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习惯

2024-08-13

学习好习惯(精选十篇)

学习好习惯 篇1

一、好习惯的养成———课前预习

数学家华罗庚认为,预习是判断学生“做主人”与“做奴隶”的分水岭。如果能够做好课前预习,那么成为课本的主人无可厚非;如果做不到及时预习,成为课本的奴隶也可想而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都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应该积极配合老师下达的任务进行课前的准备。特别是预习的过程关系到接下来的学习内容,能让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有目的性,预习听课的重点,可以使学生更从容地听课,因为一部分老师要讲的内容都已经通过预习理解了,听起课来自然会轻松。数学预习最怕的只是流于形式,草草浏览课本内容根本没法掌握章节的重点与难点,所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例如,教学“苏教版”初中数学“图形的运动”时,可以充分利用课前预习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课前让学生在家中动手试验,发现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渐变,然后进行观点的记录,通过自己的认识整合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这个独立动手的过程,就是预习课本新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对于“图形”有个自我的认知,在课堂上再加入老师的讲解,自然而然会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二、好习惯的保持———课中巩固

课堂中的听讲、思考与记忆密不可分。学生需要在听讲的过程中做到:明白知识的引入与形成过程;认真明确每节课的实际要求;听懂课程中讲解的重难点;听懂课堂上所讲的例题、难题解法思路;听完课之后小结。记忆则是学习数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因为关乎知识储备的问题,因此,学会有效地做课堂笔记很重要。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做课堂笔记,只是按照老师的写法将其照搬到自己的课本上,没有真正消化其中的深刻内涵,所以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没有发挥课堂笔记的真正价值。由此可以分析,学生应采取科学的听课方式,在课中的巩固应该服从听课的思路,掌握记录笔记的时机,根据章节内容做细致的总结,特别是在解题思路上应该学会融会贯通,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提高听课效果。

例如,学习“图形的运动”内容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绕着其自身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得出的新图形是什么?一枚硬币在桌面上竖直快速旋转,又会成为什么形状?通过不同物品进行旋转所得的图形各不相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好奇,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的行列中,从而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并将这种好习惯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回答将长方形绕着自身一边旋转一周之后得到的几何体是圆柱;有的同学回答三角形旋转一周之后得到的几何体是圆锥;有的同学回答圆在旋转之后得到的几何体是球。通过积极讨论和实践,学生集思广益,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此时再将课堂上的书本内容进行巩固,教学效果定会事半功倍。

三、好习惯的巩固———课后复习

课后复习主要以做作业为主,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养成专心致志、字迹清楚、思路清晰的规范化练习模式。有些同学不认真对待数学课后习题的练习,字迹潦草、做题马虎大意、错误率高,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以至于每次都在同样的错题上重蹈覆辙。由此可见,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巩固。

课后的习题往往具有挑战性,特别是起到了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通过学习的专业知识对图形变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例如,“图形的运动”一课的习题“议一议”,通过丰富多彩的多边形图案,解读其中主要有哪些图形组成。这样的题目一方面考察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识别其中涵盖的本章节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由此看来,好习惯需要巩固,课后习题的设立就是良好的巩固方式。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体现在日常教学细微末节之中,往往容易被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就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虽然有很多因素上的限制,但是老师仍旧可以采取最简便、最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数学的行列中。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普遍比较吃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中积极思考、课后复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参考文献

[1]卿利民.防止和转化数学差生教学策略浅谈[J].数学教学通讯,2003,(2).

[2]程亚焕,鲁华.要重视解决数学差生问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3,(6).

