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效应试验

2024-08-22

肥料效应试验(精选十篇)

肥料效应试验 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晚杂T优615。供试肥料为九化尿素、朝阳牌12%过磷酸钙和加拿大氯化钾。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宁都县蔡江乡蔡江村第6小组一农户晚稻田中, 土壤为潴育型, 黄泥田, 肥力中等。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14个处理, 各处理施肥量见表1。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为24m2。

1.4 栽培管理情况

于2009年6月30日播种, 7月22日移栽, 栽插密度为12cm×24cm。8月30日结合施分蘖肥撒施除草剂, 水分管理做到寸水返青, 浅水勤灌, 够苗80%时晒田, 后期干干湿湿。分别于8月10日、8月25日、9月10日、9月28日喷药。10月18日收割。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

从表2可以看出, 有效穗数最多的为处理4、处理7、处理9、处理11、处理14, 均为281.25万穗/hm2, 最少的为处理1, 仅为196.88万穗/hm2, 极差84.37万穗/hm2;每穗总粒数最多的为处理6, 为129.6粒, 最少的为处理1, 为106.0粒, 极差23.6粒;每穗实粒数最多的为处理6, 为117.4粒, 最少的为处理1, 为93.7粒, 极差为23.7粒;结实率最高的为处理7, 为90.7%, 最差的为处理11, 为85.9%, 极差为4.8个百分点。

2.2 产量

从表3可以看出, 产量最高的为处理6, 折合产量为7 791.67kg/hm2, 最低的为处理1, 折合产量为4 791.67kg/hm2, 相差3 000.00kg/hm2。

注:稻谷1.9元/kg, 尿素2.4元/kg, 氯化钾3元/kg, 过磷酸钙0.6元/kg。

2.3 经济效益

从表3可以看出, 经济效益最高的为处理6, 为12 868.27元/hm2, 最低为处理2, 只有8 967.90元/hm2, 相差3 900.37元/hm2。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只有因地制宜, 合理搭配氮磷钾等各种肥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的增产效应[5,6], 处理6即N2P2K2, 氮、磷、钾搭配较为合理, 从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最高。

参考文献

[1]刘正伟, 陆翠芳, 王志文.水稻施用新型配方掺混肥料 (BB肥) 试验效应[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3) :32-33.

[2]张灶秀, 李名钦, 易克阳, 等.水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5) :126-127.

[3]李裕军, 邱玉秀, 何露, 等.中低产田杂交水稻3414肥效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 :121-122, 124.

[4]张翠翠, 张传伟, 王羽.5种新型肥料对无公害水稻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8) :99-100.

[5]高定如, 夏永龙, 姚永兵, 等.机插水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6) :78-80.

测土配方施肥肥料效应参数测算分析 篇2

测土配方施肥肥料效应参数测算分析

通过对测土配方施肥效应参数进行测算,陈仓区小麦肥料利用率氮肥为38.6%,磷肥为15%,钾肥为34.3%.肥料的农学效率为6.7 kg/kg,较常规施肥氮肥利用率高20.3个百分点,磷肥利用率高3.7个百分点,肥料农学效率高1.9 kg/kg;玉米氮肥利用率为35.7%,磷肥为20.8%,钾肥为27%,肥料的农学效率为9 kg/kg,较常规施肥氮肥利用率高20.3个百分点,磷肥利用率高9.1个百分点,肥料农学效率高1.8 kg/kg.

作 者:王银福 刘桂莲 刘宗院 张明学 王录科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农技中心,陕西宝鸡,721300刊 名:中国农村小康科技英文刊名:CHINESE COUNTRYSIDE WELL-OFF TECHNOLOGY年,卷(期):2009“”(4)分类号:S1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 肥效 参数 测算

双季晚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 篇3

关键词:双季晚稻;“3414”肥效试验;施肥模型;推荐施肥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6-77-03

1 试验来源和目的

本试验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技术规范”和“安徽省‘3414’肥效田间试验总体方案”及“东至县‘3414’肥效田间设计方案”要求,2014年安排在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进行双季晚稻“3414”肥效试验。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研究当地双季晚稻的最佳施肥量,以及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为科学指导施肥提供依据。

2 试验时间和地点

2014年6~11月,在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塔青湖村中心组江勇农户,靠327省道边田块,试验田面积为0.17hm2,代表面积10hm2,地理位置为东经116°55′12.35,北纬30°10′08.79,海拔高度10m,田面平整,水利设施配套齐全,灌溉能力充足,旱涝保收田。前茬为早稻,早稻单产580kg/667m2,每667m2施复合肥50kg(18-18-18)、尿素20kg,折施纯N19.2kg/667m2、P2O59kg/667m2、K2O9kg/667m2。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土壤 试验设在江勇户的承包地,稻-稻两熟制,土壤类型为水稻土土类、泥质田土种,耕层厚度20cm,土壤有机质22.12g/kg、全氮1.74g/kg、有效磷21.00mg/kg、速效钾101.30mg/kg,pH6.7。

3.2 供试肥料 氮肥品种为尿素,含纯氮量(N)46%,产地:安庆石化总厂;磷肥品种为过磷酸钙,含纯磷量(P2O5)12%,产地:铜官山化肥公司;钾肥品种为氯化钾,含纯钾量(K2O)60%,产地:加拿大。

3.3 供试作物 作物为双季晚稻,品种为“新优188”,常年产量550kg/667m2。

3.4 试验方案和方法

3.4.1 试验方案 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根据东至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统一试验方案执行,试验因素及水平编码见表1,试验小区面积21m2(3m×7m),14个不同处理,无重复。各小区四周设置保护行,试验小区间做埂隔离、进出水分开,单排单灌。

3.4.2 试验方法

3.4.2.1 肥料施用 氮肥作基肥占50%,分蘖肥占30%,穗肥20%;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钾肥作基肥占60%,穗肥占40%。基肥深施,追肥撒施,各期施用量见表2。

