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概念辨析

2024-08-02

企业家精神概念辨析(精选三篇)

企业家精神概念辨析 篇1

一、企业家诚信的概念

各方面的研究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对企业家的概念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表述。法国经济学家萨伊认为, 企业家是预见特定产品的需求以及生产手段, 发现顾客, 克服许多困难, 将一切生产要素结合的经济行为者。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不同于一般职业阶层的特殊阶层, 是消除市场不均衡性的特殊力量。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将企业家理解为创新的主体, 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均衡。美国经济学家奈特指出, 企业家就是识别不确定性中的机会并承担决策结果的人。在社会学研究框架内, 企业家是一种社会角色, 这种角色的基本职能是整合资源、捕捉市场机会与创造“企业家租金”, 出资人、管理者、员工等都承担着部分企业家职能, 并且都有对企业家租金提出利益要求的权利。虽然企业家职能的社会分割是客观的, 但科学研究需要清晰界定其分析单位,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逻辑的明确、清晰与一致, 因此, 本文借鉴张序 (2005) 对企业家概念的界定。在其论文中, 张序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企业家, 必须满足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一是他是利用自己或他人的资本创办企业的人;二是他是掌握企业控制权并经营企业的人, 能够对决策的全部风险与后果承担最终责任;三是他是能够发现和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实现企业创新与发展并取得成绩的人, 在职务方面, 根据企业家的内涵与中外企业的实际情况, 企业家囿于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总经理这几个职位。

“诚”的基本含义就是真实而不自欺, 即忠实于自己的真实状态, 真实情况是什么就如实反映什么, 不违逆自己的良心良知, 不欺骗自己。从“诚”乃不自欺的角度可以说, “诚”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自信, 正是自己忠实于自己的真实状态因而赢得了自己的信任, 自己相信自己。孟子将“信”作为处理五种人伦关系的规范之一, 西汉董仲舒将“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 使其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一。“信”的基本涵义就是“不欺人”。信有两个要求:一是对人说的话要真实, 二是要信守承诺。通过考察诚与信的基本含义不难发现, 诚与信的含义并没有大的不同, 反而是联系甚于区别。“诚”带有本体的意味, 如孟子所讲:“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 与本体意味相对应, “诚”侧重主体道德修养。“信”则是外显的, 是“诚”在现实中的落实或反映。所以, 诚与信是内与外、体与用的关系。中西诚信观的基本含义是相近的, 都包含尊重实际存在、诚实无欺、信守承诺等意思, 但西方人的诚信更加体现一种契约精神, 强调在意见一致的基础上形成允诺与责任, 并根据“公平”、“正义”、“善意”的原则将其上升为意见人真实意图表达的行为准则。

在关于商业诚信研究的文献中, 对诚信的定义均与“正直”、“诚实”、“守信”等有关。但诚信远远超越了上述内容, 在特殊利益社会, 诚信最本质的内函体现为利益的一致性, “我们谈及诚信的时候, 指的应该是一种完善的、整体的、不可分割的企业状态” (多娜, 2007) , 这种“不可分割性”体现在利益相关的权益要求在企业决策过程中能够得到保证。否则, 诚信仅仅能停留在合规的状态, 而合规仅仅是对企业的基本要求, 就算是企业全体员工均能够完全遵纪守法也不能保证企业完全诚信, 因为合规仅仅是业绩的最低标准, 只有合规并不能达到重要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真正要求。譬如, 企业有丰厚的利润却按照国家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员工薪酬, 这能算是诚信吗?企业为了明确在员工自杀中的责任, 要求员工签订承诺书保证不采用极端方式, 这能算是诚信吗?一家化妆品跨国企业因为投资所在国尚未建立关于产品包装方面的完善法规, 便不在产品外包装上标明产品成分, 仅仅进行宣传性的描述, 而在其母国则是会标出产品成分, 这能算是诚信吗?在消费者缺少选择的情况下, 虽然交易过程中提供了充分信息, 也履行了合同, 但消费者却被迫接受更高的价格, 这种情况算是诚信吗?“真”与“信”成立的首要之义是交易各方的利益是一致的, 大部分的情况下, 仅仅从是否讲了真话或者是否信守承诺方面去界定诚信, 往往就忽视了诚信的本质内涵。在利益不均衡情况下的“真”与“信”是一种虚伪, 是表面的诚信, 而非真正的诚信。

