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语文的情感教育

2024-08-12

技校语文的情感教育(精选九篇)

技校语文的情感教育 篇1

一、及发动机, 互动情感

“情感犹如一部震荡器, 它以一种弥散的方式, 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导向和动力的功能。”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动机, 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去点燃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渴求之火, 把对学生的真挚情感表现为眼神、语言和手势等丰富的教学活动, 用无声的教诲展示情感的巨大力量,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形成一种动力。动机是为学习者提供动力和指引方向的一系列因素。可分为来自学习者对某一学习内容或者学习任务的浓厚的兴趣的内在动机和来自外界影响的外在动机。在教学过程当中, 我以培养内在动机为主, 两种动机双重并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新颖活泼的形式、有趣而且有意义的内容对于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课前唱英文歌、真实情景对话表演等, 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到学英语是在乐中学、学中乐。同时, 教师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 关心他们的成长。当学生有困难时, 老师不应该苛求、指责, 而应该给予理解和鼓励, 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这样, 师生之间的情绪、情感就能互相感染, 做到认知上相近、情感上相容、心理上互动, 从而使学生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爱戴和信赖。学生在情感上接受了老师, 就必然会喜欢他所教的科目, 教学质量必然得到提高。

二、创设情景, 激发情感

良好的情感功能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直接促进学生的职能发展, 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当学生的情绪高涨时, 情感可发挥增力作用,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明显提高;情绪低落时, 趋于减力作用。因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 使之思维活跃, 集中精力, 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 常见的有:通过放电影、录像、录音或者生动讲述, 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例如, 我教“Dinosaur”时, 我给学生播放著名的电影《侏罗纪公园》片段, 那些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恐龙震撼了学生的心灵, 让他们对恐龙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这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探究教法, 培养情感

1、自主探究学习, 发挥学习潜能。

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和激发学习动机后,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多种感官进行自主的学习。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教学中, 关键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智能发展为根本, 通过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创设情景。

2、组织交流谈论, 形成合作学习氛围。

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后, 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或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师及时归纳, 鼓励大胆发言, 形成合作学习氛围, 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参与和合作的教学理念。英语的“情景教学”、“活动课教学”以及现在提倡的“任务型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通过合作性学习, 促使学生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 合作精神是培养情感态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合作内容上, 积极给他们创造合作的空间, 多施与分组活动、角色扮演和任务型教学, 在各种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另外在形式上也有变化, 有时我把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让他们优势互补, 互相带动;有时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充分展示自我, 让他们自由组合;有时又把男生和女生进行不同的组合, 分工合作, 互相交流, 共同完成任务, 努力营造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习之间的交流、参与, 可提高学习主体意识;形成多样的交流合作, 可增强课堂凝聚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频繁交流, 形成了合作气氛, 获得了交际的乐趣。

3、批改作业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有效方式。

作业批语是教师情感输出的载体, 它体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意见和态度, 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认可和否定。批语内容所蕴含的情感意义, 从某种角度来看, 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 作业批语具有一种积极的情感魅力。如对成绩历来很好、作业卷面干净整洁且正确的学生用“Good!”“Very good!”“Wonderful”“Excellent!”等词来表达赞扬;而对那些要鼓励的中等或后进学生, 就要抓住优点, 用略为夸张的感叹句进行肯定和赞扬, 顺带提出希望, 这样效果好。如, 对字迹工整、认真但作业却有错, 或是作业基本正确但书写不工整、认真的学生, 我的批语是“What a beautiful handwriting!”“If only be more careful!”“I’m pleased that you have made so great progress now.”“Thank you!”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 而后进生更是如此。经常得到老师批语的学生, 能从批语中感受到老师真诚而独特的爱, 从而产生一种情感动力促使他们成绩进步。

4、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要使教师与教科书的思想感情节节一致, 拍拍和谐, 就必须不断体验和挖掘教材潜在的感情力量。在这方面, 新编英语教材给教师留出更为广阔的空间。结合英语新教材的特点, 第二课堂活动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如英语故事会、对话比赛、外语晚会等都是有益的尝试。因此,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深化, 更为重要的是, 加深了师生友谊、同学情谊, 形成了活泼、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人际关系, 进一步巩固了师生感情。

论技校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2

【关键词】技校语文、情感教育、教学方法

职业技术学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其社会地位并不如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来得重要,但是其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每年技校都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但是当下技校中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系列令人堪忧的问题:如学生普遍对语文课无多大兴趣,甚至语文课在一般学生和老师的心目中变成可有可无的课程等等。我认为,这样的情形与教学中“情感”缺席有关,语文课作为一门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情感的课程理应在教学中将其与情感联系起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渗透进情感,以情感教育来进行语文教学。

一、不可或缺的“情感”纽带: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适当的情感深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毫不夸张地说,语文课可说是所有课程中最难讲授的一门课,它基本上只存在两个极端,教师如果方法到位,那么这门课将是所有课程中最能让学生感觉生动有趣的课程,这其中,学生的兴趣最为关键。而情感则是开启兴趣的钥匙。情感是所有创作的源泉,也是阅读者和学习者所必须进入的境界。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情感的在传递,才能让学生重新燃起对课程的热情。如在讲授朱自清《纪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可以先不让学生打开课本,以自己的方式讲述对刘和珍的看法,并饱含深情,在学生未读课文时提前被故事感染,并陷入对刘和珍形象的想象之中,那么通常被认为枯燥乏味的语文课便会变得充满感情和值得期待。

