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并发抑郁

2024-07-17

脑卒中并发抑郁(精选十篇)

脑卒中并发抑郁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入选标准

患者均为经常规手术、化疗或放疗治疗后, 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的肿瘤患者, 并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及符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1项评分标准 (HAMD) (总分>17分) , 患者神志清醒, 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史、智力障碍、内源性抑郁或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等。

1.2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我科住院治疗符合以上入选标准的46例恶性肿瘤并发脑卒中的患者, 其中胃癌19例, 食道癌11例, 肺癌11例, 鼻咽癌3例, 宫颈癌2例, 采取双盲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 各23例。其中干预组男13例, 女10例;对照组男性11例, 女12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干预组采用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法, 两组患者在入组时及治疗4周、12周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 (Barthel指数) 进行抑郁等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1.3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由责任组长带领两名责任护士组成专业护理小组实施, 通过培训, 按照入选标准选择及收集病例。由1名经过培训的神经心理医师完成受试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Barthel指数) 等一系列神经心理学测验。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1.3.2 干预组护理方法

入组患者接受系统的护理干预指导, 采用个人与集体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训练。个人训练, 即责任护士对每名患者在病房进行训练, 每天训练一次;集体训练, 即将患者集中进行训练, 每周进行一次。两种训练方式每次均为30min, 整个训练分为3个阶段进行, 1个阶段为4周, 每周对实施效果进行一次评价, 第4周、12周后进行量表评定。

1.3.2. 1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安慰工作, 及时进行心理治疗。讲解相关疾病的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 通过启发、疏导、解释、支持、鼓励等方式, 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 消除其悲观、焦虑不安情绪, 鼓励和指导功能锻炼, 增强康复信心, 使其保持平和、舒畅的心情, 就能延缓病情的发展。

1.3.2. 2 康复护理

肢体康复护理: (1) 早期康复:讲解疾病的知识与自我护理方法, 告知早期康复的重要性、训练内容和时间, 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 定时变换体位, 指导床上运动训练以缓解痉挛, 改善已形成的异常运动模式如十字交叉握手、桥式运动、关节被动运动、起坐训练等。 (2) 恢复期康复:包括转移动作训练、坐位、站立、步行和平衡共济、日常生活活动训练。配合针灸、理疗、按摩等综合康复治疗, 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3) 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从患者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整理床铺、叠被、洗漱、进餐等基础方面进行训练。晨起后将患者衣服按先后次序排好, 指导患者穿衣、系扣;整理床铺、叠被及枕头的放置, 保持床单位的整洁舒适;将洗漱用具依洗脸、刷牙、梳头顺序放置等。

语言康复: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给予实施。护士耐心解释, 鼓励患者说话, 并与家属多交流, 借助卡片、笔、图片、表情或手势提供双向沟通方式;失语症者, 制定个体化的全面语言康复计划, 构音障碍以发音训练为主, 分别进行肌群运动训练、发音训练、复述、命名及刺激法训练等[3]。

吞咽障碍康复:合理的饮食能增强免疫力, 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和治疗[4]。摄取含有丰富蛋白质、氨基酸、高维生素的食物, 评估吞咽障碍程度, 能吞咽的患者鼓励进食, 选择软食、半流、糊状、胨状的黏稠食物。不能进食时, 胃管鼻饲营养。

以上训练内容和方法, 需有患者家属的积极参与, 要求其全面掌握。护理人员和患者家属应根据患者精神、心理状态, 选择适宜的时机, 热情、耐心的与患者沟通交流, 每天分别由上午或下午两个时段进行训练, 以不引起患者焦虑、疲劳为宜。第一、第二阶段在病区由责任护士进行训练, 第三阶段患者出院后在家庭由家属进行训练, 每周评估, 四周后复诊或随访。每次实施训练后, 应根据患者接受能力和程度, 进行训练计划的调整和修改, 反复训练, 不断强化, 逐步提高康复训练效果。

2 结果

两组入院时Barthel指数及HAMD评分均无显著差异 (P>0.05) ;与对照组相比在干预指导4周及12周后, 干预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上升, 而HAMD评分明显降低。

3 讨论

脑卒中是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一方面与患者本身存在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有关, 另一方面与凝血系统活性增加有关;其次在恶性肿瘤本身或治疗中也常并发机会性感染, 引起感染性血管炎或真菌性动脉瘤, 产生脑缺血、脑梗死;此外某些抗肿瘤的药物也有可能引起脑卒中。肿瘤患者确诊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及情绪问题, 有焦虑、抑郁、恐惧、绝望甚至自杀等倾向。当正确认识疾病后, 逐渐适应正视现实, 具有良好的遵医行为, 能够积极配合手术、放疗和化疗等规范治疗, 对生活充满希望, 然而一旦并发脑卒中后, 除引起多种躯体功能障碍, 还常导致心理运动失调, 加重悲观、抑郁程度。不仅影响神经系统康复和治疗, 严重时可促使患者死亡。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脑卒中后抑郁症对患者的全面康复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升高、使躯体疾病治疗复杂化、影响肢体及语言的康复等[5], 是影响患者功能恢复和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通过早诊断、早治疗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对防止并发脑卒中后抑郁具有积极作用, 建议家属要关注患者心理与情绪的变化, 在生活上的照顾, 多和患者沟通交流, 多引导, 多鼓励, 树立治愈信念, 以提高生活质量, 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防止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方法 对46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12周的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干预组用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法, 对照组用常规护理法, 两组患者在入组时及治疗4周、12周后分别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护理干预的效果。结果 干预组Barhel指数在第4周、12周评定时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护理干预措施对防止恶性肿瘤并发脑卒中后抑郁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恶性肿瘤,脑卒中,抑郁,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吕文回, 张分明.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研究[J].临床荟萃, 2006, 18 (15) :858.

[2]徐文炜, 张友良.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5, 5 (10) :98-99.

[3]赵红.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100例随机分层[J].中国临床, 2003, 12 (7) :4286.

[4]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86-587.