夏春 (2005) 等研究人员提出:诚信是指行业符合诚实、守信、诚直和精诚内涵的程度, 对这四个方面, 研究人员分别给出了操作性定义。

一是诚实:实事求是, 说真话, 发布真实全面的信息。诚实重在对行为主体的言语以及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二是守信:言而有信, 言出必行, 是对行为一致性的把握, 要求行为必须与言语 (承诺) 保持一致。

三是诚直:做事情秉公方正, 不掺杂私心邪念, 不妄断曲行。诚直是对言行自身的规范和要求, 即言语和行为符合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原则。

四是精诚:要求诚信的行为必须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是对行为的一贯性和可持续性的保证。

在关于诚信的各种定义中, 夏春等人提出的概念更加精确并贴近诚信的本质, 而且, 研究人员运用科学方面建立并检验了诚信概念价值模型, 因此, 本文选择上述成果作为建构诚信概念的蓝本, 并对这个概念提出如下充实与修正。

一是诚信的概念中除了上述四方面内容外, 还应当包含“平等”的成分, 即行为主体之间具有对策的缔结契约的权力, 这是对行为人资格身份的规定与要求, 是对契约双方互动关系的特征描述。

二是精诚的意义不仅表现为“持之以恒”, 而且体现在系统的完整性与一致性, 即诚信原则与行为表现的一以贯之。

综上所述, 诚信应当涵盖平等、诚实、守信、诚直、真诚五个方面内容。其中, 诚实和守信是从行为结果的角度对行为进行规定, 即要求行为和言语的最终结果或表现形式能体现诚信的原则:诚直是从行为过程及手段等方面对行为进行规定, 即要求行为过程及行为的手段必须正直、不妄断曲行;精诚是从行为的长期一贯性和一致性的角度对行为进行的规定, 要求行为应具有完整性;平等是对行为人资格身份的规定, 要求缔结契约的各方具有对等的权力, 体现契约关系对利益一致性的要求。基于不完全契约的博弈分析是商业诚信研究的一般框架, 这种框架的一个假设就是参与主体是有自由选择权的, 但在现实的世界中, 交易各方往往是不平等的, 忽视了契约主体资格平等身份, 奢求交易过程的诚信, 无异于镜里看花。因此, 在诚信概念内涵中增加平等方面的成分, 有利于建构基于不完全契约下的企业家诚信研究框架。

二、企业家诚信的特证

企业家诚信兼具有个体诚信、组织诚信与社会诚信的成分。企业家个人诚信品质与行为特征属于个体诚信范畴。作为具有影响力的群体, 企业家群体行为对社会诚信系统的建设有更宏观的意义, 从这个层面来观察, 企业家诚信则进入了社会诚信领域。企业是企业家在特定约束条件下决策行为的结果, 企业家是企业决策制定、组织实施与结果的承担者, 其行为表现是企业行为的一种存在形式, 因此企业家诚信还是组织诚信领域的内容。为了明确界定研究范围, 本文从组织诚信的角度界定企业家诚信, 将企业家行为作为考察企业诚信的窗口。

根据以上对相关概念的界定, 企业家诚信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它是企业内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总裁、总经理等成员构成的特定群体的行为;二是企业家诚信是通过企业管理决策表现出来的;三是企业家诚信是企业家决策行为符合平等, 诚实、守信、诚直与精诚内涵的程度。

企业同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划分为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 外部关系是基于交易而产生, 表现为企业同供应商、经销商、消费者、社区、政府等方面的互动, 而内部关系的形成则有更加复杂的情况, 因此企业应对内、外关系的决策有显著差异。据此, 企业家诚信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企业家内部诚信与企业家外部诚信。