2、情感教育有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世界观和人格

情感教育还能在课本与课堂之外塑造学生良好的世界观和人格。所谓“教书育人”,不仅在教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在于让学生学会做人。语文课成为“育人”的重要平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设良好的情感教学分为,通过自己的爱憎忧惧等情感来感染激发全体学生的内心情感,便能达到既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又让他们建构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格价值体系的目的。热爱祖国和民族的品德的形成便是经由情感塑造良好的世界观的具体体现,如在学习《邓稼先》这一课文时,通过引导学生领悟了身为“两弹之父”的邓稼先放弃国外优裕的物质生活毅然回国的爱国情感并使学生为之感动之时,还能促成学生在心中燃烧起热爱民族、国家的激情,建构起热爱民族和国家的人格。

二、寻找“情感教育”的路径: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现

1、重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在了解了情感教育的对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种种有利作用之后,我们便应该思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如何找寻到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路径。我以为,其中之一应该是重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由于长期以来的教学困境,因而技校的教师往往对语文课也缺乏信心,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讲授课本,鲜少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课堂外更加如此,在教师的眼中通常将这群学生与无心向学,自暴自弃联系在一起,但如果教师用心便能发现他们依然有着与他们同龄的孩子一样单纯和可爱,他们也渴望被重视和被惯坏。所以,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首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可以从课堂外出发。教师可以在平时对学生进行单个交谈,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教师和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成为朋友。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才能有所针对地进行教学。如此而来,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而不是训斥和指责,在课堂上对课程本身也更加乐意接受。

其次,课堂上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之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同样非常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教师站在讲台上就是一个演员,他的一言一行,一个手势与一个微笑,都会在情感上有所反应,这无疑对学生有着影响。如学习《琵琶行》,如果老师只是机械地将其读一遍,讲解大意,那么这首经典的诗作便会变得索然无味,学生无法领略其中的情感,自然察觉不到白居易所要表达的主旨和思想,反之如果教师在讲授这首诗歌时加入自己的情感,并讲授下白居易写作《琵琶行》时的背景,那么对学生对它理解将不只是停留在字面意义。

2、 学会使用情感化的教学语言

语言恰恰也正是情感的符号,尤其是语文教学中,语文课本上的文章篇篇皆含情,如果说数学教学涉及的都是公式,概念等内容无须太多的情感介入,那么语文课程的讲授必须是情感的传递过程,因而讲授语文课文的语言必须是饱含情感能够将课文的主旨深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语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被感染从而领略课文的真谛。

以情感化的语言进行教学首先必须从课文出发,教师在备课之时准确把握好文章的情感类别,比如是积极乐观的、还是悲观沉重的、又或者是含蓄的,否则即便是用饱含深情的教学,但是情感基调与课文内容背道而驰必然适得其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情感基调是低沉和略带伤感的,那么教师在朗读和讲授这首词时便可尽量将声音压低、放缓,逐渐便可以引学生进入“人比黄花瘦”的感伤境界。

情感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在提问时尽可能地不要使用过于生硬的程式化的语言,如:某某同学,你来回答下。”,而应该针对具体问题,设置具体的问答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如在问《阿Q正传》中的阿Q是怎样的形象之前教师可以先用自己略带诙谐和感叹的语言叙述一遍阿Q的故事,然后再缓缓地提问:“故事讲完了,你们觉得故事中的阿Q应该是怎样的形象呢?”此时沉浸在故事情境中的学生相必早已经在脑海中勾画出的形象,无疑这样的问题学生一定乐意回答。如此而来,情感化的语言让沉闷的语文教学课堂有了互动的可能。

总之,“情感教育与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存在直接关系,而满足心理需求能促进学习效果”所以若想在原本应该最能是促进情感交流的语文教学获得达到应有的效果,使得技校语文教学远离枯燥与乏味,远离难以为继的困境,将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在情感教育之中完成语文教学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良方。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周弟妹:《技校语文教学应渗透人格教育》,《教学研究》2004年第3期。

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意义 篇3

感恩是传统美德, 是善的行为, 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老师、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激之情。“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 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永怀感恩之心, 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试想, 一个不懂感恩的人, 怎能成为一个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何谈对社会和人民的责任心呢?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 才会善待自己, 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 有了感恩之心, 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 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 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感恩不但是美德, 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感恩教育既是学生思想品行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语文课堂情感熏陶的重要内容, 对于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品味文章情感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 将让学生既获得知识量的增加, 又获得情感的洗涤, 树立起爱与被爱、获得与给予并存的价值取向。

一.技校语文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

21世纪的今天,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 情感缺失、道德缺失及信仰危机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 即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此外, 垃圾文化渐渐腐蚀未成年的心灵, 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的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

现阶段的技工学校学生, 大多数是初中升高中无望的孩子, 这些学生大多是学习成绩差、自律能力差, 并且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 在家娇生惯养, 并将这种恶习带到学校。由此滋生我们所看到的一系列不良现象:迟到、旷课、厌学、不尊重他人, 甚至有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发生。因此作为技校的教师,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肩负着教育学生成人成才的艰巨任务。而技校的语文教师, 更应该把握好语文学科既是工具性又是人文性的课程性质, 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尤其是感恩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摒弃不良行为, 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技工人才。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 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肯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因而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 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增强。

