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

2024-05-12

大思政(精选十篇)

大思政 篇1

一、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概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比较枯燥的, 向学生讲述理论知识, 但是很多时候学生都不是很理解。但是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人性化, 是一个开放性实践性的综合教育, 能够将大思政的理念加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教程中。 大思政是现在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理念就是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程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进行融合, 建立专门的大思政教育教学体制, 真正的解决掉传统思想政治教学带来的难题等。

现在的高校实践育人都是在大思政的视角下, 并且教学模式将于人作为首要的目的, 真正的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重点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包括校内、外实践, 并且体现其中的育人的价值。

很多时候真正的做到育人的目的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其中涉及到很多繁琐的细节, 只有学校努力是做不到的, 这必须得学生、学校、社会三方结合, 建立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循环体系, 将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创造性调动起来。

二、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目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了, 现在的教学模式不再是以前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播知识的模式了, 而是学生与老师在互动教学的模式下进行教学教程。“三回归”也成为现在教育部门对高校的教学要求, 大学教程主要将理论与校内、外的实践相结合, 真正的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 掌握有关的职业技能, 促进师生的关系, 让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并实现大学生主体性价值回归。

三、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的价值体现

( 一) 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现

在高校想要实行思政教育是十分方便的, 在高校中学生自身有许多实践活动。除此之外, 学生本身也有相关的理论课。高校所需要做到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机会, 使学生将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参加学校社团的过程中可以真实感受到思想教育的真谛, 也能感受到公益的意义。

( 二) 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优化

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对思想教育非常重要。高校要给学生建立一个能使学生联系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环境, 这样的环境有利益学生思想的建立。思想教育的环境一般是社会和学校环境, 但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性, 家庭环境也很重要。高校实施教学时, 应当联系经济文化的内容, 从实际生活方面教育学生。这些环境的建立对教育学生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 三) 对思政教育方法进行改进,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是有加强空间的。我国向来注重社会与集体的教育强度。在我们生活中, 有很多这样的实例, 社会经常请有名望的教育专家为社会众人进行思想教育, 教育的形式多为讲座, 呼吁社会众人要互相友爱关心。如此借鉴到校园中, 学校可以联系校内外的环境, 通过学生与社会的交流, 学生主体思想得到提升, 学生人格才能完美地塑造。这才是学校思政教育的重点。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教育人应该处于良好的环境, 尤其是在大思政视野下进行教育。高校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教育必然是离不开思想教育,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实施可以良好地帮助学生构建高素质素养, 从而为社会培养众多的优秀人才。我国在建设思政教育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完美解决才能真正地使高校的思政教育进步。本文综合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希望能够使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更有效率地实施。

摘要:随着社会的变革高校也不再是将授业知识作为学校的目的, 教书育人最重要的就是育人,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是现在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为了能建立高校实践育人。这不仅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理论, 还对学生大学生涯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帮助。本文就是根据现有的高校思政实践理论, 在大思政的视角下, 对高校思政育人进行详细的讲述, 并描述该模式的建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主体性价值回归的详细论述。

关键词:大思政,思政教育,高校,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艾敏, 赵国艮.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及实现路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3 (4) :53-55.

高校思政课大课堂教学节奏探讨 篇2

高校思政课大课堂教学节奏探讨

傅 龙 华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摘要:在高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政课大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节奏的把握变得复杂化,而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必须控制好课堂节奏。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教学的敏感程度、思维活跃程度的变化规律,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运用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

关键词:大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节奏

课堂节奏主要是指一堂课的张弛快慢及其有规律的变化,它参与知识的呈现与意义建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以具有一定节奏呈现的知识,能增加学习内容的可感性,切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促进学习者领会和掌握学习内容。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教学的敏感程度、思维活跃程度的变化规律,将教学内容与相应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那么,在大课堂下,如何使学生在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把握学生注意力变化的规律性,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呈现阶段性变化。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时,要特别考虑学生注意力变化的四个阶段:

1、注意力转移期。学生从喧闹的课间环境回到课堂,需要稳定情绪,这段时间教师最好安排一个课前15分钟,给学生们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上台进行时事点评、情景剧表演、讲红色故事、演讲等,通过这样一些形式多样、人人参与的开场白,不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2、注意力稳定期(15—45分钟)。这段时间学生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上,是整堂课的黄金期。学生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最适合安排核心的教学内容,并运用语言和感官刺激等手段,突出重点,引发学生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疑惑与顿悟的交替出现,就是教学节奏变化的焦点和契机,如果我们能捕捉好这一契机,就能较好地调控教学节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注意力分散期(45—75分钟)。课堂上,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再加上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学生往往会注意力分散。此时教师应采用新的互动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如小组讨论或合作项目、相互辩论等。经过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有适度回升,状态有所改善。

4、注意力反弹期(75—90分钟)。临近下课时,学生的状态往往会有所反弹,出现另外一个小高峰,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很好地巩固和升华前面的教学成果。如有位教师在上完一次课的内容时,留下10分钟让学生每人说出本堂课的收获和感悟,学生情绪高涨,在彼此的交流和分享中理解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设计好教学内容,调控课堂的讲授节奏

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必须合理设计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学大纲,全面把握教材,明确一堂课的知识点,考虑好应强化什么知识,弱化什么知识,补充什么知识。确定好知识容量,就为形成良好的课堂节奏创造了

