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中的审美阶段

2024-07-20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阶段(精选十篇)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阶段 篇1

音乐作为一种信息源, 通过感觉器官来刺激大脑运动而达到影响人类情绪的目的。相反, 许多听众在听到贝多芬、柏辽兹等大师的交响乐时, 却无动于衷, 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内涵不知所云, 这正是许多听众对器乐音乐或无标题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深感神秘的症结所在,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首先, 我们应该多听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 不断地扩展音乐欣赏的范围, 加强感性经验的积累。比如在标题音乐中描写大自然的作品是很多的, 在这些作品中, 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作曲家对大自然的描写, 是和他个人的理解、认识及感情是分不开的。例如在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中, 我们似乎看到维也纳人民欢呼的喜悦;在格里格的《致春天》中, 却呈现为早春解冻、万物复苏, 象征着挪威民族的独立.我国民族乐曲中的春天又是另一番景象, 丝竹齐奏《春江花月夜》是一片江南春色, 月光如水……从这些乐曲中我们不仅看到春天的多种面貌, 同时也能使我们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个人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 增长我们的见识, 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我国古代美学家刘勰就非常提倡广泛学习、博观比较中提高欣赏能力。他强调:“凡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 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 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 不偏于憎爱, 然后能平理若衡, 照辞如镜矣。”2第二, 还应该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每一位听众所具备的综合艺术修养, 对于从事音乐欣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正如科普兰就说道:“在我看来, 在理想的听众身上, 既需要有专业的业务修养, 又应该有自觉地接受音乐作品的音乐爱好者的直率的态度”。3辛丰年先生谈及他在欣赏音乐时, 综合的文化艺术修养的积累为他理解音乐时带来的启发。他写到:“当听老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瓦格纳的《浮士德序曲》大为感动时, 自己很清楚这主要归于文学原著的感染。为我听《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作铺垫的, 不但有但丁的原诗, 还有德拉克洛瓦的画《但丁的小舟》。如果我没有读史癖, 对法国大革命无所知, 对雨果和狄更斯的小说不感兴趣, 恐怕对贝多芬就不会那么着迷, 听他的交响乐, 也听不出什么味道了”。4第三, 我们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生活经验越丰富深厚, 越有助于对音乐内涵的理解。对于欣赏者, 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非常有助于他对内涵的体验, 因为欣赏者常常是在自己生活经验的背景条件下去了解音乐, 在对音乐的了解中被作品所感染, 所以生活经验就成了欣赏者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之一。因此, 想要成为一名高品位、高水平的音乐欣赏者, 就必须努力汲取各种人类文化成果, 不断丰富自己, 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生活体验的深刻程度, 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审美层次。

在音乐美学这个艺术领域里, 音乐欣赏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在音乐欣赏中养成良好的审美趣味和乐感, 泛舟于音乐这片海洋!

摘要:音乐欣赏是音乐美学中一项审美体验活动, 是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必须要经过听众的欣赏才能真正成为一部现实的艺术作品, 它与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共同构成音乐作品的存在价值。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阶段,审美情趣,情感

参考文献

⒈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 人民音乐出版社

⒉王次炤:《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⒊刘勰:《文心雕龙》

⒋刘智强、韩梅:《世界音乐家名言录》, 中国华侨出版社

⒌辛丰年:《辛丰年音乐笔记》, 上海出版社

⒍刘威:《音乐审美 (欣赏) 教程》, 人民音乐出版社

[1].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第42页.

[2].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第四十八》.

[3].刘智强、韩梅:《世界音乐家名言录》, 中国华侨出版社1989年版, 第400页.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阶段 篇2

摘要:本文对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审美教育进行了深入研讨,论述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效能,随即从多个层面分析了音乐审美教育在我学校的作用,展现了音乐审美教育独有的价值魅力。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效能;作用

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始建于1959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壮大,现已成功跻身于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行列,为现代社会培养并输出了大批专业性人才,受到了社会公众、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由此可见,我校具有极高的专业化教育水平。当然,在提高职业技能课程教学水平的同时还不忘强化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尤其是音乐审美教育,故而本文以“音乐审美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为题,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意见指导。

一、论述音乐审美教育的效能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人类可以借助音乐进行沟通交流、表达思想情感、诉诸内心所求,是丰富人精神生活的一种优质方式。审美教育则是审美与教育相结合的产出物,它以教育的形式存在,却饱含情感性,而音乐恰恰以其独具的优势摘得审美教育优质媒体桂冠,所以不少教育研究者会将音乐与审美教育联合起来进行研究。而所谓的“音乐审美教育”,其最主流的手段便是通过聆听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或音乐创造等审美活动开展教育,让学习者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得到其它方面的提升,进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谈及音乐审美教育的效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审美感知效能

音乐本就是艺术审美的一种感性形式,因其所产生的各种情状都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所以音乐之所以会让人产生美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自身相对完美和谐的特征让人产生了协调对称之感,在审美个体上表现出极强的知觉渗透力。此外,音响给予音乐强化的同时也强化了人的审美感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所以说,人所体会到的审美感知美,是音乐审美感知效能的真实体现。

2.生动形象效能

音乐是能塑造形象的,旋律、节拍、节奏、音色是音乐所表达出的语言,而声态、情态、形态等则是音乐的外在特征,音乐审美教育完美结合了音乐的语言和外在特征,让受众在音乐语言与外在特征的双重作用下受到感染,并产生联想、引发共鸣,沉醉其中。在实际的音乐审美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略更是多样,可用音乐语言诠释经典作品,可通过自身演奏演唱集中学生注意力,抑或将音乐作品与生活相结合予以阐释,这便是审美教育生动形象效能的最好表现。