二.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渗透方式

2006年版广东省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良好习惯和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 使学生逐步树立热爱人生、关注社会、积极进取、奋发成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要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 语文教师只有把握好教材内涵, 选择最好的感恩教育渗透方式,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挖掘教材内涵, 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知恩。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而生动的感恩素材, 所涉及的感恩范围相当广泛, 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极好教材。但是, 有些内容如果教师不去强调, 学生有可能一生都不会意识到。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落实这部分内容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

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感恩内容, 要利用它们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语文课要在教学中增强感恩教育意识, 挖掘显性和隐含的感恩教育内容, 分层次、分阶段, 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的初级阶段——知恩

1.1 父母之恩

广东省技工学校《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文章涉及感恩这一话题。如《母亲情怀》讲述的是作为女儿的作者为母亲买面包时的所见所感, 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伟大的母亲情怀。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 应该重点让学生去体会母亲一生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深沉与博大情怀。又如史铁生《园中不单有过我的车辙》, 更是通过娓娓道来的形式,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身患癌症的坚忍的母亲如何为自己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默默奉献的伟大形象。

1.2 自然之恩

徐迟的《黄山记》是一篇独具匠心的游记文章, 叙写了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 学习过程中, 重点让学生体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题, 并借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壮丽山河来赞美伟大的时代,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山河和美好生活的热爱。

1.3 祖国、社会之恩

认识生命, 如何珍惜生命, 如何感念父母之恩, 孝敬父母, 培养责任, 如何感念自然之恩, 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 凡此种种, 只要是课文中涉及到的, 我们都要用生动的语言灵活地渗透给学生, 为其一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孝经》有云:“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因此, 语文课上的感恩教育要在教学准备、教学文本、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信息反馈中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技校生感恩价值观取向应该确立为下面几种:

一是感恩要珍爱生命。懂得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还是父母的崇高赠与、是社会的宝贵财富。珍爱自己的生命, 让自己的生命燃烧出绚丽的光彩, 用生命之光回报父母、回报社会。《感天动地震撼你我》中的田世国是最好的榜样:38岁的他毅然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 延续母亲的生命, 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

二是感恩要承担责任。一个人的责任大致有家庭责任, 孝敬父母、抚养后代;国家责任, 报效祖国、为祖国贡献力量;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并为社会创造财富。学习榜样, 以榜样的言行指导我的行动, 《语文》课本里不乏刘翔这样为国争光的当代偶像;不乏徐本禹这样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 放弃读研的机会, 只身来到贵州偏僻山村, 孤身支教, 用实实在在的的行动谱写一曲报恩的青春赞歌;不乏任长霞这样的原河南登封市公安局长,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百姓操劳不惜牺牲的女英雄……

对教材进行拓展, 让学生在倾诉情怀的基础上报恩。懂得报恩是感恩教育的最终目标, 也是提高学生修养、端正学生品行的情感目标。语文教师应该时常以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例, 教导学生: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 把感恩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语文老师应该采用其他多种形式进行感恩教育。

(1) 通过课堂写作的形式,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写作是“我手写我心”的过程, 写作经过作者的深入思考, 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写作中, 更能凸显自己的内心世界, 写作是体现感恩心理的载体, 是感恩情怀的外溢。技校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布置学生写作文的形式, 让学生将内心的知恩——感恩———报恩形成系统的思维。通过写作、讲评, 可以让学生表达感恩情怀。

(2) 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虽然由于种种因素造就了学生的自私、冷漠, 但相信爱能融化冰山, 耐心细腻的教育终能打开学生冷漠的心窗。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 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因此, 我们可言传身教, 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

(3)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 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感恩与施恩。因此, 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诸如:“我为母亲洗一次脚”、或“我为父母做一顿饭”这样的课外作业。

技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语文老师可以借助这个平台, 联合学校的其他部门, 建议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如办手抄报、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更好地发挥出学生对自然、对亲情、对友谊等的直观的感恩情怀。

语文学科是百科之母,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 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感恩、知恩、报恩和施恩,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只要做有心人, 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只有使学生的人格健全了, 教育才是有希望有未来的教育, 国家才是有憧憬, 有前途的国家。

摘要: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之一, 如何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教育,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 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从感恩教育的概念入手, 层层深入, 阐明了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渗透, 并重点阐明了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

关键词:技校,语文教学,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2]陈军莲.加强感恩教育的意义和途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 1。

[3]孔军.浅谈感恩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3。

技校语文的情感教育 篇4

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展开情感教育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學习氛围,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为师生沟通搭建了桥梁。对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隋感教育方案,实现有效教学。

