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舞蹈教学

2024-05-19

文化馆舞蹈教学(精选十篇)

文化馆舞蹈教学 篇1

一、少儿阶段开设舞蹈课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 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

少儿生骨骼、肌肉及肌腱比较娇嫩, 可塑性较强, 从少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 可以矫正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姿势。如:有的少儿含胸、“X形”腿形等不良形态;有的少儿体质虚弱, 经常生病等。这些形体和体质上的缺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训练后都能得到矫正和改善。多年教学实践证明, 少儿舞蹈训练除了能促她们的身体健康发展, 有利于她们气质、风度、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2. 使少儿性格得到良好的发展

现代家庭中, 独生子女居多。一些独生子女性格孤僻、霸道、自我为中心, 而通过舞蹈排练, 其组织性, 纪律性得到加强, 少儿得自始至终认真听讲, 用心模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3. 增强集体荣誉感

少儿舞蹈一般都是以群舞为主, 在排练演出是形成一定的集体。一个舞蹈节目排练演出成功, 是大家共同努力得到的, 可以增强集体向心力, 以集体成功为荣。按学习迁移规律, 在舞蹈舞蹈排练中形成的集体荣誉感可以迁移班集体、校集体, 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荣誉感上去。

4. 提高审美能力

少儿舞蹈有新颖的构思、巧妙的艺术造型、优美灵活舞蹈动作和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等。少儿舞蹈艺术通过孩子们的内在韵律和形体节奏的揉合, 是一种集内涵外延于一体的理想的美育形式。它通过无声胜有声的美陶冶学生道德情操, 美化着学生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去感知美、表现美,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增强体质, 改变不良姿态, 使其动作协调优美

少儿身体处在迅速生长发育时期, 体内新陈代谢旺盛, 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 舞蹈却有悠扬或奔放的音乐伴奏, 更能受到少儿的青睐。

二、小学舞蹈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敏.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J].群文天地, 2011 (22) .

[2]林苑霏.关于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01) .

[3]吴妮.新时期构建基层群众文化的思考[J].群文天地, 2012 (16) .

[4]屈云芳, 屈吉平.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J].学理

1. 胆小内向, 缺乏自信心

一般来说开朗、自信的少儿, 在排练和表演时就表现得较为积极、主动;舞蹈队新生中往往会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信, 特别在排练和表演时胆怯、被动。但只要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 坚持训练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进步。

2. 集体观念薄弱, 与人合作能力差

在舞蹈培训班中常会出现这样一部分学生, 她们在排练中尊师守纪、勤学苦练、舞蹈技能很好, 但集体观念较薄弱、自我为中心, 不能很好的完成集体舞蹈的合作表演。

3. 娇弱怕苦, 缺少毅力

在舞蹈培训班有部分学生进入培训班怕吃苦, 一到舞蹈基训, 要踢腿、下腰等动作就打怵, 不用心做、不愿意做, 长期这样学生的形体训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1. 培养自信心, 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对性格内向的少儿, 我们可以采用的方法就是多鼓励、多表演, 发动全培训班少儿一起来帮助、鼓励、支持她们。我常拍下她们优美的动作, 让她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树立自信。

2. 新老结对,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舞蹈培训班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年级和学校。基本功扎实、训练认真刻苦的老队员, 我请她们一起来当小老师帮助新队员纠正错误, 摆正姿态。这样队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增强了为充分发挥合作能力打下了基础。

3. 激发兴趣, 做好舞蹈基础训练

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是非常枯燥和单调的。我引领着少儿用舞蹈游戏、儿歌结合舞蹈动作和舞蹈情景组合表演等兴趣教学, 为舞蹈基本功训练进行铺垫。少儿有兴趣就有学习动力, 就会乐意与老师合作, 克服困难并落实在行动上, 并且很自觉地练习。

4. 舞蹈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

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舞蹈教学不仅要传授舞蹈技术, 更要传承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并进而延伸至传承整个民族文化。在日常教学中, 长期单纯的动作联系也易引起少儿的厌倦, 这时可以适当穿插文化教育, 如讲述某个民族舞蹈的文化寓意、内涵、相关的美丽故事、传说等等, 这样, 在舞蹈教学中, 不仅教授了孩子们舞蹈艺术, 也陶冶了其情操、传承了民族文化, 提高了孩子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也有利于未来德艺双馨艺术家的培养。

总之, 文化馆舞蹈培训班不仅对少儿艺术教育、对舞蹈事业, 都将起着难以估价的积极作用;也是促进少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跨世纪的今天, 文化馆应为培养高素质的接班人而努力耕耘和探索。

姓名:杨妙 (1966年生) , 性别:女, 民族:汉族;籍贯:广西化馆。

论, 2009 (09) .

[5]吕振泉.解析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J].文学界 (理论版)

[6]陈洪.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现状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 (14) .

[7]谭国玲.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群众文化建设[J].科技资讯, 2009 (18) .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小学教学现象的思考, 根据中小学学生心理、生理等年龄特征, 联系舞蹈的教育作用及其、体、美、文学等艺术的关系, 论述了舞蹈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以及与音舞蹈在文化馆开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并分析了当前就舞蹈来说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最后呼吁广大群众关心支持舞蹈教育工作的开展, 为推广舞蹈普及教育作贡献。

文化馆舞蹈教学 篇2

一、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在文化产业背景下,对学生展开舞蹈教学活动,就一定要结合文化产业人才市场的相关需求,与具体的业态进行结合,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市场需求以及导向是培养人才的基本条件,在当下对学生舞蹈教学中,很多学校都没有对舞蹈文化产业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人才培养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安排上也都是以往的舞蹈表演、舞蹈编导等内容,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

在培养舞蹈人才中,要与舞蹈文化市场的实际需求紧密的结合,做好人才培养定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不是主要培养具备高端、精湛能力的人才,而是使学生能够通过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将掌握的各种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可以在未来从事多种工作。在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下,对学生展开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各院校很少将培养人才的目标放入培养体系中,这便导致缺少专业人才。

(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舞蹈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需求,各院校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且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评价体系作为培养舞蹈人才的重要环节,并对学校舞蹈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有一定的作用。舞蹈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舞蹈教师缺乏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但是我国在对人才进行评价中,要求评价机制要以科研为主,这对舞蹈教师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样的评价机制,会导致教师注重科研,忽略对学生的教学。

二、构建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

(一)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根据专业方向进行构建的,但是,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单一性,而学生日后的发展方向具有多元性,由于很多现实的因素,导致学生在报考时选择舞蹈专业,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以及自身原因,学生在就业时很多都会选择其他的行业。在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中,第一便是要有效加强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将基础知识与技能进行重新整合,院校既要构建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还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使其能够构建开放性课程体系,以便更好的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第二,在构建课程体系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分析能力、整合能力等。第三,以舞蹈文化产业紧技能为培养重点,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与学生就业方向相结合,使其能够真正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

