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原则与方法

2024-07-21

心理学原则与方法(精选十篇)

心理学原则与方法 篇1

一、心理咨询原则与方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

(一)运用心理咨询原则与方法可以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大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进行的,而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品质对思想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侧重于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心理机制方面来研究人。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重要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情绪丰富,抽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自我认识、主动性、自尊心增强,但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稳定、成熟,各方面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往往易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和矛盾。主要表现在:愿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强烈的求知欲与主动性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强烈的人际交往意愿与一定程度的心理闭锁的矛盾。运用心理咨询的理念,辅导员可以以新的视野去看待学生们的“问题行为”,尊重其存在的价值,设身处地地深入学生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并借助于心理咨询的原则与方法去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各种困惑与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完善的人格。

(二)运用心理咨询原则与方法可以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说教式”的灌输教育方法,学生容易感到厌烦乏味和难以接受,运用心理咨询的相关原则与方法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在心理咨询中,强调尊重来访者的人格,遵循平等性、尊重性、保密性原则,坚持共情、信任、理解、积极关注的态度,以技巧性的方式会谈并注重倾听,在咨询者和求助者之间营造一种和睦、融洽、情感协调的心理气氛或条件。把这样一些原则与态度运用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不再急于对学生暴露出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达到密切的深度,产生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工作更具有实效性。

二、心理咨询原则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一)尊重原则

尊重学生,意义在于可以给其一个安全、温暖的氛围,使其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感到自己受尊重、被接纳,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期,追求独立的需求强烈,自尊心较强,对外界事物反应敏感,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对尊重、平等的感受更加敏感,迫切地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与尊重。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学生的一些言行可能与传统的思想政治观念不一致,甚至会出现观点的冲突。按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我们可能会立刻批评学生的言行、反驳学生的观点,希望学生的这些观点即时得到改变。然而,这种教育方法只能增加学生的反感,认为辅导员不理解自己,导致他们只能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保持沉默或者说一些教育者希望他们说的话,结果使教育的结果大打折扣。我们可以试着暂时接受他们的观点,这样他们才会敞开心扉,将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向教育者倾诉,教育者只有对学生的内心思想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思想作引导。

尊重意味着完整接纳,其一方面指接受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而不是仅接受学生的光明面,排斥其消极面,另一方面指接纳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甚至差距很大的学生,并与之平等交流。辅导员在工作初期对这一原则的运用可能会有困难,如一个对学生谈恋爱持反对态度的辅导员可能对荒废学业谈情说爱的学生持不接纳态度;一个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工作认真努力的辅导员很难接受一个没有目标、浑浑噩噩的学生。辅导员应意识到对学生的斥责和不满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确立“有问题的学生也是有价值的人”的信念,对学生要有信心,相信他们有自我改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真诚原则

真诚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氛围,让学生知道可以袒露自己的软弱、失败、过错、隐私等而无需顾忌,切实感到自己被接纳、被信任、被爱护。

辅导员在表达真诚时应遵循一个原则,即对学生负责,有助于学生成长,对学生说的话,辅导员要认真考虑是否应该表达或采取何种方式、何时表达适宜等。比如,对于一名因同学关系处理不好的学生,辅导员通过与其谈心以及侧面了解得知该同学自私自利,不懂得宽容他人而受到班上同学的排斥,尽管辅导员内心的真实感受是“像你这种性格、道德品质,难怪大家都不喜欢你”,但这样讲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破坏了师生关系,可以委婉地说:“你有些言行容易引起同学的误解,引起矛盾,你不妨站在别的同学的角度想一下,看看你的做法是否有不妥的地方。”

有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很注意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是权威和完美的,能让学生钦佩的。然而由于过多地注意形象,维护完美,过分炫耀自己自己知识渊博或掩饰自己在某方面的欠缺,反而会让对方觉得失去了真诚,无形中拉大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给沟通增加了困难。因而,辅导员应当了解自己,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不足,不可虚假。

(三)共情原则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认为,共情指能体验他人的世界犹如自身的世界,即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这一原则要求辅导员在解决学生问题时,要借助于学生的言行,走出自己的参照体系,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并能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如目光、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等)准确表达出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例如,一位即将出国留学的学生说:“我马上要去国外留学,我从未离开过父母,在国内又有很多好朋友,可现在一下子走这么远,人地生疏,真不知道出去后会怎么样。“如果辅导员回答“出国是好事呀,有什么好苦恼的”,这是忽视学生的感情,显然缺乏共情。如果辅导员回答“你学习这么好,能力又很强,你会过得很好的”,这是没能理解学生的茫然和担忧。如果辅导员回答“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要独立的,这没什么”,这是高高在上的评判,完全否认了求助者的情绪。如果辅导员回答“要独自一人外出留学是会有很多困难的,但要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辅导员虽然对学生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但后半句有些空洞,属理解不深。上述种种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与学生的心理沟通,甚至使学生不愿再继续交谈下去。辅导员不妨这样说:“你以前没有独立生活过,现在一下子要出国,在异国他乡独立生活,是很不容易的,我能理解你的这种不踏实。”或“我能体会到你现在的不安心情,如果是别人也会有这种想法的,现在让我们一同来分析一下究竟会遇到哪些问题。”这样,学生会感到自己被理解、尊重和接纳,就愿意进一步向辅导员敞开心扉。

(四)积极关注原则

凡是教育工作,首先必须抱有一种信念,即教育对象是可以改变的,他们身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长处和优点。辅导员要坚信每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力,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成长动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一定会有所成长与发展。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关注有助于建立师生间的关系,使学生发现自身的长处、优点和对未来的希望,从而增强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与信心。

三、心理咨询技术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一)倾听技术

倾听是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步,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基本要求。认真倾听既是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又能使对方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下诉说自己的烦恼,充分了解情况。倾听不仅要用耳,更要用心。辅导员不仅要听懂学生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能听出学生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

正确的倾听要求辅导员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学生的感受中去,细心地注意谈话对象的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问题,如何谈论自己及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对所遇问题做出反应。还要注意谈话对象在叙述时的犹豫停顿、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作出更完整的判断。比如,学生说到考试不及格时,他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表述方法:(1)这次考试没及格。(2)这次我没复习好,不及格。(3)老师没给我及格。(4)真倒霉,考试没及格。第一句是对事件做客观的描述;第二句求助者以负责的态度做了自我批评,但这种人也可能凡事都自我归因,自责自省,自卑退缩;第三句表明是别人过错,不是自己的责任,这种人可能常推诿,容易有攻击性;第四句则含有宿命论色彩,凡事易认命。所以,谈话对象描述人和事时所用的词语或结构,有时往往会比事件本身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特点。

善于倾听,不仅在于听,还要有参与,有适当的反应。反应既可以是言语性的,又可以是非言语性的。反应的目的既是为了向学生传达倾听态度,鼓励学生叙述,又是为了深入了解问题。此外,我们在倾听时,不要带有偏见和框框,不要做价值评判,对学生讲的任何内容不能表现出惊讶、厌恶、奇怪或气愤等神态,而是予以无条件的尊重和接纳。

(二)面质技术

面质在心理咨询中又称对质、正视现实等,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交流时,如发现学生身上出现矛盾时,可考虑使用面质技术。我把在工作中常见的几种矛盾归纳如下:

言行不一致。比如在与一名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进行交流时,该同学称自己在努力学习,想提高学习成绩。但是通过深入交谈,发现该生在校外做了好几份兼职,有时甚至旷课去打工,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学习,这时可以运用面质技术向学生说:“你说你想提高学习成绩,但我发现你从未认真把精力用在学业上。”

感觉与现实不一致。对于一位与同学关系不好、敏感多疑的学生,辅导员可以这样对他说:“你感觉别人总在背后议论你,难道他们没事可做吗?其实每个人最关注的是自己,大家都有自己的事要做,你感觉别人总在说你,这只是你的猜测和臆想。”

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不一致。一个因英语成绩不理想而苦恼的同学,辅导员通过交谈发现,根据该生原有的基础和现在的努力,考试成绩是较理想的,可能是期望值太高。辅导员可以这样说:“你说你英语不好,可我发现你现在的成绩与你的水平还是比较一致的,这样的成绩反映了你真实的水平。”然后帮助他分析其优劣势、知识能力情况等,使其对自己有客观全面的认识。

辅导员使用面质技术时,虽然目的在于协助学生察觉不一致的地方,但是面质技术会迫使学生面对原本逃避的想法、情绪或行为,所以,往往会引发他们的一些负面情绪,具有一定程度的威胁,有可能导致危机出现。因此,面质时辅导员的共情、尊重温暖和真诚是非常重要的。

(三)团体辅导技术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的形式,它主要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生活适应。高校辅导员和团体领导者、班集体和团体的性质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为辅导员工作引入团体辅导提供了可能性。

