平均温度16.5℃, 历史绝对最低温度-15.8℃, 年≥10℃的活动积温5171.5℃, 持续23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 531.4h, 平均日照率35%, 太阳辐射总量102.2k Cal/cm2, 无霜期283天, 年降雨量1 437.2mm, 年蒸发量1 183.3mm, 年平均湿度82%。适合生产优质的富硒农产品;其三, 桃源县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 粮食、油料、肉类产品跻身全国百强县。湖南黑猪、桃源大种鸡、桃源大叶茶等名优特产享誉中外。天赐予我们一个发展富硒产业的基础;其四, 桃源通过多年的努力, 摸索出了“富硒资源+科学补硒”、“优质农产品+富硒”、“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从业大户”、“建基地-攻质量-强监管-创品牌-拓市场”等等一系列发展富硒产业的成功经验, 完全可以做到:市场需要什么, 就可生产什么;市场需要多少, 就可生产多少;市场要求硒含量多高, 硒产品含量就可多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导雒昆利研究员充分肯定桃源的经验, 她指出:中国硒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稀少性, 使得即使富硒区的天然富硒产品的硒含量变化太大, 无法达到标准化。中国今后补硒和开发硒产品的方向应该是人工控制富硒产品的含量。像桃源县那样人工添加富硒肥, 是今后中国富硒产品产业化和标准化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自2008年6月成立桃源县富硒产品开发领导小组, 2009年4月桃源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促进富硒产业发展的意见》以来, 富硒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5年的示范、推广, 使富硒产业由科研探索走向成果转化, 由示范性生产走向规模开发, 由分散零星叫卖走向集中批量上市。产品种类越来越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产品质量越来越好、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截止2014年年底止, 全县已有21个乡镇223个村的22 766个农户投入富硒产业开发, 共建基地32个, 其中生产和生产加工基地23个, 实验示范基地9个, 面积9 034.33hm2。据2014年底富硒办的统计, 全县生产粮油、果蔬、鱼肉、禽蛋等富硒农产品18类52种101款, 产量4.6389万t, 实现销售收入4.3345亿元, 利润6 908.9万元, 助农增收5 645万元。产品已远销广州、上海、北京、新疆、武汉、长沙等15个大、中城市, 实现了富硒产品生产和开发上的新跨越。

2.4 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

桃源地处驰名中外的桃花源, 俗有“桃源仙境”之称。这里“红树青山, 斜阳古道;桃花流水, 福地洞天。”。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桃花源的建设, 主景区面积由0.15km2扩大到15.85km2.《桃花源记》吸引了许多中外人士慕名而来.据统计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知名人士.如苏丹总统尼迈里、柬甫寨国王西哈努克;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胡耀邦、乔石、陶铸、王首道、李铁映、费孝通;每年平均到桃花源观光游览达20多万人次以上;特别是自1992年以来成功举办了9届桃花节, 更使桃花源名声远扬, 这是巨大的无形资产。借桃花源的知名度优势, 发挥特色富硒的优势, 将大大促进富硒产业的发展进程。

3 把握发展机遇, 做强富硒特色产业

孟子曰:“虽有智慧, 不如乘势;虽有镃基, 不如待时”。桃源县上述的四大独特优势正是桃源县大力发展富硒特色产业, 百年难遇的好契机, 顺势而为就可做大做强富硒特色产业, 事在人为富硒梦就会实现。其举措有六个方面。

3.1 科学确定发展策略

科学判断形势, 是正确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根据我县发展富硒产业的独特优势, 要不失时机地把握机遇, 科学确定发展策略, 顺势而为做强富硒产业。在策略上发展富硒产业要“三势”而行, 尽力而为。一是要乘势而上。我县已成功拓创出了系列富硒农产品, 核心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 有的产品还获得了国家级奖项。桃源是发源地, 有亮点、有特色, 不能墙内开花墙外香, 我们要把握机会, 乘势而上。二是要顺势而为。现在国内外市场中富硒农产品走俏, 国家要求“防治疾病, 定量补硒”, 发展富硒产业是大势所趋, 我们要乘市场之势, 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产业。三是依势而行。流通决定生产, 市场指导行动, 我们要根据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市场畅销的富硒大米、富硒鸡蛋, 富硒茶、富硒油、富硒擂茶、蒿子粑粑、富硒蜂蜜、蜂胶软胶囊等定型的产品;根据市场需求, 以销定产, 稳步发展富硒瓜果蔬菜、富硒红薯, 富硒红薯粉丝, 富硒羊肉、富硒猪牛肉等研究成功的产品;继续研究开发富硒食用菌、富硒竹笋、富硒鱼、富硒葛粉等前景广阔的产品。