3.4.2.2 试验实施与田间管理 试验田播种期为6月24日,移栽期为7月28日,密度1.45万穴/667m2(株行距为 200cm×230cm,每小区13行,每行35株)。8月7日结合化学除草第1次追肥;8月20日烤田复水后第2次追肥。8月15日、9月1日、9月20日常规防治,分别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纹枯病和稻曲病,使用的药剂有毒死蜱、康宽、爱苗、吡蚜酮、稻腾等。2014年11月3日小区田间考种,并先取植株样和考种样,当日收割,分小区单打单收,测标准水分计实产。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处理的生物学性状比较

4.1.1 秧苗素质 18个处理秧苗素质基本相同,故取其均值:苗高38.8cm,单株总叶数6.5叶,单株绿叶数6.2叶,单株根系总数27.6根,其中白根21.8根,黄根5.8根,百株鲜重220g,百株干重39g,移栽带蘖平均0.3个,分蘖率30%。

4.1.2 分蘖动态 经过分蘖动态比较,分蘖较快者为处理11、7、6,8月15日就分别达到了15.6根、15.2根和14.5根,以上3个处理分蘖最高峰期也在8月15日左右,余者均为8月16日左右,单株分蘖数最多者是11号的15.6根。处理1、2、15分蘖最少,峰值分别只有11.5、12.3根和11.3根。成穗率最高的为处理2,其次为处理1。

4.1.3 生育性状表现 处理1、2、15返青期较其它处理迟3d左右,处理11分蘖时间长,8月10~16日为分蘖盛期,始穗最早为处理1、2、15,处理11始穗迟4d,其它处理相近;生育期除处理1、2、15早3d外,处理11处理迟3d,其余处理间全生育期相近(表3)。

4.2 不同处理的产量结果比较 由表4可知,实际产量最高的是处理6,折合产量488.76kg/667m2,处理1最低,折合产量281.72kg/667m2,其他处理折合产量在330~480kg/667m2。经最优回归分析,相关系数0.97,说明施肥量与产量之间呈密切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F值=6.85,大于F0.05=6,说明回归关系显著。经分析肥料函数效应方程:

Y=278.56+37.648X1-0.695X1^2-77.97X2-0.001X2^2+1.7643X3+0.0682X3^2-1.702X1*X2-1.953X1*X3+11.7052*X3。因此,最佳产量为453.03kg/667m2,最大产量为453.58kg/667m2,最佳产量的N、P、K施用量667m2分别为11.94kg、1.88kg、8.51kg,最大产量的N、P、K施用量667m2分别为12.81kg、1.89kg、8.52kg。

5 结论

(1)本次试验中,实际产量最高的是处理6,折合单产488.76kg/667m2,处理1最低,折合单产281.72kg/667m2。氮肥在达到“2水平”时,增加钾用量能提高产量。

(2)667m2收入与纯收入最高的是处理6,分别为1 349元/667m2和1 264.8元/667m2,最低的是处理1,为777.5元/667m2。肥料产投比高的是处理2,为20.6∶1,最低的是处理11,为10.2∶1。

大豆“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篇4

关键词:大豆,“3414”,肥效,植株性状,产量

“3414”完全试验方案[1]在大豆上应用较少, 故设置本试验, 找出氮、磷、钾各因素的最佳配方组合[2,3,4,5,6], 从而为北安市大豆配方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黑交00-1152。供试肥料:尿素 (含N46%) , 过磷酸钙原料肥 (面状) (含) , 颗粒硫酸钾 (含K2O 33%) 。

1.2 试验设计

采用“3414”正交试验设计, 设计方案见表1。小区面积19.5m2, 行长6m, 5行区, 3次重复。试验两侧步道各留1m。

1.3 试验实施

试验地设在中心东山试验田, 平岗地, 薄层黑土。前茬为大豆, 秋翻起垄。5月13日播种, 播量82.5kg/hm2, 用适乐时种衣剂拌种。机械开沟, 种下深施肥, 人工播种。2铲2趟, 除草剂封闭灭草, 人工除大草2次。9月初采点考种, 全区收获脱粒计产。然后全区收获, 用小型脱粒机脱粒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 大豆株高在41.9~59.0cm, 单株荚数15.5~21.2个, 单株粒数30.6~43.7粒, 百粒重14.0~16.7g。

14个处理中产量高于不施肥的处理为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8、处理10、处理12、处理13, 其余处理产量低于不施肥处理。该试验出现近1/2低于不施肥的处理, 显然是试验因素 (即肥料) 原因造成的。尿素和硫酸钾是常规肥料, 减产原因很可能是过磷酸钙原料肥未经成型加工。对该试验增产的处理进行比较, 从高到低依次为:处理10、处理8、处理4、处理5、处理3、处理12、处理13。最优组合是处理10, 即施氮、磷、钾肥纯量分别为93.0、147.0、99.0kg/hm2。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最佳施肥组合为施纯氮93.0kg/hm2、五氧化二磷147.0kg/hm2、氧化钾99.0kg/hm2, 大豆产量可达1 339.50kg/hm2, 较不施肥增产195.00kg/hm2。试验施肥处理比不施肥产量低的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验证。

参考文献

[1]李宝华, 赵云彩, 郑学伟, 等.不同肥料组合对高油大豆黑河19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 2006 (2) :37, 53.

[2]高永富.大豆肥料肥效验证试验初报[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S1) :182, 184.

[3]董世荣, 袁和.大豆新型肥料试验研究[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 (3) :61.

[4]魏淑丽.大豆钾肥效应的探索[J].种业导刊, 2006 (10) :31.

[5]杜长玉, 胡亚祥, 胡兴国, 等.不同肥料对大豆连作效果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3) :20-21, 34.