学术资源

条件。

但是,这些知识如何传授,哪些是重点,须浓墨重彩,哪些是非重点,该轻描淡写,却是非常讲究的,需要合理控制讲授节奏。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围绕育人这个根本,教师先简要阐明所要讲授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初步接受某一理论之后,紧接着介绍一些相关材料、案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其他教学方法对所讲理论重点分析说明,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要收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材料,制作并演示与理论内容有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学生经常关注社会分配差距问题,官员腐败等,教师就应直接面对,加以引导,不应回避。如果教师对社会问题关注不够,思考不深,在讲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问题,就会引起学生在“感情”上“拒绝”接受教师的讲授。教师在完成理论讲授、材料分析后,还要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实际拟出相关思考题,进行实践性教学或情境模拟或行为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发讨论和辩论,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向深入。譬如,在讲“社会公德”这一内容时,阐述完基本理论后,教师就可运用现实生活中一些道德问题的案例给予分析深化,引导大学生对诸如“见义勇为”、“见死不救”等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讨论。进而让大学生思考应该做出怎样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这样就使原来显得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怎么做”的主动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一堂课90分钟的内容要有个总体安排,开头结尾要灵活机动,重点难点要留有充足的时间,具体到每个课时则应根据该课的实际需要分配时间。既要定时,又要灵活机动,才可能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节奏鲜明。教师切不可上随意课,漫无边际地调侃,浪费时间的“马拉松”式教学是良好课堂节奏的大忌。

三、把握课堂节奏规律,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良好的课堂节奏的主要条件。如果教学的方法单一,采用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课堂节奏缓慢平板、无起伏波澜,课堂气氛将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气氛动静结合,既让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又要让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

在大课堂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调适教学方法。除讲授法外,还可以选择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课堂驾驭能力,讨论要有放有收,事先准备充分,掌握翔实的理论和事实材料。必要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成为讨论中的一员,以引导讨论方向。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讨论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全班交流一般以10—15分钟为宜。如在学习“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内容时,选取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求职择业问题展开讨论,采用话题讨论的方式,围绕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卖猪肉、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大学生创业等几个话题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同学们参与思考,参与教学互动,使同学们在大学阶段就开始培育就业意识、增强就业观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研究学习法

研究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研究的题目可大可小,可以是简单思考、查找资料后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也可以是同学讨论后形成的一个方案,还可以是经过社会调查之后写出调查报告,形式不一,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前给出可供选择的几个题目,分组准备。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学术资源

和双休日,以5—6人为一个小组,就老师布置的题目展开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召开调查报告展示会,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

3、情感体验法

在讲述人生观、价值观内容时,单纯理论与事例结合的方法,很容易使课堂变成简单的说教式,那些杰出人物的人生价值选择又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一些口号式的理论学生总是理解为大道理,觉得不现实。而一些感染力很强的活动却能让学生感悟人性的美,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进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一件自己做过的好事,无论大小,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当接受别人感谢时的感觉,告诉学生:我们的存在或大或小对别人对社会有意义,这就是人生真正的价值。人活着不完全是为了物质利益,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感觉,我们能够找到这种价值感,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实现。如此可以把看似理论化的、学生称之为“大道理”的观点演绎成实实在在的感觉,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支持。

4、演讲、辩论法 这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的最高形式的训练,演讲内容、辩论题目不一定直接与书本有关,但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

老师要把握全局,对每一位演讲的学生进行客观但侧重于肯定的评价,老师的评论只要两三句话,有时可以是一句诙谐的语言,就能引导方向,控制全局。这时的课堂可以是宽松、民主、自由的,学生是真正的主体,对个别偏激观点不能直接批评,应以引导转移为好。此时,老师的角色应该是:提出活动内容的倡导者,学生确定议题和讨论活动时的参谋者;活动“初级阶段”的示范者,学生活动开始后的场上指导者;学生活动结束后的参评者。

演讲或辩论题目可事先让学生设计,教师收集整理后交给老师,最后让学生自己来确定演讲主题或辩论内容,如“手机上网与课堂学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性——中国的经济与环境”、“大学生怎样才是美丽的”、“为今后赢得企业的欢迎和赏识,现在我们应该做什么?”

现在的学生在全方位接受外界的知识信息,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把它们看成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利用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

学生的情绪是影响课堂节奏的重要因素。一堂课如果学生情绪涣散低落,烦躁惊恐,教师就是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若一堂课洋溢着积极热情、欢快喜悦的气氛,那就为形成良好的教学节奏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利用各种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从而控制课堂节奏。当发现学生疲倦时,教学应变换节奏,轻松一下,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以活跃课堂气氛;当发现多数学生已听懂教学内容,表现得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时,应加快节奏,增加密度。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察颜观色,发现情况及时进行情感调节,消除不良情感,利用积极情感,让良好情绪始终环绕课堂。这种良好情绪的维系,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育机智才能达到。首先,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功夫,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打动学生征服学生;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课间过渡技巧,开始、中间、结尾应浑然一体;再次,教师要善用举例、比喻等手段;最后,教师要有幽默感,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笑声中获得知识。

总之,课堂节奏的控制既是一门教学艺术,又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每位教师要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控制和把握课堂节奏,还有待于自己去认真分析,用心研究。

学术资源

主要参考文献:

大思政 篇3

关键词:技工院校 大思政 工作体系

有效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氛围,融通“三个课堂”教学,形成教育合力,从而达到培养德能兼备的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是技工院校“大思政”工作体系构建的初衷和基本模式。近几年,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在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一、“大思政”工作体系的建设思路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德能兼备的技能人才;整合思想政治课和专兼职班主任师资队伍,培养育人主体;融通“三个课堂”功能,形成育人合力;落实“四大任务”,确保育人效果;坚持“四全育人”工作理念,实现育人途径与时俱进;打造具有技工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本领。

二、“大思政”工作体系的教育任务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突出“三观”教育

围绕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开展“三个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第一,组织一次先进典型的宣讲活动,用先进事迹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形成艰苦奋斗的品质。第二,组织一场演讲比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阐释自己对“三观”的认识和感悟。第三,开展一次“弯腰行动”,引导学生从小事入手,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突出民族精神教育

围绕家国情怀,开展“三爱教育”(即爱国、爱校、爱家)主题活动。第一,每周举行升国旗仪式,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第二,举办《弟子规》等经典吟诵大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三,以素质教育实践周活动为契机,激发学生爱校、爱生活的情怀。