3.心理调适效能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会形成“音乐记忆”,聆听不同类别音乐的时候也会形成不同类别的音乐记忆。比如,聆听“军港之夜”、“十五的月亮”之类柔和舒缓的歌曲时,便会被歌曲的柔和旋律所感染,引发我们对军队将士、边防战士的慰藉之情,甚至改变我们个人的人生态度。所以说,受众在聆听此类柔美和缓的乐曲时,内心所荡漾起的别样之感对于个人审美情趣的塑养意义重大,并有效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

二、多层面分析音乐审美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音乐审美教育促进学校学生非智力因素成长

我校对学生的培育理念较为先进,不仅看重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而且关注并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与发展,音乐审美教育恰好契合这一学生培育理念,所以我校致力于音乐审美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将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相联结,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感受美好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学习音乐的过程是轻松欢愉的,学生不仅可以全面放松自我,而且可以伴着优美音乐展开畅想,发挥自我对音乐的自由参与体验,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音乐教材中不乏一些挟有励志色彩、意志情怀的歌曲,老师可以借助此类乐曲,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学会直面挫折、坚持不懈。由此可见,音乐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大有裨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音乐审美教育帮助学生修成良好品德素养

音乐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世界营养品,它所带给学生的审美体验是真实不可换的,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内心,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修成良好的品格素养。比如,老师在教学《中华民族器乐曲》一课时,选定经典琵琶名作《十面埋伏》作为教学实例,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民族器乐的分类、叙事曲的音乐风格等基础教学内容,然后向学生简单介绍“琵琶”这一民族乐器,并让学生根据乐曲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在音乐中想象并感受“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并努力上升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层面。除此之外,音乐审美教育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彰显音乐审美教育的独有价值意义,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素养的修成。

3.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催发学生自身创造力

除了以上两条作用之外,音乐审美教育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还有一条特别重要的作用,即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催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上相对侧重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方能辅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而音乐审美教育恰好在无形中满足了培养学生自身创造力这一要求,所以利用音乐审美教育催发学生创造力可谓是明智之举。音乐审美教育给予了学生足够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它不但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创造思维,而且对于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参照国家对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的标准,开展了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展示美,从而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专业技术技能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校所开展的音乐审美教育绝不是要求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而是借助于学到的音乐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综合素养、创造力以及创新能力,以此为学生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提供帮助,让学生在轻松欢愉的音乐天地里感受美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并最终塑造健全且完美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晓鸣.中职院校音乐教学评价体系的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3)

浅谈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意识 篇3

关键词:音乐欣赏 审美意识

音乐欣赏是人们以聆听音乐作品的方式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并从中获得精神愉悦的过程,音乐欣赏是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活动,也是对音乐作品思想情感的感受、体验、理解、评价的一种认识过程。它大多要从“感受”中“悟出”,从“悟出”中“感受”,单纯用言语的形容和陈述是难以说得透切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对音乐的欣赏,特别是对器乐曲的欣赏看得很神秘,认为是高不可攀,且敬而远之。其实不然,作为艺术,它首先是来源于生活,不少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就是大自然中物质运动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劳动的节奏,音调和旋律也是大自然中天然律动规律,音乐的情感也是人情之常。

一、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过程

(一)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欣赏主体与欣赏对象进行初步接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欣赏者调动自己的听觉器官,接受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信息,并迅速将这些信息综合为整体,通过对形式特征的把握理解音乐的内涵。在审美感知阶段,人们的感性经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这种感受会直接影响人们对音乐内涵的把握。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对它来说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本质力量之一的确证,从而,它只能像我的本质力量作为一种主体能力而自为地存在着那样, 因为对我来说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因此,对音乐音响的辨别力和感受力是进行审美感知的重要能力。

(二)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 是指欣赏主体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欣赏主体逐渐变被动状态为主动状态,反过来作用于审美客体, 体现为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在审美体验中想象、联想和情感是最活跃的心理因素。音乐欣赏能通过想象再加上音响提供的律动中,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艺术境界,如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那欢快、明朗、优美的旋律能够激发起人们对春天的想象:蓝天、白云、红花、绿草、明媚的阳光、清澈的溪流等, 能使人们陶醉在音响与美妙的想象之中。在音乐审美体验阶段,情感的作用也极其重要。情感因素可以说贯穿于欣赏活动的全过程, 只是在审美体验阶段更显得强烈和突出。

(三)审美启悟

审美启悟是整个欣赏活动的最高阶段, 是指欣赏主体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进入了精神的自由境界, 通过审美再创造活动,更深刻地领悟到音乐形象中的思想意蕴或深邃的意境,既得到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又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可以说审美启悟阶段是音乐审美升华的阶段,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与思维、感知与理解融为一体的精神活动,充分体现出音乐审美的积极意义。

二 、音乐审美意识的感性特征

(一)音乐审美中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音乐美的共同性表现在对音乐主题、内容、形式和兴趣的共同认可。在审美感受的个性差异中又表现着美感的社会共性, 在体验感受美的偶然性中又表现出客观的历史必然性。音乐美还产生于主、客观的完美结合中, 音乐美是音乐家通过主观的能动性创造劳动, 把现实生活的美, 特别是将人的思想情感美加以集中、提炼和升华, 并运用富有独创性的音乐艺术形式加以体现的产物。音乐美发展于它的本质与现象的依托和分离中, 音乐先于音乐艺术存在,当人类音乐审美需求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音乐审美活动就自然而然地从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升华为艺术, 本质与现象既要分离又互为依托。音乐审美是音乐艺术产生的前提, 而在艺术展现中审美才能得到充分的、完整的表现。

(二)音乐审美具有某些不确定因素

人类的审美活动都是通过直觉来完成的, 只有这种直接的审美感受, 才可以使审美主体获得具体、直观、生动的美感来源。就音乐感性基础而言,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是一种注重时间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意识形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说音乐审美具有不确定因素的原因。