肥料效应试验 篇5

通过田间试验和系统软件分析,掌握当地土壤马肝土的供肥能力、水稻作物单产650kg级的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参数,并通过此项试验来验证氮、磷、钾的.最高最优施肥量和配方,建立水稻产量与肥料之间的数学模型,为科学施肥和配方肥生产提供依据.

作 者:吴如成 包怀成 吴玉青 张辉芳  作者单位:吴如成,吴玉青,张辉芳(镇江市丹徒区土肥站)

包怀成(丹徒区上党镇农服中心)

刊 名:农业装备技术 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EQUIPMENT &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35(2) 分类号:S5 关键词: 

★ 泸西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肥效试验研究

★ 应用ABEEM σπ模型研究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电荷分布

肥料效应试验 篇6

关键词:水稻;“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瑞金市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1.1供试肥料 氮肥为含N46%的三明尿素,磷肥为含P2O514%的钙镁磷肥,钾肥为含K20 60%的氯化钾。

1.1.2供试水稻品种 杂交早稻组合淦鑫202。

1.1.3供试地块 瑞金市叶坪乡叶坪村老村小组谢远街农户的责任田,面积为900m2。

1.1.4供试土壤 中等肥力潴育型黄泥田,耕層0~20cm,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如下:有机质1.93g/kg、全氮0.1g/kg、碱解氮110.3mg/kg、有效磷105.4mg/kg、速效钾170mg/kg、pH5.26。

1.2试验设计 采用“3414”试验设计方案: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不设重复。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推荐施肥量,1水平=2水平x0.5,3水平=2水平×1.5(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试验田四周设2.0m的保护行,中间分14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24m2,小区四周设0.3m宽的耕作行,便于以后的田间管理和调查。每个小区单灌单排只设2个灌、排水口与耕作行相连,小区之间不设灌、排水口。水稻3414因素水平和施肥量方案见表1。

1.3施肥水平 本次“3414”试验在不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进行,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近年来施肥情况跟踪调查确定瑞金市氮、磷、钾最佳施肥量近似值(2水平施肥量):1hm2施用纯氮(N)150kg、磷(P2O5)75kg、钾(K20)150kg。试验用肥为单质肥料,同一试验中必须施用同一品牌肥料品种,并严格按照养分标准含量折算。

1.4施肥方法 基肥与追肥的比例、施肥时间依据肥料来定,同一试验同时进行。磷肥全部作基肥,氮肥40%用作基肥、60%用作追肥,钾肥全部用作追肥。

2.结果与分析

瑞金市“341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生育期、农艺性状及考种结果见表2,稻谷和茎叶产量结果见表3。由表2可以看出,N2P2K2处理有效穗、穗长达到最好,结实率最高,表明N、P、K平衡配套施肥对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稻谷品质起很大的作用。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表3)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该片区水稻最大施肥量为N206.1kg/hm2,P20.4kg/hm2,K63.15/hm2,水稻产量6322.05kg/hm2;最佳施肥量为N159.45kg/hm2,P50.1kg/hm2,K89.1kg/hm2,水稻产量6 323.55kg/m2。

3.结论

(1)水稻“3414”田间试验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通过“3414”田间试验数据回归和土壤分析化验结果,可以指导当地农民针对目标产量提出相应的配方施肥,从而避免农民盲目施肥现象,保护农业环境,达到最佳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品质。

荞麦“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点设在重庆市酉阳县, 酉阳为重庆荞麦种植的主产区县, 其荞麦种植面积占全市种植面积的70%, 试验地位于酉阳县板溪镇三角村试验基地, 海拔680 m, 为丘陵山地,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全年雨量充沛, 冬暖夏凉。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31 h, 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500 mm。旱地, 土壤类型为紫色土, 土质为壤土, 肥力中等。

1.1.2 供试作物品种

试验作物品种为酉阳的地方品种“酉荞1号”, 占酉阳荞麦种植面积的90%。该品种属鞑靼荞麦 (苦荞) , 生育期80~85 d。幼苗出苗整齐、健壮, 叶片中等大小, 叶片色绿, 茎干绿色。株型较紧凑, 主茎分枝数6~7个, 主茎节数16个左右, 株高90~105 cm。花色淡绿, 主茎绿色, 粒灰色、桃形, 千粒重20~24 g, 出粉率62.4%~65.8%。抗倒伏, 抗旱, 落粒轻。

1.1.3 供试肥料

氮肥:尿素 (含有效N46%) ;磷肥:过磷酸钙 (含P2O5 14%) ;钾肥:硫酸钾 (含K2O 50%) 。

1.2 试验方法

采用“3414”完全实施试验方案, 即:设氮、磷、钾3个因素, 每个因素4个施肥水平, 共14个处理的肥料试验设计方案。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 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的近似值, 1水平=2水平×0.5, 3水平=2水平×1.5 (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 。14个处理分别为: (1) N0P0K0, (2) N0P2K2, (3) N1P2K2, (4) N2P0K2, (5) N2P1K2, (6) N2P2K2, (7) N2P3K2, (8) N2P2K0, (9) N2P2K1, (10) N2P2K3, (11) N3P2K2, (12) N1P1K2, (13) N1P2K1, (14) N2P1K1。参考当地最佳施肥量, 每667 m2施尿素10 kg、过磷酸钙50 kg、硫酸钾20 kg, 作为试验设计的2水平 (见表1) ;考虑到荞麦的生长期一般较短, 仅为80 d左右, 所以3种肥料在室内按照处理组合称量编上小区号, 全部以底肥在播种时一次性施完。

各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见表2) , 3次重复, 小区面积10 m2 (5 m×2 m) , 每小区播种6行, 行距0.33 m。荞麦以每667 m2有效发芽种子6万粒、田间出苗率90%计算, 按行称量播种, 并设置保护行, 小区间开30 cm宽的沟, 重复间开40 cm宽的隔离沟 (深度20~30 cm) , 避免肥水串流。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磷、钾肥料组合的产量效应