(二)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群

在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群中,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拓宽学生发展方向,根据舞蹈文化产业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将基础公共课、基础学科课、选修课等教学平台设置为一个课程群。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在对学生展开教学中,既要保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又让学生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使其更好的实现社会与学校的结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以及发散思维。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环境下,要不断加强对舞蹈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群,不仅是舞蹈课程自身的发展趋势,更是社会对舞蹈人才提出的新标准。

(三)加大实践课程实施力度

基于文化产业的舞蹈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开展实践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能只是单纯的以教材为基础,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视野,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注重将舞蹈理论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结合。另一方面,各院校要积极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进一步为学生创建实践基地,使其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学校也可以积极在校内建设文化产业园,凭借教学资源以及广阔的发展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基于文化产业的舞蹈实践教学,在对人才的培养上,不仅要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又要使学生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舞蹈学科与其他学科基本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我国舞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娅妮.基于文化产业的舞蹈实践教学及人才培养路径探讨[J].经济问题,,08:80-82.

浅谈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舞蹈文化;舞蹈教学;重要性

在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当中,各族的舞蹈都是在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舞蹈文化中融入了浓厚的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舞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被不断的传承,直到现在各个民族舞蹈还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在当下舞蹈教学中,加大学生对舞蹈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我国舞蹈教学现状分析和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重要性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对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探析。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舞蹈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对舞蹈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其与其他各类艺术之间进行了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主要是以表演者的舞蹈为主,一些音乐、道具为辅的表演形式。舞蹈具有精彩绝伦、音乐动听感人、舞美神奇变幻、道具造型逼真、剧情扣人心弦、内涵丰富雅致等特点,这些特征完全符合当代人们对美的追求。

1.我国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现在大多数的人其中包括一些高校的领导在内都普遍的认为舞蹈只是音乐的一种衬托,是一种歌伴舞的形式。如果没有了音乐,那么舞蹈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此外还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只要是带着身体律动的都认为是舞蹈,比如说简单易学的广播体操。这中错误的观念体现出了人们对舞蹈艺术的概念与舞蹈艺术的本质存在着一些偏差,这对我国舞蹈教学的普及带来极大的难度。

舞蹈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的因素在于师资力量的建设,老师作为教学事业的指导者,公共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由舞蹈教师的质量和数量来决定。学校领导大都不能够认识到舞蹈的普及在学生们生活中的重大意义,目前大部分的地方师范学院的舞蹈教师的数量较少,因此,舞蹈教师们的压力较大。对于这个问题,学校的领导应该多关注舞蹈的教学,提高舞蹈教师的数量来减轻现有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地方院校的舞蹈教师并没有机会去进行舞蹈的培训和理论知识的深造。这样舞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能与现代流行的舞蹈和理论知识结合,不利于学生们舞蹈素质的发展。对于以上问题,地方师范院校的领导们应该利用放假的时间来对舞蹈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培训,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

2.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重要性的体现

将舞蹈文化融入到舞蹈教学环节中是舞蹈教学文化性的集中体现。在实际的舞蹈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针对某种舞蹈的肢体形态来让学生进行模仿,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舞蹈文化的认识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当学生学习不同的民族舞蹈时只是简单的进行肢体上的模仿,在内心感情的表达以及意境的表达还存在极大的不足。笔者认为舞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舞蹈文化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所在,通过舞蹈文化的教学来促进学生内心感情的表达,只有这样学生在表演不同的民族舞蹈时才能更加生动的体现出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情感。总而言之,舞蹈教学是以舞蹈文化为基础的教学。

舞蹈是通过身体来表现的一种艺术形态,舞蹈表演者通过一系列肢体的动作来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以及意境的表达等等,这一系列的肢体动作就是舞蹈的语言。随着肢体动作逐步的丰富多样,舞蹈表现出了极强的表达能力。从传统意义上分析,作为舞蹈艺术的主要表达着即舞蹈表演者,其要具有美丽的面孔和苗条的身材,从另一方面来讲,舞蹈表演者本身就是一种美。舞蹈的一系列动作是人体的一种表现,有一种特殊的形态美感以及艺术形式。通过舞蹈来对某些文学作品和事件进行表演之后,能够更加清楚的表现出其艺术效果。通过舞蹈的表演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进行表演。

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将舞蹈文化引入到舞蹈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这对学生对各个民族舞蹈的风格以及动作有更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舞蹈教学效率。

如果学生没有对某种民族的舞蹈文化有足够的认识,当在跟随教师学生民族舞蹈时只是机械的去模仿教师的舞蹈动作。当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动作上的问题时,并不能及时的发展和解决,长时间下去学生对舞蹈的基本文化形态认识更加模糊,进而失去了民族舞蹈本身的意义所在。所以,当教师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要先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舞蹈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对朝鲜舞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舞蹈心态表现部分的教学是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朝鲜舞蹈具有沉稳、含蓄的特点,是通过心理的感觉来表达出舞蹈。而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朝鲜舞蹈心理表现认识并不深,在对朝鲜舞蹈进行表演时只是简单的模仿其动作,而表演者的内心境界与朝鲜居民具有极大的差距,通过舞蹈并不能充分体现出朝鲜人们那种坚韧含蓄的性格特点。所以在对朝鲜舞蹈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和体会朝鲜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是十分必要的。朝鲜人们具有团结奋进、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挑战的民族精神。只有让学生对朝鲜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充分的认识之后,在进行朝鲜舞蹈的学习时才能更加有效的把握住朝鲜舞蹈的心理特征,在进行舞蹈表演时才能更加生动的体现出朝鲜族人民那种坚韧、不屈不挠的性格特点。因此,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大学生对舞蹈文化和环境的认识力度。

在课堂内容方面,可以将舞蹈教学分为舞蹈理论教学和舞蹈技能教学两个部分。在舞蹈理论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拓展学生们的舞蹈知识层面。例如:讲解中西方舞蹈的差异和历史、舞蹈的概念、对舞蹈的赏析等,这些都对学生们学习舞蹈的理论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舞蹈技能方面,老师要从基础的体形训练开始力求让每个学生的舞蹈基本功都非常的扎实。为以后能够自然舒展的做一些复杂的舞蹈动作打好坚实的基础。除此以外,学校还应该根据学生们自己的爱好和自身的特点来开设一些现代舞、街舞、机械舞和民族舞的课程,让学生们对舞蹈有全面的了解。

3.结语

总而言之,舞蹈文化对舞蹈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舞蹈文化的教学是舞蹈教学的一部分。部分教师忽视了舞蹈文化在对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是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舞蹈动作,进而导致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不能表达出舞蹈的内涵。因此,在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大相关舞蹈文化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和体会该民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进而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宗华,林璐.浅谈文化在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民族艺术研究,2007,(05).