(三)音乐具有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特殊性质

音乐(指纯音乐)具有非语义性、非具象性的特征, 是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它既不能直接表述概念、思想、观念, 也不能直接描绘事物的具体形象。它所表现的主要是用语言和形象难以表达的人的诸种心理体验、情绪、心境, 乃至情感。音乐是通过音乐自身直接表现人类的种种心理体验, 迅速激起人们的情绪、情感反应。音乐艺术的这种特征既是这门艺术的局限之所在, 也是这门艺术的优势之所在。音乐和语言都是用声音来表达的, 但它们表达的意义却完全不同。语言是人们作为社会交往的一种工具, 每个人为了生存的需要都必须懂得运用语言。而音乐的语言却不同, 它仅仅限定在艺术的范围内, 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任何音乐中的声音, 它本身不会有确定的含义, 它们是非语义性的。

(四)情感的抒发是音乐的重要特征

艺术中情感的抒发表明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内在体验和态度, 它存在于艺术的创造过程中。对音乐的审美而言, 情感的抒发又尤其具有重要意义。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 它与人类情感的内在关系一直是古今美学家和音乐家所关心的问题。音乐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形式,它的主要特征就是情感审美。我认为, 音乐是人类听觉审美需要的对象化, 听觉审美需要是人作为感性接受者所体现出来的内在本质之一, 它得以形成的基础是人类精神所固有的感受力, 是具有生理基础的心理需要, 同时, 人类文明的发展又赋予了这种需要以文化的性质, 使它不再是一种个体的、本能的需要, 而变为高度社会化的、自觉而有理性的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 1](德)黑格尔. 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

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探讨 篇4

一、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

音乐欣赏的基础是审美感知, 如果没有良好的审美感知, 研究不可能对音乐做高层次的欣赏。马克思曾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 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由此可见, 音乐感知在音乐审美中是非常重要的。

音乐审美是从审美观开始的。何谓审美观?审美观是人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对美的创造发展等问题所持有的基本观点, 其核心问题是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通过审美观可以考察一个人的世界观、人身观和他的政治态度。审美观从属于世界观, 但审美观并不等同于世界观, 审美观在艺术实践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音乐欣赏有助于形成人的审美观, 当人们欣赏音乐时, 优美动听的旋律能使我们的心情舒畅, 欢快的旋律能催促人奋发向上等。音乐作曲家通过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 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艺术作品, 引导欣赏者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因此, 当欣赏者投入欣赏时, 会和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进而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 提高审美效果。如《春江花月夜》这首曲子, 用优美的旋律表现出大自然的美景, 正是作曲者对自然界的美景融入了情感, 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恬静的追求。所以当人们欣赏时, 不仅能获得审美感受, 还会向往大自然的美。

音乐作品的美都是通过创作者塑造的艺术品表现出来的。欣赏者通过审美观来欣赏这些艺术品, 在欣赏的过程中加深对其内涵的感知与审美, 从而净化、提高自己的情感生活, 陶冶自己的情操, 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使欣赏者不自觉的产生对美的向往、追求, 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音乐欣赏中音乐审美的作用

音乐审美是一项复杂的审美活动, 但它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感官享受, 而是在音乐欣赏中提高对美的感受, 从而陶冶情操。

1. 音乐审美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音乐是人类的精神产物, 包含着人的喜怒哀乐只有用心去听、用情去品位, 才能获得美的感受, 形成音乐的审美。音乐欣赏的重要作用就是给人以审美, 欣赏过程是培养人的审美兴趣的重要途径, 音乐欣赏中使人的听觉感受到音乐的优美, 从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陶冶人的心灵, 升华人的情感。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人们会随着音乐的旋律感受音乐蕴含的情感, 在音乐的欣赏中, 人们对美的感受就有了新的认识, 从而就有了新的审美体验。

2. 音乐审美能培养人健全的人格

音乐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发展人格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 人们对音乐审美作用都有着深入的认识, 认识到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性格与行为。当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音乐欣赏不仅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还能培养人健全的人格, 提高人的文化修养, 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音乐审美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

音乐审美不仅能培养人的想象力、敏锐度, 还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 培养人的创造力。当前, 音乐不仅是给人提供娱乐享受的, 而且还带有开发人的智力的作用, 从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境界, 这种境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有着语言无法表达出来的魅力。随着音乐的旋律, 我们的想象力会不断地拓展, 从这方面来说, 音乐训练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同时音乐训练也能提高人的信息记忆能力, 不仅促进人的抽象思维发展, 还能促进人的联想能力发展。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总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审美能提高人的想象力, 这是音乐得天独厚的优势体现。

三、音乐欣赏中获得审美感知的途径

1. 通过音乐欣赏获得审美感知

音乐欣赏过程中, 对不同的音乐获得审美感知的途径是不同的。如欣赏古典音乐。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些人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 忽视了精神品质的培养。古典音乐欣赏能使人获得审美感知, 在欣赏的过程中引导人们感受音乐中蕴含的文化气息。如欣赏贝多芬的《命运》时, 除了欣赏音乐作品本身, 还要让人们了解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及坚持创作的故事, 引导人们学习他坚强的意志及不向命运屈从的精神品质。在音乐欣赏中感受美的同时还要领悟音乐中的思想情感, 从而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获得审美素质的提升。欣赏民间音乐, 了解民间音乐知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音乐文化, 民间音乐丰富多彩。通过欣赏民间音乐能让人们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并发扬。如《二泉映月》、《梁山伯祝英台》等音乐, 通过对音乐背景、乐器的介绍, 能让人们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 激发民族的自尊心, 增强民族自豪感。