学习好习惯四字儿歌 篇2

1.学会倾听的习惯

上课听讲

一心一意,认真思考

勤于动脑。

2.善于思考的习惯

读书学习

思考记忆,遇到问题

主动请教。

3.敢于提问的习惯

善于发现

敢于质疑,声音宏亮

表达流畅。

4.与人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

互帮互助,与人交流

谦和要记。

5.自主读书的习惯

自主读书

圈点批注,养成习惯

贵在坚持,6.认真书写的习惯

读书写字

姿势正确,胸离课桌

必须一拳,书写规范

整洁美观。

7.自评互评的习惯

学会评价

客观公正,评价他人

学会激励。

8.搜集资料的习惯

搜集资料

方法颇多,大胆举手

疑难问题 爱护书籍 与书为友 眼离书本 手离笔头 评价自己 上网浏览

发言积极。

共同解决。

永远牢记。

提高能力。

大约一尺。

保持一寸。

取长补短。

开阔眼界。

实地考察

亲身体验,走访调查

增进了解。

分类归纳

增长知识。

9.动手操作的习惯

完成作业

认真守时,温故知新

牢记于心。学以致用

解决问题。

10.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实验操作

步骤正确,耐心细致

培养好习惯 高效学习 篇3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我注意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包括看、听、想、做等四个方面。.

看:就是认真看老师演示、板书和动作;

听:就是注意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回答;

想:就是想所学的内容,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做:就是动手操作学具和做练习。

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做好练习。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我讲课时尽量做要精神饱满,而且语言要生动有趣,条理要分明,方法要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尤其小组合作学习,必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投身到思考的过程中去。

要使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要选择好思考的素材,创设思考的情境。如教学开放性题目□○□=12,14=□○□时,先让学生独立地解题,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怎样才能把算式都写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素材的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一般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智力水平高的同学能很快举手回答,但为了照顾到中、下程度的学生,我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待已有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根据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有时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要注意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我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其实提出问题有时比解答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问题是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提问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交流、解决问题,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如在学习了数字之后,我布置了“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学生通过寻找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数字,在学习了拼图之后我又布置了“美丽的图案”通过剪拼学生们拼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金鱼,有小船等等,我将优秀的作品在班级展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数学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我经常讲评,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在二年级下学期,我们根据学生有用钢笔进行书写的强烈欲望,采取了书写达标就可以用钢笔的措施,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书写水平明显提高。

总之,自从踏上工作岗位,我就不断加强学习,认真听课学习,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总想把别人的经验据为己有,总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总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课堂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感觉跟不上改革的步伐。面对新的课堂改革,我想,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深入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注重习惯养成,注重学习实效,只有这样,才能把改革理念的精髓真正落到实处;也只有这样,改革效果才会日渐突出,教育教学成绩才会稳步提高。

培养英语学习好习惯的策略 篇4

(1) 要形成用英语交流的好习惯。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使用英语进行教学, 鼓励学生多用英语回答问题。特别对新入学的七年级学生, 在教学开始时就该要求他们从基本的口语训练出发, 多听录音、多读课文、多用英语练习对话, 在课内课外同时开展比赛记忆、英语知识交流和情景会话等一系列的趣味活动来加强对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训练。

(2) 要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在课堂上, 教师要提醒学生把教授的内容做好记录, 做到老师随讲、学生随记;还可以传授给他们自己做笔记的经验和习惯, 指导他们如何正确记录所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会他们在课下也能自己记录和整理笔记, 以方便日后复习。

(3) 要力求书写规范的好习惯。教师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类似汉字临帖的英文书写训练, 对他们每天完成的作业进行检查、评比, 好的予以奖励, 劣的予以鼓励;要求学生无论作业还是考试都要书写工整规范, 从而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使得他们更认真地学习英语。通过这些对书写的要求, 学生可以逐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 要培养词汇积累的好习惯。单词记忆在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 当然也是最为困难的一点。如果把英语学习比作塔楼建造的话, 无疑第一层需要的砖瓦是最多的, 作为英语语言的建筑材料, 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也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质量。因此, 要想学生学好英语, 必须先让他们掌握足够多的词汇。教师可以先教授学生单词的拼读技巧, 让他们学习得更快一些, 再让他们用学到的技巧去记忆不同单词的音和形, 然后在朗读课文和背诵单词意义及运用技巧的过程中, 用心记忆。另外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让他们具备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掌握大量英语词汇的自信;培养学生有效的记忆能力, 教会他们科学的记忆方法;使他们真正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