[2]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编.论中国民间舞艺术[J].山东友谊出版社,2010,(01).

[3]韩萍,郭磊.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教程[J].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03).

文化馆舞蹈教学 篇4

我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其中不仅蕴含着非常多的人生智慧,而且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建设也具有着强大的推动性作用。为了能够让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我们需要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将它的闪光点充分的发挥出来。基于此,笔者从民间舞蹈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处着手,探究民族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融合方法,以此来达到提高舞蹈表演水平的作用。

二、民族舞蹈概述

(一)民族舞蹈介绍

舞蹈是同人类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的一门艺术,它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且高于生活。当人类语言还尚未形成之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通过各种肢体动作来完成,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不同类型的动作姿态开始被赋予了各种思想内涵,从而衍生出了带有强烈情感的形体艺术。我国的地域宽广且幅员辽阔,少数民族在长时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形成了带有浓烈名族风格的舞蹈艺术,在自然条件、文化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之下,造就了我国灿烂多姿的民族舞蹈文化。

(二)民族舞蹈的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均拥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与艺术表现形式,并且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与历史条件的不同,促使了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独特形态。如果想要通过舞蹈课程教学来将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全方位的传承下去,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即为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思想内涵,从而让他们与不同的民族舞蹈文化之间产生思想上的碰撞。

我国的民族舞蹈主要是由歌、舞、乐这三个元素所共同组成的,在舞蹈艺术的表演过程中,舞蹈表演者需要相互学习,在取长补短的同时来将民族文化的思想内涵凸显出来。为此,民间舞蹈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在传承民间舞蹈文化的过程中来不断创新,从而赋予民族舞蹈以崭新的生命力,让我国的舞蹈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

三、通过民间舞蹈教学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策略

(一)树立多元文化观念,在文化意蕴中搜寻舞蹈动律

民间舞蹈的教学需要重点研究我国的民族审美观念与带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从民族的乡土特色角度着手来深入的探寻舞蹈中的文化意蕴,采用多元的文化观念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舞蹈动作。

首先,将民族文化作为民间舞蹈的教学基础,向学生全面介绍有关于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历史环境以及美学形式等,让学生对民族舞蹈文化产生初步的认识;其次,向学生展示有关于民间舞蹈的一手资料,让他们可以直观的看到民间舞蹈在表演过程中所传递出来的心神动态,在这个过程中来深入的探究民族舞蹈文化的形成基因,感受来自于民间舞蹈的旺盛生命力;再次,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民间舞蹈教学课程中加入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元素,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这两个角度来探究民间舞蹈中的文化现象;最后,积极的探究民间舞蹈的动态形象,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展开详细的分析,让学生可以准确的掌握民间舞蹈的动律,促进民族舞蹈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二)客观剖析民族民间舞蹈教材

为了有效提高民间舞蹈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者需要针对民间舞蹈教材展开客观且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来巧妙的转换感性艺术与理性艺术之间的关系,更好完成从外在表现到内在联系的过渡,将民间舞蹈作品中所蕴含的问文化内涵与艺术底蕴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除此之外,通过深入剖析民间舞蹈教材,还可以有效的减少舞蹈实践活动中的教学盲区,大幅度提提高学生的准确率,让他们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张力和感染力。在日后的民间舞蹈教学中,教育者需要将教学重点锁定在身姿形态、舞蹈动作、舞蹈风格等方面,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来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民间舞蹈教学中将民族舞蹈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三)丰富民间舞蹈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育者要在课堂中创设出真实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可以切实的参与其中,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模仿能力;其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舞蹈基础、性格特点来进行因材施教。例如,针对形体比较高大的学生可以配培养他们学习蒙古舞蹈,对于身材比较纤细的学生则可以重点教授他们傣族舞蹈等;再次,教育者要向学生渗透有关于民族风情、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民间舞蹈动作的理解,从而将舞蹈作品的内涵更加准确的展示出来;再次,开展启发式教学。教育者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处着手来开展启发式教学,让他们在舞蹈创作中加入自己的理解,从而将民间舞蹈作为抒发情感与生活理想的重要渠道;最后,教育者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向学生直观的展示不同民族的劳动生活画卷,让学生可以在劳动者丰富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中来理解民间舞蹈艺术的创作灵感。

参考文献

[1]孙磊,杨树林.舞蹈文化对民间舞蹈教学影响的研究[J].华人实刊(中旬刊),2013(10).

[2]马文军.对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发展现状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

佤族舞蹈文化特征 篇5

西盟县民族小学 实习教师:陈东方

摘 要:

佤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她就像是我国花园中的一朵小花,有着自己独特的颜色和香味,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原因就在于:它的历史沉淀深厚,具有多元文化特征和诸种社会功能.佤族人民常用它来记忆祖先的历史,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传授生产生活知识,进行娱乐健身活动及其商业文化演出。虽然这种歌舞已经逐步引起重视,但它未被更深入的挖掘和开发,传承与弘扬。因此,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不仅仅在于听、唱、跳等,结合当前社会不断大步向前发展的事实,现在的学生已经很少再对民族的东西产生兴趣,绝大部分学生尤其只眷恋流行的、潮流的音乐或是歌舞,为使这项稀有度极高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为佤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方面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根据自己的拙见,给大家简要介绍佤族民间歌舞这朵小花,目的在于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希望大家都为之浇水、施肥,使之开得更加艳丽、芬芳。

虽然之前我做过教师,但我没有教过音乐,同时也不再从事教育工作,可我从小就耳濡目染着佤族的歌舞文化,从小就被这高亢、深沉、粗狂并能让人为之振奋、为之陶醉的音乐舞蹈而深深打动。我也是一名佤族,我深深的爱着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精力投入

到开发、挖掘、继承和弘扬这项文化的工作当中。

佤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唐、明代就有望蛮、哈瓦、古刺、哈刺、哈杜等记载,这些均为佤族祖先的不同称呼。自古以来,佤族就繁衍、生息在祖国西南边疆的阿佤山区(主要聚集在西盟县境内)。由于历史等原因,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社会形态不仅发展缓慢,而且不平衡。解放前,佤族社会始终停留在带有浓厚的原始公社残余的奴隶社会,只有少部分杂居区进入封建社会初期,佤族聚集区的社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广大劳动人民仍然过着“身穿兽皮芭蕉叶,吃的是山茅野菜枇杷果”的悲惨生活。尽管如此,佤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长期劳动和生活实践以及聪明才智总结出来的经验,创造出了带有浓重民族地方特色文学和歌舞艺术。就文学而言,就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叙事长诗、抒情长诗、短歌、民谣、谜语、谚语等。而在这些丰富多样的艺术体裁中,歌舞形式则感情充沛、内容丰富,所要表达的内容比较形象、生动、具体,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独到一方。诸如佤族的婚丧嫁娶、喜怒哀乐,以及生产劳动、上山打猎、下河捉鱼、进新房等等,都有自己的歌舞展现形式,也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佤族——逢事必歌舞,歌舞必逢事。这里,我仅以个人的拙见并结合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初浅谈一谈对佤族民间歌舞的一些认识。