脑卒中后抑郁的中医治疗 篇2

【摘要】脑卒中后抑郁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后精神障碍,因其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时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故其临床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医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治疗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合历代医家经验及现代中医研究结果,对本病进行简要论述,并对中医情志治疗、针灸、康复等中医综合康复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中医治疗;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4-0016-02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上从治疗和康复方面均广泛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其致死率在逐年下降,但随之而来出现的心理障碍问题却逐年增多,脑卒中后抑郁在临床最为常见。脑卒中后抑郁不但是一种情感障碍,同时也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影响认知功能损害恢复、增加脑卒中后致死率,甚至导致病后自杀率升高的潜在危险因素,其出现亦将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不利于患者功能恢复[1]。古代中医对脑卒中后抑郁没有明确论述,近年来,中医界许多医家都对此作了探索,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独到见解。笔者综合历代医家经验及现代中医研究结果,对本病进行简要论述,并对情志治疗、针灸、康复等中医综合康复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1中医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认识

中医学的“郁”,在临床上多是指以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古人有“情志之郁”与“因病而郁”之说,情志之郁即“因郁而病”。清代医家顾锡在《银海指南》中指出“气血不顺,脉不和平,即是郁证,乃因病而郁也”。脑卒中后抑郁是典型的“因病而郁”,其病机既有中风阴虚阳亢的特点,又有郁证肝气郁滞的特点。《古今医统大全》记载:“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即郁之久,变病多端”。《类证治裁》记载:“七情由起三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而成劳”。患者卒中后出现思虑过度,伤及肝脾等脏器,致气机不畅,运化失司,痰湿内生,脉络不通,影响血脉运行,心神失养。可见脑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是以气机郁滞为先,影响到心、肾、肝、脾等脏器,并由此而出现痰凝、血瘀、气血亏虚等病态链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本病的辨证,属于虚实夹杂,虚为本,郁为标,临证应掌握其病变规律,抓住本病乃先病于气,之后伤及血,并且本病可发生在脑卒中后的任何阶段,对本病的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均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及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2中医综合康复措施

21重视中医情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应以药物与非药物疗法密切配合,尽早介入中医中药,且早期应以中医情志治疗为主,甚至可纯用中医情志疗法,如华岫云所说:“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银海指南》言:“凡患是症者,宜自为节制,皆非草木所能奏效,所谓妙药难医心上病也”。本病的治疗,必须注重心理疏导,用语言等消除或减缓其不良心因。因此,中医情志疗法,特别是以情胜情疗法,对于郁证,特别是那些处于不良心境或劣性情感状态的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无法替代的治疗作用,它可暂时地改善患者的情感状态,让患者从被动治疗的角色转变为自觉主动参与到康复治疗中去,使疾病的治疗出现转机。当然,当躯体病变较明显且顽固时,适当地运用针药等更有助于本病的恢复。

现代医学认为,高兴、愉快是积极的情绪,它可使新陈代谢加速,调节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对抑郁及脑卒中的康复均产生良好的影响,是消除抑郁病症的重要途径[2]。《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气和”是指喜悦的情绪,使人一身之气和顺,气机调畅,脏腑生理功能正常。精、津、气、血生化不息,营卫循行畅通,阴平阳秘,生命活动健旺。“志达”是指喜悦的情绪能调整人的心理活动。所以张景岳说:“若思虑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这种调节精神活动以养心调神的方法,即所谓调节人的内环境。另外,创造良好的外界条件,按四时的变化对居室的温度、湿度、空气、色调的调节,使之处在舒适、和谐、优美的环境中,亦有助于情志的调适,即所谓调节人的外环境,也是畅情的必要措施。总之,正如《灵枢·本神》所言,“和喜怒而安居处”,使情绪乐观愉快,胸襟豁达开朗,在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中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22结合针灸提高临床疗效脑卒中后抑郁服用药物治疗,一般起效在3~10d。针灸治疗以调神理气、疏肝解郁、调理气血为治则,其机制和作用在于能协调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不但可以改善抑郁,而且可以提高中药疗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以脏腑及经络循行路线为依据,采取调整阴阳、补泻兼施、辨证加减的原则选穴,主要有耳针、水针、电针、皮肤针及灸法等。目前针灸选穴思路较多,主要有以四肢腧穴为主的宁心安神法,如神门、三阴交、四神聪等;以督脉经穴为主的调脑安神法,如百会、神庭;以调节阴阳跷脉为主的选穴,如申脉、照海;以头部腧穴结合体穴为主的其他选穴;以心、脾、胃、膀胱经的选穴,心、脾、胃经以取五腧穴为主,膀胱经以取背俞穴为主,虚证多取病机所在脏腑所属经脉原穴和背俞穴,实证多取五输穴,实证补泻结合、以泻为主,虚证针用补法,同时给予艾灸治疗,可增强温补作用。

23及早配合康复治疗现代康复医学理论认为[3],人脑具有可塑性,运动或康复运动可促进和影响人脑的功能重组。研究表明[4],早期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认知功能,可以给患者提供安全感,主动、积极、持久的进行康复训练能消除各种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恢复患者回归社会的勇气,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有运动疗法、高压氧疗、电磁刺激治疗、音乐疗法等[5]。不同频率的重复经颅电刺激治疗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及代谢,改善局部脑血流量和脑代谢情况,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而高压氧治疗可增加脑部供氧,促进脑部血管修复和神经系统恢复;运动疗法则可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使血氧含量提高,改善脑部供血供氧,减少机体代谢废物的堆积,促进神经系统的康复。此外,更深层的作用是,运动疗法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肌力、行走能力等,增加患者的社会参与度,使患者树立信心,促进患者进一步恢复。而音乐疗法则是对大脑边缘系统和脑干结构等直接产生作用,可使患者精神振奋,并且使患者思维活跃,激励正常的行为,提高患者的应急能力,从而使患者原有的生活能力得以发挥。纵观这些康复治疗手段,不难发现,这些治疗手段与中医治疗思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运动疗法、高压氧疗、电磁刺激治疗等治疗实际上与中医调神理气、调理气血的作用相符,而音乐疗法则恰好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6],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预后,并且符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机制。

24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临床以减少复发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相对较轻,但反复发作是严重困扰患者的一大难题。研究表明,脑卒中后1个月内是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高峰期,发病率在20%左右;卒中后3~4个月脑卒中后抑郁症患病率在20%~60%之间;卒中后1年内抑郁的累计发病率在40%左右,而且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死亡率要高于非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7]。因此,临床中运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及疾病的复发。①未病先防。对新发脑卒中患者,平素应注意加强患者心理健康指导,培养患者良好的性格和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应常规进行情绪评估,加强心理疏导,及时发现抑郁患者,及时进行干预及治疗。②已病防变,已病防复。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关键在于彻底治疗,应及时、足量、足疗程治疗。本病若治疗不彻底,易导致抑郁症慢性化,并加重躯体疾病,导致出现精神症状、自杀或反复发作。而社会支持系统对于本病的治疗及预后起着关键作用,应尽可能的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理解与支持有利于缓解症状,减轻病耻感与罪恶感,降低孤独感,增强治疗信心,减少复发。当然,中医情志治疗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缓解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解决人际关系冲突,提高应对技巧,长期的心理治疗还能完善人格。