3.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突出公民道德教育

以行为文明、就餐文明、课堂文明为主要内容,开展“三文明”教育。第一,在新生军训期间,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第二,开展“光盘行动”,提倡节约,杜绝浪费。第三,倡导课堂文明,开展“文明课堂,手机入袋”活动,引导学生不做“低头族”,形成良好的学风。

4.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素质教育

以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心理素养为主要内容,开展“三素养”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一,根据专业特点,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和沟通水平,提高职业素养。第二,充分利用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百花讲坛”、校报等平台,传播人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三,依托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协会、班级心理委员,深入学生群体,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活动,着力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三、“大思政”工作体系的主要措施

1.整合两支师资队伍,培养育人主体

(1)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师要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每学期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发通用职业素质课程试点教学,尝试构建5S教学模式,将入学教育、廉洁教育、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课程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并尝试建设教学资源库。

(2)加强专兼职班主任队伍建设。第一,做好班主任职能定位。班主任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引路人,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服务员。班主任要切实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生活起居、指导学生的职业发展、疏导学生的心理困惑,做学生的处世楷模。第二,实行班主任目标管理,制定目标管理考核细则,按学期分月组织目标考核,连续两个月不合格的教师将被清退出班主任队伍,且在职称申报资格审查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2.融通“三个课堂”功能,形成育人合力

(1)发挥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第一,改革教学方法,杜绝满堂灌,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要达到6∶4。第二,将入学教育、国防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礼仪实践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纳入教学计划和学生成绩系统。

(2)发挥第二课堂的激励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就是以社团、网络为主要载体,开展校园文化育人,这是校团委和宣传统战部的主要职能。第一,凝练办学精神、办学理念,建设校史陈列室。第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做积极正面的思想引导。第三,打造第二课堂精品活动,精心设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

(3)发挥第三课堂的自育作用。第三课堂是依托学生宿舍开展育人活动。第一,加强宿舍制度建设,开展素质教育实践周活动,每栋宿舍安排2名卫生清洁员、2名卫生监督员。实行入党积极分子示范寝室挂牌示范,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第二,开展宿舍文化建设。每年开展寝室文化艺术节活动,并坚持周三大扫除制度。第三,开展宿舍安全建设。构建保安、宿舍管理员、护校队、学生纪检干部联动机制和班主任下寝室制度。编制《学生手册》,发放给新生学习,组织消防疏散演习,开展消防主题讲座,培养学生处理事故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校园内全部实现电子监控,加强安全保卫,确保学生宿舍和校园的安全稳定。

3.树立“四全育人”理念,实现育人途径与时俱进

(1)树立全员育人理念。第一,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强化管理人员的育人意识,内练素质,外塑形象,把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问题作为本职工作,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第三,强化服务育人,全体教职工要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观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树立全程育人理念。第一,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精心规划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和方法措施。第二,做好对毕业生的跟踪服务工作。

(3)树立全方位育人理念。第一,构建党、政、团、学齐抓共管,教职员工全程参与的机制。教师要教书育人,职员要管理育人,职工要服务育人。第二,改变重技能、轻育人,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强化管理服务意识。

(4)树立全媒育人理念。第一,以加强网络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意识形态的引导管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强化学生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第二,依托校园官方微信、校报、新闻橱窗、广播站、“百花讲坛”,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传播学校主流声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和学校事务的热情。

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常态化,“大思政”工作体系的构建也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湖南建筑高级技工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对“大思政”工作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尝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思政”工作体系的构建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创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宏蕊.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多元整合——基于“大思政”视角下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4).

[2]储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

大思政 篇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是将校内实训与校外时间结合在一起,对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充分的利用与安排,使这些活动可以与社会规范、校园道德规范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得到一种心灵世界的生化,最终使大学生的主题回归得到实现[1]。

1.引导大学生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回归到生活实践中,对于大学生来说,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之外,不受到社会中外来文化思想冲击,同时不会受到世界扭曲价值观的影响。

2.教育大学生回归到价值理性上。在现阶段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多数人很难回归到价值理性中,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很有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和价值观扭曲等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生能否实现价值理性的回归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大思政事业下,加强对思教育模式的关注,可以对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价值的核心充分体现出来,进而对社会共同价值理性进行完整的体现。

3.引导大学生回归到社会现实中来。要想使大学生真正做到适应社会,是否能够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非常重要。大学教育者应该引导大学生从第一课堂走进第二课堂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这种环境中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体会,最终实现知行合一[2]。

二、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的价值体现

1.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现。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体现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上,同时也体现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例如在社团中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者公益思政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进而帮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3]。

2.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优化,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环境主要是指与思想政治实践教学相关的环境,是一种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观念。在大思政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仅应该包括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同时还应该涉及到其他环境,以及将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充分结合在一起。实践教学系统应该同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建设,只有将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才能创设出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3.对思政教育方法进行改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教育的方法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是社会的、集体的事情。例如社会中开展的有关思政教育的讲座,会请一些知名的教育专家为社会中的人进行专题思政教育,同时对社会中的人进行关心与支持。在学校环境中,也可以校内与校外环境相结合,与社会之间展开交流与学习,进而达到一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充分发挥出主体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4]。

4.对思政教育平台进行拓展,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大思政视野下,高校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有很多隐藏的资源是可以被挖掘的,从这一点来看,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为他们创建一个可以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例如,大学教育应该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思政教育平台工作,学校中的每个学院应该在校外建立起与自己学校专业相关的实习基地,对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不仅要做到将学生送到校外,同时还可以将一些知名的企业家请到学校中来,与大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同时还可以建立起企业德育导师的教育制度,这些教育形式最终的受益人都是学生,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5]。