情感教育在技校德育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如今,技校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技校都在面临招生难的问题,而且最终进入技校的学生很多都是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这部分学生开始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不断放低,但是内心又非常脆弱,还怕被别人看不起。技校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技校开展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技校德育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塑造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中应用情感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多关爱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多为学生考虑,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生和特点。但是技校德育课开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单一,二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三是教师教学观念传统,四是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较低。在技校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对教材知识的讲解,没有体现出“德”,也没有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情感教育在技校德育课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情感教育在技校德育课中的实施策略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情感教育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德育课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制定德育课教学方案,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青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需要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德育的主人,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德育课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情感教育下,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也要多为学生提供课堂回答和提问的机会和时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德育课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以情动人,最终实现德育课教学目标。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减少批评性的语言,多与学生交谈,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分层提问。很多技校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在情感教育下,德育课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对教材展开深入研究,而且要分析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关键手段,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手段。教师一定要合理的运用课堂提问技巧,不能盲目,更不能心急。不同的学生特点不同,学习能力也有所差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提问。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的提高问题的难度,让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情感教育下,德育课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理念,并帮助学生家长调整教育方式,家长需要与教师共同努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很多学生家长平时l亡于工作,没时间关心子女,甚至直接把子女送到爷爷奶奶身边,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这部分学生的自卑心理会比较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把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告知给家长,与学生家长一起探讨情感教育方法。家长也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不要让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情感教育在技校德育课的应用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心理学。必须不断参加专业化培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满足情感教育需求。

德育课是技巧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情感教育在技巧德育课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情感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才是德育的主人,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德育课教学中,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德育课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德育教育中,家长需要和教师一起努力,这就需要教师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针对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调整对策。家长要对关心学生,陪伴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在学校,教师也要多鼓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的作用,以情动人,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课教学质量。

技校语文的情感教育 篇5

所谓“技艺道”一体的成才模式, 顾名思义分为技、艺、道三个方面, 这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技, 是技能技术的系统活动;艺, 表现在具备高技能的同时, 能对艺术进行优化创造;道, 是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境界提升。“技艺道”一体的人才, 即高技能、高素质、高境界的人才, 关注技能人才成长的各个方面, 本身在运行中呈现出全面性、发展性和差异性等特征。结合技校语文教师的岗位工作实际, 笔者认为, 技校语文学科的教学应更新教学观念, 走“技艺道”一体的道路, 即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和谐发展的高技能、高素质、高境界的一流技工, 构建带有全面性、发展性和差异性的技校语文新型职业素质教育观, 在技校语文学科领域内彰显职业特色。

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教学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各项技能的要求也在快速变化。这就要求技能人才应具有灵活性, 富于创造性思维, 不仅能解决限定的问题, 而且能在未知的领域发现并解决新问题。换言之, 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需体现全面适应能力, 而知识能力都是通过学习锻炼而得到的。作为基础性、人文性、创新性兼具的语文学科, 势必要站在技工教育改革的前沿, 树立面向技工教育的新型职业素质教育观, 即从关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入手, 使语文教学与各专业教学全面融合, 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学习其专业能力发展的助推器, 形成提升全方位适应能力的肥沃土壤, 给语文教学画上浓重的专业色彩、披上鲜明的职业盛装。

以汽车销售专业的语文教学为例, 可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法,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 融合专业的实践岗位群, 精心策划出仿真度高的工作场景,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训练学习。如, 在营销环境中, 如何拟写销售计划, 如何运用交谈技巧和销售技巧成功抓住顾客的消费心理, 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 面对顾客既专业, 又刁难的提问时, 如何保持文明的职场礼仪与良好的职业素养等。根据这些因素模拟真实的交际环境, 实践学生拟定的汽车销售计划、销售技巧和销售服务。通过将教学内容与专业内容相融合, 仿真模拟训练, 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不仅掌握了职业技能, 也锻炼了自身的职业素养, 给学生提供一个“准上岗”的实践培训和就业创业前的综合演练大舞台,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积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 根据企业所提供的信息, 在教学中依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岗位要求进行求职面试训练。如汽车营销员、机械维修工、电气维修工、车床铣床工等, 向学生传达有关企业发展中最新的动态信息, 分析模拟现场中学生求职的各种现象, 提出相应的求职策略,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好求职技巧。另外, 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学生的文明礼仪、不良行为习惯、笨拙的表达方式等进行纠正, 用“岗位导向”指引学生了解不同岗位都有“细节决定成败”、“团结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 将职业素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形成“在实践中育人, 在体验中成长”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式, 为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铺就一条快速的成才之路, 切实做到语文教学专业化、职业化。

设计层次递升的职业能力任务

从个人的职业生涯成长而言, 它是个体通过持续不断地个人修养来全面提升自己, 使自己一步步成长起来, 并开始承担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通过有效训练来提高自己的某项技艺水平, 使自己成为专家层次的学者。

而“技艺道”一体的成才模式按照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五个阶段来区分自己的职业角色。其发展过程需要一个又一个层次递升的职业任务来实现提升。

承载着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的目标, 技校语文课必须紧扣专业和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建立的语文课程教学模块要因专业、岗位而异, 循序渐进地培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人才, 以适应自己的职业角色。如编写语文学科教材, 就可依据不同专业、不同培养层次而进行编写, 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 即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职业模块, 即为适应相关专业学生学习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拓展模块, 即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等三个部分构成。

基础模块的培养目标是具备一般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人才, 如口语交际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 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置职业训练任务。第一步, 做好心理辅导, 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步, 职业技能训练, 要求学生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语音标准、语速适中、用词规范、仪态大方、体态自然、克服自身一些小毛病, 完成给定的训练任务。第三步, 职业情境训练, 如求职、促销、竞选、联系事宜等等, 让学生在训练中看到自己的优势与缺点, 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 注重与他人配合, 学会用良好的职业素养去对待困难, 从而更好地完成层次递升的职业训练任务。通过训练使学生从一开始的初学者提升为有职业素养的高级初学者, 最后变成有综合应用能力者。