关于企业诚信与企业家诚信的关系, 笔者有如下理解。

一是企业家诚信是企业诚信的基础。企业家是企业决策的核心, 在企业人、财、物、信息等各个管理层面都有直接的影响, 是企业行为规则的直接制定者, 在很大程度上, 企业体系是企业家行为的演绎。所以, 很多企业往往与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家是直接联系到一起的, 譬如, 海尔与张瑞敏、阿里巴巴与马云、娃哈哈与宗庆后、国美与黄光裕等等。因此, 企业家诚信是企业诚信的基础, 是企业诚信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层次。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鲍姆哈特开展的一项关于组织中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的调查结论表明, 上司行为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排名是第一位, 七十年代布伦纳和莫兰德利重复了上述研究, 并进一步确定了上述判断。

二是企业诚信是企业家诚信的微观场域。观察与分析商业中各类诚信案例能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企业家, 其个人在生活中一诺千金, 有非常好的诚信品质与社会声誉, 但就是这些非常诚信的人在企业管理中会很自然地采取有悖诚信的策略, 例如, 在广告中夸大宣传自己产品的功能, 采取贿赂的方式获取政治资源, 要求财务人员设法逃避税收等等。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 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 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企业自身的微观环境。以及基于交易而产生的企业与社会相关群体的联系, 构成了一个场域, 企业家诚信行为受到这个场域的影响。企业家个体往往具备多重社会角色, 每种社会角色都有其存在的特定场域, 例如家庭、社区、企业、学校等等, 在不同的场域下, 企业家行为并非是一致的, 因此, 诚信的人未必就是诚信的企业家。企业家决策是在企业的规模、竞争能力、成员素质、文化秉性、治理结构等要素的约束下做出的, 并非是企业家个人的随心所欲, 企业诚信可以说是各方面力量平衡后的结果, 企业家仅仅是一种力量, 虽然是很重要的力量, 但却不是唯一的, 因此, 企业家诚信与企业诚信可能存在不一致或是冲突。

摘要:深入企业家决策过程是透视企业诚信“黑箱”的有效途径。企业诚信本质上是指企业契约关系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建立的基础是利益相关者在签订契约过程中的平等身份。企业家诚信是指企业家决策行为符合平等、诚实、守信、诚直与精诚内涵的程度。

关键词:企业家,诚信,企业诚信

参考文献

[1]阿奇B卡罗尔, 安K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赫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3]姚益龙, 等.企业信用与企业成长——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4]谢凤华, 庞松海.基于不同视角的企业家诚信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7 (9) .

[5]蔡翔.员工企业之间纵向信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6]张维迎.信息、信任与法律[M].北京:三联书店, 2006.

[7]吴启勇.现代企业家概念的内涵分析[J].社会科学家, 2007 (11) .

[8]张序.企业家概念及其相关问题辨析[J].社会科学研究, 2005 (3) .

[9]史瑞杰.诚信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10]多娜.肯尼迪-格兰斯.企业诚信管理工具与案例[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7.

微小企业的概念辨析及特征分析 篇2

苟仲武

摘要:在目前中小企业概念下的微小企业,许多方面,特别是经营、管理属性上具有和大多数中小规模企业不相同的特性,政府在管理这一群体对象之前,首先应该准确界定这一概念。本文提出一个关于微小企业的定义,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其特性。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的微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全国共计6000万左右的微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提供了75%左右的就业和新增90%的就业机会,并且直接或间接创造了50%左右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他们已经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中国要在未来保持健康高速的经济增长,需要微小企业有更快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成功之路也证明,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社会微小企业所占比例也将继续增大。这既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也是一个普通阶层,是一个社会比例大,有发展前途、不容忽视的重要阶层。

2005年以来,如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已经下发《关于开展“三年万家”微小企业培育工作的意见》、《加快成长型微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南大学金融学院的学者也曾发表《发展微小企业的宏微观经济效应》一文。可见关于微小企业的特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一定程度上的关注。

目前公众媒介、政府文件上对企业分类比较流行的说法常用“中小企业”这一定义,本文认为中小企业中综合属性相差甚远。

一、微小企业的概念

1.按经济规模划分微小企业

我国以往确定企业规模的权威机构是统计部门,他们更多关心的是经济数据,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企业的规模特征和结构特征,企业的规模特征主要指企业生产的投入规模和产出规模,前者常用人员规模和资产规模这两个指标来衡量,后者常用产值这个指标来衡量;结构特征主要指企业的结构层次,通常考虑的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性质,如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性,所有者的公有或私有性质,经营者内部结构的水平和垂直层次特点等。由于统计制度的规定,以浙江省为例,微小企业定义为每户年产品销售收入低于500万元的企业和个体户。按照划分,浙江省年主营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4万多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包括个体户)达80多万家。队伍在壮大的同时,它们的分量也在逐年加重。2006年,浙江省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25.4%,其中企业和个体工业分别为9.7%和15.7%。