三、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政教育理念脱离大学生主体。在很多高校中,思政教育灌输的理念主要是针对党和政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事实上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关心的是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路线,同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将思政教育看作是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管理,严重脱离了高校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教育理念,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大大降低。

2.高校思政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只是将学生召集到一起,然后将思政教育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地位往往是被动的,其主观能动性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学生在思政教育教学课堂中很难集中精力听讲。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

3.思政教育没有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每个大学生的发展需求都是不同的,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与自身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学生将学到的思政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并不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会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一些心理疾病,通过极端方式将自己自我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绪发泄出来,例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血刃案等。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并没有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紧密联合起来,在这种条件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作用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6]。

四、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政教育中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并以此为理念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实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对学生各方面的情感进行充分地关心,倾听学生各方面的诉求,注意到学生在精神层面上的提高,不仅对社会价值进行强调,同时也要使学生自身价值得到充分的满足,最终促进思政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得到进一步的增强[7]。

2.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明确。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并不完善,要想对高校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的实施,首先需要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明确。思政教育应该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为基本教育理念,将学生自身价值需求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同时帮助学生对和谐的内心世界进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教育内容进行有计划的实施,同时使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得到切实的增强。

3.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法进行改善。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对自己的思政教育方法进行积极的改进,进而使自身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得到切实增强。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进行亲自的参与和体验,对学生的内心想法进行了解,最终使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有效增强。例如思政教育应该强调学生之间的团结与互助,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起到的效果并不好,如果可以在拓展训练中引导学生对团结互助的重要性进行体验,就能对学生的合作精神进行激发,同时促进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的提高,最终使思政教育实效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8]。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视野下进行思政教育是教育人模式的构建,在高校中是一种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关键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对于整合思政教育资源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对于思政环境的优化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很显然,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政教育的顺利进行,结合笔者的实际教育经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对策,以期有效保证思政教育在我国高校中得到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梁伟莹,罗少珍,孙贵平,梁健.“大思政”教育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创新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80-83.

[2]储德峰.试论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及其构建——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4):100-109.

[3]艾敏,赵国艮.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及实现路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4):53-55.

[4]宏蕊.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的多元整合——基于“大思政”视角下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4):65-68.

[5]张静,刘奇,杨丽娜,刘琳.思政教育的网络化与理论实践结合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4):153-154.

[6]王金清,卡米拉·艾合买提,马桂花.关于微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综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6):5-11.

[7]于静.试论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大”与“全”——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16.

大思政 篇5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

对高职学生来说,思政教育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全面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新时代下,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新时期下,由于市场经济的深入、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落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越加不重视。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要在“大思政教育”的理念下,对思政教学进行改革。

一、创新思政教学施教主体

(1)转变教师身份。转变教师身份是实现“大思政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思政教学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水平以及思想认识。在思政教育中,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师型转变为导师型,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育人与教书的有机结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人生、生活以及学习的导师。只有切实转变教师身份,才会提高社会、高校以及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确保思政教学为学生的综合发展保驾护航。

(2)下放教育权利。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思政教师的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思政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思想压力较大,导致教学难度增加。因此,如何集中以及调动高职院校的教学力量,弥补思政教学中的缺陷,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思政教师团队要实现专职与兼职有机结合,发挥班主任以及学生辅导员的积极作用,让他们承担一部分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要建立以及完善教育交互模式,将学生干部以及学生党员培养成教师的助手,并且利用他们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使其发挥思政教育工作。高职院校还可以将寝室管理员培养成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在日常寝室管理中开展思政教育。同时,院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在企业内建立思政教育的实习以及实训基地,并且聘请企业的优秀员工以及相关领导作为思政教师,为学生开展思政教育。院校还要将一些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填充到思政教学团队中,进而在思政教学中扮演关键角色,成为改进和加强思政教育的得力助手和重要力量。通过上述途径可以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确保学生思想先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引入教学典型。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高职学生起点较低,因而在对前途充满希望的同时,也充满恐惧和迷茫,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因此,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激励,根据社会形势以及教学内容,在教学情景中引入教学典型。并且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创业历程、业务能力、职业操守、个人修养以及奋斗精神对学生进行教学,对学生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引入教学典型要比传统的说教更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引入典型人物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物,往往身边的人物更具有层次感以及立体性,具有饱满的血肉以及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将典型引入和理论教育充分结合,准确把握社会涌现的典型人物,推广以及学习其先进事迹,注重挖掘学生身边典型人物,邀请院校毕业的成功人士亲自授课,通过自己鲜活以及生动的实例,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进而鼓励学生奋斗进取,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思政教育施教模式

(1)突破传统模式。高职院校要更新思政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实现双向教学,将理论传授与案例分析充分结合,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当前,随着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高职思政教育要实现有效拓展,由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拓展到校外思政教学、校园思政活动以及教育第二课堂,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以及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同时,学生社团以及校园文化都能够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通过上述活动,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进而对思政教育产生深刻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与自己的未来发展和身心健康具有密切关系,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必修课。

随着社会与校园壁垒的破除,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勤工助学、社会服务以及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方式,也逐渐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常规化、有体系以及有组织的进行参与,并且提供给学生引导、鼓励和支持。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规律和联系。同时,在实践中也体会到和谐社会、荣辱观、集体感、职业道德以及爱国主义等精神,为思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2)深入潜隐层面。高职院校要将思政教学深入到潜隐层面,实现思政教学的主动渗透、主动占领以及全面开展。例如在院校BBS中,高校要安排擅长沟通、思维活跃、科研能力强以及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员,就当前学生的心理动态以及社会思潮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对学生开展科学的疏导。又例如,高职院校要设立心理辅导信箱,或者在网上开展在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且采取针对性教育。

思政教育要体现出创新性、针对性以及时效性,但同时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在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的同时,要将学生的思想问题与教学实际充分结合,为学生排忧解难、释疑解惑。教师还要对社会难点以及热点问题具有科学的看法和认识,深入了解学生心态,将现实与理论充分结合。保证思政教育如春雨般深入学生内心,以理论服人、从情感入手,渗透到学生生活以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实现育人全程化。

三、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制度面临改善、体系有待优化,方式还需改进等,因此加强高职思政教育任重而道远。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要不断开拓进取,探究教学新思考、新途径以及新形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邵建平.论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1,07:29-31.