2. 通过欣赏者自身获得审美感知

音乐欣赏中欣赏者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等对音乐审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求欣赏者有一定的人格修养。音乐的美在于它有着深刻的思想性, 能通过音乐的美来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其次音乐审美感知的获得还在于对生活和人类思想情感的丰富体验。只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创作出动人的音乐作品, 欣赏者的体验越丰富, 认识就越深刻, 对音乐的体验就会越充分。再次欣赏者的艺术修养对审美感知的获得也有着重要关系。只有深入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演唱方法、主题、旋律等知识, 才能有助于获得审美感知, 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摘要:音乐欣赏是一项复杂的审美活动, 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其中音乐审美在音乐欣赏的审美过程中具有最重要地位, 是音乐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本文主要从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入手, 阐释音乐欣赏中音乐审美的作用, 探讨音乐欣赏中获得审美感知的途径。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审美,作用,途径

参考文献

[1]、金平.谈音乐欣赏中的音乐审美[J].作家杂志, 2008 (2)

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5

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证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笔者的点滴做法与体会:

1强化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1.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1.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讲故事、讨论、游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1.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MP3中的歌曲欣赏和DVD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2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3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饣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4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节目,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MP3和家里的笔记本电脑存的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着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5审美教育的关健在于教师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这些都是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钻研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程序,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设计美的过程,从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再次,必须培养自身好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可能自己制作音乐电脑教学课件。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音乐课的美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大胆表现美好事物,从而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阶段 篇6

关键词:音乐作品欣赏 审美感受 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意识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音乐名作欣赏作为获得这种能力和意识的重要方法,尤为受到重视,音乐学习者通过音乐作品欣赏这一活动,从中可以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因而,研究音乐名作欣赏对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名作欣赏是提高个人音乐审美能力、丰富情感的主要途径

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等多方面共同构成了审美能力。素质教育要求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音乐作品欣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感知,还能对学生的审美情感丰富有一定的帮助。

如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中的《雪橇》一曲,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有极具代表性的示范作用。《雪橇》全曲生动地描绘出俄罗斯冬天的大美风光:一夜风雨一场雪,天亮之后窗外已是白茫茫一片。屋内借着炉火和沸腾的茶水温暖如春,给人恍若隔世的美感。欣赏至此,曲风一转,雪橇的声音打破了这种祥和、宁静,从远方传来赶路车夫的吆喝,忽远忽近,渐渐消失在风雪里。

欣赏完整首曲子,我们除了感受到它带来的艺术享受之外,还应从理论知识方面分析其内在的美感。《雪橇》的乐曲为复三部曲式结构,运用抒情、广阔的曲调,四、五度音程的大跳、带有强音的切分节奏,并将主调的和声织体运用其中,中间部分采用旋律轻快的级进与大跳的结合,形象地描绘出由于外面飞驰而过的雪橇及马铃声,引起屋内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雪橇》这首乐曲是极具纯朴、刚毅、诚恳的俄罗斯人民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我们细致地对这首乐曲多角度的分析与欣赏,可以在自然、社会、生活、民族等方面深刻地去感受和理解这首曲子以及背后蕴含的情感,使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情感體验。当然,个人还可以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那个风雪中的俄罗斯人,赶着车,铃声叮咚咚……这样的活学活用,对学生学习音乐审美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都有极大提高。

二、名作欣赏是培养个人音乐审美意识、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方法

培养音乐审美意识主要指在音乐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形成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解和审美观念等。音乐名作欣赏是培养学生的个人音乐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崇高的审美理想,从而塑造美好心灵等方面的重要方法。

如钢琴协奏曲《黄河》,全曲包含歌颂祖国——危机四伏——英勇卫国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曲调,共同表现了中华儿女面对外来侵略者同仇敌忾的决心和顽强反抗的斗志。欣赏完乐曲,我们可以通过对整首曲子的乐思和内涵进行具体分析,在激昂的曲调中,使学生亲身感悟音乐的情感,获得个人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强烈、奋勇的爱国心。

又如肖邦为祖国所作的钢琴曲《革命练习曲》,全曲表现的是肖邦离开祖国后突然得知祖国沦陷帝国主义统治之下的悲愤之情。该曲运用了很多特殊技巧,极具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深厚的艺术魅力。

《革命练习曲》开头采用左手上下行音阶,表达的是失望与愤怒,情绪犹如热血在沸腾,随后采用和弦构成的号角性音调,果断有力地用右手奏出,致使乐曲的情绪此时由悲愤转为激昂,表现了波兰人民对敌人的斗争精神。全曲后半部分带有喧叙调的特点,向世人直接诉说着心中的悲愤和痛苦,最后乐曲以宽广、激昂的和弦收尾,充满着英雄主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这些音乐作品的欣赏,必须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曲调的变化和节奏的缓急,只有在这种不断变换的曲调中,正确理解音乐作品的感情,才能熟悉并掌握音乐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三、音乐审美教育中运用音乐名作欣赏方法的途径

音乐审美教育想要达到更有效地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教育目标,就必须通过听、唱、想三者相结合的办法,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听是欣赏音乐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我们倾听某种曲调或者歌声时,个人会产生一些兴奋、紧张、温暖、喜悦或者喜悦的情感,这些不同的音乐感受都是由于我们听到的音乐造成的无意识心境。因此,这种听觉上的欣赏,与个人的想象力和情感理解能力密不可分。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明智的欣赏者要带着问题“听”,只有这样才能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发展的理解与掌握,通过有意识的聆听旋律、节奏、和声、音色及其变化,才能对作品的情感正确把握,这也是对审美意识能力的锻炼。

唱是欣赏音乐的主要环节,在欣赏作品时提前演唱该曲,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曲子的主题形象,让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独立地认识和辨认所唱曲目的主题和情感变化。

想是欣赏音乐的最后点睛部分,音乐名作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曲调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声音的表象,是非具像性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对作品描绘的客观世界的意境。音乐审美教育主要也是靠个人的想象,使个人感悟到音乐作品的内涵。

综上,实践证明经常欣赏音乐名作的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都比缺少名作欣赏的人要高。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通过音乐名作欣赏的学习和训练,唤起学生对音乐的激情,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满足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从而使人性格开朗、精神饱满、意志坚强,形成完美人格。

参考文献:

[1]宋晶晶.艺术与社会[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2]赵蕴萍.音乐欣赏与美育教学[J].黄河之声,2001,(03).