职业模块的培养目标是测重专业化职业化的实践训练,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职场中一些常用的口语交际、公文写作等专业能力。例如,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的社交语言训练, 除了提高听问、听辨、听测能力外, 还要结合职业活动中所需的职业技能, 如接听电话的礼仪, 商洽业务的礼仪等, 安排模拟训练, 使学生以专业角色的身份学习职场口语交际中的一般技巧与交际礼仪, 培养其相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达到能熟练运用职业能力去解决职场中的常见问题, 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能力者。

拓展模块的培养目标是挖掘学生身上的一些潜在因素, 通过各种多元化形式的语文学习, 使学生在“乐学”中逐渐形成专家型的学者。如加强开发课外辅导的新阵地, 采用广播、网络等宣传手段, 开展职场故事会、职业人辩论会、诗歌创作比赛、手抄报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比赛、读书征文比赛、演讲、辩论比赛、模拟招聘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体验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化和职业化, 使学生通过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潜能, 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专家型的独特技能。

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均可从“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中, 提出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教学时可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进行弹性处理, 灵活“拆卸”或“组装”每个模块。通过多重目标体系的设计, 确保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各自基础上都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逐渐具备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 为升华个人的职业角色提供有利的支撑, 真正成为“技艺道”一体的技能型人才。

强化语文的职业素质教育

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从智力、性格、气质到就读的专业, 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方向和目标都存在差异。而语文教材极具鲜明的主观性、多视角性, 使语文教学的开发空间和改革能量具有无限可能性。据此, 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属性与学习需要, 找准与专业知识学习相关联、与职业能力培养相沟通的教学突破口, 重视差异化的学生个体, 采取“一文多教”、“文同教异”、“各取所需”的教学策略,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真正实现技校语文教学的职业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中诸如通知、信函、市场调查报告等职业人员必备的文书写作, 可采用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法, 紧扣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岗位需要, 为学生安排优质化的职业任务, 关注学生在完成职业任务过程中体现出的功能性能力、过程性能力、整体化设计能力方面的差异化水平, 如有的学生会写不会说, 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 有的学生会搜索信息不会统筹归纳, 有的学生会实施任务不会计划决策等等, 依据如上所述差异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 突破学生从“简单的口语交际”, 到“复杂的文书写作”, 从“简单的搜索归纳”, 到“复杂的决策实施”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差异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要善于结合一些经典名篇, 延续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的德育感化功能、人文浸润功能、美学熏陶功能等特有的学科优势, 辅以当代最新的教学观念与策略, 如职场演讲、行业辩论、项目规划等教学策略, 强化优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拓宽学生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发展空间, 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有效训练,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根深才能叶茂, “根”是“技艺道”一体成才模式, “叶”是职业素质教育, 只有深深地扎根于“技艺道”一体成才模式的培养, 才能绽放绚烂的职业之花。技校语文教学应以“技艺道”一体的成才模式为本位, 注重全面性、发展性和差异性的技能训练;坚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本, 以语文能力为重, 立足现状, 把握形势, 把职业化素质教育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与其他专业学科全面配合, 促进语文教学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整合,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技艺道”一体的高技能、高素质、高境界的一流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1]崔仁泉, 黄远飞.广州模式———现代技工教育体系探索[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2.

[2]白晔.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

技校语文的情感教育 篇6

就目前各技校教学形势和学生的重视程度而言, 高职语文教育不够受重视, 而这一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职语文教育缺少应有的地位。

既没有政治思想课的红头文件的地位, 又没有英语等级考试的强制性, 还没有专业课的就业趋利性。在学校,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政治理论思想课, 作为党组织对在校青年学子的教育, 各高校都对此极为重视, 有的专门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奠定了政治思想课在高校的重要地位。大部分高校对英语考试具有强制性要求, 甚至作为毕业的必备要求, 大家对英语也极为重视。专业课对高校学生就业具有决定性作用, 专业课成绩的高低决定以后工作的好坏, 高校学生对此也不敢轻视。但是语文既没有国家层面的政治思想要求, 又没有英语那样毕业必备的重要性, 更没有专业课那样促进、或者说决定就业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凭什么在职校教育里立足?凭什么占得一角?凭什么引起职校学生的关注及重视?是各高校师生需要谨慎考虑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应试教育留下的弊病, 主要体现在应试教育妨碍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意识的发展。

但这是由这个时代教育体系决定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规则制订者执著于教育数量和程度, 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1]。评估学校的时候, 人们最感兴趣的便是这所学校的校园建设、教师数目及学生数目。还会关注这所学校考试成绩的整体排名, 在意这所学校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的成绩, 关心历届毕业生的升学率, 关心学校里有没有出现过考试状元等, 而不是关心该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热爱学习等。分数成为决定一切的首要条件, 是学生对语文缺少学习兴趣的最根本原因。