从表3看出, 氮磷钾配合施用, 不同施肥量对荞麦产量影响较明显, 以施肥量高的处理产量相对较高。通过方差分析, 施肥对荞麦具有较显著的增产效果, 尤其是施用氮肥, 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而不施用氮肥, 仅施用磷钾肥 (处理2) 与对照相比增产效果不显著, 其他处理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其中处理11 (N3P2K2) 增产效果最显著, 与对照相比增产70.6%, 且与其他处理相比, 产量差异均显著。在相同磷、钾肥条件下 (处理2, 3, 6, 11) , 施用不同水平的氮肥的处理间差异显著, 说明施用氮肥增产效果明显。在相同氮、钾肥条件下 (处理4, 5, 6, 7) , 施用不同水平磷肥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说明施用磷肥增产效果不明显。在相同氮、磷肥条件小 (处理8, 9, 6, 10) , 施用不同水平的钾肥处理增产效果显著。由此说明, 施用氮肥和钾肥的增产效应明显, 磷肥的增产效果最差。可见氮钾肥对该试验地区的荞麦生长极为重要, 生产中尤其要重视施用氮钾肥。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代表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

2.2 荞麦产量的肥料效应分析

肥料效应方程 (也称为施肥模型) 是模拟施肥量和产量之间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应用这种模型可以对作物进行定量施肥。利用SPSS软件对试验统计数据分别采用三元二次和一元二次模型进行模拟[3], 可得到该试验区域土壤上氮磷钾的肥料效应方程。本试验选择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拟合的肥料效应方程如下:

式 (1) 中, Y为荞麦产量, N、P和K分别为N、P2O5和K2O用量。回归平方和U=4126.842, 剩余平方和Q=182.5332, 检验值F=10.04832, 剩余标准差S.D.S=6.7552, 相关系数R=0.9786。由于F=10.04832>F0.05=5.9988, 达5%显著水平, 说明N、P、K不同用量的施肥配比与荞麦产量之间的关系密切, 影响效果显著。

2.2.1 单因素肥料效应

由式 (1) 所列的肥料效应方程, 分别采用“降维法”固定2个因素在零水平, 这相当于在特定条件下所做的一组单因素试验, 所得回归方程为:

分别将N、P、K代码代入 (2) 、 (3) 、 (4) 式, 获得试验区土壤氮、磷、钾对荞麦产量影响的单因素效应图 (图1) , 由图可见, 在试验地区, 氮、磷、钾肥对荞麦产量的影响有较大差异, 表现为N>K>P, 即试验区域荞麦, 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最明显, 其次是钾肥, 而施用磷肥的增产效果不明显。

2.2.2 氮、磷、钾交互效应对荞麦产量的影响

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必然影响作物营养与产量。根据式 (1) 的肥料效应方程, 采用“降维法”固定一个因素在零水平, 所得回归方程为:

将不同氮、磷、钾的施用水平代码值代入 (5) 、 (6) 、 (7) 式, 分别绘出影响荞麦产量的NP、NK、PK的交互效应图 (图2、图3、图4) , 从图中可以看出, 在试验区种植荞麦, 氮磷、氮钾、磷钾均表现为正交

2.3 荞麦最佳施肥量分析

根据式 (1) 所列的肥料效应方程进行模拟试验, 分别按三元二次效应函数和一元肥料效应函数计算出试验区土壤中, 荞麦氮、磷、钾“3414”田间试验设计的理论最高产量及最佳经济效益产量 (注:N价格5.65元/kg, P2O5价格7.00元/kg, K2O价格8.33元/kg, 荞麦价格5.60元/kg) 。

(1) 按三元二次效应函数计算

(2) 按一元肥料效应函数计算

一个施肥模式只能适应于某种作物、某一特定的土壤类型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又有若干变异, 例如因土层厚度、质地结构等会有所不同, 因而施肥模式中的氮、磷、钾配比量必然会有一个幅度。可根据土壤、生产管理水平、资金物质源和当年气候情况等因素, 选择肥料施用量的高限或低限, 在此幅度范围内产量将会无显著差异。

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区荞麦每667 m2最佳产量为160.0~170.0 kg, 最佳施肥量为尿素15.0 kg、过磷酸钙25.0~50.0 kg、硫酸钾10.5~20.0 kg, 最佳施肥配比为N∶P2O5∶K2O=1∶ (0.3~0.7) ∶ (0.5~0.7) 。

3 结论与讨论

(1) 试验区不同氮、磷、钾组合用量的荞麦产量效应表现为:处理11 (N3P2K2) 的增产效应最显著, 处理2 (N0P2K2) 的增产效应最不显著, 说明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增产效果较好, 不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不明显。

(2) 在试验区种植荞麦, 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效果显著, 其增产效应表现为N>K>P, 即荞麦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最明显, 其次是钾肥, 而施用磷肥的增产效果不明显。

(3) 在试验区种植荞麦, 氮磷、氮钾、磷钾的两因素交互效应均表现为正交互效应。

(4) 试验区荞麦每6 6 7 m2最佳产量为160.0~170.0 kg, 最佳施肥量为尿素15.0 kg、过磷酸钙25.0~50.0 kg、硫酸钾10.5~20.0 kg, 最佳施肥配比为N∶P2O5∶K2O=1∶ (0.3~0.7) ∶ (0.5~0.7) 。

(5) 在试验区内, 尽管氮肥对荞麦产量的增产效果最明显, 钾肥次之, 而磷肥最不明显, 但是在施肥中不能只重视施用氮肥, 而忽视磷钾肥的重要性, 只有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才能获得最高的增产效应。

(6) 由于在不同肥力的土壤上肥料效应不同, 推荐施肥量也不同, 本试验结果仅针对试验区域土壤,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而不适用于所有荞麦种植区。

(7) 荞麦氮、磷、钾肥的施用量有一定适宜范围, 不是施得越多产量就越高, 而是随施肥量持续增加呈下降趋势, 这种趋势反映了客观存在的肥料经济效益问题, 即“报酬递减率”[4]。因此, 在生产上要应用这一经济规律指导施肥, 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不同肥力的土壤上, 无论是施用氮肥、磷肥还是钾肥时都要讲求适量, 科学配比, 避免盲目施肥。

参考文献

[1]杨武德.现代杂粮生产[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1.