民营经济非常发达的浙江有无数“微小型”工业企业(企业年主营收入低于500万元的规模以下工业)正茁壮成长。据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抽样调查统计,2006年浙江省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为969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增幅提高4.2个百分点;共实现营业利润和上交税金分别为195.08亿元和179.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2%和18.5%。

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微小型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十大行业。其中纺织业工业总产值、从业人员和单位数均列第一,分别占规模以下工业的16.9%、13.7%和20.5%;其次是通用设备制造业。此外按总产值排列,依次为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到2006年底,这些微小型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697.24万人,比上年增长8.9%,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50.3%,其中企业和个体工业从业人员为275.60万人和421.6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1%和13.0%。2.按组织规模划分微小企业

欧盟委员会从人员规模上把欧洲的企业分为五类,前三类可归入微小企业这一类别,即第一类是没有雇员的企业;第二类是“非常小企业”,雇员人数为1-9人;第三类为“小企业”,雇员人数为10-49人。

目前在美国已有1/4的工作人员是SOHO族,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着。日本、韩国和香港也在鼓励个人创办SOHO型公司。这种创业SOHO自组1-10人的小公司,或经营一个小店面或者网络上的虚拟商铺,或加盟某个连锁体系。这种SOHO规模虽不大,员工们也未必天天见面,但是通过互联网保持着高效的联系,在经营和管理上具备很大的灵活性。在大公司无法兼顾到的领域,个人公司如能提供适合的商品和服务,往往会获得成功。而我国2003年1月出台的中小企业新标准与国外有所不同,如建筑业中人数少于600人,或者企业产值小于3000万或资产规模小于4000万是小型企业,而在欧盟大于250人的企业就为大型企业等;而且不同行业的划分标准也不统一,如我国的批发业中人数大于100人的企业往往为中型企业,而在建筑 业中则为小型企业等。

据“杭州日报”报道:浙江80多万家小企业吸收700万人就业,年产值近万亿元,平均每个企业就业人数不到10人;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小企业,平均人数也应该在10人之内。

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企业自办社会的现象了,每一个大单位、大企业周围,都必然被无数的各色微小企业“包围”,由他们为员工,员工的家属、子女提供综合配套服务,其从业人数累计,往往大于被包围的单位的正规在职人数。统计数据也已经证明他们也是吸纳劳动力的大户。3.微小企业的定义

制定微小企业的定义,应该把握定义的规则,即共性、通用性、不变性,即要兼顾私企国企、工商注册规模性质、城乡地区差异、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差异。

目前常见的以经济规模划分方式越来越显现出一些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起点也不一样,有些企业只有几个人,但是年营业额能达到上千万;有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如物业管理、包工队)有数百人以上,但是年产值却很少。

本文认为从政治角度来讲,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人不是物,以组织规模即员工人数多少划分微小企业更为科学。这些微小型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及其他雇员人数在约10人以下的各色经济组织,包括那些自我雇佣(包括不付薪酬的家庭雇员)、个体经营的小企业。这类微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对于创造大量自我就业机会、扶助弱势群体、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积极作用。

这种员工规模的微小型企业基本上涵盖了技术服务性行业、装配型制造行业、手工作坊和小型种植、养殖业,还包括家庭手工业、修理修配、图书借阅、旅店服务、餐饮服务、小饭桌、小商品零售、搬家、钟点工、家庭清洁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婴幼儿看护和教育服务、残疾儿童教育训练和寄托服务、养老服务、病人看护、幼儿和学生接送服务、洗染缝补、复印打字和理发、地摊商贩、街头游商等。这些靠自身一技之长进行的特色服务、微利项目一般建立在社区、街道和工矿区里,多为失业和下岗人员所采纳经营。这种员工规模的微小型企业还包括代表最活跃的新经济、最先进的生产力的SOHO一族。SOHO族职业包括音乐创作、产品网上销售、平面设计室、广告设计制作、服装设计、商务代理、炒基金期货股票、网上信息咨询服务等; 特别适合SOHO的还有那些基于信息的制造、加工、传播类的工作,如编辑记者、自由撰稿人、软件设计人员、网络操作、网络软件管理、网站设计、美术、音乐等艺术工作者、财务工作者、广告、咨询等。