现在某些老人上车谩骂不让座的人, 其中包括孩子, 生病的妇女, 正如部分网友们所说:让座只是年轻人的一种孝敬的行为, 并不是法定的义务。国家提倡《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 内涵很丰富, 覆盖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但是这又体现在什么方面呢?价值观应该细节化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正如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这种价值观教育应该渗透到国家教育中, 渗透到语文中。一些国家将他们的语言课称之为国语, 或者国学, 这体现了他们并不是单一地希望学生学习词汇、学习语法、学习语言, 也就是这些课并不仅教他们说话、写文章, 还教会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改造世界, 但是中国语文相较之下就有些变味了, 学生在高中背诵着各种古诗名句却不理解, 用着各种表达方式和抒情方法却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感情, 谨记各种作文套路, 各种爸爸背我上医院、奶奶裤子上的补丁, 却不知道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露给阅卷老师, 这就是语文的悲哀, 到了大学, 语文课相对于高数、大学物理这些课就是选修课了, 无非是为了凑个学分, 这样学生不爱去, 学生不爱听, 老师就不想讲, 上课质量就下降了, 想听的学生听不到好的内容, 这样恶性循环下去, 造就了高职语文教育现在的低功能性、低效率性。

现在高职语文教育缺少的是什么呢?可以说是从小语文教育的缺失, 语文从小学开始就是一个工具, 而不是一种素养, 高校有宽松的环境, 同样是社会后继人才的培养基地, 大学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标榜, 是一个国家教育实力的象征, 而大学一个使命就是传递人物精神, 是理论和实践上的答案, 是对“民族文化”和“自觉献身精神的兴起和堕落的终极关怀”。在实践中, 人文精神说到底是如何“做人”的问题, 就是一个人对待和处理世界上一众事物、社会人生的时候有了一个稳定且持久的价值标尺, 不是能为千变万化的世事变迁轻易改写的。促进高校语文教育, 对高校人文精神教育有极大提升, 高职语文教育与政治等思想理论课相辅相成, 对整个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巨大改观, 有利于整个社会公民素质提升[2]。

3. 人文精神是高职语文教育的重心, 但并不是所有。

在结合专业、顺应社会需要方面, 高职语文教育应该注重高职学生实际语文能力培养。高职学生求职应聘需要面试, 参与社会实践需要写社会调查报告, 现如今很多方面对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求很高, 如面试时需要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毕业时的论文撰写需要较优秀的文笔, 日后出了学校, 口头交际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高职语文教育应当在实用的基础上, 与专业相结合, 蜕变成新时代的高职语文。

目前, 高职语文教学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并且严重影响整个高职语文教学计划, 对高职院校及学生今后发展留下深远的弊病[3]。教学形式和内容存在较多问题, 主要是课程定位不准, 对学生社会能力等技能培养的目标针对性不强, 教学内容与方法偏高中化, 不适用于高职学生等。众多教学理念问题严重影响高职语文教学效果及语文教学的可拓展性。

首先, 高职语文教育教材应当注意选取来自于生活中真实、真情实感的实例, 应当具有公信力、说服力, 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符合当下世界观, 通俗地说就是赶上时代潮流。

其次, 加大学生阅读量,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抽象概括、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在量的积累的同时应当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质量, 攫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内涵或者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诗歌、散文、小说等, 将他们放进高职语文教育教材中, 通过多种形式的讲授,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同时以此为基础, 引导同学们阅读大量优秀作品, 涉猎更广泛的世界, 从而形成更加开阔的思维, 陶冶自身情操, 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辨别力。另外, 通过品味语言文字, 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从而实现高职语文教育目标。

最后,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高职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是塑造人生观。处于高职教育阶段的学生, 其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 现实社会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形形色色, 各种价值观错综复杂, 学生无时无刻不被社会环境所影响。高职语文教育最重要的作用便体现于此。离不开教材内容的精心择取和教师的循循善诱[4]。高职语文应该传承我国积厚流光的经典文化, 很多出色的文学作品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怀的精髓, 体现着各时期历史伟人的人生追求、志趣理想, 代表着所有炎黄子孙的道德情感, 对学生思想品质、精神面貌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传授知识时可以联系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有代表性的各种问题, 就学习课题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一次道德教育。

高职语文教育现状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 又有当代原因。语文自古以来从四书五经的死记硬背到现在对内容的干枯理解, 其积极作用是存在的, 为中国建设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同时这种语文也为现在或将来带来了负面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语文教育的弊病日趋明显, 主要体现在社会公民素质较低, 语文口头交流能力变弱,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缺失等, 同时在就业压力下的实用主义面前, 一些大学生不爱学习语文, 甚至说放弃语文, 这种现象是整个社会亟待改变的。不久之前, 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 对公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现了党和政府对社会公民素质这个问题的重视, 而这一切的基础就在于中国语文教育的改善和提高, 除了改进教学模式, 加大投入, 以提高教师队伍水平为保障, 不断提升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水平, 提高高职人才培养水平等外, 课程体系的重构, 内容的重组, 教学方式的更新, 考核评价的改革对高职语文教育改革也具有重大意义, 但这一切改革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果断地实验和应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当着重突出人文性特点, 遵循人文性规律, 注重熏陶学生的人文素质, 提升其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才是高职语文教育的初衷, 才是当前社会希望看到的。

参考文献

[1]叶开.语文的物化.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9.01.05.

[2]陈玉婷.浅谈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改革与开放.2010.11.

[3]龚洁.重视和加强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企业导报, 2015 (15) .