西盟县境内的佤族与傣族长期相处,因此在歌舞形态、乐器种类,以及房屋建筑式样等诸多方面都受到傣族影响。佤族崇拜多神,在人们崇拜的众多神灵之中,“木依吉”神和“阿依俄”神是具有不同神力的两尊大神。创造宇宙万物的“木依吉”神,掌握着世间一切的生杀大权。佤族人民为了获得生活的宁静和作物的丰产,在绝大多数的传统祭祀中,都以祭祀“木

依吉”神为主,并用歌舞使其愉悦而祈求佑护。另一位“阿依俄”神,是佤族的男子之祖和保护各家的家神而受到人们的崇敬。佤族民间节日与祭祀活动相互融通,每逢年节、祭祀,人们身着盛装,杀猪剽牛,泡滤水酒、蒸煮米饭以示庆祝,热闹非凡。其中最为盛大的要算是每年农历十二月,即佤历“格瑞月”所举行的“拉木祭祀”。该祭祀活动不但仪式隆重、场面宏大,而且由巫师“魔巴”率领下的佤族传统《木鼓舞》,贯穿于祭祀始终。更重要的是,届时“木依吉”大神,将亲临盛会接受人们对他的崇拜和敬奉。“木鼓”是佤族人民祖辈相传的“神器”,被视为本民族繁衍之源头。这在佤族传说中曾记载: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噬了陆地上的所有生命,是“木依吉”神将一只木槽拯救了阿佤人,才使佤族得到繁衍、壮大直留存到今天。从此,远古时期的阿佤人便将“木槽”视为民族的母体,给予着最高的崇拜。佤族为了获得本民族的繁衍、壮大,便将“木槽”制作成形似女阴形式,并能安放神灵“木依吉”灵魂的“木鼓”。阿佤人认为:“木鼓”既是拯救过本族始祖的“木槽”,是强壮母体的化身,又是“木依吉”灵魂的居住地,而成为万物繁茂成长的通天神器。因此,以舞蹈形式表现从“木鼓”的制作,到最后以敲击“木鼓”来沟通神灵,达到天赐福泽目的的《木鼓舞》,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舞蹈。为了使“木鼓”能够敲奏出美妙动听的音色,人们在两米多长的鼓身中间,凿制了扁长状的音孔,并在内腔中呈三角形的实心部分,两边各凿一个音腔,装置上能产生回响的鼓舌和鼓牙。而且放置在木鼓房中一大一小,互为母子关系的两只木鼓,在祭祀性的《木鼓舞》中,要为舞蹈进行伴奏。这两面“母子木鼓”,所发出忽而低沉浑厚,忽而清脆响亮,不同音色的阵阵鼓声,犹如母子间亲切、委婉的对话而令人浮想联翩。

佤族舞蹈《木鼓欢歌》、《木鼓舞》由四部分组成,舞蹈首先展现了由巫师“魔巴”带领全村健壮剽悍的阿佤男子,以藤条捆绑已选择好的巨大树干后,在骑于树干 “魔巴”的一路领唱下,由拉木人边踏歌为节,边迎合高呼地拉木前进直达村寨的歌舞。这段古朴而粗犷的歌舞“拉木鼓”,气氛神圣庄严,舞步自然成韵,极具原始崇拜意味。第二段以舞蹈形式出现的“进木鼓房”,集中以模拟舞姿来表述人们挖凿、制作“木鼓”的劳动过程。结束于新“木鼓”诞生后,“魔巴”手持树枝,在大八字“蹲裆步”的行进中,引导“木鼓”进入“木鼓房”的庄严过程。第三段“敲木鼓”,是《木鼓舞》表演中最为热烈和精彩的高潮部分。全段以娴熟的击鼓技巧和粗犷舞姿,集中展现了表演者模拟佤族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巡逻、报警、作舞等情景为内容的多种舞蹈套路表演。舞蹈开始由一至二人击鼓进行表演,鼓点的音色与节奏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当舞蹈进入高潮时,另有三四名手持彩绘鼓槌的剽悍男子进入场地,边击鼓,边围鼓旋转、跳跃,将“敲木鼓”的欢腾气氛推向极致。人们在以此欢愉神灵,求得来年的五谷丰登、人畜两旺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最大愉悦。“祭木鼓”是《木鼓舞》最后对“木依吉”大神进行崇拜的一段程式性礼仪舞蹈,舞蹈语汇简单、质朴,富有浓厚的原始仪式气氛。随着历史的进展,佤族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飞跃的变化,新兴的科学文化取代了旧社会的封建迷信,但作为具有民族传统祭祀性的《木鼓舞》并没有消失。它以一种不失民族传统风范的崭新面貌,成为阿佤人认同并喜爱的自娱性舞蹈形式。每逢年节庆典,佤族男女老少都会穿戴一新,在“木鼓”的敲击下跳起《木鼓舞》来。人们围绕着“木鼓房”,携手成圈翩跹起舞。他们以曲膝、弓腰表示对“木鼓”的敬仰。人们不分男女老少按逆时针方向围圈缓慢转动,动作以甩手走步和跺脚为主。第一拍右脚向右斜前方上一步,双手曲肘举至头斜上方,身体后仰;第二拍左脚跟踏一步,双手甩至身后斜下方,身躯前倾。如此反复,动作规律而平稳。舞蹈以敲打木鼓者的领唱与众人踏节而歌为伴奏。歌词多以述说民族历史、祭祀和劳动生产、生活等方面为内容。整个歌舞表现了佤族人民制作木鼓过程和木鼓落成时的喜悦心情。咚咚的木鼓声和不时的高吭歌声、欢呼声,伴着充满激情的舞蹈,强烈地表现了佤族人民纯朴的乡土情感和执着追求“求生存、图发展”的民族精神。现在,人们在舞蹈中又加入了佤族女子的“甩发”动作,使《木鼓舞》在形式和舞蹈语汇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而成为佤族的代表性舞蹈。除木鼓祭祀活动外,各种各样的“祭鬼”活动也有舞蹈,丧葬仪式也有舞蹈,如“棺材舞”、“竹竿舞”等。他们以歌舞来迎神驱鬼。他们认为,人死后要为其“超度”,要让他高兴兴地去,要以唱代哭,让死者的亡灵高兴。

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佤族的祭祀活动逐步减少,其祭祀舞蹈也逐步从原始愚昧的信仰中解脱出来,赋予了新的内容,使这类舞蹈逐步演变为自娱性质。