(5) 要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英语的学习涵盖了听、说、读、写、译等过程, 其中“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也是英语学习达到最终目标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对于并不晦涩难懂的短篇文章让学生独立学习, 找出文中比较重要的单词、句型等知识点, 并逐步能对教师在讲解新课文时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指导学生通过早读和课外阅读等训练来增加词汇量和拓展知识面, 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6) 要培养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教师要提示学生在新课开始之前做好预习, 先自己练习拼读生词, 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把文中的疑难点勾画出来, 这样在课堂上着重听讲自己未能理解的地方, 做到当堂理解, 完全掌握该课知识;对已学过的词汇、句型及课文等知识, 要能做到及时复习, 教师可以通过听写单词、课堂提问以及英语会话等方式对学生们的复习情况进行检查, 督促他们逐渐养成预习和复习的好习惯,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英语成绩。

(7) 要促使课后总结、归纳的好习惯。课本上每节课的知识都是相对独立的, 要想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 必须要做课后小结, 把分散在不同课文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由点到线、由线到面, 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 使学生学到的知识逐步变得更系统、更规律、更具有结构性, 这样他们才能更畅通地运用所学。例如:课本中曾出现walk, on foot, pace, step, tread, stroll等几个意思相近的“走”, 对这些相类似的单词和短语就应做到及时的对比并善于总结、归纳。

(8) 要训练考后反思的好习惯。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都进行过大量的练习, 尤其在复习备考的时候, 练习的强度会相应加大。但并非做完题目就能达到练习目的, 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进行延伸、拓展和深化,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 反思是考试结束后的重要环节。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向上、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反思自己在作业练习中的得失, 例如:在考试时解题错误, 就更应该反思错解的原因是什么, 怎样才能克服常犯错误, 让学生在二次学习中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和提高应用能力。

总之, 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对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但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有低, 习惯的养成也或快或慢, 这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重视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因材施教, 给予合理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地进行习惯养成,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 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从小养成学习好习惯 篇5

一年级二班

目标:

l.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不讲话,不搞小动作;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作业认真仔细做,书写工整,按时上交不拖拉,有错主动来订正等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表扬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在班内掀起人人争学习习惯花的热潮,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活动准备:

1、准备花瓣和大小红花若干。

2、请每位学生仔细观察班中哪些同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

4、准备一些优秀作业。

活动过程:

一、我们背上书包都成了一年级的学生,上学了就要专心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让我们一起唱起《上学歌》开始我们今天的主题班会。

小朋友,你们说我身上的花儿漂亮吗(“漂亮!”)今天呀,我要看哪些小朋友能干,就把花瓣送给他,还要给他戴上一朵大红花。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花瓣呢还是请老师跟我们说说吧!

二、老师:同学们,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花瓣呢?那就要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要做到下面几点(拿出一张白纸,边讲边在白纸上贴花瓣):上课专心听,不讲话,不搞小动作;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作业认真仔细做,书写工整,按时上交不拖拉,有错主动来订正。养成了这些好习惯,就可以开出一朵鲜艳的大红花(向学生展示自己贴好的大红花)。

(出示儿歌)

我们都是小学生,培养习惯最要紧;

上课应当专心听,积极开动小脑筋;

作业认真仔细做,按时完成交得勤;

有了错误要订正,知识才能学得清;

学习要有好习惯,我们牢牢记在心,记在心。

(边念边打节拍)

三、请全班同学仔细想一想,再讨论在我们班里还有哪些同学有这方面的好习惯,最好能举个例子,大家如果同意的话,就边拍手边说;“对,对,对!我同意,他有这个好习惯。”(对主持人乙),你就拿一片花瓣送给这位同学;如果不同意,大家就不要拍手,让老师来当裁判,你们说好不好(“好”!)