3.2 大力提高科技含量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小康”型向“富裕”、“文明”型迅速发展, 食品消费由数量型变为质量型。人们不仅注重食品的营养品质和色、香、味, 而且更重视食品的安全、卫生、保健功能。所以必须大力提高富硒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在技术性能上达到以下三个指标:一是有机产品, 最低是绿色产品或无公害农产品, 确保无污染、无残留。二是富含硒。要遵循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确保适度的含硒量, 既达到富硒农产品的国家标准, 又不超过国家食品中硒限量标准。三是优质。继续坚持“优质农产品+富硒”的原则, 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不仅要求好吃好看, 而且要求富硒农产品的硒含量达到卫生部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GB28050-2011) 规定的指标, 即固体食品总硒≥0.15mg/kg, 液态食品总硒≥0.075mg/L。

3.3 积极创建特色品牌

我们要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 创建“桃源富硒”品牌。创品牌重点抓好四个关键性环节。首先是生产环节, 重点抓源头, 选定基地。要求土壤有害物质残留不超标, 同时, 按照“富硒产品=优质产品+富硒”的要求和湖南省地方标准《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科学施硒。第二是产品加工环节, 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生产许可要求选址、建厂, 坚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操作, 严格岗责, 提高产品合格率。要求全县一盘棋, 做到统一品牌, 统一包装规格、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第三是产品出厂前的质量检查环节, 生产的每一批次产品都要由国家权威部门检验检测, 规定硒要达标, 农残不超标。凡硒含量不达标、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不能认作富硒产品;四是严管理, 成立了由质监部门牵头, 食品药监局、工商局等职能部门参加的桃源县富硒产品质量监管部, 出台了关于加强富硒产品质量监管的文件, 建立和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场抽样检查等质量监管制度。

3.4 营造全民补硒氛围

把全民补硒教育与“科普宣传”, “四下乡”等活动结合起来, 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 加快硒营养知识的传播, 大力宣传“湖南启动全民补硒工程”的意义, 大讲硒营养的特殊功能。努力提高人民大众的科技素质, 使全民懂得硒营养的重要性, 缺硒的危害性, 补硒的必要性:明白“硒是15种每日必须摄取的膳食营养微量元素之一, 要像生命必须摄入蛋白质一样, 每天摄入50~250µg硒”。从而形成, “自觉补硒、全民补硒”的氛围。

3.5 推进“农民自用粮”富硒

农民补硒是全民补硒的主体, 也是全民补硒的难点。我们经5年的实践, 攻克了生产富硒粮的核心技术, 不仅操作技术简单易行, 而且硒含量达标绝对可靠。只要抓住水稻始穗期——乳熟期科学施硒一次, 就可使大米硒含量达到0.3~0.5mg/kg之间。每天吃0.5kg富硒大米, 就补了150~250µg的硒, 达到了中国营养学会补硒的建议指标, 实现了全民补硒的目的。这是一件事半功倍的健康之路;利国利民的惠民之路;关爱民生的民心之路;简单易行的科学之路。建议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大力推进“农民自用粮”富硒。

3.6 加大资金扶植力度

开发富硒农产品符合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国家重点新产品、农业综合开发、惠农计划、特色农业开发等国家系列科技发展计划。要优先立项, 增加资金投入, 加速富硒农产品的发展;其次要把开发富硒产业和开展全民补硒工程的必要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特别是要把县富硒产品开发、营销的活动经费和富硒农产品深度开发的科研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突破富硒农产品营销瓶颈, 确保富硒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做强富硒特色产业, 从而早日实现“中国富硒农产品基地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元明.硒游记[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 2005.

[2]杨俊, 颜送贵.硒与全民补硒工程[M].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 2009.

[3]王广仪.管好自已的“人体化工厂”——微量元素500问[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3.

[4]颜送贵, 喻米玲.硒与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M].中国传统文化出版社, 2012.