佤族民间舞蹈较多的是自娱性舞蹈。佤族自娱性舞蹈以模拟鸟兽动作的组合最为形象和丰富,它通过各种动物的虚拟动作来诱发真情,以此表示狩猎有获的喜悦。这些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可追寻到佤族先民狩猎生活的轨迹。除模拟鸟兽动作的舞蹈外,表现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的舞蹈也极为生动形象,它朴实地模拟生产生活动作,简单形象地表现生产生活过程,除自身的娱乐功能外,还具有一定传授生产知识的作用。

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世代相袭的佤族民间自娱舞蹈风格独具。从

沧源崖画的舞蹈图形上看,它的围圈、拉手,抬腿,提襟等,与现在佤族民间舞蹈的动律相似,许多模拟劳动生产,鸟兽动作的舞蹈,往往带有佤族先民狩猎穴居,围火取乐的原始痕迹。佤族社会独特的生产方式以及古老遗风,使流传至今的佤族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原始色彩。

甩发舞是佤族妇女自娱性舞蹈。与其它舞蹈不同,剽牛祭祀、老人死后、盖新房、婚嫁喜庆都不跳此舞。而在其他时节,任何场合都可跳此舞。甩发舞原甩发比较单一,大多为前后甩,近年来已丰富为多种多样的甩法,有前后甩、左右甩、转甩、跪甩等。它潇洒健美,较好地表现了佤族妇女豪放、爽朗的性格。西盟地区还流传象脚鼓舞、大鼓舞,沧源地区流传芦笙舞等。这些舞蹈有与周围傣族、彝族等民族交流借鉴的因素,多年来,经佤族人民的融合吸收,已具有了佤族舞蹈的特征,也己成了佤族人民喜爱的、自娱性的、群众性的民间舞蹈。

论地域文化与学前舞蹈教学的融合 篇6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学前舞蹈教学 有机融合

教育改革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误区就是教育改革仅仅着眼于教育阶段的改革而忽视了学前教育对于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学前教育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某些情况学前教育的质量将会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舞蹈教学作为学前阶段的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因为舞蹈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和运动细胞;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当今在学前舞蹈教学创新过程中与地域文化相结合,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地域文化在学前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在当今社会显得十分重要。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细水长流的,需要长时间的积淀,而西方的快餐文化则看中眼前的视觉享受、身心愉悦和实在利益,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中,西方的思想不断冲击着年轻人,所以在学前阶段就对其进行文化认同的培养很有必要。

其次,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舞蹈本身就是一项集运动性和藝术性为一体的学科,再加上地域文化的熏陶,孩子能够从舞蹈中健康地成长。并且将地域文化融入到舞蹈之中的好处还能够极大地促进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是因为很多体现民俗文化的舞蹈都是来源于生活,孩子们通过舞蹈能够了解许多的历史故事和生活常识。

最后,能够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学龄前的儿童总是能够为掌握一门新的技能而感到十分自豪,而体现地域特色的舞蹈往往能够获得家长和其他人的欣赏,在别人的鼓励中更能够让孩子们认为民族舞蹈是正确的、是优秀的,能够极大地提升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二、当前学前舞蹈教学地域文化融合的问题所在

当前学前舞蹈教学本身就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师不重视等等,更遑论舞蹈教学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了。当前学前教育二者的结合存在着下面的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对于地域文化没有研究,只是生搬硬套和刻意模仿。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教师仅仅去模仿所谓标准的民族舞蹈,将其传授给孩子们,而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本地的地域文化并且独创性地将其与舞蹈教学相融合,其实这种做法完全不能实现对孩子身心教育的目的。

其次,教师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有偏差,地域狭隘思想严重。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者,他们狭隘地认为地域文化就是指的是本地区的文化,而忽视了中国多民族的文化结合,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只注重本地的文化体现,不能够开拓孩子的眼界,促使孩子全面发展。

三、地域文化与学前舞蹈教学融合策略研究

当前学前舞蹈教学本身就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所以要加强地域文化与学前舞蹈教学的融合首先要解决学前舞蹈教学本身的痼疾。

首先,学前舞蹈教学必须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做事情之前先计划的好习惯。舞蹈教学活动亦是如此。明确教学目标是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艺术感知能力、增强孩子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活动就会更加有的放矢。

其次,要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刻的剖析。地域文化指的是不同地区的文化,绝不仅仅指的是本地的文化。教师应当研究多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将其融入到舞蹈教学中,寓教于乐,让孩子在轻松的舞蹈过程中既丰富了知识面,又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要想教育好学生,教师本身的素质是必须的。

最后,将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形式来进行。开放式就是说既要请进来,又要走出去。前者是说可以请一些专业的人士来进行文化和舞蹈的教学和示范,后者则是说要带领孩子们多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带孩子们去欣赏本地的戏曲文化、去参加一些活动等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成长。

四、结语

舞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地域文化是一种带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文化表现形式,这二者的结合对于学生的精神和品格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当前学前教育者应当将二者有机结合,将二者的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并且地域文化本身具有独特性,每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是大不相同的,那么其实本文中地域文化与学前舞蹈教学的融合也只是一个大方向性的建议,各地的教育工作者还必须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创新性的尝试。在未来,地域文化的重要性还会在更多领域凸显出来,如何在学前教育阶段做好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是当前学前教育者应当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晓萍著.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晓峰.对传统教育评价的变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J].教育科学研究,2000(4).

[3]赵海燕.学前教育民诉文化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文化馆舞蹈教学 篇7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传承,民间舞蹈,创新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舞蹈文化也是多彩斑斓的,它们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体现了其特有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但是纵览当前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情况,我们发现新时代的网络文化和外来文化已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民族舞蹈文化正在走向边缘化或消亡。对此,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本文将阐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和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继承,发展和教学三方面来探索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有效途径,根据时代特点创新民间舞蹈的教学方法。

一、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意义。

舞蹈艺术是时间与空间共存的艺术,它通过肢体语言传达出了一个民族的物质、精神、情感和思想。民族民间舞蹈历来被视为“民族文化的灵魂”,舞蹈作为一种最佳的传播载体,它们不同种类、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碰撞与借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成为各民族人民交流和沟通的纽带。透析我们的民族舞蹈文化,学习我们的民间舞蹈,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真谛。

(二)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性的表现,一味地将各民族舞蹈教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的自身条件,让他们练习不适合自身的舞蹈;民间舞蹈教学中老师通常都不注重舞蹈文化的讲解,只是很机械地让他们反复练习舞蹈动作,忽略了舞蹈中情感的表达,从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现在的民间舞蹈教学缺乏创新性,处于一种固步自封的状态。