入学初,学生们面对全新的大学环境和陌生的群体,会产生很多的不适应。作为辅导员,要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时可借助团体辅导活动来实现。比如“劲舞破冰”可以让新生们在音乐与舞蹈中相互熟识,“风中劲草”以游戏的形式培养新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校园情景剧”则可以让新生们以小品的形式再现《学则》中的规章制度,提前体验校园生活中将会遇到的诸如宿舍关系、学习竞争等问题。这些辅导都会使班级同学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熟悉起来,初步形成班级凝聚力,在良好的氛围中开始大学生活。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和适合干什么的困惑,就业信心不足、对职业的认识不够清晰。因此,适时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增加取得就业成功的机会。此外,还可以使学生疏泄消极的情绪,有助于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摘要:心理咨询原则与方法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供了新途径, 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文结合辅导员工作的案例, 对心理咨询中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方法作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原则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二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足疗店员工事激励的心理原则与方式 篇2

一、足疗店员工事激励的心理原则

正确的激励原则,能充分调动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促使足疗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不正确的激励原则,尽管也能调动积极性,但容易偏离方向。因此,要在正确的激励原则指导下制定激励措施。

1.了解足疗店员工的心理需求和足疗店员工格类型

激励是为了调动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满足足疗店员工的正当的、合理的需要,因此在制定激励措施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以确实掌握足疗店员工的基本需要什么?满足的程度如何?哪些需要的满足最能调动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起到较好的效果。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足疗店员工有2700种,72大类需要,尊重和荣誉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发明创造的需要以及文化的需要,劳动的需要等。足疗店员工格类型划分方法很多。主要指内向和外向两种足疗店员工格取向。内向者态度内向,受自主、能力,成就需求的推动;外币者态度外币,受追求权力,受社会尊重等需求推动。

足疗店员工的不同心理需求和足疗店员工格取向,就产生不同的动机,这就要求管理者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

2.正确地分析足疗店员工的工作动机

足疗店员工的工作动机的强度,不仅取决于他从工作或劳动中获取什么,而且还取决于足疗店员工对管理足疗店员工的工作安排和外在报酬的心理需求的满足感。研究材料表明,足疗店员工努力工作可能取决于 下列因素:

计自己作出的努力能否达到或超出管理目标的可能性;(1)若达到目标,获得奖偿的可能性;(2)外在报酬满足需求的可能性;(3)工作中满足心理需求的可能性;(4)对这些需求的满足所做的评价。

3.满足足疗店员工的外在需求

所有的足疗店员工都希望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最一般的最普遍的满足就是工资和奖金,这是外在的满足。工资不仅是生活的保障,而且也是社会地们、扮演角色、受足疗店员工尊重以及个足疗店员工成就与权力的象征。工资的激励作用取决于许多具体的条件:A足疗店员工格特征;B。成就需要;C。经济背景等。

4.注重足疗店员工的同在需求

工作除了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功能外,还有满足其他心理需求的功能。工作是各种社会需求满足的工具。通过完成工作可以满足社会交往,显示才能,施展抱负,行使权力,取得成就,发挥创造力,获得社会尊重。足疗店员工若只把工作看作赚钱谋生的手段,对工作可能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厌恶态度,还会有很高工作热情。追求心理上需求满足的足疗店员工,把工作视为高尚,视为满足自我需求的手段。当然足疗店员工以何种需要为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全体足疗店员工民生活水准有关,也与个足疗店员工的经济生活的具体情况和价值观观有关。

5.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

激励的效果与激励措施科学合理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激励措施科学合理,足疗店员工的心理接受度大,调动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大。激励措施不合理,足疗店员工会心理上产生排斥感,甚至挫伤一些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激励措施合理的重要条件要使足疗店员工心理上都能接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调动全体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

6.贯彻岗位责任制

要求足疗店员工各尽其力,各负其责,才能增强工作足疗店员工风吹草动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好的完成本足疗店员工作,每个足疗店员工竭尽全力做好本足疗店员工作,足疗企业的整体工作就做好了。

7.实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制定激励措施的重要原则,这不仅在于克服平均主义,避免挫伤贡献较大的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体现脑力与体力劳动,复杂与简单劳动,熟练与非熟练劳动,繁重与非繁重劳动之间的差异,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而且也是贯彻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8.重视社会心理

一个足疗企业的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不仅与足疗店员工的思想觉悟、劳动态度、足疗企业风尚等因素有关而且与整个社会舆论、社会风尚密切相关。因此制定激励措施,不仅要立足足疗企业本身,也要考虑社会心理的作用,尽可能利用良好的社会心理、社会舆论、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克服不良心理的消极作用。

二、足疗店员工事激励的方式

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恰当的运用可以使激励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一.目标激励

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足疗店员工的动机,达到调动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的目的称为目标激励。目标在心理学上通常被称为“诱因”,即能够满足足疗店员工的需要的外在物。由期望理论和目标激励理论可知,个体对目标看得越重要,实现的概率越大。因此,设置的目标要合理、可行,与个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要设置总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总目标可使足疗店员工感到工作有方向,但达到总目标是个复杂过程,有时使足疗店员工感遥远或渺茫,影响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因此要采取“大目标,小步子”的方法,把总目标分成若干个阶段性目标,通过实现几个阶段性目标来实现总目标。阶段性目标可以使足疗店员工感到工作的阶段性、可行性和合理性。目标既可以是外在的实体对象(如工作量),也可以是精神的对象(如学术水平)。

为发挥目标激励作用,应注意的以下几点:

(1)个足疗店员工目标与足疗企业目标一致,足疗企业的目标与个足疗店员工的目标可能是平衡一致,也可能是发生偏向,如果出现偏向,就不利于调动个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足疗企业目标的实现。只有使这种偏向趋于平衡,即足疗企业目标向量与个足疗店员工的目标向量间的夹角最小,这样将使个足疗店员工的行为朝向足疗企业的目标,在个足疗店员工间产生较强的心理内聚力,共同为完成足疗企业目标而奋斗。

(2)设置的目标方向应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目标的社会效益越主,目标的吸引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激发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性。

(3)目标的难度拟定上要适当,要做到树上的果子悬到“跳一跳够得着”的程度,宜于激发进取性。过高了力所不及,过低了不需努力,轻易得到,都不能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4)目标的内容要具体明确,能够有定量要求的目标当更好,切忌笼统抽象。

(5)目标的时间上,既有近期目标,又要有无期目标。只有无期目标,易使足疗店员工产生渺茫感,只有近期目标,则使足疗店员工目光短浅,其激励作用也会减少或不能维持长久。2.奖勤激励

奖勤激励是奖励激励和惩罚的合称,奖励是对足疗店员工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或表扬,使足疗店员工保持这种行为,奖励得当,能进一步调动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惩罚是对足疗店员工的某种各为予以否定或批评,使足疗店员工消除这种行为。惩罚得当,不仅能消除足疗店员工的不良行为,而且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奖惩都是一种强化手段,奖励是对足疗店员工行为的肯定,是正强化,可直接激励。而惩罚是对足疗店员工的行为的否定,是负强经,属间接激励。奖励的心理机制是足疗店员工的荣誉感、进取心理,有物质和精神需要。惩罚的心理机制是足疗店员工的羞怯、过失心理,不愿受到名誉或经济上的损失。

奖励激励的心理过程是通过反馈实现的。奖励或惩罚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即奖励分明,是正反馈,奖励和惩罚不符合实际情况,或不公平,则逆反馈,因而奖励不一定都能产生激励作用。

奖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分为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以及这两种奖励的结合。

惩罚的形式也有多种多样,如批评、检讨、处分、经济制裁、法律惩办等。为发挥惩罚的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惩罚要合理,使受惩罚者心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否则易产生对立情绪。(2)惩罚要与教育结合起来,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足疗店员工的目的。(3)要掌握惩罚的时机,及时处理。(4)惩罚时要考虑原因与动机。

(5)对一般性错误,惩罚宜轻不宜重。

3.考评激励

考评,是指各级足疗企业对所属成员的工作及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和评定。通过考核和评比,及时指出足疗店员工的成绩、不足及下阶段努力的方向,从而激发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现代足疗店员工事制度的因素,考评激励越来越成为足疗店员工科普遍采用的一种激励方式。

从考评激励的心理过程分析、考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导向作用。考评具有目标导向功能。由于考评标准的约束力,迫使或诱导足疗店员工的行为向某一方向发展。如“高考”作为一种高中升学的统一考评标准,就很容易诱导中学教育出现征求追求升学率,放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现象。(2)反馈调节作用。考评激励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促使反馈调节,让足疗店员工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偏离要求,是否符合规范,要作什么修正,以及如何修正等。

(3)强化作用。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通过考评,工作成绩得到肯定,足疗店员工会看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增强工作热情和责任感,从而激发进一步向上努力的动机,这就是“正强化”。反之,如果得到较差的评价,通过正确引导,也会激起改正缺点错误和重新做好工作的动机。这称之为“负强化”。

为了让“考评激励”,发挥最大的作用,在考评过程中必须注意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设置正确的考评方法;提高主考者的个体素质等。

4.竞赛与评比的激励

竞赛在足疗企业内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正确思想指导下,竞赛以及竞赛中的评比对调动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有重大意义。竞赛与评比的心理学意义是:

(1)竞赛与评比对动机有激发作用,使动机处于活跃状态。

(2)竞赛与评比能增强足疗企业成员心理内聚力,明确足疗企业与个足疗店员工的目标,激发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3)竞赛与评比能增强足疗店员工的智力效应,促使足疗店员工的感知敏锐准确、注意力集中,记忆状态良好、想像丰富、思维敏捷、操作能力提高。