浅谈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再创造 篇7

一、音乐作品的创作主体

谈到音乐欣赏, 必定要有欣赏的对象即音乐作品, 而音乐作品的创作主体则是音乐家们。没有音乐家, 就没有音乐作品, 更没有音乐欣赏活动。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的过程大致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层面。同样, 音乐家们的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也是这样三个步骤。

音乐家们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特质, 首先, 音乐家需要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 包括:扎实的乐理基础、作曲及配器知识、乐器的演奏等等, 这是进行音乐创作的最基本的条件;其次, 音乐家需要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只有具备这些才能够捕捉到生活中进行音乐创作的题材并使得音乐作品的内容充实、丰富多彩;另外, 音乐家需要具有丰沛的情感和创新能力以及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等等, 只有具备丰沛的情感, 才能把这些情感寄托到作品的创作中, 也只有有情感的作品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才能使欣赏者们得到这些情感的传达。这些条件都是音乐家们完成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的必要条件。

二、音乐欣赏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多地需要通过艺术来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音乐, 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人们在开车时播放音乐、在下班休息时听自己喜爱的歌曲、在周末休息日去聆听一场音乐会等, 这些都是在不自觉地或者自觉地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在这样的音乐欣赏过程中, 人们都会加入自己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 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进行审美再创造。

音乐欣赏的过程:直觉欣赏—感觉欣赏—理智欣赏。无意识地音乐欣赏活动大都停留在一、二个层面上, 而有意识地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就发展到了第三个也是最深入的层面。于是, 是否能够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把握住音乐作品所传达的音乐家的情感和审美意象等, 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有意识地进行音乐欣赏活动, 也是需要具备很多方面的素质。比如了解这首作品的创作历史背景、创作者及演奏者的特性、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 除此之外, 还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是尽管具备这样的素质, 每个人对同一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是各不相同的。

三、影响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再创造的因素

谚语“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说明了主体不同, 在面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见解是不一样的。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这个过程里, 主体已经由创作音乐作品的音乐家转换为欣赏者。音乐家的创作作品的过程属于一度创造, 而欣赏者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会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造。每个人对于同一作品的音乐欣赏体验是不同的, 内心的审美再创造也是各不相同。

那么, 影响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再创造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欣赏者的背景不同造成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审美再创造的差异。

这些背景包括:年龄、生活环境及所受教育程度等外在的条件。

同一首音乐作品, 如阿炳的《二泉映月》, 可能生活清贫的经历过沧桑的花甲老人比生活富饶的年轻人对这首乐曲感触更加深刻, 在进行音乐审美二度创造中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背景, 从而产生差异。当然, 这也不一定是必然的, 如果把这位年轻人换做是专业学习二胡演奏的同学, 他的理解及对音乐作品欣赏过程中所进行的再度创造又会不一样。因为学习过二胡演奏、乐理、音乐史以及作曲等专业知识, 能够更加接近和理解作曲家创作的这首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审美意象。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2. 欣赏者的个性不同造成音乐欣赏过程中的审美再创造的差异。

个性包括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自身内在的条件。这些内在条件直接影响欣赏者对于所欣赏的作品其情感及音乐形象的把握。在笔者的音乐欣赏课上, 上课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 常会提问学生们对同一音乐作品的感受, 笔者发现性格开朗的学生会对音乐作品感受地更加深刻和全面, 他们的二度创造会更加接近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反之, 性格内向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具有局限性, 对小调音乐的音乐形象比大调音乐捕捉得较为准确一些。

当然, 影响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的审美再创造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比如欣赏者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理解能力及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

四、结语

论语中记载“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昧。”这是孔子在进行完音乐作品欣赏之后达到了审美的二度创造给他带来了内心上、思想上甚至是整个身体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尽量引导学生, 使他们的审美二度创造能够更加恰当地、更加贴近创造者的一度审美意象创造, 从而使得学生在进行审美再创造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愉悦。

摘要:所谓的“再创造”, 是相对于艺术作品的创造主体即艺术家而言的, 艺术家是一度创造, 欣赏者则是二度创造。音乐是一门审美艺术, 在音乐活动中, 如作曲、配器、演唱、演奏、音乐欣赏等, 不可避免地涉及了二度创造或者更多的再度创造, 本文浅要探讨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艺术审美再创造, 包括影响其差异的因素。

关键词:音乐欣赏,一度创造,再创造,审美意象

参考文献

[1]王惟苏.审美文化新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 1998.