此外,应重视阳气在脑卒中患者季节性抑郁发作治疗的作用。春天本就是抑郁症发作的高发季节,顺应季节的变化,生活起居宜早睡早起,春季阳气生发,阳气不足者,生发不足。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养气助生发,但要谨防生发太过,阳气不藏而发生躁狂,同时注重冬天阳气的温降潜藏,早睡晚起,适当服用膏方。

3展望

脑卒中后抑郁的西医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药采用综合防治的效果已得到业界的肯定,具有广阔的前景。在今后临床研究中应注意,中医防治本病的方法很多,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并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再者,中医防治本病机制仍不明确,应进一步探讨其机制,以开拓防治脑卒中后抑郁的新疗法。近年来防治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颇多,但因本病的最终病因仍未明确,最终疗效确定仍需通过细致严格的临床研究,故临床研究应加强各种方法的随机对照观察,增加样本量,疗程及随访时间要长,以进一步提高研究可信度及可比性。

参考文献

[1]Bhogal SK,Teasell R,Foley N, et al.Lesion location and poststroke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in the literature[J].Stroke,2004,35: 794-802.

[2]齐铁钢,张泓.调情志对缺血中风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4): 7-8.

[3]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6.

[4]王瑞莉,安学林.心理干预联合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5: 303-305.

[5] 乐趣,屈云.卒中后抑郁的康复治疗进展[C].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613-617.

[6]凌方明,岳丽丽.中风后抑郁症辨治的临床思路与方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6(4):519.

[7]张长青,方向华.卒中后抑郁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1):63-65.

脑卒中并发抑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盛平社康中心接收上级医院转回的113 例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2005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3], 全部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呼吸衰竭与精神性疾病患者。其中男70 例, 女43 例;年龄36~85 岁, 平均 (56.01±7.23) 岁;合并症:高血脂20 例, 冠心病11 例, 糖尿病20 例;高血压病程1~40 年, 平均 (19.52±3.21) 年;平均收缩压 (135.62±23.51) mm Hg, 平均舒张压 (75.21±12.36) mm Hg;脑卒中诊断分型:缺血性脑卒中67 例, 出血性脑卒中46 例;体质量指数21~35 kg/m2, 平均体质量指数 (29.01±2.31) kg/m2;服用降压药79 例, 高血压家族史59 例, 脑卒中家族史28 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49 例, 医保64 例;婚姻状况:有配偶96 例, 无配偶17 例;人均月收入 (3521.36±323.56) 元;吸烟55 例, 饮酒70 例;脑卒中部位:左侧大脑半球6 例, 右侧大脑半球30 例, 额叶74 例, 脑干3 例;文化程度:小学35 例, 初中33 例, 高中29 例, 大专/ 本科16 例。

1.2 研究方法由研究者对纳入条件的患者采用不记名方式一对一问卷调查, 遵循保密原则, 采用统一指导语, 向患者详细讲解问卷填写的要求, 详细解释患者有疑问的调查项目, 调查期间不暗示患者的正确或错误选项, 确保患者按照自身如实的意见填写。

1.3 观察指标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 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病程、血压水平、脑卒中诊断分型、体质量指数、服用降压药、家族史、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吸烟、饮酒、脑卒中部位与文化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字2检验, 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影响因素, 以P<0.05 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单因素分析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 (抑郁症组) 43 例, 所占比例为38.05%, 参照汉密尔顿量表, 轻度抑郁症29 例 (25.66%) , 中度抑郁症10 例 (8.85%) , 重度抑郁症4 例 (3.54%) 。其中女性患者、合并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程>15 年、自费医疗、无配偶、人均月收入≤2000 元、高中或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抑郁症发生率明显增高,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年龄、血压控制平稳、脑卒中诊断分型、体质量指数、服用降压药、高血压家族史、脑卒中家族史、吸烟、饮酒与脑卒中部位等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续表1

2.2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婚姻状况与人均月收入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独立影响因素, 其中自费医疗、无配偶、人均月收入≤2000 元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0.698、4.215、7.245,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 是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最为危险与最根本的因素。脑卒中是指局灶性神经功能受损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其发病急骤[4]。脑卒中后抑郁症不仅增加患者的躯体症状, 且严重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 增加医疗费用与住院时间[5]。因此, 脑卒中后抑郁症成为了国内外普遍关心的问题。情绪低落, 情绪失控, 以自我为中心, 意志力、自制力与日常生活能力减退是PSD的主要临床特征[6]。目前, 我国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20%~75%, 其中脑卒中后2~12 个月并发抑郁症的发生率最高[7]。但关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尚无明确的定论。结合本研究结果, 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内科基础病、高血压病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与文化程度。

3.1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性别的关系就抑郁症高危人群而言, 相关研究报道认为, 由于不同性别患者心理特征与基因特点的差异, 女性抑郁症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男性患者[8]。而高血压合并脑卒中作为一种应激性事件, 女性患者更容易处于紧张状态, 并导致长期的应激性状态[9]。另有研究显示, 脑卒中3 个月时女性高血压合并脑卒中患者并发PSD的风险更高, 其可能与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 丧失配偶的女性患者由于神经质个性, 内分泌水平的异常改变, 导致女性患者成为了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发病危险因素[10]。

3.2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内科基础病的关系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是血管性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 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其与文献[11] 结果相一致。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是慢性疾病, 其与心理因素具有明显的关系, 由于脑卒中作为应激性事件, 且当自身应激反应水平越超出自身承受能力, 从而出现心理负面情绪, 甚至出现抑郁情绪[12]。血管性危险因素增加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发生风险的主要原因为生理- 心理应激性反应的增加[13]。

3.3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病程的关系高血压是一种身心性疾病, 社会心理学在高血压发生与发展期间发挥重要的意义。文献[14-15]显示, 高血压病程越长, 其应激性反应程度越大, 则越容易抑郁情绪。因此,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病程具有紧密的关系。

3.4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婚姻状况的关系婚姻是人类在社会中的重要支持系统之一, 是社会的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无配偶患者由于长期处于孤独状态。当独自面对困境时容易出现恐慌与焦虑, 并出现消极情绪, 间接导致抑郁症的出现[16]。因此, 无配偶可作为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3.5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家庭经济状况的关系家庭经济状况是重要的家庭支持因素, 其中自费医疗、人均月收入过低增加的家庭经济负担, 从而增加患者心理负担, 从而增加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发生风险[17,18]。