[2]刘欢.基于“大思政教育”理念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研究[J].学园,2013,34:64.

[3]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3.

[4]鲍宇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6,29:21-23.

[5]唐召云,蒋晓明,匡利民.基于云平台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空间教学改革与探索——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程空间教学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2:141-143.

作者简介:

独立学院大思政教育的思考研究 篇6

习近平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革和完善高校体制机制;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到了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现实却是由于过度膨胀,一批批民办独立高校随着当时市场的潮流如雨后春笋般极度扩张,虽然其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因为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短缺,但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初期民办高校的兴起并无太多自身行业的历史传统和经验积累,所以创办伊始就不可避免的照搬传统公立高校的模式,这样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不但没法复制传统公立高校的内涵和底蕴,反而将其原有的弊端全盘接受甚至更有突破。另外,校内教职员工水平素养也是良莠不齐,部分教师小富则安,不求上进甚至尸位素餐,深远地影响到了民办独立学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不是任何一个组织和政党所能完全掌握并付诸实践的,而我们党自革命抗战年代就深谙其意并不断践行,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从浴血革命到改革开放,我们党都牢牢抓住其要义,不断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步步推向成功。 那么,作为国家的栋梁培育之所和未来希望所在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应该是一项必须坚持并不断强化的手段,以保证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方向。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教育部学习贯彻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上表示,高校教师必须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同时强调,《意见》的贯彻落实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特别是加强教材建设和课堂讲坛管理。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 绝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 绝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 绝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

2015年,三峡大学科技学院作为湖北省属的一所普通民办独立学院,为自身的发展提出了转型升级,试点发展的改革蓝图,面对当下独立学院的种种弊端和困境,若要大浪淘沙始见金,在既定的目标之下,稳步地达到自己的预期, 不但需要完成顶层设计,更需要全院教职员工群策群力,同舟共济,为实现全国知名、全省著名的目标努力奋斗。

2基本路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政教师除了应具备专业教师所应有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外,还应肩负着思政教师所特有的教育内涵和本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假若我们把专业性的知识传授理解为器的话,思政教师还应具有道统的正塑和担当,即立言立德立行之境界。 结合数十年的从教之经历,基于党中央高教精神之领悟,立足学院转型发展之时机,笔者认为作为当代高校思政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应该在思想上、行动上充分体现大思政之精神,大思政之实践,方为根本,具体如下。

2.1坚守思政课堂第一阵线,着力立言,潜移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刘云山在谈高校思政工作时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事关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完善相关学科设置和教材体系。要深入学习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打牢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要加强对中国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加强战略性全局性问题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学术评价标准。这些都对思政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思政教师不能局限于传统理论的说教和灌输,要每时每刻吸收相关的营养和知识,才能在课堂上有真正意义的话语权,才能真正解答学生对于各种形势的疑惑和误解,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并立言于心。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思政教师享有着不可推卸的主力作用和地位。传统的思政授课早已经无法应对信息爆炸的网络资讯时代,思政教师除了应具有相当功力的马列主义理论修为外,还要具有敏锐的时代嗅觉和明辨是非的判断能力。面对朝夕变幻的国际国内变化,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异常迅速,但又难辨是非,往往被一些爆炸信息和歪曲评论引向极端,不但会对传统思政课堂产生淡漠忽视,甚至会对党的领导产生抵触反感。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与时俱进、树立问题导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作用。要总结推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好经验好做法,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习惯,注重案例分析、互动交流,对准现实问题,着力解疑释惑,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

立德树人要以立德为先、以树人为本,立德当以师德为要。学校通过 “教学名师”、“十佳师德标兵”、 “青年教学能手”、“十大最受欢迎的教师”评选,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开展名师公开课、交流会和师德先进事迹宣讲会等活动,营造重师德、正师风、铸师魂的良好氛围。

2. 2把握党的建设第二阵线,大力立德,牢固树立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地位

高校党建是整个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党委和党委书记要进一步增强党建意识,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学校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管理,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到实处。

面对不断注入我党的新鲜血液的大学生队伍,固然因其群体的高等教育经历会极大程度提升我党的队伍素质,但同时,也可以清醒地看到大学生党员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如入党动机不纯,入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浓重等。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曾经做过深入阐述, “有许多党员,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 甚至完全没有入党。”作为党建工作的三大要义———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居于首要地位的就是思想建设, 最难解决的恰恰也就是思想建设。

虽然不论公立还是民办高校都有一套党建专班人马,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在民办独立高校中党务工作往往捉襟见肘,疲于事务,甚至部分民办高校弱化边缘其地位。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形同虚设,人浮于事,离党建工作初衷相去甚远,进一步导致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劣质化程度加深。那么, 就目前所能采取的有效方式就是吸纳优秀的思政教师作为党务工作的补充和强化。思政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者,除了保质保量完成其既有的课堂教学工作外,也应该和必须参与到具体的党务工作中来,这是由其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和关联性所决定的,也是其自身使命所赋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就本校情况而言,就在这方面有着积极的尝试和实践, 譬如发挥思政教师自身专业所长,担任学院党支部书记,建言献策,立德树人; 同时,学院也提供平台,全力支持,推动优秀思政教师承担学院党组中心组学习讲座,宣讲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精神以及党的优良传统等若干场,极大地促进了思政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钻研精神。另外,还固定邀请思政教师担任党校讲师,将时事政治定期带进党校课堂,有理评述,有据支撑,有节引导,让学生由心地对于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梦,愿梦,敢梦。