器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探析 篇8

一、器乐教学中蕴涵音乐审美的感受力

音乐感受力是指人们对音乐作品产生审美知觉的过程中, 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审美感受的一种特殊能力, 同时, 又是从一个人情感的角度和理性的角度去理解, 领悟音乐内容的一种独特的心理过程。器乐教学重要的一项任务, 就是教会学生感受到美。国外的一些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如:德国的奥尔夫, 匈牙利的柯达伊, 日本的铃木镇一等, 其音乐教育核心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的获得并不是天生的, 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培养来习得, 器乐教学过程中自然就会蕴涵音乐审美感受力, 教师运用生动、亲切、丰富、感人的音乐语言, 描绘乐曲的意境或者通过形象逼真的示范演奏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时, 无形中就体现了音乐审美的感受力。器乐教学能让学生直接感知音乐的美, 耳濡目染去亲身领受, 既让审美主体处于情感感染之中, 以情动情, 以情感人, 引起共鸣, 又使他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 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

二、器乐教学中蕴涵音乐审美的想象力

音乐审美想象力, 是指音乐审美主体在审美对象的刺激、诱导下, 通过想象将大脑中借助记忆所储存的众多相关表象重新进行组合、加工、改造以认识对象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是贯穿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一种心理要素, 表演者对音乐作品情感的体验、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 它的特点是为想象者创造出曾知觉过的甚至是未曾存在过的事物形象。想象活动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它对科学探索、理论研究和文艺创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器乐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演奏的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就是通过“想象”这个中介桥梁来实现的。李岚清同志曾讲过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 它对人的智力开发, 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锻炼表达和解决问磨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 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器乐教学对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诱发力, 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欣赏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同时无形中也就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想象力, 加深了他们对音乐作品内涵的审美感受和体验能力, 使学生具有形象、具体、生动、鲜明的审美感受。

三、器乐教学中蕴涵音乐审美的理解力

音乐审美理解力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是演奏不同国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音乐作品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演奏者须接受一定的文化、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教育, 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和艺术素质, 有了一定的人生体验, 情感、个性等, 才会较全面较深刻的理解这些音乐作品, 从中得到美的感受和启迪。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决不是单独的音乐, 它和动作、舞蹈、语言紧紧结合在一起。”旋律的起伏、节奏的抑扬顿挫, 无不与“动”密切相联。在器乐教学中本身就融入律动、旋律、表演等活动, 它可以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音乐, 使其感觉逐渐接受音乐中对称、均衡、节奏, 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 通过这一模式加深他们对音乐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力并逐渐得到完善。在器乐教学中教师能抓住学生的情感基调, 引导学生感情体验, 并进一步扩展, 来充分体现器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理解力, 达到器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四、器乐教学中蕴涵音乐审美的创造力

音乐审美创造力, 指的是审美主体在感受美、鉴别美和欣赏美的基础上, 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直接创造出美的事物的能力。一般来说, 有无创造能力, 这是人与动物的显著区别之一。就人自身而言, 它的素质的高、低, 是和它的创造能力的大、小成正比的, 音乐教育不只是培养人演奏器乐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提高人的审美创造力, 而器乐教学对审美创造力的教育则是最有效的形式, 它让审美创造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以一种最自然的状态, 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 学生不仅仅是被动的音乐接受者, 也是音乐的创造者、表现者、欣赏者、评价者, 器乐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创造的过程, 不仅是在演奏上具有自我创造, 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生活的环境及阅历的差异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上也具有不同的创造力。

五、器乐教学中蕴涵音乐审美的表现力

音乐审美表现力, 指的是审美主体表现音乐内容的能力, 是演奏或演唱者通过音乐思维、运用高超的技术, 将音乐作品的内容表达出来, 并感动欣赏者的能力。音乐审美表现力越强, 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就越深刻, 也就越能感染欣赏者,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必须通过人的表演活动来展现和传递, 因此, 表现力是音乐实现与传递不可缺少的媒介, 音乐只有通过人的表现活动, 才能实现其价值。器乐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 是音乐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器乐教学给予学生充分参与、积极发挥的机会, 能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 为学生开辟了一个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欣赏音乐的领域, 教师的引导、示范、讲解等教授的过程就蕴涵着音乐表现力的启示,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表现力展示的过程。

六、器乐教学中蕴涵音乐审美的亲和力

音乐审美的亲和力, 就是审美对象对于学生的吸引力, 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而言, 就是春风化雨循循善诱, 用充满真挚情感的语言描述、解释和预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在器乐教学中, 亲和力的表现价值是其他课程无与伦比的, 我们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这一点。在器乐教学中很多专业课程都是一对一的小课形式, 这种特殊的教学形式使教师与学生有更多接触的机会, 那么为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每个专业教师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给学生一个民主、亲切、愉快、合作的课堂环境, 才能驱除学生的胆怯与拘束, 不缩手缩脚, 才能与教师相互配合完成教学内容, 教师通过交谈式的器乐教学形式能换取学生心理上的亲近, 感情上的融洽, 自然就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升, 同时器乐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无形中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感受美的同时, 也达到以情传人的目的。

总之, 器乐教学本身就是一项美育因素很强的工作, 器乐教

浅谈如何培养幼师的舞蹈综合能力

宋文 (山东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257091)

摘要:众所周知, 幼师的舞蹈课不是培养专业演员, 而是培养幼儿教师。学生之所以接受舞蹈训练, 完全是为了今后在从事幼儿教育时, 能够用舞蹈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所以幼师舞蹈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为培养具有舞蹈综合能力的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因此, 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 培养幼师的舞蹈综合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幼师;舞蹈;综合能力

幼师的培养目标, 决定了幼师舞蹈教学的特点。幼师舞蹈教学面广, 实践能力较强, 既要符合幼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又要考虑到以后从事幼儿舞蹈教学的实际。然而, 对于学习幼师的学生而言.一般年龄都偏小, 比如我们东营职业学院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 刚入学时, 年龄都在15-17岁之间, 且大多数来自农村.入校前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形体训练, 更没有接受过艺术方面的熏陶, 舞蹈素质差、自身的软开度、协调能力未褥到开发。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这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因此, 作为一名幼师舞蹈教育工作者, 有必要转变教学观念、精心组织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考评体系、重视艺术实践, 努力使幼师的舞蹈综合能力, 特别是舞蹈创编能力和教学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为以后的教学实践打好基础。那么, 应如何培养学生舞蹈的综合能力呢?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 总结出以下, 望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培养学生热爱幼儿教育事业, 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最起码的条件是热爱孩子, 一方面教师进行职业教育, 认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艰巨性。另一方面要面向幼儿园, 多学习一些幼儿舞蹈, 在幼儿舞蹈排练中, 间接地感受孩子的天真、活泼、可爱, 感受孩子的童心童趣。从而使学生更加喜爱孩子、热爱将来要从事的幼教事业。