3.6 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与文化程度的关系由于高中及其以上文化水平患者对疾病理论知识层面的理解相对较为乐观, 不容易出现焦虑、恐惧, 缺乏较为全面、准确乐观的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 最终准确度过患病期[19,20]。

本研究结果显示, 自费医疗、无配偶、人均月收入≤2000 元是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 增强社会家庭支持系统是降低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发生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

脑卒中并发抑郁 篇4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抑郁的临床特点和针刺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8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来诊断和评估,再给予针刺治疗1个月。结果:痊愈18例,占20.93%;显效32例,占37.21%;有效28例,占32.56%;无效8例,占9.30%;临床治愈率(痊愈+显效)为58.14%。结论:脑卒中后抑郁采针刺治疗效果较好,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并能够提高患者脑卒中后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针刺治疗

卒中后出现抑郁症状是脑血管病的常见并发症,一般认为如果症状持续2周以上,即可诊断为卒中后抑郁(PSD),主要表现为情绪的异常低落,以及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差,直接影响到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与生活质量。对PSD的发生率临床报道不完全相同,多在30%~60%,笔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PSD发生的原因,并采用针刺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针灸门诊及住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共86例。其中男50例,女36例;年龄41~75岁,平均(57.48±6.98)岁;病程2周~6个月;脑出血26例,脑梗塞60例。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CT或MRI确诊。抑郁症诊断符合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要求[2]。所有病例均意识清楚,无明显认知障碍或失语症状,既往无脑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疾病,发病后亦无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1.3 评定方法 (1)抑郁症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轻度抑郁:HAMD≥20分,表现为多愁善感,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中度抑郁:HAMD≥27,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精神性运动迟滞,自我评价过低,语言减少;重度抑郁:HAMD≥35,表现为终日不语,妄想,反复出现绝望念头或自杀行为。

(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SSS)评定:参照《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缺损程度评分量表》。根据患者的上肢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面瘫症状等进行评分,最高45分,最低0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2 治疗方法2.1 一般治疗 各病例均予脑血管病的神经营养、降压、降糖、降脂等常规药物治疗,并结合脑卒中后一般针灸治疗,取穴多以手足阳明经为主,上肢主要取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主要取血海、风市、足三里、丰隆、三阴交、悬钟等,平补平泻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 个疗程,观察2~3疗程。2.2 抑郁症的治疗 主穴:百会、四神聪、内关、太冲。配穴:太阳、印堂、人中、风池、本神、大椎、神门、合谷、阴陵泉、照海等,并可加用头针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颞后线等,平补平泻手法,一般主、配穴各取2~3穴。要求体针每穴采用提插捻转1min左右,头针以捻转法行针1min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如取穴与脑卒中的一般针灸治疗相同,则不必重复取用。3  疗效观察与结果3.1 疗效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表现及HAMD、MSSS量表评分等进行综合判定疗效。痊愈:精神和躯体的核心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滞、言语及动作减少)消失,HMAD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75%,MSSS减分率≥85%;显效:精神和躯体的核心症状基本消失,自知力基本恢复,HMAD减分率≥50%,MSSS减分率≥45%;好转:精神和躯体的核心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自知力部分恢复,HMAD减分率≥25%,MSSS 减分率≥15%;无效:精神和躯体的核心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自知力无恢复,HMAD减分率<25%,MSSS减分率<15%。3.2 治疗结果:痊愈18例,占20.93%;显效32例,占37.21%;有效28例,占32.56%;无效8例,占9.30%;临床治愈率(痊愈+ 显效)为58.14%。4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康复护理 篇5

1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

目前脑卒中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一般认为有内源性机制和外源性机制两种因素。内源性机制认为[4]:脑内定位的神经病理学改变所引起的神经递质活动和脑内整合调节功能障碍是导致卒中后抑郁发生的主要原因, 这可能与大脑损害引起去甲肾上腺素 (NA) 和5-羟色胺 (5-HT) 神经递质合成下降有关。外源性机制认为[5]:脑卒中后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经济来源、社会支持、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就业能力的丧失等, 从而导致抑郁的发生。PSD的发生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而有关PSD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

2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特征

(1) 脑卒中后出现肢体的瘫痪使患者的生活不能自理, 担心成为家人的“累赘”, 通常情绪低落, 从而产生抑郁的心理, 甚至导致有轻生的念头。 (2) 还有部分的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过分担心、焦虑, 尤其是以大小便失禁的患者, 再因言语障碍, 无法吐露内心压抑从而产生了自卑感。 (3) 对于平时生活拮据, 经济条件困难的患者来说住院费用构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从而产生了焦虑抑郁的情绪。 (4) 因长期疾病缠身而使患者感到被命运捉弄被生活抛弃, 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 沉闷压抑, 郁郁寡欢。 (5) 少部分患者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后病情虽然稳定, 但疗效提高不大, 因此心理活动表现出忧郁疑虑的情绪, 精神抑郁, 失去信心[6]。

3 脑卒中后抑郁的评估及制定护理方案

3.1 全面准确的评估患者身心情况, 了解其心理活动、精神需求、

病情变化从而发现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 以寻找引起抑郁症状的原因。如使用症状自评量表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张明圆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21-126, 184-188.]评定患者的心理障碍;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381-385.]评定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张明圆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21-126, 184-188.]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Barthel指数 (Barthel index)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381-385.]评定日常生活活动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能力。根据综合评估结果,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干预方法及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3.2 康复护理方案

患者入院后, 应全面收集资料, 以评估患者身心状况, 从而找出抑郁发生的主要原因, 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 制定合适的心理护理方案。了解其心理活动、精神需求、病情变化从而发现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 并多与患者交流、倾听患者的心声, 了解其患者的心理活动, 并及时地调整护理方案。

4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治疗, 包括几个方面, 具体如下[7]: (1) 药物治疗:包括三环类药物, 如药物有阿米替林、丙米嗪等;5-HT再摄取抑制剂, 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精神兴奋剂, 如利他林、苯丙胺等;非经典抗抑郁药, 曲唑酮, 米安色林等。 (2) 功能锻炼:包括保持患肢良肢位, 加强患肢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 改善吞咽、进食等功能, 提高平衡、协调及控制能力, 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如翻身、起坐、站立、行走、吃饭、穿衣、洗漱等。 (3) 心理治疗:主要有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治疗、精神分析疗法、婚姻家庭治疗等, 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个性特征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帮助患者学会控制情绪, 改善大脑功能, 促进躯体功能的康复[8]。 (4) 家庭和社会支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可使患者精神上得到慰藉, 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康复治疗, 增加对治疗的依从性, 从而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5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护理