(4)竞赛能调动足疗店员工的非智力因素,并能促进足疗企业成员劳动积极性的提高。(5)团体间的竞赛评比,能缓和团体内的矛盾,增强足疗企业荣誉感。

5.领导行为激励

领导者行为通过榜样作用、暗示作用、模仿作用等心理机制激发下属的动机,以调动工作、学习积极性,称为领导行为激励。

领导的良好行为、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就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有力地激发下属的积极性。权威是暗示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领导者良好的行为具有权威性,使下属很快受到良好影响。领导者的行为通过模仿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是有意识的,更多的是无意识与有意识的综合模仿,下属对领导的模仿造成了良好的激励氛围。

6.尊重和翔激励

领导对下属的尊重和翔是一种有力的激励手段,从尊重足疗店员工的劳动成果到尊重足疗店员工的足疗店员工格;从关怀下属的政治进步到帮助解决 工作与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则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关怀能提高足疗店员工的主足疗店员工翁感,责任心,充分挖掘足疗店员工群中蕴藏的积极性,密切干群关系。

7.榜样的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激励对榜样者自己,以及对先进足疗店员工、一般足疗店员工、后进足疗店员工都有激励的心效庆。对自己是一个压力,对先进者是一个挑战;对一般足疗店员工有激励作用,对后进者能产生心理上的压力。榜样应是公认的,具有权威性,能使大家产生敬仰的心情。但应注意的是:

(1)实事求是地宣扬榜样的先进事迹,激发足疗店员工产生学习榜样的动机。(2)引导足疗店员工正确对待榜样,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榜样,学其所长。

第二目标激励

目标是行动所要得到的预期结果,是满足足疗店员工的需要的对象。目标同需要一起调节着足疗店员工的行为,把行为引向一定的方向,目标本身是行为的一种诱因,具有诱发、导向和激励行为的功能。因此,适当的设置目标,能够激发足疗店员工的动机,调动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

1、目标的激励作用

足疗店员工的行为特点是有目的性的行为。有无目的性的行为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一般说来,没有目的性的行为无成果而言,而有目的性的行为,才可取得最大最满意的成果。任何行为都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的。目标是一种外在的对象。它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或理想的对象。目标又可分为个足疗店员工目标和足疗企业目标。目标是一种刺激是满足足疗店员工的需要的外在物,是希望通过努力而达到的成就和结果。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足疗店员工的动机,规定行为的方向。心理学上把目标称为诱因。由诱因诱发动机,再由动机到达成目标的过程称为激励过程。目标作为诱因对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起着强烈的激励作用。

在现代足疗店员工事管理中,我们能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使个足疗店员工的需要与足疗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以激励他们的积极性。

2、目标与动机的关系

目标与此同时动机,是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

足疗店员工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并且都是指向一定目标的。能引起足疗店员工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愿望或意志,称为这种活动的动机。这种动机是由足疗店员工的南要所引起的内在驱动力,是足疗店员工的活动的推动者,对足疗店员工的活动起着激励作用,并把足疗店员工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其需要的具体目标。动机是比目标更为内在、更为隐蔽,更为直接推动足疗店员工去行动的因素。目标与动机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一致的。动机对足疗店员工的行为起着引发、加强、推动和导向的作用,它驱使一个足疗店员工的行为趋向预定的目标。

3、目标的期望与抱负水平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足疗店员工对目标的期望就是足疗店员工所追求的目标的性质;而足疗店员工对目标的抱负水平即是目标的高低。

(1).目标的期望

我们做工作期望得到报酬,各足疗店员工的理想不同,所期望得到不同的报酬才感到满足。同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足疗店员工对目标就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对所指目标的性质也完全有着根本不同的理解。因此,一个足疗店员工的努力虽然是受着他的目标也就是期望所决定的,但是不同的足疗店员工所期望的目标的性质是不同的。一个足疗店员工通过努力可以取得某种成就,根据这些成就可取得报酬,但报酬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的,另一种是精神的。不同的足疗店员工需要的报酬是不同的。有些足疗店员工“一切向钱看”,有的足疗店员工更重视精神上的报酬,即劳动成果得到足疗企业和社会的承认。对于个足疗店员工的目标给予认可后,其目标有了结果,而这种结果以物质报酬和精神报酬两种形式反映。

从心理学上分析,取得结果被承认后反馈于劳动者,使其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庆,而激励个足疗店员工持续不断的,以更高的热情进行工作,其结果形成一个正反馈的链锁反应,产生性循环,使两终端互为能量补充。

应该注意的是,期望不仅与个足疗店员工因素有关,而且也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一个足疗店员工对他的报酬不能脱离当时的生产水平与周围同事的水平,也就是说,足疗店员工对报酬的期望不完全决定于他的个性,同时更受到社会的制约。

(2).目标的抱负水平

一个足疗店员工对目标的抱负水平是指欲对自己的工作做到何种数量标准的心理需求。这是个足疗店员工从量上考虑目标的高低。抱负水平决定了足疗店员工的行为要达到什么程度。目标又分为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两种,现实目标即为可能达到的目标,理想目标即为最高目标。一个足疗店员工的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足疗店员工因素和社会因素(外部条件)两个方面。

足疗店员工因素主要包括个足疗店员工的成就动机,过去的成败经验,目标的现实感,个体差异等。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和足疗企业的影响,角色的影响,对指标提法的影响等。

第三、奖励激励

奖励是对足疗店员工的某种良好行为的一种积极肯定,使足疗店员工保持这种行为,从心理学角度看,奖励是对足疗店员工的行为的一种正强化。奖励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而且是一种重要手段,使用得当,能进一步调动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激发足疗店员工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奖励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有时物质和精神两者合一的。

一、奖励激励的广义和作用

物质奖励,能够满足足疗店员工的生理需要的奖励,包括奖金、奖品等。精神奖励,则能够满足足疗店员工的心理需要。包括奖章、奖状、嘉奖等。

1.物质奖励的心理学意义

(1)物质需要是足疗店员工的基础需要,衣食、隹、行等条件的改善,对调动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2)强化按劳分配的观点。

(3)榜样作用,奖励先进,实际上是树立了榜样。

2.精神奖励的心理学意义

(1)满足足疗店员工的精神需要,在物质需要获得满足时,精神需要则往往成为某些足疗店员工的主导需要。

(2)精神奖励能激发足疗店员工的荣誉感。

(3)精神奖励能激发足疗店员工的进取心、责任感和事业心。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讲,奖励对每个足疗店员工都能引起愉快的感受,任何足疗店员工都希望得到他足疗店员工或社会的赞赏,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它已成为足疗店员工的足疗店员工格特征之一。

3.奖励的主要作用

(1)奖励作为一种对足疗店员工行为的评价,在行为前它具有前馈作用,即提示和引导足疗店员工行为的方面;在行为后它具有正反馈作用,即鼓励足疗店员工保持和发展这种行为,促使更加进步。

(2)奖励还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而且是在具体、生动、愉快的状态下进行的,因而更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奖励激励的心理学原则

1.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 对于调动足疗店员工的积极性来说,物质、精神奖励都是不可缺少的。一般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但单独使用,效果往往不高,因为它不能同时满足足疗店员工闪的生理需要与心理。

2.创造良好的奖励的心理气氛

奖励在良好的、浓厚的心理气氛下进行,能增强被交通警者产生荣誉感、责任感、进取心,并且会对被奖励者产生心理压力,更好地调动智力效应与非智力效应。3.奖励程度要与贡献程度相当

这是奖励的一个重要心理学原则。体现了奖励以贡献为主的原则,使奖励成为导向目标,激发足疗店员工闪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发挥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4.奖励要考虑个体需要的差异 同样的奖励,形式不同,激励的心理效应不同。或者同样的奖励内容或形式,对不同的足疗店员工,或者一个足疗店员工的不同时期,其激励效果也不尽相同。根据需要层次论,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奖励内容和形式,将会直到较好的效果。

心理学原则与方法 篇3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尊重原则 理解原则 关心原则 心理学

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各种措施、方法,创设各种情境,与工作对象之间进行的一种思想、政治、情感的双向沟通。在这种双向沟通中,遵循着一条重要原则,即尊重、理解与关心。它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所遵循的一项教育原则。长期的实践证明,这条原则是科学的,这种科学性不仅在于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在于它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下面,笔者仅从心理学角度谈谈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的心理学依据。

一、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符合人类需要的基本规律

需要,是指人们对客观外界某种东西的渴望或欲求。即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内心状态。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具有需要并且为满足这些需要而奋斗不懈。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人们的需要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结构。按照需要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把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主要指有机体为了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须的需要,如为了生存需要食物、水分、空气,需要休息和睡眠等。人的自然性需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这种需要产生于人的生理机制,是与生具有的;

(2)这种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从外部获得一定的物质为满足;

(3)这种需要多见于外表,容易被人察觉;

(4)这种需要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限度反而有害。

社会性需要主要指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通过各种经验的积累所获得的一种特有的需

要,如对一定文化、艺术、社会生产、社交活动、道德观念、政治信仰、文体生活等的欲求与渴望。社会性需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这种需要不是由人的本能决定的,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是由社会发展条件决定的;