[2]张卫中, 姚满生, 阎建宾.不同肥料配比对荞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对比研究[J].杂粮作物, 2008, 28 (1) :52-5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NY/T 479-2002, 肥料效应田间鉴定试验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肥料效应试验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选择在广东省韶关乐昌市长来镇罗村进行。试验地前2年均种植水稻, 试验前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进行取样和测定[2], 土壤基本状况如表1所示。

1.2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夏秋王苦瓜,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开发公司提供。供试肥料为过磷酸钙 (含P2O512%) 、尿素 (含纯N 46%) 、硫酸钾 (含K2O 50%) 。

1.3 试验设计

采用“3414”试验设计方案, 即设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 共计14个处理, 如表2所示。4个水平如下: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是指当地习惯最佳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综合以往的施肥经验和各地最佳施肥量的近似值, 设计苦瓜的氮、磷、钾施用中等水平为N2∶P2∶K2=N∶P2O5∶K2O=1∶0.55∶0.95=17.5∶9.6∶16.7[3]。在14个处理的基础上, 增加2个增施有机肥的处理 (处理15在2水平的施肥水平上增施有机肥300 kg/666.67 m2, 处理16只施有机肥300 kg/666.7 m2) 。3次重复, 共48个小区。小区面积10 m2 (2.5 m×4.0 m) 。株距0.8 m, 行距1.0 m。

(kg/666.67 m2)

1.4 主要农事和施肥时间及施用量

2012年6月7日播种, 6月7日施基肥, 追肥8次, 分别于6月27日、7月7日、7月18日、8月3日、8月15日、8月22日、8月30日和9月9日追肥。氮、磷、钾肥分基、追肥施入种植沟内, 氮肥 (尿素) 基肥、追肥各占总施肥量的7%、93%;磷肥 (过磷酸钙) 基肥、追肥各占总施肥量的50.2%、49.8%;钾肥 (硫酸钾) 基肥、追肥各占总施肥量的7%、93%。基肥在移栽前施于种植穴 (或沟) 内;追肥分8次施用。自7月30日至9月30日收获, 共计22次[4,5,6,7,8]。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苦瓜产量及肥效分析

如表3所示, 处理10产量最高, 达2 675.69 kg/666.67 m2, 处理11的产量居第2位, 达2 637.91 kg/666.67 m2, 处理6的产量居第3位, 达2 494.57 kg/666.67 m2, 处理5、12、13的产量分别居第4、5、6位。除肥款后收入方面, 从大到小依次是处理10、11、5、6、12、13。每元肥产菜量及产投比方面, 从大到小依次是处理13、8、12、14;处理15为加有机肥处理, 其产量较处理6低, 达1 874.54 kg/666.67 m2, 可见增施有机肥后未提高苦瓜的产量, 且此处理肥料总成本较高, 为388.88元/666.67 m2。故综合比较, 处理10的投入较少、产量最高、除肥款后收入最高、产投比值最大。处理16为只施有机肥处理, 其产量显著低于处理15。可见, 有机无机肥合理配施可显著提高苦瓜的产量。

2.2 肥料互作效应与地力分析

如表4所示, 处理6的产量最高, 较处理1增产142.96%, 其次是处理4, 较处理1增产117.21%, 处理8较处理1增产104.98%, 处理2较处理1增产81.49%。

测土配方施肥标准, 缺某肥区的产量占全肥区产量的百分比低于50%的界定为该土壤含有该有效养分为“极低 (缺乏) ”;50%~75%为“低”, 75%~95%为“中”, 高于95%为“高 (丰富) ”为指标。该试验肥料的互作效应和试验田土壤养分丰缺情况如表5所示。该试验地的氮水平低等, 磷、钾水平均为中等, 地力水平极低。

注: (1) 苦瓜当时售价2.0元/kg。2010年:尿素2.0元/kg, 过磷酸钙0.47元/kg, 硫酸钾2.85元/kg, 有机肥0.6元/kg。各栏的计算方法: (2) 产值=商品菜产量×菜价; (3) 除肥款后收入=各处理实收产值-肥款; (4) 每元肥款产菜量 (除地力) = (各处理的商品菜产量-无肥区的产量) /肥款; (5) 产投比也为净增值 (除地力) =每元肥款产菜量×菜价; (6) 增收产值= (每小区商品菜产量-无肥区产量) ×菜价。

2.3 最佳施肥量分析

如表5所示, N、P一元二次方程、NP二元二次和三元二次方程效应方差分析显著, 但由N的一元二次效应方程推算出的最佳施N量偏高, 因此采用二元二次和三元二次方程推算的施N量, 最佳施N量为9.5 kg/666.67 m2;P一元二次方程、NP二元二次效应方程方差分析结果显著, 但是由此方程推算出的P2O5最佳施用量偏小, 因此采用由三元二次方程方差推算出的最佳施用量, P2O5最佳施用量为13.5 kg/666.67 m2。最好处理10的N、P2O5、K2O分别为17.5、9.6、25.05 kg/666.67 m2。K2O最佳施用量为最好处理10的施用量, 为25.05 kg/666.67 m2。从土壤养分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分别为139.10、19.04、55.00mg/kg, 级别分别为中等、低等、低等, 与养分丰缺状况分析结果不太吻合。

因此, 该试验的理论施肥量可确定为纯N 9.5 kg/666.67 m2、P2O513.50 kg/666.67 m2、K2O 25.05 kg/666.67 m2。

3结论与讨论

试验所选试验地的氮水平低等, 磷、钾水平均为中等, 地力水平极低。该试验投入较少、产量最高、除肥款后收入最高、产投比值最大为处理10。该试验苦瓜纯N、P2O5、K2O最佳施用量分别为9.50、13.50、25.05 kg/666.67 m2, N∶P2O5∶K2O为1∶1.42∶2.64。

参考文献

[1]王兴仁, 陈新平, 张福锁, 等.施肥模型在我国推荐施肥中的应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8, 4 (1) :67-74.