针对患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 心理康复护理是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 在护理过程中, 通过良好的医患关系、有效的交流, 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行为, 促进其疾病的康复[11]。

5.1 急性期心理特点

脑卒中起病急骤, 患者突然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工作岗位和亲人、朋友不适应, 加上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 不知道该病的特点及预后, 使其患者在面对躯体的瘫痪、言语的丧失而过度恐惧、恐慌和焦虑不安, 故其要进行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方案:脑卒中急性期心理护理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首先入院时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患者, 并进行自我介绍, 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待患者如亲人, 使患者感到温暖;并及时向患者分析所出现的疾病的症状, 及传递治疗的效果, 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点等知识, 从而减轻恐慌及焦虑感;最后, 护理人员应具备娴熟的专业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取得患者的信任, 同时向患者介绍医院的先进医疗设备, 使患者相信医院的技术,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2 恢复期心理特征

由于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速度较快, 患者容易产生过高的期望, 但进入脑卒中恢复期以后, 躯体的功能恢复速度比起急性期要慢得多, 容易出现期望性焦虑。故要对其进行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方案:在此阶段要加强心理疏导, 使患者振作起来, 还要必需培养和指导患者提高心理素质, 如音乐疗法和掌握一种应付剧烈情绪刺激的应急能力, 教患者控制情绪变化的技巧, 如当患者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时马上闭目做缓慢呼吸5~6次或缓慢数1~100等等。鼓励患者与其他病友接触交谈, 并请同室病友与患者交流经验, 同时鼓励其好转的病友现身说法, 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3 后遗症期心理特征

由于脑卒中容易带来严重的后遗症, 而且遗症期患者的康复速度比恢复期更慢, 加上住院时间长且多次住院, 生活自理困难, 又因亲人或子女关心不够, 病后无人照顾, 又增加经济负担, 甚至患者由于长时间承受疾病的折磨, 从而产生轻生、绝望的心理, 故要对其进行心理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方案:此时期护理要采用宣泄疏导、关心鼓励的护理方法, 耐心的倾听患者的述说, 把压抑在内心的想法倾诉出来。在生活上多关心患者、多照顾患者, 以爱心、耐心、细心、关心、不急躁、不厌烦, 包容患者, 宽容患者, 并力争解决实际困难, 给予子女般体贴安慰和鼓励, 多与患者的亲人、子女联系, 让其多多关心患者, 并陪同患者进行室外活动, 以及多给患者讲解励志方面的书籍。使患者转变心态, 放弃绝望轻生的念头,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困难[10]。

在护理工作中既要加强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和生活护理, 还应重视心理护理。有研究表明[9], 对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明显减轻焦虑、自卑、烦躁、悲观厌世的心理, 增加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综上所述, 脑卒中患者由于病后致残的痛苦, 患者多表现有心理障碍, 以抑郁较为常见。脑卒中后抑郁可能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脑卒中病灶的位置、患者的个人嗜好、患者的性格特点以及家庭社会支持等综合因素有关, 严重妨碍了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社交, 所以脑卒中后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非常的重要[13]。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能有效减轻脑卒中的抑郁情绪, 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接受治疗的依从性, 使其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增强其ADL能力, 提高生存质量[14,15,16]。

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 篇6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3年6月—2014年2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科选取脑卒中的住院患者308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1脑卒中诊断标准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标准[4]。2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确诊。3入院时意识清楚,病情稳定,可接受动作性指令;4同意研究知情同意书上面的要求。排除标准:1精神症状。 2有听力、理解和认知障碍者。3有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者。4进行性脑卒中患者。5拒绝测评和中断测评过程者。

1.2方法1一般人口学资料。2多模式方法诊断量表[5](MMADD):由Beck抑郁调查表(BDI)中的内心症状11项和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RSD)中的内心症状9项组成。BDI为自评内容, 由患者本人打分, 不识字者, 由评测者阅读每项内容, 由患者选择评分。 HRSD为他评内容, 由调查者向患者提问并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抑郁程度越严重。无抑郁:HRSD心境或BDI悲哀项均1分及以下;内心症状总分: HRSD和BDI均<5分。3改良Bathel指数[6](MBI):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赋0~15分不等,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其生活自理能力越强。4家庭关怀度指数[7](APGAR):包括5个条目。采用3分制评分法,分值越高表明家庭该项功能越良好。总分为0~3分表示家庭功能严重障碍; 4~6分表示中度障碍;7~10分表示良好。5社会支持评定量表[8](SSRS):共10个条目,每条按1~4分评分,评分≤22分为低水平支持,22分<得分≤44分为中水平支持,得分>44分为高水平支持。6Berg平衡量表[9](BBS):共14个条目,每个条目0~4分,总分0~56分, 得分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得分低于40分提示有高度跌倒的风险。由两名经过培训的研究生在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原发病和神经学症状72 h内没有进展的情况下进行测评。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进行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在308例脑卒中患者中男性200例, 占63.93%;女性108例,占36.07%;年龄31~80岁,平均(60.74±10.19)岁。脑梗死293例,占95.13%;脑出血8例,占2.59%;脑梗死合并脑出血7例,占2.28%;病程3~135 d,平均(11.10±9.93)d。按照CT结果确定的病灶大小以及肢体障碍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中和重度3种,其中轻度患者138例,中度113例,重度57例。

2.2PSD发生率有抑郁症状的为139人,其中重度抑郁9人,中度130人,发生率为45.13%。

2.3 PSD的单影响因素分析睡眠质量、患慢性病、首次发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左侧半球病灶、额叶病灶、多发病灶、患病严重程度、语言障碍和平衡功能受损情况与脑卒中后抑郁发生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PSD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脑卒中患者是否有抑郁症状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的睡眠质量、患慢性病、首次发病、ADL能力、左侧半球病灶、额叶病灶、多发病灶、患病严重程度、语言障碍和平衡功能受损情况10个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在 α=0.05的水平上,共有3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分别是睡眠质量、首次发病和左侧半球病灶。见表2。

注: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讨论

本研究显示,PSD发生率为45.13%,高于国内其他学者报道的发生率(25.3%~41.5%)[8,9],这与诊断工具的选择和本研究的对象绝大多数处于发病早期,患者情绪波动大有关。