二、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途径探析

(一)继承传统。

继承传统是民族舞蹈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和传承的根基所在。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我们特色的民族风格和文化价值。例如京族舞蹈《海石花》就是依托了其传统特色和原生态特征,并融入时代特色为人们所熟知。

(二)创新发展。

舞蹈是时空并存的艺术形式,它们应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而不断变化。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既要继承我们的传统,又要树立创新意识,实现传统理念与现代艺术的完美契合。各民族的舞者和学习民族舞蹈的学生是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主力军,他们的不断探索和对创新的追求将会对我国民族舞蹈艺术注入新鲜的活力。

(三)重视舞蹈教学。

舞蹈教学是民族舞蹈文化传承最重要的途径,舞蹈老师作为引导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老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对文化内涵的了解,提升教学的文化层次。同时,舞蹈老师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深入大众生活和民间艺术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舞蹈活动,使学生更切身地领略民族舞蹈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从而激发创作的灵感。

三、民间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全面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舞蹈文化内涵和价值的讲解,而不应该一味地追求考试成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民间舞蹈,教师应该学会利用新媒体教学的优势,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既要注重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反复练习,又要培养他们领略文化背后的舞蹈意义和价值取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出学习民间舞蹈的学习氛围。

(二)创新民间舞蹈教学形式,使其更加形象生动。

强化各学科之间的探讨与交流,以一种交叉研究的方式,从民俗学、社会学、美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对民间舞蹈的发展及文化背景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分析;博采众长,锐意创新,充分吸纳全球各民族舞蹈文化的优秀成分,并赋予时代特色,使民间舞蹈的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开展实践活动,进行实地调查,对各民族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进行探究,感受最淳朴的文化特征。

(三)因材施教,对不同年龄和不同风格的学生要分类教学。

舞蹈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别,要注意区别对待,以免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对于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舞蹈老师要通过对他们特点的分析选择适合他们的舞蹈,一定要分类教学,有所侧重。

四、结语

民族舞蹈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熠熠生辉,璀璨夺目。但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民族舞蹈和民间舞蹈的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本文通过阐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三条途径:继承、创新和舞蹈教学,及创新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马俊杰.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J].通俗歌曲,2015,09.

试论地域文化与学前舞蹈教学的融合 篇8

用全面的眼光看过去的学前教育, 呈现出忽略教师质量的问题, 而且教师认为学前教育就是给幼儿传授知识, 而忽略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正由于师资水平不高, 最终严重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但随着近几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 各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度不断增高, 其发展局面有所改变, 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而且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唱、跳、画、演等技能, 以此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舞蹈教学来说, 这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前教育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舞蹈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艺术发展, 而且能够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发展。鉴于当前幼儿教育中, 舞蹈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改变这种教学现状, 必须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 制订适合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以此促进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发展。

二、当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当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发展情况, 是因为舞蹈教学已经成了学前教育必不可少的一课, 提高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质量, 才能使舞蹈教学发生改变, 不断探索出创新的教学方式, 让幼儿真正走近并走进舞蹈艺术, 学好这门艺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 幼儿舞蹈教育也得到社会、学校及家长的重视, 但由于幼儿舞蹈教育的发展时间还不算长, 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教学技术问题。从好的一方面说, 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做到幼儿自身身体发育状况和舞蹈教育的结合, 给幼儿舞蹈学习者“灌输”适合她们的舞蹈教学, 在提供简单的舞蹈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注重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但从做得不够好的一方面来说, 有些舞蹈教师专业素质不够, 为了快速达到教学效果, 在对幼儿进行“拉筋”等柔韧度训练的过程中没有做好充分的保护措施, 容易使幼儿受伤。再有很多舞蹈教育机构为了追求最后的舞台表演, 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对幼儿的技术教学, 并没有让幼儿学到最本质的东西。除此之外, 当前舞蹈教学内容过于统一而缺乏创新, 地域文化不能很好地在舞蹈教学中体现出来。良好正确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幼儿形成良好体态, 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但只注重学习结果, 忽略舞蹈学习的根本, 不利于她们的健康成长。舞蹈教学也是为了让舞蹈文化传承下去,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要将中国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将其融入舞蹈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所述, 幼儿舞蹈教学是当今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一大问题。

(一) 幼儿舞蹈教学着重点有偏差

通过对保定市15所舞蹈教学培训班50名优秀舞蹈教师的调查及自身舞蹈教学经验得知, 现在的舞蹈教学机构大多着重基本功训练, 总是关注基训课, 忽略其他能力培养在很多舞蹈教学机构中, 无论孩子大小, 统统从基本功开始学起, 随之追求专业化技巧训练, 这就是“重技轻育”。但是真正学习舞蹈, 并不是单纯地“下腰”、“下叉”, 并不是单纯地掌握这些舞蹈技巧。某些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宁可让学生花费更多时间学习舞蹈动作, 也不愿让他们了解更多舞蹈作品的背景和内涵, 这些背景和内涵往往包含很多地域文化, 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技巧, 忽略文化的传授, 则很难使地域文化在舞蹈教学中传承下来。

(二) 幼儿舞蹈教学目的有偏差

根据幼儿舞蹈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得知, 幼儿舞蹈教师大多采用“为了跳舞而跳舞”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某些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不仅呆板, 而且使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这种被动致使他们“复制”和“模仿”老师的舞蹈动作, 无法体会舞蹈原有的意境和精神, 这种现象在舞蹈教学中是难免存在的。另外, 一些教师的教学目的不在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气质, 而是为了迎合家长, 带孩子考级、演出、比赛, 希望孩子在舞台上表演出各种高超的舞蹈动作, 或者单纯地为了获得奖项等。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在中国是很普遍的,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抑制了幼儿创造力的提高, 而且严重阻碍了我国舞蹈事业的创新发展。

三、将地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对策

(一) 请进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舞蹈教学课堂

1. 融地域特色文化于教学课堂。

舞蹈源于生活, 又回归到生活中, 它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 既能反映一个地区老百姓的生活习俗, 又能反映出该地区的地域特色。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 这种文化贯穿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 因为每个地区都有不一样的舞蹈形式, 我们可以对各民族舞蹈进行分析, 彝族有“跳老虎”和“烟盒舞”等, 白族有“绕三灵”, 傣族有“孔雀舞”等,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 而这些舞蹈文化又与当地文化有息息相关的关系, 是相互融合的。那么, 在教学中将这些地域文化引入到课堂中, 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各地区的地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而且有利于促进该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由于这些地域文化是富有地区特色的, 对于学生而言是较陌生和新奇的, 这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起到调动和活跃课堂气氛作用的同时,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请地方文化艺人走进课堂。