技校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 篇7

(一) 技校学生的特殊性

总体说来, 当前我国技工学校的学生群体主要来源于初中阶段成绩较差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心理问题也往往较多, 很多技校学生出现自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失偏颇。

此外,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但同时也给部分技校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有的技校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 有的学生网恋成瘾, 有的学生患上了网络综合症, 一旦离开网络便茫然不知所措, 这些都严重扰乱了技校学生的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二) 当前技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技校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一是学生语文基础薄弱, 多数技校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 语文基础薄弱, 甚至连最基础的汉字书写、课文朗读都出现问题, 这给技校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带来障碍;二是学生学习习惯不好, 技校语文教师很多时候都是在唱“独角戏”, 常常一个人滔滔不绝的讲解课文内容, 不少学生或看小说, 或玩手机, 或听音乐, 或睡觉, 或聊天等等, 最终会导致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尴尬境地;三是语文教学方式单一化, 在技校语文教学中, “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 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 始终无法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四是技校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氛围, 很多技校和学生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 对语文等基础学科缺乏重视。

二、技校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作为技校语文教师, 我们要认识到技校语文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将德育教育贯穿语文教学始终,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下面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就技校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 反复诵读语文课文, 感悟作者的德育情怀

通常说来, 每篇文章中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是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因此, 一篇好的文章常常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体现, 尤其是被编入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章, 往往其中蕴含着作者的德育情怀。为此, 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 理解、感悟、品位作者的思想及情感, 进而净化和升华自己的德育情怀。比如, 通过反复诵读《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可以通过诵读作者周国平那种对于灵魂生活的追求, 让学生进而体会到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以及追求高尚灵魂的生活态度等更加深层次的德育情怀。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不仅要求学生反诉诵读与体悟语文教材中的文章, 还会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 引导学生读书阅人, 从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 甚至不定期组织读书会, 让学生自由交流读书心得, 如此,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章, 学生们才能更好地感悟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 充分利用电教设备, 丰富德育教学的形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 多媒体、投影、幻灯等电教设备的引进, 大大丰富了技校语文教学的形式, 技校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电教设备, 营造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课堂环境, 渗透德育教育。

比如, 在学习《一碗清汤荞麦面》时, 文中用简单地故事情节、 细致的人物对话、质朴的人物性格描写, 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在困境中仍然充满希望, 坚强面对生活的不幸、陌生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的美好品质。在教授这篇文章时, 我借助多媒体设备, 为学生播放了日本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同名电影, 这样直观的教学与讲解, 大大触动了每一位学生的敏感神经, 学生们都在母子三人身上以及面馆夫妇身上深刻的体会到了善良、勇敢、奋发和友爱的人性美。

(三)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德育生活化

德育教育不是纸上谈兵, 而应实实在在体现在生活中, 因此, 技校语文德育教育应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德育、深化德育, 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引导学生德育生活化。

增强德育教育的最终落脚点还要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 因此, 我经常通过开展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来渗透德育教育, 让健康高尚的道德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情感, 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当然, 作为老师, 我们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加强德育教育教学, 首先要不断提高我们教师自己的道德素质, 不断完善自我, 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比如, 为了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我会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个星期至少做一次好事, 在班会课上做汇报, 说出自己做好事的全部过程, 以及当时和过后的情绪情感, 久而久之, 助人为乐就成了每一名学生的内在品质。

三、结语

语文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作为技校语文教师,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学生的学习中, 为此, 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充分利用电教设备、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 将教书与育人巧妙结合起来, 提高每一位技校学生的德育水平。

摘要: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德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的思想及行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在当前我国技校教育体系中,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因此, 我们要将技校语文德育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加强德育教学, 提升每一位技校学生的德育素质, 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主要在分析了当前技校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重点就技校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进行探究, 旨在培养懂知识、明事理、高素质的现代化技校人才。

关键词:技校,语文教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朝丽.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 (24) .

技校语文的情感教育 篇8

关键词:技校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意志社会适应能力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仅是病理学上的没有生理、躯体上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均处于良好的状态。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提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并且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现状和强压力的竞争环境下,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生存。技校教学更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因为他们大多正处于一个即将定型又尚未定型的可塑性很强的阶段,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此阶段,他们开始发展和形成新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具有强烈的自尊心,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但是此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巨变时期,内外的压力往往使得一些学生变得懦弱、自卑、冷漠,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的心理畸形发展,甚至出现了边缘化的状态。近年来,技校学生因压力过大出现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各种案例常见于我们的身边,离家出走或自杀身亡,甚至杀父弑母的恶性事件亦见报端……铁一样的事实对我们敲响了警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师的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人格塑造入手,利用一切手段,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语文课在这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不仅成为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而且成为心智健全的建设者。

二、语文教学如何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全部工作目标在于教书育人,而语文教师则必须教文育人。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铭刻在心。”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道出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心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那么,语文课应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语文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教材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性的课堂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艺术的享受,进而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一)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

语文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传统精华和世界文化。优秀的文化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进而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产生影响。江泽民同志就曾经倡导我们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而古文当中,就不乏佳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激励学生立志的典范文章。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的政治抱负。然后因势利导,结合作文训练,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受。许多学生都在作文里写道:“……从古人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质中,让我懂得了,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一定要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吃苦在先,享乐在后……”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读写能力,而且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苦乐观,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深刻的提炼,让学生懂得作者在饥寒交迫之际,还能推己及人,想到普天之下还有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境地的贫苦大众,其崇高而真挚的感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能做到这样呢?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接着我给学生补充了许多名人的例子,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希望他们也能像古人一样,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科学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