结果显示,重度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发生率要高于轻度患者,与李婉仪等[10]研究结果一致。复发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率要高于首发患者,其原因是由于随着脑卒中患者发病次数增多,患病严重程度加重,导致的PSD发生率在增高。此外,ADL、语言障碍、平衡功能与PSD发生存在着密切关系。有研究表明,肢体功能越高、生活能力越强,其PSD发生率就越低[11],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若患者出现语言障碍,使患者出现与外界沟通交流困难,导致患者的自我感受逐渐恶化,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尤其运动功能和社交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 导致PSD发生率增高[12]。从患病部位分析,左侧半球病灶、额叶病灶、多发病灶与PSD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Zhao等[13]研究也发现老年抑郁患者左侧半球海马明显小于右侧半球海马,此外,由于绝大数人为右利手,其大脑优势半球为左侧半球,在语言、逻辑思维、分析综合、计算能力方面占有优势,因此左侧半球受损更容易发生PSD。国外研究显示,通过对额叶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14],表明了额叶受损对PSD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结果显示,睡眠质量好的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可能性要低于睡眠质量差的患者,与国外研究一致[15,16],其原因为患者发病后出现卒中后疲劳导致睡眠质量下降[18],而卒中后疲劳与PSD的发生具有一定关联性。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发生PSD的可能性要高于无慢性病的患者,且随着患有慢性病数量的增长而PSD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与国内研究一致[8,9],其原因是由于所患疾病越多,各种症状越明显,患者的应激反应越大,如果应激水平超过了患者的应变能力,就容易引发情感障碍[9]。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质量、首次发病和左侧半球病灶是发生PSD的危险因素。因此,在临床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及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对患者的抑郁情绪进行适当干预,减轻抑郁情绪对患者的影响,尤其要特别注意睡眠质量差、首次发病和左侧半球病灶的患者,预防PSD的发生。

脑卒中并发抑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12月在北郊医院神经内科出院的脑卒中患者,共100例。纳入标准:(1)脑卒中诊断明确,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7];(2)神志清楚;(3)言语清晰;(4)合作良好者。排除标准:(1)昏迷或神志不清;(2)已诊断为痴呆;(3)失语;(4)严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5)不能合作者。

1.2 方法

1.2.1 一般情况包括:

①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吸烟及饮酒嗜好等;②疾病相关情况:包括本次住院时间、脑卒中病变性质及发病次数、既往病史如脑血管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

1.2.2 抑郁状态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Scale,SDS)进行评定。此量表是由Zung编制于1965年,分为20个自评项目,采用1~4级评分法(1分:无或偶尔有;2分:有时有;3分:经常有;4分:总是如此)。指标为总分,最低20分,最高80分,我国量表协作组做出的中国SDS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1分,即总粗分>41分表示存在抑郁性情绪障碍,分值越高,抑郁倾向越明显[18]。

1.2.3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进行评定。ADL用于评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此量表共有20项,按4级评分(1=自己完全可以做、2=有些困难、3=需要帮助、4=根本没办法做)。总分最低20分,为完全正常,大于20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最高80分。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19]。

1.2.4 认知功能

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进行评定。MMSE是由Folstein编制于1975年,它是最具影响的认知缺损筛查工具之一。此量表共30小项,检测内容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即刻记忆、注意力和计算能力、短期记忆、物品命名、语言复述、阅读理解、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描图方面的能力。MMSE共30小项,回答或操作正确计“1”分,MMSE总分范围为0~30分。MMSE总分和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张明园等[18]根据教育程度划分正常与认知缺损的分界线:文盲组(未受教育)17分,小学组(教育年限≤6年)20分,中学或以上组(教育年限>6年)24分。在此分界值以下有认知功能缺损。MMSE信度良好,应用前述分界值检测痴呆,敏感性达92.5%,特异性为79.1%。

1.3 资料收集方法

在神经内科选择符合条件的病例,于患者出院前一天,经患者知情同意后,由专人对其进行测查,并审核无误后,收集整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关分析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P<0.05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见表1~3):100例脑卒中出院患者中,男70例(70%),女30例(30%);年龄26~80(63.29±12.96)岁;文化程度(受教育年限)0~15(6.1514.05)年;已婚者88例(88%),离异或丧偶者12例(12%);体力劳动者69例(69%),脑力劳动者31 (31%);吸烟者50例(50%);饮酒者30例(30%)。本次住院时间6~31(15.30±5.21)天。

**P<0.01

*P<0.05;**P<0.01

2.2 抑郁状况、日常活动能力及认知功能

本研究显示:脑卒中出院患者抑郁者为38例(38%),正常者62例(62%),本研究显示:脑卒中出院患者抑郁者为38例(38%),正常者62例(62%);抑郁的平均分为(38.81±8.14)分,最小值为21分,最大值为57分。脑卒中出院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者为32例(32%),正常者68例(68%);日常活动能力存在障碍者占92例(92%),正常者8例(8%)。

2.3 抑郁的危险因素

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工作性质等基本资料,疾病相关情况、ADL、MMSE等因素,分析与脑卒中出院患者抑郁的影响。单因素结果显示:工作性质、住院时间、脑血管病史、脑卒中次数、日常活动能力、认知功能与脑卒中患者出院时抑郁状态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关分析也显示唯有日常活动能力是脑卒中出院患者抑郁的独立的影响因素(P<0.01)。

3 讨论

3.1 脑卒中出院患者的抑郁状况应引起高度关注

国、内外文献报道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差异很大,2年内其总体发病率为25%~80%,但多数研究为30%~50%[3,20,21,22,23,24,25],卒中后2周内发病率为6%~41%[26,27,28]。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机制复杂,目前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卒中后抑郁发生是建立在卒中基础上的、多因素介导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和社会心理机制共同参与的结果[29,30]。本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的抑郁的发生率为38%,与国内多数报道相一致。因此,脑卒中患者在出院时进行早期筛查、识别并早期干预非常重要,应给予高度关注。

3.2 脑卒中出院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出院患者抑郁状态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吸烟及饮酒等无明显关系,各文献有关报道也尚不一致[3,12,21,23,31,32];而与脑血管病史、脑卒中次数、住院时间有关(P<0.05),即有脑血管病史、住院时间长易发生抑郁,这与有关研究相一致[24,25,33]。而本研究结果发现脑卒中次数越少更易出现抑郁情绪,与文献报道截然不同[25,33],可能本研究受样本量、研究对象的人口特征等限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深入研究。