2.3引领学生社团第三阵线,全力立行,春风化雨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影响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也是思政教师的内涵所在,但也不能忽视思政教学的外延探索。思政教育本就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如果仅仅满足于一亩三分地的课堂,无视课外实践的途径方法,最终思政教育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

3结论

大数据时代思政课网络课堂研究 篇7

1 开发以学生为核心的高效课堂

“相比依赖小数据和精确性的时代, 大数据因为更强调数据的完整性和混杂性, 帮助我们进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大数据时代促使信息传播主体的传播理念、信息传播路径和载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传播理念上, 传播的角度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宽阔;传播更注重受众的关注、需求和就收规律, 即更能做到“以受众为中心”, 达到传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信息传播路径上由于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联合可以达到网上和网下的深度融合;传播载体更为丰富, 纸质媒介和互联网媒介也实现了完美统一, 现在中国已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图文视频书。在这个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真正需求, 依据数据分析科学判断学生的真正需要, 建立网上网下教育的大联盟, 大力推广更加适合学生阅读的图文视频书, 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对于逐步推动真理与信息的碰撞、信息与人之间的勾连、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将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建立互联网信息卡制度, 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历史与现状, 可以根据他们的个体性特征为他们量身定做微课堂、翻转课堂和慕课, 通过微博、微信、QQ即时解决他们的知识疑难和思想困惑。在大数据时代, 凭借“海量+多样化+快速处理”技术, 进行数据挖掘和应用, 有助于教师根据数据分析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惑和理解困难进行前瞻性的设计, 在开展全时空立体化教育的同时还能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建立微信社交课堂

2013年, 一则小小的新闻震撼了无数教育者的心灵。《微信还能这么玩:Geek大学生利用微信搭建英语课堂互动系统, 将社交参与性和实时性带入课堂》。微信课堂互动系统由教师的手机控制端、学生的微信端和课堂大屏幕构成, 师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账号进行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点名、发布信息、提问问题;借助微信群组织讨论、学习交流、美文鉴赏;甚至还可以借助微信开展“大课堂” (人数可以达几百人) +“微课” (教师录制的小视频课堂) 教学。总之, 利用了这套系统, 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微信完成, 学生的思想困惑、疑难问题通过教师解答、学生回答都会迎刃而解, 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互动, 也可利用微信完成。微信的图文、语音、视频使得教学更加多样化, 微信的社交参与使得师生沟通更加便捷化, 微信的群使得教学更具规模化。而这样的微信课堂系统一旦与QQ、钉钉完美结合就会形成更具影响力的微信社交课堂, 这将会更加适用于思政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课程。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都可以借助微信课堂系统来讨论, 进行师生互动, 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还可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互动性和时效性。

3 研发网络动画课堂和动漫课堂

动画课堂和动漫课堂是伴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新兴形式。动画课堂是以“动画片”这种青少年喜爱的、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来切入, 既能丰富教学内容, 同时迎合了学生更加喜爱形式活泼、短小精悍的心理需求, 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精心编排下的哲学大道理化作小细节, 让受众在欢快的氛围中认知真理、接受真理, 为以后再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 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多终端传播优势, 联合多个网络悦动、新闻、影音客户端, 同时全面辐射IP电视、手机电视和移动电视平台, 对专区开展高频次密集推广, 再借助以官方微博、微信平台为辅助渠道进行主题宣传, 可以邀请网友以各种形式“晒”心得、分享感受, 吸引更多网友的参与, 扩大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的影响力。2014年, 央视网率先破题, 以“动画片”形式向青少年生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这些动画片由点及面地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

动漫课堂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与课程学习同步, 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的完美结合, 寓教于乐, 将学习兴趣推向顶峰的网络互动学习舞台, 其宗旨是扎根于教育, 服务于教育。动漫课堂具有内容权威、实时更新、动画载体、互动性强、以游戏练习为主这样的特征, 可以有效改变受众的审美疲劳、定力不强, 预防青年大学生沉溺网络, 提升政治课堂的吸引力。“2013年10月14日, 中国互联网上出现了一则名为《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的动漫视频, 引起网友热议。该视频首次通过讲故事形式介绍, 也是中国的国家领导人首次以动漫卡通人物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两天时间内, 点击量超过了100万次, 在此类政治视频短片中绝对遥遥领先, 属于破纪录水平。”笔者讲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制度时, 播放了该视频, 学生情绪高昂, 课堂气氛浓烈, 学生纷纷发言, 课堂效果非常好。

由以学生为核心的高效课堂、微信课堂系统、动画课堂和动漫课堂的网络课堂形成数据驱动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合力, 将会大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吸引力, 从而有效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

参考文献

[1]杨桂华, 高职思政课的学生定位分析[J];河南教育 (高校版) , 2005 (Z1) .

大思政 篇8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新时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 中国经济和社会都在不断发展, 同时毕业大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些压力面前, 有的人能够顶住压力、从容面对, 而有的人则被压力所打败, 最终走上极端, 这样的例子在近年也是屡见不鲜, 而这样差别的出现正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同造成的。并且有研究数据显示, 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有3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或因学习压力大, 或因环境适应较差, 或因经济负担重等种种而导致的各种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长期累积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就会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由此可见,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并不容我们乐观, 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

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策略

(一)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首先应该从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入手, 在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情况进行测量, 为每一个大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心理档案, 为之后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供全面的基础资料。在学生入校后对学生气质、性格、适应性、人格、心理健康等进行测量, 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应该积极通过电话、个人或团体的形式进行心理咨询, 为学生排忧解难。同时可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课程作为全校必修课, 通过课程教学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 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是不分家的, 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学生自己没有树立起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而这三观是指导学生一辈子前进方向的关键, 不仅对学生的情感、需要、认识、意志等产生影响, 而且还会指导学生行为,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正是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当前新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倡导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和心理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用思想政治教育来指导心理教育, 同时心理教育也会辅助思想政治教育, 两者共同作用, 让学生培养起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 加强校内心理辅导