(2)这种需要比较内向,往往蕴藏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不容易被人察觉;

(3)这种需要大多是从人的内在精神方面获得满足;

(4)这种需要的弹性很大,并且带有连续性。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归纳为5类,这5类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层次到高层。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与关心是人们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性需要。每个人从一生下来,就成为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自然的实体,具有自然性。更重要的是,人是一个社会的实体,具有社会性。个体通过交往,接受社会的影响,同时,也施影响于社会。由于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们对名誉、地位、人格、成就等有一种欲望感,并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关心。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的实施与贯彻,正是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普遍的社会性需要。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沟通主体如果能设身处地,以心换心去理解每一个客体,以身作则,平等待人去尊重他们,细致入微、满腔热情的去关心他们,则沟通双发会产生接近、友好、信任的心理关系。这种心理相融可以充分调动个体内在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彼此理解,心心相通;彼此尊重,心心相连;彼此关心,心心相融的美好境界,推动双向交流的良好实现。如果不尊重、理解与关心人,则交流双方会产生疏远、回避以致敌视的对峙心理,会阻碍彼此的交流。在这方面,曲啸同志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有一次,他去监狱做报告,开口第一句话用的是“触犯刑律的青年朋友们”,话虽短,却赢得了全场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这10个字表示了他对犯人人格的尊重,对他们处境的理解与关心,缩短了他与犯人的心理距离。消除了犯人们的戒备心理和反感意识,从而产生心灵上的谐振,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才是有效的。

尊重、理解与关心的原则不管在哪个领域的人际沟通中,都是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记得国外管理心理学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你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首先必须让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这里讲的喜欢,绝对不能脱离尊重、理解和关心这个前提条件。

二、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符合人类情感活动的基本规律

1.情感及其产生的条件

有些同志阅读一篇好小说,看一部优秀电影,常常感奋不己,甚至留下眼泪,而听一堂思想政治课却无动于衷。为什么同一个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行为反应呢?这是由于两种不同的外界刺激引起了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反应,可见在这种刺激——反应的行为模式中,情感因素起着中介、桥梁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应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客观现实中的对象、现象与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情感的源泉。因为人同各种事物的关系不完全一样,人对这些事物所抱的态度也不一样,所以人对这些事物的情感体验,也就不同。这里有必要区分情感与认识两个概念。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现实本身的反应过程;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认识过程是通过具体形象或抽象概念来反映现实的,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然而,认识与情感又不是孤立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总是与自己的态度、愿望相结合的。人们对事物的情感过程,也正是对该事物进行判断与评估的过程。情感必须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认识越丰富,越深刻,情感也就越丰富;情感越丰富就更能推动着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情感与人的需要有密切联系。心理学研究都不否认人们情感的产生是以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为转移的。需要得到满足程度不同,情感也会不同。人之所以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需要的态度能有所体验,是因为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关系。例如,明媚的春光、清新的空气、悦耳的歌声、健壮的体魄、高尚的品德等,一般都符合、满足于人的需要,就使人产生趋向于这些事物的态度,从而产生满意、愉快、喜爱、赞叹等情感体验。又如,肮脏龌龊、卑鄙自私、饥饿寒冷、庸俗虚伪、凶恶狠毒等,不符合、不能满足于人的需要,就使人产生背向于这些事物的态度,从而产生不满意、烦恼、忧虑、愤怒、厌恶等情感体验。

2.尊重、理解与关心能使交流双方形成情感共鸣

任何正常人都存在着理性和情感的双重心理表现。一般来说,思想政治工作中,受教育者也即交流的客体主要是依靠理性来实现对教育内容的领会和掌握。由情感与认识的关系决定着情感在其间起着将信息转化为个人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的桥梁作用,这种桥梁作用过滤和筛选着外界信息及教育内容,对符合自己需要,能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信息刺激予以反应,反之则不予反应。从这里也可看出,人类行为的主观能动性。

遵循尊重、理解与关心的原则,满足了人们获得尊重、理解与关心的需要,它有利于沟通双方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得人与人之间有共同的立场、观点,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现象,也即彼此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情感。相互之间尊重、理解和关心,就会“无话不说”;反之,相互之间有隔阂,就难以相互交往,连起码的交流都形成不了,也就无所谓“共鸣”。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情感冲突的很好说明。情感冲突通常以一种逆反心理的形式表现出来。逆反心理,是指一种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支持自己行为的心理现象。它指交流客体产生与主体意志与愿望背道而驰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有两种情况:你越是宣传正确的东西,他越是表示厌烦、反感;你越是批评错误的思想言论,他越是同情、支持。逆反心理是人们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或是一种“反控制”心理,这种心理成为一种抗体,阻碍着交流的实现。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遵循尊重、理解与关心的教育原则正是自觉的引发人们的积极情感,达到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

三、尊重、理解与关心原则符合人际沟通的心理活动规律

1.人际沟通及其特点

人际沟通是一个古老的课题,早在古希腊就有哲学家研究了沟通的形式,由于现代信息论的出现和信息的概念被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它又成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人际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及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交换情报的过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人际沟通,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

人际沟通不同于两套设备间的简单的“信息传输”,每一个个体都是积极的主体,这就意味着要求人际沟通过程的每一参加者都具有积极性,不能把它看成是某种客体。人际沟通是一种信息积极交流的过程。期间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沟通的实现,如人的地位、组织结构、语言、人的心理,等等。

2.人际沟通中人的心理活动结构

人际沟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心理因素强烈地影响着沟通的实现与绩效。人际沟通中,人的心理活动结构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因素:

(1)心理背景因素

指沟通前个体原有的心理基础,它包括知识、技能、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心理背景因素直接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和效果的好坏。

(2)心理动力因素

指沟通双方各自的需要、动机、兴趣等水平与特点。强烈的需要,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都会给沟通带来强大的驱动力。

(3)心理状态因素

指沟通双方相对稳定的机能状态,如心境、健康水平等。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心理背景因素和心理动力因素发挥出最好效能的可靠保证。

(4)心理后效因素

指沟通在各自心理上存留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综合的,其中包括对背景因素、动力因素和状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将积极或消极地影响下一个沟通环节的顺利进行。

尊重、理解与关系正是注意了人际沟通中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正确利用这些规律来为沟通服务。我党长期的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了它的重要性与有效性。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我们也很清楚地体会到其合理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王杰.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荆惠民.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综合治疗原则与肿瘤病人心理护理 篇4

1 恶性肿瘤病人各阶段心理分析

一旦病人知道所患疾病是恶性肿瘤, 在心理上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 很容易导致病菌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甚至悲观失望, 丧失了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不同阶段主要表现在:

1.1 恐惧心理

一般病人对恶性肿瘤的认识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 都有恐惧心理, 认为癌症是绝症。当被告知患有癌症时病人的第一反应既是如临深渊、死亡临头, 认为是“判死刑而缓期执行的人”, 真可谓“谈癌色变”。面临着即将到来的各种治疗, 肿瘤病人还会考虑安全性、毒副反应及家庭、体质和经济承受力。

1.2 怀疑到认可心理

紧接着癌症病人会抱着误诊的希望, 怀疑医生“搞错了”, 幻想可能与其他病人的资料相互混淆。不愿意面对自己患恶性肿瘤这个现实, 对病情以及任何事情都采取回避态度。病人出现心情紧张, 坐卧不安, 到处求医, 急于等待新的结果, 要求做种种特殊检查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 病人的幻想破灭, 不得已开始承认自己患癌症, 并抱怨和憎恨“为什么癌症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1.3 需要和依赖心理

尽管病人和家人绝口不提病情, 但彼此已经心照不宣, 独自悲伤难过。病人可能表面显得十分平静, 既不表现痛苦也不害怕, 实际对死亡的恐惧会逐渐增加, 希望医护人员和家人能千方百计挽救其生命。同时对药物和其他的一些治疗产生较强的依赖性, 甚至轻信“祖传秘方”、“灵丹妙药”。病人渴望医护人员能反复解释他/她的病情, 关注他/她的痛苦和内心不安, 非常愿意与家人呆在一起, 以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

1.4 悲观心理

在接下来的手术、化疗、放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不断出现和加强, 病情的日益恶化和癌症疼痛的折磨, 病人逐渐难以承受, 常常产生“生不如死”的念头, 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 死亡安排多于生还打算, 祈求早日解脱。很少去考虑现实疾病的治疗和处置, 心情不安, 迟疑寡断。悲观心理还会由于“社会偶联”的关系引起。患者亲戚朋友、邻里同事都不由自主地产生同情心并且抱着“永别”的心情, 反复探视地探视;上级领导也会寒暄问暖、故意照顾;过去关系疏远者也纷纷携物相送, 以示关爱……病人在这种反常环境里, 会认为疾病严重, 更加悲观, 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1.5 抑郁和绝望

在治疗后期, 病情不断恶化, 痛苦增多, 生活质量下降, 患者失望多于期待, 常表现为心情忧郁, 沉默无言, 目光呆滞, 自卑感增加, 悲观、消沉和绝望, 甚至轻生自杀。