二、因材施教, 因需施教

幼师专业的舞蹈课不同于舞蹈学校的专业训练, 它的针对性更强。日常教学中更注重从事幼儿教育的职业训练, 使学生理解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舞蹈的基本技能。因此, 幼师专业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 要充分考虑幼师专业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所学的舞蹈种类要丰富多样, 技能技巧难度适中即可。教学内容不能一个舞种一个学期集中学习, 而是应该同时学习风格不同的各种舞蹈组合。比如, 在第一学年教学中应先训练学生的站姿, 克服学生驼背、含胸等自然体态。以训练学生直、立、灵活、协调感觉为主, 腰腿的软度和技能的练习为辅, 学习幼儿舞蹈和幼儿教育的关系, 了解舞蹈教学的常用术语和记录, 了解幼儿园舞蹈教学大纲和基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幼儿舞蹈的创编。第二学年教中国民族民间舞, 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动作基本的韵律特点, 从民族风格的代表性、训练性、实用性上来进行综合选择。比如, 选择的舞蹈组合要有表现幼儿活泼、跳跃的特点, 对于幼儿编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这些练习,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并丰富了学生的舞蹈语汇, 提高了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 为将来编、教舞蹈做好准备。

三、教学能力与幼儿舞蹈编排能力共同提高

1. 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

学和音乐审美是相互依存的, 器乐教学能提高音乐审美, 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音乐审美熏陶, 具有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相反音乐审美也能促进器乐教学, 让学生对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地深刻和牢固, 因此,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器乐教学。

首先, 课内主要教学生舞蹈基本动作的要领、作用、目的、舞蹈术语等, 以加强学生对舞蹈技术与艺术的理解能力。教师先把动作的顺序、规格、术语口头教给学生, 然后由学生通过自己对动作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流利地将动作要领按顺序步骤讲解。课外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 轮流把课内教的组合动作用术语按顺序要领讲解一遍, 互相点评指出每人的优缺点。通过这种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其次, 正确地观察分析鉴赏舞蹈动作, 比如可以把古典舞和芭蕾舞从两种手位、脚位、身体体态、运动轨迹和内在气质及舞蹈风格上进行, 使学生明白芭蕾和中国古典舞的不同特点。通过对比,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使学生对不同的风格认识得更清晰, 动作要领掌握得更准确, 从而也提高纠正他人之错的舞蹈教学能力。

2. 幼儿舞蹈编排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让学生做到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的特点及幼儿实际动作发展和接受水平, 克服其不足, 力求舒展开放, 利用短小、形象、生动、鲜明、故事性强、情节简单、动作性强等特点的舞蹈构思来创编丰富多彩的幼儿舞蹈。在教学生动作时, 学一个动作, 然后鼓励其去延伸想象, 从空间、力度等变化去想象。适当地把一些现当代编导方法教给学生, 鼓励她们增加各个方面的知识, 这样对于表现幼儿舞蹈的多面性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编舞创造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实践考核

以往的舞蹈考试时, 学生只要会跳动作且在考试那天跳得好就能得高分, 这就很片面, 会养成一些学生临时抱佛脚。殊不知, 重视艺术实践舞蹈考试是检验学生舞蹈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 应采用现场专业考核, 同时结合笔试和口试。也可以采用平时分30%, 学期专业考试40%, 分组或个人创编表演30%, 然后相加为学期分数。以上的考试记分结构, 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挖掘自身潜力, 全方位提高舞蹈教学能力, 使自己能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幼儿教师。

五、多欣赏观摩优秀的舞蹈作品, 丰富舞蹈各方面的知识, 提高综合素质

幼师班的舞蹈课与艺术院校的专业训练不同, 培养目标不同, 因此, 幼师生不能只进行表演训练, 不学基本知识, 而是应该通过广泛的学习, 多欣赏观摩优秀的舞蹈作品, 扩大学生的舞蹈眼界, 丰富舞蹈及其它方面的知识, 提高综合素质。

以往的舞蹈教学只重视课堂训练, 而忽视了课后的舞蹈笔记。学生在做舞蹈笔记的同时, 一方面复习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 另一方面又学会了记录笔记的方法 (舞蹈笔记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笔记) , 包括记录动作名称、特点、形象姿态、动作路线、场地队形及常用术语等。

通过学习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汉族的民间舞蹈, 向学生介绍这些民族主要分布的地区省分, 从事的生产劳动及他们的生活习俗。这些都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

以上是我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幼师学生幼儿舞蹈综合能力的几点做法, 实践证明:幼儿教师的素质良好与否, 直接关系到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从事幼教舞蹈的工作者要更新观念, 改革幼师教学弊端, 着重加强学生的舞蹈综合能力, 为了幼教事业的发展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高中音乐课中的审美教育 篇9

1. 树立审美的教学观念

什么样的观念指导什么样的课, 在音乐课中,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应注意体现突出学科特点, 明确音乐教学“审美”的教育宗旨, 充分理解和认识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的意义。正确对待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审美教育的关系。音乐教学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审美为主线。