(四人小组讨论)

好,同学们谈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开始,要介绍的小朋友请举手发言。

同学:xx同学上课很认真,老师经常表扬他,而且他总是能积极地开动脑筋,举手发言。

赞同的小朋友边拍手边说:“对,对,对!我同意,他有这个好习惯。”

学生介绍自己的不好的学习习惯,并说以后的打算。其他同学帮忙建议。

四、总结

中学语文学习的三个好习惯 篇6

[关键词]习惯积累思考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13

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人生之基,好习惯可以让人终身受益,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事业。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有时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但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养成的,更不是家长或教师强制出来的,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一步一步地引导,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春风化雨般将一些好的学习行为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如下几个好习惯。

一、积累的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初中语文涉及面非常广,只有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日积月累,才能积淀厚实,才会有厚积薄发的根基,才是语文学习应有的境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阅读要从教材开始,对教材内容做到精读,读懂,读透,读出味道来。这样能扎实学生的语文功底,发展语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這是一种无形的积累。阅读还要向课外延伸,学习了一篇典型的文章后,可以补充一些题材和内容相近的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如学了鲁迅的《社戏》,给学生推荐他的《朝花夕拾》;学了《保尔和冬妮亚》,给学生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师还可以将中学生必读的书目和一些优秀书目推荐给学生,并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教师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如在学习了《斑羚飞渡》后,可以向学生讲述动物世界的复杂和趣味,当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后再推荐《狼王梦》,接着再推荐沈石溪和他的动物小说,让学生的阅读从一篇课文拓展到一位作家的作品或一类文章,形成阅读习惯。其次要让学生积累有用的资料,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有用的资料马上记下来,包括字词、名人名言、自己欣赏或需要的语段、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等,再进行分类汇总,并加上目录方便查找。要求学生每天记,随时记,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就会有所收获并形成习惯。积累是一项长期的细致工作,而且多在课外去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爱积累、会积累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这是终身受益的事。

二、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很好地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阅读、讲解、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闲暇的时间,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语文学习本身是美妙的,而没有了思考过程的语文学习是没有味道的,学生也不可能悟出语文的真谛。如何培养学生思考的良好习惯呢?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课堂上要多对学生发问,同时鼓励学生多问,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解决方案,让他们体验过程,从中学会思考、分析、归纳,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然后逐步放手,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答案。处处留心皆学问,有些学生之所以不认真思考,并不是他们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他们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导致不能认真思考下去。教师应当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让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不断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引发思考。

三、表达的习惯

“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手段。但在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充满教师的表达,学生的表达很少,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甚至是社交能力。新版的语文教材特别注重口语练习,很多单元都有写作实践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后的写作实践“他们就在生活中”,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写作素材,就是让学生去写、去改、去锤炼,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表达,说出自己的看法。对于那些不敢表达自己意见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对说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不挖苦、不伤害任何一个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还要多组织一些活动,如演讲比赛、作文竞赛、课本剧表演等,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练习的机会多了,就会逐步形成善于表达的习惯。

当这样的习惯形成后,学生勤积累、善思考、会表达。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培养数学学习的好习惯 篇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地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

中学语文学习的三个好习惯 篇8

一、积累的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初中语文涉及面非常广,只有博采众长,海纳百川,日积月累,才能积淀厚实,才会有厚积薄发的根基,才是语文学习应有的境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首先要让学生学会阅读。阅读要从教材开始,对教材内容做到精读,读懂,读透,读出味道来。这样能扎实学生的语文功底,发展语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这是一种无形的积累。阅读还要向课外延伸,学习了一篇典型的文章后,可以补充一些题材和内容相近的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如学了鲁迅的《社戏》,给学生推荐他的《朝花夕拾》;学了《保尔和冬妮亚》,给学生推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师还可以将中学生必读的书目和一些优秀书目推荐给学生,并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教师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如在学习了《斑羚飞渡》后,可以向学生讲述动物世界的复杂和趣味,当学生对此产生兴趣后再推荐《狼王梦》,接着再推荐沈石溪和他的动物小说,让学生的阅读从一篇课文拓展到一位作家的作品或一类文章, 形成阅读习惯。其次要让学生积累有用的资料,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有用的资料马上记下来,包括字词、名人名言、自己欣赏或需要的语段、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等,再进行分类汇总,并加上目录方便查找。要求学生每天记, 随时记,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就会有所收获并 形成习惯。 积累是一项长期的细致工作,而且多在课外去做。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爱积累、会积累并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这是终身受益的事。