2 肿瘤病人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

在肿瘤综合治疗过程中, 医疗和护理都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肿瘤患者心理护理必须针对不同阶段的心理活动进行。

(1) 根据民族、地区、教育程度等不同和生死观、价值观的不同区别对待对癌症病人。如欧美西方医护人员和病人本身都要求在肿瘤一旦确诊后应该如实全面的告知本人, 病人也能认真冷静对待。而我国多数病人会出现极度的紧张与恐惧, 所以在处理方面应该注意委婉适度, 必要时部分保守秘密真实病情, 逐渐过度。对已经知道自己患癌症的病人, 应给予科学的解释、安慰与鼓励, 使病人能正确对待疾病。

(2) 加强肿瘤学知识学习, 做好正确科学的解释工作。对肿瘤病人心理护理不仅要求同情和关心, 肿瘤科护士应该利用现代肿瘤学知识, 如肿瘤TNM分期、病理学类型、基因、受体及各种治疗手段疗效与预后等循证医学证据耐心、细致地对病人进行肿瘤学基本知识教授工作。以积极鼓励, 树立信心为主要原则, 不要回避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的作用和副作用。由于护士在接触病人第一线, 亲近、真诚的交谈和举止往往较医生更能打动病人和家属。同时, 也能更好的避免病人和家属走“病急乱投医”的弯路。

(3) 及时把握病人的心理活动, 抓住时机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 尽量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可以以治愈的病例为典型, 激发病人以乐观自信的心理正确对待中解脱出来, 在精神上得到鼓励, 在治疗上看到希望。对消极失望的病人要分析原因, 做好心理上的安慰, 做好调养精神与生活的指导, 综合治疗癌症的重要意义, 以意志与情绪对治愈疾病的能动作用, 排除不利于治疗的有关心理、社会因素。

(4) 动员病人亲朋关心体贴病人。亲人情感的微妙变化, 会影响病人的情绪, 如果亲人对他关心体贴, 病人的悲观情绪就会减轻甚至消失, 反之, 病人悲观心理会加重, 因此, 做好病人亲属的动员工作是扭转病人悲观心理的关键步聚。

(5) 重视医患、护患交流,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的态度要和蔼, 举止文雅;对病人要在治病和精神上给予支持, 要耐心, 细心, 要有爱心, 护士要经常接近病人, 明确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切不可说出消极的语言而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 用自己娴熟的技术取得病人的依赖, 争取病人的配合。

(6) 创造温馨舒适、清静优雅的住院环境。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 光线充足;窗台上放一些花草, 陶冶病人情操。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病人身心休息, 促进病友间的人际关系, 增强病人心理治疗效果, 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配合治疗, 达到治疗目的。

总之, 肿瘤综合治疗原则是增加局部控制, 进一步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的根本保证。关注病人身心活动, 进行个体化治疗和护理是基本要求。护理人员应该通过仔细观察、研究肿瘤病人心理变化和需要, 针对性的开展肿瘤病人心理安慰和护理, 最大限度地改善肿瘤患者治疗、康复和心理健康, 达到治愈或生存期延长的同时, 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曾益新.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1) .

[2]杨华美, 雷茂林.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4, 8 (1) .

[3]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616.

立春饮食原则与养生方法 篇5

宜清淡

春季“肝气”旺,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脾胃弱的人春季要多吃山药、大枣、莲子粥来控制过旺的肝气,预防慢性胃病及慢性肝炎导致的胃胀等症状的加重。

宜温补

进入立春,应适当减少进补,可顺应季节变化多吃些温性食物,比如大葱、生姜、胡萝卜等,能起到祛阴散寒的良效。

宜甘润

春天胃肠比较敏感,常食欲不振,这时应多吃甘味食物。首推大枣和山药,可将二者与大米或小米一起煮粥,能预防胃炎和胃溃疡的复发。

忌辛辣

初春时期,人体呼吸系统抵抗力下降,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期,辛辣的食物刺激呼吸道,且损耗阳气,导致上火,更易感染病毒。

忌酸收 中医认为,春季对应五脏中的肝脏,容易肝气过旺。酸味容易入肝,且具有收敛之性,多吃不利于阳气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具有酸性的食物如西红柿、柑橘、柠檬、乌梅等都不宜多吃。

立春养生六要

民间有许多与之相关的风俗活动,如 “打春牛”、“迎春”、“咬春”等,其中吃春饼,也就是咬春,是北京人每年立春乐做的趣事:春日揭起一张春饼,抹酱、卷些切成丝的时令菜,如韭黄、豆芽、香干或熏鸡、酱肉等,放入口中大口咀嚼,顿时胃口大开,五体通达。在这春趣浓郁的立春时节,人体也要适应气候变化,做到养生六要。

1.衣要下厚上薄

老人常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因为初春天气变化较大,乍暖还寒,体表的皮肤毛孔开始打开,御寒能力减弱,所以不提倡马上脱去棉衣。老年人和身体虚弱者应当尤其谨慎 ,年轻人即使觉得热,穿衣也要下厚上薄,同时注意对颈、膝、足等部位的保暖。

2.觉要早睡早起

春天人体气血需舒展畅达,提倡早睡早起,规律起居。即便晚睡,也要在晚上11时之前上床。早晨到户外散散步,放松身心,摆脱倦怠思睡的心理,主动调心摄神与自然顺应,以达到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的状态。

3.食要少酸多辛

《千金要方》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立春后阳气初生,饮食应适当增加辛甘温性的食物。辛甘食物可帮助发散阳气,温食利于维护阳气,如山药、春笋、韭菜等,都可以吃些;但不宜吃大热、大辛的食物,如羊肉、人参、附子等,以免阳气生发太过导致上火;同时应当减少酸味收涩食物的摄入,如海鱼、虾、螃蟹等,防止阳气生发不足,郁结在内,而生病变。

4.动要适当舒展

立春应适量多做舒展运动,最简单的就是伸懒腰。冬天气血循环缓慢,经常伸伸懒腰,可以促进身体气血运行、推陈纳新。不过伸懒腰也是有技巧的:要使身体尽量舒展,配合有节律的呼吸运动。伸展时,全身肌肉用力收缩,尽量吸气;放松时,全身肌肉松弛下来,尽量呼气。

5.志要常达戒怒

中医讲春天属木,与肝相应,肝在生理上主疏泄,在志为怒,喜调达而恶抑郁。立春时节,情绪上要戒躁戒怒,忌心气抑郁不舒展,宜保持心境平和、畅达乐观。借立春阳气上升之机,适当地调摄情志,可以使阳气由胸中主动得以宣达。

6.脚要常泡祛寒

立春后,晚上泡泡脚可以祛除一个冬天积在体内的寒气,从而助养人体生发的阳气。泡脚要注意方法:以温水慢慢加热,千万不能一开始就烫得要命,这样会把寒气逼回体内。每天泡30分钟左右,身体感觉温暖即可,不能图一时之快大汗淋漓,导致伤津耗气。

立春的由来

旧俗立春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称“立春节”,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如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一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 数学的设计原则与解题方法

★ 浅析大学生职业个性培养的原则与方法

★ 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 档案――与你相伴

★ 档案与你相伴范文

★ 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及原则

★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及其原则.

★ 高血脂的治疗方法和饮食原则

★ 英文简历写作步骤与原则

心理学原则与方法 篇6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26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含义就是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发现个别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借助一些有效的途径,有针对性地给小学生灌输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并使小学生形成自我保健和自我认识的意识,除此之外,若是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某个小学生有心理问题,就应该及时对其进行开解,从而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是小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小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有所了解,并在最后成为一个身心都健康发育的人。

一、小学生健康教育的原则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表明,这项工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它的完成需要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教师作为这项工作中的一个关键角色,必须熟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从而使这项工作取得实际的效果。下面分别对三个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仔细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原则

本文中所研究的对象当然是小学生了,所以,在教导的时候,应特别注意心理教育的实施应将学生作为教导的主体。

教师应做到两点:第一点,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小学生所感兴趣和喜爱的方式,使学生易于接受;第二点,学校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将学生作为出发点,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应当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二)差别化的原则

因为每个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性格也是千差万别,因此,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都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化(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活泼开朗,性格外向,有的寡言少语,性格内向,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不能盲目、一成不变地对待,而应了解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根据其不同性格特点进行差别化的教育。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心理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体间的差别,另一方面就是群体差别。不同年级的小学生,不只是智力上有些差别,心理上也有差别。而在相同的年级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比较相近,呈现出群体性的差异,因此,教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应当仔细分辨学生整体的心理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

(三)参与性原则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必须谨记一点,就是双方都要参与。这一点,教师应始终保持住,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心理教育课堂上来,教师才能根据其行为举止判断出该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认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采用讲故事或者表演的方法使年龄小的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比如教师可以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了调动学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学会谦让的美德,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彼此理解,教师要想了解自己的学生,就必须近距离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教师应该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多聆听学生的诉说,用心引导学生。教师应当多组织课外活动,教师自己也参与到活动中,这些“亲密接触”会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感,这样,学生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才能和教师倾述,才能不感到生疏和别扭,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好好地为学生解开心结,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尊重爱护学生