发挥优势做强羊绒产业 篇5

一、食品产业现状及特点

食品产业是仙桃市的主导产业, 同时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截至2009年, 全市有食品企业201家, 从业人数12093人。年销售收入54.6亿元, 利税5.63亿元。食品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0.7%。从调查的情况来看, 全市食品工业经济发展势态总体较好, 企业规模逐步壮大, 品牌战略稳步推进, 投资潜力不断激发, 产业集聚优势初步显现, 市场空间进一步拓展, 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1、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支柱产业作用明显

近年来, 我市食品企业积极抢抓发展机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增效为目标, 大力推进产业扩张和创新, 部分食品企业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过程, 食品工业体系逐步成长壮大, 正在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2009年, 全市食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7%, 利润同比增长19.6%, 税金同比增长20.5%。

2、产品开发重点推进, 品牌特色日益显现

我市食品工业企业着眼于国内外市场需求, 重点开发适销对路产品, 主要产品涵盖粮食、油脂、畜禽、冷冻食品、果蔬、水产等七大类。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 我市食品工业坚持“创牌”和“引牌”并举, 企业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 一批具有仙桃特色的优质食品正倾力打造成全国、全省品牌, 成为我市地产品牌战略的生力军。目前已有九珠皮咸蛋、沙湖皮咸蛋、郑场六月暴、毛嘴卤鸡、郭河醉鱼、湖沁牌大米等产品成为中国名牌产品。同时, 我市近几年食品工业“引牌”工作成效显著, 先后引进亲亲、旺旺、外婆家、真巧、嘉士柏、米老头、华美、海新等知名品牌食品企业, 已拥有8个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

3、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扩能提质平稳攀升

据调查, 近几年相当一部分食品工业企业都在进行技术改造, 投资力度比较大, 企业产能得到扩充, 产品质量得到提升。2008年全市食品工业新扩改项目7个, 2009年全市新引进食品加工企业13个。如湖北康派克冰淇淋生产有限公司, 新建全钢梁结构厂房3880平方米, 新上2条冰淇淋生产线和1条饮料生产线, 其系列产品增加了10多个。2008年全市食品行业技改投入4.5亿元, 2009年实际技改投入7.4亿元。

4、基础优势加速聚集, 产业雏形初步形成

食品产业是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 也是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的主力军。我市食品产业在资源、品牌、基地、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 特别是拥有粮食、果蔬、淡水鱼类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部分规模以上食品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 形成了恒泰米业的优质稻基地、郭河水产品养殖基地、三伏潭鹅业养殖基地等一批食品生产原料基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确立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生产经营理念。湖北外婆家食品公司、湖北米老头食品公司等企业严格执行安全质量标准, 其产品不仅通过了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认证, 有的还通过了国际通行的HACCP认证。计划到2012年建成年销售收入过120亿元, 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的地方特色食品工业园, 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食品龙头企业。将湖北旺旺打造成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大型食品龙头企业;将亲亲、武汉真巧两家企业培育为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全国知名食品牌;将四川米老头、福建嘉士柏、华美食品、海新食品、德丰禽业、外婆家水产品等六家企业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重点企业, 到2012年, 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将新增45家, 达到100家, 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也将达到30个。仙桃食品工业正成长为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新农村、实现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势产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 目前我市食品工业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是: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难以满足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农副产品价格上涨, 带来企业成本的急剧上升;相关职能部门服务不到位, 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地方品牌推介力度不够等问题。

1、持续发展融资难

国有商业银行推行改制之后, 为规避金融风险, 一般采取慎贷、惜贷的策略措施。由于担保体系尚不完善, 银行贷款“门槛高、要求严、手续繁”,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通, 制约着食品企业持续发展。据沔阳三蒸公司反映, 近几年基本没有融到资金, 企业资金规模也相应压缩1亿元。旺旺食品公司从办厂到现在没有贷到一分钱, 全部是自筹资金和社会融资。据调查, 如恒泰米业、汉水源等不少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生产特色产品的企业因融资困难正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线上。如若扶持这些企业并帮助注入发展资金, 很可能让企业“一盘棋”走通走活走好, 若任其自然则极可能错失发展商机。

2、产品附加增值难

我市食品工业虽然达到了115家, 但企业规模相对偏小, 产业集中度不高, 产品关联度较低, 产业链条比较短, 上下游产品开发不够, 企业加工过于依赖原料产地, 食品加工、食品市场和原料基地的产业链没有联接起来, 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运作的发展格局。多数食品企业处于初级加工水平, 精深加工产品不多, 产品附加值不高, 企业利润空间紧缩, 有的企业出现了产品销售与产品成本“倒挂”的现象。部分企业因无“粮”而不能开工生产, 企业处于“游击战”状态。21家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同样也存在精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据调查, 生产高附加值食品的企业不到全市食品企业总数的10%, 产值仅为食品企业总产值的20%。