当前技校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对未来失去信心,害怕面对将来所遇到的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在教学中可以贯穿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至理名言和生动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坚韧的意志。如讲述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可以结合海伦·凯勒的成长经历,让学生体会她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实践证明,海伦·凯勒的故事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又如我针对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习困难而产生畏惧、退缩心理的现象,向学生讲解孟子所阐述的“逆境才能成材”的道理,并让他们将孟子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座右铭,伴随他们迎接学习的挑战。有的学生在课外练笔中写道:“……现在每当我默念着那句名言,心中总感觉到有无穷的动力,而不再是充满害怕和畏惧了,我要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意志,成功地踏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可见,在科学的引导下,在文学作品的陶冶下,他们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名著,如《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朱彦夫的《极限人生》等,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迎接人生的挑战,在无形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意志品格。

(三)审时度势,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看作是“掌上明珠”,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久而久之,不少人便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养成了依赖、霸道、骄横的心理。这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在困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进入到社会则根本无法立足。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娇生惯养问题的严重性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特意选择了《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困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也会如虎皮鹦鹉一般,落得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后果。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要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开创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又如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时,可以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能传授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总之,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立志,引导学生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我坚信,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课题必然会有远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6:147.

技校语文的情感教育 篇9

关键词:技校;语文;国学;经典诵读

技工学校以学技术为主,大部分学生对语文等基础课程不感兴趣。加之学生生源等因素决定了技工学校的语文等基础课程逐渐被弱化。如何扭转和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将技校的语文等基础课让位于国学教育,使其成为国学经典教育的试验田,这将会极大地改变学生的言行,使学生在朗朗的阅读声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修养。

何谓国学?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的说法是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实用性。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因此国学包括了医学、戏剧戏曲、书画、星相等等,但我们技校学生只能学习其中的一小部分,即学习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学

经典。

一、国学的重要性在于经世致用

国学教育不应为了教国学而教,它并不是终极目的。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有所体悟,在日常生活中切切实实地用国学来规范孩子的言行,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言传身教。”身教大于言教。我们很多语文教师其实大多在给学生讲一些大道理,学生懒得听,教师也觉得讲得没劲。比如我们常说要孝敬父母。那么该如何孝敬呢?在《论语·为政》中讲道: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突出强调了既要赡养父母更要对其尊敬;《论语·为政》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通过诵读这些经典,我们来体悟并逐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真正做一个孝子。

尽管国学经典多以“文言文”为主,我们可能担心学生不理解,其实,技校的学生正处于记忆力强又有一定理解能力的阶段,关键是把这些经典先背诵下来,在诵读中给以浅显的讲解,以后,随着理解力的加深和人生阅历的增多,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国学的魅力和经世致用性。

经常诵读国学经典,学生的识字量和记忆能力将会大大提

高,学生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很容易就能引经据典。同时学生还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使学习的效率明显提高;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口而诵,心而悟,”慢慢会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与朋友交往,如何面对生活的选择,怎么担当生活的重任,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对国学教材的选择很重要

既然学习国学、诵读经典有如此多的好处,我们技校学生该选择哪些内容来学习呢?技校学生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在14~16岁,正是机械记忆能力强并且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在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可以加以简单的解释,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记忆,反过来,记忆之后结合生活更深一层地理解与感悟。我们应选择的国学内容可以是:

第一学年:《大学》《中庸》《论语》《老子》《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朱子治家格言》《重订增广贤文》《孝经》《笠翁对韵(上卷)》《庄子》;

第二学年:《孟子》《诗经》《菜根潭》《笠翁对韵(下卷)》《易经》《幼学琼林》《诸葛亮诫子书》;

第三学年:《古文观止》《内经述》《鉴略》《礼记》《药性赋》《医学三字经》《唐诗宋词节选》《管子四篇》。

三、加强对教师的国学培训力度

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国学的重要性,甚至对国学知之甚少。因此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对教师的国学培训力度。如什么是国学,国学的内涵和外延,国学在整个中国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国学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及实用性,国学该如何学习,选择怎样的国学版本,针对技校的学生该如何教授国学,国学的学习方法等等。

四、形成梯度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同时规定国学内容为必考科目

技校学生学习诵读国学经典,教师要调动其学习诵读的积极性,就必须形成有效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首先明确,期中期末考试内容就是在平时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中出题。在平时的早读和晚自习中,要求学生早读必须诵读国学经典,晚自习可以诵读也可以摹写,通过摹写国学内容还可以达到练字的目的。班主任可以将学生分组,组长检查学生国学背诵情况并加以记录。学校可以每半个月组织一次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全校性的国学经典诵读及书法比赛,比赛要评出一、二、三等奖项,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以激励学生去学习诵读国学经典。学校可以利用板报、校报等阵地来宣传国学,从而形成全校上下学习诵读国学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冯毅,点校.蒙学精华丛书·幼学琼林.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10.

[2]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05.

[3]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09.

[4]南怀瑾.老子他说.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09.

上一篇:农村市场尚待开发下一篇:无线网络传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