既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 那么自然就存在传承地域文化的传承者, 也就是文化艺人。我们可以请文化艺术走进课堂, 让其给学生讲述当地的舞蹈文化形式, 或者现场表演, 甚至采用一问一答的互动形式, 这样既能让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更直接和透彻, 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但是, 为什么强调要文化艺人讲述, 而不能由教师直接授课呢?这就是权威性问题, 文化艺人生于该地区, 他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是最直接和透彻的, 客观性较强, 这样在保证文化真实性的同时, 让学生走近地域文化。

(二) 走出去———增强教学的社会实践性

1. 参观当地地区, 走进民族文化。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 但这种文化对于异地学生而言是较陌生和抽象的, 要对其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教师可以采取参观的教学形式,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直接来到当地, 让学生感受这些地域文化, 并搜集和记录一些与舞蹈有关的地域文化。还有, 既然来到了当地参观, 学生可以直接与当地居民交流, 从居民口中搜集一些自己想了解的地域文化, 并且进行互动, 这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 教师最好选取该地区正在举行民俗活动的时间出行, 因为通常一个地区的民俗活动是以当地地域文化为基础的, 这样能让学生从中了解更多地域文化, 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同时, 使地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

2. 保护地域文化, 不断创新发展。

每个地区的地域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 既是该地区的瑰宝, 又是我国各地区的瑰宝。地域文化应该被各地区的人接触和了解, 但是这并不代表地域文化全部都是精华, 它存在一定的糟粕。要实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学生可以在搜集当地文化之后, 对其进行整合, 并且与其他学生交流和讨论。每个人的观点和认识都是珍贵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 才能找出创新点, 让地域文化的内涵更丰富, 使地域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和创新。

四、结语

每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都是独特的, 它既是自己民族的, 又是全世界的。可以说, 地域文化是舞蹈艺术的重要资源, 它是源源不断的, 但是这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和探讨, 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并将其精华融入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 这对创新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至关重要。地域文化融入舞蹈教学中, 不仅能够创新舞蹈教学形式, 而且能够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 让地域文化走出地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新时期幼儿舞蹈教学的民族文化底蕴 篇9

幼儿园的孩子们由于语言的匮乏和个性原因, 非言语的关注方式往往比直接教化更有效。舞蹈教学是幼儿园整体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实现美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通过舞蹈教育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根据孩子们生理心理特点, 从内涵来看, 舞蹈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 从而能适应社会, 与周围人和谐相处, 正常地成长、发展。从性质来看, 幼儿舞蹈艺术教育则包括补救性和预防性两项任务。补救性教育主要是对在家庭娇惯的情况下出现的种种礼仪缺失问题, 对这样的孩子们进行专门的帮助、辅导、使之得以有礼貌地相处, 融入幼儿园这个大家庭环境, 改变自己家庭中小皇帝的心理思维习惯;预防性教育辅导任务侧重预防在道德方面不正常状况的出现, 增强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实际的舞蹈艺术教育过程中, 结合实际情况, 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表现一一矫正, 并且辅以规范化礼仪言谈和动作示范。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舞蹈教学更加形象化

多媒体与舞蹈艺术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才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新的学习方式, 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方法等手段, 培养儿童的乐观向上的品质。舞蹈艺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多媒体开展舞蹈艺术教学的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儿童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幼儿舞蹈艺术学习的目标, 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舞蹈艺术教学正有学前教育中的新视点, 它是实现舞蹈教学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手段之一。信息技术与舞蹈艺术教学结合有益于培养孩子们道德品质, 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 以便于儿童在娱乐游戏唱歌过程中提高综合素养, 能更好的感受歌曲带来的美感, 并且经济效仿, 依据学前教育和儿童的特点, 随时播放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歌曲, 动画片, 让孩子们通过听觉、视觉, 熟悉美好事物, 认识舞蹈艺术的美学情趣, 孩子们最爱模仿, 在喜欢音乐、动画表达意思的同时, 也起到了相应的舞蹈艺术教育作用。信息技术与舞蹈艺术教学的有效结合, 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给幼儿舞蹈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舞蹈教学对幼儿整体素质的促进作用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 充分发挥幼儿舞蹈教育的学科功能, 强化幼儿道德品质教育, 寓德育于舞蹈艺术课型和游戏娱乐过程中, 实施舞蹈艺术教学多元文化和综合训练有效性的完美结合, 有利于培养新世纪活泼健康有礼貌讲道德的儿童美好行为习惯。教师要分析这些舞蹈艺术课型的特点, 寓舞蹈艺术教学、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舞蹈艺术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图画、诗歌等内容丰富题材, 体裁广泛, 风格多样而优美, 教师适时辅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教学, 将舞蹈艺术教学融入幼儿爱听爱唱的歌声中, 舞蹈教学的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 进一步去参与去模仿。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 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和睦相处。在逐步了解舞蹈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 激发兴趣, 强化道德品质教育。教师同时可以让孩子们感受理解欣赏音乐故事和舞蹈艺术的同时, 将古今中外舞蹈艺术家的传记和趣闻轶事, 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幼儿听, 在孩子们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结合教材做幼儿舞蹈游戏, 我们要清楚舞蹈和素质教育的结合教育目的不是把幼儿都培养成为舞蹈艺术家, 而是引领学生从舞蹈艺术的印象中去感受道德品质的情感力量。通过教材引导幼儿做舞蹈游戏, 我们要清楚舞蹈教育目的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为舞蹈表演者, 而是引领幼儿从舞蹈的印象中去感受艺术文化中所表达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感, 凭视觉直接感受舞蹈艺术表达的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喜悦、欢乐等人类所具有的真善美的情感,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从情感上、精神上理解舞蹈艺术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这也是幼儿舞蹈教学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

四、把幼儿舞蹈艺术教育与游戏活动结合

幼儿园开展以舞蹈艺术为主的素质教育, 主要寻求并且抓住素质教育发展的契机, 针对幼儿舞蹈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幼儿的年龄特点, 科学有效地整合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 从预设的教学计划中进一步拓展幼儿舞蹈教育范围, 不拘泥于传统的舞蹈艺术教学形式, 尽可能将舞蹈艺术教学工作开展得有情有趣。在幼儿园进行多种活动, 应重点创设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使他们主动关心他人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幼儿园活动场所将使幼儿的道德规范渐渐趣味化和可操作化, 从而实时调整幼儿的行为习惯, 遵从先进的思想品德规范标准,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开展舞蹈教育的同时应该将平时要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形成系列道德教育主题活动, 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 提高幼儿德育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 幼儿园还应开展多项舞蹈艺术教育系列活动, 创设一切有利于孩子们健康情感培养的文化体育游戏活动中, 舞蹈艺术教育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训练才能奏效, 必须注重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一定要遵守公共秩序, 决不不大声喧哗乱扔垃圾, 平时教育孩子们学会尊老爱幼乐于助人, 以德育为契机提升幼儿礼仪道德品质。