二、思考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 子很好地 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阅读、讲解、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闲暇的时 间,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语文学习本身是美妙的,而没有了思考过程的语文学习是没有味道的,学生也不可能悟出语文的真 谛。如何培养 学生思考 的良好习 惯呢? 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课堂上要多对学生发问,同时鼓励学生多问,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解决方案,让他们体验过程,从中学会思考、分析、归纳,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然后逐步 放手,让他们通过自 己的思考 获得答案。 处处留心 皆学问,有些学生之所以不认真思考,并不是他们不知道思考的方法,而是他们知识和经验的欠缺,导致不能认真思考下去。教师应当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让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不断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引发思考。

三、表达的习惯

“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表 达是语文 学习的目的,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手段。但在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充满教师的表达,学生的表达很少,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甚至是社交能力。新版的语文教材特别注重口语练习,很多单元都有写作实践和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后的写作实践“他们就在生活中”,就是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写作素材,就是让学生去写、去改、去锤炼,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表达,说出自己的看法。对于那些不敢表达自己意见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 励,对说得好 的学生及 时表扬,不挖苦、不伤害任何一个学生,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 氛围。还要多组织一些活动,如演讲比赛、作文竞赛、课本剧表演等,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学生练习的机会 多了,就会逐步形成善于表达的习惯。

当这样的习惯形 成后,学生勤积 累、善思考、会表 达。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 习惯,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摘要: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好习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一步一步地引导,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春风化雨般将一些好的学习行为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积累、思考、表达的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篇9

一、培养“读”的习惯

1. 为什么“读”?

阅读上的缺陷会从各个方面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对一个不擅长读书的人来说, 他不能通过独立阅读、听课等学习活动来获得知识, 他所接受的仅仅是课程中教师直接传授的知识, 他的知识面也不会很宽。数学阅读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阅读数学材料主动获取信息, 吸取知识, 发展数学思维, 学习数学语言。随着学习的深入, 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语文和英语的阅读能力, 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因此, 从小开始注重学生的数学阅读是一项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值得大力提倡的行为。

2.“读”什么?

首先, 数学教科书是主要的数学阅读材料, 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此外, 还有课外数学科普读物、数学学习指导读物以及以学生为对象的数学期刊等, 这些对于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都是不可缺少的阅读材料。

3. 怎样“读”?

数学阅读应重在质疑和理解。首先, 要细看。一字一句地读, 整体上有一个初步了解, 同时在通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有魅力的数学一定是伴随着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问题开始的, 要引导学生在学中问, 在问中学, 做到“问有所思、思有所悟”。其次, 要理解。对书中提出的相关问题, 要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 自己弄不明白的问题, 要做记录, 要对所读的内容进行质疑, 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质疑, 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亲自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再将书上的问题和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和体会, 在解决问题后反思:“这种方法是不是最好的?”“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从而做到真正的理解, 并将数学思想方法内化为一种素质, 使其受用终生。第三, 在阅读中学习准确的数学语言。在数学中, 有一些术语虽只有一字之差, 但含义却大不相同。第四, 要手脑结合。数学中充满了分析和推理, 书上的很多知识, 学生若不亲自去经历和体验, 就无法真正理解数学。

二、培养“说”的习惯

1. 为什么“说”?

有人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怎样将自己的数学思维方法, 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什么要培养孩子说的习惯呢?因为, 学习离不开交流和讨论。交流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应用, 它不仅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方式, 而且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基础, 说一说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是形成思维策略非常关键的一步。

2. 怎样“说”?