[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分析技术规范[M].北京:农业出版社, 2006.

[3]陈新平, 张福锁.通过“3414”试验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J].中国农技推广, 2006 (4) :36-39.

[4]杨永春.对2010年茂南苦瓜3414田间肥料效应小区试验报告的分析[J].大科技, 2012 (1) :39-40.

[5]袁伟馨, 屈月琴, 李瑞民, 等.豆角3414田间肥料效应小区试验报告[J].农技服务, 2012, 29 (5) :556-557.

[6]邓彩联, 肖妙玲, 李浩星, 等.基于“3414”方案的苦瓜肥料效应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 (13) :48-50.

[7]黄云鲜, 叶志文, 吴小明.珠海苦瓜“3414”肥料田间试验初报[J].南方园艺, 2011, 22 (5) :10-12.

肥料效应试验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弥陀镇水稻试验示范基地内进行,前茬冬闲,一年二熟,成土母质为山河冲积物,潴育型水稻土,耕层、地下水位深度分别为20、100 cm。试验前进行土壤养分测定,有机质、全氮分别为27.96、1.50 g/kg,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别为128.6、17.2、60.0 mg/kg,p H值5.4。

1.2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中稻深两优5814,常年产量550 kg/666.67 m2以上。供试肥料:氯化钾(60%K2O),俄罗斯产;尿素(纯N46%),安庆石化产;过磷酸钙(12%P2O5),铜官山化工总厂生产。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3414”最优回归设计,试验因素及水平编码见表1,共计14个处理,具体处理设计方案见表2。其中,尿素的60%、30%、10%分别作底肥、分蘖肥、穗肥,全部的磷肥作底肥,钾肥60%、40%分别作底肥、穗肥。小区面积42 m2(3.0 m×14.0 m),处理间间隔0.3 m,随机排列,薄膜包埂,防止串排串灌。

1.4 试验实施过程

2014年5月3日播种湿润育秧,6月3日考察,苗高22cm,主茎叶龄5.8片,主茎绿叶数4.7片,白根数4.4根,总根数12.2根,根粗2.3 cm,单株分蘖0.9个,地上、地下鲜重分别为1.49、0.56 g。6月6日移栽,行距0.165 m,株距0.23 m,移栽密度为1.76万穴/666.67 m2,基本苗3.34万株/666.67 m2。秧田期治虫2次、除草1次,主要防治稻象甲、稻蓟马、一代二化螟、稻灰飞虱等[1,2,3];6月12日用苄·乙·甲+吡嘧磺隆进行化学除草;大田防治病虫害6次,主要防治稻瘿蚊、稻蓟马、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9月27日收割[4,5,6]。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进程

由表2可以看出,全生育期以处理1的133 d稍短,处理4、5、6、8、9、10、11的139 d最长;分蘖最迟的是处理1,与其他处理相比迟2~6 d;分蘖盛期最早的是处理2、9,与迟的相差12 d;始穗最早的是处理2、3、12、13,最迟的是处理4;齐穗最早的是处理3,最迟的是处理4、14,两者相差7 d;成熟期最早的处理1,最迟的是处理4、5、6、8、9、10、11,相差6 d。不同处理对生育进程的影响大致趋势是生育期和施用氮肥的水平高低有一定的相关性,施肥量越高,生育期相对延长。

2.2 生物学与经济性状

2.2.1 株高。

由表3可以看出,处理间株高变化幅度为99.2~129.6 cm,处理1(N0P0K0)植株最矮,处理11植株最高,可见随施肥用量的增加株高升高,氮肥量愈大愈明显。

2.2.2 每穴穗数。

由表3可以看出,每穴穗数处理2最低,为5.1个;处理11最高,为10.1个,可见施肥量少,每穴穗数就少,反之,施肥量大,营养水平高,水稻分蘖能力强,每穴穗数多,在施肥比例上基肥量大,相对来讲分蘖发生量大,但成穗率相对较低,按照养分资源综合技术管理的肥料施用理念,适当降低基肥施用比例很有必要。

2.2.3 每穗总粒数。

由表3可以看出,每穗总粒数处理1最少,为133.8粒;处理12最多,为220.4粒,说明每穗总粒数受施肥量的影响,肥料用量大总粒数多,肥料用量小总粒数少,尤其磷、钾肥用量表现明显。

2.2.4 穗长。

由表3可以看出,处理间穗长的幅度是22.8~27.8 cm,穗长较长的是处理2、3、5、6、7、9、12,穗长较短的是处理1、4、8、10、11、13、14;试验同样表明,穗长随钾的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肥少,穗长较短,施肥多,穗长较长,但与氮和磷的关系比较复杂。

2.2.5 每穗实粒数。

由表3可以看出,每穗实粒数处理1最少,为115.6粒;处理2最高,为205.8粒,可见每穗实粒数受施肥水平影响,随施肥量的增加每穗实粒数增加。

2.2.6 结实率。

由表3可以看出,处理间结实率的幅度是86.4%~94.8%,以处理1较低,其他处理比较高,说明施肥有助于提高结实率。

2.3 产量结果肥料效应函数法分析

2.3.1 三元二次方程的拟合。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氮、磷、钾肥处理中稻产量存在明显差异,氮、磷、钾肥用量是引起中稻产量差异的重要因素,其中处理3~14单产均超过500 kg/666.67 m2,比处理1(无肥区)、处理2(缺氮区)增产明显。通过回归分析,施肥量与产量数量模型如下:

对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相关系数大于0.95,达显著水平,由此数学模型得出最大施肥指标为N 18.28 kg/666.67 m2,P2O53.942 2 kg/666.67 m2,K2O 15.528 5 kg/666.67 m2,最大产量为660.908 3 kg/666.67 m2。

按N、P2O5、K2O分别为3.50、5.83、5.00元/kg,稻谷2.8元/kg,由此数学模型通过偏导计算得出最佳施肥指标分别为N 16.548 2 kg/666.67 m2,P2O53.851 8 kg/666.67 m2,K2O13.467 8 kg/666.67 m2,最佳产量为657.891 9 kg/666.67 m2。

2.3.2 一元二次方程的拟合。

(1)N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N的施肥结构矩阵及产量(表4),拟合N的一元二次方程:

经检验,在太湖县最佳P、K肥用量下,该方程描述氮肥效应恰当。其相关系数为0.979 4,通过偏导计算,N最大施肥量15.241 9 kg/666.67 m2,最大产量为665.232 kg/666.67 m2。最佳施肥量14.856 8 kg/666.67 m2,最佳产量为665.077 9kg/666.67 m2。

(2)P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P的施肥结构矩阵及产量(表5),拟合P的一元二次方程:

经检验,在太湖县最佳N、K肥用量下,该方程描述磷肥效应恰当,其相关系数为0.995 5,由此数学模型通过偏导计算得出P的有关施肥量没有生产指导意义,最大施肥指标为4.455 2 kg/666.67 m2,最大的产量为634.536 3 kg/666.67 m2;最佳施肥量4.403 7 kg/666.67 m2,最佳产量为634.523 9kg/666.67 m2。

(3)K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K的施肥结构矩阵及产量(表6),拟合K的一元二次方程:

经检验,在太湖县最佳N、P肥用量下,该方程描述钾肥效应比较恰当,其相关系数为0.964 8,由此数学模型通过偏导计算得出K的有关施肥量有一定的生产指导意义,最大施肥指标为17.939 5 kg/666.67 m2,最大产量为644.664 2kg/666.67 m2;最佳施肥量17.113 6 kg/666.67 m2,最佳产量为644.433 kg/666.67 m2。

2.4 土壤养分丰缺的初步确定

由表7可以看出,N的相对产量介于50%~75%,土壤碱解氮的测定值为128.6 mg/kg时,含量低;P相对产量介于75%~95%,土壤速效磷的测定值为17.40 mg/kg,含量中等;K的相对产量介于75%~95%,土壤速效钾测定值为60.00mg/kg时,含量中等。因此,中稻的正常生长对土壤的N、P、K含量均有一定的要求,N、P、K的施用可以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适时适量地施用肥料,对中稻和土壤的作用相对比较明显。

3 结论

(1)试验结果表明,施纯N、P2O5、K2O分别为21、4、10kg/666.67 m2的处理(N3P2K2)产量最高,为669.30 kg/666.67 m2;不施肥区(地力产量)产量最低,为344.20 kg/666.67 m2,且千粒重、每穴穗数和每穗粒数偏低;施纯N、P2O5、K2O分别为14、4、10 kg/666.67 m2的处理6(N2P2K2)产量为638.1 kg/666.67 m2,千粒重和每穗粒数有明显优势。

(2)利用肥料效应函数法,深两优5814纯N、P2O5、K2O最佳施用量分别为16.548 2、3.851 8、13.467 8 kg/666.67 m2,由此得出最佳产量为657.891 9 kg/666.67 m2。可见在一定范围内中稻的产量随N、P、K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N、P、K合理配比施用,可以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提升土壤肥力,增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光文,胡富女,朱聂,等.油—稻—稻种植制下晚稻氮、磷、钾肥施用效果[J].湖北农业科学,2006(2):174-176.

[2]彭美凤,郑学敏,王友好.铜陵市沿江圩区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5-16.

[3]陈新平,张福锁.通过“3414”试验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J].中国农技推广,2006(4):36-39.

[4]王伟妮,王亚艺,姚忠清,等.早稻“3414”施肥效果及推荐用量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8(11):1268-1271.

[5]戴平安,刘向华,易国英,等.氮磷钾及有机肥不同配施量对水稻品质和产量效应的研究[J].作物研究,1999(3):26-30.

郧县红薯作物肥料效应试验研究 篇10

关键词:红薯,“3414”试验,回归分析,效应方程,推荐施肥量,湖北郧县

红薯具有耐旱、耐瘠薄的特点, 在郧县有大面积栽培, 近年种植面积有所下降, 2010年种植面积5 533.33 hm2, 产量23 076 t[1]。种植模式包括小麦—红薯、一季红薯等。在粗放生产经营的习惯模式中, 红薯施肥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 如重视施氮肥, 轻视施磷肥, 很少施钾肥等[2], 导致产量不高。总体来看, 红薯习惯施肥平均用量为:氮 (N) 10~14kg/667m2, 磷 (P2O5) 2~4 kg/667 m2, 钾 (K2O) 1~2 kg/667 m2, 鲜薯的产量平均为1 390 kg/667 m2, 生产效益十分低下。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建立适合当地区域特点的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 修订和完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 2011年郧县依托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 对红薯作物进行了田间肥料效应“3414”试验, 并进行了相关取样调查与测试分析。初步确定了该区域较为合理的配方施肥指标, 以指导郧县红薯产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点设郧县梅铺、谭山、南化塘3个乡镇, 选择有代表性农户地块分别进行“3414”试验, 试验田耕作制度为麦—薯轮作制。各田块供试土壤均为棕色石灰土, 质地为重壤, 试验前采集土壤农化样按土壤常规测试方法[3]分析, 分析结果见表1。供试红薯品种均为徐薯18。