二、微小企业的特征

一个企业员工数量,能决定其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经营模式等,在很多方面微小企业和中型企业有本质不同。1.微小企业的组织特征和经济特征

按照本文的定义,从结构特征上来界定,微小企业资本投入较小,绝大多数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统一,产权私有,组织结构相对简单。

微小企业由于员工数约束,多数具有家族性,即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这些企业普遍采用最经济的家族管理模式,不会也不应该采用所谓正规的管理方式。这样的企业很难有精力、人力配合国家的工商、税务、统计等管理工作,常常游离于国家行政管理权力范围之外,甚至为了私利和政府管理行为对抗。微小企业还普遍具有合伙性,除了个体经营和独营企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合伙经营,他们人数不多,投资者往往也是劳动者,雇用与被雇佣的界限已经不太明确了。

微小企业由于规模不大,承受经营风险的能力不强,因此都还具有不稳定性,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每天都有大量的微小企业倒闭,但是每天有更多的微小企业诞生。这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是决定微小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原因。

微小企业的资金运作也具有共性,他们大多都是自筹资金,自主创业,不依赖国家扶持,不占用国家资金资源,也不需要太多的启动资金。企业信用度较低,商业贷款渠道不畅。2.微小企业的文化特征

微小企业主普遍存在创业意识浓厚,合作意识、责任心相对较差,他们创业不拘规模、不怨天、不忧人、不求人,自主性、积极性很高!

微小企业在市场上艰难经营,生存问题是首要问题,基本上还顾不考虑企业文化,甚至企业形象。

正规化管理是要增加人员成本和管理费用成本,这对于仅有几个人的微小企业多数是难以承受的。这些企业也常常没有能力负担员工培训。由于企业小,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雇佣员工的素质普遍偏低。微小企业和政府机关联系渠道更少,流动变化大,很难管理,国家政策法规宣传难度也很大。

微小企业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还在解决社会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拉动民间投资、促进市场竞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概念偏差引起的不良后果

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千辛万苦建设起来,绝大部分地区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大生产阶段,即便是三亿多城镇居民中大多数人三代以前也是农民。几千年形成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农村,农民希望有自己的房子、地;农民进了城,成为农民工,其中愿意离开农村的人,也都希望在城市里开辟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己的小买卖、小生意,属于自己的小事业!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个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小农经济思想“缺点”,如果利用得当,反而成了我国微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思想基础!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但是现在我们的有些经济理论研究工作不到位,脱离了国情、脱离了实际,造成制定的政策无法落实,许多精力白白浪费,许多扶持资金社会效率很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帮助微小企业抓管理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也给人们留下了“管理好,企业就好”的错误理念,实际上,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发展首先是市场经营,其次才是内部管理。经营是开源、管理是节流。企业越是遇到发展的大困难,越应该从市场经营方面找原因。

管理科学中也承认管理是有成本的。微小企业最适合家族化管理,效率高、成本低,有天然的凝聚力。微小企业绝大多数无法承受“正规化管理”带来的人员开销、效率下降、反应迟钝等问题。

管理也是企业内部问题,政府不应该管别人的“家务事”。如果一个企业发展成长顺利,那么到一定阶段,他们自己会提出管理、培训的要求,自我发展。这时候政府才有必要帮助他们。

2.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学习型企业。

学习是美德,但是美德不一定能带来效益。市场经济的佼佼者,不一定有高的学历、丰富的学识,反而常常听说某某成功企业老总仅仅有小学文化程度。学习能给人知识,但是经营能力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主的悟性,不是简单的学习就能解决!学习企业管理和专业技术知识应该是员工的事情,不是企业带头人的事情!学习也是要花时间、精力的,有成本,也是在为明天的生产力打基础。大多数微小企业生存状况并不好,小企业如果生存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根本顾不上考虑明天的发展。