在学校里面,师生关系是最主要的一种关系,维持好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进一步提升,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反之,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学生的成长之路带来阴影。所以,教师在保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切不可因为某个学生学习好就格外偏爱,或者因为某个学生的成绩特别不好,就对其特别冷淡。尊重学生,就必须将学生看做是一个同自己一般的一个人,在教学行事上,教师应该从心底对学生的劳动、学生的成绩、学生的隐私给予足够的尊重,不能因为学生的年龄小,就对其产生轻视之心。教师只有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尊重,进行正面的教导,尊重和关爱会使学生打开心扉,这样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是由教师实施的,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取得良好成效。但是,在很多学校中,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往往是兼职的,其主要的人物是教授学生某一门课程,而不是心理教育,这也就导致教师的心理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技能不健全。所以对小学生心理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这使得教师实施的心理教育总是事倍功半,有时甚至因为对学生的心理理解错误而对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因此,学校应当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提高聘请心理教师的标准,定期组织学校所有的心理教师进行交流经验,或者聘请名师给在校教师培训等。另外,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夜校培训等,提高心理咨询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保证。

(四)学校重视心理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组织学生参加心理课程的学习,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带入到其他的课程当中,或者是在班会上,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陶行知先生提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健康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而“健康的另一半则是心理健康”。具体的做法,对于社会上某一现象进行剖析,告知学生正确的态度,提高学生认知是非的能力,以及以健康的心态看待事物。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借助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将一些人物的英雄事迹讲述给学生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其进取心,使心理教育取得良好成果。

(五)家长配合进行家教

在一个家庭中,小孩子第一个学习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由此可见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在孩子以后的成长中会一直受到影响,孩子心理的最初形成时期也是在这个时候。但是,如今,父母因为一点小事就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的事随处可见,这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和阴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特别是在农村,由于家长都是农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认识有限,根本不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只知道使用武力强迫孩子学习;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前者导致孩子心生恐惧心理,性格内向,后者导致孩子懒惰成性,满身恶习。教学仅仅依靠教师是不能完的,家长也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部分,它既是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人才质量和人才水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小学生的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无法估量。学校应更加重视,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也应该使用正确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与学生家长积极配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永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7).

[2]莫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王君秋(1991— ),女,黑龙江伊春人,吉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心理学原则与方法 篇7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知心,因人而异

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 要求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 有效提高心理活动的效果和质量水平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是迈向成熟的重要时期。由于受到当前学习方式、家庭背景、社会风气等诸多因素有其独特地心理发展特征。往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经过紧张的中考后, 他们中许多受到学业上的挫折, 对学习的自信下降, 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和厌学心理, 学习的习惯向不良方向发展。2、由于家庭期望值过高造成许多理想未能实现, 自卑、思想障碍不由的滋生, 学习动机层次不高。3、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课程建设滞后, 学生及家长就业方向不明确。对职业技术教育环境的不适应、不了解产生的消极被动情绪, 师生交往不畅, 学习目标不明确。4、心理断乳过程中, 中职生的人际关系矛盾, 男女交往矛盾等心理矛盾和波动使他们往往表现为焦虑、彷徨和苦闷, 情绪消极, 行为散漫, 缺乏求知欲, 学习的认知能力下降。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真正本领, 主要不在于讲述知识, 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活动, 具有双边性, 没有学生积极的认知活动, 教学效益也提高不上去。因此创设和谐、平等、愉悦地心理气氛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环节。

现代化学生心理辅导观应是为学生在学习方法、考试作业、应付挫折、人际关系、情感冲突、青春期心理适应、择业定向等方向的问题和困扰提高全面、综合的帮助, 以使学生得以积极地开发智能, 认识自我, 适应环境, 并树立自信心。北京师范大学的郑日昌教授提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应贯彻地原则是:1、理解和尊重相结合的原则:即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不是对学生指手画脚, 而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关系。2、发展和矫治相结合的原则:即不满足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危害性的了解和说明, 而是应尽可能向他们提供积极的克服心理障碍的建议和发展完善人格的指导性方法。3、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原则:即心理辅导不但可以个别进行, 也可以集体进行, 因学生有些心理问题多带普遍性。

一、中职生学习心理调节应坚持的原则

通过长期工作实践及相关个案处理的经验, 我认为中职生学习心理调节应着重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展性原则

于学生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我们不要把它们看作个人成长道路中的障碍。换言之, 我们在审视学生行为与情绪问题时, 采取的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认识方法, 而不是医学或精神病学的认识方法。发展性原则旨在增强中职生的自知之明与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人格完善;增强学生自助能力。该原则所针对的问题是怎样使中职生从个人挫折、失败中悟出人生的哲理, 总结经验教训, 从而增强对自我的了解, 强化自制能力。通过调节使中职生不断学会解剖自我, 反省自我, 在情绪上能积极承受学习中的各种冲突与压力, 不为一时挫折而放弃对自我的学习信念;在个人发展上有充分的计划与坚韧性, 既能认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又能以此激励个人不断奋斗。在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发展往往是不均衡的。学习、心理、生活上的不均衡如:纪律好的不一定技能好, 习惯差的学生而动手能力又比较强, 就像断腿的板凳就是不稳。取长补短, 用发展的原则教育学生才能让学生均衡发展。

2、证性原则

中职生不把自己的行为偏差、情绪低落、学习落后、人际关系和人生挫折与困难当作问题看待, 而是将它们看作是促进和发展的良好契机, 提高学生辨证看待和化解个人学习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的能力。学习上挫折和压力可以有两种意义, 一方面它可以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痛苦, 使学生情绪烦恼, 行为失常, 甚至出现悲观厌学的意愿;但另一方面, 它可以给学生以磨练, 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 以变得更加坚强, 更成熟。所以, 任何挫折和学习压力都同时具有这双重性, 要更多地看到其积极的一面, 要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辨证思维和判断能力, 以学会从危机中看出生机。中职生心理问题多不是他们生理上比人差而是他们没有得到合理、合适地纠正。这正是给我们结合职教特色辨证性的引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契机。

3、导性原则

中“疏”者意在宣泄情绪, “导”者旨在深化领悟。换言之, 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宣泄积压心头以久的郁闷情绪入手, 再经过不断地探讨来深化学生对其面临问题的性质与解决方法的领悟。学习心理之“通”则可表现为学生精神烦恼的缓解和行为的矫正。目的在于使学生积极调整自我, 精神饱满地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环境。它能使学生在战胜恶劣心境, 摆脱情绪不良的基础上, 积极地面对生活学习矛盾, 调节自我与环境的不协调, 以欢快、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它还能使学生重建合理的情感结构, 保持良好的心境, 以便有效地应付学习生活中的忧愁烦恼, 使学生不断地走向心理成熟。

不少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 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 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 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 学习上不思进取, 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 甘愿沉沦, 听天由命。这种心理上不正常时间长了就会淤积, 学生心理负担不断加重是不利于我们解决心理问题的。所以我们需要及时疏导学生心中的“结”。

4、启发性原则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老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自助能力的同时, 也对其独立思考能力予以适当的、必要的指导。主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适当地发表个人意见, 但切不可强加于人。应本着“循循善诱”的精神来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领悟其当前心理困惑的本质及与外界事物的关联, 以求“发其意, 达其辞”之功。此外, 启发性原则还应强调。指导是以真诚的理解与同感为前提的, 教师要认清自己的价值观, 并适当处理指导过程中价值观的差异、矛盾和冲突。这样他才能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 不以个人的观点影响学生的决定。从而启发寻找适合自己思维和学习方式, 确立自己价值观和人生观。

职业学校技能与理论教学这两条线可以给中职生以更多地启发和创新。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指出, 人类的心理反应最主要的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他们特别注重与老师的关系, 甚至超过父母的关系。在良好师生关系中, 学生被老师接纳和信任, 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 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老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 他体会友谊, 充满力量, 感到自我;学生与老师的真诚相处和进行智慧和感情交流, 他们就会相信人世间的真诚和美好。从而喜欢集体生活, 喜欢社会生活, 从而对人生充满希望。这种愉快、安定、轻松的环境会培养出学生各种各样优良品质。如善良、乐观、积极、进取、自尊、自信、合作、耐挫折等等。

二、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调节应采取的措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心理调节的实践者。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 教师的情感, 教师的期望, 教师的忧虑等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决定因素。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调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做学生知心朋友, 做一个有人情味的老师

民主、平等、真诚、合作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因素。和谐课堂呼唤的是新型的师生关系, 呼唤教师放下师道尊严, 呼唤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 走近学生, 聆听学生的心声。他们需要尊重与关爱, 他们渴求知识与进步, 他们乐于探索与创新, 他们向往表现与成功, 他们更盼望老师亲近他们, 与他们交朋友, 给他们知识、呵护与快乐, 因为那样他们会愉快地学习, 愉快地度过每一天。做学生知心朋友, 通过“朋友”——这亲密的联系桥梁。有人情味的老师好交心, 知心, 学生的心思会第一时间知道, 从而促使和谐师生关系形成。这种和谐恰恰是我们解决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最优环境。

2、给学生多方位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场所, 燃起学生学习热情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单一, 不可避免地产生“就问题而谈问题”的倾向。事实上, 学生心理特点的多样化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应多样化, 使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之中, 使学生不再认为心育是枯燥无味的说教和形式化, 能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自觉地主动参与, 在各项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合作, 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等。