现在高校中都配有心理咨询室, 在学生有疑惑和困扰时, 心理老师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自己。心理咨询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 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在当前高校中, 心理老师应该不断尝试多种心理咨询或辅导方法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帮助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除了日常的个体心理咨询形式之外, 心理老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心理训练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像是户外拓展训练、情感适应训练、排列等方法, 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过程中自己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和疑惑, 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调整自己, 增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 让自己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当中, 减少大学生的孤独感, 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感, 让学生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未来的一切, 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诸多国内外实践已经证明, 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具有切实效果, 有关部门和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心理咨询和辅导的重要性, 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心理训练活动, 来帮助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 积极组织各类校园活动

大学生来到陌生城市中上学, 难免会产生孤独感, 缺少集体融入感, 长期的孤独会导致情绪低落, 容易引发各类心理问题, 因而高校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各类校园活动, 让全校学生广泛的参加进来, 让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 感受其中积极向上的气氛, 从而有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在活动的组织上形式应该注意多样化, 将各个集体都纳入进来, 像是宿舍文化节、演讲比赛、社团表演、文化艺术节等等活动, 让学生在宿舍、班级和社团中找到归属感, 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群体环境, 让这种环境来感染学生, 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当前大思政背景下,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该积极引起重视,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当前形势下是非常必要的一项个人素质, 其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发展, 而且还会影响整个国家人才素质的提升, 因而高校应该从大学生实际生活出发, 积极促进心理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占坤, 彭艳芳.大学生心理及生理指标与健康生活方式维度的相关性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5 (03) .

[2]胡溢轩.身体技术与自我认同:当代大学生时尚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15 (07) .

大思政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教育观,教育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都是“单一的课堂灌输”, 对建立以专任思想政治课教师为主, 发挥专、兼职辅导员、专业教师、各职能部处的党政干部为成员的“大思政”教育网络架构建设重视不够。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对于理论学习易产生厌烦情绪。但其思想活跃, 乐于表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需要。在认识“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对高职生的重要性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大思政”时空的广延性, 实施从学生进校到毕业的所有时间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构建“大思政”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或许可以为我们的探索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 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托, 通过各种手段, 采用多种渠道宣传渗透西方的价值观和所谓的民主制度, 这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怀疑, 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认可度降低甚至抵触。国内经济领域的诚信危机以及政治领域中的贪腐问题。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是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必然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政治制度特别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当代大学生是“90后”, 他们想独立又很依赖, 追求梦想又想走捷径, 对社会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思想又激进, 活跃的思想意识又和社会脱节。所以传统的“强按牛头硬灌水”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很难适应当前学生的思想现状。以教师为主体, 让学生的思想围着老师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效果差。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 高校必须构建让学生自由、独立、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学生在学校就充分感觉自己是独立的、能动的、自主的个体, 学校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 培育他们的主体意识, 发挥其自主能力和创造才能。

二、“大思政”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

“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是相对传统的狭隘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而言的, 它是指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看法, 是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方法。”“大思政”教育观以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发展需要为出发点, 引导教育者更加全面地掌握大学生思想教育相关规律, 进一步提高其育人能力, 从而促使受教育者思想以及整体素质能够更加全面和谐发展。立足高职院校实际, 在“大思政”教育观视野下建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

1.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配合密切的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

“大思政”教育观将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它纵向包括在校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 横向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因此, 在“大思政”视角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 首先必须要建立一个由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能够从宏观上协调支持教学等活动的领导决策系统。为了建立这一领导系统, 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 笔者认为各高职院校应首先成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组”, 由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 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由教务处长、学生处长、招生就业处处长、校团委书记以及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主任作为主要领导成员, 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统一的协调领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以及学生日常管理相互脱节。

2. 充分整合显性、隐性教育资源, 加强教育资源的综合化建设, 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

将教育资源进行综合是“大思政”教育开展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教育创新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愈加丰富,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地综合利用。除了思想政治课堂这一显性资源外, 还应对许多隐性教育资源给予更多的关注。例如网络、电视、校园广播、校报校刊, 甚至黑板报、公告栏、一些学生作品展等都应加以充分的应用。隐性教育资源可以集中反映一个学校的历史传统以及精神风貌,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成员的价值取向, 对学生产生难以抗拒的巨大影响。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将各种教育资源统一起来, 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不但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且这种做法是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的遵循, 必将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 将辅导员、班主任纳入“大思政”教师队伍, 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学科化, 稳定师资队伍, 使思想政治教学队伍形成合力。

当前各类高校基本上都已完成了思想政治教学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但是教学队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一部分, “大思政”教师队伍应该将辅导员、班主任甚至专业教师都纳入“大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高校尚未把辅导员学科专业化纳入到队伍建设中, 如思想政治教师的职称评定始终未能单列, 造成这支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明显不足, 人员极不稳定。辅导员队伍的基本情况是专业背景混乱, 年龄结构不合理, 岗位流动性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建设差距较大。“大思政”视野下, 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应该着重进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明确辅导员的角色与职能定位, 完善辅导员的选配制度, 健全辅导员的配套政策。如将辅导员正式纳入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系列中, 提高辅导员的福利待遇等方式, 避免辅导员队伍岗位人员流动性大, 跳槽现象普遍, 使辅导员队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与思想政治教学队伍形成合力, 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4. 实行专业教师“双纲备课”,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渗透”。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为了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必由之路, 其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当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只重专业技能而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但是, 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而这个综合素质就应该同时包括职业技能与思想水平。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数量下最大程度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就需要我们积极推进实行专业教师“双纲备课”, 在专业教学的同时,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即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渗透”。以专业课的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对于本专业以及行业的热爱。

总之, 在当前形势下,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革已势在必行。“大思政”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 需要我们广大思想政治同仁共同研究, 积极实践, 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培养出更多思想素养高、实践技能强、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国炎, 陈爱生.论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J].思想理论教育 (上半月综合版) , 2006, (7) .