3.鼓励微小企业自主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非常重要,但是开发新产品、探索新方向,都需要资金等综合实力支撑,这不适合微小企业去完成。小企业要赚钱,最现实的是拿来主义,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去寻找,并直接采用成熟的成果、产品!要求微小企业创新,会把微小企业领向非市场化的方向,耗尽有限的资源,降低企业对市场的关注度。4.强调融资担保问题

这些年在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时候,总是首先提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实际的效果也并不理想。资金是企业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几乎每一个企业都存在的问题!资金相当于企业的血液,但是一个企业如果自身造血机能不好,输血是没有用的。往往发现好企业自身可以解决资金问题,很多差的企业总是抱怨没有启动资金。其实资金不是主要问题,是表面现象。

微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资金不是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规模较小,不论是原始资本投入或者是流动资金,都可以从很多渠道设法解决,而如何降低政府管理带给小企业的人力、财力消耗,才是最重要的问题。5.对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教育培训

创业,意味着产生一个企业家;企业家是要求能把握市场,对经营有自己的独到看法。创业辅导不现实,就业辅导则比较有效。

通过准确把握微小企业的特性,解决好这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定会更好的调动广大群众的创业积极性,促进产生更多的微小企业。在许多经济发达省份,这些微小企业大量产生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长涌现出众多国内外著名大企业,成为产业或行业发展的排头兵、名牌产品的创立者、地方经济腾飞的领头雁。

我们必须坚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认真研究这一重要的社会成份----微小企业的属性,制定出与其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法规、制度,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宏伟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与企业节税相关的三个概念辨析 篇3

美国学者PM Healy&JM Wahlen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是:“盈余管理是指经理人员在财务报告中和在构建财务报告的事项上运用选择权误导投资者对公司潜在经营业绩的理解, 或是影响投资者依赖会计报告数据做出决策。”按照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可以将盈余管理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操纵会计盈余以实现融资、契约、监管、公司形象及管理层收购等财务报告动机进行的盈余管理。另一类是税收动机盈余管理。它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会计与税法的差异, 将应计项目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会计税收低差异应计项目, 对此类应计项目的操控既影响会计盈余又影响应税收益, 因此称之为高所得税成本的应计项目;第二类是会计税收高差异应计项目, 对此类应计项目的操纵一般影响会计盈余, 而不引起或较小地引起应税收益的变动, 因此这类应计项目也称之为低所得税成本的应计项目。通过对第一类应计项目的操纵, 企业可以减少应税收益, 从而减少所得税的现金支出。

低所得税成本应计项目操控的具体手段为: (1) 安排关联方交易, 利用税率差和避税港减少所得税支出; (2) 预期税率下降的前一年, 通过延迟确认收入或加速费用确认减少所得税支出; (3) 预期税率上升的前一年, 通过加速收入确认, 延迟费用确认减少高税率的所得税支出。通过对第二类应计项目的操纵, 企业可以调高会计收益, 实现财务报告所要达到的目的, 而不必增加所得税支出, 从而降低了企业所得税实际负担 (ETRs) 。第二类应计项目操控的具体手段一般包括操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减值准备”等项目向上调高会计收益, 而不会影响当期所得税费用。

二、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

“创造性会计”一词来源于对英文Creative Accounting一词的直译, 它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会计实务人员运用创新方法记录新的会计问题, 使会计信息满足“真实和公允”要求的创造性会计行为;二是经理人员在未明确规定会计准则领域内, 通过包装或粉饰企业财务报表以求达到某种机会主义目的的创造性会计。创造性会计的操控对象是财务报告, 既包括反映会计盈余的利润表, 又包括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机会主义的创造性会计又可分为财务报告动机创造性会计和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

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是指经理人员在未明确规定会计准则领域内, 利用会计准则的可选择性, 在财务报告中或构建财务报告的事项中进行操纵, 以求达到减少所得税现金支出或降低企业ETRs的目的。它与税收动机盈余管理的相同之处在于, 它们的目的都是减少所得税现金支出或降低企业ETRs。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操纵的对象不同, 税收动机的盈余管理只局限于通过操控利润表项目实现“节税”目的, 而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不仅可以通过操控利润表项目, 而且可以通过推迟非货币性资产政府补助的确认时间, 将非商业性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安排为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或通过选择资产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影响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等资产负债表项目来实现“节税”目的。