3、新型技术转化难

我市食品工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 家族式管理, 不少企业根本没有工程技术方面的中高级人才, 尤其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有的企业连普通技工都不容易找到, 企业实用技术转化难以到位, 管理水平和营销手段比较落后。尤其是新的《劳动合同法》出台后, 企业用工成本增加, 工资低了没人干, 企业员工很难招, 高校技术人才更是养不起、不愿来、留不住。

三、做强做大食品产业的几点建议

1、加快推进食品产业园区建设

一是食品产业园北区建设。以我市现已经落户的福建海新食品、泡吧食品、嘉士柏巧克力、四川米老头、广东华美、深圳安琪、江苏金威麦芽、湖北迪斯佳、宏发食品、九珠食品等10家企业为核心, 沿318国道、沿河大道、黄金大道、仙桃大道和轻纺路、丝宝路、袁市路的三横四纵的区位布局, 组团发展, 形成饼干、糕点、果冻、巧克力、面条、麦芽、糖果等多种农副产业加工的食品基地。二是食品产业园南区建设。以旺旺湖北总厂、仙桃亲亲食品、武汉直通车、武汉真巧、浙江一太等5家骨干企业为核心, 组团发展, 空间向南沿仙洪线拓展, 形成生产巧克力威化饼干、旺旺果粒果冻、亲亲果肉果冻等中高档休闲食品和饮料的产业集群。三是食品产业园卫星镇建设。沙湖镇以万荷堂莲业、楚丰食品、仁和米业和沙湖蛋品为核心, 在沙湖周边大力发展莲子加工、水产品加工、乳制品生产;郭河镇以外婆家和绿康蛋品为核心, 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三伏潭镇以德丰禽业和盛胜鹅业为核心大力发展肉禽加工生产;张沟镇以恒泰米业为核心, 重点发展粮食精加工。四是食品产业园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富迪食品工业园做强做大, 积极引导企业向集团化发展, 紧紧抓住物流产业振兴机遇, 在市场体系建设、万村千乡工程和农超对接等方面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使之成为功能完善、设施配套、技术一流的华中地区食品产销物流中心。要以规模食品企业为依托, 切实推行部门优质服务, 统一搞好相关基础设施特别是环保设施建设, 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 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要从本地食品工业资源优势出发, 对入驻工业园的重点食品加工企业和项目, 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如实行用地低门槛、行政性收费零费率、经营性收费减半收取等, 引导外来投资, 促进新的产业集聚。通过兴办仙桃食品产业园, 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 企业间充分竞争, 大企业主导与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鼓励园区建设共享科技开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 搭建一个园区全方位服务的公共平台。

2、加快食品产业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

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经营环境, 加快优质专用食品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 大力支持食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合作, 建设专用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 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 并实行特殊情况下的保底收购价。引导和鼓励农民加大专用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力度, 加强对农民的技术辅导和专业培训, 并适当给予专项资金补助, 提高基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根据市场需求, 注重比较效益, 因地制宜, 建设各类食品生产基础。仙桃的粮食、蔬菜、油菜、湘莲及水产品具有发展基础和一定的比较优势, 应作为主导产业发展。一是以恒泰米业、仁和米业为龙头, 发展100万亩优势水稻生产基地, 形成年加工转化优质大米55万吨规模。二是以同发油脂、津莱油脂为龙头, 发展80万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 形成年加工食用油11万吨规模。三是以襄江春食品为龙头, 发展4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四是以万荷堂莲业为龙头, 发展20万亩湘莲生产基地。五是以外婆家、赵斌食品为龙头, 发展60万亩特色水产品基地, 重点抓好以张沟镇为中心的100万口网箱养鳝, 以五湖、排湖渔场为中心的20万亩小龙虾养殖, 以胡场镇为中心的10万亩鮰鱼养殖和以杨林尾镇为中心的2万亩甲鱼养殖。六是以德丰禽业、盛胜鹅业、绿生科技、九珠公司为龙头, 抓好以郭河镇为中心的千万只肉 (蛋) 鸡养殖, 以三伏潭镇、陈场镇为中心的千万只樱桃鸭养殖, 以毛嘴镇、郑场镇为中心的200万头优质牲猪养殖。