由于学生许多心理问题是动态的, 有的问题会积累, 在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或诱因时会爆发, 但通过恰当方法大多会得到化解。因此, 从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看, 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开展模式等纳入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管理过程。注意到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个传授理论的静态过程, 更是一个遍及学生心灵的动态过程, 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传授使情感涌流首先升华, 以达到转化思想和遍及学生心灵的效应。呆板的课堂教学由于样式单一会给“好动”的学生以抑制。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拓展训练”、“心理沙龙”、“交友吧”、“赏识教育”等多种手段的出现给师生心理信息互动以更多方式。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敞开心灵谈问题, 燃起学生学习热情。将心理问题作为日常化的教学工作, 样式新颖、多方位定期巡访, 建立心理档案, 必然事半功倍。

3、挖掘学习集体作用, 营造良好舒缓心理氛围

“独生子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 依赖性强, 生活自理能力差, 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实践性很强地学习生活。由于缺乏集体生活的磨练, 他们的生活经验比较少, 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 往往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 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 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发展来讲是最重要的, 而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就业形势, 可以说职校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教学共同构筑了一个师生群体, 这个群体生活正好给了中职生解决社会适应能力的集体氛围。诸如:师生交往, 同学交往, 职业竞争, 社会分工等心理氛围的形成, 给了他们尝试的机会。我们就是要利用在校园内的这种相对较舒缓的集体氛围。让学生磨砺自己的自信和自尊, 从而达到自强和自主。

4、关注学生个性特点, 因人而异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 “失败者”的心态, “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 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留守小孩”等等社会现象又会导致学生多重个性和多样个性。这必然促使我们因材施教。就像大家常说地那样“给他一片笑容, 他就会灿烂!”。理实一体化教学, 项目教学法, 以技能促学习的教学模式给许多个性强的学生以更多机会。取长补短, 赏罚分明, 因人而异, 力度准确的个性化心理教育必然让我们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中受益非浅。

综上所述, 中职生有许多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和问题。这其中有许多是需要教师去发现和分析并结合现代教育理论去化解的, 最终达到教育教学最优化还是要教师客观积极地看待我们中职生。

参考文献

[1]岳晓东, 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

心理学原则与方法 篇8

一、心理档案建立的必要性

1. 学校实施科学化管理需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高等学校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培养优秀专门人才, 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品质, 在心理过程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及个性心理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四个方面有较大差异。如果我们从学校教育管理的角度, 科学、详细地用心理档案记录下学生的每一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 就能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 及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 使学生健康成长。记载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也将对学生的后续心理素质教育提供参考材料。如学生因升学而进入一个新的环境, 新的教育管理人员要全面了解学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又会因为教育者的经验和能力不同, 可能会产生以偏概全、盲目武断的看法, 此时的个人心理档案将帮助新的教育管理人员迅速了解学生, 及时制定并实施转换期的心理教育措施, 使学生安全度过学习进程中的关键时期。

2. 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需要建立心理档案。

一个学生能否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 培养自信心, 提高挫折的承受水平, 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而目前学生档案记载的内容大都是学生成绩、班主任评语和一些奖惩记录等, 学生的心理状态记录基本为零, 因此急需通过心理档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 充分认识自我, 扬长避短, 并可以自觉参加团体辅导等项目, 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和维护技能, 努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 社会选拔人才需要建立心理档案。

竞争激烈, 是当今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一大特点。种种竞争, 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是社会的人, 竞争愈烈, 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高。当今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心理素质健全健康的人, 他们只有承受挫折、自强不息,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心理档案将有助于社会选拔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从革新选拔人才机制的角度讲,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既有利于社会选拔人才, 也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

二、心理档案的构成

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是学生心理成长轨迹的反映。档案中记录的学生情况要随着学生心理发展而不断变化, 特别是人格、智力、心理健康等方面, 要定期进行施测和分析, 并及时提出相应的教育和辅导建议。一份完整、准确、系统的心理健康档案至少应当包括静态信息、动态信息和预警信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静态信息:大学生本人的基本信息 (出生年月、民族、年龄、学号、学院、专业、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应往届、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以及身体健康状况、既往病史等) ;家庭及主要社会关系信息 (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学历、经济状况、既往病史等) ;个人心理特点 (兴趣爱好、宗教信仰、交际能力、自信心、同情心、独立意识、师生及同伴关系等) ;心理测验信息 (智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职业测验、考试测验等的日期、类型、结果及分析) 。二是动态信息:学生的阶段性自评、同学或老师的阶段性评价、心理咨询记录 (次数、主诉及症状、病因分析、疏导措施及效果) 、心理健康阶段性测评等。三是预警信息:由上述信息形成的分析报告、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报告以及心理偏常态的个体预警。

三、心理档案建立、使用过程中需遵循的原则

1. 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与专职辅导员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中设置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心的专职人员是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的主体, 高校专职政治辅导员是心理档案建设、使用过程中可以依靠而且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学的教育, 长期工作在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第一线, 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 积累了丰富的心理教育实践经验, 在心理档案建设工作中理应发挥主导作用。而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职责及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另外, 由于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有限 (一般高校为4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心理咨询教师) , 难以完全依靠他们来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动态, 而辅导员的参与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当然, 学校也应该提供机会, 让辅导员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考试, 让辅导员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乃至二级的认证, 提高其参与此项工作的水平。

2. 严格保密与有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基于对学生隐私的尊重及对其成长成才的保障, 严格保密原则是大学生心理档案工作必须遵守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对心理档案的保密原则:“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应对其病人或来访者的有关资料、病历予以保密……如为专业目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科研和写作时, 应适当隐去那些可能会据此辨认出服务对象的有关信息。”高校应以此为基础,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更为详尽的保密工作制度与办法。在严格遵循保密原则的基础上, 高校也应该注意对心理档案的有效利用。心理档案与一般档案不同, 它不是静态的历史资料的简单堆砌, 更不能在学生入学建立起档案后就束之高阁, 而是应该充分挖掘心理档案的功能, 提高高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3. 重点关注心理偏差群体和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

心理档案作用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及时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状况明显偏差的学生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症状恶化以及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但学校又绝不应该仅仅关注心理档案对这些少数心理偏差学生的诊断和参考价值, 而忽视对心理档案多方面价值的开发。但是, 建立心理档案最主要的作用其实在于学校通过利用心理档案反馈的信息, 采用不同的形式改进各个方面的工作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教学上, 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分布、气质特征等心理状况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可以依据全校学生的宏观心理状况进行科学的决策,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服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人格特征, 适应状况, 身心状态选择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高校建立心理档案的必要性, 强调在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利用中应遵循的三项原则。

关键词:心理档案,静态信息,动态信息,预警信息

参考文献

[1]曾泽鑫.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机制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

[2]刘艳.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2) .

心理学原则与方法 篇9

一、小学生健康教育的原则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表明, 这项工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它的完成需要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教师作为这项工作中的一个关键角色, 必须熟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 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 从而使这项工作取得实际的效果。 下面分别对三个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仔细说明。

(一) 以学生为主原则

本文中所研究的对象当然是小学生了, 所以, 在教导的时候, 应特别注意心理教育的实施应将学生作为教导的主体。

教师应做到两点:第一点,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 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小学生所感兴趣和喜爱的方式, 使学生易于接受;第二点, 学校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将学生作为出发点, 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规律,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应当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 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二) 差别化的原则

因为每个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一样, 性格也是千差万别, 因此, 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都不同, 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化 (个体差异) , 有的学生活泼开朗, 性格外向, 有的寡言少语, 性格内向, 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不能盲目、一成不变地对待, 而应了解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 根据其不同性格特点进行差别化的教育。 一般来说, 小学生的心理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个体间的差别, 另一方面就是群体差别。 不同年级的小学生, 不只是智力上有些差别, 心理上也有差别。 而在相同的年级中,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比较相近, 呈现出群体性的差异, 因此, 教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 应当仔细分辨学生整体的心理状况,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

(三) 参与性原则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 必须谨记一点, 就是双方都要参与。 这一点, 教师应始终保持住, 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心理教育课堂上来, 教师才能根据其行为举止判断出该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 这样, 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认识, 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的方法有很多种, 比如, 采用讲故事或者表演的方法使年龄小的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比如教师可以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为了调动学生,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 让学生学会谦让的美德, 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 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彼此理解, 教师要想了解自己的学生, 就必须近距离地接触学生, 了解学生, 与学生沟通。 教师应该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多聆听学生的诉说, 用心引导学生。 教师应当多组织课外活动, 教师自己也参与到活动中, 这些“ 亲密接触” 会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 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感, 这样, 学生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才能和教师倾述, 才能不感到生疏和别扭, 这时候, 教师就可以好好地为学生解开心结,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 尊重爱护学生