有文献报道,高血脂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病史与脑卒中抑郁相关[3,12,24,28,32],本研究未显示出类似结果,上述因素与之无明显关系。而卒中患者的工作性质与脑卒中患者出院时抑郁状态有关(P<0.05);而工作性质中体力劳动者较脑力工作者在卒中后更易出现抑郁情绪,国内尚未有报道;本研究结果及可能发生的原因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深入研究。

本研究显示,脑卒中出院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抑郁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ADL对脑卒中出院患者抑郁状态较为重要(P<0.01),即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低抑郁状态越差,这与大量研究结果相一致[13,21,23,27,28]。严重的脑卒中使患者出现明显的肢体运动障碍、言语障碍,导致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而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由完全独立突然陷入被动状态后对现状的适应困难[27]。有研究推测可能的原因为严重的残疾可能反映了脑卒中的病灶范围更大,其很有可能累及情感调节相关的脑区所致[34]。因此,肢体康复训练也是出院患者不可忽视的重点,加强卒中患者的肢体康复训练,改善抑郁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害,多数学者认为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有明显的关系,但二者的因果关系仍存在争议[35]。本研究显示,脑卒中出院患者抑郁状态与认知功能有关,即患者认知功能越差可能越易发生抑郁情绪。此结果与有关报道一致[3,9,28,36,37]。提示加强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康复,对改善抑郁情绪也是必要的。

4 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60例临床治疗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国际疾病分类-10器质性抑郁/器质性焦虑发作诊断标准[2], 以及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 患者无昏迷、认知障碍、精神病史、失语等障碍, 一些患者有自杀行为。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语言减少、烦躁不安、缺乏对生活以及各种事物和活动的兴趣、睡眠障碍、思维迟钝、食欲不振、自杀倾向、幻想或者幻觉等,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32例) 与对照组 (28例) , 观察组男21例, 女11例, 年龄最大75岁, 最小49岁, 平均年龄 (69.22±5.73) 岁, 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3年, 平均10.1个月, 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6例, 中学19例, 小学7例;对照组男17例, 女11例, 年龄最大74岁, 最小50岁, 平均年龄 (68.89±5.53) 岁, 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2年, 平均11.1个月, 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6例, 中学15例, 小学7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临床表现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氟西汀、盐酸舍曲林片等西药治疗, 具体用药频度和剂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状况适当调整。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药治疗, 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检查, 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有无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根据病情和中医辨证分型逐步减少相应的药物直至停止服用。根据抑郁证辨证论治将患者的病情分为五个类型:①肝气郁结型, 对该类患者的治疗主要应用疏肝理气、解郁安神的药物, 予柴胡疏肝散加减;②痰气郁结型, 对该类患者的治疗主要应用行气开郁、化痰散结的药物, 予半夏厚朴汤加减;③气郁化火型, 对该类患者的治疗主要应用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的药物, 予丹栀逍遥散加减;④心脾两虚型, 对该类患者的治疗主要应用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的药物, 予甘麦大枣汤;⑤心肾两虚型, 对该类患者的治疗主要应用滋养心肾的药物, 予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3]。持续治疗8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4]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5]对2组患者的抑郁情况和焦虑情况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前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治疗后观察组焦虑、抑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抑郁症又被称为抑郁障碍, 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 该病患者往往会出现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 从医学角度上讲其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同时, 抑郁症也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 尤其在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年患者长年遭受疾病的折磨, 耐受力差, 加上担心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遭受亲人的冷落等因素, 更容易表现出言语减少、烦躁不安、缺乏对生活以及各种事物和活动的兴趣、睡眠障碍、思维迟钝、幻想或者幻觉甚至自杀倾向等精神异常行为, 最终演变成抑郁症。据国外有关统计资料表明, 卒中后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20.28%~40.47%。而近年来, 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 脑卒中发病率逐渐升高并趋于年轻化, 患者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使得卒中后抑郁发病率逐渐上升。因此, 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提高脑卒中抑郁的治疗效果显得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发现, 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患者的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或者脑内5-羟色胺发生了变化, 这些递质会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渐减少, 最终出现复制障碍而发病。脑卒中后抑郁目前在西药治疗上主要通过氟西汀等药物治疗, 另外予以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排解患者的消极情绪。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 该方式逐渐在脑卒中抑郁患者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从中医角度上讲, 脑卒中属于中风的范畴, 该病的病因主要包括热、风、痰, 同时与气血亏虚也有一定的关系, 脑卒中抑郁便属于中医的郁证。在中风的基础上, 由于热、风、痰交搏郁结导致了气血郁滞化热, 神明失其清展、肝气失其条达从而导致了抑郁和焦虑情绪, 因此在治疗上应该以益气养血、化痰熄风以及清热开郁为主。本文采用回顾性的方式, 对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 其中有28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 主要是通过应用氟西汀等西药;另外32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并遵循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相应的处方药。主要包括柴胡疏肝散加减、半夏厚朴汤、丹栀逍遥散、甘麦大枣汤、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等, 这些药物各具不同的清心宁神、清热解郁、降血压等作用, 能有效疏通患者的血气, 发挥良好的疏肝理气、解郁安神、行气开郁、化痰散结、清肝泻火、养心安神效果, 再通过西医护理和中医调理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治疗患者的抑郁焦虑。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和抑郁情况进行评分, 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 经治疗后焦虑、抑郁评分得到明显改善, 且观察组焦虑、抑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P<0.05) 。由此表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32例) 与对照组 (28例) 。对照组采用氟西汀等西药治疗,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2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抑郁、焦虑等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在治疗前焦虑、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 经治疗后焦虑、抑郁评分得到明显的改善, 且观察组焦虑、抑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朱韫钰, 余波, 祁奇, 等.娱乐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抑郁状况及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33 (6) :473-475.

[2]罗利俊, 梅俊华, 陈国华, 等.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 35 (10) :779-782.

[3]魏爱环, 王雪梅, 李六一, 等.百忧解联合心理干预及电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 33 (4) :287-289.

[4]彭玉, 李承晏, 张其梅, 等.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程度对患者吞咽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 36 (2) :125-126.