1.2 试验设计

采用“3414”田间肥效试验方案, 设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 共14个处理, 其中, 0水平即不施肥, 1水平养分施用量为2水平的1/2, 3水平为2水平的1.5倍。按丰缺指标法, 依据所试各田块土壤有效养分测试值和初步制定的区域红薯作物施肥指标体系, 确定各试验田块氮、磷 (P2O5) 、钾 (K2O) 各因子肥料养分的推荐施肥量 (即“2”水平施用量) 分别为10.50、3.30、2.70 kg/667 m2, 10.50、3.30、2.70 kg/667 m2和12.00、2.40、5.10 kg/667 m2 (表2) 。试验小区面积20 m2, 均不设重复, 小区随机排列。试验采用垄栽方式, 四周设保护行。氮肥采用尿素分3次施用, 即基肥、壮蔓肥和彭大肥, 比例按5∶2∶3;磷肥采用含量为12%的过磷酸钙, 作基施一次性施用;钾肥采用含量为50%的硫酸钾, 分2次施用, 即基肥和彭大肥, 比例按5∶5。各试验均于2011年4月5日育苗, 6月8日移栽, 10月12日收获。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元二次效应方程拟合与施肥量预测

各试验田块各处理的产量结果见表3 (产量按鲜薯重计算) 。

利用Excel数据分析中回归分析工具对各试验田块氮、磷、钾养分施用量和产量按三元二次回归模型分析[4], 拟合出效应方程, 对各效应方程表现的施肥量与产量三元二次效应相关性进行显著性分析, 测算F值, 显著水平分别为显著、不显著、极显著, 相关系数 (R2) 分别为显著、不显著、极显著。具体见表4。

依据所拟合三元二次效应方程, 按最大边际效应求取偏导函数, 预测最高产量与施肥量和最佳经济产量与施肥量[3]。预测结果见表5。

2.2 一元二次效应方程拟合与施肥量预测

进一步对各试验氮、磷、钾各因子肥料养分施用量与产量按一元二次回归模型[2]分析, 分别拟合得到各试验田块各因子的一元二次效应方程, 见表6。

可见各因子均能成功拟合一元二次效应方程, 二次项系数均为小于0, 所绘制曲线均为正常的“抛物线”。即施肥量与产量间均表现为理想的趋势关系。相关性显著性分析, 仅谭山镇试验田块磷因子测算F值大于F检验标准值 (F0.99 (2, 1) ) 500, 达极显著水平, 其余均未达显著水平, 相关系数除谭山镇试验氮因子为0.798 2较低外, 其余均在0.94以上, 均较接近1。依据各所拟合一元二次效应方程, 预测所试各田块各肥料养分因子最高施用量与产量及最佳施用量与产量, 结果见表7。

2.3 效应方程及其预测结果与施肥推荐

根据试验结果可知, 3个田块各处理产量均是处理6 (即推荐“最佳”施肥量的处理) 最高, 说明试验所依据的红薯施肥指标体系和推荐的施肥量比较合理, 适宜在该区使用推广。

注:F0.95 (9, 4) =5.999, F0.99 (9, 4) =14.659。*表示显著, **表示极显著。下同。

分析表4~7, 在施肥量上, 各试验田块通过三元二次效应方程所预测出的氮、磷、钾各因子养分最佳施肥量和试验实际采用的推荐最佳施用量 (即处理6的施肥量) 进行比较, 发现预测结果梅铺镇试验点、谭山镇试验点均有所偏高, 南化塘镇试验点基本一致, 氮、磷、钾各因子平均分别偏高0.40、0.10、0.37 kg/667 m2, 氮、钾偏高较多, 磷偏高较少。说明该田块及其所代表的该区域同等肥力田块推荐最佳施肥量应向上微调, 氮、钾调整较多、磷调整较少。再分别比较各试验田块各因子养分一元二次效应方程预测最佳施用量, 相比试验实际推荐采用的“最佳”施用量, 预测结果大部分偏高, 氮、磷、钾各因子平均分别偏高0.57、-0.13、0.50 kg/667 m2, 氮、钾偏高较多, 磷有所偏少。

综上所述, 根据各试验回归分析和试验实际采用的“最佳”施肥量 (处理6) 的产量表现, 可适当调整该田块及其代表区域的其他田块种植红薯作物的最佳推荐施肥量, 推荐的氮、磷、钾肥养分的施用量分别为10.5~12.5、2.3~3.4、3.1~5.5 kg/667 m2。

注:F0.95 (2, 1) =200, F0.99 (2, 1) =500。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本试验所依据的当地红薯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所推荐的施肥量比较合理。说明对于大面积不同肥力水平田块和作物的肥料养分施用量推荐, “丰缺指标法”是经典可行且实用的方法[3]。本试验所试田块及其代表区域的其他田块种植红薯配方施肥推荐的氮、磷、钾肥养分的施用量分别为10.5~12.5、2.3~3.4、3.1~5.5 kg/667 m2。县域内其他区域田块红薯配方施肥可暂按初步制定的红薯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推荐施肥量执行[4,5,6]。红薯作为县域主导产业之一, 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 可大幅提高产量, 实现节本增产效, 促进农民增收, 推动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kg/667 m2)

参考文献

[1]王开昌, 姚定勇.郧县甘薯生产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长江蔬菜, 2011 (10) :67-69.

[2]王平杰.郧县库区移民土地整理与地力提升[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2) :229, 237.

[3]陈新平, 张福锁.通过“3414”试验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J].中国农技推广, 2006 (4) :36-39.

[4]王圣瑞, 陈新平, 高祥照, 等.“3414”肥料试验模型拟合的探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 8 (4) :409-413.

[5]李果, 彭星辉.红薯氮磷钾肥料效应的回归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 2008 (4) :91-92, 95.

上一篇:发展办法下一篇:消防审核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