在学校里面, 师生关系是最主要的一种关系, 维持好师生关系, 会使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进一步提升, 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 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 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 反之, 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给学生的成长之路带来阴影。 所以, 教师在保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 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 切不可因为某个学生学习好就格外偏爱, 或者因为某个学生的成绩特别不好, 就对其特别冷淡。 尊重学生, 就必须将学生看做是一个同自己一般的一个人, 在教学行事上, 教师应该从心底对学生的劳动、学生的成绩、学生的隐私给予足够的尊重, 不能因为学生的年龄小, 就对其产生轻视之心。 教师只有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尊重, 进行正面的教导, 尊重和关爱会使学生打开心扉, 这样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 提高教师的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是由教师实施的,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取得良好成效。 但是, 在很多学校中, 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往往是兼职的, 其主要的人物是教授学生某一门课程, 而不是心理教育, 这也就导致教师的心理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技能不健全。 所以对小学生心理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 这使得教师实施的心理教育总是事倍功半, 有时甚至因为对学生的心理理解错误而对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 因此, 学校应当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提高聘请心理教师的标准, 定期组织学校所有的心理教师进行交流经验, 或者聘请名师给在校教师培训等。 另外, 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夜校培训等, 提高心理咨询能力, 从而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保证。

(四) 学校重视心理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要组织学生参加心理课程的学习, 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带入到其他的课程当中, 或者是在班会上, 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 陶行知先生提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的出发点。 ”健康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 而“健康的另一半则是心理健康”。 具体的做法, 对于社会上某一现象进行剖析, 告知学生正确的态度, 提高学生认知是非的能力, 以及以健康的心态看待事物。 除此之外, 学校还可以借助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将一些人物的英雄事迹讲述给学生等, 扩大学生的视野, 激发其进取心, 使心理教育取得良好成果。

(五) 家长配合进行家教

在一个家庭中, 小孩子第一个学习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 由此可见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并且在孩子以后的成长中会一直受到影响, 孩子心理的最初形成时期也是在这个时候。 但是, 如今, 父母因为一点小事就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的事随处可见, 这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和阴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特别是在农村, 由于家长都是农民,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 认识有限, 根本不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一些家长只知道使用武力强迫孩子学习;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前者导致孩子心生恐惧心理, 性格内向, 后者导致孩子懒惰成性, 满身恶习。 教学仅仅依靠教师是不能完的, 家长也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部分, 它既是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 同时也是提高人才质量和人才水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在小学生的成长中, 心理健康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无法估量。 学校应更加重视, 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也应该使用正确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并与学生家长积极配合,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为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永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7) .

土壤样品采集的原则与方法 篇10

1 土壤样品采集的原则

采集土壤样品根据分析项目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采样与处理方法, 使采集的土样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原则上应使所采土样能对所研究的问题在分析数据中得到应有的反映。采样时按照等量、随机和多点混合的原则沿着一定的线路进行。等量, 即要求每一点采取土样深度要一致, 采样量要一致;随机, 即每一个采样点都是任意选取的, 尽量排除人为因素, 使采样单元内的所有点都有同等机会被采到;多点混合, 是指把一个采样单元内各点所采的土样均匀混合构成一个混合样品, 以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因此, 在实地采样之前, 要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收集土地利用现状图、采样区域土壤图、行政区划图等, 制定采样工作计划, 绘制样点分布图, 准备采样工具、GPS、采样标签、采样袋等。

2 土壤采样点的确定

在采样前, 在全县范围内统筹规划, 参考第2次土壤普查采样点位图, 综合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和行政区划图等确定采样点位, 根据土地利用、土壤类型、产量水平、耕作制度等在采样点位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采样单元, 采样单元平均面积为6.67~13.33 hm2, 且尽可能保证各个采样单元的土壤性状均匀一致。采样单元大小因区域地貌特征而异, 对于温室大棚土壤, 或者每30~40个棚室采1个样;大田园艺、丘陵区作物1个样代表2.00~5.33 hm2;大田、平原区作物1个样代表6.67~33.33 hm2。有条件的地区, 可以农户地块为土壤采样单元, 采样地块面积为666.67~6 666.67 m2, 将同一农户的地块中位于每个采样单元相对中心位置作为的典型地块集中采样, 以便于施肥分区和田间示范跟踪。采用GPS定位, 精确至0.1″, 将经纬度准确记录下来。

3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式

不管用何种方式进行采集, 每个采样点土样保持下层与上层的比例基本相当, 采样量及取土深度注意均匀一致。土铲采样操作时, 应先铲出1个耕层断面, 再平行于断面进行取土;取样器取土, 应入土至规定的深度, 且方向垂直于地面。

3.1 土壤物理性质样品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 包括孔隙度、土壤容重等土壤结构方面性质的测定, 应采用原状样品, 可直接用环刀在各土层中取样。在取样过程中, 尽量保持土壤的原状, 保持土块不受挤压, 避免样品变形;采样时不宜过干或过湿, 注意土壤湿度大小, 最好在经接触不变形、不粘铲时分层取样, 如有受挤压变形的部分则不宜采用。土样采后要装入铁盒中保存, 其他项目土壤根据要求装入铝盒或环刀, 携带到室内进行分析测定。

3.2 土壤剖面样品

土壤剖面样品, 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一般用于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先在选择好的剖面位置挖掘1个长方形土坑, 规格为1.0 m×1.5 m或者1 m×2 m, 土坑的深度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大多在1~2 m, 一般要求达到母质层或地下水位。观察面为长方形较窄向阳的一面, 挖出的土不要放在观察面的上方, 应置于土坑两侧。然后自上而下划分土层, 根据土壤剖面的结构、湿度、颜色、松紧度、质地、植物根系分布等进行确定。在分层基础上, 按计划项目仔细进行逐条观察并做出描述与记录, 为便于分析结果审查时参考, 应当在剖面记载簿内逐一记录剖面形态特征。观察记录完成后, 采集分析样品时, 也是自上而下逐层进行, 无需采集整个发生层, 通常只对各发生土层中部位置的土壤进行采集, 将采好的土样放入样品袋内, 并准备好标签 (注明采集地点、层次、剖面号、采样深度、土层深度、采集日期和采集人等信息) , 加标签同时附在样品袋的内外。

3.3 耕作土壤混合样品

耕作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一般取耕作层20 cm左右的土壤, 不需要挖土坑, 深度最多达到犁底层, 该类土样可用于研究土壤耕作层中养分在植物生长期内的供求变化情况。对绿化带种树等植物根系较深的土壤, 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采样点的数量可根据试验区的面积而定, 目的是为了正确反映植物长势与土壤养分动态的关系, 通常为15~20个点, 分布形式如图1所示。可采用蛇形 (S形) 取样法进行采样, 也可以用梅花形布点取样。采样点的分布要尽量均匀, 从总体上控制整个采样区, 避免在堆过肥料的地方或田埂、沟边及特殊地形部位采样。采样方法是在确定的采样点上, 用小土铲向下切取一片片的土壤样品, 然后将样品集中起来混合均匀。

注:“+”代表采样点位置。

3.4 土壤盐分动态样品

为掌握土壤中盐分的积累规律和动态变化, 需要采集盐分动态样品。淋溶和蒸发是造成土壤剖面中盐分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这类样品的采集应按垂直深度分层采取。即从地表起每10 cm或20 cm划1个采样层, 取样方法多用“段取”, 即在该取样层内自上而下, 全层均匀采取, 这样有利于土壤储盐量的计算或绘制土壤剖面盐分分布图。而研究盐分在土壤中垂直分布的特点时, 则多采用“点取”, 即在各取样层的中部位置取样。此外, 因盐分上下移动受不同时间的淋溶与蒸发作用的影响很大, 对采样的时间和深度应引起高度重视。

4 土壤样品的采集量

混合样品以取土1 kg左右为宜 (用于推荐施肥的0.5 kg, 用于田间试验和耕地地力评价的2 kg以上, 可长期保存) , 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方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在盘子里或塑料布上, 弄碎、混匀, 铺成正方形, 划对角线将土样分成4份, 把对角的2份分别合并成1份, 保留1份, 弃去1份。如果所得的样品依然很多, 可再用四分法处理, 直至达到所需数量为止。

5 土壤样品的采集时间

土样采集的时间因分析目的而定。为了制订全年生产计划, 按地块合理分配肥料, 采样时间必须在作物生育后期或收获后、施肥前进行;果园在果品采摘后的第1次施肥前采集;为了诊断作物营养需要和决定追肥时, 则应在农作物生长期进行;设施蔬菜在晾棚期采集;进行氮肥追肥推荐时, 应在追肥前或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采集;为了改良土壤或改进栽培技术等, 则在该项生产措施的前后都要采样分析有关的项目;幼树及未挂果果园, 应在清园扩穴施肥前采集。

6 土壤样品的采集记录

一是采样时间, 应记录采样日期, 包括年、月、日。二是采样地点及编号, 利用GPS确定野外采样点的经纬度, 并记录其所在的省、县、村、农户及地貌特征。三是采样方法, 包括样点配置方法、混合采样点数、样点间距、采样深度等。四是采样地基本情况, 包括荒地、农田、林地等的坡度、地形、利用情况等。五是采样人员等其他与采样相关的情况以及需要说明的情况等。

参考文献

[1]卢中民, 孙彩霞, 张浩.滑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决策系统的应用效果[J].河南农业科学, 2008 (12) :64-66.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3]李酉开.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上一篇:小学年级下一篇:效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