大思政 篇10

1 大数据及其特点

物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生活的社会由数字时代进入到了数据时代,数据已经突破传统定义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享受数据的同时也成为数据的一部分,因此部分专家学者多次提出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与广泛应用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方便,并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且越来越方便。大数据时代改变了人们以往主要靠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获取信息的方式,随着网络的全面覆盖,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认知和判断的来源,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大学生的虚拟沟通能力已经超过现实沟通能力。

(2)信息传播快捷,且价值巨大。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的数量、传播速度和处理及应用程度都在以几何级数的方式不断增长。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学习、掌握、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人们思想观念更新越来越快,

(3)数据总量大,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一直以来,互联网都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为人们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存在大量暴力、色情、虚假广告等有害信息,垃圾信息泛滥业已成为网络新公害。信息的甄别和使用也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难题。

2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教育使得教育实践中数据的收集和运用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不断达成“大数据是最强有力的力量”的共识。大数据的运用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变革——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课堂内外多维度充分互动,全时空学习正在实现,但是,以大数据为依托的个性化教育对教育者也存在不小的挑战。

2.1 大数据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带来机遇

(1)大数据使教育方式灵活多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大数据的运用使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更具灵活性,从而实现预防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在课前教学准备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大数据的预测属性,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研判和前瞻,动态地捕捉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构建一种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同时,教师为了更有效地把握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发挥现代大学“监测、分析、预见和缓解”的预警功能,对不确定事件作出提前反应。比如,大数据的分析预测使教师通过捕捉学生的各种信息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准确掌握学生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喜好,从而因人而异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2)对学生群体信息掌握更全面。大数据包含的内容丰富,既有图文等传统数据,还有音视频等更直观的数据,极大地充实了思政教育工作者采集样本数据的路径。教师在利用数据进行分析的时候,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业成绩、出勤状况、书籍借阅情况,甚至通过调查问卷和实时监控还能动态采集到学生网络浏览习惯和网络社交行为等,都可纳入思政教育全过程,丰富课堂教学。由此可见,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师全面、深刻了解学生群体的真实信息确实有重要意义。

(3)教育介体微型化,方式多样化。微博、微信、QQ等新媒介的信息传播方式正改变着思政教育的传统传播生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由此也正经历着传播媒体迷你化,传播受众细分化,传播信息精简化等转变,特别是以手机为代表的掌上移动设备已经成为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新平台,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2.2 大数据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带来挑战

大数据时代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开辟了一个重要而广阔的领域,但是,由于其内容纷繁复杂,数量巨大,涉及面广,必然会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带来不小的挑战。

(1)部分信息可能会比较敏感。教师在收集和整理素材的时候,学生的部分隐私信息必然也会被挖掘,对学生本人而言部分信息可能还比较敏感,为了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教师在收集和运用学生信息的时候对学生的隐私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侵犯。

(2)大数据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环境的挑战。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宁静的校园也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师生在利用数据的同时也成为数据的一部分。与以往那种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少,高校校园比较封闭,学生思想较单纯不同,当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兴起帮助学生每天通过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接收并处理海量信息。但是,由于在手机及互联网媒体中监管缺失,社会不法分子利用聊天软件、电子邮件等开放、不易控制的新媒体向大学生宣扬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3)大数据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挑战。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课外思政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处于主导地位,面对大数据带来的校内外环境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思政理论课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我的理论教学水平,注重教改,让课堂从封闭转为开放,教学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有效性。

(4)数据的真实性也值得考究。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已经成为人们判断和结论的重要参考,但是海量信息总会参杂部分无从考证的内容,信息的真实性也值得考究,特别是对大数据预测的相应结果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处理,信息的可靠程度如何判断,怎样合理避免由于大数据的误判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3 大数据视阈下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适应与创新

为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政理论课堂的与时俱进,我们需要立足学生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1)坚持伦理原则与道德责任优先。大数据为教育者的针对性教育提供了可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偏重宏观层面受教育者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而不应当微观到学生个人的直观数据,同时,充分利用宏观洞察而不是微观精准,避免对学生的个人隐私过度窥探。思政教师要树立合理使用数据意识,加强对数据使用的伦理与道德责任担当,最大限度发挥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正面引导作用。

(2)强化阵地意识,占领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要构建大数据意识,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发展。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面临着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通过自身对数据信息的敏感捕捉积累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分类和深入挖掘。比如,创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辟思政教育二课堂,教师运用微博,微信,网络聊天工具等媒介为载体宣传思想政治教育,都可以在转变方式方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水平。

(3)优化思政理论课的工作方法。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地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需要不断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适应与创新能力,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改善师生交流方式,积极调整心态,才能做到真正创新。教师可以运用学生喜欢的语言和交流方式,使得思政教育特别是思政教育课程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让枯燥的课本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灌输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重要作用,但为了灌输而灌输就不行,如果任课教师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在讲解课本内容的时候结合当下时政热点,平等地与学生展开交流讨论,那么思政课堂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4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借助数据开辟了全新领域,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防范大数据带来的风险和不利方面,充分发挥大数据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01-01.

[2]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8-01.

[3]陆璟.大数据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3(9).

[4]刘凤娟.大数据的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4(10).

[5]卢正天.大数据浪潮挑战下的教育回应[J].当代教育科学,2014(20).

[6]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

[7]梁家峰,亓振华.适应与创新: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3(3).

[8]夏晓东.大数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前沿,2014(AZ).

上一篇:绿色设计的重要性下一篇:合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