3、大力推进精品名牌建设

加快我市食品产业发展, 必须走品牌之路。做到挖掘传统品牌资源和培育新品牌相结合, 引进知名品牌和自主创新相结合, 切实抓好仙桃食品传统品牌的开发、利用、推介和保护, 抓好地方品牌和市场营销网络的对接, 组织企业参加省级、国家级会展,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省级, 甚至中央媒体上加大宣传投入, 以提高仙桃食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一是重点抓好仙桃食品产业园品牌的策划、项目包装, 突出宣传食品产业园的特色及体制机制创新。力争我市食品产业进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 将仙桃食品产业园建成省级产业示范园, 打造成全国有影响的食品生产基地。二是积极引导和发挥富迪食品物流优势, 逐步形成定期的食品产业发展论坛, 邀请国内外食品产业知名人士、企业家、专家、新闻媒体参与, 宣传仙桃食品产业, 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洽谈、理论研讨等活动, 最终打造成国内有影响的食品产业发展论坛。三是鼓励以沙湖皮盐蛋、刁子鱼、毛嘴卤鸡等品牌为纽带, 整合资源, 统一商标品牌, 统一收购、加工销售标准, 抱团发展。

4、大力实施食品产业成长工程

现代食品产业既是品牌经济, 也是规模经济。仙桃食品产业要大发展, 必须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己品牌的食品龙头企业, 要将实施食品企业成长工程纳入经济目标考核范畴, 加大对食品企业的扶持力度, 建立食品产业大、中、小企业成长梯队, 科学规划, 分类指导。对年产值在300万元以上有望“进规”的食品企业和项目建立信息库, 跟踪服务, 着眼于“育苗”;对现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在技术改造、投资融资、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方面搞好服务, 重点扶持, 助其成长, 增强规模企业实力。同时加大重点食品企业的支持力度, 重点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 选择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骨干企业作为中小板块上市的企业进行培育, 争取3年内, 有2—3家企业进入上市企业后备培育阶段, 将其逐步扶持成为核心竞争力强的行业龙头、产业骨干。到2012年力争将湖北旺旺打造成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大型食品企业。将海新食品、华美食品、武汉真巧三家企业培育为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全国知名品牌企业。将燕京、亲亲、米老头、富迪食品园、金威麦芽、德丰禽业、外婆家、安琪、一太、顾大嫂等10家企业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重点企业。

5、加大食品产业招商引资力度

仙桃食品产业要做大做强, 没有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 要继续抓住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强外资对产业和区域投向的引导, 对食品工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和知名品牌企业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给予重点支持。加强对食品行业的项目筛选、认证和宣传,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的交流合作, 充分利用富迪公司物流优势, 开展多层次、全方位食品企业发展论坛, 以会引商, 以商引商, 吸引境外、省外食品大企业大公司到仙桃投资, 到食品产业园落户。每年应举办一次全国性食品会展、产业论坛和厂商对接会。

6、大力推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

一是继续推进技术创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进一步抓好食品产业配套建设, 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 把全市食品企业优质智力资源整合起来, 在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方面下功夫, 提高产品品质和工业化水平。加强技术咨询、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 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共享的硬件资源。二是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食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人才、技术、项目等多方面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继续加强食品企业同武汉工业学院、武汉粮科院合作, 特别要利用好武汉地区两大国家级检测中心这一平台, 加大食品产业技术改造、研究和创新, 通过技术、信息、项目入股等形式参与企业收益分配, 探索和尝试知识资本化、资本知识化的转换方式, 让高校科研项目与企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使食品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实用新技术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建立人才定向培养基地, 培养一批实用型食品专业人才。仙桃职院、仙桃技校、江汉职院等教育培训阵地要设置食品类专业。重视中青年科技骨干和科技型企业家、复合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加强对企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 落实企业人才政策, 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建立企业进入人才市场选人才的“立交桥”, 借鉴山东等地由财政给予生活补贴的做法, 鼓励大学生到企业求职就业, 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7、创造食品工业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尽快成立食品产业工作专班, 市领导挂帅, 部门牵头, 专班协调。同时, 建立和完善食品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及时解决食品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二是认真清理政策依据。建议对涉及企业的政策文件认真进行一次清理, 凡增加企业负担、不合发展要求、脱离企业实际的政策文件特别是部门规定, 当调整的必须调整, 当作废的必须作废。三是全面优化部门服务。相关职能部门要强化“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 把纳税人当上帝, 把创业者当上帝, 把投资者当上帝, 多为企业发展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多为食品企业排忧解难, 畅通食品企业发展的“绿色”通道, 促进我市食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8、延伸食品产业链条

上一篇:多能工下一篇:南昌理工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