结束语

平时要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道德教育, 形成系列道德教育主题活动, 培养幼儿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 提高幼儿舞蹈艺术的基础水平。实践证明, 在和谐文明的精神文化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场所,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童趣, 增强他们的爱心, 净化幼儿的美好心灵, 启发他们的智慧。教师创设人文环境实时开展舞蹈艺术教学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幼儿园有效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摘要:舞蹈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 是民族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 而儿童舞蹈则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是一首天真无邪的诗, 是童心的展示, 是童趣的描摹。幼儿园舞蹈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着重要作用。

文化馆舞蹈教学 篇10

高校舞蹈教学日趋系统化, 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往单一的形式教育内容, 而向更深层次不断延伸。舞蹈来源于生活, 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 一直以来众说纷纭, 大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舞蹈的起源, 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等不同流派众口不一。然而, 究其根源舞蹈始终离不开文化属性, 舞蹈折射了现实生活与真实的情感。因此, 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 文化元素的渗透对舞蹈精髓的传递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使命

舞蹈教学在不同高校之间的开展目的不同, 作为专业的舞蹈院校, 舞蹈教学更加注重深层次的创作, 而作为普通高校的选修学科, 舞蹈教学大多以传授基础技能、技巧, 培养兴趣为主。但无论在哪一类的高校中, 开设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对学生的一种素质养成, 一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专业的舞蹈院校旨在培养专业的舞蹈从业人员、专业教师、舞蹈教育家、艺术家, 因此, 对舞蹈来源、传承等背景的挖掘式教育较为看重, 舞蹈教学肩负着艺术传承的重要使命。而非专业院校, 开设舞蹈教学主要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要使命。由此看来, 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传统的科学中存在, 同时也蕴含在舞蹈教学中, 有待教学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体会。

二、舞蹈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启迪

1. 深化学生对舞蹈精神的全面理解

舞蹈能够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心灵震撼, 从而引起观看者的共鸣而引发感悟, 这正是舞蹈精神层次的一种交流, 在追求艺术美的基础上, 升华为对精神世界的更高理解。通过对文化元素的研习, 可以使学生从舞蹈艺术的理论入手, 从而层层递进地去感知和理解舞蹈艺术的精髓。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而来的民族舞蹈, 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强大凝结, 展示了该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由此看来, 研习民族舞蹈其根本就是需要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 丰富生活体验, 这样才能够全方位的诠释出舞蹈真正的内涵。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是我国民族舞的代表着, 杨丽萍所指导的云南映像、藏迷等极富艺术感染力, 同时蕴含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已经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开展文化渗透教育, 将有利于学生申花队舞蹈精神的全面理解, 促进舞蹈教学的深化。

2. 彰显舞蹈艺术中的文化魅力

舞蹈动作离不开反复的模仿与联系, 从基本功到创作型动作, 都需要刻苦的肢体训练作为表演的基础。但舞蹈动作的完成, 却并不代表着圆满的完成了舞蹈表演, 也并不意味着展现出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文化魅力。文化元素是舞蹈中人与人沟通的纽带, 尽管舞蹈是一种肢体表达, 音乐传递了一种心灵上的感悟, 但从舞蹈服饰、布景等反映出来的文化元素同样能够起到感种题材风格的作品都有。剧情不仅简洁明快, 短片又具有发人深省的意义。由于手里握有极具竞争力的动画短片, 07级动画专业毕业生在应聘上, 都有了不错的筹码。

因此, 第一遍做动画片时主要以掌握动画流程为目的, 只要能动起来就可以, 不苛求片子质量。在制作片子的过程中应充分暴露学生的不足, 激发其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克服困难的学习劲头。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步提高制作动画片的标准。这种教学方法, 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也有一定的理论认识。每制作一遍动画片, 都会令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做一部片子和做十部片子, 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 这是积累, 是由量到质的飞跃。教学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 学生获益多少, 是验证教染观众的作用。舞蹈同音乐一样是一种无国界的艺术形式, 中国的民族舞蹈可以在世界舞台上感染观众, 征服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其中不乏凭借了中国文化的强大感染力, 使民族文化的发扬与借鉴相得益彰。文化元素的融合, 给舞蹈以画龙点睛的作用, 既使舞蹈得到了强大的文化烘托, 同时彰显了舞蹈艺术中原本所蕴含的深刻底蕴。

3. 提高对舞蹈艺术的感受和体验

舞蹈艺术的感染力是无穷的, 舞蹈能够激发他人内心对美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优美的舞蹈可以赋予观赏者美的享受, 提升他人的艺术品位与审美观。舞蹈与音乐一样可以陶冶情操, 潜移默化地对人的性情产生影响。文化渗透可以很好的通过舞蹈这个媒介, 提升舞蹈的创作层次, 给欣赏着更深刻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对一些舞蹈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学习, 深刻研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的去探求舞蹈知识, 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生系统的认识舞蹈, 从而增强对舞蹈艺术的感受和体验。尽管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不同, 舞蹈基础也不尽相同, 但通过文化元素的结合, 可以辅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来认知, 赋予学生更多的文化层次熏陶。

4. 加深学生的情感表达

舞蹈是依托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蕴含在舞蹈中的情感丰富、细腻, 如何将音乐诠释得更加完美, 将情感表达得更加贴切, 是舞蹈者始终追求的目标。舞蹈教学中, 通过对学生文化方面的教授, 可以使学生在运用肢体语言的同时将情感不自觉的融合进来, 并以一种特有的气质释放, 从而对舞蹈动作起到一个很好的修饰作用, 将肢体语言情感化, 赋予舞蹈真正的灵魂。舞蹈不可能脱离文化基调而单独存在, 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也应当始终注重文化的渗透, 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情感表达, 另一方面也使舞蹈艺术得以源远流长。

结语

舞蹈来源于生活, 折射与生活, 这是与其本质中的文化属性不可分割的, 因此, 舞蹈教学必须重视文化渗透, 使学生能够在研习舞蹈的同时, 加深文化层次上的理解, 从而达到对舞蹈真正的感悟。文化元素与艺术形式长期伴生存在, 艺术是文化的表象, 文化是艺术的衬托, 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音乐与肢体的配合, 同时也要注重服饰、布景中文化的体现, 这样才能有助于艺术的烘托。学习舞蹈的过程本身也是文化传承的过程, 无论是专业化的舞蹈院校还是普通高校, 既然开设了舞蹈课程, 就应当秉承艺术传承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 将舞蹈的文化精髓贯穿始终, 不仅能够提高表演者的感染力, 同时也能够传递给观众强大的感召力与共鸣感, 发挥舞蹈更深层次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梁月英.让心灵与肢体共舞[J].北京大学舞蹈成果介绍, 2003 (04) .

上一篇:中职舞蹈专业学前教育下一篇:城市轨道交通环线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