三、所得税纳税筹划

纳税筹划理论的发展历经了两个阶段, 早期的纳税筹划被界定为“纳税人通过安排自己的经营活动使纳税额最小化的能力”。当代有效纳税筹划理论围绕三个主题展开, 即全部利益相关者、全部纳税以及全部成本, 它要求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必须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 各种税种统一筹划并且考虑筹划中所有成本, 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目标。纳税筹划的手段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会计手段, 就是利用会计准则的可选择性操纵财务报表;另一类是税收手段, 就是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安排经营活动。根据有效纳税筹划理论, 所得税纳税筹划应是纳税人在权衡全部相关者利益、所有税种和全部成本的前提下, 通过操纵财务报表或安排经营活动的手段规划所得税纳税方案, 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目标。

由此可见, 所得税纳税筹划与税收动机盈余管理、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的目标不同, 手段也不同, 性质也不同。

所得税纳税筹划是以税后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税后收益=纳税筹划总收益-纳税筹划总成本, 其中纳税筹划总收益不仅包括所得税“节税”收益, 而且包括其他税种“节税”收益, 纳税筹划总成本不仅包括直接筹划成本, 而且包括间接成本。为此, 在进行所得税纳税筹划时, 有时为实现整体收益最大化目标, 会放弃所得税支出最小化的方案, 甚至有时还会采取增加应税所得的方案 (如上市融资条件中有一定的税收指标, 企业往往通过增加应税收益以获取融资利益) 。相比之下, 税收动机盈余管理和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的目标要简单得多, 通常只考虑“节税”因素即可。

所得税纳税筹划手段既包括利用会计准则的缺陷和可选择性操纵财务报表的会计手段, 又包括利用企业组织形式、税收减免、税率差异、税收抵免、退税等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安排经营活动的税务手段。而税收动机盈余管理和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通常只包括前面的一种会计手段。

对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性质, 应该根据其所采取的手段一分为二地对待。对于通过操纵财务报表会计手段的所得税纳税筹划, 应坚决予以否定和限制, 因为它不仅会威胁财务报告体系的完整性, 而且会造成操纵公司价值、危害股东权益及引发大量失业等严重恶果。而对于充分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安排经营活动的税务手段, 因其实现了政府用税收政策配置资源的目标, 应该加以引导并给予鼓励和支持。不过, 无论是税收动机盈余管理, 还是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 它们都是机会主义会计行为, 会危害资本市场和干扰国家正确评估税收政策执行效果, 因此应坚决予以抑制。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税收动机盈余管理、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及所得税纳税筹划三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 旨在帮助投资者识别企业常用的税收动机的机会主义会计行为的手段, 提醒税务人员注意企业常用的操控应税收益的手段, 而更重要的是帮助税收政策制定者更正确地评价所得税改革成果。ETRs是用来评价所得税政策对经济活动影响的重要指标, 而国内外学者在建立ETRs影响因素回归模型时, 没有单独考虑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或税收动机盈余管理对ETRs的影响, 通常将其并入税收筹划因素中, 统一分析其对ETRs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概念辨析, 我们清楚地看到税收筹划不仅包括操纵财务报表的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手段, 而且包括利用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安排经营活动的税务手段。由于这两种方式性质不同, 因此应分别研究其对ETRs的影响因子, 这样才能对税收政策执行效果作出正确评价和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税收动机盈余管理、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及所得税纳税筹划三个紧密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 以帮助人们识别正确的节税途径, 杜绝偷税漏税行为。

关键词:税收动机盈余管理,税收动机创造性会计,所得税纳税筹划

参考文献

[1].I.Griffiths.Creative Accounting:How to make your profits what you want them to be.London:Waterstone&Co Limited, 1986

[2].A.K.Shan.Exploring the Influences and Constraints on Creative Account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Th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 1998;7

[3].王延明.中国公司所得税负担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师德评价下一篇:技工学校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