培养孩子说的习惯, 就是要让孩子用口头语言去表达或与他人交流自己对数学现象、问题与方法的看法。因为, 思维不是书本知识机械地存在于大脑之中, 它是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结合所经历的问题情境, 经过思考与实践, 用个性化的语言组织起来的。当孩子与他人交流自己对某个数学问题的看法时, 他们同时也在学习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让孩子说数学, 既可以说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理解, 也可以说对某个问题的分析, 还可以说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可以对自己的推断和判断进行辩解, 可以向他人介绍数学趣闻, 还可以对数学知识发生过程进行交流, 对数学概念间的联系进行交流, 对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进行交流, 对数学的思维方式及方法进行交流, 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进行交流。在“说”的过程中促成知识的构建, 强化数学思维, 学会与人更好地交流。

3. 如何“说”好?

在说的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有条理、完整的“说数学”。因为精炼的语言是思维准确性、逻辑性的外在表现, 培养学生准确、精炼的“说”, 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手段。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等。要求学生说时语言清晰, 逻辑性强, 对数学概念理解透彻, 有自己的见解。另外, 还要注意让孩子说说自己在学习中的失误或错误, 让孩子在说错误的过程中, 起到强化思维的作用, 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在学习中, 孩子要取得成功, 就要学会与他人沟通, 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三、培养“做”的习惯

1. 为什么“做”?

“做数学”就是让孩子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索、体验活动中, 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主动发现知识, 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能够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 进而发展思维能力, 从而全面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由于数学具有严谨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而“做数学”就是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从事数学练习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做数学”就是要把孩子“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 在“做数学”中一定要让孩子动脑、动手、动口, 以“动”促“思”, 以“思”启“智”。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生来说, 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 学生只有理解了才会记忆深刻, 这样的学习才能最有效。

2. 怎样“做”?

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中可操作的数学知识, 引导孩子从课内到课外进行实践活动, 孩子除了做数学书上的习题外, 还要进行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和问题解决的练习,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做数学。让孩子进行什么样的活动呢?如和孩子一起“制作一平方米、一平方分米”活动;进行“铺地砖”的设计;进行“电话费”、“水费”的抄表调查, 进行“土地面积”、“建筑物高度”的测量;进行机场、果园的占地面积的调查等, 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做数学”。

3. 怎样“做”好?

数学只有通过实际意义上的做与练, 方法才能成为技巧, 技能才能成为能力。让孩子通过实践活动来做数学, 身临其境,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为具体的、摸得着的、看得见的、用得上的东西, 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 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真实, 既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又能提高学习的成功率,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总之, “做数学”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始终保持新鲜感, 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学习状态, 从而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四、培养“思”的习惯

1. 为什么“思”?

这里的“思”主要是指“反思”。反思, 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学习反思的内容包括:过去的学习对象、过去的学习现象、过去的学习过程、过去的学习心理和过去的学习行为方式。反思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又是一种实践性的数学活动, 因为反思中有概括、有比较、有推理、有驳证。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而反思则为自我教育开启了第一道门户。学生学会了反思, 就会从心灵深处知道什么事该做, 什么事不该做, 就会以特定的眼光给自己的学习准确定位,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让学生即时反思学习过程中的自我, 不仅对学习有益, 对将来的人生态度也有深远的影响。

2. 怎样培养“思”?

学习好习惯 篇10

在儿童早期, 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仅仅是有趣的歌词和跳动的韵律, 所以早期的音乐教育可以是模仿、对白, 也可以是运动释放。进入小学后, 学习模式发生转变, 它不仅是对音乐的感知和对歌词的表现, 甚至还有对音乐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实践。我建议从一年级就开始注重循环培养孩子学习音乐的好习惯, 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真正做到让孩子可以发自内心去喜欢和聆听音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音乐好习惯:

一、静下心听音乐

为避免浮躁, 我课前播放轻音乐或他们熟悉的流行音乐, 孩子可以在走廊上听, 也可以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听。对于一些充满好奇的孩子, 我可以随时回答他们关于音乐的小问题, 遇到大家都模棱两可的问题时, 我不介意在孩子们面前承认我不会, 我在下课前的几分钟把问题交给在座的每一个孩子, 让他们和我一起借助电脑或身边的智者去得到答案, 不少孩子还会用邮件把答案发送到我的邮箱, 我建议他们把答案放在自己的博客或QQ空间里, 作为资源共享。