脑卒中并发抑郁 篇9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西酞普兰氟西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0.038

脑卒中后抑郁症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脑卒中后引发的抑郁症,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在临床上常采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舍曲林作为对5-HT的选择性强大,而且对多种神经递质无亲合力,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逐渐将成为卒中后抑郁症的首选药物。本研究以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并以氟西门作为对照进行疗效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2010年收治PSD患者40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和氟西门组,西酞普兰组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40~80岁,病程1~6个月。氟西门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42~78岁,病程1~5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初始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

入组标准:①有脑卒中病史;②符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③无严重心、肝、肾病史及癫痫、青光眼史;④意识清晰,无严重智能障碍:⑤HAMD 17项不少于18分。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口服给药方法,必须单给药,不联合其他抗抑郁药,但允许失眠者给予口服短期小剂量苯二氮卓类药物,疗程6周。

疗效判断标准:采用HAMD評定给药前与治疗后1、3、6周疗效,临床疗效按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级评定,治疗后HAMD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效,≥25%为有效,<25%为无效。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西酞普兰组25例,痊愈15例,显效6例,有效4例,显效率84%。氟西门组15例,痊愈6例,显效6例,有效3例,显效率79.8%,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对比,两组于治疗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显著性下降,两组差异不显著,第3周HAMD评分对比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表明西酞普兰组比氟西门组起效快,见表1。

讨 论

PSD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其发生可能与大脑损害后神经生物学改变有关,因为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和5-HT能神经元及其通路,从而引起两种神经递质水平下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西酞普兰治疗PSD的起效明显快于其他类型的抗抑郁药,这也和西酞普兰是有高度的选择性有关。以西酞普兰治疗PSD并与氟西门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显示西酞普兰对PSD具有良好的疗效,其临床疗效与氟西门相当,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后第3周差异有显著意义,说明西酞普兰起效较快,从不良反应看,西酞普兰也优于氟西门。因此认为,西酞普兰是较好的治疗PSD药物,可应用于临床治疗PSD,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淑先,张少丽,姜玉艳.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3):169.

2 李志榕,黄平,程波.西酞普兰与氟西门治疗卒中后抑郁对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3):226.

3 张子平,谢元元,张娴.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7):1314.

急性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为本院神经内科2009年9月-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79例。入选标准:脑卒中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1],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排除标准:严重痴呆、失语、耳聋及意识障碍等影响抑郁情绪表达者。符合上述标准患者160例, 急性脑梗死患者107例, 急性脑出血患者53例, 男84例, 女76例, 其中合并脑卒中后抑郁状态35例。

1.2 方法

评定工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进行评定:HAMD总分<8分为无抑郁;≥8分为轻度抑郁;≥17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患者同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2]中抑郁诊断标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入院后均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定[3], 其中0~15分为轻度, 16~30分为中度, 31~45分为重度。分析160例脑卒中患者的头颅CT或MRI的责任病灶部位, 并对有抑郁症状 (抑郁组) 和无抑郁症状 (非抑郁组) 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1.3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资料输入SPSS 11.5软件,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共患卒中后抑郁者35例, 发生率21.9%。PSD发病率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升高, 轻型神经功能缺损82例, PSD 14例, 轻度抑郁11例;中型神经功能缺损69例, PSD 15例, 中度抑郁9例;重型神经功能缺损9例, PSD 6例, 重度抑郁4例。

根据头颅CT或MRI结果, 160例脑卒中患者共检出病灶195个, 非抑郁组检出病灶122个, 抑郁组检出病灶73个;抑郁组基底节病灶59个, 占80.8%;非抑郁组基底节病灶78个, 占63.9%。抑郁组基底节病灶比例高于非抑郁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2, P<0.05) 。另外, 抑郁组左半球病灶60例, 占82.1%, 非抑郁组左半球病灶68例, 占55.7%, 病灶位于左半球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明显高于右半球病灶者,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99, P<0.01) 。

3 讨论

脑卒中后直接导致的抑郁占17.7%[4]。龙杰等[5]报道总发生率为34.2%, 其中轻度为20.2%, 中度为10.4%, 重度为3.6%。本研究显示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21.9%, 与参考文献[4]结果相近。抑郁症与原发疾病的关系有两方面的解释, 一是疾病本身症状, 有解剖学和生物学损害的基础, 是内源性抑郁, 为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紊乱所致, 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减少;二是反应性症状, 是个体对疾病打击的精神应激反应, 属外源性抑郁[6]。近年来国外的研究发现PDS的患病率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功能缺陷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由此推断多种因素及认知、躯体的功能障碍等生物因素协同作用促使了PDS的发生。Narushima等[7]研究提示病灶在左侧大脑半球与卒中后抑郁有关。Zhang等[8]研究卒中后抑郁与额颞叶病变关系密切, 与病灶部分在左右半球无关, 研究了卒中后3个月的PSD患者病灶分布, 指出额叶、颞叶及内囊的病灶与PSD有明显相关性。Chatterjee等[9]文章提出皮质下、基底节区的病灶是PSD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David等[10]在研究中发现基底节区病灶易发生卒中后抑郁。Vogel等[11]研究表明皮质下和多发性脑梗死致白质髓鞘脱失, 破坏了神经递质的信息传递障碍而发生抑郁。本研究显示基底节区病灶59个, 占75.6%。Narushima等[7]进行了一项研究, 研究结果为PSD的严重程度和大脑左半球病灶额极之间的距离有明显的负相关性, 右侧病灶无此规律。单小英等[12]研究表明PDS与脑损伤的部位有一定的关系, 研究认为大脑左半球的PSD发生率较右侧更高, 并且越接近额极病灶, 对于PSD的影响就越大。Singh等[13]的研究也表明, 左半球病变发生PDS约为50%, 而右半球病变仅为17%, 且靠近额极的病变与PDS程度有相关性。本研究提示病变部位在基底节和左侧半球的患者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 与以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抑郁严重程度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 PSD发病率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升高。这与文献研究相似[14]。

卒中后抑郁患者因原发病的表现较为突出, 往往掩盖了抑郁的情绪和症状, 导致患者及家属忽略了抑郁的存在;另有些患者及家属虽有情绪的改变, 也误认为是原发病所致而未及时就医, 因此加强对这类患者的疾病识别及检出, 并给予恰当的治疗, 将会大大改善原发病的转归及预后, 结合本研究及文献报道, 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病灶分布密切相关。临床上对于脑卒中患者, 尤其是对病灶位于基底节、左侧半球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应常规行心理测试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进行评定, 在及时治疗脑卒中的过程中, 期望能早发现卒中后抑郁, 重视对抑郁症状的治疗, 使患者早日康复, 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了解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责任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对1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测试检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其中合并脑卒中后抑郁状态35例, 在不同的相关因素条件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总发生率21.9%, 其发生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左半球病灶者较右半球病灶者易发生抑郁状态;基底节区损伤易发生抑郁状态。结论: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能促进抑郁状态的发生,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与责任病灶部位有关。

上一篇:发展瓶颈下一篇:生物检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