2. 营造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与学主体双方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和思想上的共鸣。良好的氛围应是活跃而不失之零乱, 安静而不失之呆板, 紧张而不失之郁闷, 愉快而不失之松散。良好的氛围, 师生双边关系和谐融洽、配合默契, 教者情绪热烈, 学者反应积极。让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中, 结合课堂内容提高自己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增强美育的效益。如在上课前或者后几分钟播放一些学生收集的CD、VCD音像资料, 开阔一下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创设情境, 制造一种能使学生情绪受感染、心理有体验的环境氛围, 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角色。

3. 挖掘教材中的情操美

我们的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名篇佳作, 其中有能表现出一个民族、一个群体、一个人的高尚没的情操。如《祖国颂》《黄河大合唱》用不同的旋律手法歌颂了祖国壮丽山川, 欣赏了这些乐曲, 会使学生在美地享受中受到感染, 从而激发起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在思想上受到美的享受, 品德上受到美的熏陶, 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课堂上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教材中提炼出精华部分, 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强调, 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让学生对节奏、音的长短的感受, 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美, 提高对美的理解。

4. 引导学生鉴赏美

鉴赏美实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从事物中美的形象的初步感知开始的, 如悦耳的声音、美丽的色彩、优美的形象等等作用于人的感官, 使人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时就产生了初步的美感, 然后再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在教学活动中, 第一步可让学生通过聆听去发现作品中美的因素, 并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想象, 产生初步的美感。第二步在学生美感的积累基础上, 教师指导学生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比较分析, 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第三步可以指导学生从美学角度去评价一首作品,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这时学生的思想上已经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念, 既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又能识别生活中的假、丑、恶, 为创造美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5. 设计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多采用一些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学生自己创作、讲故事等等形式, 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 调动学生的思维, 提高他们对音乐美的感知水平。

6. 感受美的训练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 又要注意对学生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注意到这一点。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对音乐美的表现兴趣。感受是首先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形象美。所谓形象美, 指的是教材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美、人物形象美、事物状态美的段落。它们共同特点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 给人以直观、具体、形象的美感。例如:《草原牧歌》终究描绘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形象。《轻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对小芹的介绍等等通过这些形象的分析, 为学生的审美活动铺设了道路, 使学生能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

音乐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 篇10

一、激活学生音乐学习中的情感心理

教师在为学生挑选教材时应注意作品思想品位、歌曲技能训练要求、学生性格特征等因素, 并对作品的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段进行深入分析, 从歌词、曲式、背景、风格中准确感悟出作品的情感表现特征。例如通过教师范唱、钢琴范奏、舞蹈等可以使教师进入角色, 深刻体验歌曲意境, 把歌曲情感内涵生动具体地表达出来, 并把这种审美情感传递给学生, 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 真正从心头生出学习的愿望和要求。

音乐课中歌曲学习的情感是一种审美情感, 它比生活中的情感更集中、更生动, 更具感染力。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歌曲的艺术处理能力, 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加工。例如歌曲音乐速度的变化、力度的对比等等。如果我们把对歌曲的艺术处理和演唱时的进入“角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那么歌声流露的情感会更真实、更动人。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和示范, 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 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发中享受美感, 引导学生努力寻求这样的审美情感。在此过程中可深入讨论各研究法、游戏法, 让学生在研究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 谈出自己对音乐表情的体会和分析, 谈出音乐情感中音乐要素的选择与运用, 真正唱出自己满意的表情达意的艺术效果。

二、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

想象是培养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环节, 是人的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重新组成新形象的过程。音乐审美活动中, 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对象时, 并不以机械消极的感受为满足, 而总是积极地调动和改造, 由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再现出过去记忆的表象, 并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行新的结合, 从而充实和丰富审美形象或创造新审美形象。

有许多音乐源于生活而依附于生活。因此, 真正内心情感丰富的人的审美过程也是一种生活同放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色彩性和画面感, 储存在人脑中的生活画面也会因此而展现。当人们听到欢快红火的吹打乐时, 仿佛看到农民们欢庆丰收的热闹场面;听到优美宽广的音乐时, 仿佛看到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音乐给人们带来了审美享受, 同时激发起人们的思维活动。在音乐教学中, 学生可以以歌词 (文学语言) 为依托, 以其文学形象的指向来引发简单的联想与形象, 从而进入作品特定的意境, 在此基础上, 让联想与想象插上音乐的翅膀, 那更令人心驰神往, 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方法与形式, 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鼓励思维的创造性、发散性和个性化。如在教学生一条练习曲时, 学生的声音发出来干、涩、枯、僵。教师便启发说“你能否将你的声音唱得更美些, 让它听起来动人, 就像钻石一样散发光彩、晶莹剔透呢”?多么美的一种教育, 这一句话不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声音的缺点, 而且受到鼓舞, 产生联想, 对新的、美的声音有了一种概念。学生每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想象的一个阶梯, 这些审美想象虽然有时我们看似离奇, 但是每一次审美想象都是有价值的、可贵的。作为学生, 他们拥有自己审美想象的权利;作为教师, 应该充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

三、学会表现对培养音乐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它的本质是人类思想情感的本能表现。法国自然科学家、音乐理论家马林·麦尔生曾说:“音乐的动机可以描绘海洋、天空、一切存在于我们世界中的东西的运动, 因而音乐能反映人的肉体、心灵、世界的首要因素以及太空的运动。全靠这种性质, 音乐才能比绘画更多地为人的道德和风格服务。因为绘画好像死的, 静止不动的, 而音乐则充满活力并且能把歌唱家和音乐家的心灵、思想、感情的活动传达给听者。”因此, 凡是能引起我们心理上的情感、情绪、美感、想象、情调、形象的音乐语言以及风格、思维、韵味、哲理等方面的声音、感受都可归于音乐表现范畴之中。

上一篇:平面媒体的十字路口下一篇:农村财务治理