有了那么多人的共同关注, 音乐已经成为了一种相互间可以交流的话题, 谁也不愿意在共同的话题中没有发言权。

二、边听边动学音乐

音乐课上可以动, 但在习惯没有培养好之前, 我建议小动。学习1234567时, 我把乐音写在了孩子坐的椅子上, 学到哪个乐音坐哪个椅子的孩子听到后就要站起来, 位置会按照游戏的需要不停地转换。随着音乐速度的变快, 孩子们掌握乐音的熟练度也提高了。

最有趣的莫过于脚趾游戏, 我建议孩子们给自己的其中七个脚指头分别写好乐音名字, 然后用小棒敲击, 比如在学唱《两只老虎》时, 就可以按照乐音的顺序依次敲击1231, 1231……通过游戏, 学生很乐意接受传统音乐。

三、边听边想折音乐

音乐课需要感知各种节奏, 而节奏不外乎体验快慢疏密的特征。我课前需要发给每位孩子几张大小相等的纸条, 告诉他们每张纸条代表着一个四分音符。然后我讲自己编的这个音符的故事, 故事中描述着音符的特征。孩子边听边回答提问, 认识音符。

折纸, 一件和音乐有关的事情, 但借用故事让孩子们边听边想边折, 就很轻易地让孩子理解了音符的特征, 随后就可以开始听琴学课本上相应的歌曲啦。

不光是课本上的儿童歌曲的节奏可以拿来折一折, 甚至是孩子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 只要找到歌谱, 遇到这样的节奏也可以拿来折一折, 自己消化复杂的节奏。真正让课堂的知识延伸到课外。

四、边唱边找认清音乐

随着年级升高, 歌曲中的音符越来越丰富, 乐音的高低也很丰富, 教学中一般惯用听唱的方法学唱高低不同的乐音, 但我选择游戏。先在地上画上一些线, 线分三种颜色, 中间7条为白色, 从低到高依次代表1234567, 往上7条线为红色, 从低到高依次代表1234567, 不同的是每个乐音头上都有一个小圆点。而在白色线下面我画了7条蓝色的线, 从高到低分别代表7654321, 不同的是每个乐音脚低下也都有一个小圆点。游戏中, 孩子们边唱边跳到那个相应的乐音线上, 无形中他们结合钢琴声理解了这些乐音是有高低之分的。然后我再借助故事, 告诉孩子们乐音头上的那个小圆点叫高音点, 高音点越多这个音就越高。乐音脚下的那个小圆点叫低音点, 低音点越多这个音就越低。而带低音点、不带点、带高音点三者的关系, 孩子们早在游戏中就发现高低排列了。

有了对音高音低的概念, 再听琴的时候孩子们会更加仔细, 听辨乐音的高低更加用心。

五、边唱边演探讨音乐

高年级有一些作品可以通过表演来探讨甚至延伸, 我曾经在一次活动中借助孩子熟悉的儿童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要求孩子用自己的歌声来抒发对作品的理解。活动中我运用了速度的变化轻而易举地演绎了不同感受的歌曲效果, 孩子们发现原来每一首歌曲不一样的表现方法可以导致不同的听觉感受。课后他们就开始关注起对一些课堂上学过的歌曲的重新演绎, 一些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孩子还大胆地添加了RAP。

六、边找边交流理解音乐

高年级有很多欣赏, 如李叔同的作品, 如果不课外添加教材, 学生最多只是熟悉《春游》和《送别》两部音乐作品, 而李叔同本人绝对不仅仅只是在歌曲方面颇有造诣的人, 所以, 课后我请孩子们借助电脑搜集李叔同的相关背景及生平, 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这个多才多艺的人物。孩子们有自己的博客或QQ空间, 可以直接将搜集的内容存放在上面, 方便自己的好友阅览和交流, 起到了我课堂上看不到的作用。

上一篇:水下信息网下一篇:国外的家庭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